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人物评价

2024-07-02

金庸小说人物评价(精选8篇)

1.金庸小说人物评价 篇一

令狐冲:浪子风姿 英雄本色

西晋皇族欲向阮籍提亲,阮籍大醉三个月,媒人不得与言,废然而返。令狐冲拒绝当日月教副教主,情形与阮籍相似。只是令狐冲是正面跟任我行发生冲突,情势更加惊人。是以《笑傲江湖•拒盟》中任我行与令狐冲的言辞交锋,是金庸小说中最惊心动魄、最令人回肠荡气的一段对话。

令狐冲得上官云赠“寿比南山,福泽无穷”四字,忍不住嗤一声冷笑,“委决不下”之心,“突然一片明亮,再无犹豫”,说出两件事:一是决不能将恒山一派带入日月教,二是求教主将其女儿盈盈许配给他。而任我行也是非常之人,竟然全部答应,眼看可以两全其美,令狐冲却还是拒绝加入日月教,并决心与任我行“誓死周旋”,说得斩钉截铁,绝无半分转圜余地。“一时朝阳峰上,群豪尽皆失色”。

当时任我行扫平五岳剑派,“炙手可热势绝伦”,要恒山派全军覆灭只是举手之劳,但他 对令狐冲除了威逼,还有利诱,授以高位,视作接班人,许以女儿,答应传授消除异种真气的法门,应允保留恒山一派,可谓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即使惊才绝艳如东汉蔡邕,恐怕也要为之感动,会像哭董卓似的要报答“知遇之恩”,令狐冲却不为所动,原因何在?

《绣花》一章中,令狐冲有段内心独白:“即以当世之士而论,向大哥、上官云、贾布、童百熊、孤山梅庄中的江南四友,哪一个不是奇材杰出之士?这样一群豪杰之士,身处威逼之下,每日不得不向一个人跪拜,口中念念有辞,心底暗暗诅咒。言者无耻,受者无礼。其实受者逼人行无耻之事,自己更加无耻。这等屈辱天下英雄,自己又怎能算是英雄好汉?” 推而广之,屈辱人,自己又怎算是人?令狐冲岂是这样无耻之徒?“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二十个字,用在令狐冲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书中写令狐冲,最出彩的两处,除《拒盟》一段,还有为救仪琳而与田伯光斗智斗勇的部分,尽管通过仪琳之口叙述,虽多方照应,技术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但令狐冲的潇洒倜傥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令狐冲其人,小聪明是有的,华山面壁后,剑法可算独步天下,湖底脱困,内功也极其深厚,但他一没有王重阳的雄才大略,不是统帅之才,二没有萧峰的天生豪气,有时倒与无赖相近,三没有郭靖的凛然正气,即使岳不群并派,也有点无可无不可。对华山派还有那一份血诚。这正是浪子的处境。他虽被开革出派,却一心梦想重入华山派。浪子总在流浪,却一心想家,浪子一心想家,却总在流浪。本文开头我以阮籍比令狐冲,正因在这一点上,他们也惊人相似。这里不能不提到嵇康,倒不是《笑傲江湖》之曲与他有关,而是他“非汤武而薄周公”,看似名教的叛徒,实际上是忠实的卫道士,他是时代的浪子,正如令狐冲是“江湖”的浪子。在秩序违背人性时,他们以挣脱和破坏秩序的方法维护理想中的秩序,这是浪子存在的意义。在小说中可以喜剧收场,在现实生活中,只能以悲剧了结。韦小宝:无耻惫懒 左右逢源

韦小宝这个典型的市井泼皮,是我所知道的最吃得开的人物。除了跟吴三桂势不两立以外,他从来没有一个永远的敌人;除了阿珂和郑克(土爽),谁都与他讲交情。从大清朝内禁到俄罗斯皇宫,都能直进直出,东北、西藏、蒙古、云南、台湾之收归版图,全有他一份大功,天下高手九难、陈永华、洪安通、少林众僧、桑结都与他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大名士顾黄吕查四人甚至病急乱投医要辅佐他当皇帝。现实生活中我遇到声称白道黑道都吃得开的人,往往很不恭敬地想到这个人物;提到历史上的众多英雄,我也会想到他。金庸将他写成这个样子,要有相当的魄力。如果韦小宝胆子够大,心计够深沉,说不定就揭竿而起了,不能成为朱元璋,也能像陈友谅,弄个草头王当当。本来这三人也和刘邦一样,是一路人物。当然他若这样干,对手是康熙,最终是要失败的。问题是他出身妓院,虽然混成一个叱咤风云的奢拦人物,最大的理想却还是回扬州开一所甚至几所大妓院。他身上那种无往而不利的无赖习气,令人很难忘记,从这个意义上说,《鹿鼎记》是一部气魄更大、更精彩、也更有意思的《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我们想必对这位先生一口气娶了七个夫人印象不浅,这七个女子,有四个是从别人那里弄过来的,最费周折的是阿珂,那种死乞白赖死缠烂打恬不知耻,简直感天动地,而最令人羡慕的大概是他竟拥有温厚娇憨细腻忠心的双儿。《鹿鼎记》最大的败笔可能就在追求阿珂的过程中,与喇嘛斗法,虽有宝衣护身刀枪不入,可是宝衣没有气功,难以“反弹”,韦小宝胜得无理;“杀龟大会”以后耍弄郑二公子的种种笑剧,办法虽多,手法单一,实在无趣得紧。作为一个无赖,他对付人十分辣手。?从小打架,手段阴毒。神龙教让他当白龙使,他却炮轰蛇岛,救沐王府入宫行刺的三个人,让四名太监尝化尸粉,一剑无血冯锡范如此高手,也被他痛加折磨,调包斩首,郑克(土爽)更是被整得了无生趣。然而他虽与康熙是总角之交,在宫中气焰嚣张,却始终不过是一个弄臣,一旦真正介入朝野纷争,便被康熙玩弄于股掌之上,在平三藩这样的大事上,康熙也绝不敢让他做替身。这些地方,金庸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

正如金庸所说,韦小宝身上也不是一无是处,他讲义气,而且讲到不贪图富贵,宁可“告老还乡”,这十分难得。这天下最吃得开的人最后弄成天下最吃不开,躲到大理,就是因为他太讲义气了。世事往往如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韦小宝秀于林的地方就那么一丁点儿,风也照摧不误。最后他一声断喝:“老子不干了!”大彻大悟,真有苏东坡“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的味道。慕容复:王霸雄图 尽归尘土

《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似的结局,令人遗憾的是,金庸的创作在此也出现了相似的失误。这两人名叫慕容复和岳不群。

这两个人在江湖中同样享有令誉。岳不群被称为君子剑,气度闲雅,大义凛然,简直是江湖正义的化身;慕容复的家传武功虽骇人听闻,但他英俊潇洒,武学渊博,连四大家将也颇得萧峰好评。这两个人又同时是野心家和阴谋家,岳不群不露声色窃得辟邪剑法,夺得五岳派掌门之位,为人阴鸷险刻;慕容复神出鬼没四处奔波,梦想复国,弃王语嫣于前,杀包不同于后,可谓无情无义。

岳不群这个人物形象颇有典型意义,据说东南亚某国政要攻击对手时也用岳不群指称,可见其影响之大。《笑傲江湖》的大部分篇幅,岳不群在武林中以正面人物出现,他的阴谋都在无形中进行,如派遣劳德诺和岳灵珊去福州,收林平之为徒,将令狐冲开革出派,往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不着痕迹的塑造,颇见功力。但在离华山途中被十五名蒙面高手伏击,败得轻易了点,嵩山顶上与左冷禅比武,又胜得轻忽了点,与金庸其他描写打斗场面举重若轻的笔法相较稍逊,两处都稍欠耐读。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对岳不群的几次描写都因其命运定型而性格走样。在被任盈盈喂服三尸脑神丸前后,十分狼狈脓包,迹近无赖。其实按他的性格,虽然十分卑鄙,却远不是一个小丑,他的邪恶阴险是极为镇定从容的,但被处理得既带匪气又流于浮滑,显然过于草率。最后死于仪琳之手那一节,更是勉强,以他的老谋深算,死得如此容易,这与任我行之死一样,都有点偷懒。即使用自残躯体后心理变态解释,用阴谋败露后的秉性暴露解释,也仅能差强人意。

“南慕容”的名头十分可疑,如果它是慕容复的父亲慕容博闯下的,那么不可能与后辈“北萧峰”并举,而慕容复的武功则似乎不足当此声望。慕容复的复国梦并不损他形象,他的武功未臻一流,也不足以减他的潇洒。他的形象变化在少林寺大战。此战场面恢宏壮阔,自然是经典之作。玄慈的悲苦,萧峰的豪迈,段誉的迂阔,游坦之的凄厉,都刻画得颇成功,但慕容复在此变成一个绣花枕头稻草芯的世家子弟,并不是那个志在天下的英雄。与段誉相斗,徒见花哨不见智勇,与萧峰交手,更是在三招两式之间,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从此以后,他变得不堪一击:智穷力竭到去西夏国争当驸马,武功为鸠摩什轻易击败,人格在段延庆面前丧失殆尽,心理上最终以疯狂了结,也顿成小丑,还赔上一个阿碧。同样,华山派与慕容世家的实力也是很让人怀疑的。五岳之中,落墨较少的泰山、衡山两派,尚有耆宿如玉矶子和老将如刘正封在世,恒山派三位老尼也实力不弱,华山派虽然气、剑二宗内讧,但举派下山避仇之际,却是这样的势单力薄,与他的声望地位相差过大。慕容家世代奔波,除了有一个燕子坞和四大家将,实在看不出他们积聚了多少势力。

岳不群和慕容复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本来比较丰满,到了尾声,却因为变化突兀,反而大

郭襄: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她是金庸小说中最寂寞的人。

也许只有找不到对手的独孤求败、隐居华山侧的风清扬,这两人的孤寂内心、凄凉情怀才差可仿佛。

郭襄出生之时,正值元兵围攻襄阳之际,初履人世,便受尽磨难,被杨过抢走,落入赤练仙子李莫愁之手,饮豹乳,困死人墓,又险些在绝情谷遭毒手,后来一度又被金轮法王绑架。作为峨眉派开山祖师的郭襄,武功如何不知道,从其传人灭绝师太身上看,可能也是一代高手,况且她还和张三丰、无色和尚一起听过《九阳真经》。但在小说《神雕侠侣》中,她的武功不值一提,智谋也不过尔尔,她的智勇还不到她的父母的智勇加起来除以二,行走江湖是靠了父母的威名。但她行为言谈之中,神定气闲,从容不迫,自有一种只可远观的清芬淡雅。她的结局是出家当尼姑,开创了峨眉一派。

郭襄是一个落寞的人,她的结局只能是出家,因为她的眼界实在太高了。她的外公是目无余子的东邪黄药师,父亲是号称一代大侠的郭靖,母亲是机变无双的黄蓉,心仪之人又是神雕侠北狂杨过,就连她的敌人也是一代宗师金轮法王。她心地善良,人缘不错,有时甚至憨态可掬,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别人只怕也无以入她眼中,即使是琴棋剑三绝的昆仑三圣何足道如此人物,在她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你能要她嫁给谁去?母亲黄蓉的身世与她相似,但黄蓉更清醒,更入世,所以她嫁给了傻小子郭靖,恐怕普天之下古往今来只有李太白能与郭襄匹配(苏东坡只会说说健身气功,不会剑法,呵呵)。

郭襄用情之深之苦,在金庸小说中是无出其右的。她不会像李莫愁用杀人的方式渲泄,也不会如公孙绿萼一死了之,又没有仪琳从小就青灯黄卷的心如死灰,更没有令狐冲和段誉的运气,一个有任盈盈补缺,一个最终如愿以偿。她的情若浓若淡,其实是浓极而淡,丝丝缕缕,无以化解。相比之下,生死相许的爱情也许更容易些。因此,金庸小说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句对话,就是她在少林寺和无色互相打听杨过消息时说的:“郭襄望着远处山峰,自言自语:„几时方能见着他啊。‟”

郭靖黄蓉在桃花岛诀绝,黄蓉对自己说:“蓉儿,蓉儿,你可千万别寻死啊!”读到这里,令人涕泪沾襟,不可自抑。可面对郭襄,如在夜深人静之际,洞箫响起,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你只能悄悄合上书本,惘然自失,惆怅无比。

郭襄客串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着墨并不多,但她却是最使我难以释怀、最使我挂念的人物。她是镜花水月,其人其情,美艳不可方物,只能把酒向青天,永远无处着落。

2.金庸小说人物评价 篇二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 常常是自孩童时起便与读者相见的, 细品金庸的小说, 我们可以参与书中主人公的成长。常常在他们褪褓时期我们就已结识了他们, 从八岁十岁到十七八岁, 每一成长阶段金庸都为他们细心着墨。这群金庸笔下的宠儿, 细数起来, 当有郭靖、杨过、张无忌、胡斐、韦小宝、郭襄、周芷若等等。郭靖是从一生下来就跟读者见面的, 他的母亲李萍在战场上生下了他, 九死一生, 好不容易在大漠中熬了下来。他母亲依着丈夫的遗言, 给他取了郭靖这个名字。他学话甚慢, 有点儿呆头呆脑, 直到四岁时才会说话, 好在筋骨强壮, 已能在草原上放牧牛羊。母子两人相依为命, 勤勤恳恳, 牲口渐繁, 生计也过得好些了, 也学会了蒙古话。只是李萍看着儿子憨钝的样子, 常常黯然神伤。

但这郭靖却是憨人有憨福, 其种种遭遇, 可以说是因拙而得福, 简直就是中国版的“阿甘正传”。江南七怪远赴大漠寻找他, 倾心尽力传授他武艺。但他最大的福分, 是结识了黄蓉, 虽然黄蓉出场时也仅是个初及笄的丫头, 但她在书中的重要性, 却是谁也比不上的。除了她的聪明机智, 更主要的是作品里的一些“大人物”都与她有很深的关系, 正是有了她的存在, 才有了这部小说的多姿多彩, 热闹非凡。东邪黄药师是她的父亲, 南帝一灯大师段智兴是他的救命恩人, 北丐洪七公是她的师父。人小鬼精的黄蓉对郭靖的帮助甚是不小, 不仅一路相伴相随而且极尽自己的聪明才学来帮助他, 尤其是用美食诱得洪七公教郭靖阳刚威猛的降龙十八掌, 从此三人演化为师徒, 义伴终身。

金庸在作品中会把武林中人的卑鄙龌龊写得入木三分, 但这些无疑是为了衬托出童真世界的天真善良。记得才六岁的郭靖就凭着一股孩子的天性, 救了蒙古勇士哲别, 他与哲别根本不认识, 只不过见他在战阵中英勇异常, 激发了幼小心灵中的一股纯良之气, 便想办法去保护他, 即使被术赤用马鞭抽得遍体鳞伤, 痛彻心肺, 宁死也不肯供出哲别的藏身之处。

只有心地纯真善良的孩子才会不计后果地去保护别人罢, 他甚至都不问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桑昆的两头猎豹纵起要咬铁木真的小女儿华筝时, 他不顾危险的“着地滚去, 抱起了华筝”。事后铁木真问他怎么那么勇敢, 他只说了一句:“豺子要吃人的。”多么纯洁而高贵的赤子之心。每一个孩子, 在刚刚坠地的时候, 对于世间是毫无成见的, 及至稍长, 宇宙万物在他们看来都是平等的。他们会与狗为友, 对猫说故事;他们会想着追星摘月, 要唤回飞去的小鸟, 要叫醒已死的小鸡。他们不知昼夜, 不懂生死, 不晓阶级, 不问界限, 却独有天地之灵气。郭靖就是一个好例子, 在大漠的时候, 他是多么的无拘无束, 虽然没有文化, 缺少灵感, 也不懂思辨, 但他却有一颗健全而通透的心。那苍苍茫茫不分天地的环境, 那辽阔豪迈无遮无盖的氛围, 无疑加固了纯良的天性。他后来的大智、大勇、大圣、大贤, 跟他在大漠里射雕的经历不无关系。正是他的出生地, 教会了他正直勇敢, 善良朴实。在很大的程度上, 他与生俱来的刚毅木讷纯厚忠诚的大侠性格真正是得自天然。

金庸很注意描写孩提时代的启蒙, 那一段童稚无邪的阶段, 无论在思想上, 体能上皆是最可塑之时, 浑如璞玉, 纯净无式, 可任人雕琢而成理想之模式。可以说, 那是关键时刻, 向好向恶, 往往系之于此。与郭靖的向好相似, 杨康的向恶也是从小开始的, 外在的环境可以影响人之一生, 这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金庸是借对童稚纯朴的无限憧憬, 去抗拒、否定成人权术世界中的虚假、伪善与无趣无味, 去否定江湖世界中的你争我夺, 尔虞我诈, 腥风血雨, 他希望善良的人们能有一个安静祥和的人间乐土。在这一点上, 可以说金庸是伟大的。

2赤子之心——周伯通

除童心外, 金庸还擅写赤子之心,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小顽童还有老顽童, 这就是既风趣幽默又活泼可爱的周伯通。周伯通年纪很大, 其行为举止却犹如孩童, 人称老顽童, 他天生是个乐天派, 喜欢无拘无束的玩, 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周伯通之成为“老顽童”, 鹤发童颜, 行事不知所谓, 武功却登峰造极, 一一都是拜赤子之心所赐。

周伯通童心很盛, 其赤子之心始终不失, 虽然年纪很大, 可说话办事仍然像个顽童。他无拘无束地尽情展现其童心童趣, 即便有人呵斥他, 他也不着恼, 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看到一个好玩的东西, 就会旁若无人地玩起来, 待到玩过头了, 郭靖和黄蓉批评他耽误正事, 他却一点也不生气, 嘻嘻一笑过后, 会乖乖地按照他们的指派, 老老实实做事去。周伯通不通人情世故、胸无城府、幼稚顽皮, 无法像一般成年人那样理智地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 经常不讲分寸地乱开玩笑, 性情所至, 见到谁都想嬉闹一番, 却毫不理会别人的感受, 他把嬉闹当成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周伯通虽已年近百岁, 却丝毫没有疲态, 健康状况良好, 整个人神采奕奕的, 好似返老还童了似的, “其实世间岂真有返老还童之事, 只因他生性朴实, 一生无忧无虑, 内功又深, 兼之在山中采食首乌、茯苓、玉蜂蜜浆等大补之物, 须发竟至转色。即是不谙内功之人, 老齿落后重生、筋骨愈老愈健之事, 亦在所多有。周伯通虽非道士, 但深得道家冲虚养生的要旨, 因此年近百龄, 仍是精神矍铄, 这一大半可说是天性使然。”周伯通性格开朗, 胸襟开阔, 从来没有争武功天下第一的想法, 更没有一统江湖的野心, 他一生逍遥自在, 不争名, 不逐利, 无忧无虑。周伯通还是乐观豁达之人, 性格开朗, 爱好多, 精神有寄托, 不仅喜欢调养蜜蜂, 还喜欢到处游走, 广泛的兴趣爱好既陶冶了其情操, 也振奋了其精神。周伯通没有敌人, 也就没有怨恨, 整天快快乐乐的, 心中没有任何不良情绪;周伯通常到户外走动, 户外阳光充足, 空气好, 常散步还可活动筋骨, 疏通经络。周伯通喜欢笑, 整天笑嘻嘻的, 笑是最好的情绪调节剂, 笑不但能缓解人的紧张情绪, 改善睡眠, 还可使人容光焕发。周伯通平日里闲闲的, 不必因为做事而忙得焦头烂额, 其情感也能得到合理宣泄, 这种收放自如的情感特点, 使他在晚年也饱受爱情的滋润。也许, 周伯通从内心深处并未刻意追求长寿, 但他却长寿有道, 比一般人更能享受到长寿给人带来的幸福吉祥。

3童心童趣——金庸

金庸笔下的人物知趣可爱, 他本人也像个孩子, 始终充满童心童趣。有人说“幼年的金庸宛似‘天山童姥’:童稚的躯体包藏一颗世故沧桑的心。”, 其实, 金庸身上还有‘天真、顽童’的一面, 至老也没改变。因为金庸商业上的成功, 人们往往注目于他的精明世故, 而忽视其天真、朴拙。一个通身精明世故的人, 不会费尽心机去刻画石破天、虚竹、狄云、周伯通、李文秀这类毫无心机之人的。

并不是每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都会考虑到写一本书指导小学生如何考入初中自己从中赚取钞票, 也不是每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都会因为对学校训育主任的奴化教育不满而在壁报上撰文把主任比喻成‘眼睛蛇’的。第一件事金庸是1939年做成的, 第二件事则是他1940年的丑恶历史。第一年, 他是世故老人, 第二年, 又成了黄口小儿。这张自发的大字报, 最能表现少年金庸的勇气与狂气, 更多是‘傻气’。金庸晚年追忆此事, 没有把自己拔高成‘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而是坦言“只是少年人的一股冲动, 没有考虑到严重后果”。

年已高龄的金庸常常会给人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 在杭州举行的一次演讲中金庸穿着粉色竖条纹的短袖衬衫, 坐在椅子上, 爷爷一样慈祥地笑着。说起话来, 像个孩子, 嘴角一直往上翘着, 所有的问题都不拒绝回答。当时, 大家都知道这个80岁的老人还在兴致勃勃地修改旧作, 硬要把专情的黄老邪改成个有故事的人——和自己的弟子梅超风有段师生恋。问他这个问题, 他显得特别喜欢, 就像孩子被问为什么得了个大红花一样, 回答得特别响亮, 谈起爱情什么的恍若年轻人一般:“人生最理想的是专一的爱情, 但不专一的爱情常常有, 这样改更现实。道德上看, 如果把不专一的情感快点收回, 当然就比较好了。”看大家听得认真, 他更是得意了, 还把杜甫拉出来做个对比:“过去的诗人, 比如杜甫, 他可能觉得自己的一首诗不够好, 但流传出去了, 就没法动了。我现在有机会改, 多好啊。”接着, 他还得意洋洋地透露了自己下一步的修改计划:“韦小宝这个人做了那么多坏事, 结果却娶了那么美的七个老婆, 让人觉得坏人可以有好报。这个在小说中可能合适。但在现实中, 那个说‘狼来了’的孩子, 最后被狼吃掉了, 才是合适的, 所以我要修改。”待大家追问具体怎么改时, 这个老人突然孩子一样耍赖:“我还没想好。”

晚年金庸, 世故滑头得很, 但在某些方面, 却也‘不失其赤子之心’。对于央视版《笑傲江湖》和评点本《金庸作品集》, 金庸开初都是赞赏备至, 过了不几日, 又贬到一无是处, 整件事金庸接近自己打自己嘴巴子, 实在大失风度, 更谈不到精明。我们可以将此事解释为金庸利令智昏, 不过我总感觉:说话不负责任, 几分钟之前说的话, 过一会儿就不记得了并且认定别人会像他一样不记得, 这, 是儿童的特权与特长。“我在浙江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 人家说我学问不好, 不够做院长。别人指责我, 我不能反驳, 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我向浙大请了假, 来这里读书。”这分明是赌气, 在愤怒之外, 听口气却有些个童趣盎然。所以金庸在高龄之际还到剑桥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可见其求学精神可嘉。

孟子说过:“大人者, 不失其为赤子之心也。”所谓赤子之心, 就是孩子的“原我之心”。这心是从世外带来的, 不是经过世间造作后的心。这是提醒我们, 要培养孩子的纯洁无瑕, 天真烂漫的真心, 使他们成人之后, 还是用这原来的心去观察世间, 矫正世间, 不至于盲从于人世的约定俗成, 而被世间的罗网所羁绊。所以朱熹对此的注解是:“大人之心, 通达万变;赤子之心, 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 正以其不为物诱, 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 则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 而极其大也。” 我们并不否认金庸是借他作品中的人物去完成他的一种心愿, 去树立他的人格理想, 他是多么希望这尘世间都是这种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啊, 这也许就是金庸喜欢写儿童, 写童心、写赤子之心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由得想起金庸写于五十年代的一篇散文。他曾经这样说过:

“如果你到过江南, 会想起那些燕子, 那些杨柳与杏花, 那些微雨中的小船。”

五十年代, 金庸才刚到而立之年吧?他已那么深情地想起他的故乡, 他的童年。江南不仅是金庸的出生地和创作的源泉——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就是取材于自己从小听到的乾隆皇帝下河南的故事而写成的, 而且还是他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寄托。这分对家乡缱绻眷恋的情感, 这份对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 内化为一种创作的感情张力, 外化为文艺创作的动力。这样的事例在中外文学史上并不少见:福克纳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镇, 开拓了属于全人类的神话世界——“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哈代在他家乡英国的威塞克斯小镇, 挖掘出带有十八世纪乡村文化色彩的“威塞克斯主题”。萧红即使不能回归故土, 心也永远朝向故乡。她在香港病逝前, 完成了充满忧伤和温馨回忆的《呼兰河传》。

许许多多的作家都曾将其审美视野投向出生地, 在那里打一口深井, 挖掘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金庸也不例外, 他写了那么多的孩子的故事, 更是以童年作为昔时故园的一抹表征, 而寄寓其怀旧乡思, 让人感叹不已。

但金庸在江南过的却是幸福的童年——雄伟的海潮, 茫茫苍苍;宽阔的田野, 青青翠翠;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富饶的土地, 迷人的景色……谁料在轻轻挥一挥衣袖之后, 竟成了永不褪色的回忆。

他只能把他的童年情结, 家国情思, 在一本本的小说中汩汩流露出来。

参考文献

3.论小说语言与小说人物 篇三

一、小说的语言

小说语言对小说至关重要,小说批评至今仍把小说语言作为评价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然而,作家关于小说语言的观念会发生变迁,促使小说批评在运用这一元素时尺度发生变化。西方小说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当然,它们在时间和类型上会有重合,现代主义小说流行的的时候,会有现实主义的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流行的时候,也会有现代主义小说。现实主义作家深信语言是可靠、有用的工具,它可以描述世界的“真实”;现代主义作家则怀疑语言的这种功能,认为现实世界不可捉摸、难以言说,感到语言不能尽其所欲,他们追求语言的“陌生化”,在小说中进行语言实验;后现代主义作家不仅怀疑语言的描述“真实”的可能,怀疑语言与现实之间一对一的指称功能,而且将这种怀疑置于小说创作中。他们认为不是作者掌握语言,而是语言掌握着作者,作者并非先存于小说,作者和书同时诞生。

现代主义小说家和后现代小说家都进行语言和叙述技巧的实验,但他们有着程度和目的的不同,现代主义小说家进行了一场语言革命,努力通过语言革新寻求新的表现源泉和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在后现代主义作家那里,语言革命成了语言游戏,他们在写作中玩弄语言技巧,其目的不在于寻求新的表现方式,而在揭示语言虚构现实的本质,将对语言的思考植入小说的创作,他们关注的不是语言的认识论而是语言本体论。

随着小说创作中语言观念的变化,从二十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雅各布森提出文学的根本特性在于“文学性”起,对文学中语言的运用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二十世纪文论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对文学进行语言学研究。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语言形式之中——语言的运用和修辞的安排,后来的英美新批评也同样关注“文学性”所具有的语言形式内容,他们都把文学看做语言的一种特殊运用,能够以生动新奇的方式传达一种经验,后来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更是把文学的语言提高到本体论的角度,对小说语言的关注也无以复加。

文学批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与语言本身对文学的作用密切相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艺术的材料。我们可以说,每一件文学作品都只是一种特定语言中文字词汇的选择。正如一件雕塑是一块削去了某些部分的大理石一样。”①语言是小说的基础,是小说的所有元素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其它的元素,不管是人物、故事、情节、还是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语言叙述所产生的,卡尔维诺说,小说“一切‘现实与‘幻想,都只能通过文字才能获得自己的形式。在文字之中,外部与内部、世界与我、经验与幻想,都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眼睛看到的形象与头脑想象的形象,都包含在大些、小写、句号、逗号、括号等组成的一行行文字之中;由排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符号构成的书页,代表了外部世界五光十色的景象。”②汪曾祺提出,“语言应该提高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思想的……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③基于这样的观念,汪曾祺甚至认为如果一个小说的语言不好,这个小说肯定不好,将小说语言的价值提高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小说史上,凡是优秀的小说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狄更斯的幽默,海明威的简洁,托尔斯泰的厚重,艾特玛托夫的诗意……,汪曾祺说:“一个作家算不算作家,能不能在在作家之林中立足,首先决定于他有没有自己的语言,能不能找到一种只属于他自己,和别人迥不相同的语言。”④

小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叙事文学,小说家应该有清醒的语言意识。语言构成了小说家创作风格的重要部分。重视小说语言的审美性,将小说创作视为语言的艺术,这是小说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把小说语言作为评价小说的元素和尺度的意义所在。

二、小说的人物

人物是小说艺术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小说的基石。赛·米利安认为,“人物是小说的原动力”⑤,“不朽的文学作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新的人物形象,创造出新的堂吉诃德,新的哈姆雷特,新的巴扎洛夫,新的k,新的巴比特。”⑥特别在现代主义小说兴起之前,很多优秀的小说家都把创造人物形象作为重要的艺术使命,小说批评也把人物是否典型、逼真、饱满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尺来衡量一部小说的价值,“无疑,对一部作品的批评——不是对作品的人物,不是对作者的性格,而是对作品的批评——是不可能的。”⑦

现代主义小说兴起之后,不再像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关注外在的人,现代主义小说关注的是人物的内心现实,伍尔芙认为,小说如果向人物的内心去看的话,生活就远非现实主义所描绘的样子了:

“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规、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其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⑧

以意识流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小说革新了描写生活、描写人物的方法,但并未否定人物对小说的重要性,伍尔芙说,“我看所有的小说都是写人物的,同时也正是为了表现性格——……小说的形式才发展起来的”⑨,如果说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是人的话,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就是人格,它不像前者那样具有一致的性格特征,我们熟悉安娜,我们熟悉米考伯先生,我们熟悉包法利夫人,但是我们却不熟悉悉达洛维夫人、布卢姆、斯蒂芬,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难能一致,因为他身上的性格特征太多,多得难说他们是好人或坏人,高尚的人或卑贱的人。现代主义小说中,传统意义上的人物消失了,人物不是典型的人,而是人格。

后现代主义小说则对这种小说要塑造人物的观念进行了颠覆,萨洛特说:

“从各种迹象看来,不仅是小说家已不再相信自己虚构的人物,甚至连读者也不相信了。本来,在作者和读者的信心支持下,小说人物宽阔的肩膀在掮起故事结构的重负后,还能挺然直立,毫不动摇。现在,失去了两方面的信心支持,人物已经摇摇欲坠,土崩瓦解了。”⑩

同为新小说派代表的罗伯—格里耶也认为小说的重点已不是人物了,他说小说人物已经“卧病五十年,严肃的评论家们已多次签署了它的死亡通知书;但任何力量也无法将它打下自19世纪以来它被捧上的宝座。现在已成了一具木乃伊,却依旧道貌岸然地被冠上廉价的威仪,和其它被传统评论所崇敬的价值觀一起,高居于被崇敬的宝座之上。”[11]

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对此更是推波助澜,罗兰·巴特认为当今小说里被逐渐废弃的正是人物,费德曼说小说人物乃虚构的存在者,他或她将不再是有血有肉、有固定本体的人物,新小说中的生灵将变得多变、虚幻、无史、不可名、诡诈不可预测,就象构成这些人物的话语。

二十世纪60年代后,西方批评界在对小说进行批评时也敏锐的发现小说人物的“死亡”,在批评实践中也开始用其它名词,诸如“人影” 、“卡通” 、“密码”等来替代“人物”,因为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具有碎片性、多重性,人物只是一个影子,或者说是一个符号、一种能指,有的小说甚至让人搞不清所写的是人还是物。对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这种人物观,也有人不认同,索尔·贝娄针对罗伯—格里耶提出的传统小说人物观已经陈腐的观点,反问道:“……但我阅读伟大的小说家们的作品却百读不厌。该怎样处置他们书中的角色呢?是否应当停止对人物个性的研究?难道书中那些最最生动的东西,已经丧失其生命力?难道人已走到死寂的终点?”[12]他认为如果一个小说家出于写作上的策略而放弃人物的塑造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为理论上认为个性之上的时代已过去而那样做,那就太荒唐了。

索尔·贝娄正确地看到了小说人物对于小说创作、小说阅读的重要性,小说因为它特殊的体裁,必然的要与“人”发生关系,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小说应该探索人的生存状态,描述人与世界的冲突,追问人存在的意义,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蕴含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普遍性,作家也往往通过人物来表达自己关于世界的看法、关于人生的态度,因而人物具有了重大的审美的、思想的内涵,所以,即便是极力否认小说人物的罗伯—格里耶,也承认“新小说关心的是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 ,“书中的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中都有人”。

小说人物是重要的,但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起,使得将小说人物作为评价小说价值尺度在实践中出现了困境,一个小说它不塑造个性化的、具有完整自足形象的人物,它就是要让读者搞不清到底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甚至让人迷惑小说家所写的是人还是物。对这样的小说,小说人物这一评价小说的元素就显得不合时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理论的说服力。同时,后现代主义小说也并非没有人物,只是它创造出来的人物缺少了统一自足性,呈现出碎片化、模糊化、矛盾性。

伊丽莎白·鲍温说的好:“不管怎么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人是小说所最关切的,小说要写的将永远是人,随着时间的改变,随着因时间和表现方法的相应改变,小说将写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将扮演什么角色也可能发生变化。”[13]

注释:

①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6页。

②伊·卡尔维诺:《形象的鲜明性》,乔艾略特等著《小说的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

③汪曾祺:《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汪曾祺全集》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④汪曾祺:《年关六赋?序》,《汪曾祺全集》五,北京师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109页。

⑤⑥赛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宋协立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141页。

⑦珀·卢伯克、爱·福斯特、爱·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方士人,罗婉华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⑧弗吉尼亚·伍尔芙:《现代小说》,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153页。

⑨弗吉尼亚·伍尔芙:《班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165页。

⑩萨洛特:《怀疑的时代》,《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238页。

[11]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西方文藝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260页。

[12]建钢等编译:《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获奖演说全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620页。

[13]伊丽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213页。

4.小说人物名字 篇四

女生篇:

程妙梦

陈彤梦

王研梦

常霜梦

林惜梦

方雨梦

康曼梦

部如梦

吕心梦

夏晴梦

胡蕾梦

宁云梦

赵梦琪

夏忆柳

叶慕青

周尔岚

郑怜桃(冰雪聪明)

郑梦桃(文静优雅)

(姐妹两个)李代云(亭亭玉立)

李代岚(窈窕淑女)

(姐妹两个)

皇甫冰梦(美丽动人)皇甫冰兰(冰清玉洁)皇甫冰旋(国色天香)(姐妹三个)上官紫琴

上官紫萱

上官紫云

上官紫岚

(姐妹四个)

男生篇:

浩轩(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浩宇(光明磊落,气宇轩昂。)(兄弟两个)明杰(明智,杰出)

明轩(胸怀宽广)

(兄弟两个)

立诚(诚实)

立轩(气度不凡)

立辉(辉煌)

(兄弟三个)文浩(哥哥)

文轩(弟弟)

男女篇:

夏乐天(哥哥)

夏乐雪(妹妹)

慕容翔(大哥)慕容杰(二哥)慕容磊(三哥)慕容萱(大姐)慕容岚(小妹)欧阳以丹(大姐)

欧阳以婷(二姐)

欧阳以桃(三姐)欧阳以寒(大哥)

5.历史人物与武侠人物(金庸演讲稿 篇五

《中国时报》浮世绘版开办“金庸茶馆”,早期本来想叫“金学研究”,但“金学研究”这四个字很不敢当,第一,我的小说不能当成学问,所以金学不成立,但叫“金庸茶馆”,读者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坐下来聊聊天,批评、骂、称赞都好,今天“金庸茶馆”开张,大家坐在这里,对我或我的小说有任何不满意的,都欢迎提出意见。

我的小说一向写人物,而历史又是我一向比较有兴趣的,所以将讲题定为“历史人物与武侠人物”,大家来听演讲,想必是对我小说中的人物感兴趣。

以前有很多人问过我,我最喜欢哪些历史人物?如果让我选,我最想当哪个历史人物?如果让我选,我最想当哪个历史人物?其实中国历史最舒服的人就是乾隆皇帝,一生下来就是皇帝,也没皇位争夺问题,也没做过什么杀人放火的大事,一生舒舒服服当个太平皇帝,还为中国建立很大的版图,荣华富贵至死,也没什么家庭悲剧,这个人生是很圆满的。

西方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大家都知道史诗“伊里亚德”的故事:希腊人去打特洛伊城,就为了一个美人海伦,海伦现在成了西方社会中美人的代名词。在希腊神话中,有三个女神,一个是希腊大神的妻子朱诺、一个是雅典城的守护神雅典娜、一个是爱神维纳斯,她们三个一向自认最美,便请特洛伊城的王子评定谁最美丽?这个评定、选举是经过贿赂的,当然是不公道,说来这种选举文化不但最差、也最落后。朱诺贿赂王子,要给他全世界最多的金子、财富;雅典娜要给他全世界最大的智慧,成为最聪明的人;维纳斯则说,可以给他全世界最美的女人做为爱人。王子心想,他已经是个国王,财富不少,而当个聪明人能干什么?所以决定把金苹果给了维纳斯,希望得到全世界最美的女人──他得到了海伦。

如果把这个问题回到自己,你我会做怎样的选择?我想选最有财富或最聪明的人都不少,但选最美的人可能希望得到最爱的女人,你爱的女人不一定要最美丽,最美丽的也未必是最好的爱人。西方人的想法和中国人相当不同,如果你问我究竟想当那种人,我总希望自己是有很大的聪明智慧,可以解决人生的很多问题。

世界上的哲学家归纳人生,最后总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痛苦,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释迦牟尼讲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佛家还提到“怨憎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老是如影随形跟在旁边,分也分不了,这是一种痛苦;还有“爱别离”,和自己亲密的人分离也是痛苦;还有“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最后总是得不到,想研究某种学问,老是弄不懂,想考那个大学考不进去;做生意想赚一笔钱赚不到;想发展很好却不成功,总之世界有很多事情求不得,因为求不得而有痛苦。

我们知道,佛家解决的方法是得智慧,得智慧后,这些痛苦的事情就能解决,因为看破了人生之痛苦无可避免。智慧与聪明不同,聪明可以解决小问题,智慧却能解决大问题,如果实在求不得,就不要求他,不求就没有痛苦。中国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如果不执著追求一件东西,人品自然会高尚,想争取,自然要委屈自己,到了什么都不追求的境界,人品也就清高、逍遥自在。要达到这种境界,当然要有很大的智慧。过去也有人问我想当中国历史上的那两个人?我说我想当范蠡和张良这两个聪明人,他们建立了很大的功业,但后来成功后功成身退,也不贪、也没做什么大官,带著漂亮老婆逍遥自在,这种人很难得。

张良了不起,但有朋友认为范蠡更了不起,因为他带最漂亮的女人走了,不当官后,变成陶朱公做生意,发大财,听起来是很理想的人生。但这种想法其实是很自私的,一切挠悸懔耍员鹑巳疵皇裁窗镏7扼怀税镌焦盐夤鸬粽飧龃蠊毕淄猓阄奁渌帕甲芑拱锪踅⑵鸷撼ぉひ残碚饬礁鲇兄腔鄣娜嘶旧隙己苡谐删停毕子斜稹L傅轿湎溃胰衔湎佬∷涤Ω谜奈酪逍∷怠K淙挥形涔τ写蚨罚涫滴易约赫嬲不兜奈湎佬∷担钪匾牟辉谖涔Γ谙榔ぉと宋镏械南酪逯邢烙幸濉?br>台湾流行崇拜关公,关公的武艺高强没有话说,但他真正受人崇拜,还在于他讲义气,所以民间社会称他关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爷同高。义气在中国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品德,外国人和亲朋好友讲LOVE,中国人讲情之外,还讲义,所以要有情有义,单单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谈不成,没关系,彼此之间的“义”还是在的,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武侠小说不管任何情况,这个“义”是始终维持的,历史人物或武侠人物,“义”都是很重要的批评标准。外国人问我,“侠”的定义是什么?因为外国人总认为,所谓“侠”只要效忠于某一教会、某一组织,这样道德便很完美,但中国人的“侠”,包括毫无目的的帮助人家,可能还会牺牲自己。

我写的武侠小说中,有的自认武功第一,但一心要找人比武、把人打死,这种人无所谓侠不侠的,也不过是想先得到名誉与地位。与人比武争天下第一不见得是坏事,但也不见得是好事。有人为了朋友,找人报仇,满足自己一种报仇的心理不坏,但却也不算好事。在我看来,真正侠义的行为,是自己没什么好处可得,也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生命,要为国为民,这也就是“侠之大者”的风范。

◎“几千万人跟著自己胡思乱想,觉得很有趣……”

问:您所创造的武侠人物中,谁是您自己的化身?

答:我的小说中没有自己的化身。小说人物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想像,我会去揣想如果我是这个人,我应该怎么反应?如果我有这个武功,要对付这个人,要怎么对付?有些个性,是我希望有的,他武功很好,人家报复他,他不记仇也不报仇,总是“算了算了”的态度。

问:您的武侠作品中,充满侠义,但结局多为退隐江湖,请问您对退隐江湖的具体看法?

6.人物传记《金庸传》 篇六

内容简介

金庸俨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本书初版问世即曾引起广泛关注。十年后推出的修订本,使用大量原始材料,增补了许多鲜活的细节,不仅可以理解金庸作为报人、作家和商人的一生,并透过这个人物的命运更深地认识二十世纪的跌宕风云和世事变迁。

作者简介

7.苏童小说《红粉》人物分析 篇七

关键词:《红粉》,传统笔法,现代叙事,人物形象

苏童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 先锋文学在叙事风格方面的诸多特色在《红粉》中都有体现。《红粉》取材于历史, 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形象, 每个都性格鲜明、活灵活现, 让人印象深刻, 也让人思考和警醒。

秋仪

秋仪坚强泼辣。秋仪在与浦太太闹翻搬出浦家后原本打算回家, 路过家门时看到破烂的油毡屋顶和坐在门口剥蚕豆的瞎子老父, 此处便知一定是家中穷苦不得已才沦为妓女。她在被抓去检查性病时故意放屁、在被送去劳动改造时跳车逃走、从私吞妓女财产的鸨母手中抢回包裹、对浦太太的挖苦讽刺充耳不闻, 她的言辞举止无不说明了她的坚强和泼辣。

秋仪善良坦荡, 重情重义。从进了喜红楼开始, 直到一系列复杂的故事结束, 她一直都在照顾甚至忍让小萼。对老浦, 她从始至终深深爱着。作者没有正面交代在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动到来以前他俩的关系, 他们必然不是普通的嫖与妓。在秋仪心中, 老浦是她落难后“可以投靠的第一人选”, 后来他俩因为浦太太而闹翻出走“抓过那把钞票拦腰撕断, 又摔回老浦脸上”, 到后来搬进尼姑庵后老浦去找她时他俩的对话和她的尖叫、抱头和抓狂。“她忘不了这条小巷, 十六岁进喜红楼之前她曾在这里走来走去, 企盼一个又英俊又有钱的男人扳铸的贞操买走。她拒绝了许多男人, 最后等来了老浦。”她爱他, 并且把她的贞操给了他, 她对他一直心存幻想, 以为他可以是她的依靠。剃发时的决绝与不舍, 老浦结婚时她对小萼的辱骂和叮嘱, 她原来是这样矛盾的深爱着他, 老浦死了, 小萼改嫁, 只有她愿意收养他的儿子。小萼说“翠云坊的女孩有这份痴心不容易”, 与其说痴心, 不如说她是坦荡真性情。

小萼

小萼天性软弱。她说自己“天生是个贱货”, 也许她只是当时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地随口一说, 却不料一语成谶。她抢走老浦、害死老浦、丢下老浦的儿子改嫁, 她做了那么多错事, 仿佛天生是个贱货, 而我却对她没有恨和厌恶, 只有同情。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 小萼只是生性软弱、喜欢依赖、吃不了苦。“事实上小萼很快就适应了劳动营内的生活, 她是个适应性很强的女孩”, 连老浦的死也不能给她改变, 但凡有一棵稻草她便会迅速地死死地抓住成为自己救命的依靠, 从前是秋仪, 后来是老浦, 后来是别人。

文中有那么一句话, 小萼在劳动改造场里和女干部对话时说, “我不会控诉, 真的不会”。人说情到浓时只恨自己不善言辞无力表白, 读罢全文我竟清晰记起这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这段对话细细想来还真有趣, 一式地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干部们将小萼的寻死归结于“被妓院压迫了好几年, 苦大仇深又无力反抗, 害怕重新落到敌人手里”, 她们想请小萼参加妇女集会控诉鸨母和妓院的欺凌和压迫, 向敌人讨回血债, “稍微夸张点没关系”, 她们把小萼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来利用和研究。

老浦

老浦胆小软弱, 爱慕虚荣, 因为母亲的横加干涉, 他错过了一个真心爱他的好女人。自从浦家的房产存款不再属于他之后, 他便消沉、一蹶不振了。他是被小萼害死的, 但这并不是偶然, 而是历史的必然。他临死前给力小蕚最后一吻, “等悲夫长大了别让他在女人堆里混, 像我这样的男人没有好下场”。老浦的一生悲剧色彩很浓重, 像是作者刻意为之。他给儿子取名悲夫, 意为老大徒伤悲。只是个人的境遇再悲惨也会被历史洪流淹没于无形, 悲夫的学名叫冯新华, 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自己的身世, 也从没人告诉他那些复杂的陈年旧事。老浦就好像文章的结尾说到的那只红绿相间的胭脂盒。那应该就是喜红楼的鸨母离开后老浦在那门口捡来的小蕚用过的那一只, 包藏往事许多回忆却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那一只。

8.小说人物形象赏析指导 篇八

例1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保护人》)

错答 玛兰是一个天真、精明、为人善良、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分析 我们往往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清人物的真正面目。错答的确回答出了玛兰性格中的某些特点,但却太过表面化。细读文章就会发现,玛兰帮助别人主要是为了炫耀权势,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见其自私的一面。

点拨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的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例2 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

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严冬海猎》)

错答 海龙的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捕鱼能手。

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有复杂性,也有多重性,小说家也力求将人物刻画得丰满立体,例文中“海龙父亲”的形象也不例外。而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仅仅只注意到了“父亲”作为一个渔民的勤劳能干,却忽视了这个渔民同时还充当着“父亲”的角色,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对家庭的责任感则更值得我们去挖掘。这些品质不仅体现在对海龙父亲的正面描写中,也体现在海龙对父亲的侧面烘托中。

点拨 分析人物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其把握,做到全面分析评价,避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

例3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血的故事》)

错答 ①彭先生面对老人的反对,不放弃,有情人终成眷属,说明他具有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性格……/②从“彭先生……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可以看出,彭先生和张医师串通一气,合谋编造故事而诱骗大家验血型,体现了他的欺诈性……

分析 这篇小说讲述张医师和彭先生利用乘凉会宣传验血性好的故事,这两人的真实目的是赚取验血费。这个小说背景因为版面问题我们作了省略。两条答案表明两位考生对小说人物的认识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前者“坚强不屈”“大义凛然”二词用语不当,未从具体实际出发,拔高了人物的思想品质。后者并未明确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褒贬感情倾向,忽视了彭先生对待爱情和岳父的态度,断章取义,对人物形象妄加贬损。

点拨 评价人物一定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参考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情感,防止牵强附会,盲目定性。

另外,人物形象分析题题干中的“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及“简要分析”等关键语句,答题时切勿放过,因为它们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往往是答题中一个不可少的重要的环节。如错答中关于彭先生的性格特点概括有些是接近准确的,但没有注意“简要分析”这个要求,所给概括缺少情节或语言的支撑,也就显得空洞。

认识了答题误区,在答题时就会少走弯路。下面我们来谈谈答题规范问题。在答题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

1. 明确身份,回顾经历。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如《严冬海猎》中的“海龙父亲”不仅是一位渔民,更是一位父亲,他的双重身份决定着他的多重性格。

2. 品读细节,深入内在。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3. 结合环境,尊重作者。小说里的人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活动。所以分析形象还应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去理解,同时,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是最直接明确的性格形象体现。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音乐评课稿下一篇:南昌地方史(2013年中考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