全员育人体系建设工程

2024-10-15

全员育人体系建设工程(通用8篇)

1.全员育人体系建设工程 篇一

香山中学全员合力育人制度

为了创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网络,特制定本岗位责任。

1.校长: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制订全校德育长期、中期、近期目标;主持领导小组例会;对学校德育工作负全面责任。

2.分管副校长:在校长领导下,围绕德育目标,制定落实措施,主持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务;主持班级考核,学生行为督查工作和班主任培训考评制度,主持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

3.教务主任:主持领导全校的德育研究工作,组织理论学习,及时介绍优秀经验。确保政治课开足上齐,专任教师到位;学科修道德育进行全面督导;配合总务处合理安排好学生学习、活动、休息时间;组织教师业务培训和考评工作,组织对学生进行惜时勤学教育。

4.团委书记:领导和主持学校团委工作。主持开展学生会工作,参与管理。

5.后勤主任:协助教务处对学生就餐、就餐纪律及卫生习惯进行督查,组织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6.班主任:主持班级日常工作;组织各项活动;协调各科教师教育工作;进行家访;主持班会工作;对学生操行进行评定。

7.品德课教师:落实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对学生系统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

8.各科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9.图书管理员: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活动。

10.实验员: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节约水电。

11.食堂炊事员:教育学生珍惜粮食,艰苦朴素,指导学生平衡进食,检查学生的饮食卫生。

12.生活指导教师:教育学生讲卫生,预防疾病,勤俭节约,不乱花费。全面指导学生“三自”能力,即“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组织“文明宿舍”评比工作与日常卫生等检查工作。

13.门卫:教育学生言行举止要礼貌,来回路上要安全。

2.全员育人体系建设工程 篇二

关键词:高校,育人机制,建设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更是高校教职工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对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对高校全员育人机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一、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内涵

全员育人就是指高校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培养人的工作, 主要是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含义要具体化, 要具体到教师、干部、教辅、后勤及离退休老师怎样

一流研究型大学就需要建设国内一流的学科。学校整体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当前高校的特色专业要尽快凝炼学科方向, 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 定位更加准确, 重点更加突出, 特色更加鲜明。在国际上, 不论是官方评估还是民间排名, 教师质量均是大学水平和声誉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大学教授社会地位之高、学术工作之自由、心态之平静令人羡慕。这尽管有缺乏竞争之嫌, 但却维系了学术的纯正。因此, 大学建设必须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 尊重学者的学术自由, 鼓励拔尖与创新, 以人为本。没有一流的教师, 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老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 非乃大楼之谓也, 乃大师之谓也。”高校领导一定要求贤若渴, 倾注精力全力建设好师资队伍。

3.在高校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

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洪堡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追求真理, 因此学术研究应当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按照洪堡大学原则建立起来的柏林大学的教学课程主要分为讲授课和讨论课, 讲授课主要由教师向学生报告自己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讨论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直接从事某个课题的研究。我国的教育, 受“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影响太深太久。素质教育的推行, 引发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试验和引进, 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认识规律, 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在我国, 2001年教育部就颁布实施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度。制度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长效性等特点。任何工作的健康运行都离不开制度和规范, 全员育人也是如此, 必须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其健康运行。二是人员, 即高校教职工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人是确保全员育人健康运行的重要力量, 要充分发挥校院各级党政组织的作用,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三是考核激励制度, 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 即奖惩制度。没有奖惩制度, 工作人员就缺乏积极性, 再好的教育管理模式都是空的。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考核激励工作制度, 是确保全员育人健康运行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机制是包括对全员育人工作的认识、保障全员育人工作运行的有关制度和条件在内的, 全员

施指南 (试行) 》, 成效显著, 受到了各类高校的关注。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界是一场革命性变革, 尽管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经验, 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4.创新能力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内外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双元制教育 (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应用为目的, 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 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堪称德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通过产学研的结合, 通过大学本身以及帮助企业的技术开发, 通过作为高科技工业园的主要依托机构, 研究型大学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把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结合在一起。建校于1965年的英国华威大学 (Warwick University) , 只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就以学术优异与开创性的校企合作赢得了德国“贝尔特曼基金会”颁布的欧洲“最佳大学进步奖”。以华威大学为代表的创新型大学通过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实现了大学的快速发展, 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3]

参考文献:

[1]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1) .

[2]肖海涛.一种经典的大学理念──洪堡的大学理念考察[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8) .

[3]梁传杰, 罗勤.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育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全员育人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管理规范的总和。加强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建设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推动育人工作正常运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办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的重要保证。

二、高校全员育人的现状分析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 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但是, 这一根本目标在高校现实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 主要表现为:

(一) 根本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谈化。

在许多高校教育实践中, 育人目标常常被具体工作层层弱化、淡化。有的高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 分为各自独立的三部分, 人才培养又进一步分为各自独立的教学和德育二个方面。这样德育便被理解或被当作与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一样具体的“德育工作”来执行, 并独自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如此分解的结果便是高校育人根本目标不再统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统领高校的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后勤服务。育人目标变为德育工作, 并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做, 而不是渗透在高校三项职能之中, 并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共同追求的目标。这实际上是对育人根本目标的模糊或弱化, 并导致高校育人根本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很模糊。

(二) 全员育人观念淡薄。

由于将育人根本目标当成一项具体工作这一认识上的迷惘, 有的高校教职工在认识上总把育人孤立起来看, 提到育人就立即联想到“思政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 总是把育人看成是“思政课”教师的事, 看成是政工干部、辅导员的事。加上专任教师忙于提升学历层次或转评专业技术职务。这就在主观和客观上强行割断了育人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天然联系, 不能很好地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实践证明, 如果将育人理解为政工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 并作为一项具体工作, “齐抓共管”就只能流于形式, 专兼职育人队伍将难以真正形成, 高校育人队伍也将仅限于“思政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这支孤军。

(三) 全员育人没有内化为教职工的素质。

育人实践正是目前高校育人中薄弱的方面。由于育人与高校的科研、社会服务, 与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相分离, 育人几乎成了纯理论的教育, 而且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课上小课, “思政课”往往是几个班级合在一起上大课。高校的“思政课”难以改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教学模式, 致使教学不受学生的欢迎。许多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还是停留在理论的认知层面;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学生面较窄, 只占少部分学生;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经费、检查、考核难以到位, 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对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未能及时、真实地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 大量存在表面化、印象化的情况。这就造成高校在育人方面普遍存在“知行分离”、“知而不行”的情况。

(四) 德育首位落实不到位。

由于高校德育过程与结果缺乏相应的操作与考核评价体系, 加上忙于办学评估工作, 导致一些高校把科研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放在了首位, 而把德育放在了较为次要的地位, 德育难以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之中, 难以渗透在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德育往往表面上轰轰烈烈, 实际上却是一种“应景之作”, 德育被置于“首而无位”的尴尬境地。德育“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一些高校是存在的。

三、构建全员参与育人的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 形成育人观念更新机制。

为了完成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的要求,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 更新育人观念, 提高育人的自觉性。这要求做到:一是深化高校教育学理论学习、研讨, 并形成制度, 使教职工形成正确的育人观。近几年, 高校补充了大量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 必须强化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有关原理的学习, 掌握并提高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后勤管理开展育人, 以育人为目标统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后勤管理过程的本领, 形成科学的育人观。高校教职工学习教育理论要形成制度, 长期坚持下去, 使教职工乐于、善于在教学、管理、服务中坚持育人目标、渗透育人内容, 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顿悟, 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修养。二是完善政治理论、教育法规、政策的学习制度。2004年, 《中共中央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发之后, 为了认真贯彻这一文件精神, 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先后颁发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近年来, 教育部又出台了许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文件, 对高校怎样培养人才进行了系统的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 相当部分的高校教职工对此了解不全面、不深刻, 思想认识僵化, 对高校育人存在许多误区。因此, 必须完善政治理论、教育法规、政策的学习制度, 定期组织教职工学习、宣讲有关高校育人的文件精神, 使教育者先受教育, 让高校教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布置上来, 进而研究与本专业、本课程、本职工作渗透、结合的内容、形式。三是开设高校育人观念更新论坛。要组织教师、管理人员, 尤其是专任教师将学习高校育人文件精神的体会、感受、见解, 将从事育人事业的做法、经验、成就总结出来, 组织经常性的讲座、研讨会、报告会, 利用校刊、校报、网络论坛等渠道进行交流, 及时宣传高校育人的新理论、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 促进育人观念更新, 开拓育人思路, 推广育人经验, 形成育人宣传阵地。

(二) 建立育人参与融入机制。

要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关键是要建立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运行机制。一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应成为高校所有工作的宗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育人是高校教职工的主要职责。尽管高校不同部门, 不同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形式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工作内容不同, 但都必须以育人为根本目标, 所有工作都必须服务于、服从于、围绕于育人目标。高校要特别关注具体工作背后的育人功能。二是实施育人目标管理。人才培养既要开展具体的活动, 更要有明确和坚定的目标, 育人效果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努力过程, 需要学校不同部门共同协作。高校应实行目标管理, 明确各部门育人的任务、内容、目标、, 并实行目标考核。三是实行育人责任制。任课教师、科研人员、管理服务人员对学生

论高校的应试教育

许丹丹嵇炜

(江苏工业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江苏常州

摘要:应试教育就是以应对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国内大学教育中仍有一定的市场。本文作者通过对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进行全面分析, 充分认识到大学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艰巨任务。

关键词:高校应试教育现象成因出路

一、引言

科举制度源于汉朝, 创于隋朝, 立于唐朝, 备于宋朝, 盛于明、清两朝, 废于清朝末年, 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造成了“天下读书人皆为科举读”的结果。

应试教育, 顾名思义就是以应对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都已年满18岁, 大学教育当属成人教育, 而成人教育应以开放式、启发式、学研式教育为主。国外高等教育特别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少有应试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国内大学教育中仍有一定的市场。

二、现象

1. 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 但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 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 但

各方面的发展都负有职责。要根据“属地化”原则建立育人责任制, 在教职工自身工作职责范围内必须行进育人, 凡工作职责范围内学生发生的问题应该及时教育疏导, 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管理。实行班级或年级教师集体育人责任制, 使全体任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负责。四是建立并落实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担任一定的学生工作的制度。教书育人、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成长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 因此, 教师必须担任一定的学生工作。要实行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班导师或专业导师的制度, 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还可先担任一段时间的辅导员, 这样能建立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 有利于教师将育人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 实施育人考核激励机制。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庆祝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 他又进一步指出:“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 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 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 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目前, 高校对教职工育人业绩没有给予足够

是, 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 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 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 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 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 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 从而出现了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 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 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为教育者所看重, 而对关系到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 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 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3. 阻碍个性发展, 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 教育目标狭隘, 教育手段单一, 学校成为一个按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 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4. 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 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 而应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只是为了考试, 为了

的重视, 在教职工的业务考评方面, 重专业发展、重事务性工作甚于重人才培养, 对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指标规定太抽象, 占的比重低, 不利于调动和激励教职工从事和完成育人职责。因此, 必须在考核激励机制上为实施育人提供保障。一是增大育人业绩在教职工考核中的比重。育人业绩是教职工考评的主要内容之一, 应占较大的比重。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大任务科学设计考评内容, 切不可顾此失彼, 切不可将“人才培养”曲解为单纯的“教学工作”或“教学工作量”。二是育人业绩的考评项目要具体, 可操作性要强。教职工育人业绩的考评要与岗位工作相联系, 着重考评教职工结合岗位工作开展育人的成效。三是育人业绩的考评结果要与教职工的晋升、奖惩直接挂钩。既然育人是高校教职工的根本任务, 那么那些不愿意做或做不好育人的教职工就应是不合格的, 其工作业绩的考评就应该是存在严重缺陷需要改进的, 就不能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在落实专任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时, 原则上要有担任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历。

3.全员育人 激活每个教育的细胞 篇三

一、德育导师制激活教师全面育人的细胞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来自主育人是我校的育人理念,强调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都来担任德育导师。这里的“全员”是指“非常6+1”, 就是行政领导、处室管理员、学科教师、班主任、后勤服务员、学生,再加上学生家长。全员育人的实施,给每位教职工赋予了一个新的角色——德育导师。贴上导师的标签是很容易的事,而扮演好导师角色却不那么简单。为此,学校通过落实“三进,四导,五关注”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明确了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内容和责任。通过拜师仪式、专题会议、培训解读,小组学习研讨等方式,让每位导师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扮演好新的育人角色。

我校实行“班级+学队”全员育人管理模式,即每个班级设有10个学队,每个学队配有一名德育导师,每位导师必须承包两个相邻班级的两个学队。学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成长的共同体,队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可发挥成长的潜能。“兵教兵,兵带兵,兵练兵,兵爱兵”是学队的共同特色。学校对学队和导师实行捆绑式等级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导师们在努力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每间教室后墙上都贴有一张《学生综合素质周周看》一览表,上面有每个学队、队员、导师每周的考核等级。学队模式在全校得到推广,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员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围绕学队的文化建设,每个班级内均形成了个性化的队名、学队口号、学队目标、学队评价等育人文化。就连校级活动都要给学队设计活动细目,并设立学队集体奖项,鼓励学队集体参与展示,此法很好地培养了学队的凝集力和团队精神。在每学期期末,我校要评选出48名优秀导师,每个班级还要评选出优秀学队、综合素质标兵。学校为他们戴红花,上光荣榜并在学校教学楼前进行一个学期的展示。评选优秀导师,学校不仅要表彰,还要与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员育人改革让教学、管理和育人“两张皮”的问题找到了化解的途径。我们提出,教师要以课堂为育人的主阵地,在“三环”自主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做到教学育人;管理人员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精细流程管理,践行自主管理,努力实现管理育人;后勤、食堂服务人员,从讲究卫生、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等细节入手,教育引导学生,实现服务育人。

开展“班级+学队”全员育人管理模式,使每个班级有了10名德育导师,如同学队的专职班主任。这种由大班管理转变为学队管理形式,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荷。课堂上,每个学队都有队长管理,学队之间你追我赶,开展学习竞赛,争做优秀学队,使得班风、学风更浓,纪律更好。学科教师亦能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胆开创有生命力和智慧的高效课堂。

可见,全校教职工在管理、服务中实现了自主育人,而学生则在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方面做到了蓬勃向上。

二、家庭教育日激活家庭育人的细胞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教育则是教育的源头。为了激活家庭教育的细胞,我们设立了家庭教育日,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进家庭、进班级活动。将每周四的晚上固定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日。还从本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家庭教育讲师和学生家长中推选了一批优秀代表,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从七年级开始,在每周的家庭教育日,轮流对两个班级的家长集中进行一次家庭教育培训,由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给家长授课、做报告。培训班上,家庭教育指导师不仅传播育人知识、理念、方法,还针对部分学生的问题,为家长开出家庭教育诊断书,协助家长制定书香家庭建设计划,进行亲子阅读跟踪辅导。此外,学校还编印了《“全员育人”家庭教育指导手册》3000余册,每个学生、家长人手一本,不仅有家教指南和家校联系方式,还设计了家长作业,要求家长每学期读一本家庭教育书籍,每周写一次读书笔记和家教心得;家长作业每周一次,由孩子给家长批阅打分,写评语;并在家庭教育日上交家长学校接受检查和展示。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家长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位置和职责。家庭教育日的设立,激发了家长、教师和班主任的参与意识,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家庭教育模式在不断创新,从最初的学校统一组织,班主任、教师被动参加,到现在大家主动参加,自主开展活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家长经过专业培训,成为了全员育人导师中的一员。通过家庭教育日的学习,家长们学会了和孩子一起成长。从对孩子溺爱到不管、不问,再到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给孩子全新的呵护,使家长成为了教育源头的捍卫者和主力军。现在,家长们在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日和家庭教育进班级活动中,懂得了全员育人的真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了深度对接。

三、心灵之约激活学生自主教育的细胞

我们一直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最有效的育人,是自我育人。每个学生有成功的欲望,关键是如何激发内在的动力。在实施全员育人中,并没有将学生排除在外。通过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让学生由一个单纯的受教育者变成了一个“教育人的人”。我们为每名学生设计了《自主教育——心灵之约》记录本,并做到人手一本。学生们自豪地称之为“心灵的鸡汤”,家长称之为“教育的宝典”,导师称之为“心灵的握手”。对于学生来说,一本小小的册子就像一位精神导师和知心朋友,学生每周都乐于将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困惑倾诉在这个小册子上,接受导师指导。导师们都能够通过《心灵之约》与学生平等对话。在交流互动中,学生的各种困惑及时得到化解,进一步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幸福。

全员育人改变了学校的德育模式,激活了每个教育的细胞。从教师到家长,每个人都意识到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并主动参与进来,从旁观者、等待着、推卸者,变成一名真正的教育者,激发了教育的正能量。并使每个孩子都获得应有的关注和教育,促其全面发展,努力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素质、有能力、诚信有为的社会有用之才。

4.教师全员育人制度 篇四

一、指导思想

面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为了加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针对目前学校生源实际状况和教育学生难度增大等问题,制定本制度。

二、具体内容

该方案采取定人、定时、定标的方法,面向全体,侧重后进生,对教育对象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系统。全员育人制度分为两种方式:首遇责任制和结对帮扶制。

(一)首遇责任制

首遇责任制,就是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违纪、有不文明行为的,或学生权益受侵犯的,都有责任及时制止和教育,并将事情经过及处理结果及时上报专业部。

1、具体办法

第一、教职员工遇上学生违纪、有不文明行为的,或学生权益受侵犯的,要及时制止,避免违纪行为继续,减少对学生自身和他人造成的危害。

第二、要求教职员工对违纪和不文明行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从心理和思想上给予指导。

第三、对违纪学生事发后至少要回访1次,跟学生谈心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记录学生改进过程和效果。

第四、与班主任要及时沟通,以便班主任全面了解情况。学生违纪严重的或需要长期教育的,要向专业部反映,制定教育方案。

第五、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2、责任分工

根据教职工各岗位特点,结合实际,规定各岗位教育人次数量如下: 任课教师,每月4人次;

不任课教职工(含各科室工作人员)3人次; 班主任:本班5人次以上,其他班级2人次; 部主任5人次;

中层干部5人次,副校级以上干部3人次;

24小时值班人员在以上标准基础上再加1人次。

3、说明

以上数量是指在课堂以外、校园以内发现问题进行教育的次数;以此为参考,课堂上的问题,按校园内教育的二分之一折算;如在校外发现问题,进行教育、制止的按校园内教育 的两倍计算;对非本专业部学生的问题进行教育的,按校园内教育的两倍计算;对比较严重 的问题进行教育、制止的根据程度轻重酌情加倍计算。

(二)结对帮扶制 结对帮扶制就是在学生科和专业部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学生的学科学习实际、思想状况以 及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学生和教师间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后, 使每个教师成为 1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

具体办法

第一、根据任课教师任教班级,每学期由专业部统一协调,征求班主任意见,分别选定 1名困难学生,进行“学习帮扶”、“思想帮扶”、“生活帮助”和“心理解惑”等。

第二、每名教师带 1名学生,每月至少与学生谈心 3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 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根据实际,在生活上给予学生适 当帮助。第三、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 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第四、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做好记录,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 行家庭教育,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第五、教师与班主任要及时沟通,以便班主任全面了解情况。遇到特殊案例、问题可向 专业部长要求进行教师集体“会诊” ,制定教育方案。

为确保全员育人制度的落实,通过过程材料、班主任、专业部评价、学生思想进步、学 业成绩、家长满意程度等项目进行量化考核。把该工作纳入量化考核和评优工作中,此 项工作考核不合格的,考核降等次处理,评优一票否决。

5.全员育人导师制度 篇五

为面向未来,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实现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弥补班主任唱独台戏,甚至“只管教,不管导”的不足,为每一位学生适时地提供个性化、立体式的指导和帮助,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全过程监管的育人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员育人导师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对导师制的规划、指导和各项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二、明确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亲情化服务,全方位育人、全过程监管。

三、界定导师范围,选聘导师,师生双项选择结对,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

四、根据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意见》,师生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成长计划和工作方案;

五、履行导师职责,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特别关注对“八类特殊群体学生”帮教,从导“学”走向导“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导航;

六、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包括学生家庭状况情况、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发展变化状况等,及时追踪学生成长轨迹。

七、导师要坚持每周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受导学生每周一次以成长周记的形式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导师要建立“导师工作手册”,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八、导师要经常与家长进行联络和沟通,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电话联系一次,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帮助和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九、导师要适时与班主任加强交流和沟通,各班级每单元周进行一次学情会商,各年级组每个月组织一次导师例会,进行个案研究与会诊,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导师论坛,提升导师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十、加强对学生发展变化和导师工作的绩效评价。坚持采取多元评价、过程评定以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成长轨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将导师工作的绩效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优、工作津贴挂钩。每学期开展一次总结表彰。

6.全员育人工作总结 篇六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积极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先进理念,开展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度,让一些德才兼备的老师担当德育导师。自从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以来,各科任教老师能自觉参与到育人活动中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心理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现就活动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具体做法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为了使教师们理解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多次召开全校教师会议,让教师们花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讨论,明确如何根据本校实际开展本项工作,我们对本校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做了如下的认识上的界定:

1、学校教职工应明确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个体化教育的新举措,其实质是学校教职工人人承担起对学生个体进行德育引导的职责,与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结成对子,根据该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特点、知识能力进行经常性的长期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学生德育的导师。

2、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我校德育导师工作受导对象主要在以下的学生范围中考虑:经常违纪、学习有困难、有心理障碍、单亲家庭或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教育的或家庭特困的学生。

3、导师所应承担的职责。导师除了对受导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表现,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督促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辅导;对缺乏家庭教育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经济上必要的帮助。

(二)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班主任责任,做好“搭桥”工作

1、在班主任会议上,使班主任明确本校实试导师制工作,并不因此而淡化班主任工作,而是为了加强班主任工作。我校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应该成为我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让班主任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做好工作。

2、要让班主任明确我校的导师制,并不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泛泛施教,这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是有特定的受导对象。而这些受导对象必须由班主任了解、确定,由班主任做好受导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联系其他课任教师进行“搭桥结对”,同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三)建立导师工作的评价考核制度

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的一项育人新举措,一方面教师的理解、探索、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较大的偏差,这就需要一定的制度,来明确导师的职责、义务、工作目标、任务来规范导师的行为,否则导师制工作会盲目无序或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制定了本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对导师的职责、工作要求进行了规定,对导师的工作过程和效绩制定了评价、考核、奖励制度。

二、取得的效果

1、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往往比一般任课老师有高得多的权威,学生(尤其是自律性较差的)对班主任有一种敬畏感,他们不太愿意在班主任面前表露真实的心理。推行了导师制,师生通过双向结对选择,关系比较随和,双方交往一多,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心里话告诉自己的导师。而导师也大多是在平和、融洽的气氛中、有针对性地对受导学生进行帮助、引导,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2、分担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力量。

3、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以往的德育实践中,“全员育人”还是比较虚化的,许多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自己有德育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中也能渗透一些德育说教,但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德育工作上那就往班主任和德育处身上一推,免遭麻烦。推行导师制后,明确了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任务,使教师的育人职能显性化、育人对象的具体化,从而促进广大教师真正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职责,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4、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育人先育己。导师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及指导的研究,从而也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导师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

导师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自身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认真做好。但导师工作又不能代替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全面的,班主任应按照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指导学生。同时,要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而导师的工作,主要是对指导对象思想、学习、心理上给以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全面性,导师工作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2、处理好学科辅导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关系。

作为任课老师的导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必然会对自己任教学科给予较多的指导,但作为导师仅仅是自己任教学科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被指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处理好对学生的特色辅导与学校的统一要求的关系。

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对学校的一些规定、要求,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是允许的。但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较多地显示自己的特点,而忽略了学校的统一要求,这既不利于学校统一管理,也不利于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因此,导师要在学校统一要求指导下,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7.课程育人体系的建设与研究 篇七

我校在60 年的建校过程中, 始终以育人为使命, 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原则。自1986 年开展学雷锋活动起, 坚持不懈, 已有近30 年历史。学校秉持“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 用雷锋及雷锋式先进人物的高尚品质感召、引领师生生命成长, 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魅力”。我们坚信:雷锋精神的传播与传承是一种对少年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同时, 也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的必要教育。但是, 在学校教育中,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 课程的建设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最好载体。而雷锋教育作为学校的精神文化与课程是怎样的关系?两者能找到结合点吗?

借助专家团队的专业梳理, 对学校进行了深度分析诊断, 带着对问题的思考, 我们开始逐渐明确:雷锋教育实践着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务, 而课程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载体, 也是育人的主渠道, 二者是完全统一的。由此, 逐渐确立了“课程育人”的思想。实践着以课程实施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务。明确关系后, 学校开始了课程建设的研究, 课程的设计结合学校的传统积淀、优势资源, 将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加以延伸和拓展, 做到特色传承和创新, 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我们培养“乐于助人, 勇于成事”的健康少年的育人目标。

在研究与探索中, 围绕培养目标, 我们对学校的课程目标也做了具体的设定。基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思考, 我校大胆进行了个性化课程实验。通过“课程素质化、教研科学化、管理现代化”来实现“教育个性化”, 从而培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快乐少年。 (附“课程育人”理念框架图)

如图所示, 我校的个性化教育实验, 是在“精神引领, 启智励行”的办学理念支撑下, 在“雷锋精神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以“雷锋的十种精神”为依托, 推进学校课程校本化建设, 分别开设“活动类”“学科类”和“支持类”课程, 采取全员参与、全领域铺开、全过程实施的教育策略, 实现“课程育人”思想, 使雷锋精神教育制度化、课程化、系列化、自主化、全面化。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让其“像‘小博士’一样学习, 像雷锋叔叔一样做人”, 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1. 学科类课程———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

(1) 以语文、数学为重点, 率先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通过对学生共性和个性的研究分析, 我们发现, 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兴趣不强和思维能力弱等问题, 于是开始尝试在语文、数学学科补充阅读与思维训练内容。同时, 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归纳重组, 挤出课时用于补充内容的学习。因为学生水平差异大, 我们采取了走班形式来完成 《阅读欣赏与运用》 和 《思维拓展与训练》 的课程, 明显提升了课堂效益。

为了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做出价值判断, 以寻求改进措施, 有关专家也在积极指导我们研究特色课程的评价。制定了 《西城区实验小学“小博士”课程语文、数学学科评价方案》, 以评价为导向,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开阔视野。同时, 不断强化“课大于天”的教学观,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作用, 在每一节课中落实 《雷锋精神教育课堂实施手册》 的各项要求, 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应该说这两门课的开设, 我们走在了北京市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实施之前。学校始终将提高国家课程的质量摆在课程开发的首位, 我们创造性地开发了 《阅读欣赏与运用》 和 《思维拓展与训练》 的学科补充性课程。为了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提升思维品质, 老师们还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 历时一年编写了这两门课的学材。

(2) 开设雷锋校本课程

我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名为 《雷锋精神伴我成长》校本教材, 每月利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使雷锋精神教育更加系统、深入。

(3) 多元选修课程设置

我校开设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生活技能、志愿服务等五大类, 30 门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社团活动, 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2. 活动类课程———探索实践活动系统化

我们利用学校德育优势, 组织了丰富的体验式活动。为了使学校活动更有序和系统, 我们尝试将活动循序渐进地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实现活动课程化, 从计划、实施、评价及组织等几个方面对活动课程进行规范, 使活动时间固化、形式变化、教育点逐渐深化, 避免活动的随意冲动, 更突显了雷锋精神教育特色。

3. 支持类课程———探索支持服务个性化

在办学中实施全纳教育, 关照每个孩子的生命不同, 对于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既包括学有困难、身智残障、心理问题的, 也包括学有余力和有个性特长的) 一对一设计支持类课程, 并积累总结支持类课程的教育经验。如今, 我们也在积极地开展家长学校工作, 从家庭教育方面进行教育支持性服务研究。

三类课程的建设研究, 从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需求出发, 关注学生的生命本真, 显现了学校办学价值取向, 学校也在发生着令人鼓舞的变化。我们坚信教育的价值就是让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课程建设研究从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需求出发, 关注学生的生命本真, 显现了学校办学价值取向。让学生像小博士一样专而博的学习, 像雷锋叔叔一样乐于助人又勇于成事, 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如今, 课程建设实验还在路上。我们会不断求索, 坚守本真, 以美好的教育情怀, 引导师生个体生命独特而蓬勃地成长!

摘要:雷锋精神的传播与传承对少年儿童生命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同时, 也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的必要教育。但是, 在学校教育中,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 课程的建设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最好载体。而雷锋教育作为学校的精神文化与课程是怎样的关系?

8.全员育人体系建设工程 篇八

关键词: 中职德育 全员育人 导师制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修订)》和江苏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等文件的颁布和实行,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日益重视下,中职德育管理日趋科学化、系统化,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无论是德育管理理念、方式方式、途径和载体,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这给各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改革创新提供了广泛的借鉴和极大的鼓舞。

我校对学生进行分析后发现,职校学生在智商和情商方面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差距不大,并不像社会上和业界传言的职业学校学生素质低下那么严重,相反,某些兴趣爱好特长方面,职校生甚至比普高生强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及环境影响(家庭氛围和学校环境)两方面。据此,我们先从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入手,积极推进全员育人体系,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组织安排有统筹

校长室全面负责德育管理工作,建立由学校一把手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学校德育分管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室。仔细调查分析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品德情况,周密制订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工作计划和全员育人方案,并督促各部门贯彻落实。学工处、团委作为德育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协助分管德育副校长指导,敦促各专业部贯彻落实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组织学校德育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体系建构有分工

在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面对全体学生,健全和强化德育行动“七支线”,齐头并进,全面开花。一是强化以“校长室——学工处——专业部——班主任”为主体的“常规管理德育行动支线”,作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的主力军,保证日常德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以“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任课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学科德育渗透支线”,作为教师直接参与德育的主要途径,保证将德育因子渗透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三是强化以“学校党委——校团委——班级团支部”为主体的“政治思想品德育宣教支线”,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保证学生正确政治信仰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四是强化以“校长室——总务处——普通职工”为主体的“后勤服务德育共育支线”,发挥后勤员工的服务育人作用,切实体现学校人人皆是德育人的理念,时时、事事、处处皆育人,帮助学生确立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五是强化以“学生会——班委会——学生个体”为主体的“学生个体德育自治支线”,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本位优势,培育学生的自主信念、自制意识和自治能力;六是强化以“学工处——专业部——班主任——学生家长”为主体的“家校互动德育延伸支线”,通过家校联系卡、飞信、QQ、微信、电话和实地家访活动等,争取家长的理解与信任、配合和支持,指导并帮助家长有效开展家庭教育,保证家庭教育到位不缺位;七是强化以“校长室——招就办——企业单位”为主体的“职业岗位德育成长支线”,通过走访用人企业单位,及时了解学生在岗表现,一方面帮助企业稳定学生情绪,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完善形成校企共管,合力培育学生的良好局面,同时赢得社会良好声誉。

三、职责分解有明确

校长室成员分别对应专业部进行挂线负责,深入各专业部学生管理一线指导相关全员育人等的德育管理工作。

专业部领导,负责本部全员育人方案的落实及考核,并蹲点到某重点班级,指导班主任指导班级管理。

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德育管理。

全体教师,负责相应结对学生的德育管理。

四、工作重点有突出

职业学校学生管理难就难在一小部分学生的管理上,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学校推行“朵朵花开”计划,即在学期初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梳理,排查问题学生(主要是行为习惯、情绪控制、身体状况、学习能力和家庭经济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采用分级推进策略,针对问题学生,全面推行全员育人方案,以追求德育管理最优化效果——“朵朵花开”。

针对以往全员育人难以落到实处、班级管理难度大的弊病,学校推行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度。所谓全员育人导师制,就是在学工处和专业部的统一组织下,非班主任教师(包括校长在内)负责结对至少一名问题学生,成为其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就是将班级德育问题学生的诸多教育任务、培养目标分解到担任导师的教师身上,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每学期排查学生情况,班主任报专业部、学工处审定后统一协调安排,专业部根据各班实际及教师任教班级,选定育人结对学生(结对学生中途因故离校的,则由专业部或学工处另选结对学生),进行“学习扶贫”、“思想扶贫”、“心理解惑”等。

第二,两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第三,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行为,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第四,结对学生为住宿生,则相应结对教师每月需深入宿舍一次,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倾听学生的呼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提倡老师深入包干区、就餐、出操等一线,关心学生在校各项表现。结对学生为走读生的,则进行每月增加一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第五,每学期参与家访一次,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提高社会与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第六,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关注并记录所结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扬长避短,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改进和发展计划,并指导其完成。

第七,导师与班主任要及时沟通、汇报相关学生情况,以便班主任全面了解情况。导师遇到特殊案例、问题可要求专业部在本专业部进行“会诊”,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五、考核激励有抓手

1.考核途径。主要通过对《全员育人记载本》、《学生受导记载本》和学生阶段性汇报材料等的检查,结合调查问卷、学生座谈会、电话随访家长等形式,对全体教师的日常结对育人工作情况进行评价,避免全员育人流于虚表。

(1)“看”。看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纪律表现、活动表现等,将学生的各种表现情况与育人教师(导师)的工作挂钩,因为导师的职责就是培育“全面”的人,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离不开导师的教育,所以,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不仅要与其班主任挂钩,还要与导师的工作挂钩。关于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与导师挂钩的量化办法参阅学工处、专业部的有关记录,将有违反校规记录的学生与其导师对应起来。

(2)“听”。听导师对受导学生情况的汇报;听受导学生对其导师的反映;听家长反馈孩子的表现变化。根据他们的反馈情况分析,受导学生是不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是不是各方面有所进步。

2.激励措施。每学期末,专业部、学工处负责综合量化评价导师的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并将导师个人成绩记入师德考核及年度考核成绩中,作为年度评优推先的重要依据。

3.经费保障。每学期设立全员育人专项经费,具体金额视当年绩效考核经费及所在专业部整体全员育人考核等第进行核发。

上一篇:汉武帝的经典人生评价下一篇:爱情经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