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2024-07-29

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精选8篇)

1.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篇一

近段时间以来,韩剧在中国大有“回春”之势,一部又一部精彩绝伦的剧集轮番轰炸著中国观众的眼球,与韩剧广受追捧的境况一比,国产剧这边就显得略逊一筹,不少人表示如今国产剧千篇一律,而且品质也良秀不齐,实在让人味同嚼蜡。

韩剧为何能如此成功?众所周知,韩剧早期的剧情大多数以苦情戏为主,老套情节卖多了,观众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了,所以,近几年来,韩剧抛开老套的套路,开始往更多元化题材发展,这使得它又重新博得海内外观众的宠爱,并且,热门韩剧的海外版权费逐渐走高,很显然,它已经成为韩国的文化品牌之一了。

那麽,韩剧成功的缘由里,有没有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呢?

韩国是文化大国,其文化产业比重一直佔据著首要地位——可这换到中国来,还是有点不现实,毕竟就时势而言,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发展好经济。

事实上,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开始缓步发展后,国家就一直有在为发展文化软实力作规划。在经济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建立一个本国独有的,一提名字就让人知道“啊,是那个国家啊”的文化品牌已是大势所趋:美国有大名鼎鼎的好莱坞,韩国有韩剧,日本有动漫,我们并不一定要随大流,往娱乐文化方面发展,相反,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足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没错,就是美食。

中国地大物博,单是“吃”这方面,能叫出名的就数不胜数。央视的一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赚足了多少国人的口水,而这,也是对外推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的美食。

儘管《舌尖2》在推出后在製作上被诟病“抄袭BBC(英国电视广播公司)以往纪录片痕迹太重”,但也挡不住众人的食欲,事物本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踏实做好每一步,是发展当下中国文化必须要做到的。

当然,辩证唯物主义都有告诉我们,要抓主要矛盾,但也要总揽全局,做到统筹兼顾,在做到推广美食文化之外,努力发展好其他中国特色文化,实现文化多元化发展。

守护我们的文化,看的不仅是广大文化工作者,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加应该为祖国的文化发展做贡献,总之,守护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是每个人的义务。

2.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篇二

一、传统文化的义利观与企业的生存之道

当今中国,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勃勃的经济活力却与道德滑坡共生, 伴随经济的较快发展, 非道德行为和现象日益增多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拜金主义滋长。譬如受不劳而获、少劳多获这种“精明”意识的驱使, 制造假冒伪劣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诚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对利润的追逐是无可厚非的, 但“头顶三尺有神明”, 企业自有“上帝”在, 我们还得承担起社会的道德职责, 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

儒家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的企业发展仍有启示意义。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当你牺牲“义”时, 你所获得的“利”是暂时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商者应实现义与利的结合和统一。当你把人民利益自觉地放在首位时;当你把“诚信”当作你的信条时, 你就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你就为你自己创造了无形资产, 你就能实现“以义导利”, 义与利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不长, 曾一味地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平衡, 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生态恶化、能源短缺;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等。

传统思想中的“和合”思想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合”, 二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和合”。儒家有“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传统观念:“唯天地, 万物父母”“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认为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彼此疏远、相互对立的, 而是和谐亲近、和衷共济的。天给人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环境和条件;而人则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去践行天所展示的法则。这种自然观尽管有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成分, 但它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就是今天来说也是极具价值的。我们不能单纯地因社会物质财富繁荣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毁坏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2007年无锡太湖部分水域大规模暴发蓝藻, 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影响……人违背了自然规律, 自然也在报复了人类。“欲夺之, 先予之”,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文化的“俭”精神与我们的消费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 很多国家都在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来刺激消费, 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 很多人都会认为“勤俭节约”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现在我们要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提倡人们高消费甚至超前消费, 否则就会造成我们的生产停滞不前。

儒家素有“俭德避难”的思想, 墨家也有“俭昌淫亡”的思想、道家也认为“俭故能广”。对于勤俭节约和所谓的崇尚消费,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 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来把握, 真正把它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记得随手把电器开关关上;记得及时关掉水龙头;记得稿纸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节约是一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 因此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如果我们这样做, 节约本身就成了一种资源, 通过节约, 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 拯救一片森林。

3.陶瓷艺术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篇三

摘要:我国制陶技艺可追溯到公元前四千五百年,陶瓷史是中国文明发展史的光辉一页。陶瓷发展至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历代劳动人民、工艺大师在前人技艺、科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的结果。陶瓷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主线始终牵引着陶瓷艺术的发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门技艺不断发展、传承与创新的灵魂;陶瓷艺术要发展,必然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去粗存精、推陈出新,方能推动中国陶瓷艺术迈步向前。

关键词:陶瓷艺术 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

陶瓷的英文翻译为China(或者Ceramic),China一词最初是景德镇陶瓷生产中心的称呼,现在China已经成为中国的英文称谓,可见陶瓷在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陶瓷以天然粘土和各种矿物质原料经过混炼、成型和煅烧而成,是中国先民在造物实践中最伟大的发明,因其极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备受推崇。近代由于中国国力衰退,制造业落后,曾在世界贸易中首屈一指的陶瓷业落后于西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不断进步,新型材料不断出现,新的生产技术不断发明和推广,中国陶瓷又重新被世界从新认识和青睐。

一、中国陶瓷艺术史的发展概况

陶瓷脱胎于陶器,是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必须有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的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达到这三个条件,方能制成陶器。原始瓷器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发展至宋代,成为中国瓷业发展的最高峰,当时宋代五大名窑闻名中外,多姿多彩的装饰纹样和意蕴深刻的审美意境让中国陶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

(一)陶瓷造型的发展

早期的陶瓷作品,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原始瓷器出现以后,历经西周、春秋到东汉由不成熟逐步成熟。到了汉代以后,多种色彩的釉料开始出现,成功发明了青瓷,加工精细、胎质坚硬,表面施有玻璃青色质釉。唐代唐三彩的发明成功,标志着陶瓷的种类、造型和色彩开始更加丰富,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被运用于陶瓷装饰,各种具象、抽象的形象运用于陶瓷的造型中。到了宋代,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闻名中外的瓷窑数不胜数;耀州窑骨胎很薄,釉层匀净;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细致,光泽美观。我国古代陶瓷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在整个陶瓷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从纯实用到审美和实用相结合,不断丰富陶瓷的造型种类,丰富多变的陶瓷装饰纹样,让陶瓷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陶瓷装饰的发展

秦汉以前的陶瓷造型简单、粗犷,主要考虑的还是实用功能,在审美意境的营造方面稍弱,在整体造型上,虽然简单粗犷,但气势豪放。到了唐代,造型圆润丰满,装饰技法丰富多彩,多种暖色调被运用到装饰中,特别是唐三彩的成功发明,极大丰富了陶瓷的造型样式和装饰纹样。宋代的宋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峰,宋瓷将最优越的使用功能、最优美的造型语言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有机融为一体。宋瓷品种繁多,装饰纹样与中国传统国画开始融合,追求完整、意境、气韵。明清瓷器进一步繁荣,艺术风格日趋繁缛,绘画、雕刻等多种装饰手法都被运用到陶瓷的造型与装饰上,是陶瓷又一个高峰期。

二、当代陶瓷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在社会不断变迁过程中,一直延续下来的他本身的特征与精神内涵,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文化的集合体,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对陶瓷艺术的研究,必须对其反映的文化进行精准的定位,将特定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风貌与作品结合,才能体会其独特的时代意义。换句话说,陶瓷艺术在当下,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如何传承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将时代与传统相结合,这是我们研究者在思考的问题,也是陶瓷创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接下来本文阐述的重点。

(二)陶瓷创作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设计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设计需要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灵魂和支撑,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必然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也需要通过作品反映出来,通过作品的流通向外传播文化。陶瓷发展至今,它的使用功能逐步被削弱,文化内涵价值逐步提高。一件好的陶瓷作品,不光代表作创作者付出的劳动价值,更体现着创作者对文化的诠释和对文化的理解。新时代的今天,各学科之间呈现交叉发展趋势,彼此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将成为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与挑战。陶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开始改变以往单纯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逐步关注人们精神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将传统文化运用到产品的外观造型和产品的精神内涵中,增加陶瓷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高低的重要支柱就是传统文化的运用与挖掘程度。新时期,国家提出打造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要求中国的文化要不断向外传播,向外传播需要一个载体,而陶瓷恰恰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独一无二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陶瓷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素材,将传统文化运用于陶瓷艺术的创作中,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综合竞争力,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的传播。

(三)陶瓷造型与传统文化

陶瓷的造型包括形状和材质肌理、效果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相结合,是陶瓷艺术创新与发展的手段之一。陶瓷艺术是三维艺术,需要占用一定的三维空间,点、线、面、体形成的三维空间,通过造型的起伏变化来体现陶瓷的视觉形态。陶瓷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同样需要表现它特殊的三维视觉造型,用整体的三维视觉形象来体现创作者的思想。

中国传统陶瓷造型,考虑重心稳中、器物圆润、线条流畅等因素,这些传统的陶瓷造型手法在现代陶瓷艺术中有一定的继承,但是并非被全盘吸收,而是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现代陶瓷艺术,更多地是表现创造者的艺术灵感、艺术观点。

如图1所示,刘颖睿陶瓷作品《观云》,作品在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陶瓷的造型不再是壶、瓶、盘等,而是运用大胆、丰富的陶瓷造型手法,使之和绘画语言一样,可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作品釉面用犹如青白玉一般的影青釉,给人以山石的凝重感。整体作品柔美刚强,青影卓约,仿佛这雕塑中的女子都坚守着朴素中的高贵,安静而充满张力。

现代很多陶瓷作品造型大胆、夸张,甚至变形,除了少数传统陶瓷造型中规中矩,大部分陶瓷外形都是通过作者内心想法创作出来的。但是,在这些新颖的造型外表下,我们依然能够发现传统陶瓷的造型语言,比如瓷器宽腹、窄口、稳健等细节,传统的造型还能引起观者共鸣,提升作品的内涵。

(四)陶瓷装饰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独居匠心,形式上有镂刻、釉色、化妆土、彩绘、堆帖、模印六大类型。从出土的各种陶瓷作品中我们就能发现,远在仰韶文化时期,先民根据自然生产和生活经验,就已经开始模仿自然界花草人物的形象运用于陶瓷的装饰中,还提炼出抽象的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优美图案。特别是到了宋元及其以后的时期,陶瓷的工艺水平到达最高水平,装饰手法多种多样,釉料种类繁多,创造的陶瓷作品闻名中外。比如元代青花瓷、明清景泰蓝等。而且在这一时期,传统绘画技法也运用于陶瓷艺术的装饰中。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传统具象动物、植物纹样的装饰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陶瓷作品开始和传统文化、传统审美价值取向相融合,写意花鸟、写意山水、工笔花鸟、工笔山水等国画绘画技法也被运用到陶瓷装饰艺术中。陶瓷艺术品在反映自然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主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历代陶瓷的装饰既有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又有人类自身造物实践活动的记录。陶瓷所体现的人文情怀,代表传统文化与陶瓷装饰艺术的完美融合,也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艺术化追求。如图2所示,沈建国的这件陶瓷艺术作品,在运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的同时,对装饰纹样进行大胆创新,将江南水乡的意象用国画大写意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装饰到陶瓷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纯真情感、潇洒的风度和深远的审美意境。

现代陶瓷造型方法繁多,装饰手法丰富,用色釉料多种,这将与传统陶瓷有所不同。我们在进行创新的同时,这些新的造型、装饰给我们带来新的审美思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出发,陶瓷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的关注、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俞海青.浅谈陶瓷装饰.中国陶瓷.2001.2

[2].杜道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考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05

[3].毕海.龙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的融合.中国陶瓷.2014.07

[4].余小荔.论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2004.02

4.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四

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

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 “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 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 1

言》建议以 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 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 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 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 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三、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杨与创新

1、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 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 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 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 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 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 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2、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 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 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3、传统文化发展中求创新

和平发展扬弃和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亲 仁善邻、和睦相处思想。这一传统思想,培育了中华 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以及“亲仁善邻”、“崇信修睦”、“和睦相处”、消弭战祸的理念。这样的扬弃和创新,汇融合了世界时代主题,它把自身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诚意;并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用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从而达到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目标。

可喜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理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升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新高度。弘扬中华文化,只有

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并列弘扬,对继承与借鉴同等重视,才能在文化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一,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这里的主要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思想。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四民”思想的基本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其核心内容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科学发展理念坚 持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 进取的精神。单就“全面发展”而言,我们过去强调 “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现在已发展到 “五个方面建设”,即增加了“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 建设”,显然,全面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

第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这里的重要思想是“和为贵”。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继承了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思想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四,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

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体会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编者:张英 金舒年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编者:庞朴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编者:王玉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文化史述》编者:刘蕙孙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5.《明日之中国文化》编者:张君励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6、《中国本位的文化建 设宣言》

7、《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5.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 篇五

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

文化生态是指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诸文化形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看,要建设先进文化,必须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主动推进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必须保持文化系统的开放性,加入世界文化潮流,始终体现时代本色和青春活力.

作 者:孙卫卫 作者单位:武汉通信指挥学院马列室,湖北,武汉,430010刊 名:理论探索 PKU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02关键词:文化生态 先进文化 多样性 开放性

6.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六

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华民族在不同情景有不同内涵,但在这里,应是指中国领土上的56个民族的人民,不单指某一具体民族的人。各民族经过五千年的交流融合,早已成为各具特色却紧密相连的整体,随着现在人口流动的频繁,经济社会的交流,使文化上互学互通的地方不断增加,况且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完备性,必须从所有民族来考虑归纳,进而可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56民族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文化,是中华国土不同地域孕育的非物质宝藏,是各民族发展的精神载体,是形式各异,内容纷呈的多元化文明。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动态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既有地域性,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具体文化表现形式也随之赋予时代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究其定义,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从它具体分类来看,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依我理解,血缘为纽带形成家庭-大家庭-家族,管理上依靠的是宗法制度,其经济基础和历史渊源则是来自传统农业。从其表现方式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文字语言,宗教习惯,民俗节日,诗辞曲赋,对联灯谜,神话传说,特色建筑,民间工艺,农业经验,等等,不一而足。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要性

(一),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本,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力量之源。所以,传承发展中国文化具有必然性,是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避免中国亡国灭种的根本途径。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当今的文化发展趋势很不明朗,但有些变化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的,例如网络文学,在相当强势在大学生中有相当影响力,他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犹记《红楼梦》再出电视剧的时候,红楼体一夜走红,但人们的语气是戏谑是调侃,这到底是是褒是贬?古典文学拿到现在人们的态度竟是茶余饭后调笑的资料,情景堪忧啊!

(二),全球化过程中强势文化入侵,中国必须思考的问题。举例而言,一个青年过圣诞节情人节远比过中秋节春节来得兴奋,过的丰富多彩,这显示出西方文化在中国,特别是新生代人群中的力量。开放化全球化,文化入侵价值趋同的背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不仅是与文化相关的问题,而且是能否保持本民族的独立性,能否辨清民族将来的走向的关键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解决好

这个问题,才能在多元文化侵袭中树立文化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

(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重要地位。“以和为贵”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孔孟在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宣扬的思想核心,而现在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道家的“天人合一”在现在同样适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除了儒家的道德,道家的哲学,墨家讲的逻辑,兵家讲的作战,农家讲的种植,法家讲的法治,在现在仍有实用的地方。当然无论是“和谐”还是“科学发展”,都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又得依靠个地区各民族的选择,因此传统文化在今日的应用同中有异,既把握大的方向,又选择具体方式,可见传统文化的适用度。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途径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在现在在将来发挥更大的效用,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同时,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必须正确对待民族文化。

(一),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六中全会提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2011年一月初,山东省教育厅刚刚发出“要求全省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通诗》等内容,即让人们有选择的对待传统文化。再者,蔓延全国的教育改革中不乏对传统文化的择优取精,这是国家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学术界是思想最活跃,嗅觉最敏锐的地方,也是所有改革的前沿阵地。“五·四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就是中华民族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我国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第一次系统深刻全面地总结与反思。现在新一轮的思想斗争,总结与反思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能不能完成引领中华民族实现走出危机的历史重任。依我看来,儒家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不应等量齐观,而是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之在新时代有心的意义。例如新加坡,他将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之后,加大宣传,把它变成全民的道德规范,而经过几十年的检验,可以明确看到它取得的良好效果。在中国,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地方,改良过后的儒家文化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么?

7.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七

差距的存在质问着中华传统, 可是, 中国依然无法前进。于是, 越来越多的人多对中华传统的不信任, 以致最后不喜欢自己的文化, 逐渐喜欢西方文化, 并盲目以为自己就是西方人。这当然是很荒唐的, 然而这就是事实, 事实就是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抛弃, 以及对于西方文化的无知跟风。现在, 是时候有必要讨论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 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不同时代的人们不同行为的积累, 它反映了各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况、进行的活动、经历的历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性格的体现, 中华民族具有多种独特性格, 这些性格并非最开始便是人们公认的好性格, 有些性格的练就甚至是几百年才历练出来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只有自己才能作正误判断, 其他民族也是一样。

中国人性格的独特性, 使得中国人逐渐被世界人所不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名传统美德,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好的东西。经过五千年, 中华民族对于好的东西的积累, 大致在以下这下这些方面:一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不服输, 不放弃的民族。细数中国历史, 多少次国土曾被大片占领, 然后国人经过数年的斗争又将国土抢夺回来;即使在晚清全国一片焦土, 社会性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人依然没有放弃, 经过长久的鏖战, 中间曾有多少英勇儿女的牺牲, 终于将悬崖边的中国拉回到正常轨道上来。“知行合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行事准则, 人们对自己要求“言必行, 行必果”, 从而达到一定效果的“行重知轻”的思想。

除此之外, 中国人一直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 一个人生活的品质取决于他精神世界的健全。拥有美好的精神世界, 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是每一个中国文人的理想。谈到爱国主义, 中国人一定首屈一指, 在古代, 人们一般不出远门, 就是防止自己死在远方, 回不了家, 即使在现在, 那些曾早年居住国外的人们, 也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 即使在他乡, 也不忘规范自己的行为, 只是为了不给祖国丢脸。中国人是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典范, 中国古代早已有《三字经》这种规范人行为准则的训条。

当然, 中国的传统并非就这些, 只是目前国人对于传统的遗忘, 已逐渐严重。难道其他民族的文化就真有那么好?实则不然, 这只是目前人们对于先进科技的追捧, 从而选择性地将自己民族文化遗忘。一方面是心痛, 为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而痛;另一方面则是悲哀, 为盲目的自我否定感到悲哀。传统文化是就此止步, 还是得以存留, 我们应该做出一些改变。

2 继承与发展

2.1 如何继承

对于目前传统文化流失的情况,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这种状况。对于继承, 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方面政府应该拨放资金用于民间现存的传统艺术文化的收集与整理。这些年来, 文化的流失大多是民间艺人的去世, 另外便是文物被盗, 流传海外。在没有自觉的情况下, 政府应该为人民开好头并做好表率;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 使得人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另一方面, 人们应该自觉做一位有修养有素质的良好公民, 熟读并了解传统美德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同时, 我们还应该互相帮助, 大家一起做具有优良美德的中国人。孔子说:人之初, 性本善。天性性善的我们为何要在世界的干扰下变成一个无情无义之人?中华美德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挽救美德继承美德必须从娃娃抓起。小孩子从小就应该被灌输传统思想, 但要记住, 传统灌输不要生搬硬套, 传统美德并不一直都是好的, 特定的时间有相应的行事准则, 只是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所以, 应该结合实际给小孩子教学, 这样才有助于传统美德的延续。

2.2 如何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依然要结合实际出发。传统美德毕竟只是精神领域的范畴, 建立健全的法制才是保持传统美德的保障。目前中国的法制依然不健全, 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有些方面行事准则的缺失,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 严格规定人民的行事底线与道德底线, 才能有力避免不好事情的发生, 同时维护了传统美德。例如在美国, 如果在冬天下雪后有人在你家门口摔跤, 是由于你没有清扫家门口的积雪, 那么此人所出现一切事故由你负责, 这就是将美德印刻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方式。对于未来美德的发展, 法律是保障, 自己对于行为的恪守是自己心灵的引领。

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 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是必要步骤, 但是我们必须依法行事,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的严明执法。除此之外, 政府对于公民的引导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有时候, 公民对于世界大环境的不了解, 在对于自己言行上会不注意, 这类事例如中国游客在国外景区或在自己景区丢垃圾, 自己的一个小行为就破坏了所有中国人在世界人的影响, 政府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文化普及以及行为约束, 在国内首先要形成良好风气, 然后再走出国门。

2.3 未来发展方向

一个民族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基石。回想古罗马、古印度、巴比伦等几个世纪之前的民族为何未有被我们遗忘, 这是因为他们的民族文化被永远的记录下来, 那些曾经光彩的文化没有被我们遗忘。要想使一个民族永远的存在, 人口不一定是关键, 民族文化才是灵魂。

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传承到今天, 纵然古代国君更替频繁, 但是我们的文化一直没有间断, 那些有用的上古文化传统遗留了下来。在今后的传统古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 除了教给我们的后代古人的思想, 我们同时要研究总结我们的文化性格, 中国人一直是被认为具有热情好客的性格, 这也是文化决定的;我们要将这些文化性格进行总结, 然后沿着这种文化性格, 继续发展我们的文化, 使之不间断。

在未来的文化传统上, 我们需要通过自己对本文化不断地总结、继承, 逐渐打造出我们的民族文化品牌, 就像世界其他人看见孔子就知道中国《论语》一样, 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将自己的文化品牌通过各种形式散发到世界各地。目前中国有将孔子等古代先贤的思想汇总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孔子学院, 而今孔子学院在美国大范围的覆盖, 而且在该校学习的学生也非常之多, 这是将文化打造民族品牌的一个成功实例, 在这个实例的基础上, 我们要将更多的文化打造成品牌, 使全世界都不能将我们遗忘。

传统不见得就是绝对好的为人准则, 其中的优良我们应该吸收, 糟粕就应该被丢弃。但是无论如何, 传统的丢失是一个民族没落的标志, 在当今纷扰的大千世界, 恪守自己心中的准则, 不忘民族传统, 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以及我们以后千千万万代人应该做的事。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 它具有春秋百家争鸣的哲学、具有秦朝一统六国的霸气、具有大唐雄霸东方的豪迈、具有南宋悲伤历史的柔情、具有新中国摧枯拉朽的坚定。“存在的总是合理的。”中国的存在, 不是为了世界上多出一块土地, 而是特定历史的必然。生活在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 我不觉得有什么荣耀与自豪, 因为所有的辉煌历史都是由人来创造的, 我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拜服于我们祖先所创造的历史。

关键词:思考,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登林, 曹为.雅俗之辨与文化选择——中国近代通俗作家的历史境遇[J].滁州学院学报, 2008 (4) .

[2]王春燕.简论鲁迅的乡土小说[J].安阳大学学报, 2004 (4) .

[3]余新华.关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J].湘南学院学报, 2005 (3) .

[4]朱志国.文化产业视角下“文化经济一体化”之实证分析——山西会馆“文化与餐饮”的互利共生发展模式[J].中国市场, 2012 (48) .

[5]马迎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J].中国市场, 2011 (1) .

[6]崔娟.中国方志中之“儒学”色彩——以《永安县志》为例[J].中国市场, 2011 (14) .

8.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 篇八

构建企业文化是

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构建特色企业文化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他们的成功经验说明,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软约束,是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要以保证企业适应竞争、获得持续发展为着力点和出发点。在构建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构建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的政治、经济使命和发展战略服务的。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企业必须通过梳理企业核心价值观及企业行为理念来统一企业内部员工的情感。因此,要根据战略定位制定企业文化,定位不清,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如果没有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就不可能落实。优秀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推进器,先有战略后有文化,没有战略就没有文化。

构建企业文化与领导率先示范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是基础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劣折射出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领导者要亲历亲为、高瞻远瞩,率先当好“导演”和“主角”。企业家自身形象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优秀的企业家形象会成为整个企业形象最有说服力的代表,这就需要企业家把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不断锤炼自身,引领企业风尚,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

构建企业文化与员工创新之间的关系。要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把创新的基因植入员工身上,不断倡导“在工作中创新,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并渗透到各项细节管理之中,变为广大员工自觉创新的行动,使创新基因在企业代代传承下去。

构建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我们要从建立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的高度,找准企业文化构建的定位,有效地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作为中石化旗下的巴陵石化公司,在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把握好“三项原则”、消除“五化”误区。

(一)明确定位,把握三项原则。

在抓企业文化建设时,必须遵循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把握好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推陈出新的原则。要继承我们企业的优良传统、优良文化和优良作风,并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巴陵石化把传统文化的优良成分浓缩成“本色做人、出色做事”的企业精神,转化为独具特色的“做精做强、领先同行”的奋斗目标,锤炼成“居危思进、超越自我”的核心理念,提纯为“危机·标杆”的文化主题。

2.服务经济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使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繁荣相适应。离开了企业的经济工作这个“要”,背离了企业经济效益这张“皮”,企业文化就失去了依托。

3.依靠主体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职工群众为主体。职工群众是企业文化的生产者,也是企业文化的消费者。职工群众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也是享受企业文化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确立人的中心地位,谋求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企业、人与社会之间最大限度的沟通与融合。企业文化构建如果绕开了“以人为本”这个主题,背离了“人本”原则,那么,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就失去了智力支撑,失去了精神动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理清思路,消除“五化”误区。

近年来,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冷静思考和观察之后,笔者认为,必须下气力消除阻碍企业文化构建与发展中的“五化”误区。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盲目化”。制定明确的企业文化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者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在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今天,如果企业主要领导者没有承担风险、贡献才智、创办一流企业的强烈责任感,那么企业就不会有长远的值得全体员工共同奋斗去实现的目标。如果在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时,脱离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一味地高谈阔论,盲目搞“空中楼阁”式的、可望不可及的所谓“大目标”,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迟后化”。在一些企业经营者的心目中,企业文化是一个高雅的东西,等企业有了较大发展以后再考虑。当企业处于求生存的阶段时,不必谈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不应该拔苗助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滞后”。作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企业文化自企业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出现,但是,企业文化却有优劣好坏之分,而企业自觉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主导其企业文化的走向。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口号化”。现在,一些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比较虚的东西,不如企业业绩实在。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观念和行动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管理实践上的一个表现,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化”,都想挖空心思地想出几条不同凡响的口号。实际上是口头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却难以落实。同仁堂药店驰名中外,该企业创造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企业文化,极符合中草药配制中的行业特点,也为提炼企业精神留下了成功的案例。

四是企业文化建设“表层化”。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必须根据企业的行业要求、区域文化、企业实力、时代特点等,决定设计的总体方案,在这里,切忌不顾企业自身情况,陷入表层化的误区。

五是企业文化建设“娱乐化”。“企业文化就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这种企业文化建设“娱乐化”的错误定位,使得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开展文娱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上,其结果是使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边缘”的困境,难以发挥其对于企业发展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上一篇: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B类备考指导下一篇:2024年五四青年节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