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共13篇)
1.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能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和人体机能。
3、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及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人的了重感冒,去看病的时候,医生会拿听诊器在他胸部听,然后会告诉病人气管有没有炎症,我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难道气管会发出声音吗?他和疾病有什么关系呢?别的器官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三、预习检测(幻灯片3)
1、读一读,并说出前两个词语的意思。
痉挛 酣睡 黏稠 鼾音 蠕动 麻痹
( 肌肉紧张,不由自主的收缩;熟睡)
2、课文中的“生命奏鸣曲”是指( )( )和( )等
人体的内脏器官发出的声音。并说说他们分别是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
3、理一理课文的条理:你认为课文可以分几段?请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结构方式:总-分-总)
四、品读探究
1、读课文的2-6自然段完成,并说出理由。(幻灯片4)
(温馨提醒:注意品味语言的特点,尤其是比喻句。)
例如:A、心脏---勤劳的鼓手,理由是: (幻灯片5)
B、肺脏--- (幻灯片6)
C、胃肠--- (幻灯片7)
2、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说明语言生动准确、充满趣味。
(1)比喻,体现其生动性: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
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通过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易于明白理解。
(2)准确性: (具体数据: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而不说几十下。)
3、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生命奏鸣曲》主要为我们介绍了 心脏、肺脏、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些声音交汇在一起,组成的一支特殊的“生命奏鸣曲”,也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医生正是利用了这种声音才使用听诊器为我们症疗。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另外,作为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在语言方面本文又注意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具体的数字,大量的比喻把人体内这三大器官发出的声音与人的健康状态的关系说明的清楚明白,易于理解。
五、质疑问难。
(如果学生没有事相机抛出)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生命奏鸣曲”为题?
六、课堂检测:(幻灯片8)
1、《生命奏鸣曲》是一篇(说明 )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 )( )( )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些声音交汇在一起,组成的一支特殊的“生命奏鸣曲”,也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2、本文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准确、清楚明白、充满趣味。
3、本文采用了( )——( )的结构形式。
七、拓展延伸(幻灯片9)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
(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八、仿写练习(幻灯片10)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及说明的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2.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化教学,策略分析
生命理念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终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过于重视对学生成绩提高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教育,导致很多小学生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且经常可以看到小学生在社会中的一些极端想法、行为,随意践踏生命的现象,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薄弱。鉴于此,这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必须重视的问题,也给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敲响了警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以下便是具体的分析。
一、阻碍小学语文生命化教学的原因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最关键的是通过语文知识的熏陶,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情感、人格、理念等。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严重缺乏。其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导致的。由于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排名、分数排名等,导致教师的教学过于功利化,自然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也处于功利化之中,这样便形成了学生过早接触社会,追求分数的心理,当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自己制定的标准或者达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之时,学生便会处于精神状态低迷的阶段。因此,虽然我国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物质条件也极大提高,但是小学生的精神生活却严重缺乏,这便会导致生命凸显得更加苍白。
二、小学语文生命化教学中的策略
1. 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主要便是对学生自觉认识生命的一种教育。简言之,便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较高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情感和敏捷的感觉的教育。且新课程标准也曾经指出:语文科目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和结合。其工具性便是指利用母语教学的工具;而人文性则指以人为中心,重视和珍爱人的生命。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温馨的语文课堂氛围中感受生命的韵律,体会生命带来的美好享受与感动,引导学生具有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和发挥生命的意识。
比如在学习《生命生命》一文时,教师不应只重视课文内容的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当然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教师可以请学生们想象,有一只蝴蝶在你头顶上飞来飞去,你伸出手把它捉住了(学生一边联想一边做动作)。现在,这只蝴蝶就在你的手中,你感受到它怎样的跃动啊?这时学生们便可以感受到蝴蝶强烈的求生欲,当学生们都陷入思考之时,教师要快速将课文导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后便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这样学生才可能从小具有正确的生命观。
2. 教师要善用语文资源进行生命化教学
例如:海伦虽然是聋哑人,但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伟大的作家。而成为作家正是海伦正确对待生命的回报,同样是三天时间,但在作者眼里和平常人眼里是不同的,健全的我们是不会如此珍惜这三天时间的,因为光明对我们来说太平常了。海伦·凯勒的人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与启迪。
3. 在写作之中加强对生命的教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写作时间,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半命题作文:《生命力顽强的……》,可以描写人物或者植物,引导学生进行深思,思考之后学生想到了仙人掌,在恶劣的天气中仍然可以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活下去;还有学生想到了解放军叔叔,他们拼尽自己最后力气,也要将日本鬼子打倒的精神。这些都是很好的题材,学生在写作之中不仅加深了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更使学生领悟到面对困难不放弃,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
综上所述,生命化教育需要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关注欲望、学习欲望、思考欲望和感悟欲望,这样学生才可以从小具有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良好的品质等,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04).
3.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力课堂;构建;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功能,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功能。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课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厌学情绪严重,导致语文课费时多,但收效甚微。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活动过程。语文课必须体现人文关怀,给学生以美感的熏陶和生命活力的浸染,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浩瀚的知识海洋,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学生以广阔创造的空间。
一、营造活力奔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
以往的语文教学课堂,由于受“师道尊严”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处于权威、神圣的地位,学生对老师会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课堂上,学生畏首畏尾,不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体会。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受到抑制,课堂上气氛凝滞,以至于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以“蹲下来跟学生对话”的方式,用富有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要鼓励学生说出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例如,在学习《乌鸦与狐狸》《掩耳盗铃》《井底之蛙》《狐假虎威》等寓言故事时,我让学生独立认真阅读,然后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学生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要起到正确引领的作用,发现问题,要让学生自由讨论,使讨论结果真正接近文本价值。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篇课文时,有的学生提出狐狸具有超人的聪明才智,它用自己的智慧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对于狐狸不能用“聪明、智慧”去定位,而可以用狡猾、奸诈去形容,因为它的“目的”是不光彩的,是损人利已的。
二、精心设计,读写结合,使学生思维更活跃
要让语文课堂洋溢生机和活力,教师要根据课文,精心设计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探索性、挑战性和多维性,才能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引发学生兴趣。例如,笔者在教授《鸟的天堂》一文时,先让学生深入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大榕树下鸟儿们愉快生活、和谐相处的生活意境。学生阅读完后,我启发学生:“鸟的天堂,人与鸟、人与树、树与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种和谐的场景中,大榕树会想什么?鸟儿会想什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将榕树以及鸟儿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几分钟后,学生起来交流写作片断。有的学生写出了大榕树的宽阔胸怀和悦纳万物的气概,甚至写出了一种母爱的情怀。有的学生则写出了鸟儿生存在大榕树下的愉悦与幸福感。这样的引领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课文中得到美的体验与感悟。同时,读写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学得快乐,受益匪浅。
三、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乐趣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不拘泥于文本,走进生活,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与深化。小学生年龄还小,他们大多是通过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想象,来达到对教材文本的体验与理解。例如,在教学《井底之蛙》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东海鳖让青蛙跳出深井,来到东海,面对辽阔的大海,青蛙会想什么?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热情高涨,通过讨论,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青蛙见到大海会感觉到自己居所的狭窄与窒息,有的说,青蛙会与东海鳖一起住进大海,成为朋友等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青蛙走不出井口,它会不会产生这些想法,它会不会知道还有比井底更开阔的大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得出了“要想增加见识,就得走出去,就得有勇气走出去,增加体验,全面认识世界”的结论。
四、课本剧表演,使学生进入文本角色
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很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为学生打造自我表现的平台。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可以施展自身的表演才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走进人物心灵世界,去深切体会课文。例如,在教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结合,分别扮演晏子和楚王,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要把握人物角色的语气和神情。通过表演,学生能够表达出楚王的傲慢与晏子的睿智,很好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总之,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文课堂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文本内容出发,把握学生的“兴奋点”,让语文课走出困境,形成激情洋溢的课堂气氛和探究交流的学习风气。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动手趣味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25).
[2]庞国艳.基于新课改实施的小学语文趣味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知识经济,2009(02).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马场寄宿制小学)
4.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 篇四
1、能借助字典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赋予”、“焦虑”、“衰竭”、“不假思索”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女儿那伟大的爱。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母亲十月怀胎,赋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你们想对伟大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媒体出示:5、我的第二次生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请脉络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轻声朗读课文。
2、交流
媒体出示:
( )给了我第一次生命,父亲在我( )时,把( )给了我,并且( )我,是他赋予了我( )。
(1)“赋”字右半部分的笔顺;“衰”的部首;(媒体展示)
出示词语等。
(2)理解“赋予”、“衰竭”的意思
(赋予:交给;衰竭: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
(3)了解“肾功能衰竭”这种疾病。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理解“赋予”、“如愿以偿”、“排斥”等词义。
4、通读全文,边读边想:父亲几次挽救了女儿的生命?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救的?
才5天 严重的肺炎 医生开了一种注射剂,爸爸在城里跑了一整天才找着。
那天,爸爸妈妈整夜都守在我的床边,相拥而哭,以为会失去他们的女儿。
10岁那年 肾功能衰竭:“的活路,就是接受肾移植。” 爸爸不假思索:“让我来吧!”
爸爸坚持由他来捐肾。“她是我的女儿!”他只有一句话。
“听着,不准你排斥我哦。”爸爸在另一个病房打电话给我。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父亲三次挽救了我的生命?哪一次让你最感动呢?读一读相应的小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内容。
2、媒体出示:
当时我们住在郊区,医生开了一种注射剂,爸爸在城里跑了一整天才找着。那天,爸爸妈妈整夜都守在我的床边,相拥而哭,以为会失去他们的女儿。
交流体会父亲对我的爱。
(点击“跑了一整天”、“相拥而哭”变红)
感情朗读。
3、媒体出示:
爸爸不假思索地说:“让我来吧!”
“他是我的女儿!”他只有一句话。
“听着,不准你排斥我哦。”爸爸在另一个病房打电话给我。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逐一出示)
(1)理解“不假思索”的意思。(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果断。)
(2)师:为什么经过检验发现有3个人的肾脏适合我,而爸爸还是坚持把自己的肾给我呢?
(3)爸爸口中的 “排斥”和我口中的 “排斥”意思一样吗?
(4)朗读爸爸说的话,读出他的坚决。
4、师:是呀!正是爸爸对我的这份伟大的爱,让他如此乐于为自己的孩子作出贡献,也让他如此坚决地作出牺牲。让我们看看爸爸当时的心声。
媒体出示:
爸爸说:“通常是做母亲的怀胎10月,赋予孩子第一次生命;而我比许多父亲幸运,因为我有机会赋予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爸爸对孩子无私的爱。
5、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需要得到大家的帮助,幸运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帮助别人的行列当中,因为他们知道因为自己捐献的器官能够一个本来绝望的病人获得第二次生命,对这样一些人,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小学四年级语文《我的第二次生命》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语言,重自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是我课前思考的问题,也是力求在本堂课上达到的目标。通过课堂实践,我感到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一、成功之处
1、重视文本,注重读读悟悟。
“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语言。”是本堂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分“读通课文,读清意思,读出感受”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明确的目标,螺旋上升,步步提升。学生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乃至于读出感情,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整个读书过程。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地触摸语言,感悟文本,表达情感。
《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不过故事中的好多感人之处都隐含在父亲的言语、行动中。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去研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过程。文章读好了,课文也就理解了,真可谓一举两得。
2、注重拓展延伸,强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途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地阅读。本课最后一环节适时补充的拓展阅读文章,一方面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和思想情感的升华,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途径,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阅读资源。
二、不足之处
5.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教案 篇五
知识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2、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过程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情感态度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领会文章主旨,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
改变学生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研读文章
教学内容和目的
1、教师导入;
2、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3、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并从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朗读训练;
5、问题设计与研讨;
6、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7、比较阅读;(课后练习二)
8、课上练习;
9、学生交流。
1、唤起学生注意,进入讲授主题。
2、夯实基础,为朗读扫除障碍。
3、初读课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整体。
4、训练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5、激发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深入细致的领会文章内涵。
6、总结好方法,达到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7、自主学习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点拨,找出比较阅读的技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适合课文朗读的伴奏带;
制作教学课件。
搜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事例,以备上课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1、导入:心脏在跳动,生命在继续,同学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呢?还是“习惯”的忽略了这一问题呢?(稍微停顿)好,请同学们随老师走进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在她的感召下思考生命的大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的大问题,并培养关注生命的情感。
2、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3、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并从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4、朗读训练:(配乐)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1) 各自练读
(2) 点名朗读
5、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 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 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 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
7、比较阅读:(课后练习二)
将这篇课文与下面的同题文章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8、课上练习: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 一只--------不停地在---------飞来飞去,骚扰着我。
(2) ---------在----------小憩。
(3) ----------昂然挺立----------。
(4) ----------足以擎天撼地。
(5) 我可以----------也可以----------。
(6) ------------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9、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事例。
10、布置作业:
(1) 研讨与练习一;
(2) 朗读练习。
夯实基础,为朗读扫除障碍
从把握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了解文章主旨
训练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根据文章内容,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激发主动的参与意识,以自主、合作的方式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
进行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
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6.高二语文热爱生命教案优秀 篇六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释。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每一天。
3.尽量当堂背下课文的第二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_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二)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写法
枯燥无味赋予躁动不安惋惜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垂暮之年:(喻)老年垂:接近;暮:黄昏
稍纵即逝:指某一事物消逝很快
丰盈:(身体)丰满体态丰盈
富裕、丰富衣食丰盈
消磨:度过(时间,多指虚度)消磨岁月
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消磨志气
3、注意读音
尽量:jǐn副词,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_大限度
如:把你知道的尽量告诉大家
jìn达到_大限度如:喝了半斤酒,还没尽量
(三)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热爱生命》,将练习第二题中的四个句子在文中勾划下来,注意体味。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对生命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和上一篇相比,这篇散文以说理为主。
(1)文章_段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
讨论后明确,阐释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①“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作者从对“度日”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哲人”的态度对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衬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_后一句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2)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同学再读第二段,然后提问后明确。因为作者认为①“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②“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③在“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之时,“就愈想增力生命的份量”。“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就“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也就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
(3)_段与第二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段文章都紧紧围绕“热爱生命”这一中心来谈。_段,作者从对“度日”的理解谈起,深入到对生命的热爱;第二段,作者用“不过”一转,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第二段谈得更具体,更深入,对我们更有启发教育意义。
2.组织同学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发言,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四)总结、扩展
7.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 篇七
一、走进童心, 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
“童心”就是“儿童心情, 孩子气”。语文教学具有探究性、个性化等十分鲜明的特点, 它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就应撞击儿童的心扉, 震撼儿童的心灵。走进童心, 就要基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
1. 善待童言
孩子的话时常是幼稚的, 甚至是口无遮栏的。例如, 有教师布置语文作业, 让学生用“闻”字造句, 一个学生写道:“我还没走到厕所, 就闻到了臭味。”该教师对此的评价是:“你造的句子很通顺, 就是小小年纪思想挺复杂的。”如果教师缺失童心, 用道德的甚至政治的判断来对待孩子的语言, 显然容易误解孩子。而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宽容和赞赏, 他们就会机械地学大人, 说套话。慢慢地他们也不再相信自己的观察与感觉, 更谈不上主动探究了。
2. 正视童性
“童性”指儿童的天性。异想天开、胡思乱想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有教师拿出两幅图, 让学生“看图作文”。第一幅图里, 教室里的教师脑袋是圆形的, 学生的脑袋有的是方形, 有的是三角形, 各种形状都有;第二幅图里所有学生的脑袋都和教师一样是圆形的了。大多数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 都认为图的含义是教师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唯有一位学生认为可以理解成统一的教育模式磨灭了学生的个性。结果, 这篇有独立见解并且文句流畅的作文被评不及格, 原因是和教师要求的不一样。学生潜在的创造性 (好奇心、原创精神、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 其实就是人的天性。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固执”, 应该允许他们“胡思乱想”, 允许他们“胡说八道”, 只要他们不“胡作非为”。
二、融合属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有帮学生夯实语文基础, 提高语文素养, 才能真正体现生命关怀。要做到这点, 首先就要了解语文的属性, 再根据语文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学习。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的属性, 两者不可分割。抽掉人文性, 语言文字就会失去灵魂;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 没有了工具性, 架空来讲人文性, 就步入了另一个误区。所以应将两者有机融合, 使之相得益彰。如何才能将两者有机融合呢?我认为应关注两大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教学是由教师、教材、学生构成的多向互动、良性互效的系统。就教材与学生而言, 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整体。尤其是以独立成篇的课文学习为主体内容的语文课, 更具有内部系统的整体性。课文不是一堆堆文字符号, 而是“文化载体”, 是作者用他独特而又典范的语体方式与你进行的心灵对话。我们在这种特殊的交流中, 洞识世界, 体悟人生, 养育品格, 丰富感情;同时, 也在这种特殊的交流中, 模仿、习得他们的语言技巧, 重铸、生成我们自己的言语技能, 这两者浑为一体, 相依共存, 不可偏废。
与之相对应, 学习主体也是整体的生命存在。当代教育, 把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当作教育的重心和主题。把完整的人的教育摆在突出的重要地位, 既是语文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的深情呼唤。所谓完整的人的教育, 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它不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和智能的存在物, 而是生命的主体和丰富多彩的情感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 不再仅仅是逻辑的验证、理性的分析、目标的控制和机械的训练, 而是人生的体验、感情的律动、人性的弘扬和真善美的追求。语文教学就是在真善美、知情意的合成教育中, 使学生在道德品质结构上是个有教养的人, 在文化心理结构上是个有修养的人, 在语言智力能力结构上是个有素养的人。
2. 偏重性原则
文化蕴涵和表达形式虽不可偏废, 但也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以至拖泥带水, 裹挟不清。首先, 应视课文特点而有所偏重, 重点突破。可以从思想内容切入伸向表达形式, 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和言语操作技能;也可以从表达形式入手深入其作品内涵, 直至作者的感情世界以求得情感的涤荡和人格的提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语文内容和形式互为手段, 互为目的, 也就是说, 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成为演练、表达技能的阶梯和凭借, 悉察语言表达技巧也可成为参悟“意蕴”的“法门”。其次, 应视其学生的实际需要, 重点加强, 相机推进。学习主体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的, 有知识、智力、能力方面的, 也有情感、意志、审美、道德、人格等心理的非智力方面的。特别是对后者, 语文教学重视得不够, 还要进一步加强。
三、激励评价, 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充满激励的评价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 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朝气蓬勃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欢乐,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激励评价, 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融入每一堂课, 融入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 能营造学生和谐发展的氛围。
1. 尊重学生
教育者的根本责任是促进学生发展, 是帮助学生成长为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赢得真情,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尊重学生, 是一种师爱、一种平等、一种师者风范, 也是教师的第一准则。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的评价是为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为了更好地做到给每个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 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情感, 尊重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的个性。
2. 宽容学生
有一位语文教师让学生用“洗”字组词。当一个小女孩说出“洗鸡”这个词时, 教师没有拉下脸来大声呵斥, 而是说:“你的这个词很有创意, 为你肯动脑筋奖励你一片小花瓣。”此时此刻, 小女孩的心里是很开心的, 并且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们知道, “洗鸡”这个词是没有的, 所以, 该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委婉地对她说:“但是, 人们不容易读懂这个词, 所以人们都说的是‘给小鸡洗澡’, 明白了吗?”这句话其实是在正确引导小女孩下次不要组这个词了。这样, 既保护了小女孩的自尊心, 又纠正了小女孩的错误, 多高明的评价啊!
3. 赏识学生
真诚的赏识, 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 是让思维开窍的电火花。于永正老师堪称赏识学生的专家, 因为他随时“准备好一百顶高帽子给学生戴”。以他教学的《当解说员, 写通讯报道》这一课为例, 每当学生踊跃发言, 他都会真诚地给予夸奖:“你口齿多清晰!还真有点宋世雄的味儿呢!”“好!同学们第一次练习就说得这样漂亮, 宋世雄退休后, 你们可以到中央电视台接班了。”“你说得比宋世雄还棒!你可以叫‘盖世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于老师不管哪句话, 都饱含赞美, 并且非常得体。
在课堂上, 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 如同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期待的目光, 友善的微笑, 会让学生的心底洒满灿烂的阳光;作业本上教师充满鼓励的批语, 会让学生感到受关注而更加努力……对学生敢于肯定, 勇于赏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 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的乐园。
8.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课堂;注重参与;阅读训练;读写结合;创新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唱响轻松愉悦的主旋律,让孩子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演绎鲜活的课堂。在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课堂上普遍遇到的矛盾之一是课程教材改革跟上时代先行一步,教法和学法则相对滞后,结果充满活力的新教材常在课堂上被陈旧、僵化的教学阉割、肢解,课堂上仍然缺乏活力。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素质教育在学科主渠道的落实,弄不好,会穿新鞋走老路。于是改革教法,搞活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摆到每一位教师面前。
一、注重学生参与效率
在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情境。因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使他们的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我设计了激励性提问和鼓励性语言:“谁能围绕‘转败为胜’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我们尝试着学懂这篇课文?”“你读得真好,请再读一便!”二是注重参与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有效参与。让他们在参与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让他们在参与中积极有效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体现参与的多样性。学生参与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讨论交流等形式,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
二、加强阅读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用多种阅读法……”这就为我们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强化读,重视读,将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其实,读较之巧妙的问题设计,精美的板书,有趣的导言,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等都要强许多。在一节课中,我保证了学生朗读、默读的时间,加起来应在15分钟以上。在教学中,我除了保证读的时间外,还注重了阅读的形式,有默读、朗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轻读、分角色读等。另外,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如:我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指导学生读“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一句时,先让学生读,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他读得怎么样?一学生回答说:“XX同学没能读出齐威王骄傲的神情。”我接着问:“你能读出来吗?”这个学生点点头,然后我就让他读,其他学生再评,直到读好为止。可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是更深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手段,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媒介,是阅读教学的主旨,是教学改革的导向。
三、加强读写结合
作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是落实作文教改的有效举措,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加强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读与写的结合,我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让学生接着文中的省略号继续说;让学生用“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得意洋洋”“转败为胜”这几个词语,将《田忌赛马》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等,都是体现读写结合的较好范例。
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改革课堂教学,让其焕发生命的活力,是素质教育的企盼,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这就需要无数的教育工作者长期奋斗才能实现,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不懈努力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广阔无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让他们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使小学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9.高中语文《热爱生命》教案 篇九
《热爱生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三课——短文三篇之一,属于选读课文,散文文体,作者蒙田。这个单元的课文,读来令人深思,使人清醒,会让人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感受到某种思想冲击的力量。《热爱生命》,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于生的生命观,激起读者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
课文首先从“度日”说起,揭示出两种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继而提出“生之本质在于死”的论断,一方面表现出蒙田对于死亡的从容淡定,另一方面,教导我们要“乐于生”,只有热爱生命,乐于生活,才能从容面对死亡,才能对自己走过的岁月毫不惋惜。
由于这是一篇选读课文,所以不需要太紧扣文本,关键在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生命态度,并能够反观自身,从中有所思考。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从认知水平说,已经具备了听说读的能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观察水平提高,但是还不够精准;比较感性。在知识层面,已经具备了阅读文本,大致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同时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层面来说,缺乏一些人生经历,对于生命的感悟太少。再者,正处于紧张学习的状态,正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开导和鼓舞。通过大家一起对文章内容的学习,使得大家能够感受到蒙田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把文字层面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触动,从而,振奋同学的精神,引起大家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三、学习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将学习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能够较通畅的进行口头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②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准信息,并且简单概括;
③简单了解田蒙,以及代表作《蒙田随笔》;
④能够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言,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口 头表达能力,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合作,能够迅速获取信息,既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又培养学生快速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在逐步理解重点词句的过程中,能够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受到作者的感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联系课文与事例,给同学带来精神上的积极向上的冲击力,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每一天。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涵义。并通过核心词句,把握全文,最终得出“乐于生”的结论。
2.教学难点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体会作者蒙田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体会木藤亚也对生命的渴望,从而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五、教法
引导法 对话法 讲授法 案例法 多媒体教学法
六、学法
朗读法 合作交流法 情感感悟法
七、教学课时
十五分钟
八、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
由端午节导入,联系到我们的人生,继而导入课文。
具体引导如下:
“端午节三天,大家都干了些什么了?”
“三天过去了,现在想起来,有的同学觉得过得很充实,有的同学觉得有些惋惜,有些遗憾。这三天只是我们人生路上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那么,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做些什么,才能在我们回想起往昔的时候,不感到惋惜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热爱生命》,让蒙田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第二阶段:从重点句子着手,理解词句,把握全文
10.九年级语文上册《谈生命》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3、熟读、背诵精美的篇段。
教学重点:
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难点:
品味、探究精妙语言的内涵
《谈生命》
冰心
教学目标:、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品析、探究含蓄深沉的语言
3、体会文中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含蓄深沉的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伸出两瓣柔嫩的绿叶;一朵鲜花沐浴着阳光雨露,逐渐绽放;一只小鸟啄破蛋壳,挣扎着站了起来;一条小海龟从沙堆中,在大海浪涛的召唤下迅速爬向大海……
导言:上述画面,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蓬勃,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它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谈生命》。
方式二:视频导入:
视频内容说明:
高山之巅,冰雪渐渐消融,汇集成涓涓细流,于山间低凹处聚成小溪,途经山谷、森林、田野,进入江河湖泊,最流入浩瀚的大海;一棵小树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随即它承受了暴风雨的洗礼,狂风撕扯着它,暴雨浇着它,雷电击打着它,霜雪欺凌着它……但它终于以挺拔伟岸的身躯矗立于蓝天之下,与白云为伴,接受小鸟的礼赞。
导言:地球养育着无数生命,可是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中,不少人却常常感觉不到他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的丰富哲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方式三:
导言:生命,是大自然是伟大的作品。生命,也文人骚客口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以卓越的睿智,精辟的语言来思考、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世纪老人冰心写的一篇关于生命的优美散文——《谈生命》。
[电脑多媒体]
冰心的少年、青年、老年时期的照片,以及她的作品集,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照片,以便全面系统地介绍冰心的生活、思想、工作、成就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对冰心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
二、教与学
(一)预习作业、收集冰心的有关资料(建议学生从生平、思想、成就、作品等方面进行专题收集);
2、列举你读过的冰心的作品,用你一句话向同学们介绍该作品内容;
3、自读课文,勾划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给这些字注音、解释;
4、课外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二)检查预习
、冰心资料交流
要求:用简短的话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冰心资料,学生交流后,[电脑多媒体]显示,以强化此项知识:
[电脑显示]: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2、冰心作品阅读交流
要求:用一句话向同学介绍你读过的冰心作品,其中包含作品名、内容、阅读感受。
3、生字、生词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其础上,(1)、[电脑多媒体]显示:
云翳(yì)巉岩(chán)羞怯(qiè)心魂惊骇(hài)休憩(qì)骄奢(shē)枭鸟(xiāo)荫庇(yìn)芳馨(xīn)朔风(shuò)丛莽(mǎng)
(让学生齐读三遍)
(2)[电脑多媒体]
骄奢:骄狂专横;
巉岩:○1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2参差不齐的岩石海岸,尤指给航行造成威胁的。本文应为○1项。
怡悦:喜悦;高兴
云翳:中医病名。眼球角膜疾病后所遗留的一层薄若云雾状翳障
一泻千里:○1指江河水势奔流直下;○2比喻文笔奔放畅达
心平气和:○1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2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
休憩:休息
绯红:深红色
卑微:○1指地位低下而渺小出身卑微的人;○2衰微。
(三)整体感悟、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听录音,跟读课文。
思考: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些什么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阅读后的认识与体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这篇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表达了珍爱生命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2、再读课文,理清的写作思路和篇章结构。
学生可独立钻研,也可与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可作如下提示:
第一种: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像什么”)揭示话题。
第二部分:(“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部分:(“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二种划分方法:全文可分三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不敢信来生)以一江春水为喻,形象描绘生命的过程。
第二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以一棵小树为喻,再现生命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宇宙是……结尾”)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种部分划分方法:全文可分两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也不敢相信来生)具体描述生命像什么。
第二部分:(宇宙是……结尾)深刻揭示生命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方法: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探究“一江春水”、“一棵小树”部分;
2、学习成果汇报。
方法:各个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探究成果。
3、问题探究:互问互答
每个小组就各自探究的内容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作出解答。
4、附:问题展示:
“一江春水”部分:
(1)、“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一句中,为什么作者用了“像”字,而不使用“是”字?
提示:“是”对生命本质的揭示,面“像”则重在对生命外部形式的再现。“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2)、“一江春水”在奔流入海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这个过程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可从文中几个“有时候”领起的内容来思考,学生只需从中摘录关键词加以联想即可找出答案。
几个“有时侯”领起的内容和生命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一一照应。
(3)、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提示: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4)、“行程的终结”预示着生命的终结,此时你认为“春水”心态是怎样的?
提示:可从文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看出“春水”的平和、宁静。
“一棵小树”部分: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
提示:生长顺序,(2)、在生命的历程中,小树是如何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
提示:四季的不同状态。可从中摘录关键词语来进行理解。
(3)、面对死亡,小树作何反应?
(4)、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4)、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揭示: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的体验认识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可以这样的理解:“来生”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不敢说”“也不敢相信”传达出作者对“今生”珍爱与重视,这是积极进取的生命观;或者说明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应当珍惜,无论经历的是坦途还是坎坷,都应当勇敢面对,细细体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第三部分问题展示:
(1)、请找出这位世纪老人的肺腑之言
提示:“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2)、这两句话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谛,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生命来之不易:顺利与坎坷,成功与失败是相伴随的。惟其如此,才构成灿烂多彩的人生。故此,我们应珍爱生命,善待人生,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
(3)、“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此题答案灵活开放,应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见解。如学生可心理解为这句话道出生命中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也可理解为我们经历了生命中阴翳,能让我们更加珍爱人生,从面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等,只有言之成理即可。
总结性思考:
讨论:作为一篇散文,本文所涉及的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作者是如何将它生动化、形象化的?
提示:
○1.选择适宜的形式:描述“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2.语言明朗灵动、含蓄隽永:描绘了两幅跨越时空的滚动条画,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礼赞。
○3.写法上匠心独具。
如使用间隔反复的手法:用“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一语构成明线,两幅画终了,都用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的形式,稍加变化的语句,既总结了本部分内容,又强调了生命最终回归自然的必然规律,使两幅画在内容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佳句细品
思考:本文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方法及要求:
学生从文找出自己喜爱的语句,为同学朗读,并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
提示:建议学生可从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等方面入来选取语句,进行赏读。
(六)课堂活动—互赠名言、将你课外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赠送给同学;
2、提示:
说话内容应包含:被赠送者姓名、名言内容、赠送原因三个方面的内容。
3、[电脑多媒体]
提示: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华罗庚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法国诗人]吕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孟德斯鸠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塞内卡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
★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
——肖楚女
三、想议练
A级:基础训练——摘录佳句
摘录课文中你喜爱的语句段落,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B级:拓展训练——观察日记
写一个生命现象,字数300字左右。
c级:提高训练——阅读语段
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3.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4.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
.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2.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3.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11.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 篇十一
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小学生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感受、欣赏、评价的学习体验中感悟文本,品味语言,习得方法,自能读书。
一、预习检测,明确目标落实“基于生命,顺应生命,成就生命”生命课堂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本着尊重学生认知,从学生预学开始,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自主预习新知。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预学内容检测,准确把握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兴趣取向、学习态度等,及时调整教师预设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再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主要是体现学生预学在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课前预习。在课前有目的地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2.预学检测。课中,结合本课预设的学习目标有选择检测,了解学情。
3.明确目标。依学情适当调整学习目标。
二、巧设情境,自主学习
在预学检测的基础上,梳理提炼出本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巧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通过朗读、默读,批划思考标注,引导学生自主解疑。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体现个体先学,自主生疑,合作答疑,发挥兵教兵的作用。
1.提出自主学习要求。依据年段不同可酌情運用大屏幕展示自主学习要求,引导学生明确学什么,采用什么方式,怎么学。这同时也是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2.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学生按要求,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批划标注,探究解决问题。同时提出疑惑,并做好标记,保障时间与空间。
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开阔学生视野,提供适宜的拓展内容,让学生在新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思想方法,思考解决新问题,达到活学活用,提高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结合组元训练重点及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巧设测试内容,采取不同方式,检测本节课学生应掌握的核心知识和应达成的基本技能情况,力求人人达标。
12.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 篇十二
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但应试教育并没有完全被取代,升学还是以考试的方式决定学生的去向。这难免会导致许多学校还是以分数为导向,向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些兴趣班,但是这些兴趣班并不是出于孩子自己的兴趣,如奥数班、作文班等,这无疑又给孩子造成了一些心灵上的负担。这些压力远远超过了小学生的承受水平,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的发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目前学校还没有自成体系的生命教育课程,所以我们要把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生命教育成为一门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质量。文本教学是语文学科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合理的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有独特优势的。同时,在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则能使孩子正确认识生命,从而积极健康地成长。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研究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主体性认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生命和谐发展。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研读、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设计上。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多被用来朗读,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为以后的习作做准备。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 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而这些中心思想大多被升华到爱国主义情怀等高度,不能给学生与生活以及生命息息相关的知识,不能给学生直观的生活体验。
当前的语文教学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堂中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现象,师生间的互动日益增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但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进行接受式学习还是占据教学模式的主流。由于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的压力,教师还不能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才会被大幅度地使用。平时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有一种为了互动而互动的趋势,收不到实质性的效果而沦为一种形式。由于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特点,许多问题并不能通过教师的讲来使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涵义。比如一些生命教育类的课题, 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讨论、研究,学生才能从心底接受生命教育的思想,才会去践行。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了教师备课和进行教学的风向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会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忽视了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同时,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答案就是错误的,学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被限制得死死的。但是,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有时候所谓的标准答案并不是文章的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只是“考试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时过度的升华,造成了“假语文”的现象,更不用说用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了。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使得表扬不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生命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
基于生命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门课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给学生富有逻辑性的文化知识,理性的知识能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语文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 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理性知识的同时实现生命的价值。 其次,依据教材创设情境。并不是每一段教学材料都是直接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的,一些材料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对这些知识及背景很陌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展示相关的图片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中,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受,同时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最后, 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注意选择具有正能量的文章。小学生的个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特殊的学段里,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生命观的引导。学生阅读具有正能量的文章时,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对生命的见解,从而对生活抱有希望,才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白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权利对老师进行质疑。教师应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要虚心采纳。同时,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抛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自主解答,教师也应该适时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此外,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教师自己要有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才能身体力行地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其次, 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才不会把教育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才会对教育充满热情。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生命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分析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应该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达到老师的要求,从而获得成就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同一个主题组成一个学习单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去搜集相关材料,这样在上课前学生就对本单元有了整体感知,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拥有更多的主体性体验。另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主题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意义。教师专门设计生命教育这一专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的知识会更加印象深刻,也更加容易从心底接受生命教育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真实、真诚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以及空洞的评价用语,以一种关注学生整体生命发展过程的态度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语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并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准确地组织评价语,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评价。最后,学生之间的互评在生命教育领域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鼓励,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响应了生命教育中尊重生命的号召。
教育是为了提升生命的质量,使生命有意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以及学习的幸福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从而让学生珍惜、爱护生命,在真正意义上赋予语文教学生命与活力。
摘要: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对于生命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生命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入人们的视野。纵观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有能够针对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性而进行的教学。这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光彩,成为一种应试工具。为此,本文试着运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促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13.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3、了解1998年历史背景。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 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大家还记得 1998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鱼 州,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
背景介绍: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
1、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释疑:
第一题: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师:对,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分析课文: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
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_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靠近。
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 绕过 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 冲去 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3)抗争 靠拢 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简析:A、语言特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
7、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
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
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
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
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
《生命之舟》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等。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刮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二、字词拼音
率先(shuài) 肆虐(sì nüè) 簰(pái)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生命之舟》教学反思
我在导入新课时,选取了《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首歌曲,因为担心学生不会唱,造成课堂混乱,结果音乐响起,很多学生都在跟唱。我其实应该课前在学生中调查,看看学生喜欢什么歌曲。后来几个班,工干脆作了调整,先让课代表布置任务,收集与合作有关的歌曲,选同学们都会唱的歌曲,提前唱几遍,后来我发现学生唱得最多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和《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两首歌曲,感觉效果非常好。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我在集体备课后作了调,整个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十一个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看看哪个小组效率高,在总结的时候,我请学生分析为什么有些小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学生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教学正赶上我生病期间,为不耽误教学内容,我临时指定一批学生,提前研读教材,提前备课,课堂上充分展示,虽是初次尝试,感觉效果不错。
在《合作宝典》这一框,我引导学生回顾上两框内容,我们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好多时候我们并不会合作,怎样的合作方能创造双赢高效呢?你有哪些与人合作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然后结合事例分析,自编自导小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生命教育校本教案06-23
初中语文《再塑生命》说课设计06-21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10-27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鼎屏小学 甘平)07-16
小学生命教育08-15
论生命小学作文08-18
小学生命安全教育10-17
时间?生命小学作文11-17
生命小学作文550字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