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设计

2024-10-19

勇气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勇气教学设计 篇一

《勇气》教学设计

勇气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了前面学习小说的基础,本文又是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课文的主题,并且运用学习过的刻画人物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文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学会复述故事

3.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体会作者赞叹的是什么样的勇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了解作者独特的叙述视角

2. 体会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法国妇女的勇气和力量

2. 养成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体会作者赞叹的是什么样的.勇气

2. 难点:体会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

[4]

2.勇气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勇气的推崇

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学勇气就是指教师有勇气以符合他们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教学,而不是以符合制度规范的方式教学,也不是以迎合学生的方式教学。教学勇气源自教学的内部景观,就是用真心去教学,就是使教学契合本性,就是追求完整的教学。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大树摇动另一大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帕尔默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不谋而合。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和心灵的自由,但繁杂的教学“规则”“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倾出一腔热血,热爱自己的教学,尽心尽职地工作,但学生和家长未必都能够尊重和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这也会加倍伤害教师脆弱的心灵,给他们泼上一盆冷水,让他们心灰意冷。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乐于帮助孩子学习等愿望而成为教师的。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遭受到这样那样的“恐惧”,使很多教师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严重地受挫。我认为,唯有与学生、与家长、与同事真诚沟通,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才能释放心灵,战胜“恐惧”。

我想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教师要始终保持心灵的开放,遇到问题冷静地分析,跳出教育的圈子看教育。如果自己的观点是有效的、是对的,即使力不从心,也要能够坚持。这样,我们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学生,才能够鼓起教学的勇气,才能够获得教学的幸福感。

二、教学相长的重建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前一段时间教育界流行的观点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看起来很热闹、很主动,但没有章法,没有深入,讨论探究重在形式,浅尝辄止,甚至偏离学习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被放弃。再来看一看帕尔默这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所启发:“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

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他说:“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云开雾散的感觉,可谓一语道破禅机。那么什么是教学的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古人云“教学相长”,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三、教学牧场的形成

帕尔默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十分准确,他说:“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帕尔默在教师工作坊中,给大家出了这么一道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他的目的是希望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的时候,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隐喻和影像,从中发挥教师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许多教师回答这个问题时,为自己提出了许多成功的隐喻———教得好的状态就像一帘瀑布,一名爬山向导,一名园丁或一个天气系统。每个人的隐喻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优质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的答案是“牧羊犬”,“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读到这里,我也在思索着自己的答案,同时又很认同作者的这个隐喻,它很确切地描述出了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影像。帕尔默解释道:“牧羊犬有四种重要的功能。它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它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来;它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

教师在教室中的任务就相当于牧羊 犬在草原 上的任务———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吃草”,让学生明白一定要自己去“吃草”,教师永远不可能替代他们“吃草”,而当他们已经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后,教师就一定要把他们转移到下一个“牧场”。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学会学习。

四、教学反思的坚持

帕尔默在文中两次提到中国文化中的教学观念“尊师重道”。其实,他可能不知道当下的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尊师”的悠久传统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重道”也似乎那么苍白,老师们苦口婆心说的“道”,家长的一句话就可能会让孩子怀疑老师的“道”是否正确。品味着帕尔默的述说,似乎唤醒了我沉睡的教学激情。尽管教学的过程中有愉悦也有痛苦,但我们都应该把爱献给孩子们,用真诚的心灵来教学,因为这些天真的孩子们毕竟值得我们付出。帕尔默生动地描述了返璞归真教育的纯洁与神圣,使我明白了教师的心灵力量是实现优秀教学的最重要支撑,教师需要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教学之中。所以,每次教学之后,我都会尽量抽一点时间来反思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样可以重新认识自我,克服教学中的恐惧与束缚,重新拾起失落的心灵,提醒内心真我的存在,点燃教学激情,进一步鼓起教学的勇气。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审视和评价,从而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加快我们前进的脚步。

3.《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三

1.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美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认读词语。

出示:

纯洁 娇小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拔地而起 失望 遗憾 惊奇 怦然心动

2.说说这两组词语分别用来描写什么,用“拔地而起”来写花是否合适?

二、初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1.速度读文,思考课文写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把文中写花儿拔地而起的句子划出来。

2.练习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概括文章大意。

3.朗读写花儿拔地而起的句子,初步感知“拔地而起”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千万朵小花藏身草地”,感受吃惊之情。

过渡:作者的感受时刻与花联系在一起,只有读懂了作者的感受才能读懂“拔地而起”。作者第一次看到了千万朵小花藏身在草地,课文是怎么写这片景象的?

引导:读一读,你能否从写花的景象中读懂“我”的心情与感受?

出示: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①静静地读,脑中只有这一段话、这个场面,读着读着,涌上心头的是一种什么感觉?(新奇 惊喜 高兴 舒畅 惊叹……)

②作者没有用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却能把这种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每一丝的感觉,都藏在字里行间,再细细地读,哪些词会跳到你的眼中,在你眼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边读边动笔,圈圈点点。

③自读,交流。

④指导朗读。

过渡:只要一使劲儿花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谁能给它劲儿?现在花儿能冒出来吗?

2.欣赏画面“花的原野”,感受兴奋、惊奇之情。

学生聚焦最有温度、最有情感的词进行交流。(预测: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

①“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出示三个段落)

②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

③此刻你就是一朵维也纳的小花,你的心中充满了什么,脸上洋溢着什么?指导朗读。

作者整个心灵、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更令作者激动不已。

四、扣词想象,理解勇气

过渡: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出示最后段)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

再次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用得贴切吗?除了让你读到了花儿的坚强、勇气,还读到了什么?

(我被那份力量与勇气深深地折服了。)

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拓展写话,内化理解

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儿的勇气,同学们,当我们融进大自然,你会发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鸟一虫这些平凡的生命都在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勇气,大家也来动手写一写。

出示: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儿的勇气。

在( ),那是( )的勇气。

4.绘本《勇气》教学设计 篇四

一、分享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一个故事里面要包括勇于去做与克制两个方面我自己的或者是名人的,各准备一个,看哪个效果好再决定用哪种。讲完后说小琰老师,或这个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一个法宝。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么?大家猜完后,嗯,总结为勇气。

我们看到了在老师的身后有六道勇气大门,每扇门后面有有趣的知识,好玩的故事。看看小勇士们是否能闯关成功,下面就带着你的金睛火眼,以及随时准备回答老师问题的嘴巴,带着满满的快乐跟小琰老师一起出发吧。

二、选择六幅图来讲(前期准备十幅)

1、勇气,是晚上由你负责查看房间里的动静。(责任,二年级小孩面临着开始自己独自睡觉的勇气。在家庭中,在生活中,对父母的爱)

2、勇气,是你去参加智力竞赛,而且你的题目是“曌”字怎么读。

(学习方面的,展示自我的、登台的镇静,坦然面对结果,懂得在这个比赛的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许多)

3、勇气,是解释你的新裤子怎么弄破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

4、勇气,是知道还有高山,就一定要去征服。

勇气,是小草从冰雪下破土而出。(战胜困难,傲雪凌霜,雪地里,引出岁寒三友诗句)

5、勇气,是刚搬到新地方,你大方地说:“嗨,我的名字叫伟利。你们呢”(友谊、友好、主动)

6、勇气,是你决定去理个发。

勇气,是吃蔬菜时不做鬼脸,先尝尝再说(敢于尝试,拥抱新世界)

克制自己的勇气

1、勇气,是和别人吵架后你先去讲和。(有关友谊、以柔克刚,待人接物,妥协)

2、勇气,是你知道个大秘密,却答应对谁也不说(保守秘密、诚信)

3、勇气,是爱它,却不摘它。(爱的真正含义,是给予,不是索取)

4、勇气,是坐车游览到最好的地方,你被挤在中间。(谦让他人)

5、勇气,是我们相互给予的东西。(分享的快乐)

选择的依据:

1、二年级孩子可以听懂的

2、孩子感兴趣的

3、对孩子有实际意义,他马上就可以去做。

4、符合中国文化的

5、内容覆盖面广,分为勇于去做,愿意克制分享

6、不好讲的不讲(这样不对)

三、选择后如何讲

1、去掉文字,让学生描述。

2、呈现文字,分享故事、例子(中国的、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古代的,现代的,、神话、童话、不要重复)

3、穿插一首儿歌,一首古诗词。

4、从勇于去做,到克制自己的过渡,让学生去感受

四、小琰老师心目中,有勇气的孩子是怎么做的(想拍图片,展示图片,我现场配音)

选取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

比如:勇气,是每天清晨闹钟一响,就立即起床

勇气,是上课注意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勇气,是不再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吵架等

勇气,是晚上做好作业后帮妈妈做一样家务。

五、制作上海师范大学的卡片,发给孩子们

上面写,我认为,我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情是什么,当时我的感受

5.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五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外。

3、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几日我们已颇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不过,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春天,我想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动人画面,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春》。下面,我们不妨随着朱自清先生再去感受一段春的生机。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配乐朗诵“春花”一段)

同学们,刚才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江南之春百花齐放的美景,一定让我们不少的同学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随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去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春天,去踏访──四月的维也纳。

(展示课题及作者)

问:维也纳是一座什么城市?

(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样一个美丽的音乐之都,它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冯先生想通过四月的维也纳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

二、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并板书:(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⑴ 欣赏品味语言。

⑵ 领悟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速读课文:

(课件展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⑵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旨)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⑴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盼花而写到寻花、观花、赏花、赞花,抒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的独特的哲理性感受。(引导:突出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

⑵ 画面、感情:

画面一: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里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无花而盼花)

感情:寂寞

画面二:

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寻花而见花)

感情:吃惊

藏在青草下边的花儿什么时候才冒出来的呢?(冷风冷雨花难冒 )

感情:遗憾

画面三: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化了,白的、黄的、紫的,在窗上流动。(隔雨窗看花)

感情:不明白

画面四: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它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午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下车赏花)

感情:惊奇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用原文语言回答)

答: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问: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归纳:这是作者的“悟理赞花”,感情为之“怦然一震”。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品味文章语言

(课件展示)

以上几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妙的,它美妙在何处呢?文中哪些语言最优美?找出来,体会它的妙处。(组织学生讨论品味的内容,师适当点拨,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6.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吕、厘、刷、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言为心声(都说语言是内心的表达,那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去触摸一些词语,寻找一下感觉。)

师板书:勇气。什么是勇气?举个例子说说?

勇往直前的气魄,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概。

小结:看来,就这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都能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思考。

再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在想什么?

花怎么会有勇气?它的勇气到底是什么?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冯冀才老先生开始维也纳之旅,去细细品读这花的勇气。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

翻开书91页,自个儿去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2、检查自学情况

课堂上最动听的是同学们的读书声。看,课文中难读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自由读——指名读

吕 泛滥 厘米 齐刷刷 震撼

明媚 怦然一震

3、作者的维也纳之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板书)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的确,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这三幅画面,触摸作者的情感,去发现花的勇气。

三、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出示: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自由读第一段。读一读,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失望?

引导品味“寂寞”(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是“我”寂寞了,失望了。)

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泛滥字形分析,本来指江河湖海的水溢出发大水,说洪水泛滥。 比喻事物过多,流行的无法节制。(“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多得让人?体会“泛滥”指多得成灾令人讨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感情。“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惊喜之情。

出示: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读

静静地读,脑中只有这一段话,读着读着,映入你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花)

(1)“白的、黄的、紫的”就是说颜色——很多,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简简单单的三个词给我们的却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简洁却不简单啊。 (指导读)

(2)简简单单的词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花儿的色彩、样子,呈现出如此优美的画面,把它们都组合在一起时,还能感觉到什么呢?指名读,感悟惊奇

小结:课文中的一个个短短的词语,就像一朵朵小花一样跃入我们的眼帘,没用一个词语表示心情,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表达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读出这花开的景象能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也读出来。

3、感悟遗憾与震撼

引:同学们,词语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就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有了生命,鲜活无比;有了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第三——第五自然段,哪些词语有感情、有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

学生默读学习。圈划

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

是啊,冷雨伴着凉风,我们都不想出门,更何况是那些娇嫩的小花呢?它们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我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这次看不到这些小花了,真有点遗憾。

4.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兴奋之情。

我真带着遗憾走的吗?

出示: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学生聚焦最有温度最有情感的词进行交流。(预测:冒,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

(1)冒,可以换哪些词?(钻 挤 露 ……)那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强大、很有气势)冒的结果呢?(读句子)

(2)“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回顾画面的不同。(出示三个段落)。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

(3)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感到____失望_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感到____惊喜__;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感到____遗憾__;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感到___惊奇 。

整个心灵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

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更作者激动不已。

欣赏画面配乐范读——全体配乐读。

四、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出示最后段)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你发现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份勇气?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我们以前知道什么拔地而起?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吗?(我被那份力量与勇气深深地折服了)

同学们,作者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的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挤出草丛,齐刷刷地;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敢于在冷雨中(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让寂寞的绿地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 )。

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写一写。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这就是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词语,写下简洁的一句话。

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种子的勇气——( )

(飞蛾)的勇气——( )

(梅花)的勇气——( )

( )的勇气——( )

2.诵一诵。师:是的,同学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看到的是冷风冷雨中拨地而地的小花,想到的是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让我们读出内心深深的震撼吧。齐读最后段。

六、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师:《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7.勇气教学设计 篇七

[片段一]“泛滥”的教学

(出示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 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 “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失望。

师:大家一目了然地看出了作者的心情, 自己往下读读,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失望?

(生读后交流)

生:“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 见不到花儿, 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我从“泛滥”这个词感受到了作者的失望。

(师板书:泛滥)

师:“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

生 (接答) :绿色特别多。

师:作家老舍看到草原时用了一个词叫“一碧千里”, 同样是形容绿色的多、广, 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碧千里”表达了老舍爷爷对草原的喜爱, “泛滥”表达了作者对满是绿色的草地的厌倦。

师:你真有本事!读到的是一片景象, 读懂的却是作者的一份心情。是啊, 是作者厌倦了, 失望了。当词语有了感情后, 它就是鲜活的, 有生命的, 有温度的, 它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赏析]在体会“泛滥”这一词语的感情色彩时, 教师通过与“一碧千里”的比较, 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体会了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初步明白词语不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 还能传达作者的一份感情。

[片段二]“改天换地”的教学

师:你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作者的惊喜?

生:“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 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 顿时改天换地, 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我从“改天换地”中感受到了作者的那份惊喜。

师:“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是什么改变了?

生:草地。

师:草地开始怎样?现在怎样?

生:开始是大片大片的草地上,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而现在看到的却是一片花的原野, 所以作者说“改天换地”。

(师再次出示三个段落, 让学生回顾这三个画面)

师:再读这三段话, 想想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象吗?

生:不是的, 也有作者的心情。作者一开始是失望的, 后来看到有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是惊奇的, 又为要离开维也纳而不能看到小草冒出来的情景感到遗憾, 而现在看到花的原野时是充满喜悦的。

师:看来“改天换地”改的不仅仅是那一片景象, 还有作者的心情。有了这些体会, 再看这片花的原野, 感觉一定不一样。 (师生配乐朗读)

[赏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点拨引导。首先使学生明白了“改天换地”的是眼前的这片草地, 并巧妙地整合回顾了课文的三个画面。但是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以“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象吗”这一问,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从而使学生明白原来“改天换地”的还有作者的心情。

[片段三]“拔地而起”的教学

师:作者看着看着, 发现了小花的勇气, 你呢?发现了吗?

生: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出示:小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生:拔地而起。

师:面对这个词, 你有什么感受?你以前在哪里见过这个词?什么拔地而起?

生:高楼大厦、高高的山峰……

师:是啊, 万丈高楼拔地而起, 危峰兀立拔地而起, 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事物。可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是什么让我们对它抬头仰望?

生:是小花的勇气。

生:小花在冷风冷雨中依然顽强地开放, 这让作者敬佩。

师:同学们, 作者就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你们看, 一个“拔地而起”就让我们读懂了这么多。看来, 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词语, 里面却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呢!

[赏析]从“拔地而起”中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之情, 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先让学生明白拔地而起的事物都是让我们抬头仰望的, 再通过设问把对词语的理解引向深入, 从而使学生明白这让人抬头仰望的不是小花本身的高度, 而是它在冷风冷雨中傲然开放的勇气。

[反思]

8.心理课堂更需要“教学勇气” 篇八

眼泪、悲伤、痛苦、不愉快从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此时或彼时都有可能体验到这些,这是很正常的。只是有的人能从不愉快的情绪中挣脱,有的人则不能,所以心理辅导就有必要了。真正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课堂,是不能忽略学生负面的心态、感受、想法、情绪、行为方式的。而这种关注,真的很需要老师具有“教学勇气”。

很多时候,心理老师课堂上害怕面对的、担心掌控不好的、觉得不知道怎么应对的,刚好就是学生的问题所在、学生需要教师帮助的所在,也即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

有的老师害怕学生有所谓负面想法,想去掩盖、否定、粉饰。比如,在学会赞美的相关教学中,老师通过活动让学生随机赞美别人,主要方式是:赞美坐在自己旁边的人。赞美的对象不是固定的,老师通过“刮风”换位子游戏变换身边人,每刮一次风,身边人每换一次,就要赞美身边人一次,很多人接受了随机的赞美。这个活动看起来很好,能接受赞美,大家都很愉快。问题出现在分享环节,有学生提出来:有时不知道怎么赞美这个人,有时很讨厌某个人。老师赶紧说:“没有讨厌的人,你不会讨厌别人,因为你不了解别人。”而现实生活中,人是很难赞美一个自己讨厌的人的。如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赞美的对象,班里可能有人接受不到别人的赞美。课后,我问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对学生说,她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回答,也很怕学生再说出什么话来,自己无法掌控。其实学生的这种问题,正是本课的价值所在的体现之一:如何恰当地赞美他人?是否有人真的无任何可取之处,让我们无法赞美?

有的老师害怕学生出现负面的行为,在学生活动前,对学生的行为有诸多限制性要求(非课堂秩序问题),诸多不放心。如,在“认识自我”主题教学中,老师让学生通过“后背留言”(每人背后别着一张A4纸,其他人可以在上面写对他的看法)彼此评价时,专门强调对他人的评价要“公平、客观、文明”,结果很多学生对他人的评价都是正面和中性的,只有个别学生写上了“SB”。其实,人认识自己的途径有几种:一是自我评价,二是他人评价,三是从活动中观察自己,自我反思。从自己对别人评价活动中进行自我觉察,是很好的认识自己的途径。“后背留言”活动,不仅考察学生对他人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借助本活动,让学生学习自我觉察。如果老师没有提这些要求,课堂中或许有很多“状况”出现,可能有人攻击别人,有人否定他人,有人批评他人等等,这正是学生评价他人的原生态,也体现了学生自身意识不到的一面。学生怎样评价别人,是肯定为主、全面客观,还是否定为主、片面偏激?这也是他自身个性特点的体现。老师的这些不放心的背后,潜藏着的想法是:学生的这些想法和行为是不应该有的,不对的。听之任之,学生课堂行为会失控。从根本上来讲,这是老师不能真正接纳学生的真实一面,不能接纳学生心理状态原生态的表现。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很担心不能帮上学生,很着急地给学生提出建议。如,“与家人相处”教学中,有的孩子的确是因为父母方面的原因而有困扰,大家想出的办法他觉得都不能接受,老师觉得自己也没办法,于是很着急地对孩子说:“要从父母角度想想。”其实,老师只需要聆听,表达理解就可以了。然后对学生说如果愿意,课后可以再找老师谈谈。老师急于给出答案,或许是一种功利的思想所致——心理课堂一定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答案,帮助解决问题本身,这是对心理课的一种误解。很多时候,心理课堂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某一个具体问题。比如,有学生为父母离婚所困扰,老师并不能替学生想出一个让他父母不离婚的办法;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老师也不能为学生家长找个更好的工作。但心理课可以做的是,聆听学生的困扰,给他同理支持,陪伴他,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面对这种状况,学生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心理课堂更多的是教师创设一种安全开放接纳的氛围,让学生学着去面对自己的困扰,表达它,同伴之间分享交流,互助助人。更多的是实现学生同伴之间的心理支持,而不是学生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我们要拥有教学勇气,其实也没那么难,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以资源取向,从正面解读学生呈现的负面情况。如果你的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说出自己的内心困扰、苦恼、不那么阳光的想法、做法,那么,要恭喜你,你的课堂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是一个学生积极表露真实心声的课堂。这是你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最担心的应是学生有想法而不说的“非暴力不合作”情形。

第二,改变观念,真正接纳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所谓负面想法、感受、体验、做法,其实是学生原生态心理面貌的呈现,是学生人格特点的重要体现。人性是有弱点的,开放尊重聆听的心理课堂,就是建立在对学生人性弱点尊重的基础上。真正的接纳学生,意味着对学生整个人格的接纳,包括所谓“好”和“不那么好的”。这种接纳,不是要求老师去赞成认可学生所谓“不那么好的”一面,而是承认它,面对它,看到它的背后潜藏的“情和欲”。一个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赞美别人的学生,或许是他自己本身很少得到别人的赞美;一个对别人刻薄的学生,或许他自己就是被人刻薄地对待的。对这样的学生,老师更需要“抱持”,给他更多的空间,不批评不反击,不增不减,只是看着他,聆听他,同理他。

第三,开放心态,充分相信学生。老师不是万能的,也不必什么都知、什么都会。学生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具有共性,那么学生中间肯定潜藏答案。你不知道的时候,不妨把问题抛给学生,问问其他学生,看看他们在同样的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做。多听听学生讲,或许答案就在其中。

第四,明确边界,区分能做的和做不到的。更多情况下,心理老师只需要聆听、同理就好。学生很多的困扰根子其实不是在他身上,而是在他们的生长背景、家庭氛围中,如果学生在课堂中表露出此类问题,说明学生渴望得到聆听,得到理解和帮助。是学生本身的问题,老师在聆听的同时可以启发一下,或者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他得到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后,更容易从别人那里获得经验和智慧,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是父母的问题,还真的只能聆听,表达对他的理解,启发他思考自己能做什么。

上一篇:我为学院做贡献的感想下一篇:【精华】唯美爱情语录7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