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优秀说课稿

2024-07-08

与朱元思书优秀说课稿(共8篇)

1.与朱元思书优秀说课稿 篇一

文章开篇便从大处着笔“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朗气清、天山一色的开阔意境, 使人心情舒展。而后“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 更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特征和清新意境, 使山光水色宛然在目, 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接下来写“异水”, 突出富春江水晶莹澄澈的静态美:正面描写是“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极言水的澄澈透明。侧面烘托是“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清水之下穿梭的鱼儿可见, 垒垒的细石可睹, 游鱼之动, 细石之静, 相映成趣, 使人如身临其境。然后作者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 勾勒其飞动雄奇的动态美:“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江水迅猛奔腾, 一泻千里, 滔滔汩汩之势令人惊心动魄。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之奇:“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作者笔下的山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它们仿佛要直上青天。作者用神奇的想象使险峻的山势活灵活现, 更赋予群山以生命的动感, 让无生命的群山变得生机盎然;其次从声的角度写山音之奇:“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这里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空山幽谷之中, 泉水丁冬, 百鸟和鸣, 知了叫个不停, 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 长短错落, 高低交替, 如天籁般给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情趣;最后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之奇:“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这几句写出了船行于枝密林茂处, 浓荫蔽日, 偶有枝条稀疏处透着一点阳光的独特境界, 给山水增加了奇色异彩, 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遐思和无尽的余韵。

水有山相映, 更显其空灵之性。山有水相衬, 更增其勃勃生机。在这“奇山”“异水”的“独绝”境界中, 作者置身于一叶扁舟“从流漂荡, 任意东西”, 在对景陶醉、自由解脱的情态中不禁感叹:“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借“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之口对富春江诱人魅力的赞美, 也是作者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情感的流露, 这种情感是对轻松自然的崇尚, 是对自由和谐的向往, 更是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二

1.知识与技能: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声韵美、风景美和志趣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觀: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领会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共同背诵古诗《山中杂诗》。这是谁的作品?(南朝梁文学家吴均)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描写富春江独特风光的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简介作者:(略)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例读

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

2.美读

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美读时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生齐读课题《与朱元思书》。教师提问: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与……书”中“书”是“书信”的意思,朱元思是作者吴均的朋友,本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3.自由读文,概括课文内容

作者写给朋友的信中到底讲述了什么内容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试用一句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原来此信不同于一般的书信,没有叙述日常事务,也没有客套的问候语,寥寥百余字,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奇山异水”。

4.疏通文意

同学们的概括能力非常强。请全班同学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分小组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每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补充。

课堂交流:你觉得哪些词句的解释比较重要?或者感觉太难,还没有完全理解的?(质疑解答,教师点拨。)

四、研读课文,体会意境

请同学们以朱元思的身份去说说自己从哪些语句中品味感悟到了什么。

师先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

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下文。

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之色——缥碧;水之深——千丈;水之清——见底;水之物——鱼石。(夸张)水的清澈透明。

⑤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比喻)水的急湍壮美。

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却突出了山的遮天蔽日、横云割雾。“寒树”因为没有温暖的阳光,因为山之高。“负、竞、轩、邈、争、指”写出了树之奇,显示了山之奇。(视觉)

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声、鸟鸣、蝉叫、猿啼,汇成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听觉)

……

五、归纳主旨,品志趣美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仅仅是写景吗?那么,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读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了爱慕美好大自然、鄙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诵读全文,拓展延伸

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出示上联)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读此文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有着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我们学习古人的文章,接受其情感的熏陶是学习的一个目的,但学以致用也不可忽视,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本节课中的部分写作技巧,为富春江写一段导游词。

(责任编辑 冯 璐)

3.《与朱元思书》的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都为古诗文。在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写景时的虚实结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写作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这不是一般的书信,而是一篇写景小品文。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高雅的志趣和高洁的情怀。

三、学情分析

对于有一点文学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再加上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所以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没有多大难度,难度在于理解文中所呈现的作者的高雅志趣和高洁情怀。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五、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写景时的.虚实结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写作思维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且需要背诵全篇,需23个课时才能完成。

第一课时(40分钟)

第一步:(510分钟)

介绍作者生平简介以及此文的写作背景。

第二步:(1015分钟)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文中词语的读音,句子的停顿。由学生单个练习朗读,纠正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全班起读。

第三步:(1015分钟)

对文中作者所用到的骈句的文学常识进行介绍,在学生脑海中以勾勒出一幅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美景来,体会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初步进行背诵。

第二课时(40分钟)

第一步:(1015分钟)

对文体的讨论,教师把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进行注释:(一)通假字;(二)一词多义;(三)古今异义。学生结合补充注释和文中注释,可自行对文章进行现代文翻译。

第二步:(1015分钟)

经过上面对文章的处理,学生可以了解古人写景的艺术,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那么,在此基础上,就由学生按照脑中勾勒的风景画,想象自己就是作者,来背诵课文。

第三步:(510分钟)

通过对全文的熟练把握,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对山光水色的描述,给读者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与山水的生活情趣。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一)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4.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篇四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

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文章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

恰当导入

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目标: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甚箭轩邈泠泠千转直视无碍千百成峰

鸢飞唳天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2、教师导读:

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难句标出,精读分析。

感情朗读,弄懂其义,省略补出,圈点画批。

(对以上方法稍加解释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直至背诵时,展开联想与想像)

合作学习

1、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然后,展开小组竞赛;竞读后每组参与朗读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同位合作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清句子大意。

3、学生直译后,各组进行质疑,互相解答,教师随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研读赏析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归结: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3、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帮助明确:

1、要求学生学会复述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课文,特别是二、三段: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进一步领略文中的美景,同时可以参照课文后的补白。引导学生用重复性和改造性复述两种方法,对课文进行重点赏析。

2、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

3、总结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体验

1、反馈巩固

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可运用“联想记忆”法和“画面记忆”法进行背诵。(先讲方法,后背诵)

2、探究想像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叹。思考一下,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可达成共识: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这种寄情山水的写法在本册的《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中可以再次学到。

拓展练习

1、背诵并默写课文,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2、查询搜集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人文背景的资料或有关诗文。

3、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可以模仿《话说长江》)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叙:景色奇特秀丽爱慕自然

5.与朱元思书 篇五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3、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4、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导入语:“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展示关于富春江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 苏东坡)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从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富春江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让我们看美文赏美景吧。

2、作者作品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注意字音、语速、语调,解决生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富春江什么景色?试找出最能抓住景物特征的中心句。

3、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翻译句子。

三、精读赏析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四人一组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请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异水”:“清”和“急”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奇山”:峻峭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2、思考: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茑飞„„窥谷忘反”的感叹,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说说:如何描写景物?概括本课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四、拓展延伸

1、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要求: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B、尽量学习课文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又要适宜口语叙述。

C、选择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教师小结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作业本。

3、预习《五柳先生传》 附介绍词:

以水色佳丽著称于世的富春江,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这条浙江水系的翡翠玉带,尤以桐庐境段最为秀丽。

古人云:“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清美。”上游七里泷,水如染,山如削,峰紧流窄,鸢飞鱼跃,称“富春江小三峡”。自严子陵钓台至窄溪,江流宽阔,两岸绿树烟花,小桥流水,山庄错落,更兼有严子陵钓台、大奇山、白云源、桐君山、天子岗等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宛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富春江景色四季宜人,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春、“两岸绿树凝滴翠”、“翠色随人欲上船”的夏景,或是“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的秋色,都有一番醉人的魅力。即便是“诸山皓然”、“寒江独钓”的冬天,也有耐人寻味的底蕴。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里泷,其旖旎的风光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又象一条历史的长河,包孕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故富春江七里泷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为主要特色,享有 “小三峡”之誉。

富春江七里泷全长23公里,分为“一关三峡”即“乌石关、乌龙峡、子胥峡、葫芦峡”,沿途有梅城古镇、双塔凌云、子胥野度、葫芦飞瀑、七里扬帆、严子陵钓台等名胜古迹,是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自有一番怡然之„„“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富春江小三峡就是以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人。历代文人墨客如谢灵运、李白、杜牧、孟浩然、范仲淹、陆游等1000多名诗人不仅游历了富春江小三峡,而且还留下了2000多首传世之作。所以,富春江小三峡又被称之为“浙西唐诗之路旅游线”。

七里泷上游有一道溪流从北岸汇入,这就是著名的胥溪,相传春秋时楚国伍子胥避楚平王谋害,逃奔吴国,后经此渡口吴国都城姑苏。渡口石壁危立,上有摩崖石刻“子胥渡”三个大字。此处江面开阔,悄悄寂寂,古道萦回,故名“胥江野渡”。

“葫芦飞瀑”在七里泷南岸坌柏湾内。沿坌柏溪500米,迎面山崖鞍部有一飞瀑,瀑高百米,从陡壁直泻而下。壁间有一形似葫芦的石窟,瀑布先泻入葫芦口中,再从底部冲出,飞珠抛玉,直注深潭,腾起层层白雾雨花,璀璨濯目。

6.《与朱元思书》活动体验教学设计 篇六

从文本出发,设计三个有梯度的语文活动:“画一画”“填一填”和“背一背”。这种教学形态,让学生在活动中读懂课文,掌握知汉,形成能力。

学生对文言文普遍觉得陌生和艰涩,“画一画”可以把枯燥的课文内容的教学,变成一个有意思的画画活动,因为学生要画出来就必须看懂课文的每一句话。“填一填”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明晰作者鄙弃功名利禄,厌倦官场政务的高洁志趣。“背一背”是为了达成当堂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以竞赛的形式背诵课文的活动。教师在背诵之前要介绍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任务。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体验成功感。

在三个活动中,朗读贯穿始终,将活动体验建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

[设计步骤]

一、画一画,感受意境美

1.由题设疑:文题“与朱元思书”是什么意思?

明确: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

2.整体感知:全文已经散佚,我们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所剩下的部分重写在什么呢?为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文题。

明确:写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更像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可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山水”“富春江的山水”“山光水色”等。

3.画“奇山异水”。这封作者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见闻的信,用丹青妙笔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明朗绚丽的百里山水画卷。试以《与朱元思书》为脚本,来画一幅富春江的山水图,把作者描述的景物——画出来。

4.互相交流展示画作,用课文原句阐明自己的画面内容。推举优秀的画作,贴在黑板上展示,由创作学生说明画面构图、内容、意蕴等。

明确: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可不入画。第二自然段写“异水”。可画水,画水中游鱼以显水的清澈明净,画江水奔流、猛浪翻滚,画江上小舟顺流而下,画舟上作者等。第三自然段写“奇山”。可画山、树、泉水、乌、蝉、猿等。

5.吴均笔下的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声。凝神想象画外之音,交流感受。

明确:①有泠泠作响水声,有嘤嘤成韵鸟鸣声,有千转不穷蝉叫,有百叫无绝猿啼。②泉水声、鸟鸣声、蝉声、猿声混杂在一起,似是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却是一种幽静美妙、和谐悦耳的天籁。③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山间的静寂,又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的欢乐律动。

二、填一填,感受志趣美

1.面对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有什么感慨呢?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填一填、说一说:“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__了!”

明确:

①“惬意”“从容”等。(“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作者纵情游赏、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和怡然自得。

②“陶醉”“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烘托山水的“独绝”,又蕴涵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表现超出尘世追求的宠辱皆忘的精神境界。以暗写方式申明自己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③“欢快”“自在”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以我观物,景中寓情。

教师总结:六朝时画家宋炳说,观山水的目的在于“澄怀观道”,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作者以澄澈空明的心境来看待山水世事,内心便映照出自然的情韵,自己也就有了悠然自足之人生态度。

2.以声传情。通过朗读传达这种心情和感受,并交流评析。

明确:注意语意舒缓,深情赞美和向往,在朗读中把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想象作者独立舟头,重读“从”“任”二字,以缓慢的语速、舒放的语气吟哦出顺流而下的自由陶醉之感。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二句,语速渐快,语气渐强,延长重读“望峰”“窥谷”,接着舒缓语速语气读“息心”“忘反”以表达惊羡忘俗之情。

3.富春江山水的灵性感召了作者,作者接受了自然的洗礼,他抒写幽雅情怀,自明本志,但当他把自己的这些所见所闻所感写信告诉好友朱元思,信的用意可能会是什么呢?

明确:含蓄地流露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劝他不要汲汲为“世务”。

三、背一背,感受音乐美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看看文章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骈体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全文多为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后半部分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既突出了语言本身的形式美,又加强了所写声响的天然韵律美。

教师重点辅导三个句子的读法:①天/山/共色。②水/皆缥碧。③鸢飞戾天/者。

2.放声背诵。

教师引导背诵方法:熟读,分解,组合。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根据文意分解背诵,然后将全文组合起来背。《与朱元思书》可分解为总写“天下独绝”,分写“异水”“奇山”。“异水”又可再分解为水色、水清、水急,“奇山”可分为所见(山之高峻和林木之茂盛)和所闻。背出各部分后再组合,背出全文。

3.分小组竞赛背诵,教师对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在前3分钟背出任一片段的小组加5分,将全文背出的小组再加5分。在后3分钟,教师随机抽查,背出的给所在小组加5分,背不出的给该小组扣5分,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7.与朱元思书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五、资料宝库

1、关于作者: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

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2、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古诗文中的“山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4、《与朱元思书》赏析(丁长河)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此乃“奇”山之隐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至此,文章虽是简笔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紧接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这两句是文章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画面转换,妙造自然。“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奇形异迹。顺理成章,过渡自然;笔墨有序,环环相扣。“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留连忘返,宁愿遁迹山林,不作凡夫俗子。如果说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么这里就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读者仔细咀嚼,方觉其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

《与朱元思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别具一格的构思。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8.与朱元思书 篇八

设计理念:

执教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本人设计了“美文赏读课”。以“一线串珠”的板块式教学为思路。即:在课前图文并茂的背景中,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个关键句来切入课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以美美听、美美读、美美赏、美美说等环节为主,多角度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意、赏析美点。以美文美读,以读促赏为设计理念,引领学生在美的氛围中,美读、美赏,积极参与,充分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巧妙诱发思路,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以此让每一位学生情有所动、口有所言、学有所获,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

教学设计依据文本特点,贯彻美文美教、以读促赏的原则,引领学生纵向多重阅读,横向多重赏析。有感于余映潮“线索式”教学思路,以“主问题”展开,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化教学头绪,美化教学手法,诗化课堂语言,体现整体赏读教学的特色。教学中以诵读一篇美文、描绘一幅美景、品赏一串妙思、表达一份美情等充满趣味的活动,增强课堂的丰富性和知识的趣味性,使语文的教学更富美感、更富情趣。

学法指导:有情朗读法、多样品赏法

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听读、自读、赏读、说读等方法来有感情的朗读美文;学会运用想象联想,情感体验,揣摩品味,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品赏美文,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同伴的交流,与老师的互动,最终达到学会赏读美文的目的。

通过朗读、赏析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视角的独特性、表达的诗意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和独立创新、合作互助的综合能力。

教学中针对隐含性、难度大的美点,设计运用抢答、竞答等形式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散思维、创新回答;针对共性化、易发现的美点,设计通过自主品析、小组交流的形式来激励能力中等的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通过复述总结、潜移默化,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积累掌握。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适时指导学习方法,通过关键句引领,实现分层引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的目的。

媒体设计:

教学中选用PowerPoint幻灯演示,以其便于操作、易于展示、利于直观的功效,运用于教学,从而起到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实施美育,丰富课堂,扩增容量的作用。

如开课前,以幻灯片呈现已学过的模山范水之佳句,配以图片、音乐,营造美的氛围,便于切入课文;朗读时插入富春江山水图片,可起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赏析时出示引导的问题及精巧范例,可起到一目了然、间接直观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更能够融图、文、声、象于一堂,使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教学活动丰富充实。

资源使用:

结合文本特点,根据课堂需要,本人利用网络搜寻、下载了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整合,利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素材,编写了自己的演示文稿,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本课教学中,运用下载的音频文件与图片文字进行开课的氛围营造,运用下载的富春江图片来进行朗读的情景创设,通过幻灯展示出示问题和精巧范例来进行品赏的直观引领。

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设备,激发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的兴趣,最大化的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学生在参与的兴趣、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学法的积累等方面实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环节设计为:引入、美听、美读、美赏、美背、小结六部分。具体设置如下: 始末部分约10分钟。引入由课前展示的幻灯片切入,启发学生以“……山……水”给以上图片命名,由此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引出奇山异水,导入新课,并为下面赏美活动奠定基础,约5分钟;小结由鼓励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课堂讲演和背诵全文收束,从而升华课堂气氛、延伸课堂广度,约5分钟。

主体部分约35分钟。听名家范读、神游佳境,约3分钟;指导朗读方法,提示朗读技巧,训练文言语感,在朗读的过程中,讲析重点字词,初步感知文意,约12分钟;围绕关键句“奇山异水”浅层次自主品说画面美,约10分钟;由此引发其他美点,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深层次赏析文章词句、构思等美点,约10分钟。

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点拨、讲析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教师渲染、示范、引导、幻灯展示,突出教学难点;通过张弛有度,循序渐进的课堂调控,扣住教学关键。从而构建和谐课堂,达到理想境界。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若学生未进行前期的预习,则课堂中师生的沟通、交流便会势若水火;另外本节课型是美文赏析课,学生可能会因为选取角度不广而出现无美可谈或无从谈起的僵局。

若要实现预期目标,需在课前布置明确的预习要求,指导实效的预习方法,践行实效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教师应精心引导,悉心指导,做好范例。从而使教学流程如期进行,教学效果才能如愿实现。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千丈见底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水之急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奇山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树之密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层次及山水之奇异所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突显本文的层次美和画面美以更快的指导学生记诵。

评价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可实现以下预期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熟读、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知识,培养语文素养,开发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性的发散思维,指导其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

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学会有情朗读,读出文之韵味,学会运用所学技法,灵性赏析美文,受到熏陶感染。

通过教学的实施,会产生如下显著效果:

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积极性高,参与性强。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

一、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从整体来看,教师范读缺乏韵味与美感,引导语不够精妙与准确,对学生的感染、熏陶不够,致使学生对美文的体验不浓,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二、教师预设性不细,学生的生成性不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当,高估了学生能力,尤其是教师的预设性不强,致使学生在深层赏析这一环节中,略显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以下角度出发,改进提高,以达到尽善尽美。

首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成功执教美文,本人还需提高美读的技能、引领的技巧及注重课堂用语的精炼。

其次,对于教学方案的设计,备课时,除了分析教材、整合资料、确定目标、设计环节以外,更重要的是预设要细、要广,了解学生特点、掌握实际学情、分析存在隐患,以做到教学心中有数,设计有章可循。上课时,启发要妙、要准,善于艺术的引领,良好的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

远程教育课堂教学应用心得: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农村远程教育的普及就如打开的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新奇、丰富的世界,也嗅到了教育改革这缕春风的淡香,并在期间深受其益、深得其利。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利用网络饱览名家专著,并通过课程文本加深对专题的理解,从而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理论;利用网络我有幸聆听了名师课堂,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反思,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去粗取精,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利用网络使我更便捷的搜寻广泛的资料,并通过精心的筛选整合,更好的服务与课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尤其是我县刚刚起步的网络教研,更让我看到了明朗璀璨的景象,它如一场春雨使网络环境下教师们的协作互助、碰撞交流、集体备课等活动灿然开放。

感谢远程教育,使它让我的眼界宽了,积淀厚了,起点高了,方法多了;对于学生,知识领域拓展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参与意识加强了,课堂积累丰富了。感谢信息技术,使它让我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对于学生,提升了其语文综合能力、促进了其全面发展。

在信息技术比较普及的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更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对资源、信息进行分析鉴别以及处理的能力和水平。本人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有待于在以后的具体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技能,争取在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改进、提高,并把实践所得及时转化为课堂行为,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上一篇:童话引领快乐写作下一篇:我的一份课例分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