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

2024-08-30

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精选8篇)

1.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 篇一

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中职学校的数控机械加工专业项目教学改革实践过程研究出发,深刻理解项目教学法与职业能力的.内涵,说明要实施项目教学必须先要做好项目教学中涉及的实训车间、项目课程体系、项目教材、师资培训等准备工作,通过项目教学实例提炼出项目教学法独有的七个教学程序,归纳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从而阐明了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作 者:刘文广 黄志  作者单位: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四川,中江,618100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中职   项目教学   职业能力  

 

2.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 篇二

一、多方探索, 培养发散思维, 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 所以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途径去探究问题, 去寻求答案.

1.变式训练,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对一些问题进行一题多变, 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引出相似的问题, 一题多变是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一种极好的方法.

例1 求直线 2x-5y-10=0和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解答此题时, 可以让学生仔细审题并借助图形、规范解题的格式完成下面的内容: (1) 求出直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 (2) 确定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并确定两直角边长与两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3) 利用面积公式确定三角形面积.

然后, 启发他们进一步挖掘直线截坐标轴所成的三角形的应用, 看以下的变式:

变式一:将条件一般化.

求直线2x-5y+c=0 (c≠0) 和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变式二:改变题目的背景, 仍涉及该三角形.

(1) 过点P (2, 1) 作一直线l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 B两点, 求△AOB面积最小值时, 直线l的方程.

(2) 已知直线l:kx-y+1+2k=0 (k∈R) .

①证明:直线l过定点;

②若直线l交x轴负半轴于A, 交y轴正半轴于B, △AOB的面积为S, 求S的最小值, 并求此时直线l的方程.

一道课本题通过变式, 从特殊到一般, 又改变背景将其推广,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源于课本, 而高于课本”的深刻含义.通过不同的思路, 提供多种解题方法, 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又从不同的角度将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 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进而又深化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重要的数学思想.事实证明, 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时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不受消极定式的束缚使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和类比,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2.一题多解, 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新颖而富于创新, 有超越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 给人以新意和启发.“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独创性的一种极好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发掘问题的多解因素,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 不囿于单一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解法上求异, 尽可能寻求尽可能多的解题思路方法.

例2 求证:A (1, 5) , B (0, 2) , C (2, 8) 三点共线.

分析1 先求出过其中两点的直线方程, 若第三点在这条直线上, 则这三点共线.

证明 由A (1, 5) , B (0, 2) 两点可求出AB所在的直线方程为3x-y+2=0, 将点C (2, 8) 对应的坐标代入方程得3×2-8+2=0, 即点C (2, 8) 满足AB的直线方程, 因此点C在直线AB上, 故A, B, C三点共线.

分析2 根据过同一点的两直线, 若它们的斜率相等, 则两直线必重合, 即可证明这三点共线. (证略)

分析3 三点可确定三条线段, 若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 则这三条线段不能构成三角形, 因此这三点必共线. (证略)

分析4 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三点中任一点到另两点确定的直线的距离为零. (证略)

分析5 若直线AB与直线AC重合 (即AB, AC的直线方程相同) , 则A, B, C三点共线. (证略)

分析6 用反证法, 假设A, B, C三点不共线, 即kAB≠kAC, 证明假设不成立, 则A, B, C三点共线. (证略)

分析7 过三点中任两点的直线, 若不与y轴 (或x轴) 平行, 总有与第三点横坐标 (或纵坐标) 相同的点M, 则M为两点的定比分点.利用定比分点公式可求得点M的纵坐标 (或横坐标) , 若点M与第三点是同一点, 则证得三点共线. (证略)

分析8 此题还可利用“三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零时, 该三点必共线”来证明. (证略)

通过一题多解, 可以沟通各种知识的内在关系, 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 同时, 也可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掌握变化规律, 学会用独特、巧妙和给人以启发的思维灵活地解决问题, 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猜想和探索, 提高直觉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创造活动中, 由直觉思维所产生的想法尽管还只是一种未经检验与证明的猜想, 但它能推动人们继续深入思考, 从而成为发明、创造的先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 是正式的学术科学和日常生活中很受忽视而重要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培养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鼓励大胆猜测, 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

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 它与论证所用的逻辑思维推理相辅相成.猜想的形成有利于解题思路的正确诱导, 也是寻求解题思维策略的重要手段, 培养敢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 发展数学思维, 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 也不应忽视思维的探索性和发现性, 也就是应重视数学直觉猜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例3 计算1!·1+2!·2+3!·3+…+n!·n.

凭直觉引导学生讨论, 该求和公式结果可能也是一个含有阶乘的表达式, 且应是比n大的数的阶乘.当n分别取1, 2, 3, 4等值时, 表达式的计算结果分别为1, 5, 23, 119, 我们很快发现这些结果恰好是2!-1, 3!-1, 4!-1, 5!-1.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原表达式的前n项和为n!-1, 然后让学生自行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学生在思维的兴奋状态下训练了直觉思维.

2.重视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 以形成并丰富数学知识组块

知识组块又称知识反应块, 它们由数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组成, 并集中的反映在一些基本问题、典型题型或方法模式中.

例4 求证:tan 6°tan 42°tan 66°tan 78°=1.

分析 待证式的左边是四个正切值的积, 通常的思路是化切为弦, 再用积化和差的方法分别求得分子、分母的值来证明结论, 但这种方法证明过程较繁琐.如果我们在以前曾证过下列问题:

(Ⅰ) 4sin (60°-α) sin αsin (60°+α) =sin 3α;

(Ⅱ) 4cos (60°-α) cos αcos (60°+α) =cos 3α;

(Ⅲ) 4tan (60°-α) tan αtan (60°+α) =tan 3α,

如把 (Ⅲ) 看作是一个知识组块 (或称基本问题) 就能直觉地想到可用补块补形方法来解决, 于是找到了另一个更简捷的证明途径:

undefined

在解数学问题时也要启发学生从宏观上进行整体分析, 抓住问题的框架结构和本质关系, 从思维策略的角度确定解题的入手方向或总体思路, 在练习中应注意方法的探求、思路的寻找、题型的识别, 培养简缩逻辑推理过程及迅速作出直觉判断的洞察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善于改变思维角度, 培养逆向思维,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摆脱了思维定式, 突破了旧有的思想框架, 产生新思想, 发现新知识, 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设想方案, 所以逆向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解题遇到困难时, 若能灵活地进行逆向思维, 往往可以出奇制胜, 获得巧解.

例5 已知实数p, q满足p3+q3=2, 试确定p+q的取值范围.

分析 如是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顺推, 则分解p3+q3=2后将出现p和q不易处理.但若逆向思考, 通过设p+q=t进行逆求, 则此题的求解过程会变得容易得多.

解 令p+q=t, 则有t3= (p+q) 3=p3+q3+3pq (p+q) =2+3pqt, 由此可得undefined, 于是由韦达定理的逆向定理可知p, q是方程undefined的两个实根, 故判别式undefined, 由此解得出0

四、鼓励学生大胆给老师指正错误, 强化好奇心,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中, 习惯上都是教师指出学生的错误, 如果教师能善于转变思想, 在教学中偶尔出点“错误”, 让学生来指正,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的严谨性.比如我在“直线的方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 学生在根据直线的斜率求其倾斜角时往往会忽略了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0°<α<180°) 和任意三角函数值一值对应多角的特点, 造成解题过程欠完备的错误.为了较彻底地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 我在讲这样一道例题“求经过A (-2, 0) , B (-5, 3) 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时, 在给学生演示解题过程时, 故意犯了学生同样的错误, 过程如下:

解undefined.

答:该直线的斜率是-1, 倾斜角是135°.

学生对我的解题过程似乎毫无异议, 于是我别有用意地问学生:“没问题了?”过了一会儿, 终于有一学生举手说:“老师, 过程中缺少了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不然α对应的值就不止一个了.”经他这么一说, 下面其他同学马上议论纷纷, 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掉到老师设计的陷阱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刚才那名大胆发言的学生, 能勇于指出老师的错误.我看学生的兴致很高, 便趁热打铁, 如法炮制, 把学生平时普遍犯错的错误习题搬到黑板, 让学生自己一一指正, 学生经过老师的鼓励, 个个争先恐后说出习题的错误之处, 这时的课堂气氛活跃异常, 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改正了所犯错误, 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质疑的能力,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 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 不要动辄训斥, 轻易否定, 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 要采取多种方法,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 在教学中, 创设新颖情境,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灵活的加以应用, 创造性地思维, 创造性地解题, 以达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目的.

摘要:数学思维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成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O13

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情况愈来愈严峻,学生素质普遍低下,数学知识更是欠缺,数学能力不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创新教育,在学生知识经验范围内培养学生独特、新颖和发散的解题方法或解题思想,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一些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推动学生自觉地、集中精力地去研究和探索,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发给每个学生三张三边不等的全等三角形纸片,要求将它剪成正方形以便利用。要求正方形的一边在三角形的一边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三角形的另两边上。问应该如何剪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

在这一数学活动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人人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尝试各种剪法,比较剪出的正方形的面积,最后發现所剪出的正方形中,其中一边落在三角形小边上的正方形面积最大,结论自然而然的得到。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出了结论,体验到了成功的愉快情绪,增强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创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迷信,不守旧,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想别人不可能的事,敢于打破常规,乐于新的组合,善于独辟捷径,勇于探索,不断创造出有一定新颖的成分。

例如,求方程x+ 的实数解。

常规的解法是:通过移项,平方去根号,整理得到关于x的四次方程,解方程,得到x。此种解法比较繁琐,且在解关于x的一元四次方程时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学生不遵循常规,对问题的结构特点进行探索创造,产生了一种新的解法。

解:方程可化为

(1)

注意到方程的右边是有理数4,所以可设

4x+1=a2 (2)

把(2)代入(1)得

(3)

联立(2)、(3)解得x=2,|a|=3

则x=2是方程的实数解。

这种解法跳出了常规的思维模式,解题过程简捷明快,使学生不仅体会到解题方法美的愉悦,同时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实质和规律。若遇到形式特点相近的题,就会进行类比探索,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教学中要突出“过程”,使知识的学习与创造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力来自于基本的认知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数学认知活动的全面性,使学生的认识真正有机会经历“基本认知过程”,这样才能使创造力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如在数学命题教学中,不仅要原原本本地把命题的证明展现在学生面前,强调命题本身,而且更要重视面谈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少命题证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应用。因此,我们可以对数学定理、公式的原发现过程进行教学法加工,设计一个既有对定理、公式的直觉、想象、猜测,又有对它们的严密逻辑证明的教学情境,在对命题分析、探讨、归纳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可以设计一些实例,通过实例应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从具体问题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学生的技能,寓创造力的培养于知识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这个概念时,可设计如下的一些例子。

例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出下列每组中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A1C1和AB (2)A1C1和AD

(3)A1C1和DB(4)A1C1和AD1

让学生思考后口头回答,并要求学生完整地叙述解答过程。根据定义,学生不难回答(1)、(2),在此基础上,经过引导,(3)、(4)也不难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熟练掌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这一概念,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初步领悟到求“角”的方法。因此,可进一步解决下面例子。

例2若M、N分别是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1B1,B1B的中点,求下列每组中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MN与DD1 (2)MN与AC

分析:(1)只需平移一条直线,所求的角就作出。

(2)必须平移两条直线,所求的角才能作出。

作出角后,再使此角成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解三角形即得所求的角,引导学生自己解答。

解题结束后,可让学生自己归纳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实例,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由浅入深,顺应自然,水到渠成,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我们发现很多创造性人才不是单打一的而是跨学科的。数学建模不单纯是一个数学问题,它涉及到其他科学的知识和生活知识,往往是一个跨学科的合作过程,它促使学生把各门课程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促使学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获取新知识,促使学生围绕问题收集信息,深化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数学建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活动、强调数学知识的过程性,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资料: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耿敏志马中新《寓创新意识于数学教学之中》中学数学教学,1999、12

4.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四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都应让其发表。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充满信任的氛围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活动空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如在“众数、中位数”的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3、14、16、16、17,管理者应确定每人标准日产量为多少台最好?有人说用平均数,有人说用众数,也有人说用中位数。这时候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这一情境,不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扎实、牢固,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占有足够的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并且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在问题解决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创新,获得了发展,促成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的智力已接近成熟,是智力最敏感最活跃的时期,教师应通过传授知识及创造型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或不要)设置唯一的答案,特别是主观题,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既会正向思维,又会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对每一个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鼓励学生要在没有树木的地方,栽下一片新绿;要在没有道路的地方,踩出一条大道;要在没有河流的地方,掘出一条清泉。

5.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 篇五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6.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 篇六

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实际背景。概读中如果安排学生体验一下该问题的情景环节,体验往往与联想、想象交织在一起,如读后要学生想象一下:该问题是怎样一幅情节生动的人物故事画,或是怎样一幅俊秀的山水写意图,或是怎样一首动人心肠的优美诗句。经过这样的体验、欣赏,便可激发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立志、发愤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志。这一环节要把握好度,防止过度,影响学生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此时的体验欣赏并不是文学的欣赏,不是目的,只是为解决问题所做的一个情感准备,是一种助推器。如例一: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其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均为历史罕见。震后国家防震局准备在汶川再建一个地震观测站C,地址C是在一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N上,在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M和另一条马路MN上原有一个地震观测站A和地震研究所B。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尽量让两站一所资源共享,准备新建的观测站C应建在ON的什么位置。

(1)A、B到C的距离相等。

(2)A、B到C的距离之差最大。

(3)A、B、C三地的距离之和最短 ?

解决这个问题时,就要安排学生阅读后体验联想一下汶川地震发生的悲惨情景,国际国内志愿着救灾的感人故事和此刻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等。这样的铺陈,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细读建立数学模型

细读这一过程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阅读,要将读与思结合,经历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这里“伪”“粗”指问题的背景,问题的载体。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不同的背景,就是同一数学模型也有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真”“精”指的是该问题涉及的数学过程,数学术语,数量关系等,这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材料,研究的核心。然后确立可建立的数学模型是统计模型,概率模型,函数模型,方程不等式模型或是某类几何模型。然后回忆该类数学模型的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做好了物质准备。

三、析读明晰数量关系

析读这一阶段,教师先要简介一些呈现数量关系的方式:有显性方式。如材料中的“和”“差”“倍”“份”等关键字眼,也有隐性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除了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很好地促使学生发挥合作交流的效能,防止老师过快给出结论,要给学生给足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自己遇到的困惑,分享个人与他人的成果,在这一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迁移、内化、叹服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境界,这一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不仅学生数学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甚至对促进学生人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尤其不要悲叹,启而不发,还要允许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迷路、挫折,甚至是失败,这些都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也是一笔财富,这笔财富可能是对他们终生受益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四、研读探究解法

这一阶段是在解读明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解答的过程,也就是将数学模型具体化形式化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要在前阶段交流成果的基础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解答过程出现问题、疑惑时,再进行阅读,寻找病因和解答方法,即动手做数学的过程。

五、复读得到迁移升华

当所研究的问题获得解决后,学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外溢,这时教师可顺势提出,冷静回顾探索的过程能否寻求更大的满足,让学生思考交流。这一过程不是同学的重读,而是从该问题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势,使解决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要提升这一阶段的质量,教师的确要真正做个有心人,勤于思索、勤于总结、勤于与学生交流,才会打开学生的发动机。

7.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 篇七

本文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 分析数学教学的现状, 探讨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 为学生打好基础, 提高就业的能力。

一、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 社会发展要求加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20世纪中叶以来,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作为科学技术之基础的数学, 其深刻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人的所有创造和人类世界, 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可以促进人们有条理地思考, 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提高迅速获取、筛选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发展人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知识应用, 因此, 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学习数学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 还必须学会应用, 只有如此, 才能使数学富有生命力, 实现它的价值。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 重视人的发展, 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引导学生观察,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受限于“课堂”这单一教学方式, 导致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不足, 应用数学的意识差、能力弱, 长此以往, 必将学而无用, 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确立数学应用思想, 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已成为对中职学生的必然要求。

二、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1. 拓宽对数学的认识, 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要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 有严谨的逻辑推演, 而且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和美的因素;数学来源于实践, 应用于实践;数学与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数学意识方面, 抽象而复杂的数学概念总以某些对象或内容作为背景现实材料。充分挖掘教材, 利用序言课和引言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现行教材中每章节前的插图、引言, 章节中的阅读材料、研究性课题等, 有不少是反映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 对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都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方面可以主动地把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学生, 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 教师应该介绍各种查找资料的方法途径, 并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案例, 并互相交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就能更多地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 体会数学的有用性, 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2. 引入生活情景, 从实际问题切入数学概念, 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 主要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是否相关。首先, 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法上多下功夫, 尽可能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 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 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 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 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 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 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 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体系, 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 以使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至臻完善的境地,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期开展数学研究课能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下面是一例数学研究课摘要:

在学习“二次函数性质”后, 以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市场经济为背景, 设计实际例子:小红的父亲下岗后, 打算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在本地开一间食品加工厂, 经测算, 当日产量在100千克至250千克时, 日总成本Y (元) 可近似地看作日产量X的二次函数。当日产量为100千克时, 日总成本为2000元, 当日产量为150千克时, 日总成本最低为1750元, 又知产品现在的售价为每千克l6元。请你在对有关事项认真考察后给小红的父亲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经过启发和指导。学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总成本函数是什么? (2) 收益函数是什么? (3) 当日产量多大时可获得最大利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 所以定期开设数学探究课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

3. 加强课外实践, 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 可以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内容, 紧密联系实际, 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例如, 某公园门票一次性使用每张10元。考虑到人们的不同需求, 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该公园除保留原来的售票方法外, 还推出了一种购买“个人年票”的售票方法 (个人年票从购买日起, 可供持票者使用一年) 。年票分A、B、C三类:A类年票每张120元, 持票者进入公园时, 无需再购买门票;B类年票每张60元, 持票者进入该公园时, 需再购买门票, 每次2元;C类年票每张40元, 持票者进入该公园时, 需再购买门票, 每次3元。 (1) 如果你只选择一种购买门票的方式, 并且你计划在一年中用80元花在该公园的门票上, 试通过计算, 找出可使进入该公园的次数最多的购票方式。 (2) 求一年中进入该公园至少超过多少次时, 购买A类年票比较合算。本例是购票方式的选择问题, 其中隐含的基本数量关系是:购门票费=每张门票的价格×购票张数。通过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例子,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通过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也是人类生活的实际需求。将学生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情趣及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学习和交流, 体验数学所包融的价值观, 实用观, 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4. 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和教学,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 要求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它反映了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的建模是关键。

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就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最基本的应用题实例, 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 并从中提炼出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 从而使学生储存一定数量的常见数学模型。要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 然后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最后用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 即教学中“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 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 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 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

5. 完善考核制度

为加强对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应用能力培养, 我们将其纳入考核要求, 即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为三部分:一是平时成绩, 包括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学习态度、考勤等方面;二是开放式考核成绩, 这部分考核以探究性作业的形式, 教师给出若干个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也可以由两个或三个学生共同完成, 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可行性建议或心得, 以论文的形式呈交给老师评分;三是期末闭卷考试, 按传统方式进行。笔者认为, 这种考核方式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又可以改变考试成绩不及格逐年增加的现象。

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是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新课标背景下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该成为当前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很多, 在教学中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 选择最优方式, 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任樟辉.教学思维理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王利红.注重教学实效, 培养应用能力.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 2006 (4)

8.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 篇八

关键词:中职数学,应用能力,教学

一、前言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拥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 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成为中职数学教学中探究的关键。

二、提高中职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

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 它的经济价值已经无处不在。让学生懂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就必须在教法和学法上狠下工夫,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 以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勝、至臻完善的境地, 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另外,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编排,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或身边的问题,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范围和科学性有深层的理解。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被进一步激发,成为下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三、注重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的有机整合,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社会生活是数学学科的现实基础,更是数学教学的意义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师应当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积极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努力实现日常实际生活与数学教材知识点的有机整合,不断优化中职院校数学教学模式,加强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帮助学生提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创性地运用教材内容,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数学知识体系与中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结合,使中职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符合他们的生活需要。例如在学完等比数列后,笔者专门制作了PPT,用了一节课时间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的有关知识:一是自然界中的斐波那契数;二是斐波那契数与音乐;三是斐波那契数与黄金分割。通过PPT精美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们了解斐波那契的神奇性质,发现大自然与数学的联系、艺术与数学的联系。这样就以斐波那契为契机,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建立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教学备课遵循“备教材、备学生”的原则,数学教学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备教学内容”。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需求不尽相同,电工专业需要三角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简易逻辑的知识及应用能力;财会专业需要函数、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及应用能力;物流专业需要统计与概率、平面几何、数列的知识及应用能力等等。总之,在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提倡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数学教学尽量联系各专业实际,把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突出不同于中学数学教学的职教数学教学特点,同时又弥补了数学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真空地带,突出了数学学习的专业特色,让数学学习为专业学习服务,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五、联系专业,结合就业指导创设情境

职业学校的数学课也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教学,除了要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外,还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从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出发创设情境引进数学教学,通过补充相关应用资料让学生逐渐了解数学课与专业课的紧密联系,让“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这种意识融入学生的脑海里。同时,中职生大多毕业后即走向社会,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渗透就业指导,这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要求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及时沟通,了解各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据此对数学教学进行调整。

六、结语

总之, 数学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个领域, 社会发展需要数学,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的应用只是对学生潜在能力培养这一长远目标的一部分, 数学能力的提高对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是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该成为当前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放在实处, 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式,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戴云奇.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8)?.

[2] 谭良军.浅谈数学应用意识及其培养[J].数学通报,2014,(1).

[3] 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程宪花.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上一篇:寒假春节的作文下一篇:联通3g上网业务增长超移动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