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2024-10-09

古代戏曲教学反思(精选5篇)

1.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篇一

戏曲资源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必要性论文

元明清戏曲文学是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属必修课。近几年来,各高校教师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实践,取得了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成果。这里,笔者就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的渗透等问题略陈管见,以探索戏曲文学教改之路,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1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地方戏曲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从近代戏曲学研究大师吴梅先生,到现如今在戏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山大学康保成先生等,成为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取得突破性成功的典型例证。郑传寅先生说:“戏曲表演必须再现生活场面。”[1]因而,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就教改功能角度而言,具体如下:

(1)地方戏曲资源可利用性。首先是地方戏曲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亲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师与艺人间的直观互通性等,这为高校教改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有利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地方戏曲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较具传统特色与典型的剧种不下二百种,为高校提供了就近取材的可贵资源。如安徽与湖北两省的高校引黄梅戏、江苏与上海的高校引昆剧、四川高校引川剧等的教改实践成功的例子,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戏曲资源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可利用性。

(2)地方戏曲表演艺人与戏曲品牌资源的示范作用与价值。戏谚说“说不如讲,讲不如演”,即说明戏曲文学教学过程中引进艺人表演示范的作用。而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的审美价值,更是教改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尤物。一方面,将艺人引入课堂教学,有寓教于乐的效果,也有现身说法的直观功能,更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是乡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学生独特审美视角教育的最佳方案。正如易中天所说:“事实上,演员、观众、角色是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少一个就不成为戏剧了。”[2]

(3)大学古代文学课堂的严肃性与地方戏曲表演的活泼性。严肃性与活泼性的相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也是课堂教学普遍遵循的规律。往往大学课堂中因为强调口头和书面语言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形体语言的谑趣性所带来的特殊性教学效能,因此,此类的教改实践必然突破传统教学的格局而趋于一种更综合性的教学形态,这符合大学课堂教学走与社会相结合发展道路的发展趋势。

(4)就地取材、因材施教,为传承戏曲文化作贡献。以高校学子为依托传承戏曲文化是近年来文化领域普遍关注与共同努力的事情,而高校教改中就地取材并因材施教的努力,必将培植一大批青年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衷与关注,进而造就戏曲文化的一大批具有成熟审美能力的青年群体,这恰恰解决了当前戏曲文化界对观众群体后继乏人的困境,必将为传承戏曲文化作贡献。

2引地方戏曲资源入大学课堂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大学课堂在操作方案上也有它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其中除了就近方便性之外,还表现在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传播优势等三大方面。

首先是人才优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各省市所培植的一大批专业戏曲演员目前已趋于离退休层面,大量的戏方戏曲人才从专业演出场院下来,这便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具有专业高素养与表演高技能的准教学人员储备,这种人才优势持续性虽不十分长久,但却十分宝贵,因而在地方戏曲艺人与高校的联姻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的今天,其操作方案的可行性中又有紧迫,这似乎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其次是品牌优势。由于地方戏曲资源的独特唱腔、保留剧目、特殊技能等方面专长,造成某些方面的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对于高校引进教学资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者由于高校所处的人文语言环境的亲和性吸引力因素,二者戏曲品牌资源的展示性魅力效能,三者国情与乡土教育的大环境发展趋势所要求等,因而决定了其可行性与必然性。

再次是传播优势。引雅入教方式的多样性要求传输渠道的多向性,而地方戏曲资源由于占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在传播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就地取材、随时取材、多选项取材等的传播途径优势,必然给高校戏曲文化教学环境提供及时与便利的保障,这种地沿性带来的传播优势因而便成为引雅入高校的可行性增添必然性的趋势。

上述三方面从理论上为引地方戏曲资源入大学课堂提供了可行性与必然性的依据。笔者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近二十年,近年来在引雅入教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微弱的探索,兹引列几条心得体会作为佐证。

首先是人才方面。笔者所处的高校地处江西临川,这里的戏曲资源十分丰富,戏曲人才的储备也十分丰厚。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上的古代文学课与戏曲文化课程中,长期聘请抚州采茶戏一级演员、多次获国家级戏曲奖项的潘凤仙女士来校进行教学活动,并聘请了三名离退休京剧演员与胡琴伴奏师傅亲临课堂教学等,由于东华理工学院地理环境的优势,一大批离退休戏曲界艺人长年在校园内的牡丹亭旁休闲与表演唱自娱自乐,因而为教学所需的演艺人才提供了及时与非常大的便利。

其次是品牌方面。江西临川戏剧品牌资源有三大块,一是专业文人戏剧创作,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二是傩戏资源,如南丰文傩、乐安武傩等,三是古声腔的遗存,如宜黄戏和广昌孟戏中保存的古海盐腔因素等,此三大块品牌资源的合理运用,利用其文本、图片、演示现场与实况录像等方式,以乡情乡音为媒介,从地域特色角度进行解读等,使教学环节得到充分的拓展并取得独特的效能。

再次是传播方面。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与校园内牡丹亭旁的艺人学习演唱,主要学唱古代文学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与章节,结果一大批学生通过与老艺人的接触后,每人都能唱上一段名曲名段。同时,为了验证学生学习的成果,笔者专门聘请了本校戏曲票友宋秀珍老师到课堂上指导演唱,并检验学生学唱的.成效业绩等。学生通过学唱能够熟练地运用在班级文艺表演上,甚至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等均有良好的传播效能。

3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设计与实践

以古代文学中的明代传奇文学教学为例。如汤显祖戏剧章节,由于“汤显祖是把他的愤激之情渗透于《邯郸记》的曲调唱腔艺术中。”[3],所以对曲牌的教学尤其重要,兹以此为例。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为六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讲解法,主要讲解汤显祖生平与思想、代表作品内容与特色、影响与价值等三方面内容。梁伯龙说:“表演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创作方法和训练阶段相吻合。”[4]本人根据教改思路采用“读、示、唱、演”四字教学法,使雅曲走入课堂,达到较好理论与实践、文本解读与表演相结的教学效果。

(1)文本解读与戏曲演示(共三课时)。解读文本:汤翁生平简介、汤翁戏曲理论与创作成就分析(共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全面了解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戏曲理论基本知识。用多媒体演示《牡丹亭》戏曲几个片段(下载白先勇青春版):开篇———闹私塾;发展———游园惊梦;高潮———幽媾和送别;结尾———团圆)(共二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汤翁戏曲作品的表演情态与戏曲风貌特点。下载片段、布置课外视唱练习作业:[皂罗袍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付诸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昆腔版本和采茶腔版本)。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模拟昆腔和采茶腔的声腔演唱能力,并能至少运用一种声腔模式学唱《牡丹亭》中的一段精品唱腔。

(2)演唱文本与戏曲鉴赏(共三课时)。聘请地方戏曲名家教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名段(一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与专业戏曲艺人互动,认知戏曲表演的独特魅力,并加深前期学唱效果,以达到真正掌握一种唱腔演唱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达到以演唱的形式熟练记诵教学大纲的背诵篇目的要求。戏曲名家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的表演特色与审美心理(一课时)。童庆炳说:“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的快感的又一原因。”[5]因此,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领略专业艺人与文人讲解戏曲作品的区别,并能全面理解戏曲作品鉴赏的不同层面与不同方法。学生分组模拟表演戏曲的身段、步履、出腔、运腔、念白等内容(一课时)。这是教学课堂实践环节,采取录音形式对学生分组演唱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教学目标———通过录音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戏曲唱腔艺术的审美能力,特别是戏剧表演中的叙事能力,如于平所言“在我看来是指人体动态来叙‘事’的方式与特性。”[6]

(3)课外练习与设计。阅读《临川四梦》作品、背诵(熟练演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名段、选拔一至二组学生模仿表演作为班组精品节。

总之,以上只是笔者作为高校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线教师的一点教改尝试与心得,在教改的实践中遇到最大的困惑仍然是戏曲唱腔方面,收获最大的是由我们三人组成的教改课题组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大学课堂后,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既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又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学习内容。

2.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篇二

一、黄梅戏身段课教学的现状

黄梅戏在它长期的衍变过程中, 同其它剧种一样, 有着其“四功五法”的传承, 但它的“四功五法”只是在代代艺人的师徒间互传, 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憾。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政府办起了戏曲学校, 但这些学校并没有制定明确完备的教学大纲, 甚至至今也没有完成一套系统的教材或教学模式, 为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指导。因此, 作为“四功五法”之基础的身段基础训练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甚至在这种不系统或是不完备的教学大纲中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要认识身段课教学的重要性必须从整体的戏曲教学入手, 所以我们需要由大到小、由泛及微地层层剖析事物的本质。

经过调查, 笔者发现, 目前戏曲黄梅戏身段教学情况在教学大纲的安排上存在着不确定性, 教学中教材的选定缺乏统一性与规范性, 黄梅戏教学课堂组织存在着不规范性。笔者针对身段教学存在的这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并且提出自己的一点改进的方法, 希望能对黄梅戏的身段课教学起到一些作用。

二、黄梅戏身段课教学的改进

(一) 内容的设置和安排需要规范、严谨和持久。

黄梅戏是一个地方剧种, 它的身段课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应根据自己剧种的特点, 在保留自己传统、风格、韵味的基础上, 借鉴京剧教学当中的规范性, 尤为重要的是从制定教学大纲入手, 即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教材、有时序;严谨性, 即有层次、有特点、有特色;持久性, 即一贯始终、从不间断、不因排戏而放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达到育人的目的。

1.关于规范性, 应当按照教学教材和课堂的结构形式依次进行规范化改革。通过对黄梅戏曲身段课教学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 黄梅戏教学大纲缺乏教材的统一规范性编纂和实施, 教师课堂组织的不规范现象严重, 教学内容没有严谨的理论知识做基础, 等等。这些问题正是目前中专教学中的病根所在,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有计划, 在教材的选择与制定上要严谨且符合剧种特色, 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组织要以引导为主, 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展开来说就是要合理地安排课程, 这需要分为三个阶段:

(1) 在学生刚入学的初级学习阶段,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性 (好动、模仿能力强) , 要多示范, 多讲解, 带学生多看演出,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直观印象, 遵循“从易到难, 由简到繁”的规律, 先以身段基础元素训练为核心内容, 把学生引进门。

(2) 到了中级阶段, 就要改变方法, 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变声期, 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考验期, 学生在唱腔上必然要受影响, 难免产生焦躁不安、自卑等复杂心理。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知识, 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并度过变声期。在巩固原来所学身段基础的前提下, 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表演难度较大的身段技巧训练与舞台实践上来, 这一阶段也叫做“二次开蒙期”。

(3) 进入高年级阶段之后, 也就是进入了排戏、演出的时期, 舞台实践逐步增多, 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了一些朦胧的创作意识。结合以上特点, 身段课可以适当减少, 但是绝不能缺少。这时身段课的设置可以安排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加强和巩固以往所学的知识, 使之更娴熟、更理性;其次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自主性进行更深层次的规范, 帮助学生解决在排练演出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除了“唱、念”与剧情本身相契合外, 更多的在于身段要更好地配合剧目中各种锣鼓曲牌, 让人物的形象美更多地从身段中体现出来;最后是让学生接触一些初级的戏曲身段元素创作, 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戏曲创作, 为学生将来的表演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关于严谨性, 黄梅戏教学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经过了多年教学实践, 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模式。在此笔者想着重论述身段课的教材问题。到底什么样形式的教材是适合黄梅戏身段课教学呢?经过认真思考与总结, 笔者认为从以下三点着手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首先, 根据教学大纲与学制的划分, 为不同学制的学生制订更能体现其学习目的的教材。教材需要由浅及深, 循序渐进, 使学生在四年时间里更为系统地接受身段课训练, 并辅助以“四功五法”的学习和教学实践, 最终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 身段课教材必须形成系统规范的文字教材。因为文字教材能够更多地承载由于口传心授而忽视掉的艺术理论内容, 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传承所共有的缺憾。依托系统的艺术理论的学习, 身段课的教学才能够摆脱随意性的弊病, 从而逐渐总结形成适合自己身段课教学的一套系统教程。

最后, 身段课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从影像资料中获取前辈艺术家们精深的艺术造诣, 尤其是在身段表演方面的精华, 比如一些身段绝活, 像翎子功、帽翅功、甩发功、髯口功、水袖功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关于持久性, 笔者认为以前黄梅戏身段课的安排有些不太合理。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就明显不足, 根据质量互变的规律, 量变直接影响着质变, 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要想达到质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所以, 身段课应该是整个戏曲教学中应贯穿始终的一门课, 它的课时应该占到全部课时的五分之一以上。而且, 这种重视与量的保证一定要在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出来并付诸实施。

(二) 师资水平与力量亟待提高和增强。

1.教学内容的规范对于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如何体现, 取决于教师在教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任何教育的主体都离不开教师, 教学中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知识掌握的多少、能力发展的快慢都是通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 “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中等学校的教师应具有高等教育的学历, 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具有研究生或本科的学历。但是目前黄梅戏的教学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以我校戏曲专业教学为例, 在职的戏曲专业课教师绝大部分是老教师 (都到了退休年龄) , 另有几个从剧团调入我校工作的演员, 在学历和知识结构存在着严重欠缺和断层, 要想真正改变当前这种现状, 必须从高等学府招进一批“新鲜血液”充实我们的教育队伍, 同时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也需要在老教师们身上吸收大量的教学经验, “以老带新”。从剧团调过来任教的专业演员需要在教师综合素质上多多加强。同时这两种类型的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并且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让自身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2.对于身段课的教学,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锣鼓曲牌为身段教学服务, 即引领学生把身段表演与锣鼓曲牌结合起来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身段学习中韵律性的把握, 而且能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锣鼓曲牌与身段之间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在走上舞台实践的时候不会出现听到锣鼓家什一响就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这样也能使学生在以后利用锣鼓曲牌创造性地进行身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目前黄梅戏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身段课为剧目服务的重要性的忽视, 已经严重制约了培养黄梅戏新生力量的发展。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浓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不断保持其人才输送源头上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乃是重中之重。所以, 改进黄梅戏曲教学中的身段教学, 对于提高黄梅戏曲教学水平, 突破黄梅戏曲教学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身段课程在黄梅戏的教学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身段课教学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作者就身段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黄梅戏,身段课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坚著.戏曲教育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2]中国戏曲学院编.戏曲艺术.二十年纪念文集戏曲教育卷.中国戏剧出版社.

[3]中国戏曲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艺术研究所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4]徐沛主编.中国戏曲表演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5]刘琦著.京剧形式特征.天津古籍出版社.

3.《精彩的戏曲》教学反思 篇三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引领、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提升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参加了桐城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一期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的活动。4月15日,来到了同样春色满园的龙眠中心小学,我执教的内容是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六课《精彩的戏曲》,属于小学美术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

说起戏曲,我们立刻就会想起舞台上那千娇百媚,眼波流转的花旦;仿佛听见那字正腔圆,余音绕梁的唱腔;更有那锣鼓喧天,粉墨登场的气势……尤其是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生旦净末丑,流派纷呈,或高昂,或婉转,或悲凉,或激越,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一代代广大戏迷的喜爱。

戏剧是经典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对于现在的孩子,它恐怕远远比不上动漫、电游所带给他们的吸引力大,因为平时接触少,说到戏曲知识,也是知之甚少。所以在接到课题后,我马上联系了对方的领导,了解到龙眠中心小学一直没有美术专职教师,也就是说,六年级的孩子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基础并不好,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了解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并且在学习和了解脸谱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绘制一幅脸谱作品。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教师和学生互相都是陌生的,因为担心孩子们面对陌生的老师会觉得拘谨,所以如何尽快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活跃起来,这是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想来想去,在新课导入上,我决定摒弃平时常见的戏曲视频导入新课的形式,改为自己清唱,大方献丑,再加上黄梅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地方剧种,学生们也觉得亲切,果然,虽然我唱的并不专业,可是大家却很开心地报以热烈掌声,课堂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愉快起来。这时,我很自然地进入新课:“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戏曲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走进精彩的戏曲世界!”。后来的评课中,也有很多老师对这个环节大加赞赏,称为亮点。

二、立足根本,引导学生畅游艺术课堂。

为了能够真正的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带来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这次的送教活动从通知课题到上课留给授课教师的准备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表演”;也没有刻意追求独树一帜的设计,我们要把自己最常态的教学展现给大家。《精彩的戏曲》一课的安排上,我觉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更重于技能的掌握,立足根本,传承经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多渗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兴趣,又学到了知识,还能进行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完一组精彩的戏曲联唱后,玩玩连线小游戏,让学生们了解戏曲的不同种类。进而引出我国的.国粹——京剧。了解京剧的历史,通过学习京剧的不同人物角色及其特点,感受京剧的独特之美。而脸谱的出现,又在学生们面前展现了另一个绮丽世界,小小的脸谱,居然包涵着那么多的知识和寓意!这时,一首非常熟悉的《说唱脸谱》,引得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吟诵起来,再次掀起一个小高潮!课堂处处皆惊喜。我想,此时此刻,孩子们在艺术中的感受肯定是愉快的。通过学习,了解戏曲,欣赏戏曲,感受到了戏曲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本节课的最大收获。

三、灵活多变,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美术课上单纯而机械的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去画某一物体,学生们往往会因为缺乏兴趣,而去机械的临摹,这样会严重阻碍其创造性的发展。所以,针对这一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知识传授,除了将大量有关戏曲的图片展现给学生,并加入视频等文件,向学生们展示了几段耳熟能详的戏曲资料,图片文件和音像文件的使用,精炼了时间,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展现了视觉艺术的美感,更是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这些方法都突出体现了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四、针对现状,挖掘特有的乡土资源开展美术教学

《精彩的戏曲》,一段家乡的黄梅戏引入新课,熟悉的旋律,让学生们倍感亲切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特有的乡土资源开展教学,特别针对农村有些学校资金不足,设备短缺,学生家庭结构特殊,家长关注不足的情况,老师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扬长避短,巧妙地利用就地取材的课程资源来替代教材中无法实施的部分。一花一叶,几把小豆,几块卵石,随手拿来,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创作材料,乡土资源,也可以成为城区学校没有的优质资源。还有一些特有的乡俗活动与民间艺术活动都是极好的乡土资源。都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

没有能够完全预设的课堂,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不免有遗憾:由于这节课容量大,信息多,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再加上借班上课,没有课前预习安排,同时对学生美术基础预计不足,导致后面的课堂创作部分有些仓促,有很多学生没有完成,这也是不足之处。课后自己反思一下,觉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关于戏曲的资料,提前了解关于戏曲脸谱的知识,提高效率。或者利用立体的空白脸谱模型,直接绘制图案和颜色,效果肯定也会又快又好。

4.中国古代戏曲 篇四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戏剧形式。尤其是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着一种“似与不似”的写意性,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综合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中国戏曲蕴涵有特别的古老东方文化意味。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有的戏剧形式。它是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综合演唱戏剧形式。“唱”指歌唱,戏曲唱腔一般有固定的曲牌以及板式,象京剧中的导板、慢板、快板等。“念”指说白,说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十分动人。“做”指表演,讲求身段、工架,象整冠、理髯、趟马等都有固定的程式。“打”指武打,有各种套路。总之,中国戏曲文武相杂,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和西方戏剧形成根本区别。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 《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想象力的创造。这种不求生活再现,而用高度提炼、夸张、美化来达到神似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把观众带到五光十色的生活联想之中,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另外一个独特性是戏曲的程式性。所谓程式是指规程法式,就是无论唱、念、做、打都有程式。如何起身、怎样走路,对打有套路,甩袖子有讲究,而旦角的哭、小生的笑、花脸的怒打“哇呀呀”、丑角的念白等待都有讲究。演员正是在程式的规则中发挥各自的功底和才能。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1、以歌舞演故事

一般来说,古代各个民族在前艺术阶段(即原始宗教阶段),各种艺术因素的萌芽是综合在一起的。到艺术阶段,欧洲各艺术种类趋于逐渐分化。譬如在古希腊时代的欧洲戏剧是有歌有舞的,后来经过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队渐渐失去作用,成为以对话、动作为手段的单纯戏剧。这种戏剧由诗的对话,演变为现在的完全模仿生活语言的对话,由诗剧转化为话剧。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剧、舞剧的形式在整个戏剧领域各占一席之地。

中国戏曲的情况就不同了,它始终趋于综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从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俳优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中间经历汉代百戏,唐代(618-907)参军戏,直至宋代(960-1279)南戏、元代(1279-1368)杂剧,这是一门艺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它不断地吸收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诸多营养,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泛,花样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性艺术。换句话说,中国戏曲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都充分发展、且又相互兼容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2、远离生活之法

中国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使之具有节奏、韵律、整饬、和谐之美。中国戏曲艺术比一般的歌舞还要远离、变异生活。表演者的化妆服饰,动作语言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而这样做是为了把普通的语言,日常的动作,平淡的感情强化、美化、艺术化。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揣摩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呕心沥血,乐此不疲。久而久之,他们创造、总结、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夸饰性、表现性、规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动作。任何一个演员走上中国戏曲舞台,他要表演“笑”的话,就必须按照极具夸张、表现性和且又被规范固定了的“笑”的程序动作去做“笑”的表演。即使在今天,也仍如此。远离生活形态的戏曲,依旧是以生活为艺术源泉的。由于中国戏剧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因此能精确又微妙地刻划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做到神形兼备。

脸谱、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长胡子,厚底靴、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也无不是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它们都以动人的装饰美、色彩美、造型美、韵律美,有效地增强了演出的艺术吸引力,赢得中国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为什么中国戏曲艺术连一颦一笑都要远离自然形态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这门艺术的大众娱乐性、商业性和戏班(剧团)物质经济条件的薄弱,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而在乡镇农村,又多是剧场与市场的合一。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处在这样的条件与环境下,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淹没在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正是这个顽强地表现自我、扩张自我的出发点,使他们摸索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火爆激烈的武打,如浪花翻滚的长髯„„。这一法则的实践结果,已不止是造成赏心悦目,勾魂摄魄的审美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规范化,音乐节奏的板式韵律化,舞台美术、人物化妆造型的图案装饰化,连同剧本文学的诗词格律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和谐严谨、气韵生动、富于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3、超脱的时空形态

既然承认戏就是戏,那么中国戏曲舞台上讲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逢场做戏”,十分鲜明地标举戏剧的假定性。而这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幻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

在西方人们走进剧场,自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戏剧家就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制造现实生活的幻觉,让观众忘记自己在看戏,而是像身临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与气氛之中。为此,西方的戏剧家将舞台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绘画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创造出戏剧需要的规定情景。人物间的一切纠葛都放到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在同一场景里,情节的延续时间和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亦大体一致。这就是西方戏剧舞台的时空观,其理论依据是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它的支撑点是要求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

在中国,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一致。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要长就长,要短就短。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实很简单,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是随着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特定戏剧情景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戏曲的超然时空形态,除了靠虚拟性的表现方法之外,还与连续性的上下场结构形式相关。演员由上场门出,从下场门下,这上下与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着一个不同于西方戏剧以景分幕的舞台体制。演员的一个上、下场,角色在舞台上的进进出出,实现着戏剧环境的转换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比如在京剧《杨门女将》里,紧锣密鼓中,扎靠持枪的穆桂英从上场门英气勃发而来,舞台就是校兵场,她这时已是在校场操练兵马,然后再从下场门回到营房。中国戏曲这种上下场形式,结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配以音乐伴奏,有效地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和气氛的变化,使舞台呈现出一幅流动着的画卷。在一场戏里,通过人物的活动,也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而轻松地转入另一个环境。只要人物摇摇马鞭,说句:“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中国观众立即就会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4、虚拟手法

中国戏剧超然灵活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的。那么,这种创造又是由何而来呢?我们说,是由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一整套虚拟性的表现方法。这是最核心的成因。

一个戏曲演员在没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况下,凭借着他(她)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能使观众了解他(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当时所处的周围环境。如淮剧《太阳花》燕坪报警一折里,运用鹞子翻身程式,使观众了解燕坪为报警的心中紧迫感,以及翻越崇山峻岭的内容,还能使观众了解他(她)真的在干些什么?再如淮剧《柜中缘》中的玉莲在缕线、挽绊、穿针、引线、刺绣,都能通过微妙的虚拟式,让观众一目了然知道她在想什么做什么。

——所以,这种表演的虚拟性,不单单是用自己的动作虚拟某种客观物象,而且还要借这种状物绘景,来表现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方法又起着把写景写情融为一体的积极作用。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在有限舞台上演员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了。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手法的确使一座死板的舞台变得来去自由,但这种自由决非不受任何制约,它还是有所制约。这就是要受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个基本规律的制约。因此,舞台的虚拟性必须和表演的真实感结合起来才行。比如:在“趟马”(即一套骑马的虚拟动作)中“马”是虚的,但马鞭是实的。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准确且严谨,符合着生活的客观逻辑(如《蓝齐格格》中的趟马)。高度发扬戏剧的假定性,与此同时又极其追求摹拟生活形态的真实性,达到虚拟与实感相结合。尤其是出色的演员在表演中往往能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流畅自然,让富于生活经验的观众,一看便懂。

西明代末年后,训练男童成为旦角的过程,一直是中国戏曲的大宗。男旦需要从很小就开始训练。相对于自然成长的生理过程,男旦的训练非常艰苦,风险也很高。青春期前,童音清亮,能扮演精致的女性唱腔,以假乱真。一旦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声腔、喉带开始变厚变宽,发音共鸣腔部位下降,这时的很多旦角“倒嗓子”没有调理好,逐渐不能控制发声部位,声音变得浑厚,就只能沦为次要角色,之前的训练化为乌有。

西方也有类似传统。18世纪以来,西方训练歌剧女高音时,也常在男童中寻找资质可造就的演唱者。但一旦他们到了十三四岁,师傅们要发愁了,训练了几年,眼看着声音越来越难听,如何继续扮演女生呢?他们就把这些男童阉割了,这样一来,声音因为生理上的变化,就维持在原来声腔窄而薄的偏近于女性发声的声音,这是西方音乐史上的惨烈事实。相形之下,中国的男旦如梅兰芳、程砚秋最后都子孙满堂。但是,对这些童伶来说,面临的事业上的考验一样艰难。

这些美声“阉伶”是无性的、第三性的话,中国的男旦却是正常男人,在表演和日常生活中,他们必须不断游移在两种性别之间,舞台上是风华绝代的杨贵妃,实际生活中却是七尺昂扬的须眉汉子。如何悠游在男性与女性、社会与伦理的界限之间?这里产生的矛盾性,是鲁迅关怀的焦点。

2. 中国戏曲的民族性体现在何处?

乐: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性根源

如果问“乐”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音乐。而实际上,中华古“乐”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在内的中国古代各类表演技艺的总称。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乐志”,“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而关于中国“乐”文化的理论研究目前却不多见。本书试图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方法,就“乐”与中国古典戏剧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认为定义中国古典戏剧不应当生搬硬套西方戏剧观念。中国古典戏剧是众“乐”汇集的结果,其本身也是一种“乐”,它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乐”文化的高级形态。“乐”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文化根源。

3. 关于中国戏曲起源的几种说话中你比较赞同哪一说?

1、王国维说:“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曲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2]他确立了戏曲的四大要素:歌、舞、演(即代言体)、故事。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王国维的观点是:“古之俳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顾其事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之为当也。然后世戏剧之源,实自此始。”[3]王国维认为中国戏曲起源的时间在北齐,而举当时的《兰陵王入阵曲》和《踏摇娘》为代表:“《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为此舞以效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教坊记》云:《踏摇娘》:北齐有人姓苏„„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时人弄之„„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

2、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后,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也论述了中国戏曲的起源问题。吴梅说:“乐府亡而词兴,词亡而曲作,大率假仙佛里巷任侠男女之词,以舒其磊落不平之气„„今日流传之古剧,其最古者出于金元之间,而其结构,合唐代之参军、代面、宋之官剧、大曲而成„„若合诸曲以成全书,备记一人之始末,则诸宫调词,实为元明以来杂剧传奇之鼻祖”[5]因此吴梅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金元之间的诸宫调词,而谈到具体作品时,他说:“此本为海阳黄嘉惠刻,定为《董西厢》余谓此书体格固属诸宫调,实为北曲之开山”[6]因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即吴梅所认定的中国戏曲的起源之作。

3、“在20世纪的中国戏曲史家中,周贻白是用心最勤的一位”[7]周贻白于1936年出版的《中国戏剧史略》中说:“乐曲,是随歌唱而来。既有歌曲,当然有乐曲。此时的制作,则多属诗歌或典章之类的东西。虽然一样地入乐,其形固无特异之处,而且不叙故事,离开戏剧是很遥远的”[8]乐曲和歌舞虽然在上古祭祀和典章等制度形式中早已结合,但都未与故事性相结合,即“不叙故事”,周贻白特别看重戏曲中的“故事”因素,他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起源。

4、许地山是公认的戏曲起源“外国输入说”的首倡者。在《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一文中,他认为中国戏曲即隋唐之时由印度传入的梵剧。他从南戏、传奇的各个形式内容方面与印度梵剧相比较,从而得出中国戏曲起源的“外来说”。

5、俞为民的《宋元南戏考论续编》认为“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9]而《永乐大典》中所收录的《张协状元》是现存南戏中年代最早的一种并考证《张协状元》产生的年代在北宋末年,因此他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北宋末年的,《张协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戏曲作品。

6、另外,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有人持“求偶说”,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代戏曲史》中阐明了此观点,而常任侠等人则接受了西方学者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认为“戏剧的起源,与武舞关系甚大,是带着战斗的意义与生俱来的。照戏剧两个字的原形上,便可推测出武舞拟兽舞的形式„„角力与战斗,是戏剧起源的原始形式。”[10]许金榜在《中国戏曲文学史》中还提到了中国戏曲起源的不同观点:“明人胡应麟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春秋时代的俳优,所谓“优孟衣冠”(《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优孟扮为孙叔敖与楚王问答)是中国戏曲的开端”“清代的纳兰性德则认为中国戏曲滥觞于梁代的宫廷歌舞,其《渌水亭杂识记》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一书则认为中国戏曲系模仿傀儡戏而来。”[11]

二、评析中国戏曲起源诸说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戏曲起源”问题本身思考

1、“中国戏曲起源”这个问题本身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中国”“戏曲”“起源”,而可能产生分歧的就只有“戏曲”和“起源”两部分。所以上述中国戏曲起源诸说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围绕“戏曲”“起源”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不同观点。

2、关于戏曲的概念,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也是当今戏曲学界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观点,即戏曲包括歌、舞、演、故事四个部分。然而在对戏曲这四个要素的理解上又产生了分歧。对于歌、舞、演的理解大同小异,而对于“故事”的理解却又各自的观点: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说:“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故事者,实始于北齐。顾其事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之为当也。”可见,在对“故事”的理解上,王国维的主观认识与客观表述是又偏差的,由“顾其事至简”我们可知王国维的本意是“故事”当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且达到一定长度的。周贻白把《东海黄公》看做中国戏曲的起源之作,他对故事性的理解应当是歌舞戏中具有了故事情节和故事性成分,歌舞和故事已经实现了有机结合。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对中国戏曲起源的论述是曲本位的,而把“演”和“故事”置于次要地位,他所认定的中国戏曲的起源之作《董西厢》其实并非代言体,而仍然是叙事体,对于其“故事”完整性,吴梅的理解应当是比周贻白更进一步但仍不及王国维。

3、对于“起源”的理解,其实““起源”问题是一个具有科学性质的问题,但是,历史的悠远使得历史时间上的最早源头无法找到”“艺术起源问题成了一个解释学哲学的问题。B·克罗齐说:起源往往指艺术事实的本质或性格”[12]由此我们不难把到目前为止的戏曲起源研究分为两大派:一派是把戏曲起源问题分解为戏曲各个要素的起源问题来研究,另一派是按克罗齐所说的把戏曲起源问题看作戏曲的本质的起源来研究,即把戏曲看做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探讨其本质特征所产生的时间。

(二)“戏曲起源”与“戏曲成熟”

之所以产生中国戏曲起源诸说,还由于学者们在“戏曲起源”和“戏曲成熟”问题上的分歧。关于“戏曲起源”,前面已经提及,纵观中国戏曲起源的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者其实并未对“戏曲起源”和“戏曲成熟”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立足于成熟的中国戏曲——元杂剧向前追溯中国戏曲起源的。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3]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而为社会关注和认可,并作为一种传统而接受之时,才是它进入文化史视野的开端,我们才能够进而考察这种文化史所认可的艺术形式的源自„„所谓进入文化史视野,还包涵着这样一层意义:戏曲作为文化史意义上的戏曲而形成,也就是戏曲从众多的民间伎艺中脱颖而出的时刻”[14]因此我们可以说,王国维的此种学术研究虽然比较严谨、科学,每一个学术观点都有严格考证,但是这必然难以区分“起源”与“成熟”。因为中国戏曲是孕育于百戏之中的他在《宋元戏曲史·馀论》中说:“由此书所研究者观之,知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于是我国始既有纯粹之戏曲,然其与百戏及滑稽戏之关系,亦非全绝”[15]所以完全有可能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段内,中国戏曲的各个要素都已具备,即戏曲已经“起源”,但由于它并未“进入文化史视野”即未与百戏、滑稽戏相分离,所以很难追溯。

(三)文献资料及考古对戏曲研究的限制 由于是追溯“起源”,所以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大胆猜想的同时必须以文献资料或相关的实物资料为根本依据,因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地下实物的发掘对戏曲研究者的研究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论述“戏曲”“真戏剧”时,王国维说:“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上,而其本则无一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曲否,已不可知”[16]王国维的“而其本则无一存”被1920年叶恭绰在伦敦购得的中国外流文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所推翻,而死于1927年的王国维却未能见到《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这三种戏文,实为戏曲研究史之一大憾事,否则作于北宋末年的《张协状元》必将先生的戏曲史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作为孕育于百戏环境之中不登大雅的通俗艺术形式,戏曲在元明以前的正史中未能占有一席之地,而其再民间的传播又很难以文本的形式流传后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研究古代戏曲的难度。

三、中国戏曲起源之我见 关于“起源”,我觉得有的学者的表述较为科学:“最早体现事物的根本特征的雏形”。[18]因此歌舞说、巫觋说、俳优说等戏曲起源的说法都有其片面性,都只是就戏曲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探索起源并以此作为中国戏曲起源。其实歌舞、巫觋不仅是戏曲要素的起源,“中国古典文艺基本上都起源于原始的歌或舞或歌舞”[19]《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中说“戏剧的本质不在于演故事,而在于虚拟真实”[20]当然这并不等于中国戏曲的起源就可以排除“演故事”这一因素。因为“虚拟真实”是从抽象概念方面来探讨戏曲的本质,而这种抽象的本质恰恰必须通过“演故事”来表现。鉴于戏曲艺术起源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我们在追溯戏曲起源时,必须是综合性论证,多角度探索,必须把“戏曲”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从完整性意义上来看。“合歌舞以演一故事者,始于北齐”,那么中国戏曲起源于北齐,《兰陵王入阵曲》和《踏摇娘》当为戏曲起源的代表性作品。当然,许地山等人的“外国输入说”也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从起源的意义看,我们不能说中国戏曲、元曲出自异域;但是从直接渊源看,我们应该承认中国戏曲、元曲的艺术体制的形成受到异域文化的重要影响”[21]虽然他没有从综合性角度考证中国戏曲的起源,但毕竟是从中外戏剧影响关系的角度解释中国戏曲起源的一种尝试。

总之,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确立了现代戏曲研究的史述范式,他所搜集、整理的文献资料也成为后世学者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中国戏曲起源”这个问题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哲学性这两重性质,使得至今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仍然莫衷一是。但正因为存在着这种分歧,所以我们相信,学者们在中国戏曲起源问题上的研究必将全面推进中国现代戏曲学走向未来。

4. 戏剧和戏曲的区别何在?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表演形式,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比较流行的有:越剧、京剧、昆曲、豫剧、湘剧、粤剧„„而戏剧包括: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等舞台艺术,范围其实比戏曲大一些,而且具有较多的现代艺术气息。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话剧在欧美各国通常就被称为戏剧。戏剧与戏曲在表现与再现、时空建构、表演方式、戏剧结构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戏曲重写意,戏剧重写形;(虚拟性与写实性)戏曲抒情性程式化表演与戏剧表演的表演理论、体验理论;戏曲丰富的表现手段与戏剧的时空限制、戏剧性冲突、戏剧动作。

具体讲:(1)话剧注重再现生活,舞台大多是写实和具象的,包括布景、化妆、灯光、效果、道具等都力求真实,创造出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的舞台气氛,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现出社会生活环境;戏曲则注重表现生活,戏曲的舞台美术基本上是写意和抽象的,戏曲的布景和道具都很简单,全凭演员的虚拟表演来表现,演员手中的一根马鞭,可以让观众想象到剧中人物正扬鞭策马,疾飞如奔,演员手中的一只船桨,仿佛使观众看到了大江中一叶扁舟正破浪前行。

(2)话剧注重写实,戏曲注重写意。话剧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舞台表演艺术,演员对于角色必须有深切的体验,不管是本色表演还是性格化表演,话剧演员都必须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找到创造角色的依据、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它是将生活中的动作加以变形和夸张,形成戏曲表演艺术特有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和手、眼、身、步的身段来表现。

(3)话剧的戏剧性冲突在特定的场景中表现,而且是用对话来表现行动,戏曲则要凭借剧中人物的唱、念、做、打表现自己的感情和内心世界。戏剧动作带有更强的外在实体性,而戏曲在完成内心动作向外部动作转化的过程中,则更多地流连徘徊于内心活动之中,侧重于内在情感的尽情抒发,戏剧冲突多在内心活动中展开,并不过多地强调外在的面对面地进行,很多戏都在内心冲突最激烈的场合、情感抒发最浓烈的地方形成高潮。

5.古代戏曲教学反思 篇五

(一)一、填空题:

1、《诗经》中的诗歌创作年代是从_____西周_____ 至春秋中叶。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见于《诗经·秦风》中的《___蒹葭__》。

3、“鲲鹏展翅”的典故出于庄子《__逍遥游_____》一文。

4、大力宣扬“人性善”的先秦思想家是___孟子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关于女娲的远古神话,主要叙述其两大功勋,一是造人,二是(A)A.补天

B.治水 C.填海

D.射日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是(A)A.内容的不同 B.用途的不同 C.音乐的不同

D.作者的不同

3.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D)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4.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B)A.《尚书》

B.《诗经》 C.《孟子》

D.《楚辞》

5.《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是(B)A.风、赋、比

B.赋、比、兴 C.比、兴、雅 D.兴、雅、颂

6.《论语》属于(C)A.对话体

B.论辩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7.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是(D)A.《尚书》 B.《逸周书》 C.《论语》

D.《春秋》

8.一般认为,修订《春秋》的是(C)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曾子

9.《春秋》作为史书其体例是(C)A.国别体 C.编年体

10.《左传》在编纂体例上属于(C)A.国别体 C.编年体

B.纪传体 D.纪事本末体

B.纪传体 D.纪事本末体

11.《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A)A.国别史 C.编年史

12.《尚书》是中国第一部(C)A.文学散文集 C.哲学散文集

B.历史散文集 D.艺术散文集

B.纪传史 D.纪事本末史

13.《国语》又被称为(A)A.《春秋外传》 C.《春秋内传》

B.《左氏春秋》 D.《春秋公羊传》

14.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C)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15.“楚辞”名称开始出现的时代是(C)A.春秋 C.西汉

B.战国 D.东汉

16.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C)。

A 庖丁解牛 B 买椟还珠 C 揠苗助长 D 唇亡齿寒 17.在诸子散文中,以奇幻谲诡的想象著称的是(B)A.《孟子》 C.《韩非子》

B.《庄子》 D.《吕氏春秋》

18.《老子》一书是 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C)A.儒家 C.道家

B.墨家 D.法家

19.《庄子》的文风特点是(A)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 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20.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是(A)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离骚者,楚古乐曲名也 D.离,别也;骚,愁也 C.离,犹遭也;骚,忧也

21、按照班固的解释,“离骚”的意思就是()A、遭受忧患 B、离别的忧愁 C、发牢骚 D、被离间骚扰 22.《史记》的作者是(C)A.班固 C.司马迁

B.范晔 D.司马光

23.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c)A 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 B 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 C 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 D 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 24.《汉书》所记载的是(B)A.后汉的历史 C.东汉的历史

B.西汉的历史 D.两汉的历史

25.《汉书》是我国第一部(C)A.编年史

B.国别史 D.纪传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26.著名的史论散文《过秦论》的作者是(A)A.贾谊

B.晁错

D.王充 C.董仲舒

27、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B)。

A、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 C、永明体诗歌 D、山水田园诗 28.描写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属于(C)A.汉代乐府民歌 C.北朝乐府民歌

B.南朝乐府民歌 D.唐代新题乐府

29.以下诗歌中,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是(A)A.班固《咏史》 C.辛延年《羽林郎》

30、“建安”这一年号属于(B)A、汉 B、魏 C、蜀 D、吴

31.曹丕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C)A.《蒿里行》 C.《燕歌行》

B.《薤露行》 D.《野田黄雀行》 B.张衡《同声歌》 D.李延年《李夫人歌》

32.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辞赋代表作是(B)

A.《登台赋》 C.《弹棋赋》

B.《登楼赋》 D.《校猎赋》

33、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用典故出自(A)。A、《诗经》 B、《楚辞》 C、《论语》 D、《庄子》

34、“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A)。A、王粲 B、陈琳 C、孔融 D、刘桢

35、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中的“霸陵”埋葬的是(C)。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36、著名组诗《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作者是(A)。A、阮籍 B、嵇康 C、鲍照 D、庾信

37、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作者是(D)。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38.《世说新语》属于(D)A.公案小说 C.志怪小说

B.历史演义 D.志人小说

39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是(D)A 地理 B 寺庙 C 怪异 D 轶事

40、陶渊明的下列作品中,悲愤豪放之作是(A)

A.《咏荆轲》 B.《饮酒》 C.《归园田居》 D.《桃花源记》

41、《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D)。A.儿童 B.青年 C.壮年 D.老年 42.陶渊明诗风的特点是(A)A.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C.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B.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D.坎壈咏怀,意蕴深沉

43.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B)A.幽婉深沉 C.慷慨激昂

B.平淡自然 D.豪放雄浑

三、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典籍中,保存远古神话较多的有(BC)A.《战国策》

C.《淮南子》

E.《左传》

B.《山海经》 D.《孟子》

2.在下列《诗经》篇目中,以爱情以题材的有(AD)A.《邶风·静女》

C.《大雅·大明》

E.《硕鼠》

3.《诗经》的分类包括(BCD)A.九章 C.小雅 E.颂

4.孔子是(AD)A.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孟子的老师 E.鲁国人

5.庄子是(ABC)A.战国时人 C.道家学派代表 E.道德真人

6.“建安七子”包括孔融、王粲、徐斡和(ACD)A.陈琳 C.阮瑀 E.刘桢

7.下列诗人属于建安诗人“三曹”的有(BCD)A.曹髦 C.曹丕 E.曹冲

8.以下关于酒的诗句属于陶渊明所作的是(D)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D.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B.曹操 D.曹植

B.蔡琰 D.应埸

B.《逍遥游》的作者 D.亚圣

B.《论语》的编者 D.春秋时人

B.国风 D.大雅

B.《郑风·溱洧》 D.《秦风·蒹葭》

E.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

9.以下作品属于陶渊明所创作的是(ABC)A.《五柳先生传》 C.《归去来兮辞》 E.《闲情赋》

B.《桃花源记》 D.《感士不遇赋》

四、名词解释:

1.诗文“六义” 答:礼、乐、射、御、书、数 2.“删诗说” 3.《春秋》 4.《战国策》 5.楚辞

6.《孔雀东南飞》 7.永明体 8.《文心雕龙》 9.“建安风骨”

五、简答题:

1.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特征。2.神话的性质是什么?

3.略说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发展的特点。

4.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5.《韩非子》寓言的特点是什么?其与《庄子》寓言有何不同? 6.简述《孟子》的散文特色。7.简述屈原《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

8.简述《史记》人物塑造中心理描写的特点。9.对鲁迅评价《史记》为“无韵之离骚”的理解。10.简述《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11.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2.简述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13.简述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14.简述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5.简述陶渊明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形成原因。16.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六、论述题:

1..参照下列作品及其相关《诗经》名作,试论《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作品举例:

《诗经·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讠 于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陶渊明“开千古平淡之宗”。试以下列各诗为例,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之美。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有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上一篇:手指状物作文下一篇:物理实验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