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读后感

2024-07-20

陈太丘与友期行读后感(精选11篇)

1.陈太丘与友期行读后感 篇一

语文周测题(9月18日)

一、注音写字(32分)()()()()

酝 酿 应 和 嘹

亮 抖 擞()()()()诀别 分 歧 一 霎 流 淌

()()()()

温 馨 徘 徊 匿 笑 祷 告 tān huàn shì nòng qiáo cuì làn màn()()()()

二、《世说新语》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三、《咏雪》

1、解释下列词语含义。

①内集()②儿女()③俄儿雪骤()

()

④欣然()⑤差可拟()⑥未若柳絮因风起()()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用原文词句回答:“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个句子交代了时间是

;地点是 人物是

;事件是:。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5、《咏雪》中对雪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陈太丘与友期行》

6、解释加粗字词。

①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过中不至()④太丘舍去()⑤去后乃至()()

⑥尊君在不?()

⑦相委而去()

⑧友人惭()⑨下车引之()⑩元方入门不顾()

7、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3)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陈太丘与友期行读后感 篇二

“一字通篇”教学法的操作要领, 是通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课程性质、学科特点和文本内涵, 提炼出文本核心字, 师生通过对文本核心字的破、识、解、立四个环节, 完成课堂教学。

其中, 选取文本核心字是“一字通篇”教学法的重中之重, 核心字的选取根据文本特点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来, 也可以基于文本的内涵选取, 但必须能够统摄全篇, 有利于文本教学的结构生成, 实现语文课程设置中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根本要求。

下面将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世说新语〉二则》中《陈太丘与友期》为例, 详细分析“一字通篇”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一、围绕文本核心字, 设置三维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策略

“一字通篇”教学法就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用文本核心字的表面张力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一字通篇”教学法始终围绕文本的核心字进行文本教学的谋篇布局。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 教学可以围绕着“信”字展开, 从“信”字的象形写法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约信、行信、征信、知信四个方面, 引导学生了解文意、掌握文本结构、理解作者立意, 进而对“信”有了深度理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个人诚实守信的公民素养。通过“一字通篇”的学习方法的不断使用, 使学生文本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一字通篇”教学法采取的是从“一个字开始到一个字结束”的课堂教学策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核心字的反复分解、组合、再构建是这种教学法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 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学习技巧, 提高课程的认同感。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教具的选择和准备方面, 通常会选择多媒体搜索和播放设备。教师可以在课前贮备课文中猜测可能选择的核心字, 也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搜索功能进行当堂检索, 这样学生既增加了知识展示的突发性, 提高了记忆效果, 又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一步提高信息搜集能力, 还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自身的魅力激发学习热情。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中, 教师在导入部分可采用直接出示古体“信”字“”等字形, 讲解造字本意的方式导入课文。也可采用学生快速浏览, 自行确定文本核心字, 并通过多媒体搜索设备进行造字本意搜索, 让学生在核心字和文本内涵之间初步建立宏观联系的方式。

二、围绕核心字, 开展“破、识、解、立”四环节教学

“一字通篇”教学法主要包含四个环节:一字破文、一字识文、一字解文、一字立文。这四个环节核心是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 通过破解文本、认知文本、解构文本, 生成人文素养。

1. 一字破文

“一字破文”就是用一个字单刀直入, 破解文本, 寻找脉络, 将学习变得简洁明了。“一字通篇”教学法在“破文”阶段, 抓住学习的线索,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通过提出核心字破解文意、破解结构、破解技巧,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为后续识文、解文、立文打下基础。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 就能够“通一字而通一篇, 通一篇而通万篇”。

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 逐字逐句分析、讲解式传统教学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学得支离破碎, 难以形成个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一字通篇”教学法的教师, 在文章导入阶段通过出示古体“信”字“”等字形, 讲解造字本意, 让学生明白信的造字形态中两个人的口一线贯穿, 两个人说出同样的话, 或者照着同样的话去做事, 即与人相约, 要遵守各自说出的话。一番简单导入, 学生进入文本就轻松多了。

2. 一字识文

“一字识文”阶段是学生对文本核心字进行认知、组合、再创造的过程, 是学生基本语文能力培养阶段。“一字识文”围绕一个核心字、若干疑难字的古今音义读写的认知策略选择, 实现文本整体和部分由浅入深、螺旋式推进的认知过程。

在《陈太丘与友期》教学中, 识文阶段包括两个方面: (1) 扫除阅读障碍的朗读, 具体要求是声音洪亮、准确流畅, 以齐读的形式发现、消除错别字;进行小组竞赛读, 提高课文熟悉程度和初步理解程度;以个体竞赛读的形式, 提高学生个人的熟练程度。 (2) 初识文意阶段, 教师通过简单的文意引导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立信、守信、失信、征信的具体文句内容。

3. 一字解文

教师用文本核心字串词在学生脑海中建起文本结构,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实现文本对话、作者对话, 完成从识文的初级阶段向“一字解文”的高级阶段的有效过渡。

具体到《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板书内容从“立信—行信—谈信”角度, 结合个人简单的理解写出这个小故事, 可适当加入个人看法,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结束后在板书上标注能够表现文中人物心理、情感等内容的关键词。

4. 一字立文

“一字通篇”教学法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在对文本“破、识、解”的基础上, 最终让学生有所“立”。目的是多元的, 可以是具体文本的三维课程目标, 可以是人文素养, 也可以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等内容。

结合具体的课文和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 具体考查学生对文本核心字、关键字、重点字的掌握情况;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是以个人话语方式独立翻译简单文言文和尝试运用文章核心字引导个人文章阅读的能力。

三、“一字通篇”教学法的特点

“一字通篇”教学法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整体性包括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的整体规划、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流程的整体规划、从认知规律到文本结构的整体规划、开放性包括课程建设的开放性、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师生发展的开放性。实用性是指策略化的教学模式, 具有操作的灵活性和知能生成的高效性。

3.《陈太丘与友期行》基础题 篇三

B 《世说新语·德行》

C 《世说新语·言语》

D 《世说新语·方正》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是(C)A 日期

B 期待

C 约定 D 期望

3、根据“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是谁“乃至”?(D)A 陈元方

B 陈太丘

C 陈元方的朋友 D 陈太丘的朋友

4、“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中的“舍”是什么意思?A A 舍弃 B 居住 C 屋舍

D 舍不得

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中的“去”与下面哪一项中的“去”意思相同? B A 去年

B 来去

C 上去

D 去皮

6、尊君是指(A 自己的父亲 B 别人的父亲 C 爷爷

D 奶奶

7、家君是指(A 自己的父亲 B 别人的父亲 C 一种官职

D 自己的谦称 B)? A)?

8、“元方入门不顾”中的“顾”和下面哪个词中“顾”相同?(C)A 顾客

B顾及

C 回顾 D三顾茅庐

9、“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引” 是什么意思?(A 吸引

B 拉、牵拉

C 引导

D 还是让我画圈圈吧

10、“相委而去”中的“委”是什么意思?(B)A 委屈

B 舍弃 C 委婉

D再画一个圈圈

4.陈太丘与友期行 练习卷答案 篇四

一、解释下列字词意思(15分)

1、期行:

2、日中:

3、舍:

4、乃:

5、戏:

6、不:

7、委:

8、引:

9、下车引之 之:

10、顾:

11、与友期行 期(词类活用):

12、太丘舍去 去 古: 今:

13、相委而去 相 古: 今:

14、友人惭 惭(词类活用):

15、相委而去 而: 俄而雪骤 而:

二、翻译下列句子(24分,每小题3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4、待君久不至,已去。

5、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

8、元方入门不顾。

三、回答下列问题。(31分)

1、下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顾:元方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B、乃:家祭无忘告乃翁C、去:太丘舍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 D、引:下车引之

2、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2分)

去后乃至 呼朋引伴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⑵元方入门不顾。

2、(1)惭愧。(2)轻视。

3、作者交代元方“时年七岁”,有何作用?(2分)

3、交代了元方年纪小,为下文突出他的聪慧明理做铺垫。

4、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4分)

4、元方针锋相对地反驳友人,指出对方的无信、无礼,有理有据。(2分)表现了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聪慧过人。(2分)

5、“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5、(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6、“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2分)

6、由“怒”转“惭”,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1分)“下车引之”说明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1分)

7、元方“入门不顾”的理由是什么?试用文中关键词语作答。从元方的做法中你获得为人处事有哪些原则?(2分)

7、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1分)为人要讲诚信、有礼貌、为人要宽容等(1分)

8、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3分)

8、示例一: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1分)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2分)

示例二:元方这样做不失礼,(1分)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2分)

9、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1分)

9、对比

10、《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4分)

10、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1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1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12、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的称呼也有不同说法,试试说说以下情景该如何称呼,称别人的女儿常称,称别人的儿子常称,称自己的过世的父亲常称。(3分)

12、令爱、令郎、先父

13、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5.《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北京昌平四中 林永峰

一、概述

1.课名:《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本文言文教学所需课时为1课时。

3.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

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初一学生和古代机智少年的年龄相近,所以故事本身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表现得积极主动。

2.但初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加以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3.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4.对于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积累文言实词。 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展开人物分析。

 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 多媒体教学课件。

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活动:讲故事。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活动:“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设计意图:讲故事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巧妙引入本课学习。2.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诵。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文言句式,加深对课文的了解。3.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并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学生活动: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4.翻译全文

教师活动:检查指导。学生活动:翻译课文。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加以指正。5.课堂表演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6.质疑探究

教师活动:分析人物。

学生活动:讨论。教师明确:

(1)关于友人: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2)关于元方: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3)关于陈太丘

设计意图: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展开人物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7.课内延伸 教师活动: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2)创新题:请你发挥想象,依《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情节,假设一个对话情境,猜想友人遇见陈太丘后,两个人分别会说什么呢?

学生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8.教师结语 9.拓展阅读

文章一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1.试读此文。

2.试着翻译。

文章二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

(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王冕僧寺夜读》

1.对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D.琅琅达旦(天亮)2.简答。

(1)“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2)“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篇六

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两则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短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而饶有趣味。对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篇短文不仅有趣,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易懂,通读数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发地,或者受参考书影响--很多同学认为文章主要讲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其实不然,《世说新语》主要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学生预习此文后,在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形式解决字词问题,并通译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义。然后以课堂剧表演、人物风貌品评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此文表现了陈寔、陈纪面对尊者、长者时,不论身份高低,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学习难点: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课前预习: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

课堂学习: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写出你所了解的内容:

(1)《世说新语》:

(2)刘义庆: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明确:

(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7.陈太丘与友期行读后感 篇七

滕霞 201530021040 来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课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方正”门,主要描写了陈元方和来客的对话。交代对话背景,然后记对话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陈太丘,语言粗野,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文言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培养学生知书达理、诚实守信的品德无疑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工具书还有查资料等方式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期”“顾”等文言词汇。

2)方法和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坚守原则、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难点:针对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感悟传统美德。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学时间:7分钟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程 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七年级了,大家从小肯定听过许多聪明机智少儿郎的故事吧!比如颇具盛名的 “曹冲称象”,这些少年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么老师想问一下,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激发学生兴趣)

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就是年仅七岁的陈元方,也就是我们第八课《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主人公。大家把书 翻到30页。

二、诵读课文,理清情节

1、我们上节课要求大家回去预习课文重点字词,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篇文章,并试着体会文中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

(读完)板书:《陈太丘与友期行》

2、老师要提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用原文回答。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

答案: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有什么反应?又说了什么?

答案:生气,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友人听了元方的话,有什么反应?

答案:友人惭,下车引之。

(这些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基本了解,为下文人物性格的分析做铺垫)

三、深入文本,整体把握

1、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

陈太丘(太丘不是人名,而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者地名来做人的称呼,例如苏东坡)

陈元方

陈太丘友人

(板书)

2、在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除了(具体分析),文章中的另一个人物(具体分析)有什么特点?

板书:元方:聪明

机智

直率

友人:无信

暴躁易怒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陈太丘:诚信、坚守原则

4、最后友人道歉,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理解

失礼、不失礼(言之有理即可)

5、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板书:坚持原则、讲信、讲礼

四、课后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收集十条关于“信”、“礼”的名言警句

五、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方:聪明

机智

直率

友人:无信

暴躁易怒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陈太丘:诚信

坚守原则

启示:坚持原则

讲信

讲礼

《陈太丘与友期行》

8.陈太丘与友期行读后感 篇八

东关小学 葛舒琴

综合前面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参照教学评价成果量规,经过这两天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以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得比较合理,比较全面,可谓是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

该方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围绕课标,设计全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分别从概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学习过程等六方面进行表述。整个设计突出体现了语文新课改的思想:如“三维目标的设计”、“教师主导——教师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课本延伸,知识拓展”等等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还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帮助作用,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展开人物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但是教学设计者遗忘了“学困生”的存在,没有对之进行预测和设计,在教学评价方面也有所欠缺,可谓本方案中的败笔。下面我将本教学设计方案的优点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行详细的叙述:

一、教学设计的优点

(一)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比较到位: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分析教学起点,决定目标体系,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制定评价方法和工具的重要依据。《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份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者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比较到位。他详细分析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并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具体地说:

1、他对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进行了分析。如“初二学生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这就为本方案教学过程的第六、第七环节的分析人物和问题探究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他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与动机等进行了分析。如“本班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再加上教师又了解到初二学生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而且“本班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已经比较熟悉”。所以教师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这些教学策略都是在了解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的,并且通过质疑探究和课内延伸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比较明确:

该方案的设计者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从学习者特征出发,注重从新课改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析设计的,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该教学目标的分析符合实际且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整体体现了教材内容的要求,并且各个目标具有层次性。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按照“阅读”、“积累”、“理解”的顺序来设计,层次分明;此外,该设计方案在通过让学生一步步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丰富文言本体知识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另外,该教学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段特征,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方案设计者根据学生好表现、思维活跃的特点,设计了课堂表演、质疑探究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一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总之,该教学设计方案的三维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语文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三)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比较规范

本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这就便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过程中“课堂表演”和“质疑探究”之人物分析环节中就是从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特征出发所设计的。这样的设在学生表演的同时也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另外,教学方案还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而且各环节的设计意图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的各教学环节的操作都设计严谨,有清晰的目标说明,整个教学活动一层一层地开展深入,从“情境导入”到“朗读课文”到“自主学习、疏通文意”一直到“拓展阅读”,条理清楚,操作性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老师的设计能够多元化、多层度的解读处理教材,教材处理独特,方法设计巧妙,设计新颖,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

本方案的各教学环节都从学习者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充分体现了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以及语文学科教学的先进思想。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教育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方案设计者在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过程中,没有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没有从班级的整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两极差异。只是照顾到了大多数同学,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没有体现出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设计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所以与“学困生”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也就没有体现出来。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层次的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能使每名学习者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设计太过于简单,不够具体。几乎可以套用到每一节语文课堂上,且缺乏朗读这一教学目标,不同形式的反复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感。而且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是从整体出发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两极差异出发去设计教学目标。接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了解故事是属于认知的范畴,而不是情感的范畴,把了解故事可以划分在知识与技能里面。对故事里的人物性质的把握和体验才是情感方面的目标。此外,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本班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已经比较熟悉”显得有些矛盾。而且对教学目标的阐述也不是十分准确,改为“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会更为准确。

(三)整个教学过程的活动设计不具有层次性,没有体现出来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没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演”太靠前,这个教学环节应该放在“课内延伸”之后,课堂活动安排很多,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有点少,学生接受不了,就很难达到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很难说了。这个教学设计重点不很突出,九个教学环节,面面俱到。建议教学重点应放在“自主学习、疏通文意、质疑探究”三个环节上,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设计上有“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的一项,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出它是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的。因此所看到的还是一个较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的表现。既然有条件运用多媒体,还是适当地运用比较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达到学习目标。

9.初一-陈太丘与友期 篇九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6分)

⑴与友期行()⑵太丘舍去()⑶元方入门不顾()

...(4)下车引之()(5)尊君在不()⑹相委而去()...

(二)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①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

②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

③“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7.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8.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9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2)俄而雪骤。俄而: 不久,一会儿。(3)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趁着、随着。(4)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 儿子和女儿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二)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令: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方: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信: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吴)起食待之。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三)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山阳乡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期,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注】①为诸生:太学求学②尊亲:母 ③设馔:准备酒食 1 请将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原文中。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2分)......后 期 方 至 元 伯 具 以 白 母 请 设 馔 以 候 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至期,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4.结合内容分析一下,你认为范式是怎样一个人?

(四)魏文侯守信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了,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1、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至之市而忘操之

2、翻译句子

(1)公将焉之(3)身自罢之。

(2)岂可不一会期哉?

3、归纳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思想

(五)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①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迎拜于道。问使君③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①素结恩德()②后行部至西河()

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2分)......以 太 守 之 尊 与 竹 马 童 儿 道 旁 偶 语 乃 以 不 肯 失 信 于 儿 童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17.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遂止野亭,候期乃入”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更被传为美谈。阅读本文,说一说郭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

(六)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包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②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③所冀移灾联躬()2.选出译文正确的项。()①人以谷为命。()②何疾之避!()A.人们认为谷物是天命。A.什么疾病都要回避!B.人们把谷物当作生命。B.为何要回避生病呢!C.人们和谷物都有生命。C.回避什么疾病呢!3.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唐太宗什么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答:

(七)曹操之子冲早慧,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毋自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柱乎?”遂不问。(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谬:假装。③自苦:自寻烦恼,自讨苦吃。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一处,)(2分)......冲 于 是 以 刀 穿 单 衣 如 鼠 啮 者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为鼠所啮 啮: ②是以忧戚 是以: ...

③②

①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柱乎?

14.“以刀穿衣”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曹冲 的性格。(2分)

(八)华歆王朗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zhé,即)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入。歆曰:“本(当初)所以疑(迟疑不决),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接受他的请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同“耶”,呢)?”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选自《世说新语•德行门》 请将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原文中。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一处,)(2分)......有 一 人 欲 依 附 歆 辄 难 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分析一下,通过患难中对待别人的态度,你如何评价王朗和华歆的人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九)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⑤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⑥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⑦班军⑧而还,一郡并⑨获全。

[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值:适逢,碰上。③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④败:毁弃。⑤既:已经。⑥汝:你。⑦遂:于是,就。⑧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⑨并:都,全。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2分)......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5.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友人有疾,不忍委之(2)吾今死矣,子可去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0.《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十

1、知识与能力:读顺文意、读进情境、寻读思辨。

2、过程与方法:以读文为线,以思辨为点,寻读纠错以顺文入境;人物评说以探究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论中学会做人,在思辨中感悟“礼信”,培养创造性阅读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在纠错中把握重点词,在点读中串接关键词,走近故事,会意故事。

2、在审读中纵横思辨,在评论时反观自我,透析故事,穿越故事。

【教学层次】

1、朗朗三读,走进故事;

2、解关键词,读懂故事;

3、悟关键词,评说人物;

4、反观自我,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活课堂

同学们,就在今早我刚要出门的时候,我两岁的小女儿突然从奶奶的床上跑了下来,拉着不放我走。昨天晚上,为了哄她睡觉,我和她作了一个约定:早晨给她讲小猫釣鱼的故事。那一刻,我非常震憾: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能够把昨天的约定记得如此牢固。

11.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本单单是导入的设计,我就进行了五次。一是采用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如果要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下,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花去五六分钟时间,从时间上不划算。二是采用讲故事《道旁苦李》,这就对老师语言表达有一个较高要求,而且这个故事讲下也需要三四分钟,从时间上考虑还是稍有些长。三是采用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四是以“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五是运用陈元方11岁时巧妙应答袁公的故事,这个故事,(fsir)与本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用《元方善对》的故事。

言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引,尊君,家君,不”,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抛砖引玉”。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板块儿进行,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的意思有点费时间。后干脆就是“就字论字”。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加大舍小令外人。”句子的翻译主要就是举一个例子说明翻译句子的方法。

讲故事环节。最初采用的是让学生根据图讲故事,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把这篇翻译了一下。然后在另一个班告诉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要介绍清楚,语言要生动形象,最终效果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老师指导太过于笼统,学生思想上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让讲故事语言缺乏感染力。最后在我们主持人的点拨下,告诉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想使故事生动,必须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比如说友人怒,怎么样的友人怎么怒,我们可以填入盛气凌人,怒气冲冲,气急败坏的友人,友人气的直跺脚,用手指着元方大声的骂道,用力的甩了甩衣袖,面目狰狞的用咆哮的语气等等。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讲故事,就比前几次生动形象了,其他的同学也愿意听。

这堂的主体是学生。从最初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小组合作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学生讲故事,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谈体会收获……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有内到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不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讲故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体验方面,有诚信、有礼到家风、国风的教育……回想起一句话“要让堂‘乱`起。”现在想想这句话真是有道理。在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事倍功半。

【陈太丘与友期行读后感】推荐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设计07-05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论文下一篇:毽球比赛的通知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