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4-08-05

(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选11篇)

1.(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一

十八大政治报告科学地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首次将生态文明系统化、完整化,并且升华到了理论层面。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报告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意义

2.1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和环境破坏问题的客观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以石油为例,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从21世纪初的32%上升到2012年的56.7%,2011年以55.2%超过了美国这一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当时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3.5%。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经超过了我国环境容量的81%.酸雨污染区的面积已经占到我国国土面积的1/3。废水的排放总量也已经超过我国环境容量的82%。同时,七大水系遭到严重污染,近2800公里河段鱼类已灭绝。并且,生态系统退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年,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高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国土总面积的37%左右。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问题也很严重,荒漠化土地已经占到了国土陆地面积的27.3%,天然草场退化面积达到50%~60%。

2.2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品作为市场经济的载体,它来源于自然资源的转化和再生。一方面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益追求是无尽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们树立新理念,正确处理“有限的”与“无尽的”,自觉保护生态平衡,适当地去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将之前多年运用的资源开发占主导的经济战略转变为以建设生态经济区为主导的经济战略,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以转变全国生态状况及其整体恶化的趋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2.3 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和整个过程。这就表明: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五大建设;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整个过程。所以说,在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基础是经济建设、根本是政治建设、灵魂是文化建设、枢纽是社会建设,而生态建设是最重要的保障。

3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探析

3.1 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

新世纪人类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全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树立牢固的尊重自然的价值观,然后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和活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中国,通过生态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倡导生态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倡导热爱环境、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倡导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努力保护现有资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与善待生命;倡导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大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保护紧迫感,使生态文明建设 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同时,更应该让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关涉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生活幸福。只有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才能有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3.2 转变经济系统的发展方式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启绿色生产模式。绿色生产,生产过程要求使用绿色的原材料和能源,研发过程要求使用绿色的科学技术,产品要求实行绿色的包装、绿色的营销、绿色的物流、绿色的服务和绿色的消费,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到最高,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利益达到最优。巴彦淖尔市浩彤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内蒙古首个综合创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包括现代农产品物流园、设施农业种植采摘区、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厅、多层住宅区、主题生态公园旅游区五大板块,是集生活、购物、休闲娱乐、农业示范、农产品交易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为中国农科院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是集公益性与市场性于一身的双重价值体,更是我市绿色生产模式的典范。

其次要选择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产一样,社会消费也必定要依赖自然资源,并对生态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倡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消费,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它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模式。

消费模式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由被动应对到主动选择的关键转变。我们应当摒弃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3 增加自然系统的生态保护功能

工业文明虽然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也不断地冲击着地球的承载能力。要想改变这种高消耗的掠夺性的开发方式,就必须合理利用、谨慎开发自然资源,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干扰。于是我们大力开发风能、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开采,把蓝天和白云留给自己和子孙后代。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重点解决。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四整治”:整治空气还百姓蓝天;整治污水还百姓青山绿水;整治土壤保护土地资源;整治垃圾清洁环境。

3.4 加强政治系统的保障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规范,需要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只有使生态文明得到普遍共识,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才能形成全国性自上而下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摘要:“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首次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被纳入并且系统化。绿色发展是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抓手,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绿色发展道路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通过介绍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提出的现实意义,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探析,这对深入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及进一步推进五大发展理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赵民胜,李梅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梦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二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中国实践,是对保护地球生态健康和建设美丽地球的智慧贡献,也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共同唱响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主旋律。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大发展。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工业的发展,而是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对资源环境合理利用为基础,从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各种环境资源问题就变得愈加明显。此时就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策略和方针,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资源问题,把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共同发展,顺应当今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人口密度过大,都是我国面对的主要问题。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能源及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我们更应当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广及发展,从根本上改善资源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文建设的基本要求

目前一切的发展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首先要确保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随着现如今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从前的“吃饱穿暖”等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更加注重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顺应人民大众的需求而产生的。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依据

当前国人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发展,期望建设一个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美丽中国,这一美好愿望的达成就必须依靠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与经济、文化、科技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时代格局。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着我们民族未来的长远计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及动力。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策略

当前的气候问题是全世界各国都在着力决绝的难题,中国也就这一问题积极的寻求着解决的方案。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根本的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坚持改革创新

生态文明的建设,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改善环境、节约资源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基本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模式。

(二)坚持尊重自然

人类始终应保有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应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要坚决制止人类活动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不可恢复的伤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坚持节约性原则

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只有把节约原则贯彻到生产生活当中,才能从根本上使我国的生态问题得到改善。

(四)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

发展与保护要互相结合,不能因为保护环境而停下发展的脚步,更不能因为追求发展而不顾环境的破坏。只有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保护,才能实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五)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规划好、布局好、建设好,就可以有效促进集约开发、均衡协调发展。但城镇也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温室气体的主体,未来我国将有一亿以上的农村人口逐步定居城镇,能源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很大。因此,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注意适当添绿留白,同时实施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节约管理,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积极运用高技术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任务艰巨繁重而又光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范星宏.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3.

[2]金国玉.“美丽中国”语境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14.

[3]罗贤宇.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3.(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三

周生贤

2013年01月09日10:41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应运而生。它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为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它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孕育并提升着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新的竞争制高点。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一段时期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出现了资源能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来加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的作用,勇当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环保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指向,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勇当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一)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环保与企业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强化生态环保与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结合起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认真推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编制实施国家环境功能区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着力推进规划环评。强化建设项目环评,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

(三)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动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重点,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钢铁、水泥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因地制宜开展燃煤锅炉烟气治理,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PM2.5等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严格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加大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抓好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以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为基础,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面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减缓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进一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

(六)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

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4.(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四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学 院 信息工程学院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年 月 2014 4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 十八大 / 生态文明 / 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化,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已成为全党全国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⒈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必须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学习和生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就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这一目标。

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自然资源受到过度开发,承载力越来越弱,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退化;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民生问题凸显,道德文化领域里出现消极现象。这一切,严重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有效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关系的意义

1、我们如此强调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是因为真正弄清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有助于人们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涵义,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主要体现是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以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社会。我们从人与自然的功能关系上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的联系和区别,就能更加自觉地把资源、环境、生态并列为人类生存繁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自然要素”,同时给予高度重视,进而更加自觉地搞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更加自觉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社会作出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1、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人类发展史方面看,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历史演进的过程,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只有生态文明是在现代工业高度发展基础上产生的。

2、生态文明实际上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带来的弊端和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传统的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级阶段,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四、生态文明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应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切实用整风精神解决好党性观念、廉洁从政、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

具体工作中,一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要推动党员干部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心实意拜人民为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五、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防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坚持利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是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六、经济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推进绿色发展。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促进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是推进循环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循环生产,推动产业循环组合;要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物排放率的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

三是推进低碳发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排量,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七、政治文化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是改革干部评价体系。改变现有的“唯 GDP 至上”的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①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为自然界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提供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的基本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

②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能源、水、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培育节能低碳产业,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保护好水源和控制用水总量,提倡全民节约用水。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和保护好自然,合理开发土地、矿产资源,保护好耕地。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③为此,要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同时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节约和适度消费,大力培育绿色市场,引导、规范绿色产品的生产,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大力反对铺张浪费,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引导公众养成节水、节纸、节能、节电、节粮的生活习惯,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反对商品过度包装,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总之,切实提高对十八大报告关于“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科学论断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加自觉地把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重要部署落到实处,进而从资源节约入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为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和民族复兴的长远大计,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5.(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五

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

(2010年7月16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为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林业生态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兴省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和国土安全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和保障转型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山西作为能源资源大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更是长远的战略要求。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森林资源明显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林业工作迈上新台阶。但我省缺林少绿的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林业生态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为从根本上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切实增强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我省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山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生态保障。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林业生态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林业改革,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和林业效益,走出黄土高原和资源型地区发展现代林业的路子, 不断推进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城乡宜居的森林环境体系建设、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使全省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省人民政府应把林业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制定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制定本地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做到与省级规划衔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28亿立方米;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5亿立方米。

三、深入开展创建林业生态县和森林城市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创建林业生态县活动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力争到2015年有30%的县(市、区)、2020年有80%的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标准。生态县建设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重点实施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以及省级造林绿化工程。各市、县(市、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创建林业生态县实施方案,层层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强化组织实施,严格目标考核,杜绝“形象工程”,确保创建林业生态县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积极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县级以上城市力争建立一个以上森林公园。城镇建设应按照国家标准和省、市总体规划留有足够的绿地面积,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要大力开展街道绿化、小区绿化、庭院绿化。坚持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提升城市绿化品位,打造良好人居环境。

四、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级人民政府要紧紧围绕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目标,到2013年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尊重农

民意愿,明晰产权,确权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健全林权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积极跟进配套改革,完善林木采伐审批制度,开展林木采伐管理试点,实行采伐限额公示制。建立集体林权流转制度,健全林权流转市场,规范林地林木流转。省、市、县三级要成立林权服务机构,负责林权登记发证、林地流转评估、纠纷调处及资产抵押等服务工作。

五、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搞好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面落实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不断强化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森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作用,积极组建灭火专业队,建立联防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加强监测、检疫工作,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坚持森林、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盗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树木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严禁在城市建设中毁坏林木植被;加强生物多样性、湿地和古树名木保护,搞好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维护全省重要生态系统和种质资源安全;认真搞好封山禁牧,积极扶持舍饲养殖,加强未成林造林地管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省直国有林局、市县国有林场承担着保护和管理全省主要生态公益林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大公共保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造林质量稽查监理、资源林政、森林公安、乡镇林业站等林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健全服务体系,改善装备条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建立一支作风硬、素质高的林业专业队伍,保障林业生态建设顺利推进。

六、有效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木种苗花卉、速生丰产用材林、森林旅游、林下资源开发等林业产业。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大力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以核桃、红枣、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力争每年新发展100万亩以上。要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扶持培育一批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实施品牌化战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交易市场,拓展林产品市场流通渠道。要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产供销服务。要制定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产业。通过产业振兴,实现兴林富民。

七、着力强化林业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动林业科技进步,着力解决抗旱抗碱造林、困难立地条件造林、森林火灾预防扑救、经济林增收、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制约当前林业建设的关键技术;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大力发展乡土树种;搞好集约经营,提高林业机械化水平;加强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扶持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广泛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入户、科技下乡活动,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建立健全林业标准化体系,搞好生态效益监测、林产品质量检测、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科技条件建设;强化林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兴林水平。

八、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发展制度,确保各级人民政府每年林业生态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加快公益林区划界定,参照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尽快建立省、市、县三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逐步扩大其规模和范围。建立健全造林绿

化、中幼林抚育、林木良种等财政补贴制度,逐步提高造林投资标准。加大煤炭可持续发展“跨区域生态治理”资金向林业建设的倾斜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大以煤补林力度,积极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做法。煤炭企业应当加强矿区植被恢复,从吨煤10元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中,划出不低于20%用于本矿区和煤矿所在县(市、区)的造林绿化及沉陷区治理;其他资源型企业也应当从经营利润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造林绿化;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公民个人投资造林绿化,积极发展碳汇林业,逐步建立碳汇交易市场。要依法征收育林基金用于造林绿化。要加大金融扶持林业力度,增加林业信贷投放,大力发展林权抵押、林农信用、林农联保等小额贷款。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生态建设与扶贫相结合,加大对贫困户承包造林扶持力度。

九、始终坚持依法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林业立法工作,不断完善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规范、保障和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发展。强化林业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依法治林的意识。深化林业执法体制改革,搞好综合行政执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林业重点项目、工程资金的跟踪检查和审计监督,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建立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作出报告。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大林业执法检查力度,定期组织对林业法律、法规、重大问题决定执行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或执法检查,不断增强监督实效,依法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十、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坚持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各级领导要强化责任,发扬“右玉精神”,持之以恒地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形式,提高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民兵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身林业生态建设。驻晋部队、武警官兵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积极承担造林绿化和森林火灾朴救任务。要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造林绿化的重要意义,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爱绿、植绿、护绿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林业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6.大力推进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 篇六

一、科学规划, 精心布局

2010年, 在全面推进“一村一室”建设的同时, 为进一步整合村级医疗卫生资源、改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新医改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精神, 与财政共同制订了《鄱阳县村级中心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建设100所标准化村级中心卫生室, 并按照8万人口以上乡镇5所、8万人口以下乡镇3所的原则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卫生院。为保证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顺利进行, 鄱阳县采取政府适当补助、乡村提供土地、乡医自愿申请并集资建设的办法, 多渠道解决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经多方协调努力争取, 县政府为每所中心卫生室投入资金3.8万元, 村医每人筹资1万元以上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村委会无偿提供土地, 解决建设用地问题;与国土等部门联系减免各类建设经费, 减少、简化建设费用与手续;实行提高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比例, 保证村医补贴、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及时足额到位, 村医养老保险、基药补助优先执行等措施, 提高乡村医生行医积极性。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性措施, 极大地激发了村医建卫生室热情, 掀起了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小高潮。

二、统一建设标准, 严格村医资质

村中心卫生室既要优于一般村卫生室, 又要合理设计其规模和功能。我们按照每室占地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 诊疗室、治疗室、观察室、免疫规划室、药房, 值班室“六室”分开, 隔间到顶, 上有天花板, 下有地面砖, 墙壁贴瓷砖的设计要求, 全县统一图纸施工建设。诊疗设备的配备, 采取卫生局制订详细的配备清单, 通过集中采购与卫生室配齐的办法配置。同时, 明确了常用药品、抢救治疗药品的种类、数量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相应的设备设施等, 保证了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标准化。为使中心卫生室服务功能最大化, 我们还严格执行村医准入制度, 强调村医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规定, 原则上每室村医不少于3人。对入室村医, 采取以会代训、举办专业培训班、乡医在岗培训、跟师学艺、到卫生院进修学习等方式, 提高村医业务水平和能力, 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注重管理, 完善制度

健全制度, 强化管理, 是巩固建设成果、推进长久发展的关键。按照“边建边管, 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 不断强化人员职责和医疗卫生服务多环节管理, 重点突出“六统一”和“五有”模式:村中心卫生所实行乡村卫生组织服务一体化管理, 在县卫生局指导下, 由乡镇卫生院实行“六个统一”, 即统一命名标识、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药品采购和价格、统一业务管理和绩效考核、统一信息管理、统一财务制度。诊疗活动做到看病有登记、发药有处方、进药有凭证、收费有依据、传染病有报告的“五有”。为完善管理制度, 全县统一制定了村卫生室工作制度、乡村医生工作职责、防保工作制度、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 在中心卫生室形成了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服务行为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监管, 确保健康运行

7.(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七

一是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5.95%,保持全国第一。12条主要水系水域功能达标率和I—Ⅲ水质比例分别为97.9%和95.2%,所有设区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所有设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清新福建”已成为福建最具影响力的新名片。

二是节能降耗水平居全国前列。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进度要求,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607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海洋、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长汀经验”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福建省长汀县原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经过十几年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2011年以来,习近平同志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并在全国推广长汀经验。

四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创建了一批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较大改观。

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注重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规划先行,抓好总体部署。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2020年总体目标及分阶段目标,明确了任务、布局、重点和配套政策。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组织实施《纲要》,围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22项指标,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价考核,并将《纲要》贯穿到“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中,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各地结合实际编制实施生态市、县(区)建设规划。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二是改革创新,激发内在活力。理顺港口岸线开发、自然保护区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管理体制;推行水、土地、海域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森林生态效益及江河流域生态补偿、水土保持补偿、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等制度;合理确定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扩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调动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积极因素。

三是加强领导,促进有效落实。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的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各级设立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衔接、分工负责的生态省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将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将领导干部任期内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所推动出台的相关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纳入审计,做到领导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

四是全民参与,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项目建设,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实地检查生态省建设,支持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省建设新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一是积极构建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布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指标约束,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积极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综合运用差别电价、地价等价格杠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积极构建生态优美文明祥和宜居区,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按照习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继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增强“市、县、镇、村”的综合承载力和环境竞争力,更好地维护、保障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把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

8.大力推进校园法制建设 篇八

四川省绵阳财经学校

近年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全民“五五”普法教育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加强学校法制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先后被评为“绵阳市甲级校风示范学校”、“绵阳市平安创建先进学校”。

一、领导重视,学校管理规范到位

学校领导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高度,充分认识校园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校园法制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认真践行和推广,使其成为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搞好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平台。

首先,为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挂帅、分管校领导直接抓、其他校领导积极配合、中层干部具体落实、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局面。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断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校园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对制度执行情况定期检查指导,定期进行通报,逐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

其次,明确倡导学校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务实、勤政、廉洁、守法的模范。对新上任的学校领导及学校任命的中层干部,学校主动联系,接受纪委的警示教育,让每一位领导干部明白头上有高压线、脚下有红线。任职期间定期向职代会报告述职,并要求对廉政情况有专题说明,使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名所谋,使一切权利运行在阳光之下。

第三,班子议事决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每周召开校务会例会,关系学校发展方向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干部任免等重大事项以议题方式递交校务会讨论、研究、决策,并提交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对校务会议定的事项及时在中干会、教职工大会上通报。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规划及实施方案、重大问题的决策、教师和干部的聘任、财务收支情况、大宗物资采购、学校基建招投标、学校班子廉洁自律情况以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等定期公布,接受教代会的质询,接受全体教职工的监督。

二、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职员工中大力开展法制教育

教职员工是校园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广者,学校法制建设的状况与教职员工的道德水平以及法律素质分不开,因此,完善教师管理与教师权益保护制度是搞好校园法制教育的重要保证。

首先,严格按照《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切实保障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内教师申诉制度,依法公正、公平妥善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其次,注重师资队伍的思想建设,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实施法制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校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向学生宣传法律,还要在教育教学中做好遵纪守法的表率,不仅要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去教授学生,还有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耐心的工作态度去引导感染学生、说服教育学生。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我校广大教职员工不仅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征服了学生,还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了学生的尊敬。

第三,严格教师管理,制定了各种教师管理细则,规范教师的教学、教育行为。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人格,不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坚决杜绝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定期组织检查评议,并把检查结果和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对存在问题的教师,及时教育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对教书育人绩效显著的,学校每期给予公开表彰。从而,既规范了管理,又在学校形成了争优创先的良好风气。

三、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大力推进校园法制建设

中职学生是我国青少年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基本上都是未能挤进已经降低门槛的初高中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自尊但非常敏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欠缺,加之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尚处于发育阶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法律观念尚未定型,导致了他们相对其他群体更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因此,搞好中职学校学生法制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切。

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因地制宜开展了针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保证法制课时安排每周不少于2课时,学校专门设有法制教育室,利用图片、案例分析、学生学习法律的心得体会等,强化其法律意识。同时学校要求,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把教材中渗透的德育内容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各位老师都能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学生有关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是充分利用班会和团组织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法制教育。利用每周末的班会和每周三的团组织活动时间,组织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并主要针对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由班主任或班干部组织讨论、辩论、知识问答、演讲等,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再由班主任从中归纳、引导,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精神,辨明是非。为提高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度,每周三晚上,六位校领导坚持轮流为学生上党课,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学校还对一些学生带共性的认识偏差,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和劳教所的劳教人员建立沟通,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曾经的认识偏差和法律盲区带来的人生危害,从而建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法制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常年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法制辅导员,有计划地请司法、公安、交警、税务等部门的同志到校给学生作法制教育讲座,围绕学生的切身利益,传授实用法律知识,教育学生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学校还与交警第三大队联合成立了交通安全管理小组,定期组织给学生观看《交通安全教育图片展》。每个学期共同对各班的交通安全专题墙报进行评分,对成绩突出的班级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每年三月结合四川省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我们都会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橱窗宣传、播放警示片、演讲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法律常识,规范自己行为,教育他们“遵章守纪、光彩人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拒绝邪教”。

四是建立“警校”“家校”联系制度,让学校法制教育阵地得以延伸。通过电话联系、家访做好跟踪教育,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让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和老师配合家长做好学生的帮教工作,各方关心、理解和尊重慢慢开启学生心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9.福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篇九

福建省政府日前下发《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该计划提出,用5年时间创建一批宜居环境建设示范县(市),全面完成“六江两溪”流域和旅游景区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全省城乡环境面貌和质量。

根据计划,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以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保留村庄原有形态为前提,加强统筹规划,实施串点成线、连线扩面,分片推进的美丽乡村建 设,努力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家一品的建设格局。重点推进重要通道沿线、重要流域沿线、重点区域周边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村庄整治建设,加强试点小城 镇、风景名胜区等周边的村庄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建设。计划今年树立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重点改善提升10个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2016年、2018年前分别建成300个、5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10.(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十

关键词:发展;保护性耕作;推进;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1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99-1

1 培育示范典型,打牢推广基础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组装集成、配套严密的技术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将给后期推广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为此,我们在开展试验之初,确定了“示范一块,见效一块”的实施原则,认真研究和改进技术路线,落实专业人员全程服务,改装农机具保障作业。2006年,4处近500亩的试验田效果一鸣惊人。我们及时邀请各级领导到现场参观,周边群众也自发地来学习,赢得领导和群众认可。在后期的推广中,我们也一直坚持循序渐进做法,由示范户扩展到示范村,由示范村连片成示范区。2011年,白城5个县(市、区)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示范区达到43处,成为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示范基地。我们在抓示范的同时,也同步跟进宣传工作。先后在《白城日报》、《吉林日报》上登载了《让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之火在白城燎原》、《保护性耕作—大旱之年显优势》、《瀚海不耕是桑田》等多篇文章,在吉林电视台《乡村四季》和白城电视台《乡村致富经》栏目播放了多部专题片。通过广泛宣传,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都了解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优势,即水分蒸发减少了2/3,每亩节支800多元,至少增产10%以上。

2 强化技术支撑确保推广成效

保护性耕作对于白城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来讲,是一项全新事物,又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次革命,必须把强化技术支撑放在推广应用的首要位置。一方面,我们狠抓技术路线完善,结合白城耕作方式和农民生产习惯,组织农艺、植保、土肥、农机专家,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改革攻关。探索出适合白城的三种技术模式。一是“垄侧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对玉米实行“免耕播种、不铲不趟、定期深松、免收秸秆(高留茬)”的耕作;二是“隔垄休闲宽窄行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即在同一垄沟两侧的垄邦上进行播种,然后空一个垄沟,再在下一个垄沟两侧的垄帮播种,形成窄行40cm,宽行80cm的种植模式;三是“水稻免翻耙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此模式免去翻地耙地,稻秆可以还田,并按窄行20cm,宽行40cm插秧。配合这三种技术模式,我们组织开展了配套机具研发,经过反复试验和数次改进,研制出2BM-2型免耕播种机。2007年,免耕播种机通过了省级鉴定,命名为“瀚海二号”,并颁发了产品鉴定证书和推广证书,列入吉林省农机补贴目录,推广785台套。另一方面,我们狠抓技术培训指导,我们借助市人才办、市农发办举办的培训班和“阳光工程”这个平台,广泛宣讲保护性耕作技术。到目前,各地利用当地报刊发稿24件,电视新闻17条,制作专题片4个,网络宣传22条,举办各种培训班35次,培训33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万份。先后多次召开了机具演示会、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讲解保护性耕作技术,展示配套机具,用农民的切身体会宣传教育农民。

3 争取项目扶持加快推广步伐

2006年以来,我们多次进京跑省,积极争取保护性耕作方面项目,借助上级资金扶持加快推广步伐。2006年,我市的镇赉县成为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007年以来,我市的五个县(市、区)又相继成为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其中,有四个县(市、区)还被列入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使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市。2009年,全省12个市、县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每个项目补贴资金50万元,示范规模500公顷。项目经费重点用于示范区农机大户或农户的保护性耕作机具购置补贴,并且保护性耕作机械作业每公顷(自然面积)补贴450元。经过努力争取,白城市本级及五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到该项目中,落实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2750公顷。水稻保护性耕作面积250公顷,玉米保护性耕作机具278台,水稻保护性耕作插秧机45台。同时,各地还申报了国家级《保护性耕作建设工程规划(2009-2015)》项目,2011年,镇赉县、通榆县被列入到该项目中,每个县项目资金550万元。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争取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

4 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动力

2006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刚刚引进白城,对于各级领导来说还是新生事物。为了取得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与认同,我们多次利用工作汇报、召开会议和随车同行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向政府领导介绍和汇报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开展情况,逐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2006年7月份,市政府在通榆县召开了全市保护性耕作座谈会。2009年,市政府启动实施了“白城市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计划3-5年内,在全市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100万亩。并专门召开了工程启动会议,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下发了《实施方案》。2010、2011年的白城人代会上,“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工作日程。目前,市县两级政府都把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列入农村重点工作考核内容,由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全程跟踪考核。2011年9月份,由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队、6名市级领导参加,组织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市县两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农村重点工作进行了为期3天拉练式大检查,把玉米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必检项目,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干部抓好保护性耕作的热情。

作者简介:王金才(1975-),男,就职于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黄丽燕(1974-),女,就职于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净月街道办事处,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张春燕(1979-),女,就职于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王长新(1965-),男,就职于白城市农委,研究方向:园艺特产技术推广。

11.(讲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十一

在全国主要牧区省 (区) 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立足于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 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和扶持牧民增收的政策体系, 事关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广大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仅为牧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也为“三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畜牧部门要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出发,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 从维护民族团结和牧区发展稳定的高度出发, 深刻认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极端重要性,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以落实好国家补奖政策为己任, 自觉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辱使命、勇挑重担, 把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作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

2 深入研究, 准确把握落实补奖政策的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崭新工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既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 准确把握政策要点和精髓, 更要结合牧区实际情况, 深入调研、深刻分析, 找准落实政策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 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 着力破解政策执行中的各种难题。重点把握以下四点:

2.1 落实补奖政策, 核定牧户是基础

牧民是实施补奖机制的主体, 享受补奖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准确核定牧户, 掌握牧户数量是发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和牧业生产资料补贴的基础。由于三州在前期对政策理解的差异, 导致统计口径不一致, 我省先后两批上报国家的牧户统计数存在较大差距。财政部、农业部近期下发的《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中已明确“已承包草原并实施禁牧或草畜平衡的牧户”作为补奖政策实施牧户, 并要求重新进行牧户核定。各地一定要按此核定标准, 统一口径, 在当地公安 (户籍管理部门) 的协助下, 结合统计核查工作, 结合禁牧、草畜平衡区域划定, 逐户进行统计核实。牧户核定重点在牧区, 难点在半农半牧区, 统计核查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做好相关协调解释工作, 避免引起群众不满, 造成新的矛盾, 牧户核定及统计数据要通过当地公示、村民大会通报、牧民认可后确认。

2.2 落实补奖政策, 严格禁牧封育是重点

推行禁牧封育是落实补奖政策的重要内容。要科学划定禁牧区域, 采取强有力措施, 严格禁牧管理, 确保禁牧效果, 加快严重退化草原生态恢复。一是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勘定”的原则, 并结合《四川省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规划》的草原禁牧规划面积, 以乡镇或村为基本单元划定禁牧区域, 明确禁牧草原的四至界限, 建立醒目的标志标识, 将禁牧面积落实到已承包草原的牧户。二是落实禁牧责任, 按照“谁禁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把禁牧管理责任落实到乡、村、户, 层层签订禁牧责任书。三是严格禁牧制度, 制定《禁牧管理办法》, 实施强制性禁牧管理, 依法处理在禁牧期间违反规定私自解除禁牧、擅自放牧、偷牧等行为。四是加强禁牧监管, 以村为单位组建牧民管护队, 建立村民监督管护、县乡巡查抽查、业务部门监理监测的联动机制。五是实施禁牧补贴的草原要结合退牧还草工程措施进行围栏封育、补播改良, 发挥综合治理效果。六是各地要研究出台牧民转移安置、转产就业等配套措施, 确保“禁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2.3 落实补奖政策, 推进草畜平衡是难点

实现草畜平衡是补奖政策的根本要求, 也是落实政策的核心和难点。推进草畜平衡除了增草、舍饲等措施外, 关键是要想方设法把超载牲畜减下来, 尽快实现动态平衡。但目前我省牧区草原牲畜超载过牧问题还非常突出, 平均超载率高达49%, 个别地方超过了90%。指望政策实施后牲畜超载问题立即得到完全解决, 是不切实际的, 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各地要确定一个减畜计划和目标, 采取有力措施, 力争在2至3年内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一是强化宣传教育, 加强对各级干部、牧民群众、僧尼等三个层面的宣传教育, 让他们充分认识超载过牧已成为当前制约牧区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牧民增产增收的“瓶颈”, 努力营造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树立“养畜为出栏、出栏才增收”的意识, 增强农牧民出栏减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坚持依法治牧, 严禁超载过牧, 制定《草畜平衡管理办法》, 依据《草原法》等法律法规, 强制出栏超载牲畜。三是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 组织引导村民将出栏减畜纳入《村规民约》, 明确出栏减畜目标和责任, 监督管理草畜平衡工作。四是建立出栏激励机制, 借鉴色达等县的做法, 政府按一定奖励标准对出栏超载牲畜进行奖励补助, 调动广大农牧民出栏牲畜的积极性。五是加大畜产品加工和促销, 发挥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营销大户和农牧民经纪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提高牧区畜产品加工能力, 积极拓展畜产品外销市场和渠道。

2.4 落实补奖政策, 转变生产方式是关键

建立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除了认真落实好中央的补奖政策外, 各地还要切实研究禁牧和推行草畜平衡后牧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要综合施策施措, 大力推行良种良法, 着力转变生产方式, 不断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一是结合落实牧草良种补贴, 加大各级投入, 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草地补播改良, 建立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 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增加饲草料供给, 减轻天然草地负载, 增强牧区抗灾保畜能力。二是结合落实牲畜良种补贴, 通过牲畜良种推广、品种改良, 提高牲畜生产性能, 缩短饲养周期, 提高养殖效益。三是结合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彝区“三房”改造, 大力开展牲畜棚圈建设, 积极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 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推广规模养殖新技术, 加快牲畜出栏周转, 提高牧区科学养殖水平。四是结合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 积极推进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鼓励、引导牧民由“靠天养畜”的传统方式向科学养畜、健康养畜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加快牧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

3 履职尽责, 抓紧做好落实补奖政策的各项前期工作

切实做好宣传动员、草场承包、基础数据统计核查、实施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 是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落实好补奖政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财政部、农业部已将各省 (区) 前期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和省财政厅、省畜牧食品局《转发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 把做好前期工作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和紧迫任务,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 尽职尽责, 认真完成好各项工作。

3.1 做好汇报宣传

州县畜牧兽医部门要和财政部门一道, 及时主动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争取尽快成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分工和职责, 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 科学有序推进前期工作。要利用各种工作机会和有效形式, 加大对乡镇、村组基层干部和广大牧民群众的宣传力度, 宣传补奖政策的重大意义, 讲解政策内容和要点, 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营造良好氛围。

3.2 密切部门配合

州县畜牧兽医部门要主动配合财政部门开展工作, 加强沟通协调, 共同协商研究工作, 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联合组建政策实施推进办, 携手推进工作。要主动争取统计、公安、宗教等部门的配合, 赢得他们的支持, 形成工作合力, 齐心协力开展前期工作。

3.3 强化队伍培训

州县畜牧兽医部门是开展前期工作的工作责任主体和技术支撑单位。要充分调配人力物力, 抽调精兵强将, 加强统计核查、草原承包、禁牧和草畜平衡划定、草地监理监测等业务培训, 建立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技术骨干队伍, 为前期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4 落实草原承包

财政部、农业部通知已明确“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按照已承包到户的草原面积发放”。草原承包是落实和享受补奖政策的前提条件。州县畜牧兽医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大工作力度, 认真研究解决草原承包中的有关问题, 尽快完善和落实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尚未实行草原承包的, 要尽快落实到户, 签订承包合同;对已承包到户的, 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 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的责任和义务;对承包到村组、联户的, 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 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成员的具体责任和权益。

3.5 抓好统计核查

摸清草原底数, 及时开展基础数据统计核查工作是当务之急。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谋划, 按照两部通知和省财政厅、畜牧食品局《关于开展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础数据核查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 在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 积极配合财政、统计、公安等部门广泛深入开展统计核查工作。除了摸清面上的基本数据外, 尤其要对牧户数量、草原承包面积、载畜量、禁牧面积、草畜平衡面积、人工种草面积等进行逐户统计核定。要加强对统计核查工作的指导督促, 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要采用部、省分别开发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做好录入、汇总上报工作, 加强档案管理, 建立信息网络, 为编制实施方案、开展草原监测、执法监督、绩效评估提供依据。

3.6 及时编报方案

实施方案既是争取中央投入的基础材料, 又是指导补奖政策实施和检查验收的依据, 州县畜牧兽医部门要高度重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联合财政等相关部门, 组织精干力量, 在统计核查汇总分析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规划设计2011年度实施方案。省上将适时组织实施方案编制的培训, 各州要具体指导县上编制工作, 对各县实施方案进行严格把关审查, 并及时汇总上报。

4 加强防范, 切实抓好当前草原防火和防御雪灾工作

当前, 我省主要牧区正值冬季草原防火警戒期, 草原防火工作绝不能有丝毫懈怠。各地要深刻吸取甘孜州道孚县“12·5”山地灌丛草地火灾的沉痛教训, 举一反三, 时刻绷紧草原防火这根弦, 切实把防御草原火灾的各项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意见》 (川办发[2010]99号) , 进一步建立健全草原防火长效机制。二是根据全省草原防火大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查找差距、认真整改。三是要坚持不懈地加强草原防火值守工作, 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监测巡查, 加强火源管理, 加强物资储备, 加强应急处置和科学防扑火能力, 确保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无重大草原火灾发生。

近期, 我省大部分地区已持续出现低温雨雪天气, 部分地方已发生低温冰雪灾害。三州特别是雪灾易灾县一定要一如继往地做好抗灾保畜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导农牧民储备比较充足的饲草, 维修加固牲畜棚圈, 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预报, 州县乡调剂准备好救灾饲草, 加强消毒防疫工作, 制定完善周密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 保证及时有效展开抗灾救灾工作。近日, 按照省政府应急办通知要求, 我局下发了《关于做好畜牧业低温冰雪灾害灾情日报的紧急通知》, 请三州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落实好灾情日报工作。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关系子孙万代的根本大计, 是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大好机遇。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以优良的作风扎实抓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各项前期工作, 全面有效落实好补奖政策, 为建立适合我省牧区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推进牧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4S店各部门安全责任书下一篇:凭证的填写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