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2024-11-17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共11篇)

1.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篇一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肖明明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能力目标

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温度计、网络资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询问:今天的天气怎样?

讨论:气温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观测:现在的气温有多少摄氏度? 过渡:接下来的气温将会怎样变化? 讲授新课

读图:课本P51图3.12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一天中最热和最冷出现的时间。

演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讲解:气温日变化、日较差、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日均温。

练习:判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比较A、B两地气温日变化大小。(附卷第一题)演示:A、B两地各月平均气温资料。讲解:月均温、年均温。

活动:绘画A、B两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教师指导)交流:选取部分绘图成果投影,进行分析。演示:A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讲解:(用绘图笔在画面上圈画)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年较差和年变化。练习:判读A地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比较:A、B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差异,分析原因。读图:课本P51图3.13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归纳: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小结:据板书小结:重

点要掌握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生产

二、气温变化和气温变化曲线图

1.气温日变化、日平均气温

日较差=日最高温-日最低温

2.气温年变化、月平均气温

年较差=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3.曲线越弯曲,气温的变化越大

教学反思

课件设计方面原设计根据收听的天气预报情况绘画天气符号引入新课,现改为链接中国气象在线网上可以马上查询到广州当天的天气预报,使学生知道如何搜集网络信息,同时引入新课。

选取部分学生的绘图成果进行投影分析,如先投影一份绘画准确的曲线,可使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利于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并应对绘画得较好的加以表扬进行激励。

2.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篇二

近年来, 随着全球变暖的日益显著, 以气候变暖为代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社会公众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许多研究表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升高, 降水量减少[2]。因此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 分析加格达奇气候的演变特征对中国北部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各种气候要素中, 气温及降水量是描述一个地区气候及其变化的关键性指标[3], 尤其是对寒冷气候的描述。在全球气候可能进一步增暖的情况下, 了解加格达奇气候未来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也是制定区域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所需要研究的问题。

1 研究区概况

加格达奇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南坡,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 其中林地面积115213公顷, 农业用地面积6512公顷, 水域面积1476公顷, 平均年气温为低于0℃, 无霜期为85天至130天, 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加格达奇是大兴安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2 资料与方法

气候变化为大家关注的热门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加格达奇气候变化特征, 本文利用加格达奇地面观测最近40年 (1971~2010年) 的气象观测资料, 分别计算1971~2010年气温、降水年平均值, 和不同年代的比值。

绘出加格达奇各 (平均气温、降水) 气象要素历史曲线及线性拟合曲线来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的长期规律, 趋势分析利用多项式回归分析的方法, 建立多项式方程, 并计算出每10年阶段性变化进行距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温变化

通过对加格达奇1971~201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发现, 近40年来加格达奇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观测资料可知:1971~2000年年平均气温为-0.5℃, 7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1.3℃, 8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0.7℃, 比70年代年平均气温升高0.6℃;9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0.2℃, 比70年代年平均气温高1.1℃, 比80年代平均气温高0.5℃, 2000~2010年平均气温为0.1℃, 比70年代年平均气温高1.4℃, 比80年代年平均气温高0.8℃, 比90年代年平均气温高0.3℃。显而易见, 1971~2010年年平均气温呈增加的趋势, 与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相对应。

从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图1) 可以看出1971~1987年气温一直处于偏冷期, 1987年达最低点为-2.20C, 此期间年平均气温为-1.3℃。1988年后进入增暖期, 1988~2010年平均气温为-0.0℃, 比1971~1987年的平均气温升高1.3℃, 并于2007年达到最大值1.1℃。1988年之前的18年期间, 只有1975年的年平均气温达到零度以上, 而1989~2010年仅仅22年期间就有10个年份的年平均气温达到零度以上。可见增暖幅度是十分明显的。

从加格达奇各季平均气温变化分析, 各季平均气温在70年代期间处在偏冷期, 到了80年代后期气温急剧上升, 一直处在偏暖期, 特别是90年代以后气温增幅最大, 为分析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对各季节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分段处理分析, 从10年分段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加格达奇除冬季均为平均温度逐年上升趋势, 70年代各季节平均温度比历年评价值均低, 到了80年代温度略有上升。90年代之后均比气候值高, 四季当中变幅最大的是冬季, 冬季平均气温近40年比70年代上升了1.4℃, 其次是春、夏、秋三季分别为0.8℃、0.4℃、0.5℃。由于近40年来各季平均气温均有增长, 导致年平均气温急剧变暖。

3.2 降水量变化规律

由观测资料可知:1971~20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435mm。70年代年降水量为460mm, 80年代年降水量为530mm, 90年代年降水量为601mm, 2000~2010年年降水量为497mm。80年代年降水量比70年代年降水量多70mm, 90年代年降水量比80年代降水量多71mm, 2000~2010年降水量比90年代减少了104mm。可见, 1971~2000年降水量呈均匀增加的趋势, 2000~2010年降水量又有减少的趋势。

通过对加格达奇1971~2010年的年降水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发现, 近10年年降水量约减少了104mm。从年降水的变化曲线 (图2) 可以看出, 1987年之前降水略有增加, 呈波动性变化, 1988年至2000年之间降水增加最为明显, 2005年、2007年降水江少最为明显。

从四季降水及各年代降水量对比分析, 降水的年际变化同气温的逐年段上升趋势不同, 加格达奇降水量阶段性变化呈现出增多、减少交替出现的特点, 6成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7-8月是降水集中月, 也是大到暴雨多发期。历史上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98年降水量747mm, 年降水量最少的一年是2007年328mm。

4 结论

4.1 通过对加格达奇1971~201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发现, 近40年来加格达奇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与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对应, 90年代以后气温增幅较大。

4.2 通过对加格达奇1971~201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发现, 近40年来加格达奇年降水同气温的逐年段上升趋势不同, 降水量阶段性变化呈现出增多、减少交替出现的特点, 1971~2000年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 2000~2010年降水量又有减少的趋势。

摘要:本文利用加格达奇最近40年 (19712010年) 的气象观测资料,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加格达奇气温、降水量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加格达奇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年均降水量19712000随全球气温升高呈现增加, 20002010有下降的趋势。1988年至2000年之间降水增加最为明显, 20052007年降水减少最为明显。加格达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份。

关键词:温度变化,降水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马万里, 罗菊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探讨[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陈隆勋, 朱文琴, 王文, 等.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 1998.

[3]王绍武.近百年来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 1994.

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篇三

近45年山东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利用1961-山东省26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山东夏季(6~8月)降水总量、雨日和暴雨日数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夏季降水气候变化成因,并划分了夏季降水旱涝年.结果表明,山东夏季降水大部分地区为减少趋势,暴雨日降雨强度的变化与夏季降水量的减少关系更为密切;夏季降水量、暴雨日降雨强度和旱涝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最后用500 hPa位势高度和环流特征量分析了夏季旱涝异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候变化原因.

作 者:迟竹萍 CHI Zhu-ping  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气候中心,山东济南250031 刊 名:高原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TEAU METEOROLOGY 年,卷(期): 28(1) 分类号:P46 关键词:山东省   夏季降水   年代际特征   大气环流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篇四

1.运用地图,让学生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学的目的,同时,由于是学生们自己在试图找规律,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以让他们更容易记住规律;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等降水量线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疑的地图教学。

2.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板书,很直观地显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一目了然。

3.讲授“世界主要降水类型”时,我运用边讲边画的方式,呈现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本课知识讲解时始终贯穿对旧知识的复习,比如,等高线、等温线,它们与本节课的等降水量线联系起来,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出了新知识,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5.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6.用一些口诀来让学生记忆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二、教学不足之处:

1.拓展的知识过多,也有点深,应该进行个别化教育。

2.课后总结太简略,应该多花点时间在总结上。

3.有效提问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4.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三、今后改进之处:

1.注重教学语言的精炼。

2.备课时把时间也备进去,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好时间,作好小结。

5.七年级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五

1.学习目标描述 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知识与技能

①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②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③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2.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 ②问题性情境 ③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

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②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③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

⑤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习的拓展

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1.合作讨论:分成小组,对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进行协作学习;

2.个别探究:利用媒体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降水的柱状图;

3.小组探究:根据地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测试形式:①课堂上提问

②媒体展示习题

6.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篇六

利用全国119(154)站1961-20逐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最近公布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近40 a来极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 a气温极端冷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极端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现为气温变暖,与全球变暖一致,北方地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最大;比较了1961-1975年和1976-年2个子时段各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第一时段表现为气温变冷趋势,第二时段为气温变暖趋势.全国年降水量、中等雨日指数(R75%)、强降水日指数(R95%)和强降水比率指数(R95%tot)的整体线性变化为上升趋势,前2个指数地理差异明显,后2个指数地理差异不明显.在上述2个时段中,第二时段较第一时段的年雨日数减少,但强降水日数和平均降水强度增大,且极端降水正线性变化趋势范围比第一时段也增大.

作 者:刘学华 季致建 吴洪宝 于秀晶 LIU Xue-hua Ji Zhi-jian WU Hong-bao YU Xiu-jing 作者单位:刘学华,季致建,LIU Xue-hua,Ji Zhi-jian(金华市气象台,浙江,金华,321000)

吴洪宝,WU Hong-bao(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44)

于秀晶,YU Xiu-jing(吉林省气象台,吉林,长春,130062)

7.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 能通过读图、析图做相应练习题。

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温给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即:识读“气温曲线图”,分析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观看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哪位同学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根据实际情况)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短时间,多变:长时间,少变)

3.通常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人们最关注的是什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教师小结:通常一提到天气,多数人首先关注气温,这是为什么呢?那时因为气温与我们的关系密切,气温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承转]既然气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习新课

一、气温的变化

问题设计:读课本53页,自学完成:

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日变化)2.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3.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时间变化。4.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日较差)

5.一年中 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学生活动:在书中找到答案,划下来并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举例让学生判断: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气温日变化)冬冷夏热(气温年变化)

问题设计:阅读54页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的,气温观测有哪些规范要求?

教师点评小结:气温的观测基本规范;气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承转]从气温的观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变化的,凭你的经验,能说出一天中何时气温最高?何时气温最低?一年中哪个月份气温最高?哪个月份气温最低?谚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说明气温变化时有规律的,午热晨凉说的是气温日变化,冬寒夏暑说的是气温的年变化。请看图,来印证我们的感觉是否正确。

问题设计:读图分析

1.读课本53页图3.11,回答一天中几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是多少?几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是多少?计算气温日较差。

【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多媒体展示:气温的日变化(气温曲线图)

得出气温日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2.读课本53页图3.12,回答北半球陆地一年中几月气温最高?几月气温最低?海洋几月气温最高?几月气温最低?计算气温年较差。

【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多媒体展示:气温的年变化(气温曲线图,热带、温带和寒带)

得出气温的年变化规律: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化不同;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的气温年变化大。

学生活动:课本54页,活动:绘制气温曲线图。完成55页第2题。

教师点评小结: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南北半球因季节相反,所以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总是相反;同一季节,海洋总是比陆地推迟一个月到达最热或最冷,这是因为海洋夏季受热增温速度比陆地慢,冬季降温组度也慢。

[承转]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化不同,所以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差异很大。

二、气温的分布

问题设计:读课本55页,自学完成: 1.气温的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

2.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3.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3)地形差异: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4.世界上最热的是(非)洲,最冷的是(南极)洲

学生活动:在书中找到答案,划下来并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多媒体展示:等温线图,了解等温线图的各知识点,及说出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看图找答案,通过前几章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知道: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温度相同;低温中心,高温中心;等温线的疏密。

教师小结补充:阅读等温线图,我们可以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气温分布的规律。通常根据等温线的延生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等温线密集,差异大,等温线疏松,气温差异小;如果等温线闭合,中心气温低位低温中心,反过来为高温中心。

多媒体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观察: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变化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提醒阅读地图的三要素。

学生得出结论:赤道气温高,两极气温低。原因是赤道是低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热量多。

教师小结补充:气温从赤道往两极是越来越低。这是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在地球上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是不同的;在赤道地区由于纬度低获得的多,而两极地区纬度高获得的少(纬度因素)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信息,找规律,得结论。读课本56页图3.17,完成: 1.在山地和丘陵,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多少 ℃ ?(0.6 ℃)(地形因素)2.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哪个比较平直,哪个比较弯曲,为什么?(南半球,海洋面积大,气温差异小)

3.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和海洋哪个气温高,冬季呢?(陆地、海洋)(海陆因素)4.哪个大洲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最低?(非洲、南极洲)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给予点评,回答正确的给予肯定,对于不准确或错误的答案,进行原因的分析,指出问题的所在,加以指正。

多媒体再次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引导学生总结气温分布规律。重点指出青藏高原和周围大陆气温的不同是地形因素。

气温分布规律。以顺口溜形式总结,使学生便于记忆。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高来高纬低; 冬暖夏凉是海洋,冬冷夏热是陆地,地势高低也影响,相差6℃每千米。【本节总结】

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变化叫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分布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差异);在山地和丘陵,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日变化 2.气温年变化

8.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地区差异的因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的差异;

(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三、教与学的过程(导入新课)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

学生回答。

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首先我们来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讲授新课)

叙述:今天我们的学习方式是“问题式学习”方法(播放幻灯片)。

播放幻灯片:问题式学习方法。

叙述:问题式学习方法也就是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同学们能够阅读相关资料,逐个击破各个问题,就达到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请大家打开课本23页,阅读图B。大家看到这幅图上又有一些红色的曲线。

学生读图。

叙述:这些红色的曲线代表的是等温线,何谓等温线,等温线就是把是将气温相同的地点连结起来的曲线,等温线之间的间隔根据需要而定。这幅图上等温线之间间隔为?

学生回答:10 提问:世界气温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总结:好这是世界气温分不的第一个规律。追问:气温分布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有的同学能想到是热量分布不均匀。继续提醒导致热量均匀的原因,学生基本可以想到是太阳辐射。总结:地面或的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在各个纬度范围是分布不均的。太阳直射点范围内得到的能量多,而非太阳直射点,得到的太阳辐射要少。请大家看如下实验。

演示:手电筒垂直射到桌面和斜射到桌面上,桌面受光面积有差异。解释辐射在各个纬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提问:读地图册P12,P13页。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哪一个比较平直?为什么?

课件上打出这些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总结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差异。如果不是很准确,可以给与提示在北半球图上,同一纬度位置,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值相同吗?

总结: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影响了气温的分布。夏天,大家度假都喜欢区海边还是内陆?

学生:海边。

提问:夏天感觉海边凉快。请阅读课本24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差异是如何影响气温分布的?

学生:阅读课本。海洋和陆地性质差异,主要是组成海洋和陆地的物质的差异影响气温分布。

提问:读地图册P12,13页同一纬度,非洲南端东海岸与西海岸的气温哪个高?原因是什么?

播放课件:问题展示

学生:读图思考。东海岸的气温高于西海岸。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

提示:请看大屏幕,补充有关洋流小资料。

播放课件:洋流小资料。洋流的概念,及根据冷暖差异对洋流的分类。

提问:同学们根据上述提示,猜想影响非洲东海与西海岸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暖流和寒流的差异。暖流流经的地区,温度升高,寒流则相反。

提问:为什么有如下的景象发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播放课件:图片和古诗。

学生思考:解释古诗饱含的含义,并总结影响因素。

总结:主要指的地形也就是海拔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在不断的降低。看课本26页,大家阅读第一自然段。试计算:四川成都峨眉山高峰金顶海拔3099米,请计算金顶与海平面的温差是多少?

学生计算。

总结:经过分析我们概括了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如下 气温分布规律

以赤道为中心,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夏天陆地高于海洋,冬天,陆地低于海洋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性质差异 洋流 海拔

课堂练习: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绘制方法: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各月平均气温。如何读气温曲线图: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年较差

一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 读图四步骤: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 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 温差较大还是较小?

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

学生:绘制,并分析。

本堂课小结:气温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重点分析了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掌握了如何从气温曲线图获取一地的气温变化规律,从而获得气候变化的规律。

四、课后总结

9.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课文主要从两部分讲述:(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强调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

教材文字虽少,但内容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2)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

(3)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2.过程和方法

(1)通过禹州市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2)通过禹州市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3)通过调查活动的形式,了解禹州市的形态变化、商业网点布局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运用案例教学,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课前一周内进行活动调查。

1.甲组:调查禹州老城布局,对比现在禹州城区的布局,思考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如何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画好略图,课上展示

2.乙组:调查对比本市的“亚细亚”、“一峰”两个超级市场的区位,论证交通条件对其各自发展的利与弊。〔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现代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学生回顾)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它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进入新课)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边复习相关知识边析标题)

交通运输方式的古今变化:水运→铁路、公路运输→综合交通;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因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布局变化;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在研究该标题时以城市为主要对象。

城市形态:团块状、条带状、分散的组团式(联系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节内容)(提示)注意标题中“变化”和“影响”两个关键词

(案例探究)下面我们以本市为例,一起来探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如何影响潮州城区形态的变化 学生展示自绘的“禹州老城略图”和“禹州城区略图”,并由小组代表发言讲解,从本市的形态变化说明以下知识:早期城市因商业而兴,城市形态呈团块状,随着交通条件的变化,城市继而沿交通轴发展,城市形态从单一到多方向、从内聚到沿轴放射状发展。

(教师点拨讲解)

①新中国成立前,商业是本市主要的聚居因素。

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商业的发展,加上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老城区迅速向外扩展,新区向东沿公路、高速公路扩展,规模较大,呈多方向、发展。

〔承转〕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空间的形态,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同样也有影响。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商业网点?(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复习)《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中的“商业区”

据前面略图,分析说明不同时期禹州商业中心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变化的关系。(分析:

①新中国成立前,古城区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商业街也以其为中心,如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均聚于此。②新中国成立后,滨河路、迎宾路、体育路等成为新主干道,商业中心除南大街外,也在上述路段出现了胖东来商场、亚细亚商场、朝鸿量贩等主要商业网点。

③改革开放后,城区向南、向北沿公路呈放射状发展,相应地出现了伊势丹商场(市场最优),一峰超市(交通最优)。

(归纳)

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

结论:沿江沿海地区、铁路和公路及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大多发展成商业中心。

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与商业网点的发展

结论: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原因:

(1)私人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的形成,使道路的通行能力成为影响购物的重要条件。

(2)城市中心商业区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而城郊具备商业用地充足的条件。

10.降水的变化与差异(范文模版) 篇十

课型:新授

备课人:王翠红

审核人: 学生;

使用时间:

一、课前自学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3、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分析总结出世界年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学习重难点

降水柱状图的阅读、绘制;世界降水分布图的分析和规律的总结。

(三)自学要求

请你依据导学提纲自主预习本课知识,完成学案自学问题,并在课本上做好标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留待小组交流时完成。

(四)问题设计

1、从大气中降落的、、等,统称为降水,其中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雨的大小有哪些等级划分?

3、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__________,降水量的单位是________。

4、通常用__________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5、通常用_____________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6、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影响,还受_______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_。

7、世界“雨极”位于_____________,世界“干极”位于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本上P70的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完成相应练习。

9、质疑

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提出的问题

二、课堂合作与探究

1、根据A――E五地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

(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

(3)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

(4)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

(5)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

4.读课本P56图3.21:

(1)受纬度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量

(多、少),而在两极地区降水量要

(多、少)。

(2)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

(多、少),而大陆西岸

(多、少)。

(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的年降水量要比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

(多、少),这主要是受到

的影响。练习:

1、我国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A.全年多雨区 B.全年少雨区 C.夏季多雨区 D.冬季多雨区

2、世界各地区降水量差别很大,下列地区降水量较大的是()A.赤道地区 B.北极地区 C.南极地区 D.大陆内部

3、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 B.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 C.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D.温带地区降水多

4、图中点A是_____,降水_____。()

A.背风坡,少B.迎风坡,多 

C.背风坡,多D.迎风坡,少

5、我国新疆地区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偏高、气温低 B.海拔较高、水汽少 C.深居内陆、距海远 D.山地阻挡、背风坡

三、课堂小结

四、教与学的反思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反映了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

(2)比较B、D两地降水量可知,中纬度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

(3)学校所在地的降水量约为————毫米。

2.如图所示,箭头表示从海洋过来的气流运动方向。

(1).A,B两地,降水出现在___地。我们把由于受地形阻挡,在___造成较多的降水称为地形雨。

11.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阅读降水柱状图,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

【课前准备】

1.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教师: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接着讨论另一种现象。

活动2:冬天的清晨,当你的父亲开车送你去上学的路上,车厢内必须开暖风,否则过一会儿,玻璃就模糊而看不清窗外了,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玻璃为什么会模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车厢内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教师:如果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会凝结成小水滴吗?那就是雨吗?

(学生讨论)

活动3: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气温降低也会凝结产生降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资料,找出降水的概念及其降水的各种形式。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教师归纳: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除了有雨、雪、冰雹外,还有霰等,一般把近地气层中水汽直接凝于物体上的霜(如:秋末冬初时草叶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露(如:夏季的清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滴)也作为降水物统计于降水量中。(强调加点字的内容)

教师:在一年中,我们通常感觉到北京市的降水以哪一种形式为主?

学生: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肯定会有同学问这样的问题:云和雾是降水吗?

学生:(回答的结果不一致。)(略)

教师归纳:云和雾都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云悬浮在高空,不与地面接触,雾则与地面相连,悬浮在近地面的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所以它们不是降水。

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解释:

大气降水,如果温度在0℃以上即为雨;温度在0℃以下是雪;空气强烈抬升,则可以形成冰雹,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为雾或云。

霰: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团体降水,直径约2—5毫米。由过冷水滴碰在冰晶(或雪花)上冻结所致,通常在温度近于0℃时降落,常见于下雨之前或与阵性雨雪同时降落。

雹:透明的球形或略成圆锥形的冰状降水现象。小冰雹直径约2—5毫米,冰雹直径大于5毫米。它是发展的特别快的积雨云的产物,持续时间不长,降落的范围也不大,但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很大。因此往往损坏房屋、果树、庄稼,伤害人畜,是灾害性天气之一。

2.降雨的等级

教师: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经历不同的雨,你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描述一次你经历过的雨吗?属于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中的哪一种?你是怎样理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

学生: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描述内容。教师归纳后,并把气象部门划分的雨的等级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位学生的描述与气象部门的划分最接近: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降雨等级

24小时降水量

降雨状况

小雨

0.1—9.9毫米

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

10.0—24.9毫米

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

25.0—49.9毫米

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

50.0以上毫米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3.降水的观测

教师:每一次降水的形式不同,降水的多少也不同,人们是怎样进行观测的呢?

活动1:观看录像“降水的测量” (视频链接:降水量观测和记录)

活动2:课前(后)进行一次实地观测降雨或降雪,让学生亲身感受降水量的测量。

具体要求:①、请同学们关注每一天和近

期的天气预报,及时作好测量准备;②、下雨(雪)时,用雨量器和量杯及时记录降水量。

4.降水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及其观测,那么人们为什么专门建立气象组织来观测降水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形式的降水对你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学生:从服装、交通、农业、工业、军事、建筑等方面说出很多例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了解降水对我们的影响: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观察了吗?在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有: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观察这些图片或照片,你能告诉同学们,这些建筑形式在我国哪些地区最合适,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新疆等北方的很多地区——平顶房:降水少,干燥,风多而且风速大。

南方很多地区——尖顶房:降水多。

福建客家——大土楼:降水多,另外适宜客家人聚族而居。

云南等地的热带雨林区——竹楼、高架屋:上层住人,风大凉爽,避免潮湿。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窑洞:降水相对少,气候干燥。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活动

1)在每张小卡片上写出每一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2)说一说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解。

(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年内时间变化)

活动1:与同学讨论后,简单地分析:学校所在地在一年之中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多,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少?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能简单地说一说为什么吗?

学生: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教师: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盛行偏南季风,湿润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

教师:怎样表示降水?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我们把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图叫做降水量柱状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说一说不同的地方一年内的降水季节分布情况有差异。

师生:A地:降水多,季节变化不大;B地:降水少,季节变化大。)

活动3:阅读教材提供的“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1)降水较多的月份是哪些?(10—3月);

2)降水较少的月份是哪些?(4—9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活动4: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及“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请学生讨论归纳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主要步骤。

师生共同归纳:

(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的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长方形柱状标注出来,再着上相同的颜色或斜线。

(4)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5:根据下表提供的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这一地区年降水量柱状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降水量

43.2

61.8

79.3

105.4

123.5

159.9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降水量

135.6

128

154.5

68.0

47.5

38.6

(注:纵坐标以50毫米为单位)

1.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最多?

2.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较少?

3.这一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板书设计】

1. 降水的概念

2. 降水的主要形式

上一篇:性教育观后总结下一篇:感慨生活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