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家书

2024-10-12

革命历史家书(共8篇)

1.革命历史家书 篇一

亲爱的父亲、母亲:

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

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就是儿此次来延安的主要原因。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华民族解放的方法。

由西安来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好些熟人,所以请大人放心。不要以为儿做得不对。这样多的人都和儿所作的一样。

敬祝

健安

漂泊的女儿敬禀

4.18

家书背后

韩雅兰,1905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20世纪20年代,在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底赴延安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全民抗战爆发后,前往西安从事地下工作。1943年4月病逝。此信写于1937年4月18日,韩雅兰详细讲述了奔赴延安的缘由,以求父母谅解。

读信有感

读抗战家书,灵魂再受洗礼、精神为之一振。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把一腔热血、年轻生命熔铸成永恒丰碑。“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思想追求。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旅次

王雨亭

家书背后

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州人。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七七事变爆发后,王雨亭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委托,先后介绍上百名华侨青年回国到延安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父子分别之时,王雨亭在儿子笔记本上留下了这段临别赠言。1940年,作为延安“青年剧团”唯一的华侨青年,王唯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北平解放,父子再次重逢,看着10年前的“临别赠言”,王雨亭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

读信有感

“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这正是一名爱国华侨可贵民族气节的光辉写照

爸爸和大哥:

你们宠爱和抚育我的艰苦和尽致,我时刻是牵记着的。不过,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头,特别是在这样严重的困难时期中,我实在是没有机会与能力来报答你们的。也许你们会反骂我不情不孝吧。爸和哥别怀疑和误会吧!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而已,我相信你们是了解的。国家亡了我们就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人所能负得起的。我之参加革命工作也希望你们放大眼光与胸怀,给予无限的同情与原谅吧。

谨此,祝阖家均安!

克 上

二月十一日西营

家书背后

符克(1915年—1940年),原名符家客,海南文昌籍越南华侨。1938年初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后,他组织东南亚各地华侨“打回老家”抗日,带回大批药品等物资。1940年8月,符克被国民党顽固派阴谋杀害,年仅25岁。

读信有感

我们是黄继光的传人,一直耳濡目染着“舍身堵枪眼”的壮烈与豪情。如今捧读符克家书,感受的是国难面前的另一种捐躯,他道出了“国之亡、民必为奴”的道理。符克捐躯为国、慷慨赴难的壮举,生动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吾谦爱弟:

来信收阅,备悉一切。“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生产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战中诞生,要在争取抗战胜利中发扬光大,我们要为驱逐日敌寇出中国抗战到底,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战到底。

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俊安是我的爱子,我既赞成他的行动,这绝不是无意义的称赞。你了解吗?也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见解,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

孝 慈

十月二十五日

家书背后

王孝慈(1905—1992),原名向宗仁,陕西渭南人。1928年参加著名的渭华起义,曾担任延长县委书记、宜川特区党委书记。1938年10月,王孝慈给他的五弟向宗圣写信,鼓励他走出家乡奔赴抗日前线。在他的影响及家人的互相鼓励下,儿子、弟弟相继投入抗日洪流。

读信有感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一个社会的价值底座。王孝慈把抗战喻为伟大的母亲,生动诠释了团结抗战的神圣职责,是一腔家国情怀的告白书,是鼓舞抗战士气的号召书,是正义必胜的宣言书。

吾弟如见:

传闻家庭巨变,房屋遭敌寇烧尽,人虽幸免于难,但衣物、器具悉付火中。思念及之,不禁泪下。我家何此不幸?本来生活艰难,已不堪其苦,今罹此种灾祸,日后怎能设想?况母亲已近花甲之年,年来又不断遭劫,其中痛苦,自可想见。愚兄身虽在数千里之外,心则无日不为慈亲而不安,而难过,而歉疚!徒以景况不济,势难救助,为之奈何!所幸吾弟现已安然逃出,希望即能就业,埋头技术学习,好好锻炼数年,将来总能为社会家庭出些力量。况你曾亲身经历此次浩劫,苦难算已受够,国敌家仇,铭铸在心,他日当不致有负慈母及愚兄之厚望也!

愚兄 春手上

九月七日

家书背后

钟敬之,乳名春郎,生于1910年,1934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左联和左翼剧联。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鲁艺美术工厂主任。1941年,他从延安给远在湖南祁阳的弟弟写下这封家书。读信有感

这封家书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钟敬之看到家园沦丧的义愤填膺和对远方家人绵长醇厚的思念之情,读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国敌家仇,铭铸在心。当年,抗日将士义无反顾冲锋向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中装着国家,牢记军人职责。

最亲爱的惠呵:

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家庭经济之困难,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国危见忠臣”,在困难中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亦更加努力呵!别了,别了!

此致敬礼

廿八、十一、廿八 群 于舒百

家书背后

胡孟晋(1912年—1947年),原名永荣,字以行,安徽舒城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至1939年初,任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民运队五组组长,随军东进寿县、肥东、全椒,在全椒县城关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群众救亡团体。1947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这封信写于1939年,当时胡孟晋从前线回乡与妻子张惠短聚,临别时给妻子留下了这封语重心长的信。

读信有感

胡孟晋在家书里,期盼妻子成为女英雄,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位真豪杰!“国危见忠臣”,这是男儿的血性豪情,这是军人的价值选择。

振鹏贤侄如见:

廿四来信收到,知家中甚安,你的学业进步,甚为慰藉。

前方并不危险,请祖母大人放心,因为日本鬼子并不那么可怕,只要会打仗,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有办法对付的。一年多我们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贰百廿多次的仗,都是胜利的。有了一年多打鬼子的经验,我们以后自信了。

工作太忙了,不然也想回家看一看,还是等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吧!……千万要好好保养身体,锻炼体格,是准备担当大事业的前提。

此祝

努力学习,并问你祖母和你母亲近好

醉 涵字

家书背后

袁国平(1906年—1941年),湖南宝庆(今邵阳)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这封家信是1938年12月袁国平写给侄儿的回信。然而“前方并不危险”,这仅仅是不想让亲人牵挂。袁国平“还是等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的愿望未能实现。3年后在“皖南事变”中他以身殉国,后被安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读信有感

抗战英雄袁国平写给侄儿的这封家书,既倾注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更表达了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乙化、吴涛同志:

接到张鹤鸣同志的来信,得知你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由于领导的正确、干部的团结与战士的英勇,取得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党所交给你们的任务。这就克服了冀东的孤立现象,便利了今后的坚持,预祝你们今年获得更大的胜利,来减低我们更多的困难。

至于谈到我们对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任务。我们感觉半年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以后需做更大的努力,帮助你们去克服困难。手榴弹以后计划经常供给,可惜这次因敌人的扰乱与我们部队的分散,不能满足你们的希望。这些小小的遗憾,我们愿在下一次补偿之。

子光可速来,我们估计敌人最近会有一次较大的进攻,他正可利用在敌人进攻前的间隙赶快前来,以便我们能很好安置那批干部。

此致

布礼

楚离

一月四日

家书背后

1939年初,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平西建立了冀热察挺进军。1940年1月1日,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在北京市宛平县正式建团,白乙化任团长,才山任参谋长,吴涛任政治处主任。这封信是挺进军十团成立以后,十团的上级领导李楚离于1941年1月4日写给十团领导的信。

读信有感

此信是在敌人频繁扫荡,抗战进入困难时期,战友互相鼓励、领导关心十团建设的见证,信中处处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残酷现实,革命先辈们在任务面前不讲任何条件,在困境面前不悲观沮丧,表现出来的是不惧强敌的英勇无畏,是不被任何危难压倒的坚强乐观。

父母亲大人鉴: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现在的我比以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此信至家不过慰问而已。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况讲给他听,以免大人之悬念。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

祝身体健康

儿 云鹏上

七月四日

家书背后

1943年3月,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日寇。4连先后打退敌多次冲锋,最后弹尽援绝,指导员李云鹏、连长白思才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4连为“刘老庄连”。82名烈士中,指导员李云鹏是唯一留下家书的人。

读信有感

战场上彰显血性,家书中尽是温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一个“孝”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个“忠”字,若是那天下太平,他定是个寸草春晖的好儿郎,但是无奈身处战火硝烟,日寇在中华大地涂炭生灵,多少先辈舍小家顾大家,留下一句“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走上抗日战场。这是“刘老庄连”82名殉国战士的心声,也是所有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烈的心声。崇英:

抗战又踏上较严重的阶梯,就是投降派以反共口号来掩饰他们的由破坏团结,而中途投降的阴谋。因之,专门有人制造摩擦,扩大摩擦。我们在此时期,宜表面沉寂,充实自己;切勿再惹人注意。我呢?就正在这样做呵!

你的诗,是进步了;但有些字句欠熟练。我改了些。然大体是不错的,今天《新民报》已登出,不过有些错字和看不清楚罢了。

现在你在新繁,当然救亡工作较少了。应当趁此机会致力于自然科学。为将来升学、应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以为英、数、理、化是应当弄明白的。我的缺点就在于此。不要单注意社会科学。

成都警报频来,但我愈跑愈健!勿虑!勿虑!

愿你努力进步!

父 字

七月十五日午后 家书背后

1939年7月,我党地下工作者车耀先在成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大女儿崇英和同学们进行抗日宣传经常遭到特务的破坏,心情苦闷。针对这种思想,车耀先给女儿写了这封信。

读信有感

车耀先1923年在一场战斗中头部负重伤,碎骨压迫神经导致成为跛足。成都警报频来,但他却在信中说自己“愈跑愈健”,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也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仰与乐观主义精神。

大明吾弟:

九月二十八日信收到了,真是欣慰不已!

诚如你所说,总怕收不到信,就没有给你信。因为很久没有给你信了,一想起来,总是难过不已。而今,千言万语,从何说起呢?

春天曾发一电,因为你常走动,正不晓得已否收接?文兄去陕,已得知。因为各种原因,辰夫、崇基他们也一直没有通信。所以辰夫的情形怎样,也就不大知道了。

家林的一个小弟弟最近又病了,窦府真是多灾多难。但是窦大哥精神还好,虽然事情不大如意,此病彼病,他还是很精神地挣扎下去,这是我们大家都引以为慰的。

好久不通信,等于隔了几十年一样;以后,我想多给你信。祝你安好!

远昭

卅年十一月十二日

家书背后

黄洛峰,化名远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写给当时在太行山深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华北书店的刘大明的信。他们用特有的内部“暗语”进行交流,互相通报信息,交流情况。

读信有感

这是一封“特殊”的书信,折射出的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百折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用全部智慧和力量,为全民族求解放的事业尽心尽力。

2.革命历史家书 篇二

此次经济危机是对全人类的一次根本的挑战,也是对中国的最根本挑战——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彻底地改变,新能源发展必须成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大事。奥巴马新政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提高能源自给率、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经济危机促使美国、欧洲、日本进入了新能源发展的快车道,中国也必须紧紧跟上这一历史潮流。

21世纪的三大问题:能源、粮食、环境,都与新能源紧密相关。在上述大背景下考虑新能源及新能源发展,需要1个全新的视角与更大的视野,就是加快新能源的发展。这一历史时代已经来临。

站在上述立场上考虑,需要对能源、粮食有1个根本性的认识,需要对新能源的发展方式有1个革命性的思考与规划。

但是,仅有激情与需求是不行的,更需要有科学的态度。新能源产业革命是否可行,其发展空间到底有多大,新能源发展战略与策略到底应该如何制定,是1个全球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新能源全球迄今为止都没有大规模推动的基本原因。

全球人类历经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在历经1个特别的历史时期。此次经济危机深刻地表明了这一点:能源、粮食、环境正成为21世纪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发展清洁的新能源;发展新能源是一场革命。能源产业的发展目前是处在1个大发展的前夜,需要1个全面、深入的评估,这个评估需要通过能源技术、物理学理论、经济学、国际政治、资源条件5个要素的综合来考虑。如植物能源就是典型例子,它是作为粮食还是能源是因国际形势演变而变化的。

新能源发展涉及3个根本问题。

1.1 发展的可行性问题

目前,许多新能源发展面临1个能否真正可行的问题,按传统的理论很难给以一个准确的回答。能源既涉及自然科学理论,又涉及经济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如何体现在一起、如何相互关联结合在一起,是1个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新能源是否可行的最核心标准应是制造新能源的能量,必须要小于新能源在使用周期过程中获得的能量,目前,传统的理论只能计算制造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所代表的这部分能量。如耗电量,但其他资源以及劳动的资本(折旧)所代表的能量如何表现以及是多大,是目前无法计算的。这是目前判定新能源是否可行的1个根本障碍,仅从价格来相对测算是无法说清这个问题的。如,由于政策原因,制造新能源的用电、价格获得优惠,因而这个产品具有价格竞争力,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个新能源产品具有真正真实意义的能源性质——产生大于制造它获得新能源的能量之外的额外能量。

此外,此次经济危机最大的特点就是石油涨价引起天然气、煤炭、粮食、铁矿石以及所有资源几乎同步上涨,整个经济危机过程中资源大约上涨了接近7倍,煤炭、天然气、粮食、铁矿石等资源也接近上涨了7倍左右。这个现象是过去不曾有过的,表明了传统经济学具有根本的局限性,资源是有其固有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用资本、劳动来度量。目前来看,物理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有其正确之处,它所提出的等能量、等价值、等货币的价值规律具有一定的道理和正确性。在下文中笔者需要采用其部分观点,当然这个观点必须要有道理,也能经得起过去所发生的基本规律的检验,主要是考虑未来资源涨价,特别是石油涨价导致的煤炭涨价、电力涨价以及其他资源涨价所引起的新能源价格可能的变化关系。新能源成本的核心部分是跟资源相关,特别是和电价相关,电价的可能变化方式将是决定新能源价格以及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此次经济危机还有1个根本特点,就是粮食问题的脆弱性以及严重性。泰国大米产量曾高达接近1×104元/t,以及美国粮食替代石油所引起的粮食恐慌,充分表明资源具有多重特性,如,粮食既具有食品特性又具有能源特性,未来的土地到底是种粮食还是生产能源需要1个新的战略考虑。

此次经济危机还表明了1个重大问题,就是石油时代的巅峰已经来临,石油供应并不是取决于需要以及投资能力和生产能力,而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任何国家都不希望尽快地出售这种资源,更不愿意以劳动资本这种成本论所决定的价格模式去销售资源,这是石油巅峰来临的深层次的原因。石油巅峰来临这种现实是超出于几乎所有的能源专家的预测,这种石油巅峰来临决定了人类历史的1个新开端,它使21世纪能源问题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能源问题已成为21世纪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1个能源的产业革命,其核心就是新能源发展的产业革命,这也是奥巴马新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全球发展新潮流的根本方向。

1.2 发展的规模问题

新能源除了可行性以外还有发展规模的问题,目前新能源发展是1个刚刚起步的产业革命,在许多问题上从理论到国家政策以及实际操作都存在认识不清、不完全的问题。如,中国新能源发展曾经很多人认为大有可为的生物质能源就是1个典型例子。中国几年前准备大力发展生物酒精,然而,所上企业目前几乎全部陷入困境,其原因就是我们根本没有这样多的土地资源去生产生物质,从而生产生物能源。目前,寄托厚望的风能也可能一定程度步生物酒精的后尘,新能源发展的规模问题是1个需要认真研究并清楚把握的问题。

1.3 国家如何支持新能源发展

新能源发展是1个新的产业革命的开始,这个产业革命可能将持续30 a~50 a,是1个大的历史过程,也是1个有可能超过目前最大产业规模的庞然大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定是一场革命,国家如何支持、扶植、引导这个产业的发展是新能源发展目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新能源发展仅是开始,各国都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还都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中国更是如此。如何找到好的发展办法,这是1个需要研究的大问题。

新能源的技术探索已经进行了1/2世纪以上,新能源的推广工作也开始了30 a以上,人类对新能源自始至终都充满激情。实际上,新能源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决不是1个简单问题,其表现主要是3个方面:新能源规模似乎难以取代化石能源,新能源的成本难以跟传统能源竞争,新能源的技术“瓶颈”似乎难以突破。目前形势的发展对传统的观点与势力是1个巨大的冲击,能否真正冲破这种阻力、发展1个新能源革命并不是1个简单问题,更不是1个能很快见到效果的事情,这是1个需要思想变革、经济体系变革——新能源发展将是1个全面冲击现有的经济体系、国家运行方式、国际形势巨变的大事。新能源是1个涉及几乎方方面面的大事,同时又与全球能源事业的前途与发展方式紧密相关。这是异常艰巨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兴起,是需要1个深度、广度的战略思考和战略性研究的,需要对整个能源事业、粮食、环境以及新能源发展所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1个系统把握,对1个根本的变化趋势进行一种技术性、历史性、战略性总结。需要1个方向性的判定,需要1个前瞻性的观察与思考,需要1个战略性布局与应对。

这种战略思考与分析需要解决3个问题。

a) 化石能源的利用量与利用方式是否到了1个必须改变的时候,这是新能源革命能否兴起的首要问题。对此问题,人们曾经多次叫喊狼来了,但几乎每次都基本上是一场虚惊。对此,思想界、产业界、大众、官员都麻木和疲惫了。结果是一切都回归原位。只有真正意识到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时代正在面临1个根本的改变,这场新能源的革命才能真正地兴起;

b) 新能源的可行性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新能源发展的拦路虎。迄今为止,人们经过无数计算、无数试验、花费无数金钱,还是无法肯定回答新能源是否可行这个最基本问题。此外,新能源是否就是世外桃源、一片光明美景?人们往往是过于理想主义,不愿深究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化石能源会引起温室效应——剧烈的温室效应将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灾难性变化;大型水库会严重影响生态,甚至导致大型地震,这是有事实证明的;而风能的大幅度地推动,人们恨不得将所有的风全用起来,似乎人类在风能上找到了突破口,找到了救命的希望。但风也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根本条件,风是雨的本、风是水的本,没有风就没有雨,没有风就没有水。没有风就没有气候变化,大规模利用风也有可能是人类最大的灾难。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新能源革命,我们需要战略观察与深入思考;

c) 新能源哪些真正是中国现在能做、将来能做的,国家该如何支持这个新能源事业的发展。我们过去已经有不少失败的经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丹麦大力发展风能、做得成功,我们也一窝蜂上风能,各国都有自己的特殊条件。巴西可以以酒精全面替代石油,我们照搬这种经验就使得大量酒精厂的投资完全浪费。透彻地研究中国的真正条件与实情,这是我们制定正确国策的基础以及企业发展的基础。

2 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规模的评估

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是太阳能电池。就目前的研究结果而言,仅有太阳能电池在可见的未来具有真正替代化石能源的可能性。如果能代替,其发展规模难以想象,这是今天新能源革命的最基本的内容与标志。

太阳能电池如果可行,将在10年~30年后成为全球最大产业。如果全球每人利用1 000 W太阳能电池,按20元/W~30元/W,整个产业将形成120×1012元~180×1012元的投资规模。如果这个投资在20年~30年完成,全球每年将形成3×1012元~9×1012元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投资。如果达到每人利用5 000 W太阳能电池,整个产业将形成600×1012元~900×1012元的投资规模。如果30年~50年完成,大约每年形成12×1012元~30×1012元的投资规模。考虑到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将代替今天化石能源的消耗,这个投资规模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目前,发达国家人均拥有发电能力1 000 W以上,考虑太阳能电池实际受到气候与白天使用的限制,大约需要4 000 W太阳能电池才能代替1 000 W常规发电设备,如果每个人利用4 000 W太阳能电池,最终将形成80×1012元~120×1012元的投资规模。如果这个投资在未来30年~40年内完成,每年将形成3×1012元~4×1012元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投资。

如果考虑太阳能电池替代石油用于交通,以替代量为200 kg~500 kg石油,按每度电相当于0.2 kg石油计,需1 000 kW·h~2 500 kW·h电,相当于1 000 W~2 500 W的太阳能电池的投入,全球大约将形成80×1012元~170×1012元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投资。如果这个过程在30年~40年完成,每年将形成2×1012元~6×1012元规模的投资。

如果考虑折旧,以太阳能电池寿命15年~20年为计,上述投资还将大约翻一番,如果考虑太阳能电池再生产所需能源还需增加30%~50%的投资规模。如果再考虑太阳能利用的配套体系的重建,大约需要再增加20%~30%的投资。

上述背景下,全球将基本实现1个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社会。整个太阳能的投资将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投资革命。这个革命将引导人类经济体系的全面重构,这无疑也将引导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革命以及思想革命。

如果30年内,中国实现每人1 000 W太阳能电池安装,总的市场规模为25×1012元~40×1012元左右,每年将形成0.8×1012元~1.3×1012元市场规模,如果考虑太阳能电池有可能在中国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出口将具有重大的市场地位,整个产业扩展1倍甚至多倍是有可能的。

即便如此,每人太阳能电池1 000 W获得能量也是有限的,如果考虑太阳能电池能量净收益为50%(另外50%扣除为制造所需耗能),1 000 W相当于每年净得电能为800 kWh(能够生活用电),大约相当于100 kg标煤(140 kg普通煤)。

如果不用空调,这部分电能足够保证人们的生活用电,甚至还可以有50%的电能可用于生产过程,这将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结果,这意味着如果太阳能电池是可行的(50%的净收益),并且能够实现中国人均1 000 W,仅太阳能电池就能实现保障人类享有最基本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每人1 000 W仅考虑房顶全部充分利用时中国能达到的太阳能电池利用量。如果能在内蒙古利用荒地666 670×104 m2(其太阳能利用率高,能够比中国其他地区平均太阳能利用率提高50%~100%),中国人均可以利用量能够达到10 m2。按节约的标准(相当程度限制空调用电、电梯用电),基本上可以解决中国的生活、生产用电。如果再考虑水电、风能,在现有的太阳能电池当中转换效率条件下,净收益如能达到50%,中国就能实现最基本的现代文明保证。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能说清或者能找到太阳能电池能达到50%的净收益(现有的光电转换效率)办法,太阳能电池将取得飞速发展。

从科研和技术上讲,人类在太阳能电池方面上已经没有多少路可走了。特别在研究上,50多年的历程已经使该领域的研究发展余地并不大了,从技术上讲,唯一需要改进的是最佳的工艺路线问题,是研究成果从小试到中试、工厂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太阳能电池实际是蓄势待发,谁在这个领域率先扣动新经济学理论的扳机,谁就可能是未来能源经济的领跑人,从而是这场新经济革命的领跑人。太阳能电池是未来能源经济的首选。

3 太阳能电池市场发展前景

太阳能电池将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核心,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讨论的核心问题,太阳能的热利用方式暂不讨论。太阳能电池市场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3.1 国内市场

中国太阳能电池市场无疑将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其市场规模的估算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计算:

未来10年左右中国经济将翻一番,同时由于提高效率、技术进步等因素,整个经济总体规模将达80×1012元左右。

此外,中国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也基本结束,可以将主要财力用于新能源投资。此时太阳能电池投资规模占GDP的5%~10%是完全可以为社会接受的。大约5×1012元~10×1012元的太阳能投资规模是可以实现的,按20年~30年计,可以形成约100×1012元~200×1012元的太阳能电池的投资规模,约形成人均5 000 W的太阳能电池规模,如果考虑折旧,大约形成3 000 W/人的太阳能电池格局。此规模的太阳能电池发展格局,基本解决中国的能源可持续问题。此时的通货膨胀与技术进步的效果可以在价格上形成对冲,上述预测是基本可以接受的。

3.2 国际市场

国际太阳能电池市场可能形成约中国1倍~3倍的规模,主要受各国经济实力的约束。未来美国有可能实现接近中国规模的太阳能电池发展,实现的规模应该比中国小。未来的美国经济实力应该是略低于目前的水平,考虑中国未来的经济实力是高于美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美国太阳能电池的投资能力很难超过中国,最多接近中国。最有可能仅是中国太阳能电池投资规模的一半。世界其他市场大约是美国的规模总量。从积极因素考虑,全球市场再增加50%也就是极限。因此国际太阳能电池市场总体规模是中国的3倍的评估是合理的。

未来20年~30年太阳能电池的市场规模大约在75×108 kW~230×108 kW,大约为150×1012元~600×1012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相当于20×1012元~90×1012元美金的规模。如果考虑中国市场,全球整个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在150×108 kW~300×108 kW的量级。大约在300×1012元~800×1012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相当于40×1012~100×1012元的美金规模。

上述估算与前面采用的物理学意义估算的结果基本达到按实际可能的需要进行估算的要求。这表明上述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3.3 太阳能电池的细分市场

太阳能电池由多项产品构成,涉及多个产业。要深入研究市场以及未来的投资机会,需要对太阳能电池产品与市场进行一定的细分,这里采用近似的办法实现细分。

简单地讲,太阳能电池产品系列中,晶体硅约占50%的成本,也就是说太阳能电池的核心产业是晶体硅的制造产业。蓄电池约占近10%~20%的成本,为第二大成本,是太阳能电池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产业,而蓄电池的核心也是材料产业,蓄电池的主要成本也是蓄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基于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也涉及蓄电池,因此,可以预计,蓄电池产业将是仅次于太阳能的重要产业。

其他的领域这里不多加论述。

4 新能源革命的机会与意义

新能源的实现之所以要称之为革命与机会,其主要意义是五点。

a) 如果新能源实现上述情景,这将是人类社会200年现代文明的最伟大的进步。人类社会第一次走入1个真正意义大的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实现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无疑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远远超过人和革命的历史进程与历史作用,值得未来的每1个人永远赞颂与感激;

b) 如果新能源实现,1个终极的理想社会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所有的财富都是建立在能源的基础上,没有能源的财富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财富。只有太阳能电池真正替代了化石能源,1个财富充分涌现的世界、1个具有理想情操的社会、1个天堂般的情景才会真正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c) 如果新能源可行,其投资规模是超过任何1个产业的投资规模,如果全面替代化石能源,其规模将远远超过现有的固定资产总和,是1个史无前例的投资革命,这是1个推动未来30年~50年持续高速发展的历史性动力,也是根除全球经济危机的最终道路;

d) 这是1个根本性改变环境的方法,温室效应、污染问题基本都是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新能源登上历史舞台,将根本性地解决环境问题;

e) 1个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可以真正建立起来,太阳能是1种面分布的能源获得方式,与此相应的合理社会是需要1个有相当分离的居住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这种高度分担与高度集中的理想世界才得以真正实现。

此外,中国在未来世界中,其总产值永远可以保护超过美国的50%的量级。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地理资源优势,中国西北的太阳光强度超过平原或者低海拔地区50%的量级。这决定了未来1个国家的财富总量。

就此而言,中国开展新能源革命是真正实现历史梦想的根本道路,我们需要毫不犹豫地引领与展开这场新能源革命。

摘要:通过对新能源革命展开的历史条件、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规模的评估,分析了太阳能电池市场发展前景,指出了新能源革命的机会与意义。

3.一封家书与一历史片段 篇三

许多人都知道被称为中非友谊之碑的坦赞铁路,那是中国援建非洲的最大项目,从1968年开始,经历了两年的勘测、考察、设计,五年的施工,中国总共派出了56000人次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但人们可能不知道,当时我国对坦桑尼亚还有其他援建项目。刚刚卸任河南省漯河市政协主席的刘希正就曾参加援建坦桑尼亚工农技术学校的工作。在坦桑尼亚,他亲身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我国的友好,特别是人民群众,小的几岁孩子都会用中国话说:您好!他们的学生都会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和《东方红》等歌曲,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已有深刻的影响,考案组来后就受到坦桑尼亚第一副总统卡鲁姆接见。我国在坦桑尼亚有好几个项目,有工厂、农场、电台、印刷厂等,他们的军队亦受我国专家培训。当地群众非常感谢中国对他们的援助”。

一位曾驻坦桑尼亚的外交官回忆道:那时我们国家底子薄,还不富裕,在“全心全意为世界人民服务”的教导下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启航了三艘远洋客轮,穿梭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常年往返于中国与非洲大陆之间。中国援助非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也是真诚的。当然,受援国经济落后,消费水平低,许多的援助项目经济效益不理想,某些方面影响了援助项目的再扩大再投入,但受到了非洲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为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其意义深远。

一封书信让一名普通中国人拾起对非洲的片片情感,而他又是千千万万曾经参与援非工作的普通中国人的一员。

中非友好关系是中非老一代领导人亲手培育起来的。迄今,非洲53个国家中已有48个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今年4月和6月,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相继访非,双边关系全面、健康地进一步向前发展。北京峰会进一步增进了中非领导人之间的友谊,推动了中非友好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全面发展。

4.黄继光革命家书 篇四

【母亲大人:

男於阳历十月日接到来信,知道家中人都很安康,目前虽然有些少困难,请母亲不要忧愁,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奴隶生活,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要知道咱们英明共产党伟大领袖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请家中母亲及哥嫂弟弟不必挂念,在革命部队上级爱戴如父母,同志之间如亲兄弟一般,一切在祖国人民热爱支援下虽在战斗中是很愉快的。男决心把母亲来信实际行动来回答祖国人民对我们关怀和对家中期望。最后请母亲大人及全家人等保重身体,并请回信一封把当地情况土改没有,及家中哥哥嫂嫂生产比前好吗? 黄继光 玉体安康】 英雄事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联合国军心窝的一把钢刀。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动用两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了进攻。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

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面对黄继光坚定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我任命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参谋长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

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黄继光连指导员余海龙告诉记者:“据时任指导员冯玉庆回忆,当黄继光英雄遗体被抬下来的时候,胸口被打出了一个蜂窝煤大的血洞。”

1953年,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被毛泽东主席请到中南海作客,表达一位领袖对一位士兵的敬意。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回忆道:“毛主席握着我的手说,你养育了一个好儿子呀......”

英雄荣誉

为表彰黄继光视死如归、无畏惧的伟大精神,1953年4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镌刻在上甘岭背后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与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他的家乡中江县石马乡改名为继光乡。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基座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5.烽火家书——传承历史、映照未来 篇五

余振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黄继光一封家书将我们从监狱举办的大讲堂《信中国》观看学习现场带到了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21岁的风华少年黄继光在大战前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不立功不下战场。”这是英雄牺牲写前给母亲的一封家书,何等的豪迈气概,也正是这句话让栏目现场台下的年轻大学生们集体起立含着热泪高声呼应,“不立功不下战场”,我们从中读懂了黄继光为什么会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的英雄事迹。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中学时代课文里最早了解到朝鲜战场的文章,黄继光无疑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璀璨的星,这是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为首联合国军进行综合实力不对称战争的时代大背景下,发生的小人物成长为大英雄的故事。

一、重温家书是为了传承历史,知道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与母亲的家书“不立功不下战场”。在牺牲前六个月给远在祖国的母亲家书写到:不立功不下战场,决心把母亲来信实际行动来回答祖国人民对我们关怀和对家中期望。放眼历史大背景,这随只是一个小兵梦想,确折射了我人民志愿军英雄气概和保家卫国必胜的信心。伟大的战争,锻炼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铸就伟大的精神,这种一往无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强大敌人,收拾大好河山的制胜法宝。

邓芳芝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信“多打些粮食来支援战争”。黄继光牺牲后不久,黄继光的母亲在得到部队招兵的消息,就让身边最小的儿子参军,她就想着一定要把小儿子教育好,叫他学哥哥黄继光的样子,争取当英雄和模范,支援战争。自己身体力行要多打些粮食来志愿战争,这是多么无私伟大的母亲。这种精神体现了当时全国上下一致,全民动员,同仇敌忾,团结对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温家书是为了映照未来,指导我们如何去做自己 家书与家风,中国是礼仪志邦,每个家庭,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从家书阅读中,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个良好的家风。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写信已经很少了,在年轻人当中有的在工作闲暇之际都很少与家人打电话,黄继光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之时,在自己失意之时,聚会把酒言欢之时,有没有和父母交交心,没事多关心父母健康。我想写好家书就是家风的体现,不管我们采取什么形式与家人联系,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家书与事业,不立功不下战场,正是黄继光胸怀大志,良好的事业价值观。回顾我们现实生活的工作,我们是不是还是满足于按时上下班拿工资这种低层次的追求。我们青年民警要学习黄继光胸怀大志,勇于拼搏。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中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进步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他鼓励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兴衰相结合,以自己的青年理想为起点,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我们青年民警要勤学,练就过硬本领;要修德,锤炼高尚品格;要自强,矢志艰苦奋斗。

6.洪湖革命历史 篇六

戴家场暴动 1927年9月2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熊传藻、赵文允等返回新堤和峰口,恢复党组织。3日,中共鄂中南区特委在新堤成立。同时,中共沔阳县委在白庙“来议寺”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决定全县划为四个暴动区。10日,在邓赤中、刘镜珊、刘绍南、赵文允、彭国材等指挥下,举行了戴家场暴动,歼灭了涂老五团防武装,打响了鄂中地区秋收起义的第一枪。随后,洪湖沿岸的农民、渔民纷纷揭竿而起,先后举行了大小近80余次武装暴动,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地主湖霸。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成立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鄂西特委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将监沔游击队和江石游击队合编为鄂西游击大队。8日,各地游击队会师洪湖三屋墩,正式组成洪湖游击总队。1929年12月间,鄂西特委在石首袁家铺召开了中共鄂西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特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将洪湖游击总队升编为“中国红军独立第一师”。12月20日,该师在峰口成立。党中央为加强湘鄂西红军的领导力量,先后派许光达、王一鸣、孙德清、邝继勋等人来到洪湖。1930年2月5日,红独一师的第一、二两纵队在监利汪家桥胜利会师后,鄂西特委及时召开军事会议,传达中央指示,宣布红独一师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孙德清,政治委员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全军约六、七千人。

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成立 随着洪湖苏区革命斗争的大发展,红四军和红六军于1930年7月4日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后为邓中夏)任总政委。红二军团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西苏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3月25日,中共湘鄂西特委、苏维埃机关和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夏曦等转移至瞿家湾。27日,中共湘鄂西分局在瞿家湾成立,夏曦任书记。6月中旬,在瞿家湾相继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省临时委员会、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和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7月,湘鄂西省共青团、总工会、贫农团、妇女会、儿童团、反帝大同盟、济难会等群众性的革命团体,先后在瞿家湾成立;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报《红旗日报》和《布尔什维克周刊》、省苏维埃机关报《工农日报》、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洪湖日报》、军委主办的《红星报》、省共青团主办的《列宁青年》等,相继在瞿家湾出版发行。12月11日,在瞿家湾正式成立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1月

22日至29日,在瞿家湾召开中共湘鄂西省第四次党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

“新升隆”轮遇难 1938年10月23日,《新华日报》社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留守人员,乘“新升隆”轮船撤往重庆,途中停靠燕子窝,遭日机轰炸,25人殉难。25日,周恩来由武汉抵燕子窝,处理遇难人员后事;26日凌晨,到江边祭奠殉难烈士。

一二八师抗日 在抗击日军侵略洪湖的斗争中,国民革命军独立一二八师在师长王劲哉的率领下,于1940年至1943年转战在江汉平原一带,谱写了许多悲壮感人的抗日战歌。王劲哉是一位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抗日将领。1943年2月,日军侵华总司令部集中8万兵力,分七路围攻一二八师。一二八师进行了27天的顽强抵抗,但未能顶住日军的进攻,王劲哉被俘,全师覆没。

7.革命历史家书 篇七

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一、落后国家的精英群体处于更高的社会理想, 更高的人生价值, 而普通民众则是为了改善生活, 追求公平公正, 这些都促成人民对于革命的渴望和诉求。

二、落后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持当前的压迫和统治, 势必努力的维持现状。而受压迫的利益群体在越发变本加厉的剥削之下, 势必将产生更为强烈的革命诉求, 终究受压迫的一方势必走向革命的极端。

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贫困阶层人数相对庞大, 民生问题尤为突出, 要求改变的愿望更加强烈,

四、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的胜利在于革命主观力量的充分张扬和实现。无产阶级的壮大, 激励了革命的积极因素, 从而走向革命的实践。

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缺憾

缺憾一: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 造成了现实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反差、经典理论与现实实践之间的背离。

缺憾二: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 使得这些国家在诞生之日起面对的就是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挤压和冲撞, 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经济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

缺憾三: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 导致人们长期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革命暴力、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等上层建筑。

苏东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宿命

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进步有效的生产方式。同时也给人类生产着更大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 从而为推翻私有制准备了掘墓人。所以, 马克思推断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会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必要条件的论断是他理论“右”的基因, 而他对私有制的批判则是他理论“左”的基因。二者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社会落后的俄罗斯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的胜利。俄国革命跨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 意味着俄国没有享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经济的好处。当然, 事实证明在发展科技和经济上, 胜利后的初期阶段苏联模式确实有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优越之处。只是在后来的较力上落于下风。这个初期阶段是苏式社会主义向世界展示魅力的最好时期, 也是中国模仿俄式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如火如荼的时期。

其次, 俄式的跨越还意味着社会没有得到充分发育。

在发展落后经济、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围剿、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挑战面前, 列宁党自然乐于接受马克思理论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左”的思想, 而有意的忽略和妖魔化马克思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带来人类发展并为革命提供条件的“右”的因子。列宁选择了一元化的阶级和文化专政来巩固政权, 选择了有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的集权体制以集中全国之力。

从应对生与死的挑战的角度讲, 列宁当时的选择无疑是合理的。可正是这种基于历史条件的合理性割裂了马克思理论左和右的对立统一, 使社会主义走入了左的极端。极端导致超刚性的组织结构, 缺乏应对变化的自适应能力。列宁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最初的辉煌之后, 日益暴露出自身的潜在隐患, 最后导致失败。

列宁创建的苏联模式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状况在形式上是虚拟的人民当家作主, 在实践中却是官僚特权阶层以人民的名义居于统治地位。在推翻了资本特权后又创造了一个新特权。距离人的最终解放和自由越来越远, 最后导致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个人崇拜、极权体制这些反民主病象, 在我国甚至出现了文革时期的法西斯主义。

诚然, 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在帝国主义链条相对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然而, 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历史条件下的苏东模式的失败同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5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3】童星主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版)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04

【4】高放等主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8.德立克《革命与历史》 篇八

近两年来,学术研究和现实需要的关系、历史与政治的关系这些问题,好象又引起人们的注意,重新提出来讨论了。旧事不妨再论,许多重大的问题,一时也确实难以说得清楚。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来说,总希望高明之士随着时间的推进,提高一步,说些深刻一点的道理,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读者借以从中获得启发而有所提高。从这里想到,也许读些外国人的著作可以发现一点新的东西。

全书分三个部分,包括八个章节。

第一部分为“序论”。内有两章,叙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内容及其传入我国的过程和在知识界引起的影响。

第二部分为“社会史论战和历史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内有四章,介绍了二、三十年代诸如社会史论战、中国封建主义的特点、郭老的中国奴隶社会研究,中国历史的分期等等问题。

第三部分为“结论”。内有两章,概论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过程,归结到历史研究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作者德立克说:

“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经验,有与其他社会(包括欧洲自启蒙运动以来,特别是十九世纪时代的那种社会变化)相类似的情况:知识界人士面对社会的新变化激起了思想波澜。马克思主义是说明十九世纪欧洲发生的诸种新问题最重要、最深刻的理论。因此,那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转而信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足为怪了。当然,对中国传统历史的种种问题赋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尚未能最后完善说明,而且中国的革命史过程,迂回曲折。可以这样说:革命的过程继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历史也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这是很豁达而从容的见解。

作者德立克是土耳其人,四十三岁,一九七三年获得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在杜克大学任教。近代中国政治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他的研究领域,他还研究过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

国外的学者研究中国的问题,有其不足之点,也有其方便之处。不足之点,在于他们对中国的情况,缺乏感性知识,体会难以深刻,容易隔靴搔痒、牵强附会。方便之处,在其容易就事论事,在人事上考虑较少。例如这一本书的论述中,常涉及一些久已为中国知识界所齿冷的人物。

德立克论述和取材比较广泛,颇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思考。此外,一本内容具体、脉络清楚的著作,读后即使不见得同意他的见解,却也由此获得了较丰富的知识。何况当前“历史和政治”的关系问题颇为人所注意的时候,这种著作,用具体的史例,说明了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不可分割的自明之理,读者从中可受到教益,自将胜于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高头讲章。

上一篇: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思路下一篇:公司节约用纸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