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名师教案

2024-10-25

端午粽名师教案(精选9篇)

1.端午粽名师教案 篇一

《端午粽》教案范文(通用5篇)

《端午粽》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

教学预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端午粽》教案2

教学目标:

1、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留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

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爱好,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宝里面藏;想吃珍宝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熟悉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伴侣能告知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熟悉“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特别仔细,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熟悉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化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化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渐渐又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渐渐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识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非常。“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熟悉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把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悄悄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知老师,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希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特别盼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快乐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其次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知大家?(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伴侣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终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把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喜爱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其次段的'其次、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其次段的其次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立刻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肯定要留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宠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宠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特别喜爱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当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仔细观看、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同学观看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老师整体范写,认真观看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其次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留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头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其次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留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同学跟笔书空。

3、同学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相互借鉴,老师巡察指导。

4、班级展现。

《端午粽》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4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学校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全部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许多,谁能告知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合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予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渐渐进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训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进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始终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逐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六、总结

《端午粽》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外形和品种,鼓舞幼儿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合作,培育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主动的回答问题,增加幼儿的口头表达力量。

4、培育幼儿英勇、活泼的个性。

5、鼓舞幼儿大胆说话和主动应答。

教学预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外形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伴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知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日老师也为小伴侣带来了许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外形真好玩!

二、品尝粽子,并讲解并描述。

1、熟悉粽叶。

T:粽子的外形真好玩,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芳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日老师也为你们预备了许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解并描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爱好特别浓,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争论的这个阶段,我应当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2.《端午粽》教案 篇二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3.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预设:端午节。

总会:一直,总是的意思

用“一到……总会”造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句话描写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

预设:从外到里。

借助图片讲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红红的,这样的词为AAB式的叠词。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这样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预设: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叠词。这样的叠词还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着这样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剥开来吃。用这样的感情,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强调长句子停顿)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用“除了……还有……”造句。

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预设: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预设: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乐于分享。在学生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

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指导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文开头说了,一到什么时候,外婆就会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预设:端午节。

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预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句讲述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四、课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腊月三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等。

五、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

2、端午节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糯米枣

气味:清香

口感:香甜

4.端午粽名师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学生借助图片掌握生字的字形。教师指导朗读。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 教师指导分析课文。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图文结合法、分析指导法。

学法 自读自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偏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传统节日大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连连看的游戏。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元宵、月饼等食品图片以及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名称)

教师指名回答。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端午节,“尝一尝”端午节的粽子。

3.教师板书课题:端午粽。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读生字。

3.同桌互相认读圈出的生字,互相纠错,看谁读得好。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小火车”认读。

5.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强调读准字音,要做到不丢字、不错字、不加字。

6.学生讨论交流: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说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粽子,盼“我们”回去;第二段是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第三段是说外婆包的粽子好吃、花样多,外婆还让“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第4自然段是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7.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读课文的四个段落,注意读好长句子。

8.学生学习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

(1)教师出示“午、节、叶、米、真、分、豆”的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笔画顺序。

(3)学生在本子上自由练习书写,写完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9.教师指导认识偏旁“”和其他需要认识的生字。

三、课堂小结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2.学生把生字抄写一遍。

10 端午粽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出示粽子图,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记忆里吃过的粽子是什么颜色的?里面的馅是怎样的?味道如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的外婆一到端午节会做什么?

生:煮好一锅粽子等“我们”回去。

(3)师:想象一下外婆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期待)

2.学习第二段。

(1)教师指名读第2自然段。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词语和句子,包括粽子的形状、颜色、味道。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又黏又甜)

师:箬竹是竹子的一种,箬竹叶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3)教师请学生把画出来的句子再读一读,并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4)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色笔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更好看。

3.学习第3自然段。

(1)师: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请找一找。(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2)师:你们还吃过什么样的粽子?味道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3)师:“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后,外婆还做了什么?(外婆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师:外婆要“我们”把粽子带回去分给邻居吃,说明了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回答。(善良、热情、大方等)

3.学习第4自然段。

(1)课文中的“我”长大后,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什么?(纪念屈原)

(2)学生分组展示上节课后回家查阅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3)教师简单介绍屈原和粽子的习俗。

三、课堂小结

1.师:同学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

2.学生齐读课文。

10 端午粽

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课

一、我会组词。

午(上午)(中午)米(大米)(小米)

真(真好)(天真)叶(叶子)(树叶)

二、我能摘录文中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句子。

资料链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

教学反思

5.端午粽飘香作文 篇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包粽子,吃粽子,而粽子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枧水粽就是其中之一。

枧水粽的样子很可爱,呈近似的圆柱形,被裹得胖乎乎的,就像冬天里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的小朋友。“枧水粽”顾名思义就是用枧水做的粽子,所以做这种粽子除了必备的糯米之外,还需要一些枧水。把糯米放在枧水浸泡片刻,然后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先拿两片粽叶放在手中,然后在粽叶里放适当的糯米,再放一片粽叶,把粽子卷起来,然后将粽子前后部分折进粽身,再用竹篾从头到尾地把粽子裹实,一条别致的枧水粽就大功告成了。

把制作好的枧水粽子放到锅里用猛火蒸,半个小时后就可以闻到粽子的香味了。大约5个小时后,一条香喷喷的枧水粽就出炉啦!解开缠绕在粽身上的竹篾,一阵粽子的清香就扑鼻而来,伴随着枧水那独特的气味。尝一口,糯米黏而不粘,还透着清香宜人的粽叶味以及枧水那独特的美味,让人忍不住会多吃几口!

除此之外,家乡人还会把艾叶插在门框边以辟邪;用艾叶和姜蒲头熬水来洗澡,以求身体健康。

6.端午粽飘香作文 篇六

我们乘着汽车来到了外婆家,很远就闻到了一股粽子的飘香。我急切的跑进外婆家的厨房,亲切的叫了一声'外婆好!'就匆匆抓起一个刚出锅的粽子开吃。剥开粽叶,沾好棉糖,一口咬下去,红豆的香味和糯米融合在一起,满嘴洋溢着红豆粽子的味道。

我迫不及待撕开第二个粽子,好似第一个粽子并没有满足我似的。我再次咬了一大口,肉还没到肚里,我就闻到了一股腊肉香。'啊~真的好香啊。'我感慨了一句,又像只饿狼似的吃完了第二个粽子。

我吞下口中的粽子,顺手又拿起了第三个过了一会儿我的肚子涨的难受,母亲问我吃了什么,我便答道三个粽子。母亲的表情简直对我又爱又恨,她说:'傻瓜,粽子是糯米做的,不能吃太多,糯米会发胀的,吃两个就够了。'她宠溺的摸了摸我的头,爱惜的谈了口气。

7.端午粽飘香作文 篇七

星期四早晨,看着我闷闷不乐的样子,奶奶“神密”地告诉我:“今天我们包粽子。”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一下子就来劲了,一路小跑着跟奶奶去菜市场买粽叶。

回到家里,奶奶麻利地扎好围裙,就开始忙活起来了:煮粽叶,淘糯米,挑蜜枣,切火腿,找绳子,拿剪刀……最后,奶奶把这些东西一股脑搬到天井里,摆放在一张小桌上。一切准备就绪,奶奶终于坐下来开始包粽子了。我好奇地搬了一个小凳子坐在旁边盼望着粽子的诞生。

奶奶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把洗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当快放满一半时再把一颗蜜枣放进漏斗。然后,继续往漏斗里放糯米,直到糯米溢满‘漏斗’,再用食指腹部轻轻压一压,把那些不甘心进斗的糯米粒挤出去。接着,用筷子轻轻地一点一点把米粒扎紧。扎好后,奶奶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漏斗包裹起来,最后裹成三角锥的形状,并用粽绳牢牢系紧。就这样,一只小巧玲珑的粽子神奇地诞生了。我赶紧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奶奶手中接过来放在竹匾里,两手托着腮帮子仔细地打量着这个小精灵。一只、二只、三只……,转眼间,竹匾上就挤满了奶奶的杰作。这些小精灵们一个个像精神抖擞的绿衣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着接受检阅。

看着奶奶那娴熟的动作,我也一时手痒起来,忍不住动起手来。没想到刚才还乖巧无比的粽叶、糯米,到了我手中就开始淘气起来,它们变着花样地与我作对,搞得我手忙脚乱的,不一会儿就出了一身汗,无奈之下我也只好乖乖地投降了。

这时,锅里的水开了。在奶奶的指挥下,竹匾上的小精灵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扑腾”、“扑腾”跳进了开水里。不一会儿,煮熟的小精灵们又开始粉墨登场了:掀开锅盖,一股清香的粽叶味和着糯米的香味扑鼻而来,很快就溢满了厨房,这一下子勾起了我的食欲。奶奶刚把粽子从开水里捞出来放进凉水里,我就迫不及待地捞起了最肥大、最不老实的那一只,迅速解开粽绳,剥掉粽叶,蘸上白糖,轻咬一口,慢慢咀嚼起来。一时间,一股甜甜的,软软的,黏黏的,说不出的美妙开始在身体里升腾起来,我的唇齿也跟着飘起香来。

8.《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八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9.端午粽 词语 篇九

粽子

粽香

肉粽

端午

端正

开端

尖端

无端

云端

带路

带鱼

领带

海带

带头

彩带

皮带

带子

地带

肉包

牛肉

果肉

皮肉

肉松

五花肉

总理

总是

总数

总和

总算

总共

据说

数据

证据

根据

单据

知道

知了

无知

知识

知心

知名

知晓

知足

知己

告知

明知故问

念书

纪念

想念

思念

念头

念经

间距

房间

人间

时间

中间

课间

空间

午间

车间

节日

节目

佳节

过节

气节

季节

情节

关节

米饭

大米

玉米

千米

花生米

分数

分开

瓜分

分工

平分

分家

分手

比分

分明

是非不分

豆芽

红豆

大豆

豆苗

绿豆

土豆

豆角

黄豆

豆沙

豆子

午后

上午

中午

午时

正午

午后

午门

叶片

叶子

树叶

竹叶

真正

真心

认真

真实

果真

当真

真相

真理

真情

《端午粽》

粽子

粽香

肉粽

端午

端正

开端

尖端

无端

云端

带路

带鱼

领带

海带

带头

彩带

皮带

带子

地带

肉包

牛肉

果肉

皮肉

肉松

五花肉

总理

总是

总数

总和

总算

总共

据说

数据

证据

根据

单据

知道

知了

无知

知识

知心

知名

知晓

知足

知己

告知

明知故问

念书

纪念

想念

思念

念头

念经

间距

房间

人间

时间

中间

课间

空间

午间

车间

节日

节目

佳节

过节

气节

季节

情节

关节

米饭

大米

玉米

千米

花生米

分数

分开

瓜分

分工

平分

分家

分手

比分

分明

是非不分

豆芽

红豆

大豆

豆苗

绿豆

土豆

豆角

黄豆

豆沙

豆子

午后

上午

中午

午时

正午

午后

午门

叶片

叶子

树叶

竹叶

真正

真心

认真

真实

果真

当真

真相

真理

上一篇:课堂管理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医疗事故诉讼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