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分析报告

2024-09-26

学校发展分析报告(共8篇)

1.学校发展分析报告 篇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克 城 中 学

缩短差距,让每位学生都享有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的责任。为此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足开齐课程;深化教育改革,加速学校发展;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各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根据《8.23指标体系》等文件通知精神和评估相关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克城中学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农村中学,2012年搬入新校址,位于克城镇的东北方向。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344人,教职工58人,专职教师49人,本科学历43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14人,学校服务范围为克城镇。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标情况

(一)校舍建设

我校为新建校,投资四千余万,学校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教师公寓、学生宿舍等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精巧,能满足广大师生工作生活需要。

一、用地面积:校园总面积:36000m2,生均面积:91.25 m2。

二、建筑面积:学校建筑总面积:12430 m2,生均面积:28.24 m2。

三、运动场地:有300米环形跑道学校运动场地总面积5000㎡,生均面积13.4 m2。

四:专用教室:分别有图书室、阅览室各一;音乐、美术教室各一,且能满足教学需要。理化生实验室各一,符合建设标准。

(二)装备配置 我校装备配置先进,图书馆藏书量大,教学仪器配置全面,各实验室账目清晰,管理科学有效。

五、课桌椅(凳):学校课桌凳400套,符合标准。

六、图书:学校藏书16579册,生均44册。

七、理科教学仪器:物理仪器133种,921件;化学仪器173种,13290件;生物仪器115种,2658件。

八:音体美器材:音乐器材8种,23件;美术器材24种,627件;体育器材42种,333件。

(三)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对学校全面提升教学品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教室,20M光纤接入校园,网络班班通,每个教室配有多媒体设施。

九、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3个,教师专用机2台,学生用机50台。

十、校校通、班班通:学校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互联网为20M移动光纤接入,全校共16套多媒体。

(四)办学规模

学校办学规模适中,班容量符合国家规定。

十一、规模、班额:轨制4轨,12个教学班,最大班额44人。

(五)队伍建设

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组开全课程,教师学科结构合理,教师学历全部达标,优师比例高。

十二、学科配备:教师学科结构基本合理,能满足开全开足国家规定课程需要。

十三、教师学历:高于规定学历43人,占比率86%。

十四、优师分布:中级以上职称11人,市级优师2人,省级优师2人。

(六)生活设施

学校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学校餐厅环境优美,饮用水安全卫生,学生住宿条件好,卫生整洁。

十五、安全保障:学校配有门卫1人,校警3人;安装监控系统,69个摄像头,有消防栓38个,沙箱1个。

十六、饮食条件:学校有食堂、餐厅、锅炉房,能满足师生就餐需要,能向学生提供安全卫生饮食和饮用水。

十七、寄宿条件:男生宿舍58间,女生宿舍60间,每间8个床位,能满足学生住宿需求。

十八、厕所:男厕蹲位20个,女生蹲位20个,小便槽7米,达到规定标准。

(七)管理质量

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实行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效果显著。

十九、办学行为:

1、学校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责任分工明确,工作落实到位。

2、阳光招生,均衡编班。

3、无跨区域招生。

二十、国家课程设置:能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安全教育课、安全演练按规定要求落实,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到位。

二十一、教学管理:教学管理规范,评价科学合理,考试成绩不公布,不排队。

二十二、教育质量:有发展性素质教育自评方案、自评报告,教学成绩显著,2014年学生毕业合格率为97.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100%。

(八)校园文化

学校校园环境整洁,文化教育氛围浓厚,班级文化、宿舍文化有特色。

二十三、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整洁,各种文化教育氛围浓厚,德育活动有序开展。

通过我校自查,综合评价为合格。

三、学校工作亮点及特色

(一)、创建书香校园

在教师层面实施“读书伴我成长”的校本研修的基本方案。使教师“在读书中丰富自己,在读书中成长自己,在读书中悦纳自己”,关注更多的教育类专著,不断地用专家的思想引领自己的业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教师群体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群体中形成广泛阅读的氛围,创建“读书-实践、反思-提高”的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模式。学生层面实施“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运用多种方式,开辟多种渠道,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扎实推进课改

我校以“快乐教育”为背景,深化课改工作,经过逐步摸索和总结归纳,已初步形成克城中学课堂改革模式:“三环节”快乐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学案导学、自主预习--酝酿快乐,育快乐之树;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体验快乐,开快乐之花;第三环节:点拨释疑、达标测评---收获快乐,摘快乐之果,经过几年的摸索,该模式的效果已经显现,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三)梯队培养计划

在成功教师的打造中,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学校发展的结合,学校在结合教师自订的三年发展目标基础上,为每位教师量身定进行培养,让每位教师知道我该往哪里走,怎么走。青年教师目标明晰,以赛促培。为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每年都进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这种以赛代培,以赛促培的方式,为他们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实践的平台、研讨的平台、展示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舞台让青年教师能够成长得更好,成长得更快。经验教师分类推荐,经验共享。为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在教学一线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

2015.4.

2.学校发展分析报告 篇二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高等学校发展是一个弥久且永恒的话题,但如何站在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特定阶段,从认识高等学校的本质性与时代性入手去讨论其创新发展问题乃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我国高等学校从艰难起步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用了100 多年的时间,这100 多年,跨过了西方高等教育几百年的路程。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国际上都堪称最大,这是令人自豪的成绩。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因此我们站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创新思索高等学校的发展问题,探寻体现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衡量指标与实现路径,以指导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把创新发展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主题。

(一)高等学校发展内涵释疑

以高等学校现实发展为背景,从高等学校发展内涵释疑出发,探讨了高等学校发展的科学内涵。对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认识,首先要建立在对什么是高等学校的正确认识上,求智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活动是高等学校的原发形态,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制度化是中世纪高等学校的发展结果。只有对高等学校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才能指导高等学校发展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因此高等学校发展表现为对高等学校内涵认识的丰富与深入,表现为高等学校对于自身使命的日渐明晰,高等学校的发展必定是对高等学校认识不断推进的结果。今天高等学校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紧密相关的外部联系系统,其发展受到外部系统的巨大影响,其本身也日益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机构,包含的事务越来越多。但是高等学校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发展却必须把握本质属性,强调核心功能优化在其发展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的功能上,当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把它定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上,但大学的社会服务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大学的社会服务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实现和完成的,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第一要务,人才辈出是大学的最高荣誉。高等学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所拥有的知名学者、科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它对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应当是围绕着学术展开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课题系统地论证了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衡量标准。

(二)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衡量标准

高等学校是一项社会事业,其创新发展必须依赖于现存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内外部条件,这些因素都会使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成为一个包含方方面面的“多面体”,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有可能影响到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但我们认为一些外部因素, 只是条件、环境或其溢出性效应,只是为高等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非充要条件。因此,高等学校创新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高等学校内部因素的改革和调整。基于此,课题组对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衡量标准提出以下七个要素。

1. 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个国家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领,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理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学校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引导高等学校发展的方向。因此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不仅仅指数量的增长、单纯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也不是一味地去赶上或遵循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轨迹,教其所教,把其作为学习的模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创新发展首要的是从教育理念入手,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教育理念是一定历史时期高等学校发展的文化经典,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目标导向,是对高等学校实践活动的本质认识,是一种持续发展的文化力,是一流大学鲜明的认知标识。

2. 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这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核心使命,它既是高等学校的本质和大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对教师的现实要求。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是高等学校强化办学特色的关键。

3. 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技术的革命,从而推动高等学校不断创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影响, 即它的应用或作用的机理, 就是通过影响教育制度,改变教育理念,改造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育环境等方面促进高等学校发展,达到使高等学校为人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优秀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没有相应的先进教育技术支持助推,无法彰显高等学校创新发展之先锋。

4. 合理的教育内容

合理的课程内容集中体现了人类历代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的精华,是知识的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教育内容必然反映到课程上来,合理的课程教育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高等学校中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的主要媒介,是学校的核心元素和直接产品,也是判断一所学校优劣的直接因素。课程教育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直接产品,因而课程革新就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生命线。

5. 科学的教育组织

有什么样的组织安排,就有什么样的高等学校发展的路径和走向。高等学校之所以发展迅速,其根本原因之一便是其现代高等教育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其中最核心的是科学地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界限分明, 相互借力的良好态势。因此要有效开展高等教育活动,就必须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组织以满足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使其与高等学校的发展相匹配。科学的教育组织为高等学校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6. 学术繁荣的促进

高等学校是一个开展学术研究、追求知识的学术团体,围绕着高深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开展活动,它以知识为主线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因此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其声誉与水平有赖于学术,其生机与活力取决于学术的发展和繁荣。高等学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所拥有的知名学者、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它对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都是围绕着学术而展开的。学术繁荣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根基和文化特性。

7. 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任务展开,育人本位是人类经历近千年对高等学校本质、规律的全面认识以及对高等学校使命、价值的综合认定。高等学校是否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应该看它有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看其培养的毕业生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术的提升以及对于本国和本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培养人才是激发高等学校生命活力的基础,也是这种活力得以持久维系的必要条件,这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研究高等学校创新发展,首先要回答什么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怎样实现高等学校创新发展?进一步说,就是要回答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其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实现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我们认为:当前乃至未来就高等学校创新发展,应当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内部规律、内部结构关系中去研究、去探寻,外部环境的改变,只是为高等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非充要条件。因此创新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高等学校自身的改革和调整上,从内在规律、本质的内生性中研究,跳出高等学校增长陷阱,形成科学发展观。课题具体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案例法等,在分析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发展本质和时代性的基础上,阐述了评价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要素指标,并提出了具体建设和实现路径。

二、结论与对策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导航仪

先进教育理念是衡量高等学校创新发展首要当量,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导航仪。当前面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新起点,应当理性学习,自主探索,提出清晰的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思想、学校特色的与高等学校本质相契合的先进教育理念。其对策:一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建构导向。形成以育人为先注重素质、以学术为本立足社会、特色为基各美其美哲学导向。二是实施具体策略。质量至上,着力开发“三潜”,培养学生的潜质、潜能、潜力即“三潜”;育人为本,推进“三自”发展,提升育人为本观念,关键在于学生自主、自由和自然的“三自”发展;学以致用,提升“三创” 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人才,造就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人才;服务社会,彰显“三学”特色,通过学生、学科和学术成果“三学”的特色及成就,服务社会。

(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操控杆

面对时代挑战和社会要求,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质师资团队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素质的师资队务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操控杆。其培养路径:一是师德:品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学问:学识渊博,术有专攻;三是教艺:精于教学,善于育人;四是思想:理念先进,信念坚定。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现代教育技术是衡量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会推动或引起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乃至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深刻变化。因此教育技术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助推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路径:一是前提条件:提高全员教育技术认知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二是路径指引:构建科学的教育技术指标体系;三是积聚内生力量: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四是保障服务核心任务:利用教育技术大力开发人才培养资源。

(四)合理的课程教育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燃料箱

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课程内容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直接产品,课程革新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生命线,开放课程的开发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合理的课程教育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燃料箱。其对策:一是课程的信息化:开放、丰富与自主;二是课程的基础化:通识教育课程的变革;三是课程的整合化:学科群课程与跨学科研究;四是课程的模块化:分类与集成并举;五是课程文化的建构:开放、自主、信任。

(五)科学的教育组织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起落架

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必须有与其相匹配的科学的教育组织,高等教育组织改革与创新是支持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活动场域,建构科学的教育组织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起落架。科学教育组织建构对策:一是重构大学组织结构,形成“教授治学、学术自由”顺畅开展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变革组织目标,形成以“整体结构优化、个体特色发展”为取向的组织改造;三是建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为取向的制度安排。

(六)学术繁荣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机翼

学术性是高等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学术组织的繁盛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应然之需,学术成就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显性品质,健康的学术文化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沃土,因此学术繁荣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机翼。推动学术繁荣,一是保障学术,固守高等学校“原生态”本质,其“原生态”本质主要包括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学、学术组织等方面;二是彰显学术,增强高等学校的“学府韵味”,挖掘蕴藏在高等学校文化结构和历史演进中的那些薪火相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展现时代本色;三是繁荣学术,提升高等学校的学术文化品位。

(七)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发动机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和永恒主题,高等学校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在于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既凸显了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历史责任,也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不可偏离的重心。因此高等学校创新发展必须始终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任务展开,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创新发展的发动机。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其内容包含:崇尚智慧、启迪智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充满仁爱的人文境界;尊重学术自由、倡导个性发展的文化氛围。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其内容包含:构建教育教学创新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3.学校管理研究年度发展报告 篇三

1.刊物转载量排名

2007年《中小学学校管理》共转载论文199篇,分布在75种刊物上。其中,《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教育科学研究》、《当代教育科学》等11种刊物的转载量排在前5名,占转载论文总数的46.5%(见表1)。

2.作者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53.3%的论文作者来自高校(包括本、专科院校),23.6%来自中小学校,12.6%来自教育科研单位,4.5%来自政府机关,2.5%来自新闻出版部门,还有3.5%的作者单位不详。

热点

1. 教育家办学

在2007年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此后,关于教育家办学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2007年6月,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以“教育家办学:校长的角色、使命、成长”为主题,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

(1)教育家办学的内涵和意义。周德藩指出,温总理说要提倡教育家办学,主要是强调要按教育规律办学,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教育家办学的提出,是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经济思维、市场思维、行政思维乃至官僚思维等倾向的当头棒喝。方展画认为,教育家是有时代特征的,我们今天看教育家应该有更多的现代意识。赵中建也认为,今天的校长对孔子、陶行知等过去的教育家不要过分地留恋和怀念,我们的眼光要向前看、向外看,要努力把握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并创造性地把它们做好。

(2)校长的角色和使命。李培明指出,在追求做教育家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校长的角色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即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王占宝认为,在这三个角色中,校长的核心角色应该是教育者,因为学校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生命成长。过去我们强调比较多的是校长的领导者与管理者角色,教育家办学就是强调校长首先应该是教育者。

(3)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可能性。研究者认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家与其他“家”相比有着更高的门槛,因此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教育家。校长或许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必须用教育家的情怀去办教育,应该向教育家这个目标去努力。很多校长指出,安全、质量和经济是压在校长身上的三座大山,使校长难以放开手脚进行大胆的实践。因此,今后政府应该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改善制度环境(第12期)。

2.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于学校文化是什么,研究者还未达成共识。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中挖掘和考察学校文化。这种研究思路得到很多研究者的认同,比如:刘群英、胡惠闵就从符号象征、活动与传统、校园环境、榜样人物4个维度考察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现状(第10期);张映春也主张透过学校的细节去了解和研究学校文化(第7期)。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是有区别的。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多停留在物质建设层面,而今天的学校文化建设则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文化建设具有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二是将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文化建设与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三是把形成学习型的组织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四是将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彭钢,第7期)。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少人把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对立起来,认为文化建设是对制度建设的超越。吉标、郭方玲则认为,在制度与文化的关系中,学校制度应该是处于主导和主动的地位的,是真正推动学校整体变革的发动机,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风向标”。要推动学校文化变革,必须从学校制度建设着手,而不是抛开制度空喊文化建设(第7期)。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十分重要。校长要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寻求学校文化的精神源泉,组织教职工进行历史叙事,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体会学校故事中所包含的真实感人的文化力量,从而拓宽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郭娜、谢翌,第2期)。

3.巨型学校

近年来,在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和逐利动机的驱使下,一些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出现了不少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人的巨型学校。巨型学校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表现为:(1)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巨型学校通常是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学校在吸引生源和师资方面占据优势,严重妨碍了其他类型学校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多样性、公平性、均衡性。(2)学生之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学生享有的教育关照度降低,加大了学校内部的教育不公平。

巨型学校在内部管理上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学校规模的扩张提升了年级组的地位和作用,挤占了教研组的活动空间,甚至取代了教研组的职能,强化了学校管理的科层化倾向。巨型学校更容易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标准化管理,伤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分散性(葛新斌,第11期)。(2)学校管理环节增加,信息传递失真,部门之间的冲突增多,使得学校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出现规模不经济等问题。(3)教师的教研活动时间被管理事务挤压和替代,一个教师带多个班级的同一门课,简单的大量重复抑制了教师的热情和激情,优秀师资在规模扩张中被稀释。(4)校园安全隐患增多(杨海燕、刘贞华,第8期)。(5)容易出现过度负债经营(张新平,第8期)。

有的研究者认为,巨型学校现存的问题可通过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加以改善,缩小规模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杨海燕、刘贞华,第8期)。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限定学校规模的上限,着手拆分现有的巨型学校(张新平,第8期)。

4.学生伤害事故

(1)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构成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这点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已有明确说明(顾锡宏,第12期)。有的研究者认为,公立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是单一的教育、管理、保护关系,民办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在法定的教育、管理、保护关系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表现为教育服务合同关系。相应地,公立学校在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中应承担侵权责任,民办学校在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中既涉及侵权责任,又涉及违约责任。在责任竞合的情况下,究竟以何种法律关系要求民办学校承担责任,应由受害方选择(董新良、姜志峰,第9期)。

(2)归责原则。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学生伤害事故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即由受害学生及其监护人提供证据证明学校存在过错。无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伤害事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由学校证明自身没有过错。关于公平责任原则,有的研究者认为,在学生为了学校利益或共同利益受到损害且双方都无过错的情况下,学校应当按照公平责任原则承担补偿责任(陈方秀、张德鹏,第1期);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既然法律和司法解释确定学校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是学校有过错,那么学校只能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责任,而不应当按照公平责任原则承担责任(顾锡宏,第12期)。

(3)责任类型。在一般情况下,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与其过错程度相应的赔偿责任。校外第三人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学生人身伤害,学校有过错的,要承担与其过错程度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所谓补充赔偿责任,是指在不能确定直接侵权的第三人或者直接侵权的第三人没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下,学校在过错范围内所承担的赔偿责任。补充赔偿责任并不是连带责任。在法律程序上,受害者只能先要求第三人赔偿,在第三人没有完全赔偿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要求学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陈方秀、张德鹏,第1期)。

(4)监护人的诉讼地位。在学生伤害事故案件的处理中,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一般被列为法定代理人,而不是当事人。有研究者认为,这会导致对学生监护人诉讼权利的剥夺,并使其无法行使诸如监护人已尽监督义务则可以减轻赔偿责任的抗辩权,因此,应该将监护人列为当事人(陈方秀、张德鹏,第1期)。

5.教师评价

近年来,理论界对教师评价的研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图景: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在评价方法上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但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张忠山的调查表明:目前的教师评价仍是终结性评价占优势,评价结果通常用于作出有关教师聘任、提升及增薪等决策;教师评价政策制定方面随意性比较大,透明度不高;教师评价侧重于教师胜任力评价和教师效能评价(通过测量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成效),对教师的行为评价需要加强;在评价主体上,由上而下的各级领导发挥着主要作用;评价反馈在改进教师工作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师评价中的申诉制度需要完善(第2期)。评价内容繁杂、评价方案和方式不合理,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甚至引起很多教师的不满(潘丽娜,第6期)。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理论研究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1)关于发展性教师评价问题。发展性教师评价源于英国,被介绍到国内后开始受到人们的热捧,很少有人去研究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否存在不足、是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事实上,英国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由于其标准的模糊性、目的性差和温和性,使得发展性教师评价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近年来,英国又引入了绩效评价模式,试图将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结合起来(王凯、张文华,第4期)。我国很多研究者把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奖惩性教师评价对立起来。张其志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奖惩性评价或没有奖惩的发展性评价,如果把二者对立起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评价改革就将事倍功半(第1期)。(2)关于评价主体多元化问题。评价主体多元化使教师评价更全面、客观,但是,多个评价主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如何运用?目前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从实践情况来看,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将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这实际上是把多元评价变成多个一元评价的简单叠加。有研究者认为,领导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评价各有其适用范围。在形成性评价中,同伴评价和专家小组评价最为可行;在终结性评价中,领导评价最为可行(张忠山,第2期)。学生评价应该与高利害决策脱钩(赵德成,第5期)。当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不一致时,要找出其背后的原因,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而不是将不同的评价结果进行简单的叠加(张其志,第1期)。

6.班主任专业化

班主任专业化是以教师专业化为基础,以专业的观念和要求对班主任进行选择、培养、培训、管理和使用的过程。尽管班主任工作具有复杂性、创造性、自主性等专业属性,但是目前我国的班主任还未成为一种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班主任的任命随意性大;(2)班主任还未取得与学科专业同等的地位(黄二群,第3期);(3)班主任工作的学科建设未受到重视,不能给班主任工作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慧支持(王立华、李增兰,第9期)。

研究者认为,推进班主任专业化,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班主任的职责制度、培训制度、资格制度、职级制度和薪酬制度等(黄正平,第3期);师范院校要加强班主任学科建设,重视对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班主任专业化提供理论支撑(王立华、李增兰,第9期);班主任自身应该转变工作方式,由体力型的“勤杂工”变成科研型的教育者(董晓宇,第12期)。

4.学校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篇四

为了更好地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学校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推进实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校组织有关人员,依据《山西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标准》,对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实验小学占地总面积35257.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701.01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7个,在校学生2412名,其中男生1257人,女生1155人。教师153名。学校建有4栋教学楼,1个综合办公楼,1个文体中心,200米塑胶环形跑道。是一所设施新颖、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一流的现代化省级示范小学。学校高标准的建设,为县城居民子女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了沁源的县城品位。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优化师资力量明显加强提高,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校园绿化美化,功能室设备齐全,班班通的使用使教育教学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优化;教师全部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在岗位中练兵,在岗位中成长,先后有多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能手、省骨干教师和省学科带头人,连续两年获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学校现在实行一校两址,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

二、办学条件

自20PC年搬入新校区以来,我校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20PC年,我校更是通过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按照规定标准进一步配备了标准化实验室和图书资料使全校的硬件设施逐步达标。

1、教学设施:学校占地总面积35257.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701.0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9平方米。

2、生活设施:学校有符合要求的饮用标准的水源和供水设施、水冲式卫生厕所、停车棚、围墙、值班室和消防防盗设施、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提供方便。

3、校容校貌:我校新建的教学楼,标志标识牌规范统一。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鲜明,校内建有展示台、旗台、文化长廊等设施,文化氛围浓郁,且布局合理规范,“净化、绿化、美化”到位。

4、功能室:学校设有体育器材室、三个标准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展览室、音乐室、美术室、标准会议室等各种教学辅助功能室,各功能室设施设备基本齐全,制度完善,使用情况良好,能较好的满足教学的需要。

5、图书室分布合理,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藏书室、管理员办公室单独设置在同一层楼面,环境比较幽静,适宜于学生阅读,学校图书馆中共有38000册,生均15册。图书室实行全天开放,全开架借阅,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需求,实行双休日、寒暑假定期开放,做到了生均学期到图书室超过15次。

6、学校设有两个较先进的计算机教室,并建设了校园局域网,所有班级的班班通设施均已正常使用,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班班通”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实现了“人人通”教师创立了自己的博客,利用空余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类问题,教师们利用博客发表自己的文章,阅读和评论别人的文章,从别人的文章中汲取营养,建立自己喜欢文章的存储库。平时教学中经常利用网络这个特点,在网上汲取信息,浏览相应年级的各类测试卷,充分运用网络上的数据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样本分析等多个项目进行质量分析,查找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7、普及程度: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0%,义务教育完成率为100%。

三、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1、学校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4人,均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为100%。

2、全校在职教职工153人,专任教师 151人,管理人员2名,其中取得本科学历67人,专科学历 75人,中师学历1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现任专任教师平均年龄近38岁,基本上能够及时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3、学校培养出全国红军小学优秀校长1名,全国教科研优秀校长2名,省学科带头人6人,省骨干教师7人,省教学能手5人,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8名,县级名师、名优班主任21名,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典型引路,争先创优的良好育人氛围。

4、学校有党支部、总务处、教导处、政教处、少先队、团支部、工会、少先队等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健全、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5、认真组织教师学习领会《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和XX市“十要十不准、十禁止”、县委“七个禁止”XX县教育局“六条禁令”的基础上,大力倡导“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使敬业、爱业、乐业“的教师群体逐渐形成。

6、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党员干部深受教育,加强了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 ;领导班子增强了政治凝聚力,提高了敢于担当、艰苦创业的精神;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得到进一步改进。

7、牢记嘱托,争做教书育人楷模。深刻领会如何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并在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后勤服务等方面推选出杨永洁、雷晓燕、赵改萍三位教书育人的楷模,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在全校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8、强化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科学筹划,举办了大规模的校本培训,重点对新课标进行深化、理解,教学模式的完善,教师驾驭和使用教材的方法的改进等核心问题进行分学科培训。

9、实施“名师”、“名优班主任”评选工程,实现名师领衔、示范、激励、辐射作用。

10、继续实行“青蓝工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年教师、任教新学科教师的培训和指导,认真对新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素质、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考核,促进每一位任课教师快速成长。

四、教学管理和教育质量方面

(一)办学行为

1、规范招生。按照县教育局“就近划片入学”的原则招收学生,严格按照县教育局均衡编班进行教学,无私自调班现象。各班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了全面摸底,登记学生联系电话,澄清是否有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并逐一进行分类登记。

2、规范课程设置。按照有关规定,将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综合实践课、安全课等课程排进课表,和其他课程一样纳入考核。并制定了相应制度。

3、认真执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工作。

4、学籍管理规范。及时完善学生学籍档案,对异动学生的变化数据做到准确,转入、转出学生的程序规范。

(二)课程改革

(1)抓好常规管理工作。

1、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小学生作息时间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开足各门课程,科学合理安排课时,严格按规定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按星级教师管理要求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常规教学环节从新、高、细、严、实方面抓好抓实,严标准、严要求、严督查。

3、强化质量监测意识。学校教务处和各学科的教师认真做好阶段性检测、基本技能检测、月考检测、期中期末测查等质量监测工作,

4、加强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和音、体、美等综合课程的课堂教学的管理工作。

(2)生本高效课堂建设工作

1、深刻领会“生本高效课堂”内涵,重新修订《实验小学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2、实践为基,努力践行“生本高效课堂”。坚持每月开展“示范课”、“公开课”、 “常态课”等教学活动。一是改进集体备课形式。二是积极开展“一课多上、跟踪听课”、“同课异构、互相促进”的赛课活动,以赛练课、以赛促课、以赛促展。三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创设良好研讨氛围。四是带领教师上好三课“高效课堂观摩课”、“高效课堂研讨课”、“外出学习汇报课”。真正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学校高效课堂经验《让“高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一文发表于长治日报20PC年4月12日人才周刊,备受教育同仁关注。20PC年12月7日《长治日报(城乡发展周刊)第四版》〈创三晋特色名校,办人民满意教育〉再次展示了我校的`办学成效。

3、加强生本高效课堂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期的校本教研以“生本高效课堂”建设为主旨,加强了校本教研工作的领导,重质量,重过程,讲实效。采取集中学习、教师自主学习,课题研究,集中探讨,教学反思,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各学科教研组牢固树立“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运用“以考促学、以学促思、以思促研、以研促改”的工作思路,定期开展了“学习新课标” 活动、“人人过好教材关”活动、“互评互学轮教”等多种活动,做到了考核与竞赛相结合、展示与展览相结合、培训与自学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我们的体会是教学研究不迈大步子,不唱高调子,扎扎实实解决好“小问题”。我们围绕“高效课堂的建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各科教研组两周活动一次。通过集体研讨、课堂观察、交流反思等多种形式,从“有效导”、“有效学”、“有效讲”、“有效问”、“有效练”、“有效分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小专题研究实践逐步推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4、积极开展联盟活动,促进校际资源共享。按照县教育局的安排,我校与县王和中心校、官滩中心校、景凤中心校结为联盟学校。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四个同盟校教师在主盟校进行了大规模、标准较高的教师业务大培训,学校多次组织联盟校教师到我校参与常规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学研讨活动,学校除每月派出各学科骨干教师代表到基层学校送课、交流学习外,还不定期选派我校教研员张俊、李丽等同志到联盟校作短期驻校代表指导教学。

5、加强语言文字的管理工作。学校积极健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制度,形成体系,规范程序。教务处负责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6、开展读书比赛活动,组织教师撰写高质量的培训心得体会。要求广大教师利用教学之余多读书、读好书,边读书,边做笔记,边写心得体会,不断提高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拓宽教育视野,知识的涵养让她们善于写作、勤于发表。20PC 年至今,我校共有40多名教师的教学论文和典型案例等作品频频见诸于国家级正式刊物报端。

7、加强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日,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收集资料、轮流发言、整理汇总,加紧对学校承担的课题《传承国学精华 整合课程资源 弘扬民族精神 》、“十二五”新课题《以学定导 问题评价》及县教育局安排的三项课题的研究。

四、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1、以“太岳红军小学”挂牌成立为契机,让“红色历史教育”引领德育工作新风尚。自 20PC年4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山西沁源太岳红军小学”在我校顺利挂牌成立以来,学校牢牢把握主题,坚持把丰富活动载体作为红色主题教育的主纲。积极开展读好红色读物、讲好红色故事、唱好红色歌曲、参观红色景点、开启红色之旅、缅怀革命先烈等红色教育。先后举行了“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队日活动、 “童心向党”校园歌手大赛、“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发扬红军精神,争做红色接班人”革命传统教育专题讲座、“诵读中华经典,放飞中国梦想”演讲赛、“迎‘五一’体操展英姿、红歌振校园”展示赛、“庆‘六一’唱响红色经典、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校园文化展演等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军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道德素养。学校还积极申报了“XX市红色教育基地”,20PC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PC年7月,校长孙世耀被推荐为XX市“星星火炬奖章”优秀个人,同时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优秀校长”。

2、继续发挥国旗下讲话这一德育阵地的作用,坚持国旗下的讲话,校委成员轮流讲话。做到每周一统筹安排,每周五总结发言。结合主题落到实处,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激励、内化,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强化养成教育。继续强化一周一升旗、一周一广播、一周一展示、一周一总结、一周一评比的管理机制。成立校领导督导组、红领巾值勤岗、学校行政巡视等三级行为规范管理网络,抓好日常各项评比活动,实行班级“文明之星”、“卫生之星”、 “纪律之星”评比。继续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各班组织召开了家长会,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就如何加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与家长增进沟通,增强理解,统一认识,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新编《校园安全文明三字经》,规范学生在校行为。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小组,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学习县教育局《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五个一”、“一训三风”、“三声四姿”、“五有五无”创建,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以活动为载体,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重视社会德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安全和劳动教育,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和安全意识。通过举办历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庆“六一’校园文化展演活动,师生的整体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五、体、卫、艺工作

体育工作: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不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间。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和下午二节课后的大课间跑操活动。

2、认真开展体育竞赛和运动会。着力抓好田径队、乒乓队、跳绳、篮球等运动队的训练,做到时间落实,人员落实,质量落实,并认真做好记录。

3、全力抓好“体育、艺术2+1”,两项体育为跑操和跳绳,一项艺术教育为美术活动。

艺术教育

1、在原有艺术社团的基础上,增设课本剧、英语情景剧、播音主持、小记者等共计20个兴趣活动小组。所有辅导教师利用每天下午二节课带领学生活动。

2、活动执行“四定”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目标),从而提升了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了一大批艺术特长生。

3、各兴趣活动小组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比赛、讲故事、绘画展、演讲、小合唱、书法赛等活动。

4、在每年庆“六一”活动、元旦晚会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学生汇报展演,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舞蹈、合唱、绘画、低碳时装秀等为一体,展现了我校少年儿童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推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卫生工作

1、坚持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有教材,学生有笔记,有教材,期中期末有测查。

2、学校定期对各室进行消毒,各班班主任坚持晨检工作。

3、开学初,学校卫生保健室对学生进行“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交疾控中心后,对学生进行“乙肝、麻疹、乙脑”的补种;学校卫生保健室配合县疾控中心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寄生虫病感染抽查和检测;配合县疾控中心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常规体检;

4、20PC年学校被确定为“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学校创建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学校创建健康生活方式示范学校计划,组织全体教师到妇幼站进行了体检,具体安排了“学校健康生活方式”各项活动。

5、学校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发展观。通过学校少先队各项活动的开展及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解决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六、加强安全防范,打造平安校园

1、每学期初,学校召开安全工作动员大会,与各班级、处室、教师、学生家长等一一签订了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安全工作协议,

2、坚决落实教育局出台的安全管理全覆盖实施办法和黄局长提出的“五抓八同”安全工作要求,各处室在分管校长的组织下认真抓好日检查、周总结、旬汇报、月小结工作。

3、制定《实验小学安全规范十不准》和《实验小学安全文明三字经》,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

4、坚持上好每周一节的安全教育课,做到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测查,有成绩。

5、以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活动月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交通、秋季防火、冬季溜冰等的安全教育。并通过家长会和告家长通知书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取的联系,提醒家长履行监管责任,建立家校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6、开展专题安全教育活动。举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网上参加了“全国教育部安全知识竞赛”;每月坚持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7、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1)召开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专题会议;

(2)学校加大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查漏补缺,排除校园治安隐患。针对学生放学时大门口拥堵现象,重新规划了机动车、自行车的停车位置;在大门口30米处设立禁止车辆进入的安全标柱;

(3)通过向上级部门反应在学校临街十字路口安置红绿灯;

(4)和各职能部门相互对接,联手管控,加大对学生上下学的管护;

(5)下发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家长通知书和回执单,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6)扩大整治效果,聚集社会治安防控合力,建构学校安全长效防控机制和防控体系,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学校长治久安。

在20PC年1月上旬市教育局组织的安全大检查中,受到了市、县等各级领导的肯定。学校的安全工作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护航》一文入编山西省《小学程序化管理》一书,撰写的论文《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看校园安全工作的有序保障》入编XX市《创建本质安全型学校论文集》一书。20PC年12月,学校被评为“XX市校园周边环境最优学校》,20PC年9月,学校被评为县级“安全能力建设先进学校”。20PC年10月,我校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在县教育组织的观摩活动中,受到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七、后勤管理方面

1、每学期开学初,确保教学第一线的教学用品及时发放到位,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及时对教室内的玻璃、门窗,宿舍水电等进行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严格购物制度,教学办公物资的的采购工作,本着“既满足需要又注重节俭”的原则,保证教学正常需求。

3、加强水电管理。制定工作人员巡视制度,规范水电管理秩序。

4、抓住全县卫生县城的契机,展开校园卫生整治,为净化校园尽职尽责。

5、巩固已有绿化成果,做好花草树木冬季的保暖和护理工作。

6、规范公共财产、公共设施的管理,做好对固定资产增减工作的登记, 定期定时进行固定资产的核对工作, 做到帐、物相符, 严防学校财产的流失。

八、存在的问题

1、是搬入新校区以来,学校地处人民路繁华地带,学生人数剧增,学生上下学交通较为拥挤,再加上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无红绿灯指示,存在安全隐患。

2、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绿化带枝繁叶茂,需要加强对学生课间活动的管理。

3、学校地处县城繁华地段,学生人数较多,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部分学科教师缺编、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教师最为明显,影响了部分学科开设。

5、素质教育与目前的考试方式还不能完全协调统一。尤其是社会和家长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分数和纯升学率上。

6、教师培训力度还需加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对综合学科教师的培训。

7、学校文化氛围和办学特色还有待提高。

8、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缺失,需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提升我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九、以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积极申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不断增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5.学校体育发展报告 篇五

在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我校体育教学工作认真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部署,牢固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进一步认识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指导思想,始终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一、学校体育总体情况

(一)体育课程设置

我校认真贯彻《湖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有关要求,积极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工作,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严格按照规定要求,配足配齐体育专职教师,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我校规定,禁止任何人随意缩减每一堂课的课时数,保证每周一、二年级安排4节体育课,3年级以上每周3节体育课;同时,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一致,并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

(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1.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体育教育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一门学科,本着此目的,我们鼓励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他们有健康的体魄,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保证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我校规定,周一至周五的每个学习日,确保学生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针对课程表安排课外活动内容,有效的保证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时间。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时间组成。具体安排如下:

(1)早操:住校生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开展15至20分钟的晨跑活动;走读生自由安排自己的晨运时间。

(2)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25分钟的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3)体育课:每周安排4-3节体育课。

(4)课外体育活动:放学后组织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

(5)眼保健操:在每天上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之间和下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组织学生完成两次眼保健操。

(6)一校一品特色体育活动:按计划持续全面推进“五人制足球”的教学工作。

2.学校“一校一品”特色活动开展情况

我校自2015年开始“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活动以来,紧紧把握上级要求,做最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将体育兴趣活动与“阳光体育大课间”建设相结合,创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丰富校园文化。

(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我校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规定,进行以下测试项目: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视力测试、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50

m跑、50mX8往返跑。

根据《标准》评定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9-75分为良好,74-60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通过近2个月的努力工作,体育组及有关人员完成了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四)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现有专职体育教师数为3人,与学生的生师比为100:0.05,(五)教学条件保障情况、场馆设施情况

体育活动场馆方面,目前,我校建有标准环形25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足球场)1个,标准篮(排)球场3个,专用五人制足球场2个,运动场面积合计为17260㎡。

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经全面检查,所有设施设备均能正常使用。

(六)经费投入情况

我校规定,将保障体育经费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公用经费必须优先保证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项体育教学、体育特色活动的正常开展。

从2016年起,在教育公用经费中,我校设立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在区委区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配备了塑胶跑道、健身器材等中大型体育活动器材,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我校也在改善体育卫生设施环境上也做出了极大努力。如

2019年一次性购进了校园广播智能管理器整套设备,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眼保操、广播操和大课间活动的质量。

二、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

(一)校园足球师资数量

我校拥有2名兼职足球教师。

(二)开展校园足球比赛场次、队数

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我校推出了校园五人制足球比赛。具体情况如下:

1.每个自然举行两次校园足球联赛,即春季学期联赛和秋季学期联赛。

2.根据2019年秋季学期的报名统计,每个班级组成一支队伍。

3.考虑到年龄差距,我校规定,校园足球联赛只限于本年级内部横向比赛。

4.由于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学期及秋季学期暂停校园足球联赛。

(三)校园足球场地情况

我校目前有1个足球大场(250米环形运动场),2个五人制专用球场,无新建及改扩建足球场地计划。

(四)参加师资培训情况

2019年,我校共有2人次参加市级足球教练员培训班,2021年一人次参加省级足球教练员培训班。

(五)经费投入情况

2019年,我校共获得校园足球专项经费10万元。所有经费均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开展校园足球教学及比赛,没有出现任何挪用或乱用现象。

(六)足球特色校建设及发展情况

1.建设现状

我校自2019年将开展校园足球作为“一校一品”特色运动以来,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建设足球场地,配备足球设备设施,招聘足球专业教师,组织专兼职足球教师、裁判员培训等举措,着力推进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与此同时,从一年级开始,在每个班开设了足球课程,学习足球知识,营造良好的足球运动氛围。

2019年,号召各班级组建足球队,组织训练,定期开展班际足球比赛,提升竞技水平。大力倡导“班班有球队、人人一只球“校园文化,提高足球普及程度,成效显着。目前,成功举办了两届校园足球联赛,校园足球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2.存在的困难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校校园足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教育部《关于加快为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与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重视关注不够

足球是一项身体接触多、对抗强度高的运动项目,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对抗中受伤。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校长、老师、广大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存在重文化课、轻体育运动思想,担忧参与足球运动影响成绩,影响升学,只能让孩子把踢足球当作一项业余健身活动。

(2)师资力量不足

全校仅2名足球兼职教师,与先进学校的需求还有极大的差距。师资薄弱直接影响足球课程开设及足球运动水平,严重制约校园足球推广普及。

(3)扶持保障不力

自开展校园足球运动以来,仅在2019年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资金扶助,财政资金对校园足球的后续支持力度明显不够。

另外,校园足球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跟不上,医疗救助条件不配套,都严重阻碍了我校校园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三、改革经验与突出成效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到位

1.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行政校长、教导主任、体育组长组成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领导、监督和指导。

2.每一学期期初及时制定出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考核方案,把体育工作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学校领导积极深入第一线,配合体育教师做好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3.定期组织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阶段性要求,从而使得体育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优良教学条件

我校体育教师学历达标,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素质强。学校按照中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配齐体育教师,并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省、市、区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学习和培训。

(三)加强学习,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

1.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新教改的理论培训,提高教师对体育新教改精神、理念的把握及运用,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2.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经验交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上课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抓好大课间及“一校一品”教学质量,推进整体素质教育

认真上好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4节,三至六年级每周不少于3节体育课;每周各年级不少于1节健康教育课、一节足球课。

坚持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及“一校一品”体育活动训练,确保每个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四、主要问题与分析

1、开课随意性较大

在很多教师、家长、学生及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潜意识中,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是有“主次“之分的,音、体、美自然是“次科”。而在“次科”中可以随意应付的是体育课。我校处于雨水丰沛的南方地区,雨季授课对于教学工作随意化的行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2.体育课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由于安全因素、重视程度和监管力度等因素,在授课时,极少部分体育教师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随意性很大;个别班主任只要求体育教师课上别出现安全意外,其它方面鲜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体育课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更达不到教会学生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的目的,制约了体育艺术2+1活动的有效开展,制约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结果和合格率。

3.经费制约因素

学校场地、器材、经费等的投入不足,制约体育教学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和开展。

目前,我校部分体育器材和测试仪器严重匮乏,而由于担心安全隐患,一些器材已经被取缔,长此以往,无法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效实施。

4.特色活动无特色

目前,我校的传统特色体育活动——足球运动参与者寥寥,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有待进一步推动。

五、下一发展思路与整改措施

(一)继续加强体育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促进师德观念,丰富体育教师的政治头脑。

(二)继续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促使每一名教师去关爱每一名学生。

(三)进一步学习强化培智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转变陈旧思想观念,用创新的思维、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积极锻炼、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加强集体备课,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要求、手段和方法,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加强体育课堂教学,全面树立健康第一安全优先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力求通过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促使他们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让他们快乐中锻炼,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六)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新思路,尝试新方法,全力拓宽阳光体育活动的内涵及外延,最终让阳光体育辐射到每个学生家庭,形成墙内开花内外都香的良好氛围。

6.学校均衡发展工作自查报告 篇六

自查及整改报告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育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让每位学生都享有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的责任。为此我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开足开齐课程;深化教育改革,走特色之路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着“自查促整改,整改促发展”的目的,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对自查自评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白沙镇小岩学校位于白沙镇东郊1.5公里处,地处交通要道,小河相依,绿林相偎,风景秀丽。学校建立以来,从无到有,现已初具规模。校园总面积3367平方米,生均 8.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32平方米,生均7.35平方米。原是一所村级制民办学校,由于学校办学有特色,白沙镇政府党委研究决策将辖管的笔架、新山、石固教学点整合为一,合乎实情,现有辖区适龄儿童225人,6个教学班,贫困寄宿生 105人。生源除来自小岩村、石固村、新山村以外,还来自周边乡镇。在职教职工19人(其中保安2人、工人4名)。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区划清晰。我校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积极履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责,努力规范办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优化管理,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设条件,树立社会、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大教育观念,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一)普及程度1、2015年辖区适龄儿童32人,入学人数33人(中途转进1人),入学率达100%。

2、本学年初辖区在校学生数222人,其中中途转进3人现有225人。入学率巩固率为100%。3、2016年小学毕业班人数48人,毕业48人。毕业率为100%。(二)师资水平

(1)学校设有校长1人,学历高,能力强,作风正。近五年均参加过继续教育,合格率为100%。

(2)本学年在职教职工19人,专任教师13人,其中本科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3)学校有党支部、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工会等组织机构,下设有安全、卫生、后勤、寝管、信息技术、图书等专项管理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三)办学条件(1)学校占地面积3367平方米,生均 15.17平方米,校舍面积1632平方米,生均7.35平方米。现学校有一幢教学楼和一幢学生宿舍楼及(含实验图书室),简易食堂一幢,厕所一幢,构成了校园主建筑群。绿化面积达4.87平方米;体育活动用地达1830平方米,有足够的师生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标准篮球场两个,乒乓球运动场一个。教学楼和校门、花栏式院墙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成了白沙镇东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学校图书室中共图书有6500册,各类杂志40 余种。(3)配有专用科学实验室、专用网络教室、会议室、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等设施配备,实现“班班通”。全部计算机宽带上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整个校园实现了网络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把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镇域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在镇政府的领导下,会同乡村组干部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学区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认真落实“双接双送”制度,无学生辍学现象。保证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100%。(二)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让家长放心的学校。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任命了一名文成武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奖惩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各部门和班主任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给学生下发了《学生安全公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部门、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我校牢记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的训导,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每日集合集会、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还多次聘请白沙镇派出所所长小岩小学法制副校长王科来我校进行法律法规、交通、防火、卫生健康知识讲座。

4、重视安全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宿舍、体育设施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收缴学生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对于其他诸如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和值班领导巡查制,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广泛宣传,作好校方责任险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安全工作保险系数。四是多次组织了地震逃生演练、防止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演练活动。

5、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向家长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年组织全校性家长会两次,每学期放假前,向全体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确保学生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得实在,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推动新课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育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抓德育管理,做好管理育人

我们根据《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始终把德育工作摆放在首位,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组织、各班级、各学科各展其长、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制定计划、落实措施,齐抓共管,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

一是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常抓不懈。学校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少先大队的作用,组织全校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争当文明学生、争当文明教师、创建文明班级、创建文明寝室、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师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学校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二是严格执行升国旗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班级代表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为了培养学生献一份爱心,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发动全校师生捐款,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面对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八荣八耻》、《新三字经规》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把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到思品课、班队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课外活动,坚持从严、从细、从实、经常抓,抓经常,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以少先队为阵地,以“五爱”为内容,开展德育活动,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齐头并进。

五是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和家长建立了经常性联系。争取家长、社会的理解、配合与积极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根据实际,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广泛地、诚恳地征询意见和建议,深入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及时归类、认真整理、积极整改,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2、抓行政管理,做到服务育人。

学校健立健全合理的行政机构,目标一致,灵活运转;实行计划决策,稳步推进学校工作;有明确的校风、校训和办学方略,强化师生养成教育训练;完善各种制度,依法按章治理学校;严控学籍管理,控制流失,取消重复教育现象,禁止择校生,收齐适龄生,培养合格生。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一是立足长远,认真做好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大力整治校园环境。

二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狠抓卫生工作的落实,责任到班,责任到人,保持窗明几净,花草鲜艳。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三风”建设,定期布臵橱窗、板报,定时、不定时检查、评比,奖优促劣。

四是加强广播室建设,保持课余时间有音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做到教书育人。

一是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行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重视文化课,突出艺体特长,活动类课程按规定开设,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抓好备、讲、批、辅、考、评六个环节的管理,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教学研究要严谨。严格考勤坐班制度,教师实行签到签退制,坐班查堂制,保障教学时间的投入。

三是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组建书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象棋、舞蹈等特长小组,着眼素质,培养能力。

四是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教案,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节示范课、评好一节公开课、写好一篇课后反思、写好一课好教案、学好一本理论书、做好一篇好论文。严抓平时,细抓定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我校在全镇积极开展新课程的交流、观摩和示范课,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扎实开展“课内比较学”活动。

五是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效率。营造人尽其力、才尽其用的环境,激励教师能过进自学、培训、岗练等,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教师队伍;坚持“三为主”,做到基础实、思维活、兴趣浓、密度高,既注重“双基”又培养能力。六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管理制度,努力做到热心、细心、耐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真正做到“两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七是完善考评制度,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考评师生的成绩,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四)、三室工作

学校配有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农村远程教育播放教室(含光盘播放教室)、行政办公室各一间。图书室内,现存图书6500册,生均图书29.3册,仪器室、体育器材室配有自然科学、体育、数学等仪器器材设备,农村远程教育播放室配有29英寸彩电一台,基本达到村级三类学校配备标准。办公设备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以及办公需要。学校高度重视三室建设及工作,由蔡大君老师专门负责 充分发挥了它的阵地作用,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问题

尽管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的启动、实施到巩固提高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着几个问题。

1、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工作尽管尽心尽责,但不够活跃,缺乏生机。

2、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由于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半数以上是从民办学校整合收编过来的,所以教师的专业化平均水平不高,知识老化,不能很好的适应新世纪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3、学校的设施还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食堂简陋,学生还没有正规的就餐食堂。实验器材陈旧老化,部分已完全不能投入使用。

4、学校的图书也不能跟进均衡发展长远需要。学校大多图书来源靠上级匹配及捐赠,半数以上不能适 小学生学习参考及阅读价值,更新已成为当务之急。

5、计算机、音体美器材配臵不健全。

计算机老化,配臵低,已不能很好的投入使用。音体美器材严重缺乏。

6、寄宿生没有专门的宿舍,床位也紧缺。

我校困难寄宿生有100余人,学生床50余架,因为没有专用的宿舍,靠挤占学校专用实施远教室寄宿。尽管管理规范,已成为我校的一个亮点,但仍然较为拥挤。活动空间狭窄。

7、我校文化氛围仍需加大投入,外墙脱落,影响校貌。

8、办学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校的安全保障、饮食起居、学习活动、性格培养、习惯养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就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提高。

9、学校没有一个环形跑道。不能很好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健康综合素质。

五、以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努力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不断增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我校已多次向上级部门及社会争取关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解决我校存在的实际困难,墙群严重脱落整改报告已于2016年5月24日正式向教投公司递交,待盼佳音。我们深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山里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让全体住宿学生能吃得饱、睡得香、留得住。使教师教的舒心,学生学的开心,家长放的安心。做到社会认可,领导满意。

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把我校办成让家长满意、上级放心、社会认可的文明学校。

7.学校发展分析报告 篇七

现状

教师队伍的现状:以我校为例,学校共有23位教师,其中3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有12位,约占52%。中老年教师他们普遍具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虽承担着教学的重任,但他们越来越显现出难以适应的一面,渐渐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不仅我们望花小学,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学校的特殊性分析:从2002年起我校被文教局定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指定学校。每学期有相当一部分的外地孩子从祖国各地来到我们学校。这样的一批具有差异性的孩子,给教师带来的是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了莫大的心灵冲击。近三年来,学校每年都有1~2名年轻教师由于各种原因调离学校。这给学校的中老年教师的心里抹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且会滋生出不少自卑和倦怠。总认为自己所处的是薄弱学校,是民工子弟学校,比不上其他名牌学校。

但是,对于35周岁以上的教师来说,他们在教学岗位上的时间还很长,他们的学习与提高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水平的中老年教师队伍,让外地孩子真正地融入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积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和像我们一样的学校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我校提出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成因

1.惧怕———“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疑虑和困惑如影随形。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多年苦心搭建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推倒重来的困境,教师队伍年轻化又让他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常听学校的中老年教师感叹:“现在的课怎么越来越难教了。”“面对这些新的东西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我们将被淘汰了?”话语中充满着担心和恐惧。新课改到来后,许多中老年教师感到不适应。恐惧和排斥的心理是新课程改革给中老年教师所带来的一个不小的冲击的结果。

2.倦怠———“高原现象”产生的影响

一份调查显示:80%的中老年教师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必要”不断充电、学习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但45.3%的人表示自己只是“偶尔学习”,有5%的教师“基本不学习”,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于“如果有一个培训提高的机会,你会怎样?”53.3%的教师选择了被动报名;“如果有论文比赛你参加吗?”56.7%的人选择了不参加;“你在工作中会力不从心吗?”76.7%的人选择了“会”。不光是调查的结果这样显示,在各级各类的案例论文评比中,学校的中老年教师就极少参与,这样还极大的影响了部分青年教师,学校的教研氛围就是浓厚不起来。中老年教师的这种“高原现象”给学校和其自身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于是,职业倦怠感成了新课改后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一只拦路虎。

3.被动———“被边缘化”造成的结果

学习、交流机会不多,是许多中老年教师不愿面对的一个事实。上级主管部门偏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基层学校将原本有限的师训经费倾斜于青年教师的培训,中老年教师不知不觉中把学习、外出交流的机会让给了年轻人。一些过了35岁的老师开始有了“老了”“该退休了”的消极思想,觉得被边缘化了,这也影响着学校的年轻教师跟着懈怠和停滞不前。于是,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排斥———学校特殊性形成的心理

目前,我校有655名学生,其中外地来的学生有437名,占总数的70%以上。由于孩子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偏僻农村,他们家庭的经济收入微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社会地位较低,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学习基础、家庭教育、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即使同是民工子女,虽然有着相同的背井离乡、异地求学的经历,但其性格、能力、家庭情况、原有知识水平也迥然不同。这些各方面差异纷呈的学生打破了老师原有的教学模式,无形添了很多的压力。不仅要管好这些孩子,还要从内心真正接受这些孩子,老师们觉得已经是很累了。尤其是中老年教师认为接受外地的孩子,把他们教好就足够了。他们普遍认为,我们这样的特殊学校,没有必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看的如此重要。

对策

1.理解和关爱———春风化雨

中老年教师多数是昔日的“功臣”,回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牢骚满腹、刻薄冷淡不由然就外显于表。学校要用“理解和宽容”汇聚一条潺潺的溪流,滋润中老年教师的心房,化解他们因失落郁结的疙瘩,以及他们的恐惧心理。

(1)理解。中老年教师的“刻薄难缠、不可理喻”不应该是有意为之。只能代表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助,只能寓意他们想找回属于自己的舞台,想实现自身的价值、重焕生命的活力。中老年教师的甘于平庸,是他们的能力有限、知识有限,是他们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最终选择,是他们长期退居“二线”潜在的惰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对这种现象表示接纳、理解,再想对策。

(2)关爱。为了不让中老年教师经受颠簸之苦而不派他们去接受培训不是关爱;为了让他们有宽裕的时间,学校的各类教研活动、竞赛对他们“网开一面”不是关爱;大力表扬中老年教师带病上课也不是关爱。只有为他们提供充分地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其余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其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那才是真正的关爱。

学会施爱、学会理解,当二者合体时,我们收获的将是一群中老年教师对学校的忠诚。他们有了驱除恐惧心理的力量,也有了深入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坚定信心。

2.研修和互助———释解困惑

(1)研修。以“职训”为重点,更新中老年教师教学观念,提供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让他们逐步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一些新的教学信息、教学思想,从而达到更新观念、改变教法的目的。

以“带教”为抓手,激活中老年教师思路。提供机会让他们和青年教师探讨,鼓励他们和青年教师相互督促、相互约束、取长补短。让他们成为年轻教师的学习的榜样,同时更是两代人相互沟通和学习的好机会。

(2)互助。在“互助”的前提下,采取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模式。互助备课,促进教师间的互学互助,提高中老年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互助反思,帮助中老年教师为教学找到释放的窗口,在精神上成长;互助研究,引导中老年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让知识与知识碰撞,让经验与智慧共享。尤其是我们有很多的外来创业者子女,根据学生水平层次不一的实际情况,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有最多的发展机遇,享受人生最多成功的喜悦。我校贯彻教研室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的精神,倡导“尊重差异,灵动教学,构建和谐”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组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自己的研究主题, 语文组倡导“灵动教学·开放课堂”,数学组提出“正视差异·愉快教学”。

在共同体力量的促使下,通过同伴互助及引领,中老年教师就会在不断的变化中最大限度地发掘潜能、提升自我,学校教育也能进一步和谐发展。

3.竞赛与评价———彩绘人生

鼓起勇气,正确认识自我,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该建立长期有效的专业培训机制,营造良好的办公及学习氛围,让中老年教师多参与,多思考,多借鉴,合理评价中老年教师的业绩,要生存就有竞争。

(1)竞赛。各种良性的竞赛可以为中老年教师搭建起一个交流提高的平台。让广大中老年教师在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进步和专长,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我们每学期举办一些中老年教师说课比赛、中老年教师评课比赛、中老年教师师德演讲以及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互相帮扶联谊活动。在活动中,既要注重过程指导,又要加强过程监督,确保各项活动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如在举办中老年教师说课比赛前,我们可先对中老年教师进行说课培训,让其掌握说课的方法、步骤、如何撰写说课稿等。通过这些活动,要让中老年教师确实尝到甜头。

8.学校发展分析报告 篇八

摘 要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在发生着不断的改变。只有对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教学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找到改善、提高和发展的途径。因此,本文对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标准,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民族地区 教学现状 教学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主,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各类学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由此可知,我国对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提高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了民族体育教育工作者甚至全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也成为了体育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都能正常的开设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绝大部分学校均能较好的组织开展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而且所组织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也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而且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民族地区体育教学工作的成绩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调研和分析的过程中也同时发现民族地区体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虽能正常的组织开展,但是组织开展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却不够规范。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缺乏制度化和科学性,以致教学活动的实施过于随意,教学效率不高,教学目标难以有效的完成。其次,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人均体育经费普遍偏低,体育教学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缺乏,体育教学场地有限,成为了影响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最后,虽然民族地区正常的体育课程均能得以保证,但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却不甚理想,课余的运动训练以及体育竞赛活动等均未得到重视,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相对其他地区的学生而言相对贫乏而单一。

二、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逐步加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

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会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成效产生直接的影响。笔者在总结多年的一线体育教学经验以及深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科学是造成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诸多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要想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

要加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要从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的组织、体育教学的管理、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以及体育教学环境的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完善组织管理制度,以改善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松散、落后的情况,保证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注意改善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建设

由于地域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封闭和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够理想,以致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建设无法满足现有的教学需求,从而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为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隐患。要改变这种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民族地区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建设工作,从制度、舆论以及经费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学校也要经体育物质基础建设的经费列入学校每年的经费预算,逐步改善体育教学所需的物质基础建设状况。其次,民族地区的学校要根据本校所处的环境、本校的现实情况,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体育教学物质资源,就地取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再次,要改善不理想的物质基础情况,民族地区的学校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利用社会资源。例如:与体育社团共建、争取体育部门或体育机构的对口支援等等。

(三)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社会和家庭的参与

学校体育工作并不是学校一方的独立行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也不是学校一方即可决定的,而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就应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相一体的人文学习环境。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注意加强针对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教育工作者、社会相关人士以及学生家长共同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端正认识。其次,要注意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作用。在杜绝社会上的不良思想进入校园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入健康的社会体育理念,并将其融入日常学校体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专能.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2] 胡娟.对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体育教学的思考—以吉首市矮寨中学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

上一篇:婚庆司仪的主持词下一篇:一国两制能否解决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