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11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1.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

师:你们学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没学过。俄罗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画家叫列宾,他坐的船在伏尔加河上走,因为是逆流和顶风,所以船走不动,要用很多的纤夫拉着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师:他看见衣衫褴褛的这些纤夫,那么苦,在拉着船往前走,他画了一幅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线条作工具,来表达对纤夫的同情和当时的感受。那么现在贝多芬看见什么了,他才创作出这首曲子来?他是被什么感动了?

生:他被盲姑娘虽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穷,却还是那样学他的乐曲所感动。

师:你们刚才在最初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发言,有的同学说,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创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学说,他是对穷人的同情,还有人说贝多芬不嫌贫爱富,他同情穷人就写出这样的曲子,你们还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

师:现在怎么认为?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他的激情从哪来?

生:他的激情是从姑娘身上来的。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爱音乐,也很懂音乐,觉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弹了一曲。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

生:为知音。

师:那么当然了,这个知音又是那么困苦,又瞎又穷,对不对?

生:对。

师:这点我又明白了,还有,《望庐山瀑布》就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画的是河上的十一个纤夫。那么贝多芬这首《月光曲》的旋律我明白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从哪里来,我也明白了。但是《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我知道了内容是什么。(指一学生起立)刚才是你说的吧?你说《月光曲》的内容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生: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师:你现在怎么认为?

生:我认为《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

师:(打断)你的意思简单一点就是《月光曲》写兄妹俩的。那么我问你,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贫穷的。

师:那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

师:那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呢?

生: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众笑)

师:不行,这个说法说服不了我。别人有想法吗?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

师:有道理,说得还不太清楚,我给画几个符号大家看一看,(在板书的前后两大部分间画了三个“~”)这样一来,两部分连接起来,你们仔细看一看,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写了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不是,看清楚。

生:我觉得贝多芬的《月光曲》是写盲姑娘眼睛虽然瞎了,但却依然学琴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师:也不对。你们没有注意我刚画到黑板上的那三个符号。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这一层是说贝多芬听到琴声有一分触动,后来,“月亮升高”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后十分感动,后来“月光照耀”是说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动,这里表达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师:你们发现他把前后两部分怎么样了?

生:连起来了。

师:对应起来说的,那么把他这段话概括一下,贝多芬那天晚上所写的《月光曲》的内容就是写他怎么样?

生:心情。

师:那天晚上和兄妹俩接触的过程,以及他的心情是不是?

生:是。

师:可不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是不是呢?(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生:对。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简单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对不对?

生:对。

师: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谁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还说我上课时提过的问题。就是课文的第七节“贝多芬没有回答”,他为什么没有告诉盲姑娘自己的名字?

师:你们想想,如果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人,这个时候就该掏出什么来了?

生:名片。

师:掏出来上面写满了各种头衔的名片,贝多芬是这样的人吗?

生:不是。

师:再说了,如果贝多芬说了名字,后面能有盲姑娘用耳朵听出来贝多芬弹的曲子这样的情节吗?

生:不能。

师:明白了吧?谁还有问题?所以咱们归结一下:《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这首曲子的诞生,是由于遇到知音,是不是仅仅的简单的同情穷人?

生:不是。

师: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生:不是。

师:对了,所以它是怎么样产生的?大家看我写的字,读出来(在“月光曲”前写“有感于知音”生们一起读出来)是有感于知音才创作了《月光曲》,才产生这个灵感,大家打开书,读一下第八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的意思是美丽而幽静。

师:你是照字典上念的。你自己怎么理解?比如,太阳在天空照着,风和日丽,大地上显得那么清幽,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我觉得应该是淡淡的,不是很强烈,所以书上说那晚上的“清幽”就是月光是淡淡的,十分秀美,十分幽静。

师:淡淡的,雾里看花,今天早上升起了大雾,树木房屋都是朦朦胧胧的,淡淡的,啊,真是一个清幽的早上呀!行吗?

生:不行。

师:这不是淡淡的吗?

生:(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我觉得这是解释清幽的。

师:那么你给翻译一下,怎么解释。

生:“清幽”就是一切很……

师:说不来了!(笑声)

生:我觉得是清静幽然的意思。

师:清静幽然,用这两个词来解释一个词。我本来不懂一个词,你现在弄得我有三个词不懂了。(众笑)有些词呀,你硬要说它的解释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像他刚才说的一样“盲姑娘用心去听贝多芬的音乐。”有些词语你只能用心去体会了。我给你们说四个字,你们去体会,中国有句话是说:“月光如水”,你们去体会这个“清幽“。

生:因为水是十分平静的。

师:(打断)水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呢!

生:有些水是十分平静的,它把月光比作很平静、淡淡的、所以“清幽”也是这样的。

师:那么清亮亮是吧?好,有些词是只能意会,不能……

生:不能言传。

师: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了钢琴,就是《月光曲》,他把他的这一份情感寄托给谁了?

生:月光。

师:对了,寄托给月光了。所以《月光曲》的产生,第一有感于知音;第二,大家读,(教师在“月光曲”后写“寄情于月光”,学生们齐读)最后产生了《月光曲》,一首世界名曲。课文讲完没有?

生:讲完了。

师:该不该下课?什么?你说哪里还没讲?

生:我觉得后面的问题难理解。

师:你说说哪不懂。

生:贝多芬是怎样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师:咱们讲了没有?

生:讲了。

师:哪儿还没讲?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现在让你们背诵,能背下来吗?

生:能背下来。

师: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师:那你起来背一背,我听一听,(指一学生)

(此生流利地背诵倒数第二段)

师:谁能像他这样背诵的举手。(有三个学生举手,教师让他们站起来)你们老老实实地说,你们所以能背下来,就是上课这会功夫背会的吗?

生:对。

师:提前背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那你们就是极聪明的孩子。我只凭这一堂课就背不下来,我没要求大家当堂背诵,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你们几个能背下来是超乎寻常,非常好,好啦,咱们下课吧。下课。◆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教案教学设计]

2.月光曲教案(第一课时) 篇二

龙村中心小学

执教:王桂仙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艺术家。

2.认写11个生字,理解“幽静,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3、研读课文,体会两次感动。(走进茅屋后的感动、弹完一曲后的感动。)教学重点:体会贝多芬的两次感动。(走进茅屋后的感动、弹完一曲后的感动。)教学难点: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和灵感。(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可课件准备:幻灯片、音乐《月光曲》。课前激趣 播放《月光曲》

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说说你的感受。

师:音乐总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听着美妙的音乐,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PPT2:贝多芬名言)

师:通过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贝多芬的幸福是什么?(为穷人造福。用音乐为穷人造福。用他的音乐给穷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

师:贝多芬是这样说的,他是否是这样做的呢?通过学习今天的课文,你将会对贝多芬有更多的了解。

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

师:齐读课题 师:《月光曲》是贝多芬谱写的,大家了解贝多芬吗?(学生简单汇报交流,【出示课件3:贝多芬的简介】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板书:贝多芬)

师:同学们,《月光曲》的谱成还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呢?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欣赏贝多芬艺术宝库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去感受贝多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吧!现在请同学打开书,小组里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出示课件:读前温馨小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3、把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生: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师:看到同学读书专注的神情,听到笔在纸上流动的“沙沙”声。老师真的很欣慰。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课件5:生字词】 莱茵河 盲姑娘 蜡烛 琴键 谱成 波光粼粼 霎时间 记录 陌生 陶醉 纯熟 幽静

生:读(请2名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幽静”这个词,读着读着,你们的脑海里会想到些什么?谁能联系课文来感受一下这个词呢?

师:是啊!一切是安静的、寂静的、宁静的【出示课件6:清幽画面和音乐】一个秋天的夜晚,贝多芬正在这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在这样怡人而宁静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呢?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内容?(贝多芬无意中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谈话,进茅屋去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后来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最后即兴谱写了《月光曲》。)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师:是啊!贝多芬被感动了,于是按下琴键创作传世名曲《月光曲》。那这一开始感动贝多芬的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去课文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画出有关的语句。

1、走近茅屋后的感动

(生:在默读中思考,找出感动的句子。)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咱们现在可以交流了吗?谁来告诉老师?(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师:我听出来了,是兄妹俩的对话感动了他。(板书:兄妹对话)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真会读书,看大屏幕!哪句话最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出示课件7:一段妹妹说的话】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姑娘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要是能„„)【点击课件7:突出盲姑娘说的话。】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请你把这份对音乐渴望读出来。是的,贝多芬听出了他满心的渴望。他还听出了什么?(他还听出了这位盲姑娘她很喜欢音乐。对音乐的追求。)

师:来,请你把这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读出来。师:(教师接着学生的朗读,读哥哥的话)(出示课件7: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了。)此时的哥哥心里„„(此时的哥哥心里很难过)

师:请你读出哥哥的难过。师:此时的哥哥心里„„

(哥哥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实现妹妹的心愿而内疚、伤心、自责。)

师:来把哥哥这份伤心读出了。

师:妹妹听到哥哥的话又会怎么说呢?(哥哥,您别难过,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师: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明明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非常想听,这句话是随便说说吗? 师:那是为什么呢?

(他不想让哥哥伤心,非常体贴哥哥。)师 您很会体会。还有吗?(懂事,善解人意)

师:恩,你走入了姑娘的内心世界。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同学们让我们读一读这人间美好的真情。分男女生读。(出示课件7:一个姑娘说:„„)

师:此时站在屋外的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为盲姑娘这样酷爱音乐,为兄妹的这份深情所(感动)。他心潮起伏,他会想„„

(课件出示8:[听到他们的谈话,贝多芬想: ])

„„

师:同学们,妹妹的体贴与安慰;哥哥的伤心与内疚。面对这样一对手足情深的兄妹俩,面对如此酷爱音乐、善解人意的盲姑娘,贝多芬怎能不感动。于是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曲。(板书: 进屋演奏)(点击课件:播放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

2、弹完一曲后的感动

师:一曲弹完了,盲姑娘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课件9(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体会。(稍等)你体会到了什么?(贝多芬弹得完美,姑娘听得痴迷;她从音乐中体会到了深深的感情;盲姑娘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熟悉贝多芬的音乐,也熟悉贝多芬„„)

师:恩,你很会体会哦。大家注意了,盲姑娘怎么样说的?(激动地说。)(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想想说说。)

师:好,让我们一起激动地喊出来。

师:那么盲姑娘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仅凭一首曲子就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因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那你从哪里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从“他听的入了神”感受到的,说明他听懂了贝多芬的音乐。)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从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理解出来贝多芬弹得么多娴熟,多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是啊!我们一般听别人弹琴,知道弹琴技艺娴熟就很不错了,然而盲姑娘不仅知道这一点,还听出了贝多芬弹的曲子所表达的感情,所表达的那种境界。

师:所以说盲姑娘不仅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板书:巧遇知音)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能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茅屋里遇见知音,贝多芬此时的内心是万分的„„(激动)。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的贝多芬,而盲姑娘就站在你的身旁,此时,你会想„„

课件出示10:[此时,我想: ] „„

师:(是的,你们走进来盲姑娘的内心世界,你们都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作为一个音乐家,当他面对着一个如此热爱音乐,如此懂他音乐的姑娘,面对着他熟悉的琴键,他会怎样抒发他的情感呢?(弹琴。再弹一曲。用音乐给穷人带来幸福。用音乐来抒发他激动的心情。)

师:是啊,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于是贝多芬产生了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和灵感。(板书:再弹一曲)

师:(课件出示11:配乐朗读月光曲描绘的画面)这时候一阵风(示意生读: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面对着盲姑娘的问话,贝多芬没回答,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贝多芬只想再次按下琴键。)

四、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同学们,想听一听这琴声吗?请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一边倾听一边想象音乐的画面。在音乐《月光曲》的配乐下,师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下课!

3.支玉恒《丰碑》教学实录 篇三

《丰碑》教学实录 青岛公开课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课前活跃气氛)

1师:大家一起说,我们今天上什么课?1 1生:(齐)丰碑。2师:看我写字。(板书“石”)这是什么字?2 2生:(齐)石字。3师:组词。

3生:(齐)石头..石块..4师:知道我要写什么字吗?3 4生:(齐)碑。

5师:那么这个碑肯定是用什么做的?4 5生:(齐)石头。6师:(板书“碑”)先写一个什么字?5 6生:(齐)白。

7师:注意里面有一竖变成撇出来,然后呢?6 7生:(齐)一横一竖。

8师:谁知道碑是什么东西?7 8生:碑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用来纪念有些人的功绩的。9师: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功绩,能不能给他搞一个碑?8 9生:(齐)能。

10师:讲得对,用石头做的,上面还要刻上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纪念意义。另外,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比如西安,有个碑林,那里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那么多碑。那上面有些刻的是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唐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唐太宗叫什么?9 10生:(齐)李世民。

11师:对,他一生戎马生涯,骑过八匹马,都是非常好的战马。他去世以后,当然这八匹马也不在了。后人把这八匹马的样子都刻在八块石碑上,叫“八骏碑”,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所以说这碑有纪念意义,也有记载的功能,有文字还有图样,知道了吧?10 11生:(齐)知道了。

12师:那么这个碑我再加一个字(板书“丰”)是什么意思?11 12生:丰碑就是指高大的石碑。

13师:你能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吗?能组个词吗?12 13生:丰..丰满。

14师:丰满是多而不是高大。说不出来了?比如说革命烈士,周总理,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什么呀?(学生无人应,教师一字一顿地引导,等待)丰、功、伟..13 14生:(齐)绩。15师:对了,“丰功”就是大功,伟大的功绩。打开书,在上课前读过课文没有?14 15生:(齐)读过。16师:你读了几次?15 16生:五次。

17师:你读了几次。16 17生:不记得了。

18师:看来你们都读了好几次了。还想读吗?17 18生:(齐)想。

19师:咱们这回这么读,一起来读,有时我指名读。在大家读了好几次的基础上,这一次我一开始就强调要有感情。注意,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是什么意思呢?18当然,第一是让你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是通过这种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速度等,让你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一般咱们把文章理解了,用情感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我们现在是在预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利用有感情朗读对理解的作用,通过神情和语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作这么一个通过读来学习课文的工作,试验一下好不好?19 19生:(齐)好。

20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20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21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20 21生:寒冷的。

22师:恶劣不恶劣?21 22生:恶劣。

23师:你们读得恶劣吗?22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23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24 23生:(齐)懂。

24师:再重读,开始。24(生重读这句)25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25(生读文,师配合手势,并领读至第二句)26师:什么叫大冰坨?25 26生:被大雪冻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块。

27师:整个山就是一个大冰块,就是这意思。你想想整座山是这么一个冰块应该怎么读?26开始。

27(生齐读,师间中领读,读至“向前挺进。”)28师:刚才用的是“前进”,现在用的是什么?27 28生:(齐)挺进。

29师:比前进更怎么样了?28 29生:(齐)艰难了。30师:但是人更..29 30生:坚强了。

31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什么感觉?30 31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32师:哈!一口气说了三“太”!你再把这三个“太”与“挺进”联系起来想一下,你觉得这支队伍怎样?31 32生:这支队伍遇到的困难很大,决心也很大。就是刚才说的“更坚强了”。33师:对。再接着往下读。33(生齐读至“残酷的战斗。”)

34师:停,下面课文写了几个可能啊?”32 34生:(齐)四个。

35师:四个可能,情况不一样,看我的手势读,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四个“可能”。(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35生:(齐读)“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教师用平直、高扬放慢,再高扬快速加强,平实沉重四种不同手势指导读四个“可能”)

36师:对,大家把刚才学的这两段自已再练习一遍然后我们比比谁读得好。36(学生各自读文)

37师:下面进行朗读这两段的擂台赛,谁敢第一个走上擂台?33好,你先读第一段。37(一生读第一段)

38师:我觉得你读得好像挺费劲是不是?34你该低的地方没低,所以该高的地方就高不上去了,一开始低一点,再来一次。

38(生重读第一段。)39师:谁敢跟他打擂?35 39(一女生重读这段)40师:谁是胜利者?36 40生:(齐)她。

41师:那你就得走下擂台了。(叫男生坐下)谁敢跟她比?37读第二段。41(一男生读第二段。师纠正读错的地方。)42师:要是按读的语气来说谁读得好?38 42生:(齐)他。

43师:可惜的是有两处错误,那就得走下擂台了。谁再比?39 43(又一男生读二段)44师:谁该下去?40 44(大部分同学说她。)

45师:好的,你先坐下,再找一位同学把他读坐下。你没举手你起来,请你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45生:张志帆。

46师:好的,你自已举手也很积极,你要是打不下人家去就得..罚款,(众笑)带钱没有?41 46张志帆:没有。(笑声)

47师:一会儿跟你们老师借一点。开始读吧。47(张志帆读第二段)48师:用不用罚款了?42 48生:(齐)不用了。

49师:好了,都坐下。大家知道怎么读了吧?43 49生:(齐)知道了。

50师:谁来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44 50(一女生读文)51师:读得真不错,有没有读得比你还好的?45 51女生:有。郑作龙。52师:好的,你来读。52(郑生重读)

53师:两个人都不错。大家读第七段。53(生齐读第七段)

54师:停,这里写这位老战士死得很安祥,很镇定是不是,慌乱不慌乱?46 54生:(齐)不慌乱。

55师:安祥,死得也安然自在,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47 55生:(齐)慢一点。

56师:对了,虽然他安然自在地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心情应该沉痛,速度再慢一点,再读,开始。

56(生齐读第七段,教师随机带读、领读,并指出词的不同意义。记录不再详述)57师:(问张志帆)你起来,你认为哪个同学读的水平跟你相当?48 57张志帆:她。

58师:好,你也起来,你们两个读这段,一个一句倒换着读,你读一句,把她激发起来;她再读一句,把你也激发起来,两个人相互激发,一个一句好不好,开始。

58(两生开始轮读课文,期间教师特别指导首尾两句)59师:你们觉得怎么样?49 59生:(齐)好。

60师:不错。谁读第八段?50好,你来。60(一女生读第八段)

61师:你想让谁跟你比?51 61女生:他。

62师:好,你起来,你心里先想一下,你点谁跟你比,开始读。

62(男生读第八段。教师指导将军说的一句话,并让全体读。读完后指另一男生,第二个男生再读此段)

63师:下一段谁读?52读前先想好对手,读后直接点名。

63一生站起来读第九段,之后点另一同学的名,后者重读第九段。64师:下一段。

64一生读第十段,之后点名,比读。65师:再下一段。(就这样同学们相互比着读,读至第十二段)大家一起来读第十二段。65(生齐读,教师在本段加强了语气、声调的指导,多次范读、带读,并多次指名读句,亦请全体学生齐读)

66师:谁还想比?53读过的和被点过名的把手放下。你来。

66(一生再读第十二段,之后点名比读。师对后者耳语让她点一同学名)

67师:徐同学上前来,你当将军,大家读这段,读到什么动作,你就照做表演,我看你体会没有。54开始。

67(生齐读),此生根据课文表演将军)

68师:演的不错,如果将军不是这样缓缓地敬礼而是一下子很快敬礼,意思一样不一样了?55 68生:(齐)不一样了。69师:怎么不一样?56 69生:如果将军缓缓地敬礼,就表达了他非常怀念这位军需处长。70师:那么快点就不能表达出他对军需处长的更深的敬意?57 70生:我觉得将军这样缓缓地举起右手,表现了他心里非常沉痛。

71师:说得多好啊,心情沉痛。这文章写得真好。读倒数第二段。注意声音要激昂一些。开始。

71(生齐读第十三段,教师指导“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72师:这位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呀?58高大不高大?59 72生:(齐)高大。

73师:刚才读得非常好,再读得更好些,看我的手势。开始。

73(生齐重读,师配合手势。读至课文最后。在讲课文末段时,教师多次范读,领读,并指个人或全体学读,特别着重体会最后一句,并指导学生读得铿锵有力,详情不录。)

74师:我们每一段都读了好几次,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想法?60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出来。谁有话要说?61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74(生各自讨论)

75师:好了,先停一下,咱们整整读了一节课,有没有收获?62 75生:(齐)有。

76师:一会儿下课想一想你的收获,再上课把你的收获说出来,现在先休息。下课。

第二课时

1师:刚才整整读了一节课,烦不烦?1 1生:(齐)不烦。

2师:有意思是吧?2以后你就这样读课文,什么都不用讲,多读几遍,其意自现,明白了吧?3 2生:(齐)明白了。

3师:那我听一听,通过读,你想说点什么吗4 3生:我感受到军需处长不为自己,专为别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4师:好,看到军需处长的伟大。别人呢?5 4生:我想问,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会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5师:你先记住你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请你来回答。这叫问题回家。

5生:我想问,为什么军需处长倚靠在树上,但他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呢? 6师:他的衣服哪去了?6 6(学生七嘴八舌争着回答,有些学生说“军需处长没有棉衣”)7师:是啊,他在发棉衣的时候,作为一个军需处长,他完全能给自己发一件,是不是?7 7生:(齐)是。

8师:但棉衣太少了,不够了,他就把棉衣给了谁了?8 8生:(齐)战士。

9师:自己只好穿着什么?(问提此问题的同学)9 9生:单薄破旧的衣服。10师:还有什么?10 10生:我想知道将军为什么要给军需处长敬礼?

11师:刚才那个同学表演时我问了将军为什么缓缓地举起右手?11 11生:因为当时将军是十分沉痛的心情。

12师:他给军需处长敬礼说明对他怎么样?12 12生:尊敬他。

13师:这还不懂吗?13还问我干什么?14谁还说?15 13生:我知道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因为他原来以为军需处长没给战士们发棉衣,就发火了,后来才知道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自己。所以他愣住了。

14师:对了。还有什么?16 14生:我还想知道,丰碑不是指一些高大的石碑吗?为什么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15师:有意思,你也记住你的问题。一会儿就问你。你要说什么?17 15生:我通过课文知道了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为了能让整个军队的战士能穿上棉衣,而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他却被冻死了,他十分的伟大,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16师:还有吗?18 16生:我想问,在课文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话,说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为什么要用贴而不是穿?19 17师:为什么不说“穿”而说“贴”?20谁知道?21 17生: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的衣服了,所以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18师:(叫一男生上前)他外面穿着一件运动衣,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我说他的运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行吗?22 18生:(齐)不行。

19师:把他里面的衣服脱掉,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衣,我说贴在身上行吗?23 19生:(齐)行。

20师:好好想想。只穿外衣,是贴在身上吗?24 20生:(齐)不是。

21师: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25 21生:(齐)单薄。

22师:也许非常窄小,已被雪打湿了,就贴在身上,对不对?26 22生:(齐)对。

23师:好了,还有什么?27 23生:我知道了因为什么将军会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庄严的军礼。(师叫刚才提此问的同学注意听)因为军需处长克己奉公,值得敬重,将军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24师:明白了吗?28 24生:(提问的)明白了。25师:你再说?29 25生:我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这个词语作题目了。

26师:等一等,等会讲给他(指刚才问“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丰碑”的学生),刚才他提了这个问题了,你再讲一讲?30 26生:这里是说军需处长死得伟大,是说他的行动像一座丰碑。27师:好,先说这些,一会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27生:我知道了将军愣住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将军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的给养和装备的负责人,将军心里以为军需处长绝不会没有一件棉衣,他绝不会冻着,可是将军现在看到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感到疑惑。28师:所以他就愣住了,先不说了,我想问个问题愿意答吗?31 28生:(齐)愿意。

29师:你认为这篇课文是写谁的?32 29生:(齐)军需处长。30师:有没有别的意见?33 30生:还有将军。

31师:将军,还有谁?34 31生:整个队伍。

32师:那么究竟是写谁的?35又有军需处长又有将军,那么主要写的是谁呢?36 32生:(齐)军需处长。

33师:我有不同意见,我的意见先不说,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意见,我们先讨论。大家想一想一开始出现在课文里的是谁?37 33生:(齐)红军队伍。

34师:红军队伍在前进。一个独立的人物是谁?38 34生:(齐)将军。

35师:将军在干什么?39 35生:(齐)思索。

36师:那我们给第一部分课文起一个小标题,是什么?40 36生:(齐)将军思索。37师:中间加一个字。37生:(齐)加一个“的”字,将军的思索。(板书“将军的思索”)这是第一部分。将军思索什么?41从课文里找出关键的几句话。

37生:(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38师:这句话说了几种情况?42 38生:(齐)两种。39师:第一种..43 39生:(齐)恶劣的环境。40师:第二种..44 40生:(齐)残酷的战斗。41师:(齐)接着往下读。41生:(齐)“可能吃不上饭..将军思索着。” 42师:将军是不是在想这个?45 42生:(齐)是。

43师:那么这支队伍就只有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吗?46他本身怎么样?47找一找。

43生:本身的装备很差。

44师:这支队伍不但什么什么,而且什么什么,还什么什么,所以将军在思索,谁能按这样的内容和方法说话?48 44生:这支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和凶恶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45师:对不对?49 45生:(齐)对。

46师:谁再能说一遍?50更简单更利索的。46生:(齐)这只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和敌人做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47师:很好,这次不用我说的方法说,用你们自己的,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谁来说?51 47生:这支队伍装备本来已经很差,还要经受恶劣的环境,做出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48师:对。还有没有?52用些新的关联词。48生:这支队伍原先装备已经很差..49师:哦,现在装备好了。(众笑)是这意思吗?53(生摇头)可见这个词不行,你先坐下想一想。谁还说?54 49生:红军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而且要进行残酷的斗争,本来他的装备已经很差了,所以将军思索着。

50师:可以,就是稍微有点口罗口索。50生:(齐)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51师:非常漂亮,他把恶劣的环境和残酷战斗说在一起了,说“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既简练又精彩。

51生:这支队伍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还要用很差的装备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52师:有点毛病,“用很差的装备进行战斗”,这“装备”可不单指武器,衣服,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都叫装备,你如果说用很差的武器和敌人战斗还差不多,说用很差的装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再想想,谁还说?55 52生:红军队伍的装备已经很差了,他们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53师:对。这是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段就是谁出来了?56 53生:(齐)军需处长。

54师:一直写到哪里?57读最后一句。开始。54生:(齐)“大雪很快地覆盖..晶莹的丰碑。” 55师:(板书“晶莹的丰碑”)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读,开始。55(生齐读最后一段)

56师:第一段是写这支队伍领头人的思索,为这支队伍思索,第二段写军需处长,下面最后一段又是写谁?58 56生:(齐)队伍。

57师:对,写这支队伍的。如果不明白,咱们接着学。你们看看军需处长那一段,你觉得哪一小节最受感动?59你能起来读一下,然后把你的理解说出来,最后再做一个小结吗?60这叫“一读二讲三结”。自己先做下准备。你感受到哪段对你有触动就读哪段。

57(学生各自读文)58生:(读第十二自然段)这一段让我受到感动,将军的职位比军需处长高,可是军需处长这种舍人为己的..58师:怎么成“舍人为己”了?61(众笑)59生:(接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将军怀着沉痛的感动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9师:还有小结呢?62 60生:..60师:将军为队伍有这样的部下而感到..63 61生:自豪。61师:还有内心的无比的崇敬。好的,这就是你的总结了。谁还说?64 62生:(读第九自然段,师插话,你读得真好!)这一段话使我受到了感触。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开始思索着,为自己的队伍担心,又冻僵了一位老战士,他的心情很烦乱。我觉得,从这段话里我认为他是一位十分关心战士的将军,我是从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看出来的。他看到有人冻死了,就很生气。

62师:你认为将军对他的战士是爱护的是吧?65 63生:是。

63师:爱护战士干什么还发那么大脾气?66 64生:因为他开始以为是军需处长没给这位战士发棉衣,所以很生气。64师:对,很好。还有吗?67没说过的来说。65生:(读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军需处长对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什么慌张,所以死得安祥、镇定。对部队装备很差,没有棉衣而没有怨言,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也无怨言,他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大碍,对此表现得没什么慌张。

65师:所以他表现得十分..68 66生:安祥镇定。

66师:她没说完全的,谁想说站起来就说。

67生:我十分佩服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自己也应该有棉衣穿,可是他却想到战士们比他更需要棉衣,战士们每时每刻都要和敌人斗争。棉衣可能破了,他就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僵了,我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68另一生:这一段话赞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忘我无私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69另一生:我还从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看出了军需处长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可他不畏惧,依然十分安祥镇定地死去。

70另一生:我非常敬佩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为了整个部队居然可以牺牲自己,而且,我还觉得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很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战士,所以胜利是属于这支队伍的。

71另一生:我觉得军需处长十分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军需处长,完全有可能给自己发一件棉衣,而却让给了别的战士,他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67师:课文上说他像一个晶莹的丰碑,晶莹是什么意思?69 72生:晶莹的意思就是光亮而透明。68师:什么东西是晶莹的?70 73生:水晶、钻石、冰、雪、眼泪、玻璃..69师:对,这些东西光亮而透明,所以说它是晶莹的。课文上说这位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以后是晶莹的丰碑,他怎么会晶莹?71怎么会光亮透明啊?72 74生:因为他被冰封住了,所以他也是晶莹的。

70师:冰雪是光亮的所以他也是晶莹的,这是从外观上看,是对的,他的内心呢?73 75生:还有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71师:舍己为人,是不是无私的?74 76生:(齐)是。(教师板书“无私”)72师:还有什么?75 77生:我觉得之所以写他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比喻他舍己为人的精神。73师:我现在问你军需处长光亮不光亮,表现在什么地方。76 78生:他是光亮的,因为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74师:没说具体,你来说。79生:虽然军需处长外表也是光亮的,可是内心的光辉比他的外表更加..75师:你说得挺漂亮,但不能用“虽然可是”,这样后半截就转折了,句义就向相反的方向去了。你应该用什么连词?77 80生:(齐)不但,而且。76师:不能用“虽然,可是”,用“不但而且”。你说一遍。

81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内心的光辉比他外表的晶莹更加的..光亮..(说不下去了)82另一生:不但他外表光亮,而且他的内心也像外表那么光亮,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前进。

77师:我们还得具体研究一下。刚才说了,他的内心想着别人,这是无私的。他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所以他面临死亡时害怕没有?78 83生:(齐)无所畏惧。78师:“无所畏惧”可以简单地写成什么?79(板书“无畏”)那么我再问一问,军需处长是光亮的大家都明白了,他是透明的吗?80 84生:(齐)不是。

79师:错了。他的心地透明不透明?81 85生:(齐)透明。

80师:说,怎么透明?82 86生:因为他心里只想着别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着想。81师:他心里有没有阴暗的角落?83 87生:(齐)没有。

82师:他的胸怀是不是能够完全向所有的人敞开?84 88生:(齐)是。

83师:是不是透明?85 89生:(齐)是。

84师:不要理解得太狭窄,“透明”就是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不是这个意思。能够敞开胸怀,完全给大家看,没有一点见不得人的私心杂念,这就是透明的。那么你们想一想,刚才讲丰碑的时候是高大的石碑,再拿丰碑去比喻军需处长,那么这个丰碑还是指高大的石碑吗?86你要特别注意听。(指问丰碑的孩子)

90生:(齐)不是。

85师:它含有什么意思?87 91生:(齐)品质。86师:(指着自己的头部)有没有这个?88 92生:(齐)思想。87师:对。(在“无私”后加“思想”、“精神”)还有什么?89他相不相信这只队伍一定能够战胜困难?90(生答相信)那就是说他对革命队伍的胜利有没有坚强的信念?91 93生:(齐)有。

88师:有没有使革命进行到底的这种力量啊?92 94生:(齐)有。89师:(在板书“无畏”后加“信念、力量”)虽然他牺牲了,但是他身上所含有的力量是能够看出来的,所以丰碑在这里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意思了,它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到了军需处长这里,他是无私的无畏的,这种思想精神,这种信念,力量使他成为一座丰碑,成为人们的榜样,对不对?93 95生:(齐)对。

90师: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没有?94 96生:(齐)受到了。91师:从哪儿看出来?95 97生:(齐)最后一个自然段。92师:读出来。开始。98(生齐读最后一段)

93师:我问你们,第一段将军在思索,到了最后,他的思索有没有得到回答?96 99生:(齐)得到了。94师:怎么回答的?97 100生:(齐)(读文)“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95师:将军思索,“队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吗?”回答是:“我们是胜利的队伍”,对不对?98 101生:(齐)对。

96师:谁给他作的回答?99 102生:(齐)脚步声,军需处长。

97师:军需处长,还有脚步声,大家再把脚步声读一读,开始。103生:(齐)(读文)“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98师:(对一个学生)你起来,上课时你提了一个问题,我让你自己思索,就是关于脚步声的,你把当时提的问题再说一遍。

104生: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能够..99师:现在明白了吗?100 105生:明白了。

100师:因为战士有着为别人着想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有抗日革命的坚定的信念,这样的队伍怎会的失败呢。101 101师:说明白了没有?102 106生:..102师:大致说明白了。这些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是谁发出来的?103 107生:是红军战士。

103师:是这支队伍的红军战士,他们受了什么鼓舞?104 108生:军需处长。

104师:那么步子为什么是沉重的?105 109生:战士们心情沉重。

105师:心情沉重,所以脚步也怎么样啊?106 110生:(齐)沉重。

106师:这些脚步声为什么又是坚定的?107 111生:因为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坚定了。107师:所以脚步也是..108 112生:更坚定了。108师:明白了吧,(指另一个同学)你起来,你当时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把军需处长叫做丰碑是不是?109现在明白没有?110讲。

113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身上有无私奉献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他那种精神鼓舞着所有的红军战士。

109师:使这些战士用坚定的脚步声回答了将军的什么?111 114生:(齐)思索。110师:告诉将军什么?112 115生:我们的队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能把革命进行到底。111师:是一支..113 116生:胜利的队伍。

112师:你们想想,整篇文章是单单表现军需处长个人的吗?114 117生:(齐)不是。

113师:究竟是表现什么的?115大家说吧。118生:(齐)红军战士,红军队伍。

114师:作者就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我们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明白了没有?116 119生:(齐)明白了。

115师:军需处长只是这支队伍里面一个代表。正因为军队里有了这样的人,而且他能鼓舞大家的斗志,所以这支队伍就是胜利的队伍,明白了吧?117 120生:(齐)明白了。

116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118没有了,那就下课吧,下课。

全文板书样式: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无私思想、精神 无畏—信念、力量 胜利的队伍

简评

一、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笔者的《第一场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是“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这种“在读中感悟”的例子,在课例中俯拾皆是。

二、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有的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读书中的疑难,而且尽力使这些质疑经过一段读,议论之后,最终由提问的学生本人作答(教师称这为“问题回家”。)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表达的积极性,培育了自信的品质。课例中仅在第二课时开始后,第一次让学生“读完以后说一说”时,就有11位学生发表了自己读书后的见解(这其间有学生回答教师穿插的问题的发言不计在内),而且每个发言都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质疑,没有照搬课文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前段的朗读确实达到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

三、《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出现使将军、使

4.支玉恒《学弈》课堂教学实录 篇四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时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候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白话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导的。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这是小学生学的第一篇古文,要简单做一下介绍,讲一讲与现代文的不同,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就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拿这个“之”字为例不是随意的,与后继的教学有很大的关联。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这个字的关注,因为此字在文中出现多次,含义不同。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白话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先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候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呀、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迟疑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老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标点之外的“断句”对阅读古文非常重要,而对学生来说又十分陌生,所以教者在这里下的功夫也很大:讲述、示范、标画、练习。其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会读,而后通过读进一步理解古文含义。)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

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一般来说,阅读课的提问不宜直问课文内容,但学古文例外。因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要理解与白话文不同的语言形式,就是要弄懂字、词、句的直接含义,进而明了全篇。与学白话文有所不同。)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如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如果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按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重点推敲几个“之”字的不同含义,同时继续学习活用注释,实现古语与现代语的转换。)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

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什么?

生:射天鹅。(这个“之”字的指代对象显然不同。这种现象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难点。这里采用了联系上文的办法。)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学生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注释的实词学生很容易掌握,记住就行了,如:弈、通国、海、鸿鹄等。但有些虚词在使用中随语境有较大变化,这是学习古文最困难的地方,所以教者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要大得多。)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言,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爱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文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老师,课文里有两个“也”字,好像都没讲,它们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质疑,其实教者已估计到学生提的问题还会有一些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虚词。果然。)师: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第一个是:“通国之善弈者也”,第二个是:“非然也”。

师: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听我说。这个“也”字在现代语中最多见的是当“同样”讲。比如:“你去我也去。”“他朗读也很好。”都是这个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表示某种语气,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生:没意思。(大笑)

师:对,它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活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次讲,不要求越简单越好。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清晰。现在要讲故事,应该在符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挥,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众笑)但要添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我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找三位同学讲。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吧!

(让学生完整地讲故事,其作用一是进一步巩固学习中已有的理解,并进一步活化;二是启发学生想象、发挥,丰富感受,丰富语言;三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提出不要太简单的要求。)

生:我推荐王亚欧。

生:我推荐秦浩然。

生:我推荐我自己,我叫史维荣!(笑声掌声)

师:好一位维护自己尊严与荣誉的女同学!有个成语,就是讲自己推荐自己的,知道吗?

生:毛逐自荐。

师:差不多,只差两点!在你说的“逐”字上面加上两点变成“遂”(板书“遂”),“毛遂自荐”。毛遂也是一个人名,是战国时代平原君的门客。他自己推荐自己当一次“谈判代表”把事办成了。后来人们就用“毛遂自荐”来表示自我推荐的意思。好吧,现代女毛遂——史维荣女士请上台!(笑声)

(三位学生并排站在讲桌前,面向同学。)

生:(自荐的史维荣)大家好!(师插话:很好,先行问候!出于礼貌,哪位同学讲完了,我们都要报以掌声!对不起,打断你的讲演,重新开始吧!)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就在四千多年前(众笑),有一个人名字叫弈秋。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呢?因为他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了,所以叫弈秋,说明他的棋艺已经到了丰收的秋天,结满了累累的硕果。人们见他棋下得这么好,就请他出面教两个人学习下棋。

师:想在他丰硕的果园里再增添两只金苹果!(众笑)

生:这两个学下棋的学生一个叫李中芳(学生大笑,纷纷往后看),一个叫赵迪。(学生又笑又看)

师:笑什么?(有学生说刚才说的两个人都是本班学生。众大笑,师亦笑)你太棒了!为什么单说他两人?是不是一个爱学习,一个上课尽走神?

生:不是,他俩是我的好朋友。这个李中芳还不错,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上课,她只听弈秋讲课;可是那个赵迪就不行了。(众笑)她一边上课一边走神,看起来好像是在听课,但她一个心眼想着:要是有一群天鹅飞来有多好呀!我拿起弓箭射它几只下来,可以饱一顿口腹。

师:那叫“一饱口福”,“福气”的“福”。

生:可以一饱口福。结果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老师„„(众笑)

师:最好不要说“弈老师”,你不是说“弈秋”是人们称赞他的一个称呼吗?他不一定姓弈,也没听说有姓弈的。

生: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秋学棋,可是赵迪很快就跟人家李中芳差远了。(众笑)可赵迪还说:“我的脑子不如你,没你聪明!”但是弈秋却摸着胡须说:“错了,不是这个原因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干什么事,学什么本领和知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然就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们用的成语“专心致志”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师:真的不简单啊!下一位讲。(该生发言略——编者)

生:(讲演得过奖的王亚欧)先生们,女士们。(笑声)

师:这种称呼是从国外传来的。他们比较尊重女性,所以应该把次序调过来。

生: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光临今天的故事大会!(笑声)话说唐朝天宝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越演越热”的时候。地球人都知道,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一点不假。这天,正是春末夏初,贵妃娘娘刚刚在华清池洗完了温泉。觉得无事可干,就想下一盘棋。

师:弈秋终于快出场了!(众笑)

生:可是下棋唐玄宗不是杨贵妃的对手。于是,玄宗皇帝传来了太监高力士,问他通国上下谁人下棋最好。高力士说:“启奏万岁,小臣听说诗人李白棋艺不低。”玄宗说:“传我口谕:宣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听说了下棋的事,赶忙奏曰:“微臣李白不才,不敢在娘娘面前现丑。臣推荐一人必能令娘娘满意。”玄宗说:“此人是谁?什么背景?快快道来!”

师:这回弈秋该来了吧?

生:众位客官莫急,嘴急吃不了热豆腐!(众笑)话说李白长吁一口粗气,手捋三绺不长不短之须——我这个“之”字也当“的”字讲。(众笑)我下面开始扮演李白。启奏万岁,此人名弈秋,年已花甲。他乃我大唐天下最负盛名之弈手。日本使臣也派高人与弈秋手谈„„

师:告诉大家什么叫手谈。

生:手谈就是对弈,也就是下棋,是一种文雅的说法。我接着讲。结果日本人也大败而去。(众笑)这时玄宗皇帝已被说得兴起,说:“派两个学生去向他学弈。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李白说:“臣领旨谢恩。”然后李白就给弈秋送了两个徒弟过去。其中一个名叫聂卫平„„(大笑)

师:怪不得聂卫平人称棋圣,原来师出名门!另一个便是享誉全国、名扬欧亚的本人——王亚欧!(全场鼓掌大笑)

师:啊,你也是弈秋名下高徒!请问先生,您会下围棋吗?

生:不瞒您说,本人粗浅涉猎,学艺不精。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就是没有机会!(大笑)话说开学以后,聂卫平兢兢业业、专心一意好好学棋,惟师傅弈秋之言是听;而王亚欧那小子(众大笑)虽然也貌似听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眼见秋去冬来,(师:又扯远了!)大雁准要南飞,(师:不是大雁吧?)天鹅也是候鸟,到冬天也要迁移。

师:那不叫迁移,一般称其为“迁徙”。(师板书“迁徙xǐ”并写“徒”与之区别)

生:好。天鹅也和大雁一样要迁徙。于是那个王亚欧就一心想着天鹅就要到来了,我得引弓射箭,命中几只,好献给老师弈秋。但时间一长,好坏就显出来了。虽然他与聂卫平同师学艺,但两个人的棋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师:孙悟空翻一个筋斗都追不上)就是。所以聂卫平成了棋圣,王亚欧明年才能小学毕业。(大笑)唐玄宗听到这里说:“这个王亚欧可能是小儿痴呆症吧?”但杨贵妃却说:“圣上此言差矣,那个亚欧小儿,非智不如人,是其不务正业,一心贪玩、不求上进也!”(鼓掌)

师:太好了。我问你,我国的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最喜欢哪本?

生:都看过。《红楼梦》没多大意思,净是家庭琐事。我最喜欢《水浒传》,里面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们的绰号我能背着说出一大半,《三国演义》我也喜欢。

师:他为什么能讲这么好呢?主要是他读书多。读书多,知识就丰富,所以语言生动。说实话,他的知识面和表达能力,就是和中学生比也丝毫不差!你不会骄傲吧?

生:不会。我没学好下棋就已经后悔了!(笑)

师:幽默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大家要像他一样多读书,好吗?还有一点我得告诉大家。讲故事可以创造发挥,展开想象,但这种想象一定要符合一般的人情和事理,不能有硬伤。例如,亚欧刚才说他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这可以,因为马晓春确实是一个围棋高手;但如果要说成想与姚明小试牛刀,就成了硬伤了。至于故事中把唐玄宗、李白都扯进来,那就是一种幽默了,是可以的。

(因版面所限,本实录编者略有删节,未经支老师审阅。)

点评:

5.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整理人:岳阳楼区延寿小学王桉

一、课前问好,师生互动

1.同学们好!同学们真精神!同学们真可爱!有没有想到一个老头给你们上课?怎么想到的?

2.我已经78岁了,还能说可爱吗?说健康 3.同学们请坐下 生:老师请上课

二、导入

师:今天我们讲什么课? 生:晏子使楚

师:读过课文没?晏子是谁? 生:齐国的上大夫 师:什么叫上大夫? 生:一种官职 师:他是哪个国家的? 生:他是齐国的 师:齐国在哪儿? 生:齐国挨着燕国 师:燕国在哪儿?北京一带

齐国在山东,当时两个国家,一个叫齐,一个叫鲁,所以现在山东简称齐鲁 晏子去访问哪儿?楚国在哪?你们这一带

从山东到湖北湖南楚国这一带,路程挺远的,坐马车来的,也很辛苦。昨天我坐飞机飞

了13个小时。想一想这课内容,想想我们对话,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是谁代表哪个国家去哪个国家访问,会见谁? 生:是晏子代表齐国到楚国访问,会见楚王

师:我用四个字就能概括,你们信不信?——晏子使楚

三、新授 1.板书课题 2.读题

师:把刚刚你们说的话再写一行字,你们看是不是这样。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主要会见了楚王 这句话就是对课文的最高度的内容概括

师:想想课文内容,晏子一到楚国,就面临一种什么状态? 生:面临楚王对他的侮辱

师:这叫一语中的,一句话就说对了。看看侮字怎么写,单人旁写每字。辱:辰下面是

寸。在这种侮辱面前,晏子怎么做的? 生:晏子进行了巧妙地反驳。师:驳字怎么写?师教写“驳”

最后什么结果?赢了输了? 生:赢得了楚王的尊重。生:晏子使楚王尴尬

师:实际上,就是说他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怎么样?课文上有句话

生: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使楚王不干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这就是你们说的为齐国争得了荣誉保卫

了齐国的尊严。晏子一到楚国就面临着侮辱,他进行了巧妙地反驳,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这段话又是什么话? 生:课文主要内容。

师:刚刚我们说的不是主要内容吗?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主要会见了楚王,这不 是主要内容吗?

生:这是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 师:这句话呢?(指板书)生:这篇课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对一篇文章有简单的概括: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主要会见了楚王。这是最简

单的概括,还有比较不简单的概括:晏子一到楚国就面临着侮辱,他进行了巧妙地反驳,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这也是概括,只不过比较详细。咱们概括几次课文了? 生:两次

师:还能再详细点儿吗?课文讲了晏子在楚国的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在哪儿?晏子在 这里要做什么? 生:晏子正要入城

师:给它加个小标题:入城,第二个故事是什么? 生:晏子会王

师:会王,我问你们有同学说面君,对不对? 生:君有两种意思,君子和君王 师:君是什么意思?皇帝为君

生:君是皇帝,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战乱没有统一,不能称君 师:说到点上了,因为当时是战鼓春秋时期,战国是分裂的,当时有最强盛的七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几个国家分别割据互相交战,最后被谁统一了?被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这个时候中国才有了第一个皇帝,就是秦始皇,在他之前春前战国时期中国还没有皇帝,所有这七个国家的国王都叫诸侯王,所以他们只能称王不能称君,面君就不对了,面圣也不对。见王也可以,但它是现代语。第三个标题,晏子干什么去了? 生:赴宴 师:设宴行不行?

生:设宴是请别人来,而这里是晏子去宴席 师:我问你们,入城是谁入城? 生:晏子

师:会王是谁会王? 生:晏子

师:设宴是谁设宴? 生:楚王

师:赴宴是谁赴宴? 生:晏子

师:所以,要说赴宴这三个小标题的角度都一样,起小标题规矩也挺多,第一个必须得同样的字,第二角度要一样。这里应该是赴宴,赴字怎么写?黑板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谁发现了? 师:这个字读宴,组词:赴宴、宴会,什么叫宴? 生:酒席

师:可以说吃酒席。这俩字有什么区别?非常相似,看出来了吗?谁能想办法让大家永远不搞混?

赴宴的宴最上面是什么?宝盖头古代是这样写的,它像盖在什么上面的一个东西,就像一间房子。知道吗?

生:可以这么记,晏子的晏上面是曰,赴宴的宴,我们知道酒席上面有屋顶的,可以这样区分

师:应该说酒席都是在屋子里面举办的。所以它要在一间房子里办酒席,赴宴的宴是宝盖头。(教写晏与宴区别)

四、学会详细概括

师:下面再给你们出个难题,晏子代表齐国怎么样怎么样,会不会说?

生: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一到楚国就面对着侮辱,晏子巧妙地反驳,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

师:说得对!现在我要求你把三个小标题也往里面加进去,组织一下语言自己心里默念一下。

生:晏子代表齐国来到楚国,入城的时候面临着侮辱,会王的时候巧妙地反驳,赴宴的时候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

师:你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生: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一到楚国就面对着侮辱,一种侮辱是入城,一种侮辱是会王……

师:入城就是侮辱啊,这加不进去

生: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在入城、会王、赴宴时都面临着侮辱,但晏子巧妙地反驳,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

师:对不对啊?她一下子就都说进去了,把它加在哪儿了?这儿(板书)谁还有别的说法?中国语言就这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说。这就是语言的丰富性。

生: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楚王想羞辱晏子一番,晏子入城、会王、赴宴的时候巧妙地反驳楚王对他的侮辱,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

师:对啦!但是说利索了没有?不利索,谁再说?

生: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楚王想在他入城、会王、赴宴的时候侮辱他,但是经过晏子巧妙地反驳,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

师:说对了,但是你说的跟头一个学生说得一样,也是加在最前面。不算你的新创造。我直接告诉你们,能不能加在巧妙反驳前面?能不能加在完全战胜前面?

生: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一到楚国就面临着侮辱,晏子在入城、会王、赴宴的时候巧妙地反驳,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

师:最后一句最好是不敢不尊重晏子,比不得不尊重要强一些。生: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他面临着楚王的侮辱,但无奈晏子聪明机敏,把楚王的种种侮辱都巧妙反驳,在入城、会王、赴宴三个阶段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

师:可以,就是都不太简练。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一到楚国就面对着侮辱,他进行了巧妙地反驳,在入城、会王、赴宴三件事情中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可以不可以?

生:我还有一个

师:好,再说一次,说不简练刮鼻子,的确说简练了刮我鼻子。生:晏子代表齐国出席楚国,晏子巧妙地反驳了来自楚王的侮辱,在入城、会王、赴宴的时候完全战胜了楚王,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和他所代表的齐国。

师:可以,好,你刮我鼻子吧!不敢,嘿嘿,不如晏子胆大。

五、理解课文内容

师:现在你们想想入城,谁来读课文?从来没说过话的来读。生读课文

师:拿出一支笔来,把你认为这一段里最重要的一句话勾出来。师:读一读。

生:这是狗洞,不是城门……什么样的国家。

师:为什么要勾晏子说的那段话?为什么认为它是最重要的? 生:感受到晏子的机智

师:对,这几句话正是利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因为这篇文章就是表现晏子的,写人的,所以这段表现晏子的话对主题突出有很大作用,它是重要的,大家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这段话巧妙在哪儿?

生答自己的理解,老师提示要简练。

师:这段话可以归纳成三句:访问狗国钻狗洞,访问楚国钻狗洞,楚国就是狗国

最后一句话晏子说出口了吗?暗藏机锋。

看上去很简单的三句话,藏着学问,叫做:形式逻辑,这是你们大学才会学的一门学科,但是大学生听老师讲,做了笔记下去又复习了,还是不会用,可是在两千多年的晏子,当时根本还没有这门学问,也没有这本著作,晏子已经把形式逻辑里的格式运用得纯熟了,晏子这个人简单不简单?说他巧妙的原因也就在这儿,他运用了一种推理的格式。再把这段话读一下,读得像个晏子,来反驳他。

生读课文。

师:就这么简单,器宇轩昂地读出来,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

师:晏子用这样伶俐的语言巧妙反驳,第一次就战胜楚王了。第二次,会王,大家一起大声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这段一共有几次对话?两次。第一次对话读出来。生读文:晏子见了楚王……人呢?

师:晏子一口气说了好几句话,你把那句话再读一遍。生读,师:里面有成语

其他生说成语,师板书:联袂成云,挥汗如云,摩肩接踵

师:网上查的,都记脑子里了?嗯,挺好挺好。这第一段话中心是说什么?齐国有人没人。

第二段对话谁来读? 生读文。

师:这回是讨论什么?讨论齐国有什么没什么?人才的问题。你们拿笔把楚王的话用曲线勾出来,晏子说的话用直线勾出来。生勾画。师:男同学读楚王的话,楚王是高傲、不可一世、不容反驳。晏子呢?谦虚,谦虚里面体现了他的才能。女同学读晏子。

男女分角色读。

师:这回我找两个同学,谁能读出楚王凶狠不讲理、身高气傲的姿态来?晏子选一女同学。

指名读。

师提示楚王应该笑。生演。

师:这回晏子是怎么巧妙反驳的?抓住最重要的说。生:晏子巧妙反驳了楚王的话,还说楚国是下等的国家。生:楚王说齐国那么多人,不应该派晏子来,就说晏子不中用,但晏子承认了自己不中用,还说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意思就是会所晏子不中用,楚国也就不中用。

师:这儿能像刚刚那样归纳三句话吗?

生说,师板书:访下国派下人,访楚国派下人,楚国就是下国。师:这是形式逻辑,第一句话叫大前提,第二句话是小前提,结论是第三句。再来读读,有声有色地读一读,最好能记一记。

指名读。

师提示,笑一笑,想想应该怎么笑。晏子和楚王的饰演者笑。师:谁来读读第三个故事? 生读文。

师:第一次是陪笑,这一次是赔罪,陪笑的陪和赔罪的赔有什么区别? 赔礼、赔罪想到钱,钱是贝,好记。那个陪是耳朵旁,就跟耳朵一样,总跟着人旁边。这一段不好读,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文。

师:那两段都是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推理出来的结论,这一段是那样推的吗?还能推吗?这一段叫做类比推理,它用什么比什么?

生:把柑橘在淮南生长的结果比作人在齐国生活的结果,把柑橘在淮北的生长结果比作人在楚国生活的结果。

师:用四个字:南橘北枳,来比作两个国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秩序的不同。最后一句,强有力的读读。

生读。

六、演课本剧

师:演一演吧!生上台演

师:给楚王搬个王位吧,楚王请用茶。生笑。

师:有个要求,把书放下,不许看,背着说。不一定非得是原文,意思相同就可以。

还有一个角色 生:武士

师:太监,男士来,扮演太监。咱们演话剧第二幕会王。师指导:我告诉你怎么演(太监),太监声音要又尖又细:齐国使臣晏子请求参见大王。(对楚王)不能左顾右盼,得庄重:宣他觐见。(对太监)齐国使臣晏婴觐见大王。(对晏子)晏子看你怎么走,不能随便走,也不能齐步走,拜见大王拱手礼:齐国使臣晏婴参见大王。

上一篇:抵制网络虚假信息下一篇:留在记忆里的容貌七年级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