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讨论

2024-10-11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讨论(精选6篇)

1.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讨论 篇一

供电公司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大讨论情况的报告

市公司效能办:

根据市公司效能办对机关效能工作和《关于印发<江西抚州供电公司开展效能服务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抚供纪〔〕6号)文件的要求,从10月10日至10月20日,我公司结合工作实际,在公司内部网站开展了关于深入开展效能服务建设大讨论的活动,现将讨论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觉悟、全员参与

为确保讨论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公司领导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深入开展此次效能服务大讨论工作。活动由公司效能办牵头,重点围绕省、市公司效能办对活动的要求,以规范供电优质服务,提升工作效能、工作作风为重点,通过在公司内部网站宣传发动,要求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写一篇关于效能服务工作的稿件,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此项工作,也为讨论提供了有力素材,营造了良好的讨论气氛。

二、查找问题、重点讨论

通过此次组织学习讨论,公司全体员工对效能服务工作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活动中,重点针对“五对照、五讨论”,围绕影响和不利于公司效能建设的思想观念,比如优质服务、工作作风、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各自发现了本部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认识方面,极个别员工仍存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目的不明确,参与效能年活动不积极的现象(来源:好范文http:///)。

二、服务意识方面:部分员工存在优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执行力不够等问题,能力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

三、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建立新的长效机制,以便切实提高执行力。

四、总结不足,加大力度为将此次大讨论成果延续到以后日常工作当中,我公司在下一步将采取以下措施,切实推进效能服务建设工作:

1、是深入开展供电所效能建设暨评选“服务发展最佳供电所”活动,提高广大员工参与效能服务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2、进一步强化勤政廉政和作风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推进党风、政风、行风的不断改善。

3、是做好农网扩增项目施工中的优质服务工作,结合资溪县政府要求,做好资溪县各企业的供电优质服务工作,并将此工作融入到服务新农村建设,“家电下乡”等工作中去。

4、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督查力度,狠抓工作落实,要深入实际,开展监督检查活动,要加强投诉监督,对投诉案件的处理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2.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讨论 篇二

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其1977年的作品《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被誉为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2014年10月,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杜亮副教授之邀,洛伊丝·韦斯(Lois Weis,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资深教授,全球经济、阶级与教育关系方面的重量级学者之一)与威利斯一起以威廉·富特·怀特的《街角社会》为切入点展开对话。

《街角社会》是威廉·富特·怀特于1936—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进行研究的成果,是一项有关非正式群体组织结构与活动方式的经典研究。作者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此次对话围绕《街角社会》讨论了关于民族志、质性研究的诸多有争议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也对书本身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一、课堂应成为知识生产而非知识传递的场域

威利斯教授一再强调研讨班是一个生产知识的场域,讨论者要做的是共同参与探寻真理而非接受已有的知识,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而通过阅读经典民族志作品,讨论者就能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民族志,站在“山顶”的那些研究者做了什么?他们曾遭遇何种困惑?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世人应该如何批判性地解读?这些都是帮助思考,形成个人洞见的关键。对话是为了不断推进研究者对某些问题的思考与认识。不致力于寻求确定性的答案,有些问题也无确定性可言,这也是威利斯教授一直强调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别。

二、什么是民族志

许多质性研究教科书中都有关于民族志的具体定义,但民族志、质性研究、叙事研究、扎根理论、行动研究等诸多术语还是会令许多人一头雾水。例如,研究者利用民族志方法从事的研究与纪实小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民族志与质性研究的区别是什么?威利斯教授认为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民族志与质性研究最终获得的数据性质也许是一样的,如观察、访谈资料、文本等,但民族志比质性研究更丰富,研究者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全方位、长时期、深入地把握研究对象的生活,体会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意义的阐释。而质性研究或许只采用访谈、观察就能获得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志更为深度,它也许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心智品质,体现了人们看待问题与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时他也指出,这仅是个人的观点,每个人基于个人的研究经验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三 、 与 主 要 信 息 提 供 者 ( key informant)相关的问题

《街角社会》中帮助怀特进入街角帮,获得资料的关键人物是多克,学术界对《街角社会》的批判以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部分与多克—这一主要的信息提供者(key informant)有关。是否一定需要一个关键的信息提供者?如果需要,他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如何判断信息提供者讲述的真实性?他的讲述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有学者批判怀特利用了多克,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涉及研究伦理,研究者如何回报研究对象,尤其是像多克这样的关键人物。

这里所指的主要信息提供者应该不同于许多质性研究教科书中提及的“守门员”(gatekeeper)角色,守门员是指允许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的人,如学校校长。而主要信息提供者应该是帮助研究者认识、深入了解具体研究对象的人,在某些情形下两者可能会是同一人。有人认为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应该是群体中有权力的人,比较外向,认识并能够联系到很多人,拥有一定的洞察力。至于是否一定需要一个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如何选择,这需要研究者针对具体的人群,特定的情境而定。以马林诺夫斯基在其研究中对白人信息报道员的认识来说明信息提供者对于资料真实性的影响也许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因为多数信息提供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可能没有种族差异,但马林诺夫斯基提及的白人信息提供者对土著人的偏见—“白人居民习惯沾沾自喜、轻浮自满地对待的东西中,往往包含着民族志学者真正关注的东西,在他们评价极低的内容中蕴藏着科学的宝藏”[1],至少可以提醒我们注意信息提供者的个人经验、地位、身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信息的真实性。至于如何回报研究对象这一问题,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仅基于善意建立起研究关系是否就足够了?研究者是否应该给研究对象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回报?如果研究者因一项研究获得了盛誉及丰厚的物质财富,但这样的作品在研究对象看来毫无价值,又该如何处理?韦斯教授结合她自身的经验指出,在美国通过出版著作获得的物质财富是比较少的,她只是每次给研究对象准备一些小礼物。在与研究对象充分接触的时间内,,如果有机会,她会适当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与个人表现之间的关联

参与讨论者还就《街角社会》这本书本身探讨了与非正式群体相关的问题。非正式群体有何特征?怀特的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他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女性非正式群体吗?怀特指出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与其个人表现(书中是指保龄球成绩)之间是有关联的。同时,他以多克的头晕病为例分析了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联。当多克失业或没有钱花的时候,他的头晕病就会发作而且无任何器质上的原因可以解释他的症状。怀特指出,“由于他在他的街角青年中间曾居领导地位,这种地位所要求的行为与他身无分文必然造成的行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他需要一个机会,使他能够按照他已经习惯的方式来行动”[2]。本书主要探讨了结构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联,不同学者对于结构的理解是不同的,这里,怀特明显认为结构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对身处其中的个体产生影响。怀特对个体与结构关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一些农村学生升入高中或大学后的不适应可能与他们在群体中不再是佼佼者有关,与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3.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讨论 篇三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问题;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我国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现状,在政府主导下群策群力,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

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及问题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从纵向延伸的角度,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正常运转,必须包括以下要素信用管理行业和信用法律体系。信用管理机构和信用法律体系有机结合,维护社会信用体系的正常运转。从横向分割的角度,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公共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三者共同作用,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有可喜成就,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具体的讲,比如高等院校中的招生舞弊、虚假就业、学术造假、功利教学等不良现象,社会中企业资信调查、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资产调查和评估、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咨询及信用法律等工作缺失或缺位,给高校乃至全社会信用造成危害。如何建立和健全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现状的认识,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1.加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从行业部门到企事业单位,都要把宣传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的工作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电视、通讯网络、广播、报刊、各种会议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义、措施、法规及实现社会信用的途经,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教育全国人民懂得: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通过信用体系的建立,让那些背信者、失信者、骗信者的恶名昭然天下,让守信者受到社会尊重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背信可耻的舆论氛围。

2.制定科学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规划和有效激励约束政策

针对社会信用问题怎样制订政策和制订哪些政策是政府行为的关键。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政府的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决不是过去政府中某些领导的“三拍”决策,要实行科学决策,就是要组成专家委员会,让专家参与决策;就是发挥到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实行集体决策;就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按游戏规则决策。这样,才会打造诚信政府,才会有利于建立诚信社会的信用体系。

(2)要制订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信用体系是全社会的,它涉及社会的各阶层和每个居民,更是一个长久大计。为此,上到国家下到企事业单位,都必须确定相配套、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的规划和战略目标。分阶段实施、分类指导,确保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体地说,就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培育现代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政府信用市场管理体系、建立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等。

(3)制订有效激励和约束政策。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及运行的重要条件,激励政策和约束政策形成的核心是建立可操作的社会信用的评价标准,如生产上的质量标准,金融业的承受风险的标准等。激励政策和约束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褒扬诚信者,惩戒失信者,可调动政府、企事业、个人的诚信的积极性,实现诚实守信的社会。

3.完善社会信用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1)建议制订社会信用法律,将诚实守信的原则纳入法律的轨道。诚实守信的原则纳入法律轨道不仅应是原则,而且还是具体的法律内容。例如:怎样保护债权人的权益,怎样确定商业机密和公共信息的关系,怎样遏制恶意逃债行为,怎样确立骗信、失信量罪的尺度等等。目前由于法律的不健全,使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等方面失去法律法规的保障,使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连续性受到制约,而且,信用信息使用的范围也产生法律争端。因此必须推进有关信用的立法工作。

(2)建立一系列和信用法律相配套的制度。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市场准入、失信惩戒约束机制、建立信用评估准则、评估管理办法等符合市场规律的诚信体系的“游戏规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诚信体系建设。

4.健全组织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管理

要确立组织机构,实施组织保障,明确社会信用体系管理的职能。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事业单位,都应建立管理机构,开展信用服务。要建立健全信用服务机构,努力营造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培育和发展信用调查、信用认证、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促进中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国家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扶持建立几家大规模、权威性的信用中介服务公司,让其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快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建设,引导社会中介机构诚信经营,完善自律机制,维护良好的社会中介秩序。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公证等事务所,是提供社会公共信用的重要载体,对社会诚信影响重大,尤其要加强自律,严格监管。要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信用监管,尽快研究制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开展社会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从业管理制度和诚信记录制度,促进信用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

建立社会信用的信息公共平台,为单位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完善诚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依法、规范、统一的诚信信息披露制度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通过失信信息广泛披露形成的社会性惩戒,将形成有效的失信约束力量,使失信者的具体失信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失信成本大大提高。比如,新闻媒介公开发布诚信信息及曝光失信者“黑名单”和“不良记录”,组织群众公开评选“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和公信力佳的政府及司法部门等,不断强化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使用户及时、准确、高效获取信息。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其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信贷征信机构要依法采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依法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

此外,还要建设与信用体系相适应的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等,使信用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规范运行;强化管理,包括政府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划分、责任确定,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及定期发布,个人信用信息的妆集及保密等。

5.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区别化的社会信用教育

建议把社会信用教育纳入课堂,根据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类型,针对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不同教育对象,采取有区别的信用教育。学龄前的儿童,要编制通俗易懂的儿歌,连环画等,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受到诚信光荣的教育;基础教育,则要开展知识讲座,开设第二课堂,确定为选修课;高等教育中,要设立社会信用专业或学科,研究社会信用管理的科学,培养从事信用事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非社会信用专业学生,则要成为必修课,同道德法制课一道进行。日常教育中,要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融入到大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信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增强学生的信用意识。

要发挥教师在信用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要讲诚守信,以身示范,表里如一,作学生的楷模。要用自己的诚信品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受到诚信思想的熏陶,牢固树立信用观念,真正以信用作为自己终身的行为准则。

广泛开展社会信用教育。鉴于现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人员社会信用知识缺乏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地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定期采取一定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提高社会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结

4.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讨论 篇四

专题讨论活动的总结报告

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市行风民主评议工作的意见》(某厅字[2011]37号),我处将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列入处室目标管理,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并于11月中旬组织专题研讨会,通过对市委市政府行风建设相关文件及廉政工作会议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局领导在年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及理论读书会上讲话等文件的学习,结合处室及个人工作实际,对工作作风、工作效能、学习创新、廉洁勤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努力做到自我检查,找准问题,对症分析,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反省、修正缺点的目的。

一、存在的问题

1、工作作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理想不明信念不足,正如局领导提出“理想与信念是人生的路标和灯塔,为人生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和规划管理人员,我们肩负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但因为年轻经验不足,平衡点把握不准,不能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戒骄戒躁,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有时不够冷静,影

响自己的思想及工作情绪,甚至影响对事物的判别能力,有时还存在遇到困难绕着走的消极态度和做法;其次是自我约束能力欠缺,组织纪律方面不够严格,对我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强。

2、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结合本单位、本行业实际开展理论学习不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深钻细研不全面、不系统,缺乏对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把握。

3、工作缺乏创新性,思想观念仍需解放。在转变职能,服务发展上,思想观念缺乏超前意识和前瞻性,工作方式方法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独创性的“点子”,对如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工作争强当先的意识不强。

4、在细节上需进一步加强廉洁自律。公与私的考验涉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细微之处见精神,小节之处看品格。虽然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有一套严格的规章流程,但在个人慎微慎独上做得还不够。表现在有时觉得“一顿饭一包烟一张卡”不是大事,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从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加强廉政意识,切实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这样才能有力地杜绝和防范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学习心得及整改措施

1、强化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

作风制度建设是工作推进的根本保证。要严格按照规划办理程序、时限和要求,审查办理各类规划项目。按照我局“一张蓝图”规划信息系统的应用要求,做好承办项目电子数据的信息录入、上传保存和动态更新工作。进一步落实A、B角制度,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加强审查把关、指标核算和复核等环节,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完善各项工作体制。

2、提高工作效能,优化服务成效

以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为基础,创新服务机制。在项目办理过程中,做到灵活应对,重点分明,对审批项目及时进行梳理、整合,精简办事程序,压缩办理时限,做到提前介入、积极沟通,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及质量。围绕打造“阳光规划”的目标,进一步推进规划公示和政务公开工作,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政府督查件办理工作,提高答复满意度,并注重把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吸纳到规划管理工作中来。积极解答12345市民服务热线、政府信箱、咨询服务电话提出的问题,提高社会民众的认同感。

3、增强创新意识,打造学习型处室

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必修课,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以抓好政风行风建设为契机,把“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与政风行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人格魅力;要树立紧迫感,增强自觉性,提高认识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及新兴理论的学习,扎实根基开拓眼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创新型处室。

4、加强廉政建设,构筑廉洁高效的规划体系

积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参加局组织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和各项政治学习,切实提高全处工作人员的拒腐防变能力。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要求,深入开展“思想、作风、纪律”三整顿活动,培养深入扎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倡导热情服务的同时,坚决杜绝透风撒气的习气。通过各种学习和教育,全力推进创建“服务、友好、学习、求实、创新、廉洁、和谐” 团队的工作目标,构筑廉洁高效的规划工作体系。

5.关于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然而,较贫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问题,我对自己所在农村的治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相关情况如下:

基本现状: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7%,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9%,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8%。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然而,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调查显示,我村农民整体收入偏低,村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1、影响我村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二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三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我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1)公益事业发展难。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我村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我村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我村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我村发展。

我村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六)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我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农业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很多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据实地调查,我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我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我村现状的真实写照。

共商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做好规划工作,夯实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

1、农村建设的规划要有更广阔的视点和视角

农村规划不能简单理解为盖几栋新房,农村的建设应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政治改善、文化进步等等方面。

2、农村建设的规划应注意生活与生产统筹安排、经济与文化并重并举、人居与自然和谐、节约与集约相辅相成

有关专家指出:在农村建设中,有几方面要引起重视,一是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相互协调,二是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三要加强农村体制改革,还要更加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农村规划应当根据生活、生产需要统筹安排,建设既有利于生产、又方便于生活的新农村。规划应布局合理,功能区切块清晰。

3、要从程序和制度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确保长期规划,能分期实施

首先,要从程序上、制度上解决“权比法大,村官权利比规划还大”的问题,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农村建设规划依程序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支委、村委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制订以后,由村民大会通过,报乡人大批准,报县(市、区)建设规划部门备案。

(二)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农村建设,离不开一个团结而有战斗力的好的领导班子。加强对我村班子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我村干部的执政能力,快速发展农村的关键。为此,要通过建立工作责任机制、争先创优机制和村务管理机制,使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夯实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农村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四)大力培养教育新型农民,激活我村建设的内部活力

我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涵就是发展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发展新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富乡富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基础和保证。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外部活力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加快村镇的水、电、路、讯、校、医疗、集镇等

(六)农村建设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乡村干部要认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共识:建设农村,是每个农民自身的事,是事关子孙后代的大业。因此,农村建设不能有“等上面拨款、等上级立项”才干的思想,不能一味“等、靠、要”,要用好、用活、用足党中央的政策,依靠好的领导班子,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全体村民自己的努力,自强不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富民产业,切实增强农民经济实力,从而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七)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建设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也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建设模式。

总之,建设好我们农村不可急功近利,要合理把握时间和进度问题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建设好农村应该是一个浮动、长期、水涨船高的目标。应该鼓励每户村民落实自家致富工作,把握致富时机,时刻抱着优先自富,然后带动后富。建设好我们的农村是时代的需求,也是迈向下一个更高目标的基础和起点,面对这一共同课题,需要我村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去学习、探讨、实践和总结。

6.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讨论 篇六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者一般包括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和社区矫正辅助人员两大部分。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是指在社区矫正中负责刑罚执行事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由于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并行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所以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担负具体的刑罚执法职能,负责办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手续,监督和控制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落实法律规定的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奖惩。因此本文只针对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进行相关分析。

一、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统筹安排,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专业结构不匹配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和保持一定数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员,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我国由于社区矫正在开展时间不长,诸多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缺乏统筹安排,缺少中长期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即使在短期目标的规划上也存在着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队伍供给不足,在工作所需专业结构上不匹配的问题,无法实现专业化分工。

根据我们的调查,厦门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数量不足,而且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工作,这不但使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制约,也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基层司法所具有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社区矫正以及基层维护稳定等职责九项职能,工作内容复杂繁重,工作强度大,机动性强,工作人员不仅身兼数职,还通常由于某项工作的紧迫,一人被挪作他用或者因工作需要内部调整更换岗位,这就更难保证矫正队伍的专业化。

从调查结果看,厦门地区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虽然都具有本科学历,但都是单一的法学专业背景,对于兼具刑罚执行和特殊社会管理性质的社区矫正,缺乏一定的刑罚执行、社会工作、沟通技巧、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二)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关,缺乏专业工作人员招聘标准

人员招聘是根据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科学选拔技术,为不同岗位挑选出最合适的人选,以实现人、岗和组织的最佳匹配,最终达到因事设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互赢目标。它是选拔、任用合格员工的基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也是实现社区矫正专业化的重要保证。据我们调查,司法所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在招聘中是按照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的招聘标准招录的,大部分与社区矫正工作所需的人员在数量上、专业结构上都存在差距,这种现状不利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岗前培训不到位,任内业务培训随意性大

对于新进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能够帮助他们适应并胜任工作,对于在岗工作人员,培训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新技能,并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潜能,而对于社区矫正工作,培训工作会让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水平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作为基层司法公务员队伍中的一部分,有其特殊的职业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基层司法所对司法工作人员并无进行矫正工作业务能力的专门岗前培训、分工,不同特长的人均从事同一工作,不能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培训时间不固定、内容也不系统,多为应急性的事务培训。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大部分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都没有进行岗前培训就进入工作岗位,任内培训虽然规定每年组织相应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进行72个学时的培训。没有确定时间,根据工作内容随机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审前调查及社区服刑人员笔录采集、电子腕带试点、入矫教育规范、分类教育等。然而根据调查,培训计划的落实却不那么尽如人意,每年真正开展的培训为一到三次,时间并未达到72个学时。

(四)沒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标准和相关制度

绩效考核是激励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手段 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制度,以及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薪资福利支付和奖惩措施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有利于提高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出色完成矫正任务。将绩效视为调职、晋升、降职的依据,使他们在公平的环境中良性竞争。绩效考核先设立考核目标,并辅以具体的考核细则。当目标设置科学合理时,能使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绩效,还能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多数地区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和方法。加之在工作中缺乏监督,使得队伍中一些人责任心不强,积极向上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专业素养难以提高,影响了整个矫正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矫正工作的功效。

(五)薪资待遇同比较低

“激励”功能是薪酬管理的核心功能,是薪酬管理的最主要目标。 薪酬制定得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积极性的调动。根据我们的调查,司法所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工资在每月5000左右,低于监狱、劳教民警6000左右的工资。同工不同酬使一些人产生了消极思想,工作不安心,也有些人只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暂时性的工作,整个队伍的人心不稳,造成一定的流动性,不利于保持和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根据问卷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司法所中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工作年限大部分不超过3年。

(六)劳动关系缺乏法律保障

劳动关系规定了组织与工作人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工作开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明确的劳动关系既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使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的双赢。可是由于立法滞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具体职责、权利和义务等没有法律规定,只有两高、两院的《通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也没有相关细则,这种法律体系上的漏洞极有可能导致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滥用权利、消极不作为和难作为的情况发生,社区矫正功效很发挥,是社区矫正在实践中面临的一大瓶颈。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执法过程中,由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执行刑罚的职权缺乏法律依据,加之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是司法所工作人员,服刑人员出现不服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时,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嚴重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

二、美国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模式

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已历经一百七十年的历史了,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的组建模式和工作人员的配备模式方面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

美国在州一级中没有类似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下设的司法厅(局),它有专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政府部门——矫正局,下设矫正官,总体负责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改造活动③。

在美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要由具有执法权的假释官和缓刑官、准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缓刑官和假释官,是根据工作职能不同进行的分类,是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帮助的享有执法权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他们的身份是公务员,缓刑官和假释官的工作内容丰富,工作量大。一方面他们要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要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和服务。美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一般都有更为细化的分工,目的是能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更为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美国,缓刑官和假释官有着严格的招聘和培训制度。招聘要求应聘者应该至少具有学士学位,最好具有至少1年的研究生学习经历或全日制的矫正领域的经历④。主要包括以下专业的学士学位:刑事执法、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一些用人单位还要求具有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学历或从事咨询工作的经历。在选任缓刑官和假释官的过程中,往往对应聘者经过严格的测试项目,内容包括笔试、心理测试、身体的测试、以及全身检查和联邦调查局的询问等。对新招募假释官和缓刑官还规定了非常细致的培训制度,包括基本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和技能培训等。为了进一步提高缓刑和假释工作者的素质,在20世纪末的30多年中,美国的一些国家委员会提议在高等教育中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又形成了缓刑官和假释官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以及在服务期内的训练项目。

在美国,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准入标准一般都高于公安和监狱警察的标准。根据2001年的统计,缓刑工作者工资幅度(年收入)是在2.89-5.15万美元,假释工作者的工资幅度(年收入)是在3.15-4.77万美元,缓刑假释工作者是在2.67-4.95万美元,三者的平均年收入是2.84-4.96万美元。 而监狱警察的平均年工资幅度是2.36-3.82美元⑤。

三、我国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

(一)加快立法步伐,为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尽快出台社区矫正法,制定社区矫正的法规和规章以及相关制度,使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有法可依。建立一只专业的社区矫正执法队伍——社区矫正官。依法规定社区矫正官的设置、职责、权利、义务、任职资格及相关招聘、考核制度等。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应具备一定的执法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社区矫正官要善于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尤其要发动矫正对象自身力量,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开展工作,使外在的教育帮助能够通过内力吸收、转化而达到矫正效果。

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矫正官的职业素质能力和社区矫正具体工作的性质与内容等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分工,定岗定编,同时还要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人数的增加、社区矫正工作内容的繁杂程度及时调整人员数量。

(二)建立严格的招聘制度,适合的培训制度,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如果没有专门的职业资格衡量,矫正效果就难以保证。所以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需要,像教师、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职业招聘一样,建立社区矫正官的职业资格准入、招聘制度。鉴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性、法律性要求较高,要求应聘人员应该具备下列相应专业的学士以上学位资格: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刑事执法、法学,社区矫正等。此外,还要有相应的工作经验。

加强社区矫正专业工作人员的培训是社区矫正工作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关键,对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培训应贯穿整个矫正工作的始终。除了岗前培训以外,我们还需制定一个长期、定期的入职再培训计划,保证社区矫正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与理论培训相结合,不断取得专业化突破,真正落实宽严相济的社区矫正工作。

首先,鼓励和倡导专职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资格证的培训和考试,以考促学,并与工资和职称挂钩;其次,与高校和社会工作相关机构建立联系,委托培训,利用假日轮训,对心理疏导等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开展实训,提高对罪犯的心理行为矫正的能力;最后,通过成人教育的途径,参加专业培训,既可以提高专职工作者的学历层次,也可以促进工作者更新知识,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预期目标⑥。

(三)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保证合理的薪资报酬

制定合理明确的绩效指标、程序和方法,明确考核、晋升、奖惩等制度,科学有效进行绩效评估,及时进行绩效反馈。通过“奖优罚懒”调动社区矫正官的工作的积极性,稳定队伍,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可以一定程度地上调社区矫正官的薪资标准,即使不高于监狱民警,也应与之持平。这样对提高队伍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队伍专业化建设会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①胡松.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今日中国论坛,2013-15(171).

②2015年司法行政改革亮点颇多值得期待全面深化狱务公开推动制定社区矫正法.李娜,2015-02-12.http://www.chinacourt.org/ article/detail/2015/02/id/1555117.shtml.

③胡松.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今日中国论坛,2013-15(172).

④Abadinsky, Howard. 2003. Probation and Parole:Theory and Practi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340)

⑤Camp, Camille Graham and George M. Camp. 2002. The Correctiona Yearbook. Criminal Justice Institute, Inc. Middletown, Connecticut.(226).

⑥繆文海: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思考,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 3(43).

参考文献:

[1]翁炬,王姝丽.《借鉴美国经验反思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构建模式》.中国监狱学刊,2012年第六期.

[2]刘强.《对美国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的借鉴与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周爱萍,孔海娥.社区矫正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刘强.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6).

作者简介:

林晓芹、崔畅、王嘉丽、康鹏、黄磊,均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矫正教育系13级社会学专业学生。

上一篇:在邮轮上工作有信号吗下一篇:20230513大合唱赛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