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教案设计(10篇)
1.七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教案设计 篇一
一、水绵
1.生活习性:池塘、小溪
2.形态结构:
①绿色丝状体
②多细胞个体
③叶绿体带形呈螺旋状排列(内含叶绿素)
3.营养方式——自养(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
二、其它的藻类植物
1.海带
2.紫菜
3.衣藻
三、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四、藻类植物对自然界和在经济上的意义。
小资料
灰藻的采集和培养
一、实验准备:
称取1克硝酸钾、0.25克氯化钾、0.25克硫酸镁、0.25克磷酸二氢钾和0.2毫升1%的硫酸亚铁,溶在盛有1000毫升蒸馏水的大烧杯里,再倒入10克琼脂后加热,溶化后倒入试管备用(约占试管的1/4)。
二、方法步骤:
1.采集衣藻。春末夏初,气温在10~20℃时,可以在有机物丰富的静水中,用勺子或碗舀取衣藻,如果衣藻较多时,可以发现水面上常呈云彩状。
2.培养衣藻:
(1)把注入培养基的试管在高压(14.7×104帕)下灭菌40分钟,取出摆成斜面。
(2)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把衣藻接种在已经自然冷却的斜面上。
(3)在光照充足,室温22℃的条件下培养。
三、实验结果:
培养3天后,可在显微镜下找到不游动的衣藻。7天后,可见培养基变绿。
这种培养方法的优点是:保存时间长(低温下在冰箱里可保持1年以上);有利于纯种的培养;观察方便,只要在载玻片上衣藻群体上滴一滴水,5分钟后就可在显微镜下看到游动的衣藻。
附:培养基配制的其它方法
用土壤浸出液配制固体培养基,把土壤浸出液加1%琼脂,加热消毒后即成为固体培养基也可用来培养衣藻。
2.七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教案设计 篇二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
2、就第一章而言,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由于,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知识,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复习,完成四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3、例题解析,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3.七年级语文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篇三
陈俭志
(注:红色楷体为上完课后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
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1、教材封面的色彩:一改我们小学教材的鲜艳色彩,整个封面显得典雅、清新而又厚重。寓意为我们已经告别了天真、幻想、好奇、活泼的五彩缤纷的童年,开始踏进理性、思索、追梦的少年。
2、教材封面的内容:上半部分为文言(小学的《两小儿辩日》就是文言文),这似乎在告诉着我们,这册书里展示了一部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下半部分的图案是什么?——两匹扬蹄的骏马。
有什么寓意?能想到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吗?一马当先(比喻领先);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龙马精神(像龙状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马到成功„„
3、寄语:每位同学都是一匹扬蹄的骏马,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徜徉,在这册书里,你们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这里有一生都在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俯首
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唯一一位科学家玛丽·居里;有留连西湖美景、慨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泪洒他乡、悲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情游子马致远„„。这里面的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享受;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我们留连往返。
4、语文课学什么?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刚才我们用母语做了交流,一点儿障碍也没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听。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九年级教材有篇课文《杨修之死》(《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曹操和刘备打仗。凭借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两军对垒了很长时间,曹操的进攻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曹操想要再进兵,心里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想要收兵,又害怕被刘备的军队耻笑。心里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厨师给他送来了一碗鸡汤,里面有鸡肋。这时候正好夏侯惇来问他夜间军营的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曹操手下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叫做杨修,他听见这个口令,就叫人收拾行李,并且说:“听听今天晚上的号令,就可以知道魏王很快要退兵了。鸡肋嘛,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又可惜。就好比进攻不能胜利,退兵又觉得可耻,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如早走吧!”
同样是两个字“鸡肋”,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聪明,还在于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语文知识,注意训练自己“听”的能力,我们也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会“听”的同学刚刚应该已经记下了陈燮霞、鲁迅、玛丽〃居里、白居易、马致远!因为这是绝好的作文素材,能记起一些信息吗?指名学生提问)
第二、说。先讲一个故事《最好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做得好,厨师就能得到重赏,如果做不好,厨师的性命就难保。
不一会儿,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最好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能表达真情,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
过了几天,国王又来了,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说,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说,语文学得不好的人,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语文学得好的人,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好语文,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阅读课外的书籍;反过来说,课外书籍阅读得越多,我们的语文成绩就会更突出。中考占40分。
第四、写。“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学语文,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你只要想过一种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同时作文在中考所占的分值有60分,半壁江山,想要有好的语文成绩,写作一定要重视。编班级作文集。
四、学习必须的工具和要求
1、一个作文摘抄本(必须硬皮本)、两个语文作业本(单行或双行,如果字迹潦草将换成田字格)、一个小测本、一叠作文稿纸、一个周记本
摘抄本用来摘抄和记作文笔记„„
2、工具书:新华字典(科代表必须每天带在书包里)
3、课外书籍:《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抄写
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周记一篇(300—500字);C:摘抄一页;A、B:2页
6、每天上课前,先由一名同学讲新闻或者讲故事(女生讲新闻,男生讲故事)
7、课前:预备铃后科代表带读。
8、摸底成绩出来后将分学习小组。要求:投入的课前:
预习五步法:一看: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后的“字词积累”。看完后,对课文有初步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了解作家作品的方法:名、时、地、评、作,“知人论世”。二查:就是查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要求依据提示、课文、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问题是否懂了、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四批: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用铅笔),如不懂的地方用“?”,重点用“——” 五记:就是记笔记,在看、查、思、批的四个环节中作好笔记。
五、目标:
争做“五一居士”、一颗充满爱的心、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笔好文章
六、学习语文方法歌
学好语文贵坚持,长期积累入佳境。精泛结合是良方,多读才能得真谛。课文其实是基础,烂熟于心须学精。作文关键是多写,日记叩开成功门。演讲辩论需大胆,敢于开口自能言。活学活用多实践,蟾宫折桂我当行
故事一: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故事二: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年青人喃喃:“往下跑。”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
故事三: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 3
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故事四: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故事五: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故事六: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
第七个故事: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要努力地去帮助别人,特别是要懂得与别人分享你的知识。放弃为取胜不惜一切代价的破坏性竞争,追求让大家都获益的双蠃策略。
把握时机
有效导引
平稳过渡 ——刍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九年义务教育”是分两个阶段走的:小学阶段的六年和初中阶段的三年。在这两个阶段中,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后,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环境变了:同学结构重新组合,原来的位置发生变化,优秀的同学更多了;与教师关系有了变化,中学接触教师也更多,班主任的管理和照顾不像小学那样周到。这就要求小学培养的学生具有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次,学习任务和特点有了很大变化:课程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开放”,这就要求学生具 4
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第三,小学与中学的管理不同:中学开展活动常由学生负责,教师只作引导;中学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有对行为进行自我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正是因为中、小学在环境、任务和管理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我们所要迫切关注的。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尤其是任教初一的老师,瞻前顾后,找出这些联系和区别,注意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使初一学生平稳过渡到中学的学习环境中,使中小学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了解学生,把握特点
小孩从小学生变成中学生,看起来是跳了一档,实际上不过是升了一级。所以在教学上就必须注意连续性。我们有时候被“跳了一档”这个现象迷惑了,一下子就完全按中学的要求教学。不看到走步只看到跳跃,思想上就会松钩,就忽视了衔接问题。有些老师常对孩子这样说:你现在是中学生了,怎么还这样呢?其实他刚从小学里过来。这就是忘掉了一个必要的过渡。初一的时候,实际是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的过渡。
我们要教好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学习、知识、能力和智力等方面的情况。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一开始就讲得很深,要求很高,学生接受不了;曲高和寡;适得其反。所以对学生的基础一定要了解得非常清楚,要花一番调查研究的功夫。
只有了解了学生,才可能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接好这一“棒”。
孩子在小学里学了六年,习惯于小学老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老师,他们的教学强调一点一画,反反复复,句句分明,整齐划一。这对儿童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得承认。学生习惯这种教法,如果一下子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是不行的。我也有过教训。比如要求初一年级学生在学课文前要先预习,并把字词写在本子上,结果本子一交上来,有的抄了课文后面“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有的抄了课文下面注释的字词,也有的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抄下来了。因此对初一的学生,你要给主动权,但不能太大,他们还不会利用,还得搀着、扶着,要有指导、有计划,还得有督促。而且孩子的心理、表情、动作的特点都要把握。孩子还小,顽皮,爱打闹,但有时又装得很懂事,个别的还要来跟你探讨问题。我们大了,老了,这少跟老、小跟大之间的心理特征、语言动作是有区别的。因此,要衔接得好,就要仔细观察,细细体会,做到感情上交流,有共同的认识。我们只有把握住孩子们童心纯真、晶莹透亮的特点,才能很好地缩短少与老、小与大之间的距离,这样,师生就可以心心相印,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二、把握时机,有效导引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有三个重要时机:小升初的暑假、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七年级的第一学期。
1.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
小升初的暑假是一个真空的阶段。许多孩子在漫长的假期中,除了跟父母去流行外,就是去一些学习机构的学习班,甚至只有呆在家中。对于如何对初中的语文学习做一些怎样的准备,却毫无头绪。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语文学习指引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给新生发录取通知时,也发给暑假作业。
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语),它告诉我们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语文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应该关注社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因此,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事事关心
学生应该通过各种媒体(报刊、电视、互联网等)了解本地、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②走进社区
可以让学生走进社区(居委会)作一些调查。
走进一条小街(小巷),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感知时代的变迁……还可以作专题调查,如考查社区环保状况——你所在的社区,绿地是否日益减少?水资源是否受到污染?垃圾是否成堆?经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后,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全社区共同努力,解决环保问题,保护我们的家园。
③体验生活
可以要求学生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诸如收拾整理房间、学洗衣做饭等。也可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与在农村的亲朋好友(也可是陌生人)联系,走进农村去生活一小段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亲身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那将会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就以上所提及的一些生活内容,随处皆可学语文,特别是能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有了生活经历,占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再加上情感体验,作文就一定会写得具体、生动、感人!
⑵亲近文学,走进名著
专家说:语文能力从来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出来的(特级教师李希贵语)
“新课标”对初中生读写的总要求是:
阅读: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暑假的时间较长,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亲近文学,走进名著。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亲近文学,走进名著,特别是读透一个作家(诗人),走进一部名著,徜徉于文学殿堂对写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为学生列出要读的书目,介绍一些读书的方法,以及做读书笔记的要求。
当暑假结束时,学生就已经在阅读与写作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也初步了解到初中语文学习与小学语文学习的区别。
2.爱上生动的语言、文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一定要认真地设计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了解到语文的性质、语文的美、语文的趣味以及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学生自主的学习语文。当然,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以利于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养成自主的学习能力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的班级,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其学习情况不可能整齐划一,尤其是中差生。他们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这就需要我们明确衔接的具体内容以及过渡的有效办法。
孩子们从小学考取中学,都有一股强烈的愿望,希望有个好的开端,学得更好些,这就是个推进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个推进力。要抓好起步,要掌握学生对新学校新起点的心理。七年级第一学期的起步是十分有讲究的,要抓得扎实,它对整个初中甚至高中的语文质量都起关键性作用。所以要抓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之以法,是小学升初中学习成绩稳定的关键。小学阶段课程少,知识容量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主要靠记忆的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扶得多些、细些、具体些。学生进入初中
后的课程增多,容量加大,知识加深,语文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每周只有五、六节课)完成教学任务,若仍单纯用小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大量复杂的知识目前就会束手无策,甚至有可能导致还未“爬坡”就滑坡掉队。因此,为了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养成自学习惯,我们不仅要吸取和借鉴小学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要依纲据本,结合实际,逐步教给学生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及习惯,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训练、掌握、猎取知识,达到一种“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境界。
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了以下方法来达到上述目的。
⑴教会学生读语文书
教会学生阅读整本语文书的方法
导读思路:整体----局部----整体
新书一到手,先指导学生读说明、看目录,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要求和重难点,然后导读“单元提示”,了解各单元的学习重点,确定学习的主要方法,再教会读书末附录中的有关短文,归纳整理,使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形成清晰的网络、科学的系统。
教会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
导读思路:预习---整体阅读----研读----迁移。
预习:
1、阅读课文标题、作者及由此产生的第一个注释,从而明确题旨、作者简况与写作背景。
2、阅读“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记住文体、文学、文章、读写听说知识,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把握课文的中心和特色,确定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3、初读课文,疏通文字,利用工具书扫请字词障碍,将有关自认为是重难、疑点的句子标示出来,形成对课文的总体认识。
4、阅读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结合预习要求,明确练习题目中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教会学生有效地做练习。
整体阅读:教会学生读一篇文章应先快速地、粗略地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略——作者的思路、话题、全文的主旨和写作特点,获得整篇文章的框架印象。
研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仔细、深入地阅读,去分析思考文章的各个局部、片段、甚至推敲一句一词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还应教会品读重点语段的步骤:①标句数。②拎句意。③分层次。④理关系。⑤明段意。⑹探写法。⑺思作用。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具体课文,教给学生研读各类文章的思路,并及时指导、点拨。
迁移: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同类特点的文章,举一反三,鼓励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开展讨论以提高自读能力。
⑵教会学生用语文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会使用课本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具体做法是:在阅读语文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句、生字词及疑难问题。鲁迅先生就喜欢边读书边在书上勾画,浓圈密点、脚注眉批,当有人向他借书时,他总是另外买一本借给别人,因为他的书经过勾画批注,已变成他的服务工具了。再如老师的书,也是如此,这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勾画读书的做法,既可以使我们读书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我们日后的复习归纳整理,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学会用语文书,还应做到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当作自己学习写作的范文,尤其是初一学生写作文应从有意识的模仿开始,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作的初期阶段应以模仿为主。如:学《羚羊木雕》时,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行文构思;学《紫藤萝瀑布》时,直接用文章的第一句话作为开头,让学生重新续写;学《春》时,让学生仿写文章最后的三个排比段。
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的确,写作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的,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文章,必然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就“偷”用了别人文章中的东西。
⑶教会学生听讲
在校学习,听课是获得知识,转变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呢?我认为要做到“四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
①眼到
科学实验表明,从记忆的保持速度上说,“看”的记忆为最好,课堂上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上课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看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挂图、投影、屏幕等等,更要看所学课文的具体内容。板书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课的重点内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争做到过目不忘。还要注意看同学的板演,更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课文内容,边看、边思、边记。眼、脑、手并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好,学习效率更高。
②耳到
上课时要耳听一方。听老师的点拨讲析,听同学的讨论发言,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听出重点、难点、疑点。只要认真用心听,听出这几个关键,不仅可以以点带面,提高记忆力,还可以增强理解能力。
③手到
看明白听清楚还不够,还要认真记笔记。上课以看、听为主,笔记为辅。要学会抓住重点记录,一般老师的自学指导,开场白、板书、是重点。有的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开头没注意听,再听后话,不知所云。有的认为自学指导、开场白是闲话,不注意听,当听到正题,才知闲话不闲,想记晚了。老师提的要求是重点,如“××段要重点分析理解,××内容了解即可。”老师的课堂总结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应记录下来。
笔记记在哪?语文课上笔记一般记在书的空白处即可,学完一课后再归纳整理记到笔记本或积累本上,自己整理总结笔记的过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过程,强化记忆的过程。
什么时间记笔记?应充分利用老师讲课的间隙,如重复、停顿、板书时抢记,逐渐培养听记结合的能力。
④心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才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再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务求水落石出;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培养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在课上尤其要重视思、问结合。课上答问,一种是“内心独白”自问默答;另一种是老师提问时,与同学齐答或举手起立独自答。这是学习的有效方式,回答无论是对,还是错,你总会有收获。积极答问能锻炼自己的思维反应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当然问还包括向老师、同学提出疑问,请老师同学解难答疑。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⑷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
4.七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走进新单元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引出主题。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借助显微镜。
取镜和安放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右手握,左手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托;略偏左,安史。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目镜。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兴奋,跃跃欲试。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
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用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四种观察标本:
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情况不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对光 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③动植物玻片标本;(1)低倍物镜观察到物像的。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对准通光孔。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2)左眼看,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右眼睁。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3)转动反光 同学上前演示。镜,看到明亮的给予鼓励性评价。视野。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观察: 提出疑问,明确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1)标本放在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载物台上,压加以解释。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住,正对通光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孔。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2)镜筒先下数越多。看着物镜。
降,直到接近标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本。察。(3)左眼注视认真观看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目镜,使镜筒缓动手观察,注意规范。同解决问题。使 缓上升,直到看学生明确: 清物像。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小组竞赛 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三像。组指出问题,评等级。
5.七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难点
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教法、学法与教具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学法:讨论法、阅读法。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剪报等。
教学过程
导入: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当时的秘书长加利先生为什么提议全体代表为地球不幸与悲哀静默2分钟?我们先看一幅漫画。
展示:漫画―最后的晚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
什么是餐桌上的晚餐?谁在分享晚餐?这幅漫画的主题是什么?(地球成为被各种污染吞下的晚餐,地球被污染破坏。)
展示:一组环境问题的图片及沙漠化视频。
照片中属于哪一类环境问题?当地主要面临哪些问题?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过渡: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的范围,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板书
一、全球气候变暖
展示: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温室效应动画、全球变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1、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什么关系?
2、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3、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全球变暖,人类活动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4、全球变暖有什么危害?怎样治理?
(课件中的提供的温室效应动画和全球变暖视频,设置了问题,供学生探究分析;提供了全球变暖相关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读图能力。)
展示:全球变暖的纲要信号的空白图表
(图表中要求学生填出全球变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教材中不要求学生知道治理措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我有意设置了这一项目。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变暖的成因上去寻求解决之道。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图片,如水灾、干旱、海平面上升等,拓展视野
过渡:人类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板书
二、臭氧层破坏 展示:臭氧层破坏的图片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纲要信号图表中的项目:
臭氧层破坏会产生什么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案例探究:展示南美洲南部地区人们皮肤发病率上升快,一些动物也变盲的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巩固知识,关心社会热点。
过渡:你有没有近距离闻过汽车尾气,闻过后你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 下大气污染问题。
板书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展示 大气污染图片及资料(伦敦烟雾事件与洛杉矶烟雾事件的成因及死亡人数)问题:大气污染是怎样形成的?大气污染有什么危害?怎样治理?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成因。
(通过两大污染事件的详细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危害,拓宽视野,同时为后面分析深圳的汽车尾气污染打下铺垫。)
展示 酸雨危害的视频及雨中垂钓漫画,展示世界及我国主要酸雨区的分布。
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2、世界主要的酸雨区分面在哪?我国的重酸雨主要分布在哪?
引导学生讨论酸雨的成因、危害与分布,进而探究其成因及解决措施,完成纲要信号图表。
6.七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教案设计 篇六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学习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世界人口的分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树立自然与经济相互联系的地理观念有重要作用。《世界的人口》是世界的居民中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人种、宗教等后面的内容,因此需要学生扎实掌握。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法、学法:
学生在第三章学习了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对用这两种图来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采用小组合作法,学习人口的增长,一个组完成一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人口增长曲线图、柱状图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用地理图表反映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意识。人口的分布是本节的难点,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
2、识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者过少带来的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教学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资料见幻灯片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读“世界人口增长图”
问题:(1)1575—183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2)1830—193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3)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 读图:世界人口增长表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时间越来越(),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逐渐()。
联合国预测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数量将增至91亿 ;发展中国家出现人口猛增的现象;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将保持在12亿左右,将基本维持在目前的水准
让学生感受人口增长的快慢,让学生自学这一框题。2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主学习:学会计算: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问题:自然增长率>0,=0,<0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学以致用:
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 计算:下表4个国家2003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观看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将各大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最高的是哪个大洲?最低的是哪个大洲?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人口增长较。
较高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人口增长较。
人口增长过快是全球性问题;人口增长过慢是部分国家问题;全球的人口增长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首先提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市长,要带领全市人民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居住,你会选择哪里?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两极地区 e、临海地带 f、茫茫沙漠 g、原始的热带雨林 观看分析图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的人口分布均匀吗 请找出四大人口的稠密区和四大稀疏区,怎样描述世界的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反映人理分布的疏密程度,人口密度=某区域的人口总数(人)/该区域的总面积(平方千米)单位:人/千米2 学以致用:
1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
2跟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请你算出中国、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并说明表中哪国
()人口分布最为稠密,哪国()人口分布最为稀疏? 2 人口分布稠密地区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的稠密区从纬度,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原因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 中低纬度地区,近海平原地区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水平高 学以致用:
1).从纬度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 2).从海陆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 3).从地形条件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 3人口分布稀疏地区
找出人口的稀疏区从纬度,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原因
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地区;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寒冷、湿热、干旱、高寒 学以致用:
比较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和原因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漫画欣赏 艰难的地球人口爆炸图
1.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对此你怎样理解? 2.你认为这幅漫画反映的问题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说说你的看法。1 人口过多
读图:香港的笼屋该图片反映人口过多带来什么问题? 补充材料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对世界存在的人口问题四人一组合作深入探究?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举例说明
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2 人口过少
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 3 解决措施
针对上面的问题世界该怎样做关注生活的学生会立刻联想到“实行计划生育”这一举措,那
么世界各地都采用我国的这一举措吗?自学课本43页寻求答案 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是实施计划生育中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四、巩固小结;谈收获【课后拓展】
1、在我们社区周围普遍存在着由农村人口走向城市的现象,为什么?
2、城市人口过多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种问题。
学生可通过课外调查、采访村民等方式收集材料,在活动课中展开讨论交流。
五、教学反思
7.七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教案设计 篇七
本章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模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本章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模拟、调查、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讲究合理膳食等道理,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为学生学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等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有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减少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能力目标:
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情感目标:
1、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课前准备
教师:轻松愉快的音乐
学生:收集有关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的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展示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为什么水分对我们这么重要呢?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说,女人是水做的。今天老师要说,不仅是女人,所有的人都是水做的。这么说有科学依据吗?(二)新课教学 活动二:自学导读
1、水
讨论;水除了是人体细胞含量最多的成分外,还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归纳:[1]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行,废物也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倡议:为了大家的健康平时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 设计实验;证明食物中含有水分
过渡:要保证健康生活,只是多喝补充水分可不够。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奇怪的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2.维生素
100多年以前,生理学家认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只是蛋白质、糖类、脂肪和水、无机盐等五类,后来才知道食物中还有一类营养物质对人体是必需的。人体对这类营养物质需要 1
量很小,但它的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引起疾病。这类营养物质后被科学研究工作者所证实,命名为维生素。
活动二:合作探究
讨论:(1)维生素种类很多,你知道有哪些?请一一列举出来。
(2)你知道哪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故事:1740年,英国人安森带领1955名船员乘5艘船作环球航行,在1744年返航时丧失了1051名船员,其中一半以上的船员死于坏血病。1747年,英国医生林德建议远航的船员每天实用橘子和柠檬,此后再没发生因坏血病死亡的船员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提问:有的婴儿皮肤苍白,多哭闹,易出汗,出牙、走路晚,下肢呈‘X’形,这是佝偻病患者的典型表现,这是缺少一种维生素造成的,你知道是哪种吗? 3.无机盐
活动三:合作探究
回顾:骨的煅烧烧掉的是什么,剩下的是什么? 实验:验证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讨论;种子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物质是什么? 讨论:无机盐对人体的作用。
归纳:(1)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例如:无机盐中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原料。缺少会引起佝偻病、老年骨质疏松等疾病,注意补充含钙的食物;
无机盐中的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缺少会引起贫血症)
(2)参与人体的各种代谢。
教师:对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病人是因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症状就可消除了。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也都是“加碘盐” 4.纤维素
提问:有一位同学,经常出现排便困难的症状,大家觉得应多补充哪类食物呢?
为何多吃水果、蔬菜,就能帮助排便呢?
纤维素除了能帮助排便外,对身体还有什么作用呢?
特别指出:纤维素是一类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糖类,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之一。
教师:通过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学习同学们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呢?有挑食毛病的同学是否认识到了挑食的危害? 总结:
1.食物中可供人体利用的成分,通常称为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人体必需的六类营养物质。
2.各类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一定的作用。归纳起来对人体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构成细胞的成分和组织更新的原料,如蛋白质、无机盐等;二是提供能量,如糖类、脂肪等;三是调节生理活动,如维生素等。
3.绝大多数食物虽然都含有六类营养物质,但每种食物的含量不同。一般说,谷类食物含淀粉多一些;肉类食物含蛋白质、脂肪多一些;蔬菜水果类含维生素、无机盐多一些。所以,我们要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满足人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总结
练习反馈A: 填写下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3)
一、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人体必需的六类营养物质。
二、维生素A缺乏时夜盲症 B1缺乏时脚气病
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
8.七年级语文第一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的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那么,我们的生命,已经经历了十几个春秋轮回,那么,你能说说你的生命经历了哪些第一次吗?那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来和大家分享。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同学们说得真好啊!第一次远行,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但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子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或许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朗读课文。
3、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你能在文中找到中心句吗?
(3)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第一次”是无益的,那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4)人生的第一次许多,本文也提到很多第一次,详写了哪些“第一次”?这对我们以后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三、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彩”?
四、体验反思。
9.七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教案设计 篇九
【难点】
北极星指示正北方向的缘由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关于著名星座的传说
教学器材:星空图
教学课件:无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同学们,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每颗星星的亮度是不同的,人们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星星,全天大约有6000颗,由于南北半球、空气质量、人眼视力等原因,我们每天晚上在夜空中能够观察到的星星数目还要小很多。即便如此,我们在夜晚也很难将星空中的星星数清楚。
古代人为了明确星星的位置,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星空连接成各种图案,并赋予它们神话的形象,这就是星座。
(展示)教师展示一个星座的实际星图和星座想象图。
(简要讲解)教师介绍古代巴比伦人的十二星座,并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星座的名称只是人类的想象。教师提及古希腊人的四十八星座和中国的二十八星宿。
现在,国际上将星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成88个星座。在北半球的人们,只能看到北天的星座;在南半球的人们,只能看到南天的星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提供的北天、南天星空图,回答第1题和第2题,并描述那些星座的形状。
(教师讲解)这些明亮的星星都是恒星,每个星座包括了许多恒星,而我们经常说的北极星、织女星等都是单一的恒星,它们是星座中的一颗恒星。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第2题的恒星都属于哪个星座。
(简要讲解)教师讲解北斗七星、大熊座、北极星的关系。请同学们观察北天星图,明确北极星的位置。
(教师提问)在夜晚观察星空,北极星应该处于天空中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北极星为什么会指示正北方向呢?
(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观察2,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利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没有望远镜的同学可以肉眼观察当地、当时的大熊座方位。教师提问:北斗七星的斗柄在不同的季节为什么会指向不同的方向?
(同学讨论)(下节课教师讲述)。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当堂完成教材提供的练习1、2。
教案点评:
10.七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教案设计 篇十
[导入新课]
同学们,会用英语说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吗?现在我们共同来试试看,[讲授新课]
1.辨认界线 让学生查阅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回答投影展示的下 列问题。
(1)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分界线用的是什么样的图例符号?
(2)哪些大洲是相连的?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3)以运河为分界线的是哪些大洲?(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4)以海峡为分界线的是哪些大洲?(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5)投影展示课本P27图2.7“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去掉说明文字)让2~3名学生上来边指图边说出每条分界线。然后教师告诉大家亚欧界线很长,可以简写为“乌—乌—大—土”来记,并启发学生在受了很大委屈时会怎么样:“呜(乌)—呜(乌)—大—哭(土)”,用谐音记。
(6)小结板书,强调三条重要大洲界线。
亚欧:乌—乌—大—土
板书 1.主要大洲界线 亚非:苏伊士运河 北南:巴拿马运河
2.读图回答 投影展示课本P29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并回答下列问题(指定两名学生上讲台,一名学生指图,一名学生手拿地球仪,两人分别在图上和地球仪上逐个指给学生看,学生边看、边思考、边回答)。(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2)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3)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4)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南美洲和非洲的大陆。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该问题与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区别)
(6)七大洲分别濒临哪些大洋?(亚洲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欧洲濒临大西洋、北冰洋;非洲濒临大西洋、印度洋;北美洲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南美洲濒临太平洋和大西洋;大洋洲濒临印度洋和太平洋;南极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环抱)
3.列表归纳 让学生列出表格(见板书设计),再将上述问题,边看图,边填表,独立完成。
4.读图回答 教师先将投影片上的问题换成下列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成 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再让各小组推荐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
(1)太平洋位于哪几个大洲之间?(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
(2)大西洋位于哪几个大洲之间?(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
(3)印度洋位于哪几个大洲之间?(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之间)
(4)北冰洋被哪几个大洲环抱?(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环抱)5.列表归纳 同样让学生列出表格(见板书设计),将上述问题,独立填
表归纳。6.读图讨论
7.辨认轮廓 教师课前将七大洲的轮廓用硬塑纸剪下来(每洲剪两个)采用两种不同颜色分别代表东半球、西半球的大洲,并在背面注明名称。请7名学生在讲台上举起各洲轮廓图,让学生观察辨认。或者以学生的座位每行为一组,教师出示轮廓图,每组学生依次辨认,对一个记一分,看哪个组得分高。
8.拼图游戏 把学生分成男女生两大组,每组出15名同学进行接力赛。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根据所剪轮廓图的大小画),并用红粉笔 标出赤道,把轮廓图分成两组(顺序任意)放在讲桌两边。然后告诉学生 9.绘图比赛 在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再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绘图比赛。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幅拼图,再次对照“世界地形图”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观察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几条关键控制线与有关大洲的相对位置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看课本P31活动4的要求,准备好铅笔,开始绘图,看谁绘的准确而且速度快。
10.对照校正 教师巡视查阅后可选几幅绘的比较好的图,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有实物投仪更好)然后投影展示下图,让学生对照找出自己
【七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音乐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7-21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09-18
音乐七年级《红河谷》教案07-02
七年级音乐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07-06
七年级语文下:《音乐巨人贝多芬》设计08-28
七年级音乐上册爱我中华教案06-19
七年级音乐下册《龙船调》教案 人音版06-30
一年级第一册音乐教案11-13
五年级第一单元北国之春 音乐教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