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精选6篇)
1.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篇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研读心得体会
学习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看了郑国民老师的视频讲座,我感觉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了,结合我的学习笔记和思考,特把学习子女的总结如下:
一、课标中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笔者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个人看法与尝试。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我的母亲》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回想自己和母 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那么,朱德的母亲又是怎样的呢?”
以上教例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提问:①你认为他们谁得观点对呢?②为什么他们的判断是相反的呢?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时,教师适时介入,引导、提升了学生对主题的更深理解。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容。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材料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
材料二:草坪绿得可爱,像铺上了用纯羊毛织出的最精致的绿毯子。(《骆驼寻宝记》)
材料三:(花园)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巨人和孩子》)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讨论这三则材料,教师作出适当点评、小结后,让学生选取夏、秋、冬的任一季节,作一段景物描写,尽 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这样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1)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拓展的方式是多样的:①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纸船》,可分别将其与席慕容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作对比阅读。②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可以分别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③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素材性资源,可以赋予课文新的时代色彩和生命力。例如在《桃花源记》教学的最后环节,向学生介绍就在我们身边的现代“桃花源”:
阅读下面材料(略),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我们增城的白水寨被很多游人喻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但游人对白水寨的向往与陶渊明对桃花源的向往有什么不同吗?同样是人间仙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该材料的引入,唤醒了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现实生活一些现象的联想、反思。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今社会制度、背景的不同,使学生能更深地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厌恶乱世,想摆脱压迫、摆脱剥削,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思想。这样由文本联系到生活,又由生活回到文本的领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新理念。
四、注重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积累与借鉴
有时改学生习作,会感到词汇贫乏,语言空洞。学生不会运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眼前闪烁着的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积累、借鉴作家的语言和写作技巧。引导积累,即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记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做好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仿写、改写等写作训练,使其逐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新课改培训也好,新课程标准学习也好,都是希望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他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篇二
一、回顾第一次新课程实践的感受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 笔者最大的“遗憾”是初期没有参加过针对性的课程培训, 对课程标准精神一知半解, 在教学中感觉不到内在的变化;课改中期, 重新对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和研读, 但已深感距离新课改很远了, 在各类优质课活动中倍感压力和迷惑;在新课程后期, 结合教学对新课程进行不断学习、领悟实践, 在丰富教学实践的同时, 督促自己经常对教学和课程进行积累总结和研究, 终于找到方向并打开了视野, 自然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1. 没有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带来的缺陷
第一次课程标准在培训中, 多是由当地教研员作为主讲者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 受教研员业务水平限制, 各地的培训效果参差不齐。有的教研员对新课程理念一知半解, 培训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有的地区根本就没有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培训, 主要以体育教师自学为主, 更达不到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这些都会使体育教师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笔者清晰记得2001年下半年, 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新课程标准小册子, 要求各科教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 由教研组长带领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在学习体育课程标准时, 体育教师分别领读各个水平的内容, 算是完成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因为一线体育教师缺乏理论水平, 难以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理解, 学习效果强差人意, 难以把握标准的精髓。
2002年10月中国《十城市》第十八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 笔者跟随市、区教研员参加此次活动, 感受到新课程带给体育教师思想的变化和体育课堂教学的变化, 深受启发。观摩归来后, 笔者改变教学理念, 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新的教学模式, 但终归对新课程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不知道怎么写教案, 不知道应该怎么教、教什么, 一度非常迷茫。
2. 新课程带来课堂教学的变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05年, 笔者所在的颍泉区教研室举行“送教下乡”优质课选拔活动, 全组教师认真结合新课程理念, 共同参与完成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在送教下乡执教的8节课中, 笔者不断对课及时进行反思改进与总结, 一次次感受到新课程的魅力, 也慢慢领悟到新课程的精髓和内涵, 并改变了以往“穿新鞋走老路”的思想和教学模式。
随着笔者对新课程的内涵理解得更加清晰, 并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体育教学, 逐渐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自己的课堂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在2006年, 笔者参加阜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优质课评比, 获得小学组一等奖;2006年、2008年分别代表阜阳市参加安徽省小学体育 (片段) 优质课比赛和安徽省中小学体育 (录像) 优质课比赛均获省二等奖。课改的10年, 是自己在个人专业发展过程中由幼稚到浅薄到走向成熟的蜕变过程, 加快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步伐, 带动了专业水平的提高。
3. 新课程促进对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笔者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 一直对教育教研心存“敬怕之意”, 甚至对教育教研处于排斥状态, 认为对教学进行研究或开展课题研究都是专家的事, 一线教师把专家的理念用于教学实践、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就行了。
在新课程实施后期,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手段的丰富和对新课程研究的感受, 以及教学中曾经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和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 促使笔者拿起笔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2007年开始, 笔者有意识地围绕新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学相关问题从小处进行思考研究, 感受到了研究带给个人的变化和促进。特别是“在研究中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 在提高中进步”的过程, 一次次改变自身陈旧的观念。在不断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的同时, 笔者越发感觉理论上的匮乏, 先后系统学习了《教学论》、《教育策略》等多本专著, 并从《中国学校体育》等专业期刊中汲取和借鉴专家和优秀体育教师的教育教研经验, 进一步提高了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理解, 个人科教研能力也得以提升。2008年至今, 已经撰写心得体会文章100多篇, 教学研究论文50多篇, 其中在《中国学校体育》发表教学教研论文20多篇。
新课程带给体育教学课堂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体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在课改十年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体育教师, 熟悉新课程的内涵和精神, 必将为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发挥更大作用。
二、对新修改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教学改革十年的基础上实行的, 此时体育教师在思想上已对课程标准有了全面的认识, 也为新修订颁布的新课程打下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总结和借鉴第一次课程标准宣传贯彻工作中的不足, 新修订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贯彻落实过程要系统地做好培训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1. 认真研读、领会新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教师加强培训
对新修订标准进行培训做到普及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相结合, 是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普及性培训就是发挥现代信息化优势, 提前请相关专家就新标准思想、内涵和修订后的内容, 利用网络开展普及性培训, 让全体体育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 明确和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避免对新课程标准出现误解、误读;提高性培训是在普及性培训结束后, 根据地方实际, 各省、市组织当地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娴熟和教科研成果优异的一线优秀体育教师集中培训后, 结合教学工作对一线体育教师进行第二次培训, 有助于体育教师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树立自信。
普及性培训, 不受客观条件制约和限制, 更好地让每位体育教师通过网络, 对新课程标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加强的内容理解, 再通过提高性培训, 解答困惑, 交流心得体会。特别对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 一定要激发体育教师的学习的积极性, 避免流于形式, 规范培训教师出勤, 对学习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检查, 做到培训内容形式多样, 这既能避免在实施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上出现误解、走弯路, 又使更多体育教师获得进步和提高, 从而有利于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
2. 对新修订的内容加强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检验
对新事物的认识和贯彻执行, 主要是看其对这件事物的认识水平达到何种程度。新修订的标准在执行的过程中, 执行的效果如何, 则主要看体育教师的精神风貌和体育课堂变化, 这是衡量修订后的标准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的重要指标。
体育教师培训后, 要不断研读课程精神, 特别要对课程新修订的内容加强研究。且尽快把理论学习感悟思考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不断改变自我教学理念, 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实践检验新修订内容对体育教学的改变和影响, 带动体育教学质量逐渐提高, 构建优质高效体育教学。
3. 开展赛课评比观摩活动, 强化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
积极开展赛课评比, 是检验新修订课程贯彻和落实情况的重要方式。在对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培训后, 要积极开展赛课评比观摩活动, 带动体育教师积极学习和领悟课程精神。通过教学评比后的专家点评, 强化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 带动一线体育教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认识的普遍提高, 激发体育教师深入对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研究, 顺利完成此次新课程的贯彻和落实工作。
3.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篇三
【关键词】知识技能;经历过程;探究发现;感悟;积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针对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了三条要求,其中第一条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1].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基”.之后,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对“总目标”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解读.
笔者在认真研读《课标(2011年版)》的基础上,首先谈谈对“知识技能”的认识,然后就知识技能的教学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1正确理解知识技能的含义
《课标(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1].数学知识技能是学生数学素养中的核心构成要素.加强知识技能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标(2011年版)》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具体阐述如下[1]: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上述解释实际上是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提出了数学课程在“知识技能”上应该达到的目标.前三个领域是数学课程的三个分支,所以表述的格式是相同的,都是“经历……过程,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四个领域具有特殊性,表述的方式与前三个领域不同,是“参与……活动,积累……经验”.这里的“经历”、“参与”都是表述过程的行为动词.这种表述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经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达到掌握“四基”的目标.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是指数学科学的初步知识,也就是进一步学习各门近现代数学理论,学习物理、化学等相邻学科以及参加生产劳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课标(2011年版)》依据其基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把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目的,精心筛选并确定了“课程内容”.针对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三个学段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作了界定.其中第三学段的课程内容就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领域:
第一,“数与代数”领域,分为“数与式”、“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两大部分:
(1)数与式.包括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及分式.
(2)函数、方程、不等式.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
这些内容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第二,“图形与几何”领域,分为三部分:
(1)图形的性质.包括探索、研究平面基本图形(点、线、面、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认识简单的几何体.
(2)图形的变化.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中心对称、相似、位似和投影.
(3)图形与坐标.包括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这些知识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等知识,成为人们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的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必备知识,学生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能够获得必需的几何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形成几何直观,提高推理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内容有两部分:
(1)抽样与数据分析.包括简单抽样、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频数、频率等有关概念.
(2)事件的概率.主要指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这部分内容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帮助人们当面对多种情形时能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所谓数学基本技能,是在熟练运用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技能.中学数学中的基本技能,主要指外部操作技能,包括运算技能、处理数据的技能、推理技能和绘图技能等.基本技能是在一定数量的数学训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训练必须适度,不能依赖过度的重复操作.应当根据技能的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和训练的实效性,分层次地落实训练目标.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即学生在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反过来,在训练学生用基础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技能时,学生又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说这是基础知识的教学,那是基本技能的教学[2].
《课标(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必须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且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
怎样才算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呢?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3]:
第一,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方法、技能,学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其结论的本质,并且会运用;
第二,学生应该了解这些数学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第三,学生应该感悟、体会、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并且能够与后续学习中有关的部分相联系.2实施过程教育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根本途径
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和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且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呢?
《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1].
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时,一定要让学生参加活动,经历过程.华罗庚先生曾说过:“不要只给学生看做好了的饭,更要让学生看做饭的过程,数学教学要设法使数学知识‘活起来.”[4]
2.1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基础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课标(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恰当地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1].
例如,数学中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归纳总结出来的.数学概念就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概念的教学,要按照《课标(2011年版)》强调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1]的模式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示出来.
案例1分式方程的建立过程.
王师傅承担了310个工件的焊接任务.加工了100个工件后,开始采用焊接新工艺,工效提高到原来的15倍,共用8天完成了任务.采用新工艺前,王师傅每天焊接多少个工件?
为了引导学生经历分式方程的建立过程,我们可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
(1)在这个问题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如果选取某一个未知量用x表示,那么其他未知量怎样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
(3)这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4)选择哪个等量关系,可以得到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
(5)观察(4)中得到的方程,你发现它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方式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我们给出了一个“焊接”零件的实际问题.学生类比建立一次方程模型的过程,很容易列出一个方程100x+310-1001.5x=8.通过分析方程的特点,归纳出这个方程的两个特征:(1)含有分母;(2)分母中含有未知数.此时,可给出方式方程的定义.
(6)怎样解分式方程100x+310-1001.5x=8呢?想一想,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学生借助于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去分母的经验,尝试得到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去分母,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按照这个思路,学生得到上述方程的解为x=30,通过检验x=30是原方程的根.
学生在思考、探索、解答上述六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对问题的解答,而且经历了分式方程的建立过程,还能体会到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转化思想的作用.
在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法则等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如何“揭示出它们的形成过程上”多下工夫,要在精心研读《课标(2011年版)》、深入钻研教材、客观分析学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将其设计成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构建这些知识过程的问题系列,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经历了有关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达到对其理解深刻,记忆长久、真正掌握的目的.
2.2引导发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课标(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系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是加强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方式.
案例2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探究过程.
对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活动:
(1)在纸上作一条线段AB(图1①),通过对折使端点A与端点B重合.将纸展开后铺平,记折痕所在的直线为MN,直线MN与线段AB的交点为O(图1②).你有什么发现?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四
团结中寨小学
田峰
今年有幸参加全州小学数学新课标网络远程学习,在学习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新课标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学习了相关的解读课程。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同时在学习班级里与同班的同仁们进行了全面的交流沟通,收获颇多。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如下: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5.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 篇五
西宁市北小街小学 朱红英
开学之际学校教科研组织全校教师分科集中学习新课程标准。四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集中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学习中使我再一次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下面就结合本人几年的实践与学习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四基”指引我关注学生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相比较以前的课标,将“双基”修改为“四基”,本次明确提出的让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是巨大的进步。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训练基本知识,课后也反复进行练习。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明显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题型稍微变动,就无从下手,说明长时间只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既能,使得学生学得比较机械。这已经让我注重对学生提问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又明确提出,更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次为重,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二、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讲授新知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一点我很认可。在数学教学中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教学《位置》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三、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不光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学生也应该明确学习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四、注重培养学生做中学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1版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
6.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变革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它贯穿所有学科的课标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注意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让我了解到1、新课标的`修订原则是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新课程标准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实施中每个环节学习目标是什么,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给予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3、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掌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教学不仅要有结果性目标,还要关注过程性目标,需要学生参与其中,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就对我们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教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推荐阅读:
最新数学课程标准解读08-11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08-29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07-13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版08-19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06-28
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09-17
经济数学课程描述08-06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心得10-10
数学课程总的培养目标08-23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题目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