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2024-10-26

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共10篇)

1.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篇一

加强德育建设提高德育实效性

南兴镇清坭小学蔡武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一、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原则等,并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党给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了我国教育的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还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江泽民同志更充分地指出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历来都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作为学校,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党给学校在新教育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和战略任务。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学

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将满腔的热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接班人。

二、端正思想,以德育为首,将学校德育教育摆在首要地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和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就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将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

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的首要位置,体现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合理构建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网络模式,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把德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日程上来,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合力网络,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注重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信息。只有通过领导重视,才能保障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和多渠道途径,也才能体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全员参与德育教育,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仅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邓小平同志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是指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是小平同志对教师作用的概述。“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从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大德育观念的引导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精髓,学习中央八号文件有关精神,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大德育观念意识。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育人水平、政治素养以及师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与教学成绩等同起来,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而不是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优劣。③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确立教师中的典型形象,并以此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典范,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蜡烛”精神。④推行德育“教师首任制”。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通过教师首任制的推行,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思想,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全程育人,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尤其是作为德育教育,应该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推动德育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甚至在游戏中,受到感染,潜移默化。首先: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通过学科知识的教育,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其次,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要体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转变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德育信息。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通过有意识的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壁墙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要使德育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合理的德育教育,也才能体现出德育工作实效。

三、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出的“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在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1、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强教师育人观念,在推行德育首任制的同时,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不懈地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多形式的。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感染性;最后,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总的说来,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因此,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有利于学校推进德育教育工作。

3、搞好德育主题教育,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按照序列化的要求,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通过树立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比如:利用好“校风建设活动月”主题活动,搞好学校三风建设,利用“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精神等。

四、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学校部门,应该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希望。作为学校,应该理解家长的要求和想法,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家长正确教育下一代,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

1、抓好家长学校工作,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工作。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回家后的表现,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要理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途径,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学习,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这些想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同时,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也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但仅仅限于沟通交流,远远达不到德育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①让家长走进校园。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在其它时间,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加以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②让教师走进家庭。通过教师的家访活动,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促进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它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学校教育中,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篇二

1. 道德榜样身边化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初级技术性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场的变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劳动者。这里的“品德高尚”,是道德培养的标准,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却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的中职学生。那么,运用什么教学策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呢?

笔者从树立道德榜样做起,用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来教育学生。平时,社会上树立的道德模范、感动人物对中职学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于是,我把道德榜样的范围缩小了一些,从向身边的道德榜样学习做起,让学生发现原来榜样就在身边,只是榜样身上的优点没有被自己发现而已。

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爱岗敬业”之前,我有意识地跟随学生进入学校实验实习室和实习车间,仔细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从中发现有一些按照职业工作者的身份来要求自我的学生,他们认真、细心,严格按照实习要求规范操作,按实习章程谨慎办事。我就用相机把这些学生的工作状态拍摄下来,然后制成幻灯片,在讲授“爱岗敬业”时加以展示。其他学生看着模范学生真实的实习照片,是从心底里佩服这些学生的,并且意识到只要对自身严格要求,人人可以成为道德榜样。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学生明白原来榜样随处可见,人人可为榜样,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太大的差距,只是努力程度不同而已。

2. 道德涵养点滴化

古人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启示我们,要重视身边的小事。中职学生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高尚品德的养成是从小事抓起的,德育学科作为学生道德修养提升的主渠道、主阵地,就应义不容辞地履行其义务。于是,我强调“小事非小”“细节决定成败”等道理,教育学生从日常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例如,上课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请假。一旦发现学生有迟到现象时,我就想办法查清学生迟到的原因,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3. 教学内容浅显化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偏重于理论性的说教和抽象性的论述,这些内容在学生心中即“高大全”“假大空”,与学生现实生活 相脱离,根本无法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或道德困惑,因此,常常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再者,德育教材更新的滞后性,教学内容与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脱节,加上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致使教学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成为“空中楼阁”,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为空谈。于是,我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重新分类整理,引进了时代感强的教学案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像《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法律部分,其法律知识点过多、过细,难度偏大,教师把握起来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学生了。对此,我改革教学模式,取舍教学内容,明确哪些内容是必修,哪些内容是选修,哪些内容应摒弃,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精细化、浅显化。

例如,在讲“犯罪的内涵”时,我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例”: 2002年6月凌晨,两个14岁的少年在进入蓝极速网吧时受阻,因为门前写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于是,他们怀恨在心,对经常在一起玩的17岁“姐姐”陈某说: “我们去烧网吧。”陈某说,“小心点”,并给了他们5块钱。两个“弟弟”用这些钱买了1升汽油,趁没人的时候点燃了网吧门口的红地毯,25条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3.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篇三

关键词:中职学生 客体 对象性 现实生活

一、德育的客体对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启示

1.客体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体是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即实践活动的对象,具有物质性、对象性、矛盾性。从物质性来看,客体是除人(自然人、组织)之外的具体的实物或者抽象的客观存在物;从对象性来看,客体是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从矛盾性来看,客体是在认识过程中的矛盾或问题。

2.德育的客体

德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的实践活动,德育的客体是指主体的思想认识水平,它符合客体的物质性、对象性和矛盾性,既包括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也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物,即物质性;它是德育这一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对象性;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解决的矛盾或实际问题,即矛盾性。可见,传统的德育客体学说认为德育的客体是受教育者是不科学的。在传统理论的影响下,德育教育将学生作为灌输的工具,作为被动接受者,严重制约了德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启示

中职学校的德育应摒弃传统的客体论,重新审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应把他们作为主体平等对待,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应做中职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信任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成为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待人接物,成为“四有”新人,做个知法守礼的合格公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样,学生自然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学生用优良的学习成绩回报教师,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德育的客体性对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启示

德育的客体性是指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根据时代要求,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制约人们主体性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对象性、制约性。

1.主体的思想认识水平有自身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思想认识水平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呈螺旋式向上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曲折性。中职学校的德育必须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性和生理特点开展教学,必须和初中生德育和大学生德育相区分,建立与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接受力。

2.主体的思想认识水平植根于现实社会

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是一张白纸,不能任由教育者书写。思想认识水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其自身的现实基础。德育教学内容必须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可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蒙蔽学生,否则德育将会被学生抵制。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学生实际,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并让中学生从中找到解决困惑和问题的对策,向学生传授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课教学的生命力。

3.主体的思想认识水平制约着主体的认识能力

一方面,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及个性开展德育,发掘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否则德育将演化成流水线式的生产;另一方面,教育者应主导德育教学过程,毕竟教育者在学识、社会经验方面占有优势,完全的受教育者中心论、受教育者残缺的自我意识会将主体自由置诸脑后。因此,中职德育教师应有深厚的德育知识与理论素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提高德育理论水平。例如,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注重学习国家政策、法律,了解社会时事,同时,对德育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掌握要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对中职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解答,对社会上不断涌现的、使人困惑的新问题做出前瞻性的回答。同时,中职学校要正视学生德育知识底子薄、纪律性差的客观实际,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让中职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永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及客体性再认识[J].教育探索,2010(3).

[2]刘宝民.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王海闽.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探究[J].林区教学,2013(7).

4.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篇四

----以文山州财贸学校14级营销班为例

钱蛟杨

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换句话说,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而提高实效是德育工作充满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为此,我们要正确分析当前德育工作现状,把握时代特点,从德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影响德育实效的问题分析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学校德育较封闭的参与方式间存在反差 当代学生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社会氛围中,接受着广泛的社会信息。开放的大势一方面使人们增强了商品经济观念,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也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准则,再加上文化市场上不健康的东西一度泛滥。而学校相对而言,就像是一片净土。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但在家庭中、社会上却耳闻目睹了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因此,学生道德品质受到腐蚀,纯洁的心灵也受到污染。所有这些都不能单纯地责怪孩子,也不能简单地埋怨老师的思想工作不力。老师不可能把学生关在封闭的校园里,校园的围墙实际上已经坍塌,八面来风拍打着教室的门窗。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商潮中显得单薄、脆弱。这种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经成为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反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学校德育全面育人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畸形目标间存在反差 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家庭教育由于家长素质及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导致了畸形发展。这二者间的反差影响了学校德育的质量。许多家长重智轻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质需求上舍得大量投资,但在孩子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上却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深信棍棒之下出秀才;有的家长埋头于个人事业,或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根本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学习状况,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托”给教师;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社会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什么孩子的全面发展,统统置于脑后。更有甚者,由于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质低下,耳濡目染的学生自然也就“近墨者黑”;溺爱型家庭的孩子抓住父母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盲点和矛盾,在道德修养之路上不断下滑;粗暴型家庭的孩子惧怕家长,养成孤僻、急躁、自卑的性格,家长的暴力手段,反而把孩子推向了社会的阴暗角落。

(三)变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观念间存在误差 在育人观念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造成当代学生思想观念的现实性、超前性与教育者的“怀旧心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种在育人观念上的“落差”带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重困惑”。今天的教育者(包括家长在内),大多是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思想文化封闭、生活条件清苦、社会变革并不强烈的时代走过来的。这种时代的烙印无疑影响着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以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而今天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崭新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都无时无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就必然带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育人目标期望值上的差异。此外,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繁杂,随意性较强,其评价机制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等。

二、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一)构建一体化、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过去,我们往往把德育工作的目标定得“高、大、空”,脱离学生实际,要求过高过急,欲速不达。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讲到中学、大学乃至成人,不分层次,统一要求。这种缺乏层次的道德目标不能很好区分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既高又空,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其后果是:在德育过程中,重道德认识的灌输,轻道德体行为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和塑造;在德育效果上,学生主体由于面对过高的目标要求,很容易培养这样一种学生,他们在学校时能自觉按学校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到社会上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是个“差”学生,形成虚伪的人格。

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围绕德育的总目标,有计划、按阶段、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德育过程成为一个多阶段、多层次、多梯度、依序进行的系统工程。即在道德认识上,要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道德情感上,要求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在道德意志上,要求由无意到有意,由不自觉到自觉;在道德行为上,要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另一方面应对照德育的总体要求,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使德育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如“学会关心”教育,可分为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祖国、关心自然环境。在小学低年级段,关心他人的教育可具体为:关心父母亲人,关心教师,关心同学,小伙伴友爱互助;关心集体的内容有: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知道集体的力量大,知道在集体中要守纪律,知道在集体中要想到他人。关心自然环境的教育要求有:关心家庭及学校的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公共场所卫生。关心国家要做到: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自己的祖国,知道国旗、国微、国歌、首都等,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素质 全面更新家长的人才观。在我国,现代考试和人才选择的制度为人才的选拔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但是这种选择制度使得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名牌大学,长大后才会有“出息”。于是,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他们要求孩子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更严重的是把孩子学习质量的变化视为孩子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来说,面对家长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面对日益严格的标准化考试制度,每天的学习过程成了冰冷的科学知识的灌输,每天必须面对浩如烟海、题型复杂的选择题和判断题,深深地感受到了自我主体性的丧失,从而对社会和家庭的温暖视而不见。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新家长的人才观,使之重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用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学校德育目标在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孟子说:“教者必以正”。而活动能集中体现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我们通过组织有特色的班队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如校园之声、红领巾服务队、演讲赛、诗歌朗诵会、社会调查、体育竟技等来激励、培养和促进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在活动中,还可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增强体质,使他们人格中的积极成分不断得到发挥,品格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强化学生德育的实践体验

体验性教育是指以实践体验为主,促进心理体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在德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耐苦、耐挫精神,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不爱惜劳动果实。因此体验性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日本就很重视这样的的教育。一是要求学生都要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二是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社会的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三是每年都有7到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转化学生体验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这值得我们借鉴。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要在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下,有计划有目的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阵地和途径进行各种体验性教育,使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从“你该怎样”向“我该怎样”转变,从而真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四)开发家庭、社区内潜在的德育功能

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内各种潜在的德育功能,扩展教育范围以增强德育效能是近年来德育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家庭、社区联手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5+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5.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五

公主岭市朝鲜族学校高志刚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实效不高,因此,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势在必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新方法,拓宽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学习竞争加剧,先天不足又加上后天刺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问题已不容置疑地融入德育工作的范围,成为与政治并重的德育课题,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德育工作的新特点,必须高度重视心理疏导。结合德育工作实际,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途径,把德育融入在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和学生实际生活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贯彻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

(二)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

(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四)、与各科教育活动相结合;

(五)、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六)、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七)、与指导家庭教育相结合,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八)、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用高尚的师德塑造优秀的“生德”。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上,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明是非、辨曲直,知荣辱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

对青少年的教育,如果是“学校抓得紧,家庭放得松,社区

空对空”,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和持久的教育效果。我们知道,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内容、方法、方式以及教育主体上,都是各有特点,难以相互替代的。如果将他们协调,取长补短,就必然会产生多渠道教育影响的整体效应,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最优效果。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形成三方面教育互促互补的效应,就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

三、校园文化是环境育人的有效途径。

实用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科文化都有他自己的式样,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安排。”优化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它的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学生潜在地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绕开意识的障碍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虽滴水击石,润物无声,却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鲜明的指向性,进而造就校园群体的共同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校园内,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遵循高品位的原则,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处于其中,感到“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以我们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布置时,做到高标准、高品味。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过程。师生齐动手,发挥集体、个人的积极性,达到优化育人的环境。

四、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培育师德典型。

教师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他的人格力量方面,然后才是知识、学问,只有他们能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才能真正为人师表,积极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作用,在学校尽快形成“不追歌星和影星”,自觉学英雄、学模范见行动的风气。这样不仅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也培育了典型,我们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师德典型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

五、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通过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加上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学习讨论,我们达成共识,那就是学校应以德育为首,学生应以学会做人为首,必须使学生不成才责成人。我们应该也有理由坚信人人都有闪光点、人人都有可塑之处,要确立成才须先成人的德育目标,让德育先于智育的发展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当代的“绅士淑女”。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当成资源来开发,不能过于整齐划一,对于后进生更要倍加呵护,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总之,如果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治校、超前认识,明确德育为素质教育之首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体现个体价值,全方位创造学生成长的环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教育工作者无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措施,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公主岭市朝鲜族学校

6.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篇六

【摘要】《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有效性教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认真总结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意见》要求德育课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然而,据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课堂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的现象。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强调教学的生活化,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正如陶行知所说:“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德育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内容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接受,只有和生活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做生活中真正的有心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活,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在讲授《项目三人生重知己万里同一乡》这一课的介绍礼仪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他的做法,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做法进行点评。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德育课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还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去,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比如,我在讲授《会面礼仪》时,每组选两位同学扮演我指定的角色表演握手礼,其他同学仔细观看并发表意见。整堂课师生始终置身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要考虑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创设的情境已游离于教学之外,只追求表面形式,那么就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探究活动。“所谓探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或学习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依学生的能力、性别等因素,通过同学间和师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等,以提高个人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因此,我都会用好每一课的“事实聚焦”实施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了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请一位学生给其他同学讲述这个案例,其次,我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再次,选一位代表发言,最后,我总结学生的合作探究结果。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塑造完善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养,达到教学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有效结合。

四、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有独创性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恒心、一丝不苟等闪光点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课堂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项目三珍惜在校生活,奠定终身学习基础》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如何进行校园生活规划,然后我再对学生的规划进行点评。同时,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的教育观来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去做学习的主人,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科学文化技能,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等。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陆璟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日中国教研(2008-5)

《教育部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出台》教育部网站

《引生活之源活课堂之水—— 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云和职技校风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12月10日颁布执行

7.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篇七

一、课程中渗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课程中渗入德育工作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职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文化修养的人才。在中职院校中对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进行道德教育,是现代社会人才选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中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课程实施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心灵熏陶,使学生在课程知识的学习氛围中情感得到升华。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已经基本成熟,对于事物的判断已有自己的情感投入,所以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

(二)课程中渗入德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场所,在中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德育教育,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例如,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情境展开画面想象,通过与自身审美能力的结合,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树立音乐的形象。学生之间存在个性的差异,以及所处的音乐欣赏环境不同,所以不同的学会会形成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样的教学手段,会直接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高创新的能力。

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与发展性的措施

(一)结合社会现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现在我国中职院校教育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职院校都有开展相关的德育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规划等。学生都存在个性的差异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实施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因材施教。在具体的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体现出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深入接触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创设德育环境

在中职院校中,德育工作者要了解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发展动态,提升自己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学生的管理技能,定期接受岗位培训,保证在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向有先进德育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请教工作经验。在德育工作实施的时候,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德育工作方法,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积极的德育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通过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

现在的网络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普及,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信息中涉及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而网络信息也由此滋生了很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容,中职院校的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网络知识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教会学生区分网络信息的利弊的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很多学生没有勇气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利用网络渠道对个别学生展开德育教学。中职学校的学生因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很多学生性格内向,没有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的勇气。计算机网络聊天为这些学生创造了一个发表观点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建立一个班级讨论群,组织班内的学生在群组里畅所欲言,积极展开与教师关于知识问题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德育工作的渗透提供便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了解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德育工作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结合社会现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优化德育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德育环境。利用现代化设施把德育教育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摘要:中职院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德育教育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主要通过分析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探讨德育功能的实效性和发展性,旨在为我国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发展性

参考文献

[1]吴轶诚.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与发展性初探[J].科教导刊,2011(4).

[2]曹爱军.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8.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篇八

关键词:前提和基础;关键;重点以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319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途径日趋多样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差异很大。中职学生普遍对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专业课比较重视,而对不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德育课一般缺乏兴趣,同时中职学校依然存在对德育课重视不够,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厌学心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开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能有效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三贴近”原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切实以为,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进一步增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贴近实际”就是要求德育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就是要求德育课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就是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要求德育课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三贴近”原则,把“三贴近”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尤其是要落实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把握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学习特点,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处于15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上,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职生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通过中考,他们以相对较低的文化课成绩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学习上,他们大多数人虽然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层次较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心态较为消极,缺少学习方法与策略,缺乏恒心与毅力,往往浅尝辄止,稍遇挫折即丧失学习信心。

中职德育课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学习特点,既要看到他们在整体文化知识素质以及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偏差,也要看到他们在动手操作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长处,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规律,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设计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德育活动主题,课堂上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点

现代教育崇尚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人角色,教师的作用是主导、组织、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获得知识、习得技术、发展能力的主体;是体验、感悟、觉醒的主体;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矫正、自我发展的主体;是运用知识和技术、自主实践的主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归根到底,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的作用,首要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自愿、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从传统的“演员”角色成为“导演”,当好“导演”,把学生变成角色,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变成引人入胜的“剧情”。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去质疑、去体验、去探究。凡是该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做;凡是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做。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和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对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反之,若教不得法、学无章法,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另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德育课目标的重要手段。

德育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改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内容,整合、优化组织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校园显性及隐形文化资源、社会德育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钱可铭.论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优化[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2]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

[3] 邱练新.遵循“三贴近”原则,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J].广东教育:职教,2012(3).

9.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篇九

税执法水平

2005年是落实“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我局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大力提高税收执法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监督办案能力,全面推动##地税事业上新水平。

一、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确保圆满完成各项收入任务一是加强计划管理。将省局下达的税收收入及社保两费任

务,科学合理地分配并落实到征收单位。建立计划调整机制,按照序时进度,及时、足额、均衡组织入库,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二是认真抓好重点税(费)源监控工作。实现对全市年税

10万元以上企业进行监控,并对住宿餐饮、建筑安装、交通运输、娱乐、房地产开发等五个行业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税收管理,在县一级基层分局(管理分局)实行专人、专业管理。同时,健全完善重点费源档案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保费征收管理工作。三是深入落实收入形势分析报告制度。将经常性的综合分析与专题性的税源分析有机结合,深入调查研究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探索应用税收调控手段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组织高度化的作用机制和可能途径。四是建立组织收入质量考核机制。认真落实《福建省地方税务系统组织收入考核办法》,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和谐的发展。计划在全市开展税收收入质量检查评比工作,力争收入考核能达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从而促进各级地税部门强化收入质量意识,自觉提高收入质量。

二、大力提高税收执法能力,推动依法治税水平上新台阶一是完善税收管理员制

度。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职责,明确分工,分类管理。抓好税管员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税管员业务素质。因地制宜,推进能级考评办法,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以岗定责、以责定能、以能定级”的精神,以此调动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达到奖优罚劣,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在各地探索试行税管员制度的基础上,制定较为规范、统一、操作性较强的全市税收管理员制度。二是全面推行纳税评估。做好2004年我市试点单位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在省局纳税评估软件投入使用之前,做好人工选户信息收集和预警值提示工作;抓好纳税评估数据采集录入工作,确保计算机纳税评估工作的顺利运行;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程序和有关文书。三是继续夯实征管基础。巩固计算机民主评税成果,对计算机民主评税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调整、充实、完善。加强发票管理,着重开展定期和或不定期行业专项检查,特别是加强对房地产、建安、住宿餐饮等发票使用情况检查。加强税务登记证管理,开展验证工作。严格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和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在验证过程中认真审核,该注销的要办理注销,该变更要办理变更,查无下落应且无法强制履行纳税义务的,应转为非正常户进行管理。密切与国税、工商等部门配合,做好与国税联合办证、委托代征等有关涉税事宜。加强欠税管理,从2005年1月1日起,对纳税人的欠税实行向社会公告制度。推行网上申报、电子申报,优化纳税服务。四是加强薄弱环节税收管理。完善医疗机构的税收管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医疗机构单项税收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建筑安装和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组织做好一年一度企业所得税和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继续抓好高速公路重点工程税款的跟踪管理和委托代征工作。根据近几年市政建设的发展,提出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调整的可行性报

告,及时建议政府调整土地使用税的土地等级范围,挖掘土地使用税收入潜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印花税核定征收比例,加强印花税管征。继续强化社保“两费”征缴工作,加强部门配合,将参保缴费的强制性与个人的受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调动职工参保积极性,同时加强调研,为“五险”合一作好准备。五是强化稽查职能。按照“一级稽查”体制,实现市区地税稽查工作的统一稽查选案、统一稽查实施、统一稽查审理、统一稽查执行、统一执法口径,提高稽查效率。继续推进稽查单位规范化建设,着重在提高稽查办案质量上下功夫,使稽查案件取证充分,定性准确,保持稽查案件复议的100维持率和行政诉讼胜诉率。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深入开展旅游业、装璜业、广告业、中介机构、行政事业收费单位、部分市属重点企业以及举报案件等各类专项检查和专案检查。继续加强稽查办案向联合办案转变,建立健全国、地税联合办案机制,加强

与公、检、法等部门的配合,形成协税互税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10.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篇十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中等专业学校 胡旭峰

摘 要:本文就职业中学德育课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多媒体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一些具体尝试。

关键词: 多媒体手段 有效教学

正 文: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的学习、存储和利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德育课肩负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是我们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德育课程,主要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哲学等知识,由于其理论本身比较抽象枯燥,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也很单调,黑板加粉笔。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就能够把抽象变具体、枯燥变生动,从而做到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撞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德育课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和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如讲解国家、宗教、民族、货币、商品等有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时可以用采用投影、录像、多媒

体计算机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乐学落到实处。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如:我在讲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时,通过观看flash《笨人吃饼》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甚好。

二、动态教育,突破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抽象的理论知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无论如何讲,甚至反复讲几遍,同学们还是不易理解,想象不出,事倍功半。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化难为易,使难点由抽象变为直观。如在讲货币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利用计算机教学把货币的形成从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货币→纸币等以时间先后次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货币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既掌握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三、交互合作,清晰反馈。

学生如果更多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情景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对于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可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对整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对比自己和老师、同学解决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反思,学会思考和运用。如:“个人收入的分配与理财”一章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景,模拟具体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费情况,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什么是正确分配和消费观,辩论是否有钱就可以任意消费等问题,这样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地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

四、愉快重复,克服遗忘。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制力较差,对感兴趣的知识就愿意接受,不感兴趣的知识就不爱学习。即使强迫他们记忆,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几天后就会淡忘。利用挂图、投影教学,画面既不会动,又没有声音,只能靠老师的语言去解释,时间长会给学生造成厌倦感和疲劳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图像、声音、动画、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意无意地对知识进行记忆,且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记得快,且记忆时间较长,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因材施教,各取所需。

传统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来说,就存在很大差异,且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而自制力差的学生,就要走神、溜号,听不进去。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就必须加强教材的弹性,但目前所有学生用的都是同一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会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材。如在 “我国的国家制度”一章中,有美、日、英、法、德等各国的国体、政体、国家职能和国家结构形式相关资料介绍,“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一章有各种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外交策略的资料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需要。

六、扩大容量,提高效率。

在讲“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这一章,可以通过因特网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将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的产生、种类、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方面一一罗列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教学中适合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的个别差异,创造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地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不同问题,大家分头获

取信息,找出答案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七、化解抽象,激发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生动形象的学习材料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领会。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商品这一课时,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态曲线图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药品经营企业年度试卷下一篇:与公司同命运共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