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的教学

2024-06-15

中医脉诊的教学(精选2篇)

1.中医脉诊的教学 篇一

一、舌诊的方法

1.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伸舌姿势: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2.诊舌的方法:观察的一般顺序是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二、正常舌象

1.特征: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2.意义: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望舌体:

一、舌色 1.淡红舌:

特征--舌体淡红而润泽。

意义--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脏腑。2.淡、白舌:

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多红少,称为淡舌; 舌色白,全无血色,称为枯白舌。意义--主气血两虚,主阳虚。

3.红、绛舌:

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 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者,称为绛舌。意义——主热证。舌色愈红,热势愈甚。绛舌比红舌热深。成因--邪热亢盛;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主病规律——(1)红绛有苔--实热证。(2)红绛无苔或少苔--虚热证。4.青、紫舌:

特征—— 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称为青紫舌。舌淡而泛现青紫色,称为淡青紫舌; 红绛舌泛现青紫色,称为紫红或绛紫舌;

舌面局部见青紫色斑点,不高于舌面,称为“瘀斑舌”或“瘀点舌”。意义——主气血运行不畅。

成因——阴寒阳虚;热入营血;气滞或气虚;暴力外伤。主病规律:

(1)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阴盛或气虚气滞。(2)舌紫绛苔少而干——营血热甚。(3)青紫肿大——中毒。(4)舌色青 —— 寒凝血瘀

二、舌体的形质

1.荣、枯: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荣舌——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有神,主病吉。

枯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属无神,主病凶。2.老、嫩:是判断虚实的标志之一。

老舌——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主实证。嫩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主虚证。3.胖、瘦: 胖舌

特征——舌体比正常人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 意义——多属水湿停滞。主病规律:

(1)舌胖色淡白——气虚、阳虚。(2)舌胖色红—— 里热。(3)舌胖色紫暗 ——中毒。瘦舌

特征——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意义——舌失濡养。主病规律:(1)舌瘦色淡白——气血两虚。

(2)舌瘦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 ——阴虚火旺。齿痕舌

胖大舌常伴有齿痕。若舌质嫩而不胖,有齿痕者,多属气血亏虚。4.点、刺

特征——点是指蕈状乳头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 刺是指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

意义——脏腑阳热亢盛,血分热甚。结合点刺的部位还可推测热在何脏。5.裂纹

特征——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性裂纹舌沟裂中无舌苔覆盖;先天性裂纹舌沟裂中有舌苔覆盖。意义——由舌体失养所致,是全身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主病规律:舌色浅淡而裂——血虚; 舌色红绛而裂 ——阴津耗损

三、舌的动态 1.痿软

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意义——伤阴;气血俱虚。主病规律

(l)舌痿软而红绛少——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 内伤久病,阴虚火旺。(2)舌痿软而枯白无华——久病气血虚衰。2.强硬

特征——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意义——主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3.歪斜

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意义——肝风夹痰,或痰瘀阻滞经络。4.颤动

特征——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意义——动风的表现之一。主病规律

病理(1)舌色淡白而颤动--气血两虚。(2)舌红少苔而颤动--阴虚。(3)舌绛紫而颤动--热盛动风; 5.吐弄

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 伸舌即回缩如蛇舐,或反复舐口唇四周者,称为弄舌。

意义——心脾有热。主病规律:

(1)病危而吐舌,多为心气已绝。

(2)弄舌多为热甚动风先兆或先天愚型患儿。6.短缩

特征——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严重者舌不抵齿。意义——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主病规律:

(1)舌短缩,色淡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2)舌短缩,色红绛而干-一热病伤津。(3)舌短缩而舌体胖大--风痰阻络。

(4)绊舌--指先天性舌系带过短,无辩证意义。

四、舌下络脉

1.分布、形色: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管径小于2.7mm,长度不超过舌下肉阜至舌尖的五分之三,颜色为淡紫色。2.意义:

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 ——气血不足。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瘀血结节——血瘀。望舌苔:

一、苔质

1.薄、厚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

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又称见底苔。见于正常人或表证。厚苔——透过舌苔见不到舌体的苔,又称不见底苔。见于里证。2.润、燥苔:主要反映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见于正常舌苔;或疾病过程中津液未伤。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主寒、主湿。

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津液耗损;湿浊内阻,津液不能上承。糙苔:苔质粗糙。热盛伤津之重症(干结粗糙)。秽浊之邪盘踞中焦(粗糙而不干)。3.腻、腐苔

特征

1)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

(1)垢腻苔--苔腻而垢浊。(2)滑腻苔--苔腻而湿润滑利。(3)燥腻苔--苔腻而干燥少津。

(4)粘腻苔--腻苔上罩一层白色或透明的稠厚粘液。

2)腐苔:苔质颗粒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于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脱,舌底光滑.(l)松苔--苔质疏松,颗粒明显。常见于腻苔、厚苔的欲化阶段。(2)脓腐苔--腐苔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

(3)霉苔(霉腐苔)--舌上有糜点如凝乳或饭粒,揩之即去,旋即复生,揩去处舌面光剥无苔。意义

(1)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2)腐苔--主胃气衰败,湿浊上泛。(3)松苔--湿浊之邪欲解。

(4)霉苔--气阴两虚,湿热秽浊之邪泛滥。4.剥苔、类剥苔

特征

剥苔:指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根据剥落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剥苔又分为前剥苔、中剥苦、根剥苔、花剥苔和镜面舌。

类剥苔:是指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地图舌: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移动者。意义

主胃气匾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剥脱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剥脱部位有时与舌面脏腑分部有关。先天性剥苔常见于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主病规律:

(1)舌红苔剥——阴虚。

(2)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3)镜面舌,舌色红——胃阴干涸。

(4)舌色白光白如镜——营血大亏,阳气将绝。(5)花剥苔,苔腻滑 ——正气已虚,湿浊未化

二、苔色 1.白苔

特征——苔色白,透过舌苔可以见到舌体者为薄白苔;苔色白,透过舌苔不能见到舌体者为厚白苔。

意义——主表证、寒证。须结合苔质、舌质等情况综合分析。主病规律:

(1)舌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轻证;阳虚内寒。(2)舌苔薄白而干——风热表证。

(3)舌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水湿内停。(4)舌苔白厚腻 ——湿浊、痰饮、食积内停。(5)舌苔白厚腻而干 ——湿浊中阻,津不上承。(6)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7)苔白而燥裂,扪之粗糙——燥热伤津。2.黄苔

特征

淡黄苔(微黄苔):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 深黄苔(正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

焦黄苔(老黄苔):正黄色中夹有灰褐色苔,如烧焦的锅巴。糙苔:苔黄干燥糙硬。

黄瓣苔:苔黄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黄滑苔:苔黄润滑。意义

主热证、里征。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主病规律:

(1)薄黄苔 ——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2)黄白相兼苔 ——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3)黄腻苔 ——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

(4)黄糙苔、黄瓣苔、焦黄苔——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5)黄滑苔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阳虚之体感受湿热之邪。3.灰黑苔

特征——灰苔与黑苔同类,灰苔即浅黑苔。

意义——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苔质的润燥是判断灰黑苔寒热属性的关键。)主病规律:

(1)灰黑苔,舌面湿润,舌质淡白胖嫩,——阳虚寒湿、痰饮内停。(2)黄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不化。(3)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

(4)霉酱苔(苔黄赤兼黑)——宿食湿浊久积化热上熏;血瘀气滞;湿热夹痰。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1.察舌的神气:主要反映在舌色和舌体运动方面。有神气——舌色红活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无神气 ——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便。

2.胃气盛衰在舌象上主要表现为舌苔的生长情况。有根苔 ——有胃气的征象

①舌苔中厚边薄,紧贴于舌面,苔底牢着; ②舌苔松厚,刮之舌面仍有苔迹; ③厚苔脱落,有苔能逐生之象。无根苔--无胃气的征象

①舌苔似有似无,甚则光剥如镜;

②苔苔松腐,刮之即去,舌面光滑,舌苔不易复生。3.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疾病是邪正斗争的综合反映,舌体与舌苔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病理变化。舌体与舌苔必须进行综合分析。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邪正盛衰。2.区别病邪性质。3.分析病位与病势。4.估计病情预后。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的影响。2.饮食或药物的影响。

染苔: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特征——短暂出现;不均匀分布;可经揩舌除去;与病情不相符。3.口腔情况的影响。

4.伸舌姿势、伸舌时间的影响。

二、舌象的生理变异:

1.年龄因素:儿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紫暗。

2.体质、禀赋因素: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可以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多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

3.性别因素:女性月经期可见舌质偏红,或舌尖边有红刺。

4.气候、环境因素:如夏季暑湿盛,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属于生理变异的舌象,往往长期不变,且无其他临床症状,与病变前期的病态舌象不同。

三、舌体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

1.舌苔与舌体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之综合。如:

(1)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2)舌体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

(3)舌体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热极津伤。(4)青紫舌,白腻苔--气血瘀阻,痰湿内阻。

2.舌苔与舌体变化不一致,则应综合分析二者的病因病机及其相互关系。如:

(1)淡白舌黄腻苔--虚寒之体感受湿热之邪。(2)红绛舌白滑腻苔--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气分有湿;或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或饮食积滞。

四、舌苔厚薄变化的临床意义: 反映邪正相争的过程,以逐渐转变为佳。1.舌苔由薄变厚--邪气渐盛,为病进。

2.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正气胜邪,为病退。3.薄苔突然增厚--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4.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五、舌苔润燥转化的临床意义:

1.舌苦由润变燥--热重津伤;律失输市。

2.舌首由燥转润--热退津复;饮邪始化;热入营血。

六、舌苔有无、消长及剥落情况的临床意义:

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 反映邪正盛衰的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正气渐衰。舌苔剥落后,复生薄白之苔-邪去正胜,胃气渐复。

如:舌苔从全到剥——

2.浅谈中医与苗医脉诊比较 篇二

【摘 要】 探讨中医与苗医脉诊方法的异同。对中医与苗医的脉诊原理、要素、部位、临床意义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学习苗医脉诊。

【关键词】 中医;苗医;脉诊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3-0001-02

脉诊又称切脉,苗医也称之为号脉、摸脉,是指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和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1 脉诊原理

中医脉象以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苗医脉象以四大筋脉、三肚理论为基础,各具特色。中医认为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而脉象与心脏的搏动强弱、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与否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苗医认为脉发之心,行于内脏,分布四肢,不断向四肢、各脏器、大脑、全身各组织输送血液、精微物质和水分,是人体养分的“补给线”,因此,脉能够反映全身及局部的情况。而“筋为气道,脉为血路”,脉中之血必须以筋之气的推动,才能够正常的运行。中医与苗医脉诊基础理论不同,但都认为脉的运行与气的推动有密切关系。

2 脉诊部位

中医脉诊部位历史上有多种,《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中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素问·五脏别论》中有独取寸口诊察全身的状况的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跗阳或太溪的诊法;最终,独取寸口的诊法经《难经》、《脉经》等论著的阐发,其理论及方法得以确立,寸口诊法中28种脉象:浮、沉、迟、数、洪、细、长、短、实、虚、滑、涩、 紧、缓、牢、弱、伏、芤、濡、革、散、微、结、代、促、疾、动、 弦脉,沿用至今。

苗医脉诊经过不断的开发挖掘整理出常用的脉诊部位[1]:有头部脉、颈部脉、上肢脉、胸部脉和下肢脉。其中上肢脉包括肘脉、腕后关脉、禄脉及五指脉。禄脉又包含大脉、小脉、快脉、慢脉、转索脉、张弓脉、豆脉、落花脉、微脉、细脉、喜脉等。

中医与苗医的脉诊部位有较大差异,中医脉诊部位为三部九侯、人迎寸口、寸口诊法,最常用的为寸口诊法。相比中医,苗医的脉诊部位较多,经整理的就有20多处,但并不是每病各脉都取,而是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取脉。苗医禄脉在很多方面和中医常用的寸口诊法非常相似,禄脉之上、中、下与中医寸口脉之寸、关、尺部位相对应,并且都是候全身的整体情况。而其他诊法中,中、苗医基本上都遵循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则,如中医的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即上部候头面、中部候心肺,下部候脾胃肝肾;苗医上头颈部候头颈部病变,中候胸部病变,下候下肢部病变。

3 脉象要素

中医常从脉位、脉数、脉形、脉势四个方面分析归纳脉象,它与脉搏的频率、节律,显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等因素有关。苗医与中医非常类似,亦通过脉的节律、速率、强弱、形象变化来诊断疾病。

4 脉诊的意义

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够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医认为脉诊的临床意义归纳以下四个方面。①辨别病证的部位。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为里证;促、结、代多见于心血、心阴不足、心气亏虚或心阳不振。②辨别病证的性质。如数脉、滑脉、洪脉、长脉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迟脉、紧脉等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③分辨邪正的盛衰。如脉见虚、细、弱、微、革等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若脉见实、洪、滑、弦等有力脉象,多为邪气亢盛。④推断病势的进退。如热病脉象多滑数,若汗出热退而脉转缓和为病退;若大汗后热退身凉而脉反急促、烦躁则为病进。

相比较而言,中医脉诊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亦有舍证从脉之说,但苗医脉诊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苗医脉诊的临床意义丰富,目前无统一的概述,众医家各抒己见,如熊传榘等[2]将脉以“大小”为纲,以心、肝、肾、肺、脾、命六部为目,认为心脉洪大主实热,心脉微细主虚寒;肝脉洪大为肝阳过亢,肝脉微细为肝血不足、偏虚偏寒;肾脉洪大有力为膀胱实热,无力为肾虚,肾脉微细为下元虚寒等。杜江[3]认为太阳脉快而紧张有力多为外感风毒、热毒所致的中暑、感冒;肘脉节律紊乱多为消化道疾病,消失多为病情危重;腕后外关脉慢而弱多为冷病,中关急、快多为热症,内关急、快多为热重;禄脉之大脉为热病,小脉为冷病,快脉多为急性热病或外感,慢脉为冷病、风湿病深入,转索脉主疼痛、风寒之病,豆脉主冷热疼痛等。

笔者通过对各位苗医医家[1-4]关于苗医脉诊的描述及临床意义发现,苗医脉诊大部分是通过借鉴、吸收中医脉学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有许多类似之处,这可能与中、苗医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苗医脉诊是苗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祖国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苗医脉诊长期流传于民间,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语言,都是口口相传,难以系统地整理、总结,导致理论还不够完善。尽管如此,苗医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不仅补充完善了我国的民族医学,还为人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因此,对苗医脉诊要做好发掘、整理、提高工作,以促进祖国民族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传榘,曾定伦,雷正荣,等.苗医“六大六小脉诀”之肺脾命脉理浅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S1:88-89.

[2]熊传榘,曾定伦,成建国,等.苗医“六大六小脉诀”的临床意义与特点[J].中国中医急症,2005, 14(6):36-37.

[3]杜江.苗医基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4]杜江.苗医脉诊方法及特色[C].//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全国中医药信息工作委员会.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全国中医药信息工作委员会,2005:2.

上一篇:数学组工作总结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上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