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5篇)
1.《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第五单元第21课导学案
21《奇异的琥珀》(共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嗡、脂、晌、渗、澎、湃、黏、稠、详”,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2、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写作思路。
3、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也可以与同学讨论、交流。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读了课文,你能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我能认识的生字词:
2、你觉得生字表中的哪些生字特别值得注意?你想提醒大家:
3、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也值得我们收集在词语花篮中?
4、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例如:列表格、画箭头、写小标题、文字叙述等方式
1、读了课文,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针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第五单元第21课导学案
第二课时
1、深入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并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
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2、交流填空: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通过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的想象,进行了科学的推测,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1.形成松脂球2.埋入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3、默读课文1-11节,思考形成的必要条件与最重要的条件。
1、小组内比赛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小组派代表将体会最深的句子说出来与全班同学交流。
摘录描写太阳强烈的词语或语句,完成填空。
出示:描写太阳强烈的词语或语句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收获了些什么?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用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写当时蜘蛛与苍蝇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小苍蝇和蜘蛛前俯后仰地挣扎起来----------------------------------------最后终于不动了。
2、我的课堂评价:(本节课你想送给自己几颗星呢?请涂色吧!)
[《奇异的琥珀》导学案(共2课时) (S版六年级上册)]
2.《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这篇文章用长短一致, 节奏整齐, 对仗工整的排比句, 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用一组长短不一, 节奏跳跃, 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 感叹时光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 不但具有音乐的美感, 而且显得典雅朴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 不能碌碌无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描写细腻、采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 不能碌碌无为。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细致描写、采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作者朱自清,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匆匆》, 走近朱自清, 去欣赏、品味、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
1.指名读生字、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自主学习, 引导感悟
默读课文, 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并在旁边标注你的感受体会。学生小组及全班交流。 (教师按照预设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并引导学生感悟) 。
(一)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 这句话作者用了几个追问?
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2. 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3. 请你反复读两遍, 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 读句子, 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 泪潸潸”?你知道“八千多个日子”是作者的哪些日子吗?
2. 从“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 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用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 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教师范读, 再指导学生读, 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三)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 读句子, 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 这段描述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1) 作者使用了排比句, 把时间拟人化, “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很快从身边“溜走”。 (2) 作者通过生活中“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具体细节赋予时间以生命, 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 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毫不注意中消逝的吗?
4. 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四) 出示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 在这一段话中, 作者有几次追问? (六次) 有几次做出了回答? (两次)
2. 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 才算是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 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 出示朱自清资料, 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 (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学习写法, 读写结合
1.《匆匆》这篇佳作影响了几代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利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小事, 生动地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具体化, 有极为丰富的感情色彩。宜师生共同总结。)
2.朱自清先生感觉时间步履匆匆, 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 同学们, 你们的时间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 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 赋予时间生命, 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
3.学生自由仿写。
4.学生写完后, 朗读交流, 师生及时评价。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古今中外, 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组内及班上交流。)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 学生朗读。同时朗读课后“阅读链接”《明日歌》。
3.思考:文章第1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 杨柳枯了还青, 桃花谢了还开, 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 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 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那么, 我们该怎样做呢?
4.小结:同学们, 时光匆匆而逝,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未来的时日, 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3.《学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把学法的指导与语文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思考的过程,学与思是相互融合的,让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有趣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韵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让孩子喜欢的。
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默读课文,了解默读的方法,初步掌握默读的技巧,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背诵课文,学会把心中的感受通过声音、表情形象地表达出来;积累句式和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头尾,制造悬念
1.昨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了《学棋》这篇课文,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大概意思。(可稍做提醒:开始怎样,那后来呢?)
边交流边板书:
秋
一个学生 另一个学生
出色的棋手 没有多大长进
2.老师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了出来(出示第一段和最后段),大家读读。老师有个要求:边读边想,读出你的感受。
自由读。
指名读第一段,有不懂之处吗?
“能手”是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出示表格)
秋是下围棋的能手,所以远近闻名,这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来,再读读这一段,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3.正因为如此,(引读第二段的第一句)
4.可结果呢?(引读第三段)
出色的棋手,也叫________,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一读。
那另一个学生呢?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读这句。
就这样边读边想,读书就成了享受,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大意。这次没有老师提醒,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5.读到这儿,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酝酿问题、交流问题并归纳问题:为什么两位学生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设计意图:学始于疑,同样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孩子心中的疑问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设计,就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材本身上来,对孩子学好语文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重点突破,掌握学法
1.这问题第二段已告诉我们了。打开书本,自读第二段,不过,老师提个要求:
出示:默读课文。
什么叫默读?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后交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边板书:
专心致志也叫
走神________也叫________
3.我们先来看看专心致志学下棋的学生吧!学生把书合拢,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要求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象,想想这位学生学棋的样子,好吗?
想好了吗?谁愿意读一读,读出你的想象!
指名读。
我看见了,多认真的孩子呀!
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他还可能:他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多啦!
走路时,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多舒服啊!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是呀!你看他不明白的地方,还有问上几句。
来,一起来在脑中记一记,记住这位认真的好孩子。
面对这样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4.那另一个孩子呢?这一次小朋友还是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想,行吗?
(巡视时,相机提示:瞧,他的表情在告诉别人,他看到了________!他的眼睛会说话)
大家一起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声音告诉大家吧!
对不起,打断一下:你看到美丽的天鹅飞来,会是怎样的心情?再试一试。
人总犯错,错了就改才有进步,可那人——这种人你对他有什么看法?来,再试试!
就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把不认真孩子的形象记下来。咱们再来想一遍,这次老师不提醒,有信心读好吗?
如果你是那位老师,想对他说什么吗?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这个要求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既要让孩子明白默读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技巧。技巧只能在应用中学会,通过两种画面的想象、体会,孩子就能初步掌握默读这一技巧。】
三、扩展延伸,积累句子
1.来!吸取他的教训,记住他的优点,边读边想,把文章美美地享受一次吧!
2.后来,那位没有多大长进的孩子长大了,也有了一个儿子。一天,他送他的儿子去学校了,他反复地叮嘱孩子:儿子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也想送他几句话。(即练习六中的“读读背背”)
出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读读、背背。
4.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几位听课的老师,你们用什么方式来欢迎老师们呢?掌声这么热烈,老师们一定感受到了我们五班同学是那么的热情好客
安老师今天有点儿紧张,你们怎么帮我呢?谢谢同学们,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鼓励)
小结:多好的掌声啊,掌声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可以把心中想说的表达出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去进一步感受掌声的美好。
二、知识回顾。
1、读词语。(课件1)
2、回顾课文内容。(课件2)
三、研读课文。
(一)交流印象
1、默读思考:文中的小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板书:忧郁、自卑、孤单、活泼、开朗、自信)
2、师小结:大家在文中看到了那么多不同形象的小英,说明同学们对小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们从哪里体会出英子的忧郁、自卑和孤单的。
(二)走进文本第一、五小节,品读体会变化,体验情感(1)读第一自然段。
①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英?为什么?
②理解“默默地”,读“默默地”一词,你的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这段文字信息说明什么?
③“落下了残疾”是什么意思?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落下了残疾后的小英的生活吧!(看到操场上快乐游戏的同学,小英也想加入其中,可是----看到翩翩起舞的姑娘,小英也想去舞蹈,可是----,屋外的空气清爽宜人,小英也想去林荫道上散步,可是-----,这些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快乐,在小英的面前却都变成了一个个可是,成为了幻想。)
④这场可怕的灾难留给小英的仅仅是身体的残疾吗?(身体的残疾,使她的心蒙上了阴影,她不愿意和同学们说话,不愿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她在痛苦中挣扎。性格忧郁。。)
她忧郁的眼神,孤独的背影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你们能朗读出小英的忧郁吗? ⑤读第一小节后问:对忧郁的小英,你们是什么感情呢?
(过渡)一个人失去了自信,就如鸟儿折断了美丽的翅膀,享受不了五彩缤纷的生活!此时此刻,你最希望看到小英什么样子的? 一群善良的孩子,你们的愿望实现了,请看文字——
(2)[出示(课件3)]:说也奇怪,从那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做游戏、排练节目……
①指生读(请一个同学来读这段话,其余同学思考:谁读懂了这个省略号?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
②交流(自信,充满笑容的孩子)(板书)开朗
③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让我们再一次高兴地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吧。
(三)回归现场,设身感悟掌声内涵,学习2、3、4、6自然段。
1、过渡:忧郁和开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怎么会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呢? 现在的小英和从前判若两人,是什么让自卑的小英变得如此自信与乐观?是什么化解了英子的忧伤与孤寂?(不答)
2、看看小英后来给作者董保綱的信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4),学生齐读。
3、过渡:真是没有想到,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会改变一个人,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故事演讲中去。
4、感悟重点,领会掌声 掌声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画出掌声响起前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小英的内心。(课件5)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师巡视指导。
(3)、交流。(先让学生找出来再研读)(4)、研读三句话。(课件6)
①第一句。思考: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让我们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到第一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吧!
②第二句。“犹豫”是什么意思?小英到底是什么事拿不定主意?(要不要上去)小英想上去吗?不想。小英不上去,行吗?不行。为什么?小英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请同桌合作讨论。学生交流:你们从“犹豫”、“慢慢地”、“红红的”体会什么?(无奈,痛苦,委屈)女生齐读。
③:第三句。师:在同学们的目光里,小英感到自己是那样尴尬、痛苦、孤独无助,她多么害怕她一摇一晃的样子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啊!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子终于——(引读: 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走上讲台。)每一步都像他的心情一般的沉重,这时候,小英是多么希望同学们(),希望老师()。
掌声时。
(1)过渡:就在小英万般无奈,无比痛苦时,迎接小英的到底是什么呢?掌声共响了几次?(课件7)请快轻声读第四自然段,用横直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课件8)
(2)、指名读第一次掌声。(课件9)思考:“骤然间”你能换个词吗?好的,你们现在就是小英的同学,请鼓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你们想通过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让学生各抒已见:为小英战胜自卑,有勇气走上讲台而高兴、、、、、代表着同学们的关爱、支持、鼓励))是啊!这是什么样的掌声?(鼓励、信任、佩服)
请女生把同学们的鼓励、信任、佩服小英的感动都读出来吧!
(3)(课件10)指名找读第二次掌声。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鼓励、信任、佩服的掌声,那这一次的掌声同学们想告诉小英的又是什么?(演讲成功的祝贺、赞扬)
(4)听到这样的掌声,小英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时,小英想说什么?请再次拿起笔,把小英想说的话写下来?出示(课件11)小英想说:.但是她太激动了,什么也没说,她只是— —(引读: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用深深地鞠躬表达着什么?,(5)从微笑着走下讲台,你体会到了小英怎样的心情?(开心,自信、)你打算如何读这句话?(6)(课件12)对比掌声前后的小英,你有什么感受?
(7)发散: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同学们的掌声,小英的故事会讲得怎么样?她以后的人生很有可能又会是怎样的?
(8)、同学给了她持久热烈的掌声,对于小英来说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是刻骨铭心的掌声,她怎能忘记?多年后,她依旧记得,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都把她当做正常人来看。她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多少话要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信中——(出示(课件13))师范读来信。
相信大家也被感动了。来,让我们也满怀激情一起读一读英子的心声吧!你体会到了什么?
(10)总结:掌声给了小英极大的鼓励,使小英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从掌声中,英子终于明白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残疾,只要鼓起勇气,生活不再是阴天。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与感受,再次齐读这封信。
四、回归课题,爱心显现
1、三读课题
是什么让自卑的小英变得自信乐观?——(掌声)
是什么能让曾经失去自信的小英,重新找回了自信的,——(掌声)是什么化解了她心中深沉的忧伤与孤寂?——(掌声)
2、是啊!这一切都来自掌声。读到这里,想到这里,你们认为同学们送给小英的,仅仅是掌声吗?那是什么?
五、拓展深化爱。
1、在课文当中同学们把爱化作了掌声,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在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小事,仔细想想哪些小事中蕴含着爱?师出示捐款、献血等图片并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课件14、15)
2、生自由说。
3、出示小诗:生读,补写小诗,交流(课件16、17)
4、读到这里,你们一定对掌声的意思有了新的理解,在这里,掌声已不仅仅是鼓掌的声音了。你们觉得掌声是什么?(爱、鼓励、夸奖、帮助、关心、关爱、支持、力量、是饱含真情的爱心)(板书爱心)
5、同学们说得很好,都说到老师的心坎里去了,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课件18)
6、小结:同学们,你们就是爱的创造者,老师相信你们将会用自己的语言,用行动将这首诗写得更美。你们今天上课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为自己今天出色的表现鼓鼓掌!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吧!最后,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
5.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朗读培养想象力,通过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给学生以美的教育,让他们不但可以发现美,而且能够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识记字词,注意汉字的形体美。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品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PPT课件,自制冰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课程: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出示词语:
看见 玻璃 窗子 结了 冬爷爷 牡丹
指明读,及时纠正。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开始,指导学生读好词语,并把词语的含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些都为今后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节课,我们已经去看了冰花,想一想,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冰花是什么样子?
(板书:晶亮 一朵朵)
过渡:冰花到底于多美呢?快把课本打开,自己阅读第二段。
品读重点,感悟美丽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然后想想,哪句话比第一段更细致的描写了冰花的样子,用铅笔把这句话划下来。
师:谁来说说:哪句写出了冰花的样子?
大家和他画的句子一样么?那就一起来读一读吧!
老师想现场采访一下,你觉得这样的冰花怎么样?
指明朗读。请大家想象“美”的感觉。
(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关注学习方法。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学习方法,运用于实践,非常必要。)
师:他读的怎么样?谁做评委来说说?指明读。
师:我们现在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
师: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试试,给我一次机会好么?(师范读)
学生评价。老师会永远记得你们的鼓励的。知道老师是怎么练好的么?我就是一边读一遍想象,把想到的读出来。
我相信你们集体的力量会更大,大家一起试一试,一定会比老师读得好。齐读课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品读,也就是让孩子在愉快的读书中尝出味道的过程,虽然他不知道他所品的东西有什么营养,但是只要他去品,他就已经摄取了营养。有了过程,目标也就轻松地达到了。)
这么美丽的冰花,昨天晚上还没有,今天早上却开在了玻璃窗上,小童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么对妈妈说呢?
当他又惊又喜地突然看到冰花,忍不住在心里赞美冰花————(引读)啊,真漂亮!
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小童真幸运,看到了那么漂亮的冰花,我们要是也能看到该多好啊!想不想看?(想!)我可以帮助你们实现这个愿望。
师播放音乐《鲁冰花》,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提前准备好的冰花图片。
我看到你们和小童一样的开心呢!
引导背诵:
当你们清晨醒来,看见玻璃上结了————
我就是你们的妈妈,此时你们会惊奇地喊-------啊,真漂亮!它像( )像( )( )洁白。
6.《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裘雅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 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
1、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二、“潮来时”,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板书: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请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21观潮(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 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7.《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 会用“竟然”造句。
3.感受九色鹿的善良、勇敢以及调达的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形象特点, 明白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品味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导读想象, 感受九色鹿平静美好的生活
(1) 同学们, 九色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根据回答, 出示句子:“它双角洁白如雪, 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 漂亮极了, 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师:这也正是九色鹿名字的由来。美丽的九色鹿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同学们快速到文中去找一找, 课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九色鹿的生活环境?
(2) 交流:
“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 有一只鹿。”
“山林之中, 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
作者用不多的笔墨来写, 却让我们感受到九色鹿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山林中。
(3) 在这清新怡人的环境中, 九色鹿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想象一下。
山林中, ________。每天清晨, 九色鹿________。它有时________, 有时________。累了, ________, 渴了________。每一天, 九色鹿都生活得那么________。
(4) 过渡:
美丽的九色鹿在山林中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然而,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却使平静的日子风云突变。
2.精读品味, 感受九色鹿美好的人物形象
(1) 整体把握, 理清线索
是一件什么事打破了原先平静的生活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2到9小节,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根据交流, 板书故事线索:
救调达, 不求回报——被出卖, 惊醒美梦——勇抗争, 怒斥小人
(2) 品词析句, 感受形象
(1) 明确要求
故事中的九色鹿救调达, 后来又被调达出卖, 身处险境, 临危不惧, 勇敢地揭露调达的丑恶嘴脸,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九色鹿的语言、动作的句子, 读一读, 品一品, 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九色鹿有着怎样的品质?
投影出示以上阅读要求。
(2) 自主阅读
学生根据阅读要求, 自主阅读文本, 潜心会文, 在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中, 感受九色鹿的形象特征。
(3) 交流感受
出示重点句:
a.“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 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立即:没有丝毫犹豫, 什么也没有想。
纵身:猛力使身体向上或向前跳离原地。
联系前文中的“汹涌的波涛”, 体会九色鹿的奋不顾身, 救人心切。
师:看到有人落水, 九色鹿立即奋不顾身跳入汹涌的河中, 救出落水者。你想怎么夸一夸它?
九色鹿, 你真________! (勇敢、善良)
九色鹿, 你真是个________! (见义勇为的人)
指导朗读文句, 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b.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 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从九色鹿的语言中体会到九色鹿救调达不要任何回报。
它唯一的要求是:不向任何人泄露它的住处。为什么?
师:九色鹿不希望自己平静的生活被打扰。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 九色鹿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好心救人, 却无端引来杀身之祸。这天, 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当它看见调达站在国王身边时, 它全明白了。它明白了什么?
交流:
它明白了, 是调达恩将仇报, 出卖了它。
它明白了, 是调达见利忘义, 不守信用, 向国王告密。
它明白了, 是调达背信弃义, 使自己遭受飞来横祸。
板书: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联系故事内容, 说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恩将仇报:调达不但没有报答恩人的救命之恩, 反而________。
见利忘义:利, 重金悬赏;义, 对恩人的承诺。
背信弃义:“背弃”的是什么?联系第5小节, 对比理解调达的不讲信用, 说话不算话。
师:恩将仇报的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这样的人真是________!
(无耻小人、卑鄙无耻、灵魂肮脏的小人)
师:看到自己居然遭受如此无耻小人的陷害, 九色鹿顾不得自己身处险境, 愤怒地斥责道—— (引读九色鹿的语言)
c.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再一看, 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九色鹿非常气愤, 指着调达说:“陛下, 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 在快要淹死时, 被我救了。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 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分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揭露调达背信弃义的丑恶嘴脸, 指责国王跟无耻小人一起残害无辜。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见利忘义!”
出示以上两句话, 引导学生体会, “竟然”在句子中起表达九色鹿强烈感情的作用, 让学生用“竟然”说话。
提醒注意:竟然, 表示事实与预想是相反的。
指导朗读九色鹿的这段话。九色鹿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
体会九色鹿身处险境, 勇敢、镇定、临危不惧的品质。
3.拓展升华, 感悟《九色鹿》一文蕴含的道理
(1) 指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国王非常惭愧。”联系课文想想, 国王为什么惭愧?
他不该听从王妃的要求, 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他不该听信调达这种小人的话, 前往捕捉九色鹿。
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作出了公正的判决——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2) 从此, 九色鹿又________。
(3) 同学们, 九色鹿的故事出自《佛经》, 并被绘于敦煌壁画中。大家想想, 这个故事用这种特殊的形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是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拿出笔来,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4) 老师送给你们一些名言警句, 让我们一起来读。
人无信则不立。
言必信, 行必果。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火心要空, 人心要实。
黄金失去可再得, 名誉失去难挽回。
4.布置作业
(1) 抄写并背诵5句名言警句。
(2) 熟读课文, 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8.《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1. (板书课题)——水,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马朝虎到缺水严重的村子里看一看。齐读第1自然段。
2. 你从一系列的数字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苦)
3. 默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呢?(雨天洗澡的痛快,一勺水解暑的快乐。板书——乐)
4. 针对板书,自由质疑。在这样严重缺水的村子,人们生活是多么的艰苦,而文章花大量的笔墨写了有水之乐,到底是苦还是乐,为什么这样写呢?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创设矛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 关注过程,解决问题
1. 默读课文2~6自然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对你触动最深的语句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一两句内心感受。(学生自主阅读并批注)
2. 体会缺水之苦
(1)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2) 那把钥匙象征着权威、幸福……
(3) 风干的感觉、晒干的狗尾巴草。
(4) 在这种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怪不得母亲会说:“你们真是饿坏了!”“饿”的仅仅是弟兄四人吗? 从这些语句中体会缺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指导感情朗读。
3. 体会有水之乐
(1) 雨天洗澡乐
① (出示:“只有在……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仔细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所以作者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③ 同学们,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多少个期盼的日子,人们凝望天空,祈求天公作美,普降甘霖,可是多少次,让我们失望难过。终于,一声炸雷,雨哗哗而下,我们都——(学生想象) 因为,“只有在下雨……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④ 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痛快洗澡的行列中去吧!(出示第2自然段:先是……然后……)你觉得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你认为,这时大家感受到的幸福是什么?
⑤ 教师小结:久旱逢甘霖,真是酣畅淋漓。我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水,却成了村里人幸福的源泉。(读第2自然段,感受下雨天洗澡的痛快)
(2) 感受夏天一勺水之乐
① 一勺水的快乐就从“母亲轻轻一笑,从……打开了水窖”开始。
② (出示第4自然段:一缕……“啊啊”大叫起来。)读文,如果你就是四兄弟中的一员,你从这一句话中,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
③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来慢慢分享这一勺水带来的快乐。(课件分行映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润滑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配乐朗诵小诗。你认为这里的幸福是什么?
④ 连读3~5自然段,还感受到了什么?
4. 有苦有乐——明写乐,实则以乐衬苦
(1) 雨天洗澡多么舒服痛快!这可是一等再等,难得倾泻的雨啊。这段文字把雨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幸福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而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前,是什么?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后,又是什么?得水之乐,更衬出了缺水之苦。怪不得文中会说:“水,成了村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是村里人最期盼的日子。”母亲会说:“你们真是饿坏了。”
(2) 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可幸福不减,怪不得母亲说……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幸福的短暂,不正告诉我们等待的苦吗?
(3) 缺水给村里带来了苦,文中生动描述了有水之乐,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快乐,就愈能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愈是写一勺水洗浴之乐,愈能反衬出无水补充时身体缺水时的苦。在乐中包含着缺水的苦涩,更让人体会到水的珍贵。
5. 看似苦,实则乐,这是一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1) 本文以孩子的口吻记述,通篇洋溢着快乐的氛围。
(2) 村里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已经习惯了缺水的生活,一场雨、一勺水给大家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3) 点拨: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能如此快乐地生活,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在生活中遇到困境就要像村里人一样,乐观积极地面对。)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阅读后产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答案是开放的,从不统一的答案中最后也形成了一些看法,文章中既体会到了苦,也享受到了乐,更多的是洋溢着的在艰苦环境中快乐生活的乐观精神,这不正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吗?
三、 适度拓展,总结提升
1. (出示课件——图片及资料:全国共有669个城市,400个城市缺水,110个严重缺水。特别是在辽阔的西部,还有近千万的母亲在与严重缺水苦苦搏斗,他们在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唤水。孩子们上不起学,为了水,从小就加入了取水的行列。为了水,有多少人仍在艰难地跋涉。可喜的是,“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在2000年正式启动,解决了数以万计的灾民饮水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2. 读了课文,看了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呢?
【设计意图】拓展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与当今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生活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下游的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严重缺水的地方很多,绝不仅仅是课文中的这一个村子。从课文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会关心生活,提高节水意识。
四、 强化意识,有效练习
1. 你能为节约用水设计精彩的广告语吗?(发小纸条)
广而告之:
2.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水资源的小报,报头自拟,内容自由选择:可以介绍水资源的现状;也可以谈谈如何节水;形式多样:可以剪报,也可以摘抄,更鼓励原创文章;体裁鼓励多样,除说明性文字外还可以有诗歌、散文、读后感等。一周后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设计公益广告强化节水意识,练习表达。小组合作制作小报,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讀更多的水资源资料,围绕节水主题,课内延伸课外,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实践中合作探究,迁移运用,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9.《心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九
教学目标
1.品析小说题目“心声”的内涵,能正确理解、评价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3.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学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题目的深刻涵义,把握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心声”的内涵。
2.教师设计对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3.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有利于本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想说、敢说、乐说的情境中诉说自我“心声”,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出示首页,引发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回顾 要求:
转换叙述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情节。鼓励学生加上自我生活体验,有创意地表达。
二、探究“心声”内涵 1.引导学生质疑
(1)抓住情节开端及结局的强烈反差,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示:程老师先前拒绝李京京在公开上朗读文的请求,在公开上程老师却声音发颤地要求李京京把文读完。面对这一强烈的反差,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2)引导学生将发散的问题进行整合,提出能关涉全篇的干问题。
明确:李京京为什么执意要阅读这篇? 他为什么能读好这篇?
2.师生探究、解疑,归纳“心声”内涵
(提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请同学们结合李京京所处的学校、家庭环境进行探究)
明确:在学校里,老师的忽视、同学的嘲笑,让李京京倍感孤独;家庭中,父母的不和更让他压抑、苦闷。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总沉湎于对乡下爷爷及儿时玩伴的怀念之中。小说中的万卡与李京京身世遭逢相似,在阅读万卡时,京京如遇知音,二人心灵碰撞交汇、融合,使得李京京感同身受地理解万卡,喜欢《万卡》,想读《万卡》,借以表达自我内心的渴望!
出示多媒体,小结“心声”的内涵:
三、组织讨论,深化主题(多媒体分步出示讨论题)1.你认为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点什么? 要求:二人切磋后,自由发言。
(提示:李京京使你联想到自身生活中的哪些体验或见闻?)2.谈谈你对程老师安排公开的看法?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结果。(提示:可以客观评价这一现象,也可以与文中的李京京、程老师进行换位思考,谈看法。)
3.从普通学生李京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你得到了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要求:师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自身阅读经验谈启示。明确:
四、小结主题思想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多媒体出示主题思想。本文作者通过区公开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事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批评了我们教育上严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五、拓展延伸、诉说心声(多媒体出示配乐画面,烘托气氛。)教师导言:同学们,成长的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这样的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困惑、苦闷、彷徨……困惑中我们满含期待;苦闷中,我们充满渴望。今天,我们倾听了李京京的心声,那么让我们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心声吧!(学生诉说心声,师生随机点评。)
六、教师诉说心声,并作总结
沟通从“心”开始,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深受感动和激励。作为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与每位同学平等交流;也希望我们大家能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教学后记
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1.教师应结合文体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运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之中。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选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备时紧紧抓住主人公李京京的身份特点,多次选用“换位思考”,置学生于真正的现实阅读情境中,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换位”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如:
复述小说情节时,让学生改换叙述的人称──与文本对话; 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李京京对比──与主人公对话;
探究本文所反映的教育现象,让学生站在程老师、李京京的角度讨论──与作者对话;
通过诉说心声,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走出来,重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中让人惊喜地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不可低估:在探究李京京形象特点时,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李京京没有妒忌心理、待人友善、勇敢、坚强、不怕挫折、不轻言放弃、执着、感情丰富等等,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某一缺点评价李京京身上的闪光点。让我意外的是有位同学大胆的提出了李京京性格中的弱点──孤僻,认为我们应该摈弃。这种独特的眼光和感受力,我们应该珍视,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3.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探究性学习要启发学生发问,但怎样启发学生提问,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10.《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八方小学 邢亚茹 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一首诗歌《秋天》(板书)。看到秋天这两个字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出现一幅画面,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秋天吗?
2、儿童作家王宜振先生看到秋天田野的美丽景象后忍不住有感而发,也用他手中的笔描述了秋天田野的丰收景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诗歌《秋天》。
二、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后轻声地问自己,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秋天,你认为“秋天是个()的季节。”
三、学习诗歌,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
1、学习第二小节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读书方法——诵读想画面。我在这样品读诗歌的第二小节后,有了和大家不一样的感受(课件出示教师在诗歌第二小节上做的一些笔记,: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共同分析,总结方法)(2)指导朗读(3)感受画面
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看看你在读的时候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4)总结学法
2、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学习3、4、5、6小节。
(1)小组合作学习3、4、5、6小节。
(2)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第3小节
“低头弯腰”这个词让我仿佛看到向日葵成熟了,颗粒饱满沉甸甸的;还有在我读到“香”这个词时就好像看到田间小路上到处弥漫着菊花的香味,真是美极了。
指导学生朗读 ★第4小节,我从“嚷”字读出果园里的水果都好像很急切的想告诉人们他们成熟了,好热闹。
哦,你已经来到了果园里,是吗?那大家一起跟他走进果园,你都看到那些水果成熟了?
师:这么多的水果成熟了,挂在那高枝上“嚷”,你们听到他们在说什么了吗?
师生接读第四小节,拓展续写 ★第5小节(朗读)
从“乐”字想象到玉米在夏天闷了很久,秋天成熟了终于可以出来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一定特别开心;“笑”字是高粱看到人们喝着用它酿制的美酒感到很兴奋忍不住要高歌。男女生分角色读
★第6小节,(朗读)
师:刚才你在读“井井有条”、“蓬蓬勃勃”时很投入,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师:能描述田野都有那些东西显得很整齐吗?
师: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现在让我们用两只眼睛看“蓬蓬勃勃”,你还能看到什么?
3、学习第一小节
(1)结合刚在的学习说说为什么说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空气更甜更好?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4、学习最后一个小节。
(1)作者为什么要见一片黄叶悄悄珍藏?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朗读体会
5、师生合作美读诗歌(配乐《秋日的私语》)
四、拓展延伸。
1、学做小诗人。仿照第一小节写诗歌
2、改唱歌曲《秋天在哪里》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徜徉在这秋天的田野上,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恋忘返,在这里,我们与活泼可爱的秋风娃娃一起奔跑,我们与鲜艳可口的水果孩子一起歌唱;我们感受着玉米高粱成熟的喜悦,我们品尝着农民大哥丰收的甜蜜;我想说,秋天,是一个()的季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美丽的季节。
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
11.《祝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小说《祝福》列在《彷徨》集的首篇,可见鲁迅对其重视的程度。分析这篇课文时,大家往往把目光集中在祥林嫂的身上,其实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典型环境——鲁镇及鲁镇人们的“看客”心理——描绘的同样非常精彩。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能使学生们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对祥林嫂的悲剧的认识自然也就加深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小说中“看与被看”的情节模式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2.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对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完成了两个小的任务,一是疏通了字词,二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清了主要人物祥林嫂的生平经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作者始终把祥林嫂放在鲁镇这一典型环境下来表现。今天我们就来着重探讨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看看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2.细节解读
(1)年末的时候,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准备什么?
明确: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活动,每当旧历年底,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祈求来年“幸福”。
(2)在小说中找一找,“祝福”主要是谁在忙?
明确:鲁镇的女人们。
(3)那么当拜鬼神、拜祖宗的时候女人们干什么?
明确:“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女人们是没有资格的,她们不被看作是正式的家庭成员。
小结:其实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鲁镇是一个沿袭着男尊女卑性别秩序的地方,是一个封建思想浓重的地方,这就是祥林嫂生存的现实环境。
3.合作探究
(1)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都存在一种“看——被看”的情节模式,请你想一想,鲁镇的男女(鲁四老爷、四婶等)是如何“看”祥林嫂的?
明确:①祥林嫂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觉得是寡妇不吉利,而鲁镇的人们称赞的是她的勤快。
②祥林嫂被婆婆劫去,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四婶的抱怨只觉得失了大户人家的体面,人们很快像忘记孔乙己一样忘记了祥林嫂,没有人真的关心祥林嫂之后的命运。
③祥林嫂再到鲁镇,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鲁四老爷照例皱了皱眉头,与上次不同的是还禁止她参与祭祀活动,因为祥林嫂再嫁在他看来是“败坏风俗”,是不符合三纲五常的,四婶则严格地执行了鲁四老爷的吩咐。
鲁镇的人们也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评判祥林嫂,“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善女人柳妈还间接给祥林嫂制造了巨大的精神恐惧。
(2)阿毛的故事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鲁镇的人们如何“看待”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明确:阿毛的故事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感动了四婶,四婶的眼圈红了,这里面有真实的同情成分。
第二次出现阿毛的故事,作者准确地描绘了鲁镇人们的反应:男人们本来是打算调笑祥林嫂,没趣地走开;女人们则瞬间以“宽容”之心怜悯起她;一些老女人“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最后还要“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们的地位其实与祥林嫂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她们却不自知地伤害着自己的同类,通过赏鉴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空虚的精神需求。
第三次出现阿毛的故事,鲁镇的人们连赏鉴的兴趣都失去了,在他们看来,祥林嫂和她的悲惨故事完全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
小结: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对待这样一位死了儿子,又两次死了丈夫,精神上孤苦无依的女人,鲁镇的人们的表现是冷漠的、嘲讽的、助虐的,这对祥林嫂来说无疑是给她的生存之路制造了更艰难的困境。
4.能力拓展
通过之前我们的种种分析,请你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祥林嫂置于“鲁镇”这样一个环境下?
明确:环境和人物都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作者将祥林嫂置于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下,预示在鲁镇这样一个封建思想观念浓厚、“看客”云集的地方,祥林嫂一定不能逃脱她的厄运,从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认为尽管鲁镇的人们“正常”地按照他们所以为的准则来“看”祥林嫂的“失节”行为,但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中,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鲁迅曾称这些人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对于祥林嫂的死,这些人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内容,试以祥林嫂的口吻描述一下她再次来到鲁镇以后面对鲁镇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板书设计】
看 被看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祥林嫂
鲁镇→“祝福”
→鲁镇的女人们
(四婶、柳妈等)
鲁镇的男人们
(鲁四老爷等)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调动不太够,学生有所思考但是未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不能着急收尾。
(纵薇薇 安徽淮南二中 232001)
12.《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1.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2.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学习
1.复习生字和词语:蜜蜂、引路、谈天、委派、观察、果然、惊讶、附近、莫斯科。
2.回顾故事发生的时间 (1922年) 、地点 (莫斯科) 、人物 (列宁、养蜂人) 。
二、学习课文, 探究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 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 “往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选词填空:常常往常
暑假里, 林荣 () 到游泳馆去游泳。
她 () 练习钢琴就很认真, 所以在学校的艺术节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丁宁 () 放学都是奶奶来接的, 但最近却 () 是阿姨来接。
2.学习第四自然段。思考: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 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 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1) 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惊讶”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
(2)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理解“向导”。第四自然段中列宁说的“向导”是指谁?列宁说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指导朗读列宁的话。
(3)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同桌分角色练习读、指名表演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变序教学法, 在了解事情的起因后, 立刻转入事情的结尾, 在学生心中制造悬念: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从而调动学生研读故事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3.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蜜蜂不会说话, 它们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
(1) 小组合作学习。
①每个小组都有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这几幅图片, 你们能弄明白它们的位置, 并在桌子上摆出来吗?
②想象说话:列宁在路上是怎么想的呢?
(课件出示: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 他一边走一边看, 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心想:__________。于是, 他仔细观察, 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了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他走到那所房子前, 敲了敲门, 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 了解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是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能有效突破难点。从人物的动作出发, 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③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 小组汇报。
①请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摆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其他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议。重点理解“附近、旁边”。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课文内容, 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巩固学生的认知。】
②交流列宁的想法, 相机理解“果然”, 练习说话。
③引导学生感悟列宁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三、回归整体, 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 可是蜜蜂真的能引路吗?
2.从这篇课文中, 我们学到了列宁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平时遇到问题, 也要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课后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13.《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理解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1、这节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文。知道这篇文主要写的是谁吗?(小英)一开始,小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指名读文第一自然段。
2、【投影出示1】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3、听老师读画横线的话。
第一遍去掉“默默”,让学生体会“默默”说明了什么。第二遍去掉“总是”,再次体会“总是”说明了什么。第三遍去掉“一角”,体会“一角”又说明了什么。
整个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什么样的小英?(自卑、忧郁、孤单、沉默,板书:自卑)
4、是什么原因让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那时的小英内心一定十分的——(生答:痛苦、忧伤、寂寞),他常常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多么可怜的小英呀!她对自己已失去了信心,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但是有一事却彻底地改变了她,让我们先来看看改变后的小英。
7、【投影出示3】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这句话这样读行不行:她不再忧郁,她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甚至还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不行)为什么?(走进舞蹈房,更加说明小英敢于正视和挑战自己的缺点,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英呢?(活泼、开朗、自信,板书:自信)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段吧!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
1、两段。)
8、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从哪儿找到答案的?(指名读小英的来信)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二、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英的句子。
2、指名读学生划出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你有没有感受到小英的变化?哪些变化?(鼓励学生用“先、然后、最后”来说,如:小英先是胆怯、自卑、痛苦,然后变得感动,最后是感激。)是什么让她产生这些变化的?(齐说:掌声)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体会小英的变化。
3、体会小英的胆怯、自卑、痛苦和无奈。
【投影出示】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走去,每一步都像他的心情一般的沉重,【投影出示】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地想:。
齐读大屏幕上的三段话,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
4、体会小英的感动。
(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掌声是什么?这掌声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2)从“骤然间”你能读出什么?(掌声响的突然,掌声响的让小英出乎意料)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掌声,小英内心是多么的——(生答:感动)
(3)【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齐读。此时小英在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地想。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的二、三两句话。(读出掌声的突然、读出小英的惊喜和激动)、体会小英的感激。
掌声渐渐平息,小英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同学们把要对小英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投影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感想
1、学到这儿,你心中一定也有许多话要说吧!对于掌声或对于这篇文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再次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一齐读读黑板上同学们自己对掌声的感悟。
14.《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设计理念:
教师设计一堂课,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实情去构思。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学生对“检阅”一词比较陌生,对参加检阅游行的意义不清楚,所以不能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就无法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我在教学的开始就播放了《大阅兵》的录象片段,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检阅”,了解了检阅时的隆重场面,体会到参加检阅游行的自豪,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考虑文中人物的处境,便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课堂达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趣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了课文的插图,体会了博莱克和其他队员的心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最后,通过写话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设计思路:
一、播放《大阅兵》录象,解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写一写自己想说的话,升华中心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俱乐部、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羡慕、情不自禁、隆重、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4、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教学准备:
大阅兵录象片、幻灯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师述:上课前,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象。
2、播放中国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军队的场面。(播完后)师述:这是1999年10月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中国军队的隆重场面。
(评析:看了录象,学生理解了“检阅”一词,体会到参加检阅的意义,为后面体会人物的心理做好了铺垫。)
(板书:检阅)
问:看了录象,你的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说一说)
如果让你参加国庆检阅,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出示教学挂图。
师述:这是发生在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一队少年儿童正经过主席台前。
请你仔细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过度引入:在这次检阅前,在这队少年儿童中发生了一件事情,大家想知道吗?(想)那么就请你打开课本,认真阅读第14课《检阅》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左腿截肢的博莱克怎么参加游行检阅。)
2、课文中用了哪些词来形容这件事,请试着填写下面的句子:(幻灯片出示句子)这是一件____________的事。
(很重要
非常棘手
非常难办
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说)
3、面对这个问题,大家的心情怎样?(矛盾)
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知道?这段该怎么读?(指名读)
(评析: 了解了事情的重要性,对人物的心理体会较深,读出了矛盾的心情。)过渡: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到底该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
4、自读7、8、9自然段
问:孩子们决定怎么做?(指名说)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些怎样的孩子?(真心为他人着想、有美好的心灵)
那么该怎样读这三个自然段呢?(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一评)过渡:到了检阅的时刻,儿童队终于要通过主席台了,观众们看到这一队有什么表现?
5、自读10—16自然段
(指名说一说观众的表现)
(幻灯片出示句子)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1)指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2)思考:观众为什么要这样说?
(说博莱克,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的前面,走得那么好,有那么精神)
你怎么知道?这一段该怎么读?(指读第12自然段,读出博莱克的精神)
(说这些小伙子棒,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伍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
(评析:结合自己的心理感受,体会儿童队员的想法,深入理解观众对儿童队员的赞扬,让自己明白不要歧视残疾人。)
三、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学完了课文,大家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请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幻灯片出示)a: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请你替他把日记写下来)b: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c:我想对这些孩子们说…… 教学反思:
通过播放《大阅兵》的录象片段,学生知道了“检阅”一词的意思,体会到参加检阅游行的意义,入情入境地体会到了课文中人物的感情,并以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他们的心理。在教学中,使学生从多方面受到启发,尤其是儿童队员们关心残疾人的举动,尊重每一个人平等权利的做法,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从而使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识植根学生的心里。正因为有了深刻的体会,所以在最后的写话环节,学生人人有话可写,人人有话想写,这正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效果。
15.《爷爷的芦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
教材简析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后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 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的道理。高潮部分是文章的7~10自然段, 也就是强强在大风大浪的夜晚焦急与恐惧的描写, 结局部分是文章的11~13自然段, 重点理解“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这句话。文章以“笛声”贯穿全篇, 其中爷爷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语言清新优美, 情节起伏跌宕, 耐人寻味, 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 感悟暴风雨之夜环境的恶劣, 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表现, 并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2.合作交流体会“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3.凭借语言材料, 明白实际生活历练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味, 忆出美
1.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在强强的想象里领略了美丽的大海, 在他想象里大海是怎样的呢?过渡:碧海蓝天、海鸟翱翔、星星闪烁, 多么诗意的景致!让我们一起美美地享受强强想象中的大海。
2.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如此美妙, 令人向往, 那么在他的想象里, 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想象, 指导学生说出描写笛声的词语。 (婉转悠扬、带着浓浓的海水味、带着大海的气息、亲切温暖、难以忘怀等。)
3.想象是美妙的, 是诗意的, 是令人神往的。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整体回味。让学生承接上节课, 温习回忆自己的感情, 再现强强想象中大海的美妙和爷爷笛声的婉转, 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二、入境, 读出美
1.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 强强终于如愿来到爷爷的小闸屋,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五月呢?指名朗读课文3~6自然段。
2.学生分段朗读, 师加以引导:从他们的朗读中, 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个怎样的五月?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3.朗读时要通过一些词语表达出特殊的意境, 谁再来朗读一次, 其余同学评评看, 读得怎么样?看谁读得好。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这笛声又是怎样的呢?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 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出示句子:在强强的想象中, 这笛声_____;这笛声____;这笛声___。)
5.学生汇报交流感受, 教师加以点评。
设计意图:“努力挖掘课程资源,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 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 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 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感悟, 读出怕
1.白天的大海柔和温馨, 爷爷的笛声清脆悦耳, 此时此刻, 人海相伴, 海鸟同乐, 令人陶醉, 强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高兴舒畅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夜晚不知不觉就到了。对于年幼的强强来说, 这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夜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3自然段, 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在同学们读的过程中, 哪些画面、哪个境头给你的印象最深?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是令人惧怕的。 (狂怒、喷涌、摇撼、颠簸、吞没等。)
4.再现情境, 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狂怒”。
(1) 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狂风怒潮?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狂风怒潮的大海。 (演示课件)
(2) 大家看到了怎样的大海?那声音怎样?
(3) 看来大海是真的发怒了, 哪位同学能读出发怒中的大海、发狂的海风? (配乐)
设计意图:用课件再现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狂风怒潮中, 不仅有助于渲染环境,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更为学生的情感朗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指导想象, 体验情境。假如你一个人留在屋子里会怎样?此时此刻面对如此可怕的大海, 强强又有怎样的表现?
6.角色表演, 情境再现。
(1) 强强在大海狂怒的黑夜表现得怎样?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 这时候你认为强强会怎样地大声呼喊?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喊?爷爷去查看潮汛之前他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候强强会对爷爷说些什么? (分角色表演。)
7.指导朗读, 感悟“可怕”。指导学生把握好描写大海狂怒的句子和词语, 如狂怒、颠簸、吞没。
设计意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 进而演出不同的角色, 促成从课文语言到个性化语言的转换, 并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试着表演, 再通过对表演的评价来感受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把语言、情感通过学生的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
四、探究, 读出味
过渡:强强就这样蜷着身子, 钻在被窝里, 在漫漫长夜里煎熬着, 他呼唤着, 却得不到爷爷的回答, 看不到爷爷的影子。渐渐地, 渐渐地, 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1.没过多久, 朦胧中, 他听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时的强强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体会强强的心情。
2.听到了芦笛声, 强强又是怎样呼唤的呢?
出示“爷爷!爷爷!” (指名朗读, 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体验情境, 感悟认识。在这漆黑的夜晚, 在这悠扬的笛声中, 你对爷爷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教师课件出示画面, 再配上笛声, 引导学生想象探究。)
4.在刻骨铭心的狂风怒潮的黑夜里, 这笛声又是怎样的?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拿起你的笔, 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交流体会。 (出示句子:在狂风怒潮的黑夜里, 这笛声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
5.这芦笛声给了强强许多许多, 使他也懂得了许多许多, 更让他懂得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 “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1) 适时指导朗读,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 感悟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后, 引导学生再次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读出不同的感受, 可以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使情感得到升华。
五、总结, 道出理
1.学到这里, 相信大家理解了爷爷为什么会把初来乍到的强强单独留在小屋里, 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 是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反馈, 更使学生获得整体的情感体验, 进而懂得文中蕴涵的道理。
2.教师引述:学到这里, 也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想到了名言:阳光总在风雨后。还让我想到了古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 哪来梅花扑鼻香。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写一句名言送给自己。学生自由发言。
3.总结明理。在人生的道路上, 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勇气, 就需要坚强, 就需要锻炼, 只有像强强一样经受大风大浪的实际考验, 我们才会茁壮成长。
4.同学们, 爷爷的芦笛给强强以快乐和力量, 以希望和启迪, 也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现在, 让我们全体深情地再呼唤一遍—— (点题:爷爷!爷爷!)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琥珀教学设计09-07
《琥珀》的教学设计10-29
雾凇 第二课时设计08-23
猫第二课时设计09-15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14
《推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22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琥珀09-01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27
练习5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9
《祁黄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