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原文赏析(8篇)
1.鲁迅伤逝原文赏析 篇一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是同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2.鲁迅伤逝摘要翻译 篇二
The Image of Juan Sheng in Lament over the Dead by Luxun and its Analysis
It’s a novel that is deeply full of the sense of the unreality.These cold tone words, such as “Inanition”
“Loneliness”, appear frequently in this novel.So the text is filled with a cold lonely atmosphere.The unspeakable emptiness goes through the text.The novel narrates love in surface, however, it narrates how to go beyond the individual and empty life so that make yourself be free.when the soul devoured by endless inanition.The author expresses this idea with the main character—Juan’s words.
3.鲁迅《伤逝》读后感 篇三
汉语114班 潘浩川 20号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眼,亲人的离弃,生活的种种困难与压迫,对这个新一代的稚嫩的爱情百般折磨。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的。两个知识青年抛弃旧习气,同居在一起,希望过上幸福和安宁的生活,可却不断遭受社会对他们的压迫,遭到社会的“歧视”。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变得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办法解决,迫于生活和社会的压迫,涓生开始对子君产生埋怨,两人产生了矛盾,变得冷漠,终于两个人分开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受着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则为生计而四处奔波。涓生的事业慢慢有了发展,但仍然对与子君的分开感到很难受,在一次偶然拜访友人的时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讯,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责,离开了那个曾经与子君住过的房子,走向远方„„
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爱情不能光是爱情,恋爱初始的轰轰烈烈,到现实面前如果就变得不堪一击,那么这样的爱情又怎么能算是美好。
4.鲁迅《伤逝》读后感 篇四
小说写得极其平常,即便在写其二人热恋到分手的过程也未发生什么重大事件,那些家常里短,那些“油鸡们”和“叭儿狗”,那些夫妻之间的眼神,姿态,动作,那些……这些微妙而闪光的细节,都很好的服务于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当涓生向子君表达爱慕之时,子君的眼神被刻画得如此传神。进而,将子君这一整体形象活脱而出,娇人,可怜,淋漓尽致。
5.鲁迅《伤逝》读后感 (推荐) 篇五
我觉得婚姻给妇女们带来了安稳与保障,但让妇女们失去了卓越的机会,鲁迅《伤逝》读后感。我这里所说的安稳与保障是让妇女们学会了随遇而安,这种安稳会让妇女们失去远大的抱负和激情,使她们甘于华而不实的平庸生活。
在<<伤逝>>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乐的颜色,尤其使我不快乐的事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幸而探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会看书,会和涓生探讨一些书本知识,她会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的口号,这在当时是很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这说明当时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去接受新东西的。可与涓生同居后的子君变得沉默了,虽然刚同居时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会在一起谈同居前的点滴,但时间久了,加上生活的紧迫,他们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大了。有时他们会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对涓生重复说着他们以前的故事,说得次数多了,以致于涓生对子君所说的故事都能够背了,也听得烦了。涓生此后宁愿呆在寒冷的图书馆也不愿早早地回去面对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过去,活在了记忆力里,她找不到现在属于自己的自我,读后感《鲁迅《伤逝》读后感》。
与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后的子君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呢?我认为如果一个女性只会为家庭任劳任怨,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她的这种家庭主妇的角色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家庭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妇那么小的范围内,你就会失去很多与外界联系的机会,这样会使自己孤陋寡闻。如果把一颗心死死地拴在家庭这一根绳上,把神经死死地绷紧来看住自己的家庭,那么你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变得小气起来。此外,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你不可以乱发脾气,不可以说出来,只能闷在心里。一个好的发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说话,做脸色。但这样的行为,在丈夫看来你是多么的不善解人意,不体贴。在以前,很多人认为,妇女就应该呆在家里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抛头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应该依附丈夫听从丈夫。妇女们从来都是被定义被思考的。
当子君与涓生的生活泥已经走到尽头的时候,子君没有想过要去改变自己,改变涓生,而是过着像一潭死水一样的生活。子君当初为了与涓生同居,她与家里断绝了关系,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时被人指指点点,但子君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便毅然于涓生同居了。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行为是违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从子君果断与涓生同居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子君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但到后来,当她与涓生之间已经不存在爱时,她却缺少了给婚姻开死亡证的勇气,最终选择了郁郁而终,子君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重头再来。
6.大学语文第4讲:鲁迅《伤逝》 篇六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小说
鲁迅:《伤逝》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很值得一游的历史文化名城]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5月以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超拔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伤逝》原文:(因篇幅太长而略去)
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可看作“狷生[孤傲的人]”的谐音词)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小说是以涓生的忏悔开头的: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接着,涓生回顾了自己与女主人公子君从相识、相恋到同居、分手再到……、最后自己痛苦地忏悔的整个爱情生活过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涓生与子君是在会馆(某个地区的人在家乡之外的某个地方建起来的供家乡人活动和居住的建筑物)里互相认识的,他们是同乡。由于采用手记的形式,作者对于涓生和子君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
及外貌等没有详细的交代或描述。但从作品中的一些较为零散的有关描述上看,涓生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在政府部门担任着文员之类的职务,会写小品文、能翻译外文作品(涓生的职业和能力特征中其实有着鲁迅本人的影子);而子君大概是个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女子,没有工作,寄居在北京的亲戚(叔叔)家里。
故事开始时,涓生就住在会馆里。涓生与子君因同乡关系在会馆里相识后,很快就陷入了爱情。作者这样描绘爱情开始不久后的涓生对子君的思恋:
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
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
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
可见,当时涓生的确是很爱子君的。两人初期的爱情生活很美好,也很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她„„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说话的主角总是涓生,而子君通常都只是个听者。在这里,我们已大致可以看出子君的性格有点内向,而且,两人在文化水平和视野、见识方面也是有着较大的差距的。
交往了半年后,在涓生的影响下,子君
已有了明确的婚姻或男女关系自主的思想。她对涓生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见:当时的子君已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五四时期从西方传来的“男女平等”、“婚姻或男女关系自主”、“个性解放(每一个人都应该按自己的本性和意愿行事,而不是盲目跟从或被迫屈从于他人或公众)”等新思想。
听到子君说出上述话语时,涓生感到“震动”与“狂喜”,对子君和像子君一样的中国妇女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充满了信心。此后,涓生更爱子君了。终于有一天,在激动和慌乱中,涓生“身不由己”地“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即西方男人以单腿下跪的姿势向女性求爱的方式[参见图片]——像子君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当时,子君的反应是:
她脸色变成青白,后来又渐渐转作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然
而我知道她已经允许我了„„。【此处出现的表情描写是典型的鲁迅式白描——简洁、传神的描写。】
这对青年男女终于互相接受了对方的爱情。甜蜜的热恋持续了一段时间,子君表现得相当痴情:
对于“我”向她求爱的情景,她“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夜阑人静,是相对温习的时候了,我常是被质问,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言语,然而常须由她补足,由她纠正,像一个丁等的学生。
这温习后来也渐渐稀疏起来。但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此处出现的表情描写同样是典型的鲁迅式的白描】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但我又知道,她
一定要看见,而且也非看不可的。
然而她并不觉得可笑。即使我自己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她也毫不以为可笑。这事我知道得很清楚,因为她爱我,是这样地热烈,这样地纯真。”
子君对涓生爱得热烈、纯真,她陶醉于也满足于这样的爱情。
为了便于朝夕相守,他们在一个叫吉兆胡同的地方、在一个小官员居住的四合院里租到了两间房子;在那里,他们过起了同居生活。这种男女之间在不正式办理结婚手续的情况下就一起生活的同居生活[很可能是未来婚姻与家庭的主流形式,目前,在某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诸国,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或已经是现实],在当时的许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是会遭到非议的。但子君和涓生都表现得很勇敢:
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尽管承受着相当沉重的社会压力,但由于有“爱情神圣”、“爱情至上”[从生物学角度看,生物有比爱情更基本的使命,因而,以“爱情美好”、“爱情高尚”的观念来取而代之应该更加符合实际并可信]这样的信念作为精神支柱,他们顶住了各种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同居,涓生觉得对子君有了更深入也更全面的了解:
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朝夕相处的同居生活,让涓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现了子君身上的一些与自己不合拍的东西:子君喜欢在家里养小动物——小油鸡、哈巴狗[其动机更值得注意,见后],而涓生并不喜欢。他开始感觉到自己和子君之间的一些隔膜,所以跟她谈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只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或者心理学基础,我们就可以认识到:涓生对于爱情的这一看法是相当深刻的,是对人的感受活动的规律、尤其是感受(乃至任何心理活动或精神生活)的适应性规律(通俗一点说,也即喜新厌旧或审美疲劳规律)的深刻揭示。
但是,单纯的、甚至比较无知的子君并不懂得涓生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虽然涓生跟她这样说的时候,她也似乎有所领会地点点头,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她实际上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
自从到吉兆胡同以来,……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指住在会馆里时互相争论而又和解]……的乐趣。
除了怀旧,两人不再有新的话题。而且,子君在家里只管忙自己的家务,而
“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她每天在家里忙着“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
子君几乎将心思全都放在了生活琐事上(甚至还会因为自己养的小油鸡与官太太养的小油鸡争食而与官太太暗斗),却忘了或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自己与涓生一起过上丰富而有趣味的生活。
这种每日面对生活琐事而两人之间却无话可说、即使说也只是旧话重提的状况,使得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涓生感到相当郁闷。在此,我们看到:由于两人之间在文化水平、生活视野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差距,涓生与子君之间的爱情已经出现了裂痕。
正当爱情出现裂痕的时候,新的生活打击又落在了涓生和子君的头上:由于邻居
“雪花膏”在涓生的上司面前造谣、挑拨,涓生失去了在局里的工作。涓生的失业,让自己没有工作、在物质生活上完全依赖涓生的子君感到恐慌,她变得怯弱起来:
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
[可见子君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骨子里或潜意识中对男性的依附心理。而依附关系正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根源。在处理男女关系方面,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年前的人类的祖先和通常被视为落后的某些少数民族或原始部落中的人们足以作为所谓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的榜样。] 面对失业的打击,涓生倒还不怎么惊慌,因为他自视有文化、有才能,不愁找不到可以解决谋生问题的事做。涓生决定通过给杂志写稿和提供译文来谋求生活所需的金钱。而且,在他看来,通过做自由撰稿人来谋生比在局里上班更好。失业的打击倒使得涓生更加振作起来。
但受到打击的子君却无法再振作起来,反而越来越活得没有生气、没有情趣:
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帖了,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然而又加以阿随,加以油鸡们。加以油鸡们又大起来了,更容易成为两家争吵的引线。
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搭配的不和谐之处]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
„„
吃饭却依然给我苦恼。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虽然我因为终日坐在家里用脑,饭量已经比先前要减少得多。这是先去喂了阿随了,有时还并那近
来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
在此,我们看到:受到涓生失业之事的打击后,子君变得一蹶不振。她的精神生活空间日益窄小,她的心思越来越固着在日常琐事上。她越来越不理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涓生的精神世界,不能理解从事精神劳动的涓生的工作特点,甚至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他起码的照顾。这种状态让涓生很失望。他开始觉得:子君已经不再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乐趣,反而已经成了自己的生活的一个累赘:
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竞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冬天来了,天气冷了,涓生和子君之间因为心灵的隔阂而产生的冷漠也加重了。
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
涓生只好躲到有炉子可以取暖的通俗图书馆里去。在图书馆里,涓生反思大半年来与子君的交往和同居生活:
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可以理解为:获得生活资料的谋生与自我实现的事业]。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时的涓生认识到[这里是本人的带有一定自我发挥的解释]:爱情是需要有其他东西作基础的。如果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共同的生活目标、符合对方要求并为对方所欣赏的个人素质以及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的丰富多样性,一对男女之间的爱情就会因缺乏存在的基础而无法长久维持下去。这时的涓生心里已经明白:尽管青春、单纯的子君是有着符合自己的要求并为自己所欣赏的一面的,但在其他不少方面,子君与自己实际上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的,而且,这种差距还在因子君的故步自封和不思进取而不断地拉大: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评价过低],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拽]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他们两人之间的这种实际上难以克服的差距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长不了的。因为心里明白彼此之间的爱情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善于伪装的涓生也就明显地对子君冷淡起来。子君觉察到了这一点,但又不想
也不能放弃涓生(子君实际上已将自己看成涓生的妻子;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一生只跟从一个男性才是所谓正经的,否则就会被人看成不正经的。子君虽然也能接受一些新观念,但在骨子里仍然是一个按传统观念生活的女性,是个半拉子“个性解放”的人),所以,她竭力想要将涓生拉回以前两人热恋的状态中去,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她本人的素质和志向都朝着向涓生靠拢的方向发生显著的变化)。
看到涓生对自己冷淡,子君没有去反思(也不可能去反思)自己这方面的原因,反而以一个无知的女人时常会有的思维方式去怀疑涓生是否有了外遇:
“是的。”她又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两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
这使涓生彻底明白了子君最终是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在眼见得一时乃至永远都不可能真正与子君心灵相通的情况下,涓生
抱着与其同归于尽不如各自自救的想法向子君提出了分手的要求:
我的意见和主张„„: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
„„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涓生是一个比较全面地接受了新思想的人,一个比较完全的“个性解放”的人,而且,也有能力为自己开辟新的生活道路。但子君可不是。对骨子里传统的子君来说,自己的男人和他对自己的爱情就是自己的生活的全部;失去了自己的男人,她的整个生活就失去了基础,她的生存就会变得没有意义。所以,当她听到涓生想要跟自己分手的话后: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此处的表情描写同样是典型的鲁迅式白描。]
这时的涓生还并不怎么成熟、乃至有点自私,他还估计不到他与子君的分手到底会给子君带来多大打击。他一厢情愿地设想:
她勇猛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而且,——毫无怨恨的神色。我便轻如行云,……
在决定要与子君分手后,涓生过着白天泡在共同图书馆里看书、写作、翻译、晚上很晚才回到住所睡觉的生活。终于有一天,当他在昏黑的夜色中回到家时:
屋子里……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
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没说什么。单是托我见你回来时告诉你,说她去了。”
当子君真正离开的时候,涓生感到异样的寂寞和空虚。
我遍看各处,寻觅子君;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这是我们两人生活材料的全副,现在她就郑重地将这留给我一个人,在不言中,教我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
在此,我们看到:尽管子君文化素质不高,但毕竟是通情达理而又及其善良的人。当她知道涓生已经不爱自己、自己也不能再给涓生带来幸福的时候,她终于还是选择了
离开涓生,而且,在离开的时候,涓生的钱和其他生活资料她都分文未取!我们明白,涓生也明白:即使在离开涓生的时候,子君还是在爱着涓生,还是在尽量替涓生着想。由此,从某些方面看,子君是个有着崇高的传统美德的人!(与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婚姻或两性关系当作一种商业活动、将配偶或伴侣当作索取对象的人相比,子君对涓生的爱情尤其显得纯洁与高尚!)子君真的走了后,涓生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的心……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想起子君的父亲对待子女的苛刻和威
严(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子君才会离家跑到北京的叔叔这里来)以及抱着传统观念的人们会投给子君的冷眼,涓生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开始后悔和自责并为子君担心:
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
我是一个卑怯者,……
在此,我们看到:涓生虽然不够成熟、也有点自私(为子君着想得不多),但一旦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给子君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后,他还是会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乃至自我谴责的。
想到子君可能面临的悲惨结局,他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写信或托人等)寻找子君,希望还能找到子君。当他向一个“久不问候”在京城“交游广阔”的世交打听子君的消息时,得到的消息却是:
……你的朋友罢,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
我惊得没有话。
“真的?”我终于不自觉地问。
“哈哈。[多么冷漠的哈哈!]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
“但是,——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谁知道呢。总之是死了就是了。”
子君离京回家后不久就死了。她具体是怎么死的,我们无从知道(小说中没有交代);但她的死因,我们是能推测出来的:以爱情为唯一的精神支柱的子君,在失去了爱情之后,便不再有支撑她继续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而曾经反抗传统、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的子君又不会被周围抱着传统
观念的人们(包括自己的亲人)所容忍,所以,她只好选择离开这个无爱的世界了!正如涓生这时所知道的:
她虽是想在严威和冷眼中负着虚空的重担来走所谓人生的路,也已经不能。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子君死后,涓生一天天地消沉下去:
我比先前已经不大出门,只坐卧在广大的空虚里,一任这死的寂静侵蚀着我的灵魂。他不能在吉兆胡同这个让他伤心欲绝的地方再呆下去,所以,又回到了他与子君相识的会馆。
在初春的夜晚,涓生反复地回想自己与子君从相识、相恋到分手、永别的过程,他为自己因为幼稚的诚实而犯下的送掉一条年轻的生命的罪行而深深地忏悔: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在深深地忏悔中,涓生没有忘了自己还活着,还应该去求新的生路:
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默默地前行……
小说就这样在涓生的告别过去、走向新的生活的心灵独白中结束了。
总结对于鲁迅的这篇小说的上述解读,关于涓生和子君的性格以及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我们可以概括如下:
涓生是一个全面接受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等新思想的(较为)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他能写作、会翻译,具有相当的生活能力。对于爱情和生活,他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这表现在:他能说得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之类的话)。他为人真诚而又不乏勇敢(这表现在:他敢于追求爱情;但一旦发现自己的爱情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而且无法维持下去时,他又会真诚地与曾经爱过而现在已经不爱的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付诸行动;即使在爱情与日常生活上都遭到严酷打击的情况下,他还是具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气。)。他善于自我反省,勇于自我批判,具有知错就改的(科学)精神。他还不太成熟(这表现在:选择爱的对象还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对黑暗势力的强大和危害性也认识不足),做事有点冲动,甚至有点儿自私(这表现在:当发现爱情无法维持时,他考虑的主要是自我解脱)。但总的说来,涓生是个真诚、勇敢、善良的人,他的缺点主要是由成长过程中必然具有的不成熟性所引起的,而不是由道德败坏所引起的。
子君是一个部分接受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等新思想但在骨子里又是传统观念相当根深蒂固的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女子。她具有爱情至上的观念,敢于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能说得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话,并敢于大胆地反抗旧习俗而与自己所爱的人同居),而且对爱情十分投入(可见其性格的单纯和真诚)。但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视野狭窄以及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她又是一个胸无大志、缺乏进取心、依附于男人的传统型女子(在与涓生同居后,她就将涓生视为终生所依靠的男人;甘心于也满足于做一个终日为生活琐事操劳的家庭妇女,却忘记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当涓生失业时,对自己的能力有相当自信的涓生本人并不怎么担心生计问题,真正受惨重打击的倒是以涓生为依附对象的子君)。由于在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生活视野和生活理想等方面与涓生的差距相当大,她对涓生的爱情实际上是相当盲目的,是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以爱情为唯一精神支柱而又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君,在失去了爱情后也就无法在这个无爱的(甚至连亲情都没有的)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了。她的爱情悲剧和个人生活悲剧,除了外因(涓生的不再爱她以及家庭和社会的歧视等)外,也是与她本人视野狭窄、观念陈旧、能力较低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依附型的脆弱性格有关的。
至于造成涓生与子君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在本人看来,)主要是双方在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以及生活视野和生活理想等方面的差距;同时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如:当时的妇女缺乏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受传统观念支配的人们又会对因受新思想影响而自由恋爱且同居的涓生和子君产生歧视;此外,也与子君本人深受封建观念的束缚以及她本人的脆弱性格有关。
《伤逝》在写作手法上的主要特色:
一、采用手记的形式,综合运用叙事、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伤逝》作为鲁迅的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涓生与子君之间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由此造成了双重效果:一是以主人公自述的方式真切地记叙了涓生与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悲剧结局;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与感情力度。
7.鲁迅《伤逝》读后感-梦醒时分 篇七
题记: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从伤逝看鲁迅和朱安
自由的爱情一直是人们永恒的追求,爱情的自由是人们在追求过程中最大的享受,自由的婚姻是沉溺爱情中的男女最大的期望,婚姻的自由只有与子偕老的人才能理解!
从作者本人来看,我是很不屑鲁迅先生的婚姻的,一个思想的救赎者,却救不了朱安的人生,一个黑暗社会中举着火把的人,却不肯点亮朱安房间的灯!自由是爱情的必要条件,俗话就是两情相悦,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把完整的自由的自己全部给了许广平,且不论许广平对鲁迅是爱慕还是敬仰,在鲁迅先生的诸多支持者中,这是一个自由的爱情,带来了一份自由的婚姻,他们也享受到了爱情的自由,但是!他们绝对没有得到婚姻的自由!在朱安的心中,鲁迅是她的天,是她一生的依赖,她看许广平就像是亲妹妹,她看海婴就像自己的儿子!她为鲁迅付出了一生,而在鲁迅心中的朱安是什么分量呢?大概也就是个名义上的妻子,事实上的老妈子吧!
婚前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鲁迅和许广平,婚后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鲁迅和朱安,我暗自猜测,这是不是鲁迅先生良心发现而写下的忏悔!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在她的生命里,几乎没有飞扬的时刻。她仿佛是一颗锈了的图钉,最初被钉在哪里,一生就只能钉在哪里,无可奈何孤独老去。时代的列车,轰轰然朝前驶去,我们站在车上,望着车尾那些渐渐远去的人影,不经意间,依稀还能望见朱安那哀愁的眼神,在夕阳的余晖里,淡淡地闪出一线光,瞬间又暗下去。这眼神里,囊括了一代旧式妇女的命运写真。遭遇了鲁迅,我以为他会待她好,起码可以给她一个女人最低的要求!但是她被遗弃了,就像子君被涓生遗弃了一样!在追逐爱情的美好甜蜜的过程中,子君是个新时代女性,她会被娜拉吸引,那个真正勇敢的女性,她以为自己能像娜拉一样洒脱,自由!然而她一心追逐的自由的婚姻却成了她挣脱不了的桎梏,当一个人把自己禁锢住,除了他自己,没有第二个人能解放他,子君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从文章中看,涓生和子君之间没有了爱情,于是就放弃了婚姻,在现在看来,放弃婚姻是最好的选择,两个人从此都自由了,不用再虚伪的面对虚伪的对方,有了更广阔的天空,生活会更美好,可是,子君死了,至于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冥冥中感觉跟涓生逃不了干系。这让我很难明白。我并不认为子君的死与涓生有莫大的关系,甚至我觉得,子君的死更大程度上是不能承受内心的自我否定,这自由的婚姻是她一心认定的要追求的,追求到的那一刻她就等于给自己设了一个牢笼,结局是这自由的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婚姻的自由,涓生直白的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时的子君只想逃离这个牢笼,但是逃离出去的她要去哪里呢?一旦逃离,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她已经无处可去,不逃出去就得一辈子面对这个牢笼,就像一个已经梦醒的人,明知道无法再沉溺梦境,但醒来又无路可走,这时的子君,除了选择死亡,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换句话说,子君的死是必然!与子君不同的是,朱安在周家默默的活着,朱安能在周家呆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婚姻并不建立在爱情上,朱安留下来是为了责任和道德,但是那样的活着跟活着牢笼里有什么区别?当鲁迅死后,抗战后期,朱安生活困苦,想出售鲁迅藏书,宋紫佩跟友人前来劝阻,朱安冲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当真凄凉入骨。她在黑暗里沉默太久了。但是她说的不对,她不是鲁迅的遗物,而是遗弃物!钱理群说“小说的重心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是涓生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对于他们之间无爱的现实,是说还是不说?这也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如果说鲁迅借由爱情想表达自己的困境,我想鲁迅先生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了,那就是披露真实的心,那就是从梦中醒来,哪怕没有路可走,涓生最后的选择是“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鲁迅先生在说真话方面是无畏的,他与许广平同居的事实就是最好的真话。
许广平是新时代女性,她看重爱情更甚于婚姻,可能很多人都欣赏着许广平宽广的胸怀!都欣赏着鲁迅不离婚,对朱安尽责尽义。但是她的胸怀,他的不离婚,在我看来都是对朱安的伤害!他不离婚,从另一方面看就是让朱安不得不恪守封建的道德,当然,对于朱安来说,离婚也是她无法承受的,许的胸怀,让朱安对许广平有着一种歉疚,朱安死的时候还在称赞着许广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不全是鲁迅跟许广平造成的,更是朱安自己造成的,就像是子君把自己逼到绝路上。
8.鲁迅伤逝原文赏析 篇八
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形象。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从激烈到平淡,最后彻底破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是文明的民主的新社会尚未建立,各种思潮共存。作为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也和其他进步青年一样受西方一些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文学,他们不顾一切世俗的偏见和责难,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甚至成功同居,唱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但是,现实呢?这毕竟是在中国,统治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那些封建卫道士们,能容许他们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事情吗?不会的,绝对不会。什么个性解放?什么婚姻自由?他们需要的是忠实的奴隶,他们不容许他们的铁屋子里出现叛逆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注定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另外,结婚后他们经济上的困顿,也是造成他们婚姻破裂的一个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涓生和子君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涓生的自私、怯懦和不负责任,子君的封建纲常思想和女人天生的依赖思想都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认为《伤逝》对爱情的解读,带给我们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婚姻中是否需要爱情。(二)婚姻中的爱情与恋爱中的爱情有何不同。
(三)婚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爱情。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文章之一,这固然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的真正要旨--即批判在不变革社会的前提下,单纯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
一、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经历
(一)追求个性解放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的确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药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无所畏惧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勇敢地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成功同居
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三)爱情破裂
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了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 2
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人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二、悲剧原因透视
(一)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猛兽,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归宿。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他们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不可侵反的神圣的封建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当时社会里很难抬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总的来说,封建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
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沉重地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自由发展。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他。那雪花膏便是局长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事情!子君和她的叔子,早已经闹开,以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亲侄女都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由自主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这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负着空虚的重担,此外便是空虚。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且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一座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再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要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封建制度。
可以说社会上的人言可畏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人的议论?他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他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他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自由恋爱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会破灭了。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多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是不配领略的。
(二)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涓生和子君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他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
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甜蜜的,他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本身的弱点——自私、虚伪、怯懦和不负责任,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暴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拽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然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开始新路的开辟,新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的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路上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确是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推向绝路!
当然,我们也不可以简单地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的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他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的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拽着丈夫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漫漫长途。
(三)经济上的困顿,也使他们的爱情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虽然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
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迫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当经济困顿时,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记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
梦是美好的,但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很远。
总的来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铁屋子里面,同时他们自身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和经济的困顿也是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必须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三、《伤逝》对爱情的解读,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深思
(一)婚姻中是否需要爱情
众所周知,恋爱需要爱情,婚姻更需要爱情。经过精心栽培的爱情才会恒久,才会不断发出摄人的魅力,家庭生活也因此而更加温馨、浪漫。因此,婚姻中不能没有爱情。但是现实中的婚姻是比较复杂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婚姻中的物质基础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所以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是存在的,现实中的有些婚姻早已失去了爱情,但却能靠金钱维系它的存在。例如,社会上有些老总包二奶和小姐傍大款的现象,当然,这些属于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不提也罢。
(二)婚姻中的爱情与恋爱中的爱情有何不同
婚姻是爱情发展的结果,它代表爱情的某个阶段:是幼稚的终结,是成熟的开始。恋爱中的爱情是虚幻的感觉,它是青春的梦,它需要激情,可以随心情,随感觉而变化,你可以爱,也可以不爱,可以爱的深,也可以爱的淡。而婚姻是合同,你们是签约的双方,是受法律约束的,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婚姻中的爱情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它是具体的,理性的,专一的,是需要稳定的。恋爱中你可以爱很多人,但在婚姻中,你只能爱一个人。其实两者本质是一样的,正如水在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状态,爱情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你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人是不断成长的,对于感情的事,要理性地对待。如果你还没有明白爱情和婚姻的道理,请不要轻易走进婚姻里去。如果你明白了,呆在婚姻里你就不要轻易走出来。
(三)婚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爱情
结婚以后,生活变得越来越具体,平淡的生活把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彻底地改变了。双方的有些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就是优点,也在日常生活中变的无所谓了。在爱情的光环效应失去以后,应该怎样保持爱情常新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应当注意。第一,树立配偶第一的原则。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要优先考虑配偶的需要。只有当你把夫妻感情看的很重要,生活中的各方面关系才会平衡稳固,协调发展。第二,经常赞美对方。不要认为对方的长处是应该具有的而短处是不可容忍的,而要使对方感到他在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以激起他使你更幸福的愿望和行动。事实上,夫妻双方都是对方的精神支柱。都是对方获得幸福的源泉,交流情感时为什么要吝啬赞美之辞呢?第三,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这是保持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夫妻既是一个共同生活的整体,又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人。他不会因为一方的提高“带高”另一方,只有双方共同提高,才是婚姻稳固和谐的基础。另外,要学会尊重别人,懂得理解和宽容别人,这也是每个人最起码的素质。总之,对待婚姻要认真不能儿戏,只有这样,婚姻才能幸福美满。
参考文献:
1、卢今《鲁迅短篇小说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赵晓笛《鲁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冯奇《论〈伤逝〉个性解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王瑶《鲁迅作品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卢今《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北京工人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童一秋《现代生活百科》,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8、舒丹《女人40岁以后的品位生活》,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伤逝原文赏析】推荐阅读:
鲁迅满江红原文及翻译10-21
雪鲁迅赏析08-04
鲁迅秋夜赏析10-30
《伤逝》读后感400字07-30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08-20
伤逝读后感1000字左右09-25
鲁迅在我心中 作品赏析11-15
铸剑鲁迅06-22
自考 鲁迅研究06-24
鲁迅生平简述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