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特色工作

2024-08-03

社区特色工作(精选8篇)

1.社区特色工作 篇一

南二社区党建工作特色

在社区日常工作中,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方针,把服务居民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地创新载体,完善、健全服务网络与服务体系,努力服务社区居民、丰富社区文化、确保社区平安,精心打造现代化新型社区。随着企业并轨转制和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发展趋势,许多单位人回归社区,而成为社会人,即使有工作岗位的人,也不再把单位当做“一嫁定终身的家”,于是社区所承载的综合功能与以前大不相同,面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形势和任务,我们深深感到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一、帮助党员找回失落的家

当前,随着企业并轨转制和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发展,社区党员数量增多,且构成复杂管理难度大,少数党员思想觉悟不高,组织观念不强等都迫使我们社区党组织千方百计想办法,帮助党员找回失落的家。

首先社区党组织要有一个高素质、善于动脑子、务实肯干的好带头人,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然后才能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建立各种党建制度,抓好载体的服务机构,根据党员的爱好和特长,社区党员活动室应建立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各种文化体育组织让他们感到社区党组织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娘家。

二、帮助党员建设温馨的家

为了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凝聚力,让党员处处有回家的感觉,社区党组织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和社区组织发展管理两大类。对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的党员,社区党组织要主动接近他们,帮助他们,找他们谈话、交心,宣传社区党建工作,为他们点燃新的希望之火,寻找新的生活出路,把他们按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对退休党员的管理教育实行考核评比集中表彰的办法;对在职党员设立联络册,并将党员身份做到公开出示、评议公认,把他们作为密切社区党群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

整合社区党建资源,与驻街单位建立党建联系制度,使党建工作扩展到周边私营个体企业,满足这部分群体先进分子的需求,让社区处处飘党旗,使社区成为一个充满活力温馨的家。

三、帮助城市营造安定环境

充分发挥社区党建组织的中坚力量。广泛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为群众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尤其社区公益环境卫生面貌更是反映一个城市的窗口,通过党员提供无偿奉献劳动,带动社区党员参与综治和普法宣传,扶贫助残等党员形象工程。由群众看着党员干,变成跟着党员一起干,居民自己想着干,使“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真正变成居民的自觉行动,通过社区党建工作的活跃、党员的行为和活动开展,达到了居民之间的真诚沟通、邻里和睦、社会稳定,一起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帮城市营造安定环境。

创新载体,突出特色。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方针,把服务居民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地创新载体,完善、健全服务网络与服务体系,努力服务社区居民、丰富社区文化、确保社区平安,精心打造现代化新型社区。

1、以服务为重点,健全服务体系,打造社区服务新平台:社区组建的义务巡逻队、为老服务队、科技服务志愿者等各类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了社区劳动保障再就业培训、家政服务、治安巡逻、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多项服务,及时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在积极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还扩大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门路。社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26人次,为20余名下岗职工申请办理了小额贷款。关心关注居民弱势、困难群体,广泛地为他们提供各项服务与救助。每年春节期间,做好了社区困难党员、困难居民、城镇低保户及残疾人的慰问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城镇困难和弱势群体手中。

2、丰富载体,突出特色,打造社区文化新亮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文化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社区建立了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以及综合活动室等多个群众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推进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为进一步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举办

了社区象棋赛、婚育新风进万家有奖知识竞赛,并在社区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等学习,丰富了社区居民文体生活。

3、抓综治,保平安,打造社区和谐新体系:社区以完善居民自治,建立管理有序、建立文明祥和新型社区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平安和谐社区。一是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组建了卫生监督小分队、义务巡逻队、文明创建志愿者、帮教小组、调解委员会、等多个组织,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并制定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二是落实综治责任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达到综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综治普法宣传,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动员社区多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创建“无毒社区”、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日义务巡逻等多项活动,确保社区一方平安。

4、开展党员奉献日活动。以“亮党员身份,树党员形象,尽党员义务,建和谐爱民”为主题,组织发动党员在社区内广泛开展党员活动。社区党员本着“奉献、服务、互助、和谐”的精神,自愿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身特长和专业特点,无偿为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

5、丰富载体,突出特色,打造社区文化新亮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文化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社区建立了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以及综合活动室等多个群众文

体娱乐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推进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为进一步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了社区象棋赛、婚育新风进万家有奖知识竞赛,并在社区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等学习,丰富了社区居民文体生活。

2.社区特色工作 篇二

原始社会时期, 以部落为社会活动单元的生活方式, 决定了我们的祖先生活的地域局限性。这种地域局限性要求原始社区要通过一定区域内的共同生活教育, 来保证和促进种族或部落生存的延续与发展。在特定区域内, 对人们来说, 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氏族生活, 不论是工作还是各种仪式、典礼等都是一种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在处于萌芽状态下的社区教育中, 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是纯粹的、合乎实际需要的, 而学校教育的出现, 为社区教育增添了一种异化力量。形式化、组织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对模糊式的社区教育的冲击, 将其挤入社会犄角, 但社区生活仍然存在, 社区教育也不会消逝。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说:“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 我们不应当忘记, 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学校在当代已经不是进行教育的惟一场所, 教育范围已经延伸到全社会。

当今社会分工和全球范围内的社会重组, 使得各国把社区建设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社区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 成为人们终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场所之一。

2 特色社区教育的普遍特性

依据各国、各个地区社区发展的不同特点, 采取多样化的各具特色的非固定的社区教育模式, 是各国发展社区教育的一贯做法。虽然各国社区教育各具特色, 但还是有相同之处。

1) 社区教育是一种服务性的教育。社区教育的宗旨, 首先是为消除社区内的社会问题, 为建设和发展社区服务。由于各社区的地理位置、各类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以及人员结构均不相同, 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 因而对社区教育也有不同要求, 这就会使其在发展目标、重点、模式、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 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但其服务社区的性质不会改变, 它始终是以服务社区, 以社区需要为中心的。这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 社区教育的目标是以社区的近期、长远需要、当地各产业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的, 其生源主要是本社区的青年学生, 在对其进行社区教育的同时, 会鼓励学生毕业后留在当地社区工作和生活, 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2) 为当地各种年龄的居民提供教育机会, 既满足了各类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水平的需要, 也能满足失业人员学习新技术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的需求; (3) 社区教育为社区文化发展服务,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 开展有关国家政策、社区规划、娱乐文化等宣传教育, 以此满足了居民的精神需求。

2) 社区教育具有普及性特点, 美国社区教育主要依托社区学院完成, 日本则主要依靠公民馆。不论是社区学院, 还是公民馆, 都具有收费低、学生近入学的特点, 其教育成本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教育是较低的, 这是社区教育得以普及的重要条件。同时, 社区教育对象覆盖了人口结构中的成年人和老年人, 这是传统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在发展传统学校教育基础上, 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已成为世界各国普及教育甚至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3) 社区教育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这是因为社区教育担负着终身教育和大众教育的使命, 要求它在办学上要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从时间来看, 终身教育的理念, 使社区教育成为人的多次性和连续性的行为, 以此达到与生存的整合, 使教育形成纵向一体化;从空间跨度上看, 社区教育是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基层的教育, 它大大拓宽了教育的外延, 从而达到与生活的整合, 使教育形成横向一体化。

社区教育的对象因社区范围内人口组成的多样性特点, 使其社区教育的对象也变得复杂多样。受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就业状况、身体状况等因素也使社区教育形式面临着多样性的选择。

4) 社区教育是开放性的, 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接纳力很强的教育形式。首先, 社会发展要求社区教育必须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这种变化要求社区教育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容纳能力。其次, 特色社区教育的更新和社会需求及社会条件变化的速度是同步的, 或者说特色社区教育能在“第一时间”内对社会需求进行分辨, 社会需要将成为促使社区教育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诸要素转向的决定因素, 这种快速的“反应能力”就是其开放性的表现。

3 日本社区教育的特点

社区教育在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所担负的责任不同, 形成了社区教育的国家特色, 不同国家的社区教育呈现不同模式。

日本社区教育的起步虽晚于欧美国家, 但发展却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就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 整备了一套完整的社会 (社区) 教育体系, 它对振兴国家、促进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断进步, 新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 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潮的广泛流传, 日本社会 (社区) 教育越来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综观日本的社会 (社区) 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可以发现日本社会 (社区) 教育有这样一些特点和经验。

1) 通过立法推动社区教育的展开与深入发展

日本社会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促进全民社会教育的发展。相关的法律有《日本国宪法》、《教育基本法》、《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等。

日本《社会教育法》第3条对其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任务作了如下的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依据本法及其它法令的规定, 通过设置和运营奖励社会教育所必须的设施, 举办集会、制作与颁发资料以及其它方法, 努力创造环境, 以便全体国民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和—切场所, 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需要提高文化教养水平”。该条法令表明, 创造一个全体国民可以自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 是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说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有义务和责任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

日本有关社会 (社区) 教育的法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都市化、高学历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等社会结构的变化, 为使社会 (社区) 教育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日本会通过颁布一些新的有关社会教育的法令法规, 对“社会教育三法” (即《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 加以充实。1990年6月, 日本国会通过的《关于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措施的推进体制的法律》等, 就是对“社会教育三法”的充实与完善。

为使社区民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得以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在提高社区成员自觉性的同时, 相关的立法使日本国民懂得发展社会教育是社区必须履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力量应尽的义务, 这是日本社区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的最根本的保证。

2) 完善社区教育设施, 提高社区教育水平

社区教育设施是开展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在日本, 除了从事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 如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之外, 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发挥其它一些社会机构, 如青少年教育设施、妇女教育设施、终身教育中心以及社会福利设施、职业训练设施、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的作用, 吸引国民从事并配合社会教育活动。

在日本, 社会教育设施遍布日本全国各地, 其中有公 (国家和地方团体) 办的 (国立、公立) , 也有民办的 (私立) 和公民合办的。诸多的社会教育设施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 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社区教育设施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 日本建有大量高水平的社会教育设施, 这也是日本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3) 扩大社区教育对象,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水平

《社会教育法》规定, 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是面对地区内全体成员, 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 人生发展各个时期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这其中既包括针对年轻夫妇进行的家庭教育和育儿教育;还包括为充实社区内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而进行的青少年教育;更有为社区范围内所有成年人提供的适合其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成人教育;为社区内所有家庭主妇提供家政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的妇女教育;以及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所提供的各种社交活动与继续学习机会的老人教育等。

日本社会教育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从整体上来看, 日本社会教育的形式与方式方法有: (1) 讲座、讲演、座谈、展示等; (2) 函授及利用视听教育; (3) 学校开放; (4) 利用社会教育设施等。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是日本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它们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学习的要求。在这里人们可以根据各自需求和兴趣, 通过不同形式, 达到文化修养、职业培训、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知识更新、技术创新等目的。

由于日本社会教育的全员化、全程化及全方位化, 使全体国民的教养和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仅自觉接受社会教育, 而且逐渐兴起了志愿者活动, 利用各自的特长, 主动、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人们把参与社会教育的志愿者活动视作教学相通 (通过教育他人, 同时提高自己) 、个性展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 它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4) 强化社区教育, 促进经济发展

从日本发展教育的角度去探究日本经济腾飞的奥秘, 不难发现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走了一条“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发展道路。要想经济立国就要着眼于技术立国, 而技术立国的根本就是教育, 教育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柱, 它为日本的繁荣立下了丰功伟绩。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教育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现代化建设。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时刻反作用于教育, 不断产生新的、强烈的教育需求。正是这种教育需求促使日本社会 (社区) 教育进入了体系化、综合化的新时期, 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日本走向现代化的历程证明, 教育先行是经济腾飞、社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互动。这是日本社会 (社区) 教育提供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借鉴日本社会 (社区) 教育的成功经验, 对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区教育的历史演变和特色教育社区的普遍特性进行阐述, 着重对日本的社区教育特色进行了论述。

3.社区特色课程 篇三

【关键词】社区;音乐;听觉;启蒙

社区音乐作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服务于社区居民才能的提高。开展社区居民音乐特色课程有利于构建艺术社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社区建设与社区儿童艺术教育服务的关系

社区指的是一定区域、一定范围的团体,社区建设则指对社区的公共设施、居民凝聚力、社区氛围进行管理。艺术社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有组织的利用各种艺术资源开展提高全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社区。社区儿童艺术教育服务指针对一定区域内的孩子,以艺术文化为基础,开展普遍性、人性化、大眾化、本土化的艺术教育活动。社区音乐教育特指集合各种形式、主体、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一体,对社区中爱好音乐的居民进行音乐方面的教育,包括听觉教育和视觉教育。社区音乐具有大众性、广泛性、民族性、本土地域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有效的开展社区儿童艺术教育有利于建设和谐社区,通过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服务,可以儿童为桥梁,加强社区居民间的沟通与交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我国社区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社区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我国社区音乐教育一般由群众性的业余文娱活动、音乐社团活动、社区教育事业机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组成。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国社区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解,从社区儿童音乐教育推广、活动参与者、教育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就教育推广而言,得出活动形式主要有器乐、舞蹈和声乐占比比较大,超过70%,除此之外,部分还会有音乐欣赏专题讲座、音乐会和文艺汇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其参加音乐活动的意识比较强且动机明确。每次活动参与者为10~100的占比为90%左右。但是其每次活动并不都是有组织的,其中65%的都是无组织的,是自发形成的。活动参与者层次参差不齐,有的是刚接触,而有的则有六七年的练习时间。这造成其专业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教育资源方面,大都有没有固定场所,一般都为占用公共场所。在经费投入方面,只有10%左右社区有政府经费投入,而其余的则为自费或寻求社会支援。就培训资源而言,61%的没有专业人士参与,多数社区选择社区的音乐人才引导儿童音乐教育。20%的社会偶尔会有专业人士莅临指导,而经常有专业人士指导的社区则占19%。其余的大都为居民志愿者、社会专职音乐教师等。由此可见我国的社区儿童教育现状不容乐观。(2)社区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对现状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社区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政府经费投入不足、音乐教育缺乏地方特色、教育者知识薄弱等问题。其次,在开展社区儿童音乐教育时,存在缺乏地方特色的问题。社区儿童音乐教育虽然旨在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但是也应该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教育,彰显民族音乐特色。目前,社区音乐排练大多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与社区生活联系不紧密。

三、案例分析——以白云金碧新城社区为例

白云金碧社区在其小区内设立了幼儿园,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同时有专门的活动室,孩子可在其中充分玩乐。家长上班后可将孩子放到其小区幼儿园,使同小区的孩子互相认识,适应集体环境。教师通过游戏、表演、手工、绘画、舞蹈和唱歌等形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幼儿园的设立,白云金碧新城社区儿童音乐教育主办单位多元化、教学形式和内容丰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中有教师家庭授课、合资培训机构、独资琴行等,有的社区还会成立管弦乐团、社区艺术培训班,或以公办院校名义以不同的主题创办音乐培训班等,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其表演和模仿的能力比较强,首先通过听觉训练其音乐感官,从而在此环境下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由此,我们得出,在社区开展音乐特色课程有利于提高居民音乐素养。

四、我国社区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思路

(1)完善基础设施。社区在完善其自身建设的同时,应该注意加强完善社区音乐教育的活动场所和音响设备。社区的音像店、琴行、群艺馆、多媒体教师和演出团都是音乐教育的硬件资源,应多渠道、多途径的建设音乐基础设施。可根据社区地理、自然和任务环境,结合具体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办出符合自身本社区特色的音乐教育。(2)提高师资素质。儿童音乐教育质量由教育者的素质决定,可通过扩大音乐教育志愿者队伍、培养社区专职音乐教师、定期聘请专家讲座等来提高教师的素质。音乐教育志愿者大都为爱好音乐的人才,他们对社区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可通过选拔方式对志愿者的素质进行考核,选择水平较高的志愿者作为社区音乐教师。在此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培养成专职的教师,使其为社区音乐教育服务。通过聘请专家举行讲座,纠正平常教育的缺失,全方位的提高教师的素质。(3)开发特色课程。可根据社区特色开办舞蹈类的民族民间舞种和高雅的芭蕾舞;器乐类的打击乐器、管乐器、民族乐器和键盘乐器;声乐类的合唱、吉他弹唱和独唱等。还有视唱练耳、音乐理论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全方位调动社区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活动为载体,使儿童积极参与到器乐演奏、声乐表演和舞蹈表演中。通过与文化馆建立密切联系,汲取民间营养,指导社区音乐教育。(4)改革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多样化,可采用乐器俱乐部、音乐欣赏会、合唱团和奥尔夫音乐训练班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开展乐器比赛来吸引社区周边人参与进来,从而弥补教师的不足。结合社区儿童爱好在固定时间和场所举办歌舞音乐、民族音乐或交响乐的欣赏,使其在欣赏的同时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合唱团包括伴奏、指挥和声乐等技能,通过合唱团可加强社区精神凝聚力。奥尔夫训练可开发想象力、促进儿童协调能力。也可开办讲座、排练活动、个别辅导和沙龙等形式。

总之,社区建设和社区儿童艺术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培养社区儿童音乐素养有利于艺术社区的构建。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儿童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个别地区如白云金碧新城社区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可通过向其学习举办特色课程,促进社区儿童音乐教育发展。(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①刘楠楠.社区音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立[J].音乐大观.2014,9(1):167~169

②潘晶晶.重听觉巧模仿,铸就高效音乐课堂[J].天津教育.2013,23(1):60~62

4.基层社区党建工作特色 篇四

XX 片区在宜阳新区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 XX 党工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党建引领,集约共享”的思想,秉承“文化润民,片区如家”的理念,以“四联”工作法的创新之举,切实发挥“党建+群建”N 次方叠加效应,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现将片区 2020 年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扩大党建阵地

创新服务阵地

片区突出了“党建引领·集约共享”的思路优势和“文化润民,片区如家”的设计理念,将原办公楼打造为市民服务中心,将另外两栋片区用房打造为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服务中心。集党建和群团工作为一体,面积合计 1600 ㎡。以“党建+服务”为核心,以片区党群、志愿者为依托,聚焦党员群众多元化需求,最大限度拓宽服务中心功能,集服务大厅、退役军人之家、妇女微家、党员活动室、会议室、智慧健康小屋、四点半课堂、创工坊、心理健康服务协会、研墨轩、连心阁、舞蹈房、健身房等功能于一体。

二、坚持党建引领

优化 服务 模式

以“双进双服务”活动为契机,壮大片区服务力量,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结合片区在职党员多、驻片单位多的优势,片区将党员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为居

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便民服务,开创了“四联工作法”。一是组织联建,打造党建活动平台;二是党员联管,打造双向服务平台;三是活动联办,打造形象展示平台;四是服务联做,打造方便群众平台。以服务片区、服务群众、共谋发展、共促和谐、群众满意为目标,着力构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共同参与、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格局和服务体系,与市政府办、市卫健委、国调队等 6 个政府单位党组织签订了共建协议,开展了志愿帮扶、疫情防控、便民服务、人口普查等志愿活动 150 余次,党员参与率达 80%,参与活动人数达 6000 余人次,共建单位协助解决实际问题 12 个。

三、发挥党建+ + 群建

延伸服务路子

5.先锋社区党建工作特色做法 篇五

先锋社区始终坚持把维护和发展好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角点,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地推动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

1、开展了以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办实事为主题的“为民”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以“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宗旨,急居民之所急,想居民之所想,帮居民之所需,共为老百姓办实事56件。社区第一居民区中有一工厂,工业废水导致水污染,社区家庭支部将这一情况反映给社区后,社区和厂家协商,由工厂给居民送深井水喝,得到百姓认可。

2、开展了以帮助失业职工再就业为主题的“富民”活动。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再就业服务工程,采取自谋、推荐、社区介绍的形式,基本满足了就业需求。社区党组织为失业职工拓宽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多次组织参加区、办事处举办的用工洽谈会,组织参加各种就业培训班,介绍用工信息,共安置了百余人,为失业职工办理《再就业优惠证》210个。

3、开展了以综合治理,保一方平安为主题的“安民”活动。社区党组织与第一派出所联合搞治安巡逻,并开展了清理“三无”自行车专项整治,清查出租房及“无毒社区”活动。净化了社区的治安环境,确保社区治安工作健康发展,无重大违法犯罪,违法犯罪率为零。

4、开展了以活跃群众文体活动为主题的“乐民”活动。社区党组织以社区文化为链条,大力开展各项活动,社区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四支业余文化活动队伍,参加人员达上百人,每逢节假日、纪念

日,他们都结合形势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为居民演出,他们还多次参加公益演出,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

5、开展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主题的“便民”活动。各社区党组织为群众构建周到、便捷的服务网络,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建立了社区家政服务站,开展了20余项便民服务项目。

6.社区党员编织特色工作室队伍 篇六

**社区党员编织特色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成立之初由四、五名党员带领几名社区居民共10余人学习十字绣开始活动,至今编织队伍已发展到50余人,其中党员近20名,社区居民30余名。

两年来特色工作室以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为己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一是开展编织技能培训、交流和学习。全年开展培训活动5次,邀请编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共培训300多人次。二是编织作品展览。今年开展编织作品展览4次,展出作品200多件,并由居民代表和相关部门代表组成评审团进行评选奖励。同时,还多次参加市、区妇联组织的各类编织比赛,都取得很好的奖项。三是开展弱势群体慰问。今年,特色工作室利用自己的特色,组织关爱残疾儿童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将一些实用的编织作品送到了社区部分弱势群体手中,共慰问了5名残疾儿童、10多名空巢老人。四是帮助居家灵活就业。党员编织特色工作室积极鼓励、动员和吸收社区流动妇女、失业妇女、残疾妇女参加编织学习,在市区妇联的帮助下,居民的编者品已成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目前已创造经济收入6000余元。

7.社区特色工作 篇七

1 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的产生

随着经济发展, 从前旧的以大医院为中心, 小医院跑龙套的医疗模式远远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需要。在中国, 这种“看病难, 看病贵”的矛盾愈演愈烈。《柳叶刀》曾罕见的用一篇文章来描述中国的医疗矛盾是多么的暴力和血腥。西方人称我们为“这辆飞车似乎靠一个漏了气的轮胎来支撑整个民族的健康”。这也难怪, 因为西方, 尤其在英国的医疗体制里, 基础医疗才是中流砥柱。这个基础医疗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构成的, 全国99%的居民都通过这种医疗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健康, 它建立了医患之间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 避免了医患矛盾, 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新的医疗模式。

在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前提下、还要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来本土化。不能生搬硬套, 不能教条, 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的产生和发展只能依靠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不断的与时俱进, 不断吸取经验教训, 不断的总结完善来实现。

2 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2.1 政府大力支持, 规模已经形成, 覆盖绝大多数人群, 投入逐年增加

以北京房山为例, 近10年来, 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逐年增加。政府投资3.5亿元。北京市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已经基本建成, 30个中心及其直属的243个卫生站, 业务用房面积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在285个社区卫生团队的努力下, 社区卫生服务几乎覆盖了该区的全部常驻人口, 全民建档率85%。截止到2007年7月31日, 全区16 085人次享受新农合直接报销, 金额1 902万元。以上数据彰显了政府对社区卫生的大力支持[2]。

2.2 全科医师少, 公卫医师缺乏, 一牧千羊

以武汉为例, 全市常住人口为9 785 392人, 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 七个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在岗人员总数5 535人, 医患比为1∶1 760。临床医师占在编在岗人员的28.18%, 护理人员占在职在岗人员24.46%, 医护比例为1∶0.88;公共卫生医师占在职在岗人员的4.03%。以上数据突出的表现为全科医师少, 公卫医师缺乏, 人手不足。

2.3 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逐渐增加, 医护工作量逐年增加

近几年来社区医疗服务越来越为人民群众所认可。仍以武汉为例, 2006年社区卫生服务门诊总人次的增长率为30.45%, 公共卫生服务方面, 家庭档案建档数、计划生育咨询指导人次数的增长幅度较大, 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54.02%、49.12%。医护工作量目前还在以较快速度逐年增长。

3 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景

如同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景是走出来的, 是干出来的, 是更好的为群众服务成长壮大起来的。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要用科学的方法, 采用绩效评估的方式, 发现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查缺补漏纠错[3]。务必要通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所产生的绩效和效果进行及时评估, 务必要全面及时地分析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得与失, 务必要及时总结政策落实情况, 务必要及时调整政策措施, 以达到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的发展。

4 小结

只要我们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广泛、联系群众方便、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优势, 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当前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还能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 大型医院为后盾, 预防、保健为支援的新型高效低耗的卫生服务体制。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便民利民, 为民服务的可持续的卫生服务体制。坚信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必将如大树一样支撑起整个中华民族健康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张文佳.英国全科医师与全科医师教育[J].中国全科医学, 2001, 20 (5) :60-61.

[2] 房山区卫生投入和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及发现的问题[S].2012.

8.美国社区学院管理特色借鉴 篇八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美国的社区学院初创于19世纪末期,前身为“初级学院”。1896年,出于“各得其所、各司其职”的考虑,芝加哥大学校长哈伯率先提出改革设想,把四年制大学分割成“2+2”两段,前两年叫“初级学院”,后两年叫“高级学院”。因为初级学院大多设在社区、服务社区,因而又被称为社区学院。

眼下,美国的社区学院已达到1177所,其中988所是公立社区学院。仅2010年秋季,全美社区学院的注册入学学生便达到1510万,社区学院教育已占全美高等教育总规模的46%左右,为美国的经济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

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社区学院瞄准当地社区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需求,以社区、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依托设置(调整)专业、确定课程内容,有效保证了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从而避免了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脱节。

在教学模式上,大都“就地取材”,紧密贴合社区实际。如让学习法律的学生到社区法院、检察院、监狱及律师事务所实习;让学习工商类专业的学生到本地工商业部门、市场等调研、实习;让学习社会学的学生对本社区的吸毒、贫穷和犯罪等现象进行调研分析,撰写相应报告。在教学手段上,社区学院则充分借助当地政府提供的网络资源、远程技术和通讯平台,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服务系统,全面拓展教学时空,方便学员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课程。

社区学院的治理模式。综合考量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其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一是自“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大量缺乏一技之长的军人复员回国,就业需求旺盛;二是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居高不下;三是美国经济的腾飞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它们共同促进了社区学院的飞速发展。

为鼓励和促进社区学院发展,美国法律明确规定社区学院属于公立性质的教育机构,归由地方管理,并将其职能界定为主要提供社区服务和继续教育的社区教育机构和学习中心。

从管理体制上看,美国的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事务。在联邦宪法的框架下,各州治理社区学院的主要依据是州宪法。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教育政策,适用于对本州学校的管理。各州统一设立州议会、州政府、州法院三个权力执行机构。在学区教育管理方面,州议会是州最高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本州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责任、常规要求和基本技术要求,衡量教育进展的标准等。州教育委员会则依据本州宪法制定有关社区教育的具体方针政策。

管理上的归属,决定了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来自州政府和当地税收。其中,39%来自于州政府的税收,18%来自当地政府的拨款,30%来自联邦政府,其他主要来自校友捐赠、企业资助和学生学费。社区学院对本社区的学员收费较低,大约只有四年制大学的5%,而对于非本区的学生收费则要翻番,以促使学生就近入学。

对于教学管理,美国社区学院一向以严谨治学著称。他们对师资队伍把关严格,专职教师必须取得州政府颁发的教师证书,入职前必须有职业教育的实践经历,而兼职教师则普遍需要来自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等。过硬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育质量,学生学以致用,超过70%的毕业生都能找到满意工作。

社区学院的美国特色。美国社区学院的特色很多,总体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鼎助,学费低廉。近百年来,美国政府先后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律已达150多部,其中,《莫里尔法案》《史密斯—休斯法案》《职业教育法》《卡尔·伯金斯法案》等具有划时代意义,为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是立足社区设置课程。专业及课程的设置贴合社区的年度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契合当地工商业需要和就业市场趋势,及时增删专业、更新课程,以满足生产发展及科技进步的需要。社区学院不仅生源来自本社区,而且鼓励学生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服务社区,建设家乡。

三是无障碍入学和学习。社区学院普遍低费注册入学。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民族、性别等,只要注册,即可入学;授课方式灵活,有全日制、半日制、夜学制,及周末和寒暑假的假期课、远程教育课等多种形式。

四是证书全国通用。美国的社区学院大都建立在全国的市县和小镇,地域性较强。各州的教育虽然看似“各自为政”,但不管在哪一所社区学院获得的职业证书,都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州通用。

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美国的社区学院成功地走过了百年历史,形成自己独到的特色,成为美国高素质劳动者主要的培养培训基地,以不可比拟的优势受到美国社会和国民的赞誉。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很大的人口大国来说,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借鉴。

提高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契合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职高专教育在学历上已难占优势,难有吸引力。而一味希望通过呼吁用人单位“人才低消费”来给高职生提供机会,显然很不现实。所以,高职院校要舍得摒弃学历情结,与时俱进地调整办学定位和育人思路。学校在办学定位上要立足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差别化的学费“杠杆”和就业优待吸引本地生源就读。

而国家在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管理上,亦应逐步过渡到以省、市、县地方政府为主,增加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围绕本地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较好的人才培养业绩和明确的服务指向,争取本地企业的支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主动合作。在办学职能上,不只要专注职业教育,更要逐步覆盖到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补偿教育乃至闲暇教育等。

以就业提升吸引力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出现发展瓶颈,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步入恶性循环也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常常自豪于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在校生的体量分别占据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就业率领先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办学条件面貌一新等表象。然而,无法回避生源逐步萎缩、吸引力长期缺失,领导子女和职教办学者、管理者子女不读职教等现实尴尬。原因何在?根源在于育人质量不过硬,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低,社会信誉差,导致学生不愿读、家长不认可。

要想破解困局,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育人质量、严格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有证者”待遇等三个根本性问题。提高育人质量的前提是职教师资待遇提高、准入门槛提高,以好的待遇吸引优秀师资,以优秀师资保证育人质量;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待遇的前提是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在法律层面提升“有证者”的待遇,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人人向往的“体面”教育。

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宽进严出”制度。如今,在高考适龄人口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容量与现有的高考人数出现倒挂,普遍出现生源不足、“吃不饱”现象。部分省市为了满足高职院校的招生需求,竟然批准高考成绩只有120分(平均每门不足30分)的学生入读高职,不仅败坏了高职声誉,也使得“按分录取”名存实亡失去意义。为此,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不设门槛的自主招生便成大势所趋。

同时,为了确保育人质量,鼓励学生自由学习、自主学习、努力学习,职业院校必须实行“学分制”和“宽进严出”制度。学生选修和必修课程的总成绩达到规定的学分标准,可以不受学制所限,提前毕业。国家通过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来保证获得职业院校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同学可以享受相应的待遇,未能获取必备证书者则不得被用人单位录用。

上一篇:中学生期末诚信考试主题班会方案设计下一篇:门诊护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