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调研提纲

2024-09-12

信息化调研提纲(通用8篇)

1.信息化调研提纲 篇一

企业信息化规划调研提纲

—企业总体情况

一、企业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表

企业性质、企业法人、行业类型、经营管理方式、员工人数、主导产品、产值及销售额等。

2.主要股东。3.对外投资项目

4.子、分公司及其他分支机构

二、组织机构(组织机构、部门设置,相应的职责)1.组织结构框图

2.企业布局图(企业地图和主要部门位置)3.职责(含子、分公司)

三、经营管理

1.连续三年工作计划、总结 2.各种规章、考核制度 3.战略、规划 4.发展前景预测 5.各种经营情况 6.风险管理

7.原材料采购政策

8.主原材料供应是否稳定(主要供应商、价格和供货地点是否稳定)9.生产体系

1)设备、厂房

2)主要工艺、技术、生产线

3)主要成品生产能力及开工率

4)生产过程控制管理

5)产品情况 10.研发体系

组织机构及人员

运作方式企业的其他部门的关系协调

科研成果与企业外其他机构的合作 11.质量保证及控制体系 12.营销体系

组织及人员 成品销售情况 广告及促销情况 营销渠道及网点

管理控制及奖惩措施等

13.信息化规划的近期目标 14.信息化规划的远期目标 15.信息化规划的投资目标

四、外部环境

1.所属行业(行业政策、产品政策、技术情况及发展前景、市场、竞争)2.在行业中法人地位及优劣势分析(SWOT分析)3.主管部门介绍及公司与主管部门关系

五、各业务部门详细情况调研提纲

1.各业务部门反而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和职责;规章制度

2.主要业务和业务流程(母子流程图、子流程描述和业务活动描述)3.收到哪些报表,从哪里收

4.送出哪些报表,送到哪里去,每张报表的数据来源(来源于哪些单据、报表或其他数据源)

5.收到哪些单据,从哪里收 6.送出哪些单据,送到哪里去 7.对单据做什么处理

8.工作中存在哪些困难,希望信息系统解决什么问题

企业信息化规划调研提纲 —企业标准化工作基本情况

1.2.3.4.5.6.标准化的端口管理部门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

请详细介绍标准体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建立情况? 现在执行的标准有哪些?(包括国标、企标、行标)现在标准的保存及查询方式是怎样的?(手工或计算机)

请简要介绍各部门对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执行情况?

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工具、设备、部门、员工等是否实现标准化统一编码?如果有,请介绍其编码规则,并举例说明?

7.各部门所使用单据是否进行了统一编码?如果有,请介绍其编码规则,并举例说明? 8.当前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主要存在哪些困难?拟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9.请谈谈企业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对企业信息化工程有些什么近期和远期需求?

2.信息化调研提纲 篇二

根据省草原总站2014年的调研统计,全省14个市州中有12个分别设有本级草原站、饲草料站或草原监理站,全省86个县区市中有66个设本级草原站、饲草料站或草原监理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13人,基本覆盖了全省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本次调研重点走访了市州草原站,并利用各种会议对县草原站参会人员进行访问,共计67人次。

网络问卷的提问设计分为四大板块:受访人群构成及其所在单位、日常办公场景与信息共享方式、个人信息化工作能力与提升以及对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认知与解析。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68份,调查地域覆盖率达89.10%。

文献调研选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为检索数据来源,检索得到相关的文献2638余篇,剔除新闻报道、科普文章、产品广告以及行政发文通知等无关文献和重复文献,最终得到检出文献2497篇(1981-2014年),检出率94.66%。学术刊物是刊发检出文献的主力(图1),草原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多集中于本世纪,并呈逐年递增态势(图2)。

二、甘肃草原信息化现状

甘肃与全国信息化浪潮基本同步,全省草原信息化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在偏远的草原地区,随着现代通讯技术水平和人口科技素养的逐步提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得到普及,为草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条件。在草原行政管理部门、草原科技工作者和信息技术集成开发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采集、传送和处理的速度和时效以及信息决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且发展势头良好。

㈠草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

1. 硬件条件基本具备。

随着电脑化办公条件的逐步加强,除个别偏远牧区以外,问卷调查受访者的98.4%拥有办公电脑,个人拥有电脑率69.8%,已经接入并且能够正常使用互联网的达到了70.9%,草原信息化工作的硬件基础已基本成形。表1引自全国畜牧总站2014年开展的体系机构建设情况调研有关信息装备的调查结果。

2. 信息化传媒逐步成形。

甘肃草原信息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门户网站。自2008年开通以来几经改版优化,目前设有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生态专题、技术服务、草原建设、草原防火、监督管理等十余个栏目,年均上传更新发布各类信息千条以上,阅读浏览点击在十万次以上,成为宣传甘肃草原、普及草业技术的基础平台。

3. 网络交流得以充分利用。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各专业QQ群和12316短彩信平台的建立和使用,为迅捷地传达、交流各种政务、业务信息提供了便利。特别是业务技术培训方面,改变了以往的组织形式,基层参训人员无需集中面对面讲授,培训方只需组织音视频教程在网络平台播放,各级参训人员在联网电脑前就能参与培训活动,既能拓展培训空间,又降低了培训成本。

4. 信息化工作方式已初步建立。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全省草原技术推广体系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以收集数据和整理报表为主体,多数人在电脑上采用电子表格或文档方式来处理数据,但还没有完全放弃借助纸笔或计算器的传统办公作业习惯,只有少数人使用统计图来表达数据分析结果。工作方面的联络与沟通,主要以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同事之间或单位之间电脑办公信息的相互传递主要通过U盘拷贝和网络工具传递来实现,很少使用网络信息共享手段,在他们的办公电脑中几乎找不到单位内部或单位之间协同工作的应用平台,只有20.7%的人提出了相关的需求来弱化“信息孤岛”效应。

5. 信息化工作意识已基本形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推动草原经济跨越式发展,能够提高草原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够改变草业生产方式,能够助力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够及时共享资源加快行业进步。草原工作的宣传、草原政策的落实、草原资源的保护、草原生态的治理和草原技术的普及等,是问卷调查受访者给出的草原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先工作的排序。

㈡科研推广体系成为推进草原信息化的排头兵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作为全省草业生产和草原建设的推广大站,在甘肃草原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2005年开始关注3S技术并在草原监测工作中得以应用;2007年承担的全球环境基金赠款(GEF)项目使3S技术应用在区域性大面积资源调查和草原生产力评价等方面得以充分地实践;2008年甘肃草原信息网正式上线;2009年在厅系统各单位间率先实现单位内部办公计算机网络化;2011年在草原生态奖补政策落实过程中建立了人工草地信息化数字管理平台试点;2012年业务科整体转型更名为信息科,为推动全省草原信息化工作从组织保障上添加了助力;2013年开展甘肃省第二次草原普查工作,3S和MIS技术将成为此项工作的基础技术框架并贯穿于始终;2014年启动了全省苜蓿草产业基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2015年启动甘肃草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为实现全省草原草业信息化行业管理与决策奠定基础。

兰州大学开设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了23个全国大型空间数据库和15个专业知识库,开展了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中国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牧区草畜数字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球潜在自然植被分类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在遥感监测、系统模型和仿真模拟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设立了“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和“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青藏高原草地改良与牧业生产、草业系统类型及其系统耦合、3S技术行业应用等研究。该院承担的“甘肃省格网化草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及示范应用”项目建设,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草地监测和退牧还草工程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在草原牧草生物量的遥感监测与估算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及其前身“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在牧区雪灾遥感监测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在植被覆盖格局分析及草原生态安全评价、西北民族大学在牧区主导产业模型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

㈢信息化成果应用现状

依托农业部草原防火项目,全省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设1个省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含信息系统及平台)、2个市(州)级防火指挥中心,建成3座国家级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8个县级草原防火站,建立起了草原防火信息管理系统。省草原防火指挥中心与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合作,在草原防火期每日发布火险和干燥度预报,通过卫星遥感全天候监测,及时发现火情,通过草原防火信息管理指挥系统予以处置。

在相关85个县(市、区)部署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审核录入290多万农牧户基本信息,约占总户数99.4%。其中草地面积最大的甘南州共录入117187条农牧户基本信息,占总户数100%。2013年全省新安排专项资金在8个牧业县部署草原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由省草原站牵头指导各牧业县完成草原基础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工作。每年一度的草原返青情况监测、草原生产力情况监测以及退牧还草工程效果监测等工作,充分利用RS、GIS和GPS的一体化集成技术,以陆地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配合典型区调查和路线调查,结合相关专业图件和知识,建立了空间分辨率为250米的同时相合成NDVI植被指数模型,将遥感数据反演成为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等面数据,为快速准确获得监测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

全省草原普查项目,综合考虑草地信息化管理及全省草地资源普查对草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需要,利用3S一体化集成技术在空间定位、分析和管理以及可视化表达等方面的优势,以2.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面路线调查,统一标准和程序,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全省草原普查工作。

全省秸秆资源统计、苜蓿产业基地统计、生物灾情分布、饲草加工企业分布等图上作业工作的开展,弥补了相关空白。甘肃草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启动,将开启甘肃草原信息化的全新局面。

二、草原信息化发展的桎梏

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尚属起步阶段,基础硬件条件配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行业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推进显得极不平衡。尤其业内从业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信息化大潮,对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认知与解析存在偏差,缺乏行业统一的策略与规划,分散建设的各种信息化项目,由于兼容性问题的困扰,并没有真正形成信息网络,点上突破明显大于面上的推进。

㈠草原信息化工作策略和目标不够明确

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在草业的运用和知识普及程度较低是不争的现实。近年来更多的相关工作基本集中在省和国家一级的技术部门或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从行政管理和政策跟进等方面的规划布局、配套措施等顶层设计不足,在战略层面还未形成草原信息化工作的全局观念,使得草原信息化工作推进呈不平衡状态。在基层单位走访座谈中,能明显感觉到“草原信息化就是加强草业宣传”的模糊认识,问卷调查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㈡尚未形成常态化信息工作机制

当前但凡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几乎全部被当作传统项目来做,这在工作启动之初是可以的,项目结束后若不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工作机制,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就处于凌乱松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有序性。在调研座谈中,人员队伍不稳定是被反复提及的问题之一。草原信息化工作只有稳定地融入到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解决好草原信息高速公路最初一公里的问题,才能够快速得到真实有效的高质量信息,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润滑剂”的效能和“推进剂”的作用。

㈢现有行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行业相关单位自行收集整理的资料数据,散布在各自独立建立的存储系统中,没有统一的格式和描述,有没有进行分类处理并进入数据库管理都不得而知,信息的管理及利用水平参差不齐。文献调研结果表明,2006~2013年间只颁布了6项有关草原信息化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省级相关技术标准完全空白。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必要处理手段,基层单位产生的描述性信息仅停留在文本文件中,数据性信息也只保存在电子表格当中。业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还停留在总结报告和打电话要数字,大数据汇总分析机制尚未建立,信息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效益流失严重。

㈣信息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不够

现有的网站和信息系统多数是宣传展示的平台,绝大部分内容是工作进展的报道和政策法规的收录,草原专业知识的信息量不够,大多采取文字加表格的传统表达形式,看完听完印象不深,数据可视化表现不够,缺乏质感。面对基层服务的信息少,尤其是对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在政策、技术、市场及社会化服务类的信息几乎空白。没有建立起行业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平台,信息化为为生产服务、决策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核心职能尚未建立。

㈤信息化宣传与培训不到位

基础软硬件配置、网站建设、协同办公平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户信息采集系统、草原防火信息系统等都属于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范畴,但大多数行业内人士对其认识模糊,对草原信息化开展的实际工作缺乏认知,对计算机到底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缺少足够深入的了解,甚至出现将业务信息系统服务器作为办公终端使用、卸载相关信息系统软件等错误的操作。

三、加快甘肃草原信息化建设对策

草原信息化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媒介、公文传递或网店营销,其终极目标是“全方位收集整理信息为全行业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其基本模式就是在行业信息标准化规范体系框架内,利用高效互联网络传输平台和现代大数据手段,将现场采集的前端数据和整理存储的后台资料进行有机整合,为草原生产与生态建设的结构性研究和科学性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

草原信息化建设,是针对草原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是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牵涉资源、生产、管理和流通等多个层面。因此,全面、深入地梳理和掌握行业内部各个环节以及相关行业间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流转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条件下开展各项草原工作的流程、机制和制度等保障措施,才能真正彰显出信息化对草原事业发展的强力助推作用。

㈠尽快出台草原信息化总体规划

草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应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措施等内容,从战略实现角度出发,自上而下地进行系统建设的统筹考虑,既重点突出又全面规划,既能以点带面又考虑历史系统的可继承性与再利用性,成为全省草原信息化总体建设的实施指南,真正避免实施中重复建设,从而有效保护信息化投资。

㈡强化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全局视觉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认真细致地梳理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业务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核心,可采用归类法对现有业务清理归并,理清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特别要对业务流程给予重点关注;信息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难点,要对各种专业数据的描述及交换规则进行梳理,重点制定相应标准和规范;应用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灵魂,着重考虑可视化信息展现、动态的数据共享以及灵活的即时服务等设计;技术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础,要重点关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3S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

㈢建立草原信息化标准体系

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终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草原信息有文字、数字、图像、视频等多种类型,每一条信息又具有编码、来源、内容、时效等属性,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来约定,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当前,全面提高信息质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甘肃草原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可参照《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技术参考模型,按照“面向应用、采标优先、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的原则,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总体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五个层面开展工作,在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引用并制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急需的、共性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标准,提高强制性标准的比例,鼓励推荐性标准的应用推广。

㈣建立健全草原信息化常态化工作机制

各级草原部门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相关所属各部门或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形成省、市、县三级草原信息化组织体系。组建各级草原信息化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级草原信息中心,明确职能、编制,落实经费来源,配备相应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其在草原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省草原信息化建设分省、市、县三级,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扩展到乡镇级,在统筹规划、分工合作的原则下进行联动共建。各级信息化建设具体工作由本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

㈤建立健全草原信息化工作考评机制

要始终坚持建、管、用并重,在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机制,为草原信息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草原信息化建设管理要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相关要求执行。在立项阶段,要把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等审批关。在建设阶段,应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责任人,严格执行国家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项目建设后期,要做好项目验收和评价工作,对未实现项目目标和未达到预期效果的要提出整改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考评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信息业务考评,优秀者给予奖励。

㈥广泛建立技术协作和资源共享机制

加强与草原有关的科技教育、企业等单位信息化共建。鼓励草原科研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家、地方相关科研课题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扩大各级各类建设经费支持。同时,在市场化效益明显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投资,加快草原信息化建设步伐。资金投入要建设和运行并重,在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同时,重视系统运行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升级换代以及人员培训等年度专项投资,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必要技术和资金保障。

㈦加强草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草原信息化建设集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草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本着“科学编制、整合资源、严格筛选、用管一致”的指导原则进行。下大力气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是草原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同样也是草原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都将落在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的肩上,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基层推广部门,身处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担负着一线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工作,是草原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龙头。全省草原机构要注重技术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草原管理现代化需要的电子政务技术队伍。

摘要:为摸清基层单位草原信息化现实工作条件,收集草原信息化科研和技术成果,总结草原信息化服务、宣传与培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调研等手段,开展了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调研。通过对目前全省草原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覆盖各级部门、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草原信息化体系,为建设生态草原、实现草产业飞跃发展奠定基础。

3.先调研再实施 确保信息化实效 篇三

“思科高级服务部将思科在技术、人力、研发等领域的投入,转化为符合成都银行切实发展需求的网络规划方案,在满足成都银行日后发展需求的同时,亦帮助其借助先进的网络架构创造更高商业价值。”思科高级服务大中华区副总裁徐维英在谈到与成都银行的合作时表示。

徐维英所说的“投入”、“转化”,实质上主要来自于思科服务部对项目全面的前期准备和考察。徐维英介绍说,通过对成都银行原有网络细致缜密的调研,思科高级服务部开展了一系列客户应用需求分析、原有网络架构梳理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思科高级服务部与合作伙伴四川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同为成都银行网络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上至全行网络整体规划,下至数据中心、广域网、数据安全等架构建设,思科服务部的这一规划涵盖了网络建设的各个层面,充分遵循了“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

在网络架构方面,思科服务部基于成都银行多中心服务、系统容灾业务以及管理运维需求,构建了一个两地三中心的体系。未来,这一两地三中心架构将承载成都银行业务交易、客户服务以及公司运转等关键领域的生产和管理。

4.信息化调研提纲 篇四

一、本县区“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初步思路。

二、本县区现有优势产业有哪些?

三、本县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是什么?

四、本县区是否形成产业聚集?本县区是否有建成、在建或

筹建的产业聚集区?产业聚集区主要承载内容是什么?产业聚集区投资主体和运营模式是什么?

五、本县区重点企业有哪些?

六、本县区信息化工作现状如何?

七、本县区信息化工作发展初步设想。

八、本县区信息化工作开展较好的领域有哪些?

九、本县区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工业企业有哪些?

十、本县区需列入市级“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事项有哪些?

十一、本县区需列入市级“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

划的重点项目有哪些?

十二、本县区是否获得过国家、省、市在工业和信息化方

面的授牌、奖励、项目支持及其他荣誉?

十三、各县区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方面出台了那些政策措

施?

十四、各县区需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协调解决的问题有哪

5.汇报提纲(调研) 篇五

今年以来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金品源煤矿全体干部职工按照公司确定的工作方针和部署,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抓生产、保安全,抓质量、促发展,抓管理、增效益,较好完成了各项指标和任务。

1、1-11月份生产原煤11.3263万吨.系统总进尺2890米,煤掘进尺完成1087.2米,半煤岩进尺70.5米;开拓进尺完成688.3米,恢复进尺1044米。共设棚子5212架。

2、一通三防做了大量工作,打注水钻孔1200个,孔深达7800米,打地质钻孔及超前钻探孔32个,孔深800米。注卤水30吨,副井消火注粉煤灰290吨。铺设管路1800米,使我矿消防火工作有了突破效果。

3、安全工作主要抓班前教育和安全培训,使职工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将各种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4、2012年工作目标

听了陈总的重要讲话,工作有了正确目标和方向,感觉压力非常大,要把压力变成动力,带领全矿干部职工加倍努力工作,扎实苦干,坚决完成23万,力争25万我们以“一通三防”为重点,以质量标准为基础。

1、抓安全培训,不培训不能上岗,抓安全带帽,落实责任,以小班为安全联保对象,到矿长以上干部实行包保,每个矿长保一个连队,要做到奖罚分明,使职工真正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安全坚决不生产。

2、抓质量标准化建设,以质量标准化为基础,质量不合格推倒重来。每旬一次,全矿队长以上干部质量标准化检查,发现不合格工程,从班长、队长到包保矿长进行罚款,达标连队给予奖励。

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我将带领全矿干部职工和公司保持一致,克服不足,迎接挑战,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把安全工作基层,把安全培训落实到人,坚决完成公司下达各项生产指标和任务,为十金源矿业发展和强大而努力奋斗。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金品源煤矿

6.调研访谈参考提纲 篇六

一、乡村干部

(一)基本情况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计划什么时候脱贫摘帽? 答:我办自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贫困户共有1114户3092人,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140户581人,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153户597人。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119户432人,2017年新识别110户352人,现在档贫困户712户2292人(其中新识别110户352人),2017年计划脱贫631人。

2、全乡(村)共有多少易地扶贫搬迁户、多少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和实际完成了多少户、多少人?

答:2016年我办没有搬迁任务,2017年预计搬迁74户324人。3、2016年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怎么样?与前两年比有什么变化?

答:近两年贫困家庭外出务工较好,主要体现在县城务工和省外务工。与前两年前相比,部分劳动力回乡创业,参加农村养殖专业合作社。

4、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医疗有哪些保障措施?费用报销情况怎么样?

答:主要体现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计生医疗扶助,民政医疗救助,由于大部分群众都是患长期慢性病,未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比例在75%左右。

5、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是否有保障?(应开展双语教育的地区双语教育开展得怎样?)

答: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有保障。

6、乡(镇)里2016年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多少户?还有多少?下一步危改计划如何?危改补助多少?

3、答:2016年我办321户(其中:贫困户51户),精准扶贫户按危房一、二、三级补助资金3.5万,1.5万,1万等三个级别补助。困难户危房一、二、三级补助资金0.5万,0.3万,0.2万等三个级别。2017年我办已落实四类人员贫困户危房改造112户,现各村已经启动,工程进度50%。

7、贫困村集体经济情况如何?

答:民族村集体约20万元,主要要农业局、民宗局各拔5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另民族村有30亩树林,价值约10万元。岭岗村有一片林场,价值约42万元。许土村75亩树林、价值约25万元。

8、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哪一项难度最大,为什么? 答:医疗保障,由于合医报帐有额度限制及部分药品不能报销,因此医疗保障难度相对较大。

(二)主要措施 1、2016年以来,乡(村)里享受了哪些帮扶政策?有哪些资金支持?比2015年有哪些变化?

答:我办2016年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2个,完成通组路15.86公里,64236平方米,串户路5.67公里,11684平方米,庭院硬化594户20088平方米,太阳能路灯安装185盏。通过大户带动,贫困户主动参与的方式,许土村顺风养殖合作社向29户贫困户发放鸡苗1450羽,落叶新村永华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23户贫困户参与养殖,凉水井养殖专业合作社10000羽的青灰鹅养殖基础正在申报中,将带动贫困户50余户;北口片区种植脱毒马铃薯涉及5个村,共计567户643亩(其中:精准扶贫户152户)。危房改造321户(其中:精准扶贫户51户),教育帮扶学生人数55人(其中:精准扶贫户55人),北口片区(北口、板王、许土、民族、岭岗)2016年初完成核桃种植6000亩,水果800亩,生姜3640亩,落叶新村完成种植葡萄300亩,现落叶、北口共有蔬菜基地5500亩。2017年,结合我办独特的地理优势及气候资源、根据群众的发展意愿,产业实行以短养长相结合的方式,现在已实施的种植项目有软籽石榴种植2330亩、马玲署种植460亩、天南星种植120亩、黄精种植80亩、头花蓼300亩,生姜种植6000亩,瓜果类蔬菜种植600亩,饲料玉米种植800亩,草莓种植200亩,商品鹅养殖100户,每户100只,建圈舍20平方米;龙潭惠农养殖场,规模300头。大户带动农户养鸡29户,每户免费提供鸡苗30只。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修建机耕道长30公里。主要有以工代赈资金,财政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教育扶贫资金,民族发展资金。与2015年相比,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明显提高。

2、贫困识别、动态调整操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答:在精准识别工作上,我办立足实际,把握贫困线,深入开展了大量的走访核实工作,并严格按照“农户自愿申请、驻村工作组核实、村民民主评议会、两公示一公告”等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抓实我办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我办在精准识别方面不存在贫困户产生程序不合法、可支配收入高于贫困线、私自撤户分户、人口不符、信息错漏等问题,贫困户识别工作上切实做到了精准。3、2016年,有些贫困户已经脱贫销号了,他们脱贫主要靠哪些政策举措?

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农户收入。危房改造,改善村居环境。教育培训,外出务工,项目扶持、产业带动、医疗救助、教育帮扶、易地扶贫搬迁等举措。

4、驻村干部在村里主要做了哪些事?

答:

1、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了解村情民意。

2、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扶贫政策知晓率。

3、积极协调资金,为民解决实际问题。

4、切实履行职责,协助村支两委推动民族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升支部亲和力和战斗力。

6、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提高农户的收入。

5、产业扶贫中,如何动员贫困群众参与?

答:成立合作社,采取农户入股分红,引进大型企业,用土地入股,按股分红。依托“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政策,指导村集体组建养殖合作社,并建立起贫困户(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实现产业化发展。

6、乡(村)有没有小微企业?带动多少贫困户就业?它们的发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答:

7、推进劳务输出有哪些举措?

答: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培训,引到外出就业,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正规企业联系,引导就业。

8、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答:能

9、在现有扶贫措施中,见效最明显的是哪些?

答: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危房改造补助,合医报销。

(三)意见建议

1、脱贫攻坚政策举措落实过程中,如何防止形式主义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答:

1、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2、按计划落实,3、加大督察力度。

2、如何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在整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方面有什么考虑?

答:

1、建立扶贫资金专户,2,严格报账程序和要求,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跟踪。对于大额扶贫资金,通过会议研究,集体通过,才能实施,严格报账程序和手术,在项目落实过程中,请审计部门全程跟踪审计。

3、对中央、省、地(市)的政策有什么看法?有哪些改进的建议?

答:建议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户的进入和退出可以不下指标,高于当年贫困线按程序退出,低于当年贫困线按程序进入。

4、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主要困难是什么?有什么解决问题的举措?

7.信息化调研提纲 篇七

一、相关文献综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日常活动进行运营管理,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了解和获取市场信息,产销对接,同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可以实时获得生产和进销存数据,帮助农民进行科学决策,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例如王志军等以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为例,研究了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在地理信息平台上研制开发了乡饮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信息平台。张新华等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化模式进行了研究。钱建平等在分析合作组织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以磁卡为载体的农业合作组织信息化管理模式。该模式包括内网和外网两个平台,在不同平台下建立应用系统。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西甜瓜产销合作社为实例,说明了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回顾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应该说成绩还是很大的。但是,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成果偏重于宏观政策方面,对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研究不够。2、研究方法侧重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偏重个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实证研究成果较少。

二、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数据分析

(一)调研数据来源

问卷设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信息化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期刊和文献,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趋势等有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收集。问卷从合作社的计算机终端拥有量、信息化投入、合作社员工培训、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等方面调查农业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接着从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和信息化对合作社的帮助等对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

本次调研对浙江省11市90县(市、区),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发放165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尽量在每个地区根据当地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水平选取发展较好、中等和较差的合作社各3-4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5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为73.3%。有效样本分布如下:杭州21份、宁波12份;绍兴8份、舟山12份、嘉兴12份;湖州9份、台州14份、金华10份、温州12份;衢州11份,丽水10份。共121份。

从被调查合作社的主营产品来看,最多的是果蔬类,占了39.3%;其次是茶叶类,占了15.7%;以下依次是畜牧类,占了12.4%;花卉苗木类,占了10.4%;水产养殖类,占了6.7%;农技服务类4.5%,蚕桑类,占了3.5%;粮食类,占了3.5%;此外,其它产品类型占了4.1%。

(二)被调查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1. 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从被调查的121家合作社的情况来看,有10.7%的合作社还没有配备计算机,有29.8%的合作社配备一台计算机。配备2至5台计算机的合作社最多,占到被调查合作社总量的43.8%。配备5台以上计算机的合作社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占总合作社数量的15.6%(见表1)。

2. 合作社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情况分析

合作社网络利用情况是基于调查问卷的第7题,问合作社在作出某项经营决策时,是否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相关的信息查询。结果显示从不利用网络的合作社有15家,偶尔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查询的有62家,经常上网查询信息的有44家,分别占到被调查合作社的12.4%、51.2%和36.4%(见表2)。其中在被调查的合作社中,有41家合作社在网上注册过合作社的信息,有43家合作社的产品信息在网上发布过。

合作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情况主要是看合作社有没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日常活动进行运营管理,主要考察合作社日常活动中所需要用到的销售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和档案系统等的利用情况。被调查合作社中财务系统的应用最高,达到61.2%;其次是销售系统和人事系统,分别为57.9%和36.4%,其中有18家合作社没有应用任何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合作社日常运作管理(见表3)。

3. 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帮助程度分析

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帮助程度分析主要是通过李克特五级量表收集合作社负责人对这一问题的主观看法。李克特量表是社会调查和心理测验等领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态度量表形式。此次问卷中分数取值:非常大5,比较大4,一般3,较小2,非常小1。对调研结果进行单样本T检验,判断调研数据是否显著不同于3。

由表4、表5可知:t=7.586,p值小于0.01,小概率事件不发生,所以,各维度均值与3有显著不同,证明调研结果是有意义的。从数据分析结果看,合作社负责人认为信息化建设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的帮助程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就为更深一步的进行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认知基础。

4. 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从调研数据分析,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合作社员工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是资金方面的不足。此外有38%的合作社认为政府扶持不够,29.8%的合作社认为合作社社员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是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6)。

三、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总结及对策建议

(一)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总结

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和现场调研访谈,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化建设现状总结如下。

1. 合作社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培训不到位

合作社信息化的建设与良好实施需要既懂农业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合作社社员总体上还是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

合作社对社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到位,被调查合作社中有33.6%的合作社没有提供过对社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这已经成为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阻碍因素。

2. 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相当一部分还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被调查合作社中有超过10%的合作社没有配备计算机终端,有将近30%的合作社配备一台计算机,相当部分的合作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3. 合作社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不足

合作社对农业门户网站和相关业务网站的利用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农业合作社不了解更谈不上利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专家系统等,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辅助决策,不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合作社运用的销售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层次有待提高,主要用于日常产生的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记录,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决策方面都普遍没有涉及。

4. 扶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够

合作社信息化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自有资金,相关部门的扶持力度不够。在被调查的121家合作社中,有51家信息化的资金完全是自筹资金,70家信息化建设有政府补贴的合作社中,有32家上级拨款的资金比例为10%,自筹资金的比例为90%。

(二)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合作社负责人普遍认识到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帮助较大,但合作社社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和资金方面的缺乏,成了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

1. 在资金投入和社员信息化水平培训上增加政府扶持力度

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具有促进合作社社员素质提高、持续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农业整体效率的特性。为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政府应当在合作社信息化资金投入和合作社社员信息化水平的培训上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在农村工作部署和农业资金资源的分配上,应把扶持重点切实转移到提高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水平上来。

2.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络交易是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8.中央企业调研信息工作新探 篇八

【关键词】中央企业;调研信息;决策;发展

调研信息这一概念,是在1990年1月中央召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秘书长座谈会上首先提出来的,其特点是文章简短,内容平实,时效性强。1995年4月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调研信息工作的意见》,对调研信息的性质、形式和特点又作了明确全面阐述,并对做好调研信息工作提出要求。

长期以来,中央企业高度重视并卓有成效地开展调研信息工作,为推动企业发展改革、转型升级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也为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了解情况、进行决策和推动工作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在企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开展好调研信息工作已经成为中央企业经济运行和改革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一、中央企业开展调研信息工作必要性

调研信息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前沿哨兵”,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狠抓落实的手段,更是交流工作的重要桥梁。一个正确的信息能促成科学决策,赢得效益,推动企业发展。特别是,在中央企业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更加需要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动态,更加需要掌握大量对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高质量信息。

1.抓好调研信息工作是中央企业科学决策的客观需要

在转型发展、不断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央企业针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做出具体决策,提出新的措施。这些都离不开调研信息工作的基础作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灵敏地捕捉信息,从而对客观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充分地利用信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症结,确定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案。特别是中央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更加需要大量的、真实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以作为了解情况、制定决策、指导工作的参考和依据。调研信息工作做得好不好,提供的信息及时不及时、准确不准确、全面不全面,将直接影响中央企业决策以及对全局工作的领导。

2.抓好调研信息工作是中央企业推动工作落实的现实要求

调研信息工作不仅能传递各种信号,而且具有督查促进工作落实的功能。目前,中央企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压力和问题相互交织、挑战和机遇相互转化,多重矛盾叠加呈现,特别是如何推进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如何全面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参与国际化竞争;如何做强做优,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就需要中央企业信息工作要有新作为,不仅要发挥参谋作用,及时总结工作实践中新举措,取得的新经验,涌现的新典型,供领导掌握和基层单位参考;还要跟踪反馈广大干部员工在一线具体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化解矛盾的新思路,发现事关员工利益、关系工作全局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灵敏快速作出反应,为领导研究和解决难题出谋献策。尤其需要时刻关注中央企业中心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反映情况,督促政策落实,促进工作深入。

二、中央企业调研信息工作实践-以神华集团为例

神华集团是中央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一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特大型能源企业,是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经销商。近年来,神华集团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探索,持续改进,以提高调研信息质量为目标,以强化“三个服务”(为上级、同级和下级服务)为重点,健全调研信息网络体系,建立有效的流程控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大力推进调研信息工作信息化,逐步构建起运转顺畅、激励有效、作用有力的调研信息长效机制,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中展现了作为。有多篇调研信息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连续多年荣获“中央企业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中国煤炭企业工业协会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主要实践有:

1.构建调研信息工作长效机制

神华集团调研信息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办公厅是全集团调研及信息工作的主管机构,各子分公司公室及各厂矿、车间、班组配备专兼职调研信息员,负责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调研信息工作的具体落实,形成了覆盖全集团调研信息网络体系和“快速准确、沟通及时、上下联动”的调研信息传递工作机制。按照“科学、合理、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神华集团调研信息工作办法》,对调研信息工作的主要职责、工作内容、检查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形成了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管理考核到位的调研信息工作机制。以开展调研信息评比表彰活动为载体,定期对各单位信息上报和采用情况进行通报。

2.明晰调研信息工作重心

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集团战略转型升级等中央、国资委及集团等领导同志关注的热点开展调研信息,为高层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情况。从能源行业领军企业角度、从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入调研行业发展趋势、国内外能源变化、中央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等情况,为行业机构和集团高层提供战略情报。围绕神华集团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煤化工一体化经营的特点,对企业在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精益管理、成本管控、项目管理、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信访维稳等企业发展运营重点开展调研信息,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或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有效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3.丰富调研信息工作载体

神华集团参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资委调研信息载体,坚持不断探索新时期调研信息工作路径,改进方式,搭建平台,不断丰富了调研信息工作载体。先后创建《神华信息》、《神华要情》、《神华调研》三个载体。《神华信息》每周一刊,面向全集团发布,包括一周视点、领导工作动态、基层经验、子分公司动态、简讯等栏目,主要反映集团上下一周来主要重要信息,成为集团领导、基层单位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神华要情》每日一刊,主要面向集团领导、各部门及各子分公司主要负责人发布,主要包括集团领导动态、基层信息、情况反映、基层单位领导动态等栏目,主要反映一天内集团重要信息反映,是基层第一时间反映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集团决策层掌握第一手信息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集团决策层每天必读刊物。《神华调研》每月一刊,主要面向集团领导、各部门、各子分公司管理层发布,主要刊登涉及集团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的难点、重点及集团决策层的关注点等方面的调研报告,成为集团决策层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重要载体。

4.创新调研信息信息化手段

2012年4月,神华集团开始建设“神华企业调研信息报送系统”,2012年10月正式运行。该系统目前是基层企业向集团报送非涉密调研信息的唯一渠道,具备信息报送、采编、刊物发布和统计评价的主体功能以及公告、短消息、论坛等延伸功能,已成为神华集团开展调研信息工作的业务平台、交流共享的信息平台、争创一流办公厅(室)的评价平台。该系统的建立,全面提高调研信息报送工作的效率,实现调研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5.强化调研信息队伍建设

在调研信息队伍建设上。一是选配精兵。把素质过硬、写作能力突出人员选编到专职调研信息队伍中。为改变办公系统在调研信息工作上孤军作战的局面,在部门和基层企业都确定一名文字基础好、业务精通、事业心强的业务骨干作为兼职调研信息员,组成一支遍布全局各个岗位的调研信息工作队伍,确保了调研信息工作的全面性、时效性。二是强化培训。通过上下交流轮训,内外部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调研信息员的能力素质,全面提升三种能力,即:观察鉴别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三是政策激励。积极探索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调动各单位参与调研信息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年终考核时,以报送数量、采用数量为依据予以奖励。同时对该项工作完成出色的人员及时提拔重用,培养出一批“勤思考、善质疑、肯钻研、文功好”的调研信息工作队伍。

三、浅析中央企业调研信息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对调研信息工作思想认识还不够

从中央企业调研信息工作现状看,少数单位和领导对抓好调研信息意识不强,视野还不够开阔,特别是对抓好深化改革新形势下中央企业调研信息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一些重要调研信息缺乏敏感性,仅仅把调研信息工作看作是向上级汇报情况的一种手段,而不善于也不习惯利用信息和调研成果进行决策、指导工作。

2.“中转站”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通过调研发现,还有部分央企调研信息工作很大一部分依赖基层单位上报,“是菜就往篮子里装”的现象依然存在,“中转站”现象还比较普遍。从基层调研信息中遴选的多,深入调研的少,粗加工的多,精雕细琢的少,“参考资料”还没有完全变成“决策依据”,还没有从“二传手”向“分析师”转变,还没有从“中转站”向“加工厂”转型。这样,调研信息的质量打了折扣,调研信息工作与企业发展合不上拍,与领导关注点产生不了共振,参谋助手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3.调研信息成果转化率还不高

从国资委反馈的情况看,中央企业调研信息工作中,反映具体工作动态、经验类调研信息效果较好。但真正根据当前形势重点工作要求,及时跟进总结的信息不多;反映中央企业工作特点、问题和规律,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的信息少,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导致指导中央企业的优秀成果还不是很多,能够进入中央领导决策层面的调研信息材料就更少了,对调研成果转化产生了影响。

4.调研信息工作岗位人员流动性大

大多数中央企业调研信息工作人员都配备了专职人员。但是从实际情况上看,从事调研信息的工作人员大都是本单位“笔杆子”,不但能负责调研信息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各类文件的上呈下达任务,又能承担内刊的编辑任务、理论研究及材料撰写任务,很容易被抽调或者转岗从事其他文字工作,岗位异动频繁。新手上来后,经验欠缺,短时间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直接影响了调研信息工作整体开展。

四、中央企业调研信息工作展望和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员参与”调研信息工作体制

当前复杂形势下,中央企需要业进一步增强做好调研信息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对调研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创造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和谐高效的工作氛围。一是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对调研信息工作的领导。明确调研信息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要求,为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保障调研信息工作的组织到位、职责到位和人员到位。二是建立“全员参与”的调研信息体制。构建完善“总部横向到边、基层纵向到底”的调研信息工作网络,积极利用信息渠道报告情况、反映问题、推动工作,实现调研信息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

2.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调研信息工作成果转化

一是突出内容的针对性。以“保增长”和深化改革为重点,紧扣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决策部署和企业中心工作,围绕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组建“两类公司”、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生产经营等重点问题,及时收集、提供工作部署、措施、成效,以及有关问题建议。二是突出报送的时效性。抓准脉搏、踏准鼓点,紧扣领导同志和上级部门决策的关键环节、时间节点开展调研、提供决策参考,努力做到“参到关键处、谋到点子上”,切实发挥调研信息效用。三是突出信息的引导性。充分发挥调研信息工作的引导、鼓劲作用,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积极促进调研信息成果转化。

3.夯实基础管理,完善健全调研信息工作机制

把建立完善调研信息工作机制作为提升调研信息工作水平的切入点。一是建立健全调研信息工作制度。建立完善覆盖信息编报、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载体、通报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实现信息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二是加大考核评价力度,优化信息工作考评的方式方法,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工作更好地开展。三是建立优化调研信息报送系统。提高信息报送和采编效率,提升信息编报的信息化水平。

4.强化学习培训,创造一流信息工作队伍

上一篇:员工忠诚度的现状论文下一篇:名著知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