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024-06-23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通用10篇)

1.《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一

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提示:

1、重点:联系背景,体会诗曲的思想感情。

2、难点:赏析关键字词,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

学法指导:

本课所选诗歌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诗要结合背景资料和相关历史,做到知人论诗。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尤其《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被誉为“秋思之祖”。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学习本课,做好“读品悟”三步曲: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形象;在品中赏析语言,体会意境;在悟中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新知初探(走进来,一起体验求知的快乐)

1、检查本课的几个比较容易读错的字词。

碣()石竦峙()()萧瑟()()

澹澹()啄()没()马蹄

2、解释下列词语。

暖树昏鸦

竦峙萧瑟

澹澹残夜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诗词曲的资料和作家背景,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5、质疑(预习时,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记录下来,我们共同探讨。)

二、课堂助学美文赏读(学会思考,一起体验知识海洋中搏击的乐趣!)

(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三)、吟读入诗,体味诗中乐感。

吟读诗歌,要读出诗味,声音洪亮,舒缓,抑扬顿挫,咬准韵脚。在朗读中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探究性问题:

1、根据课后提示,把古诗译成现代诗,发挥想象来描绘自己喜欢的诗中图景。

(四)、品读入境,体味诗中美感。

探究性问题:

1、《观沧海》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次北固山下》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钱塘湖春行》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天净沙秋思》

①《天净沙秋思》景,情。

主题。

②用自己的话讲述此曲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5、找出诗中你印象深刻的诗句,读读品品,谈谈自己的理解感悟。

(五)悟读入情

1、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说一说每一首诗歌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带着情感,带着心灵的体验,再次朗读诗歌。

(六)学以致用,改写诗歌。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恰当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入手,融入情感。

三、拓展延伸温故知新(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练习反馈:

1、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2、将下列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马致远五言律诗元代

《次北固山下》曹操散曲唐朝

《钱塘湖春行》王湾四言乐府汉朝

《天净沙秋思》白居易七言律诗宋代

3、根据诗歌内容,按要求在横线上填空

(1)《观沧海》实写--气魄雄伟,

虚写--阔大胸襟。

(2)《钱塘湖春行》春行所在,春行所见

,春行所感。

4、请找出本课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万籁()钟磬()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②禅房花木深③曲径通幽处④潭影空人心

正确的顺序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请写出来。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二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3、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4、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深沉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重点】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描写人物。

【难点】了解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一、预习热身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即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也就是在那一年的秋天,他的母亲去世了。1979年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开始做透析。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人们评价他的作品“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当选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因脑溢血故于12月31日。

2.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自查字典标注以下词语的读音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

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

深沉烂漫絮絮叨叨

3.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4.文中有几次写到了花?找一找。从这几次写花中写到了我和母亲的情绪变化,

第二课时

目标呈现

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联系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活动探究:

1.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3..既然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为什么要怀念?

三、盘点提升

1.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好好儿活”以及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刻领悟,想一想: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资料链接:

①“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颁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活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②4.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2.欣赏: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4)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

3、

3.《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三

1、 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人物性格

问题导学:

1、关于作者:

2、标注读音:谷穗 (   )  玩腻(    )了 衣襟(   )

地榇(   ) 嘴馋(   ) 玫瑰(   )(   )

3、朗读课文,要读的准确、读的有感情。

4、 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并简单复述。

展示交流:1、作者简介   2、生字词   3、朗读   4、复述故事

合作探究: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文章的祖父吗,为什么?

达标拓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选择一题做答。

A .在本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五个词语解释并各自造一个句子。

B. 在下列词语中任意选出五个,把它们连接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

嘴馋   玫瑰    玩腻了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寂寞   闪烁

教(学)后记:

年级:初一语文   课题:《祖父、后院和我》       课型:新授  课时:2

执笔:张伟昌     审核:张伟昌         时间:.9.24

明确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浓郁的亲情

2、学习本文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和散文诗化的语 言

问题导学:

1、本文的作者是(    ) ,选自《           》,体裁是(    )。

2、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他是怎么写出的?

3、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出发,谈谈自己 的理解。(朗读时要注意,有的文段应大声朗读,有的可以欢快地朗读,有的甚至像小萧红那样喊,有的则要默默地品读。)

在你欣赏的语句旁圈画,作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从: A 、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B 、表现出的景物特点及人物感受; C 、词语含义及语句的内容、语段蕴涵的情 感等角度进行 。)

如:①花开了,就 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 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充满了生命,都有人情味, 这是合理的想象,也是基本的事实。

②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③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展示交流:1、作者出处   2、景物描写   3、语言赏析

合作探究:本文写出了浓浓的亲情, 也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 的“人”的自由和天性。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互相交流体会。

达标拓展:借助“要怎样,就怎么样”,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

教(学)后记:

侯晓旭

4.《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四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和写人记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写人记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还时常在你脑海里浮现。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了?让我们随着作者所写的回忆,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

(一)走进作者 走进本文

(二)初读课文 掌握生字词 掌握生字  魏巍  蔡芸芝  榆钱  黑痣  褪色  焚香  磕头  啰      狡猾  背诵  海鸥  牵挂  援助  纠纷    时辰  占卜  模模糊糊 掌握词义温柔:多用于形容女性温和柔顺。  心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  辨析:①迷迷糊糊:指头脑思维不清晰。→与清醒相对。  例:他审讯期间,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把警官弄得迷迷糊糊的了。  ②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与清晰相对。 例:清晨,大雾弥漫,景色变得模模糊糊。

(三)整体感悟  理清思路

1、全文是围绕哪一个词展开回忆的?  难忘。“最使我难忘”突出了“我”对蔡老师的挚爱和永远的怀念。

2、在作者的记忆里,作者对蔡老师的有哪些印象?(用原文回答)  温柔和美丽。  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优异的影响。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3、  作者选取了哪几件和蔡老师有关的令人难忘的往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引导学生概括事件: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

三、深入探究

1、作者为何要写这七件事?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对老师的爱。

2、这篇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

(详略得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

陈雪荣

5.《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五

《窃读记》导学案

编制人:李明茹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等。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她的的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5岁举家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二、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窃读(    )  踮脚(    )  腋下(    )  尴尬(    ) (    )   狼狈(    )

贪婪(    )  屋檐(    )  撅着(    )  诅咒(    )    踉跄(    )(    )

众目睽睽(       )     煞有介事(      )   饥肠辘辘(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煞,很,极。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尴    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3)“窃读记”中的“窃”是什么意思?如果改为“偷读记”好不好?为什么?

“窃”是偷偷地意思。

不好,此文以“窃读”为叙事线索,着重描写作者“窃读”的心理和情感经历,“窃读”二字真切反映了作者囊中羞涩的窘态,更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和鲜明的形象,而“偷”则缺少这些意蕴。

三、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我”为什么要“窃读”?

学生能概括文章内容即可。 因为我无力购买却渴望读到书。

2、文章写了几次窃读?“我”在窃读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在文中画出,并读一读)

两个窃读。第一次被老板粗暴制止,在“我”心灵上留下创伤;第二次我得到店员的暗中关怀,感受到人间的爱和温暖。

四、课文精读

(一)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

(1)假装问价钱来窃读;(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4)以雨天为借口留在书店里;(5)用花生米充饥;(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别人的注意。

2、试结合文中语句概括出“我”窃读时的复杂滋味。(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饥饿(14段)、劳累(14段)、担心(12段)、害怕(12段)、快乐(3、4、11、13)、舒适(26)、

3、试梳理出“我”第二次“窃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先是提防“难堪”的焦虑,以“绝望的心情”走进店里。接着以感激的心情开始阅读“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的黑字上”。最后形容读后的快乐与满足,如“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我浑身都松快了”。

(二)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这句话?

“吃饭长大”指身体需要食物来供养;“读书长大”指头脑需要知识来充实;“在爱里长大”指人的成长离不开爱的浇灌。文中“我”被店员默默地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地仇恨人类。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浓浓的爱,不经意的细节往往给人巨大的力量,我们应该善于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爱。

(2)假设你是林海音,你能够体会到这种窃读的心情吗?

小结: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详尽描述了两次放学后到书店“窃读”的过程,条理清晰。两次“窃读”过程的中间,插入了为何开始“窃读”、怎么“窃读”以及被赶出书店的屈辱感受等相关内容的叙述。精巧的布局谋篇,让故事充满了张力。

《窃读记》课时作业

一、选词填空

1、终于有一天,求知的          (欲望  想法  念头)      (逼  迫  催)使我再度地停下来。

2、我合上最后一页--      (吞  吐  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知识  道理  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众目睽睽)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神贯注)

3、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煞有介事)

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废寝忘食 )

三、文意理解

1课文中有很多写“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饥饿的瘦狼”“贪婪”,贬义词褒用,说明“我”对读书的渴望程度。

(2)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这段话描写了“我”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样子,表现了“我”特别想读书的急切心情。

(3)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我”饱读之后的满足感、充实感。

2、作者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

(1)假装问价钱来窃读;(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4)以雨天为借口留在书店里;(5)用花生米充饥;(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别人的注意。

3、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身体需要食物来供养;“读书长大”指头脑需要知识来充实;“在爱里长大”指人的成长离不开爱的浇灌。文中“我”被店员默默地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地仇恨人类。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浓浓的爱,不经意的细节往往给人巨大的力量,我们应该善于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爱。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 )

A.看起来那么瘦弱的他,居然在一天之内负重行走了50多公里,真是不可理喻。

B.他们常年在野外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C.小李一向油嘴滑舌,在这次遂宁市中学生辩论大赛中被评为“最佳辩手”,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D.因前车乱扔垃圾,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二十多辆汽车追尾,伤亡人数不断攀升。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由于老师对我的悉心教育,使我在学业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缺少主语,删去由于或使)

B.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语序不当: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C.春天的观音湖湿地公园展露出自然的清新与秀美,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去处)。

D.自古以来,遂宁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陈子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把下列语句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A )

①更多的财富,更好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名声。

②但占有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占有本身总在刺激和催生新的欲望。

③因此,只会用外物来丈量幸福感的人,常常陷于一种矛盾之中,拥有越多,幸福反而越少。

④似乎只有这些才能见证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让自己感觉更安全,更强大。

⑤人们总是习惯把希望寄托在攫取的行动上。

A.⑤①④②③      B.④②⑤①③       C.②④①⑤③      D.⑤②①④③

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可改成不可思议)

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可改成能说会道)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可改成骇人听闻)

李明茹

6.《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2、解读各则语录,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深刻道理。

3、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找出并解释下面中出现的通假字。

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

可以为师矣()饭疏食()饮水()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饭疏食饮水()

4.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其:人不堪其忧()其不善者而改之()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解读各则语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修身做人: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

1.请用原文填空。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当别人不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文中孔子的话:

4)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关于修身做人的格言,想想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3.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

【课堂小结】

政哥

7.《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七

王湾,一个读书人,正乘舟游在绿江上。他不知道这是哪儿,但这儿离家乡很远,很远……

看着那渐渐涌起的浪潮,他不禁思起故乡,故乡也有那么一条江!小时候他经常在那里摸鱼捉虾。江给了他太多的欢乐,可有一天,他却走了。如今又行舟在碧水之上,不禁触景生情。唉,不知家乡的人怎么样了,母亲肯定天天都盼着他回家,他这次把事赶完了,就一定要回家看看父母!

8.《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八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附:音乐背景《送别》)

(六)拓展作业

9.《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九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重点 1、词语积累。2、学习作者生动逼真的描写。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的记叙技巧。

难点 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具体深入地理解口技表演者精彩的表演与高超的技艺。

课前预习(请在书本“读一读,写一写”上做好笔记)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利用工具书解决。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不懂之处请作好记号。

3、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部分。

第一课时

一、多媒体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学生谈感想后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

2、组长检查《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部分。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以组为单位,解决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2、全班释疑。

3、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学生需要注意积累的词句。(学生抢答)

五、朗读、背诵指导。

1、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根据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行归类。

3、综合分析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4、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并结合文章内容的层次安排,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堂训练部分。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导入

二、自主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作者结构安排意图。

1、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段意。

2、开头与结尾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3、课文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4、开头与结尾两段两次交代口技表演者的道具有何作用?

三、合作探究,学习以动衬静和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1、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我们班上自习课时,只能够听到笔尖在稿纸上发出沙沙的响声,这就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请你找出来,反复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2、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烘托,请在课文中用波浪线划出来,大声朗读,并说说有何作用?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四、拓展延伸

当堂开展“我也露一手”的小活动。

1、学生展示自己的口技,比如学鸟叫、模拟汽车、飞机的声音、吹乐曲等。

2、一人表演,其他人说出表演的内容。

3、对比文中口技人的表演谈感受。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后训练部分内容。

秦瑛

10.《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十

一,预习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2、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3、体验把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转化思想.预习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预学习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预习指导

二,自主学习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郎玛峰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约为 —154米,两处的高度相差多少呢?

试试看,计算的算式应该是.能算出来吗,画草图试试

2、长春某天的气温是―2°C~3°C,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是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单位:°C).显然,这天的温差是3―(―2).想想看,温差到底是多少呢?那么,3―(―2)=.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4、计算:

(1)(-3)―(―5);(2)0-7;(3)7.2―(―4.8)

上一篇:春天的雨四年级作文下一篇:我身边的“自恋狂”单元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