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精选8篇)
1.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 篇一
反思:如何将游戏与科学活动有效结合
反思:如何将游戏与科学活动有效结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科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如何将游戏同科学活动有效的结合,我有以下几点观点:
一、选择“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科学活动中充足的各种材料不仅可以给幼儿较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如在科学活动《好玩的广告纸》中,选取了幼儿身边常见的、随手可取的广告纸,利用广告纸落下来的不同形态进行模仿游戏,让他们在操作材料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科学游戏活动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和隐含性
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科学游戏活动的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水平层次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目标的实现要隐含在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过程的指导于评价之中。例如:在科学《奇妙的镜子》中对镜子的特性,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知道镜子的基本特征;二是了解镜子的各种用途。首先,我把小镜子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玩、去操作、去发现。然后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幼儿一个个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发现。我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在主动接触材料、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达到活动的目标
三、科学游戏的内容选择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求知欲。因此,科学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探索精神,选择幼儿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迷上科学。例如:在《舞台灯光师》的实验活动课中,我没有直接向幼儿讲述光透过不同物品发生的变化,而是将手电筒和各种材料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和探索,幼儿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四、科学游戏活动过程要有灵活性和情境性
幼儿在科学游戏活动中自主探索是否得到发挥,不仅要看幼儿是否能获得一定的知识,更重要是看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游戏过程,为此科学游戏的过程必须要具有情境性和灵活性,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我们要创设游戏的情景、营造游戏的氛围,投放充足的游戏材料。
五、开展科学游戏活动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幼儿科学游戏活动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引导,教师能否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对教育效果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差异性进行科学游戏教育,让幼儿在多次操作的基础上认识事物、了解事物。
科学是探索的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幼儿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接受知识最快、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同时也具有很大潜能需要开发,教师应用自己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引发幼儿的兴趣,用自己强烈的求知欲,去感染幼儿,用自己严谨的态度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 篇二
陶行知提出了普及中国的幼稚教育这一发展目标, 为当时幼稚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教育内容上, 他强调幼儿身心协调发展, 以及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 他主张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他认为,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 教育是生活的引导, 生活与教育是一体的, 社会即是最好的学校, 学校应该以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 培养具有现代国民精神的人。 他尤其注重教育的创造性, 提出“创造的教育”, 希望尊重孩子的创造力, 以科学和试验解放中国人的大脑和手脚;主张以行优先、知行合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价值观以“教学做合一”为践行理路, 突出强调了“教学做”于教师为一体, “教学做”于学生为一体, “教学做”于人生为一体, 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社会性要求、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都表达了较高期待, 符合陶行知对现代国民精神的定位, 对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极大启迪。因此, 切实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将生活教育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 会使科学活动更加科学、有趣和可操作。
一、抓住幼儿兴趣, 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中提出“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首先, 它指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要生活化。 孩子总是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的生活周围事物感到无比好奇。 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已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生活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学会观察孩子, 并且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 而不能无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视野, 盲目地以教师为主, 选择教师感兴趣的科学教学内容。
如果带班时, 忽然一个孩子兴奋地喊道 “下雪了, 下雪了”, 这时所有孩子都伸长了脑袋睁大了眼睛, 脸上闪着喜悦的光芒。 一个小朋友大声问老师:“老师你知道雪是从哪儿来的吗?”你会怎么做呢?是随便敷衍几句让孩子不要走神继续正在组织的活动吗?在活动中, 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 孩子们很容易被身边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力, 这时候, 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 老师应该随机应变, 既然孩子们喜欢, 何不带他们认识雪呢? 孩子们对下雪感兴趣, 有探索周围自然现象的愿望, 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 绝不能把孩子们困在教室中, 甚至抹杀他们探究周围生活的愿望。 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 选择他们喜爱的科学活动内容, 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二、结合幼儿生活经验,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孩子是一个个能动的主体, 本身就具有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 特别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他们对周围事物很好奇, 总想看看摸摸、敲敲打打, 甚至拼拼拆拆。 在工作中我发现, 孩子主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去探索的效果比教师的说教式和灌输式要强许多, 这是因为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 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因素。 新《纲要》中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 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主题活动无疑是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一种幼儿园活动形式。 我在选择科学主题活动内容时, 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材。
在工作中, 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 孩子们都在安静地吃饼干, 南南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泼到了桌子上, 她着急地喊:“老师快拿抹布来擦。 ”我擦完后问大家:“除了用抹布, 还可以用什么来擦? ”“可以用纸。 ”“还可以用吸管吸。 ”孩子们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 我并没有立即对孩子们的回答作出评价, 而是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 第二天, 我准备许多材料, 有棉布、海绵、手纸, 还有针筒、吸管, 甚至有积木、磁铁、玻璃球……我还准备了一大盆水和几个空盆, 接下来, 我请孩子们用这些材料给水搬家。 孩子们非常开心, 试了所有材料, 最后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布、纸吸水性比较大, 玻璃、塑料几乎不吸水。 我趁热打铁问:“那吸管和针筒是玻璃和塑料制作的, 为什么它们吸水呢? ”孩子们说不清楚了, 我请他们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了书籍, 上网下载图片, 并将得出的结论和资料带到幼儿园, 我们一起不布置了活动室, 整个活动孩子们始终处于主动的位置。
新《纲要》中指出:“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 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 增加孩子探究的生活内容, 这是促进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关键。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拓展幼儿生活学习空间
新 《纲要》 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它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 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食物, 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 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 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要利用各种资源, 不断丰富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环境。
教师可从地区特点入手, 因为本园地处郊区, 周围农田较多, 老师就带孩子们来到田野, 记录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 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植物种类的繁多, 不同的根和叶, 不同的茎、花和果实, 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 不同的土质、阳光和温度条件, 不同的水分情况……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动植物的顽强生命力,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求植物的热情, 关爱和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 我们还定期带孩子参观周围的社区资源, 茶场、洗涤剂场、奶牛场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 通过与周围环境、动植物、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和探究活动, 孩子们感受到人与环境及动植物、社区之间的依存关系, 更加热爱自然、社会和生命。
生活理念包含许多教育真谛, 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把握生活、重视生活, 真正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 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也是促进孩子富有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加强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 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论述了一整套科学教育实施的理论与方法, 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而鲜活的经验与方法。 陶行知让科学走下圣殿, 开创科学教育的新领域, 把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起始阶段, 并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探索和实践。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小开始, 从幼儿期开始, 有了“科学的小孩子”, 自然产生“科学的中国”。 不论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 还是从幼儿个体成长的历程看, 幼儿科学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陶行知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科学兴趣和科学应用力与创造力培养、科学知识经验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熏陶等较全面的培养目标;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 从儿童身边就近取材, 课程内容应全面, 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是让幼儿手脑并用, 运用多种感官, 玩科学的把戏和做科学的小实验。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 并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特别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加速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表现在:对幼儿科学教育意义的重新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和方法重新审视; 对幼儿科学教育师资素质的重新考察。 他除了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外, 还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师资, 为当时幼儿师资培养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因此, 教师队伍应加强学习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 将生活教育与科学教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 切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摘要:生活教育的核心是要求教育生活化, 从幼儿感兴趣的周围生活入手, 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幼儿科学教育扎根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 注意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如何把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幼儿科学教育并真正指导科学教育, 值得幼儿教师不断进行尝试和研究。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王素菊.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M].学前课程研究.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
[3]钟晓舒.“做中学”与中国当代幼儿科学教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王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02) .
[5]王文岭.活——生活教育的灵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 (01)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1.
3.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 篇三
一、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通常将阅读和写作看作各自独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阅读和写作教学分开进行,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对学生的语文整体能力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缺乏目的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设计明确的阅读目的,只是关注文章的内容,而对于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手法以及写作技巧等,没有过多地关注。将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割裂开来,阅读只关注文章的故事情节,写作时没有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得文章枯燥乏味。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深度没有很好地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对教学素材的选择、对教学方向的把握,往往缺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性的考虑,教学深度把握不够。此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对文章的赏析缺乏真情实感,使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哲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阅读与写作出现了分离,让阅读教学没有真正地实现其教学意义,写作教学缺乏物质基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融掉,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可见,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离的。
二、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阅读,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阅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教师要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有目的性,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文章中得到启迪。教师要通过为学生营造一个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在对文章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发表对文章的见解,分享在阅读中的不同情感体会。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行总结,再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以阅读丰富写作素材
写作是学生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并且由于文章多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学生会有所感悟。当面对一些引起内心起伏的生活琐事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想要表达出内心情感的冲动,从而将自己的情感诉诸于文字,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以阅读为材料,为学生营造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感悟人生,并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悟。通过运用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能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丰富的语言,通过量变能够引起质变。所以,增加阅读量是丰富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拥有了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作中就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从而丰富写作内容。
(三)使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练习,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对一些特殊的修辞和写作技巧要着重分析,对文章中的优美句子要作好摘录,并且让学生模仿练习,掌握其内涵。其次,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积极写作。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进行分析,了解文章的构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构思一篇文章。从阅读教学的目的来讲,是为学生写作打下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从写作教学的目的来讲,是为了丰富语言的表达,将从阅读中所获取的素材和感悟倾注在文字上。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最终能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
4.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如何有效结合 篇四
高一数学备课组:张锡玉
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项活动。教学与教研相对独立,异质性明显。然而,它们又共存于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辩证统一体。通过适宜的协调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可以得到强化,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一、转变观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要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领导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带头进行教育科研,在抓好科研骨干培养的同时,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利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保证:一是由教导处牵头,精选本校有研究热情的骨干教师组成校教科室,负责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二是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三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并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考核,给予奖惩;四是在研究经费上给以优先,保证研究工作的各项费用开支。
三、结合实际,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作为研究基础薄弱的高中,教育科研应以学科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因此,我们应该在认真调查研究本校师资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积极制定方案步入发展的正轨。
四、加强学习,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由于我们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识普遍不高,因此,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显得非常迫切。教研室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要开展若干方面的学习培训:一为教育科研操作层面的知识培训,如教育科研的含义、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写作知识等,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本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储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培训要坚持贯彻研究活动的始终,为科研保驾护航。
五、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
在研究的核心阶段即研究实践阶段,必须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日常的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科研的深入开展,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
此外,要使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有效结合,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定期开展现状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及时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为全面、准确掌握当前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做到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学校领导与主研人员的随机听课、访问等形式了解现状;同时,建立研究个案(个别教师、班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然后汇总,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二、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优秀研究课教案展评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进行课题研究更是如此。所以应该特别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除了按常规要求超前备课、写好教案、每日一签字上课外,我们还特别规定教案要突出研究主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体现,即看是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了学生活动的内容、时间、方法等,每学期开展全体研究人员参与的教案展评活动,评出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借鉴。
三、组织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示范课、观摩课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规定每学期提供几节示范课或观摩课供大家学习。①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县、市、省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要求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思考,回校交流传达(一是上示范课,二是汇报心得体会)。②组织指导本校骨干教师在校内上课题研究示范课。抓两点:一是示范课的把关,由教导处牵头,课题主研人员负责质量,确保示范性;二是示范课后的研讨、学习,做到结合研究专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并找出特点,找到差距,落实改进措施。
5.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 篇五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延伸至各行各业。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促使学校教学在方式和理念上有了全新的改变,丰富了教学的内涵,提升了教学的效果。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教学为关注点,将分析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有机结合,并重点围绕“七新”之法展开论述,希望找到一条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七新 初中科学 信息技术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门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与科学密切相关,非常适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我也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摸索与实践,笔者总结出“七新”之法,下面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对“七新”之法展开论述:
一、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教育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教学的发展,关注国家关于教育的一些相关政策,关注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新理念,不断转变教学思想。对于初中科学课程来讲,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而不是让学生做对多少道题,得多少分为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要敢于突破原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科学,掌握科学,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去看待和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改变初中科学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接受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有过了思想这道坎,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新课标的实现。
二、掌握新技能,提升教学能力
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从业者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学”字当头,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当今社会,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对于教师来讲,更要一刻不停地进行学习,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好老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涵盖多方面的知识,要想熟练掌握信息技术,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才能灵活的.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笔者之前对信息技术也是一窍不通,后来为了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专门学习了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软件,而且还学会了视频和音频的剪辑,为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新手段,引起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课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教师喜欢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有的教师会针对某个学习要点,制作动画,生动地给予展示,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还有的教师,喜欢通过多媒体进行一些课堂游戏,将知识的学习融入游戏当中,吸引同学广泛参与。通过这些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一直在尝试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生动演示了日食和月食的整个形成过程,并一步步进行讲解,消除了学生单纯看图片带来的困惑。此外我还经常在课堂上运用电脑抽奖类游戏,将全班同学的名字放到游戏中,抽中谁,谁回答问题。同学们对于这种提问方式,非常感兴趣,表现非常踊跃,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拓展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初中生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时候,他们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老师能够讲解并传授更多的知识,然而,教师的知识量毕竟是有限,精力也是有限的。以初中科学为例,其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科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基本教材就可以囊括的,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作为教师,适当对这些课外知识给予讲解,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于初中科学课程的喜爱。笔者经常会在讲课前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准备,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有意无意的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课外知识,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五、引进新激励,激发学生潜力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段,他们渴望被尊重,被认可,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关爱和呵护之中,更加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教师表扬和认可学生的方式有很多,如口头表扬,发奖状,发奖学金等等,很多教师也非常善于运用各种表扬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潜力。笔者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笔者在进行初中科学的教学中,会经常运用一些答题软件,设置各类基础知识题目,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答对,电脑会说:“你真棒”、“非常棒”、“继续加油奥”等,如果答错了,电脑则会说:“太可惜了”、“要努力奥”,在答题时,同学们都希望听到电脑的表扬,表现十分踊跃,在电脑的激励声中,同学们牢牢掌握了各个知识点。
六、挖掘新不足,改善教学水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和差距,这也为教师不断改进,不断提升,提供了动力。但是,俗话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沉浸在教学当中,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虽然别人可以为自己指出,但毕竟不是亲眼所观,难免存在怀疑。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师有效发现自己的不足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很多有条件的学校,会定期对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让老师亲自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学的不足,或者直接将教师的教学录像放在教研小组里进行播放,让教研小组的所有教师进行观摩和品评,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将课堂教学进行录像。笔者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时,也经常进行课堂录像,回家后反复揣摩,发现不足,及时改正。
七、搭建新平台,实现家校交流
初中生非常有个性,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时期,初中阶段的教育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讲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对于一名初中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样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家校互动是做好初中生教育的前提。过去,有条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与家长一个学期难得见上几面,除了每个学期的家长会,教师与很多家长不可能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家校互动成了一句空话。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为家校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笔者也非常了与运用网络工具等信息技术与家长朋友进行沟通,一方面笔者专门设立了家长微信群,可以随时与家长朋友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通过网络工具,我可以对学生在假期期间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笔者专门开通了微博,定期发表初中科学教育话题,了解家长朋友的心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搭建起来教师和家长有效沟通的平台,推动了初中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的教学需要更多的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的现代化,趣味化、互动化。当然,作为教师,不能单纯为了信息技术而去采用信息技术,不能仅仅把信息技术当成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一定要有高度,要站在改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果的全局上,牢记“七新”之法,运用信息技术。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入运用,初中科学教学必将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樊青凤.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
[2] 蔡仙明,李国良.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思考与对策[J].考试周刊 23期
[3] 沈利峰.浅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J].浙江教育技术. (03)
6.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 篇六
吕桂贞
邮编256220 对于学生来说,为什么不愿意学习语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阅读的无所适从,没有具体的阅读方法和模式可循,教师的方法指导支离破碎,所谓的阅读课只是让学生随意的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至于读书的效果如何无人问津;对于写作更是随心所欲,教师想起什么题目就让学生写什么题目,没有具体的分年级训练计划和要求,什么样的作文是满分,什么样的作文是优秀,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毫不相干,甚至有的学生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而写作却无从下手,还有的学生阅读面极广,却不会写作;更为遗憾的是我的一个学生一直上着古典诗文辅导班,从小学坚持到七年级,而阅读和写作能力却永远卡在瓶颈上。
如此的现状,对于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几年的我来说,深感痛心,不得不深刻反思,如何真正的达到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已经是当务之急。于是我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分文体分阶段具体指导阅读方法。包括三阶段三板块,即阅读方法指导、方法运用和写作三阶段,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板块。初中低年级以记叙文为主,中高年级加入说明文议论文指导,同时结合课本内容穿插其他文体阅读。
以记叙文阅读为例,我上阅读课首先让学生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和达标要求并随时运用于写作。教师指定一篇或学生推荐一篇文体明确的文章大家一起读,第一阶段是教师出示阅读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第二阶段是学生根据阅读方法自己设计阅读题目并解答,第三阶段是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写作,三个阶段既有重点又互相渗透,互相检验又互相补充。
第一阶段我先以具体一篇文章为例,把记叙文的阅读知识点梳理出来,系统展示给学生,大约需要八周左右的时间,具体内容包括
(一)记叙文的基础知识(1)所读文章内容是什么,概括方法:人物(事物)+事件+结果+作者感情。(2)梳理出记叙文六要素。(3)文章的体裁是什么,此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或(记事的记叙文)。(4)多个事件的材料组织特点?分出详略。(5)划分文章层次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二)记叙文的结构知识,(1)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分别以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为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2)文章标题的特点。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3)了解人称的作用。(4)记叙顺序及作用,重点解释顺叙、倒叙、插叙及作用。(5)文章开头结尾的特点及写法,从写法和作用两方面分析。
(三)记叙文的写作知识,包括(1)表达方式及作用.(2)语言特色。(3)记叙顺序及作用。(4)写作手法及作用。
在梳理系统这些阅读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阅读相关文体的文章,根据老师要求侧重不同的重点设计问题并独立解答,目的是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同时帮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和阅读的融合,能够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写作特点等等,真正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写作,先是仿写再是独立写作。比如首尾呼应、开门见山、点题等写作技巧梳理之后,我们共同阅读朱自清的《春》,延伸自主阅读他的《荷塘月色》,以此为例文进行景物描写训练。
经过三步训练,我的学生掌握了阅读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把读到的方法运用于写作,并且运用所学方法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升格为发表文章,自然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在充分吸收优秀作品精华的基础上,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扩展,创新能力就会提高,也就可以写出富有特色、新颖生动的作文。
语文的阅读环节与写作环节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配合的,教师只有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7.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 篇七
一、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
数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理顺数学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迪, 获取力量.一般说来, 数学史不仅仅局限于给出一个客观的数学答案, 它更重要的是给出相关知识的思维过程.数学史的教学可以引导我们在课堂上增添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气氛, 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枯燥的公式,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数学难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课堂内容.对于那些需要通过反复记忆、训练、理解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 数学名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 历史上的数学难题的解决过程是真实存在的, 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及解决都与大数学家有关, 学生在想连这么著名的人物都被这个问题所难住, 因此都会感到多了一份挑战感, 也会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享受, 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理解数学内容和亲手解决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数学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和封闭的领域, 而是一个开放的, 有着无限可能的绚丽世界, 数学史让我们认识到数学正是在假定、求证、犯错、改正中发展进化的, 一些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可以在今天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可以被老师们单独提出来作为阐释某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和思想的教学载体.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动机是促进一个人一直持续不间断进行学习行为, 并且导致这个人的学习活动是为了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引发的一种主观内在启动的机制, 而兴趣又是最好的动机.数学史中有许许多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当中包含了很多数学名题, 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 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情节, 深厚的文化背景, 这些都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因素.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说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克服困难, 最终成功的故事, 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带有一定情节的, 同时又有知识性的因素, 寓教于乐, 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增加数学的亲切感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 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客观答案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引导学生内心体验严谨的数学思维过程, 从更深层意义上探究数学蕴含的人文价值, 都有正面意义.
三、学习锲而不舍的精神
数学史是一个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学生们可以接触、了解和熟悉一位位杰出的数学家, 感受他们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不畏辛苦、孜孜不倦的研究和钻研精神;数学家的性格中必然包含了对未知领域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和拒绝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习惯, 他们长年累月地甘于寂寞、重复同样的问题, 对所研究的问题坚持探求.众所周知, 数学的发展是曲折的, 荆棘坎坷遍地丛生, 数学史是数学家们为了真理与困难斗争和战胜错误的艰难历史, 是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的经典记录.数学史上一些重大的发现, 没有一个不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挫折, 通过艰难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如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即使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也是天天埋头研究工作, 终于解开了世界众多学者为之困惑的课题.在很多人眼里, 数学被认为是一个个单调枯燥的数字组成的, 索然无味的, 他们在遇到挫折时, 很快就会胆怯地绝望, 自然而然地退缩, 甘心接受失败, 身上不具备那种忘我投入、精卫填海的精神, 了解数学史可以让我们从数学家身上学到一种坚持, 一种鞭策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跋涉的精神和毅力, 这是传统的数学课堂难以实现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材、数学著作大多是按照严密的逻辑顺序从概念、公式、定理出发组织内容, 精心撰写的, 而这些精辟的概念、公式、定理是如何被发现的过程与方法却往往很少介绍, 而对于从事数学学习研究的人来说, 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笛卡儿就在批判古希腊演绎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的过程中着重关注了数学真理的发现, 致力于寻找和发现数学真理的思想法则, 试图找到一种发现真理的普遍的一般性的方法, 笛卡儿把他的这种方法叫做“普通数学”.解析几何正是他将这种“普通数学”实施于几何学时发现的, 解析几何的创立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指导下数学研究的典型范例.笛卡儿提出: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 这种大胆思索创新、不因循守旧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五、小 结
数学史和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息息相关的, 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 数学史的教育将会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数学史, 全面而且更深层次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增强对数学这门学科关于其本质的理解, 增长知识面, 开拓思维和视野.
摘要:数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理顺数学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迪, 获取力量.一般说来, 数学史不仅仅局限于给出一个客观的数学答案, 它更重要的是给出得出这个答案的思维过程, 对这种思维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不僵硬的、灵活的、真实的头脑思维过程.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洁民.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 篇八
关键词:识字写字教学;书法教育;结合策略
0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研究人员对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找到了写字与书法的联系和区别。我国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教育的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内容,强化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写字教学和书法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和方法。尽管如此,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利用书法教育强化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进而建立一种创新的识字、写字与书法教学体系,提高当代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打好基础。
1 小学识字、写字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写字教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部分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过度追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识字、写字的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对于蕴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汉字书写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在小学阶段就经常搞题海战术,学生作业很多,对于文字的掌握仅限于会写,但对下笔的笔顺、字体结构认识不清,存在错别字和字体难看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要求不够严格,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关注对错,不重视字体是否规整。
1.2 缺乏规范的写字教学体系
一些小学重视识字、写字等教学,但教师在具体执行时效果欠佳,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时,教师没有将写字教学纳入重要的教学日程中来,只是空喊口号,而没有真正落实。因此,识字、写字教学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体系,缺少制度的保障和支撑。部分小学没有定期开展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活动,如楷书大赛、钢笔字大赛等,很少有小学将写字作为单独的一项课程开展教育,写字教学呈现边缘化的状态。因为缺乏系统研究,写字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和僵化,教师组织的写字教学较为枯燥,用时较长,但实际教学效果较差。
1.3 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的质量。目前,部分小学的语文教师写字能力较差,其汉字书写技能有待提高。一些教师本身书写能力不高,还不够重视写字教学,自己的日常训练较少,导致识字、写字教学质量堪忧。这部分教师少有危机意识,很少去主动改变现状,加强训练。
1.4 写字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比较重视各科的成绩,一般只重视答案的对错,但不注重写字的好坏。教师的漠视只会影响学生对写字的态度,日久天长,学生对于写字更为忽略,学生认为字写得好与坏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成绩。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导致写字教学得不到支持和鼓励。并且教师仅凭主观经验去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不够客观,缺少对于书写的评价。
2 识字、写字教学与书法教学的关系
先有汉字,才有书写。汉字的书写最基础的作用是实用,汉字用以表情达意,最初发明的汉字一般都是由事物的形象变化而来,如最早出现的甲骨文等。识字是写字的基础,书写又是书法教育的基础。写字是掌握汉字书写技能的过程,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基础素养,而书法则是一种艺术行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我国古代,书法称为“书”,既表示书写动作,也表示作品,在古代二者的含义比较接近。20世纪,书法作品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产物,是一种蕴含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书法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关系。写字离不开艺术的培养,写字教学的意义在于认识汉字蕴含的历史文化,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是写字的升华。
3 识字、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探讨
3.1 提升教师书法内功,陶冶学生情操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书法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书写与教学能力。教师多运用黑板书写教学内容,教师平时要注意多联系粉笔字,学会巧妙运用粉笔,展现汉字的优美结构。语文教师不仅写字要规范,还要书写正确。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讲解书写动作、下笔笔顺和汉字结构,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其次,学校单独开设书法课程,聘请书法教师教授学生书法。
3.2 利用书法教育的美学教育特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汉字是世界上极具艺术价值的字体,书法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审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目标,通过书写体验和欣赏书法名作,让学生感受书法之美,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位。我国的书法有很多种,包括小篆、楷书、行书等。每一种书法意蕴不同、风格不同,不同书法家的书写风格自成一派,各具特色。书法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书法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要能从书法汉字的笔画、结构分析出它的内涵,得到深切的审美享受。
3.3 教师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例如,创设情境,开展同音字书写比赛,教师读,学生写,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汉字笔顺教学做成FLASH动画,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深化学生对笔顺的记忆。定期组织汉字书写比赛,如钢笔字大赛、书法大赛等,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对汉字书写的重视程度,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4 定期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活动
教师要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要将汉字书写笔顺及结构纳入评价系统。让学生认识到汉字书写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课堂教学时多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 结语
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學的基础,做好识字、写字教学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将书法教育渗透于识字、写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进而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将识字、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有机结合是切实提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国俊.从书法文化的视角和立场关照写字教学的深化改革[J].社科纵横,2004(6):163-164.
【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推荐阅读:
如何将有效性评价运用到音乐课堂10-28
社区如何有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07-27
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07-09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06-22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热点教师如何有效组织与开展课堂讨论11-05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10-29
部门主管如何与下属有效沟通09-16
如何开展课堂有效教学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