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有效情智课堂

2024-09-04

我眼中的有效情智课堂(共11篇)

1.我眼中的有效情智课堂 篇一

我眼中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江苏省睢宁县 小学 221200 林海芳

【摘要】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同性格和不同的心理需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数学课堂。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阐释了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数学教学 兴趣 过程 拓展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要教师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共同去实现教学目标。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同性格和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表现出种种不守纪律的行为,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事件,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让他们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激发兴趣——有效教学的源泉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游戏能给学生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欢乐,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引入《认识三角形》这节课的课题时,我不是硬生生地直接导入,而是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考考谁的眼力好”。在屏幕上我出示了五个平面图形,然后很快地隐藏掉,问:从刚才的屏幕上你看到了那些图形?学生在比较突然的情况下,有的根本没来得及注意只能讲出一到两个,而个别观察能力敏锐的同学能全部记住。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游戏,却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了起来,为接下来的新课顺利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重视过程——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新课程中十分强调“过程”一词,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知识的再现过程。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才显得生机勃勃,学生才会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提供限定的四组小棒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摆搭,然后比较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得出结论。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课堂上,通过刚开始的画三角形比赛,为学生接下来认识三角形打下了基础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后来通过猜一猜: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有的猜能围成,有的猜围不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提出了“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的研究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初步感悟到:“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的规律。

这样的知识再现过程,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从何而来,用于解决何种问题,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究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有用心去设计这个“过程”,学生才能走进教材,走进生活,用心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三、媒体演示——有效教学的帮手

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比较抽象,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学生无法感知的事实和现象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化解难点。这样有利于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把“抽象”数学变成“形象”数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一开始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学生会简单地认为只要三根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于是我制造了认知冲突,多媒体显示一个图形,学生会发现虽然也是三根线段围成的,但它并不是三角形。接着我再用多媒体清楚地展示一定要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这一教学过程看似简单,但可以很快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这一概念。还有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因为比较抽象,而且在动手操作时,很容易产生误差。在验证“当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能否围成三角形的猜想时,学生意见不一,因为小棒是圆形的有一定的粗细而且长度可能略有误差,所以在围三角形时很容易产生误差。如果简单地用“这有误差”来解释,学生很难信服。于是我利用动态的媒体引导学生展开空间想象,明白当较短的两根小棒的端点搭在一起时,他们就与第三条线段完全重合了,围不成三角形,直观形象地突破了难点。接着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只要把较短的小棒换长点的或把最长的一根换短一点的便可以围成三角形,由此可看出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已经非常清楚了。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一堂有效的好课要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等待我们,上下求索。

2.我眼中的有效情智课堂 篇二

作为一名初入校门的年轻教师, 我谈谈对此的理解, 并且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实践, 不断改进, 也希望各位有经验的老师对我的阐述和理解加以指正和批评。

一、高效课堂的定义

1.以最小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什么是最小的教学投入呢? 这绝不是在备课上用尽量少的时间和精力, 而恰恰相反,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我们要花更多心思备课, 想好如何在这节课上让学生能够轻松快速地掌握重点及难点知识。

我教学的经验不丰富, 但这里我想以自身为例, 给年轻老师提一个建议, 这也是校长对于我的课堂上给出的最好建议, 那就是:熟读课标, 理解课标, 吃透课标……

这无疑是对新老师最好的建议, 因为刚刚接触实际教学, 与老教师相比, 我在经验上相差甚远;我们可以多学习理论, 熟能生巧, 新老师如果能把理论弄清楚, 就能知道在实践中欠缺什么, 因此, 对于高效课堂的打造, 年轻教师一定要注重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严格遵守“三段六步”教学法, 打造高效课堂指日可待。

2.以最小的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说到以最小的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 这看起来似乎是与学生有关但是与教师无关的;如果教师是这样想的, 那么可能无法打造出高效课堂。 因为, 学生学习的投入是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 比如说学生的作业, 这属于学习投入, 但是与教师息息相关……教师是学生学习投入的掌控者, 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与学生的进步有关系。 特别是一名年轻老师, 因为, 很有可能因为缺乏经验, 影响了一批学生……

我是一名初中生物老师, 对于课堂高效要求更加严格, 因为我不能给学生留过多的家庭作业督促他们学习, 这就提高了课堂要求, 要争取在课上把所有重点和难点全部吃透, 学透。 只是到现在为止, 我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好, 真心希望有经验的老师能够对此给予帮助。

二、如何衡量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1.看学生知识掌握、 能力增长和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变化程度。

(1) 知识掌握和能力增长。 知识掌握, 无疑是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那么掌握到什么程度呢? 掌握的知识是重点部分还是非重点部分? 不同学生掌握的程度要求都一样吗?这些都是衡量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 我们不能排除学生个人在问题理解能力上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有不同要求, 例如一个智商非常高的学生, 我们对他的要求就不能像对待其他普通学生一样, 因为他对知识的掌握本身就比其他学生快, 我们要力争让快的学生更快, 不至于吃不饱, 适当多给他们一些拔高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大多数智商不偏高也不偏低的学生来说, 尽量按照课标要求掌握相应难度知识, 也可以适当加大难度, 旨在发展能力……除此之外, 对于之上相对较差的学生或者存在一定理解困难的学生, 我们要多用情感关心, 用友善引导和帮助他们, 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程度。 这一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 在小科课上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 因为小科课不比三大主科, 本身在地位上就以劣势存在, 那么学生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小科课就成了在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变化极为明显的课程, 很多学生会在小科课上暴露一些主科课上没有的缺点和毛病, 因为他们认为小科课是比较少轻松的;作为小科老师, 我们更应该细心观察, 以便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 注重品质的形成, 提高学习效益。

2.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 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

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教学, 最终看的是学生能否在老师引导下, 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道德层面上, 都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不死学。 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真正做到由理论性学习变为实践性学习。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具备的先决条件就是自身有这样的能力, 并且要懂得合理地用语言引导学生的学习, 参与但并不强制, 要让学生的天性、孩子的本质与学习融合在一起。

3.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这个标准, 其实是与上一个标准紧密相连的, 所谓双向激发, 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启发学生, 然后根据学生的反映, 得到新的启发, 再对他们进行引导。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仅是学生受教师的启发学习, 更多的是教师在学生的启发下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要营造良好、愉快的氛围, 我建议, 不妨试一试“搞笑的课堂”。 比如在生物课堂上, 学生就希望老师在讲昆虫的时候能够扮演一只昆虫……

3.我眼中的高中数学有效课堂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课堂;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实施后,越来越多的教師开始着眼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开始重视活动、实验、动手制作课程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引入,高中数学课变成了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的课程,却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活动和实验主题是教师预设的,为了把握教学进度,实现短时间内学生完成某个动手实践过程,教师不得不频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按步骤完成某个猜想、验证与实践过程,此时真正的动手实践验证,却变成了按部就班式的重复教师思路的过程。因为时间的有限、教学任务的繁重,及考试压力的繁重,导致学生课上时间被讲授占用,课下还面临很多补习、作业等。

站在高中生的角度,面对着新课改带来的困惑,我认为我眼中的高中数学有效课堂应该具备下面这些特点:

一、改变学习方式。以生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应用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在新时期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与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千万变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时,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开放学为主,以教师组织、引导、提示、总结来辅助,帮助学生在开放性、实践f生的课堂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如“解三角形”知识中,高中涉及正弦、余弦知识,根据已知角度求解实际物体之间的距离,及航船中是否碰到暗礁、某地居民是否受到台风影响等。对于高中“解三角形”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活动主题与任务由小组自主决定,运用测角仪和解三角形知识,探索某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开放性活动中成员互动合作、自主发现、总结、归纳、纠错与反思,不断强化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发展。因材施教

我们学生之间存在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数学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强,对数字敏感,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较好,对图形几何知识较为喜欢,学习速度快,部分女生擅长计算,部分男生又擅长思维推理,这就造成了学生间差异性的凸显。而为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就需要教师多多关注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结合分层教学、专题教学、层层递进式、针对性辅导教学策略,帮助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与兴趣的学生实现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

如,对于“概率”单元的学习,对于基础稍弱的学生,只需要他们掌握基本理论,并学会如何进行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计算即可,训练以书本例题和课后习题为主,教学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把握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本质差异及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区别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各自特点及不同运用情况,对于优秀生需要在这些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几何概型推导盯,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概率知识的能力。通过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并在逐步递进中强化学生能力。

三、实现教育价值。凸显本质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很多时候我们学生学习了计算方法、解题思路,却不知道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到底存在什么联系,并给学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数学考试试题的同时,却不知道其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就导致数学与生活的分离,及数学课程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数学知识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在我眼中数学的本质即为:探索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应用数学于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即学习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创新思考模式,同时在学习数学中培养综合能力。

如“数列”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等差与等比数列概念的形成,等差与等比数列的联系、区别,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上,还有等差和等比综合起来的数列实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之间的异同,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教育价值,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总的来说,我眼中的高中数学有效课堂,应该是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凸显本质的课堂,通过引导,在分析数学本质,感受数学教育价值的过程中,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问题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并结合巧妙的动手实践与互动分析,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4.我眼中的课堂作文 篇四

我眼中的课堂就象一艘船,把我们从孤陋寡闻[注: 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

语文课就象游轮,在茫茫无边的

小学生作文大全

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但有些船员勇敢抵抗,再强劲的暴风雨也拿我们没办法;当老师让我们朗读课文时,船只变得非常迅速,朗朗书声是快活的船员划动着双桨,在变幻莫测[注: 变幻: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的大海上扬帆起航;当做习题时,船只渐渐寂静了下来,每个船员都在思考下一步做什么?该怎么做?

英语课仿佛是载人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把我们带到另一个星球。到了这里,我们换了个陌生的环境,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在这种奇特的感觉中夹杂着新奇、似曾相识的复杂情绪。不论你再怎么不会拼读,船长也会不厌其烦[注:

5.我眼中的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篇五

——小学课堂教学之变

“变”者,古今之公理。变则通,通则久。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升华。实践证明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当家作主”,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室的主人,教学的主人。学生变 被“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各自为战的独立学习为合作探究学习;变消极完成作业为主动积极快乐学习……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之变迫在眉睫,变什么?怎么变?已经引发广泛的关注和探索。

一、变教师的专用讲桌为学生的报告席和演讲席。

传统的教室布局讲桌的位置是在全体学生的面前讲台的中间,为教师专用。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桌后滔滔不绝发号施令,大部分学生或惟命是从,或如“鸭子听雷”。有的学校把教室的讲桌取消,我们倒是认为大可不必,完全可以改变讲桌的用途。把讲桌的位置移到教室的一角,就像开大会领导作报告时的报告席,也好像是综艺节目主持人所在的席位。每天课前的展示阶段,让展示的学生,主持小先生站在这个席位上或主持展示活动,或诵读,或展演。学生成为拥有讲桌的主角,教师成为欣赏着,倾听者,参与者,探究者。

二、变教师的讲台为学生展示台,演兵场。

传统的教室讲台教师拥有绝对的使用权,只有偶尔的时间,被提问的学生到讲台上演练一两道数学习题,写几个英语单词,绝大部分时间 1 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煞费苦心的讲演,更有甚者兢兢敬业的教师累死在三尺讲台上。这是教育的悲哀,教师的悲哀。

变教师的专用讲台为学生能力的展示平台,讲台不再单纯是教师的专职教授台,成为学生的演兵场。学生站在讲台上,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有板有眼有理有据有条有理的演算证明。站在讲台上面向同伴和老师展示真我风采。

三、变教师的专用黑板为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成果的展示板。讲桌成为学生主持人席位,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报告席;讲台成为学生的展示成果的舞台,成为学生提高能力的练兵场,学生是讲台的主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就没有必要去精心设计板书了,即使你设计的再好,再精美,没有时间和空间让你把“处心积虑”设计出来的板书通过对学生“循循引诱”的几个词语写在黑板上了。黑板的主人不是教师了,而是作为整个教室乃至于课堂学校教学的主人——学生了。教室里的黑板已经不局限于一块挂在教室的前面,教室的后面也要挂上黑板,拓展学生展示的空间。至于教室内的学习园地或者叫成长摇篮可以设置在教室临近走廊的一侧(不影响教室采光的一侧)。

四、变学生面向黑板整齐划一的座位格局为学生分组面对面侧向前后黑板的座位格局。

传统的教室学生座位格局大家都不陌生不必赘言。据我了解,美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的座位格局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面对面而坐。而且学生在上课时也没有要求双手背后,一直保持着腰背笔直。其实我们很多 2 学校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双手背后,坐得笔直,其实是对学生身体和心理极度地上海和摧残。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座位是具体情况分组,学生相向而坐,每个学生侧向教室前后两块黑板。这样的座位格局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学生面对面,极大的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能起到交流的作用,一个鬼脸儿就能使彼此心照不宣。这样的座位格局也有利于成长中的学生身心健康。因为是侧向前后黑板,所以学生就要不间断的活动腰身来关注前后讲台上黑板前的学生展示的合作交流探究成果,有时候还要站起来以达到彻底沟通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不是像传统教学课堂上身心俱疲,而是健康着,快乐着并学习着。学生把枯燥的被动的课堂教学生活转变为自我追求快乐的学习生活,让青春的生命绽放愉悦的火花,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将不在话下,也就不是教学活动中的难题了。

五、变随意性分组为有意向异质分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重视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把班级的学生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我们原来的课堂交流小组划分是按照学生的前后左右座位随意性的划分小组,这样的小组划分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有的小组成员可能都是综合素质优等学生,有的小组可能都是中差等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优等生小组讨论的热火朝天,中差等生学习小组默默无闻,鸦雀无声。课堂成为优等生展示成果的天地,中差生永远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冷落的对象,3 久而久之,这一大部分群体丧失学习的信心。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小组的划分为有意向性,小组学生综合素质异质性。根据班级学生人数,综合素质的高低蛇形排列分组。这样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综合素质有层次,而且各有千秋。每个小组设组长和副组长,即合作组的小先生。针对老师和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或者出示的小考卷,每个小组内的小先生带领并且指导督促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推选出发言人代表合作小组参与全班汇报展示,促进全班整体的全局合作交流,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普遍的提高。

六、变随机性的口头表扬鼓励为积分制考评。

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适时的表扬和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豪感和求知欲望。例如学生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师脱口而出:“你真聪明!”“你真棒”;回答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时,教师是“龙颜大悦”,鼓动其他学生双竖大拇指齐向该生呼喊口号“棒棒!你真棒!”或者一起鼓掌:“呱呱!呱呱呱!”课堂气氛可谓是浓烈啊!但是这种随机性的鼓励表扬带有明显的哗众取宠的色彩,学生一时间兴高采烈往往如过眼云烟,没有留下成长的痕迹记录,不能从根本上起到鼓励学生自我快乐学习的目的。

所以必须改变这种随机性随意性的鼓励表扬方式。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理念下的鼓励表扬机制为积分制考评。每个合作小组都有一张考评积分表,根据学生在小组内的学习表现每科每课都有分值记录,每天一统计,每周一累计,每月一小计,期末总计。奖励的方式灵活多样,每课 4 优胜者奖励一颗小红星,周冠军奖励一朵小红花,月冠军奖励一面小红旗……这个考评积分表就是学生综合素质成长的记录每颗小红星,朵朵小红花,面面小红旗时时刻刻在鞭策鼓励学生向更高的阶梯迈进。

七、变教师的备课笔记教案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研学案。

现行的教师备课笔记教案大多数流于形式,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教师上课要讲解的内容大部分体现在教材上的勾画圈点和形式不一的批注。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些准备出来的知识点照本宣科的传授给学生,然后进行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教辅资料上种种问题。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的备课笔记转变成师生共同拥有的研究性学习教案,简称“研学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在教学案上体现出两条线。一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流程线,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流程线。教师往往担忧这样的教学案是不是增加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其实不然。教师在编写教学案的时候,要清晰的体现出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研学流程,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环节当中,需要学生完成的探究内容可用“见教材或者教辅材料PXX页,第几题到第几题”提示方式代替。这样教师就不用把教材或者教辅材料当中经典的练习题编写在研学案(俗称“小卷”)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编写研学案(小卷)呢?我认为在单元整体复习过程中,教师把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把教材和教辅材料当中的典型问题汲取精要,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既减轻了教师备课编写教学案的过重负担,又起到了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主宰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变学生课堂教学被动学习者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动合作学习者。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主体、主宰,而是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走下千百年来神圣的讲台,走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间,和学生平等交流合作,针对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做精要的点拨,共同完成研究学习任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填鸭式的学习者,而是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参与者。

某中学的校长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精要在教室业务会议上重复了三遍,然后提问参加会议的教师。结果有一位教师全然不知,有两位教师只回答出六个问题当中的两个问题。于是马校长说:教师都不能记住我重复三遍的问题,那么你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教授,学生就能够理解和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吗?

6.我对情智高效课堂的感悟 篇六

临朐县柳山镇柳山初级中学

课堂教学中的“情”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学生与学生的、教材中蕴涵的等诸多情感因素的统称;“智”是指学生的智慧素养、智能水平,它包含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思维水平、综合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我眼中的情智高效课堂与新课程理念一脉相承,追寻情智共生的数学课堂,把学生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成为传递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培育智慧,情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提高的过程。

一、情智高效课堂是一个“情感的课堂”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2.教学活动中要巧设情境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能激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如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别方法,以此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情智高效课堂是一个“交流的课堂”

课堂上,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在我们的情智高效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一个长者智者,更多的应是一个友者,要努力做一个学生忠诚的倾听者,给学生一个表情达意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份理解,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期望。静静地聆听,真诚地注视,友善的微笑,听学生的言外之意,听学生的心灵呼唤,提一些“邀请”他们讲下去的问题。多一些肯定性的笑脸,多一些鼓励性的眼神,让学生与自己共享他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到真正的爱,真正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真诚、理解和热爱,和学生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情智高效课堂还给了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有效情智课堂是尊重学生,尊重生命的课堂。

三、情智高效课堂是一个“开放的、高效的课堂”

1.课堂上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2.高效——情智共生的目标点

不论什么样的数学课堂,它的终极目标都是“高效”,向“40分钟要质量”,让课堂教学有实效、达高效,这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7.让情智的课堂绽放光彩 篇七

这也许是课堂的至高境界, 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课堂, 是智慧的课堂。如何让情与智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它亮丽的光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阅读———让精神的世界更充盈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教师是一份育人的职业, 要能在课堂挥洒自如, 必须要有充足的底气。阅读, 能使自己的根基越来越扎实, 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如跟孙老师同台上课的曹老师, 他的课堂语言处处充满了阅读的痕迹。他从学生的眼神读出了一种专注, 及时调侃:“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当给文中的小男孩写完激动人心的颁奖词, 用坚定的声音说道:“让我们心动, 更激励我们去行动!”阅读, 使曹老师的课堂处处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忽然想起一则小故事: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 一辈子住在宫殿里, 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 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 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 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 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书籍是屹立在大海中的灯塔, 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二、问题———使智慧的课堂更精彩

首先, 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在钻研文本时, 应有自己结合文本又高于文本的真问题。由问题再引发一系列关于问题的故事, 孙老师就谈了他亲身经历过的“问题事件”。他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学生提问:“课文中的邱少云和他战友必须纹丝不动才不被敌人发现, 而后文却是我扭转头, 这前后不是矛盾了吗?”“火为什么只烧邱少云, 没有烧到我呢?”“黄昏时, 大家都在喊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可是只有几个人看到邱少云牺牲, 为什么大家会一齐喊报仇?”……这一系列的问题, 浑然天成, 使课堂充满了辩论的色彩, 充满了新鲜的气息。

其次, 让学生学会提真问题。真问题是指那些有意义、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好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能生成出智慧的火花。教《快乐的节日》一课时, 一个学生提问:“花儿向我们点头, 白杨树哗啦拉地响, 它们同小鸟一样, 向我们祝贺, 向我们歌唱, 这里提到了花儿、白杨树、小鸟在向我们祝贺, 那么, 还有谁会向我们祝贺呢?”学生纷纷举手了, 有的说:“蝴蝶会向我们祝贺, 因为蝴蝶心地最善良了。”有的说:“蚂蚁会向我们祝贺, 别看它个子小小的, 但它很勤劳。”有的说:“企鹅会向我们祝贺, 虽然它离我们很远, 但是可喜欢玩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丰富, 他们的内心世界常常令我们这些大人捉摸不透。

三、点评———让迷失的孩子更自信

听到的很多课堂中,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有那么一成不变的几句话“好!”“真不错!”“不对。”只有那种判断性的评价, 无法对学生的个体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以至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干瘪的、空洞的, 无丝毫的生气。如果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个体的表扬或激励, 那课堂会是另一番景象。

曹老师《同样的问题》一课中, 教师就简单的想不想读书, 对学生进行了评价:“看眼神, 这个同学戴着眼镜, 老师看出了想读书的欲望;这个同学眼睛虽然不大, 但炯炯有神;从你们的声音中感受到读书的热情, 从神情中读出了一种专注。”孙老师的《送别组诗》中, 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时, 学生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羞涩, 举手的人不是很多, 这时, 孙老师及时调控:“举手的学生举起的是自信, 应该表扬, 不举手的人更应该表扬, 表扬的是勇气。”孙老师这种积极的延时评价是一种宽厚和关爱, 一种信任和期待, 一种点拨与启发, 让迷失的孩子充满了自信。

四、幽默———使平静的课堂更添辉

假如, 课堂中一切都随着预设的情况发展, 一帆风顺, 似乎并不是出彩的课堂, 也不太符合儿童的天性。儿童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是充满灵性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自己行走的痕迹。儿童世界, 是情绪化的世界。课堂上, 教师幽默的语言, 很容易使学生心潮澎湃。

孙老师的课堂中, 他请一女生站起来读诗, 这位女生读得比较平淡, 但孙老师还是鼓励她:“当代的女李白, 动了一点点感情。”当让学生挑战小诗人时, 一位女生读得明显的不到位, 但孙老师还是动情地说:“这是一个羞涩的诗人, 声音虽未放开, 但我会给她打130分, 这是勇气分, 如果说, 她今天超越一点点, 明天超越一点点, 那不久的将来, 她会更出色!”当课的结尾, 孙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送别他时, 一位学生看着他, 但说不出话来, 师笑着说道:“他太激动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握手!”仅仅是几句简单调侃的话语, 但是, 对学生来说, 可能就会留下永恒的记忆。

8.我眼中的初中作文课堂教学 篇八

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呢?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作训练。但我们看到,初中的许多作文课堂教学存在费时、低效的弊端,学生往往为完成任务而作文。培养学生写作,我们老师不能仅作一些审题的指导就一味让学生写,或者根本不管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兴趣的培养,就以各种名目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什么周记、日记、单元作文,都是老师分析分析题意,念念范文之后就让学生写,写出来后又花大量的时间去改错别字、病句、标点、写评语、评讲等。这种教学方法是一个敬业、勤奋、但不创新的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流程。这种方法久而久之的结果是让学生厌恶作文、害怕作文,对写作感觉索然无味。

二、我认为“作中指导”“放大优点”激趣于课内目标在课外,关注师生在写作中成长是建构有效作文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

首先是“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把课上得有意思。什么是有意思呢?有意思不是有意义,有意义的不一定有意思。课上得有意思就是要选择学生喜欢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进行写作训练。方法之一:结合图形“激趣”,比如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片或漫画,让学生观察、想象从中寻找主题和素材;学生根据素材画连环简笔画表情达意,再根据简笔画写出作文。事实上,画画本身也是一种表达。或者让学生在自己作文的相应的地方配插图,就如我们的教材的部分课文那样配插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写作兴趣。方法之二:在中文里有许多内容丰富的歇后语、谚语,运用歇后语、谚语作为写作素材,从中寻找主题。

其二、“激趣于课内”,目标完成在课外,变“作前指导”为“作中指导”。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更应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是主体作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应尽量少讲或不讲,少包办多自主。每堂作文课教师设计好写作素材、要求等,稍作引导应尽快让学生动笔实践。教师把重点放在写作过程中的指导和作文评价,这就是“作中指导”。作中指导是最考验一个老师的应变和素质的,如当学生在展示习作时,老师要对其作文的语句、用词、表意等方面作精准的指点和评价。这样才能实现在课内得法,课内激趣目的。

三、作文评改让学生有作为,师生合作改出“美文”

9.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情智之旅 篇九

[内容摘要]作为语文,她生命之所在便是情感。笔者认为,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既需要有真挚的情,也需要有灵动的智。课堂上,有了情与智的参与,必能为学生创造一片自由的天空,学生便可以恣意地驰骋于这片绚丽多彩的天空。

[关 键 词] 情感 智慧 恣意驰骋

[正 文]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故而我觉得,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是语文。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选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而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

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情感就不算是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而如果没有智慧则培养不出能够创新的学生。所以,我们的课堂需要有情有智的教师。我们从事的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是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的教学。正如语文教育家周一贯先生所说:‚语文的本体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的舞动,又怎会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 那么,教师的情与智究竟该如何渗透语文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吧!

一、发挥教师的情感功能——以情传情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把自己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堂之上,并传导给学生。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渲染得情景交融,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

教师情感运用得巧妙,就会带动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感情,做个播火者——点燃许许多多的火堆,引发学生的情感燃烧,最终让学生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的审美享受。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感人,重要的就在于它成功地反映或表现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负荷‛着‚生动的感情力量‛。而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调动学生的感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地发挥自身的情感功能,竭力地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焰。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当播放完部队出发的录像后,我便激情地导入:‚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为了争取时间,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齐说:大江保 卫战)(教师及时板书)。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搏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而此时,再看看学生,个个神情严肃,呼吸急促,好像也成了抗洪队伍中的一员。就这样,我把自己对文章产生的情感传达给孩子,让学生真切地走近文本,为学生理解文本语言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能自然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为他们领略课本中蕴涵的美好情感做好铺垫,最终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

二、探索文本的情感底蕴——用情激情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结合话题认真地阅读,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积极地品评,走进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触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景和情感。在静思默想、切己体察的基础上学会沉潜到课文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语言蕴含着的情感,那么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在教学《烟台的海》这一课时,备课时,我首先用心地读了此文,几遍读完,我发现从未到过海边的我却与海是那么地近,我似乎听到了海的心跳。那壮观、秀丽的意境,那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画面如现眼前,伸手可 触。怎样才能把文本蕴涵的情感传输给学生呢?于是,针对四季的不同特点,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去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大家还记得海伦〃凯勒吗?她用她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今天,让我们借助作者的笔来用‘心’感受一下烟台的海对我们深情地呼唤,看一看烟台的海给我们带来的激情的震撼,好吗?‛(生齐答:好)‚大家的回答声让我觉得海水就在我的血脉中奔流。那我们现在就来读一读这优美的文章,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投入、最动情。‛通过这么一激发,学生激情洋溢,纷纷投入朗读的热潮中……读毕,我问:‚你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我喜欢冬季烟台的海,我觉得她很壮观;我喜欢夏季烟台的海,我觉得她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我也喜欢夏季的……‛学生们畅所欲言,游弋于优美的文字当中,显而易见,他们已经透过文本的语言入情入境了。

就这样,我以‚文本之情‛为纽带,去唤起学生亲近文本、接触言语的意识。让文本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在课上形成了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的情感场。

三、诱发学生的情智共生——恣意驰骋

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以设想,我们的教育过程如果失去了情感与智慧,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令人生畏。儿童时期是情感与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培育;用明辩善思的智慧去激活、去点化。由此看来,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情与智未开垦的世界,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情能生智,同样,智也能生情。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是一个让情感与智慧伴随着创造的,如春草一般恣意生长的‚牧场‛。要想驰骋于这片辽阔的‚牧场‛,既需要教师的情,也需要教师的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而学生的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这就要靠我们教师来传导,来激发,来引领。就这样,在每一次情感之旅中,学生的情感开始丰厚了。课堂上,有了情感的积淀,学生们必能大胆质疑,思维活跃,小脑袋里就经常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是荒谬可笑、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了就是学会了思考,在思考中就会不时激荡起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让思维能力得到飞速的发展。

10.情智课堂《白杨》教学设计 篇十

王岩

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图文理解戈壁滩的景象。

1、师提问:有什么感受?(生: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指名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生: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根据预习,主动设疑,让学生展开思维触角。)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1、第3自然段:高大挺秀

2、第14自然段:易种植,适应性强

3、第14自然段:坚强不屈(学生找出爸爸说的话,且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三)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的?(生: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这说明什么?(生: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四)齐读这段话,师问: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生1:这段话是爸爸说的;生2:包含了两层意思)

(设计意图:感悟,生成情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五)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16自然段中的三个知道)

1、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A、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B、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C、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2、你对新疆了解多少?(资料)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六)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七)师导: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设计意图:交流,发展情智。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八)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问: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问: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九)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设计意图:表达,展现情智。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的同时,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十)作业: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板书设计:

(借物写人)白杨 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教育下一代

11.情智浸润?缤纷课堂 篇十一

一、课改理念

缤纷课堂就是课堂上充满生气、活力、绚丽、趣味等。课堂上,教师从学生的状态出发,通过巧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思维导向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慧。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并且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学会基础知识,拓展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方法。

二、“缤纷课堂”的基本模式:“桃花四步曲”

一是栽——情智导入,诱发生机。

二是育——学习探究,孕育生机。

三是赏——展示点拨,呈现生机。

四是理——测练感悟,再造生机。

以上模式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在实施中,由于学科不同,教学结构也应该有所区别。要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科的基本情况,灵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的升高不断调整,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第二,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调整、变通。

三、“缤纷课堂”的评价机制

在“让孩子找到合适的土壤”的办学理念下,我校“情智浸润 缤纷课堂”的教学理念指引着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迸发应具有的活力与生机。生命的活力与生机在于希望,在于进取,在于不断地突破,在于多姿多彩地发展。“制订一个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我校建立了“情智浸润 缤纷课堂”的课改评价机制。

1.评价类型:组内评价+缤纷小组评价

(1)组内评价方法:由正副组长分别对组员的作业上交、纪律、交流讨论、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如若优秀,则在相应的评价项目下盖上一朵“桃花”。每月按每位组员的“桃花”累积数进行“缤纷之星”评选。

(2)班级“缤纷小组”评价方法:在教室的前端墙壁制作一棵较大的桃树,桃树里划分各个小组的区域。评价形式:由各小组的翻分员直接运用翻分牌计分。

2.评分细则

课前准备:纪律检查长根据各小组的课前学具准备情况,视实际情况进行加分。表现良好者可以1分递加;课前活动配合良好,可以1分递加;从纪律、倾听、积极发言、合作等方面,分值以1分递加;从展示、质疑、建议三个角度,红色类、黄色类、绿色类的学生分别以加1分、2分、3分进行累加分。难点特别大的问题,可加倍加分;当以小组的名义回答问题或展示时,声音响亮加1分;站姿好加1分;回答准确或展示好加2分;回答问题出现错误,如果组内成员进行了补充,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均加1分;校内做好人好事或获得奖励,可由教师奖励一朵黄色的桃花。

3.评价媒介:桃花

校内获得奖励或做了好人好事,可获得黄色的桃花;组内奖励印章桃花;“缤纷小组”奖励粉红色的桃花。

4.建立完善学生的“缤纷教育”日常评价制度

每天利用早读或课间操,组长主持组员口头评议,表扬各方面表现突出者,善意地批评表现不佳者。周评是每周利用班会时间,组长主持组员书面评议。各班制定评价标准细则及量化打分表,对评出的各方面的最优秀者班内表扬,一月总结一次,根据每周的评分情况,评选出“缤纷小组”,推荐到学校表彰。

5.表彰形式

全校宣读,奖励学校吉祥物——“桃花”型的各类饰物。

四、课改实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對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缤纷教育强调行动实践、感悟提升,以情感与能力为基本目标,正是在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看来,学习过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3.“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下转第141页)

(上接第25页)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4.“缤纷教育”

正是由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5.合作学习理论

上一篇:告别展望2022文案下一篇:什么是冲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