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一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一、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活动,通过它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光的传播的学习,首先进行猜想,然后学生联系生活现象说出猜想依据。提供给学生吸管和激光笔,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设计实验证明光的直线传播。这个小活动间接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引导学生想不想直接看看光的传播路径,引入了光的传播的探究活动。活动中提供多种实验器材,例如:墨水、牛奶、水、滴管、蚊香、塑料罩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路径。利用带果肉的果冻,还有墨水、牛奶加多了的话就看不见传播路径,引导学生得到透明物质这一条件,通过利用器材观察光从气体斜射液体发生折射现象,知道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直线传播。通过演示光在蜂蜜水中发生弯曲,知道光在均匀介质直线传播,探究结束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完整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科学的严谨性。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较强。所以在这部分教学中提供了大量器材,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探究过程,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领略了光的奇妙,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通过它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强调过程方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将终身受益。课堂上利用激光笔和吸管,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设计实验证明光的直线传播,正反两方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光线”这段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形表示光的传播路径,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还学到了学习方法,而且还注重了正确情感态度的培养。如通过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使用身边物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课堂上,注意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例如在“小孔成像”的教学中,学生制作的“小孔成像仪器”,它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次性纸杯和半透明的塑料袋做成的。学生见到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做成的器材,立即兴趣盎然,激发了求知欲望。还有牛奶、果冻、墨水、喷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研究光沿直线传播,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四、多方位教学,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给物理课堂带来盎然生机。学生收集生活中关于直线传播的事例;填写探究报告;有趣的小游戏(做手影);制作小孔成像仪器;自学阅读;这些形式各异的学习活动,维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此外,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二
一、从生活到物理,在尝试中认识
一开始上课,教师就提出问题:“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光源,它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那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本身不能发光的物体?”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比如课桌、书本、窗外的大树、山川河流,学生尝试解释:“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发生了反射现象。”教师继续发问:“夜间,一片漆黑,你们还能看见大树吗?”很快,学生便归纳得出了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那么,你们还能列举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吗?”一下子,学生热闹起来了。从这样的问题入手,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每天都接触的生活现象,去学会用物理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认识光的反射现象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一种关注生活,乐于研究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相关。
二、合作探究,在尝试中生成
由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不成熟,怎样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在学习中,老师会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进行合理的小组配置,将探究的任务直接分配给小组,由学生大胆地尝试探究。在这个过程,教师不能怕浪费时间,因为这是对学生尝试精神的培养,是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断地分析思考,经过小组交流后实验、小结,然后自我评估。在反射现象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大家又去探讨,通过探究,各小组都得出了一些规律。最后,还有可能要通过跨越小组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小组间相互讨论,不断地纠错补充,生成真知。这也就达到了尝试学习的目的。
在物理合作学习中,要想收获知识,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失败,不断的总结。在小组中合作,在合作中生成。而不断尝试则是小组学习的核心所在,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也才真正有了生机与活力。
三、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在尝试中发展
学生认识了光的反射现象的规律后,很容易区分生活中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射,于是,我便直接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有些小组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就已经有了对这个现象的初步认识,所以,通过自学教材,认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不同就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了。在学生汇报完自学成果后,我便要学生们举例说明身边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射现象,学生们各抒己见,并通过班级讨论达成观点的一致,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分析研究。最后,直接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自主检测,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自学、练习、巩固学习成果,教师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先学、先练是尝试解决问题的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尝试学习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
四、不怕“犯错”,在尝试中成功
在探究反射规律,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的思考和疑问,此时,老师要充当一个导学者,鼓励学生思考,由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形成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怕学生出错,甚至希望学生出错,只有出错,才有帮助学生改错、提高的机会。只有当学生自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时,老师才可以站出来,适当地引导学生,切不可直接就告知学生解题思路,更不要给出答案。学生的错误改正是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最好的机会。
教师只有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犯错误,然后在错误中去寻找思维上存在的“症结”,才能高效地对“症”施学,真正地扫除错误,走向成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在尝试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坚信:任何知识不是老师讲明白的,而是学生想明白的。教师讲得再清楚、再形象、再透彻,学生有时可能也难以深刻理解。通过不断的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表现。实际上是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这样难以达到教学的高效。
3.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三
(一)教材分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真空中的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的必备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认识并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思索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光直线传播的条件。
二、教法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第二,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营造开放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四,关注科技进步,激发爱国热情。
三、学法设计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讨论、评估、交流与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手段设计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显示学习流程、背景资料、问题情境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在小学或更早的时候,做过手影游戏吧?今天让大家回到童年,重温儿时的欢乐,谁来试一试?”
(二)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过渡:大家说他们的表演精彩吗?
提问:我们欣赏了这几位同学惟妙惟肖的动态表演,你能提出与这一现象有关的问题吗?
学生的提问可能很多(内容略),老师交待不可能全部研究,选其中三个共同探讨,即:1.影子怎样形成的?2.影子为什么会随手的变化而变化?3.为什么手的后面没有光呢?
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一下,形成影子的原因是什么呢?
猜想:光可能沿直线传播。
老师引导:如果在流动的水中有一露出水面的大石块,水能绕过水中的大石块而继续向前流动,光能像水那样绕过吗?
点评:渗透物理研究的方法,即类比法,老师的引导不可忽视,同时学生也在真正意义上思考,潜移默化地学习物理思维方法。
验证: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
器材提供:桌子上有卫生香、一空烧杯、一装有水(滴有少量牛奶或豆浆)的烧杯,玻璃砖一块,火柴、蜡烛、激光笔、三个开有小孔的硬纸板、夹子、一根细线,不含果粒的果冻、玻璃砖一块。
提问:有哪些方案能证明这一猜想?
学生设计方案:
方案一:用夹子把三个开有小孔的硬纸板固定,再用火柴点燃蜡烛,透过三个硬纸板的小孔观察到蜡烛的火焰,然后用一根细线穿过三个硬纸板的小孔,观察细线是否是直线的。
方案二:用激光笔射入装有水(滴有少量的牛奶或豆浆)的烧杯中,观察光的传播路线。
方案三:用激光笔射入一空烧杯(用火柴点燃卫生香),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是否是直线。
方案四:用激光笔射入不含果粒的果冻,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是否是直线。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光在同种、透明、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最后展示图片:生活和自然界中光的的直线传播现象。
点评:通过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得出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
(三)光直线传播的解释及应用
老师介绍:小孔成像,接着通过视频播放:日食、月食的形成,投影出解释示意图,最后介绍《梦溪笔谈》,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器材把三根大头针扎在泡沫塑料板排成一排,让学生思考是何道理,从而加深理解“光沿直线传播”。
(四)“争论”比较,认识光速
情景设置,幻灯片展示:两小孩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所进行的争论以及“光速测定史”——伽得略测光速的实验,向学生讲述:科学家和常人一样,也有出错或想不到的地方,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失败,正因为伽得略的失败,方使后来的科学家用了很巧妙的方法来测定光速,即光每秒要走3×108 m的距离,并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五)交流小结,反馈信息
(1)本课你有什么体会?
(2)本课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本课的两个重点是什么?
通过学生小结,老师了解教学的得失。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一读”部分,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第3题。
六、教后感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时,还可加设一些发散性问题,如:光如不是沿直线传播而像水那样向前流动,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不同?光速如与空气中的声速相等,会出现哪些可能的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场景?若时间允许,可让学生讨论,不但有利于学生去想象,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飞出课外,新问题的出现,促使他们进行新一轮的探究,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提供学习平台。
4.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四
虽然光的传播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但内容还是比较多,比较杂,这要求教师要能充分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所以要上好这一节课的难度还是比较大。我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感觉效果很好。
2.在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
(1)光路的呈现。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呈现光路的现象,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很容易就想到介质中要有尘埃、水雾等微粒就能呈现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对后续的实验设计提供了条件。
(2)不均匀的同种介质的选材问题:因为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所以实验不能忽略,而这个实验中如何制造不均匀介质问题,我在课前通过了大量的实验,经对比发现在开水中加入蜂糖,与少许奶粉,效果比较明显。另外我还通过媒体课件中自制的Flash课件辅以教学(太阳光从真空射入大气层中的现象)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4.存在的不足:
5.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篇五
《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是用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现象。1.总体分析:
虽然光的传播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但内容还是比较多,比较杂,这要求教师要能充分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所以要上好这一节课的难度还是比较大。我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设计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感觉效果很好。
2.在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
光路的呈现。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呈现光路的现象,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很容易就想到介质中要有尘埃、水雾等微粒就能呈现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对后续的实验设计提供了条件。
3.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本课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物理实验,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
4.存在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只能做演示实验,学生没有充分的参与到实验中。
5.建议:
(1).能在实验室里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亲自去做实验。
(2)物理兴趣小组制作一些小孔成像仪。
另外还有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纠正学生认识的一个误区: 人的眼睛会发光。人眼看到物体,是人眼发出的光照到物体上。要告诉学生,人能看到物体是物体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光 的 直 线 传 播
教
学
反
思
关桥中学
田世斌
6.《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篇六
1、体现由“生活走向物理,有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新课开始,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体现了由“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紧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现象,总结得到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再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有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体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室物理学科的特点,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习内容,也是物理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利用激光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并用多媒体图片辅助,让学生自己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直观易懂,加强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
3、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指导作用。可在讲小孔成象时,由于数学上没讲过相似三角形,先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通过flash动画研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效果非常好。
7.《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篇七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传播速度
二、教材的地位
这节课的内容是以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是学生学习几何光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的后继必备知识。光的直线传播贯穿本章的各节,对认识、解释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属于探究型课题。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就为教学提出了相对应的问题,这一节课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相对简单,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及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光速,对学生来说,相对的会比较容易理解。
教材中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碰到的现象。这就要求,通过本节的教学,能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表达出来。而且这节课能让学生感觉简单有趣的实验相对的会多一点,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观察。而且由于实验的成功率高,对于以后的实验就会有信心,会热衷于做实验,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
四、教学目标
(一)探究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充分贯彻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而非受迫性或任务式的学习。)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
主要运用多媒体观察,分析课本的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认识多彩的光和存在的一些自然现象,没办法当场演示的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就可以找些有关的图片、动画放给学生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法
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的现象来提出、分析、总结问题。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要学生通过平常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然后见习来分析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出新的知识。由于这节做的实验简单有趣,学生很容易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找到乐趣。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的力量,可以用PPT课件中插入的flash课件“一只小动物在太阳光下移动”,让学生观察它影子的变化,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你能踩住它的影子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播放PPT中插入的影片“影子的形成”,同时和学生商量“你能应用我们身边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吗?”(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用电子白板的投影仪完成。)
2.学生做完实验后,提示学生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同时用PPT课件演示说明。
3.PPT课件显示并提示学生“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
4.PPT课件显示思考“有雾的天气,汽车头灯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手电在夜间发出的光线呢?”同时PPT课件显示汽车和电筒实物图,此时启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在PPT课件中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学生做完后我进行标记!
5.启用电子白板遮挡功能将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遮挡,并提示学生“这幅图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你能完成吗?”(让学生探讨后,主动走向电子白板,画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6.师生共同探讨“还有哪些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从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启用电子白板的播放功能,播放存放在桌面的flv网络视频“小孔成像”后,用PPT课件显示小孔成像的两幅图,并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像的形状与物相似还是与孔相似?”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8.关于日食、月食的形成,这时就要运用多媒体的能力,PPT中播放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的flash动画后定格日食、月食的图片,并简单指出日食、月食的光路。
9.此时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4个选择题两个填空题,及时巩固并突破“光的直线传播”这个难点。
10.PPT中播放闪电后播放雷声,同时伴有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由于声现象已学,学生很容易回答。从而引入“光速”的概念。
11.此时PPT显示“光速测量的历史”,(同时启用电子白板标注,)并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12.然后以生活化的语言给出真空中的光速,并对学生作如下比喻“光在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使学生对光速的大小有个感性的认识。
13.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激光测距的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
14.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两题,巩固第二个知识点“光速”。
(三)小结
回顾整节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且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上过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
九、作业
巩固本节内容,并为下一节打下基础。(启用电子白板显示或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当堂完成。
十、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2.解释现象。
(二)光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0×108m/s。
8.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八
我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三点、一是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为学生首先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认识光源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光源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亲自反复实验比较如何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开展头脑风暴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光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淡化了知识,让学生在感知——寻找——辨析中认识光源。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着进入教室,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这时自然引导学生想各种方法使教室亮起来,“拉开窗帘,让太阳光进来”,“打开灯,让灯光照亮教室”。学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师再适时的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充分感知到光源的作用。
然后教师运用头脑风暴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出生活中的各种光源,这样做第一是对光源概念的掌握进行反馈,第二对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如开闸的洪水涌了出来,“火把、灯笼、电视、手机、电脑、萤火虫、荧光灯、激光……”学生们争先找到了几十种的光源。
最后教师借助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不断寻找、发现光源并排除非光源。月亮、镜子等物体在学生的分辨中一下被排除,对光源已有清晰的认识。
9.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篇九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 刘正学
教学内容:《光的传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单元的首篇内容。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继续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统一概念,引领学生探究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本课从光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导入,设计了“寻找光源”、“我看见了光”两个活动。通过“寻找光源”,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启发学生对发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启发学生用其他材料设计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实际试验、实验操作和寻找生活实例等活动,让学生懂的科学原理的获得是需要反复验证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如何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
学生分析:
光在学生生活中是最常见的、离不开的,学习本课他们可能对一些生物能够发光感兴趣,有些学生还可能认为月亮是发光物体,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2.能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4.能从多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准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本课学具材料,蜡烛,手电筒,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等。2.按组准备三块规则的纸板(长、宽约20厘米)、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黑暗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1.(关闭所有的灯光,拉上窗帘,让学生在黑暗走进教室。)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的教室与以往的教室有什么不同? 生:教室太黑了。
师:怎样才能让教室亮起来呢? 生:拉开窗帘。
师:拉开窗帘。太阳光进来了。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黑暗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师:我们要想看到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我们的眼睛。那谁知道光能帮我们做哪些事情呢?
师:如果你想不起来,可以打开课本第22页,上边有一些小朋友的插图,看看有没有启发。
如:看电视、看教学投影、打电脑、信号灯指挥交通等。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光让老师清楚地看到了你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一些物体,你们都搜集到了哪些物体?
生:我找到了手电筒、蜡烛、镭射笔。生:我找到了火柴、打火机……
师:下面就让我们试试用他们能让教室亮起来吗?如果用火柴、蜡烛大家一定注意不要烧到手。
(生开始活动。分别用各种物体使教室亮起来。)师: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我们用手电筒、蜡烛、镭射笔、划着的火柴、荧光棒、打火机使教室亮起来的。
师:为什么这样做会让教室更亮呢? 生:因为他们都能发光。
师:这些发光的物体就叫做光源。
二、去疑存真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寻找光源。1.寻找光源
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这么多同学都举手了,看来,老师可得提几个要求了:
①你想到了一个两个发光物体不算你的本领大,如果你能想到3个,甚至3个以上,才算最棒。
②如果你一个人想不到那么多,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③如果讨论好了,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把你们想到的写到你们的纸上。好,下面咱们开始吧。
⑵写好了吗?那个小组先说说?其它小组有补充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启发学生寻找我们周围的各种光源,从而对光源概念的掌握。光的分类。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都找到了那些发光的物体。生:太阳、星星、手电筒、蜡烛、火机、电视、萤火虫 师:别的小组谁还能补充一下你们找到的发光的物体。生:手机、电灯、夜光表、月亮。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发光物体,我们把这些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板书)。
师:比较一下太阳与这些发光物体有什么区别? 生:他们发出的光的强弱不同。
生:太阳自己能发光,手电筒要有电才能发光。
师:很好,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发光的叫天然光源。像手电筒这样人们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光的叫人造光源。
师:夜晚,我们看到的月亮又圆又亮,月亮是光源吗? 生:月亮不是光源。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听爸爸说的。
师:让我们上电脑来看一看吧!(查看月亮的资料。)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的光源。接下来,我们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光源,分一分,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师:思考思考,谁说说?
生:太阳、星星、萤火虫荧光棒是自然光源。剩余的都是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对光源的分类练习,培养归纳能力,拓展视野,锻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我们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就让我们从研究光的传播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2.研究光的直线传播
师:刚才呢,我们找到了很多光源,还给它们分了类。
师:如果打开电灯,整个房间就被照亮了;平时我们看到太阳一出来,整个大地都被照亮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光的传播路线。请大家猜测一下,这些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外传播的呢?
学生猜测。
师板书:光沿着----------传播。生:发言。
师:回答的很好,但要想确切了解光的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
师:今天我们的朋友小鼠标又来了。不过,他好像又遇到了难题,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鼠标,今天我遇到了一个小难题,你们能帮助我吗?下面哪种做法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图一:三个小孔对直,图二:前两个小孔对直,第三个小孔没有对直。师:下面请大家说说看你的想法?为什么?
生:第一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因为他们的孔对直了。生:第二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因为他们都有小孔。师:怎样才能知道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必须要亲自试一试。
师:在实验桌上有我们的实验器材,三个中间有孔的硬纸板,手电筒,定位夹,你们打算怎样做呢?
生:将纸板用定位夹夹好,前两个小孔对直,然后用手电照着小孔,看什么时候让手电筒把墙照亮。
师:很好,不过在实验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课件:注意事项:
1、三块板之间相距20厘米左右,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调整第三块硬纸板的位置,试试怎样做能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2、小组互相配合,耐心多做几次。
师: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情况。
生:我们发现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我们知道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生:我们的实验和猜想一样,第一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3.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
师:同学们动手动脑帮助小鼠标解决了难题,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再来证明一下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吗?
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当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
4结合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三、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光的传播,懂得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好多同学都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光源,还发现了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希望大家以后都要注意观察生活,留心我们周围的世界,那里有很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四、板书设计
7光的传播
光源
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10.光的传播教学设计1 篇十
引入新课
教师设计。班长主持为班内某一位同学(最好是特困生。单亲家庭或有特殊表现的学生)过生日,点燃生日蜡烛、小焰火,有光有声的热烈气氛,引导学生观察“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有声音,有光现象。
教师给出主题“声现象前面已研究过了,今天开始研究光现象”。
同时板书: 第二章 光现象
提出问题
一、你看到哪些发光物体? 学生举例:太阳、电灯、萤灭虫、水母、霓虹灯、手电筒、夜明珠、点燃的蜡烛和烟火、月亮、星星„„
引导学生分类: 1.把不是光源的月亮去掉。2.星星发光更正为恒星
3.用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把上述光源分为不同的类型
太阳、电灯、萤火虫、水母、霓虹灯、手电筒、夜明珠、点燃的蜡烛、恒星,以上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都能发光,教师引导认识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引导学生分类:(a)人造光源,天然光源(b)生物光源,非生物光源(c)冷光源,热光源„„
二、盲人能看到光吗?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
三、你最想知道有关光的哪些知识? 由学生充分发言: 1.光的传播速度。2.光的传播路径。3.光有几种颜色? 4.光有危害吗? 5.人类如何利用光? 6.声有声波,光有光波吗? 教师引导指出:本节课先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同时要了解光的传播速度的大小。
猜想假设
由学生讨论猜想: 1.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折线 2.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曲线 3.光是直线传播的设计实验
一、设计能看到光线传播路径的实验
由学生分组讨论:在黑夜里或在烟雾中可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由学生示范:喷雾器喷出一片白雾,可以观察到激光手电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
二、设计实验观察: 1.光在空气中怎样传播 2.光在水中怎样传播 3.光在玻璃中如何传播
进行实验
学生二人一组讨论利用自带的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也可以跨小组吸取其他小组的经验,或由其他小组的实验得到启发。
讨论交流
由四组学生进行示范性探究实验公示: 1.点燃卫生香对准开口朝下的大可乐瓶,让瓶内充满烟雾,盖上盖子。对可乐瓶射出激光小手电,发现无论从哪个方面射入可乐瓶内,清晰地看到光在可乐瓶内的烟雾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在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内倒入大半杯水,洒入一些粉笔灰,当激光手电的一束光通过粉笔灰水时,可清晰见到一束光的直线传播。
3.让光在饮料吸管内的空气中传播,不断改变光线出口的方向,当饮料管弯折时不能在管口的泡沫塑料(光屏)上见到红色的光斑,而只有将饮料管拉直时,才能在另一侧的光沫塑料上见到明显的红色光斑。说明光在饮料管内的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把半杯水(加粉笔灰)放入大口乐瓶内,使水面上有烟雾,当激光手电光从液面上斜射入水中时,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折线。
分析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确认:光在空气中、在水中、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光从空气传播到水里时,不是直线传播的,以后再详细研究。
实际应用
师生共同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和生产中应用光沿直线传播规律的实例。从体育课站队,教室里排课桌,日蚀月蚀现象以及激光掘进等,让学生大量举例,广泛联系实际。
教师介绍光传播速度的大小,强调在真空中c=3×108m/s。引导学生与声速进行比较,加深对光速的了解。
作业
一、论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小论文一篇)。
11.2.1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 篇十一
引入:问学生从我校观看平原县城,白天、晚上谁美,为什么?引入课题:本章(第二章光现象)我们学习与光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一章的第一节—光的传播。问题1:什么叫光源?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光源。师生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34页内容,并观察图片2.1-1。
(2)教师补充光源有: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
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等。问题2: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师生活动:
(1)教师演示实验:①光在装有蚊香的瓶子中传播;
②光在滴有牛奶的水中传播;
③光在玻璃中传播。(2)分析例子:光能从太阳到达地球。(3)师生通过观察分析共同得出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问题3:光沿直线传播,用画图的形式怎样表示一束光? 设计意图:引入介绍光线,为以后光路图打好基础。师生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35页回答,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讲解。
问题4:生活中什么地方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师生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35页回答。
(2)教师总结补充: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实例,如:激光准直、打靶瞄准“三点一线”、排队前后左右看齐、木工检查木块的棱是否直。
问题5: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哪些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哪些现象。师生活动:师生共同举例分析得出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的现象有: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树荫下的小光斑。问题6:打雷时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 设计意图:引入、介绍、学习有关光速的知识。师生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36页光速有关的知识。
(2)学生上黑板上完成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填空题。
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 m/s 在空气中的速度可以认为是 m/s 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②光在其它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真空中的。
(三)目标检测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练习册P17 1、2、3、4题
(四)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系统认识 板书:
2.1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
人造光源。如:蜡烛、电灯
2、光的传播特点: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激光挖掘机、射击打靶瞄准、排队看齐等。
(4)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树荫下的小光斑。
3、光速: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3×108m/s 在空气中的速度可以认为是3×108m/s 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在玻璃种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2)光在其它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真空中的小
六、配餐作业:
练习册P17-P19 5—20题。
12.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 篇十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8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挂图
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一)光源
[师]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油灯、萤火虫。
[师]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它们都能发光)[师]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太阳是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师生共同活动后教师板书 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师]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师生共同活动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指导学生看教材图2.1—3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师]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很多,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演示3] 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师生共同活动得:
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演示4]出示日食、月食的形成挂图。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师生共同活动得: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四)光速
[师]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师]大家回忆一下,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多大?(340m/s)
[师]大家已知道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那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 教师随即给出光速。[板书]
8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m/s。②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8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m/s。
1.为了帮助学生想象出这个速度有多大,形成具体的认识,可让同学们看课本图2.1—4.2.简单介绍伽利略测定光速失败的原因。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加深对光速很大的进一步认识。
3.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
④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学生阅读课文后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
①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为
s=3×108m/s×3600s/天×365天/年×16年
1512=6.3072×10m=6.3072×10km ③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④因为天文数字很大,因此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时,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在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后。教师随即讲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我们应该:
①宏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联系神话故事,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神话,是破除迷信的重要方面。
②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如宇宙之大,恒星发光,银河系以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投影片显示例题] [例1]左下图是一居室的示意图,AB是窗口,C是一个点光源,用作图法画出在室内的观察者能看到点光源C的空间范围。
解析:室内的观察者能见到点光源C的空间,就是C点所发出的光照射到的空间,即光线CA与CB所夹光束照到的空间(斜线区)如右上图所示。
[例2]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月亮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所以D正确。
(五)颜色 1.光的色散
[师]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5]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6]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5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6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想想做做] 学生分组实验
按课本图2.1—7,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2.色光的三原色
[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
通过观察课本图2.1-9,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活动和探究]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内容]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过程]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最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1)色光的混合
①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的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红光和蓝光在 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②照方法①可实现红绿、蓝绿色光的混合。③填写下表
色光的混合
(2)颜料的混合
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上红色水彩,蓝色水彩在白纸上混合时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②用同样的方法实现绿蓝、红绿两种水彩在不同比例时混合的情况。③填写下表
颜料的混合
[结果]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确了以下两点: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混合的原理不同。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
83.光在真空中的光速是3×10m/s,大于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4.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5.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二者的混合原理不同。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与测》相关章节的练习。2.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3.预习下一节“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教师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07-03
《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07-01
电视传播06-29
农业传播论文07-17
传播文明风尚08-19
文化传播08-21
电商传播策略10-12
钢铁企业传播方案07-19
种子的传播教案08-24
新闻传播理论考研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