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后

2024-08-31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后(精选8篇)

1.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后 篇一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狭义教育(学校教育)(P26):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2、教育学定义(P1):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的本质特点(P16):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4、教育的起源(P14):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判断)

5、掌握教育史上一些教育事件(P4、5判断):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2)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

1、人的发展的定义(P28):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ppt):

(1)遗传——生理前提(2)环境——外部条件(3)教育——主导(4)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

3、人的发展规律性(p33):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第三章: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54):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的经济功能(P57):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判断题)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狭义)的定义(P83-87):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是由人提出来的,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却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2、我国现时的教育目的(P101):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PPT):

个人本位——注重个人个性发展

社会本位——注重社会的需要

第五章:

1、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P114):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制的类型(P117):

双轨制——前西欧、单轨制——美国、分支型——前苏联、中国

3、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P127):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1、制约课程的因素(PPT):

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科学文化、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活动课程的定义(P139):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3、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P153):

(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目标上)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上)

(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方法方式上)

第七章

1、教学的定义(P161):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意义: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3、教学的任务(P163):(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双基)(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4、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P184):

(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5、教学规律(P200判断):(看看书本理解)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5)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6、启发性教学原则(P219):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7、班级上课制的定义(P250):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8、上好一堂课的要求(P264):

(1)明确教学目的;(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内容)(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

(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方法)(5)组织好教学活动;(组织)(6)布置好课外作业。

第十章

1、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任务的层次(P286):

第一个层次就是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

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

第三个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2、学生品德构成的要素(PPT):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情意行)

3、德育过程的多端性(P302):开展教育,既可以从知或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和行的锻炼开始,可以有多种开端,具有多端性。

4、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P306分析题)七个德育原则与六个德育方法

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四章

1、良好的集体的标志(P426):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2、班主任素质的要求(P424要用一段文字展开说,看看书本或者PPT)

(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

(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第十五章

1、教师劳动的特点(P444):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2、教师的素养(P455论述题,包含内容、举例,可使用笔记也可使用PPT):

道德素养: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核心和精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业务素养: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专业知识

心理素养: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

2.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后 篇二

1.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初创阶段 (1978~1988年)

(1) 建立健全师资培训机构。1978年以来, 省、地 (市) 、县相继恢复或建立了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1983年有中学教师进修院校24所, 在校学生6900人;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02所, 在校学生达到46000人[1]。到1988年, 全省有教育学院18所, 其中省级1所, 市级16所, 郑州铁路局1所, 教职工总数为2325人, 专任教师1269人。其中有15所教育学院开展了函授教育, 有2所教育学院开展了卫星电视教育。教师进修学校也逐步壮大, 业务不断拓展, 1988年全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128所, 教职工有4787人, 专任教师2779人。这些培训机构在艰苦的条件下, 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多途径、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大力开展师资培训, 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加强中青年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举办离职进修班、函授、业余面授、电视大学、业余大学、自学考试、举办讲座或短训班, 以及以学校或乡、学区为单位举办教材教法业余培训班, 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历, 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或补充新的知识等。到1983年, 通过离职轮训和业余进修共培训了10万余名在职小学教师, 使他们达到中师水平。到1988年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为36.4%、19.34%、66%, 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普遍有所提高, 基本上适应了新时期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

2.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规范阶段 (1989~1998年)

(1) 规范培训机构。1991年省教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意见》, 从1994年3月到1999年底, 先后对各地申报的104所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复查验收。其中, 新密教师进修学校等100所学校经省教委验收合格, 46所学校得到每校5万元的奖励, 15所得到适当物质奖励。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 进一步健全了教师培训的行政管理机构, 切实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 完善了省、市 (地) 、县、乡、校五级培训网络, 使之能够满足中小学

筅河南郑州师范学院赵万顺

教师培训发展的要求。

(2) 开展学历教育和《专业合格证》培训。截止1997年底通过卫星电视师范本、专科培训, 全省共毕业本科学员10283名, 专科35615名, 加快了中学教师学历培训步伐。在搞好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 开展高学历培训。一是开展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培训, 二是积极组织和支持中学教师参加教育硕士考试。从1989~1999年进行了历时十年的“三沟通”培训, 圆满完成了10年所定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的目标, 各地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和超过了“普九”的要求, 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深化阶段 (1999~2008年)

(1)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加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004年至2008年, 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为农村乡及乡以下学校培训5万名留得住的骨干教师, 其中省教育厅培训1万名。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 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培训, 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2005年省、市两级已培训2万名, 另有5000多名农村骨干教师免试进修专科学历。通过培训, 农村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合格学历率分别为98.76%和91.62%, 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35.62%和15.7%[3]。

(2) 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河南省教育厅制定了《河南省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方案》, 按照方案规划, 2002年秋季在已确定的省级实验区开展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 2003年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扩大实验, 2004年秋季开学前, 基本完成中小学各起始年级新课程教师的岗前培训任务。2004年以后对其他各年级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累计完成新课程培训132.5万人次。

(3) 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育技术培训。从2000年开始, 河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计划, 到2006年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2005年4月, 河南省依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 启动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试的各项工作, 在2007年11月举办的全国首次考试中, 全省有1460名教师报名参加了考试, 考试合格率达到80.3%。2008年, 又有3500人参加了培训和考试。从2002年起, 开展了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 截止到2008年底共有39000名教师参加了项目培训。通过一系列培训, 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提高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 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加快了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二、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30年之启示

1. 创新价值理念是实现职后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创新价值理念就是要重塑教师职后教育的使命和价值。教师职后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 具有指导下一代认识、理解、阐释客观世界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知识和能力。顾明远教授提出, 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等[4]。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教师职后教育更应该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成长为本”的价值理念, 在培训中强调培养教师的“发展能力”, 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5]。可以说, 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 教师培训的目标难以实现。

2. 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是实现职后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指以现代智能化教育技术全面改造并促进教育系统的发展, 使之成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的过程[6]。黎加厚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 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可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为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飞跃的翅膀, 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成熟的现代教育技术为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支撑。在新阶段, 就是要以“教师网联”为依托, 有效整合“教师网联”成员的服务体系, 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加强区域教师学习和资源中心建设, 构建教师异地的学习体系, 实现教师跨越时空和地域限制的自主学习, 推进教师职后教育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手段上的不断创新, 推动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3. 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是实现教师职后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创新必须落实到具体课程、教材、教法、师资、技术手段和实践环节之中。构建适应教师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 要注意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和需求, 优化教材体系和教学素材库建设, 注重教师的理念、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培养, 不断完善教师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坚持构建有中小学特级教师及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参与的职后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创新教育手段, 积极推进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强调发展性的实践环节, 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

4. 加大农村教师教育的力度是实现教师职后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发展农村教育, 关键是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教育的倾斜力度, 着力解决好职后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增加投入, 建立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 解决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后顾之忧。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 构建县级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为农村教师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三是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大力发展农村教师远程教育, 组织开发适合农村教师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解决工学矛盾, 减轻教师负担。四是继续鼓励通过各种农村教师培训援助项目向农村倾斜, 从而推动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建.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4)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2]《河南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河南教育年鉴 (1989)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0.

[3]吴长运.河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河南教育, 2006 (4) .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 1997 (3) .

3.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后 篇三

【关键词】研学后教 模块 复习课 有效策略

高效的模块复习课有利于知识的滚动与再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语言作系统的梳理。然而很多老师缺乏周密、系统的复习计划,复习课成了新课的重现、旧课的大杂烩,也成了无休止的题海战,一个个练习做下来,学生注意力涣散,失去学习的兴趣,复习的效率较低。

本文将依据《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介绍三种模块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以探索適合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多重游戏式复习,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好玩、有趣的事情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因此,通过游戏的方式复习词汇、句型、对话等内容,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四年级上册Occupations的复习课教学为例,采用竞赛游戏法,实践效果较为明显。这一模块含有大量的词汇,可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组织Word Association(单词归类)竞赛活动。游戏规则为:一方说出一种职业的单词,另一方说出该职业的职能。例如,A组说builder,B组学生说build good houses for people。说出的一方可为本组加一分,然后调过来,B组说职业,A组说职能。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在完成单词分类后,可要求学生简单的询问或介绍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说明原因。这个活动仍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如A组一位学生说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B组一位学生回答:I want to be a teacher. I want to help children learn.然后调过来问答。在回答中只要有说出一句即可为本组加一分。这样,学生在竞赛的活动中很快就巩固了本模块的重点句型和核心词汇。

二、创设故事情节,体现趣味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化解复习语言知识的枯燥,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过程中产生兴趣,应从英语知识本身魅力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尽可能地寓知识于情境之中。

在复习课教学中可采用故事教学法,以故事情节贯穿整个复习课,把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整合在情境中,可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取、重组存储的知识,然后在情境中运用。如在复习四年级上册Clothes这个模块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情节:Mike妈妈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家庭主妇。她时常会抓住“换季大降价”的机会进行“扫货”,为家里人配备在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穿着的衣服。那家里人会缺些什么衣服呢?图片展示Mike一家三口各自的衣柜,让学生分别说出里面的衣服。再想想需要添加哪些衣服,小组内列出购物清单。然后再模拟购物情景,购买所需的衣物。在购物的情景中,学生自然地复习了相关的用语:What can I do for you? /Can I help you? /I want to buy a skirt. /How much is it?/ Its ninety yuan. / Ill take it.等等。融合了故事情境的复习课,没有枯燥的讲解和机械的练习,学生为了帮助Mike妈妈完成“扫货”任务,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情绪高涨,始终是兴味盎然。

三、动手实践式复习,提高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小学生天性喜欢动手,对于自己参与的事情,尤其感兴趣(教育部,2012)。如在四年级下册Module 3 Days of the week复习课中,可让学生设计课程表和日常活动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描述一周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We have English, Chinese…on Tuesday. I often read books on Saturdays. 学生在自制课程表的过程中复习了所学的知识,并获得了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的机会。

复习课的效率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复习课要做到有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策略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建构知识网络作为关键点,把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作为落脚点,通过设计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优化复习内容,最终达到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复习课才会有新意,才会高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程晓堂,刘兆义.小学英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4]安凤歧.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篇四

2,适应性标准(大多数学者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发展性标准(认同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3,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标准: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1适应良好(适应指个体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地身心调整,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的过程。小学生适应包括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生活自理、青春期适应等方面;中学生的适应包括人际适应、学习适应、行为适应、青春期适应等方面。)2无心理困扰

3有较强的复原力(复原力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境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

5,1998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6,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任务 ①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②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③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原则: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7,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分三类

1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指学校、家庭、社区、媒体等)

2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专门式和渗透式)、德育渗透、班主任工作渗透)

3开展面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8,入学适应常见问题及对策

学习适应问题:新课程新内容的增加;教师授课方式改变,学生不能适应;学习自信心不足 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师生关系适应问题;同伴关系适应问题;亲子关系适应问题

9,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因素。

内容: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

10,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①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②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趣味化③较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想象性和具体化④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⑤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组织合理的课堂活动结构,实施合作式学习)

2及时反馈和适当评价

3科学使用奖赏和惩罚(赏注意:①奖赏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可给学生发一些他们喜欢的学习用品、书刊等作为奖品②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③对同一个学生而言,奖赏不可用之过久,应注意逐渐撤销④奖赏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⑤淡化奖赏的为外部控制作用;罚注意:①偶尔使用惩罚②是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受罚③给学生提供一个可选的方式以获得某种积极的强化④强化学生与问题行为相反的行为,亦即当实施惩罚后,如发现学生有积极的表现,应停止惩罚⑤避免使用体罚⑥避免在非常愤怒或情绪不好时使用惩罚⑦在某个行为开始而不是结束时使用惩罚)

4科学设置难度,激发成就动机(①成就动机理论 ②成就动机训练)

5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努力{①归因理论(从结果来阐述学习动机的激发)P61表格 ②归因训练(方法:团体发展法、观察学习法、强化矫正法)}

11,学习策略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12,认知策略及其学习

1复述策略(①及时复习、过度学习、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②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③整体识记与综合识记相结合④防止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排除干扰⑤注意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2组织策略3精细加工策略4支持策略

13,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情绪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原因:1不正确的认知 2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 3过分要面子,过分苛求自己 4缺乏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不能有效地自我调节 5应试技巧差 6具有焦虑人格特征或者患有某些心理疾病 调试方法:1端正应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2做好充分准备,形成良好的应试状态3掌握和提高考试策略和技巧4冷静处理“怯场”

14,自我认识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15,小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1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发展 2小学阶段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时期 3小学阶段的儿童是在人际互动交往中采择到适当的观点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从而学会更好地调节自我,促进其自我意识发展的16,中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特点:1自我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提高 2有自我控制的愿望,但自制力水平不高 3自我监控意识有所增强,但是监控效果不理想

四 自我知觉过程与内省过程类似,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个重要的差别。个体利用内省直接检验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他们利用自我知觉通过分析间接地推断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换一种方式表达,只有内省参与到直接考虑个体的内部状态的过程当中,自我知觉过程才是间接的。

17,自我接纳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特征所持有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18,自我接纳的途径和方式

1自尊的培养(①教育学生学会自尊自重②注意维护培养学生的自尊)

2自信心的培养(①给予学生积极评价②因材施教发掘潜能③自我竞赛获得自信④创造机会发挥特长⑤集体赞许互相尊重)

19,自我完善即自我教育,是相对于被动接受教育而存在的。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20,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方式

1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2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3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21,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呼唤等三部分组成的。

22,情绪智力的含义

(一)能力型情绪智力——沙洛维和梅耶尔的情绪智力理论

1.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的能力 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 3.对情绪的理解、感悟的能力 4.对情绪成熟的调节,以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

(二)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

(三)巴昂情绪智力理论:1997年提出了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是“一系列影响个人成功应对环境需求和压力的能力的非认知能力、胜任力和技能。”并且他还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23,情绪认知的含义情绪认知是指对自己或他人内在情绪的推测

24,情绪表达的含义情绪表达指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情绪的各种方式,其功能就是纾解情绪,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25,怎样合理表达情绪

(一)有效的情绪表达1.觉察自己的情绪 2.选择讨论感受的时机 3.进入自己的内在语言并学会调整 4.使用“我讯息”表达自己的情绪 5.利用理性途径消除不合理的想法而改变情绪

(二)无效情绪表达

1.使用模糊的语言 2.惯用非语言动作 3.依赖虚假的情绪语言 4.无法拥有感受

26,情绪管理的含义

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消极的情绪(如自卑、紧张、急躁、忧虑、沮丧、冷漠、嫉妒、悲观、恐惧等)

27,管理情绪的方式

(一)合理宣泄

(二)适当控制1.理智

2、转移

3、幽默

4、升华

5、辩解 6.暗示 7.放松

28,师生关系的特点 1,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得到关心和抚慰。2.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不再把教师看成绝对的权威,而是更理智的注重教师的作用,把教师看做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力量,教师对他们的奖罚和激励作用逐渐降低。3.学生和教师在感情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依开始普遍降低。4.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

29,师生关十系的类型友好型、冷淡型、关怀型、拒绝型

30,同伴关系的定义

就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1,对学生同伴关系的教育方式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同伴互动 2.建立班级活动规则,重视学生非正式团体 32,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一)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1.了解子女对父母的期望 2.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 3.及时更新调整教育方式

(二)子女理解和尊重父母(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2.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满足交往双方的需求,特别是心理、情感的需求 3.尽量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

33,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4,挫折教育与辅导的内涵:挫折教育与辅导,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建立和固化为良好的心理品质,能乐观、坦然地面对自身遭遇的挫折,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5,生涯教育: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认得全部生涯上,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现,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

36,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显性的生涯教育课程1,设立生涯教育课程,2,开设教育课程3,开展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

(二)开展隐性的生涯教育课程

(三)设置生涯教育指导机构1,信息提供2,建立生涯教育平台3,搜集学生的生涯信息4,开设生涯工作坊5,开展团体生涯咨询

(四)建立社区和家庭参与生涯教育的机制。

37,个别心理咨询的含义:(概念)个别心理咨询是“一对一”式的咨询,适于较深入地探讨来访者个人化的心理问题,提供深层而持久的心理支持与帮助。它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点)心理性、职业性、人际性、成长性。

38,个别心理咨询的过程:

(一)个别心理咨询的设置:咨询环境设置、咨询时间设置。

(二)个别心理咨询的过程:进入定向阶段、问题 个人探索阶段、目标与方案探讨阶段、行动/转变阶段、评估/结束阶段。

39,个别心理咨询技术:

(一)建立关系的技术:罗杰斯最早提出了通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这三种助长条件。

(二)常用技术:积极倾听、询问、观察、面质、自我暴露、解释、指导。

40,个别心理咨询的伦理:

(一)转介:咨询内容与咨询师不匹配、价值观念与咨询师不相容、个性与咨询师不相容、与咨询师有双重关系。

(二)保密:作为咨询师,必须了解来访者的经历,却绝对禁止在社交场合对他们评头论足。在了解来访者生活故事(包括其最隐秘的态度、愿望)的同时,咨询师必须守口如瓶,以尊重来访者的隐私权。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与人谈论来访者的情况。这就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可以消除来访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心理咨询中敞开心扉,袒露隐私和敏感信息。

41,团体心理咨询的概念: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他是在专业咨询师的带领下,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成员个人的发展和团体的改善的一种咨询方式。

42,团体心理咨询常用技术:主要包括通情、积极倾听、支持、摘要、发问、开启、反馈、非语言、保护、自我表露、面质、整合等技术。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良好人际关系,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以致克服成长的障碍,达到自强自立的过程。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智商:智商是个体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用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它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的教育。

1.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都可以追溯到个体的(早期经验)。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而二者不可兼得,这属于(双趋冲突)。

3.定性观察是指(非结构性观察)。

4.不予批评、暂缓评价、鼓励畅所欲言、鼓励新奇想法的讨论方法是(脑力激荡法)。

5.(199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是()。

A、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C、以学生活动为主 D、有教师指导

7.咨询员把体察到的当事人的各种情感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称为(情感反映)。

8.ADD是指(注意缺陷障碍)。

9.下面哪种疾病不属于神经症?()

5.小学禁毒教育资料 篇五

毒品及毒品的危害

毒品是全球性的灾难,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目前,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毒品潮,不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败坏社会风气,而且.直接导致和诱发各种犯罪,威胁着全球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遏制、减少直至最终消除毒品犯罪,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打击毒品犯罪成为各国司法机关所共同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

一、毒品概述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麻醉品和精神药品,它具有以卜的共同特征:(1)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使吸食者连续使用该药,并且不择手段地去获得它:(2)连续使用有加大剂量的趋势:(3)对该药产生精神依赖及躯体依赖性,断药后产少戒断症状(即断药后会出现“脱瘾”症状):(4)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会产生危害性结果。

二、易染人群和环境

(一)从小有人格行为不良者

人格不良者有如下表现:不遵守社会习俗,缺乏自尊心、抑郁体验,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控制,经不起挫折,社会效益差,缺乏耐心和学习欲望;与家庭关系疏远,精神痛苦,无视规章制度,寻求感觉刺激;早年就有饮酒、吸烟习惯,逃学和撒谎,寻求独立和自由,对成绩和目标缺乏兴趣,对社会持批评态度,有越轨行为,与同伴的关系较父母更为密切。行为问题为伙伴强化。

(二)青少年

青少年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较易受骗上当,尤其是那些家庭教育不良、人生观腐朽、虚荣心强、爱讲排场、情绪不稳定、顽固易怒、逞强好胜等而又对吸毒的危害性缺乏认识的青少年更易为诱因所驱使而进入吸毒的行业。

(三)个体户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有些个体户富了,他们有的是钱,吃、喝、玩都有了,只缺少些刺激,另外他们虽然有钱,但是也存在很多烦恼和苦闷,为了追求刺激,消除烦恼,他们走向毒渊。有些个体户的亲人长期处在吸毒的环境中,受到不良的感染也会参与吸毒。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贩毒分子为了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而追寻这些“阔老”,使用种种技俩,诱骗这些“钱老板”吸毒,这也是个体户吸毒多的因素之一。

(四)某些职业人员

一般而言,职业人员吸毒所占比例不高,因他们的实际收入,难以支付昂贵的毒品支出。但一些较为特殊的职业,如汽车司机、采购员等,经常在外接触的人多,较易获得毒品,并由于离开家庭、单位,缺乏约束,一有机会就会染毒。易染环境如下:

(一)交上坏朋友

(二)家庭富有

(三)处于吸毒流行地区

三、吸毒的危害

吸毒影响社会经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据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公布的最新数字,世界上吸毒人员超过5000万人。每年有几十万瘾君子因吸毒丧命。全球毒品交易额约达8000—10000亿美元,吸毒问题严重的国家,不得不拨出巨款用于防治吸毒及相关问题的开支;同时由于长期吸毒而使得吸毒者的劳动能力降低,或者导致劳动力完全丧失,从而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也问接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吸毒与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吸毒引起社会犯罪增加。一方面是吸毒者成瘾后,摆脱不了毒瘾的煎熬,为了满足毒瘾,铤而走险,进行偷扒抢窃,贪污、卖淫,甚至杀人的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是贩毒分子疯狂的报复,恐吓,暗杀等活动,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

吸毒损害本人健康,造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性病的传播等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爱滋病的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凶恶的疾病之一,被称为“超级癌症”。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了HIV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便会发展为艾滋病。艾滋病患者,通常死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所致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且死亡率高。据调查我国目前HIV感染方式主要是滥用毒品(静脉注射)来传播流行。云南艾滋病监测中心负责人指出:“目前,在国外的吸毒者中,艾滋病静脉注射吸毒者的感染率为23%,而我国边境一带的毒品流行重灾区,吸毒群体艾滋病感染率竟高达68%……。”例如1989年在云南德宏地区爆发的HIV局部流行就是典型一例,146例吸毒者使用被污染的针头注射毒品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禁毒小知识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即国际反毒品日。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

2009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毒品控制了你的生活吗?你的生活,你的社区,拒绝毒品。

2010年国际禁毒日主题是: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

6.小学学校教育宣传资料 篇六

**市**区**小学教育宣传资料

我校创办于1956年,当时创办学校的工厂是一个生产砖瓦制品的小型企业,后砖瓦厂扩建为陶瓷厂,学校因而得名“陶瓷厂子弟校”。学校转制成为政府办学,更名为“**市**区**小学校”。学校地处花溪街道先锋村与新屋村结合部的**社区,与巴滨路为邻,与长江水为伴。

学校现有学生248人,班级6个班(其中:最大班额50人,最小班额35人);在职教师16人(其中:男7人,女9人),生师比15.5;专任教师15人(其中:本科学历10人,专科学历5人);专业岗位结构合理(中级职称7人,小学一级职称8人),区级骨干教师2人。面积1285平方米(生均5.18平方米);校舍面积751平方米(生均3.03平方米);体育场馆500平方米,生均3.15平方米。

各班级分设图书角,全校图书3720余册,生均15册;生均设备值1504元,计算机室1间(其中:教师机1台,计算机57台,生机比22.9);校园网开通、多媒体(班班通)6套,投影仪两套。

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办学规模6个班;进城务工子女入学人数177人,达100%;贫困儿童入学5人,达100%;就近入学248人,达100%;教师配备16人,结构比为50%;教师集中培训比率88%,平均培训课时90,教师待遇绩效工资100%。体育教师配套率88.5,音乐178,美术178,科学200,信息技术400,开足课程、课时100%,无重点班,学生负担合理,开展了课程改革,巩固率、体质健康及格率、综合素质合格率、质量监测合格率均达100%,无一人辍学。

近年来,我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各类资助政策保障了全区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特别是解困助学基金、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免费中职教育等项目的落实,为贫困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和中职学校学习提供了保障。全区初中毕业生基本上都升入高中阶段学习,高中阶段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改变了过去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状况。据统计,,全区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比例达到95.1%。

花溪街道镇(街道),去年初中毕业930人,升入高中、中职学校的学生有921人,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比例达到 99.03%.

由于我校原属企业办学,转制后政府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远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加之学校所属地区已纳入政府规划,新学校规划也纳入其中。新校园规划总面积为10784平方米,建筑面积是7388平方米,教学及配套用房5600平方米,办公用房1300平方米,规划学生总人数810人,常年办学规模18个班,办学规模是目前学校的3倍。

学校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强化管理,新编印了10万多字的《管理文集》一书,确立了“以陶瓷文化做积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与时俱进,依托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打造让社区群众满意的学校”的办学宗旨,“孕育花朵,绽放未来”的办学理念和“陶瓷文化做积淀的校园”的办学特色。学校凭借被**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命名为“五心四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示范点为契机;借助**理工大学、工商大学青年志愿者、区市政园林局、**锦晖陶瓷有限公司等友好单位的支持和帮扶,打造了**市“五心四好”主题实践活动示范基地、**理工大学“爱心活动”基地、**工商大学“1+5”行动实践基地、巴滨路环保体验基地、陶瓷文化实践基地等“五个”基地,拓展了德育教育实践领域,彰显了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学校还坚持“五个日”活动(即:周一学习培训日,周二听课交流日,周三校本培训、教研活动日;周四“1+5”行动与艺术社团活动日;周五师生安全教育日),并结合地方文化,开设了“陶瓷研究”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大力实施1+5项目实验与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学生参加片区运动会,获得团体第四名;参加区科技制作比赛,多次获团体第三名;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汇演、作品展览等,得到家长高度赞扬。现正从事市级子课题“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研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沃土。学校坚持了对党和国家负责,让社会家长满意,使全体学生受益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改善育人环境、培养优质人才的进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区级德育科研课题--《小学生孝心教育研究》项目,荣获**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学校先后获得“财务规范化管理”、“无烟学校”、“平安校园”、“传箴言先进集体”、“先进团队组织”、“规范性党组织”、“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教育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市平安校园”等。学校领导班子、被区教育工委、区教委评为“好班子”。

学校将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不断增设现代化的教学及办公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完善学校管理文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为学校的腾飞和发展,为我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7.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后 篇七

2008年10-12月,结合承担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利用教育实习之际,通过安康市教育局的推荐,从全市中小学中选取23所1 389名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历获得途径、对职后培训效果评价、对高师培养计划的建议三个方面共十个问题。

陕南安康市辖9县1区,人口293万,面积23 529平方千米。全市有中小学1 649所,中小学教师26 634人(小学15 755人,初中8 208人,高中2 671人,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21%,96.3%,88.92%)。

(一)职后学历提高培训仍是中小学教师学历实现达标的重要途径

教师职后培训包括定期的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提高进修培训两个方面内容。前者是由于时代发展引起知识的更新和教育手段的变革而进行的提高培训,后者则是因时代发展对教师从教学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进行进修式培训。在我国过去的三级师范体制中规定:中师培养小学教师,大专培养初中教师,本科培养高中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教育部提出的教师振兴计划规定:到2008年,小学70%教师学历应达大专层次,初中50%教师达本科层次,高中应有5%-10%的研究生(可延至2010年)。从表1中可以看:高中教师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学校获得者仅35.24%,有36.19%的教师为函授本科,14.2%为电大本科,5.95%为自考本科;从表2中看出:初中教师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大专的仅为41.61%,函授大专为31.88%,电大大专13.32%,自考大专5.89%;从表3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第一学历为全日制中师的为84.5%,函授中专为6.91%,电大中专为1.06%。以上数字说明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的重要途径仍由职后学历提高培训来实现,教师职后学历提高培训在教师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的原因使这一现象仍将持续很长的时期。

(二)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在岗培训效果不如离职培训好

20世纪80年代,学历提高培训大多通过脱产离职上学的形式完成,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开放办学推动培训学校竞争生源,学制由三年改为两年,后又改为半脱产,又改为假期,培训时间越缩越短,内容越压越少。问卷中有80.85%的教师自己都认为离职培训的效果好于在岗培训。

(三)教师学历提高培训不愿离职培训的原因在于经济和师资人员紧缺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历提高培训离职培训的效果明显好于在岗培训,可教师却选择了在岗培训,除了办学单位生源竞争放宽条件的原因外,也有用人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原因,从问卷中可以看出:57.67%的教师回答学校没有多余的教师顶岗,44.4%的教师回答离职要减工龄,39.6%的教师回答离职经济上受损失。

(四)非学历培训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培训的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和没有抓住新课改理念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56.23%的教师认为培训的内容不具有针对性,42.84%的教师认为培训没有抓住新课改理念。58.53%的教师认为培训对自己没有帮助。今天的教师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知识的突飞猛进,知识陈旧率和生成率越来越快;二是教师所面临的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强;三是学校教育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参与和现代技术的运用,如果教师不接受培训,就难于胜任当今教书育人的工作。然而,三年一次的继续教育培训,教师参加的积极性却并不高,常常是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参加培训。

二、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途径设想

(一) 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理念一体化

在计划经济条块分割体制下,把教师教育任务划分给各级师范院校,而把教师培训任务划分给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加之知识更新周期长、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师人员急缺,人们往往以为教师的教育是可以一次完成的,从师范院校毕业时就发给教师资格证,教师教育任务就视为一次性完成。

国际社会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初,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达国家中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已基本形成了一体化态势,将二者并重是当今世界各国培训师资的明显趋势。以教育实习为桥梁,把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连接起来,构建起职前培养——试用期培训——在职培训的一体化实践训练模式。英国的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由同一机构实施。美国的师范教育的职前培养更注重概念、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职进修则更加强调提高实践水平。德国明确规定直到退休为止,必须参加某种进修;法国强调应把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看作一体;日本强调师范教育应将“师范性”和“学术性”结合起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隔离的现状同世界教师教育一体化趋势相矛盾。因此,教育部应将1995年2月下发的教师司[1995]7号文件《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三年制教学方案》和《高等师范本科教育四年制教学方案》重新修订,加入职后培训的相关内容,使师范学校和师范生明白,在完成师范教育的任务时,仅完成了教师教育任务的一部分,还有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任务尚未完成,将教师资格证和继续教育证合并设计,资格证内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部分内容,职后培训通过多次才能完成。

(二)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内容设计一体化

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明确设计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各自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内容分工。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职后培训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培训的内容是职前培养时《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内容的重复,没有新意。我国教师教育在职前培养方面,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培养方案,编写了质量较高的教材,而在教师培训方面只有指导意见,没有详细的培养方案,培训教材也常常是替代性的教材,培训教师也不按照教材来讲。因此,教育部应尽快制订出《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案》,并编写出职后培训专门性教材。职前培养主要是专业思想教育、学科知识培养和教育技能培养三项任务,职后培训主要完成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技术更新、教研方法指导三项任务。职后培训可通过“诊断式——导师制——个性化——亲身实践”的模式进行。

(三)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机构一体化

我国教师教育将职前培养任务由各类师范院校承担,而教师培训任务由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来承担,彼此隔离,互不衔接,就必然造成了培训内容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末,成人教育开放办学,各地都联办成人教育,教育学院的生源就出现了萎缩。师资队伍老化,设备陈旧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许多教育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生源,同全日制学校展开竞争,原有的教师培训功能逐步弱化。近些年来,教师职后教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主要承担职前教育和普通高校越来越依赖于大学的参与。既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就不可分离;既然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不可分离,那么,单靠教师的职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建设,真正使教师成为一种连续化、终身化学习的职业。应将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同师范院校合并,倡导综合大学试办师范学院,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任务全交给全日制院校来承担。

(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制度保障一体化

目前,教师职前培养都有严密的制度保障,制定了奖学金、助学金、绿色通道等保障措施。而教师的学历提高培训和非学历培训大多都采取了在岗假期培训的形式来进行,其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方面没有多余的教师储备,离职造成缺员,用人单位制定了进修扣工资和减教龄的政策,以限制离职进修,而教师怕推迟职称评定年限和经济上受损失,也不愿离职培训。

解决教师职后培训困难问题,政府、教师单位和师范院校三家要互相协调一致,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大部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往往通过加强教育立法和采取有力措施来规范和推动师范教育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教师教育中具有加强师德教育、宏观调控规模、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等职责。政府要出台教师离职培训的政策规定,并确保离职培训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不受影响,推动教师离职培训。

教师单位要排出教师培训的计划安排,同师范院校协商,利用师范学校教育实习之机,抽出部分优秀师范生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替换中小学教师离职培训。这一点的实践范例已有四川乐山师范学院为证。2007年9月起,四川乐山师院同乐山市教育局推行“双培计划”,乐山师院选派本科生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一学期,同时,利用乐山师院的师资,对全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完成了100名学生支教,100名骨干教师离职培训任务,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新疆也在2008年9月到2009年1月抽调411名中师学生实习支教,缓解了小学双语教学的师资压力。“双培计划”可以达到中小学和高师院校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安邦.中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4):56-59.

[2]何家理.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互动机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2(3):69.

[3]陈时见.高教改革:从国际视角看我国师范教育发展方向[N].中国教育报,2008-08-25(6).

[4]刘焕阳,韩延伦,宋新作.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Theory/rcpy/200812/t20081220-230439.htm l.

[5]陈怡.也谈素质和素质教育[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4):12.

[6]苏真.比较师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58-391.

[7]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5.

[8]李益众.“双培计划”解决教师培训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8-07-09(1).

[9]周洪宇.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规律[N].中国教育报,2000-11-07.

8.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后 篇八

1.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初创阶段(1978~1988年)

(1)建立健全师资培训机构。1978年以来,省、地(市)、县相继恢复或建立了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1983年有中学教师进修院校24所,在校学生6900人;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02所,在校学生达到46000人[1]。到1988年,全省有教育学院18所,其中省级1所,市级16所,郑州铁路局1所,教职工总数为2325人,专任教师1269人。其中有15所教育学院开展了函授教育,有2所教育学院开展了卫星电视教育。教师进修学校也逐步壮大,业务不断拓展,1988年全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128所,教职工有4787人,专任教师2779人。这些培训机构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多途径、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强中青年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举办离职进修班、函授、业余面授、电视大学、业余大学、自学考试、举办讲座或短训班,以及以学校或乡、学区为单位举办教材教法业余培训班,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历,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教学上的实际问题,或补充新的知识等。到1983年,通过离职轮训和业余进修共培训了10万余名在职小学教师,使他们达到中师水平。到1988年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为36.4%、19.34%、66%,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基本上适应了新时期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

2.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规范阶段(1989~1998年)

(1)规范培训机构。1991年省教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意见》,从1994年3月到1999年底,先后对各地申报的104所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复查验收。其中,新密教师进修学校等100所学校经省教委验收合格,46所学校得到每校5万元的奖励,15所得到适当物质奖励。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进一步健全了教师培训的行政管理机构,切实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完善了省、市(地)、县、乡、校五级培训网络,使之能够满足中小学教师培训发展的要求。

(2)开展学历教育和《专业合格证》培训。截止1997年底通过卫星电视师范本、专科培训,全省共毕业本科学员10283名,专科35615名,加快了中学教师学历培训步伐。在搞好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开展高学历培训。一是开展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培训,二是积极组织和支持中学教师参加教育硕士考试。从1989~1999年进行了历时十年的“三沟通”培训,圆满完成了10年所定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的目标,各地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和超过了“普九”的要求,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深化阶段(1999~2008年)

(1)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004年至2008年,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为农村乡及乡以下学校培训5万名留得住的骨干教师,其中省教育厅培训1万名。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培训,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2005年省、市两级已培训2万名,另有5000多名农村骨干教师免试进修专科学历。通过培训,农村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合格学历率分别为98.76%和91.62%,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35.62%和15.7%[3]。

(2)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河南省教育厅制定了《河南省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规划,2002年秋季在已确定的省级实验区开展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2003年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扩大实验,2004年秋季开学前,基本完成中小学各起始年级新课程教师的岗前培训任务。2004年以后对其他各年级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累计完成新课程培训132.5万人次。

(3)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育技术培训。从2000年开始,河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计划,到2006年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2005年4月,河南省依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启动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试的各项工作,在2007年11月举办的全国首次考试中,全省有1460名教师报名参加了考试,考试合格率达到80.3%。2008年,又有3500人参加了培训和考试。从2002年起,开展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截止到2008年底共有39000名教师参加了项目培训。通过一系列培训,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加快了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二、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30年之启示

1.创新价值理念是实现职后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创新价值理念就是要重塑教师职后教育的使命和价值。教师职后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具有指导下一代认识、理解、阐释客观世界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知识和能力。顾明远教授提出,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等[4]。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职后教育更应该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成长为本”的价值理念,在培训中強调培养教师的“发展能力”,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5]。可以说,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教师培训的目标难以实现。

2.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是实现职后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指以现代智能化教育技术全面改造并促进教育系统的发展,使之成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的过程[6]。黎加厚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可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飞跃的翅膀,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成熟的现代教育技术为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支撑。在新阶段,就是要以“教师网联”为依托,有效整合“教师网联”成员的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加强区域教师学习和资源中心建设,构建教师异地的学习体系,实现教师跨越时空和地域限制的自主学习,推进教师职后教育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手段上的不断创新,推动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3.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是实现教师职后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创新必须落实到具体课程、教材、教法、师资、技术手段和实践环节之中。构建适应教师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要注意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和需求,优化教材体系和教学素材库建设,注重教师的理念、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培养,不断完善教师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坚持构建有中小学特级教师及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参与的职后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创新教育手段,积极推进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强调发展性的实践环节,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

4.加大农村教师教育的力度是实现教师职后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发展农村教育,关键是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教育的倾斜力度,着力解决好职后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增加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解决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后顾之忧。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构建县级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农村教师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三是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大力发展农村教师远程教育,组织开发适合农村教师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解决工学矛盾,减轻教师负担。四是继续鼓励通过各种农村教师培训援助项目向农村倾斜,从而推动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建.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 《河南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河南教育年鉴(1989).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3] 吴长运.河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河南教育,2006(4).

[4]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3).

[6] 蔣笃运.河南省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有创意的创业项目计划书下一篇: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