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4-09-11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共11篇)

1.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一

1 审美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

数学的发展正是由于人们对于数学美不断追求而造就的成果。追求表达的简练、方便, 人们发明了数学符号, 对某些命题的证明, 人们力求完整、简练而进行不断的改进。改变数学的教学方式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而实现了数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依据数学美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数学美的特征, 有利于学生根据美的标准来发现问题。数学的美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无处不在的, 例如数学中美的代表之作, 黄金分割。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 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 即将整体一分为二, 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 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 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 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而在现实当中, 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或是近世纪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都与0.618这个数字息息相关。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学生在渴求知识的心灵深处, 隐藏着更为强烈的审美需要, 作为内心的深层动力和归宿。但是, 什么是真正的美, 怎样才能感受美和创造美, 却并不是人生下来就知道的, 是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体验, 不断的提高才能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符号、计算方法、证明过程中的简洁美, 几何图形、代数式子、数形结合中的和谐美, 公理体系中体现的统一、奇异美, 都给学生们很好的审美体验, 进而促进学生慢慢地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不受限制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 去发现规律或者去解决问题, 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美感体验, 这种情感正是对知识的一种渴求, 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 发现规律的兴奋, 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

2 数学教学的审美教育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强调“要提高认识, 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要帮助学生挖掘数学美, 并能成功的设计审美教育。数学审美情感活动能力是指数学审美情感的激发、泛化和控制的能力。

2.1 在引导式教学中, 教师会创建问题情景, 教师应处于一个主导地位,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适时将学生有些偏移的思维发展拉回正确的方向, 而引导语, 正是这些问题情境的关键, 例如:数学课上简单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已经量出了它的表面积, 这时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 可以用多少种方法, 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而且要越快越好, 学生积极讨论, 并说出了两种计算方法, 如果在这个时候, 老师没有用合适的引导语, 而是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 那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将会被老师打断, 这样, 通过引导式学习让学生发现数学美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便无法达到。还有通过结合生活举例来培养学生的发现美的能力。例1: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 在5小时里面行驶了多少千米。例2: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找出两个例子中的变量的本质属性。在这两个例子中, 火车和温度变化都是一个很生活化得场景, 学生不会感到陌生, 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可以探究到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 比如第二个例子中温度的变化。再由老师引导便可以得出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 另一个变量也相应的唯一确定一个值。这样由学生谈论出的概念, 不仅可以很好的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还可以增加学生自身研究理念的形成, 学生就会更愿意主动去研究题目。

2.2 想象式教学不同于引导式教学。

第一, 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 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

第二, 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三, 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

因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 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设计一个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发现数学美。在教学中, 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就是致力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而要培养这种可贵的品质, 莫过于妥善通过数学教育这一渠道。数学命题是数学百花园中的奇葩, 像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歌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 这些都充分包含着数学的创造美。要感受数学创造的美, 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指导观察。

第二, 鼓励求异。

第三, 诱发灵感。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创造美,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的智力, 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3 结论

数学教学中充满了美的元素, 但是教材通常不是数学美的承载体, 而老师确实数学美的媒介, 要求教学者挖掘其潜在的美的元素, 并精细策划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展现给同学们数学的美, 在经过美学观点加工和整理过的教学内容, 让同学们自己去体会, 去发现数学美, 从而激发同学们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励学生为科学而奋斗。

摘要:本文从审美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和数学教学的审美教育策略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发挥作用的重要媒介就是我们教学工作者, 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枯燥教材中潜在的数学美, 并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分析

语文作为学科属性以及实际教学应用来看,语文的作用并不单单的局限于此,它不单单是一种工具性的教学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审美教育和人格良好发展的重要学科。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中华民族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文化、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及先贤的深刻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理、审美以及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科学选择语文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必须的文学现当代史介绍以及作家个人生平、作品风格解析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选择。通过对道德感染力强、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度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层次的解读和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感受语文独特魅力,以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读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要加深语气,这句话是一句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还能表达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深的美感。教师在朗诵的时候加深语气,把学生带到那种意境中去,学生就更能理解透课文,从而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作用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在教授学生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大容量、易于检索、画面、文字、声音等全方位展示的功能,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将苦涩、冗杂的课堂内容变得直接而形象,这一点在对古典名著的教学以及古诗词讲解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例如,在进行鲁迅《祝福》、孙犁《荷花淀》、屈原《离骚》的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料以及精美的PPT创设相关学习意境,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对象所处的客观社会条件,并在感觉器官的刺激下,准确地领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化思想。

语文教学中涵盖的知识层出不穷,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在其中,学习兴趣是要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更是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的。

参考文献:

操永华.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版,2010(09):76-77.

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三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学科,它是一种文质兼美的文字集合体,承载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广阔的美的领域。语文审美教育,也就是依托语文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才能充分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一、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提到语文教学,人们都会觉得语文谁都能教,但像听、说、读、写这几个环节要教好却很难,这让教师们感到语文教学费力不讨好。在课堂上,老师带学生分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往往是讲的口干舌噪,但结果还是学生该读的读不来,该背的背不出,该写的写不出,效果微乎其微。归其原因是除了学生本身语文基础差、语文理解能力差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水平没有提升到一定程度。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是“育人”,非“制器”》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两者结合起来,那教学水平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

文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语文在学科教学中所起到的人文教育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课文是情感表达的文字载体,学生通过阅读经历美、理智、道德等情感的体验和熏陶。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感性地理解文字提升对情感的想象;阅读议论文要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理性地获得情感。因此,语文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语文课本中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章名篇,集自然美、生活美与情感美于一身。这远远超越了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的范围,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鸟瞰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人文景观,也能远眺人类未来尽可能发生的人物事物。语文教育通过文字的表达在思想情感上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典范,课文中体现出来的“情”字凝聚着作者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美好理想,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巧妙的手段把这些“情”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蕴涵丰富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寄予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爱与憎、或哀与乐,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最后经过沉淀形成高尚、丰富的情趣和完美的人格。另外,课文中还有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品比较冷峻地再现社会生活状态,使学生真正的感受他们所曾经历过的或未曾经历过的,从而认识社会的另一面。如果教师注意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通过感受文章的具体形象中养成正确良好的审美情操。这与抽象枯燥的内容灌输比起来要使学生掌握的更加扎实,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也会更加有利。

二、语文审美教育关系到德、智、体的发展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所以,智、德、体、美在现实教育中是一体的,但这四者却又相对独立,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渗透,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还能促进德、智、体的各方面发展。

语文审美教育以具体形象的文字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虽说系统理论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是必需的,但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通过美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道德教育,这要比抽象的说教更加贴切、有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愉悦,理性地阅读文章内容,感性地体会文章的内在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情趣。

语文审美教育在提升语文智育方面也有很大作用。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枯燥,需要机械记忆,这样就造成了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文学美的神韵,泯灭了语文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运用审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打开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心灵感应得以共鸣,这样的教学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的教学活动可以灵活、善变,内容更加新颖,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理解力、记忆力、感知力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语文的审美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状态,如积极向上的情感和顽强拼搏的意志等。

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促体,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真善

美的内在统一的要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即美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与反应,或是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客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汇集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反映不同年代和不同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内涵丰富,给人的美感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尤其在听、说、读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文录音,从声音的语调感受文章的美;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认真分析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感情,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它不仅要求学生有写的具体内容,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审美联想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负担,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种美的享受。首先,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把真实的现象准确地写出来,把心中的情感优美地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容易脱离生活实际,生编硬套,为了凑够字数想出一句写一句,没有丰富的内容,更是没有感情,使得文章就象一段简陋的文字排序,没有一点儿美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中的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挖掘日常生活细微的能力,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与人产生共鸣。其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会灵活运用。没有一定的素材,任由学生有多少丰富的词语也写不出一篇精美的文章。古人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素材不只要靠观察平日生活中的细节,还要多读好文章,为己所用,才能具备最基础的写作能力。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精选出来的,它们不仅是学生要阅读鉴赏的文章,还是学生学习写作、丰富词汇的好典范。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读本的形式未必不可,学会运用文中的词汇也未必不可行,只要能够灵活的运用,而不是抄袭便可,这样还可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写作文风。最后,让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养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和分析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能力,让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4.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四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透彻地掌握,联系课文内容将文中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如,李白的诗句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看到这句古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黄河的画面,也会浮现出浩瀚大海的画面……这种让人浮想翩翩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一篇课文审美因素存在的地方很多,教师要适宜地抓住文中的重点将其渗透,讲解时要注重突出分心,例如人、景,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如,《荷塘月色》文后第二题“:作者如何将荷塘月色的美丽进行描写?……我们联系现在的感受,如果当时作者不这样写,我们还可以如何写?试想最后的效果会怎样。”这些结合实际情况、引导教学想象力不断扩展的方法会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亲自感受,亲身体会,充分表达。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理解能力

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五

刘莹 綦江县郭扶小学

【内容提要】在审美教育中,语文审美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具有其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等等。那么,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接受这些美呢?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 键 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美感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即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这里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以仁学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和美善结合的美育思想,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她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美的文学作品是心灵的净化剂,它能使人忘却世俗的烦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淡泊一切功名利禄,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人与动物 的本质区别,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作品。优秀文学作品是艺术家们用心灵雕刻而成的,凝聚着艺术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曾为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感叹年华易逝,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为李煜的“一江春水”似的愁绪而流泪,为贾宝玉、林黛玉惋惜。窦娥的冤情、鲁宾逊的坚毅、祥林嫂的不幸、堂吉诃德的可笑、于连的可悲等这些不朽的文学形象,曾无数次地震撼着读者。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的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不管是“断肠”的“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引发审美体验,领略人生的真谛,扬起生活的风帆。(黄静辉《略谈“情感熏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文学形象中得到这样的体验和感受,并能够将之表现在自己的写作中。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利用新教材优势,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从教学角度出发,施教者即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审美教育

(一)在教材文本中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的亮点

1、发现和挖掘作品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物质材料,缺少语言的表达,即便构思再新、立意再深,也成不了一篇好文章。

朴素自然之美。语言的朴素美,离不开作者的精心加工,但又不能夸饰堆砌,而是来自生活,出自肺腑,朴素自然。如鲁迅在《秋夜》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平淡,却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清新流畅之美。清新的语言,如春风拂面,爽心怡人。像王维的诗清新而又空寂,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而又自然,冰心的文章清新而又明丽等等,让我们体会到阅读的清新和流畅。

委婉含蓄之美。要让文章意蕴深邃,就须含蓄的表达,寄寓言外。如李白离开长安时,壮志未酬,当他独坐敬亭山,品味幽秀的风景,不禁感慨万千,脱口而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怀才不遇的寂寞情怀只能向敬亭山倾诉。

音韵和谐之美。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有以上一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短短四句话,竟使用了七个叠音字、四个比喻、两句比拟,再加上长短句的交错排列,平仄的巧妙相间,便有一种节奏起伏,读来有音调和谐的美感体验。

2、发现和挖掘作品的结构美

文学作品在结构布局上讲究的是把语言材料合理地组织起来,因此,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必须具备美的准则。

整齐对称之美。中国传统美讲究整齐对称。如鲁迅的《药》,全文以药作为作品的中轴,以双线为结构,平行舒展,其中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方人物分居中轴的各边,构成一个结构严谨的三角形,均衡对称,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作品鲜明的主题。

错综参差之美。整齐对称虽是形式美的主要法则之一,但有时有意破坏对称均衡,同样可以产生美的感受。如秦牧在《土地》一文中“骑着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引出一个个土地的传说与故事,古今中外,纵横交错,而不显混乱,在参差中激发起读者的无穷情思。无怪乎美学家荷加斯认为,错杂也产生美。

金线串珠之美。作家秦牧曾说:“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描绘空山新雨的景色特征及诗人归隐山林的志向。不管是静态(明月松间照),还是动态(清泉石上流),都似一粒粒的珍珠,熠熠闪光,经“王孙自可留”的金线一串,凸显幽静恬美的意境。

曲径通幽之美。文学作品采用曲径通幽的结构既能丰富作品的内容,又能使文章深寓意蕴、耐人寻味。看吴伯萧的《难老泉》,作者并直入主题,而是从山西概 况写到省会太原,再从太原写到晋祠才收缩到“难老泉”,洋洋洒洒,写了五百多字,好容易才写到主题,却又蜻蜓点水,写起“桐叶封弟”等传说,把“难老泉”像远景一样推向深处,曲折优美、意蕴无穷。

3、发现和挖掘作者自我形象的人格美

文学作品的风格实质是作家的风貌、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我们阅读作品时,就应细细品味作家自我形象的人格美。如古代作家:屈原的志洁孤芳、李白的傲岸狂放、文天祥的孤胆相照,历来为文人所称道。现代作家:像鲁迅的金刚怒目、魏巍的豪放激越、孙犁的淳美乐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志士。

(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朗读,诱发通感。

语文学科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但朗读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环节。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美感,唤起内心的情愫。20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也对朗读这种吟诵方式推崇备至。叶圣陶先生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

如诵读《山中访友》,让学生一边美读一边想象,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之中,然后诱导学生找出想象奇特的段落和句子来品析。又如诵读《春》的“春草图”时,轻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就能表现出不经意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感受到春天那种生机盎然的气息。新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济南的冬天 》、《在山那边》等等名篇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的获得情感审美体验。

2、披文入情,激发想象。

入选课本的散文许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如何让学生获得这些美感呢?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在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前几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旅人的悲凉情怀,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野黄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又是旅人内在情感存在的外在形式。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在苍茫的暮色中,旅人看到那已经干枯的藤条攀附着老树,几只寒鸦缩立枝头;地上一曲清溪,清溪之上架着一座小小的木桥,不远处便是几间幽静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从脚下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踯躅„„这与其说是秋野黄昏的现实之景,不如确切地说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当这些荒凉萧瑟的景物呈现于学生眼前时,意识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内心深处,深深地体味到了他那旅途的艰辛和他寂寞、孤独、悲凉的悠悠哀愁。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将他的知识、经验、情感通过想象负载到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3、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材是以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以分为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述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发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

在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边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边听歌颂父爱的歌曲《父亲》,从油画中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音乐中歌手那充 满感伤的歌声中,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

4、创设氛围,开发美点。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系统,它需要其他各个系统的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共同为审美教育创造条件。

首先在任课教师方面,应该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于漪老师说,语文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这就是创造性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审美创造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通过创造美的语境,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学生带入意境,“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必须以其富有的审美创造力不断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仅能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而且会自觉培养审美创造力,常会发表独到之见,写作也就会出现角度新、立意深、构思巧的佳作,并能迸发审美创造力的绚丽火花。

其次还要重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校外的艺术馆、博物馆,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等;要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课外审美教育活动,如成立文学社、读书会、演讲团,举行语文的课本剧演出等。学校定期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强化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手段,制作一些配合教学的录象、录音等课件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总而言之,要在课内外、校内外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审美磁场”,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品位的美育文化氛围。

要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必须美化课堂教学,并且从我们自身做起。只有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才能轻松地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美的教育效果。

1、语言之美。教学语言应做到简洁而有条理,并随着课文内容、作品风格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教优美的散文、诗歌时,老师的语言应文采飞扬、吐珠泻玉,议论文时爽朗明快、朴实稳重。当然,我们也可采用独特的个性化语言,或幽默风趣,或清新秀雅。总之,以学生接受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结构之美。课堂结构,应力避千课一面。心理学的实践表明,改变旧有形式,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因此,语文老师,在一个阶段教学之后,要汪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不过,如今日一变,明日一改,学生不得要领,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3、板书之美。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设计不仅要做到紧扣教材,突出中心,简明扼要,而且还应美观大方,整齐对称,给人以舒适悦目的感官享受。

二、受教育的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审美教育,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

1、理解感悟、再现生活之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如《雨中登泰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攀登进取的精神;《长江三峡》表现了作者感受大自然的伟力和壮观;《雄关赋》蕴含着作家的坚定信念“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同时我们可借助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美的再创造,达到审美教育。笔者在讲授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时,一般以”导游者“的身份出场子,通过朗读、讨论、主板等教学步骤、满怀热情地引导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去体会作者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倾注的情感,所蕴含的寓意,启发学生从最平常的一沟一壑、一树一石,去领略造化的神工,感受人类的伟大创造;再通过说家乡,写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的情感,来达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2、品味赏析、表现生活之美。让学生学会用一定的形式去表现美好的生活。怎样表现呢?如听《春》一课时,执教者让学生关注“春天的脚步近了”等拟人手法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及对未来生活的欣喜;又如 听《白杨礼赞》时,老师让学生感受作者用“挺直的白杨树”象征抗日战线上不屈战士,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充满信心。在讲授课文的同时,执教者重点讲解这些方法,讲练结合,同时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力、理解力,让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准确地表述出来,并付诸笔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拓宽视野、创造生活之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学生不但要学好课本知识,还得开阔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增加阅读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积极性,就会自觉地阅读各类书籍,自身的审美素质在不经意间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对那些毁林砍树,废水污染河面等糟蹋自然美的现象,就会产生痛恨的情绪,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他们就会以大自然主人的眼光和胸襟,自觉地去保护自然美,创造自然美。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则又关涉着人的心理、想象、艺术修养与情趣修养,必将完善和扩大以往语文教学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 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在倡导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审美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美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6.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新窗口 篇六

在审美教育情境中, 要创设师生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审美媒介的信息是由双方平等或对称地传输的, 其气氛是活跃轻松和自由的, 因而必须贯彻审美信息互相交流原则, 施教者和受教者彼此沟通情感体验, 共欢愉同忧伤, 才能使受教育者从审美对象中得到深刻的感染, 为教育创造一个审美情境。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心理的沟通过程, 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教学对象, 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教师在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展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同时, 还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风格、气质风度、价值取向、观念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也以自己的认知、言语、行为、态度、情绪影响着教师及其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这种互动关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动力。只有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 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人性美等美育因素, 让学生在发现美和感受美的情感体验中, 深刻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思索人生, 陶冶情操, 激励他们蓬勃向上, 追求事业, 探索未来, 寻求真善美。文学作品是用塑造形象的方法来反映社会生活, 古今中外, 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 都是作家把握现实的审美产物。

7.浅谈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 篇七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课程;素质教育

以塑造完人、健全人格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进多年,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更是健康完整的人格的必需养料。如果说素质教育给人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审美教育则侧重于给人以美的启迪,关照着人性发现美、感悟美的本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程中的美育使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教育的多功能和综合性质,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围绕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美育的具體任务和要求。大致说来,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要求逐步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阅读方面,要求感受语文之美,逐步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欣赏方式和初步的欣赏能力,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在写作方面,要求感情真挚,努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口语交际方面,能够逐渐注意自己和对方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并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综合性方面,能够随着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开展一些相对独立的评赏活动。美育维度贯穿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中,构成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二、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功能

语文课程审美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表现为:

1、对智育发展起促进作用。现代科学证明:人脑两半球都具有高级智力功能,开发和拓展右大脑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美育。通过一系列的美的熏陶能有效地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首先通过审美教学能不断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层。一个人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通过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借助于文学艺术等。艺术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有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欲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追求获得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

2、还能有效地培养、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审美教育对非智力的发展同样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兴趣首先容易被美的东西激活,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追求欲望。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把爱美发展为理解美、学习美,从而去创造美。可以说,崇高的人生理想、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毅力等都是建筑在审美素质上。

三、语文课程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育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它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给学生以人类的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理想的审美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认识的发展与审美情感发展共同构成个性的和谐。明智的教师深谙“以美启真”的道理,同时,又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性的发展。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融入审美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双方作为“人的本质的最完美的体现”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审美教育应以人为本,从而唤起每个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使教育在一种 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以完成。所以审美教育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爱每一个学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而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这方面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有:

1、教师以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师职业道德概括为一句话:为人师表。这个“表”并不是仅指渊博的学识,还指德行举止,率先垂范。以美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用美的形象影响学生,才能真正堪为人师。美的形象,既包括教师课堂上端正、大方、得体的仪表,又包括自然、适当、和谐的教态,还包括清晰、适度、文雅的语言,工整、规范、美观的字迹以及简明、科学、醒目的板书,更包括展示在学生面前的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言行一致的处事原则,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热情、公正、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等等。总之,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完美和谐、自然得体 、生动可敬的形象,学生耳濡目染的一切全是令人愉悦的。受其熏陶,自然便会仿之效之,成为一个美的主体。

2、让学生认识到多样的美。“雪融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而语文审美教育中这类问题很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教师经常把语文中的“朦胧性”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于学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应有的判断力,从而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丧失自我。当然,给学生创造自主的空间,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生理、思维等特点进行,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3、鼓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教师们可以在课堂的五分钟时间,向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审美感受,同时倾听学生们的感受、抒发自己的对美的感受。例如,笔者曾经启迪学生们关于“坐火车路上的美”,有学生说,在火车上看外面的风景很美,有平时看不到的辽阔、广大的美感;有的说,夜里,火车窗外点点的灯光映衬人的面庞很美;有的说,给身边没有座位的乘客让座的人很美,因为他体贴善良……有了发现,才有创造,多让学生进行自觉的个体感悟,才会使他们拥有生命活力。让他们快乐,有兴趣并保障个体表现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让他们相对自由地按自己的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保证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的语文审美教育才能帮助学生以一切可能去实现自己,使他们成为发展变化的主体,挖掘他们的潜能。同样,这才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

4、语文审美教育应给学生提供发现美,创造美的机会。人的需要从根本说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语文需要发现,唯有发现才能悟出语文,才能达到语文的理想境界。无论是文章还是文学作品,充满了审美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用他们的情感去体验去感悟其中的审美内容,语文课程中“像刚落地的娃娃”,新,“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一样美,“像健壮的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明媚的春光,寸寸都是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愫,“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要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的夙愿(《生命的意义》),句句都是启迪学生的良知,句句都是对美的描述和热爱,让学生们纯真的心灵懂得美的震撼,更加热爱生活、增加自信。

8.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八

江苏高邮界首初中戴广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 培养学生

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审美人格

我们不能否定语文教学的技术性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基本掌握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会落空。但如果一味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从而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的丢失,这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许多专家学者颇有见地的提出“建国以来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的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人格的培养。”纵观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大师,无一不是超脱功利、富有情趣、心态乐观、生活简朴的人,即具有超越性的审美人格。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所以语文学科更要强调文学性,更要注重审美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审美人格。

当下全国都在强调高效课堂教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语文教学更有它自身的特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人文教育,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的认知和经验,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要始终坚守审美教育,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是人类情感的栖息地。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惊世骇俗,或雅俗共赏,或摇曳多姿,或高瞻深睿,都给人以无限的思考和想象,都折射出作家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让学生亲近文学作品,不仅可以积累知识文化,而且是积累智慧、丰富情感、美化心灵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许多名家名篇千古传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营养。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让他们亲近文学、爱好文学、从阅读文学作品中找到乐趣,得到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在教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和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除了按诗歌、散文的文体特点进行讲析外,着重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进行深入探索,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范仲淹从朝廷被贬到地方后,不抱怨,不消沉,心中仍为大宋天下忧虑,为劳苦百姓着想,才会在文中吟诵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抒发了远大政治理想。杜甫饱受战乱之苦,一路颠沛流离,来到成都后,在亲朋好友帮助下盖了两间茅屋,才籍以安身。谁知一场秋风吹翻茅屋,卷走了茅草,雨漏风冷,彻夜难眠,但杜甫也没有怨天尤人,悲叹命苦,而是由已推人,想到天下寒士。他吟诵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何等崇高的境界。从课文审美教学的探索中,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心灵的美好,什么是境界的崇高,什么是人格力量的伟大。

除了学习课本上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课外文学作品,教师列出阅读书目,向学生有目的的推荐优秀文学作品。让他们在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运用文学体裁,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有选用。充分运用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体裁,对训练学生学会审美,提高审美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实践证明,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功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无语伦比的。

对古诗词教学,就要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品味诗词中音韵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如教学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不仅要弄清典故,理解词句含义,而且要着重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悟他们要“建功立业杀敌报国”远大抱负,领悟诗人在词中高深意境。

教学小说,要把握小说的要素,读出美感。如何欣赏品读小说,首先要教会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构思技巧之美,其次是学会分析人物形象,领略小说主题之美,再次品读环境描写,感受环境和谐之美。如教茹志娟的经典小说《百合花》时,就重点扣住人物分析和细节描写展开探究。小战士可爱、高尚、体现借被时的腼腆,救人时的勇敢这些细节描写上。新媳妇的淳朴,无私,体现在借出结婚嫁妆唯一的被子和为小战士补衣,最后献出被子的细节上。小说以小见大,表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这一重大主题,学生从品读中感受到主人公心灵之美,从审美过程中思想受到了陶冶和熏陶。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特征。教学中都可以将他们作为载体进行审美教育,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师要把握好审美视角,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追求,不断提高他们的赏析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指导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

文学教育具有审美功能,它来自于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功能便是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作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领悟审美境界,陶冶人的情操,实现和谐人格的构建。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品赏文学作品,还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他们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人格得以健全。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名叫徐悦。刚接触时发现她心理不够健康,只看到社会阴暗面,而不看社会主流。她经常在作文

中写出一些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话,后来我多次与她交流思想,促膝谈心,帮助她端正认识,并推荐几部优秀文学作品让她阅读,每部书读后写出读书心得,再与之交流,帮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有意识指导她进行文学创作,一步步引导她塑造审美人格。后来她创作的小小说《纸童》先在《初中生世界》发表,后又被文学刊物《珠湖》“小说天地”栏目转载,并受到中国作协会员著名小说家王树兴先生好评,现在百度网等好几家网站转载,有数万人点击阅读。一篇小小说不仅反映她写作技巧日渐成熟,而且也表明她审美人格的逐步完善过程。

近几年来,我兼任学校甓湖文学社指导老师,用心指导学生文学创作,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我们常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方法开展文学活动,每年邀请省市作家举办一次文学讲座,每学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企业、农村、风景区开展一次采风活动,让学生与社会,自然亲密接触。近几年来甓湖文学社成员先后在《初中生世界》、《中学生报》、《全国优秀作文选》、《珠湖》、《都市风》、《高邮日报》等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100多篇。在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数十人获奖,其中张琳参加省现场作文决赛获一等奖,在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中有二十多人荣获一、二、三等奖,在其他征文大赛中有数十人次获奖。文学社在不断发展壮大,文学新人也在不断茁壮成长。

9.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九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进行美育。然而,笔者认为只要肯挖掘,就会发现美。应用文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讲应用文的结构时,笔者以图示的方式,把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图示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结构的均衡美;从应用文表达方式、句式等语体特点上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的文雅美、简洁美;从公文的行文规则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公文的庄重美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应用文的多种形式美,学得愉快,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艺术享受。学生在感受了应用文的各种形式美后,都有一种创作欲,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指导,由发现美过渡到创作美,把应用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每讲完一个类型的应用文,及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创造力,写出美文。由于

[1][2]

10.幼儿教育课程中的音乐审美教育 篇十

姜岩

在对于幼儿的教育中,审美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审美活动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提升幼儿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对事物的理解力。 而审美教育的首选是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身心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易于孩子们接受,容易引起共鸣,因此,加强对幼儿的音乐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幼儿 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全部课程里,美育占有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讲故事、歌唱、做游戏、图画,折纸等各项审美的方式进行幼儿的教育,不断的对幼儿的听觉、视觉能力,语言能力,感知能力等进行提升和锻炼,不断健全幼儿的整体人格。幼儿音乐教育是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音乐在传导的过程中,是一种情感的传达与精神的熏陶,是一种情感艺术的教育,而教育幼儿时期孩子的关键就是情感体验的教育。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孩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充分的开发孩子的智力,丰富情感,对孩子实施审美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幼儿时期的孩子快乐的学习各种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建立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此,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目的,在幼儿教育的课程中,音乐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具有多元性的功能,可以传递思想、娱乐、教育、文化交流等,但只要音乐艺术以一种被审美的态度去探索时,其所承载的审美体验才能够被传递,通过对音乐审美的直接感受,实现其本身的功能。幼儿的情绪与情感是幼儿最早期的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表现,幼儿需要学会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学会控制情绪,适当表现情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才能在好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对于幼儿的音乐教育,审美教育是其主要的功能,审美就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事物的美,并且通过感受去追求,去创造。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懂的孩童,需要用艺术的手段去完善孩子们的思想观念,要从正面去引导孩子,在音乐中感受真、善、美,并引导他们接受和感悟。 对幼儿的音乐审美教育主要手段有音乐欣赏、唱歌、音乐游戏、韵律活动、乐器的打击演奏等方式,而这些方式也正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通过这些音乐审美活动的教育,不断的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智力开发,丰富孩子们的审美经验,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身边的人和事物,健康成长。

1.音乐欣赏。 音乐需要通过听觉来完成审美传递,幼儿要走入到音乐的世界里感受音乐的魅力,就需要学会倾听,并习惯倾听。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作品中的形象,来感染幼儿,培养孩子们的感觉和分辨能力,带领幼儿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通过倾听音乐的歌词与旋律,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2.歌唱活动。 优秀的音乐作品需要由歌唱者去演绎,而往往只有歌唱的人能够首先领略到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精神。引领幼儿进行歌唱活动,能够促使幼儿尽快的投入到音乐作品中,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在精神,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节奏与美感。在歌唱活动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歌唱的快乐,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歌唱技巧,感悟到歌唱的作品中音乐形象,对于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能够理解和表达。 对于幼儿歌唱的内容不能太难,要简单、明了,关键还是让幼儿能够感受到歌唱的乐趣,从而激起幼儿学习音乐、进行歌唱活动的兴趣爱好。 在歌唱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孩子们要字正腔圆,恰当的运用气息,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以达到更好的审美目的。

3.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游戏,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与创造力,而且能够使幼儿在音乐中提高与其他孩子之间的交往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在游戏与音乐并进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例如歌曲《丢手绢》,教师可引领幼儿在歌曲音乐中学会游戏,在游戏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乐趣,以此促使幼儿学会理解音乐歌曲。

4.韵律活动。 引领幼儿进行的韵律活动主要是感受和实践,在音乐的节奏中让幼儿体验到音乐的节奏,并且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运动起来,运用一些简单的幼儿音乐节奏,让幼儿接触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增加对音乐的体验,在幼儿的亲身活动中感受到快乐。

5.乐器的打击演奏。 打击乐器的演奏在幼儿的音乐活动中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打击乐器演奏过程中孩子们既能够学习到音乐,又能享受到音乐中的乐趣。幼儿能够接触到的主要打击乐器有沙铃、串铃、小喇叭、小鼓、钹、锣等,这些打击乐器容易掌握和学习,容易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音乐享受。丰富的打击乐器演奏,能够使幼儿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了解到不同乐器的音质与音色,培养幼儿以后学习乐器的兴趣爱好,学会以不同的形式表达音乐作品,乐器演奏活动过程中,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除了这些活动以外,教师要引导幼儿联系与音乐歌曲内容有关的知识,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 例如歌曲《泥娃娃》,学习这首歌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橡皮泥来塑造泥娃娃的形象,每个孩子心中的娃娃都是不一样的,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空间,培养幼儿动脑与动手的能力,结合音乐来学习更多的知识,体验更多的乐趣。

二、在对幼儿的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点

1.把握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培养幼儿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而教师是教的主体,幼儿是学的主体,因此在对幼儿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双主体的原则,教师与孩子共同进行教学的课程。 切不能将幼儿放在一个被动的地位,被控制的孩子是无法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的。教师与幼儿之间要建立起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关系,互相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而孩子们也能更好的接受教育。想方设法让孩子倾听教师讲课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们的想法,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认真的解答幼儿的疑惑,帮助孩子们理解所接触到的事物。 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的同时,要鼓励幼儿进行充分的想象,例如歌曲《小燕子》,引领幼儿扮作小燕子的角色进入到音乐中,给孩子适当的装扮,加上一对可爱的小翅膀,鼓励幼儿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游戏中,不断的思维、想象,让幼儿在快乐的实践中理解音乐中的角色,体验到音乐的魅力。

2.多种途径和手段来促进幼儿理解音乐语言、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音乐审美的教育,一定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幼儿时期的孩子缺乏知识的积累和音乐经验,在进行音乐审美的教学活动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各种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融合起来,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氛围中感受音乐,学习知识。 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音乐作品一定要借助于形象,生动的音乐形象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孩子去理解,去思考的动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塑造音乐作品中的形象,通过音乐形象形象来引领孩子理解音乐的语言,促进幼儿对音乐作品解读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要与孩子的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长,与家长一起共同努力培养孩子,可以提现家长在与孩子玩耍的时候,注意相关知识的讲解,耐心解答和教导,适当的鼓励与引导,家长也要与幼儿一起学习,积极参与到音乐审美的教育过程中。

3.注重幼儿的教育环境,积极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环境是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环境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环境的刺激往往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举止,许多专家经过研究也表明,环境的变化对孩子的性格、行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校园的走廊描绘音乐符号构成的各种图画,休息时间播放一段轻松和谐的音乐,让孩子在富有艺术气息的氛围中茁壮成长。另外,优美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心情愉悦,时刻感受艺术的熏陶,加上教师合理的课堂教导,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幼儿在学习过程有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让孩子们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音乐艺术中的美妙之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将教师、幼儿、环境、教材、生活等各方面联系起来,多方面相互作用和影响,使音乐的审美教育回归自然和生活,形成多方位的审美教育氛围。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能够直接通过音乐形象来影响幼儿的德育发展。

1.音乐审美教育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倾向。 音乐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艺术的表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人们就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而幼儿时期的孩子,懵懂无知,天真无邪,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去书写,去描绘,情感也是从低级向高级慢慢发展的过程中,在此时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不断的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从中理解美好与丑恶,产生同情与自豪丰富多彩的情感心理。

2.音乐审美教育影响着幼儿的听觉、 记忆等生理的健康发展。音乐需要通过听觉来接收,因此在给幼儿进行音乐审美课程的时候,美妙的音乐旋律与歌词会不断的锻炼和提升幼儿的听力,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对于美好的歌曲好奇心与求知欲会加强,在不断的听与记中,学会歌唱和舞蹈,这就促使幼儿记忆力的发展和提升。 而幼儿时期的孩子喜欢模仿,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会出现集体“演练”老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不断的模拟在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之间互相交流和影响,也促进了记忆力的发展。

3.音乐审美教育对幼儿想象力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影响。 幼儿在听到美好的音乐时会产生想象,想象力能够促使幼儿语言功能的发展。 幼儿在内容丰富的音乐欣赏过程中,不断的想象和创造心目中的音乐形象,往往孩子会把自己当成主角,而这时期的孩子表现欲强,为了表现自己,孩子会积极的组织语言来表现,将自己想到的,体验到的积极的与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得以提升。

幼儿的音乐审美教育,是进行幼儿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方式和手段,是一项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能够丰富幼儿的童年生活和学习,陶冶情操。 音乐的审美功能,不仅对于孩子的精神世界起着优化作用,在幼儿接触、了解优秀的艺术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培育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孩子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世界。

[1]冀惠娟.浅述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影响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5).

[2]徐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吴婷婷.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促进师幼互动[J].艺术教育,2011(7).

[4]陈志英.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上旬),2011(11).

11.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一

一、初中语文小说审美现状

(一) 审美观念受到影响

现阶段, 时代的快速发展吗, 社会的不断进步, 整个的国民经济都处于不断的上升当中,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初中学生也不例外。人们的审美标准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而小说因为其自身的原因, 必须在特定的写作时代下才能完成, 因此它所变现出来的审美标准显得相对比较单一。立足于各种各样的审美追求下来看, 小说的审美因素很难充分发现, 小说所带有的美也不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二) 小说难以理解, 学生很难感受小说之美

众所周知, 大部分古典小说的语言十分晦涩且篇幅过长, 每一个章节与下个章节都是环环相扣, 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导致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小说的含义, 使得学生不能感受到小说的美。

(三) 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小说审美教学发展的空间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再加上初中升高中的压力较大,

很多语文教师都不得不减少小说审美教学的时间, 片面的追求语文考试要点的教学, 而很少会涉及对小说中任务性格特征的讲解, 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小说, 从而使得学生不能与小说发生思想上的碰撞, 无法进行情感的交流。

二、改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策略

(一) 强调课堂设计, 指引学生感受意境美

从新课标改革后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来看, 要进行有效的审美教学, 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审美教学的重要性, 并能够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审美教学活动。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够顺利开展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活动,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水平。所以说, 教师要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 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小说审美水平。

例如, 在进行鲁迅先生《故乡》这篇文章的学习时,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诵, 让学生体会小说原文中所提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中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的意境美, 培养学生的小说审美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的小说审美水平, 促进学生在初中语文小说审美学习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 注重想象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想象力

站在新课标改革的角度来看, 开展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活动时,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还要强调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 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健全学生的审美感知。

例如, 在进行都德的《最后一课》学习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 重视想象教学, 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回忆自己小学时最后一节课时的情景,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作者对最后一堂法语课无限的珍惜以及懊悔之情。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对小说进行扩写,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三) 结合真实生活, 引导学生感受整体美

立足于新课标改革后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课堂来看, 要能够将小说中所包含的美引申到课堂外面去, 结合真实的生活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碰撞, 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小说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美。因此,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课堂中, 教师一定要结合真实的生活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持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 既能够实现审美教学的目标, 还能够巩固课堂教学的质量,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小说中的美, 加强了审美教育在课堂内外的渗透, 大大提高了审美教育的质量。

(四) 联系小说情节, 促进学生感受环境美

事实上, 初中语文小说中除了有大量的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也是小说描写颇为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对小说环境的理解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因此联系小说情节, 促进学生感受小说中的环境美显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 对于小说中的情节和脉络, 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帮助学生进行梳理,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征、形象特征以及性格特征等, 在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审美教育的渗透, 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环境美, 从而实现审美教学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 站在新课标改革的角度来看, 审美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贯彻审美教学的理念, 将审美教学看做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王祥.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 (中) , 2013 (03) .

上一篇:2022大学生读书心得有感下一篇:学校游学项目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