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巷伯鉴赏(共8篇)
1.古诗巷伯鉴赏 篇一
抒情, 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感情的直接抒发, 即直抒胸臆。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诗人直接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 接下来写对人才的渴求, 则表明建功立业的愿望。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时空阻隔却无有穷尽, 抒发了一种独立苍茫之感。好似具体的景物难以映发, 便略去了景物。间接抒情, 多是借景抒情。将情感寄寓于相关的景物中, 往往情感在前, 可谓寓情于景。比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虽有好花开放, 但感时伤事, 花枝上的露水变成溅泪。同样, 虽有鸟鸣悦耳, 但在离别者听来格外惊心。这都是诗人的情感作用, 改变了物态生趣;也有触景生情, 比如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尽管花发依旧, 但景象萧条, 情怀是黯淡的;即景即情, 景与情不分先后, 就是情景交融了。比如秦观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芍药含泪与蔷薇无力, 亦情亦景, 情景交融。还有以景语作结的, 情感大都蕴于其中。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那高悬的明月, 所要寄托的仍旧是边愁。
议论, 多用来表明见解或看法。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以议论起笔, 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然后精选一个鹤飞冲天的意象, 将诗意高远地飞扬开去。议论放在篇末的, 就是卒章显志, 即在篇末点明主旨或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傲岸, 而不屈服于权贵。
再说微观的细节与场景分析。比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这里写刘兰芝的容貌及举止, 多用细节来形容其美好, 足见阿母的指责毫无道理, 只是一味蛮横。再如《陌上桑》:“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这里写人物的肖像, 有许多细节, 除了正面写服饰外, 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行人放下担子、少年摘下帽子及耕者锄者都忘了劳作, 来形容秦罗敷的美貌。
古诗中的细节与场景是多样的。比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约了客人, 但客人没来, 便通过一个闲敲棋子的细节描写, 来表明灯下的守候。又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要寄信了又拆开, 唯恐匆忙间没有说清楚。一个细节描写, 表明乡思无尽。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这个场景描写, 有寂寞的宫花及闲话的宫女, 却传导出无尽的哀怨。即宫女虚耗青春, 最终也只有老死宫中。再如朱庆馀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花开寂寞, 闭郁着许多美丽的生命, 本想有所言说的, 却怕学舌的鹦鹉搬弄是非, 只得欲言又止。意在言外, 不仅写出了宫人的寂寞, 还流露出恐惧。
2.古诗词鉴赏 篇二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答:
(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兰
李 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林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1)这首诗起笔写孤兰的处境,虽说被野艾莠草所埋没,仍一枝独秀,临风而卓然挺立,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
(2)“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清风”借指什么?“香气”比喻什么?就行文讲,是由悲怆转入怨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3)这首诗托物言情,寄意幽深,诗之比兴寄托明显,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杏 花
庾 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衬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这首五言古诗具备了律诗的雏形,体现了诗人早期诗作的绮艳风格。读后,请说说它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
(2)这是一首由景入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好诗,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他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这首咏“早雁”的诗,构思巧妙,含蓄深沉,委曲尽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这首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雁比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请你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燕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这首诗借咏燕以寄志,抒发了诗人久居朝廷而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
(2)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语言平直,全系白描,运用巧妙的比兴手法,寓意深沉,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调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李诗中的“枉然”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三字,比较一下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答:
(2)刘诗在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答:
7.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买 兰
方 岳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却是樵夫生鼻孔,担头担得入坤来。
题郑所南兰
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注)郑所南:前三十年大都在南宋的飘摇避势中度过。后四十余年,处于元人淫威统治下,终于报国无门。
(1)两首诗中都写到“离骚”,它各自表达了哪些内容?
答:
(2)两首诗都以“兰”作比,写到人,前者流露出什么感情?后者写出了什么心理活动?
答: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临安:今浙江杭州。②汴州:今河南开封,时为北宋国都。③苏堤:今杭州西湖名堤,为苏东坡所筑。
(1)林诗中的一个“休”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吴诗中的“半出城”三字,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林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吴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答:
9.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蔡 襄
迎腊梅花无数开,旋着飞片点青苔。
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
梅花绝句(其三)
陆 游
闻道梅花 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蔡诗中以“青苔”衬托梅花,暗指梅花生长的环境,表达了什么意象?陆诗中首句写梅花 “ 晓风”,二句接写梅花如“堆雪”,这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答:
(2)两首诗在表达诗的意象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1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秦诗用字精巧,尤其是三句中的“含”字,四句中的“卧”字,说说它们“巧”在何处?
答:
(2)徐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它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古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1.(1)“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字作“望”不可,因为无“悠然”的情味。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
2.(1)表达了诗人受压抑的现实处境。
(2)借指引荐者;比喻自己的才能抱负;感慨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3)“莫道春风好,春风易白头。君看花里鸟,亦有世间愁。”(明,李东阳,《白头翁画》)
3.(1)词采华丽,章法井然,对仗工整,声调悠然。
(2)“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王维,《红牡丹》)
4.(1)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对人民命运的忧念与关心的感情。
(2)“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宋,陆游,《闻新雁有感》其二)
5.(1)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寓意深沉。作者是唐开元名相,此诗是自抒抱负襟怀的一首述怀明志之作,不是单纯有感于心而发于笔端的寄志。
(2)“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开花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图》)
6.(1)“枉然”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红湖媲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只有此花的“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
(2)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
7.(1)方诗是指兰花油润光泽,娟秀淡雅,姿态万千,甘厚纯正,清新温馨,颇合君子之道的形态:君子之德,大丈夫之才,世上有几人能识?倪诗是指南宋当时仁人志士销声匿迹,无所作为,任北军纵横的可悲局面。
(2)前者流露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尽惋思;后者写出了见画上的兰而联想到茅草,再联想到南宋正气的消亡这一心理活动。
8.(1)一个“休”字,表达对南宋统治者既痛切又愤恨的感喟:“半出城”三字,既写了游春的盛况,也写出了西湖的美丽风景。
(2)林诗中采用上句写景,下句写情,语言流畅、直率,朗朗上口,为后人所喜爱;吴诗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用拟人化的笔调,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结尾别致,耐人寻味。
9.(1)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孤傲高雅;既有近景,又有全景,比喻逼真。
(2)蔡诗看似闲适,实则疏宕,表现了诗人羡慕隐居生活,想逃禄归耕的忧郁心绪;陆诗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借写梅花的高洁、傲霜,来暗喻自己一生痛苦辛酸而孤傲自洁的品质和性格。
10.(1)为全诗增添了一番色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3.初中古诗鉴赏教学心得 篇三
黑格尔曾说:“诗词中必定包含音节或者韵,因为章节与韵是诗原始的唯一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它比华丽的词藻更为重要。”因此诗歌的音乐特征较为突出,诗词的节奏主要是为了迎合舞蹈与吟唱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与人的生理节奏以及生活、自然节奏相统一。人情感的不断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弛度都决定了诗歌的节奏,古典诗歌的美主要在于音律之美,学生在朗诵时可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们对吟诵的学习。诵读不能只停留在教师的泛读、学生的吟读以及集体齐读等各种层面上,而且还应该在理解诗歌词意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诗词语言美、音律美的学习与掌握。在诗歌优美旋律的熏陶之下,朗诵过程中会发自内心进行吟诵,甚至可以感受到诗意词意的美境以及诗人的志趣。《诗经》中一句“坎坎伐檀兮”为伐木的节奏。李白在《蜀道难》 中写道“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具有节奏的起伏感。在朗诵过程中通过节奏起伏,会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状态。《蜀道难》的开头中如此的突兀沉雄,主要表达了诗人见到蜀道高危时的惊惧情绪,整篇文章节奏比较舒缓,起伏跌宕,节奏的变化会给朗诵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学习古诗中应注重把握好诗歌的朗诵,其实诵读技巧关键在于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以及语调。古诗中的节奏并不复杂,五言诗一般为“二/ 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则为“二/二/三”形式。一般情况下诗歌的重音会落在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在朗诵的语调上应注意高低错落,在语速上则注意缓急相宜。在朗诵的感情上特别注意到是慷慨激昂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进行指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用散文的形式还原出形象的图景,让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二、解词译句,理解古诗
由于初中生是小学生理解力的提升阶段,对古代汉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比较缺乏。初中阶段中所学习的古诗,并不像小学阶段所学的《静夜思》与《春晓》 通俗易懂,在初中课本中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以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诗句对于初中生来说不易理解。在初中生学习古诗词中普遍遇到的障碍为字面意思不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必要的解词译句,连句成篇,然后将调序、补缺等翻译技巧教授给学生们,使其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能力。部分教师认为解词译句是将古诗词进行了肢解,破坏了其意境与整体美,主张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参悟诗词意思。其实在古人诗歌里面没有很大的语言障碍,然而在今天的快餐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初中生离着古代环境太遥远,对于古诗词里面的表达习惯、句法结果以及字词意义等于今天的用法大相径庭。学习古诗词不能只靠诵读背默、静思内省的方式,否则只会给学生们带来抵制学习古诗的负面情绪。对于诗词中句子的翻译也是需要学生理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不能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样极易给学生带来支离破碎的印象。
三、评鉴赏析,掌握写作技巧
4.古诗鉴赏—咏物诗 篇四
南中咏雁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注:本诗作于流配南方的岭表途中。
(1)本诗借“咏雁”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本诗主要用什么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2. 赏析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1)这首诗每一联都从某一个方面刻画赞美了骢马,请做分析。
(2)请分析这首咏马诗的主题。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咏 蟹
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1)人们一般都用螃蟹来讽刺那些横行不法的恶霸,本诗则另辟蹊径,试分析本诗的寓意。
(2)本诗善用双关,请举例说明。
4. 读下面唐人雍裕之的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1)这首诗咏的是什么物?请说明理由。
(2)为什么说“莫近鬓毛生”?这样写有什么新意?
5. 赏析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云
来 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1)“竟还空”是什么意思?其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古诗“诗眼”鉴赏六法 篇五
一、从“诗题”上鉴赏“诗眼”
有的诗,诗题起到提示全诗中心的作用。通过“诗题”即可找到“诗眼”,并从这一“诗眼”中体会诗歌情感。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夜雪楼船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首诗分别不着一个“怀”、“愤”,却字字含“怀”、“愤”,句句联“怀”、“愤”,因此标题上的“怀”、“愤”即为诗眼。
二、从词性角度鉴赏“诗眼”
1.实词锤炼之妙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动词、形容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因而,动词、形容词做“诗眼”居多。著名的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宿”和“敲”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字。
有时,数量词也可成为“诗眼”。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枝”。“一枝”为数量词,修饰梅。用“一枝”而不用“数枝”或“几枝”更能突出此梅先于百花而开,先于众梅而放,“一枝”先开,生机乍泻。“一枝”虽是数量词,但在表现“早梅”二字的命意上,却大有画龙点睛之效,传神点出了“早梅”的不凡神韵。
2.词类活用使词意丰富
有的诗因某些词的活用而色彩大增,鉴赏时不可忽略。如刘长卿《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颈联“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中的“同”、“共”二字,本为副词“一同”、“共同”,在这里都活用为动词,有“同度”和“共受”之意。新年中独在天涯且寄人篱下的作者只能朝夕与猿猴为伴,与杨柳同受风烟之苦,离愁别恨,孤境悲苦,跃然纸上。
3.虚词的妙用
古诗中虚词用得恰到好处时,可以使诗文气通畅,情韵倍增。例如刘昚虚《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由”、“与”二字为首联的诗眼。首联写诗人上山路上,一片白云缭绕,山路似乎已到尽头;路边青青的溪流潺湲不绝,夹溪花木扶疏,仿佛春天就融化在这悠长的溪流之中。这样,由云遮路尽的画面隔断,在溪流的延伸中重新得到铺展,入云深处的山路随之不断伸展,诗人眼前呈现的美景也不断出新。“由”、“与”二字,使诗句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三、从修辞角度鉴赏“诗眼”
辞格本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拟人。如秦观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后两句中的“含”、“卧”为“诗眼”。写带雨芍药着一“含”字,无力蔷薇用一“卧”字,使“芍药”、“蔷薇”情态各异,姿态可掬:雨滴的芍药花秋波荡漾、脉脉含情;而嬉戏力竭的蔷薇,则沐浴着晓光,静静地安眠,大展“睡美人”之玉姿。这样的诗句,真令人心旌摇荡、回味无穷。
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锤炼诗眼时也常为诗人所瞩目,鉴赏时必须注意。
四、从传情达意角度鉴赏“诗眼”
有的“诗眼”直抒情意,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有的“诗眼”传情达意则委婉含蓄。
或借景。如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见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诗人用“满川风雨看潮生”七个字传神画出了一幅雨水与潮水齐飞,春水共长天一色的喧腾动荡的“夜雨图”。但关键的是,读者从“满川风雨看潮生”中感受到诗人虽历经人生惊涛、宦海浮沉,即使忧愤深广,感慨万分,依然端坐岸边,在“满川风雨”中“看潮生”的那种从容大气,那份胸襟气魄。
或借意象。如文天祥《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结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被认为是“有宋一代最具血性的声音”。它借助“啼鹃带血”这一意象,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誓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为后人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人心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五、从意境上鉴赏“诗眼”
有的“诗眼”描绘出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或情景交融,情韵深邃。例如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第二句“夹岸桃花蘸水开”,意境优美: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它沾着水面,又是那么清秀水灵;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一派彩晕,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美丽极了。诗人的惊讶和喜悦跃然纸上。
或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如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空旷寂静的山林,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鲜活动人的画面。这画面是动的,诗意却是静的。熊爬树,鹿饮水是实的,意境却是虚的:山林的人迹罕至、空旷幽静,以及人的悠闲暇适、自在平和。
六、从哲理角度鉴赏“诗眼”
有的“诗眼”哲理显然,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则须仔细玩味,细心咀嚼方能领略,如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末两句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只要保持良好心态,就能从单调乏味的日子里找到许多新鲜的东西,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再如朱熹《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末两句表面是描述客体景观: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朝卷帘而看,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实则寄寓着人生和事物的哲理: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永远长存。
6.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心得 篇六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注意到, 对于古诗学习, 学生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比较感兴趣的, 这类学生是少数, 他们能够在实际的古诗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用词的精炼与诗意的韵味;二是很不感兴趣的, 这类学生不在少数, 他们无法从古诗学习中获得任何兴趣, 更因为老师布置的机械记忆等任务而觉得古诗学习淡而无味, 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反感;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这类学生占多数, 他们由于具有自然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不至于因为机械记忆而不喜欢古诗学习, 但却会因为不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韵而对古诗学习失去感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 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古诗教学太功利。应试环境下的古诗教学往往成为对古诗的肢解, 即片面地让学生去背诵古诗本身及机械地记忆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而对于诗人作诗的背景、诗境下的古诗赏析则有意无意地给予了忽略, 应当说, 这是不恰当的。
鉴于这一现象, 笔者以为在初中的古诗教学中, 还是要将重心移至鉴赏的角度上来, 这才是古诗教学的本义。基于实际教学与思考, 笔者以为古诗鉴赏的教学要点有二:一是诵读与感悟;二是进行主题教学。下面逐一阐述。
一、诵读与感悟
诵读不是普通的朗读, 而是走入诗境、对古诗本身有所理解之后, 利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感悟亦有走入诗境, 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体悟的意思。应当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诵读是感悟后的语言表现, 感悟是诵读前、诵读时与诵读后的情感体验。
先说感悟, 要感悟一首古诗是离不开对诗人作诗背景的探究的。诗被喻为最精练的语言, 人们也有“经由思、抵达诗”的说法, 这说明诗是思的产物。虽有“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之说, 但却也有“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感慨。因此, 作诗之思绝非普通的思考, 它往往是作者对生活、事物作了诸多乃至刻骨铭心的思考之后, 以最为精练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 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故诗人才常常会有贾岛的推敲之举。
因此, 鉴赏一首诗, 首先就是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 去体会作者是在什么心境下作出此诗的。陆游在《示儿》中何以要说“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因为国家处于外患当中, 诗人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杜甫于《春望》当中何以要说“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因为作者当时为发动安史之乱的叛军所困, 目睹长安城内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却束手无策。次年, 当作者看到春风吹拂的长安又呈鸟语花香、草木繁盛情景之时, 更感民生艰难, 忧国忧民之情无法自抑, 《春望》一诗应时而生。
亦因此, 对诗的诵读与感悟, 首要一步就是读懂诗之背景。在此基础上, 方可迈出诵读的稳健步伐。
传统教诗常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之说, 近代语文教学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 但这些应当不是教诗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既不大可能让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 也不大可能让学生“书读百遍”, 但我们又不能因为不能做到这些而放弃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所以古诗教学不能采用这些方式去等待学生对诗意理解的自然生成, 要义仍在于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与感悟。
那么, 如何诵读?又如何感悟呢?
古诗诵读的首要注意点就是要做到读音准确、断句合理, 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 并赋予诵诗需要的情感。可以一遍一遍地读, 也可以先就某一句进行重复性诵读, 然后再全篇诵读, 直到最后达到朗朗上口、自然流利的境界。当诗词本身与诵读者的内心切实结合时, 我们就达到诵读的要求了。因为这样的诵读可以让学生一定程度上形成较深的文学积淀与文化素养,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诗韵的熏陶, 从而走入古诗鉴赏的殿堂。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古诗的学习而言, 只诵读不感悟是不行的, 这里所说的思考其实就是鉴赏的另一层境界, 就是品尝诗中的味道和作者的心境。
如果我们注意分析, 可以看到我们在引用古诗的时候, 总是在语境恰当的时候将古诗中的名句进行直接引用。因为这种情况下, 除了直接引用之外, 用现代白话文很难达到这种效果。思考这样的引用机制就会发现, 这其实正是对这些名句的真义有所感悟的结果, 故才能知道其适合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古诗鉴赏正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快速地达到这一水平。
二、进行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是指教师在对大量古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选择某个主题对多篇诗作进行教学的过程。
显然, 这是高于单首古诗教学层次的, 当然也是基于学生对古诗学习有了一定基础才能进行的。可以这么说, 古诗主题教学是古诗鉴赏教学的高水平体现, 也是让学生真正走入古诗, 让古诗教学发挥最佳效益的最好手段之一。
例如, 在诸多古诗中有大量的或人、或事、或物、或景的描写, 从古诗鉴赏教学的角度讲, 我们就可以以写人、写事、写物或写景为主题进行教学, 当然这样的主题还是比较粗放的, 适合于古诗主题教学的初级阶段,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古诗主题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 我们就可以再进行细化。例如曾经有人以古诗中常常出现的“月亮”为主题进行教学, 小学学的《静夜思》在初中课堂上重现了,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被引入到初中课堂上来了, 《月夜忆舍弟》也走入课堂了, 甚至马未都对“床前明月光”中“床”的研究结果也走入了课堂……;再如, 写景可以作为一个细致的主题,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般的静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般的清明节气……;还如, 边塞诗、田园诗也可以作为主题实施古诗教学, 如果在这些主题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则更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目的。
此外, 也可跳出古诗本身, 就古诗学习的方法技巧进行主题教学, 例如古诗学习中常常有寻找“诗眼”的说法。有专家研究, 古诗中的夕阳、小桥、流水等均可作为一个主题, 然后选择具有这些题材的古诗进行共同研究, 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互文解读。应当讲, 这样的尝试也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7.考点八古诗词阅读鉴赏 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段话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学习古诗词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二是学习古诗词的方式在于“积累、感悟和运用”。
【考点透视】
落实到考查,主要知识点有: (1) 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熟悉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注意诗体及作家作品的风格;概括诗词的大意;体味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 会品析诗词的语言: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品味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备考指要】
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谓失分。
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
3.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结合诗句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典例精析】
综合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常见题型有:
1.选择题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选出对诗词句义的理解,对作品意境、对作者情感和态度的分析,对作品主题的评论和鉴赏等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例1 (2007江苏镇江)对李商隐《无题》这首诗内容及意境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
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相思的凄恻之情。
C.诗中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自己,表达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D.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
解析:解答此类型题目应从以下“五看”入手:一看是否曲解原意,是否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二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是否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三看是否以假乱真,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四看是否无中生有,是否能找到佐证备选项表述结论的材料;五看是否以偏概全,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
2.炼字析句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对诗词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从哪一句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例2 (2009江苏宿迁) 结合全诗, 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这类题目,首先,不能就字论字,应将该字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第二,要特别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第三,要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体会该字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
3.语言特色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结合诗中语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3 (2008江苏常州)请分析陶渊明《饮酒》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作答这类题目,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首先,要了解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第二,要把握著名诗人独特的诗风,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陆游的悲壮爱国等。第三,要准确使用评价诗歌语言特色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整”等等。第四,要理解诗歌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
4.表达技巧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有什么作用;请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的理解。
例4 (2007江苏淮安)杜牧《江南春》一诗中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能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第二,要善于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进行分析。第三,要准确说明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古典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有:从抒情方式看,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从表现手法看,有小中见大、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等。
5.情境描述题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或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图景描绘出来;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展开想像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例5 (2009江苏镇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杜牧的诗《江南春》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解析: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握准题干信息,切不可将题意中描述画面错误地理解为字面上翻译。描述比翻译更自由,发挥空间大,但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其次,要反复诵读,品味语言,读懂诗句,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和表达的画意。第三,要结合语境中的内容进行合理想像,体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尽可能再现和重塑当时的情境氛围。
6.整体赏析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解释某一句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释诗词的含义,指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就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例6 (2007江苏连云港)杜甫《登岳阳楼》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首先,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的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其次,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像,防止片面答题、主观臆断。第三,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什么表达效果”这一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的提示,则按题目要求作答。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分析诗中“争”的妙处。_____________
(2)本诗描绘了早春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g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________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8.古诗鉴赏四步曲 篇八
【关键词】古诗鉴赏;题目;作者;注释;内容
古诗鉴赏难就难在诗句读不懂、抓不住要害上;就是一首较为熟悉的诗词,由于设题的角度不同,考生也不一定答得非常正确。其实,我们若能善于捕捉古诗词当中的相关信息,就能找到一把快速打开解读古诗词的钥匙,化难为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分四步来解读古典诗歌。
一、抓住题目透视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的纲;纲举目张,我们可以通过题目这个窗户来透视诗歌的内容。有的题目能直接传达诗歌的主要信息,如《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005年高考福建卷)、《新晴野望》(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等,把时间、地点、事件传达得清清楚楚;有的题目能直接告诉体裁,是词还是诗;有的题目能直接告诉我们诗歌的中心内容,如《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6年高考江苏卷)、《邯郸冬至夜思家》(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等,把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一下子告诉了我们;有的诗歌题目能直接告诉我们诗歌的类型,像《出关》(2007年高考山东卷)是边塞征战诗、《夜归》(2006年高考四川卷)是写景抒情诗、《鹧鸪天·送人》(2007年高考江苏卷)是送别诗。知道了诗歌的大致分类,就有利于我们鉴赏这首诗歌。如果不先看诗歌题目就读原诗,要读懂意思确实比较难。
二、抓住作者论世
学生刚接触诗歌,还需借助作者来理解诗歌,根据自己已经积累的作者的相关知识来解读诗歌,知人论世;所谓“世”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诗人生活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变迁中,透析诗歌中的隐含信息,能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如一看到杜甫,就能想到他的沉郁顿挫、语言精练传神、忧国忧民;一看到李白,就能想到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的古诗鉴赏题《新晴野望》作者是王维,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之作,大多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情趣;他写景善于动静结合。了解了这些,再来鉴赏诗歌就简单多了。《新晴野望》前三联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写了一组风景镜头,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是静物写生,虽秀美,但有点空旷,缺乏活力。因而,作者最后写道:“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两句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如此,我们就能把问题回答的清楚了。可见从作者入手,了解作者的生平际遇、思想倾向、创作背景,对理解诗歌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抓住注释领会
在古诗鉴赏试题中,诗文下经常有注释出现。大家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注释,它们往往是诗中用典或时代背景的解释,它们能使我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它们是我们打开诗歌的一把金钥匙。
如《示长安君》(2007年高考湖南卷)诗后有一注释:“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从这个注释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际遇。这首诗是王安石使辽之前,写给其大妹长安君的,此时王安石已年届四十,仕途奔波多年,总觉大志未伸;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从青年时代起就想干一番事业的政治家,到了不惑之年还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悲怆的心情可以想见;可是,这种心情又不是可以随便对人吐露的,且不说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稍不小心还可能招致“诽谤朝廷”的罪名!只有在像长安君这样自小和自己手足情深的亲人面前,才能一吐为快。他与大妹自小情深,然而会少离多,可见相见不易,偶尔相见必然喜极而泣;湖海相隔之后短暂相逢,又要远赴万里尘沙之外的异域,不能不使人倍觉悲怆。明白了这两点,再来回答问题,应该说找到了捷径。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四、抓住内容剖析
鉴赏古诗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剖析诗歌内容,这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传达的信息、反映的社会现实,进而概括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要把握剖析内容,首先要准确区分诗歌类型。我们经常接触的古代诗歌大体上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思乡送赠诗”。“写景抒情诗”是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新晴野望》(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咏物言志诗”是诗人通过对所咏之物的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红梅》(2004年高考北京卷)。“怀古咏史诗”是作者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借古讽今,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过华清宫》(2007年高考湖北卷)。“边塞征战诗”是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的情感或抒发相思离愁的情感,如《出关》(2007年高考山东卷)、《凉州词》(2006年高考天津卷)。“思乡送赠诗”是诗人在他乡难免思乡写诗寄托情感,或因送别亲朋好友而写诗赠人,如《鹧鸪天·送人》(2007年高考江苏卷)。准确地区分古诗类型,能有效地帮助我们鉴赏古诗。
其次,要品读语言,把握诗眼。古人作诗非常讲究炼字,而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那个字就是诗眼。找出诗眼,思考作者的意图,挖掘其中的深意,就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如《新晴野望》(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三联的“明”“出”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找准这两个字,揣摩明白这两个字的内涵,诗歌所描绘的一幅天然绝妙图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再次,要根据起、承、转、合的诗词规律疏通句义,把握诗歌主旨。疏通句义就是在分析技巧、揣摩语言的基础上,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考生还应根据古诗的章法来分析诗句。关于古诗词的篇章结构,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章法”可循,这就是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创作诗词要扣紧这四环,鉴赏诗词也要扣紧这四环。“起”,即开始,一般是景物描写,托物起兴;“承”,即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景物;“转”,即转折,就是由景物描写转到人物心理的描写上;“合”,即收合,就是把诗歌的写作情感合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上。譬如绝句,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如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起句是景物描写;次句承接写景物,即承上句的“光”字;第三句宕开一层,转出诗人的举动;末句点题,合到作者思家的情感上,突出“思”字。律诗每首八句,第一、二句(起联)为“起”,三、四两句(颔联)为承,五、六两句(颈联)为“转”,七、八两句(结联)为“合”。
【古诗巷伯鉴赏】推荐阅读:
古诗鉴赏训练10-04
高考古诗鉴赏表现07-25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08-21
古诗词鉴赏题06-27
李白《拟古其四》古诗鉴赏07-22
韩愈古诗词鉴赏08-24
古诗鉴赏题材分类解说08-27
古诗词鉴赏中考09-22
初三语文古诗鉴赏资料10-18
古诗词鉴赏练习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