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2024-11-16

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精选7篇)

1.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一

1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武汉、面向中南地区,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掌握从事药品销售及管理所必备的知识、技术、技能,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 能在药品经营领域从事药品物流管理、药品采购管理、市场营销策划以及零售药店店面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该专业作为我院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其肩负的重任是要向地方及周边企业培养并输送药品经营类应用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 该专业先后与老百姓大药房连锁 (湖北) 有限公司、武汉普安医药有限公司、湖北天下明药业有限公司、武汉老人家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并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 输送的毕业生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及综合能力都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2 基于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2.1 设计思路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发展, 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3,4]。该专业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由他们根据教学和企业 (订单要求、职业能力要求) 需要, 分析专业所涉及的具体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构建出每一项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 进而构建具体理论及实践课程, 从而制定出基于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 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所涉及的岗位及其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 按工作流程和能力要求的不同一一列举工作任务, 然后将工作任务按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最终形成了21项典型工作任务, 分属于5类, 并将其归纳为5个行动领域, 并转化为5门核心课程 (见表1) 。

2.3 课程体系设计

该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营销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 还要熟悉医药相关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因此, 必须坚持融“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融“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职业道德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内容, 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企业实训”4个培养平台为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课程开发中通过深入市场调研, 掌握医药销售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对在校课程开设的反馈以及兄弟院校该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 组成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企业技术能手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 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 具体流程见图1。

根据以上流程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模块化模式, 主要包括公共关系类模块、医药知识类模块、药品营销类模块、物流类模块、法律法规类模块。

2.4 专业人才培养条件与保障

2.4.1 校企合作

我院自2008年开设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来, 通过紧密对接医药产业调整专业结构的一系列措施, 技能培训内容得以完善, 专业特色进一步彰显, 对接产业更加紧密, 社会效益日益突显。

到目前为止, 我院毕业生走向了医药生产企业、医药营销企业、医药外贸公司以及医药管理等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要求的工作岗位, 与上海量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天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老百姓大药房、中联大药房合作开设“订单班”, 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医药商品购销、调储、检测、养护及质量控制的高级技术技能。

结合我院位于医药产业园的地理优势, 我们与武汉本土医药企业展开了合作教学, 开设了“老百姓订单班”“普安订单班”, 聘请几大药品连锁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 并通过定岗实习的方式巩固学生职业技能, 为毕业生进入医药市场打下夯实基础。同时还将专业知识学习内容辐射到湖北省内的其他医药企业, 与湖北荆江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冠童医药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指导, 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完成毕业设计课题的过程中了解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与技能要求, 进一步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更好地适应医药产业结构的新发展。

2.4.2 实训基地

目前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有针对医学基础课程设立的多功能解剖标本室、可承担多门专业课程实训的模拟药房及药品仓储实训室, 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物流实训室和谈判洽谈室。

该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及其承担的实训内容见表2。该专业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交替进行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 并参与顶岗实习;实习中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 学生进入企业预就业, 直至就业。

2.4.3 师资队伍

在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实践性教学占较大比例,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具备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有8名, 占该专业总教师人数的30.8%;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7名, 占26.9%;双师型教师11名, 占42.3%;企业兼职教师3名。同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承担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及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任务。

3 结语

目前, 随着药品市场竞争加剧,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已经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对药品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 职业院校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我院近几年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达98.0%以上, 远超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 这与该专业发展基于职业岗位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有密切关系。

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紧密结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 分析职业能力和素养, 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形成了彰显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可供开设同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借鉴参考。

摘要:以我国药品行业市场需求、职业岗位为依据, 分析提炼典型岗位工作任务, 并以此构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办学效果显著,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毕业生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岗位,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超, 张健, 侯茂, 等.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8) :11343-11345.

[2]王立文, 林莉莉, 邹浩军.基于职业岗位的高职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构建[J].药学实践杂志, 2014, 32 (6) :476-479.

[3]杨培红, 李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6) :16-19.

2.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现代物流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这就迫切需要物流行业能够迅速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急需大量的物流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显然需要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 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即便这样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物流业的认识上,人们往往将物流等同于物流业中的具体操作层,即认为物流就是仓储和运输,从而对于物流的认识不足。在我国,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对于物流的认识尚不明确,甚至于对于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人才都不能确定。这样的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国的物流行业整体素质较低,很难与国际接轨。

2.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物流行业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系统,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具体业务,物流从业人员需要管理六大要素,并且履行物流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支持、经济管理等多项职能,因而需要具备一系列必须的能力。

2.1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交际能力

在当前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现代物流行业成为了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系统,它强调功能的整合。作为现代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2.2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由于物流行业具有的一系列特点,要求物流行业的信息传递必须及时准确,计算机在物流行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现代物流主管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约占其工作总时间的30%,不仅如此,普通的物流管理和操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操作,例如office软件、网络通讯工具软件、数据库软件等。

2.3不同职位需要不同的具体能力

依据工作性质和所从事工作在物流系统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可将物流人才划分为管理决策人才、理论研究人才、理论应用人才和实际操作人才等。

2.3.1管理决策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管理决策层在企业中负责的是制定宏观上的具有全面性和方向性的整体物流方案,他们是拥有一定决策权和承担相应责任的人群。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对本单位的整个物流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2.3.2理论研究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理论研究型人才主要是在各种院校和研究机构工作,从事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培养更多物流人才的人才。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部分物流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2.3.3理论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物流理论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主要负责制定具体物流计划,进行物流作业流程控制和资源调度的工作。这一层次的物流人才既要面向实际操作,又要实际运用物流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因而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4实际操作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实际操作型物流人才,主要是进行物流工作中的现场作业和具体操作,这就需要掌握相关的、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例如包装、运输、仓储等方面的技能。

3.基于岗位专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遵循的原则

3.1.1职业导向性原则

培养人才的目的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使其能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能够符合未来职业的要求,坚持职业的导向性。

3.1.2能力本位原则

竞争的残酷性要求竞争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未来的物流行业必然也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行业,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必然更高。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标,体现能力本位原则。

3.1.3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全面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实行素质教育。在实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下,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習主体的作用,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的特点

3.2.1适应性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学制,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亦或者职业院校,培养的都是较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包括公共基础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学科平台、专业平台、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应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3.2.2实用性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整合了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综合性、交叉性强的新兴行业,它包括了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多个领域,对于知识技能的要求更高更复杂。针对现代物流行业的这些特点,为物流行业培养人才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新兴交叉课程,从而使课程的设置更符合实际需要,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3.2.3可操作性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物流行业中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实践科目的学时。通过实践科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2.4先进性

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应当较多的利用当下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先进物流工具和手段的技能。

4.结语

基于对物流行业专业能力的认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突出专业特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时坚持“三个原则,四个要求”,必将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符合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天龙.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浅谈[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4(01):72.

[2]周桂香,田宁,陈志新.宁夏物流人才需求分析及对策浅析[J],中国市场,2014(06):117-119.

[3]高姝擘,杨爱明.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152-153.

作者信息:杜娟,女(1975.10—),汉族,籍贯成都,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物流管理。

3.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现代学徒制 培养模式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全国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其中100所高职试点院校之一。

酒店管理专业是面向长三角区域的旅游酒店、旅游餐饮企业,培养德技双馨、具备星级酒店、品牌餐饮企业一线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与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经过项目的实施力求探索“大集团、高星级”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更切合企业的需要;力争把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基本覆盖国际品牌酒店服务领域核心岗位、办学特色鲜明、校企共育英才的典范,在省内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发挥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酒店职业人才培养基地。

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在总结校企共育职业人才的实践探索基础上,按照“通知”精神,结合我国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创新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为主体、学生积极参加的现代学徒制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联合招生招工为突破口,以建立稳定的“双师”(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技能为关键,以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为基础,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重点,以提高专业与行业契合度,以及学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适应性为核心,推进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产教结合、校企融合、双师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学徒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评价等改革与创新,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

2.建设目标

我校同合作企业在相关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就是探索通过学校、企业的联合招生,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工学交替、实岗育人的教学形式,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适应零售终端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在学习借鉴国内实践经验和国外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我国商科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条件保障等,构建我国商科专业运用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

三、构建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23446”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要,采取“23446”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双元育人,建立三个主体,实现四个融合,做好四个落实,开展六共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根据“通知”要求,按时保质完成教育部委托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项目。

1.校企双元育人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部分由学院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践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其中由学院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教学由学院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则由企业与学院共同制订考核细则,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从而实现人才教育与考核的“双重管理”模式。

2.建立三个主体

探索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由学院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签署相应的培养协议,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三方主体的参与都基于自愿原则,三方主体的利益追求是一致的,即学院和企业都希望能培养出,而学生则希望能成长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合格人才。

3.实现四个融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新的学时、学制与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室与店堂、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室与店堂的合二为一(实岗育人),部分课程的完成和学分的取得必须在以店堂为课堂的教学中获得,同时,学校师资与企业师傅的分工与合作是现代学徒制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保障(“双师”传授)。

4.做好四个落实

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企业将落实其工龄计算、奖学金(创业)基金,到岗后补发工龄工资,以及缴纳三年的社保费用。现代学徒制的这种学生在校学习即到企业入职模式,对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一方面学生如果参与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来就解决了三年后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如果到合作企业入职则其在校学习的整个三年期间还能计算工龄,补发工资,补缴社保费用,就相当于企业为其支付了三年的部分学习费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因此做好四个落实是实现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证。

5.建立六共同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实践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选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习与就业工作。做好六共同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成功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措施,在六共同中要特别注意企业文化的体现,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评选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三方的利益。

四、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凸显“双主体”作用,校企共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5年5月洲际酒店集团与我校签约成立洲际酒店集团英才培养学院。并计划在2016年7月双方联合招生,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改革,探索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酒店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三线并进”,校企共推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

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也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其既体现了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的准员工身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又为学生提供了准员工的福利待遇和毕业后稳定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学校招生、企业招工、学生就业的目标。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英国洲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所允许的招生录取模式范围内,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以我校招生生源和招生类型为依据,以学徒、企业和学校的合法利益为根本来保证录取工作的规范实施。

2016年7月我院与合作的洲际酒店管理集团联合招收酒店管理专业40名学生并将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

3.引进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课程

(1)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引进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重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开展酒店行业和洲际酒店管理集团需求调研,明确酒店行业通用岗位和洲际集团岗位需求,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作为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切入点,分析行业通用的岗位基础职业能力和洲际酒店管理集团岗位(群)核心职业能力。通过对具体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内容,对每项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排序、归纳和合并,提炼出岗位(群)的通用基础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

(2)酒店管理专业将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设置,由学校教师进行的理论课程教学已完成14门课程的教学标准制订。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进行的理实课程教学,以及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完成的学生职业岗位实践操作知识和技能课程将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或分别制订教学标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教学与考核,确保培养出的现代学徒制学生符合企业的入职或上岗要求。

4.采用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校企共管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

(1)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洲际酒店集团方主管、企业专家讲师团队与学校方主管领导、专业教师团队深入研讨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学制期间,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的教学模式,分段安排为:第一、第二学年安排在校内集中授课,第三学年安排在洲际旗下的酒店顶岗实习。

(2)校企共管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在工学交替分段培养过程中,洲际酒店管理集团和校方均设置了管理机构,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管理。

5.加强互兼互聘的双导师队伍建设,校企共组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

(1)共建双导师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可以由校方专业教师和企业方的专家联合授课,双方共同建立课程组,适时沟通研讨,共同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授课形式多样化,授课地点可以依据授课内容适时选择在学校实训室或企业工作实境。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增加企业专家考核的权数,保障课程授课的协作性,考核的科学性,融入更多洲际酒店集团的品牌企业文化和操作标准。

(2)建立校企导师“双聘双挂”制度。学校将安排学校导师从课堂走向酒店,了解岗位工作实际,学习实战技能,以“师傅”的要求培养其岗位素养与操作技能,提升其技能教学水平。学校派送教师到洲际集团挂职学习,教师挂职目标明确、效果明显,在个人能力提升、课程建设等方面有显著效果。洲际酒店集团旗下酒店接收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已有梅玲玲、齐琳、周桂兰、张新峰等4名教师在无锡君来洲际酒店脱产挂职锻炼,挂职部门涉及酒店前厅部、销售部、餐饮部、客房部、康乐部等。老师们在行业一线的挂职经历进一步提升了个人的专业素养,为专业课程建设课提供了坚实保障。学校专业教师在酒店脱产挂职期间,一方面能通过行业一线的经历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老师们的扎实专业素养及独到的视角能为酒店管理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参考。学校计划每年选派1-2名专业教师赴洲际酒店参加挂职锻炼。同时,安排企业专家定期到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巧;企业聘任学校专业教师担任顾问、参与创新研究,定期到企业开展实践锻炼、项目研讨和技术研发,及时完善和更新相关理论知识。学校将建立“名师工作室”,为本专业带头人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一定的研究经费;企业将建立“技师工作室”,用于企业专家带学生(学徒),促进了学生(学徒)成长和学校教育“接地气”。

6.强化标准建设和制度规范,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标准和制度

酒店管理专业将在试点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将制订现代学徒制班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旅游管理学院将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为酒店管理专业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并建立学校、企业、学校导师、企业专家等多方参与的学徒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参与学徒培训的学生,学校将与企业共同建立定期检查、抽查、座谈会、学校导师与企业专家双向沟通等多形式、多通路反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旅游管理学院将组织酒店管理专业联合洲际酒店人事、培训部门讨论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将根据教学需要,要求合作企业科学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组织学徒培训教学,并保证学徒合理报酬。同时,洲际酒店集团将全面落实学徒的人身意外责任保险,学校导师将与企业师傅一起确保学生学徒培训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

7.探索企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共探技术技能积累制度

根据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的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需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或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酒店英语等级证书,以及酒店所需的与未来职业方向相关的证书,如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洲际集团平台课程向学生开放,需完成一定课程及课时的线上学习及相应考核。

8.试点“四个衔接”的学生企业化管理模式,校企共塑学生职业精神与素养

洲际酒店管理集团与校方共同探索角色、制度、管理、文化四个衔接的学生企业化管理模式,我校将根据“现代学徒制”特点,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企业化学生管理方案》,从而加强学徒对“学生+员工”双重角色的认同,帮助学生适应“学校+企业”的双重管理要求,积极探索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学生管理模式,把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移植到班级管理中,逐步探索出企业化的学生管理模式。

五、结语

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创新,学校和企业需要加强深度合作,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师徒结对工作,做到校企紧密合作,师徒深度融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洲际酒店集团的良好合作为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项目的开展离不开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学校与洲际酒店集团下属的酒店一起构建了由主要行政主管领导、hr总监、培训主管、专业教师团队、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的完善的组织机构,相关组织管理制度及经费投入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晓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3)

[2]邵林涛,瞿立新,顾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3]欧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4.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四

摘 要: 在校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践,尤其是在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更是十分重要。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具有“职业化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实施条件三个方面对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工作过程 物流英语 教学模式

引言

针对我国12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以及消费物流和快递物流等课程。其中,一些院校开设了物流英语类的课程,可以说物流英语在连接物流管理、报关与货运代理的同时,也连接着国际贸易。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国际贸易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专业的技能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1.物流专业英语的概念解说

专业英语(ESP)的英语全称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目的在于满足工作中学习者的特定目标和需求。例如,作用在培养特定环境中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技能,比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都属于专业英语范畴。物流专业英语是专门英语的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现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和就业需求的变化而设置的商业经济英语的分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范围。物流英语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等方面都有着与基础英语明显区别的自身特点和规律。

2.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提出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该理论从实际出发,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注重更新的、更易于接受的方法,主张突破原有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实际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其是以一种全新的“远程工作知识的载体”告别书本,建立典型工作任务,努力实现理想状态中“融入实景,分层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

此外,调查结果和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密不可分,只有通过珍贵的反馈资源,才能了解到学者对所学知识具体的掌握程度,可以断定的是,专业外语人才在当今社会看来是紧缺的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这要求从本质上做出改变,无论是方法还是理念,都必须引入更有新意的思想,研究课题的专家学者也必须更努力。

3.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理念分析

3.1通过实践确定物流专业英语水平需求

把工作过程植入教学模式中,将教学目的不在锁定于学生是否记住了知识点,而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社会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调查企业和岗位群对物流人才英语实践能力和应用熟练程度,确定对学生的物流英语水平的要求。这样,一改以往教学那种以记单词、背课文中的专业术语、理解课文、完成练习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模式,而是将一些实践项目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真正的企业运作中,对学生进行模拟的实验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传统的授课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效率。

3.2行动导向型实践教学

不再拘泥于书本教学,而是把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观融入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融为一体的教学。把“教―学―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行动导向中“项目引入”―“提出任务”―“工作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介绍”―“完成项目任务”―“技能训练”―“总结拓展”―“成果展示”等步骤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从而达到能力锻炼和知识教学的目的。

4.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4.1教学创新

要使教学真正突破书本的桎梏和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教育者不应该只是在理念上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对以往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反思,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创新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

4.2教学场地创新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的内容上,教学场所和工作场所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为什么许多招聘人对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要求。要使得传统教学与工作过程相连接,那么教育者最先开始放弃的就是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关于物流英语专业的讨论会,在学生中形成英语交流群小组对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实行网上在线视频对话学习、无纸化考试,创建模拟平台,企业物流模拟沙盘实训室装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系统,提供仿真的物流公司运行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物流专业英语的学习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对物流英语教学的创新。

结语

随着物流国际化趋势的逐渐增强,物流专业英语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专业英语在我国存在畸形发展和不健康发展的状况,例如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材的滞后、教学方法的落后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克服。在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确实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更容易集中人的精力,有利于老师的精讲,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因此,为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必须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5.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五

---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艺系为例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张义勇 李艳萍(067000)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园林行业用人需求,结合本院的办学和教学实际,全面总结和提出了以主动适应园林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为轴心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技能培养和考核方案,实施顶岗就业实习,提高综合素质”的五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

关键词:园林行业需求构建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高职的就业教育就必须主动适应所学专业的人才职业需求,毕业后尽量进入职业角色,胜任岗位职责,其关键点和切入点无疑是培养人才的职业技能高低,这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与本科教育的亮点和特色所在,也是高职教育近几年逐步被社会和行业所接受,并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因之一。我系园林专业从1995年初创办中专学历教育,到2000年开办专科教育,至今已走过10年历程。而真正发展较快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招生由中专40余人发展到现在大专430余人,而且呈现出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势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大多数毕业生在北京、天津等高层次的园林公司就业发展,基本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为今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1.主动适应园林行业需求,确定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行业是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壮大的新兴朝阳产业。北京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成功落锤,更加速了园林行业的跨越式高层次快速发展,更促成园林行业相关公司、集团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创造了园林行业巨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进而对园林人才的供求无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许多院校也纷纷开办园林专业。面对园林行业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同行竞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园林专业适应园林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使人才市场需求和竞争机遇变成办好园林专业的活力。因此,我们以帮助毕业生就业为契机,多次主动深入北京十多家园林公司,例如北京松杉佳卉、三北燕塞、丰顺汇园、启明物业、天宝大森林、实创园林等,登门求教,广交朋友,增进友情,互助互利,同时与毕业生建立畅达的沟通联系,设立了通讯录,并广泛征求毕业生的意见,设立了毕业生反馈意见表,及时收集和整理毕业生对课程设置、能力结构、就业市场等的意见和建议,使毕业生成为了最好的信息源和形象大使,使用人单位成为了最好的广告和宣传员。即打开了园林专业在北京园林公司的就业之门,又掌握了园林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人才的能力要求,人才的素质要求等,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定位逐步清晰和具体起来,为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和调整依据。同时积极借助承德世界一流的避暑山庄皇家园林“近水楼台” 和承德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地方发展规划的优势,提升园林专业办学实力和活力,提高专业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培植园林特色专业和完善培养目标。

我们根据园林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和毕业生反馈意见分析,经过几年的摸索确定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变化的园林行业需求,培养胜任园林工程施工、养护和预算,园林工程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苗木培育,花卉栽培与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技能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2.适应变化的园林行业职业技能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

园林行业是新兴产业,发展快、变化大,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随之变化,必须应对变化了的行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适应。同时我系招生的生源也在不断变化,由河北省到二十几个省市,由男生为主到女生占多数,也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就业空间变化。因此,根据变化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已成为当务之急。从2000级学生开始,首先针对园林行业人才需求季节性强,以春季为人才需求旺季的特点,调整了课程设置,变第六学期“五一”实习为第六学期全学期进行就业式顶岗生产实习,与市场人才需求接轨,大大提高学生实习效果和就业率。针对园林行业对园林设计要求的提高,由手工制图逐步提升为计算机辅助制图的需求,从2002、2003、2004届开始压缩了《园林制图》学时,逐步增加了PhotoShop、园林CAD、3DMAX等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并于2005年争取学校支持20余万元建立了园林制图专业机房。针对园林行业从事园林工程预算人才的缺乏和女生比例过高的问题,增加了园林工程预算、美术、植物造景设计、园林建筑设计、插花等课程,同时为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压缩了《土壤肥料》、《植物与植物生理》、去掉了《气象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园艺设施》、《植物育种》、《高等数学》等课程。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写作能力,基础课中保留了《大学语文》并逐步改为《大学应用文写作》。

在调整好课程结构的同时,对课程内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进行了优化整合尝试,并作为今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本着“理论够用,突出技能”的原则,逐步压缩了理论教学突出技能教学,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并继续针对学生来源、结构和人

才走向调整课程结构。例如针对女生多的特点增加了《园林设计》、《花卉栽培》、《园林工程预算》、《插花》、《美术》等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针对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园林树木学、园林苗圃中增加了树种种类,尤其增加了南方树种,花卉栽培中增加花卉种类和南方花卉等,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就业需求,缩小了学生就业的后熟期。

通过五年的逐步课程调整使得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实践证明较好地适应了行业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就业铺平了道路,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技能支撑。

3.依据园林行业需求确立园林专业技能培养与考核方案

在确立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和调整优化好课程结构的同时,必须进一步依据园林行业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确立好园林专业及每门主干课程的技能培养与考核方案,使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提供良好的保证技能培养与考核实施的场地、材料等必备的支持措施的供给,这一点虽有所提高但仍是制约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和瓶颈。做得较好的方面是确立了园林专业的技能型培养目标和课程的专业技能培养大纲,考核方式因课程、季节确定,分类指导,灵活多样,主要课程技能操作实习成绩单列,毕业前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分别进行花卉园艺高级工、植保园艺高级工技能考评,其目标较为清晰。并建立了辽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白草洼国家级森林公园、承德市园林处、承德避暑山庄等多处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园林制图专业机房,美术室、园林设计室、校内小型园林工程实验场,并为开阔学生视野,组织毕业班到北京主要的园林景区进行一周参观实习;在实践教学中又增加了“园林设计方案汇报”和“园林工程预算模拟”实习,以提高学生做、说、总结的能力和素质;建立了第六学期全学程顶岗就业式毕业生产实习机制,使学生能进行园林行业“零距离”实践,双向选择,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机会,也扩展了就业机会和空间。因此,大部分的专业技能培养实习基本上能完成,但是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建筑设计等场地小、材料缺、层次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有待今后进一步改善。在确立园林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考核方案的同时,也应加强高层次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对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考核与提高,使之与园林行业需求接轨,更好加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力度和层次。

4.顶岗实习强化技能,实现学生与行业“零距离”就业

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强,大量用人多集中在早春时节,同时每个单位用人少、分散,实习集中安排难度大的特点,也为了毕业班的学生强化技能,更好地与园林行业直接接触,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加以实际应用和验证,增强对园林专业的信心,使学生找到适宜的实习和就业岗位,实现双向选择。园艺系率先从2000级毕业班开始探

索“顶岗”毕业生产实习模式,即利用二年半的时间集中进行理论和实践专业教学,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从第六学期开始进行全学期“顶岗”毕业生产实习,也称就业式生产实习。所谓“就业式”生产实习就是在毕业生产实习前,采用招聘会、外联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毕业生情况和搜集园林行业用人信息,将毕业生直接安排在园林单位的用人岗位,“顶岗”进行毕业生产实习,签订实习协议,并在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双向选择,双方如满意就签订就业协议,直接就业。“顶岗”毕业生产实习既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使学生对园林行业“零距离”接触,进而实现“零距离”就业,又使学生、用人单位双方实现了双向选择,增强了双方的责任感和信任度,提高了选人和就业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层次和就业率,同时学生还可在实习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额的劳动报酬,减轻了学生的生活负担,调动了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减轻了学校的实习费用。园林专业连续三届毕业生大多数安排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园林单位实习,如北京松杉佳卉、三北燕塞、天宝大森林、城市之光等公司,天津超群、绿世界、北方等三十余家公司,并最终就业,而且大多数学生已成为技术骨干和部门领导,出现了老毕业生招聘新毕业生,老公司联系新公司,老单位连续用人的可喜局面,实现了良性循环。因此“顶岗”实习可以说一举多得。经过2000级、2001级、2003级三届毕业生的“顶岗”毕业实习探索,可以说是成功的,克服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脱离,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与学校人才培养就业脱轨的“双背离”的不正常现象。主动适应了园林行业的用人需求,体现了园林专业的又一办学特色。当然“顶岗”毕业生产实习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安排实习单位难度大,耗费精力多,学生实习分散,难以有效进行实习指导,有些学生和实习单位不守协议,随意换岗,缺乏诚信,职业道德教育滞后等问题,这些还有待今后积极加以解决。

5.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拓展学生就业和发展空间

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专业技能胜任技术职责外,还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完成岗位管理职责,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几年来,园艺系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积极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多种提高综合素质,开发内在潜能的平台和空间。例如组织编辑“绿芽”系刊,设计及美术作品展、举办演讲会、辩论赛、知识竞赛,义务劳动、“环境保护”志愿者组织,学生会、班委竞选,就业指导、诚信教育、学生党员建立了学生党支部、假期社会实践、丰富的体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现了各种人才和潜质,也找到了学生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有些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就得意于专业技能之外的素质,例如有些同学毕业

后从事产品营销、技术推广、企业管理、办公文秘、部门领导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要使学生毕业后更好的规划和完成好职业生涯,必须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主动适应行业人才需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园艺系园林专业经过几年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主动适应园林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为轴心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技能培养和考核方案,实施顶岗就业实习,提高综合素质”的五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

作者简介:张义勇男,河北省承德职业学院园艺系主任,副教授,研

究方向为果树露地和设施栽培,山区职业教育。地址:承德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种子路2号。电话:0314—2053657。E—mail:yuanyixi1950@163.com

注:此文章2006年获第六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论文一

6.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六

一、“3+1”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生大学四年中, 前三年在高校系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 第四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 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与一般培养模式相比, 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 延长了学生参与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

一般培养模式下,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时间通常为3.5年, 只有近半年时间到相关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而“3+1”人才培养模式下,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三年, 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的时间为一年。 显然, 该模式下,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时间缩短, 走进社会参加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延长。

(二) 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 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安排更加紧凑

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 在可能的情况下对相关理论课程或实践项目进行适当整合, 同时, 前三年要适当加大周教学工作量, 保证在三年内完成财务管理专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项目的教学。

(四)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强

据调查, 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 首先关注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技能, 其次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 第三关注的是应聘者的职业素质, 最后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学历。 “3+1”人才培养模式下,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通常应明显优于一般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 其就业竞争力更强。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首先取决于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 其次受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低的影响。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取决于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一) 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目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通常存在两种极端, 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会计类专业, 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金融类专业, 但两种定位均有待推敲。 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设置的, 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 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类、金融类专业又有一定的联系。 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事业单位、 金融机构等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和监督, 而财务管理除了对企事业等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结果进行事后的考核分析评价外, 还要对各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和事中的控制等, 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必须懂会计核算, 所以说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已不仅局限于日常供、产、销等资金运营活动, 经常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和资本运作活动, 所以, 现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金融市场法规, 掌握证券、期权期货等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 具有一定的金融市场运作能力。 所以金融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 综上所述, 财务管理专业是与会计学、金融学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专业, 着力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资金调度、 财务预测、 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税务筹划, 又能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财人员。

(二)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据调查,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方面:到企事业单位 (尤其是中小企业) 及政府部门从事理财工作;到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部门从事审计、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工作;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理财工作。

综合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范围,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面向基层, 具有较强的职业体验, 具有现代金融环境下的融资、投资、财务策划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熟悉财经法规, 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 会计、 财务咨询工作, 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 能熟练解决理财工作实际问题, 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实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必须着重抓好学生的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识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能力, 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 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基本理财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 通识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 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体育、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计算机基础及VFP程序设计等, 公共基础课主要在大学前四学期安排。

2.公共实践课。 包括:军事技能训练、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计算机强化训练等, 公共实践课主要在大一、大二安排。

3.素质与能力拓展课。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基本的科学素养和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健康的人格等, 还需设置一些素质与能力拓展课, 主要包括公共选修课和自主学习课。 公共选修课主要可分为科学技术类、 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等三大类, 如公共关系学、青年心理学、 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公共选修课一般在大二、大三安排。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可安排两门左右的自主学习课程, 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将商道、经济管理资刊选读等作为自主学习课程。

4.能力拓展实践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在大学四年中, 还应要求学生选择参加一些技能训练、 创新活动、科研训练或社会实践项目。 如: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给基层组织 (或单位) 传经送宝等社会实践项目。

(二) 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 (1) 专业基础理论课。 包括:微观 (宏观) 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统计学、运筹学、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税法、金融学等课程。 (2) 专业基础实践课。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 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的手工会计实验,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的上机操作实验。 专业基础课通常在前四学期安排。

2.专业方向课。 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的理财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所以, 财务管理专业方向课程应围绕这四方面能力培养的需要来设置。 专业方向课根据其重要性不同又可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1) 基本理财能力培养课程。 ①基本理财能力培养必修课。 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管理成本会计、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等理论课程, 以及财务管理实习、管理成本会计实习、财务分析实习等实践项目。②基本理财能力培养选修课。包括财务管理前沿专题、税务筹划、资产评估、财务综合案例, EXECL财务建模、中小企业理财、个人理财、财务制度设计、财经应用文写作、财经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2) 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培养课程。 为适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培养的需要, 应设置小企业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专业选修课程, 同时, 应设置财务软件实习项目。

(3) 风险控制能力培养课程。 除将设置审计学作为专业必修课外, 还应开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等专业选修课。

(4) 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培养课程。①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必修课。 应设置证券投资、期货期权等专业必修课, 同时还应设置证券、期货模拟实习项目。②金融市场运作能力选修课。 包括资本运作、国际金融、金融工程、保险学、SPSS社会经济统计分析等。 上述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分别在大学四、五、六学期开设。

3.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课程。 为适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3+1” 培养模式下, 通常还应设置财务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训项目。 专业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两个学期, 由学生根据未来的就业意向, 选择到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专业综合实习, 帮助学生提前接触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从而便于学生顺利就业。

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 根据学生的论文选题、实践需要和自身的科研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最后几周回校完成论文, 也可以在实习单位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论文。

为保证财务综合实习的质量, 应采取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与校外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相结合共同指导和管理的方式, 每位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与其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一致。

综上所述, “3+1”培养模式下,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培养模块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两大部分构成, 通识能力培养模块占总学分的36%左右, 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占总学分的64%左右。 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综合实践模块,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约占总学分的24%,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约占总学分的28% (其中, 专业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20%, 专业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8%) , 专业综合实践模块约占总学分的12%。 总体来看,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 理论课程约占总学分的70%, 实践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 通识能力培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专业方向课一般安排在大学前三年开设, 专业综合实践通常在大四开设。

摘要:为适应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3+1”培养模式下,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培养模块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两大部分构成。通识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实践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通识能力,专业能力,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明惠, 朱朝枝.基于就业导向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1) :98-99.

[2] .徐焱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 (4) :25-28.

[3] .杨忠智.高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 2013, (2上) :49-51.

[4] .苏万贵.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之友, 2010, (3上) :109-113.

7.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市场需求;应用型;工商管理;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相对于过去而言,今天的就业压力已转变成了综合素质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然而目前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却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三差”现象,不能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探求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我国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当务之急,也是摆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一、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一)需求层次化

从需求结构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市场急需两类人才:高层工商管理管理人才和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知识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对具有工商管理实务操作经验,熟悉工商管理各环节运作流程,同时又具备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能洞察工商管理行业变化的中高层工商管理人才需求較为迫切。

(二)需求区域化

由于现代工商管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其需求也呈地域化趋势。目前,东南沿海工商管理人才需求规模大、层次高;华北、中原地区次之,而西部相对较少。[3]

(三)供需矛盾化

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目的性不强,缺乏统一指导,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缺乏,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二、目前工商管理培养模式现状

(一)重知识体系培养,轻行业企业需求

绝大多数学校往往重视从工商管理学科的角度分析学生需求,忽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能较好地把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从而导致了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的严重脱节。

(二)过于侧重理论教学,缺乏专业技能训练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普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加之管理类专业知识本身就相对抽象和空洞,如果没有“眼见为实”的感性认识,没有系统的技能训练,学习就会十分盲目和被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很难演化为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对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

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只注重通过理论教学、案例讨论和实训室模拟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在岗位上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对企业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

(四)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第一,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并不欢迎教师到企业内部调研、锻炼,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不愿对教师开放;第二,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缺少横向课题,教师必然缺乏参与实际企业管理活动的训练;第三,其教师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这些教师缺乏实践能力是必然的,因此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缺乏师资保障[4]。

三、市场需求导向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培养模式

(一)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重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现代工商企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应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此对应,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应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在保证主干课的情况下增设一些应用技术理论课、实践活动课等专业必修课。

(二)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

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重在“应用”二字,我们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亦因解决实践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离开实践的需求和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教育将不复存在。所以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

(三)依托实习就业基地,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高等院校应该创造机会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利用指导实习的机会或教学之余深入企业,甚至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4]在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教师既能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又可以增强教学和科研能力。

(四)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漫长的社会环境中经历“实践—学习—再实践”的过程,才能做出创新性业绩。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意识。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无疑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经。

(五)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亲验性”的教与学的方法,强化校内、校外实践训练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5]。

具体包括实施案例教学、实施模拟教学法、课堂讨论、学生演讲,课外答疑、知识竞赛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总之,由传统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向新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观念的一种突破,是符合经济社会发趋势的一种历史进步,因此,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抓住有利的历史机遇,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培养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娜.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48.

[2]黎冰,武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物流技术,2010(29):152.

[3]朱军伟,商会娟.基于市场需求的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1.

[4]王雷.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31-132.

上一篇:景区考察学习汇报下一篇:梦回童年初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