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办法

2024-07-29

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办法(共10篇)

1.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办法 篇一

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制度 W33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信息管理、传递和沟通及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

二、相关文件 《管理手册》

《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内审管理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三、实施职责

本程序由综合部负责管理;

外部信息收集、内部信息发布由工程部部负责; 项目部按规定内容负责信息的上报。

四、工作流程 4.1信息分类 4.1.1外部质量信息

<1>国家、地方有关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

<2>国家、行业、地方施工验收规范、标准、管理制度; <3>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质量方面的规定; <4>顾客投诉、顾客满意度信息。4.1.2内部质量信息 项目质量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质量总结 考核实施情况 不合格品汇总 工程质量信息 4.2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4.2.1外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4.2.1.1外部信息的收集通过各级政府网站、上级主管部门来文、协作单位来文等渠道获取。4.2.1.2 对收集到的外部信息由本部门负责人确认后,视信息内容按文件资料控制要求及时传达到相关单位。4.2.2内部信息的传递

4.2.2.1工程部对外报送的报表需经公司主管经理审批后进行报送; 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制度 W33 4.2.2.2项目部上报的质量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公司主管经理;

4.2.2.3工程部需发布的质量信息以文件、通知及视频会议的形式及时传达到各项目部。4.3内部各项信息报送要求: 4.3.1项目质量施工组织设计 报送时间:在工程开工半个月内。编审要求:按要求进行编审。4.3.2质量检验计划

报送时间:在各专业(单项)开工半个月内。编审要求:按要求进行编审。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因图纸晚到或其它原因需补充或变更的,经监理审批后,及时报送。4.3.3工程质量总结

报送时间:在本12月20日前报送

编制要求:围绕本工程施工进度、工程质量验收、监督检查情况、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以及对公司质量管理有何意见和建议等各方面进行总结。4.3.4项目考核实施情况 报送时间:每月末

报送内容及报送方式:依据项目部制订的考核办法,实施考核,并留有考核记录。报送可在工程质量信息中体现。4.3.5不合格品报表

报送时间:轻微不合格、一般不合格、监理下发的整改通知单和反馈单每月25日前报;发生质量事故后12小时内报出。报送格式要求:

轻微不合格、一般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有关要求》。

监理下发的整改通知单和其反馈单:按其整改通知单和反馈单的记录格式,以电子邮件、复印件或传真件报送。4.3.6工程质量信息(年报)报送时间:管理评审前一周

编制要求:主要编制内容有:重大工序质量检查验收情况、工程质量的闪光点、质量验收情况、监督(质检)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下一步工作计划、需公司协调的问题等。4.4 工程质量信息的处置及改进:对于信息反应的问题及处置及改进措施,执行《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管理控制程序》及《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有关要求。

2.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办法 篇二

为了推进我国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 6月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以下简称节能司) 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修订座谈会。会议通报了《管理办法》贯彻、执行情况, 介绍了《管理办法》修订背景、拟修订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工作安排。

我国是电子电气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 但在该领域开展的污染控制工作目前仅限于电子信息产品范围, 既不适应电子电气产品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需要, 也不能与国际上开展的电子电气领域有害物质 (RoHS) 工作接轨。因此《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应是大势所趋。节能司计划于6月底完成《管理办法》修订草案讨论稿的修改;7月上旬将《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示, 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再形成《管理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 提交W T O/T B T通报和有关专家审议;《管理办法》修订草案起草工作预计将在2010年底完成。

3.妇幼卫生信息质量管理解析 篇三

摘 要 强化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做好妇幼卫生信息的质量监控,可以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准则,指导工作重点,提高服务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科学、准确、完整的妇幼卫生信息逐渐被个医疗保健单位所重视,本文就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及如何进行妇幼信息合理利用提出分析和对策。

关键词 妇幼卫生 信息质量管理 合理利用

妇幼卫生信息是保证妇幼保健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资源,也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管理决策的有价依据。笔者总结了在妇幼保健信息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做法

1.完善环节管理

为了提高全市各妇幼保健单位总体工作质量,我们在分析了历年妇幼卫生工作现状后意识到,信息数据的统计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妇幼卫生工作的发展。对此,我们自2000年开始,注重了信息数据的上报质量并定期质控。主要手段有:要求各相关单位固定专人,负责妇幼信息数据的收集与上报,所有信息员均培训后上岗;数据统计报表采取月报,各妇幼保健单位指派专人对各单位报表的及时性、数据间的逻辑性、报表填报的完整性进行统计汇总,汇总结果每月一次反馈给各上报单位;每半年一次对各单位上报数据进行核实检查,控制质量;每半年、全年对全市信息上报情况进行分析,形成文字性材料上报市卫生局主管领导和主管科室,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每年度召开一次信息反馈会,对全年数据的统计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反馈,同时提出建议和要求;将数据收集及上报质量纳入全年妇幼保健工作考核范畴。

2.注重资料的归档与保存

妇幼保健单位信息科每月對所有上报数据进行汇总后分类存档,分析资料重点保存。为了便于质量控制,要求分析性材料具有时间和内容的连续性,如半年和年度分析要求有同期数据对比;对下降或无明显变化的指标要求有原因或可能原因的分析,对不满意指标有可行性建议及改进措施等;年度分析则要求有上年度可行性建议及措施的落实情况,如此环环紧扣,延续存档,为质量控制和领导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

二、信息利用与成效

在严格控制信息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有价的信息数据,针对薄弱环节开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孕产妇系统管理指标得以提高

根据逐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3.24%,距《《武汉市“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2001-2003年)评估情况,要求指标(农村地区90%)相差约7个百分点。通过分析原因,对改变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现状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并付诸措施。如多次召开各级医疗保健单位领导会议,分析现状、提出改进措施、划片负责等。随后,定期质控各单位措施落实情况,逐月分析指标完成情况,找出问题及时改进并解决。同时,还将孕早期检查率低作为重点环节加强管理,建立保健与临床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沟通早孕信息,保证妇女怀孕后及时检查并建立保健档案。

2.农村妇女病普查工作得以更好发展

农村妇女病防治是历年的工作难点、妇女病普查率也一直维持在50%左右,对此,我们深感农村妇女的保健与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同步。于是,从宣传入手,加大对妇女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如印刷“妇幼保健报”,重点宣传农村地区妇科病预防保健知识,“保健报”通过各乡镇卫生院的保健医生发放到农村妇女手中;另一方面,在妇女病普查开始之前,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强调质量,同时要求做好宣传。

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逐年提高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对儿童先天性甲低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此项工作已开展多年,但报表数据显示筛查覆盖率及标本采集质量欠缺。对此,我们分析了近几年相关数据,发现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新生儿疾病筛查指标,一是计算方法,以活产作为分母制约了筛查率;二是因病转诊未进行追踪;三是家属拒绝。以上影响因素中后两条为可控制因素,于是,我们提出“严格追踪、到位宣传”的要求并定期质控。主要做法是产科医院确定专人负责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孕妇住院后即进行新筛宣教,发放小册子,使孕妇及家属了解筛查的目的;对于因病转院的孩子给予电话随访等。

三、体会

1.信息资料的质量管理妇幼信息更具真实

妇幼保健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基础数据的收集、统计和上报是其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妇幼保健的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文明程度,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依据,所以,对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近年来对信息工作的管理,体会到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是妇幼保健信息质量的保证。如在采取了各种质量控制措施后,信息上报及时了、数据完整了,相关量化指标也更具有了科学性。

2.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妇幼保健工作质量的提高

4.质量信息管理程序 篇四

编号:

题目:

质量信息管理程序

页 第1

页 起草日期:

审阅日期:

起草部门:

审阅部门:

执行日期:

起草人:

审阅人:

批准人:

变更记录:

变更原因及目的:目的 根据本公司《质量管理手册》信息收集分析原则,展开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分析,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适用范围 适用于来自测量和监控活动及其他来源的质量信息数据分析。职责 3.1 质量管理部负责统管公司对内、对外相关质量信息数据的收集、传递、分析,总结各部门的质量情况,准备质量分析会材料。

3.2 各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所涉及的质量信息数据的收集汇总传递、交流。定义 4.1 质量信息数据是指能够客观地反映药品质量有关资料和数字等信息。运作流程 5.1 质量信息数据的来源 5.1.1 外部质量信息,包括:

1)政策法规信息:国家和行业有关药品经营与质量管理的政策、法令、规定等; 2)监督管理信息:上级质量管理检查(如药品抽检、药品质量公告)发现的与药品经营及质量管理或本企业相关的质量信息; 3)市场竞争信息:同一市场或同类品种的同行竞争对手的质量措施、质量水平、质量效益等相关信息; 4)供方货源信息:供方质量保证能力、供货能力及供货价格、质量数据等信息; 5)客户反馈信息:客户的质量查询、质量反映和质量投诉,以及客户满意程度等。

5.1.2 内部质量信息,即企业内部涉及经营与质量的有关数据、资料、记录、报表、文件等。

5.1.3 质量信息数据可采用已有的质量记录、书面资料、交流讨论、电子媒体、声像设备、通

讯等方式。

5.2 质量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5.2.1 质量信息数据收集应遵循的原则是:准确、及时、适用、经济。

5.2.2 外部信息数据的收集方法 1)查阅法,即通过法规文件、报刊、信息网络 2)调查法,如座谈调查、对话调查、问卷调查、跟踪访问调查等; 3)公共关系法,通过人际关系横向收集质量信息数据; 4)分析预测法,通过对已有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新的信息。

5.2.3 内部信息数据的收集方法 1)统计报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报表反映企业内部各类信息数据; 2)会议渠道,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分析会、汇报会、总结会等收集相关信息数据; 3)质量信息反馈单,各部门填写的《信息传递反馈单》; 4)其他非正式渠道,包括职工建议、谈话、走访等。

5.2.4 对质量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应提供如下信息:

1)客户满意或不满意程度; 2)药品满足客户需求的符合性; 3)过程、药品的特性及发展趋势; 4)供方有关信息等。

5.2.5 外部质量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1)政策法规信息由行政部及相关部门收集、分析、整理传递; 2)监督管理信息由质量管理部收集、分析、整理与传递; 3)市场竞争信息由采购部收集后,应在 5 个工作日内用《信息传递反馈单》报告质量管理部,由其分析整理、传递或处理; 4)供方货源信息由采购部在信息获得当日迅速用加盖“急件”印章的《信息传递反馈单》报告质量管理部,由其分析整理、传递与处理; 5)客户反馈信息由销售部积极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以满足客户需求,妥善处理客户投诉的同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反馈给质量管理部进行分析、整理与传递处理; 6)其他各部门直接从外部获取的信息数据,亦按上 3),进行报告及处理。

5.2.6 内部质量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质量管理部依据相应文件传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方案、内审结果、颁布或新修订的法律法规、标准等信息。

1)各部门依据相关文件规定直接收集并传递日常数据,对存在和潜在的不合格项,执行《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2)突发质量事故等紧急信息由发现部门迅速报告质量副总或质管部处理; 3)其他非紧急内部信息数据由获得者用《信息传递反馈单》反馈给质量管理部进行分析、传递与处理。

5.3 质量管理部每月应填报《质量信息报表》。质量分析会议 6.1 质量管理负责人按季主持召开季度质量分析会,召集相关部门及人员参加,由各相关部门主管高度重视分别对质量方针与目标完成情况、经营药品质量情况以及用户来信来访、产品收回、退货、质量事故统计情况等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6.2 年终质量分析会由总经理主持,对全年企业质量方针与目标完成情况、经营药品质量情况以及用户来信来访、药品收回、退货、质量事故统计情况等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制订来年的质量目标。

6.3 每次会议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会议记录》,并写出会议总结上报总经理。

6.4 质量记录的管理:

5.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办法 篇五

严格来讲,质量管理是过程,目的是成本控制。只有在准确的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本文从财务会计和ISO 9000的角度出发,对质量成本这一无形成本对象从定性和定量方面作出本质性剖析,并指出了财务会计准则的不足之处。从更广泛的实际意义上提出:企业不仅要对其有形的经营成果(产品、环保、资金等)进行核算,而且要对其无形的经营成果(质量、效率、人力资源、市场销售网络等)进行核算。

一. 质量成本的财务会计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背景

1. 财务会计标准的缺陷

1) 财务会计标准是以满足外部使用者(税务、股市等)为目的来设计的,而不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设计的。因此质量管理费用被埋藏在生产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里,企业内部管理者不能从财务报表中清楚地看到各项质量管理费用的组成和之间的变化关系。

2) 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中,产品成本被作为唯一的有形成本对象进行核算。并没有对其他的成本对象进行核算,包括质量成本。

3) 生产制造成本里的质量费用被分配到产品上去。一方面,把属于质量成本的费用张冠李戴地分配给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把质量成本这个属于企业管理不善的成本加到产品上去而最终转嫁到顾客的身上。这是违背了企业管理是以顾客满意为目的的综旨。

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的影响

在1994版GB/T19000-ISO9000族标准中,“资源”和“资源管理”仅在一部分分散的条文中描述,并没有作更多更细致的要求。2000版 GB/T19000-ISO9000族标准的重大修改之一,就是将“资源管理”与“管理职责”、“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并列为四大基本过程结构而提出来。这不仅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理论的改进和发展,而且是对企业建立或修改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实践的要求。

“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财务资源管理,即通过适当增加质量预防成本的投入,使质量鉴定成本、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降低到较低的水平。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就是以较少的质量成本投入,来获取企业整体成本下降的最大管理效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准确的质量成本核算。但是,在实际质量成本核算中,由于财务会计标准存在的传统缺陷,使质量成本不能得到准确地核算,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决策。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 “资源管理” 部分提出了对质量成本核算的要求。也就是说,对质量成本这一无形成本对象进行核算。应该看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是在财务会计标准产生之后,而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满足内部管理者的要求,而财务会计标准不是满足内部管理者的要求。因此,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来满足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成本核算的要求是有局限性的。

3. 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务会计标准并不支持质量成本的核算,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哪些项目或数据应当列入,哪些项目或数据不应当列入,企业都是根据各自的主观认识予以确定。例如,企业常常把质量成本看成硬质量支出或损失(如报废、赔偿等)而忽略了软质量支出或损失(如产生和处理质量问题人员的工资、管理不良品仓的所有支出等)。这样,就会导致质量成本项目或数据的介定不尽完善,以及企业之间质量成本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只能进行纵向的历史比较。

举例,广钢在以往的质量成本核算中,常常发生以下情况:1)对质量预防的核算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包括质量体系认证、质量培训、质量规划、设备工艺设计、对供应商或货运商的技术监督和支持等发生的成本;2)质量鉴定成本没有包括对供应商事前鉴定的差旅费;3)把废品的费用核算在质量内部损失成本中去,而没有把产生废品的工人的工时工资、废品的搬运费和废品仓的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也核算在质量内部损失成本中去; 4)没有建立质量外部损失成本的统计和核算,包括处理客户投诉、退货、保修、更换产品、产品责任保险等成本和客户消失机会成本。

二. CSO 2000成本体系下的质量成本管理

1. 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1)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质量成本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定量管理,同时也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顺利和有效地运行的保证,

质量成本管理目的之一是使投入于质量管理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没有质量成本的投入,质量管理体系不可能建立和运行。当如果质量成本投入过大或得不到控制,质量管理体系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本效益效果。

2) 对企业总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质量成本是企业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持续性经营中不断发生的动态成本。在2001年,全球发生了日本的三菱汽车和东芝笔记本电脑的两大质量问题诉讼案。其中,三菱汽车公司在全球大规模召回280多万辆轿车,造成3300万美元的直接费用损失。东芝公司则在2001财政年度(2001年4月至 2002年3月)由于质量问题的影响,第三季度净亏损849亿日元(6.38亿美元),而2000年同期公司税后净利润高达111亿日元。

从日本的三菱汽车和东芝笔记本电脑的质量问题诉讼案可以看到,质量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永恒主题。即使对于日本的三菱汽车和东芝这两个在管理方面有先进经验的大企业也存在质量成本管理的问题。通过这次诉讼**,相信三菱汽车和东芝公司将加强质量预防成本的投入,改进质量内部和外部损失成本。质量内部和外部损失不仅造成直接的质量损失,而且也造成直接的非正常效率损失。质量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企业总成本控制的好坏以及相应的利润大小。通常而言,质量成本与企业总成本的关系是:

当质量预防成本的投入后,由于次品率和赔偿金额的减少抵消了质量成本的增加,企业总成本体现了相应的减少,直到最低点X0。而随着质量预防成本的不断投入,由于次品率和赔偿金额的减少不能抵消了质量成本的增加,企业总成本体现了相应的增加。因此,企业不可能无休止地追加质量预防成本而导致企业总成本的增加。

2. 质量成本的本质

1) 质量成本是企业的无形成本对象

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资源的投入不仅产生了有形的经营成果 --- 产品,而且也培育了无形的经营成果 --- 质量水平、效率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市场网络和增值作业水平等。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经营成果,就是所谓的有形和无形成本对象。它们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和成本核算上是一样地对待,不应该有 “歧视性” 的会计处理,即只核算产品成本而不核算质量成本、效率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市场地区和作业成本等。它们都应该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

2) 质量成本属于企业的管理不善成本

质量成本是由于存在的或潜在的质量问题而投入改善的资源消耗。因此,它属于企业的管理不善成本。所有处理质量问题的过程或工作都是非增值作业。这些非增值作业是不可能消灭的,而只能不断地减少并提高其效率水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实际作业的角度控制质量成本。

3) 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问题剖析

在目前的财务损益报表中,发生在生产制造成本的质量费用被分配在当期的产品成本中,这是合乎财务会计标准的。但是,企业管理者却不能从中马上得到质量成本的信息。事实上,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有形成本对象和无形成本对象是平等的,质量成本作为独立的成本对象并不依赖产品成本对象。因此,质量成本不用分配到产品成本上去。另一方面,从会计配比原则的角度出发,由于质量成本产生不仅对当期的产品有受益或受损的影响,而且对以后会计周期的产品都会有受益或受损的影响(如质量培训对员工的素质提高是有长期意义的)。所以,如果一定要把质量成本分配到产品上的话,就应该把企业在持续经营期间中所生产的产品总产量除在此期间的总质量成本,计算结果就是单位产品的质量成本。由于质量成本是有长期意义的,因此在企业是理性经营的前提下,每年的质量成本是应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的而每年的产量是不断增加的。

3. 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控制是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可通过以下方式达到质量成本控制:

1) 质量成本的预算和核算的差异分析;

2) 四项质量成本之间在预算和核算方面的变动比较分析;

3) 质量成本的变化趋势分析;

4) 质量管理费用的成本动因分析;

5) 质量管理作业成本和作业成本动因分析。

三.结论

以上是对质量成本的一些探索。对质量成本的准确统计和核算是指导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关键。应该看到,质量成本控制只是企业总成本控制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产品成本、效率成本、销售地区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环保成本、作业成本和资金成本等成本进行控制。随着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管理工具的产生和逐渐成熟,为企业在全面成本核算和分析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广钢目前进行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是需要与推行的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公司的产品品种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创造和深化公司的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广钢股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优势。

★ 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 班组质量管理

★ 质量管理标语

★ 质量管理求职信模板

★ 质量管理(手册)

6.如何做好药品质量信息管理 篇六

一是必须弄清药品质量信息所包含的内容,也就是要弄清收集什么。药品质量信息分为企业外部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企业外部信息包括:

1、国家有关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律、及行政规章制度等到法规;

2、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药品质量公告;

3、市场情况的相关动态及发展导向;

4、供货方、顾客方、竞争对手的相关质量信息。

5、药品供应单位经营行为的合法性及质量保证能力。企业内部信息就是企业内部进、存、销各环节围绕药品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各个方面形成的数据、记录、报表、文件等;

二是要掌握收集质量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就是要弄清怎么收集。一是对企业外部信息,主要通过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网站、中国食品药品网、中国医药报刊、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媒体以及本店的顾客意见簿收集与本企业经营药品有关联、对产品质量管理或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影响的信息。特别是在对供货方资质收集、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的审核中更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按照应审核的内容进行认真收集;二是对企业内部信息要从药品质量的验收、养护、陈列、销售、药品拆零、特殊管理药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等管理制度执行中形成的数据、记录、报表中收集。

三是对收集的药品质量信息进行认真整理分析、并加以运用指导本企业的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就是如何利用这些药品质量信息。企业收集质量信息的目的不是保存,而是充分利用好质量信息,例如:收集到药品质量公告、稽查通报后,就进行质量内审,自查本企业是否经营有质量问题的药品,并提出处理意见,提示采购经营风险,供进货评审时作为参考依据,以便作进一部的调整。

四是把药品质量信息管理资料按时间、类别进行整理编制目录后归档保存,以备随时查找。

7.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办法 篇七

关键词:监督管理,会计信息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有六项: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其中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它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是会计信息保真的关键。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 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没有如实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导致决策失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会计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缺乏应有的力度

自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来, 《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仍然大量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会计法》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过轻, 以及没有与之配套的具体处罚细则, 缺乏可操作性所造成的。

1.2 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不完善, 无法实现高效监管

从外部看, 根据《会计法》规定,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各地的会计工作, 但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往往人少事多, 监管的广度和深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审计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纪检监督、司法监督等各自为政, 监管标准不够统一, 对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 形不成合力, 就无法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监督;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参差不齐, 有的为了招揽客户, 出具虚假报告, 给国家、投资者、债权人造成较大损失;从内部看:一方面, 会计人员的从属性, 决定了会计人员没有超然独立的地位和条件, 单位内部监督缺乏机制上的保证;另一方面,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 根本无法保证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的质量。

1.3 会计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法制、制度、各种规则尚未发育健全, 使得会计工作诚信缺失的现象经常发生。目前, 我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 特别是没有完善的民事赔偿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制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的冒险意识, 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市场供求法则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从而降低了执业标准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绝非单纯的会计问题, 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好的, 它涉及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 关系错综复杂, 因而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要从根本上防止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就必须针对成因进行防范,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 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进一步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是转变会计职能, 保证会计工作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一要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现行《会计法》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会计法》,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 是规范会计行为的法律, 不仅会计人员要遵守, 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也必须认真学习, 严格遵守。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 把宣传普及《会计法》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对《会计法》的宣传应当做到经常化, 制度化, 社会化。二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会计法》, 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使违法成本远远大于非法所得。

2.2 财政部门既是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 又是《会计法》的执法主体

财政部门应在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的同时, 建立专门的会计执法队伍,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 重点检查和巡回检查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加大会计工作的行政执法力度。成立以财政、税务、审计、银行、纪检、司法等部门为中心的综合治税机构, 形成配套联动机制, 实行奖励举报制度,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切实加强对会计行为的监管。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问题, 应结合行业管理的需要, 发展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会员为中心的行业自律管理与服务智能, 提升行业自我约束能力和全员管理与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对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律法规的培训机制, 把《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纳入教育培训的内容并加以考核, 使单位负责人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从而真正履行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职责, 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驶职权, 从而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3 把诚信建设作为会计工作的一大重点来抓, 而且一定要抓出成效

一是要把诚信教育纳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使诚信教育长期化、制度化, 二是将诚信教育贯彻于会计执业过程中, 使其渗透到会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三是要将诚信教育进行量化, 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 对所有的会计从业人员都要建立诚信档案。会计诚信还要与会计人才的使用相挂钩, 会计诚信度不高者, 可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称评审中予以适当限制, 晋升会计职务也要参考会计诚信度的考核情况等等, 促使会计人员牢固树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帐”的职业理念, 自觉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加强对执业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培训的同时, 重点培养注册会计师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客观、公正、谨慎的职业情操, 着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使其成为真正的经济警察。同时也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将会计师事务所尽快由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为合伙制企业, 以增强其在维护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责任, 这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2.4 要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8.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办法 篇八

关键词:中职;信息资源库;优化管理

一、中职生就业状况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革,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量日益增加。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59.0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36.4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56%。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37.72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19.7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65%;虽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但就业稳定率非常低,这加剧了企业的用工荒和岗位空缺。

笔者以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就业的702名2008-2010级毕业生和78家相关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跟踪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从毕业生方面来看,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追求高薪、轻视后续发展;不能吃苦耐劳,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工作中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畏惧心理等问题。因此,做好中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十分重要。

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试图通过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的改革尝试,来阐述它对中职生就业的作用,尤其是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目的。

二、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的内容

就业信息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信息,二是学校和学生信息。

企业信息是指用人信息,是推荐就业的前提。它包括企业用人数量、工作岗位、工资薪酬、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教育培训、企业背景、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等信息。

学校和学生信息是企业选择用人的依据。它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专业特点、学生整体素质等;学生信息,如学生个人基本情况、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等。

目前中职学校常规的就业信息管理,大都是将学校搜集到的企业用工信息直接张贴或是发布给学生即算完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就业率高,但稳定性低。

三、优化就业信息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

1.广泛收集企业信息。

一是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去采集信息,与各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从各地的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中获取信息;三是学校全员行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四是通过新闻媒体以及信函、网络等方式获得就业信息。就业指导部门要将获取的就业信息即时进行发布,发布内容包括用人单位情况介绍、用人条件、工资待遇等,让毕业生自主选择。

学校成立相关机构:①组成信息小组,收集、甄选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查找相关信息的效率;②成立就业信息分析、统计小组,成员由相关教师担任,负责对信息收集小组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和甄别,然后有针对性地发布就业信息;③就业信息的跟踪小组,负责对本校、本班学生投递简历的情况做好登记,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④就业网站,加强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进行快速的“双向选择”创造条件,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

2.分类整理信息。

在前述广泛搜集企业就业信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这些信息,剔除对学生无用的信息,再进行科学地分类整理,如表1所示,可按招生企业的地域、性质类别、行业类别、所需的专业和岗位类别、工资薪酬情况进行分类,也可按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或特殊需求进行分类,以满足学生对地域、企业性质、行业、岗位和工资薪酬等的需求和企业的需要。

3.研究开发企业信息资源库。

在进行上述信息整理、分析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即时进行更新,及时和学生交流。因此将这些信息利用信息化技术处理,开发信息资源库就是最好的选择,它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电子屏幕等形式能及时、快速地和学生交流,实现信息高效快速流动,甚至还可以实现与其它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加强学校宣传、树立学校品牌。

学校品牌、知名度的建立与推广,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的效果与效率,因此在进行就业信息的管理时,也需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其流程可以与建立学生信息资源库同时合并进行。

(三)建立学生信息资源库。

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材料,记载着学生成长经历、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个人特长等各方面信息,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学生资料信息的收集可采用入学填报、定期修改、调查(如表2所示的调查表)等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学业情况;行为表现情况;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学生技能水平情况;社会活动情况及效果,学生在校任职情况及评价;信用情况以及企业的其它需求等。

(四)建立就业信息开放平台。

就业信息平台包含两方面工作,一是指导教师平台,二是资源信息化平台,即前面所建立的两个信息资源库。

1.就业指导教师平台。

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平台,能使这些就业信息经过指导教师的吸收、消化后转化为学生就业的有用信息。因此就业指导教师的平台建设,应包括了学生班主任、骨干课任教师、学生管理部门人员、就业管理部门人员、学生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相关计算机程序开发人员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等。

2.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融合相应学生就业资源库,即将前述的企业信息资源库、学生信息资源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学生就业信息资源库,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相关企业开放,真正实施快速、高效、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高就业率和高稳定就业的局面。

四、方案实施前后学生就业情况对比

通过优化管理学生就业信息方案的实施,学生在高就业率的背景下,成功实现了就业的高稳定性,表3列举了该方案实施前后跟踪调查某中职学校500多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五、结论与分析

(1)高的一次就业率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优势所在,通过优化管理就业信息资源库后,高就业率一直保持,历年的一次就业率都在100%。

(2)从2008届和2010届毕业生的用工企业数来看,相差不大,企业类型和需求也基本一致,而学生入学时的基本条件是越来越差,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却大幅度提升,这说明了学生和企业,通过全面、细致的信息资源库,都找到了双方满意的对象,都是自己所需要的和喜欢的,企业能留住学生,学生也愿意在企业工作,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3)一次工作年限和专业对口率的大幅度提高,也得益于就业之初学生、企业双方的深入了解,这正是通过学校的就业信息资源库才能实现的。

(作者单位:朱文生,安徽化工学校;储则中,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梅,陈宝森.浅论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企业家天地,2008,(2).

[2]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2-14.

[3]郑桂年,贺湘辉.职业规划与成功就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

[4]王滨有.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研究探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5]李东.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邝孔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9.论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 篇九

摘要:

2008年6月,本人参与了“省图书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的项目建设,担任项目经理一职。系统通过数字化标签读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的流通和管理效率,降低了馆员的工作强度,全面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该项目做为拟在全省范围内应用推广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受到省市及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做为建设方的项目经理,本人在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中,科学的运用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我公司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域的具体要求,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质量管理当做一项重点的工作来抓。通过建立项目质量规划、有效地展开质量保证活动、执行质量控制等措施,使得项目过程得以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有了坚实的保障,从而使得项目实施顺利进展,保证了项目的工期、成本及质量,受到用户方的高度评价。正文:

一、项目概述确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人们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愈来愈多,图书馆的建设管理也是其中之一。图书馆的职能涵盖图书的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检索等,目前都是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实现,效率低下,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应用RFID技术,可以将上述所有的业务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各环节的服务品质和工作效率,全面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

本系统内容主要包括:图书出入库采编管理子系统、图书数字识别分类管理子系统、图书安全管理子系统、图书自助检索借还子系统等。项目主要工作是RFID标签及其读写设备的安装调试、RFID信息管理系统配套软件的规划开发和实施等。

图书馆的管理流通模式,突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强调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读者在馆内拥有最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藏阅合一。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建设情况,在图书馆各层出入口设置图书流通安全管理子系统,在各阅览室内设置RFID馆员工作站和自助服务区,方便馆员对图书的管理以及读者进行查询和借/还书处理,在图书馆书库集中区域设置RFID图书馆典藏识别分检子系统,馆员可快速查找图书、分类管理,减轻馆员的总工作量,提高图书的流通及管理效率。

项目启动后,本人被公司任命为该项目的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工作。

在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以及项目各组干系人的配合与支持下,我与项目组全体成员一起并肩作战,通过近10个月的努力,终于在2009年3月3日全面通过系统验收,项目总花费成本为98.38万元,比计划提前了15天完成项目建设。

该项目的成功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项目整体实施过程中对质量的有效管理,下面分别对项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活动的展开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论述。

二、制订质量保证计划

成功的项目是在约定的时间和范围、预算的成本以及要求的质量下,达到项目干系人的希望,为此,项目的成功与否,质量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确保项目质量,是项目管理团队的重要使命。要做好质量的管理,一个完备可行的质量计划是必不可少的。“质量出自计划和设计,而非出自检查,”良好的质量保证计划有助于正确的指导项目质量管理行为。

我在制订项目管理计划的同时,由项目组的专职QA(质量保证)工程师质量展开质量保证计划的编制。在质量管理计划制订的过程中,我与QA人员经过反复商讨,并经过与高层经理、项目组相关成员、客户等干系人的沟通,了解他们对本项目的质量要求与期望,确定了本项目的质量目标:“确保规定时间内所有产品及服务通过测试验收,包括功能验收、上线安装验收、竣工验收和最终验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产品质量需达到以下要求:

1、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82;

2、产品发布前缺陷密度<1.6;

3、产品发布后的缺陷密度<0.2”。随后我们根据范围说明书明确了项目的范围、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找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要点,并采用流程图、因果分析图等方法对其进行遂一分析,确定需要监控的关键元素,设置整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的检查点及度量指标,把满足项目质量标准的活动或者过程规划到项目的产品和管理项目的过程中去。

为了方便QA工程师及时验证过程活动以及产品的执行是否满足相应的要求,我们从项目组的实际控制检查点出发,根据CMMI3的18个过程域,将各个过程程域对应的检查项一一列出,形成《QA审计检查表》,使之成为一个对本项目的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

质量计划编制任务完成后,我们召集高层经理、客户、项目管理部等相关干系人对质量保证计划进行了评审。通过评审,可以从相关小组和个人那里获得反馈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对计划进行改正修订。同时,也可以使大家对描述在质量计划中的相关角色、职责、活动等内容保持一致认识。

三、实施质量保证

做为一项管理职能,质量保证应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它包括所有有计划地系统地

为保证项目能够满足的质量标准而建立的活动。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质量计划后,项目的质量小组需以该计划为基础,在项目组中展开质量保证活动,要通过质量保证活动来确保项目生命周期中的过程和产品符合已建立的、预期的要求,并符合已制订的计划。我们在项目质量保证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照适当的规程、标准,评审和审核项目的活动及其产品。质量保证组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目标定期评审和审核项目工程活动及其工作产品,并通过《QA周报》、《QA审计报告》、《QA里程碑报告》等形式,就项目是否遵守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向项目管理者提供可见性。

2、QA工程师由向项目和相关负责人反馈有关评审和审核的结果,以便使管理者能够及时在项目过程中对偏离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和纠正措施,以此避免项目管理中因过程中的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在需求分析阶段,由于我们对各分校间的流程差异重视不足,且由于项目干系人众多,导致需求调研沟通花费的时间超过原有估算,情致该阶段的进度偏差较大。在该里程碑偏差达到10%以上时,QA人员通过邮件及口头沟通的形式,及时向我提出了进度的预警,此后项目组通过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以及赶工等及时有效的措施,使得进度得以控制。

3、识别和文档化不一致性问题,并确保其得以解决。在评审和审计过程中,质量保证组对于发现的不一致项在《QA审计报告》中给予了及时纪录,并将该纪录提交我处,由我分派问题的解决责任人,同时QA人员密切跟踪项目中不一致问题的解决情况,直到该问题得以完成。如果不一致项不能在项目组内部得到处理,质量保证组便该将其及时提交给高层经理,由高层管理者做出决断。

通过以上这些有效的质量保证活动,使得本项目的质量要求得以保证,主要成效表现在返工率减少、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项目成本降低。

四、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项目管理组的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结果,判断它们是否符合有关的项目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原因的途径。我们知道项目质量形成于项目周期的全过程,85%的质量责任在于管理不善。为了确保项目能按进度、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系统考虑各种影响系统质量的因素,将所有影响系统质量的因素都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和控制起来。

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测试等阶段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注意贯彻预防为主和检验把关相结合的质量

控制原则,要求项目组全体成员在实施过程中,按照PDCA的的质量环要求,实施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通过OA工程师的日常审计、开发人员间的代码互查、里程碑的工作总结以及执行有效的测试等手段,来发现项目进展中的偏差及不合格项。对于超出即定标准的偏差的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系统的关键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全面的监控;在各个重要控制点,如需求、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完成之时,实行阶段性审查和评审,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应的责任人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予以解决。

五、总结

10.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之我见(范文) 篇十

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之我见

作者:罗时华

来源:《财会通讯》2007年第05期

会计信息质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普遍存在失真现象,不但影响了国家税收,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经济工作的秩序。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会计人员素质低下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一些业务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了会计队伍,这部分人员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甚至会计原理都不熟悉,不可避免地制造了大量错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第二,人为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一些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指使会计人员造假,或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或隐瞒利润偷税逃税,甚至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污受贿行为。

第三,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的缺陷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个别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企业经济交易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第四,社会审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在注册会计师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从业者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因素影响下,并没有真正发挥其“经济警察”的作用,有些注册会计师甚至与企业共同造假。

第五,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加之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许多漏洞,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从以下方面人手: 第一,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应重点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

第二,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用法制手段规范社会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作为维护经济秩序、公正鉴证财务报告的“经济警察”,理应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违反职业道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保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正性,从而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三,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通过实行委派制,可以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企业负责人,还可以避免低素质人员进入会计队伍,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

上一篇:小区物业管理协议书(业主)下一篇: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