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2024-10-19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精选8篇)

1.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一

【内容提要】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关 键 词】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传统公共行政

【 正 文】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近一个世纪之久,并被誉为是行之有效、甚至是最佳的传统或称主流的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愈来愈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科层管理论均无法回答和解决政府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政府失败”论开始占主导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在80年代的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与以往传统的公共行政框架内进行的变革不同,新公共管理不是对现存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局部调整,或仅仅是为了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减少行政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它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人的理性都是为自己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利益)的假定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有效性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政管理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对私营部门来说,产出就意味着利润,而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要获取利润就必须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总之,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二、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其名称在西方各国也不尽相同,如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近年来,英、德、荷兰等国政府采取的简化服务手续、制订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政区域和某些部门或行业开办“一站商店”服务等,就是在这种新的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体措施。

其次,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一线经理和管理人员”(即中低级文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总量”控制,给一线经理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主权,以适应变化不定的外部环境和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第三,与上一点紧密相联,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示标(performanceindicator)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变量。

第四,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1、此项服务活动是由宪法明文规定的属政府职责范围之内,同时也没有其他竞争者,如国防,应由政府承担。

2、虽属宪法规定的政府职责,但同时有其他竞争者的存在,即其他非政府部门也在从事此项活动,如医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并非一定要亲自提供此项服务,而大可通过招标、合同出租等形式,将其出租给其他公营或私营部门,政府只要对其绩效目标进行测定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报酬,便不失为一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这也就是《重塑政府》一书的作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说的政府应该“掌舵而不是划桨”。

3、宪法既没有规定是政府的职责,同时又没有或缺乏从事此项活动的竞争者,如高等院校,这时政府就应积极培育市场,鼓励人们参与此项活动,以提高此项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只是典型的四种公共服务类型,在现实中,更多是介于这四种之间的混合型服务领域,因此,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自己是否直接介入以及介入的程度、范围、方式和力度。

第五,在看待文官与政务官的关系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文官(包括高级文官)保持政治中立和匿名原则;新公共管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特别是对部分高级文官应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因此不应将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截然分开。事实上传统公共行政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在现实中也根本行不通,因为国会、总统等政治机构及政务官对于政策问题往往只是提出原则性目标,而具体的政策方案是由行政机构及文官制定并加以落实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即政治决策的过程,其间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文官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当文官对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心存疑虑甚至不满时,他们甚至会蓄意阻挠执行。除此以外,文官所拥有的五大优势决定了文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政务官的决策,一是任期优势,事务有的任期长,而政务官随政府更换任期短(美国政务官平均任期仅22个月)。二是专业知识优势,这是事务官长期在一个部门任职而政务官调动频繁的必然结果。三是信息优势。送达政务官的信息由事务官筛选加工,而筛选加工信息大有文章可做。四是时间优势。事务官主要精力放在部内工作上,而政务官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议会质询、内阁会议、联系选民等事务上。五是人数现模优势,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比例严重失调,美国联邦政府现有文官250万,而政务官仅4000人左右,这使得“两官”力量失去平衡,政务官基本上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部门。如英国卫生和社会保险部的七位政务官实际上根本无法控制他们的96850名文官。在这种情况下,若硬性规定文官的政治中立,既不可行,也不合理,它只会使文官失去政治敏感性和对公众要求的响应力,只有正视行政机构和文官的政治功能,才能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即除了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外,更以主动的态度设计政策议程,并善用裁量权发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第六,与传统公共行政热衷于扩展政府干预,扩大公共部门规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通过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需要说明的是,许多新公共管理的拥护、支持者也认为,公营部门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

第七,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僵硬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等。

三、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

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各国日趋流行的同时,也遭受到许多批评和指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公共管理无视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但两者在根本目标上并不相同,前者是提供公共服务,后者则以利润为最终目的。

2、新公共管理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是不适当的,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实际上是把前者简单化。因为相对于政府来说,公众具有彼此冲突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享受政府服务的“顾客”,又是作为政府税收来源的纳税人。一方面,他们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抱怨自己交的税太多。

3、新公共管理强调对产出或绩效目标进行精确的界定、测量和评估,但政府的许多服务项目,其产出、成本以及绩效都是难以量化的,因而也就难以准确测量和评估。

4、新公共管理主张公营部门私有化,实际上是放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逃避提供社会福利的责任。

5、新公共管理强调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新泰勒主义”。

6、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高级文官实行政治任命,以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控制,破坏了传统的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和滥用职权。

7、新公共管理强调的所谓“顾客导向”、长期计划和预算总量控制很难付诸实施。

尽管新公共管理受到了各种指责和批评,但在西方公共行政领域,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8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开展的一系列的行政改革便是这一潮流的集中反映,从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到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市场导向和顾客导向的行政改革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新公共管理,体现出新公共管理的诸般特征。

四、几点启示

新公共管理既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如前所述),又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些可供借鉴之处。

第一,新公共管理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政府的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长期存在着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础瓶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产业管制”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入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和压力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然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特别是顾客(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方向发展。这应被视为是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为成熟的一种标志。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健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如制订《国家公务员法》),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第三,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公共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公有部门与私有部门,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均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的管理方法来实施公共行政管理并不可行,但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管理重视效率,重视产出,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为公共行政管理包括中国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鉴。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同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各国,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其实行新公共管理的进程、速度、重点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均各有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时,更应立足国情,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简单地照抄照搬,无益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主要参阅书目

①Christopher Hood:《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public Administration》Vol 69 Spring1991(3-9).②Owen Hghes;《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5。

③Owen Hghes:《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4.④MetcalfeLes RuhardSue:《Improving(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public Management》London:Sega publication1987.⑤>David Osborne And Ted Gaebler:《Rein-venting Government》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 1992p.25.⑥>Norman Flynn And Franz Strehl:《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n Europe》prenticeHall Europe Campus4001996.

2.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二

1. 协作性公共管理背景

协作性公共管理主要就是在发生任何社会问题时, 各方采取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理论上来说, 协作性公共管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实现诸多领域的整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 比如说非典、抗洪、地震等等, 单方很难处理的时候, 就需要采取多方合作的方式, 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

1.1 社会变革。

在社会的不同阶段, 会经历各种原因的社会变革, 主要就是不同阶级、等级间的利益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和调整。按照此理解的话, 在面对“跨边界公共管理问题”不断涌现的现状, 需要对全新的社会形势做新的诠释, 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 从容应对这些“跨边界公共管理”问题。

为了能够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在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协作治理网络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一种以资源整合为主要目标的公共管理模式, 使得公共管理能够不受地域和部门的限制, 公共管理人员能有效履行工作的职责。

1.2 部门失灵。

面对现代社会诸多的管理问题, 原先的官僚制度早已无法适应, 那么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 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来解决现存的问题。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 极大的便利了部门管理工作, 为跨行业、跨部门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甚至使得边界联系的组织部门也能够相互联系与渗透, 更好的实现协作管理。

经过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 在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上, 传统公共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用, 需要实现公共管理的转型, 促进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结构升级, 帮助管理体系更好的完善与发展。

2. 协作性公共管理内涵及其对公共管理转型的影响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 协作性公共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而我们国家主要是政府机关部门应用这种管理模式, 而我们最为明显的问题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早已和我们在此方面的实践不吻合, 这也从客观实际的角度上反映了我们在管理理念上的落后。

2.1 协作性公共管理内涵。

不同的管理学者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解都不同, 存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现象, 但是主线还是大同小异的, 就是通过各方的配合, 实现一种共享式的共同资源和整体化的治理结构。在公共服务和决策的过程中, 让管理能够实现与公众互动、协作, 将不同部门或者地域的资源与优势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得到有效的整合, 从而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当不同的部门与地域间需要依靠资源共享或者合作的时候, 才能实现协作性公共管理, 也就是说当一个部门不能依靠自身职能实现某种要求或者解决某个问题时, 需要依赖其它部门或者其它地域提供的资源才能达到需求时, 确切落实部门之间的资源交换和协调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如此才能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

2.2 协作性公共管理对公共管理转型的影响。

为了改善现今公共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 需要做出一定的改革, 实现公共管理的转型, 而协作性公共管理对其转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对于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有独特的意义。从部门之间的职能来看, 协作性公共管理能够有效加强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 部门之间的职能交换也能得到进一步落实。政府加大整合力度, 在有限的地域和职能范围内, 对公共管理进行改革, 使得难以独立解决的管理问题能在相互协调合作的方式得以解决, 实现了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和管理模式的顺利运转。除了部门间的职能交换和资源共享外, 协作性公共管理也能对完善统一的职能体系有一定的帮助。为了避免部门间的相互牵扯与无效制约, 能够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落实工作职能, 建立统一管理, 分工协作的大部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对部门间的较为敏感的职能分割问题也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传统公共管理主要解决的就是不同部门间的职能混乱和交叉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部门间的沟通问题。而协作性公共管理在此基础上, 还能加强部门间的配合与协调合作, 而若是能够大范围推行大部门制度, 相关部门能够得以合并, 逐步建立起明确职能分工和协调合作机制, 长此以往, 科学合理的协调配合机制就能够建立起来。

为了构建与完善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网络化协同工作的框架, 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构建向公众开放的整体化的电子公共服务网络, 将不同部门的职能、各个功能环节需要的流程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及其各种信息资源都整合在一起, 使得公众能较为便利的了解所涉及的各种元素与资源,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公共管理的网络化协同工作整合成为一个无缝隙的工作流程, 促进公共管理转型与变革, 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结束语

协调性公共管理是能够实现社会组织、私营组织和政府机关等公共管理的主体, 能够使得不同部门和阶级间的有效合作与协调, 对于公共管理的转型是特殊的存在。协调性公共管理在原先的基础上提供了更为贴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创造出了公共价值更高的、令公众更为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亦能够完善功能整合建设和相关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当今信息化社会, 公共职能间的相互依赖, 不同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使得公共管理更为高效与便捷。

参考文献

[1]曾日河.协作性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转型必要性[J].湖南社会科学, 2013, (z1) .

[2]吕志奎, 孟庆国.公共管理转型: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J].学术研究, 2010, (12) .

3.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 第三部门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运动对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不强调集权、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重新调整国家、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而关键也是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同志结构羁绊的官僚政府,以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腿功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区分“掌舵”与“划桨”职能,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是起到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可以形成小规模、成本低的有限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除政府外,还有应有非政府组织、非盈利驻足、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政府应该是多元管理主体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多元管理主体的核心。第二,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新公共管理提出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在管理中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各种具体措施给公民提供"用脚投票"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机会,并定期广泛征求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政府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第三,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通过采用私营部门的成功管理方法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公民、组织及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第四,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没有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缺乏竞争机制。因此它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进而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政府的工作效率。第五,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不断扩张导致了政府面临机构臃肿、职能膨胀等困境。新公共管理对此作了反思,认为政府必须明确自身职能并调整和优化自身职能。即首先解决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的问题。

二、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对于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政策都指导我们,在公共管理领域,需要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国家、社会管理的主体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这方面对我国的发展正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立足自身国情,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我国公共管理活动。

第一,规范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对我国的公共管理有启示意义。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政府是“全能政府”。在这种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政府对社会和公民进行着无所不及的控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无所不及的管理遇到许多新问题,政府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状况。规范政府职能,关键就是要界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胡锦涛主席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可见,政府并非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而应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一方面,政府应避免“越位”、“错位”。对于不该由政府管的事务完全放手,交由市场组织和第三部门。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做好“补位”。对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中没有人管的事务做好补位。努力使政府从"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第二,大力培育第三部门,打破公共物品供给垄断局面。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无法包揽所有公共事务,某些公共事务需要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组织承担。在市场体制中,除了"政府失灵"即通常所指的政府杂提供私人物品上的功能失灵,人们又提出了"第二种市场失灵"和"第二种政府失灵"。所谓第二种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经在提供公共物品上存在着失灵,在提供私人物品时,市场也有一些功能缺陷。例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有效地识别商品品质,于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成了仅靠市场交换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消费者协会"这类组织存在。另一方面,政府不仅在从事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生产中存在着失灵,在公共事务方面,政府也有失灵之处。例如,民主政府的社会政策往往是一种"多数取向",他们往往体现大多数选民的利益,而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中那些诺是群体以及其它特殊群体的需要。

第三,引入管理新方法,提高公共部门行政效率。私营部门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确实能够改进公共部门的管理,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这已为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所证明。因此,我国的公共管理工作中也要积极引入一些管理的新方法和好方法,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如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等精神,把这些管理的新方法和有效手段引入公共管理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热暖的工作业绩。除此,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物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因此,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整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话。同时,政府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参考文献:

[1]贺新宇.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陈庆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 2000(8).

[3]王永明.从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看第三部门的发展[J].前沿,2007(3).

4.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四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成为了时代的主导,公共管理逐渐地向复杂化转变。随着公众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协作性公共管理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的态势,给社会公共管理以新的契机。本文通过了解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背景,对其兴起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管理;协作性;转型

长期以来,通过从公共管理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人们已经逐渐地意识到,公共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社会群体。现在,社会已经步入到信息化时代,有很多的信息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全世界的共享。信息网络的存在,无形中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公共问题的权力共享也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了起来。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背景

协作性公共管理就是在组织和群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理论上对于协作性公共管理,我们可以理解为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诸多领域的整合或共享。对于某一结果,单个部门很难于更有效实现或者独自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协作的方法,将两个或更多部门中组织间的信息、资源、活动和能力等方面相联系,通过这种联合的方式实现预期目的。由于解决问题所涉及的部门会很多,这就有必要采取协同解决的措施。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协作可以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并协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协作性公共管理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背景上来看,从上个世纪的末期,一些国家就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英国、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0多年来,协作性公共管理领域在公共行政中被展开了。

从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发展背景上来看,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即社会变革和部门失灵。

(一)社会变革

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社会变革”,就是指社会处于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级之间的调整和利益分配都要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调整。一般所涉及到的重要领域包括有经济、政治、文化、司法、军事等。

按照“社会变革论”的理解,面对“跨边界公共问题”的不断涌现,政府在治理多方面问题的时候,就需要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这些问题呈现出的多样的生态趋势,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管辖区,甚至于覆盖到了整个社会范围。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包括能够涉及到的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共同行动,与公众直接协同配合,以实现有效应地应对和解决这些跨边界的问题。

有关部门构建跨部门协作治理网络,以资源整合为主线所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模式,突破和超越了地区和部门的管理局限,使得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的同时,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偏好,令自己始终处于复杂的工作状态当中,从而影响到了工作效率。那么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实施公共项目和实现公共责任的新战略势在必行。

(二)部门失灵

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通过传统的官僚体制已经无法解决了,那么,政府就需要采取新的更为有效的策略。信息时代将整个社会带进了网络共同体中。相关部门,甚至于跨部门职能以及边界联系的组织结构都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协同工作的方式,走向跨边界、跨部门、跨层级和跨行业协作管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跨部门协作就被普遍认为是解决组织“碎片化”和专业任务分工的一种有效方法。可见,在治理复杂性社会问题上,传统的方法由于能力有限,并导致了管理效果不佳,于是就催生了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及对公共管理转型的意义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

协作性公共管理,所实现的是一种共同的资源与整体化的治理结构。在公共决策与公共服务过程中,所采用的管理体制是互动式、参与式和协作性的,将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辖区的权力、职能、资源和优势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形成一个共同的资源与整体化的治理结构。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对于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其是建立在资源依赖、交易成本和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只有当不同组织以及不同部门之间形成一种资源依赖的时候,才能够实现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当一个部门有必要依赖其他的部门所提供资源才能够完成目标的时候,安排有助于强化部门间资源交换与合作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以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以资源相互依赖为基本条件,建立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将部门资源和获取竞争优势相互整合,在管理效能和效率的上得以提升。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对公共管理转型的意义

实现公共管理转型的转型,协作性公共管理对于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部门职能上来看,采用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实现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与协作,加大政府的整合力度。对于每一个部门的权力和职能,在其有限的`能力和职权范围内,可以通过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方式加以延展。独自无法掌控的管理活动,在相互协作的管理模式下,达到全过程顺利运转的目的

另外,协作性公共管理还可以建立健全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避免部门间的相互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解决了部门职能分割问题。

传统的公共管理主要解决的是各个部门的职能交叉问题,杜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强调的不够。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部门间协调困难的问题。除了通过合并部门推行大部门制以外,职能分工与协作机制也是不要探究的,以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被建立了起来。

提升电子政务的服务能力,让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网络化协同工作框架更加完善。通过构建整体化的电子公共服务网络,将诸多所涉及的元素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成为一个无缝隙的协同工作流程,如各个职能部门、所需要的各个功能环节以及人员和各种相关信息资源等,都成为了需要整合的资源要素。

三、总结

协作性公共管理是实现政府、社会组织、私人组织等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内部各层级与各部门之间实现更有效率地协调与合作。其目的就是为公民提供无缝隙服务并创造出公共价值的服务型政府,而采用了功能整合建设,以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已经进入到了信息社会的今天,公共职能之间相互依赖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将其整合,以发挥资源共享、参与方互惠互利等协作优势。

参考文献:

[1]孟庆国,吕志奎.协作性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2(02).

[2]吕志奎,盂庆国.公共管理转型: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J].学术研究,2010(12).

5.公共行政管理题库(一) 篇五

(一)一、单项选择题30道

1. 下列机关中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是(B)A 国家审判机关

B 司法行政机关 C 人民政协机关

D 企业人事部门

2. 下列国家行政机关中不属于同一行政层级的是(C)A 直辖市人民政府监察局

B 省人民政府监察厅 C 自治县人民政府

D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3.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任期是(C)

A 3年

B 4年

C 5年

D 6年 4.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件》共有(B)

A 6章15条

B 18章88条

C 20章18条

D 26章16条 5.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与外部人员交流的形式是(A)

A 调任

B 选任

C 聘任

D 任命 6.公务员在执行公务应该回避的关系是(D)

A 同事关系

B 老乡关系

C 朋友关系

D 夫妻关系 7.假期待遇属于国家公务员的(A)

A 福利制度

B 人事制度

C 保险制度

D 娱乐制度 8.国家公务员按照本人意愿,辞去现任职务是(A)

A 辞职

B 辞退

C 退休

D 离休 9.实施政府职能的主体是(B)

A 人大

B 各级人民政府

C 人民政协委员

D 中国共产党 10.我国政府通过降低银行存款利息等手段扩大内需,这是行政职能实行中的(D)A 调节手段

B 管理手段

C 指令手段

D 经济手段 11.“三讲”中的讲政治,讲正气,集中体现了行政领导干部的(A)A 思想政治素质

B 知识素质

C 能力素质

D 心理素质 12.以下属于公务员处分等级的是(C)

A 严重警告

B 降职

C 撤职

D 停职 13.行政行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C)

A 在行政司法

B 行政处罚

C 行政执法

D 行政立法 14.要想使政令统一,统筹全局,标准一致,指挥灵便必须(D)

A 委员会制

B 首长制

C 层级制

D 集权制 15.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是(A)

A 行政职能

B 行政信息

C 行政执行

D 行政处分 16.国家司法机关对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属于(C)A 一般监督

B 专门监督

C 外部监督

D 主管监督 17.行政组织机构变化的决定因素是(B)

A 管理方式的变化

B 行政职能的变化

C 行政管理权限的团长 D 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 18.行政管理的主体是(C)

A 中国共产党

B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 各级政府

D 人民群众 19.国0家监察部属于行政组织的(B)

A 领导机关

B 职能机关

C 辅助机关

D 咨询参谋机关 20.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各直辖市人民政府实行(C)

A 管理负责制

B 集权制

C 市长负责制

D

承包制 21.作为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的国务院成立于(B)

A 1949年

B 1954年

C 1959年

D 1965年 22.上级部门对相应的下级政府部门的监督,称为(D)

A 一般性内部监督

B 职能监督

C 专门监督

D 主管监督 23.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根本前提是(A)

A 有法可依

B 有法必依

C 执法必严

D 违法必究 24.我国政府担负社会职能的最主要的部门是(D)

A 公安部门

B 旅游部门

C 辅助机关

D 民政部门 25.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国务院的领导体制实行(B)

A 集体负责制

B 总理负责制

C 国务院全体会议负责制 D 国务院常务会议负责制

26.行政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公务员的(D)A 学历

B 经验

C 年龄

D 素质 27.地方政府的领导职务,最低为(D)

A 处长

B 副处长

C 科长

D 副科长 28.有权任免领导职务的是(D)

A 乡人民政府

B 镇人民政府

C 街道办事处

D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29.可以作为行政决策主体的是(B)

A 人大

B 各级人民政府及公务员

C 政协

D 共青团 30.围绕组织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政府管理运行中所处的阶段为(A)A 计划职能

B 组织职能

C 领导职能

D 控制职能

二、多项选择题15道

1.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公务员的限制性规定有 A 本机关编制限额以内

B 本机关非领导职务主任科员以下的缺额 C 不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人员方可招收 D 在职的学非所用的国家公务员也可录用。、2.对国家公务员违纪行为给予行政处分的种类有

A 警告

B 记大过

C 降职

D 撤职 3.下列人员情形中应当同时进行任职和办理免职手续的有 A 新录用人员试用期满合格的B 转换职位任职的 C 晋升职务的C 降低职务的

4.我国省级政府个别主要领导人员和组成人员的任职,在省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该省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的有

A 副省长

B 代省长

C 厅长

D 副厅长 5.政府机关设置的原则有

A 职能优先原则

B 完整统一原则

C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原则 D 依法设置原则

6.国务院由下列人员组成

A 总理

B 国务委员

C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工

D 审计长 7.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中的高素质的含义是 A 政治思想上的高标准

B 理论素养上的高水平C 廉政建设上的高风尚

D 体育场上的高水准 8.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原则是

A 公开的原则

B 平等原则

C 竞争原则

D 择优原则 9.我国公务员的奖励种类有

A 嘉奖

B 记三等功

C 授予荣誉称号

D 评为先进工作者 10.政府职能主要有

A 政治职能

B 经济职能

C 文化职能

D 社会职能 11.以下职务属于国家公务员的有

A 省长

B 董事长

C 外办主任

D 财政局长 12.国家公务员的义务是

A 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B 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

C 公正廉洁,克已奉公

D 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13.行政领导活动的要素是

A 领导者

B 管理者

C 被领导者

D 领导活动作用的客观环境 14.我国政府体系纵向可分为

A 中央政府

B 省级政府

C 基层政府

D 地方政府 15.行政决策体制主要由以下系统组成

A 中枢系统

B 咨询系统

C 信息系统

D 执行系统

三、简答题5道

1.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2.什么是国家公务员制度? 3.什么是审计监督? 4.简述行政执行的手段。5.简述行政执行决策体制。

四、辩析题5道

1.省人事厅专职团委书记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范围之内。

2.我国国家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与现行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义务是完全相同的。3.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受到国家行政机关的侵犯,就应提出申诉或控告。4.人民检察院是行政监察机关。5.地区行政公署是国家一级政府。

五、案例题4道

1.某区政府原属的一个300多职工的塑料制品厂,1994年以来由于商品品种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效益非常好。该厂厂长兼党总支书记张日新以组织名义,向本区政府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请示并取得同意,又通过在各车间主任正副职人员中广泛征求意见,经党总支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于1995年3月6日任命原党总支副书记,销售部主任王力强为副厂长。这一决定,受到全厂职工绝多数的赞同,并从此使该厂结束了张厂长“跳独舞”的局面,张、王正副职合作得也很好。但是,该区主管企业的某领导,由于以往同王力强有过一些磨擦,特别在销售业务上有过一些严重分歧意见,于是,该领导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于1995年4月3日,下文宣布所提副厂长无效,理由是未经主管部门实际上是他自己同意。

案例思考:区主管企业领导同志这一宣布无效的行为是否有效,理由是什么?塑料制品厂的党组织,厂长应该持什么态度?

2.公务员李某,因为精简机构,单位撤销、缩编,分配到新的行政机关工作,他虽然不愿意,但也去了,因为出工不出力,第一年年终考核为不称职,加上一年累计旷工多达25天。根据其表现,单位提出辞退李某为公务员的建议。李某不服提出申诉。

案例思考:李某提出申诉是否正确?为什么?

3. 某市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定期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向群众公开,从政策、制度的颁布,到落实、处理结果,及时告知群众,方便群众监督。结果提高了办事效率,增进了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率。

案例思考:该市政府为什么受互人民欢迎?实行政务公开对促进行政监督有什么意义?

4. 某县政府为加快本县经济发展,将县财政的三分之一投资办新企业,结果欲速则不达。由于,投资没有搞可行性论证,所投资金血本无归,引起群众不满。

案例思考:县政府投资办企业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B

5.A

6.D

7.A

8.A

9.B

10.D

11.A

12.C

13.C

14.D

15.A

16.C

17.B

18.C

19.B

20.C

21.B

22.D

23.A

24.D

25.B

26.D

27.D

28.D

29.B

3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D

3.BCD

4.ABC

5.ABCD

6.ABCD

7.ABC

8.ABCD 9.ABC

10.ACBD

11.ACD

12.ABCD

13.ACD

14.ACD

15.BCD

三、简答题

1.简答题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2.国家公务员制度,指根据法律和规章,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人事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公务员制度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任免、考核、晋升、奖励、纪律、工资、福利待遇、退职退休和权利保障等一系列法规形式的规定,还包括人事机构的设置,公务员的申诉、控告等。

3.审计监督,是根据会计记录等有关经济资料和国家有关的法规,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核和稽查有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的遵守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议报告,以保持国家财经秩序,维护法制的监督检查活动。4.行政执行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

5.行政决策体制,指承担行政决策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及制度。它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现代行政决策体制一般由中枢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四、辩析题

1.正确。因为其属于政府工作人员。答国家公务员的定义。

2.错。应是不完全相同的,有些则是适合国家公务员职责特殊要求的。答国家公务员权利义务与公民权利义务的联系。

3.正确。申诉或控告是国家公务员的权利,不容侵犯。

4.错。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行政监察机关是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行使行政监察权,专门监督公务员的行政行为。

5.错。地区行政公署是省级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府。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构成是: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乡镇政府。

五、案例分析

1.分析参考:从案例所示,这一宣布应作为无效。理由是:

一、违背政企分开的原则。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企业(国家另有规定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除外)可以自主任用本企业的副厂级行政管理人员;

二、违背党管干部的原则,以企业主管个人的权力凌驾于区党委及其组织部门之上。塑料制品厂的党组织和厂长应坚决抵制这种无理的个人干预,维护企业自主权。2.分析参考:辞退公务员的条件。根据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有5种情形之一的可以辞退。李某虽有缺点,但还不具备辞退公务员的5种情形之一,因此不能辞退。单位提出辞退李某的建议是错的。李某不同意辞退,向组织提出申诉是正确的,这是公务员的权利。3.分析参考:政务公开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

6.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六

(1)培养模式单一。传统高校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拉大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人才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形成了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的尴尬局面。同时,高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等的联系,及时获取人才需求信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来探索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脱节也是造成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主要原因。

(2)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离,重理论而缺乏专业技能。基础理论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起点。但是,只追求基础理论的扎实,把人才培养成了按照一定范式与理论进行研究工作的学习机器,脱离现实,不能与行业、专业发展进行融会贯通,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较差。目前,很多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仍然保持本科文科性的学习,专注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缺乏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3)特色不明显,趋同化严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按照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且进行创新发展。除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外,还进行公共管理相关领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培养。但是,各高校不能彰显办学特色,千篇 一律,不能根据自身优势形成特色的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7.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研究 篇七

1 公共管理的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是政府把新型的观念与技术应用到公共领域, 来为广大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公共管理是一种以政府组织为主体的管理机构, 联合其他社会力量, 利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管理方法和途径, 以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主要内容, 提高政府和社会治理绩效, 进而促使公共利益顺利实现的活动。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包含社会行业和社会性质的公共管理服务机构所从事的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 实现公共利益, 推动社会进步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范围内的活动。公共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主要承受者和实践者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当今我国, 政府是实施公共管理的核心部分, 负责提供大部分公共管理方面的服务职能,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各种公益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也在进一步发展壮大, 承担着一部分公共管理的职能。从总体来看, 政府主要担任宏观方面的职责, 主要从事对外行使主权的交流活动、社会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工作;而关于社会方面的服务和保障工作及各种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则大部分是由除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组织完成的。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公共方面的项目及人们共同使用的物品和资源, 如马路、路灯、空气、水源等。

2 公共利益的概念分析

从利益主体来看, 社会利益可分为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所谓的个人利益主要是指以个人为目的的利益, 而公共利益则是指以公众为目的的利益。从古至今, 国家形式一直在发生着不同形式的变化, 但公共利益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合理又合法的原因。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对的, 个人利益的主体是个人, 而公共利益对应的主体则是广大公众。公共利益包含的范围较广, 涉及的对象及利益内容相对比较复杂, 具有多样性。在一般情况下, 利益可以等同于需求, 但是公共利益并不是所有私人需求的简单相加, 公共利益可以理解为个人利益的交集。比如公民在公共场所享有的安全、卫生、环境、公共汽车、公共广场、公共健身器材及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的需要都是公共利益的内容。公共利益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 即每一位公民都可以享受这些权利, 没有人能剥夺其他人在公共利益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同时, 我们也不需要证明公共利益是不是真的存在, 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所有公民都认可并接受公共利益, 且我国法律也对公共利益进行了明确规定。公共利益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与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 公共利益的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3 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3.1 公共管理主体及相关活动与公共利益相违背

公共管理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才进行的一项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的各项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出发点应放在公共利益上。判断公共管理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也主要是看其是否实现了公共利益。比如, 目前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各种公共财产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财产权的界限确定的不够清楚, 尤其是对公共财产的权力更是模糊不清。同时, 作为公共管理主要内容的权力一旦被赋予相关的部门和个人, 便很容易失去其公共的性质, 转而为部门和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方便。一些人在选择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时, 选择维护个人的利益, 忽视甚至损害公共利益。

像电信、天然气、电力等具有垄断性质的部门依靠所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 这些部门或个人依靠自己所处的垄断地位, 获取较高利益。也就是说, 在公共管理部门中, 部分人获取的个人利益较高, 从而造成利益不平衡, 加剧了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除此之外, 公共资源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 有些本身应属于公众所有的信息, 却被掌握在个别人手里, 用于谋取私利, 从而造成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3.2 在公共管理工作中, 政策决定的机能制度并没有遵循民主原则, 缺乏科学性

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联合各界力量共同努力, 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作为支撑, 促进其完成。公共管理活动开展之前, 需要听取公众的意见, 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目前, 我国与公共利益相匹配的体制政策比较落后, 尤其是公共管理方面的制度。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预测及应急机制不够健全, 往往是在问题发生后才去想办法解决, 而不是在问题发生前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预防问题的发生, 这造成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之间的不协调。在公共管理工作中, 制定公共政策的人往往会在决定何种利益标准上迟疑不定。作为为公众服务的公共管理部门, 部门管理者要从公共利益出发, 这是其职能所在, 但由于政府组织的特殊性, 又需要基于一定的个人利益来开展工作。因此, 制定政策的人就需要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 避免公共利益与公共管理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4 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虽然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许多冲突, 但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不能抛开公共利益来谈论如何进行公共管理, 当然也不可能在公共管理中不顾及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公共管理的价值来源是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实施和执行公共管理的价值来源。人类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其整个生命经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而人类的价值最终是向着利益前进的, 没有利益, 就没有价值可言。换句话说, 人类任何行为的内在推动力是利益, 行为的价值来源也是利益。公共管理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 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等于对公共事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正如上文所述, 实现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主体开展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如果管理主体所从事的活动与公共利益相违背, 就意味着公共管理已经失去了“公共”的含义及价值。

4.2 公共管理的开展形式由公共利益决定

公共管理活动如何开展是由公共利益这一来源决定的。公共利益在人类的生活中所存在的具体形式, 关系着公共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方式。利益关系到人类的需求, 而公共方面的利益也就和人类的共同需求存在紧密关系。因此, 利益存在的形式与需求所存在的形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需求所存在的形式来看, 首先, 需求可以分为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前者是每个人都拥有的需求, 而后者是因人而异, 甚至是因为不同地点和实际而有相应差异的需求。公共利益所存在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对公共性利益的理解也随之发生变化。公共管理的根本思想和根本意图是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不以个人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可以在社会上供所有人分享, 影响范围很广。政府利益是公共利益的表达方式, 政府是为公共服务的, 所以确定和保证公共利益的增强和实现应该是政府的主要思想和意图。

基于公共选择的相关理论可以知道,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非常乐意去支持对本人具有益处的利益, 甚至会竭尽全力维护利益。可是如果是与本人利益无关的, 是关于其他大部分人的利益, 甚至是可能对自己具有坏处的利益, 一个人就可能不会去支持和认可。所以, 大部分人可以享有的公共利益, 极有可能会出现欠缺维护者的情况。从这些情况来看, 人们就常常会把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看成是代表着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机构, 而且认为这些机构的任务是增强和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共利益。

在如今社会, 全球大多数国家均指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人民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 政府开展各种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维持和保护公共利益, 相当于是把公共利益摆在第一位。政府代表公共利益, 并反映和实现公共利益, 这说明政府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则要从公共意愿出发, 公共权力是用来给整个社会的人民提供服务的。

5 结语

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公共管理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开展的, 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价值来源;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会因为某些环节的错误而产生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况。在开展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 要避免与公共利益出现冲突的情况, 使公共管理能够更好地为实现公共利益服务。

摘要:公共管理是政府和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部门组织通过各种方法,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从而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公众都能享有的利益, 具有非排他性。本文首先分析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具体含义, 并进一步探讨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期促进公共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冲突,关系

参考文献

[1]朱晓红, 郝英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涵的比较与争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7 (4) .

[2]张庆东.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概念辨析与学科界定[J].现代经济信息, 2001 (5) .

[3]汪辉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J].行政论坛, 2003 (7) .

8.浅论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冲突关系 篇八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冲突关系;政府职能

新时代公民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如何利用公民政治参与热情,激发公民“主人翁”意识,是政府各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统一协调好公共管理事务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维护好公民切身利益,才能更好地鼓励人们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促进社会公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整合社会各种发展资源与力量,运用先进的管理、经济、政治、法律方法,提升政府办事效率,树立政府威信力,拓宽社会公共服务范围,从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其主体一般有两个部分,分别是政府部门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1]。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发展课题,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公共资源、公共项目、社会内容等三方面,它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指出政府需要对社会治理承担主要责任,政府工作只有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各项公共管理事务,才能得到公民的认可,建设服务型政府,比如政府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的使用,要建立“村村通“公路体系。

二、公共利益的含义

公共利益,简单的来说,就是人民公共的利益,它不同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也区别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专指在特定范围内或者一定社会条件下多数主体相同的利益,具有主体共享性和主体数量可变化等特征。如何区别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政府有关部门实践工作的重点[2],比如促进社会和平,保护公民隐私权和财产权等。

在我国,实现公共利益的主体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统筹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发展公共利益体系,明确公共利益范围,保护人民与国家的公共利益,比如有公民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就需要国家运用法律的手段予以制裁。

三、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是统一和对立的实例,政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顺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关系,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公共管理主体体系不健全

政府职能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在公共管理体系中,政府主要发挥其社会职能,即调节社会公平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3],但在现如今实行的公共管理体系中,政府职能发挥有待进一步提高。

比如财政部在2015年12月3日颁布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完善新时期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意见颁发之后,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发挥社会职能,统筹好政策与部门的关系,保障中央支持村级建设的专项资金能够实时、快速地分配到村民委员会,帮助完善村级公共管理主体,真正做到协调好公共利益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保护村民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在现在的村民委员会中,缺乏真正的公共管理部门,其中的公共管理事务大多都由村干部决策实施,公共管理主体单一,降低了公共管理内容的透明度,加大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即加大了公共管理事务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二)政府公共管理不到位,公共利益缺乏实体保障

政府对于公共管理活动组织不到位,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比如在我国的部分垄断行业(电力公司、通信行业等)中,就存在一部分依靠自己的权利获取财物的现象,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对于这些行业的监督力度不够,让个人利益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处于优势,损害公共利益,加剧了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不协调。

(三)公民参与政治程度不深,公共管理决策缺乏民主性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统筹社会各界资源,出台各项政治措施。开展各项公共管理活动之前,需要采纳民众建议,从民众利益出发,实现公共利益。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体系较为落后,尤其在公民参与政治程度上。公共管理事务处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不能通过民主决策马上得出解决办法,民众建议不能及时采纳,造成了公共管理活动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

制定公共管理的政策中,政府部门往往在如何界定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中徘徊,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主体,政府部门需要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寻求集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健全公共利益体系,明确公共利益范围,在不伤害个人、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减少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比如在举行听证会的过程中,公共管理部门要拓宽听取民意的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听取公民建议,在决策的过程中,参考公民诉求,增大管理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性,统一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

四、结束语

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是统一与对立的关系,从统一的角度来说,公共管理开展各项事务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从对立的角度来说,在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缺乏,导致政府职能效应发挥不到位,加剧了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只有协调好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建立政府威信力,才能最大程度化的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秀娟.基于新形势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464-465.

[2]黄莹莹.浅论公共利益的属性——从《土地管理法》修改看公共利益的运用[J].法制博览,2015,21:97-98.

上一篇:中宣部 雷锋精神内涵下一篇:小班五一节活动主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