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08

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通用8篇)

1.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一

高中历史生本课堂实践中的困惑与对策

一、小组建设与管理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分组不合理。在实践中,有的分组过大,人声鼎沸,相互干扰;大组划分,一声令下,翻江倒海,重新组合,显得课堂十分混乱。二是小组的学习任务分配不合理。有的老师采取的是每个小组分别领取不同的学习任务的办法,其弊端是每个小组只是倾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对其他小组的学习任务关注不够,在点评时无所适从,不能对整节课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三是学习小组缺少领袖。小组内部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一个“精神领袖”,小组没有灵魂,合作学习的效果相对较差,小组内学习任务的分工、成果汇总、展示人选的确定等问题比较明显。四是小组的集体荣耀感不强,影响合作学习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从理论上讲,小组的划分还应坚持不同档次的学生合理搭配,打乱正常座次的分组在所难免。但考虑到各个学科小组划分的统一性,不可能每个学科、每一节课都重新划分小组,小组划分的基本原则坚持座次就近、相对固定、控制人数,避免打乱座次重新调整的小组划分,便于分工协作,也避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避免小组人数过多,以免在有限的时间内小组内的所有成员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课桌的摆放一如既往,不必像圆桌会议室的布置。对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坚持全面了解、重点学习、兼顾其他的原则,教师要求所有小组要探究学习所有问题设计,根据小组展示成果的需要,重点学习、展示某一问题。可以把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分成两段:一段时间稍短,小组重点讨论自己小组要展示的问题;一段稍长,小组探究其他所有问题。要发挥学习小组长的作用,起到必要的协调、汇总等作用。

二、课堂讨论环节中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合作探究问题,多是读书、读学案的照本宣科;讨论声音过大像赶集,相互影响,课堂秩序差;全体起立参与讨论过于形式化,鼓掌、叫好声不断像是在剧场,显得课堂有点乱;讨论的主题指向不明确,方法不规范,缺少一个对讨论过程 的规范操作程序,包括任务分配、讨论程序、讨论总结、展示人选等;学习组长在讨论中的作用发挥不好,没有起到应有的组织、引领作用;讨论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好,因为对合作探究问题的讨论课前普遍进行不好,单纯依靠课上难以充分进行;老师的巡回检查指导不到位,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掌握不准确,不能参与到某个小组的讨论中;过多依赖学生的成果展示、点评,老师的归纳、总结、升华做得不够,不能把需要讲的结合点评讲出来;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不够精巧,合作探究的价值不大;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针对性不强,没有完全针对教学重点设计,没有通过反复的强化体现教学重点。

根据这种情况,要加强对课堂讨论的调控。探究使人聪明,碰撞激活思维。课堂讨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在不断的巡查中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控制课堂秩序、解决部分疑难。教师要驻观但不旁观、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不旁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研究学习;“不越位”——参与但不代替学生去实施;“不代谋”——启发但不用自己的设想替代学生的思考;“不指令”——指导但不指令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讨论中要坚持人人参与、互不干扰、控制时间、有效讨论、达成共识的原则。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既是组织核心、也是主导讨论的核心、组织核心,就是做好小组内分工、整理讨论达成的共识、评价小组成员的贡献,主导讨论的核心就是保证讨论时刻围绕论题进行、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参加讨论。小组的讨论以不影响他人为原则,“打枪的不要,悄悄的进行”,不要以声音的大小定义讨论的成效、课堂气氛的活跃,关键看讨论是否“有效”。

三、问题情境设计的问题

从实践看,多数老师都十分重视了学案的设计,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相对放松,突出表现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好。因为缺少好的问题情境,没有引入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发展新思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缺少好的问题情境,不能有效整合教材,教学目标难以贯彻落实;因为缺少好的问题情境,不能有效解决方法指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为缺少好的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等环节进行不顺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高度问题情境的设计。一是要重视学生展示问题的设计,坚持设计独立于学案以外的展示问题(不出现在学案上,以课件或其它形

式展现),避免学生手拿教材、学案上台的“伪展示”。应该分课前、课上两类展示问题设计,课前展示问题侧重基础,课上展示问题侧重能力提升。二是要重视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要针对重点、有思维含量、能激发兴趣、要吻合高考,做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能有合作探究的必要,能产生合作探究的成果。三是要重视知识拓展问题的设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联系,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要丰富备课资源,收集、整理、积累各校、各年级、各阶段的学案、教学设计、课件、试题等材料,逐步建成学校、区域的学科资源库。

四、学生自学成果的展示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展示的多样化问题,并非只是课前展示,课上如何进行?部分学生展示的同时,其他同学干什么?展示的时机如何把握?是展示学案上的固有问题还是依据学案重新设计?学生点评时的收与放如何控制等问题。大部分课前展示只是展示的学案上固有的东西,没有单独设计展示问题,没有体现出检验自学成果的作用,学生多是照抄学案即可完成;课上的学生展示也是大多局限于学案,没有针对实际需要重新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学生的点评深度不够,不能代替教师,教师应注重讲好讲准课本重点、疑惑点,讲出该讲的地方;点评的重点是点评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不是点评合作探究问题的具体答案,没有更充分的体现“思维方法比答案更重要”的理念;教师调控课堂气氛不充分,“忽悠”也是一种能力,大多老师稳重有余而活泼不足,“煽情”不够,不能用语言、情境等渲染课堂气氛,没有营造出一种活泼、活跃、活泛、有所追求的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全程、全员参与。也有的老师气氛营造过于形式,营造的氛围、设计的情境、应用的方式与高中的教学特点不匹配,片面注重了“活跃”而忽视了实用,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基本对策是:课前展示可以考虑分为两种:一是课前学生的展示。这类展示应该针对基础 知识设问,教师要单独为之设计问题,且不出现在学案上,需要学生经过充分自学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前随机分派给各个学习小组或个人,以此检查学生的实际自学效果。因为学案上的东西是可以预先抄书、借鉴同学的,新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能真正掌握学情。

二是课上的学生展示。这类展示主要解决学案上的合作探究问题和教师依据教学需要随机提出的问题,都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解题思路,要重方法轻答案,重参与过程轻参与质量,课上的展示以口头和书面作为展示的主要方式,书面的展示也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手段。学生展示或点评要脱稿,以读教材、读学案的方式展示那都是照本宣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展示和点评,是让学生说出、写出自己所想,而不是读出自己所记。要指导学生点评的方法,不是要学生上台再读一遍,关键是说出自己的思路,教师应准确掌握学生展示的情况,以决定点评的方法。因为小组成果展示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往往进行不够充分,教师要合理分工、恰当筛选,展示那些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和对发展学生能力有较大帮助的问题。展示的方式可以是板演、可以是口答、可以是书面材料,也可以在口答的同时,有部分小组板演。但无论用哪一种形式,都应该坚持教师点评与学生点评并重、知识能力与过程方法兼顾、鼓励与批评结合的原则。

五、教学任务与生本模式的冲突问题

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现在的历史教学是“四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活动多、涉及面多,课时少、配套资料少,教学进度缓慢,按照生本课堂的教学设计,需要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完成进度有困难。

这种情况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更高,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正确认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主人、学生好学”。正确把握生本教育的内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三大口号)、“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程整合”(三大理念)、“前置性作业、小组探究、展示讨论”(三大外观)。陶行知先生主张要给儿童六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我们也要进一步解放高中学生。要解放学生,我们就要“先下地狱”。我们的备课要更充分、教学设计更精细、课堂调控更艺术、作业设计更科学,需要付出更多、更辛苦 的劳动。

无数次的观摩课堂,渐渐有了一些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要想备课省劲,必须平时有丰富的储备。

2、要想课堂上精彩,必须课下备课精心。

3、要想课前展示有效,必须单独设计展示问题。

4、要想合作学习顺畅,必须加强课堂调控。

5、要想用好多媒体,必须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6、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7、要想课堂活跃,必须充分“忽悠”学生。

8、要想成为名师,必须提高业务水平。

联系方式: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教学研究室 宋以晔

电话:*** 信箱:syy370323@163.com 5

2.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二

但是,在追逐知识化的今天,我们的课堂经常会落下审美的重任,教师急着让学生掌握诗意,不厌其烦地讲解,逐字逐句地解释堆砌,重复地读背……原本诗意的美感在这些疾火爆炒式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中变得呆板晦涩,味同嚼蜡。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将审美划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分别对应直觉感受层次、自在领悟层次、精神升华层次。如何将“美”贯穿古诗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三个层次的美的濡染,生发美的情感,滋润美的心灵?如何从教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为本,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从零碎肢解走向整体涵泳,还古诗课堂以美的姿态?情境中的阶梯阅读让我们看到了古诗教学诗情画意的存在方式。

一、读节奏音韵美,让儿童悦耳悦目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吟咏间流淌着无限的美感。但在我们的古诗教学课堂里却难得听到这种动人的婉转之音,千篇一律的反复读让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1. 情境范读,激发读美的愿望

李吉林老师在《美的彼岸》中谈道“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让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以美为突破口”,让“教学的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的体现”。为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探究古诗,品味诗情中来,我们应该让要学习的古诗以惊艳的方式进入到课堂中来。而情境范读则是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运用画面、音乐,带着古诗和学生们来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课堂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现了一幅月夜孤舟图,月沉沉、雾朦胧,一盏孤灯在湖上飘摇,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伴着音乐,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无眠人的心绪,范读了这首古诗。也许是情境感动了学生,他们听得很认真,当我诵完整首诗,学生们显得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想读好这首诗吗?“想!”我从学生们闪闪的眼眸里看到了读诗的愿望。

2. 方法指导,增强美读感染力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要想读好古诗词光靠反复大声朗读是不行的,它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引领,而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了。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之一,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以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很多,主要有紧张型、轻快型、舒缓型。在朗读中,我们经常用符号来给古诗朗读做标注。

在合作交流、不断比较中,我们给《枫桥夜泊》形成了如下朗读标记:

枫桥夜泊

[唐]张继

3. 对比展示,提高审美鉴赏力

有了详细的朗读指示,学生们摸到了把诗读美的脉搏,于是多种形式的诵读便开始了。我们从个别诵读到小组合作展示,从齐诵到接龙诵,从清诵到配乐诵……大家相互给对方提着意见,逐步地完善展示收获了阅读的自信,相互的切磋、比较提高了品读鉴赏力。

不同的诗有不同的读法,有的甚至可歌可舞。入情入境的朗读与吟诵,让古诗课堂不再刻板,生动的音韵、节奏给学生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二、品文字意境美,让儿童悦心悦意

诗人从“真景物”的“外物美”,连同自己的“内修美”,精神与物象交融,作品都会在字里行间升腾出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李吉林老师说,我们的课堂应该以“美”作为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土壤。审美的愉悦使儿童的想象、联想在无限自在的心理世界中积极展开,潜在的创新种子就很容易在这宜人的审美场中萌动、发芽。

但是,看向我们的课堂却不乏这样的案例:

师:会读诗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们还要理解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找找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

师:你找的非常正确。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

生1:月落就是月亮落下去了。

生2:乌啼是乌鸦在啼叫。

生3:霜满天是下了很重的霜。

生4:江枫指江边的枫树。

生5:渔火是渔船上的灯火。

生6:钟声是打钟的声音。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现在谁能把第一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生: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下起了很浓重的霜。

师: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句诗,“对愁眠”是什么意思呢?

(生思考,没人举手)

师:我们知道“眠”是睡觉的意思,“对愁眠”就是……

(生茫然)

师:“对愁眠”就是诗人很愁闷,睡不着的意思。现在谁能把第二句诗的诗意解释给大家听。

生(犹豫,举手):诗人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睡不着觉。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老师在很辛苦地让学生去理解诗意,老师引导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原本一首意境悠远的诗歌,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愁绪在文字被肢解后顿时美感全无。然而,在利用了情境创设,带领学生走进诗情画境后,古诗课堂就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

1. 背景铺垫,走进美的时空

词由心生,古诗文阅读既要读作品本身,更要读作者,读背景,这样才能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体会。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古诗和学生们隔着千年的时空,想要实现两者的对话就要补充丰富的背景资料。以《枫桥夜泊》为例,诗人张继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呢?课前问题交流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查阅了资料。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在考取了进士后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但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却彻夜难眠,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愁绪难消的小诗。

背景资料的铺垫,拉近了学生们与诗人的距离,感受着诗人所处的时代,感受那个时空下诗人的境遇,文字慢慢变成学生们能相通的画面,使学生们一下子把握住了这首诗的“诗眼”———愁。

2. 触摸意象,品悟美的意境

主观感受的“意”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丰,一字一词无不饱含着诗人的情感,只有用诗人的眼去看,用诗人的耳去听,用联想、想象走进一个个意象,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如何品味诗中的愁绪呢?我和学生们在课堂中进行了一场穿越之旅。

案例:《枫桥夜泊》

师:懂得了古诗的背景,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时空穿越,来到张继身边,静静地陪着他一起坐一会儿,看看他正在看着的东西,听听他正在听着的声音……

(安静的课堂音乐响起)

生1:我陪着张继一块看月亮,我们坐了好久,看着月亮慢慢升高,又渐渐下沉,不知道过了多久,甚至忘记了时间。

生2:我们听了“哇哇”的乌鸦啼叫的声音,在这个安静的夜里显得有点毛骨悚然。

生3:我们坐在船上,四周黑沉沉的,我们点了一盏灯挂在船头,夜深了,周围只剩下了我们船上孤零零的一盏渔火。

生4: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薄雾,冷飕飕的,我不由得裹紧了身上的衣服。

生5:张继想睡觉,可是翻来覆去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索性坐了起来。

生6:当———当———,钟声从遥远的寒山寺传来,张继更是睡意全无了。

3. 抒发心绪,流淌美的情思

通过对意象的品味,学生们逐渐走进诗情画境,体验着诗人的悲欢,诗中有我,我在诗中,小小的课堂,就能衍生出无限的时空。

案例:

师:在这个清冷的夜晚,让我们一起陪着张继喝杯酒吧,张继会和你说些什么?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1:张继会说他很难过,很想为国家尽一份力,可是国家却遭遇了安史之乱。

生2:张继把杯中的酒一口喝掉说,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展示我的一腔抱负。

生3:我想对张继说,不要发愁,你的一身才华肯定会有用武之地的。

生4:我想对张继说,战乱一定会很快平息的。

通过想象,我们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还原那个孤寂的月夜,伴着悠悠的钟声和诗人对酌畅谈,再一次吟诵起这首诗时自有一番别样的滋味浮上心头。

三、赏古典文化美,让儿童悦神悦志

宗白华对美的本质有这样的看法:美在生命,生命在精神,固美在精神。李吉林老师说,我们的小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学习、熟知人类积聚的文化遗产,从而了解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体验人类文明的光辉,让儿童从中获得人类创造世界的精神力量,连同知识,最终转化成为儿童内心的精神财富,使儿童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古诗词教学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美的同时,也应该担负起祖国传统古典文化美、精神美的传扬的重任。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古诗学习应该以课堂为中心,综合相关资源开展课后的深度阅读,将千年的古典文化美、精神美以学生们喜欢的方式镶嵌进孩童的生命。以《枫桥夜泊》为例,学完这首诗,我们一起去了解那场让张继心绪不宁,让唐朝繁华不再的安史之乱,以及那场战乱中的诗人和他们的诗。

王昌龄贬官湘西,李白为这位挚友写下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决定南下避难,西上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路上目睹百姓苦难的杜甫写出了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在流放途中的李白得到赦免后,乘船东归与家人团聚时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完安史之乱,我们开始读离愁别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陆游《卜算子》———“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诗歌诵读会、诗情讲坛,诗里诗外学生们喜欢这样和诗的约会,古典文化美在学生们心里萌芽、生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恰当使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缩短时空的距离,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3.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 生本课堂;让教于学

一、构建生本课堂的实践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记得的学习内容,会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而有很大的差异。只听老师用讲述的方式,两周以后记得的内容只剩5%;以阅读的方式,能记住10%;视听结合的方式,能记住20%;观看演示的方式,能记住30%;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记住50%;如果是自己做出来,则能记住75%;如果能辅导他人,能记住9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只有大胆改变教学观念,让“教”于“学”,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生本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机。

1.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操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革教学结构,采取“20+20+5”或“15+20+10”的课堂结构,控制好教师讲授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互助学习和展示交流。当然时间的安排只是一种导向,目的是把时间让给学生。当我们面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时间的分配。

在学生座位安排上,我们改变以往的“秧田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这样,当学生需要时,可以很方便地与组内同学讨论,也可以和教师交流,还可以到黑板上演示等。所有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同学间会有善意的争论,教师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研究。当我们把有限的课堂时空让给学生后,课堂是无限的。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互相纠错、互相提高,智慧的火花充满课堂。

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加强学生互助交流学习

课堂上,笔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组内互助学习,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然后进行组间交流学习,引导学生交流反思,其间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助指导。

“一次函数的图象(2)”一课中,笔者是这样做的:通过“温度与时间”的函数图象,开门见山地引入课堂学习的主题,随后各小组对前一天的自主学习部分进行组内互助学习。笔者巡视各组,并倾听学生的交流,也与他们讨论,特别是在遇到问题时,笔者会积极引导。虽然小组互助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有错误,但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基本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随后,各小组按照笔者布置的任务展示交流,也会对其他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其间有各抒己见的争论,有豁然开朗的顿悟,使课堂精彩纷呈。同时课堂上,教师恰当的引导、巧妙的点拨、精辟的小结,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无限的时空中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中让问题不断深入。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应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加深问题的深度,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归纳一次函数的性质时,有小组提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你是怎么从图象中得到的?为什么不可以从另一个方向看呢”,展示小组提出了用特殊值法和观察法两种方法。笔者顺势引导:“能严格地计算论证吗?”自然而然地将问题延伸到了课外。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研究的开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有同学提出“你是怎样确定自变量和函数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引发了学生讨论的高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

课堂上,笔者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参与,敢于提问,敢于出错,敢于争议。

二、构建生本课堂的反思

1.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任务单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任务单的编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化原则。根据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必须把握课标,认真学习教材,准确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拓展教材。二是学科化原则。比如数学学科应侧重发现、猜想、验证、应用等,发展学生思维。三是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通过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思维,并帮助学生落实知识。

2.教师在课堂上要开展“交流与展示”“质疑与解答”“思考与探究”及“讨论与反思”等环节

学生依据教师的任务进行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实验验证等,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互助学习的成果,充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想得更多,说得更多,交流得更多,体验得更多,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教师的辅助学习同样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反思小结时以学生自主归纳为主,学生间相互补充为辅,教师的适时补充和点拨不仅体现在概括结论,更要概括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有关的数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站在整个中学数学体系的高度将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认知结构得到逐步完善。

4.学习反馈要及时体现检测与纠错的功能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面批等方式,捕捉独特的见解、共性的错误并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教师在编制学习反馈题时要注意把握练习题的梯度和效度,预测学生完成时间,并要对反馈后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课的设计与教学找准起点。

5.评价鼓励

评价既要注重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过程的评价;既要注重数学知识习得的评价,又要关注学习方法、情感能力等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小组互助学习中的合作程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并及时、客观地进行评价。教师在课堂中的即时评价对学生的表现有直接激励作用。课堂评价,可以展示典型,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同时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生本课堂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其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真正让“教”于“学”,构建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巴巴拉·明托.金字塔原理[M].北京:民族与建设出版社,2002.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孙学东,孔明.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观察的教育附加值及其实现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11):28-30.

[5]徐利国,俞建林.初中数学“导学稿”教学下学生的预习策略[J].中小学数学,2013,(6):12-14.

4.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会上聆听了z小学语文委员会理事长――李z老师关于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的研究成果报告。本次研讨活动特别邀请了江苏省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z老师,他执教了一节精彩的教学观摩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薛老师这堂课没有激情的导入,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开始就是听写课文中的生字,让学生默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两个词语,此次活动结束,我明白了薛老师这个小小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时记忆的能力。原来这就是能力培养的方法,它就在你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在那看似不经心的教学环节中,执教者的智慧在熠熠生辉。

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薛老师似乎也是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当一名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薛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真诚地问:“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你读过几遍课文?”学生想了想说:“我预习了,读了三遍。”而另一名学生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则回答:“我读了四遍”等等,这时薛老师总结道:“预习和多读几遍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用到这些方法,把书读得更通顺、流利。”借学生的口说出学习方法是不是比老师的“你要先预习课文” “你要把课文多读几遍” 更有说服力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人可以就是学生自己呀,老师干吗还要不厌其烦地说教呢?薛老师的这种做法给我了很大启发。“以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留给我思考和回味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接下来又观摩了六节公开课,这六节公开课都是由参与“生本高效语文课堂课题研究”的学校提供。这些课例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老师从扎扎实实的识字训练,到扎扎实实的读中感悟,再到扎扎实实的写字指导,步步扎实,环环有效,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向往的课堂。我们上课不是演戏,而是在教学生学。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只有建立在“教会学生学”的基础上,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落到了实处,才算是一堂体现正确教学思想的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处能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课堂上充分体现出: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老师充当的只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是起支配、主体作用,而是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真正成为了师生享受生命价值的地方。

欣赏了七节课后,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的课堂真的以学生为本吗?课堂上需要体验的知识和孩子们一起经历学习的过程了吗?课堂上的方法、策略是出现在需要时、学生急于点拨处,还是为了方法而方法,为了策略而策略呢?课堂上是不是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我是否注重了学生过程性的感知,学生情感的体验――这些个疑问都值得我去思考、去实践、去提升。

5.生本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篇五

首先,精心安排好作业,提高学生的完成效果。

1,完善筹备任务,明确学习方向。在我个人看来,在这个教育中提到的学前工作类似于我们以前的任务。受到郭西奥教授提出的低入学设计原则的鼓舞,我对学生的准备任务进行了细化:①阅读文本,标记自然段。②绘制和读取单词将被添加到第二类单词组③中找到难以理解的单词。这个内容对所有学生都很容易。但是这些缺乏预览的开放内容,未来随着年级的提升,我们必须逐步调整预览的任务。

2,查找信息,选择内容。这个学期我专注于学生收集有关培训能力的信息,几乎每个班级 有了这个任务,发现学生带来的信息时间长,只是不敢出来读他们的手,团体交流和分享不能读。我请父母帮助孩子阅读选定的信息,学生只要重复信息的能力,使自己的课外知识,达到积累的目的。实践证明,短数据的学生更愿意阅读,而且也通过班级,像我的班级冯俊哲本身懒惰,他反复诵读信息,得到我的赞扬,鼓励学生尝试背诵,但如果下一个天交换信息时,有些学生说背面会被遗忘,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交换数千次好。

二,学生学习和促进共同进步。

教育理念倡导卓越的合作学习过程,我在语言课堂上尝试如下:

1,在同一表格间隙,检查字预览效果。通过同一个表读对方学习的话,只要同一张表可以通过你接受大家的考试,一旦发现学生突破通过失败证明同一张表没有认真检查的话,我会问:表是互相负责的。而通过成功的智慧的明星将会得到回报。这将提高学生相互帮助的热情,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的

2,集体合作,分享收获。在学校开始的时候,我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设置了教室,主要是四个一组,选择乐意表达对学生群体的强烈责任感,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操作我继续调整投资组合,交换团队领导,在施工阶段。关于团队合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有:

①对课前作业和数据采集的检查工作,由团队领导到底有没有满足准备要求的监督以帮助他们完成,不检查学生的信息提前分享信息以确保在家庭作业之前的组的所有成员。这是本课程的操作过程中效果不大,主要是团队领导的能力和责任心,在未来我要慎重选择培养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提醒团队领导的工作,及时评价,鼓励负责任的团队领导,领导团队负责不起责任。

②自我学习,团体交流收获。在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学习,然后在小组领导下交替地说话,要求所有小组成员倾听并且仔细地说话。从学生的讨论看来,这似乎很温暖 当我参与它时,只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废话更多,没有主动补充说,自己的学生和一些内容的交流与他人的交流,效果不明显。我认为这是关系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孩子的知识积累,低的理解,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未来的学习小组也想真正想指导,选择一个好的组显示学习过程,使其他团体跟随,使团队有效合作学习。

③组显示学习结果。鼓励团队成员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参与团队,聪明的团队领导将给学员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团队将热情地举手。通过实践我发现,虽然学生的交流是非常激烈的,一个到集体报告,当整个团队的展示只有一两个,原因还是组织领导不够有效,分工是不合理的理由。小组报告后,我鼓励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补充团队领导也评估情况,激励其他团队领导学习承担困难,解决团队的困难,从而可以积极显示结果学习。

④小组合作角色阅读性能。大二学生阅读积极的文字 性别还是很高,当面对阅读文字的角色时,我会做一个小组大声朗读。根据角色的数量,我提醒团队合理的分工。在孩子的星星数量上,一个角色在阅读中,黄明波团队承担自己的两个角色,对张小只分配短暂的语言角色,得到学生的赞扬。和同样的内容冯俊哲领导将更多的内容分配给其他人的语言,形成鲜明对比,阅读效果不如以前的小组好。通常这样的比较评价,训练团队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⑤群通信,数据共享。每个人下班都可以找到信息,但是教室不能做每个人都说话,使用组来共享信息交换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一个学期,我试图让我的教室充满想法,及时发布,依靠学生学习,觉得他们在课堂上比以前容易多了。老师的问题少,说少,生气少,后学校的心情也很开心。但是教育理念的实践还是有很多的混乱:1,预操作设计不能开放,扩大学生的能力。2,群体沟通的有效性 不高,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但是利用其他人的意见的能力,补充表达他们的意见的能力是不够的。3,小组表现出吸引力的学习成果不强,不能驱使班班仔细听,老师需要提醒时间补充。4,学生质疑穷人的能力,主要是吸收别人的意见,个人思维能力弱。5,老师的阅读说明在小组学习后有些稀释,有时候有些突然,导致教学过程不顺利。

6.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    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交流合作,发现特征。 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 1、找出教室里或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各写一个)    的面是长方形,   的面是正方形。 2、拿几张长方形纸仔细观察,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我猜测:长方形的边:    长方形的角:    它的边和角是否有这些特点呢?你的猜想对吗?请你想办法用工具验证一下,动手试一试    验证边时,我的方法:       验证角时,我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出示长方形)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再出示正方形)那这个呢?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教室里或生活中去找一找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请你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做一些研究(板贴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    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    谈话:首先我们来研究长方形。课前大家都对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是什么呢?请拿出你的前置性作业纸,把你的猜测介绍给同组的小朋友听 先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再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组的猜想。其他人注意倾听,想一想他是否有道理?你是否还有要补充的? a.先交流3~4个组的意见,还有要补充的吗? b.提炼组内的共同点,相机介绍“对边”,摸一摸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谈话:从刚才这么多小组的猜测中,老师知道了你们大致都认为:长方形对边相等,长方形的角呢,四个角都是直角(板贴) 谈话: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还不能下定论,先打上问号相机板书,打上问号 (2)问:我们的这些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还需要进一步来验证。 谈话:课前,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了你的猜想呢? 4人小组交流讨论,想办法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验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演示验证方法。 谈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来验证的? 1)验证“对边相等” 情况一:生折一折 指名演示   提问: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小结,相机板书:折一折。哪些小组跟他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呢?你还有其他方法验证“对边相等”吗? 情况二:生量一量 指名实物投影演示, 相机板书:量一量,问:有谁的方法跟他一样呢?还有其他方法吗? 2)验证“4个角都是直角” 过渡:那么你们又用什么方法验证“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呢? 指名学生演示,数:1个直角、2个直角…… 小结,相机板书 “比一比”    问:有谁的方法跟他一样呢? (4)总结一下长方形的特征 (5)总结方法: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按照怎样的过程来研究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我们先对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进行了――猜测(板贴),然后用(指刚才板书的方法)的方法――验证(板贴)了这些猜想,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板贴)。我们以后在研究一个图形时,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谈话:现在老师就给你一个机会,我们自己来研究正方形,你想试一试吗?你能像刚才研究长方形一样,先观察猜测它边和角的特征,再想办法验证吗?拿出正方形纸,小组内赶快行动吧 4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2)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演示验证方法。 提问:先说说你们的猜想是什么?相机出示猜想 问:你又是怎么验证的呢? 学生演示方法 (3)总结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吗?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相同:有4条边,4个角 不同:长方形仅仅是对边相等,正方形是每条边都相等 介绍“长”、“宽”、“边长”概念,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三、应用拓展、操作研究 过渡谈话:刚才研究了很多问题累了吧,我们来轻松一下。 T1:谈话:请同桌合作,先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    指名板演 交流展示:这些全都是长方形吗?他们具有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吗?(指板书) 再请你们把长方形改成正方形   演示:你是怎么快速围成的?(将长方形的长改得与宽同样长,这样就四边长度相等了,4个角是直角,所以这样围成的图形是――正方形) 老师来变个魔术,想看吗? T3观察折剪的变化过程。问:这样剪出的是正方形吗?为什么?小组内可以拿出课桌内的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辨一辨 小组内折一折,讨论后代表发言。    总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边比宽边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同样长,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T4过渡: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进行手指运动。 出示题目,用小正方形拼正方形或长方形。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    同桌合作 交流展示1组摆法位置不同的:假如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那么这个大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交流:说说边长是几厘米? (3)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大长方形 学生拼后交流 ,出示2种拼法 说说长、宽各是几厘米? 四、全班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回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我们是怎么对他们进行研究的? 只要你们乐于思考,勤于探索,还能发现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7.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一、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本理念的首要任务, 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中政治课本中很多内容是具备一定难度的, 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关于基本的哲学知识的介绍。很多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其实是很有限的, 教师对于这一点要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 要在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合理的教学计划, 并且采取更加实用的教学模式逐渐展开课程的教学。这是生本理念的良好体现, 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引下也能够让政治课堂更高效地得以推进。

课本中关于哲学知识的讲授是从很多基本的哲学概念的认识与探讨逐渐开始的。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 我知道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对于何为“唯物主义”、何为“唯心主义”, 学生们并不是太了解, 有的学生甚至一无所知。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既然教师对于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及能力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 那么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就应当更有针对性。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 我会对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给学生们展开由浅入深的分析介绍。高中政治中学生们接触的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 另一派别则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决定物质的, 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经过对于两个概念展开对比分析后, 学生们首先从概念层面对于这部分知识点有了很好的认识, 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出发能够让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更高。

二、作业布置注重质量, 贴近学生生活

生本理念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则在作业的设置上, 教师应当在作业布置时更加注重质量, 并且让作业更为贴近学生生活,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 也能够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高中政治课程是十分注重思辨性的, 不仅要让学生对于我们所在的世界有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也十分强调学生们对于身边的各种存在形式有一定的思考与感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重要的教学要点, 可以以此为突破口给学生们设置更为灵活且质量更高的作业, 这样的作业设置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层面。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让学生们对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以及他们的文化展开认识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为了更好地体现生本理念, 在针对这部分内容的作业设置上, 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十分富有开放性的课后习题。我让学生们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到的知识, 课后展开独立研习。大家可以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文化, 对于这一种文化要从不同层面展开理解与分析。要列举出这种文化背后几个最具代表性的要点, 可以从历史层面谈谈, 也可以从宗教层面分析, 总之要对这种文化展开全面剖析。这样的作业设置是非常人性化并且非常灵活的, 生本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完成这个作业时, 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能够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 并且要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这样的习题不仅能够从很多不同方面让学生得到锻炼, 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三、课堂教学模式更为多样化

生本理念在课堂中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教学中要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则在于采取的教学模式应当更为多样化。政治课程是理论性非常强的, 尤其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 很多知识不仅抽象而且还有一定深度。对于这样的教学素材,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很容易让课堂教学非常沉闷, 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 还很可能会出现听不懂、最后不愿意听的状况。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 因此,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从这一点上做出积极改善。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课本中难度较大的一个教学点, “世界观”、“方法论”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需要学生对于教学点有透彻的理解与认识。为了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且简化知识要点的理解与识记, 在借助简单直观的语言给学生们阐释了各个概念后, 我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一个阐述与表达的机会。大家可以分别来谈谈他们理解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哲学”, 并且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概念相互间的联系。表达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也能够让学生们对于这些概念有一个重新的思考, 这是生本理念指引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政治课堂教学的一种良好推动。

四、结语

8.英语生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篇八

一、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会用英语谈论英语学习的方法;熟练运用“by+ving”短语;写一篇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小短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熟练运用“by+ving”短语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英语学习为话题,重点是谈论英语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中,后进生多,优秀生少;家长对于孩子放任自由的多,关心督促的少;学生消极学习的多,积极学习的少;学生课外学英语的时间少,英语要背的东西多,抓好背诵落实很难。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实际,减负高效是课堂的重中之重,突出重点、激发兴趣、精讲精练、适当提升、当堂落实是关键。

【教学媒体】PPT、投影仪。

【教学过程】

Step 1.Showing the aim.教师展示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展示目标,引起学生注意,具有导向作用。

Step 2.Brainstorming.教师示范;给中心词“ways”,进行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思维,口头复习英语学习方法。

Step 3.Classifying.教师引导学生对众多的英语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和分类;学生复习并且对英语的学习方法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分类,有助记忆。(短语)

Step 4.Presentation.复习如何问与答英语学习方法的句型;学生复习运用“by+ving”短语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如何用英语谈论英语学习方法。(句型)

Step 5.Summary.引导学生小结谈论英语学习方法常用的短语及句型;学生小结本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即如何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本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

Step 6.Practice.教师示范,布置任务;学生两两对话(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口头训练本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

Step 7.Competition.教师计时,统计结果;学生分组竞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重点训练学生对本堂课复习重点内容的熟练度。

Step 8.Writing.教师布置任务,个别指导和帮助;学生四人小组先讨论后编写一个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语段(关键词:way, take, teacher, join, really)。

设计意图:链接中考。笔头训练复习的重点内容,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

Step 9.Showing.教师展示和评价不同程度学生的作品;学生互相点评;最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以生为本,展示作品,提高信心,合理评价,激发兴趣。

Step 10.Test.教师监督检测;学生当堂完成检测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能当堂掌握教学目标,是否能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p 11.Homework.

Level A (基本型)

1.Review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Unit 1.

2.Write down six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Level B (提高型)

1.Write a passage about the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2.Find more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on the Internet.

【板书设计】

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A: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B: I study by making flashcards/by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by reading the textbook/by making vocabulary lists/by listening to tapes/by working with friends.

【教学反思】本堂课重点是让学生会熟练运用“by+ving”短语来谈论英语学习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头脑风暴直接导入,激发学生思维;接着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方法进行分类,帮助学生记忆;然后学生通过两人对话、四人活动和小组竞赛,突破重、难点(使用“by+ving”短语来谈论英语学习方法);最后的“中考链接”和“学生习作”让学生对重点知识得到笔头的训练,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施英语生本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坚持“一切相信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核心教育理念,把“以学生为本”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师为主,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教师的引导应点到为止,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英语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训练手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尊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拥有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合作学习,做好“兵教兵”工作。让已学会的学生教还不会的学生,让已掌握的学生帮助未掌握的学生。这在英语的课堂对话操练、课外落实单词和句型等的过关方面都能发挥极大的作用。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座位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成绩等因素,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坐在一起,做到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难题。通过同桌学优生的帮助,使学困生产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3.通过“当堂训练”与“当堂检测”提高课堂的实效。英语的“当堂训练”与“当堂检测”包括口头训练和笔头训练与检测。“学—练—测”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堂训练”与“当堂检测”要求学生在紧张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训练和检测, 这些题目设计典型,紧扣中考,有针对性,记忆和运用相结合,使学生不至于陷入题海之中,做到既减负又高效,是真正的“生本教育”。

4.用竞赛的形式和记分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全班分成4个大组或8—10个四人小组,课堂任务通过大组或四人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来完成,在全班学生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教学活动Step 7 Competition的“竞赛活动”使得全班学生为了大组的荣誉而战,没有人偷懒,真正做到没有落下一个学生。特别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激励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适当的激励,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评价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评价并不能取代一切。一方面,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育不能被评价所取代。教师不能把管理学生、管理课堂、高效教学等都寄希望于评价标准上。不能以“一评了之”取代一切教育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不能以评价代替惩罚。一切课堂竞赛活动和评价方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作为一种惩罚标准。如果依据课堂评价结果来决定学生的作业数量,学生只能是畏惧乃至抵触这样的学科和教师。

5.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的展示让课堂变精彩,让课堂更有生命力。首先,学生通过陈述事实和观点,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些学生的观点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共同提高。其次,学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得到同学的认同,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激励其再接再厉,同时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激励其他学生上进,激发其他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Step 9 Showing“写作展示”, 不同程度的三个学生先后上台展示当场写的小作文,说说自己的写作思路,其他学生给予点评,最后教师点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

总之,英语教师要坚持生本教育“一切相信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核心教育理念,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呈现生命的神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下一篇:干部述职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