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册数学教学计划

2024-10-17

第十一册数学教学计划(共8篇)

1.第十一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莲塘小学第十一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莲塘小学20第十一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2-23 10:21莲塘小学学年第十一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了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一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方面:

(一)、在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使学生学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4、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工具画图;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5、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二步到三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二)加强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

本册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很多做法与前几册相同。但是由于学生进入六年级,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基础,根据本册分数知识和几何知识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应用一些数学方法迁移、思维的逻辑严密性以及思维的灵活性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加强。下面举一些例子。

(1)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为了说明处理,把计算方法分解为两步。如2/5×3,结合图形说明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再求3的2/5是多少。这样形成分数乘分数的一般计算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算理,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通过计算不同容量的水的重量的实物图,说明一个数乘分数与一个数乘整数的意义不同,在这基础上概括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出一些有圆面的物品,指出它们的面是圆形的。然后让学生剪圆形纸,进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例如,第34、35页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概要地说明每道题的推想过程。在练习中增加了一些需要进行稍复杂的分析、判断推理的题目。又如,教学百分数和分数互化时,通过几个不同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分数化成百分数和非法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4)培养迁移类推能力。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只举了基本的例题,稍复杂的题目就不再举例讲解,而采取有计划地安排练习基础上自己试着解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5)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教学圆周长时,通过实验和统计引导学生发现圆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在这基础上再引出圆周率的概念。

(6)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应用题方面,加强不同解法的练习。特别是含有分数除法的应用题,一步题要求学生既会用方程解答,又会直接列除法版式解答。两步应用题,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解答方法,可以列方和解答,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答。这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而且有利于中小学的衔接,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1、认真学习新课标精神,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有关优秀的教育教学读物,如《教学参考》、《小学数学教师》等,并积极参加市、镇、校组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和业务学习,取其精华,补己所短。遇到疑难问题,积极主动的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在教学中,本人尽量做到面向全体,考虑到全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2、认真备课。备课时,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认真写好教案和教后感。

3、认真上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的育人理念,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真正实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注重精讲多练,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他们探究合作意识。对于每一节课新知的学习,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动手操作,掌握方法,体验成功等。鼓励学习大胆质疑,注重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从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4、认真批改作业。对于学生作业的布置,我本着“因人而异,适中适量”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既要使作业有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突出层次性,坚决不做毫无意义的作业。学生的每次作业批改及时。个别错题,当面讲解,出错率在50%以上的,我认真作出分析,并进行集体讲评。

三、在工作中不足之处: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认真做好后进行转化工作。因为担任学校的教导主任,日常的学校工作较多,经常应付上级各部门的各项检查工作。因此在辅导学生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只是一方面的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一定要及时找老师解决,但毕竟很多学生的玩性比较大,主动性不强,导致没有人自发找老师辅导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发现不好的作业或是出现的问题,只是针对整体强调,忽略了个体的能力和力量。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莲塘小学

12月

2.第十一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1.通过表示参议员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2.重点感悟林肯的言外之意,学习林肯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19世纪,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总统,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出示:“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这位总统有个伟大的名字——林肯。

2.让学生简单说说对林肯的了解。

3.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板书课题)

二、导学

1.抓情感,理清文章脉络

过渡:就因为是鞋匠的儿子,在林肯第一次当选总统,到参议院发表就职演说时竟发生了这样意外的一幕。出示: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1)指导读参议员的话。

(2)参议员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出身卑微、低人一等)。

(3)其余的参议员态度如何?——引读。结合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笑”?

这是一种极度羞辱的嘲笑,这是一种完全看不起的讥笑,让我们感觉格外刺耳,异常难堪。

(4)那参议员们为什么会这样对林肯呢?出示:“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鞋匠的儿子。”

小结:就因为新当选的总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议员们都感到“尴尬”,所以才这样羞辱他。这就是事情的起因。(板书:尴尬)

(5)面对这样的羞辱,林肯是如何应对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3~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在林肯演讲过程中和演讲结束后,参议员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用横线画出关键的词语。(板书:静默、赞叹)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抓住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脉络:参议员“羞辱”林肯,林肯智慧的回应让参议院陷入一片寂静,这就是事情的经过;演讲结束,参议员们的嘲笑声都化为了赞叹的掌声。这就是事情的结果。)

2.品语言,学习人物品质

究竟林肯讲了一番什么话让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如此之大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把目光拉到当时林肯面对参议员们讥讽的场面中,还原那精彩的一幕。

(1)明确学习要求:静心读一读林肯的演讲辞,先找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圈画出来,再说一说。

(引导学生读出诸多的“意想不到”:本应该是怒斥,却“非常感激”;本是对自己的侮辱,却认为是“忠告”;本应该怕提起父亲,却愿意永远做鞋匠的儿子;本该是高高在上的总统,却愿意为别人修鞋;本是修鞋子的活儿,却认为是伟大、无人能比的艺术……)

(2)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在众多的“意想不到”中,你读出了林肯哪些可贵的品质?点拨学生梳理出林肯宽容、坦荡、真诚、谦虚、智慧等可贵的品质。

特别是平等的思想,要引导学生着重通过后两段话去体会。

1这两段话都在谈什么?

2谈修鞋怎么会让参议员们赞叹不已呢?林肯其实想表达什么呢?

(3)指导朗读:林肯用自身这些可贵的品质和真情打动了参议员们,赢得了赞叹的掌声。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这是多么坦荡的语言,这是多么大度的风范,这是多么独特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3.扣文本,提升表达能力

正因为林肯这样宽容大度,这样坦荡谦虚,所以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正因为林肯一直践行“人人平等”的思想,所以深受人民的爱戴,曾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同学们,林肯还被称作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你能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

品读林肯的演说:“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1)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抓住“裂开的房子”等来体会。

(2)林肯用一种什么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言外之意?

一个生动浅显的比喻就让人民一下子明白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比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赏析例句:

1出示: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观点?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交流读书重要性认识的名言。追问:分别把读书比作什么以说明以读书的重要性?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3练习表达(用一句话说说对勤奋、合作、友谊、诚信、宽容、惜时、谦逊等重要性的认识)。

三、总结

(1)正是这位出身卑微的美国总统,这位处处以鞋匠的儿子自居的平民总统,倡导人人平等的总统,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呼唤他一声——鞋匠的儿子!

(2)正是这位出身卑微的美国总统,这位在国家危难之际,毫不犹豫地维护国家统一的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让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呼唤他一声——鞋匠的儿子!

(3)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曾这样评价——出示:“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的人……这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见的人物……是全世界的一位英雄。”他就是——鞋匠的儿子——林肯。(师指着板书引导学生齐说下课)

[板书设计]

[特级教师周婷点评]

本节课注重七个聚焦,难能可贵,具体表现在:

(1)聚焦核心学习内容——特别欣赏老师那句“静心读一读林肯的演讲,先找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圈画出来;在众多的‘意想不到’中,你读出了林肯哪些可贵的品质”,这一环节围绕文眼,整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读出了核心价值观,营造了一种对文本既有学生自己的也有老师点拨的“师生共读”的境界。

(2)聚焦核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是为了体现学习目标的,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怎样学语文,怎样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

(3)聚焦核心学习能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读出言外之意的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

(4)聚焦核心学习方法——有默读、静心读、品读、有感情读、浏览读、边读边想等。

(5)聚焦思考力的提升——教师的问题很开放,学生各人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教师还注重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特别是对林肯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着重通过后两段话去体会:“1这两段话都在谈什么?2谈修鞋怎么会让参议员们赞叹不已呢?林肯其实想表达什么呢?”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6)聚焦悉心思考后的描述:“静心读一读林肯的演讲辞,先找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圈画出来,再说一说。”因为老师的问题比较开放,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后描述得都比较好,显示出了一种真实的学习状态。

3.第十册数学教学计划上交 篇三

***

一、基本情况分析:

1、从去年的学习成绩看,该班学生蒙**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平时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是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加上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和班上的人少,针对的数学教学现状,本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经过期末考试,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数学方面有深厚的兴趣,学习刻苦认真,且有一引起数学方面的尖子,同时也有个别的差生,针对的数学教学现状,本期在的数学教学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继续让学生保持学生习的浓厚兴趣,采取基础知识的培养,争取使的数学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关健让学生。

二、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学习目的和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材分析

1.“简单的统计

(一)”

2.“约数和倍数”部分的调整。

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短除法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短除法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短除法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部分的调整。

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4.“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的调整。

(1)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移至上一单元),并对有关例题和练习题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2)删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5.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高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逐步转向培养学生初步的课题研究能力。本册教材中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这个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初步体会到用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例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家长比学生更喜欢新闻节目,等等。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通过调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从统计的结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第三,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数字与编码

这个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邮政编码的有关信息。其次,共同交流了解到的邮政编码及生活中其他数字编码的知识。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号的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探讨一种全新的编码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简单的课题研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四

一、班级情况分析

六(1)班有优生约占40%,后进生大约占15%。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对学习数学也很有兴趣,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成绩较好。少数学生贪玩,学习不积极,成绩不理想。为了能通过本学期的努力,力争让他们端正态度,改正缺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本班整体水平,让他们齐肩并进,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作如下计划:

二、教学内容

本册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和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要求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4、能从统计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5、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能力。

7、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圆柱和圆锥

重点:应用圆柱、圆锥和圆和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其有关的知识。

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导出,以及圆柱与等底等高圆锥之间的关系。

关键: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得出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

简单的统计

重点:学会用不同的折线表示不同的数量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比例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应用它们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两种量能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难点: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关键:充分引导学生认真理解意义,弄清意义包含的主要内容。

五、教具准备

圆柱、圆锥实物及模型

分数、小数四则口算和简便运算练习卡片。

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江苏地图

投影仪,胶片

六、教学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当、数量关系、数学方法等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要重视口算和笔算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解题和计算时,鼓励学生灵活地选用不同解法和简便算法。

3、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和勇气和毅力。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用生动有意义的数据、史料对学生进行“三热爱”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

5、改进教学评估方法。承认学生学习数学的个别差异,用正确的方法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通过考查,使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评估的方法与手段多样化,除笔试外,要注意运用口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

七、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所以作如下计划: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

圆柱………………………………..6课时左右

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三、比例(14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比例的运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左右

四、统计(2课时)

节约用水…………………………...1课时左右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

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综合运用……………………..…..4课时左右

5.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数学 篇五

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科:数学班级:六

(二)时间:3.21中心发言人:万强 参加备课人员: 万 强、徐朝云龚 亮陆世勇肖 锋王万清 发言记录:

万强: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上黑板随便写几组比,教师马上说出能不能组成比例,想知道原因吗,请看课本34页,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

徐朝云:进行激趣:“通过自学发现老师一下就确定能不能组成比例的奥妙了吗?”学生针对黑板上的题叙述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呢,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

龚亮: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陆世勇: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激趣”这个环节中,从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入手,直入重点。采用自学方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肖 锋:“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6.第八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六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位置与方向、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五、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生非智力因素情况分析(学习动机、习惯、兴趣等)。

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的措施:

1、教给学生数学思想

2、让课本知识走进生活,亲历实践。探索发现展示会、数学日记、招聘“营养师”、“合格管家”、招标方案、数学广角,在大胆猜想 动手操作中学“奥数”

3、本学期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看:看例题、看文字、读课本

(2)想:哪里看得懂,哪里看不懂,作上记号。对于书本的知识,你觉得“新”在哪儿?对解答,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3)做:在看懂的基础上,动笔认真完成例题和做一做。

(4)检:对照今天学习的内容,检查自己的做一做,你做对了吗?你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将错误改正吗?

七、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

教学时间

四则运算

6课时

位置与方向

4课时

2.23——2.27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1、加法运算定律

3课时

3.2——3.62、乘法运算定律

3课时

3.9——3.133、简便计算

4课时

营养午餐

2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3课时

3.24——3.27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课时

范文网

3.30——4.33、生活中的小数

3课时

4.6——4.10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4课时

4.13——4.175、整理复习

2课时

4.20——4.2

2三角形

7.第八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七

一、教学内容乘法,升和毫升,三角形,混合运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找规律,运算律,对称、平移和旋转,倍数和因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用字母表示数,整理与复习,第八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了解容量的意义及其常用计量单位。(3)联系具体问题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初步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交流;初步学会根据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2、数学思考方面(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3)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4)在收集和整理数据、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测量、估计、作图、计算、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3)在测量液体多少、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案和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并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教学工作计划《第八册数学教学计划-》。(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4、情感态度方面(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研究专题与教学措施

1、研究课题:体验感悟式自主探索性研究

2、提高教学质量措施:⑴ 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⑵ 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做好补差工作。⑶ 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⑷ 倡导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探索、相互合作。⑸ 加强学生的数感、提高算法多样化。⑹ 尽力创设浓厚的、鲜明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⑺ 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关心与支持。

8.小学七册数学计划和教案 篇八

――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29人,其中男生17人.在上期三年级期末考试中双科上90分的没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要求学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教材内容包括:口算、估算加、减法,用计算器计算的四则计算,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给学生一些概括性的知识,目的是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能够利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根据这一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答一步应用题,为今后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促进笔算。

第三单元:乘法、除法的知识。这一单元分3节,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乘、除法各部分间发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口算的范围是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这些内容掌握好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估算的范围是简单的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把因数、被除数、除数都需要先取近似数,然后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除,在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一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总结出三个关系式,并应用这三个关系式解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以及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运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有关的方程和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乘法、除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关键:提高学生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的口算能力。

第四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出现大量各种实物和图形,同时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弄清分数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关键:要采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第五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材特别强调引导学生操作,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自己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的目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初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会根据要求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近似数。

2、使学生会口算整万数的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乘数、除数是整百的乘、除法。

3、使学生会估算多位数的乘、除法;学会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以及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4、使学生初步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会根据这一关系求未知数,会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题。

5、使学生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掌握单位间的换算,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土地面积的计算,初步学会测定直线和测量较短的距离,初步知道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6、结合有关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7、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艺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增强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加强能力以及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注意小组的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6、加强导优辅差,提高学习的质量。

五、教学进度:

周次 一、教学内容 课时 周次 一、教学内容 课时

1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4 9 参观果园 1

2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3 机动 1

口算加、减法 2 10 认识几分之几 4

3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2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

加、减法各部分关系 3 11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

4 加、减法各部分关系 4 整理和复习1

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1 机动 2

5 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1 12 面积和面积单位 2

国庆节放假 4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3

6 整理和复习1 13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2

机动 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

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2 14 土地面积单位 3

7 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2 实际测量 2

乘、除法各部分关系 3 15 整理和复习2

8 乘、除法各部分关系 4 量一量 2

乘、除法简便算法 1 机动 1

9 乘、除法简便算法 1 16 总复习5

整理和复习2 17~18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 周

第一课时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中的例1、例2和练习一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知道亿以内的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掌握亿以内数的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亿以内的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四、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五、教学用具:活动数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2.填空、问答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读数

4809 4759 6058 7002 9000

(二)、新课

1、引入

教师:我们已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一百 零八万。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

2、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3、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一千一千地数,一万一万地数。

提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数 位 顺 序 表(见小黑板)

5、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6、教学例1。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二十八万。

(2)让学生拨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3)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

7、出示例2。

(1)指名学生读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完成第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3、4题。

(4)读出下面各数。

34590 2107800 40056500

(5)让学生说出40056500是由几个千万、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组成的。

(6)说出405600中的两个“5”各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三)、小结:读亿以内数时,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一的第5题。

(五)、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二十八万 三千零七十万

例 2 224600 0 6407000 100304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作业设计,使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组成、各个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读出下面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2、让学生说出40056500是由几个千万、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组成的。

3、判断:

(1)408050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 )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 )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 )

(二)、作业设计

1、做练习一的第6题。

读出下面的各种速度。

每分约80米 每分约350米 每分约800米

每分约1200米 每分约1500米 每分约30000米

2、做练习一第7题。

读出下面各数。

30000 6170000 6250800

4050000 90083000 10605000

240000 38000400 100000000

3、做练习一的第8、9、10、11题。

作业批改:

优 : 人 良: 人 中 :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算盘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

三、教学重点: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三指拨珠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算盘。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下面各数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师演示)

(二)、新课

1、引入:在我们生活中,有时见到一种计算工具(出示算盘),它叫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早在5前,就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又传到日本、朝鲜等国。

2、介绍算盘: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出示算盘讲解)

3、算盘各珠的作用

(1)出示算盘:通常在算盘上选一档记个记号,作为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2)让学生在算盘上指出数位。

(3)说明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4、拨珠读数:17 56 180 309 400

(三)、小结全课

(四)、作业 拨珠计数练习(同桌比赛)

9五)、板书设计

算盘的认识

拨数 56 99 100 999 1000 4087 5096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3、例4,练习二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的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的数,并用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的数。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在计数器上拨出:7 70 708 (让学生说说这三个数怎样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师在计数器上拨出七万。

学生试写,师个别辅导。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教学七十万,七百零八万的写法。

(2)总结万级数和个级数的写法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说出写万级与写个级数的相同点,万级数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上4个“0”。

(3)做练习二的第2题。

先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写出来。

五万 六千零五十万

八十万 四千零五万

三千二百万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教学例4。

(1)指导学生写出例4各数。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102345

三十二万零六百 写作:320600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写作:20507000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让学生读一遍。

(3)让学生试写第7页“做一做”的三个数。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1题。

回答: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千万呢?

2、做练习二的第3 题。

先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出来。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 八十五万一千

二十六万零四百 三百六十万二千

十万零五 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3、做练习二的第4题。

(1)1994年我国共生产电视机三千一百八十四万台。

(2)北京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占世界第二位;藏书一千四百万册,占世界第五位。

4、做练习二的第5题。

老师读数,学生写。

五十万八千 五十八万零七百三十

二千四百四十二万 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

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 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七: 7

七十: 7 0

七万: 7 0 0 0 0

七十万: 7 0 0 0 0 0

七百干什么零八万: 7 0 8 0 0 0 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作业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组成,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 七十万 七百零八万

(1)读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2)借助数位表写数

2、(1)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36000 800370 54860040

(2)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八千万、四十。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5题。

老师念数,看谁写得对。

五十万八千 五十八万零七百三十

二千四百四十二万 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

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 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

2、做练习二的第6题。

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

3、做练习二的第7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数,填完后,让同桌互相读出对方写的数。

4、做练习二的第8题。

5、做练习二的第9题。

调查本地区人口数,填在下表里(见小黑板)

6、做练习二的第10题和第11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2页的例5、例6,练习三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 亿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三、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六、教学步骤:

(一)、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复习

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或“=”。

999( )1010 601( )564 687( )678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2、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3、教学例5。

(1)比较 第一组数:99864和101010

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

第三组数:43200和43000

引导学生观察后自己比较大小。

总结得出: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左起第二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个位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个位上的数;……

(2)做例5下面的“做一做”。

(二)、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出示:50000和1800000。

让学生读出来。

讲解改写方法:万位在右起第五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4个0。把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

2.做第10页最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60000 (2)3200000

让学生独立改写,然后说说改写的方法。

(三)、教学求近似数

1、复习引入。

用“四舍五入”法把下面各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Q求出它的近似数。

4926 9375

2、教学例6。

(1)教师板书:84380,指名读数,并提问:

“谁会把这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启发学生思考:省略一个数千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那么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

让学生类推出:因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2)板书出:726310,求出它的近似数。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63599≈ 709327≈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三的第1题和第2题。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840400 8004500 804000 80004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读出下面各数,然后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

(2)一个人的血管总长约40000000米。

(3)1994年我国水果的总产量是34780000吨。

(4)1994年我国甘蔗的总产量是60860000吨。

学生做完成后,并说一说是如何改写成的。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求近似数

例5 99864<101010 例6 (1)84380≈8万

356000<360000 (2)726310≈73万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5―8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用数据说明问题。

三、教学重点: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练习三的第5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49999的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然后再在书上填出来。

第(2)小题,可先进行复习,再让学生回答:

最小的一位数是几?最大的一位数是几?

最小的两位数是几?最大的两位数是几?

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是几?

(二)、练习三的第6题。

先让学生把“6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是如何改的,然后再作第6题。

(三)、练习三的第7题。

让学生读一遍题,体会每一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然后写出各小题横线上面的数,再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北京西郊大钟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2)一个劳动模范退休以后,用十多年时间,为国家栽树三十万七千五百棵。

(四)、练习三的第8题。

做题进行复习,让学生比较433000和43300,657000和658300两组数的大小,说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两种情况及方法。然后让学生做第8题。

(五)、练习三的第9*、10*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亿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珠算加法的法则,能够用珠算正确地计算多位数加法(一般不超过五位数)。

3.使学生掌握笔算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4.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 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5.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6.使学生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法文字题。

7.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种关系验算减法?

8.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9.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有关“比多”、“比少”的一步应用题。

10.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1.口算加、减法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5―16页的例1―例3和练习四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口算算理。

四、教学难点:口算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27+38 64-38 670+80 530-400

2.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 70000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口算250+470”

(1)学生试算。

(2)组织学生讨论哪一种方法简便。

2.教学例2。

出示:“口算540-370”。

先让学生想一想,同桌讨论后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 。

教师适讲解、引导。

3、做课本第16页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1)口算 360+ 410 520-150 410-240 370+580

(2) 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投影出示)

4.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7万+8万=( )万 27万- 4万=( )万

24万+19万=( )万 35万- 28万=( )万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讨论:整万相加减的口算方法。

(三)、作业设计

1、做练习四的第1题 。

(用卡片出示)

320+60 350+460 330- 80 760- 450

250+490 270+28 670-500 400-260

2、(1)第2、3题是加减法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在书本上完成。

(2) 34万+18万 23万- 18万 250万+750万

(3)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四)、作业:第4、5题。

(五)、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 250+470 例2 540-370

例3 17万+8万=( )万

24万+19万=( )万 35万- 28万=( )万

27万- 4万=( )万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四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作业设计,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口算算理。

四、教学难点:口算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口算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说得数和口算过程。

25+34 67+26 43万+37万 28万+59万

60-56 82-43 94万-75万 100万-36万

2.做练习四的第6题。(投影出示)

170+320 100-51 630+27

850-40 650+180 860-47

240+56 520-360 910-180

3.做练习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

37万+35万 66万+34万 72万+28万

28万-5万 56万-45万 1000万-67万

4.做练习四的第8题。

让学生同时做,集体订正。

(二)、解答应用题训练。

1.做练习四的第9题。

|养鸡场有母鸡1235只,第一天下了1118个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下了109个蛋。两天一共下多少个蛋?

启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做练习四的第10题。

鞋厂每月生产男鞋、女鞋才童鞋共8500双。男鞋进1790双,女鞋是2540双。每月生产童鞋多少双?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2、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2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电子计算器,掌握常用健的使用方法,能四则计算。

2、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电子计算器,掌握常用健的使用方法,能四则计算。

四、教学难点:认识电子计算器。

五、教学用具:算术型电子计算器。

六、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笔算67×89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揭示课题)。

3、电子计算器是本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之一,使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它体积小,操作简便,运算迅速准确,功能多,效率高,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

电子计算器有三类:算术型电子计算器;科学型电子计算器;程序计算器。

(二)、教学新课

1、电子计算器的认识

(1)电子计算器的构成。

(2)介绍常用健的功能。

(3)显示器是用来显示计算时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结果的装置。

(4)教师指出:电子计算器通过按健进行计算。

2、常用健的使用方法

(1)介绍数字健0~9。

(2)介绍四则运算健“+”、“-”、“×”、“÷”、“=”。

让学生按书写顺序分别输入 6+2 = 6-2= 6×2= 6÷2=

(3)介绍清除健c.ce,关机健off.

3、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学生看书自学,同桌交流,师最后总结。

4、教学例1

出示:389+260=

学生试做,订正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结。

5、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

(三)、作业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第1~3题。

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常用健的使用方法

(1)介绍数字健0~9。

(2)介绍四则运算健“+”、“-”、“×”、“÷”、“=”。

让学生按书写顺序分别输入 6+2 = 6-2= 6×2= 6÷2=

(3)介绍清除健c.ce,关机健off.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4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4~6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命名用算术型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会命名用算术型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用算术型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五、教学用具:算术型电子计算器。

六、教学步骤:

(一)、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4×19 28×37 949÷26

807- 268 1098+203 782÷4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

(1)先请同学们口算10÷5+2和2+10÷5

比较两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式的结果怎样?

(2)用电子计算器分别按照书写顺序依次输入。

比较计算结果,哪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计算上述习题。

总结正确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出示:“用计算器求出 68+5×25”

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在计算器上计算,学生试算后,集体订正。

练习:用计算器求出 5+(10+6) 12×(14- 6)

18+99÷11 735÷7- 65

3、教学例3

(1)出示:“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 83)”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指导学生阅读第22~23页的内容。

(三)、作业设计

1、做第23页上的“做一做”。

2、讨论:下面各题计算时的按健顺序怎样?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92+16×8 192- 16×8

192+16÷8 192- 16÷8

192+(16+8) 192-(16+8)

192+(16-8) 192-(16-8)

……

(四)、作业设计:练习五的第4~6题。

板书设计

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口算 10÷5+2和2+10÷5

用计算器计算 3024÷(167- 83)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25~26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六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四、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一幅图,让学生说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式计算。提问:

“谁能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板书:

3 5 + 2 5 = 60 (本) 加 数 + 加 数 = 和

加数 加数 和 和 = 加 数 + 加 数

(2)出示第二、三幅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板书:

60-25=35(本) 60-35=25(本)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归纳出:

第一个加数=和 - 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 - 第一个加数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关系式,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两个关系式合并为一个关系式?”

使学生明白:不论求加法算式中的哪一个加数,都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进行计算。从而归纳出: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3.教学例2。

(1)出示:( )+8=15

提问:“用加数与和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学生答完后,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这可以用字母x表示,并告诉学生x的读法,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然后把“( )+8=15”中的括号换成x,并提问:“怎样求未知数x?”

(2)出示例2

板书:x+15=40。

提问:“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 板演边说明书写格式,强调每算一步等号都要对齐。最后告诉学生:求出x以后,要把结果代入原式,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3)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作业设计

做练习六的第1―4题。

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书写格式;第二题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填在书上;第三题先让学生说出用x代替括号以后的算式,再口算出x是多少。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生态系统,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利用这种关系怎样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五)、作业:第4 题。

板书设计: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一)

3 5 + 2 5 = 60 (本) 加 数 + 加 数 = 和

加数 加数 和 和 = 加 数 + 加 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例2 x+15=40

x=40-15

x=25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26页的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六的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四、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种关系验算加法?

2、求x+20=80中的未知数x。

3、270加430得多少?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指名读题,教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已知的加数270,再从这条线断的右端点,接着画一条线段,表示未知数x。

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

270+x=700

x=700-270

x=430

2、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作业设计

做练习六的第5―8题。

1、第5题,可以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第6题,先说明题意,再让学生在书上完成。

3、第7题,让学生自己做。

4、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列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

(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法文字题时怎样列式?

五)、作业

练习六的第9、10题。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二)

例 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270+x=700

x=700-270

x=43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七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2、 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利用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加数+( )=和 一个加数=和-( )

2.求未知数x。

x+25=60 x+140=760

(二)、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中的三幅线段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提问:这个减法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3 0 - 1 8 = 1 2 (米)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 减数 差 差=被减数-减数

比较得出: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被减数中包含哪两部分?为什么求减数和求被减数的计算方法不同?”

使学生明白:被减数中包含减数和差两部分,去掉一部分就得另一部分,所以求减数要用减法;把减数和差这两部分合起来就得被减数,所以求被减数要用加法计算。

2.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3.教学例5。板书:x-48=35

提问:“未知数x是这个算式中的什么数?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算?

(三)、作业设计

1、做练习七的第1―4题。

2、练习:求未知数x.

x-59=87 540-x=80 x-64=174 204-x=99 x-101=38 265-x=198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些关系验算减法和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五)、作业:练习七中的第8题。

板书设计:

减法算式中部分间的关系

减 数 = 被 减 数 - 差

被 减 数 = 减 数 + 差

例5 (1)x-48=35 (2)135-x=98

x=35+48 x=135-98

x=83 x=37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七的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四、教学难点:利用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种关系验算减法?

2、求 x-240=600 中的未知数x。

(二)、新课

1.教学例6。

板书:80减去一个数得49,这个数是多少?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80-x=49

(2)理解算式,选择算法。

提问:“算式中的80是什么数?x是什么数?用什么方法求x?用哪一个关系式计算?”使学生明确:80是被减数,x是减数,用“减数=被减数-差”来计算。

(3)学生试算,教师辅导。

2、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102减去一个数得34,这个数是多少?

独立做。

(三)、数学游戏

教师指导学生做例6下面的数学游戏。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七的第5―12题。

1、第5题,学生在书上填完。

2、第6题,让学生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3、第7题,让学生做题时,要注意两点:

(1)这道题与例6的叙述不同。

(2)第3小题不需要设未知数x列等式。

4、指导学生做11*、12*题。

(五)、作业:练习七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

例6 80减去一个数得49,这个数是多少?

80-x=49

x=80-49

x=31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的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八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解答应用题中的逆思考 。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复习列含有x的等式解答文字题。(只要求学生口答)

(1)120加上什么数得200?

(2)什么数减去80等于240?

2、让学生口说算式,引出新课。

学校买来70盒粉笔,用去28盒,还剩多少盒?

(二)、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学校买来一些粉笔,用去28盒,还剩42盒。学校买来多少盒粉笔?

(1)师生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讨论:

这几个数量之前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哪个数量是未知的?这上未知的数量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根据这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

你能求出这个等式中的未知数x吗?你找到解答这道题的新的方法了吗?

讨论得出:买来的盒数一用去的盒数=剩下的盒数;买来的盒数是未知的,可以用x表示;可以列出这样一个等式:x-28=42。

小结:概括解答应用题的步骤:第一步读题弄清题意,知道已知是什么,求的是什么,设所求的数量为x;第二步按照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第三步求出未知数x是多少?第四步写出答题。

2、做例7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解答)。

(三)、作业设计

1、做练习八第1 题,要求学生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

2、第4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四、作业:练习八的第2、3题。

板书设计:

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

例7: 买来的盒数 - 用去的盒数 = 剩下的盒数

设:买来粉笔x盒。

x - 28 = 42

x = 42 +28

x = 70

答:学校买来70盒粉笔。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的例8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八的第5―8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解答应用题中的逆思考 。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说一说怎样求x。

农场原有一些奶牛,又买来20头,现在共有84头奶牛。农场有多少头奶牛?

2、用以前学过方法解答。

农场养了78头奶牛,94头肉牛比奶牛多多少头?

(二)、新课

1、教学例8。

出示例题: 农场养的肉牛比奶牛多16头。肉牛有94头,奶牛有多少头?

学生读题后,启发学生说一说怎样画线段图,教师板书:

(2)启发学生用以前学过方法解答:

94 - 16 = 78 (头)

(3)引导学生用新学的方法解答。

题目中的三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哪个数量是未知的?如果设奶牛有x头,根据题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

从而归纳出:

奶牛的头数 + 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 = 肉牛的头数

(4)展开讨论

你能列出其他等式来解答吗?稍作提示:这三个数量之间还有哪些相等的关系?根据这些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

经过讨论之后列出:

设:奶牛有x头。

x + 16 = 94

x = 94 - 16

x = 78

答:奶牛有78头。

(5)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例8的解答过程,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6)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2、做例8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图书馆借出科技书35本,借出科技书比借出的故事书少18本。借出故事书多少本?

(三)、作业设计:做练习八的第7、8题。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列式之前,先找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一般设要求的数量为x;

3、要根据等量关系列式,一般不把x单独放在一头。

(四)、作业:练习八的第5、6题。

板书设计:

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

例8: 线段图(略)

94 - 16 = 78 (头)

奶牛的头数 + 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 = 肉牛的头数

设:奶牛有x头。

x + 16 = 94

x = 94 - 16

x = 78

答:奶牛有78头。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9―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四、教学难点:解答应用题中的逆思考 。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说一说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

1.图书室有50本科技书,借出一些,还剩36本。借出多少本?

2.图书室有5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10本。有多少本故事书?

(二)、口算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9题。

2300-800 32×50 520-180

360+150 430+90 160×30

1000-620 7200÷8 270+350

(三)、两种解答方法的对比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10、11题。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八的第12―15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4.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8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九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重点: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理解用简便算法的基本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面各题,学生口算。

78=80-( ) 99=100-( ) 574+200=

87=90-( ) 101=100+( ) 453-300=

198=200-( ) 297=300-( ) 218+70=

2、口算比赛

375+300= 375+301= 100+574= 99+574=

127+60= 127+58= 213+200= 213+198=

860-500= 860-498= 453-400= 453-397=

(二)、新课

1、教学一个数加出接近整十的数的简便算法。

出示例1:113+59= 提问:谁能用最简便算法算出这道题?

讨论:加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可以先加上整十数,然后看多加了几,就减去几,结果不变。

板书:113+59=113+60-1=172

2、教学一个数加上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出示例2:276+98=

提问:“哪个数接近整百数?把98看作多少来计算?把98看作100就多加了几?(引导学生自己得出:276+100-2=374)

3、小结。

教师:在计算加法时,像例1、例2这样,在一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数计算,然后再看多加了几就减去 几。

4、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提问:先把原题中加数87和198分别看作多少?

5、教学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的数的简便算法。

出示例3:165-97=

让学生讨论后独立完成。

6、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7.小结。

想想:减法中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怎样计算简便?使学生明确:要把它们看作整十、整百数计算,多减了几就加上几。

8.引导学生把加法与减法的简便算法进行比较。

(三)、作业设计:做练习九的第1、2、5题。

(四)、作业

练习九的第3、4题。

板书设计:

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例1 113+59=113+60-1=172

例2 276+98=276+100-2=374

例3 165-97=165-100+3=62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九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能够灵活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理解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口算练习

430+190= 510÷30= 390-56=

520-360= 120×40= 180×4=

280+170= 640÷80= 263+97=

(二)、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146+97= 342-198= 260+299=

(三)、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混合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

83+98= 284-99= 19+198= 162-97=

196+68= 465-299= 195+25= 324-197=

在学生做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把两种算法弄混。

(四)、求未知数x的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8题。

鸡场收了1200千克鸡蛋,运走一批到副食店,还剩350千克。运到副食店多少千克?

做题之前,先简单复习一下用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9、10题。

(六)、两步式题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思考过程。

3150+295+498 20000-45×24

10403-(1726-598) (854+938)÷14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5.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4题,练习十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口算、笔算和珠算的熟练程度,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并能运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口算、笔算能力。

四、教学难点:理解用简便算法计算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整理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1.出示数位顺序表(见小黑板),学生口述,师板演,把表填完整。

2.读数。

9056200 4562000 50800

504200 62000900 31609800

3.做第(3)题。

五万八千二百 三十万五千七百零五

七十万零四百三十 八千零五万四千零六

(二)、整理和复习几百几十以及整万数的口算加、减法。

指名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三)、整理和复习万以内数的珠算和笔算加法和减法。

复习珠算加、减法的法则和亿以内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整理和复习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学生练习做第4题。

订正时检查学生对算理和算法掌握的情况。

(五)、综合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1~2题。

1.第1题,口算。直接在书上完成。

2.第2题,先笔算再用珠算检验。

(六)、作业

练习十的第3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5―7题,练习十的第4―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和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和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整理和复习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做第41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的名称,再说一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整理和复习求未知数x

让学生做第42页的第6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整理和复习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做第42页的第7题。

先指名学生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在列式解答。

出示:一个农场原有2982头猪,卖出一批给收购站,还剩898头。卖出多少头?

先指名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在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综合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4―6题。

1.做第4题,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把两种情弄况混的情况。

44+x=52 91-x=46 x+365=940

x-16=77 69+x=85 482-x=367

2.做第5题,对列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

(1)什么数减去66还剩25?

(2)从265里面减去一个数得80,减去的数是多少?

3.做第6题,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式。

淮河上的一座铁路桥的长度是3428米,比公路桥长232米。公路桥的长度是多少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乘、除法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用两位数乘的笔算法则推广到用三位数乘,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使学生知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估算。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5.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用两位数除的笔算法则和试商方法初步推广到用三位数除,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6.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的能力。

7.使学生对乘法和除法中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学会求乘法和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为以后学习解简易方程打下基础。

8.使学生通过学习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进一步掌握乘法和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为以后学习解简易方程解答应用题做些准备。

9.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学会乘法和除法中常见两种简便算法。

1.乘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4页上的例1、例2以及“做一做”的习题,练习十二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乘法口算的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投影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得数写出来,集体订正。

200×5= 100×7= 3×20= 8×40=

400×8= 500×3= 14×50= 21×20=

100×6= 400×2= 300×12= 8×700=

6×100= 2×400= 12×300= 700×8=

2.指名说一说计算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样想。

(二)、新课

1.教学教科书第44页上的例1。

出示:准备好的坐标纸,数一数横着每排有多少个小方格,有几排。提问:这条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板书:100×4=400

根据因数交换位置,得数一样,所以得出:

4×100=400

学生讨论:100×12得多少?

让学生想一想:这个算式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的,使学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12个一百是1200。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12×100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的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2个0。

2.口算下面各题

8×100= 15×100= 24×100= 32×100=

200×3= 12×50= 800×2= 7×900=

学生口算后,并说一说口算的简便算法。

3.教学例2。

出示:7×200=

引导学生想:“7×200是7和几个百相乘?”

“积是多少?14个百也就是多少?”

学生把口算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出示:12×300=

学生独立完成,分组讨论,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用整百数乘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概括: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4.基本练习

做课本第44页的“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口算:

(三)、作业设计

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1.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100×17 200×8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400×12

(2)20个17是多少?

25个100倍是多少?

40乘以300得多少?

2.做第2题。

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6×100 50×60 13×300

42×20 12×200 20×4006 34×200

3.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二的第4、5题。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例 1 100×4=400 4×100=4000

例 2 7×200=1400 12×300=36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对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的应用。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口算

100×17 200×8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400×12

让学生说得数,并且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二)、作业设计

1.做练习十一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教师巡视。

2.做练习十一的第7题。

学生在书上填完。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比较两组题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9×100 50×70 43×200

32×30 21×300 60×700

7×400 64×100 22×300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9、10、11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第46页的例3及有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2、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估算的基本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89 91 103 795 812 398

2、口算(卡片出示)

60×40 300×20 400×70

80×70 900×50 200×70

3、估算下面的题目,大约得多少。

290×6 ≈ 59×4≈ 804×6 ≈

先让学生说说大约得多少,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怎样列式解答这道题?(22×18≈)大约得多少?

学生依据旧知识自己做,教师可适当提示:

“能仿照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想法做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告诉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要先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用两个因数的近似数相乘。”

想:22≈20 18≈20

因为:20和20相乘得400。

所以:22×18≈400

2.对比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与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适当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步骤: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3.基本练习

估算下面各题:

89×31= 52×78= 61×82=

58×39= 81×263= 78×589=

(三、作业设计

1、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比较估算的得数比用计算器计算的得数大还是小?想一想为什么?

56×69= 305×87= 87×92=

81×39= 88×43= 59×389=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对学习有 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学生独立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估算检查乘法计算中积的最高位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查。

3、开学时,每个学生交学费的标准是198元,全班58人的学费大约是多少元?

4、王老师带5500元钱去为全校915名学生付校服款,每套校服的价格是57元,请你估计一下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学习估算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例3 估算 22×18≈400

想:22≈20,18≈20,

20×20=4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第46 练习十二的第5―8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混合练习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2、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乘法估算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卡片出示)

50×20 30×200 600×70

90×70 300×50 100×70

2.估算下面的题目,大约得多少。(投影出示)

89×31= 52×78= 61×82=

58×39= 81×263= 78×589=

3、同桌比赛做下面各题。

198×201 408×490 89×624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325123 1200×340 478×309

76×206 1004×524 275×620

2.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估算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

2.估算下面各 题。

398×92≈ 189×89≈ 705×63≈

3.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四)、课堂作业:练习册上的有关内容。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练习十三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

200÷5= 270÷9= 320÷10= 450÷50=

口算完后,指名说一说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口答:800是多少个百?1200是多少个百?3600是多少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4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除数是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现在来学习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出示:500÷100=

根据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想一想500÷100得多少呢?启发学生说出想500里面有几个1百。因为500里面有5个1百,所以500÷100得5。

2.教学例5

出示1200÷400,然后引导学生想,1200是多少个百?400是几个百?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

学生口算出得数后,教师,再说口算过程,因为12个百里面有3个4百,所以1200除以400得3。

出示3600÷300=,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怎样算?然后指名学生口算出得数。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学过有的这几道题,用整 百数除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然后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出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看成几个百,再除。

3.作业设计

口算下面各题:

800÷100 600÷200 4000÷400

1400÷100 1500÷300 6300÷300

3900÷100 2800÷700 6400÷200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口算下面各题。

700÷100= 800÷400= 5500÷500=

400÷100= 5400÷600= 2400÷200=

让全体学生做,并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教师午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

口算下面各题。

44500÷100 2700÷90 9000÷100

440÷40 4000÷500 7700÷70

1200÷300 8000÷200 8600÷200

3.做练习十三的第3题。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4、5题。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 1 500÷100=5 2400÷100=24

例2 1200÷400=3 3600÷300=12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练习十三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小黑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

800÷100 600÷200 4000÷400

1400÷100 1500÷300 6300÷300

3900÷100 2800÷700 6400÷200

(二)、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六的第8题。

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

1000÷200 2700÷900 3200÷800

640÷80 900÷300 1200÷600

2000÷400 4200÷700 6300÷900

在一分钟内完成,同桌检查。

4、做练习十三的第9题。

育红小学有20个班,平均每班有40个人。为了帮助本县村级小学建立32小图书馆,同学们共捐献图书3200本,平均每个同学捐献多少本图书?

让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完成,教师注意巡视。

4.做练习十三的第10题。

计算下面各题。

4900÷(143+557) 4500÷15×13

(6100-500)÷800 12×300÷600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怎样算除法?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十三的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图形算式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列算式?让学生填写在书上,并将综合算式在练习本完成,写出计算过程。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的例6,练习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基本算理。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000÷200 2700÷900 3200÷800

640÷80 900÷300 1200÷600

2000÷400 4200÷700 6300÷90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2836 6721 6439 52485

3.估算。

799÷4 59×42

1863÷6 310×19

4.提问: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怎样做?如果某个学生说不全,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6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后,引导列出除法算式:

538÷62≈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进行估算呢?

(求被除数、除数的近似数)怎样求除数62的近似数呢?(大约等于60)

怎样求被除数的近似数呢?(大约等于540)

求一下两个数的商大约是多少?(大约等于90)

2、学生试做第50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集体订正。

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然后求出近似数的商。

3、引导学生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提问: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做什么?

(2)怎样求除数的近似数?

(3)求被除数的近似数时,分哪两种情况?分别怎样求近似数?

(4)求出被除数和除数的近似数后应该怎样做?

4、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被除数都要求出近似数,求的方法都一样。不同点:除数是一位数,不用求除数的近似数,除数是几,就除以几;除数是两位数,要求除数的近似数。)

(三)、作业设计。

3.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

(四)、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什么?(同桌讨论后回答)。

(五)、作业:

做练习册上的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538÷62≈9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练习十四的第4―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5400÷600 6300÷90 8000÷200

9900÷300 21×400 320+250

45×3 264×200 35×300

400×17 58+62 810×7

24×8 1000÷125 100÷4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350≈ 1562≈ (分别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

895÷32≈ 2489÷51≈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辅导差生。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326÷4≈ 623÷19≈ 5559÷38≈

898÷31≈ 406÷8≈ 4753÷62≈

3.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0题。

让学生直接做在书上。

(三)、求未知数x

x÷315=64 x÷404=235 10500÷x=125

(四)、列式计算。

1.827个405是多少? 2.54的802倍是多少?

3.524乘以815是多少?

4.一个数的247倍是75335,这个数是多少?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8*、9*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1―例3,练习十五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教学重点: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求未知数x的文字叙述题。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540÷60 32×100 3×800 800÷16

20×40 280÷40 640÷40 7200÷800

2、填空。

8×( )=56 4×( )=24 ( )×5=40

( )×7=56 ( )×20=160 70×( )=3500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课本中的鸡蛋图

提问:

①谁能说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的意思怎样列式?

③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④已知什么?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 × 3 = 90(个)

‖ ‖ ‖

因 因 积

数 数

因数×因数=积

(2)出示第(2)道题。

有3盘鸡蛋,一共90个,每盘有多少个鸡蛋?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90÷3= 30(个)

(3)出示第(3)小题。

每盘有30个鸡蛋,一共有90个,有多少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90÷30= 3(盘)

(4)引导学生把(2)、(3)题和第一题对照。

90是原来的什么数?3呢?30呢?

90÷3 = 30 90 ÷ 30 = 3

‖ ‖ ‖ ‖ ‖ ‖

积 第 第 积 第 第

二 一 一 二

个 个 个 个

因 因 因 因

数 数 数 数

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 第二个因数 =积÷第一个因数

(5)启发学生想第(2)和第(3)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都是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用除法计算。

能不能把两个关系式概括成一个关系式?

学生概括,教师板书: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运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乘法:用所得的积除以一个因数,如果得另一个因数就是乘法做对了。

练一练。

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下面的乘法。

28×36=1008 112×43=4736

2、教学例2:求 x×6=96中的未知数x

提问:(1)在等式 x×6=96里,x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未知数x等于多少?

(3)学生独立解答,并说出根据是什么?

3、教学例3:35乘以什么数得420?

学生独立解答,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来。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1)求26×x=338中的未知数x

(2)一个数与32 的积是3296,求这个数。

2、做练习十五的第2、5题。

(四)、课内外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1、3、4题。

板书设计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0 × 3 = 90(个)

‖ ‖ ‖

因 因 积

数 数

因数×因数=积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6页例4―例6,练习十六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除法的理解。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除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教学重点:归纳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判断求除数和被除数用那个关系式。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750÷15 500×50 320×20 105×7

0÷370 44÷44 510÷17 25×40

2、填空。

( )÷30=20 40÷( )=10

3、求未知数x

x+20=30 40―x=30 x×20=6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2、教学例1。

(1)出示月饼放大图。

提问:

①这幅图什么意思?

②18块月饼,平均放在3个盒里,每个盒里放几块月饼?怎样列式?

③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④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8 ÷3 = 6(块)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除数=商

(2)出示第二道题。

18块月饼平均装在盒里,每盒6块,可以装几盒?

提问: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8 ÷6 = 3(盒)

‖ ‖ ‖

被除数 商 除数

怎样求除数?( 除数 = 被除数 ÷商)

(3)出示第(3)题。

把一些月饼平均装在3个盒里,每盒6块,一共有多少块月饼?

提问: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 × 3 = 18(块)

‖ ‖ ‖

商 除数 被除数

已知商和除数,怎样求被除数?

被除数= 商 ×除数

练一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应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

如何验算2668÷48=46

4、教学例5:求280÷x=56中的未知数x

学生独立解答。

5、教学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等式,独立解答。

(三)、作业设计。

1、独立做下面两题。

(1)求x÷31=26中的未知数x

(2)450除以什么数得18?

2、引导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求被除数?怎样求除数?

(3)利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干什么?

(4)验算除法有哪两种方法?

3、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的第3、4题。

板书设计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8 ÷3 = 6(块)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除数=商

被除数= 商 ×除数

除数 = 被除数 ÷商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练习十六的第5―9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正确、熟练地计算。

三、教学重点:会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口算。

25×3 240÷8 2100÷300 86―29

50×6 30÷2 35+27 34×3

13×30 4800÷400 11×600 120÷60

25×40÷10 40÷8×5 1000÷8÷5 18×30

600×5―1000 71×3―13 0×820+59 36×200

(二、求未知数x。

x×84=420 8×x=216 32×x=544 x×76=1672

(三)、列式计算。

1、什么数的62倍是2914?

2、75乘以一个数得3675,这个数是多少?

3、一个数的46倍是1472,求这个数。

4、854与938的和除以14,商是多少?

5、一个数的51倍是612,求这个数。

6、一个数里面有36个240,求这个数。

7、一个数除以55得131,这个数是多少?

(四)、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5―9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例7、例8,练习十七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应用题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乘除法应用题。2、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提高解题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及灵活运用解题方法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如何列等式解答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求未知数x

x÷6=18 540÷x=17 80×x=320 x×60=180

(二)、新授。

1、教学例7。

(1)出示例7:一个篮球场的长是28米,面积是420平方米。篮球场的宽是多少米?

(2)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列式计算,然后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

420÷28=15(米)

(3)引导学生想:能不能用刚学过的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

这道题求什么?应该设谁为x?

学生独立尝试列等式。

2、练一练。

育民小学三年级学生参加浇树,平均每人浇树12棵,一共浇了468棵,三年级有多少学生参加浇树?

3、教学例8。

(1)出示例8:汽艇每分钟行63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求帆船的速度。

(2)让学生独立用学过的方法列式解答。

(3)引导学生用刚学过的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

(4)学生独立解答。

4、做一做。

一本数学课本有192页,是一本笔记本的4倍,一本笔记本有多少页?

5、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设谁为x,在正确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再计算解答。

(三)、作业设计。

1、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

(2)向群文具厂每小时能生产250个文具盒,多少个小时能生产10000个?

(2)爷爷今年72岁,正好是小华年龄的9倍,小华今年几岁?

(3)一本数学课本有192页,是一本日记本的4倍,一本日记本有多少页?

2、用两种方法解答。

(1)两个因数的积是36,其中一个因数是1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光明小学图书馆新买来128本书,其中连环画是32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书同样多。买来的故事书和科技书各多少本?

(四)、作业:

练习十七的第3、4、5题。

板书设计

列含有x等式解答乘、除法应用题

例7 解:设篮球场的宽为X

28 ×X=420

X=420÷28

X=15

答:篮球场的宽为15米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七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并与学过的算术方法加以比较,区别异同点。

三、教学重点:正确的解答应用题。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五、教学步骤:

(一)、口算。

24×60 7×800 14×200 720÷18

36×20 240×3 7200÷80 26×30

(二)、求未知数x

42÷x=7 x×50=500 35×x=700

x×30=60 70×x=140 x×10=420

(三)、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下列各题。

1、一个数减去550等于725,这个数是多少?

2、两个因数的积是5928,其中一个因数是114,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3、一个数的83倍是26975,求这个数。

4、一个数里面有75个360,这个数是多少?

(四)、应用题。(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果园里有苹果树750棵,正好是梨树棵数的3倍,梨树有多少棵?

2、一个体育场的长是48米,面积是576平方米,体育场的宽是多少米?

3、学校买来78盒粉笔,白粉笔盒数是彩色粉笔的6倍,买彩色粉笔多少盒?

4、红星小学有男生240人,是女生人数的3倍,这个学校有女生多少人?

(五)、课堂练习

练习十七的第6―10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的例1、例2,练习十八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通过演算、观察、分析找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结果不变的道理。2、学会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选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利用规律进行乘法的简便运算。

四、教学难点: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12×30 18×20 50×16 20×17

24×40 15×20 24×10 25×4

2、填空。

15=( )×( ) 24=( )×

18=( )×( ) 16=( )×( )

3、板演。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买多少元?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方法一: 方法二:

6 ×12×5 6 ×(12×5 )

(二)、学习新课。

1、引入。

根据板演,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方法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6 ×12×5 = 6 ×(12×5 )

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比较一下,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写乘以这两个义位数的乘积。

2、教学例1:35×5×2

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法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

35×5×2=35×(5×2)

45×2×9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该写成45×(92×9)。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7×4×5 19×6×5

3、教学例2。

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反过来用,也就是把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出示例2:25×16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讨论。指名板演。

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400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5×12 25×36 25×24 55×14

(三、作业设计。

1、把下面各数拆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16=8×( )=( )×( )

24=( )×( )=( )×()

44=( )×11 88=8×()

96=(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25 125×56 25×28 35×14

55×12 6×8×125 25×8×2 50×4×2

3、应用题。

(1)商店买来25箱肥皂粉,每箱36袋,每袋2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元?

(2)学校食堂买回来面粉18袋,每袋45千克,这些面粉共有多少千克?

(3)一个缝纫店有12人,每人每天做5件衣服,14天一共可以做多少件衣服?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5题。

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1)

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4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68页的例3、例4,练习十九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通过演算、观察、细考、讨论找到一个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2、学会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选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四、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简便算法。

五、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240÷20 960÷30 450÷30 360÷40

810÷90 360÷60 640÷80 810÷90

(2)、填空。

35=( )×( ) 36=( )×()

12=( )×( ) 54=( )×()

32=( )×( ) 18=( )×()

(3)板演。

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活动,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两种方法解)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90÷2÷3 90 ÷(3 ×2)

(二)、新课。

1、引入。

根据板演,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于号连接起来。所以:

90÷2÷3 = 90 ÷(2 ×3)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可以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我们可以利用上面的规律,有时把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写成除以两个一位数的积,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3:390÷5÷6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这道连除法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板演:

390÷5÷6

= 390÷(5×6)

=390÷30

=13

教师举反例:

810÷9÷2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能改写成810÷(9×2)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0÷8÷5 480÷5÷6

3、教学例4:420÷3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420÷35不容易口算,把除数分解成那两个一位数进行连除?

(2)先除以几,再除以几?为什么?

(3)指名学生板演。

420÷35

= 420÷7÷5

= 60÷5

= 12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0÷35 480÷32

(三)、作业设计。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80÷4÷5 140÷2÷5 240÷5÷6

180÷36 420÷28 800÷32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600÷5÷8 37×5×4 185―98

630÷42 25×24 457+99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2、3、4题。

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二)

390÷5÷6

= 390÷(5×6)

=390÷30

=13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练习十九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的简便算法。

三、教学重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五、教学步骤:

(一)、口算练习。

2×5 5×11 35×20 45×2

11×20 25×4 20×6 8×10

50×2 200×2 50×6 125×8

48÷4 630÷3 120÷20 750÷10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25 125×56 25×28 35×14

55×12 6×8×125 25×8×2 50×4×2

360÷9÷4 480÷5÷6 350÷5÷7 320÷8÷4

630 ÷42 240÷48 140÷35 420÷35

292―99 259+199 385―98 467―201

(三)、把下面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直线连接起来。

38×8×24 630÷(7×9)

25×7×27 (125×8)×(16×3)

480÷6÷8 38×(8×24 )

630÷7÷9 (25×27)×7

125×16×8×3 480÷(6×8 )

(四)、应用题。

1、商店运来25箱肥皂粉,每箱36袋,每袋2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元?

2、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各40筐,每筐苹果重25千克,每筐梨重30千克,商店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

3、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售价420元,一辆金狮牌自行车340元,某校买了3辆,一共花了多少元?

4、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各200袋,大米每袋重50千克,面粉每袋重25千克,运来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千克?

5、商店有40箱袜子,每箱15盒,每盒18双,商店里共有袜子多少双?

6、一头牛的重量432千克,是一头猪重量的4倍,一头猪的重量是3只羊的重量。一只羊重多少千克?

(五)、作业:

练习十九的8、9、10、11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4、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整理和复习》第1―4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乘、除法口算、笔算,以及乘法和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认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复习乘除法口算。

(1)积、商的变化规律。

被乘数、乘数与积的关系。

如: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不变,积怎样变化?

被乘数不变,乘数缩小10倍,积呢?

被乘数与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怎样变化?

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

如:被除数扩大(缩小)10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缩小)10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10倍,商就缩小(扩大)10倍。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口算练习。

4×600 50×200 2800÷40 50×70

125×80 320×20 8000÷80 9600÷300

5400÷60 790×1 1200÷40 0×60

2、复习比算乘、除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

从哪一位乘起,怎么乘?每次乘得的积的末位要怎么对齐?最后怎样算出结果?

2、复习乘除法简便运算。

(1)独立计算。

4×4×25 25×28 400÷16 270÷6÷5

指名说说各题分别怎样计算简便。

(二)、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125 425÷25 125×29×8 25×12×3×40

48×25 360÷4÷9 720÷48 270÷3÷9

2、应用题。

(1)一条长5000米的路,修路队平均每天修245米,修了18天,剩下的路要修几天?

(2)商店运来30箱纱巾,每箱装50条,每条50元,这些纱巾共买多少元?

(三)、课堂练习:

二十的第1―4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整理和复习》第5―7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的分清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三、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第5题。

30×2 =60 60÷30=2

让学生说一说:在30×2 =60中30、2与60之间有什么关系,即30是什么数,它与2和60有什么关系?2是什么数?它与60和30有什么关系?60又是什么数,它与30和2有什么关系?

(2)求未知数x。

x×5=330 x ÷10=90 240÷x=30

2、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

(1)一本字典有516页,是一本故事书的6倍,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2)一本故事书有86页,一本字典的页数是这本故事书的6倍,这本字典有多少页?

(3)水果店运来920千克苹果,是运来香蕉的4倍。运来香蕉多少千克?

(4)农具厂平均每天生产脱粒机105台,照这样计算,多少天

能生产1260台?

(二)、课堂练习。

1、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1)一个数的120倍是8400,这个数是多少?

(2)720除以一个数得45,这个数是多少?

(3)350除一个数得70,这个数是多少?

(4)一个数里面有36个205,这个数是多少?

(5)一个数除216是36,这个数是多少?

2、应用题。

(1)建筑队的水泥,已经用去的袋数是剩下的4倍,剩下88袋,建筑队原有水泥多少袋?

(2)修路队计划修路1034米,实际修了8天,每天修路210米,这样比计划多修路多少米?

(3)一种钢笔,每盒12支,每支6元。20盒这样的钢笔共值多少元?

(4)同学们要做120朵纸花,每组有6人,每人做5朵,需要几组同学去做?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的第4~6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认识几分之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76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一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教学重点:会读写几分之一。

四、教学难点:理解其中的道理。

五、教学用具: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出示事物学生动手分)

1、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 3)。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 3)。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支?可用几表示?(板书 1)。

(二)、自主探索

1、学习几分之一

(1) 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

把一个饼分成大小不等的2块,能不能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引出二分之一,并指导读、写1/2。

指导学生练习。在圆形纸片上它的找出1/2并涂色。

(2)教学例2。

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她的三分之一?

指导书写1/3。

(3)教学例3。

自己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对折,再对折。讨论: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4)教学例4。

填空:(图见叫黑板)

把一张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5)教学例5。

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学的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结合1/3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提问: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两题。

2、练习二十一的1~5题。

3、课外练习:用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2、1/3、1/4、1/6。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一)

1/2、1/3、1/4、1/10、1/6

分子…其中的1份

分数 线

分母…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页例6,“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大小,初步认识分子都是一的分数也有大有小。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3、结合分数表示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点:比较分母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认识分子都是一的分数也有大有小。

五、教学用具: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4张。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游戏 八戒分西瓜)

师徒四人走在西行的路上,悟空说,现在有一个西瓜,分给咱们四人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1/9,1/7,1/5和1/3,怎么分呢?八戒抢着说,我来分,我饭量最大,吃得多,所以我吃1/9,师傅吃1/7,沙师弟吃1/5,大师兄饭量最小,就吃1/3吧,听完八戒的话三个人都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探求新知

1、学习例6。

(1)看图比较1/2和1/3的大小。

(2)看图比较1/4和1/6哪个大哪个小?

2、做第77页下面的“做一做”。(通过做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或图形,分的份数越多,它的一份就越小。

(三)、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一的第6、7、8题。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9、10题。

组织学生阅读第77页的内容,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那些本领?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二)

1/2>1/3 1/7<1/5

1/4>1/6 1/8<1/6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上的例7~例9,例9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分数。

三、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

四、教学难点:读写几分之几。

五、教学用具:长方形纸若干张,圆形纸2张。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王师傅要制做一种零件,先把一个圆铁片平均分成4份,再去掉其中的一份,用余下的来制作。

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手中的圆片帮王师傅设计一下,认为怎样合理就怎样设计。

2、主动探索、研究问题:

(1)同桌合作探索。

(2)汇报交流。

(二)、自主探索

1、学习四分之三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1/4)

(2)3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3)3个1/4我们就说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分母是几?分子是几?

(4)3/4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2、自学例8、例9。

(1)拿出长方形纸条,指导学生对折后问: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多少?两份是几个1/5?

师演示,并将图贴于黑板上。拿出4个1/5拼在一起,问:这样的4份是几个1/5?是多少呢?在例8的第3幅图右边的( )里填数。

(2)出示例9的第一幅图,问:这条线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示例9的第二幅图,问:这样的5份是几个五分之一呢?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这个分数该怎样写?在例9的( )里填上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例9后面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5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一)

3个1/4是3/4(四分之三)

2/5 4/8 5/9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页上的例10和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6~12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比较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五、教学用具:圆形和长方形图。

六、教学步骤:

(一)、课前交流

检查课外作业,学生汇报所发现的问题(3/5的涂色部分比2/5的涂色部分大)。

(二)、自主探索

1、学习例10。

(1)用圆形板表示出1/4和3/4。提问:A、从图上看,1/4和3/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用什么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B、1/4是几个1/4,3/4是几个1/4?一个1/4比3个1/4大还是小?

(2)拿出长方形纸条折出4/5和2/5,比较大小。

2、练习做例10下面的“做一做”。

3、反馈与小结:

(1)观察比较黑板上的四道算式,有什么发现?(说给同桌听)

(2)师: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由于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所以只要看谁表示的份数多,谁就大

(三)、练习应用

1、基本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的第6、7、8、10、11题。

2、变式练习:做练习二十二的第9、12题。

3、拓展练习: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14*题。

4、开放题:(见小黑板)

(四)、课外作业:剪4张等大的长方形,分别画出1/3 2/6 3/9 4/12,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你能找出它们有什么规律?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二)

1/4<3/4

4/5>2/5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2、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上的例1、例2,“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三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母分数加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母分数加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本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圆形图片。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

熊妈妈做了一张饼,熊哥哥吃了这个饼的2/5,熊弟弟吃了这个饼的1/5。谁能根据动画,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1)他俩一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3)弟弟比哥哥少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4)还剩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二)、利用问题,研究新知

1、出示例1,读题后回答: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回答,教师列式:2/5+1/5=

讨论:2/5里面有几个1/5?1/5里面有几个1/5?一共是几个1/5?

加法计算前后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

2、教学例2。

教师带领学生用圆形板表示出1/6和5/6。讨论:1/6和5/6个圆拼在一起正好拼成了多少个圆?5个1/6和1个1/6合并起来是几个1/6?6/6正好拼成一个整圆,可以用几来表示?

3、反馈练习。做“做一做”中的题。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2、变式练习:做练习二十三的第4、5题。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分数加法

例1 2/5+1/5=3/5

例2 1/6+5/6=6/6=1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上的例3、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三中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减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

四、教学难点: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基本算理。

五、教学用具:圆形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出示填空卡片,学生口答。

4/6是( )个1/6 1是( )个1/10

8/9是( )个1/( ) 3/8是( )个( )/( )

2、口算说出得数。

2/4+1/4= 3/8+5/8= 2/7+3/7=

1/6+4/6= 5/10+4/10= 8/9+1/9=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然后贴出例3的,图示,说明题意。标出已知条件。然后提问:“要求还剩多少米,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9/10-6/10=

提问:“9/10里面有几个1/10?6/10里面有几个1/10?那么9个1/10减去6个1/10还剩几个1/10?”3个1/10是多少?”

学生解答后,师再提问:减法计算前后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教学例4。

师生一起操作后,讨论:

(1)从“1”里面去掉3/8,看剩下多少?

(2)该怎样列式计算?结果该怎样写?

3、作业设计:“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把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6、7、8、9、10题。学生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外实践:看图画线算出结果,并在结果中画上阴影部分,最后写出横式,剪几张等大的长方形纸片,画一画、算一算。

板书设计:

简单的分数减法

例3 9/10-6/10=3/10

例4 1-3/8=8/8-3/8=5/8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第11~16题。

二、教学目标:巩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出示图片,让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

( )+( )=( ) ( )+( )=( )

(二)、课堂练习。

1、口算练习二十三的第11题。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教师巡视,注意查看学生填写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4、15题。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5、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6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第1~3题,练习二十四第1~4题。

二、教学目标:对本单元所学的分数知识加以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的分数知识加以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

(一)、整理和复习。

1、师在黑板上贴出整理和复习第一题的图,指名说出图中涂色部分是多少,然后让同桌两名学生互相说一说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2、学生独立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后集体订正。

3、做第3题。做后集体订正,注意说是怎样想的。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题。先让学生把分数写在书上,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四的第2题。学生在书上填写后集体订正。

补充练习:3/4是( )个 1是( )个1/10 6/9是6个( )3、口算练习。

2×5+4= 3500÷5= 23×3= 1500÷3=

8×8+7= 40×2= 2400÷3= 320×3=

9×7+4= 4600÷2= 800×4= 100÷2=

6×2+9= 3000÷6= 420÷7= 3000÷3=

3、做第3题。注意说出是怎样比较的。

4、做第4题。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订正,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思考第90页的思考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页上的所有内容。

二、教学目标:对本单元所学的分数知识加以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步骤:

1、出示题目:

小兔买了9/10米花布,做衣服用了6/10,还剩多少米?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根据分数的意义理解算理。

2、 4/6是( )个1/6 1是( )个1/10

8/9是( )个1/( ) 3/8是( )个( )/( )

3、口算说出得数。

2/4+1/4= 3/8+5/8= 2/7+3/7=

1/6+4//6= 5/10+4/10= 8/9+1/9=

1-3/8= 1-2/9= 3/8-1/8=

4、做第91页上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收获了哪些?(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6、课外实践:看图画线算出结果,并在结果中画上阴影部分,最后写出横式,剪几张等大的长方形纸片,画一画、算一算。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2.清楚地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

3.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5.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

6.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的进率。

1.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93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三、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中“面积单位”。

四、教学难点: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教学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

像课本封面、黑版面、铅笔盒盖的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板书:表面)。

2、认识平面。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指名学生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师学生感知它们的平面图形(板书:平面)。

3、认识围成的图形(是封闭的图形)。

4、认识表面和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5、教学归纳面积的含义(学生自学后,投影出示结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

1、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刚才同学们一眼看出黑板的面积比课桌的面积大。

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

2、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出示书上的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

3、做“做一做”的第1题。

4、认识面积单位。

用观察事物的方法认识平方米、认识平方分米、认识平方厘米。

(三)、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做第94页上面“做一做”的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3题。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五的第4-7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四、教学难点:搞清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1米和1平方米。

4.小结: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三)、练习

1.做“做一做”的第1题。

2.做“做一做”的第2题。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火柴盒面的大小 课桌面的宽

教室的高 黑板面的大小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5.做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

6.做练习二十五的第7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二、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7~98页的内容,“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四、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3、出示方格图让学生很快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的操场面积,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拼摆,可行吗?

(不可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科学地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每排个数、排数与总个数的关系。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的关系。

2、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总结归纳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尝试: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它的面积是多少?同桌讨论后,列式解答,师个别辅导。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做题前,先让学生说一说,左图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然后让学生完成。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指名学生板演。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 5×3=15(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四、教学难点: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算了,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

(二)、新课

1、教学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并计算出它的面积,板书:

6×5=30(平方分米)

然后将上面的长方形长缩短,改成5分米,画出来,让学生计算出它的面积:

5 × 5 = 25(平方分米)

边长 边长 面积

提问:当长和宽都是5分米,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变成了什么?

正方形的面积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归纳出面积公式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让学生读一遍,并把例题的算式和答案填写出来。

2、做“做一做”的习题。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7、8、9题。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5 × 5 = 25(平方分米)

边长 边长 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七的第1、3、5、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引入: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你知道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区别吗?师生一起回忆: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二)、学生新课

出示长方形图形(图略),提问: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周长: 面积:

(4+3)×2 4×3

=7×2 =12(平方厘米)

=14(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周长和面积各指什么?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集体讨论归纳:长方形的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求周长计算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二十一的1~3题。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连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连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米? (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连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A.20×20=400(米) B.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5、6题。

板书设计: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七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面积和周长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不同。

三、教学用具:投影片

四、教学步骤:

(一)、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七的第6题(同桌讨论完成)

2.做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两名学生板演)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分组比赛)

4.做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独立完成)

5.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0题(当面批改)

(二)、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练习二十七的第11*、12*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4、面积和单位间的进率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106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的进率,能够将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将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四、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与思考

1、米、分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估计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3、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后,提问: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

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后计算出它的面积。

计算后订正,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想一想求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而且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

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继续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小结 :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出示例3,学生读题后,集体讨论得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练习: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三)、作业设计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八的第1~3题。

2、填空。

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4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2平方米=( )平方分米

3、一张写字 台的长是13 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理解了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学会运用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同学们学得很好。

(四)、作业:练习二十八的第4题。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平方分米

例3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06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八的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指名学生读题后提问:

已知什么?求什么?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合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120×55=6600(平方厘米)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合66平方分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三:混合练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八的第11-15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第12题。

500厘米=( )分米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因为10厘米=1分米,500厘米里有50个10厘米即50分米,所以500厘米=50分米;因为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500平方厘米里有5个100平方厘米,即5平方分米,所以500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3题。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4、15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5 士地面积单位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课本110页练习二十九第1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地测量和观察,知道公顷有多大。

三、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我们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l平方米有多大?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1平方分米呢?1平方厘米呢?

3.填空。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7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让学生说说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今天我们学习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它用在计算农场、森林、湖泊等面积上。

板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 二)、新课

1.认识1公顷有多大。

(1)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

(1)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00平方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100×100=10000平方米)

告诉学生10000平方米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实地测量认识1公顷。

①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实地测量的目的和测量的步骤。

②带领全班学生,拿着标杆(四根)和皮尺到操场站队。

②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拿皮尺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④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这个正方形土地四周,看看这

100平方米有多大?

②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00平方米,100个这么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你们想一想,一公顷有多大。

⑥已知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学生回答后继续上课。

(三)、课堂练习

1.由2个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告诉大家。

①教师把测量的结果板书:

教室长( )米,宽( )米

②让学生计算―下,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取整数,大约50平方米)

③问:1公顷相当于多少间教室?(大约200间)让学生计算,教师引导。

(四、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1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带皮尺或绳子进行测量和计算。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土地面积间的换算及实际应用(课本110页练习二十九2―7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能熟练地进行平方米和公顷的换算。

三、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计算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填空。

4公顷=( )平方米

900000平方米=( )公顷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间的换算及应用

(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①说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公顷是什么单位?(土地面积单位)

③怎样求果园的面积呢?

(板书250×120=30000平方米)

④已知10000平方米=1公顷,3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

(30000平方米=3公顷,检验写出答语)

2.练习。

(1)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一块边长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三第2题。

练习三十三第3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练习三十三第4题。先求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换算成公顷。

( 四)、家庭作业

练习三十三第5、6、7题。

第5题先求边长,后求面积,再换算成公顷。

第6题,先求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最后求施化肥的千克数。

第7题先求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最后求每公顷产小麦的千克数。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是1公顷

例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两个相邻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迸率(课本111页练习二十九第8―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三、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填空。

9公顷=( )平方米

400000平方米=( )公顷

90公顷=( )平方米

4000000平方米=( )公顷

2.一个长方形林场长360米,宽250米,这个林场有多少公顷7

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平方米和公顷作单位.但在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需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及两个相邻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新课

1.认识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上地面积是多少?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教师讲解1×1=1平方千米

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指出计算大面积土地需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l平方千米也叫做1平方公里。

告诉学生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2.两个相邻的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车及换算。

(1)想一想,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

引导学生想: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2)引导学生看课本137页“土地面积进率表”观察相邻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问的进车。

①平方米与公顷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②平方米与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③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3)指导朗读“土地面积进率表”。

( 三、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九第9、10、12题。

第12题要引导学生把公顷数换算成平方米数,再求宽。

(四)、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8、11、13题。

第8题要求学生自己去了解本区或本乡面积,去调查实践。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6、实际测量

课题一:在地面上测量直线和测量距离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4~115页上面的内容及“做一做”和练习三十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

三、教具学具准备:标杆、卷尺、测量绳若干。

四、教学步骤: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室外进行,主要是学习怎样测定直线和测量距离。

(一)、在地面测量相距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

老师因地制宜指定一个距离(大约二、三十米),可以选择两棵树,也可以选择两根柱子,或者放两块砖让学生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怎样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测量距离比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者测绳测量,让两名学生先用卷尺测量,在用测绳量一下。

(二)、测量相隔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教师:当要测量距离比较远时,如果还用卷尺或测绳测量,只能分段测量,但是这样测量可能出现曲折,测量的精确度会受到影响,所以,当需要测量相隔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一般来讲,要先测定直线,然后再沿直线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1、教师示范,测量大约50米的距离,

2、让学生按照课前分配好的场地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业设计

1、做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在校园内确定两个点,插上标杆

“现在要测定标杆所在点之间的距离,首先要做什么?”

“怎样测定直线?”让3个学生测定,其他学生帮助检查

“测定直线以后,还要做什么?”让2个学生用卷尺或测绳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做练习三十第1题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2、3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二:步测和目测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例1和116页例2,完成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4~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步侧和目测的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卷尺或测绳

四、教学步骤: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用工具测定直线和测量距离,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或目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进行步侧和目测。

(一)、在教师教学步测

教师:步侧就是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以步代替工具进行测量。

1、测定走一步的长度

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通常是先量出几十米的距离,在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在这一段路上走三四次,记住每一次的步数,然后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教学第115页例1,让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

“求出走相距50米的两点间的平均步数以后,再求什么?”(平均走一步的长度)让学生口头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2、步测两地间的距离

让学生看书116页的例2,读题,指名计算。

(二)、在室内教学目测

教师:测量一段距离,除了步测以外还可以目测,目测就是指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再没有测 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很高时,可以用目测,还有些特殊情况如士兵射击和投弹也常用目测。

让学生看书116页下面的图,教师说明:这是一幅实物参照图,图上给出的是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轮廓,一般来讲,在相距200米的地方能看清人的脸,在相距500、600米的地方能看清人的轮廓,在相距七八百米的地方只能看出是人但轮廓已看不清楚了。

(三)、在室外实地步测

教师指定一段距离,学生步测,师生检查看谁测量的比较准确。

(四)、在室外实地目测

(五)、作业设计

做练习三十的第5、6题,学生分组练习

(六)、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题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三:实地测量距离练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7页上面的练习三十的第4~7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在生活中能实你际应用会计算测量结果。

四、教学步骤:

1、完成练习三十第4题

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采取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完成练习三十的第5题

3、完成练习三十的第6题

4、完成练习三十的第7题

鼓励学生几人合作学习测量

5、作业

6、家庭作业

步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5.整理和复习

课题四: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18页上第1-3题,练习三十一第1-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复习步测和目测的概念。

1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2.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

(三)、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2.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

(四)、复习长正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五: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19页上第1-3题,练习三十一第6-9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小组讨论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公顷=( )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平方米=( )公顷

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二)、复习步测和目测的概念。

1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2.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

(三)、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2.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

(四)、复习长正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五)、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7题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8题

4、做练习三十一的第9题

第六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复习亿以内的读写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2页亿以内数的读写(总复习1、2 题。)

二、复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改写与省略、三、读法和写法,能够正确、熟练的读写亿以内的数。

四、复习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

五、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六、复习过程:

(一)、出示整数数位顺序表。

1、讨论:

(1)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吗?

(2)从小到大,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为什么叫十进制计数法?

(3)每几个数位是一级?每一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 二)、亿以内的数。

1、读出下面各数。

268503读作 : 。

40070500读作 : 。

20510083读作 : 。

9030201读作 : 。

2、小结:读数的时候,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只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的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亿以内数的写法。

八百四十万九千写作: 。

五千零三万零三十写作: 。

九十一万零二十八写作: 。

学生写数后,要求个别说出含有两级数的写数法则。

小结:亿以内数的写法,也要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四)、把下列各数该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3060000 15840000 50200000 30050000

学生改写后,指名说说是怎样改写的。

小结:把整数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末尾去掉四个零,在后面写上一个“万”字。

(五)、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807000 564387 2306075 296432吨

小结:把一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要看看省略的数最高位是几。如果省略数的最高位的数是4或比4小的数,就把尾数都省去;如果尾数最高位的数是5或比5大的数,把尾数省去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六)、作业。

总复习的第1、2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加、减法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2页总复习第3―5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加、减法的速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复习重点:亿以内数的加、减法。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

联系总复习的第3题,让学生口算后,再要求说出速算方法。

480+130 62万+18万 254+99 730―460

50万―7万 876―298 425+123 456万―214万

小结: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如果加数或减数接近整百、整千的,把它们先看作整百、整千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注意:做加法速算时,多加的要减去,少加的要加上;做减法速算时,多减的要加上,少减的要在减。

(二)、笔算加、减法。

1、笔算加法。

总复习第4题的前面两个小题。

31525+9483 6328+976+5418

全班练习,指名板演,然后让学生说出笔算加法的方法。

小结:

亿以内数的加法与万以内数的加法一样,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10向前一位进1。

2、笔算减法。

总复习第4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86509―4736 73654―8489―9287

全班练习,指名板演,让后让学生说出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

亿以内数的减法与万以内数的减法一样,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三)、计算并且验算。

273654+58928 730000―56432

让学生笔算后,再要求用珠算验算。

小结:

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除了用珠算验算外,还可以用加、减法验算,即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用加法验算,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再加一次,或者把两个加数的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的减法验算;减法的验算方法有两种:把差与减数相加,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把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四)、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讨论:

(1)加法的三个关系式是什么?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

(2)减法的三个关系式是什么?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2、练习。

联系总复习第5题,让学生独立求出未知数x。

x+732=1458 x―194=283 987+x=1986 549―x=245

小结:要求未知数x必须明确x在算式中是什么数,根据什么关系来求,算出得数后再加以验算。

(五、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1―3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复习三位数乘、除法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3页的6―8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熟练运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三、复习重点:三位数乘、除法。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口算。

总复习的6题。

70×600 12×400 80×5×6

4500÷500 6300÷300 3600÷5÷8

1、 讨论:

(1)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该怎么口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2)乘、除法的简便算法有几种?

①乘法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成一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把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

注意:运用时应注意连乘式中的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使计算简便。

②除法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

注意:运用时应该注意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除,使计算简便。

(二)、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总复习第7题

158×476 297×206 248×450

87535÷427 92000÷340 78030÷289

1.让学生独立完成三道乘法算式。

(1)指名说出三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小结:

三位数乘多位数,跟两位数乘多位数一样,先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被乘数,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然后把三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末位要和那一位对齐。

(2)指明说说乘法的验算方法。

小结:

要验算乘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2.让学生独立完成余下的三道除法算式。

(1)指明说说除法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

小结: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也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但与除数是两位的除法有不同之处,除数是三位数,要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四位。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的验算方法。

小结:

要验算除法算得对不对,只要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否等于被除数的方法。

(三)、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总复习第8题。

x×35 = 1435 820×x = 25420 x÷64 = 80

2142÷x = 17

1.指名说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几个关系式。

2.让学生独立解答上面几道题,指明说说分别根据什么计算的。

(四)、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估算。

1.估算下面各题。

298×61 3500÷52 403×38 6420÷79

2.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

(1)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不但要省略被乘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还要省略乘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然后再用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有两种情况:①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省略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然后求出两个近似数的商。

注意:除数都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

(五)、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4―5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复习土地面积单位和分数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3页的总复习9―12题。

二、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熟记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正确地进行换算。

2.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熟练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三、复习重点:土地面积单位和分数。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面积单位。

1.一般物体的面积单位。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4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土地面积单位。

总复习第9题。

8公顷=( )平方米 4平方千米=( )公顷

30000平方米=( )公顷 9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3400公顷=( )平方千米

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一般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而相邻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进率也是100。

(二)、分数的初步认识。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略)

2.计算

3/5+1/5 5/7-2/7 4/9+1/9

1-2/3 1/6+5/6 7/8-4/8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三)、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6―8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应用题复习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的综合复习,练习三十二的第9―12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

三、复习重点:应用题。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口答解题思路,列出综合算式。

1`少先队员为幼儿园做小红花,6人做96朵,照这样计算,15人做多少朵?

要求15人做多少朵,先要求出

列式是:

2.有一本书210页,小明4天看了60页,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

要求看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先要求出

列式是:

3.修路工人4天修路92米,照这样计算,6天可以修路多少米?253米路要修多少天?

要求6天可以修多少米,253米路需要修多少天,都是先要求出

列式是:

(二)、出示:木工组4天做了20块小黑板,照这样计算,12天可以做多少块小黑板?做80块小黑板要用多少天?

1.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2.怎样列式计算?

20÷4×12=60(块) 80÷(20÷4)=16(天)

3.比较两个问题解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复习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先由总数和对应数的份数求出每份数。求出单一量后,再用乘法求出几个单一量的是正归一问题;用除法求出另一个总数里包含几个这样单一量的是反归一问题。

(三)、根据条件,写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各8筐,每筐梨重40千克,每筐苹果重35千克。

1.40×8表示

2.35×8表示

3.40+35表示

4.(40―35)×8表示

5.(40+35)×8表示

(四)、根据应用题,先写出与问题直接有关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在写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一列火车3小时行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

数量关系式是 先算 再算

2.新光电影院原有座位36排,现在有座位40,每排有38个座位,扩建后增加了多少个座位?

数量关系式是 先算

再算

(五、根据算是把应用题补充完整。

1.利民机械厂用4台机器生产零件160件。照这样计算,?160÷4×8

2、五年级同学为绿化校园,12人种60棵树,照这样计算, ?120÷(60÷12)

(六)、分析解答下面各题。

1.工程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45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只用了6天就修完了,实际每天修几米?

2.工程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45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每天修60米,实际几天修完?

3.某工厂计划生产机器零件24000个,已经生产了18600个,其余的每天生产270个,还需要多少天完成任务?

4.建筑工地用5辆大卡车运砖,每辆汽车每次运3200块,运了20次,一共运了多少块砖?

5.工厂计划生产1200台机器,已经生产了600台,余下的任务要在24天完成,平均每天应该生产多少台?

6.农具厂要制造27540部小型农具,计划每天生产255部,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5部,完成这项任务实际要用多少天?

(七)、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9―12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及名言警句归类下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