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归园田居答案

2024-11-15

陶渊明 归园田居答案(共12篇)

1.陶渊明 归园田居答案 篇一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写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2.陶渊明 归园田居答案 篇二

一魏晋玄学对陶渊明道家思想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事频繁, 政权纷立, 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 “儒家是粮店, 道家是药店, 佛家是百货店……, 好比变乱时期, 要想拨乱反正, 就非研究道家不可”①。当时出现了以玄学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 玄学家们主要对《老子》《庄子》《周易》进行了广泛的学术大讨论, 这是以综合儒道两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 以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和《周易》, 建立“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 以天人关系为讨论的中心, 崇尚“自然”“无为”。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 主张“儒道兼综”并从多个方面去讨论道家的“自然”和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玄学家们把对自然山水的亲近、观赏看作是实现自由、超脱的人格生活理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纵情山水成为魏晋名士的一种时尚, 也是做名士须有的一种素养, 因此诞生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魏晋风度”。饮酒、清谈、服药及纵情山水成为当时知识分子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陶渊明作为魏晋知识分子的一员, 其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陶渊明从义熙元年 (公元4 0 5年) 开始归隐田园。从他归隐前后的诗文来看, 无论是归隐前还是归隐后, 陶渊明的脑海中始终存在儒道两种思想的碰撞。笔者认为陶渊明的最终归隐主要是其道家出世思想战胜儒家入世思想的结果。虽然很多人认为陶渊明是因为厌倦官场和勘破世情而选择归隐, 但笔者觉得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虽则他做过几任小官, 但仅仅是为了“倾身营一饱” (《饮酒》其十) , 谈不上宦海沉浮看破官场, 而且在陶渊明的诗文中也很少有类似嵇康“权智相倾夺, 名位不可居” (《答二郭》其三) 那样的批判官场黑暗的文字。可见陶渊明对官场并没有多少热情, 完全是弃之如敝屣。陶渊明生活的年代, 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大变动时期, 经历了汉代经学和魏晋玄学的高潮后, 儒道思想进入了深化时期, 同时佛道二教开始崛起。可能是受时代的影响和其本身的性格使然, 陶渊明的思想在其诗文中找不到贯穿始终的居核心主导地位的思想原点。他以本我为中心, 汲取各种人生道理, 调和着各种学术色彩。陶渊明以超然的精神来追求淳朴的“本我”, 而不是功利的“自我”。因而陶渊明的思想没有一个固定模式, 只能分时期分阶段来看, 就陶渊明归隐初期而言, 他的脑海中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要倾向的。

二陶渊明的归隐是其道家出世思想战胜儒家入世思想的必然结果

《归园田居》组诗写于陶渊明归隐初期, 也就是他辞官后的第二年。在组诗的第一首中, 陶渊明就明确表示, 自己的归隐是因为“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三十年的误入尘网违背了自己崇尚自然生活的本愿。诗人用“羁鸟”“池鱼”自比, 表明自己身在尘网时, 因受贪、嗔、痴、爱及名枷利锁的束缚而向往“旧林”“故渊”的自然本我生活。“羁鸟”一词应出自《庄子》鲁侯养鸟的典故, “池鱼”也应该是借用《庄子》“子非鱼”的典故, 因为陶渊明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愿望与《庄子》这两个典故的寓意是相契合的。而陶渊明在诗歌中所描绘的理想自然生活——“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也是老子“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的再现 (这种理想的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有描写) 。《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的核心是“守拙归园田”, 这是诗人归隐园田的基本思想立场, 即回归自然, 坚守最为朴实的本我。“守拙”一词化用《老子》中的“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抱朴守拙”后世成为一个成语。《菜根谭》中是这样说的, “涉世浅, 点染亦浅;历事深, 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 不若朴鲁;与其曲谨, 不若疏狂”, 这可以看成是对陶渊明“守拙”一意的很好解释。另外,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中的“虚室”一词, 语出《庄子》“瞻彼阕者, 虚室生白, 吉祥止止”。这里的“虚室”并非仅指空室, 实质上是要表明诗人归隐后空明澄澈的心境。而且在《归园田居》其二中, 诗人再次提到“白日掩荆扉, 虚室绝尘想”, 进一步表明虚室并非单纯的空室, 而是一种心态、一种归隐后所获得的空灵境界。为何陶渊明要在第一首《归园田居》中用道家思想、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呢?其实诗人在诗歌一开篇就告诉了我们“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将自己三十年的前半生用一个“误”字做了全盘否定, 认为自己早年是误入歧途, 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现在这样的。紧接着诗人极富热情地描绘出自己现在的生活境况:堂前桃李竞芳, 屋后榆柳葱茏, 远村炊烟袅袅, 鸡犬之声相和, 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这与魏晋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扰时局和血雨腥风形成极大的反差。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愉悦和舒畅, 觉得自己已心无尘杂、空明澄澈, “复得返自然”真正实现了返本复原, 回归到自然找到生命中最初的那种本真状态, 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的那种境界。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 曰:“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 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段文字写出了庄子不为世俗所羁绊, 视名利如枷锁的思想, 以及庄子向往自由, 心恋自然, 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细读陶诗就会发现, 陶渊明很推崇庄子的这种态度, 甚至在归隐后认为自己已经“曳尾于涂中”了。在《归园田居》其二、其三中, 陶渊明表面上描写自己归隐后的生活场景, 实际上是将自己归隐后对人生的思考、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融入这些场景中。表现了陶渊明在“虚室绝尘想”的状态下, 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理解。“野外罕人事, 穷巷寡轮鞅。”世俗的事情多还是少, 其实并不在于身处野外还是穷巷, 可谓“心远地自偏”。之所以“罕人事”“寡轮鞅”是因为自己已然“虚室绝尘想”了。“绝尘想”并非一无所想, 而是忘却尘世的种种回到最本原的自然生活状态。名利不再成为羁绊, 尘网中的是是非非也与我无关。人与人的关系同样归于最单纯的交往, 披草往来之时, 只话桑麻短长,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精神上的大自由。虽然劳作的生活是辛苦的“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收成也并非尽如人意, 多是“草盛豆苗稀”, 但这并不会改变诗人的自然生活的意愿。两首诗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桃花源记》中的描写如出一辙, 这种至简、至纯的乌托邦式的生活, 在这里得以实现。这与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三陶渊明归隐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仍然没有脱离道家的窠臼

《庄子》一书常用天地、林木、山泽、湖海、鱼鸟作为喻体来探讨宇宙及生命的意义。在《德充符》《大宗师》等篇章中反复讨论过生死的问题。《大宗师》中有这样一段话:“夫藏舟于壑, 藏山于泽, 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 犹有所遯。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 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 若人之形者, 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 善始善终, 人犹效之,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又说“杀生者不死, 生生者不生。其为物, 无不将也, 无不迎也;无不毁也, 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 撄而后成者也”。表明生死变化是不可逃避的自然法则, 且天地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但人们察觉不到这变化而将已经变化的事物视之如前。因此圣人总是将自己融入变化中, 以生为趋死, 以死为将生, 生死、有无、盛衰等变化就能看透了, 也就能在复杂纷纭的幻化中不受干扰, 保持宁静自然的心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 看似写归隐后闲暇之时“试携子侄辈”去做一番山泽之游、荒野之娱的一首游记, 但是到第二联笔锋一转“披榛步荒墟”后看到的并不是青山翠竹, 而是堆堆坟茔和旧日村镇的废墟。与采薪者的对答中, 蕴含了诗人对这一片荒凉景象的无限怅惘, 引发了一个古往今来无数哲人都在思考但又未知迷茫的人生问题。诗人的结论是“一世异朝市, 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 如参禅顿悟一般道出了盛衰、生死的变化是自然界中不可逃避的法则和规律。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死生, 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 天也”。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对盛衰、生死的感悟, 与前面提到的《庄子·大宗师》中的文字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庄子用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作为比喻来讨论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陶渊明则以深山中的村镇废墟来引发对盛衰、生死的思索, 最终得出相似的结论。可以看出, 陶渊明对于生命的思索是受道家观念影响的。值得注意的是, 诗人在这里所写的“徘徊丘垄间, 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 桑竹残朽株”的场景与第一首中所写的“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诗人用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来参悟生与死、今与昔、盛与衰等人生哲学问题。这也许就是诗人为何要“白日掩荆扉, 虚室绝尘想”的原因。作为一名知识分子, 陶渊明既然归隐林野, 不去考虑尘世的名利是非, 就自然会去思考更为深奥的问题。因此在读陶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 其情感容量之大、哲理意义之深是许多诗人无法企及的;其内心境界的超远和智慧的灵光更是非常人能望其项背的。朱光潜先生谈及陶渊明诗歌时说“ (一些哲理) 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 而渊明灵心迸发, 一语道破。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 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②。

《归园田居》其五是紧承第四首而写的。诗人一句“怅恨独策还”颇耐人寻味。一是诗人上一首诗中明明写到“试携子侄辈”, 为何在这里会“独策还”?二是诗人既然已经了悟“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 又何来“怅恨”之意?东方树在《昭昧詹言》卷四中说“‘怅恨’二字, 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 黄文焕在《陶诗析义》卷二中也说“昔人多不存, 独策所以生恨也”。这两种说法似有偏颇之处。如果把整组诗结合起来看“独”, 应该是陶渊明一种内心的孤独感和时代的孤寂感。“怅恨”可能更多的是对人生如幻, 终当空无的叹惋。尽管生死是必然的自然规律, 万事万物最终都要归于空无, 但其中的悲凉意味仍让诗人“怅恨”。但这种怅恨是很短暂的, 从第二句开始诗歌的情感骤然呈现出欢快的基调。因为了悟了生死, 诗人开始达到一种虚静空明的境界, 内心世界越来越趋于真正的自由状态。加之“山涧清且浅, 可以濯吾足”表明了自己与自然相得相洽以及自己的生活情趣。此时的诗人从对生命的感悟与自然的契合中将“怅恨”挥散, 重新回到欢愉中来。“漉我新熟酒, 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 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 已复至天旭。”当然, 其中也不乏魏晋时期那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 陶渊明生活在那个时代, 自然无法逃脱时代的影响, 我们不能对诗人太过苛责。毕竟陶诗中更多的是一种洒脱与超然。在陶渊明的眼里, 既然生死、盛衰都是自然界中无法改变的法则和规律, 又何必去纠缠郁闷呢, 倒不如约三五邻人开怀畅饮。尽管“新熟酒”“只鸡”“暗室”“以薪代烛”的饮酒场景颇显寒酸, 但诗人毫不介意, 仍然觉得无比快乐“欢来苦夕短, 已复至天旭”, 这种快乐是了悟之后发自内心的畅快, 写出了诗人远离尘网后, 一任自然的真淳心境。不仅如此, 这首诗歌最后也表明了陶渊明对于生死、盛衰的态度, 颇有《庄子·大宗师》中孟子反、子琴张临尸而歌的意趣。他把自己看作是“游方之外者”, 表明自己“安排而去化, 乃入于寥天一”。

对于陶渊明这五首《归园田居》, 我们不能孤立地来分析其中某一首, 既然是组诗, 就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 而且组诗一般都反映诗人某一时间段的思想倾向、生活意趣、人生态度。这组《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归隐之初所写的, 表面上是描写自己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和怡然自得的心情。可我们不要忘记, 用质朴的语言和平淡的场景, 即景就事, 平铺直叙来表现其厚重深广的情感和参悟极深的哲理意义是陶诗一贯的风格。所以读陶诗时, 应该细心地揭去表面那一层轻纱, 再去品鉴其深厚的思想意义, 才能真正读懂陶诗, 读懂陶渊明。

摘要:陶渊明是著名的隐逸诗人, 对于他的归隐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他的归隐主要是勘破世情的彻悟, 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厌恶黑暗政治和腐朽官场后的避世, 也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终南捷径”的矫情伎俩, 还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其思想中道家出世思想战胜儒家入世思想的必然结果。笔者倾向于最后一种观点, 并试以陶渊明归隐之初创作的一组诗歌《归园田居》来窥测诗人的道家思想倾向。

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道家思想

参考文献

[1]魏耕原.陶渊明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小川.品中国文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3]柯宝成编著.陶渊明全集[M].湖北:崇文书局, 2011

[4]吴国富.论陶渊明的中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3.归园田居(其一) 篇三

误落尘网③中,一去三十年④。

羁鸟⑤恋旧林,池鱼⑥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⑦,守拙⑧归园田。

方⑨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⑩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韵:情调、风度。

③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④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

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⑤羁鸟:笼中之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

⑦际:间。

⑧守拙:守正不阿。潘岳的《闲居赋序》中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

即善于钻营的人,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⑨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⑩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暗淡的样子。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闲静的屋子。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诗意再现】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读领会】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从而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接下来又描写了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诗人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归田园居》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赏析:徐薇)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篇四

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旧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

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这不禁使我想起诗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

(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平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这两句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整个人生的乐趣,包容到他浑涵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篇五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6.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篇六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2.初步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3.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4.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寓意,在诗的艺术境界中

提升自己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以安慰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看他是怎样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 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在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隐居了。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整体感知

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

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能够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诗歌主旨及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一个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人。在农耕生活的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全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诗人的农事生活,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体验,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诗人将日常生活诗化,生活体验真切深刻,达到了情景事理的融合。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在平淡中见警策,在朴素中见绮丽。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成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五、课后作业:

7.《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七

新课程标准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鉴赏文本, 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活泼有序、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真情表达, 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

探究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和解读诗歌内容与情感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3.积累一种方法 (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训练一个考点 (语言运用之对联写作练习)

探究过程:

一.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检查小组自主、合作预习情况, 积累基础知识:

1.注音:羁 () 拙 () 暧暧 () 荫 () 墟 ()

(讨论明确:jīzhuōaìaìyìn xū)

齐读课下注释, 了解和掌握注释内容。

2.文言句式: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讨论明确:对偶句, 定语后置句) ;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讨论明确:对偶句, 省略句) 。

3.本诗的体裁 (形式) 是_____;题材 (内容) 是___。

(讨论明确:五言古体诗;诗人回归田园生活的乐趣。)

4.本诗押韵。 (讨论明确:an)

二.导入新课:

我们看过“农夫山泉”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现在我把它稍微改动一下“农夫、菊花、有点酒”, 我想用它来说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理想与情趣。有人说他是一位荷锄自娱的耕者, 有人说他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 有人说他是一位品酒吟诗的文人;现在我们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1600多年前, 陶渊明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景美、人美、生活美的“桃源社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田园风俗画。

三.作者简介: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互相补充, 共同分享)

陶渊明, 又名陶潜, 字元亮, 东晋田园诗人, 浔阳柴桑人, 自称“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 家世衰落, 家境窘迫。他生活在东晋末年,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政治腐败。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 但未得重用,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 不久就辞官归隐。41岁时, 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84天, 适逢郡里督邮来县, 属吏要他束带接见, 他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辞职归隐。从此结束了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活, 终老田园,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 表现农村风物, 抒写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 情感真挚自然, 诗味醇厚绵远, 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 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 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的组诗, 共有五首, 表达了陶渊明的归隐心情以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

四.解读文题: (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解题)

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 以目传情, 以目示意。文章的标题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解读文章内容的隐形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诗眼是哪个字?

讨论明确:诗题“归园田居”用一句通俗的话说, 就是“回农村住”。“归”是诗歌的写作线索, “园田”是归的处所, “居”是本诗的“诗眼”。

五.文本鉴赏: (合作探究, 以点带面, 全面理解)

(一) 、“归”是本诗的写作线索, 我们就按照作者的思路来鉴赏本诗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抒发的情感。

1. 从何归?

讨论明确:在诗中陶渊明以“羁鸟”“池鱼”自比, 形象地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之劣。

诗人迫不及待地想从“尘网”“樊笼”里归来, 透一透新鲜空气, 放飞自由的心灵, 远离官场的污浊生活。

2. 缘何归?

讨论明确:一方面因陶渊明本性难移,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这是根本原因。陶渊明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 有一番“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封建社会只有入仕。但东晋政治腐败, 他无用武之地, 又不愿随波逐流、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 只有选择归隐田园。文中“守拙”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 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因陶渊明深切悔恨误入仕途、受困时长的政治生涯,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这是次要原因。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他身心疲惫, 痛苦至深。

3. 归何方?

讨论明确:文题已经告诉我们诗人就是想“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是本诗的中心句。

“归园田”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居园田”, 过真实的田园生活, 过弥漫着人间烟火与生气的生活。在诗人的眼中, 普通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都是那么恬静、幽美、安详、和谐, 是诗人心之所系。

4. 归如何?

讨论明确:从污浊腐败的官场回到清新祥和的田园, 诗人感到“无尘杂”“有余闲”, 字里行间透露出静心、自由、闲雅的乐趣。在田园朴拙自然的趣味中, 诗人心情舒畅, 乐而不返。

(二) 、“居”是本诗的诗眼, 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讨论明确:诗人“归园田”的最终目的是“居”, 而不是来园田小住几日, 散心解闷。正是因为诗人踏踏实实地居住在农村, 才能有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有草屋、有花树、有村庄、有邻居、有狗吠、有鸡鸣。一草一木、一静一动, 无不与“居”有关。居于此, 陶然矣!

板书设计:

(三) 、探究本诗的艺术手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

1. 形散神聚, 首尾相应。全诗以“归”为线索, 写了“从何归”、“缘何归”、“归何方”、“归如何”等内容, 但始终围绕诗的主旨“居”来写, 形散而神不散。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喜悦心情, 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 使全诗有首尾相应, 结构严谨之妙。

2.情景交融, 意境淡美。在这首诗里, 我们看到的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听到的是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它们互相关联, 水乳交融, 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安详和谐的意境, 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和归隐田园的舒畅快乐。

(四) 、深入探讨, 评价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本心是热爱自然, 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的骨子里就排斥阿谀奉迎、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虽然步入官场, 但总是格格不入, 因此归隐田园, 即使生活窘迫, 甚至缺粮少酒, 诗人也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因为开心比什么都重要。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内心世界, 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当然, 他的归隐, 是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造成的;他逃避现实, 不去抗争, 不愿用自己的行动去实实在在地做事, 从现在来看, 有消极的一面。作为21世纪的学生,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踏踏实实地学习, 将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六.根据板书所提供的线索, 来试一试能不能背诵这首诗。

设想:先抽查背诵, 然后齐背, 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七.根据对本诗的探究学习, 积累一种方法———古诗鉴赏的最基本方法 (读、解、认、研、找) 。

1. 读全文 (多读几遍, 其义自现)

2. 解题目 (用通俗的话来解读题目———回农村住)

3. 认作者 (了解作者的风格, 清新自然的田园诗人)

4. 研注释 (注释对答题一定有帮助, 如“尘网”“樊笼”等注释)

5. 找中心句 (守拙归园田——厌恶官场生活, 喜爱田园生活)

八.根据对本诗的探究学习, 训练一个考点———语言运用之对联写作练习。

1.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 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 。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馀闲。

2.近几年全国及各省 (市) 高考题中, 设计对联考题的不少。对联题目的得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形式:上下联字数相等, 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词组结构相同。

B内容:上下联意义相关 (相近或相对) 。

C平仄: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 (第三声或第四声) , 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 (第一声或第二声) , 即“仄起平收”。

3.按照上面的ABC三个要求, 你认为本诗中的对偶句, 哪两句可以算作对联?并试拟一横批。

讨论明确:上联———方宅十余亩 (mu)

下联——草屋八九间 (jiān)

横批——陶然居

4.练习:请互相讨论, 补写出下联;或选一个节日, 自拟一副对联, 然后交流。

中秋——上联:几处笙歌留明月

下联:

国庆——上联:山河十月秀

下联:

上联:年年国庆, 庆祝新胜利

下联:

参考答案:中秋:几处笙歌留明月万家萧乐贺中秋

国庆: (1) 山河十月秀祖国万年新 (日月万年春)

(2) 年年国庆, 庆祝新胜利岁岁笙歌, 歌唱大丰收

(3) 中华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炎黄子孙德才兼备立奇功

九.设计后记:

8.《希望在远方》、《归园田居》 篇八

赵博,1984年出生于辽宁,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生命被赵博看作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万物要是没有了生命,世界也就消亡了。在艺术创作方面,赵博着重表现的是犹如少年般原始、毫不加掩饰的蓬勃生命力,他力求每根线条都富有生命力,首先感动自己,然后再去感动别人。同时,他的创作也具有自我成长性,当一个系列的作品完成后进入完美的成熟阶段,随着个人体验的积累,他会进入另一个全新而更深刻的系列创作中。在展出的作品中,赵博通过探讨自然界的生命消亡、弱肉强食、能量变幻来表达他对社会的思考。尽管人生之路荆棘重重,但年轻的他,对未来还是充满着希望。

荀贵品,1985年出生于云南,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生于云南、长于云南、学于云南、生活于云南,可以说他是个固执的乡土派。毋庸置疑,所谓的城市化、城镇化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居住地,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情感,尤其是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城市接受教育的学生流。在成长的敏感期,他们敏锐地体察着这种巨大的落差和改变,怀念消失的质朴情感,有回不去的清醒认知,但对美好乡土情怀的宣泻无疑是有价值的。新一代技法高超的年轻艺术家们,普遍都有耀人的学院背景,而真正优秀的少数,还是保持了本真自我,赵博、荀贵品就是其中的一份子。赵博忧伤,如同叔本华的极端悲观主义,也如同中国哲学里的物极必反,忧伤的极致便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无限热爱。相较而言,荀贵品较显阳光,也许因云南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弱于其他地方,也许因他贴近乡土,得以保持了人的质朴与知足。

nlc202309031520

9.陶渊明 归园田居答案 篇九

作品简介《归园田居·其三》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是《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作者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品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但:只.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作品译文

我在南山的山坡上种了些豆子,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作品赏鉴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作者简介

10.陶渊明 归园田居答案 篇十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前言】

《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注释】

⑴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⑵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⑶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

⑷披:拨开。

【翻译】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鉴赏】

本篇是 《归园田居》 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11.《归园田居》的美感赏读 篇十一

一、自然美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首先表现于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种种天然和谐的生活图景,作者善于摄取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表现自然美。

《归园田居》就很好地表现出这种自然属性,使读者生发起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陋的家室,宽敞的环境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和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榆柳”、“桃李”互相辉映,更点染了住宅的农村情味。暮色降临,炊烟袅袅,安祥、闲适、柔和的农村景象历历可见。兼以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更显出乡村生活的平宁静谧。其次,表现于作者直抒胸臆时的自然天成。这种自然美既不来自粗野,亦不来自拙易,而是从质朴中来,妙手成春,自然天成。金人元好问论诗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这一点非成熟的诗人则不易做到。《归园田居》中对田园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的表露,不是生涩难懂,深不可测,而是直抒胸臆,自然流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直接表明自己热爱自然,与世俗官场不相适应。“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把官场比作“尘网”,则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让读者一目了然。特别是他笔下的方宅、草屋、榆柳、几排桃李,几缕炊烟,几声鸡鸣,都是蕴含着自然美的农村景致,整体画面浑然天成,信手拈来而不加雕饰,宛然一幅农村生活的素描画。

二、图画美

苏轼曾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正是“诗中有画”的典范。全诗犹如一幅和谐优美的自然风景画:有远景,有近景;远处的村落依稀可见,村子上空有缕缕炊烟;近则有堂前桃李、屋后榆柳,绿树环抱的草屋,简朴宽敞的庭堂。诗人又听到鸡鸣犬吠,仿佛在审谛万物和谐共存的生命回音。在这里,近景与远景、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皆有机地结合于一体,使画面有形有色、有淡有浓、形神兼备、朴拙自然,让人十足地感受到一种幽静和闲适美。

三、意境美

陶渊明的诗能够把和谐生话图景与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审美理想完美地统一起来,构成一种意境,因而使得全篇浑然一体,意境顿生。我们在那和谐的生活图景中,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还领略到这一切所构成的一种境界,它宁静安逸,淳朴自然。诗人在这里,不仅在于客观地描写田园生活,重在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表现对理想生活——没有倾轧、没有虚伪、没有残酷和死亡的质朴单纯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而在极平凡的生活素材中蕴含了极不平凡的思想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诗人抒写田园生活,真正的目的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由衷体认。开章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十个字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极不适应,“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则是对自己误入仕途生活的一种悔恨。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者喻为“羁鸟”、“池鱼”,把退居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在这里,淳朴、自然、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创造的这种寓喜怒哀乐于其中的境界,让人产生共鸣,受到心灵上的感染和陶冶。

四、语言美

语言质朴本色,是《归》诗的又一擅胜处。两晋肇始,由陆机、潘岳开其端,诗文刻意雕琢的风气渐趋形成。陶渊明一反时风,全以平畅冲淡的语言独树一帜。他的诗差不多都是用极普通的“田家语”写成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四句,苏东波赞为“如大匠运斤,无斧凿之痕。”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把他和稍后的谢灵运、沈约相比,则高低自见。谢之所以不及陶,盖因谢诗雕琢,陶诗自然。沈之不如陶者,异因沈尚绮丽,陶尚本真。明代唐宋派宗主唐顺之指出:“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此可谓中肯之论。诗歌创作的实践表明:旷代奇石不雕琢,绝妙好辞总朴真。

12.《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篇十二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小初衔接”, 主要目的是使小学与中学加强联系, 彼此了解。“小初衔接”, 就小学教师而言, 应该切实立足于“小”, 放眼于“初”: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适当降低课堂难度进行教学设计, 而不能过度拔高, 不能越俎代庖地用初中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 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撕开一个小口子, 引领学生管中窥豹, 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生活的向往, 留下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过渡, 尽量使小学与初中做到无缝衔接。

《课标》要求小学高段要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对初中学段做出了“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本文更强调对古诗的诵读指导, 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陶渊明归隐躬耕时的恬淡与悠闲的生活状态、满足与豁达的心理世界;适当增加了对个别词语的注解, 从而在“扫清阅读障碍”上加大了帮扶力度,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更便捷地进行感悟和欣赏。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 读懂诗意

(一) 设疑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 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 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 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二) 揭示课题

介绍“园田居”, 引出课题“归园田居”。

(三) 朗读指导

1. 一读, 意在正音

(1)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或许, 从他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拿出课文, 借助拼音, 自由朗读。

(2) 指名读。

(3)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 二读, 重在节奏

(1) 诗是有韵律的, 首先要注意断句。来, 自己画一画。

(2) 指名读, 相机指导。

(3) 除了停顿要恰当以外, 要读出韵律, 还有个诀窍, 就是“声断气不断, 音断意相连” (PPT出示) 。

3. 三读, 旨在读懂

(1) 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试着找找答案?

(2) 在这首诗中, 你发现陶渊明是一个干什么的人? (种田的农夫) 从哪里看出来的?

(1) “种豆南山下”; (2)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3) 他是一个怎样的农夫?说说你的理由。

(1) 勤奋的农夫:“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2) 不善农活的农夫:“草盛豆苗稀”; (3) 豁达 (洒脱) 的农夫:“衣沾不足惜”。

4. 四读, 贵在兴致

(1) 不过, 要想更好地了解他, 不仅要关注人本身, 还要关注诗中的“景物”。那么, 在这首诗中, 发挥想象, 你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 交流:

(1) “南山”:你能用上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南山吗?

(2) “月”: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

月亮仅仅只是照亮了陶渊明回家的路吗?还照亮了哪里?

(3) “道”:长满野草的“羊肠小道”。

(4) “夕露”:晚上的露水, 晶莹的露水。

南山如画, 明月皎洁, 羊肠小道, 草木茂盛, 夕露晶莹, 假如你能看得见, 皎洁的月光下, 陶渊明的脸上洋溢着怎样的表情?带着这种感受, 再读这首诗。

二、展开想象, 读出诗情

(一) 聚焦“园田居”, 体会满足之感

1. 听着大家的朗读, 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农夫正悠闲、惬意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他要去哪儿? (回家) 他家在哪儿? (园田居) (板书:身归园田居)

(二) 五读, 借助吟诵, 强化情感

1. 走在回家 (回园田居) 的小路上, 陶渊明优哉游哉, 心情愉悦。老师有个疑问, 当你感到快乐、感到满足的时候, 你会干什么? (唱歌) 在古代那不叫唱歌, 确切地说, 那叫“吟诵”, 想听吗? (教师吟诵)

2. 有趣吗?咱们合作一下, 老师吟诵一句, 你们朗诵一句好吗?

三、互文印证, 读透诗心

(一) 设疑, 指向“愿”字

1. 同学们, 听了这么多遍, 你的心中是否泛起一个疑问呢?

2.“愿”是什么意思? (板书:心愿)

(二) 拓展

其实,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 (其一) 中就已经做了解答。

陶渊明, 出生在东晋末年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崇尚自然:“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成年后, 他希望做一个贤臣, 造福一方百姓。然而, 理想是美好的, 现实却是残酷的。当时东晋王朝官场上乌烟瘴气, 他的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他越发渴望做回自己, 重获自由:“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41岁那年, 陶渊明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一天郡里的太守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当时的督邮虽然官品不高, 但却常常假借太守的势力, 作威作福, 耀武扬威。这个督邮, 更是如此!他一到彭泽县的驿馆, 就差人让陶渊明来拜见他。陶渊明虽然平时就不肯趋炎附势, 对这个狐假虎威的督邮更是看不惯, 但又不得不见。正当他刚出门的时候, 手下急忙喝止:“大人, 且慢……”陶渊明早就受够了官场上的这一套, 于是愤慨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交出官印, 辞去仅仅做了八十天的县令, 回到了他的园田居。

现在他终于重返自然, 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回到农村后, 陶渊明首先要做的就是———“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其实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归园田居》 (其三) 非常像———“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对于陶渊明来说, 田园生活虽然辛苦, 却是惬意自在的, 他这样描绘道: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田园生活轻松自在, 陶渊明乐享其中, 所以, 即使是“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他也会说“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三) 交流

陶渊明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相机板书“有田园”)

(四) 深入引导

1. 陶渊明仅仅只是从南山的豆地里回到园田居吗?

2. 告别官场, 陶渊明舍弃了什么?回归田园, 他又得到了什么?

3. 远离官场, 回归田园, 值不值得?

PPT倒着出示《归园田居》 (其三) 中的诗句, 并引读。

这所有的“不足惜”, 都是因为此时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南山如画来相伴, 明月有情照我还。万般烦恼不足惜, 只因已了田园愿。”

4. 来, 带着你的感受, 再读这首诗。

四、聚焦影响, 传承经典

1.此时此刻, 在你的心目中, 陶渊明还仅仅只是一个在南山下种豆的农夫吗?

2.文如其人, 陶渊明的诗跟他的人一样, 质朴简单, 崇尚自然, 他开创了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

3.千百年来, 他的田园、他的诗歌, 连同他的品格, 为我们构建出一个桃花源般的理想净土和精神家园,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00多年后, 那一轮照亮了陶渊明心境的明月, 也照亮了“诗仙”李白的品格: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 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是一脉相承的。

500多年后, 苏轼称赞道:“渊明诗初看若散缓, 熟看有奇句。”“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更是写下了109首和陶诗风格一样的诗歌, 来表达对陶渊明的赞赏之情。

1400年后, 著名作家林语堂这样称赞道:“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 令人敬畏……”

1600多年后, 就在今天的课堂上, 我们也走进了陶渊明, 深深地体会到他因为“心有田园愿”, 所以“身归园田居”。

引背:种豆南山下———

4.穿越历史, 一唱千年,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而更多的经典在这儿, 在你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 等着大家去欣赏, 等着大家去传承!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其三)

心有田园愿

上一篇:餐饮店办理手续和流程下一篇:课题撰写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