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024-09-29

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5篇)

1.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一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之我见》

新沟桥初中

李聪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能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和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随着课程整和的发展方向,与各学科的整合从简单的课件到运用网站进行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整合的内涵也越发深刻了。下面我就根据自身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定位

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相对于过去单一的一部钢琴、一部录音机的音乐课模式,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层次感丰富,立体,清晰。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和定位的好,则是一堂以音乐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整和课,音乐还是本位,定位的不好,一味强调信息技术,课的本身已经没有音乐性,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上,无非是用用电脑,滑动鼠标,敲击键盘,何来学科整和。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以体现音乐性为主线,信息技术完全是为音乐学科而服务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实现教师、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结合课程,而是要有机地与音乐课程结构、内容、资源以及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音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所处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惟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的效益。作为整合主动因素——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中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上课,教师永远是主导者。教师在设计整和课的环节时,就应这样体现。网络里的内容范围广,容量大,不给学生一个目标他们就会漫无目的的东看看,西瞧瞧,最后你问他掌握了什么,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给出浏览网站的目标,让学生针对性的去学,起到真正的主导者。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

三、要注意学生年龄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同学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心理的发展上,特别是诸如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以及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从教学对象出发,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在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时,同样要重视贯彻注意学生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原则。

这是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整合”的重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的明确的描述和规定,该纲要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与年龄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而对初中则要求“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很显然,都是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小学和初中却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整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例:我在教学《青春舞曲》一课时,针对的是农村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我的教学中设计的基本以浏览网页、打字等简单操作为主,但是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我又设计了模仿手鼓演奏,试着学跳新疆舞的环节,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甚至超出了我所预想的效果。下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围着我谈论上课的感受和自己的感想。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采取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即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教会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使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与音乐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音乐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实施模式的优化选择。

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力求在教学中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又要能体现音乐的审美性、愉悦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音乐教学的很多教学手段和方式成为了可能;在音乐课上唱歌很平常,但是当学生听到自己的演唱录下来放在网上,体会做歌星的感受那就不平常了,信息技术就可以办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为多向交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还要牢记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中介性的联想去唤起过去的经验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而不过份地依赖信息技术,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它是否有成效,教学效果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要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信息手段能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理解学习重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堂是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学生的知识面是否更广,学生学习空间是否更宽,学生能否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平台上真正实现其智慧结构个性化地自主、正常、高效的发展,这点是关键,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的优势。

就象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一样,有了信息技术这个强有力的助手,我们的音乐课堂活动将会越发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2.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二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能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 声像一体、图文并茂, 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在教学《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时, 单调的教材和老师的说教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即使讲台上我讲得天花乱坠, 台下学生已恍如梦中, 收效甚微。于是我就转变思路, 利用学生喜欢动态、新奇事物的特点, 结合《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 搜集相关的影视资料, 比如:部队在黄河边英勇战斗的电影, 合唱版《黄河大合唱》的视频等, 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焕发出很强的生命力。

二、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一般是由老师一肩挑, 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步骤展开都是按老师意志事先设定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谈不上什么主体地位, 甚至这种模式下, 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是限定范围内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这种旧模式正在瓦解, 正朝着多元化、网络化的新方向发展。音乐知识的获取已趋向多元化, 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唯一途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实际掌握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认知学习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是由外部刺激和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为了有效地认知, 外部刺激要有, 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老师只是引导者。学生借助MIDI教学软件、Flash、影视制作软件等外部刺激,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来, 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 有利于快速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结合, 能使教学方式体现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在一次音乐优质课比赛中, 我要讲的是民族乐器, 而现实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民族乐器不太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所讲乐器的音色及其演奏方式呢?在制作课件时, 我上网搜索并下载乐器图片及其音色片段, 然后建立乐器图片到相应音色的超链接, 讲课时点一幅乐器图片, 就会听到与之相应的音色片段, 简明形象。此外, 我又搜集了一些著名演奏家演奏这些乐器的视频资料, 让静态的乐器动起来, 发出天籁之音, 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乐器, 并有了深刻的印象。又如讲交响乐这一课, 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也不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内容, 教学难度较大, 如果仅凭我的讲解, 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而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交响乐演出视频, 让学生犹如置身于一场音乐会中, 自己去听、去欣赏, 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展现出了优美形象的教学效果, 很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 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这是一个事实。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区别对待, 不可一刀切, 既要让接受快的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又要顾及到后进生, 以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信息技术的网络化为教师的分层次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老师把要教学内容的相关课件、背景资料等发到校园网上, 供学生自由浏览下载。通过这延伸了课堂, 不再拘泥于课堂45分钟,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选择学习相关音乐资料。同样在家里, 学生也可以借助家庭电脑下载有关教学课件, 立足自身实际, 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 课堂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阵地。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 有针对性地展开层次化学习指导, 因材施教, 这样既提高了音乐教学的灵活性, 又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提高。

3.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三

大家都知道,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所以,学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文化课上。音乐是非升学学科,学生可学可不学,学得好坏也无所谓,因此,音乐学科上课很困难,具体表现在上课有的做其他作业,有的睡觉,有的说话、打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完整的上好一节课难度很大。这几年新课改,我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怎样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课的兴趣呢?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主动学习,为此,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效果最好的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让流淌的音乐变得可视化,为学生学习音乐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举例说明:

八年级教材第二册中欣赏歌剧《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一课,开始让学生听录音,听完一遍后,学生没有任何感觉,我翻来复去的提示、讲解,学生怎么也理解不了作品的内涵,课堂上学生对歌剧没有兴趣,课堂秩序混乱。后来我尝试着使用多媒体课件,将韩英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片段用大屏幕展现出来,学生亲眼看见了“苦难中的韩英”,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作品,进入了那个时代,对作品内容也理解的非常正确。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欣赏曲《拉德茨基进行曲》,这个曲子曲调十分动听,但学生只是感觉好听,却听不出作品的内容,教师用语言讲解学生也很难想象出来,使用多媒体课件后,我把拉德茨基的威风样子展现给学生,学生亲眼看到了作品塑造的人物,结合音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作品。

还有,七年级欣赏《荧屏乐声》时我加入了一节校本课《影视音乐》。重点欣赏中国四大名著改编的四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这四首歌曲学生不喜欢,不感兴趣。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动力,为激发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我使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四部电视剧中演唱主题歌的片段用屏幕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眼看到歌曲表现的内容,加之教师的部分讲解和提示,再附加一些问题,学生即感兴趣,学习起来也很轻松,效果非常好。

通过多次的实践,我深深地感觉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相整合,让流淌的音乐变得可视化,激发了兴趣,产生了学习动力,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那么,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是这次新课改中我研究的一个问题。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要做好资源整合,把硬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把资源、材料优化整合,这是课程改革的保障和基础。第二方面要进行过程整合,首先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其次,依据教学方案,进入学习,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及相应的学习方式。最后进入能力整合,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要达到这一目标,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的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

由此可见,音乐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艺术的方方面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将紧紧跟随课程改革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研究。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四

正镶白旗第二小学

王继英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关注,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体验了其优势带来的快乐和便捷,也为其应用时的不足所困扰。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他以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纪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实现信息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弥补农村学校教学参考资料不足的欠缺。

1、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

3、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得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得实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人才的效果。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

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它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教学的空间,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就是“课程整合”——技术手段永远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内在的需求而存在的。

三、信息技术怎样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目整合:主要体现在识字和语音朗读,以及课文情境故事展示方面,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笔画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展示出来,如,Flash动画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回放功能,都可以很完整的展现出一个字的写法,笔顺,这比学生仅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要清晰的多,还可以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其他功能,比如,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写,组词造句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资源进行配乐朗读,展示课文背景图画,或者用Flash制作动画故事,给学生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的意境中学习。在讲评作文时,同样也可以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直接在白板上进行讲评、勾画等,无疑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数学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图形的动画演变过程,教学情境的导入,以及计算过程的清晰表达上,比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拼接、数学量比较时,用动态的演示,比单纯的讲述要简单方便的多,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快;在进行计算时,如进位、退位、多项式合并等,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过程更加的清楚;同时,教师在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时,如“三角形内角三兄弟之争”、“猴王分桃”、“勾股树”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更直观有趣。

3、信息技术与英语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可以把语音朗读、情境展示、复读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一百易软件、好易通、旺旺英语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和老师更热烈的交流,开展比赛等,提供方便流畅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也更明显。

4、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直观理解与实践操作快速契合方面,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术图画以及渊源,展示歌曲词谱、优美的音乐及其来历等,体育运动的起源及技巧等,当然,现在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结合的一些游戏,如电脑绘画、计算机作曲、电脑游戏类体育竞技等,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游刃有余的应用一定对思维发展有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5、其他: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的科目如实践、安全、班会等结合也很紧密,可以让学生在看一段视频或者动画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动,比单纯的讲课更为有效,如一些折纸方法的Flash,安全自我防护知识的真人秀和动画,自然灾害或者感恩父母社会的图片、动画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震动,从而引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极大进步。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

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 教师培训问题。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推广

信息技术的产生使我们步入知识信息量无限膨胀的信息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这就使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技术在给我们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人们在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力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及其相应的全新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应用、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计算机网络教学具有的人机互动和无限沟通功能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了学习者充分的自由,而且也提供给他们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空间。由于计算机网络采用语言、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兴奋脑细胞,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并对学生智力发育以及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没有压力、充满动力的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应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盲目性,要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关系,即不能将网络的使用流于形式,以此代替教师授课,又不能将许多可以由师生实践的操作都代之为动画演示,用人机对话完全代替人际对话。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工程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述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初浅认识和实践体会。相信在广大教师与信息技术老师的合作下,这门新型的整合课程模式会越来越完善,让课堂走进更宽广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优势 篇五

张玉平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如果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会使教学锦上添花,把语文课上“活”,充分地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多方面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虾》一课时,北方的孩子对虾非常陌生,于是我就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把“虾”多场景多角度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体会“虾”的可爱之处,随即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意。正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生看到了“虾”多种姿态,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语言文字是单一的,可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詹天佑》一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人”字形线路?火车到达青龙桥时如何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课文对此问题的阐述不够具体,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时,用火车

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动画课件,学生能十分轻松的记住了火车如何利用两个火车头,一头拉一头推来爬上陡坡的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理解了教学难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6.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篇六

叙永县分水中心校:李 勤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认识。

经过学习探索,我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二是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的课程的有机要素。整合在它的初级阶段,可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似,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阅读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阅读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阅读教学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的既是未来的挑战,也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更是对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语文教材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视野,是空前扩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的条件;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都将在极大程度上被突破,是师生互动将在过去难于想象的同步、异步等多种方式下实现空前的优化。这一改革,不会割断语文教

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它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起步;但只有充分看到改革的目标、条件、方法都与以往的语文教改迥乎不同,步子才能真正迈出去,迈得高远。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体会。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许多专家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站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比如我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我就采用了让学生默读的方法,在默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出来。学生快速的就完成了任务,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对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行了正确的概括。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的发现,最终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从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把他用在了我所下载的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学生带着短文后面的问题,快速默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

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比如我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就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句学生很感兴趣,而且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子,我就让学生说上这样的句子。有的学生说:当伯牙旨在清风时,钟子期曰:“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旨在月光时,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月光”,像这样让学生说句子,不仅让他们理解了排比句的形式,对文章的理解也更进了一层。这样的说句子,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入情入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课文中去,从而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写得感人的语句要让学生多读、多体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融入其中,让学生亲临课文的现场。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章或句子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阅读见识。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故事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比如教材中安排的《少年闰土》一文,就是让学生“初识鲁迅”,在教学这篇文章是就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在教学时除了教学这篇文章中的这些重点地方外,我还利用在网上搜集的与之相对应的文章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时,我们可以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

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

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

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7.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篇七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 在地理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给学生带来了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跨越时空, 化远为近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 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 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例如:在学习火山爆发、地震、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时, 在课件中插入视频影像就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特别在区域地理中, 涉及大量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地理事物或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等, 学生无法实地考察和感知,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跨越地域范围, 展现实地景观。

2. 化静为动, 变抽象为形象

在学习“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知识点时, 课本上只有一段文字及一幅图片,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段FLASH动画:一架飞机从上海飞往纽约, 在穿过“日届线”前, 飞机上一孕妇生下一女婴, 飞机穿过“日届线”后, 该孕妇又生下一男婴, 若干年后, 该男孩称呼女孩为妹妹。让学生看过该动画后, 想一想有何疑问。学生通过观察, 同时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先出生的女孩却被称为妹妹呢?然后, 我让学生去思考, 并展开小组讨论。将静态的图、物变成动态的过程, 便于学生形象感知, 又能提高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加强合作, 展开讨论, 体现了互相协作、探究的精神, 这是新课改的最基本的理念, 是“以人为本”, 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3. 营造教学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 思维主动活跃,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兴趣并不是手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终的目标。多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例如:在教“美洲概述”这一节课时, 首先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 我利用了FLASH动画形式, 非常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比如:“地理大发现”这一知识点, 我制作了一个“地理大发现”的FLASH短片给同学们观看, 学生马上从枯燥的文字上被短片吸引了, 学习热情高涨起来。这样, 通过短片, 学生对“地理大发现”的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 并且对西印度群岛这一名词的掌握也更深刻。在新课导入方面, 我为了引出美洲的新课, 用动画展示9·11恐怖事件, 随着两架飞机对建筑物的撞击, 并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很快吸引了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

总之,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 给学生带来了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 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许多学校“校园网”的兴建, 如何发挥“校园网”在教学中的功能成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我们应重新认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为此, 我尝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构建新的地理网络教学模式。

下面以《巴西》为例, 谈一谈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 建立“地理课堂”网站

(1) 在校园网主页上建立“地理课堂”网站及其相关链接, 网站开辟BBS论坛、教师信箱、留言簿等板块。

(2) 网页的导航栏上分别设定三个功能区:在线测试区、BBS论坛区、教师信箱, 左侧是与教材对应的文字区, 右侧是教学多媒体素材库, 包括视频、文字和图片等。

(3) 收集资料, 主要靠教师进行收集, 也可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 通过扫描、视频采集、自己制作或者从多媒体光盘上获得, 同时通过登陆相关网站下载图片、文字材料、影像等。

(4) 搜集整理相关地理网址, 作好相关链接, 作为教学网站的延伸, 组成一个包罗中外、纵贯古今的因特网大课堂。

2. 网络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网络教学应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 有目的地进行“网上冲浪”,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只有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才能为自己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 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

(2) 独立探索, 进入情景:有了具体的目标, 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进入情景, 独立完成有关内容。例如:点击“地理位置”进入下一页面, 里面有一幅《巴西政区图》和一幅《世界政区图》, 要求读图完成“在线测试”, 完成后返回主页面。点击“地形”进入地形区页面, 将是一个拼图游戏。要求掌握主要的地形: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 并列出世界主要高原、平原、河流的大小、所处位置, 在图上找到后点击会闪动并显示其主要特征。点击图片区与视频区, 将有许多有关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的图片和视频, 然后完成“在线测试”, 返回主页面。点击“气候”进入气候页面, 将看见热带雨林景观图、热带草原图及相对应的降水、气温图, 要求对比分析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并在BBS论坛发表意见:为什么亚马孙河的水量特别丰富?面对砍伐热带雨林的现象谈谈自己的观点, 展开讨论。最后, 居民、经济, 同样利用文字材料、视频、图片分别说明巴西发展迅速的经济, 在网络上查找资料, 完成“在线测试”, 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回家后登录网站, 进入BBS论坛发表见解或者给老师发电子邮件,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

这一环节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 教师要敢于放手, 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 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从而找到获取信息的方法, 初步形成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3. 合作学习

课后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通过上一节课的自主学习及搜集的信息, 让学生就自己的资料和结果进行归纳整理, 对巴西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发表见解。

4. 学习效果评价

首先是对“在线测试”的完成情况和BBS论坛的见解进行评价。其次是对小组合作当中的积极性和作出的贡献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以个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为主。通过这样的评价, 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几点说明

1. 在课堂上全部或大部分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其效果不如间断地用、适时地用好, 一般地说,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以16分钟—20分钟为宜。

2. 应用多媒体地理教学, 要打破流水式的设计方式, 设计出交互式、随机的地理教学课件, 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反馈信息, 随时选择教学内容, 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网络化地理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作用将削弱。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没有师生的交流学习, 学生的学将是无目的的学, 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4. 网络化地理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由过去“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少了, 但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而得到了增强, 且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5.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要求教师掌握使用PHOTOSHOP、AUTHORWARE、3DSMX、FLASH、声音、视频采集的软件及网络技术等。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特别是WINDOWS系统的操作知识、文字输入的方法等。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 (8)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 (11)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2 (6)

[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2 (10)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6]陈玉琨, 代蕊花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8.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整合 篇八

本次课例展示的形式为“教学设计(实录)+教学反思”,并请专家进行拓展性点评。在具体课例的内容中,很多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将电子白板、专题网站、博客等技术手段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范例,使大家在理性思考、合理借鉴的基础上,改善自己的教学,并从专家的点评中,学会辩证思考。

有人说:“信息技术引发教育的革命。”但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关键的因素在于人。如何将其合理地应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探讨哪些环节适合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呈现、会收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是我们的责任。

9.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篇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未来教育改革的主流,文章从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在与其他学科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作 者:赵晓峰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吉林,136000 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 “”(7) 分类号:G43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教育改革  

10.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总结 篇十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到了整合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励自己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现将本学期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总结工作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对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进入课堂以来,现代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去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按阶段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2、信息技术使课堂增大了容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

3、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提高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

我还不断地给学生渗透大语文的概念,让他们不光从网络等来借用远程资源,还要发掘身边素材,学习身边语文,为语文学习服务,不断培养他们如何搜集、加工、传播语文信息,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用信息素养。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自己应用变得越来越熟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4、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布置的内容他们都能积极地去完成,且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推动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1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关系 篇十一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该处理好三大关系

1、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适當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这都是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优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是辅助学科教学,使学科教学更生动、更扎实、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2、处理好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解决许多教学问题,但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因文化传递而展开的心灵的对话过程,既有知识的授受、方法的揭示,更有情感的交流、人性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靠信息技术所能完成和替代的。

3、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实效的关系。目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数课件主要呈现那些原本需要教师讲解、学生思考的东西,甚至包括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不少课件充当的只是电子图书的角色(最典型的就是教科书课本的配套光盘,里面呈现的就是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只是把它分解成一个一个画面,再配上声音),主要目的是通过“图文并茂”帮助理解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该体现四个特征

1、必须凸现课堂教学的特色。在班级授课制这样的教与学的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只有两种:接受式和活动式,其中80%应该是接受式的学习,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精华性的授课方式。当然它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一是填鸭式,一是启发式。应该废除的是填鸭式、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判断是否启发式的关键看教师的讲是否是精讲,是否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时候,课件做得华丽花哨,活动安排得花样繁多,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教学的内容却很肤浅和浅薄。相反,一些教书育人有硬功夫的教师,虽然表面上只是用传授的教学方式,但却使学生通过开展思维,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例如:刘德武老师“两步计算应用题”,先讲关系,后讲走路跨步,再出示五种色彩鸭子,去掉了不切合实际的,通过编题,讲清关系,理解和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意义和解题方法。这就应了一句老话: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讲坛上。

2、必须凸显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首先是教师要钻研教材,在设计好教师自身的教学指导活动的同时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中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呈现方式,它不是唯一的。传统教学中对教学设计有许多独到的长处。例如,教学一开始,教师必须设计一定的铺垫,通过严格的变式训练,确定新授知识与旧知之内的潜在距离,设计一个“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序迁移,这是一节课能成功的关键。如果单从信息技术方面考虑设计一个童话,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密切的情景,往往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设置了障碍。传统教学中教师到位的精讲,精致的练习设计,合理的巩固反馈,都需要在教材的钻研基础上才能实现。

3、必须凸显课堂教学的效益。整合的目的是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安排信息技术应用的形式、时间上都应该考虑这一关。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盲目地查询信息,过多地依靠BBS等进行师生、生生交流等形式看起来形式很新颖,实际效益不高。同时,在用演示课件时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师板书结合。

4、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信息技术除了应用在呈现知识、演示过程、安排练习等方面外,更多地要能体现提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数学的互动工具,“观察物体”、“行程问题”,通过应用工具创设的互助环境,提供开放式的探究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实践验证,拓展本课学习的知识,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同时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评价一堂整合课,一定要避免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课件的技术水平、表现形式、界面呈现作为先决条件,以网页做得容量大、界面漂亮或者课件新颖、动态逼真或者互动工具功能性强等作为评课的主要标准。整合课的评比首先要体现其学科性,在突出学科特征的前提下,看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学科课程教学的目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12.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效能 篇十二

1. 加强学习, 提高整合深度

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科教学过程的变革, 但可以成为各种教学理论变为成果的促进条件。首先, 对《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到位与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高效整合的操作基础, 两者缺其一, 都将严重影响整合的深度。其次, 学习各流派的教学理论是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高效整合的理论基础。如学习“行为主义”理论, 主张“小步子”学习原则;学习“发现学习”理论, 主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意义”;学习“接受学习”理论, 主张“演绎式”的学习方法;学习“建构主义”理论, 主张“知识建构”;学习“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主张“脚手架”、“抛锚式”教学;学习“未来时速”理论, 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创造的火炉, 而不是装答案的容器;学习“媒体是人的延伸”的著名观点, 等等。当我们对于各家之言了然于胸时, 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来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去寻求适当的教学手段, 而此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切入点必将是教师考虑的重点。

2. 选好方法, 提高整合效度

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中, 要把信息技术无缝、主动地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备课中尽可能地寻找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特别要寻找信息技术能使学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完成的事情。

(1)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设计, 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 以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2)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的整合,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 对认知水平比较低的学生, 只需借助多媒体展示“质量守恒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才不变”即可;对于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还可借助多媒体模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并分析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现象 (即m前<m后;m前=m后;m前>m后) , 以及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分析, 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更有利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各种现象。化学教学策略有的是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的, 有的是在教学中生成的, 不管选用哪种教学策略, 总是要优先采用有利于信息技术切入的教学策略;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及思维、情感因素参与的教学策略;有利于运用情境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3)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 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使教学达到最优化。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选择最多的整合模式。

信息呈现模式:一般用于单元的复习课。它设计简单, 教学过程易操作, 有利于快速、及时地呈现教学内容, 既节省了传统教育中用粉笔大量板书消耗的时间, 又能增加单元内容的立体性、系统性、网络性、整体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酸碱盐复习提高课。

1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念 篇十三

课程的发展是爱到学科发展和社会状况影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放缓;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急剧提高,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以外的有关信息科学、信息伦理与法规等方面的要求却明显加强,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向信息教育。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两个层面

1 、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2 、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3 、有效的“整合”应用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保“整合”应用效果的关键。

4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整合”应用模式――“主题――任务――活动――评价”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原则现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并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

A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学、去用。为学生提供获得多种信息资源的手段,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鼓励学生自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要引导探索,挖掘根源。

B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要启发学生充满信心、大胆动手,切忌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应经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条件,想方设法提高机房的利用率,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上机环境。

C 、因材施教的原则

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14.浅谈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整合 篇十四

当今的时代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体育运动的空前繁荣,而且使体育运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体育教育中去。是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与体育整合,将给体育学科带来生机和活力。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呢?我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确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关键点

(一)要明确什么是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网络设备的工具性功能和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因材施教,自主创新学习,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要明确整合的关键是什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灵魂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

序。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给学生设计、发现和创新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学生养成对新知识和新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兴趣。

二、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学生兴趣的产生,源于好奇心,是经过有趣--乐趣--志趣逐级而发展的。基于些原因,我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提供探究、合作、体验、创新的机会,将活动融入体育室内学习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活泼的动画、直观形象的教学中学习体育。2016年学校组织老师学习电子白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请上了课件—动画大师,把学习内容放在上面,我看到,学生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精力也立刻集中到了学习上。恰当地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既直观形象地看到了体育动作,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欢呼声从学生们心中飞出。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体育课堂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当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拥有广博的和前沿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些仅靠教材和教学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运用网络知识,接受远程教育和通信交流。由于专业所限,我对软式排球的了解、掌握都有限,于是,我便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网上所收集到的素材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处理,再运用相关软件flash或powerpoint做成教学课件,进行室内体育课时进行播放。当学生看到软式排球的比赛时,情绪高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四、拓宽信息技术运用渠道,推动体育教学更好地发展。我还充分拓宽信息技术运用渠道,一些在课本和身边找不到的资料,网络却可以提供给我们,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从互联网上找了有关垒球、棒球、跳高等的课件,在知识拓展这一环节上,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课件,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利用“逐帧”慢动作技术,给学生讲解、示范背越式跳高身体的过杆顺序,效果特别明显。有的学生主动向我请教“超越器械”的意义,“鞭打”动作的效果等。拓宽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知识面。

五、充分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学科整合。信息技术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吸引力,对学生而言,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但是老师们也应正确运用多媒体,不能盲目和过分依赖多媒体,不管有无必要,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课件占据了教学的大半个环节,完全用课件替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真的是不可取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也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总之,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体育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将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加强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协调好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掌握并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来推动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担负起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重任。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渠道及学习内容、正确运用信息技术。

15.浅析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篇十五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涵义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为了实现这种“融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历史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指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用科学模拟的方法将历史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地表达出来,把体现本质的现象从复杂繁琐的历史表象中提炼出来,把难以观察、掌握的历史发展规律综合体现出来,从而有助于学生用直观感知过去的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意识、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师生共同完成历史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最普及的一种方式,历史学科也不例外。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同样的情景,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进行情景创设,使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的环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可剪辑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激战的场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清军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邓世昌驾舰直冲敌舰的壮举及生动感人的旁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历史学科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演示历史学科中某些复杂的内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战役,头绪众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把战争进程制作成动画,演示战争动态的变化进程,就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如甲午战争,可把日军的进攻路线制作成动画,从陆战到海战,从朝鲜到辽东,中日战争的进程清晰可见。在演示动画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具体过程进行适当的讲解,这样学生既把握了整个进程的全局,又对具体战役有了充分了解,有利于他们对历史事件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历史教学手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教师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时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课堂中的现代建构意义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地深化,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一个很迫切也很现实的课题,历史学科具有时间跨度大,信息量惊人,如何在繁如星辰的史料中提取符合要求的资料,这是一个对学生很有意义的课题。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注意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化,在信息技术课中用历史作为载体,来创设信息化平台,使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寻未知,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养成。教学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知道如何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并通过网络迅速实现知识的处理,从知识的拓展、选择、归纳、凝练,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也让学生对信息的处理有了感性的理解。

上一篇:健康知识讲座领导致辞下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建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