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力学基础

2024-12-02

机械工程力学基础(共10篇)

1.机械工程力学基础 篇一

《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包括土力学(专业基础课)和基础工程(专业课)两部分,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一门主要课程。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运用这些原理和概念,结合有关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和解决地基基础问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一)授课内容

绪论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地基与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本课程的内容、特点、要求和学习方法。本学科简史及发展方向。

第一章 工程地质概述

矿物与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土的成因类型。不良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土的渗透性,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第二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土的组成和特性,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换算。土的物理状态、特征指标。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第三章 地基的应力和变形

土的自重应力。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地基中附加压力的计算及分布规律。

土的变形特点。土的侧限压缩性。地基最终沉降量。

沉降与时间关系。

地基的容许变形值。

第四章 土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

土的抗剪强度。土的极限平衡条件。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及取值。影响抗剪强度指标的因素。

地基的临塑载荷、临界载荷、极限载荷。

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第五章 土压力和土坡稳定

三种土压力的概念。静止土压力。

朗金土压力理论。库仑土压力理论。

挡土墙设计。

土坡稳定分析。

第六章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内容。勘察方法。勘察报告的内容、阅读和使用。验槽。

第七章 浅基础的设计

浅基础的类型。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地基计算。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刚性基础、扩展式基础的设计方法。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墙下板式基础及箱形基础的设计要点。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的基本概念。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第八章 桩基础及深基础

桩及桩基础的类型。单桩竖向承载力。群桩竖向承载力。桩基础的设计。

深基础简介:箱桩基础、大直径桩墩基础、深井、地下连续墙。

深基坑的护坡。

第九章 软弱地基的处理

软弱地基的特性。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简介。

第十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

震级和烈度。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地基震害及抗震害措施。

第十一章 特殊土地基

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红粘土地基。

(二)土工试验

密度、含水量。

液限、塑限

固结试验。

直剪试验。

三、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土力学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要求掌握土力学中土的物理性质、地基应力、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2、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地基勘察资料,会选择一般地基基础方案。

3、运用土力学的原理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与基础设计。

(二)各章内容说明

绪论

建立土力学、地基、基础的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了解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及发展概况。

第一章 工程地质概述

了解主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岩石的分类和主要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分布规律及特征;不良地质条件。掌握土的渗透规律。了解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第二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重点:土的三项指标。土的物理特征和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必须掌握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的定义、测定、换算和应用。熟悉地基土的工程分类方法。

了解粒径级配对无粘性土性质的影响。

一般了解粘土矿物、水和离子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地基的应力和变形

重点:矩形和条形荷载面积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及其指标的确定。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熟练掌握土的自重应力计算,基底附加压力的计算。运用角点法计算地基中附加应力。用固结法试验测定土的压缩性指标,按分层总和法和《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T-89)》,简称《规范》,下同)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能够正确使用教材的图表、计算附加应力。了解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规律和载荷试验确定变形模量的方法。

了解饱和土在固结过程中土的骨架和孔隙水对压力的分担作用及变形和时间的关系。

第四章 土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

重点:抗剪强度定律。土的极限平衡条件、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和取值方法。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正确理解土的抗剪强度定律和极限平衡条件。掌握用直剪仪和三轴仪测定土抗剪强度指标的方法。正确理解排水条件对确定饱和粘性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

明确地基临塑载荷、临界载荷和极限载荷的意义及应用,对其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只作一般了解。

熟练掌握用《规范》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和步骤。

第五章 土压力和土坡稳定

重点:朗金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

正确理解三种土压力的概念,并应掌握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包括规范的方法)。

会设计重力式挡土墙,对其它类型挡土墙只作一般了解。

土坡稳定只介绍条分法。

第六章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

学会阅读、使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掌握验槽的方法及局部不均匀地基处理。

第七章 浅基础的设计

重点:常用的刚性基础、扩展基础的设计方法。

掌握浅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的验算方法。

掌握刚性基础剖面尺寸确定及扩展基础的配筋计算。

对箱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墙下板式基础只作一般了解。

第八章 桩基础及深基础

重点: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和桩基础的设计。

了解桩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掌握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掌握桩基础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对深基础的几种型式和基坑护坡只作一般了解。

第九章 软弱地基的处理

了解软弱地基的特性及常用处理方法。

第十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

了解震级、烈度的概念。

了解地基基础抗震验算。了解饱和土液化的概念。掌握饱和土液化判别方法及抗液化措施。

第十一章 特殊土地基

根据各教学班所在地区的特殊土的情况,选择有关内容进行面授,使学生了解该特殊土类的特性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三)习题课和课外习题

各教学班的辅导教师,对重点章节应适当安排习题课,并检查学生课外习题完成情况。

(四)土工试验

掌握所做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写出试验报告。

大纲中的密度、含水量试验,可结合液、塑限试验、直剪试验或固结试验进行。本课只做三次土工试验。

四、教学媒体及学时分配

1、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媒体为文字教材(学习指导书、主教材)和音像教材等。

2、教学环节和时数分配

课内总学时为81学时,其中电视讲课时数为45学时,面授、习题课为27学时,试验9学时。

2.机械工程力学基础 篇二

一、优化教学内容

土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松散介质, 即大家常见的土,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因其成因复杂, 所以与其他固体材料有明显差异。学生开始学习接触时总感到理论头绪多, 内容抽象枯燥, 计算复杂, 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难以理解掌握, 这是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同时, 该课程又和工程实际联系极为密切, 如何联系工程实际,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讲活、讲透、讲精, 又是该本课题组教师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并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提出的基本要求, 本课题组积极参考其他优秀教材的精华,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收能力, 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淡化繁琐的理论公式推导, 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突出分析思想和分析方法。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 将课程组教师的相关科研成果引入教材体系, 调整更新课程内容,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加强。

二、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辅以习题、实验、实习等。老师一般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把知识单调地灌输给学生, 教师教、学生学, 相互很少交流, 学生上课不感兴趣, 提不起精神。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就是以学生为本, 十分重视土力学课堂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主, 把学生融入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采用启发式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教学互动”模式。在课堂上, 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由老师做出总结、评价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老师在授课时, 同学若有疑问, 教师可以当时组织讨论, 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在课下答疑时间,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 与教师共同讨论。通过讨论和师生的交流, 使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加深了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 老师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概念时, 可以用日常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对抽象语言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授什么叫渗透力的概念时, 可以解释为在拥挤而流动的人群中, 我们站着不动, 会感到人流的拖曳了, 这就是所谓的渗透力;比如流网网格密集处表明该水力坡度大, 而该流道的流量往往由最密处控制。这正如堵车时, 由事故或堵塞处的车流量控制一样。这些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兴趣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中, 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我们课堂教学效果固然重要, 但电脑最终不能代替人脑, 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手段, 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上课只简单地进行多媒体的一页页替换, 由过去的照本宣科变为现在的照屏幕宣科, 这样的课堂教学还是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 还是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自然更差。教师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中还应该十分重视教学设计, 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充分运用电子教案的丰富的资料库,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组合,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紧随理论教学, 及时实训、加强应用,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 保证实践教学内容能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综合能力。

1.现场教学。根据实际情况, 尽可能地安排与教学内容一致的现场教学, 采取工程实际与理论零距离接触的现场教学, 如现场原位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及各种工程质量检测等, 实现产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安全施工意识。在没有条件进行现场教学的情况下, 通过制作的各种工程实践课件, 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直强调和重视的教学实践环节, 通过基础工程的课程设计,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比如, 进行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 (柱下单独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 ,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己根据课堂讲授的基本知识查阅相关的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 独立完成设计计算书和基础施工图。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全面掌握基础工程设计内容和过程, 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机械工程力学基础 篇三

关键词: 外力 内力 力学

《化工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包含物体的受力分析与计算、构件的强度、化工机械常用材料、化工容器和机械传动基本知识。教材前面两部分的力学知识是整个教材的基础。在力学部分的教学中,外力与内力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捉摸不透,甚至会出现理解错误。

一、力学部分中外力与内力的概念

1、外力:外力就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内力:内力是指构件为抵抗外力作用,在其内部产生的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

二、力学部分中外力与内力的关系

1、外力与内力的相同点

(1)外力与内力都是矢量,它们均具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

(2)外力与内力都是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的作用力与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其性质均符合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3)外力与内力的计算的方法是一样,均要遵守矢量的运算法则。通常情况下,首先确定直角坐标系,运用静力平衡方程进行求解。

(4)外力与内力,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联系紧密。

(5)外力与内力的图示方法是一样。

2、力学部分中外力与内力的不同点

(1)外力与内力的地位不同,外力是产生内力的原因,内力是外力产生的结果。

(2)通常情况下,内力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内力的增大是有限的,当材料的内力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就不再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构件就要产生破坏。

(3)外力与内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外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运动,而内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构件产生变形。

(4)外力与内力的正负意义不同。外力为正,说明与所选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同,外力为负,说明与所选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反。内力的正负在构件的不同变形中含义不一样,在构件的拉压变形中,通常规定拉为正,压为负;在构件的剪切变形中,通常规定逆时针转向为正,顺时针转为负;在构件的弯曲变形中,通常规定引起构件下凸变形的为正,引起构件上凸变形的为负。

三、力学部分中外力与内力的讲解要点

1、外力与内力的力学模型

外力的力学模型是刚体,刚体是一种假设,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不产生变形的物体,主要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为了使问题简化,不考虑物体的变形,也是本教材与与初中物学中力学知识的衔接。内力的力学模型是构件,但构件要符合均匀连续性假设和各向同性假设,即构件材料的性质在各处都相同,组成构成的材料连续毫无间隙、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能都一样,主要研究构件的强度和刚度,构件在内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把构件所产生的变形分为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弯曲及其它们的复合,但变形量是有限的。

2、外力具有直观性,内力比较抽象

外力具有直观性,在日常生活中,用绳子起吊重物的力,用手推物体在平面上运动的力,都是外力,同学们容易理解。内力存在于材料内部,比较抽象,在具体的计算中,先要通过一个假想截面将构件截开,将内力暴露出来,在讲课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采用幻灯、投影、电脑、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3、利用实验加深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授课时,应积极采用教学仪器、教学设备进行模拟和演示,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归纳总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用弹簧来演示,用手拉长弹簧时,作用于弹簧上的拉力就是外力,而弹簧各质点的位移就是在内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也可以通过材料的拉伸试验、弯曲试验,测试外力与变形的数值关系,来推论来外力与内力之间的变化关系。

4、精心设计板书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科学、合理、清晰,便于讲解。讲解外力和内力两个概念时,在黑板左侧,采用对称的方式进行书写,保留不擦,便于比较,一目了然,保证有较长的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在黑板的右侧,配合图形和例题加以说明,内容可以不断更新。通过对板书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5、鼓励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好动、好胜心理,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与表达判断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参与讲解、动手演示、专题讨论。教师适时地归纳和总结,不断地鼓励和引导,通过学生的参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丰富教学语言,调控好学习氛围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贫乏无味、平铺直叙,会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死板、无生机,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设计好教学语言,用语言感染学生。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通过语调轻重缓急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化工机械基础》力学部分中的外力与内力,是一对相近而不同的概念。教师讲课中,通过分析与对比,理顺外力与内力之间的关系,配合相关的图形和实验,调控好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消除凝虑,准确理解力学知识中的外力与内力。

参考文献

(1)杨占山《化工机械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5

(2)韩叶象《化工机械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2

4.机械工程力学基础 篇四

1.未经人工处理就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第1章]

2.基础是将结构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第1章]

3.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第2章]

4.土的颗粒级配曲线平缓说明土的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第2章]

5.土的自重应力不引起地基变形,只有作用于地基上的附加压力,才是地基压缩变形的主要原因。[第3章]

6.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是由建筑物荷载引起的应力增量。[第3章]

7.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压缩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土的固结。[第4章]

5.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 篇五

一、高一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关键

高一我们主要是学习运动学、力学、能量这三个最重要的内容,为后面学习新的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新的运动(带电粒子的电场中、磁场中的偏转以及复合场)、新的能量(电势能、机械能+电势能总守恒等)打基础,以及为构建电场和磁场做准备的电学,而且最终题目还是定位于力与运动的结合,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所以高中物理的学习关键在于高一,否则会拖的很累,而且怎么学、怎么练、怎么补也没有效果,其结果当然可以想象,不放大家可以和高三的师哥师姐们谈谈,便知道了一切真相。

二、高一是学习物理思想的起航

①图形/图像图解法 ②极限思维方法 ③平均思想方法 ④等效转换(化)法 ⑤猜想与假设法 ⑥整体法和隔离法 ⑦临界问题分析法 ⑧对称法 ⑨寻找守恒量法 ⑩构建物理模型法

三、给高中学生几点建议

6.机械工程力学基础 篇六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运动生物力学基础是研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它是实现运动技术分析的唯一手段,其运动技术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是本门课程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体育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编写依据: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及目标,结合考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

(三)目的任务: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中人体(包括器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其中重点掌握运动生物力学数据的采集方法和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从运动生物力学数据中解读运动技术信息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四)课程编码:20520009,适用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五)学时数与学分:本课程86学时,5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基本内容

讲授

第一章 运动生物力学概述 第二章 运动生物力学数据采集 第三章 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原理 第四章 骨、关节、肌肉力学基础 第五章 运动技术分析基础

合 计 16 16 16 16 66

教学安排 讨论

实践

实验4 2 20 30 20 18 16 86 小计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知识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基本概念,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第二章 运动生物力学数据的采集

知识点:运动技术数据的意义,运动学数据的测量,摄影摄像基础、视屏数据转换,运动技术解析原理和方法介绍,测力原理,测力应用介绍。

相关实验:

实验1:摄像机操作,视屏数据转换操作 实验2:运动技术图片重心实测

实验3:运动技术录像解析(自编软件)实验4:艾里尔录像解析软件(或同济大学解析软件)实验5:三维测力平台

实验6:应变片在测力中的应用之一(应变片粘贴技术)实验7:应变片在测力中的应用之二(应变测力仪使用)第三章 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原理

知识点:运动学基础,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稳定性原理,流体力学原理 相关实验:

实验8:一维平衡板实验 实验9:平衡台测量重心位置 第四章 骨、关节、肌肉力学

知识点:骨力学、关节力学、肌肉力学 相关实验:

实验10:纵跳实验(人体素质测量仪)第五章 运动技术分析基础

知识点:运动技术分析基本方法、跑跳投技术分析、举重技术分析、体操技术分析、游泳技术分析。

四、考核

(一)考核形式:实验报告、闭卷笔试。

(二)成绩计算:较好的完成大纲安排的基本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以实验报告评定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20%。较好的完成大纲各部分讲授课安排的内容及问题。成绩评定采用闭卷笔试,占总考核成绩的80%。

(三)考试的形式及试卷结构

1)答题方式: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题目包括: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

2)考试时间(考试所需要的时间):120分钟。

3)题型分数比例:填空题15%、判断题10%、选择题15%、问答题30%、计算题30%。

4)内容比例:绪论10%、运动生物力学数据的采集40%、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原理30%、骨、关节、肌肉力学20%。

5)试题难易程度比例:基本题60%、难度题30%、发挥题10%。

五、教材与参考教材

教学用书: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物力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考书目:

7.基础力学课程创新教学的探讨 篇七

时代已步入二十一世纪,面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局面,对如何培养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界议题的热点,基础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其传统经典理论在现代工程和科学技术中一直被广泛应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力学课程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力学的新知识不断涌现,工程技术对基础力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高等教育要实现从知识型向创造型培养目标的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力学课程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和要求。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面向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1、基础力学课程的现状

第一、基础力学长期以下存在两种体系,即欧美体系与苏联体系。就我国工科类院校的情况来看,新中国成立前采用的是欧美教材及其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为前苏联教材及其体系,即把力学分为《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模式,把任课教师分别集中于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个教研室,至于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也都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随后进行了我国自编教材的建设和符合于我国国情的改革,但其基本模式和总体格局未变。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别是强调每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1]。

第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力学作为物理学基础学科,在知识更新的概念更新方面,虽不像计算机产品那样层出不穷,但是用现代的观点来审视经典物理,那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从现代物理的高度来看,在描述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时,运量、能量的概念要比力的概念基本得多。又如,寻找不同参考系内物理量,物理规律之间的变换关系(即相对性原理),以及变换中的不变量(即对称性),能使我们超越认识的局限性,去把握物理世界更深层次的奥秘。

2、基础力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第一、用现代观点审视,选择、编写好力学教材

传统的理论力学教材是以牛顿运动三定律为核心来展开的,并把质量和力作为动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然后导出动量,能量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守恒定律。然而,从现代物理高度来看,在描述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时,动量、能量、角动量的概念要比力的概念基本得多,因此新的力学材料应以三个守恒律来展开。

而我国的材料力学教材基本上沿袭别辽耶夫的《材料力学》体系,以杆件的各种基本变形为主线展开内容,重复较多,不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处理好一般与特殊、分解与综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未能及时引入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新材料、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迅速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在教学组织上,未能实施因材施教,因而部分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因此应该将材力课程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的模块:“基础性模块”与“新内容模块”其中,“基础性模块”为教学基本要求所覆盖的内容,要依据“少而精”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以杆件的内力分析、应力与强度计算、变形与刚度计算、能量方法与超静定问题、压杆稳定等为主线的新体系,编写相应的教学讲义,并适当引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需要的新材料、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

第二、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透彻”法与“渗透”法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重讲授轻参与,将“学”理解为“教”的简单复制,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应该牢牢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是为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引和导向作用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首先学会学习和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他们自己的能力。体现在具体教学上,可将教学内容分为自学、精讲与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对于理论性强的核心内容精讲;对于比较浅显,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安排他们课前自学;有一定难度的部分,可通过一两个比较典型的实例引导他们展开讨论,让他们通过亲自参与进来尝试思考、分析和总结,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再不能让学生一开始就埋头于系统的理论工具,按部就班地进行定量计算,而是应用现代技术——多媒体,侧重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去体会,去“渗透”,从而使学生即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满堂灌、照本宣科以及讲得过细的传统。提炼基础和重点内容讲解;运用启发式教学并建立教师、学生双向交互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友好的学习环境: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通过积极的思维获得和巩固知识,领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提高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

在力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懂弄通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而且还要不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抽象难懂的力学理论尽可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要增加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工程意识。在授课中尤其是举例时,要注重介绍问题的工程背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对结果的分析讨论等,减少纯理论性的例题和习题,加大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例题和习题的篇幅和课时。有的内容可设立录像课、参观实习课和专题讲座。此外,在例题和习题的选取上力求符合工程实际,在教学中使工程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脑海中。

第四、体现运用能力,改善考核方法

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全面深入掌握这门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僵化的考试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使用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1)平时成绩占20%。主要是对学生完成作业及平时学习情况的评定,对于相互抄袭现象要注意把握和控制;对回答课堂提问或积极参与讨论课程问题的加分,分值控制在5%。(2)实验考核占20%。其中态度占4%,操作占10%,报告占6%。为体现对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强调,可以要求实验部分不及格者无期末考试资格,但应允许未过者再次补考。(3)期末考试闭卷与开卷各占30%。将概念、原理等闭卷形式考查;而将需要分析、计算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大题目采取开卷形式考查,但必须强调学生要独立答题。

3、结论

为了尽快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技术创新”的宏伟目标。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就基础力学课程为说,必须从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手段、培养模式诸方面来个较为彻底的改革。作为一名力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基础力学的兴衰,有责任有义务为基础力学的改革作出自己的努力。

摘要:本文从力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环节入手,结合高等教育学、创新工程学及现代教育技术,探讨了该课程在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

关键词: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武建华等.《材料力学》课程减少学时与提高教学质量[J].重庆: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

[2]潘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低品位能源利用热力学基础及评价 篇八

摘 要:我国具有丰富的低品位能源,如中低温余热能,利用有机朗肯循环(ORC)将这些低品位能源转换为功,对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和改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如下成果: 提出了一种跨临界和亚临界有机朗肯循环耦合系统。对比单级跨临界ORC系统,耦合系统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和较大的净输出功,中间耦合换热器的节点温差对系统热效率和净输出功具有重要影响。增设预热器后,虽然热效率有所降低,但其净输出功增加较多。 以净输出功、热效率和发电成本为性能指标对八种非共沸混合工质在不同成分配比下的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混合工质浓度对系统热效率、净输出功和发电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可能存在一个最佳浓度比使系统净输出功或热效率最大。计算还发现,混合工质系统经济性相对于纯工质系统并没有优势。 基于热经济学原理,建立了亚临界ORC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优化了相关运行参数及工作流体的选择;研究了在不同热源温度条件下的亚临界ORC系统利用不同临界温度的有机工质时,系统净功、火用效率及电能产出成本与烟气出口温度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性能指标对有机朗肯循环优化所得优化结果不相同,对ORC系统进行多目标优化,可以较好地“协调”各性能指标间的关系,使所要求的各项指标均能达到较优;存在最佳烟气出口温度使系统净功最大和电能产出成本最低,但最佳烟气出口温度总是低于最低允许排烟温度,而系统火用效率始终随烟气出口温度增加而增大。 对热源进行了分类。理论和数值模拟两方面都表明:对于耦合第一类低品位热源的ORC,以净功为目标,要求工质具有较高的液体比热和较低的蒸发潜热;对于耦合第二类热源的ORC,期望采用具有较低液体比热和较高蒸发潜热的工质,使系统热效率(净功)较高。 针对氢氟烃和烃等组成的二元共沸、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在不同冷源条件下的亚临界ORC循环性能分析,得到某些组分下的混合物的循环性能。并阐明了二元混合物组元沸点差、配比、冷源温升与ORC循环之间的匹配关系;设计并搭建了混合物的汽液相平衡实验台、高精度流体密度测量装置,揭示了多元混合物系p-ρ-T-x 特性和相平衡特性,获得了高精度物性数据及相关理论预测模型;初步开展了混合工质关键组元的高温相平衡实验研究,模拟结果与文献实测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低品位能量 热力学 循环 工质 热经济学

9.土力学地基基础实训报告 篇九

1、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2、培养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为后续课堂的学习和毕业生产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了解基础工程施工的工艺流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野外手机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实习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1、浅基础实习:参观1天

2、桩基础实习:参观1天

3、基坑工程实习:参观1天

4、吊装工程实习:参观一天

实习的组织方式

基础实习的组织方式是主要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一级这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

1、集中实习方式

这种方式是与当地建筑施工企业签订长期生产实习基地协议,实习前联系安排妥当后,有学校选派优秀指导老师带队,组织教学班集体前往实习地点,同时聘请长期从事现场技术工作的工程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

2、分散实习方式

这种方式是自己提前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学校统一开出的实习联系函,自行联系离家货离学校较近的且符合实习教学内容的施工企业和工地,找到接受单位后,带回接受回执,按时到实习地点展开实习。

3、小组集中、集体分散实习方式

这种方式是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将每两个教学班分散成若干实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根据现场能承受的岗位及食宿条件而定,每位指导老师负责2~3个点得实习指导工作。

实习的要求

1、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

2、认真独立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包括:实习报告和专题调研报告(对在实习中遇到的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新内容进行专题调研)

3、培养良好的就业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1) 树立“三个观念”

1) 主动学习观念

2)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的观念

3) 全面学习的`观念

(2) 做到“五勤”

1) 手勤、嘴勤、腿勤、眼勤、脑勤。

(3) 实现四个转化

1) 由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向既注重理论更注重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

际问题能力转换。

2) 由在学习生活中只顾个人利益向在工作中懂得与别人协调配合转化。

3) 由一来学校、家长向在社会上能独立自主、主动帮助别人转化。

4) 由在学校内只追求考试成绩向在工作中求实际效率转化。

其它主意事项

(1) 安全

1) 进入实习现场,必须戴安全帽。

2) 严禁赤脚或穿高跟鞋、拖鞋进入施工现场。

3) 施工现场机械、用电设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操作。

4) 施工现场设有警戒标志地区,不得进入。

5) 不得站在正在工作的吊车的工作范围内。

6) 在工地上行走时应注意上下左右是否有不安全隐患,如地面的”朝天钉” 、

顶棚和侧面突出的支架、钢筋头等。

(2) 纪律

1) 严格遵守实习所在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2) 服从工人师傅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与指挥。

3) 服从劳动纪律,按时签到,又是离开工地要报告,不得无故迟到和早退。

4) 不得酗酒闹事,不得打架吵嘴。不得在工地打扑克、下棋等。

5) 着装应符合规定要求。

(3) 实习计划

进入实习工地,应注意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一般可利用刚开始的时间,了解、熟悉工地的总体情况后制定,并且按计划展开实习。

实习的第一天

一、xxx6月14日星期四

二、实习地点:

登峰大道以东琴江路以北

三、实习单位:

华润置地(赣州)有限公司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华润中心A区

建设地点:赣州市

建设单位:华润置地(赣州)有限公司

使用功能:居民楼

建筑规模:159603m 2

用地面积:30388.74m 2

建筑密度:36.48%

基坑开挖施工工艺 一、深基坑施工基坑排水、降水方法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当开挖底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或沟槽)时,由于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地下水的存在,非但土方开挖困难,费工费时,边坡易于塌方,

而且会导致地基被水浸泡,扰动地基土,造成工程竣工后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或破坏。因此,基坑槽开挖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文情况,采取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基坑开挖和施工达到无水状态,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1、排水方法:

基坑、沟槽开挖时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很多,本工程主要采用设明沟、集水井排水法。

为确保土方开挖时基坑边坡稳定,使坑内无积水,采取如下措施。

(1)基坑外排水,采取在基坑周围设1.2m宽散水护坡,将地表水截入场内明沟内,经三次沉淀后,进入城市地下水道。

(2)基坑内排水,采取在基坑底砖胎模侧形成集水沟,在集水沟两端挖掘集水井,具体尺寸如下:集水沟呈倒梯形,上口宽500mm,下口宽300mm,低于坑底0.5m。集水井孔径0.8m,低于坑底标高1m,放置潜水泵于集水井内,集水后用潜水泵接软管扬程流至场内明沟内。

2、排水机具的选用

基坑排水广泛采用动力水泵,一般有机动、电动、真空及虹吸泵等。

选用水泵类型时,一般取水泵的排水量为基坑涌水量的1.5—2倍。当基坑涌水量Q<20m3/h,可用隔膜式泵或潜水电泵;当q在20-60m3/h,可用隔膜式或离心式水泵,或潜水电泵;当q>60 m3/h,多用离心式水泵。隔膜式水泵排水量小,但可排除泥浆水,选择时应按水泵的技术性能选用。根据实际水量的大小,决定采用降水机械的台数及型号。当基坑涌水量很小,亦可采用人力提水桶、手摇泵或水龙车等将水排出。

二、土方开挖程序

(一)土方开挖的总体顺序和方法

本工程基坑的土方分层机械开挖,分层厚度20㎜左右,且基坑机械开挖和基坑护壁交叉同步进行,挖至基坑底部设计标高上300mm停止开挖,进入人工修边捡底。

(二)机械开挖的方法

1、主要机具:

(1)挖土机械有:挖土机、推土机、自卸汽车等。

(2)一般机具有:铁锹(尖、平头两种)、手推车、小白线或20号铅丝和钢卷尺以及坡度尺等。

2、作业条件:

(1)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2)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开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3)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4)开挖有地下水位的基坑槽、管沟时,应根据当地工程地质资料,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一般要降至开挖面以下0.5m,然后才能开挖。

(5)施工机械进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桥梁和卸车设施等,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或加宽等准备工作。

(6)选择土方机械,应根据施工区域的地形与作业条件、土的类别与厚度、总工程量和工期综合考虑,以能发挥施工机械的效率来确定,编好施工方案。

(7)施工区域运行路线的布置,应根据作业区域工程的大小、机械性能、运距和地形起伏等情况加以确定。

(8)在机械施工无法作业的部位和修整边坡坡度、清理槽底等,均应配备人工进行。

(9)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3、工艺流程:

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 → 分段分层平均下挖 → 修边和清底 (1)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路线及开挖深度。

(2)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3)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深度大于1.5m时,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应做好基坑(槽)或管沟的支撑准备,以防坍陷。

(4)开挖基坑(槽)和管沟,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如不能准确地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可在设计标高以上暂留一层土不挖,以便在抄平后,由人工挖出。暂留土层:一般铲运机、推土机挖土时,为20cm左右;挖土机用反铲、正铲和拉铲挖土时,为30cm左右为宜。

(5)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方,应配合人工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

(6)修帮和清底。在距槽底设计标高50cm槽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撅,然后用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同时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标准,以此修整槽边。最后清除槽底土方。

(7)槽底修理铲平后,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二)人工捡底的方法

基坑形成后根据已建立的建筑物轴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桩,将轴线标高引测于坑内,并在坑内建立临时轴线控制网,测放出基础垫层外框线,作为人工捡底的依据,人工捡底应采用锹镐进行开挖,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基底标高,防止超挖,人工开挖前应邀业主、监理、质监等部门进行验槽。

(三)、土方的运输和堆放

开挖基坑(槽)的土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一定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余的土方,应一次运走,避免二次搬运。

土方运至业主指定地点堆放。堆放场地内,将土方按土的类型分类堆放,即杂填土、素填土堆放在一起,粉质粘土、粉土堆放在一起,中砂堆放在一起,圆砾、卵石堆放一起,膨胀土单独堆放。

三、土方回填程序

回答人的补充2009-11-25 11:28

(一)主要机具:

1、装运土方机械有:装载机、挖掘机、自卸汽车等。

2、碾压机械有:平碾、羊足碾和振动碾等。

3、一般机具有: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手推车、铁锹、钢尺等。

(二)作业条件:

1、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方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重要回填土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2、填土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合格后要作好隐蔽检查和验收手续。

3、施工前,应做好水平高程标志布置。如大型基坑或沟边上每隔1m钉上水平桩橛或在邻近的固定建筑物上抄上标准高程点。大面积场地上或地坪每隔一定距离钉上水平桩。

4、确定好土方机械、车辆的行走路线,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作。同时要编好施工方案。

(三)工艺流程:

基坑底地坪上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1、填土时应先清除基底的树根、积水、淤泥和有机杂物。。

2、检验土质。检验回填土料的种类、粒径,有无杂物,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填料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

3、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 填土每层的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

10.大学物理习题热力学基础学生版 篇十

b2a 过程放热,作负功(B)b1a 过程吸热,作负功;

b2a 过程放热,作负功(C)b1a 过程吸热,作正功;

b2a 过程吸热,作负功(D)b1a 过程放热,作正功;

b2a 过程吸热,作正功 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某过程后,温度升高了.则根据热力学定律可以断定:

(1)该理想气体系统在此过程中吸了热(2)在此过程中外界对该理想气体系统作了正功(3)该理想气体系统的内能增加了(4)在此过程中理想气体系统既从外界吸了热,又对外作了正功。

以上正确的断言是--------------------------------【 】(A)(1)、(3)(B)(2)、(3)(C)(3)(D)(3)、(4)(E)(4)3.如果卡诺热机的循环曲线所包围的面积从图中的 abcda 增大为 ab¢c¢da,那么循环 abcda 与 ab¢c¢da 所作的净功和热机效率变化情况是:------------------【 】(A)净功增大,效率提高(B)净功增大,效率降低(C)净功和效率都不变(D)净功增大,效率不变 4.某理想气体分别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卡诺循环:Ⅰ(abcda)和Ⅱ(a¢b¢c¢d ¢a¢),且两个循环曲线所围面积相等.设循环I的效率为h,每次循环在高温热源处吸的热量为Q,循环Ⅱ的效率为h ',每次循环在高温热源处吸的热量为Q¢,则-----------【 】(A)(C)h < h¢ h < h¢ , Q < Q¢ , Q > Q¢ (B)(D)h > h¢ h > h¢ , Q > Q¢ p a(1)b(2), Q < Q¢ O V 5.1 mol 理想气体从 p-V 图上初态 a 分别经历如图所示的(1)或(2)过程到达末态 b。已知 Ta Q2 > 0 (B)Q2 > Q1 > 0 (C)Q2 < Q1 < 0(D) Q1 < Q2 < 0 (E)2020-2 Q1 = Q2 > 0 6、如图所示,1mol 理想气体从状态 A 沿直线到达 B, p1 = 2 p2 ,V2 = 2V1,则此过程系统做的功和内能的变化为--------------------------------------------【 】(A)W > 0, DE > 0 (B)W < 0, DE < 0 (C)W > 0, DE = 0 (D)W < 0, DE > 0 7.在温度分别为 327℃和 27℃的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热机,理论上的最大效率为--------------------------------------------------------------【 】(A)25%(B)50%(C)100%(D)75%。

8、对于室温下定体摩尔热容CV.m 为 2.5R 的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的情况下,系统对外所作的功与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比W / Q 等于-----------------------【 】(A)1/3(B)1/4(C)2/5(D)2/7。

9、对于理想气体系统来说,在下列过程中,哪个过程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内能的增量和对外作的功三者均为负值的过程-----------------------------------【 】(A)等容降压过程;

(B)等温膨胀过程;

(C)等压压缩过程;

(D)绝热膨胀过程。

二、填空题 1.同一种理想气体的定压摩尔热容Cp 大于定容摩尔热容CV,其原因是 定压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一部分用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另外一部分用于对外做功。

2.一卡诺热机(可逆的),低温热源的温度为 27℃,热机效率 40%,其高温热源温度为 127C°。今欲将热机效率提高为 50%,若低温热源保持不变,则高温热源的温度增加 200C°。3.一定量理想气体,从同一状态开始把其体积由V0 压缩到 2 V0,分别经历以下三种过程:

(1)等压过程;

(2)等温过程;

(3)绝热过程.其中:

等压 过程外界对气体作功最多.过程气体内能减小最少,等压 过程气体放热最多。

4.可逆卡诺热机可以逆向运转.逆向循环时, 从低温热源吸热,向高温热源放热,而且吸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等于它正循环时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量和从高温热源吸的热量.设高温热源的温度为 T1 =450 K , 低温热源的温度为 T2 =300 K, 卡诺热机逆向循环时从低温热源吸热 Q2 =400 J,则该卡诺热机逆向循环一次外界必须作功 W= 200。

5.有一卡诺热机,用 290g 空气为工作物质,工作在 27℃的高温热源与-73℃的低温热源之 间,此热机的效率h = 33.3%。

2020-2 6.一个作可逆卡诺循环的热机,其效率为,它逆向运转时便成为一台致冷机,该致冷机的 致冷系数 w = T2 T1-T2 ,则 与 W 的关系为。

7.要使一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加,可以通过 做功 或 热传递 两种方式,或者两种方式兼 用来完成。

8.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是等价的,表明在自然界中与 热 现 象 有 关 的 实 际 宏 观 过 程 都 是 不 可 逆 的,开 尔 文 表 述 指 出 了 功转换为热_的过 程是不可逆的,而克劳修斯表述指出了 热量传递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9.如图表示的两个卡诺循环,第一个沿 ABCDA 进行,第二个沿ABC ¢D¢A 进行,这两个循环的效率h1 和h2 的关系及这两个循环所作的净功 W1 和 W2 的的大小关系是 h1 = h2 ,W1 < W2)10.一气缸内贮有 10 mol 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外界作功 209J,气体升温 1 K,此过程中气体内能增量为 124.7 ,外界传给气体的热量为-84.3。

(普适气体常量 R = 8.31 J/mol· K)J 三、计算题 1.一定量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从初态 A 出发,沿图示直线过程变到另一状态 B,又经过等容、等压两过程回到状态 A。

(1)求 A→B,B→C,C→A 各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功 W,内能的增量DE 以及所吸收的热量 Q。

(2)整个循环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总功以及从外界吸收的总  p(105 Pa)3 2 1 A  B C V(10-3 m3)热量(过程吸热的代数和)。

O 1 2 2020-2 2.1 mol单原子理想气体从300 K加热到350 K,问在下列两过程中吸收了多少热量?增加了多少内能?对外作了多少功?(1)体积保持不变;

(2)压力保持不变。

3.温度为 25℃、压强为 1 atm 的 1 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等温过程体积膨胀至 原来的 3 倍。

(普适气体常量 R=8.31 J× mol-1 × K-1,ln 3=1.0986)(1)计算这个过程中气体对外所作的功。

(2)假若气体经绝热过程体积膨胀为原来的 3 倍,那么气体对外作的功又是多少? 4.1 mol 的理想气体的 T-V 图如图所示,ab 为直线,延长线通过原点 O。求ab 过程气体对外做的功。

上一篇:伙委会主持词下一篇: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心得体会或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