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发展概况

2024-10-24

机器人发展概况(精选8篇)

1.机器人发展概况 篇一

1.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起步于1985年。现有5家音像出版单位和3家音像复制单位。经过10多年的发展,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已具备较大规模和实力。全省现有在编人员222人,年录音录相生产能力达5000多万盒。1996年,湖南出版音像制品294种,电子出版物10种,生产总量达到524.9万盒,销售总额突破4000万元。湖南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兼顾科教语言音像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推出了《洪湖》协奏组曲等优秀语言音像出版物和《解放军报全文检索》等50多个光盘产品;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致力于湖湘本土文化题材的搜集、整理工作,《湖南地方戏曲优秀剧目集锦》已被列入“九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选题计划;潇湘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注重挖掘革命历史题材,再现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湖南金蜂音像出版发行总公司率先出版了国产录相节目、社会教育节目、科普教育节目以及地方戏曲节已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赞赏;湖南教育音像出版社围绕开拓少儿智力和少儿原创音质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新的号角》等多部作品获得社会好评。

2.机器人发展概况 篇二

关键词:焊装,质量管理

一、汽车车身焊装生产线的形式及发展过程

汽车车身焊装生产线一般包括:地板分部件(指前、中、后地板总成)、车身下部总成、侧围总成、车身骨架总成、自车身调整、补焊等焊装生产线。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焊接线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国外汽车发展来看,在初期阶段,主要应用直通式生产线,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曾经较多地采用随行夹具生产线,但由于随行夹具体积大、结构复杂、运动惯性大,难以实现多品种生产及机器人配套使用等缺点,

因而。到了70年代中后期,各主要汽车厂在技术改造中又重新发展了贯通式生产线,特别是随着市场对汽车产品多样化的要求及机器人大量应用于汽车车身的焊接,更为贯通式生产线提供了新的应用范围及发展领域。

贯通式生产线是指工件的定位系统与工位间输送系统成分离状态。普通的贯通式生产线,可分为升降式托杆往复焊装线和不升降托杆往复焊装线,此外还有带单独升降架的往复式焊装线等。所谓升降式托杆往复焊装生产线就是所配套应用的定位夹具仅有侧向动作(平移或转动),没有升降及前后动作,工件在静位状态装夹与施焊。由于这种生产线较其它两种类型更具有优点(生产线易于调试、易于保证装配精度及便于操作),因此应用广泛,它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各汽车厂家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生产线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工件的定位夹紧系统、工位间的输送系统及输送杆升降系统。

二、国内汽车焊装线的现状及设计能力

通过近10年的大力发展,国内汽车制造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从国外引进了轻型车、面包车、轿车等各类车型的汽车。各主要汽车厂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基本上具备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生产、管理及技术保证体系。纵观各汽车厂的状况可知,现阶段主要依靠进口国外的硬件以保证企业的生产,这种情况在车身焊装中更为明显。靠从国外全套引进的方式维持汽车工业的生产,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尚可接受,但从长远上看,这种局面则是不可取的,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将对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阻碍。因此,汽车工业软技术的国内自行开发是迟早的问题,也是必要的。鉴于以上原因,第四设计研究院从“七五”期间开始开发设计了汽车车身焊装线、汽车主要部件焊装夹具为主的各类装焊非标设备,经过几年的实际设计、现场安装调试等工作,获得了设计与调试经验。可为年产10万台以下的各类产品的汽车工厂提供全套的焊装线及夹具设计。

三、焊装夹具的安装调试及设计配合服务

焊装夹具的安装调试是保证焊装夹具用于生产的重要一环。其原因:

1、焊装件定位多以冲压件的型面为定位面,现场修磨的工作量比较大。

2、焊装非标的各个元件是独立的尺寸基准,特别是焊装线上胎具与线体之间的尺寸有密切的联系,安装需非常准确。

3、焊装夹具的各部分主要采用螺钉联接,调试合格后需安装大量的定位销。

4、安装调试过程中时有异常情况出现,要求有现场经验等多种技术。

生产线制造、安装调试过程中,设计人员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任何设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制造与设计两家密切合作,否则就会影响质量和工期。因此,走以设计单位为主的总承包道路,实施交钥匙工程较为理想。

四、焊接机器人在中国汽车车身焊装夹具的现状

在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中,焊接与切割技术作为重要的加工手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焊接产业发展迅速,但以人工操作为主的传统焊接方式仍占有相当比例,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因此,我国的焊接产业急需提高自动化程度,满足高效率化的要求。高速、高效、智能化焊接是现代焊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现代焊接的必由之路,焊接机器人在提高焊接质量、降低焊接成本,实现焊接自动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对汽车制造技术,特别是焊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焊接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是提高生产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日本在汽车制造过程焊接技术的发展而言。1980年为日本的焊接机器人元年,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用户对汽车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汽车生产厂家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新型车型,而传统的焊接自动化是使用专机进行焊接,因此,每开发一个新的车型,焊接专机设备就需要重新设计制作,这样不但成本非常高,而且专机的设计周期也很长,于是汽车生产厂商向焊接机生产供应商提出新的要求,希望将焊接专机变为柔性生产线,即在开发新的车型时,无需重新设计制造焊接专机,只需更改相关软件就可以满足新车型的生产要求,从此各大厂商开始研究开发焊接机器人,并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汽车生产线使用焊接机器人已经非常普遍。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猛,全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几乎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生产厂,同时争先恐后地将最新的车型投入倒中国市场。为了实现高速、高效、自动化焊接,各大汽车制造商在建厂的同时,就将焊接机器人投入其生产线,大大带动了汽车工业焊接自动化的发展。目前,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主要为汽车、摩托车等大批量生产型企业,但是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自动化程度还很低。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制造厂商协同大量的零件供应商一起进入中国,所以焊接机器人的需求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五、汽车车身焊装夹具存在的差距。

焊接自动化对周边设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焊接自动化的主角不是焊接机器人,而是被焊接工件本身,工件的精度达不到要求,即使投入最新功能的焊接机,如激光传感跟踪焊缝功能,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提高工件的精度是提高焊接自动化的前提条件。

其次。为了实现高速、高效率焊接,对焊接电源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一些著名汽车制造厂,使用镀锌钢板和传统的焊接机,就很难实现高速、高质量的焊接。

再有,就是对机器人周边工装夹具的要求也非常高,焊接工艺是利用电弧的高温融化金属的过程,会发生变形,所以在设计工装夹具时,必须考虑其可能的变形量。可是汽车的工件都是三元空间的形状,造型非常复杂,其变形预测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设计制造人员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焊接过程自动化程度还有很大差距。各大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办厂的同时,就将先进的自动焊接设备投入中国,这只是初期投入,今后在增加自动化设备时,从成本、交货期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考虑,必须从国内采购。机器人主体,焊接机等通用设备,世界很多生产厂都在中国设立生产据点或销售网络,可是工装夹具就需要国内作业厂商提供,而且目前国内能够满足要求的作业厂商还不多。但随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成熟,这些差距会逐步缩短。

六、汽车工业焊接技术及机器人的新发展。

汽车行业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水平,汽车工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各厂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只地,必须率先实现焊接自动化为了提高焊接质量,也将会考虑使用焊接机器人,与此同时。对焊接机器人的要求也必然会逐步提高,如对焊道的自动跟踪系统的需求也会逐步加大等。

由于焊接技术是基于多科学交叉融和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涌现,必将推动焊接技术更新更快的发展。除了物理、化学、材料、力学、冶金、机械、电子学等学科的新发展将会推动焊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外,计算机、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将进一步把焊接工艺实现的手段推进到自动化、机器人化和智能化的新阶段,进而实现用机器来代替人工进行焊接作业。

参考文献

[1]邱远红.车身钣金件的设计与工艺.客车技术与研究.2001.

[2]陈有权.汽车焊装生产线和夹具设计.汽车工艺与材料. 1995.

[3]覃家仁主编.浅析微型汽车焊装夹具特点及其设计方法的探讨.广西机械.2000.

[4]覃庆泽主编.焊装夹具柔性设计及改造的几点体会.广西机械.2000.

3.上海手表厂发展概况 篇三

1960年天津大学计时与精密仪器系毕业,留校任教。1963年调入上海手表厂,主管产品设计。上海SS1A型手表总体设计者。

《GB4033机械手表国家标准》起草人,《中国钟表生产手册(手表装配与质量检测)》撰写者。

曾考察瑞士与日本钟表工业,负责引进石英电子手表步进电机生产线的设备与技术,是中日石英表三年专利谈判团首席代表。

现任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轻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钟表专业组常务副组长。

摄于50年代的一张照片,首次公开披露。照片左起第一人是上海手表厂第一任厂长刘思仁,中为来华指导的德国友人维希德先生,右为袁建萍,时任上海手表厂党总支书记。维希德先生是上海手表厂建厂以后来厂指导的第一位国外友人。

创建发展之路

1955年由上海市轻工业局组织上海部分钟表店和钟厂的能工巧匠共58人开始制造手表国产样机。通过评议方式,选定以瑞士SELCA牌手表为样表,在对样机进行解剖分析的基础上,作周密分工,分散进行零部件制造。于1955年9月胜利完成国产手表样机试制任务。第一次造出了18只细马长三针手表,向建国六周年献礼。随即上海手表厂筹备处成立,于1958年正式创建上海手表厂,定名为“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

上海手表厂通过走先造表后建厂的探索性道路,起步伊始就发扬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方法,运用“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创业工作,手表从试制到投产先后经历了探索,学习,钻研,革新,到创新发展等多个阶段,于1958年投入大量生产。

上海手表厂从筹办到建成国内最大手表厂的过程,一直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精神。建厂初期找厂址,建厂房是一项耗时长花钱多的项目,上海手表厂本着哪里有现成房子可用就到那里落脚创业。因此上海手表厂随着规摸不断壮大就不停地搬迁。先在河南路“五洲大楼”办公室和江阴路试制工场,后搬迁到延安西路716号,第二次搬迁到高安路19号,1960年搬迁到现址榆林路200号。以后上海手表厂规模不断扩大,又拓展了霍山路厂区和惠民路厂区,后来将表壳、表盘车间创建为独立配套厂,以后又拓展外协厂以及直属厂、如七表厂、前进厂、南汇厂、青浦厂等等。在鼎盛时期,上海手表厂本部员工有6000多人,加上专属配套厂,协作厂等共有企业员工16000多人。

1959年在高安路19号期间,上海手表厂曾经得到苏联钟表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使上海手表厂的生产工艺和工艺装备(模具、刀具、表具、量具、凸轮等工装具)水平显著提高,初步接近同期苏联手表企业的水平,上海手表厂经过多次实践,改进和提高,已为大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上海手表厂的机械手表表机达到大量生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型号:即A581型、SSIA型、SS2型(A641)、SS5型、ZSH型和SBIH型等。

其中SSIA型机械手表的设计创新、发展和提高,使企业健步走向昌盛时期。该时期手表厂拥有大量的工具制造设备,以及夹板生产,轮轴生产,轮片生产,擒纵调速机构生产,杆簧生产设备,和手表装配用的自动化检测调整仪器。这一时期上海手表厂自己已能制造难度较高的钻石刀具,精密小孔修整模具,小模数滚刀和纵切自动车的高精度凸轮以及各种专用检测量具,从而保证了手表零部件的制造质量。全国有许多手表厂纷纷派遣技术人员和工人来厂学习或索取技术资料,为中国手表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在轻工业局领导下,从1959年开始上海手表厂开办了轻工业专科技术学校手表制造专业,并陆续举办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培养班,以后又办起了具有相当规摸的技工学校。培养了生产发展急需的大量技术后备人员和技术工人,为进一步扩大手表生产奠定了人才基础。

1966年中期,上海手表厂的手表生产水平已达到日本同期手表工业生产水平,70年代上海SSIA型手表提高了手表摆轮游丝频次,由原来18000次/小时提高到21600次/小时,显著提高了国产手表的走时精度,这一时期上海手表厂鼓雄心,立壮志,提出了赶超瑞士“大罗马”手表的口号。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上海手表厂党政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及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受到冲击与流失,生产技术发展受到了挫折,但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上表厂广大技术干部与工人群众坚持以生产技术为第一要务,克服生产发展中的重重困难,年产手表突破了700万只大关,继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九十年代后,国际电子手表工业迅猛发展,强烈冲击了国内钟表市场,由于缺乏技术准备和应变能力,上海手表工业逐步走向衰落。

回顾历史,我们依然坚信上海手表厂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填补了我国造表工业的空白。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鼓舞下,依靠广大职工群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上海手表厂产量累计达过亿只,税收50多亿元,上缴利税是国家投入的一百多倍,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创造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主要产品

A581型手表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上海牌A581型机械手表是中国生产的第一代细马、17钻、长三针手表,表机外径25.6mm,摆频18000次/小时,摆轮上装有14颗调整螺钉,A581型机械手表走时质量与瑞士SELCA原型手表相同,走时日差小于一分钟,连续走时36小时以上。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表壳有半钢和全钢两种款式,表壳密闭性能有密封和防水二种,表盘款式变化较多。

A581型手表初期产品使用“和平”和“东方红”牌,1958年改为“上海”牌手表,于1959年投入批量生产,1967年基本结束生产。在1959年1966年生产期间,由于生产发展和增加外观方面的花色品种需要,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尚有较多的派生型号和货号,如A592、A623(A623a)、A631、A657、A661等等。

SSIA型手表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SSIA型表机是在原上海A581型手表的基础上,于1964年1966年期间重新改进设计的一款表机,改进设计的包括擒纵调速机构,原动机构,上条拨针机构,并且大刀阔斧的改变了夹板造型,简化了夹板定位结构,是国内最早开始改进设计的防震表机品种,定型号为SSIA型,以后投入了大批量生产。

SSIA型表机结构比较先进合理,可靠性比较高,加工工艺性能比较好,尤其是夹板加工和摆轮加工工艺性大大改善,装配工艺非常好,显著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劳动生产率比原A581型表机提高四分之一,走时精度提高约一倍,SSIA型表机与原A581型机心具有很高的通用性,有利于顺利转产。

SSIA型表机在走时精度和三防性能上都达到了国家一级机械手表标准,日差、位差、等时差小于30秒/日,可以连续走时40小时以上。

SSIA型表机自1966年投产以后,上海牌手表的性能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产量迅速上升。显示了这款由国内自主设计并且大量投产的机械表机的蓬勃的生命力。SSIA型表机投产当年产量就达到72万只,1967年生产了160多万只,全国先后有近二十个企业生产过SSIA型表机。上海SSIA型机械手表生产延续至1975年。以后按照轻工业部的统一部署,上海手表厂开始转为生产由轻工业部统一表机设计小组设计的ZSH型表机。

ZSH型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ZSH型基础表机由轻工业部手表统一表机设计小组设计,于1971年10月完成设计,1974年开始向全国推广应用,组织统一生产。该型表机适宜于男表生产,具有自动、单历、双历等附加装置的设计,设计布局进一步优化,ZSH型表机厚度较薄,摆频为21600次/小时,表机具有防震与防磁性能。上海手表厂生产的ZSH型统一表机,曾荣获国家银质奖和著名商标奖,并组织生产了“春蕾”牌机械手表以供出口。

A641型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A641型表机是上海手表厂于1964年开始组织设计的高档薄型手表,但是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有限,A641型表机设计完成以后,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二部要求组织研制和生产具有防磁以及防200米水深的潜水型手表,并且要求手表具有日历和自动功能。因此上海手表厂采用A641机型(以后定编型号为SS2D型)研制和生产了军用潜水表(代号114)。这款手表以后有部分供应给部队师团级以上军官使用,所以也被称为“军官”表。该型手表表盘采用黑色荧光面,有强烈的夜光效果,表壳外壳配有潜水用倒计时转盘,用长三针指示时间,表机先后生产了29钻和24钻二种。这款手表从1965年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114”型手表设计特点为具有自动上弦以及日历功能,具有优良的“三防”性能。可以用作潜水表,手表表壳和把头均采用特殊设计,防水性能优异,能够达到深度潜水的使用性能和要求。

SS5A型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上海手表厂从1966年起,由江礼泰等同志开始设计国产机械女表,定型号为A661(后按部里规定,统一编号为SS3A),但由于当时社会购买力低下,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投产。

1972年由乐秀威、俞惠莉等同志对原SS3A型女表作改进设计,定型号为SS5A型机械女表,该款表机采用中心二轮式直接传动机构,轮系最小模数为0.075mm,表机直径为20.3mm,表机厚度为4.7mm,擒纵调速系统节拍21600次/小时,17钻。走时精度45秒/日,延续走时大于36小时。 上海SS5A型表机是国内最早为女性开发设计的手表表机,于1975年投入批量生产,针对生产中发现的若干技术问题,1976年由陈永清等同志再作改进设计。该型表机1978年3月起转由上海手表三厂生产,改型号为SS3-2型,继续沿用“上海”牌商标,SS5A型表机1980年获得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科技成果二等奖。至1988年累计生产1127.7万只。

SBIH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4.北汽集团发展概况 篇四

一、企业简介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汽集团)原名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9月28日更为现标识名,是北京市国有独资大型企业,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授权,对所属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依法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北汽集团是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划中心、资本运营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和人才中心,拥有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汽车服务贸易、研发、教育和投融资等企(事)业单位。整车制造企业包括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零部件发展核心企业为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汽车动力总成公司;服务贸易核心企业为北京鹏龙汽车服务贸易有限公司;还拥有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汽车投资公司和北京汽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2008年,与北京兴东方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兼并重组,现有员工4.8万人。2009年销售收入1164亿元,居中国企业500强第51位。

二、历史介绍

1958年6月20日随着北京第一辆自主研发的“井冈山”轿车开进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开国元勋的称赞,拉开了北京生产汽车的序幕。上世纪60年代以后,BJ212越野车、BJ130轻型卡车红遍全国,填补了中国轻型汽车的空白。

1984年1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1996年8月,由北汽摩公司发起,联合全国100家法人单位成立了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2日,北汽福田在上交所正式上市。

2002年4月29日,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与韩国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在北京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10月18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揭牌,成为中国加入WTO以后第一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12月23日,第一辆北京现代索纳塔轿车下线,创造了“现代速度”。2003年5月24日,北汽福田欧曼汽车基地在怀柔全面落成并正式投产。新基地占地面积52万多平方米,资产总额达12.44亿

元,年生产能力6万辆中重型卡车。

2003年9月8日,北京汽车工业控有限责任股份公司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饭店隆重举行。标志着北京汽车工业也国际著名汽车企业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扩大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4年12月6日,位于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新厂区奠基。2006年12月22日,国产梅赛德斯-奔驰E280和E200K首款新车上市。至此,北京汽车形成了包括轿车、商用车、越野车全系列产品,高、中、低端档次齐全,结构合理的整车产品体系。

2007年8月2日,在纪念建军80周年的日子里,北汽控股公司举行“北京·勇士”军用越野指挥车下线仪式,开始正式列装部队。

2007年10月26日,德尔福公司与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 —— 北京德尔福汽车安全产品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2007年10月28日,北京市两家国有大型企业 ——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与首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首汽租赁公司增资项目签字仪式,从而实

现了汽车制造和汽车租赁的跨行业强强联合,促进了北京汽车工业产业链建设。2007年11月30日,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北京汽车工业推进集团化发展战略取得的又一个丰硕成果,标志着北京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揭开崭新的一页。

2008年2月22日,北京现代第100万辆汽车在北京现代第一工厂总装车间下线。自北京现代2002年11月投产之后,仅用63个月的时间成为国内汽车企业“百万辆俱乐部”成员,这是国内第6个实现累计产销100万辆的汽车厂家。也是目前用时最短的企业,再次创造了“现代速度”。

2008年3月21日,北京奔驰-戴克公司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庆祝全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C级轿车顺利实现国产化并成功上市。

2008年3月26日,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 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在北京昌平福田汽车总部举行了隆重的成立仪式。这一发动机合资公司建成以后,年生产能力将达40万辆,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发动机生产企业。

2008年4月8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举行第二工厂竣工暨悦动新车发布仪

式。新工厂与新产品的同时落地,标志着北京现代正式进入构建60万辆产销体系的全新发展阶段,意味着北京现代向全能型汽车企业转型。

2008年4月21日,中国第三代燃料电池技术首款低地板城市客车车型举行了发布仪式。这款来自福田欧V的客车采用全新第三代燃料电池技术,配置镍氢动力电池组,采用电电混合动力,真正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

2008年6月11日,北汽控股公司与美国天纳克汽车工业公司举行汽车排气系统合资项目备忘录签字仪式。

2008年6月16日,北京奔驰-戴克公司正式推出旗下第四款国产C级轿车C230时尚型(AVANTGARDE)。C230时尚型轿车凭借前沿的设计、充沛的动力、灵敏的操控,以及豪华的配置,为国内中级豪华车市场带来了强劲的动感风潮。2008年8月7日,戴姆勒公司与北汽福田公司在京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双方约定在中国设立股比为50:50的中重卡合资公司,提供中型和重型载重车产品和技术,并将福田欧曼品牌在低端商用车细分市场作为国际发展平台。

2008年10月21日,北汽控股公司与北京银行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2008年9月1日,梅赛德斯-奔驰C级轿车国产化第三阶段的产品C200K标准型轿车正式上市。

2009年2月19日,地处顺义区的北京汽车产业研发基地暨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奠基。建立北京汽车研发基地,旨在把北汽研究总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发机构,提升北京汽车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汽车民族品牌,促进北京汽车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3月13日,中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在北汽福田正式宣告成立。联盟由北汽控股公司、北京公交集团、北京理工大学等共同发起,整合了国内新能源领域的优势资源。

2009年4月2日,由现代首选二手车经营有限公司承办,北京现代公司、北汽福田公司和北汽有限公司协办的北京“以黄换绿”工程仪式暨现代首选二手车经营有限公司开业仪式举行。

2009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发展北京汽车产业专题座谈会上强调,要有决心,有目标,举全市之力,发展支撑首都经济的汽车产业,使北京成为国内一流的汽车制造业城市。

2009年4月20-28日,北汽控股公司以“创新·跨越·新北汽·新未来”为主题,以集团的名义、强大的阵容、全新的产品,组团参加第13届上海国际车展。4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视察第13届上海国际车展北汽展台,对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北汽福田配备世界顶级动力——康明斯ISF3.8L发动机的欧马可C,举行了全球上市仪式。

2009年6月16日,组建成立动力总成分公司,成为北汽继整车、零部件、研发、服务贸易、改革调整平台搭建后的第6个平台。

2009年6月25日,由北汽福田公司研发、生产的首批50辆新能源混合动力公交车已进入北京公交集团121路和414路两条公交线路的实际运行。

2009年8月28日,北汽控股公司与博世在北京饭店签订无级变速器CVT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这一合作项目是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实施之后,北京汽车集团一个重要的战略项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北京汽车依托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博世CVT技术,自主研发又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项目开发完毕后,北京汽车集团不仅拥有CVT的自主生产能力,还将掌握CVT开发技术资源,具备自行开发新一代拥有自主产权的CVT的技术实力,跻身于国内掌握先进自动变速箱开发技术的前列。

2009年11月9日,在“2009创新盛典中国创新设计评选暨中国第四届外观设计专利大赛”的颁奖典礼上,北汽控股公司全新自主开发的第二代0.5/0.75吨级军用越野汽车——“勇士”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两项大奖之一——“最佳功能设计奖”。同日,由于在国庆60周年庆典阅兵中突出的表现和特殊贡献,“北京勇士”军车和“红旗”检阅车共同获得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颁发的“2009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汽车创新设计竞赛”的“金圆点”特别荣誉奖。

5.顺德国兰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篇五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物质水平提升,花卉等提升生活品质的观赏植物市场也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针对顺德国兰发展的现状以及市场整体环境进行阐述,并立足于经验,分析顺德国兰在未来发展的趋势,为顺德国兰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经验。

关键词:国兰;花卉产业;顺德

兰花是一种在花卉市场中比重较大的观赏性植物,中国是其原产地,并且培育出了多种观赏性极强的优良兰花品种。国兰是我国人民在数千年的文化中所积累下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沉淀,在我国古代兰花就具有重要的文艺价值,并在当代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顺德作为国兰栽培的重要产地,成为我国国兰市场中一个重要的花卉品牌,在新时期遇到了新的发展挑战及机遇。

一、国兰发展历史概况

国兰是一种兰科兰属的陆生观赏性植物,主要包含有七个分类:春兰、建兰、蕙兰、墨兰、寒兰、春剑以及莲瓣兰,不同分类的国兰在花相、枝叶上具有一定的差别,并且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说起兰花在我国的栽培与观赏,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在距今两千四百年前孔子就用“兰芝生幽谷”来比喻君子修道立德,这也使得兰花在我国历史中一直作为高雅节操的代表。经历各个朝代的培育以及诗人学者的文章称赞,赏兰品兰已经成为一种优雅的文化活动。在当代由于兰花观赏性价值的不断提升,国兰市场也日渐繁荣,并且观赏性的兰花不再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追捧,逐渐走向了大众的消费市场。

现阶段我国兰花市场中大部分品种价格都能够为普通群众负担得起。在整体的花卉市场贸易额中,国兰市场占有比例较小但呈现出发展的趋势。顺德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处于珠江三角州平原中部,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较为适宜兰花的栽培,并且由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保护和国兰市场的复苏,顺德国兰逐渐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并且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顺德国兰发展趋势

1.顺德国兰市场趋势

顺德国兰的发展离不开国兰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环境,结合近些年来国兰市场整体的销售数值能够明显看出国兰市场发展的趋势。我国的国兰市场在2008年,国兰销售量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增长率达到了150%以上,又在2009年跌入谷底,降低到-25%,这离不开2008年市场上对于观赏性兰花价值的吹捧与宣传。在2009年兰花市场销售量增长率虽然呈现负增长,但是同时国兰市场也进行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投资性的炒作市场逐渐向消费性成熟的市场不断过度。并且2011年又实现了销售量增长率的正向提升,2011年的销售量增长率达到了20%在左右,并且在近些年稳步进行发展,在这期间,顺德国兰产业也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顺德自身也在不断通过朝向市场扩大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以及栽培技术不断提升、品牌效应的扩大,在当下已经实现了稳定发展。从1992年起,顺德就通过兰花展的形式,促进花农之间培育兰花技术的交流,并且在展会上还进行一些新技术、新理念的宣传,并且兰花展还会在接下来的时间不断随着国兰市场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完善与进步,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顺德国兰不断应对市场中的各种挑战,力图抓住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出口兰花市场是兰花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顺德的陈村镇政府就通过对花农进行土地分发、政策扶植等手段,建立起陈村兰花市场,成为顺德国兰走向国内外需求市场的重要助力,由此可见政府在国兰市场的扶植对于顺德国兰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顺德国兰发展趋势下的应对措施

但是在目前,顺德国兰市场仍旧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例如各种技术上的难题、激烈的花卉市场竞争以及政策上的帮助。首先针对国兰培育中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从国家相关研究部门来说,就应当不断进行相关的科研开发工作,探索出应对国兰病害、虫害的有效措施。将先进的病害、虫害治理理念与措施落实到每一户花农当中,实现国兰栽培的质量保障,也促进了顺德国兰市场口碑的形成。并且针对国兰市场的多变性,通过培育新品种的方式打造顺德国兰的特点,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花卉市场中,激烈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兰市场的内部,还源自花卉市场的整体花卉比例,国兰在花卉市场中虽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却仍旧比例较低,如何提升国兰在花卉市场中的比例也是顺德国兰栽培销售产业所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最后利用顺德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可以加大开拓海外出口市场。顺德地区位于广东省,靠近东南亚等地区,在这些地区的花卉市场中,开辟出顺德国兰的一席之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顺德国兰额销售量,并且通过出口产业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响顺德国兰的品牌效应,使其成为国内的国兰市场中竞争力较强的一个品牌。产品进出口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顺德地区政府联合广东省政府,为打造顺德国兰的出口产业制定相应科学的进出口规范条例,并且可以通过练习出口地的花卉市?鲂枨笊蹋?实现顺德国兰出口的牵线搭桥,促进顺德国兰走出去,并将先进的技术和新品种引进来。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的兰花市场当中顺德国兰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是依靠其自身的实力而形成的,在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各种新要素的出现时,顺德国兰应当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兰市场的各种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在未来兰花市场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6.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篇六

成绩评定:考试70%、实验实习25%、平时成绩(提问、考勤)5%

总论

一、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一)国外:

1、产生:

德:1886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奔驰发明了三轮内燃机汽车,第二天,他的妻子贝尔塔带着两个儿子,驾驶着这辆汽车回了一趟娘家,行程106公里。贝尔塔以自己的勇气向世人证明,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完全可以取代马车。戴姆勒,四轮内燃机汽车。

法:1890年;美:1893年;英:1896年;日:1907年俄:1910年

现产量和排位见P1~

22、生产模式

1频繁换型,增强市场竞争力。○

2跨国合资经营,使生产国际化。○

3发展中国家引进,全散件或半散件组装。(韩、西班牙、巴西、墨、中国模式)○

(二)国内:

1901年,上海街头首次出现汽车。

1902年,汽车第一次开进古都北京。

1929年,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沈阳问世。

一汽的故事:

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长春诞生。

在古老的东方,人们引以为荣的交通工具还是轿子,直到1901年,在十里洋场的上海街头第一次出现了令人瞠目的“四轮铁马”。但毕竟,刚刚迈入新世纪的中国,第一次响起了隆隆的汽车声。第二年,在故都北京,因八国联军出逃两年的慈禧太后回到了紫禁城,袁世凯便从香港进口了一辆轿车,进贡给她游乘。这辆车的车身是木质敞开式的,上面带一个顶篷,双排座,它的外形看上去还留有18世纪欧洲马车的痕迹。

二十年后,17岁的溥仪在紫禁城里开始学骑自行车。玩到兴起,他下令将所有的门槛都砍掉。长春伪满皇宫有溥仪汽车复制品。

1949年,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响过不久,56岁的毛泽东乘坐专列抵达莫斯科。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既是为了中苏结盟,同时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外援。面对几近崩溃的民族工业,毛泽东曾感慨地说:我们会造什么,除了桌子椅子连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

12月21日,刚刚到达莫斯科的毛泽东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当看到一辆接一辆的汽车驶下装配线时,他对随行的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当时全国的汽车只有十万辆,面对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这些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随后在与苏联签署的第一批援助项目中,就有一个年产三万辆的汽车制造厂。

五十年前的孟家屯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废墟,这里距长春西南六公里,原本是侵华日军731细菌工厂的旧址,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厂址最后确定在西南郊的孟家屯,这里不仅有大片荒芜的土地,而且靠近惟一的火车站。

这块饱受日寇蹂躏的不毛之地,一时间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经过战火洗礼的老革命,远渡重洋回来报效祖国的汽车专家,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上海的老技工,以及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志愿军战士,甚至大批的吉林农民,在这一年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孟家屯。

1953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兴建第一座汽车厂的消息,它只是号召全国人民要以高度的热忱和更大的努力来支持这个巨大的建设工程。随后,北京上海的机械设备,太原重庆的建

1筑材料,以及长白山的木材、松花江的砂石源源不断地运往孟家屯。同时来到孟家屯的还有从上海、北京等地提前毕业的大学生们。

1956年7月14日,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孟家屯诞生。

1956年7月15日,五十岁的老司机马国范,启动了马达,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缓缓开下了生产线。

第一批驶下生产线的解放牌汽车叫CA10型,这是一款以苏联吉斯150为蓝本制造的汽车,它自重3900公斤,装有90匹马力、四行程六缸发动机,载重量为4吨,最大时速65公里,经过改进,它更适合我国的路况以及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第一批下线的解放牌卡车,参加了1956年的国庆阅兵式,之后一部分汽车在天安门被展出,在那里,无数群众争睹国产汽车的风采。

1956年的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政协礼堂开幕,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在会上,他希望有天能坐上国产的轿车。

生产轿车,对一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概念,而当时由苏联包建的一汽,基本上是一整套生产卡车的建制,要开发国产轿车,既没有资料,也没有工装和设备,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研制成功,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

1956年11月2日,毛泽东第二次出访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莫斯科,毛泽东特地接见了中国留学生。他在分析国际形势时做了这样形象的概括:世界的风向变了,现在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压倒了资本主义的西方。“东风压倒西风”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的口头禅。

回国不久的毛泽东来到一汽视察,在肯定了一汽工人制造出了解放牌汽车后,他对陪同的饶斌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呀?”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提到希望坐上自己的小轿车,这句话给试制工作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4月份,一汽全厂动员,组建了突击队,用大跃进的速度,经过23天的日夜苦战,第一辆国产轿车诞生了!

虽然这是一辆定位给普通百姓乘坐的小轿车,但今天看

来,它还是颇具民族风格。车头标志为一条金色的龙,流线

型的车身,上部分银灰色,下部分为紫红色,车灯是具有民

族风格的宫灯,在这辆六座小汽车上装有冷热风,发动机最

大功率70马力,最高时速可达128公里。同时还给它取了一

个特别具有时代特色的名字叫“东风”。

此时,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正在北京召开,厂长饶斌专程送

车进京。5月21日一大早,东风轿车驶进了中南海。

下午两点,毛泽东来到小花园停车场,他兴致勃勃地围着

汽车看了又看,问了又问。最后,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

伯渠一起坐了上去。毛泽东的身材太魁梧了,以至于在钻进

轿车的时候显得有些困难。

东风轿车环绕绿色草坪行驶了两圈,稳稳地停在了原地,车门打开,毛泽东满面春风地跨出车门,高兴地说:“好啊!

终于坐上我们自己的小轿车了!”

在那一年,让毛主席坐上自己生产的轿车,也成了不少省份的口号。

1958年6月北京的“井冈山”牌轿车;

1958年9月上海汽车装配厂生产的“凤凰”

牌轿车;

1959年北京生产的“东方红”牌轿车。

试制红旗轿车:厂领导把选中的外国汽车全部

拆散了放在一起,然后就把所有车间的负责人

请来,让他们自己看,谁能做哪个部件,就把

哪个部件抢走,大家开玩笑地说这是“开庙会

“。这是一个特殊的团队,没有设计师,只有各级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的试制小组。

红旗轿车经过一个月试制宣告诞生。红旗轿车式样美观、庄严、大方,内外装饰富有民族风格。车身是流线型的,通体黑色,车头中央是一面用塑料做成的红旗,宫灯式后灯,仪表盘涂福建大漆,发动机罩前上方直立重叠着五面红旗,车上装有V形八缸式顶置气门发动机,最大功率200匹马力,最高车时速185公里。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那天,伴随着天安

门广场隆隆的礼炮,六辆红旗轿车行进在游行的队伍当中,两

辆红旗敞篷检阅车载着共和国元帅检阅了海陆空三军。红旗不

仅是当时国产的最高级轿车,同时作为国宾用车扬名海内外,然而为了确保红旗的生产,一汽停止了东风小轿车的生产。三

百多套东风轿车的模子,也最终被遗弃。

从第一辆红旗的诞生到停产,红旗一共生产了1247辆,今

天,当年为数不多的红旗车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从1959年国庆游行开始,乘坐红旗轿车阅兵成为了惯例。

从那时起,红旗车已经不仅仅是一辆简单的交通工具,在人们

心中,它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含义,成为一个民族荣誉和尊严的象征。

二汽的故事:

历史选择了十堰,从1969年建市到今天,十堰因汽车而昌盛。

十堰,北有武当山,南有神农架。东风是十堰的灵魂和象征,许多十堰人还是习惯叫它原来的名字“二汽”,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东风公司蜗居秦巴深山40年,十堰人喜欢称自己的城市为“东方底特律”,在这条东西32公里,南北8.5公里的狭长山谷里,活跃着以东风汽车公司为首的近200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具备年产4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20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与恶化,中国周边的局势越来越严峻。在南边,越战升级,在北部和西部,苏联开始秘密陈兵,在东南沿海,战争威胁也越发明显。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业的70%集中在东南沿海。出于国防战备和调整工业布局的考虑,中央决定展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西南和西北开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建设。出于战备的需要,二汽将制造军事越野车和重型牵引车作为主要规划。

二汽的建设方针是“以军为主、军民结合”,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愈演愈烈,军代表完全控制了二汽的建设。1971年军代表提出,要求在国庆前出五百辆汽车。为此,1300多台设备未经调试就带病进山,根本没法生产。为了向国庆献礼,只好四处找来一些汽车配件,强行拼凑出了20辆卡车前往武汉参加国庆游行。

游行那天,为防止意外,特意在主席台前安排了200来个膀大腰圆的壮小伙,单等着汽车一来就一拥而上,围住每辆车作欢呼状,以备在汽车熄火的时候能把它推出场。

1972年,二汽结束了军管。1975年10月,饶斌亲自开着第一辆2.5吨东风卡车驶下生产线。东风车的第一次亮相,就被委以重任。它们被大量装备到部队,由于马力大、速度快,善于爬坡,因而在军队中大显神威。经过战场的检验,二汽进入了顺利的发展。

随着企业的发展,1993年,二汽改名为东风汽车公司,如今,它不仅在襄樊、武汉,甚至在江苏、广东都已建立起生产基地,同时与雷诺、日产等跨国公司进行了全面合资。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汽车企业,深居大山的东风不得不面临新的历史抉择。2003年9月28日,东风汽车公司决定将总部正式从十堰“迁都”武汉。

合资汽车的故事:

1979年元旦,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年联欢会,人们在笑声中迎来了新年,这一天,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饶斌提出了在汽车工业中搞一个合资试点的大胆设想。

诞生于二战时期的美国汽车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越野车的老牌厂家。当时美国汽车公司经营欠佳,所以一直想拓展海外市场。1979年1月16

日,在北汽这栋简易的办公楼,中美双方开始了第一次会谈。

从1979年一直到1983年,整整持续了四年半。1984年1月15日,中美合资经营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业了,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

1985年,耗资3000多万元的设备从国外引进来,工人们奋战了10个月,建成了一条具有年产7000辆切诺基汽车的生产线。开业后又经过了一年的等待和谈判,美方才拿出了他们视若珍宝的全部技术资料。

为了抢在10月1号前生产出第一批车,向国庆献礼,工人们在美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日夜奋战。1985年9月26日,第一批切诺基诞生。

不久,这些豪华越野车开始出现在长安街、宾馆饭店和各个角落,它兼具越野车和轿车的性能特点,因为适合当时中国的路况,很快成了汽车市场的宠儿,供不应求。

当时上海汽车工业在国内汽车行业中还排不上号,整体实力不如北京,就连南京也不如,零部件企业尽是弄堂小厂,干轿车显然是勉为其难。在这个装配线确定以后,他们邀请日本人到上海来商谈这件事情,并且请他们到上海汽车厂去看看,结果他们看了以后说,你们上海汽车工业还停留在我爷爷时代的那个水平,所以这样的话,根据你们现在的状况,要搞现代化的企业这是不可能的。

在老上海的记忆里,他们的轿车是敲出来的。当时工厂从锦江饭店借来一辆德国1956年生产的奔驰沙龙做样车,组织了一批手艺高超的钣金工人依样画葫芦地敲出车身。制出一块叶子板要拷几万锤,一个车顶要拷十多万锤,以至上海汽车厂的车间里暴风骤雨般的铁锤声夜以继日响个不停。

经过短短四个月的捶打,在1958年末一辆表面涂着黑色磁化漆的“凤凰”轿车驶下了简陋的总装台。凤凰的车身为无大梁结构,装着南京生产的六缸发动机,前后风窗是曲面玻璃,车里有收音机、电钟、点烟器,还有暖气设备,可谓当时的豪华车。在敲出22辆凤凰车后,遇上了天灾人祸的困难时期,上海工人再也敲不动了。直到1964年,改名叫上海牌轿车。

1978年,当时的机械部部长周子建率领的代表团对欧洲进行机械工业的考察,并到德国大众公司访问。上海武康路390号,一场长达六年的在这里拉开了序幕。1984年10月10日,经过六年漫长的马拉松式桑塔纳谈判,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合作协议。

80年代中期,桑塔纳(SANTANA)问世,俗称桑车。

桑塔纳问世,许多人都把此车当作了“高档车”。转手倒卖一辆桑车最高价可卖到22万元。当时有人形容,卖桑车不用店铺和营业员,只要总经理一个人开票就可以了。同所有的紧缺商品一样,桑车要批条子才能买到。

至今桑车生产已近200万辆,“一枝独秀”由此得名,1998年,曾婉言谢绝与上海合作的丰田公司原社长奥田硕来到上海,看到满街的桑塔纳,不由感叹道,“现在连一辆皇冠都看不到了”。

桑塔纳项目开工之初,走国产化道路就成了中方的既定道路。然而,桑塔纳搞了两年,国产化率只有2.7%,一辆上海桑塔纳只有车轮、收录机和天线是国产的。

当时国家计委批给上海大众进口散件CKD组装桑塔纳的数量只有89000辆,但是,按照合同规定,桑塔纳国产化的零部件必须送到德国,由大众公司的狼堡总部用其严格的标准进行认可。德国人知道,如果不坚持高标准,质量频频出问题,公司一样要倒牌子,要垮台。

零部件要由德国人认可,二十年前,听到这个规定,凭直觉就会想到这是德国人在有意卡我们的国产化进程,逼迫我们永远买德国大众的散件装车。

比如说有一个叫喇叭了,都按这个喇叭,喇叭在德国来讲按的寿命是5万次,但是在中国对这个配套厂要求是10万次,达不到10万次,大众就不能采购,所以这个配套厂很想不通,很有意见,向上也反映,说德国人真正是刁难我们,为什么德国人只要5万次,对我们要求10万次,这个传出去了,一直传到北京了,相当高的层次的都谈这个事。”

1986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主任朱镕基专程为桑塔纳的国产化问题来到上海,来之前,他听说,上海大众的中方总经理帮德国人“卡”中国零部件厂,使国产化进展缓慢。

在厂里,他听到汇报说,刚刚下午在试车装配线,轮胎在实验台上试的时候,轮胎的外部的橡胶和里头的连布脱开了,等于这个轮胎裂开了,这个轮胎的橡胶进口的,设备进口的,问题出在管理上,很多地方还有薄弱环节。如果这个轮胎在高速公路上要开起来,这个汽车要出大问题。”

朱镕基陷入了沉思,他对国产化的艰巨性有了新的认识。朱镕基提出,要在全国择优布点,打破地区和行业限制,建立桑塔纳国产化的共同体。以后对于来告状,来吹风的人,他更是斩钉截铁地说:“桑塔纳零部件国产化,要坚持德国大众的标准,绝不能搞瓜菜代。”

二、汽车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作用

1、交通工具:扩大人类活动范围,加快生活节奏。

2、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相关领域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橡胶、玻璃、纺织品、木材、涂料等)

3、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显示一个国家机械、电子、计算机科技的水平。

4、带来的问题:

1交通拥堵,停车位短缺。○

2大气污染。○

3燃料短缺。○

总之,汽车已经成为当代物质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三、汽车类型(先自己讨论)

汽油机

(一)用途:(P9~10)

柴油机售货、消防、救护、环卫、市政路灯、转播、勘探、机场燃料电池(H2、O2货箱、仓栅、冷藏、自卸、罐式)复合式(内燃机发电+F-

1、拉力赛、冲刺赛)1227.73km/h(房车、高尔夫、(二)动力装置:

(三)道路条件:公路用车和非公路用车(矿山、工地、机场、林场)。

(四)行驶机构:

1、轮式(4×2、4×4、6×6、8×8)

2、其他:履带、雪橇式、气垫式、行走式

发动机位置及驱动形式:front(前),rear(后)

FR、FF、RR、MR、nWD

(六)按乘员及载质量:见P1

2四、编号规则:见P13。

EQ1090F(曲面玻璃,单排座)、SQ5090GSY(啤酒运输车,石家庄、专用、罐式、食品液体)轿车车身:SGL超级豪华、EFI电喷、T柴油、Turbo涡轮增压.。

五、汽车总体构造

1、发动机(机体曲柄、换气、供油、冷却、润滑、点火启动)。

2、底盘(传动、行驶、转向、制动)

3、电子与电器设备。(电源、起动发电、仪表、电控设备)

六、汽车行驶原理

(一)驱动条件

1、驱动力:Ft2、阻力(滚动Ff、空气Fw、坡度Fi、加速(惯性)Fj)

3、驱动条件:Ft=Ff+Fw+Fi+Fj(匀速行驶)

Fj=0匀速上坡Fj>0加速上坡Fj<0减速或停驶

(二)附着条件

轮胎与路面之间摩擦、抓着的情况就是附着。附着性能取决于轮胎与路面之间摩擦力的大小。这个摩擦力阻碍车轮的滑动,使车轮能够承受路面的驱动力。

当车轮所受驱动力 > 轮地的最大静摩擦力时————> 滑转

注意:松软路面有抗滑作用。

名次:

附着作用:(轮地的摩擦+胎纹与路面凸起相互作用)综合在一起称之。

附着力(Fq):由附着作用所决定的阻碍车轮滑转(或推动车轮前进)的最大力。

Fq = GφG:附着重量φ:附着系数

7.台湾服务业发展概况 篇七

台湾“行业标准”规定的“服务业”共计13类,包括批发零售业、运输仓储业、住宿餐饮业、资通讯传播业、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技术服务业、支援服务业、“公共行政与国防”、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工作服务业、艺术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台湾服务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早在日据时期,服务部门中的行政、贸易、商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已初具规模,由于当时台经济以农、林等一级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是农业之外最重要的产业部门。

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陆续实施进口替代、出口扩张政策。50至80年代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由1952年的19.5%提高至1986年的44.8%,就业人口比重由16.9%提高至41.6%。这一时期人均GNP由197美元提升至4071美元,带动岛内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消费型服务业稳步增长,加上辅助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科学技术服务业等也有一定程度发展,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始终保持在47%~50%左右,比工业占GDP比重高出至少3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1961年的30%左右提高至1986年的41.4%。服务业主要部门包括批发零售业、“行政及国防”、不动产业、运输仓储业及金融保险业,1986年五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7%、17.6%、11.6%、10%和8.7%。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经建会”Taiwan Statsitical Data Book 2009绘制。

(二)快速发展时期(1986—1995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台湾推动的自由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及促进产业升级等各项财经举措,为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台制造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开始向服务部门扩张或转型;市场开放使外资服务业进入岛内,促进台服务业结构由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1986年台当局出台“推动策略性服务业发展方案”,以融资、投资奖励等手段重点扶植产业关联效果明显、市场潜力大、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和附加价值高的超级商场、连锁商店、征信保全业等14项策略性服务业。1986—1995年成为台服务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服务业产值由1.3万亿元(新台币,下同)增加至4.6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4%。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医疗保健业19.4%,其产值占GDP比重由0.7%提高至2.1%,其次是金融保险业和不动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8.7%和17.4%,占GDP比重均上升约4个百分点。1995年台前5大服务业为批发零售业(24.6%)、不动产业(15.3%)、“行政国防”(14.2%)、金融保险业(13.0%)及运输仓储业(7.3%)。1988年台服务业占GDP比重突破50%,1993年又突破60%,标志着台已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同期人力资源也由第一、二产业部门流向服务业,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1986年的41%上升至1995年的51%。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经建会”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11绘制。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经建会”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11、“主计处”统计资料库数据计算绘制。

(三)调整转型时期(1996年迄今)

在经历了10年快速发展后,台服务业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减缓,1996—2000年间服务业平均年增长率从两位数下降至8%。服务业进入调整转型期,岛内市场狭小、生产外移,以及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弱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台当局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2004年制定“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2005年实施“促进商业研究发展辅导办法”,2009年出台“服务业发展方案”并成立“行政院服务业推动小组”,2011年着力推动10项重点服务业。但10年来台服务业增长率逐年下降,2000—2010期间,年平均增长率已降至2.9%,落后于工业(3.2%),金融保险业、运输仓储业等甚至呈现负增长。台服务业结构出现变化,2009年前五大服务业调整为批发零售业(28%)、不动产业(13.8%)、“行政国防”(1 1.5%)、金融保险业(9.6%)、教育服务业(7.5%)。

台湾服务业的发展特征

台湾服务业发展受岛内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呈现以下特征:

(一)发展早熟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律,主导产业依次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但台湾在过去60年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始终占最大比重。1952年台湾服务业产值比重已达48.4%,即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化时期,工业产值也从未超过服务业。1980年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传统服务业升级,更使台湾服务业比重快速上升。2001年达69.4%,已接近美(78.2%)、英(73%)、日(71.6%)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同期台人均GDP仅13,348美元左右,与美(35,441美元)、英(24,387美元)、日(32,651美元)等相比台服务业提前进入成熟期。

台服务业呈现上述特征主要是受特殊的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影响。首先,台湾是外向型岛屿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对服务业(如外贸、金融、保险、仓储、运输等)依赖相当高,服务业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快速成长起来。其次,早期国民党当局为对抗大陆,设置了异常庞大的军队、行政系统,军、公、教人数众多,导致“公共行政”服务产值庞大。此外,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岛内资金过剩,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和房市,金融及不动产等行业出现非正常增长,即所谓的泡沫经济,这股泡沫是撑大台湾服务业产值的重要因素。

(二)增长缓慢

美、英等服务业发展成熟的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速与服务业增速大致相当。尽管台湾经济中的服务业比重已接近美、英的水平,但实际服务业生产力偏低,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台经济仍主要依赖制造业出口带动。尤其是2000年以来,台服务业处于超低速发展阶段,2000-2009年间,服务业劳动生产力指数年均增长2%,远低于工业和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为:一是大多数服务业发展较成熟的地区都以现代服务业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但台湾相关服务行业如医疗保健业(-1.1%)、金融保险业(0.3%)、技术服务业(-0.3%)等劳动生产力基本呈低增长或负增长状态,目前台湾服务业的主要增长源仍然是批发零售、不动产业等传统服务业,难以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二是台服务业以岛内需求为导向,过去主要依靠生产性服务业(支持生产活动并使其他产业顺利经营和发展的服务业)如金融、通讯、信息、流通业等带动整体服务业发展,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岛内企业加快对外投资,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岛外,对岛内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三是2000年以来台人均GNP一直处于13,000至17,000美元的水平,并未随经济增长而明显提升。受台民众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岛内生活型服务业如批发零售、食宿餐饮、医疗保健业等也基本呈低速增长态势。

(三)就业率低大多数服务业仍属于劳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工业化发展,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大量流入工业部门,而当服务业发展成经济主体时,劳动力应随之流入服务业部门。服务业发达的地区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一般高于或接近产值比重,如香港、美国、英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86%、79%、77%(2006年),韩国服务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62%和66%。但台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仅58%,远低于产值比重68%。造成台服务业就业能力低于正常水平的主要原因是:表面上看台服务业产值比重接近70%,已处于发展成熟阶段,但其实际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台服务业中“公共行政及国防”、不动产业、进口税、加值型营业税等占服务业产值比重近30%,占GDP比重超过20%,但这些服务行业对就业的贡献很小,拉低了整体服务业的实现就业率。这也是台失业情况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台结构性失业(因产业结构改变而失业)人数已攀升至5.6万人,其中许多都是产业结构调整后从制造业领域流出,却并未被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中央银行”国际收支平衡季报绘制。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投审会”统计数据计算绘制。

(四)服务贸易长期逆差

对外贸易包括商品进出口和服务进出口,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服务贸易的内容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重要性不断提升,美、欧等发达国家服务业贸易已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台湾属于外向型经济,商品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0%,但台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主要服务岛内市场,服务贸易长期呈逆差状态。据台相关部门统计,1995-2007年台服务贸易逆差累计达730亿美元。直到2008年以后,受两岸加快经济合作、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台服务贸易才由逆差转变为顺差。2010年台服务贸易出口金额增长了28.7%,服务贸易净收入(顺差)达29亿美元。其中,在台“中央银行”规定的三类服务贸易(运输服务、旅行服务与其他服务)中,运输服务贸易由2007年逆差11亿美元转变为2010年0.4亿美元顺差,旅行服务贸易由2007年逆差39亿美元缩小至2010年7亿美元。台服务贸易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最主要的因素是“三角贸易”规模扩大,即所谓“台湾接单、海外生产”,台湾厂商仅在岛内保留营运总部,将来自美、欧等地的订单转移到海外(以大陆为主)生产,2010年台“三角贸易”净流入超过100亿美元。若剔除这部分原本属于商品贸易范畴的“三角贸易”,台服务贸易实际仍处于逆差状态。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台服务贸易影响力呈下降态势。2000-2008年,台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比重由1.34%下降至0.89%,占亚洲比重由6.52%下降至4.64%;2000-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占全球比重由1.75%下降至0.94%,占亚洲比重由7.08%下降至3.77%;2009年台服务贸易出口比其他“四小龙”地区香港、新加坡、韩国分别少551亿美元、431亿美元、251亿美元,且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五)两岸合作滞后

20世纪80年代受岛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以及新台币快速升值等因素影响,台商纷纷赴海外展开大规模投资。台商对外投资(大陆除外)的重点迅速由制造业转移至服务业,据台“主计处”统计,截至2010年底台对外投资服务业金额累计达402亿美元,约占对外投资总金额的61.3%;2010年投资海外服务业15.9亿美元,其中,亚洲占37%,主要集中在香港(10%)和马来西亚(23%);北美洲占25%,以美国(24%)为主;欧洲仅占1%;其余大部分经“免税天堂”进行转投资,包括加勒比海(28%)、萨摩亚(3%)等。

祖国大陆是台商赴海外投资的最重要地区,截至2010年底台湾投资大陆金额累计达973亿美元,占台资金流出总额(1629亿美元)的60%,但台商投资大陆呈现与其他海外地区不同的特点。由于大陆生产成本低,早期台商赴大陆投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后又发展至高科技制造业,但服务业投资一直不是重点,截至目前台湾投资大陆服务业仅120亿美元,约占12%。然而,2008年以来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呈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2009年服务业占投资总额比重分别升高至14.8%和15.7%,2010年更快速攀升至24%。2010年台投资大陆服务业35亿美元,首次超过对其他海外地区的投资,且超出金额1倍以上。从投资行业来看,2010年台商投资大陆通讯传播业同比增长2倍、金融保险业增长9倍、不动产业增长65倍、技术服务业增长11倍、“公共行政及国防”业增长25倍。

现阶段岛内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台湾当局的高度重视。10年来,台湾当局先后制定多项服务业发展规划,如2004年“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与2006年“服务业产业升级转型计划”,但效果均不显著,并未实现其将服务业产值由2006年的8.5万亿元提高至2009年10.5万亿元(实际产值8.7万亿元)等基本目标。2008年马当局执政后,提出“产业再造”施政方针,敦促“经建会”等部门研拟出台了新的“服务业发展方案”。2009年12月台“行政院”多个部门共同组建“服务业推动小组”,截至2010年底止,台当局制定完成了全部10项重点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及执行措施,并于2011年全面启动10项重点服务业的推动方案。但台湾当局一系列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措施能否奏效仍值得观察。

8.澳大利亚核桃发展概况 篇八

1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1.1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历史

澳大利亚核桃种植有记载的最早时间是1820年,种植区域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核桃的种植,现在已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核桃主产区之一。有记载的最早核桃商品化种植时间是1870年,位于维多利亚州东北部的欧恩山谷,分布有40hm2的核桃种植园。核桃的科学种植是由亨利兄弟于20世纪2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对当地品种和引进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最后种植数量达到了3000多株,主栽品种是法国的法兰魁特(Franquette)。

1.2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核桃的商品化种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的核桃种植园遍布于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塔斯马尼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州。尤其在塔斯马尼亚州,1998年前后,韦伯斯特(Webster)核桃得到了大量的发展,种植量达到18万株,现在已经进入了盛果期。虽然澳大利亚的核桃产业发展很快,但核桃每年进口超过4500t(吨),而澳大利亚国内的产量只有300t(吨)左右。随着澳大利亚国内核桃的快速发展,该国正进一步拓展国内外核桃市场,进行高品质核桃生产和发展附加值高的核桃加工产品。

2澳大利亚核桃的发展战略

2.1澳大利亚核桃发展总体目标

选择和培育能够适应澳大利亚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彻底改善核桃种植园经营模式,制定统一的质量和管理标准;发展高效、低耗的核桃采收方法和核桃深加工技术。

2.2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具体目标

2.2.1核桃品种通过和核桃种植户充分合作,调查现有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和核桃质量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通过种植试验,从新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中选择适合各个地方气候和土壤的优良适栽品种。争取到2010年,澳大利亚所有核桃种植园所栽品种都是最适宜本地区栽培的,并且生产的核桃都符合市场的高质量要求;加快核桃优良品种的繁殖技术,包括组织培养技术在核桃优良品种苗木繁殖方面的应用;通过组织专家会议和田间实际考察,大力宣传核桃品种适地栽培的重要性;积极和国际核桃研究机构合作,互换研究信息,促进澳大利亚核桃育种国际化和本地化,

2.2.2核桃固的管理改善现有核桃园的管理和经营技术,筹集研究基金,使核桃栽培管理方面的研究快速、高效地进行,并将研究成果迅速普及;核桃园管理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枯萎病的防治、节水灌溉、树体管理和科学施肥;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从而保证高质量核桃的生产;核桃园种植者应该多和政府、研究机构和核桃经营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使核桃生产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适应市场要求,向高质量、高标准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核桃单位面积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2.2.3核桃的采收和加工定期召集核桃种植者举行核桃论坛和技术培训,保证核桃的采收和加工符合市场质量要求。适时利用机械化采收,尤其在破壳取仁过程中,要利用合适的机械,保证核桃仁的完整和符合市场的要求。核桃的加工要保证核桃仁的营养和加工品外表的美观。

2.2.4核桃产品质量的保证和营销澳大利亚于1990年成立了澳大利亚核桃工业协会,代表和保护核桃种植户的利益,在核桃的收获、晾晒和加工技术方面制定统一的核桃质量标准,包括标识语,协会积极鼓励核桃种植者和核桃经营者执行统一的核桃质量标准,大家都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核桃质量,有利于澳大利亚核桃的发展。协会及时了解澳大利亚国内外核桃的行情,抓住机遇,发展新的市场策略和技术,为澳大利亚核桃的经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澳大利亚国内,让消费者了解本国核桃的质量,了解核桃对身体的保健作用,指导他们怎么来食用,通过在农业博览会上的展示、在食品市场的推销和收获季节举行各种促销活动,来提高消费者对核桃的认识;在国际上,澳大利亚核桃工业协会瞄准欧洲市场和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过采用低成本的核桃生产和加工技术来提供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核桃,从而拓宽澳大利亚核桃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和竞争力。

上一篇:人音二年级第四课教案下一篇:笔筒广告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