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

2024-07-16

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通用8篇)

1.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 篇一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泉州市丰泽实验小学 吴小萍

对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我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场所。为此,在学校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教”和“育”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该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真谛,我校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文化熏陶——用氛围润泽学校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精神产生的土壤。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如何实践陶行知提出的“教整个的环境表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我们的主要工作有:

优化物质景观系统,为师生提供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使其构成一种美的氛围,成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丰泽实小的校园绿树环抱,这里有校园山石的遒劲,这里有校史馆的激励,这里更有朗朗的书声和浓浓的学习氛围,这里勒刻着前辈学人题词勉励的巨石匾额以及精心雕琢的哪怕一个宣传牌、科室牌无不时时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

努力建设人文校园,为师生生命的成长提供温馨、快乐、向上的精神家园。“爱满校园”是丰泽实小人用心打造精神家园的第一个着力点。作为福建省陶行知实验学校,学校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作指导,实施和谐教育”这个课题为抓手,常年开展各种“学陶师陶”活动,感受陶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学习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确立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目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的教育价值取向,铸就了老师乐教、学生乐学,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校园文化氛围。

“沐浴书香”是丰泽实小人精心打造精神家园的另一个着力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要读至少两本教育名著并且写上心得体会。学生的阅读书籍由教师帮忙推荐,从而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一万字。在校园里掀起了“读好书、好读书”的高潮;学校还开展对经典诗歌的经典解读,从而迸发出的对经典文学的拳拳迷恋之情,深切地打动了每位师生的心灵„„爱读书的种子已撒遍了校园。2009年6月,学校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丰泽实小师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莅临我校参观的多位来宾展示了新经典诵读的成果,得到了专家、语文教学专家等的高度肯定。

二、民主办学——用制度保证学校内涵发展

民主是陶行知办学思想的核心,他在《新教育》中强调:“办好学校不靠一人,也不靠少数人,使每个学生,每个教员,晓得这个学校是我的学校,肯与学校同甘共苦,那才是共和国社会里的真学校。”这启示我们,学校内涵发展应该立足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

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充分尊重、信任广大教职员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积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通过教代会完善、修改、确立事前已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协商过了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程序的实施,使得学校的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出台都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充分加工和消化,成为教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竞争的起跑线和终点线,这样的规章制度才有可能成为教师的共同需要,才能在日后的管理中起作用。事实上我校近几年先后出台的有关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文件等都经过了充分的民主协商和合法的程序,不是领导的“一相情愿”,而是领导和教师的“两情相悦”,所以不但没有遭到教师们的抵触,而是慢慢地成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次我校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的制订和出台同样也是如此,因为这涉及到一笔不小的数目,涉及到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利益碰撞更加激烈,矛盾调和更加复杂,但因为我们坚持了民主的程序,体现了民主的风范,所以最后得到了一个学校、教师、学生共赢的结局。

三、高效教学——用质量诠释学校内涵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能够落实到课堂上的课题研究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结合着新教育构建理想课堂的研究,教师们认识到:理想的课堂一定是和谐的,而和谐的课堂也一定是理想的。在课堂上,老师们落实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原则,力争使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老师们抛弃以往一讲到底的现象,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老师们的教学笔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们在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关于“活学校”和“死学校”的论述以后,纷纷反思了自己以往“只专在书本(练习册)上做功夫”的“死教育”。好多老师主动减少了孩子的作业量,在增加课堂的“效度”上动脑筋想办法,力争在不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提供坚实的保障。如今,在我们学校,清晨操场上孩子们运动时活跃的身影、中午图书馆前孩子们整齐排队借阅图书的身影成为了最打动老师和家长的美丽风景。针对上述变化,学校领导及时提出在课程改革中如何以“有效教学”为底线,追求“高效教学”,是当前我们必须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从“有效教学”走向“高效教学”,我们追求的 “效”指的是“效果”、“效用”和“效率”。围绕“效果”,我们关注学生的当下成绩;围绕“效用”,我们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围绕“效率”,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之,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全面认识“基础”二字的深刻内涵,在追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加追求教学的效用和效率,在减负增效上做文章。按照这样的观念,近几年中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中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总之,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师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要为民族的未来负责。

2.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 篇二

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都很高, 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陶行知认为,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须有崇高的道德修养。

2、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 因而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生之前,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3、教师要与学生相互合作, 共同学习, 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陶行知认为要与学生一起平等地生活, 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他提倡教师要向小孩子学习, 千万不可因为小孩子年纪小, 就小看他们, 相互间要在合作中学习。

4、教师要有创造精神。

陶行知提倡教师要将胆量放大, 不怕辛苦, 不怕失败, 去探索教育的奥秘真理, 还要把教育推广到边远的地方去。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今天农村教育的启示

2006年11月20日我有幸随陶研会的同志一起到重庆长寿行知技术学校参观, 那一幕至今还铭刻在我的心里:宽敞的操场上, 学生整齐划一的步伐、响亮清脆的口号;实习车间里, 孩子们一丝不苟的操作、虚心不止的求学态度;教学大楼的门都开着, 楼道干净, 所有的书、本子及文具都整整齐齐地放在各自的课桌里;讲台上, 座次表制作得像书卡, 从稚嫩的笔触看, 应该是学生们的作品;墙壁上, 学生自办的黑板报“我们的成功就是比别人更努力”的标题催人奋进;校园里没有一名清洁工, 学校的环境干净整洁;学校的大小事, 各种集会的筹备, 小卖部、食堂等的管理全是由学生, 几年来学生自己找补没有出差错, 我简直不敢相信, 不禁为此惊叹!这是行知思想的渗透……所有这一切, 让我感受到, 若没有对生活的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是不能把每个细节都做得那样好的。尽管我有些疑虑, 但学校注重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针对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品德良好的技能人才的思想给我深深的思考。

1、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 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化势在必行。

农村广袤的土地, 任凭你驰骋的空间从范围上看太宽;从条件上看很艰苦;从经济待遇上看, 劳不敷出;从家庭支持看, 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教师发展看, 可望而不可急, 机会不多……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职业, 我们说学校要发展首先要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的发展与教师发展息息相关。试看我们的现状令人担忧, 城乡差距太大;教师对比太强烈;学生不稳定因素太多;学校间竞争太残酷, 极不和谐的音符, 对农村教师更是有失公平。首先, 农村的师生配比就与城区学校有差距, 农村1:22, 城区1:17;其二, 生源差别也较大。凡是条件优越点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 而留在农村的恰好是条件不优越, 家庭条件不够好, 单亲、留守儿童数量多的孩子, 学生个体发展不明显的;第三, 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毕业后分配到学校, 有的教师工作后参加了继续学习能力较强, 有的教师毕业后苦于生计奔波, 学习的进取心偏弱, 加之教师学习的机会少又缺乏专业人士的引领, 致使教师能力发展不均, 教师间的差距太大;第四, 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 教师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都成问题, 致使很多教师滋生了不满情绪, 把教书看做职业。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优越条件学校的吸引, 很多农村教师一心梦想跳出农村, 到经济发展的地区应聘, 对农村教育也就不那么安心;第五, 教师学习时间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成为一肩多能, 有些偏远点的学校教师几乎一个人就包一个班, 每天上4——5节课, 3——4门学科, 批改几十人的作业, 晚上还得备课。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科都掌握好。

基于上述原因, 我感觉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让教师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 除了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外, 也应该加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 让教师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作为专业化的农村教师, 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培育的对象, 把学生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 对学生施以教育关爱。那么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自己, 看看自己的特长应该在哪门学科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得给自己勾勒好发展蓝图, 这个准备必须提前作好。

2、农村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 必须做一个勤奋学习的人。

作为农村教师人穷志不短, 尽管我们条件艰苦点, 方法笨拙点, 形式土一点, 花的时间比别人多一点。我个人认为学习仍然是我们生活和追求的重要部分, 学习热情是不能减的。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 一直沉浸在一辈子, 一节课周而复始上了几十年, 仍然是几十年如一日, 这种教学的效果就不言而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新的观念、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涌现, 特别是我们进行了六年的新课程改革, 我们更懂得教师不学习就要落后的道理。即便我们的教学只剩下“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一本书, 一张嘴”但我们的理念, 我们的思想应该是先进的。应该成为一个实践知识的学习者, 作为教师就要勤奋学习, 不断反思自身素质、教学行为、教学计划、教学评价、自身成长、学生发展等, 以此来提高自己。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有收获,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农村教师也应该有思想, 必须做一个教学研究者。

作为农村教师常受许多条件的制约, 很多事想得到但确没有勇气去做到, 喜欢引用甚至沿用别人的, 一种方法用了几十年也不曾改变。自己有好的方法也不敢尝试, 担心别人说这说那, 于是很多时候都扮演了一个“跟随者”而不是学习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和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除了要做教学的研究者, 更要做教学的研究者。目前个别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的“教”上。教师们精心备好教案, 课堂上滔滔不绝按照自己设计的内容讲解, 一环扣一环, 那么严密没有丝毫疏漏, 课堂上也没有机会考虑学生的生成。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成功的课, 不完美的

课, 不精彩的课。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是教学极其宝贵的财富。作为教师更应该走进学生, 研究学生的学习, 研究学生的生活, 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教师这样研究学生的过程, 就是拓展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师熟悉掌握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水平、学习能力, 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4、农村教师也应该积极进取, 必须做一个有创新思维的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 人的生存环境日新月异, 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 人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创造人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应该成为它的天职。教师就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任务, 要想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教师就必须有创新意识。新课程实施六年来, 我们的教师对课程有了更深的理性的理解。绝大多数教师改变了唯分数论的观点, 教学不再是为了应考而教。六年的课程改革让许多教师既掌握了新课程理念, 也让教师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许多教师能够借助身边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即便我们的条件简陋些, 只有黑板、教材、粉笔, 也要凭借教师的一张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普及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界多年来研究的重要素材,陶行知的生平活动、教育理念以及人格魅力都对我国教育界有着深刻影响,成为广大教师实践教育价值、彰显教师人格魅力的典范。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的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历程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倾力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建设中,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陶行知的一生中,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理念以及新方法,特别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更为世人所知,被现今教育工作者所广泛借鉴。与此同时,生活教育理论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仅如此,陶行知还一位意志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他将人民教育事业建设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相结合,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不但在国内的国统区和解放区普及,而且跨洋影响到了国外。陶行知一生的成就受到世人的赞扬,周恩来评价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毛泽东更是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研究及探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国人能够真正意识到国内基本状况,以国情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的事业。

二、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则是生活教育理论。起初,生活教育理论是运用于平民、乡村教育中,后来陶行知将其发展成系统化的教育理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逐渐融入了新元素,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重要教学理论。针对传统教育中老师死讲,学生死学的现状,他倡导老师教学方式的确立应该依据学生学习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要联系老师的教学方式,要高效化的将“教法、学法以及做法”结合起来。譬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件事时,学生应该依据怎样做好这件事的方法就做到怎样的学习,老师需要根据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就做到如何教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教和学作为主体,这一事例清晰说明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两两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老师制定教学方法的前提与基础。与此同时,陶行知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需要依据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性格特点展开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毕生愿望就是将中国教育普及化,实现全民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全民化的教育学习,才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在陶行知的教育事业生涯中,他起初发展的平民教育,接着又投身于乡村教育建设中,后来则着重发展大众教育,也许或有人对此不理解,为何他不执著于一种教育发展,总是花样百出的发展各式教育,但是事实上,这正是陶行知所追求的,因为他想普及教育思想,实现全民化学习,从而民族教育得到发展。他不畏艰难险阻,将自己一生默默奉献给了中国的普及教育事业。从1931年至1935年,历时五年间,陶行知开始了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提倡要将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全面普及给人民大众,要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有所学识。对于普及教育的教学方式,陶行知提倡到首先要在城市和农村同步执行,儿童教育要与成人教育相衔接;其次需联系劳苦大众的实际生活,设立乡村教学点,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也能学到知识;再次要建立起相关教育类的法律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普及教育,对于阻碍他人学习的组织或个人,需根据法律规章严格处理;与此同时,还需加强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三者之间的联系,确保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最后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给予中国教育发展的资金保障,并且要加强对人口的控制,推动普及教育的发展。

教育发展是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也随之不断更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存有许多有益性、主张性以及价值性的思想理念和见解,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和知识指导的基础。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极具缺陷性,学校教育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偏离,尤其是脱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还注重科学发展而忽略人学发展,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意识,所以改变这一现状刻不容缓,国内要加强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重要的理论指导,联系实际情况,健全并完善我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开煌,周志平.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2009(03)

[3]翁冰心.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J].福建陶研.2008(03)

【作者简介】

王工利(1981.06-),女,安徽省宿州市人,工作单位:宿州逸夫师范学校;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历:大学本科;职称:讲师。

4.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感 篇四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感

真爱,就是真正对学生有益的爱,是以学生为本的爱,而不是功利的爱,不是让学生拿高分数和高名次来交换的爱。真爱,就是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是纯粹的、理智的、科学的爱。教育的秘密是真爱,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师爱是一种含有友情、渗透母爱而又高于母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宽容他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

有一句名言“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深刻地揭示了爱与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爱是创造的源泉--爱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源泉。由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志趣、道德素养和智力水平各有差异,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创造,而教师的创造性来源于对教育对象的热爱——因为对学生的爱,才会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有了爱,教师便成为教育舞台上的魔术师。

教育艺术的核心是爱。现实中我们需要警惕许多教育失败之例也正是在爱的名义下产生的。有许多教师与家长可以说是全心全意地在“爱”着孩子,但孩子却要努力拒绝或摆脱这种“爱”,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家长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强

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关怀。这种“关怀强迫症”让爱成了负担。而真爱,对孩子来说,是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的理智的爱。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如何使教育具有科学性、艺术性?这就需要教育者遵循基本的教育原则,更需要教育者的智慧。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这可能是我们的教育中需要深切反省的,世上都没有两片完全同样的叶子,更何况是孩子?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太追求整齐划一,求同却不存异。许多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之处,往往被视为缺点,须知那可能正是特点所在。所以教育者要有眼力尊重孩子的特点,看到差别,而不是将其磨光、磨平。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合格教师和父母的标志,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教育其实是一种发现,教育者需要有发现与赏识不同孩子不同特点、优点的智慧。

许多家长与教师虽然天天与孩子在一起,其实并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经常出现“身在咫尺,心隔天涯”的状况。如果教育不能走进内心,那所有的语重心长都只能是一种说教。现在有个性的孩子越来越多,敢于说“不”的也不在少数。保持商量的口吻,而非权威式的命令,这才是教育者的智慧,因为有沟通才能有信任,有信任才有教育。

5.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篇五

看完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报告《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让我有幸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报告中也介绍了一点,陶行知在国外求学时受杜威的影响很大,通过比较两个人的教育思想,我发现两个人的教育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或者说相通性,所以在这里我想结合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及我自己的感悟浅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陶行知所主张的生活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他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他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人成长,所以教育本身就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即生活。

比较之下我觉得教育与生活本身就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否者就会有失偏颇,教育来自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同时教育也在无形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生活的认识。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而陶行知指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我觉得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只是把学校当成了小范围的社会,或者是社会的微缩,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在学校学习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和技能,然后适应学校,从而适应社会。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从社会对个人而言的教育意义层面上说的,人必定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不停歇地在社会中实践,同时也从社会经验中不断学习。把社会当成学校就使得教育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3、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这启发我们要把学习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以知识促进实践,以实践巩固知识,边学边做,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践教育的意义,才是真正让知识为我所用,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6.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 篇六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使人人都能创造。教师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以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但是囿于传统文化、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局限,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我们必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

陶行知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陶行知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只是长期以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在解放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好奇心,对学生的创造萌芽要积极的培植和爱护,使学生养成勇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这足以说明了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就必须从教学民主入手,形成师生间的“心相近、语相通、情相融、理相达”,反之,师生间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实际,鼓励学生多想,促使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心理学认为,人的素质、体能、智能、技能的发展有赖于多种感官参与。陶行知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达到不可思议。”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的一个朋友,因为小孩子把她的一个新买来的金表拆坏了,在大怒之下,把小孩子结结实实打了一顿。陶行知知道后对她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于是这位朋友就向陶行知请教补救的办法。陶行知说:“你可以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他要多少钱,你就给多少钱,但附带的条件是要你的小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

解放孩子的双手,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感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提高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启发创造性,使智力获得发展,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更多本领的内在动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要目标,凡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尽量不要用讲解或演示来代替,而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3、解放小孩子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解放孩子的嘴巴,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地提问、积极地发言,讲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允许他们说错、允许他们的意见与老师不一致,从而保护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口若悬河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就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谈不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鼓励与尊重他们提问。对那些木讷寡言,想问又担心提问质量的学生,要帮助其克服心理负担,解除疑虑。要引导学生善问,把问题提到“要害”处、关键处,提高问的质量。还应激励学生乐问、勤问,随时随地问自己、问别人,让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在“问”中得到同步发展。因此,“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发展他们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4、解放孩子的眼睛。观察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从对具体事物的外表出发,经过一系列活动到抽象出其本质属性,再由抽象回到具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例如,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投影片、录象、课件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5、解放小孩子的空间。陶行知认为,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解放了小孩子的空间,他们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课堂中跳出来,带领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要以书为师,还要以社会,以大自然为师。创新需要广博的知识,书本仅是理论性知识,理论知识再渊博,没有丰厚的实践基础,谈创新,谈发明,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只有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走出课堂,才能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陶先生特别强调时间的解放,他说:“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现行的考试制度虽有所改进,但人们仍把分数看得很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仍有不少教师与家长联手封杀了应属于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正如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学生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层出不穷的“课堂作业”侵占了本属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摧残了成千上万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不科学的考试方法及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必然会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了儿童的时间,就等于解放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就等于解放了儿童的创造思维。教师应悉心深究教材,专心备课,精心设计作业,并在课内留有做作业的时间,课后作业时间相应减少。只有这样,才算名副其实地解放了儿童的时间,才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这“六大解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对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他们有“创造之地”、“创造之时”,成为新世纪的“创造之人”。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终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他坚持不渝的,其中重要的一个主张,就是创造教育,就是致力于为学生建设一个发挥创造力的环境。无论是在他所开办的晓庄师范、育才学校,还是他所提倡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他都把创造教育作为其中的宗旨。

7.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篇七

关键词:陶行知,重德,求真,应用性人才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有着博大的教育思想, 求真的教育实践, 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 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万世师表”。 他强调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为我们指明了教师教学的方向。通过拜读陶行知的作品, 我们更加深认识到, 做一名教师培育有德有才的学生是教学任务的根本, 从陶行知的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 我们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感悟。

一、“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献身精神与身教重于言教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献身教育, 追求真理, 创造革新, 以身作则, 团结协作等内容,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抛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代之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心。陶行知的师德首先表现在“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献身精神上, 这种精神来自他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和对教育的事业心。他认为:人生“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 而“教育就是大事业, 有大快乐”。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是“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人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乃取恶性中之善分子, 去善性中之恶分子。如开矿然, 泥内含金, 金内亦杂有泥, 开矿者取泥内之金, 去金内之泥, 然后成为贵品。教育亦若是矣”, “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 古今名人莫不由研究教育而出”。如达尔文、杜威等“皆有研究教育而出者也”。他认定教育是他人生的“大事业”, 是“无名无利无尊荣”的事, 它需要人们忘我无私的贡献。

读陶行知的文章, 循着他的一生足迹, 更领悟了他的“奉献”的含义。教师职业决定了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全身心地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这是作为教师人生价值的反映。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 坚守自己的岗位, 不为金钱利益所动, 不被权势所屈, 甘为人梯, 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传授给学生。

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他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文化水准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陶行知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 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 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 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 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 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 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他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 “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 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如是说也如是做的, 他毕生精力致力于教育事业, 处处以身作则, 处处为学生的楷模。陶行知一生以身立教, 辛勤耕耘, 为我们当今教师树立了榜样。

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而言具有导向、标准、示范的效果, “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以他的风格, 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 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并接受好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教师就要有甘为人梯、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 在一言一行中从自我做起, 率先垂范,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使学生 “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作为一名教师, 要教人求真, 首先要教己求真, 求真的学问、真的本领、真的道德。如今, 我们高职学校的教学更应该联系实际, 求真求实, 让学生在学会了做人的此基础上, 提高专业知识, 掌握本领和技能, 做一个真正于国家, 于社会, 于人民有用的人。

二、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是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德

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 “热爱每一个学生” 是陶行知的教育真谛。他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们要懂得儿童”。陶行知还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 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正因为陶行知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深入他们的世界, 理解他们特有的心理, 在和儿童心心相印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 学生不仅乐学, 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爱学生, 要有颗赏识之心、宽容之心。有时, 一个微笑、一句赞美的话、或一个极其微小的关怀动作, 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和鼓励。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 与学生交知心朋友。但在爱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爱与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严是爱, 松是害”, 这是教育的真理。爱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 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师要用丰富的健康向上的生活内容来教育学生, 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内容, 用孩子般的心考虑孩子的问题, 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 他热爱孩子, 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培养自己爱学生的职业习惯和品德, 要从自己心底里面接受和喜爱学生, 这样你才能热爱你的事业, 也才能在教学中敞开你教师的博爱之心。

三、“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他认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 陶行知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对于我们搞好职业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工作本领和岗位技能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 去适应于新环境, 解决新问题, 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 充满兴趣, 全身心投入, 去体验学习, 掌握本领。教师不是在是照本宣科, 而是与学生在一起工作, 在做中学习、研究、掌握。现在我们高职教学的实训课程就是要根据企业各岗位工作、能力和技术要求设计的高职实践教学课程, 以训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企业岗位能力和技能为主要内容, 以学生是否按照企业要求和标准达到岗位要求为训练标准, 重在培养学生岗位应用能力和技能。教学过程要以真实的市场与企业为参照, 以岗位实际工作为目标, 让学生感受身临其境地学习, 从而使学生体验岗位、增强技能、收获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与学习同进行、营销活动与方案设计同开展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高职院校要在教学上改革创新, 本着培养学生真才实学的教学模式, 正是符合了陶行知先生近一个世纪前提出的教学观点。

目前, 应用“教学做合一”模式设置教学做出成绩的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其中“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注册商标, 是他们学院最主要的办学特色,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即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 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学习各种必需的技能, 通过企业项目, 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 由模拟到模仿, 再到融合, 让学生“现在学的”和“现在企业用的”、“毕业时企业用的”、“今后做的”基本保持一致, 尽可能缩短学习与应用之间的差距, 是一种以学院为本位的学校教学、企业实习与企业项目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理念的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 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陶行知说:“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 必自确定一正当之主义始”。“职业作用之所在, 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 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 如农产谷, 工制器是, 二曰生有利之事, 如商通有无, 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 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 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所谓“生利”, 即用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职业教育以“生利主义”为宗旨, 就是要培养能够以自身的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者, 培养学生“生利”的本领。 陶行知阐述的“生利”概念具有巨大的概括力, 既包括生产物质财富的职业即“生有利之物”, 亦包括主要提供服务的职业即“生有利之事”。陶行知说“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目的, 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 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 “健全之职业教师, 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为标准, 三者不得兼, 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 “职业教师既以生利经验为根本之资格, 则养成职业师资自当取材于职业界之杰出者, 又安于其事, 再加以学术教法, 则可蔚为良材”。 陶行知主张身为教师必须首先要掌握“做”的本领才能教授学生, 如同讲授医术的教师要精通医术, 讲经营的老师要精通于商业, 一个全面的职业老师应该是“经验、学术、教法”兼备的教师, “三者不得兼, 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 强调了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对教学的重要。

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由被动接受变主动演练, 由课堂书本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这一教学手段显示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这些改革,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提倡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现在我们学习陶行知的教学之道, 在新形势下增强探究务实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强调陶先生说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这对于我们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位国际学者这样评价陶行知:“我们从事研究陶行知三十多年, 我们体会最深的, 一是陶先生人格的伟大, 二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卓越。他为大众争民主、争自由, 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该这样生活, 应该是这样一条道路。我们从陶先生身上受到鼓舞, 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 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 我们应该学习他。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的, 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他做人原则, 学习他务实的教学方法, 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 不断感悟, 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 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成为有德有才学生的培育者, 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那种“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弘扬师德, 求真教学, 注重实践, 培育良材, 承担起作为一名教师根本之具有的光荣责任。

参考文献

[1]金林祥, 李庚靖.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 2001, (6) .

[2]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J].道德与文明, 2002, (4) .

8.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 篇八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01-02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因此,它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第二基本原理。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当大众没有被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最早提出的生活教育中的基本原理,还是他所办学校一直遵循的校训。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现代创造教育的启示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要凝集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上。“真人”既不是“人上人”的剥削者,也不是“人下人”的奴隶,而是人中人,是在受教育后都能“做工、求知、管政治”,做国家的主人。为了培养人中人,首先就要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入手。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对儿童要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

可以看出,陶先生是非常重视创造教育的,他认为要培养人中人,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从儿童开始。对儿童的六大解放,其实已经涵盖了培养儿童创造能力所需的一切条件。解放儿童的大脑是六大解放之首,因为能想象才可能有创造,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其他五个解放都是大脑解放的必要补充,有了想法,儿童才能在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用他的双眼、双手和嘴巴付诸实践,去检验,去论证。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成果。

(二)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社会前进的动力。1999年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他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时,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要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今的教科书大多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字书”“论文书”,是“死的书籍”而不是“活的书籍”,是“吃的书”“读的书”而不是“用的书”“生活的书”。因此,教材要改革,要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反映当前生活和生产现状,还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力求既贴近生活实际又紧跟时代步伐,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不致使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空疏无用的知识。这样才能给创造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教学要提倡“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教学首先要确立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的意识。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提出三项主张:“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因此,我们既要提倡师生教学相长,又要重视自主学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主动地“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并敦促学生在生活中去做,去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学做中学会创造。

3.要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这是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一个重要条件。陶行知认为,“大量开发人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能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因此,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因为理解和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教师的一种基本品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4.要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然后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教学做合一就是教会学生做,学生创造力最终要凝聚在做的结果上。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经常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5.要实现“六大解放”。其中,争取时间的解放是“六大解放”的重中之重。“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的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只有实现这“六大解放”,我们才能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给他们充分的身心营养,建设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要辅之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使儿童的“精神意志能力,渐渐地发育成长”,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6.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学习的独立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应有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二是要注重思维的发散和聚合以及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三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结语

总之,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并已发展到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损害民族素质的情况下,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人学习并借鉴其思想,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少走弯路,使改革更加彻底;还应学习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教育事业,“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

[2]陶行知.教育论文著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杨振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

上一篇:山东省公务接待的规定下一篇:高三语文“辨析病句题”仿真高考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