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管理培训讲话

2024-09-27

税收风险管理培训讲话(精选8篇)

1.税收风险管理培训讲话 篇一

对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及实践应用的初步探讨

近年来,风险管理开始进入中国税务管理领域,衍生出“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它是指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管理,能创造出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有效提升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和国内全新视角,进一步开拓视野,广泛借鉴国际上税收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乌鲁木齐市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有效推进和实施乌市税收风险管理,提高征管质效,降低税收流失风险,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遵从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本文重点阐述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

一、税收风险管理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源分布领域越来越广泛,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决定税收,这是一个简单的税收经济学原理。但在实际税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客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税源并不一定完全形成税收,从而导致客观税源决定的纳税能力与实际税收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明税源管理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税收流失的风险。

根据《中国税务稽查年鉴》公布的,全国税务稽查数据显示的全国税收流失率,与同期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总额,可以推算出同期全国税收流失额。从数量上看,我国税收流失的总量逐年增加,近五年每年在3000-4000亿元左右,数额惊人。税收流失影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功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如何有效地减少税收流失,是理论界和各地税务机关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健全法制、完善税制,规范税式支出、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纳税意识等等,其中最直接有效可控的措施,是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自2009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多次提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征管体系的要求,即“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信息管税”、“税源专业化管理”、“风险管理”的提出,为实施全面的税收风险管理做了技术、业务和理论的准备。可见,税收风险管理是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税收风险管理也是国际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学习借鉴国际税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我国税收管理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各地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在诸多方面尚存在许多瓶颈需要破解,很多难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解决。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税收风险概述

1.税收风险及税收风险特征。税收风险是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障碍,是指国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在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纳税人未全面遵从税法的情况下,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使实际税收的征收结果与税收预期之间客观上发生偏差。

税收风险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管理性税收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纳税遵从风险,二是税收执法风险。本文研究的是纳税遵从风险,即由于纳税人对政策认识不足、工作疏漏等情况造成非故意性不遵从,纳税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等不正当方式故意或恶意不遵从,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税收风险除了具有一般风险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属性:隐蔽性和潜伏性,税收风险形成机制复杂多变,使得税收风险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和察觉并加以管理。纳税人利用技术手段将税收显性风险人为处理为隐形风险,促使风险累积,导致风险压力,形成真正的税收流失;难于化解性,税收风险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运行、税收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管理能力及纳税遵从度等方面密切相关,使得税收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的管理难度较大;传导性,税收风险会在上级或下级税收之间传导和扩散,导致整个税收系统风险共担。税收系统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税收风险仍然是最为严重的社会性风险。

2.税收风险的分类及表现形式。税收风险的分类:按照风险来源,可分为税务部门税收风险和企业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的可测程度,可分为指标性税收风险和非指标性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等级评定,可分为一般税收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按风险承担主体不同,分为纳税人风险,扣缴义务人风险,税务代理人风险,纳税担保人风险,其他税务行政相对人风险;按税收征管过程的具体环节,分为税务登记风险,财务核算风险,税源监控风险,纳税申报风险,信息报送风险,税务检查风险。

税收风险的表现形式:在纳税人方面表现为少缴税(可能是无意造成的,也可

2.税收风险管理培训讲话 篇二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1. 税源监管风险

近年来, 涉税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 金额越查越大, 究其原因, 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决定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 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

2. 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 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 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 徇私舞弊造成的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执法方式简单, 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 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 税收风险制度性评估指标

(1) 集中性指标

反映主要税种或税率所产生的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如果少量税种或税率能筹集到大部分收入, 则税制透明度较高, 管理较容易, 税收政策功能更有效。这一指标越大越好。

(2) 分散性指标

反映小税种产生的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 比例越小, 说明收入越分散。小税种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税收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 必须把小税种数量保持在最低限度, 这指标越小越好。

(3) 税基侵蚀指标

反映实际税基与潜在税基的接近程度, 由于两者客观上存在差距, 通常实际税基小于潜在税基, 实际收入总会小于其理论收入, 应尽可能地缩小其差距。由于不同税种的潜在税基不同, 这一指标应分税种进行统计, 侵蚀程度越小越好。

(4) 从量性指标

反映从量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由于从量税不能随课税对象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它对总收入的影响是较大的, 从最优税制分析, 这一指标越小越好。

(5) 征收时滞指标

反映税款的缴纳滞后于规定期限的长短。由于欠税会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受到通货膨胀、利率调整、汇率变化等的影响, 应将征收时滞降到最低限度。

(6) 税收刚性指标

反映课税的强制执行和惩罚程度。如果违法行为得不到强制执行和惩处, 法定税制与有效税制就会产生偏差, 损害税法的刚性, 导致税制逐渐被扭曲。这一指标越趋向合法性与合理性越好。

(7) 税收成本指标

反映税收成本占总税收的比重, 包括管理成本、纳税遵从成本、税收福利成本、政治费用等指标。一般税收成本大小与风险程度呈反向变化, 降低税收成本, 实际上是在降低税收风险。

(8) 税收效率指标

反映税制是否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有效运行, 使税收超额负担最小化与额外收益最大化。该指标越高, 说明税制越优化, 税收风险越低。

(9) 纳税人满意度指标

它取决于以下因素:政府与税收的合法性、税务组织结构性质、税务官员的素质、纳税服务系统的工作质量以及税款的使用效率等。逻辑上讲, 纳税人满意度越高, 税收风险就越小。

2. 税收风险征管性评估指标

(1) 税收收入质量指标

该指标考察税收总体质量。包括以下几种。

税收弹性指标:是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 若税收弹性好则税收风险较低。

宏观税负指标:反映税收占GDP比重, 体现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功能、政府可支配能力、征管力度、纳税人负担水平。宏观税负越是适度, 税收风险越低。

微观税负指标: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负担水平, 越是趋向于公平, 税收风险越低。

税收收入结构指标:反映各税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应该与最优税制模式、税源变化等因素相吻合, 相关度越高则税收风险越低。

(2) 税务机关征管水平指标

该指标考察征管效率, 效率好则征管水平高, 税收风险越低。主要有以下几种。

登记率:反映实际办理税务登记纳税户占应办理税务登记纳税户的比重, 反映税收执法人员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登记管理程度, 登记率高则税收征收率也高。

申报率:反映在纳税期限内纳税人履行申报的情况, 未按时申报表明纳税人出现异常, 应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无法监管或税收流失。

入库率:反映纳税人当期实际缴纳入库的税款与按期应缴纳入库税款的比例, 主要衡量纳税人实际履行税款支付义务的程度, 以利于采取多种方式, 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3) 税收执法风险指标

该指标考察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面临的风险程度。包括以下几种。

税务机关复议及诉讼胜率:反映税务机关受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次数, 以及在复议和诉讼中维持判决的比例。

执法过错率:反映税收执法人员执法过错行为尚不构成违法的情况。

职务违法率:反映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违法情况, 包括执行税法本身的违法和涉及税收人员廉政方面的违法。

(4) 纳税遵从度指标

该指标考察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主要如下。

公开经济与地下经济中的税收流失率: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税法遵从程度对税收收入影响情况。

纳税人违章率:反映纳税人违反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情况, 情况严重时, 税务机关要考虑加大执法力度或开展专项整治。

纳税人犯罪率:反映纳税人违法移送司法定罪的情况, 指标达到一定比例, 说明涉税犯罪破坏正常的税收和经济秩序, 风险程度极高。

三、防范与化解税收风险的对策

其一, 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增强抵御税收风险能力。只有经济发展, 税收收入才能增长, 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二, 规范政府收入机制。我国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比重仅为2/3左右, 各种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脱离国家预算, 减少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作为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的重心所在、加快“费改税”的步伐, 是减少全局性税收风险的重要措施。

其三, 优化税制改革。简明优化的税制可以清晰界定税收义务, 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税收风险。第一, 完善税收立法;第二, 优化税制结构;第三, 改革完善税种;第四, 优化税种体系;第五, 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体制。规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 既能有效控制税收风险, 又能明晰界定风险责任。

其四, 队伍建设与监督制约并重, 应对执法风险, 一是树立税收风险意识;二是加强执法业务知识培训;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 从利益与制度上限制税收执法人员违纪违规的动机和行为, 防范和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其五, 强化税源监管, 减少税收流失。强化税源监管能有效防止税收流失, 可以实现税源向税收的切实转变。一是实施税源分类管理, 精细化监控;二是细化户籍管理;三是严格发票控管, 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有利于堵塞发票管理的漏洞。

其六, 深化纳税评估, 有效防范税收风险。纳税评估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有效的事中监控, 弥补管理弱化不足的缺陷, 强化监控功能, 改善征纳关系, 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摘要:税收风险包括税源监管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 防范风险首先要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制定对策, 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优化税制改革, 强化队伍建设和监督制约, 强化税源管理, 深化纳税评估。

3.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税收风险的探析 篇三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理;税收;风险分析

引言:当前税法对企业单位因业务范围法律风险而引发的

税收情况、资金调配所产生的税务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一旦企业没有把握好界限很可能将面临大量的补税缴纳、滞纳金及罚款,由于法律规定和企业经营范围把握的限制性,常规的资金结算中心体系已无法为资金集中管理的企业服务。而如何更好地规避和预防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因为资金集中管理所引发的税收风险成了一个持续探讨的问题。下面通过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税收风险的分析进行研究和规避措施的探讨,以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质量。

一、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在税收方面的风险分析

(一)企业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存款利息的涉税风

险。(1) 企业中境内对境外的存款利息的涉税风险。当集团企业中的境内公司将资金借给境外的公司,其存款利息的产生将计入境外公司账户,而非境内公司的账户,在境内的企业则不需要承担纳税义务,此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纳税风险;但当集团企业在将资金借予境外公司的时候,按照企业独立交易的原则,对存款利息施行计提利息的方式,则企业在境内的公司需要对其存款利息进行纳税的义务。(2) 企业中境内对境内的存款利息的涉税风险。当集团企业中的境内公司将资金借给境内的公司,并且借方公司的实际承担的税负高于贷方公司实际承担的税负的时候,贷方公司需要承担的存款利息收入的纳税义务将会低于借方需要承担的存款利息收入的纳税义务,如此一来企业在境内的纳税义务将会减少,而此种利息存款收入也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3) 当企业亏损或企业间税负相同的情况下其存款利息的涉税风险。当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实际税负为0的时候,企业的实际税负不能等同于税率,判断企业的纳税义务是否因为企业内资金借贷而减少存款利息的纳税义务的标准就尤为重要,这种情况下,主要判断的标准则是依靠企业在内镜资金借贷活动是否减少判断的。

(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借款利息的涉税风

险。(1)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对借款利息税前扣除的影响。按照

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相关条例规定,当一般性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进行借款时,双方所产生的存借款利息支出、同业拆借的利息支出、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等均准予全部扣除;但当一般性非金融企业向一般性非金融企业借款时双方所产生的存借款利息支出,在不高于当期金融机构同类贷款的利率计算额准予扣除部分金额。企业如果成立单独的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已属于金融企业的范畴是独立于企业之外又隶属于企业的单独公司,所以当子公司在支付给财务公司利息的时候可以全额扣除。但是采取结算中心管理下的时候,子公司在支付给总公司利息的之后只有在不高于金融机构当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额准予扣除部分金额。(2)企业下各公司之间关系对借款利息税前扣除的影响。企业总公司和子公司不管在何种财务管理的模式下都已经形成了有形无形的关联关系,企业的最高决策管理者往往会为了使得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税务负担,会通过总公司和各子公司之前的关联关系进行相互存借款,再通过企业集中管理资金的方式调节各子公司的存借款利率,以此来掌控各子公司的利润水平。我国税务局为了防止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使钻税法漏洞,通过其子公司将利润转移,从而幕后操作整个集团企业的税负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条款对此作了说明和规定,企业和其有关联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金额往来账中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但减少了企业和其有关子公司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的情况发生时,税务部门应按照符合交易原则中规定的定价和方法进行税务调整。而相关税收通知文件中明确指出了,企业和其子公司的相关债资比为2:1,当企业子公司从总公司渠道的借款和进行运营的权益投资超过2:1的配比时产生的利息支出,将不算在企业所得税的缴纳金额中扣除。(3) 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产生的利息票据对借款利息税前扣除的影响。因税务部门没有强制要求企业集中管理资金中存借款利息的发票性质的问题,故目前一些企业不管是财务公司模式下还是结算中心模式下均未使用专门的地税发票,一般企业财务公司会使用在银监局备案后的自制票据,而结算中心则使用一般收据作为结算的凭证。

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在税收风险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企业可以通过风险运行控制和制度建立实现税收风

险规避。企业的经营模式中存在一些不可取的这现象:一种是当企业将存款调高的时候,利润呈降低的状态,当企业将存款调低的时候,各子公司的资金使用的需求又不能得到满足,这样又会间接导致企业出现信誉危机或违约情况的发生;另一种是当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降低其运营成本,向总公司申请短期借款转而投入当长期项目的时候,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强度。

(二)企业成立财务公司使用“统借统还”的方式实现税收风险规避。统借统还的税收政策指的是,企业得到金融机构发放的统借统还的贷款后,由企业所属的财务公司与企业的子公司签订统借统还的贷款合同,按企业需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利率向子公司收取还款利息,再由财务公司转服给企业,最后由企业统一还给金融机构。这一业务行为的代理方是是企业成立的财务公司,若财务公司在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利率向子公司收取还款利息的情况下,则需要将其利息的全额征收营业税。统借统还的主要特点有:(1)发生主体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2)借款分拨给企业的子公司进行运营借款;(3)必须按照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利率进行还款的行为;(4)对企业将借款的分拨阶层未有明确限制。通过“统借统还”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规避企业所得税下的税前扣除的税收风险,因为税务部门不再要求代开企业利息的收入发票,故企业需要自行准备《统借统还本金及利息支出分摊计算表》及相关的材料证明企业分拨的款项属于“统借统还”类目,比如银行的贷款合同等,按当地税务局要求的条件、时间和方式进行申报。值得注意的是,《统借统还本金及利息支出分摊计算表》必须明确注明企业从银行总共得到多少贷款,列明企业分拨到各子公司多少运营本金,每个子公司需要承担的利息是多少等等相关联的数据。

结语:企业的财务资金结算管理中心的模式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总结出不少实际操作中的经验,但是这种模式下进行企业集中资金管理存在严重短板,且无法进行对外融资和投资业务,当企业的性质是一家独资企业的时候,这种短板的制约性将不复存在,但是如果企业下设立了多个不同的法人的子公司,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应考虑其财务公司成立的可能性,其税收的风险就可达到规避的效果。我国银监会发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财务公司可经营的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存款、同业拆借、发放债券等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批的业务项目。目前,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集中的资金管理了,从此间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应在比较财务资金结算中心和成立单独的财务公司两方优劣的情况下,既成立单独的财务公司又有专门的财务结算中心,两种方式使用一个班底,可以优化企业在集中管理资金方面的强度,有可以使得企业对外融资的渠道增加,追本溯源地规避企业因集中管理资金带来的税收的风险,这种方式也是目前来看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因集中资金管理带来的税务风险的最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潘武.大企业税收风险控制初探[J].江南论坛,2010(10):27-28.

4.OECD税收风险管理综述 篇四

一、税收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与现代税收管理相结合的产物

风险管理本身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风险管理这一名词,最早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 许布纳博士于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个保险问题会议上提出。拉赛尔·加拉尔在1956年的《哈佛商学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的名为《风险管理一成本控制的新名词》的文章最早论及风险管理[1]。1986年,由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的“欧洲风险研究会”将风险研究扩大到国际交流范围。近2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先后颁布了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或国家风险管理标准。美国著名金融学家彼得.伯恩斯坦认为,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甚至“超越了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方面取得的进步”。[2]

在此期间,许多发达国家的税务当局把现代管理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税收管理领域,通过更加有效地配置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寻求实现最佳的税收遵从目标。针对这样一个趋势,1997年7月,CFA通过一个名为风险管理的应用指引,对在税收管理领域中风险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概括性阐述,讨论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应用问题,并对在税收管理领域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扼要描述。2002年初的CFA战略管理论坛一致同意,各成员国税务官员继续加强合作,分享风险管理经验,为促进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2002年5月,来自OECD成员国的许多税务官员在伦敦召开会议,此次会议被称为CFA税收管理遵从小组论坛。会议研究了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交流税收风险管理经验,确定了为税收风险管理实践提供文献指导的策略,拟定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讨论的课题项目,组建了相应的工作小组,明确其工作范围主要是关注影响中小企业国内税收遵从问题。2004年10月,CFA批准了税收管理遵从小组论坛提供的,题为《遵从风险管理:管理和改进税收遵从》的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指引。这个指引总结了OECD成员国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阐述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研究总结了进行税收遵从风险识别和应对等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为将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税收遵从管理实践之中提供了应用框架。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近二十个国家税务专家参与文献的起草工作。除了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应用指引之外,2008年,OECD在南非开普敦召开了税收管理论坛第四次会议,讨论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这些年来,CFA税收管理遵从小组论坛在风险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包括:《遵从风险管理:管理和改进税收遵从》、《与因特网搜索工具的发展同行》、《遵从研究项目目录》、《遵从策略目录》、《税务审计选案制度》、《随机审计程序应用》、《一般管理原则:公司治理与税收风险管理》等。经过CFA的批准,这些文件,先后发布到所有OECD成员国。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实践应用框架

OECD在税收风险管理基本原理及方法论阐述等基础方面,既体现了现代税收管理一般规律,又比较系统地反映了管理学范畴下风险管理一般原理和实践应用要求,其基本点主要有:

现代管理学认为,风险是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消极影响的不确定性。一般理解为,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完全预测性,而导致在组织实现目标时,遭遇有害结果的可能性。现代税收管理确立的税务机关的根本目标,或主要使命是提高纳税遵从度,即所谓“纳税服务+税收执法=税收遵从”[3]。因此,税收风险主要是指在税收管理中对提高纳税遵从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根本目的则是税务机关通过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努力使税收不遵从风险控制在最小限度内,为税收遵从最大化这一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税收风险管理一个重要的实践价值在于促进税务机关最有效地使用有限的管理资源,使得管理措施最终对于缩小税收遵从缺口的规模起到最有效的作用。虽然税务机关都拥有一定的管理资源,但是,要保证每一个纳税人在纳税义务发生时都能全面履行纳税义务,这些资源又总是不足的。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增长,电子商务的发展,就业模式的变化,合同数量的增长,经营结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税收策划的商品化等因素,大大地增加了税收遵从风险,也增加了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税收检查及其它遵从干预的复杂性和工作量。全球税务机关正承受着增加税收管理资源的迫切需求。这意味着,税务机关必须将有限的管理资源以最具效率的方式加以利用。也就是,税务机关在资源配置决策时,必须考虑什么是最需要回应的遵从风险,哪些纳税人与这些遵从风险相关,如何把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到遵从风险较大的领域和群体,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税收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税务机关找到确定资源配置策略和遵从目标最大化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税收风险管理模型及流程设计是税收风险管理实践的基本应用框架。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走向税收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将现代管理学的风险管理一般模型及其流程设计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体现在税收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模式化的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流程。税收风险管理流程是一个结构化的流程,由设计优化的步骤构成,支持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风险的分析识别、风险的等级评定、风险的应对处理和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同时,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流程,通过持续改进支持税务机关科学决策。从税务机关整个管理运行体系看,风险管理流程与税收管理业务流程的全面融合,就是构建了一个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管理运行体系。纳税人遵从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深层原的多样性导致,什么是税务机关面临的主要风险,哪些纳税人与此相关,以及如何对待这些风险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果等问题的答案日益复杂。税收机关建立一个可执行的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流程,能够为持续解决这些问题建构一种系统可靠的运行机制。税收风险管理模型及流程的应用,对税务机关税收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化和完善,税收管理职能的转变、资源配置策略的选择,以及税收管理方式的改进与转型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税收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机理

按照现代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主要方面包括:风险管理战略规划、风险识别评定、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风险管理绩效评价。这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基于统一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专业分工清晰明确,相互衔接协调有序,持续改进循环发展,共同构成了税收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战略规划

从整个管理体系的角度看,研究制定是风险管理战略规划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性环节,它是管理层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作出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重点是基于对影响税收遵从目标实现的内外部环境、形势进行研究、分析和判断,确定一定时期税收风险

管理战略目标,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方针策略,规划实施的重点步骤,并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各种组织、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保障。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税收风险管理流程运转的基础性步骤,其在整个风险管理流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基于目标规划寻找税收风险发生的可能领域,识别税收风险发生的具体目标,回答税务机关将面临什么样的税收风险,这些风险与哪些纳税人有关等问题。

风险分析识别的主要路径包括:宏观或战略层面和微观或操作运行层面的风险分析识别。宏观风险识别主要关注不遵从风险行为发生的主要区域、领域、群体等,是微观风险识别的大环境,既为决策规划提供参考,也为微观风险识别提供导向。微观风险分析识别主要基于税收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主要以各种税收不遵从案例等为基础。微观风险识别的成果可以累积为经验、智能和知识,成为验证、修正和完善宏观风险分析识别的重要基础。

宏观风险分析识别主要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税收及相关法律制度、纳税人群体分类以及随机调查等方式进行。通过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来衡量遵从趋势,分析发现遵从水平变化的早期迹象,如,增值税收入和GDP的比较分析,如果GDP变化比增值税收入变化更快,可能意味着遵从缺口在扩大;如果趋势是可比的,则证明总体遵从水平比较好。通过民意调查,对公众的遵从态度和行为趋势进行分析,可以支持战略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策略的改进。通过税收制度的风险识别,可以发现已有制度会造成哪些风险,新的立法或规章制度的执行将会产生哪些风险。纳税人分类是更好了解纳税人的工具手段。以相似特征分类的纳税人有利于更精确地对遵从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纳税人分类一般包括:按规模、按税种、按行业、按法律结构、按企业存续的年份等进行的分类;也可以按照风险类型进行分类,如,电子商务、避税港交易、现金交易、出售股权/股份等。使用统计学方法开展随机抽样调查,可以建立对象选择模型,发现逃税的新趋势或新形式,量化“税收遵从缺口”,归纳出风险发生的规律性。微观层面的风险识别是基于实际操作过程的风险分析,主要是基于各种税收不遵从案例开展风险分析,通过个案或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寻找某种风险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涉税信息情报管理是开展风险分析识别的重要基础。广泛采集各种纳税人涉税信息,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存在法律约束。因此,税务机关必须努力通过有效的税收信息情报管理,来满足税收风险分析对数据的需求,同时,又不会因此给信息提供者增加不适当的或非法的负担。风险识别的信息来源于税务机关内外部两个渠道。内部信息来源主要包括:纳税人报送信息以及相应的数据挖掘,对纳税人开展随机审计,在局部地区开展的试点调查,基层一线人员提供的信息报告,开展讨论会以及经验交流会,税务机关内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同一部门内部不同岗位之间涉税信息情报的分与享交换等;外部信息来源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新的立法、研究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其它组织等。

评级排序

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不是所有风险都需要加以解决的。有些风险可以规避,有些风险可以容忍,而那些对组织战略目标实现产生重要影响的风险,则必须以科学理性的方式积极加以应对。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风险估算以及风险等级确定的必要性。风险评级排序环节在风险管理流程中,就是对已识别风险进行等级估算和排序,帮助税务机关确定哪些纳税人是必须优先应对。它是风险识别与风险应对之间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为科学确定风险值,即,对风险事件进行风险量化估算,必须建立正确的风险等级评估框架。风险值的大小主要与事件发生的概率(可能性),以及事件发生将对税收遵从目标产生的负面后果两个要素相关,即,风险值=事件概率×风险后果,其中,风险值高意味着高风险,风险值低意味着低风险。

风险事件描述是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和可能产生后果的基础环节。风险事项描述包括静态风险描述和动态风险描述,前者主要关注纳税人是谁,身份特征、所属行业、风险类别如何等;后者主要关注纳税人做了什么,是少申报还是虚假记录等。

风险发生概率和产生后果的测算需要理性技术,也需要经验手段配合支持。其具体方法是多样化的。运用推理统计,依据随机抽样纳税人,可以测算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多少。通过经验直觉,也可以作出概率判断,如,跨国交易为税收筹划提供了机会,跨国交易税负常常低于国内交易的税负,因此,跨国交易的风险概率一般高于国内交易。再如,小型建筑公司倒闭,欠税不交,接着原班人马又开立一个新公司,相关联的新老企业组织结构相似而且一般董事也是相关人,这类公司的风险概率相对较高。风险产生后果估算也可以运用推理统计、数据分析及经验直觉判断等方法,应视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如,大企业缴纳绝大多数的公司所得税,其税收风险产生的后果很严重。不过,运用统计方法对大企业进行风险后果估算,很难找到可比物,因此效果就不理想。等级较高的风险纳税人,往往是多个风险事项叠加的纳税人,这种风险高是一种比较和相对意义的高,即,相对于风险点较少,风险发生概率较低,风险发生后果相对较轻的纳税人。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在整个风险管理流程中,是对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结果作出反应的环节。这个环节要求税务机关通过理性的风险行为分析,选择恰当的应对策略,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

风险应对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尽可能多的实施惩罚,而是为了防止类似的不遵从行为尽量不要再发生,归根到底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遵从度。因此,在应对环节,税务机关首先必须理性地分析正在发生的税收风险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哪些纳税人在这样做,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从而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提供可靠的根据,即,视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纳税人,选择不同策略。

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鲜明特点在于,改变对不遵从纳税人一律实施惩罚的传统策略,强调必须根据不遵从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建立多元化的均衡策略选择机制,即,建立覆盖从宣传教育到司法诉讼全过程的风险应对策略应用管理机制,包括遵从管理的前期趋势和事后反应。优选应对策略主要是按照“金字塔”遵从模型,将纳税人分为自愿遵从且做正确的事,努力了但不能永远遵从,不想遵从但如果给予关注就遵从,决定不遵从等四种类型;与其相对应的,应对策略选择次序是,使遵从变得容易,帮助其遵从,通过发现来威慑,充分使用法律强制措施。

与“金字塔”遵从模型递进式的应对策略相适应的风险应对方法,是促进合作与严格执法的搭配使用。促进合作的有效应对方法包括:使纳税人明晰义务,使之易于遵从,使权力和行动透明化,提供激励。其更进一步包括:税务机关公开其风险领域和重点纳税人群体,事先公开告诉纳税人哪些行为不被接收,向纳税人宣布不遵从行为会面临全部处罚的范围(形式和级别),明示纳税人,税务机关愿意与纳税人合作,如果不合作,将使用严厉的执法措施。严格执法的有效方法包括:向风险纳税人邮寄特定的信件,警示纳税人其申报的信息可能不正常或低申报,并告知税务机关可能从第三方接收到的信息中对此进行确认;开展未预约的调查,快速检查登记、记账和申报等资料;开展收入或销售等项目调查,查找不入帐销售等问题。其更进一步包括:开展全面审计,深度调查发现少报收入或多报费用问题;开展严重逃税审计,实施违章处罚;最后是开展刑事侦察(许多国家的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税收犯罪的刑事侦察权),对于持续逃税涉及数额大等犯罪行为绳之以法。在具体的税收管理实践中,风险应对方法常常不是仅仅采用其中一种,而更多的情况是,采用不同应对方法的组合。

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对风险管理运行状况进行的总结、回顾和评价,也是一个风险管理周期中的最后环节。科学的绩效评估可以为风险管理持续优化不断改进提供信息反馈,如,风险分析识别是否科学且有针对性,风险等级排序是否与风险度大小的实际状况相吻合,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风险应对的收益率(包括:本年恢复的收入和未来的恢复收入),风险应对后公众对税收遵从的认知状况等。不仅如此,科学的绩效评估还更好地支持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开辟更加广泛的数据来源,甚至对是否应当考虑使用替代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意见等。

科学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不仅要关注投入与产出,而且要关注影响和结果,要坚持质量衡量与数量衡量相统一,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统一,单项评估与多样化评估、综合评估相结合。科学的评估框架包括:对象,即解决什么风险;方法,即用什么方法;措施,即什么遵从指标用于确认问题,用这些指标作为导向,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变化;数据,即怎样收集数据和收集什么数据来支撑评估;目标,即达到什么样的成效。其中,目标包含:

1、直接影响,对特定风险目标人群具有的直接影响;

2、间接影响,除了能够被遵从策略解决的直接风险之外的外围影响;

3、后继影响,评估不应当限制在遵从策略的直接影响或结果上,而是应当延伸到对纳税人行为正在产生的影响上。

评估的具体方法包括宏观指标、舆论调查、项目评估指标等。一些宏观指标可以为遵从方法的有效性提供验证;舆论调查可以从顾客调查和其他公共观点调查中,了解有关遵从策略的公共看法;项目评估指标通常是局部的和目标性的,可以用以探究项目效率,解释审计效率差异,检测工作情况和效果。

四、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提高税收遵从是税务机关的根本目标,但是围绕这一根本目标有许多具体工作目标,这些具体目标常常因为税务机关各自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组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别化和多样化。税务机关这些具体目标的制定既反映税收管理的运行环境,同时也是决定税收管理运行环境的关键因素。因此,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首先必须澄清税务机关具体的组织目标,为风险管理机制确定运行边界。

全面税收风险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与整个组织运行环境相关的风险,既包括组织的内部风险,如,可能影响税收公信力的税务机关内部能力;也包括外部风险,如,国家的立法框架或经济健康状况等。狭义的税收风险关注税收登记、申报、纳税、纳税义务免除等,这种范围的界定使遵从风险管理不同于广义的税收风险管理。如,组织内部各专业部门业务骨干的变动率,作为一种风险,可以由更加综合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中加以应对。而转让定价这种通过跨国机构之间转移利润,就是一种由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应对的风险。因此,不同的税务机关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它风险管理的监管范围,从而进一步在其运行框架内,确定什么表示税收风险,什么不表示税收风险,什么税收风险可以降低应对策略,甚至可以予以忽略。

在实践中,许多环境的或背景的因素往往对风险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在外部环境中,立法、政府政策、公众观点和经济形势等因素,都可能对税务机关实施风险管理产生潜在的影响。如,完善的立法是取得最佳遵从结果的基础,但是,在法律的框架内,税务机关都要应对任何一种风险有时成本很高,因此,税务机关要注意研究现行立法,及时分析行政管理在风险应对中的效率和效益,必要时可以通过寻求对立法提出修改建议,来改善税收风险管理的实际成效。公众观点不仅对社会遵从,而且对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以及对税务官员的思想道德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税务机关能够以一种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的方式实施税收管理,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税务机关必须理解遵从义务的社会标准及其潜在的影响,并要将其作为有效遵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税务机关组织内部,有许多重要因素对实施风险管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及管理体制机制、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员工业务能力等。在组织文化方面,有效的风险管理要使组织报告制度、管理决策流程等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层对新的遵从战略愿景要作出清晰的、有说服力的表达,使各级税务官员易于理解和接受。集中风险识别和案源选择是一线人员职业文化的一种转变,风险识别机制的引入,特别是一线员工认同风险识别的重要作用至关重要。当情报管理人员、分析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理解他们是如何为风险管理整体流程发挥作用的时候,这种管理文化就能充分产生效果。要持续关注员工的发展,不仅要不断改进他们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帮助在他们正确理解纳税人遵从行为。

组织结构对遵从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影响是不可低估。应该说,各国税务机关有许多不同的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形式都可以适应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但是,税务机关的管理层为了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运行顺畅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必须对整个组织结构体系进行必要的分析评估,一是必要基于风险管理流程建构的需要,建立跨组织单元的工作协调机制,以保证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情报的效用,及时整合组织战略目标,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二是,要促使组织的每个单元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整个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中的一个环节,应当以组织目标为导向,一切工作都是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和保障的,而不是为了追求本单元目标的实现。

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业务技术建设方面,遵从风险管理主要是来源于税务机关获取的相互独立的多方面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形成必要的情报。要使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遵从数据转变成风险管理情报,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税收信息技术平台。必要的技术和技能是施风险管理重要条件,包括数据分析和情报管理技术和技能,信息系统设计和运作的技术和技能,以及应用数学、统计知识和技能等。

5.浅谈税收风险管理与防范 篇五

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近年来各地都在研究探讨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在现实税收管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强化税源控管,规避执法风险是当前应该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税收风险按其内容划分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源监管风险,二是税收执法风险。

1.税源监管风险。近年来,税务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金额越查越大,究其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为弥补这些漏洞,就需要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进行研究寻找对策,强化税源管理。这种对税款实现潜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源监管风险。

2.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带来的执法风险。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带来的执法风险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

当前,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要以查找风险点为切入点,严密内部管理机制,以创新完善制度为着力点,健全纪检监察协作配合机制,二者结合共同预防税收风险的发生。

1.税源管理风险点。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税收,要求税务机关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征管手段,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解决新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职业敏感,综合知识和分析能力,对所分管企业进行税源风险识别。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点片区、行业、企业。即哪些地方最容易出现税款流失问题及不依法纳税、跑冒滴漏税款现象。综合采用行业税负比较法、各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对比等方法,分行业分税种进行横向纵向比较,重点锁定高利润行业、经营流动性大行业、新型行业及难以监管行业。把这些税源管理难点,确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

2.税收执法风险点。目前在税收征管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执法风险的环节主要存在于管理、稽查、审批减免缓抵退税和违章处罚方面,其发生与税收执法人员综合能力息息相关,如:由政治素质产生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权谋私问题;由业务能力产生的不作为、违规执法、政策理解偏差以及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带来的问题,等等。其他环节如税务登记、发票管理、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目前来说产生执法风险的情况相对较少。但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纳税人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税收征管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应保持风险意识。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建议

实际工作中,税收风险管理渗透到税源管理和税收执法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评估验证分析工作都是一种简单的风险管理。因此,如何建立一种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是我们正在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完善的税收风险管理模式应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1.强化税收分析。税收风险管理中,风险控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成为风险管理体制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而加强对税收风险点的识别和定位,对税收风险点进行详细分析则是有效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构建合理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基础工作,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税收分析可以细分为经济税源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管理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分析。其核心内容是依托信息平台,根据内外部数据来源,对税源企业进行分类分级,明确各级税源监控的标准、范围及要求,按照风险级别排序,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措施,合理地配置税收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中外部数据主要采集纳税人申报数据、重点是监控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内部数据主要指综合治税等由税务机关通过特殊途径取得的纳税人有关涉税信息,设置预警指标,落实分析制度,为征管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和技术支持。

2.风险管理控制。对于通过税收分析确认的税收管理风险点,税务机关应该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结合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进行监控。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实行面线点结合管理方法。面上,以登记率为考核标准的无漏征漏管户;线上,确定风险行业,重点行业重点管理;点上对高风险企业有计划实施评估及检查手段,强化动态监控。同时不断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治理风险面、控制风险源的转化,发挥税收风险管理的最大作用,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

3.有效监督保障。在实施强化税收分析、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对税收征管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是风险管理机制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其中既包括对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的监督,又包括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监督。

一是对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的监督。最有效途径是畅通偷税举报查处渠道。包括建立健全受理、查处、奖励举报偷税案件的各种制度,鼓励公民协税护税,打击偷税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税收秩序。鼓励拓宽举报途径,采取直接、书信、电子等多种形式受理举报。落实举报奖励制度,严格履行为举报人保密义务,保证举报人有效信息不被泄漏。对于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泄露举报人有关情况致使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对税收机关执法监督。可以具体为税务系统外部监督和税务系统内部监督。在税收执法的外部监督上,主要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税务机关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

规的情况进行检查、调查或评议,督促税务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同时深入税收征管一线,对各级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所进行监察。在税收执法的内部监督上,主要指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活动所进行监控、检查监督。内容主要是监督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恰当性。合法性主要从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执法目的、执法证据、执法程序、适用法律法规六个方面审核。执法行为的恰当性,主要是针对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由税收自由裁量权引起的不当行政行为暂游离于司法审查范围之外,这就需要加强行政体制对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4.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广泛深入地宣传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执法程序,在此基础上公开税收执法,增加税收行政执法的透明度,从而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遵从度。二是防风险级别管理制度。根据纳税信誉等级对纳税人实施风险级别管理,风险级别越高的纳税人,在领购发票、日常检查等管理和服务上采取相应限制性措施,提高纳税人的失信成本。三是完善执法能力培训制度。强化一线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培训,增强税务人员防风险能力,包括提高税务人员的法治意识、业务素质和税务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执法事项日常监控制度、重大执法事项集体审议和汇报制度执法过错整改回复制度。

5.加强征管与稽查有效衔接。一是明确稽查与征管部门职权和工作界限。征管部门主要抓好税务登记、纳税辅导、税法宣传、督促受理纳税申报,组织税款、滞纳金等征收入库工作。稽查的工作重点应当始终放在以查促管和促进依法治税上,把稽查从组织收入为主的地位转到以严格执法促进组织收入的地位。二是稽查要以高质量的征管为前提。加强征管基础工作要从对纳税人的税源监管人手,有效地对税源实施监督与控管的稽查应该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与现行的新征管模式相适应。

综上,强化税收分析、风险管理控制、有效监督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及稽查和征管的衔接五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在税收征管领域的运用,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依法治税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丹徒区局加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工作

来源:Source 作者: 发布日期:2011-11-24 16:36:44 浏览次数:582

6.税收风险管理培训讲话 篇六

2010年,如皋市国税局认真落实上级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积极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在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方面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汇缴审核为契机,突出事前风险提醒服务

我局2009汇缴301户,其中外资263户,内资38户,省市局共计28户中,所得税管户户。我们在抓好申报提醒的基础上,采取了案头审核和实地复核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关注大企业的汇缴质量,帮助大企业有效防范了税收风险。一是实行大企业汇缴集中审核管理。大企业申报前,由专人负责大企业汇缴资料的初审,结合中介机构鉴证报告,重点审核税前扣除、优惠政策等复杂事项的风险分析评估,建立风险评估台帐,记录疑点信息,进行归类排序。二是建立汇缴集体会审制度。分局对提交的大企业风险信息进行集体会审,结合征管信息,对照政策进行分类,包括正常类、预警类、问题类,对前两类由专人负责与企业进行约谈解决;对问题类进行等级排序,纳入实地复核对象。三是专业团队实施实地复核。根据风险等级高的问题类信息,开展实地复核,与企业共同查找风险点,剖析风险成因,及时调整申报。四是实施提醒服务。对筛选出的三类一般疑点信息,包括连续亏损、利润率偏低、贡献率较低等大企业,结合税收专项检查自查,寄送《企业所得税汇缴风险提醒书》,友情提醒企业在汇缴期内进行自查调整。分局累计调亏转盈71户,其中,调整大企业4户,调减亏损17776339.5元;调整补税入库4489087.28元。主要风险事项举例如下:

江苏紫薇亚麻有限公司:一是未使用机器设备计提折旧。该公司2009固定资产原值为72415950.32元,已计提设备折旧6510086.89,2008固定资产原值为72283950.32元,已计提设备折旧2543238.75元。该公司设备产能与其销售收入不匹配,说明设备利用率较低,存在部分设备闲置未用情况,按照所得税法规定,未使用的设备计提的折旧不得税前扣除。应调增6510086.89×50%=3255043.45元。二是关联交易进销倒挂。该公司2009年关联销售33735986.68元,占比79%,其中内资关联销售31583978.23元,占比73.26%。关联购进15156480.47元,占比73%。毛利率为—6.11%。该公司集团定价时未考虑期间费用,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特别纳税调整办法,应按照规定方法进行调整,调增2009利润总额。

对该公司2009关联销售资料进行了抽查,如果盈亏持平,则平均利润率为20.43%,应调增收入997794.65元。如果按照行业平均利润率2.07%计算,则应调增利润率121769.96元。合计利润率为22.50%,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884812.12*20.43%+4884812.12*(1+20.43%)*2.07%=4884812.12*22.92%=1119564.61元。(见附表)

下一步的风险管理重点是:我们将该公司列为重点调整审计对象,对该公司关联交易税收风险进行进一步审计评估,拟实施特别纳税调整。

初步测算,如果按照22.92%进行计算调整,则2009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1583978.23×22.92%=7239047.81元

同样,2008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4234781.81×22.92%=3262611.99元。

润宏房地产(如皋)有限公司:一是售后返租。“其他业务支出”列支售后返租的租金

支出3257624.41=商铺1618138.29+商务楼1639486.12。公司销售商业店铺2,608.56平方米,在与购房者签订售房合同的同时,与购房者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并承诺给予一定的租金回报。但是售后返租合同却是由物业与购房者签订的。二是关联交易调整。其他应收款:无偿借款给关联企业未按照独立企业间业务往来收取利息,应按同期同类银行利率调增2464686.27元(2007年1427046.28元+2008年1035091.35元+2009年2548.64元, 7.344%)

三是通过计税成本成本对象的筹划避税。该公司和事务所实际上是将大润发广场项目分成一、二期进行开发,作为两个成本对象进行核算的。且在2008和2009均是将大润发广场(A区一期、B区)作为一个成本对象进行汇缴申报和备案的。根据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六条“成本对象是指为归集和分配开发产品开发、建造过程中的各项耗费而确定的费用承担项目。计税成本对象的确定原则应选择可否销售原则或分类归集原则”。同时,根据此条规定“成本对象由企业在开工之前合理确定,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成本对象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或相互混淆,如确需改变成本对象的,应征得主管税务机关同意。”

根据苏国税发〔2009〕79号第三条“关于成本对象的所得税管理:

(四)2008年完工的开发产品不再进行备案,但计税成本的归集和分配需按《通知》规定处理。2008年未完工开发产品应按照本规定提请备案。”

另外,根据国税发〔2006〕187号第一条:“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单位土地增值税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

因此,该公司已确定或选择的成本对象为大润发广场(A区一期、B区),经过税务机关审核,符合项目实际和文件精神,不能随意更改或相互混淆。

根据事务所报告和公司汇缴资料的案头审核和实地复核,在不考虑其他调整因素情况下:2008年可售面积单位成本=48261615.38/14665.63=3290.80,根据企业和事务所2009项目结算向税务机关汇缴申报备案的单位成本为2865.05,2008多转成本14665.65×(3290.80—2865.05)=6243900.49元。

下一步的风险管理重点是:将结合稽查和管理信息,对照总局房地产文件精神,在督促该企业先自行进行项目结算的基础上,实地进行完工项目的清算,防止企业通过逃避项目结算来延迟纳税或逃避缴税。

江苏华灿电讯股份有限公司:一是广告费违规预提。违反会计制度规定,广告费每期按收入5%预提进费用,年末余额1600万元,应调增。二是研发费用违规加计扣除。违反政策规定,季度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行再加计扣除350万。调整后通知企业补充申报企业所得税3,407,414.56元,加收滞纳金194271.29元。

下一步的风险管理重点是:对该公司研发费用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行跟踪管理,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南通瑞华置业有限公司:一是预收款确认收入31.1万。二是工程款未开票,以预提方式入账,应调增661.5万元。三市招待费、滞纳金调增4.2万元。

如皋市泓港冶金物资有限公司、如皋市泓业贸易有限公司:将关联企业的期货交易放在该公司进行,利用钢材期货交易形成的亏损(分别为1.5、1.6亿元)来达到退还季度预缴税款的目的。

下一步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两级公司的期货交易进行实地核查,核实其真实性和规范性,防范关联利润的转移避税,造成税收流失。

上海电气环保热电(南通)有限公司:将无形资产达到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售电、汽收入和成本费用长期放在无形资产的科目核算,收入直接冲减无形资产的贷方,成本费用计入借方,净所得冲减无形资产,未申报应纳税所得额。

下一步的风险管理重点是:深入企业实地核查,对该核算行为的涉税事项进行规范,同时,对垃圾占发电燃料的比重进一步实地调查,核实即征即退的条件是否符合文件规定,防范增值税退税风险。

二、严格证明开具风险审核,强化非居民税收源泉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回升向好,政府招商引资力度日益加大,近年来,利润转投资现象已成为当前非居民税收不容忽视的重要风险事项。今年来,我们根据非居民税收的新特点、新形势,将利润分配和股权转让作为非居民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我们在4月接受熔盛重工有限公司2009预汇缴申请时,经过询问得知,该公司是要请税务部门在企业所得税汇缴申报表上或在企业拟好的纳税申报证明上盖章,目的是向外汇、外经贸、工商等部门申请办理利润转投资手续。经过对企业利润转投资资料的审核发现,该项业务主要是香港运宝集团有限公司将该公司2009年6月24日分配的利润转投资,涉及非居民税收,且数额达4800万美元,人民币328027200.00元,本期投入占注册资本的16.16%,企业未意识到利润转投资业务中已经涉及到预提所得税扣缴业务的发生,认为只要未发生向境外利润售付汇行为,就无需产生纳税义务。进一步了解得知,该公司2009年已经办理了一笔3000万美元的相同

业务,但至今仍未履行纳税业务。鉴于投资较大,涉税金额达1600万元,而且已经产生了滞纳金,延迟一天就得多付8万多元的滞纳金税收成本,涉税风险较大,我们及时向局领导汇报,由政府牵头多次与企业进行政策宣传和风险提醒,使企业意识到不及时完税,税收风险将更大,将给企业上市带来更大障碍。经过政府、税务和企业的反复沟通协调,在南通市局大国处的指导下,根据内地与香港税收协定第十条款,及时帮助企业办理了税收协定待遇享受的审批手续,累计减免税额16401360.00元,按5%计算的1670万元税款和270多万元滞纳金终于在5月底前征收入库,企业也按规定履行完毕法定扣缴义务,避免了更大的税收风险。为有效防范和化解此类共性风险,我们及时获取了全市外管等部门的利润转投资和售付汇信息,对有利润转投资等涉税业务的企业进行了集中约谈辅导,提醒和督促企业及时履行好扣缴义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上述非居民风险管理新特点,严格实行“先税后证”制度,必须凭完税、免税或不征税凭证,方可出具非居民税收证明。同时,加强与外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共享平台,互通信息,强化协同管理,明确要凭税务部门出具的规范证明才能办理后续相关手续,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风险,不断提高企业的纳税遵从度。

三、强化审核审批风险内控,防范出口退(免)税风险

大企业不但规模大,业务复杂,而且出口退免税风险也很大,尤其是实行“先退税后核销”的大企业,预免预退的风险更大。我们今年在受理审核熔盛重工出口退免税时,发现不少船舶在还未完工时,船舶的完工进度就已经超过100%,造成了事实上的预免低退税提前实现。经过风险分析,问题关键在目标成本的最初确定。目标成本偏低,将会造成提前预免抵退税;但目标成本偏高,也会造成完工进度偏低,延迟退免税。该公司于今年4月申请退免税预申报时,提出了调整2009目标成本申请,并要求根据调整后的目标成本计算完工进度。我们经过认真审核,发现调整后的目标成本基本上都大于整前的目标成本,预免抵退税企业的出口退免税风险较大。累计有18船目标成本小于调整后的目标成本,20多条船。我们在加强退税审核时,始终坚持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成本作为计算完工进度的依据,待船核销时。坚持目标成本的一贯性,可以有效防范提前预免预退的税收风险。

7.企业税收风险的内部控制与管理 篇七

企业的内部控制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 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上的好坏, 同时也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税务风险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如何正确地规避企业的税收风险, 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中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现代社会, 世界经济格局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企业的经济业务和政府政策的变动等日益复杂的内部环境, 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企业全面规避风险的水平, 其中税收的风险管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过去的企业认为税收风险的管理只是企业综合经济管理的负担, 只要做到合理纳税就不存在大的风险, 其实, 税收的风险管理已经渐渐地渗透进入企业的各个方面, 大到企业的整体经营决策、战略规划, 小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到处都有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但是, 现阶段, 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的税收风险管理上还处于低级阶段, 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普遍存在着税收风险意识薄弱、内部控制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的现象。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对于内部控制中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 现阶段,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防范企业的税务风险, 极大地有必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 这个认识得到了高度重视, 所以目前的多数企业管理层已经意识到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中税收的风险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企业的税收风险, 同时避免企业大量资金的流失, 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了提升。尽管现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已经渐渐意识到了内部控制中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但是认识程度还是不够, 为了进一步量化风险和评测风险, 还需要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中一系列具体工作, 使得企业在规避税收风险上更加有保障。

(二) 企业对于内部控制中税收风险的专业人才的储备不足

一直以来, 对于许多公司内部控制的专业人才一直紧缺, 这已经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税务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 随着许多基本规范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的相继出台,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储备内部控制以及税收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以满足大多数企业对于建立一支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税务人才的需求, 以便企业在遇到涉税风险中及时的制定相关紧急措施来解决问题。

(三) 企业中税务风险管理的约束机制缺乏, 风险管理过程漏洞百出

根据目前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做出了对于企业全面税收风险管理的统计调查, 设计个相关产业, 对象大都是各个企业的管理层人员以及税收风险管理的管理者, 据统计, 这些调查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 虽然都建立一定的风险管理流程, 但是风险流程的过程漏洞百出, 而且都缺少相互制约的约束机制, 调查中没有出现将风险进行合理量化分析和预测的情况, 大多都是管理流程只在于形式, 不能与企业的相关战略计划相适应, 企业内部控制只是满足了形式要求, 并没有在实质上渗透进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企业的各个层面中, 税收风险管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企业税收风险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 加强内部控制的税收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合理的规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等活动, 优化企业的各项有限经济资源, 做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而通过税收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利用对企业自身有利的资源政策, 减少企业的运营风险和降低成本, 使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收入,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活力能力, 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二) 加强内部控制的税收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成本,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税法规定, 税收具有强制性和无常性的特点, 也决定了企业的税收成本是不可避免的, 必须缴纳的, 企业中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 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同时, 在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合理的控制企业的税负, 是企业获取最大限度税后利润的保障,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下税收风险管理的框架结构可以规范企业在税收方面的业务处理,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减少财务管理过程中因为税务风险而产生的非税成本对企业经济的影响。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资料都是通过企业财务部门提供的会计资料来提供, 健全规范的财务资料是避免企业税务风险的前提, 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地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提升财务核算的水平, 以便使得企业风险规避者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全面有效地税务信息, 提升规避税务风险的水平。

(三) 加强内部控制的税收风险管理有助于为企业营造合法的经营环境

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为企业创造合法的市场环境, 就要求每个企业严以利己, 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决策和内部控制机制, 合理地进行税收的风险管理, 营造一个良好的税收环境, 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

三、加强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一) 建立企业的责任财务制度

企业的责任财务制度是一个企业目标管理的基础, 以一种以责任为中心的考核和核算机制规范税务人员的自身行为, 督促税务人员按照目标的合理要求进行税收风险的规避和管理, 同时对于牵涉到税务的任何业务, 只要税务管理人员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以鼓励税务人员。

(二) 加强内部控制的税收风险评估和预测机制

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的税收风险预测和评估机制, 并且建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监管小组, 抽调专门的税务人员制定监测方案和计划, 并就税收法律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这样能够有效地将隐藏于企业内部的税收风险提前预知, 提前防范, 在各个部门的人员配备和制度要求上体现风险预测和评估, 建立一个贯穿于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风险预测机制, 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和全过程, 通过一种介入式的风险管理, 将影响企业决策计划和战略计划的隐藏风险提前预测和控制, 从而减少税务损失, 另外通过流程式的税务监督, 及时的纠正税务活动中产生的税务损失, 制定合理的事后补救措施, 定期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的健康预测和评估。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第一, 对于风险评估的控制, 主要是将识别出的税收风险进行评估, 通过对照评估指标预警值, 计算出税收风险的大小以及给企业带来的税收损失和影响;第二, 对于税收风险的应对控制, 主要是在风险评估之后, 按照税收风险的承受力度, 以及企业成本效益原则, 及时地制定应对方案, 合理地进行风险规避和降低风险;第三, 对于税收风险的监控控制, 主要是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税收风险管理上, 利用连续的动态监控机制, 这样能够迅速的识别税收风险;第四, 在税收风险的评价控制上,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根据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 对相关的税收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

(三) 统筹加强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

通过合理的税收风险的预测、评估、识别、应对以及评价, 建立综合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从企业的整体层面规避税收风险, 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利益达到最大化, 为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8.税收征纳纠纷的危机风险管理 篇八

【关键词】税收;危机风险;脆弱性分析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公众对自身利益日益关注,对涉及社会公平和政府人员的报道特别敏感。加上部分媒体为吸引点击率,对涉税事件夸大宣传、错误报道,公众对税法的误解也有了增多趋势,给税务部门的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防范税务危机、化解税务危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已成为税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在对税务行政执法风险进行分析时,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纳双方的纠纷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源,征纳双方即税务工作人员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的所有行政执法工作中,基层税务机关直接面对纳税人、社会公众展开工作,属于各种矛盾、危机的高发地带。所以,如何处理好与纳税人的关系,是每个基层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结合工作实际,对征纳双方的纠纷风险进行脆弱性分析:一是税企之间因工作摩擦产生的纠纷。主要有三种情形:税务部门执法不公而产生的纠纷;部分企业恶意偷税、逃税产生的纠纷;企业不了解税收法律、法规、政策,被税务机关检查出问题受到处罚,觉得非常委屈产生的纠纷。二是税法组成复杂,公众掌握困难。随着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革,我国税法制度趋于完善。但仍存在税种繁多、计算复杂,以及隐形税负占较大比例的情况。三是税法宣传不足,税收不能深入人心。目前,税法的基本原理和构成,仅限于企业财会人员和有关人员熟悉,普通民众并不了解。甚至企业的法人、管理者都对税法一知半解。四是税务人员危机意识淡薄。一旦出现危机事件,往往容易出现惊慌失措或者完全沉默的情形,丧失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容易对税务部门造成不利影响。五是危机应对不及时,间接促进事件发酵。细看近几次税务危机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税务部门出面澄清的时间明显滞后。针对于此,笔者主张建立税收工作征纳双方纠纷风险的危机风险管理方案。方案分三个机制:

一、危机预防机制

首先,对内促进制度化管理,做好事前监控。对税务人员进行“法治”教育和“执法危机”警示教育,增强税务干部应对税务危机的意识。着力培育税务人员的居安思危意识、以人为本理念和危机应对能力。通过培育税务人员的居安思危意识,剔除税务人员日常工作中的麻痹思想,起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作用;通过培育税务人员的人本理念,构筑起和谐征纳环境,达到铲除滋生税务危机土壤的目的;通过培育税务人员的危机应对能力,及时扑灭危机产生初期的“星星之火”,取得以低成本化解高危机的成就。其次,对外加强纳税服务,提高税收服务质量。通过这种前“引”后“推”的方式将纳税主体的各项行为纳入正常轨道,从源头上制止税务危机产生的可能。

二、危机准备机制

首先,在单位内部组建专门的内部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选择熟悉内外部环境的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参加。设立税收咨询服务岗位,在税务危机到来时,第一时间出面解释、澄清、答复,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上减小对税务部门的影响。其次要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比如建立日常宣传计划、沟通计划及建立重要关系等。再次,收集各类信息数据,及时分析问题,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干部参加模拟应对危机训练,从心理素质、信息沟通、危机处理方式等多方面提升干部的应变能力,从而保证所有干部面对危机时能沉着应对,各尽其责。

三、危机解决机制

首先,反映迅速。危机一旦爆发,往往伴随着公众和新闻媒体的介入,此时系统必然处在一片指责声中,唯一的办法是由税务系统税收咨询服务岗的工作人员以最短时间发表坦诚的声明,做出承诺,并及时对外通报。只有诚恳的态度才是挽救行政机关的唯一途径。其次,危机处理小组全面介入。在进行坦率表态后,系统应立即责成危机处理小组全面细致地调查事件的前因后果。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每天向外界宣布调查的进展情况。再次,通过信息数字化来实现税务管理的精细化,提升税收管理工作效能,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沟通信息,及时进行查处”的高速运转机制,最大限度的化解税务危机。

总之,在税收征纳纠纷的危机风险管理中应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充分体现危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从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参 考 文 献

[1]袁建军.税收征纳冲突解决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上一篇:考试的标语下一篇:妈妈的宝贝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