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2024-08-18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通用8篇)

1.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篇一

树脂类中药

乳香

一、来源 本品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及同属其他数种植物渗出的树脂。

二、产地 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

三、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可采收,以春季为主。来源:考试大

四、性状鉴定 呈乳头状、泪滴状、或不规则块状。断面呈蜡样,有玻璃样光泽。嚼之初破碎成砂粒状,迅速软化成胶状,粘附牙齿,唾液呈乳白色。

本品遇热则变软,燃烧时微有香气(但不应有松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

五、成分 含树脂、树胶、挥发油。

没药

一、来源 橄榄科植物没药树及同属他种植物树干皮部渗出的树脂。

二、产地 主产于非洲东北部。以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产的天然没药最佳。

三、采收加工 一般多于11月至次年2月采收。

四、性状鉴定 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而成的团块。外表粗糙,显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状,由于摩擦,外被红棕色粉尘。破碎面呈不规则颗粒状,带棕色油样光泽。来源:考试大

五、成分 含树脂,挥发油约,树胶约。

六、理化鉴定

1. 取本品的醚浸出液于蒸发皿中,待醚挥散后,放置2~3分钟,使溴或发烟硝酸接触皿底的薄膜状残渣,即显紫红色。

2.与水共研形成黄棕色乳状液。

血竭

一、来源 棕榈科植物麒麟血竭及同属他种植物果实中渗出的红色树脂

二、产地 麒麟血竭主产于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等地。

三、采收加工

1.进口血竭 原装血竭:成熟果实,充分晒干,加贝壳强力振摇,筛去杂质,软化成团放冷。

加工血竭:为血竭香树脂中加入辅料而成。

四、性状鉴定 来源:考试大

1.进口原装血竭 表面铁黑色或黑红色,常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粉,断面黑红色。粉末血红色。用火燃之,冒烟,有呛鼻气味。放在纸上加热烘烤无油渍浸纸。

2.进口加工血竭 表面暗红色,底部平圆,顶端有加工成型而形成的折纹,有光泽,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粉。破碎面红色而粉末呈砖红色。

五、成分 麒麟血竭中含红色树脂酯,从中分离出结晶形红色素:血竭红素和血竭素等

六、理化鉴别 1.取本品颗粒置白纸上,用火烘烤则熔化,应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血红色。以火燃烧则发生呛鼻烟气。

2.粉末与水共振摇,不溶解而浮于水面,水液亦不着色。

2.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篇二

1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中药鉴定学课程建设较为完善, 我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50年的建设, 基本处于成熟阶段, 在教材、实验和实践课程建设方面, 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在非中药专业的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和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还不够完善, 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中药专业学生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方面, 以培养“全面发展+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三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培养为原则, 通过综合教学训练手段, 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专题”四个主要环节的培养模式, 构建了立体化中药鉴定学教学体系,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中药鉴定理论知识, 同时经过各个环节综合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提高了专业技能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满足了社会需要。该教学体系已成为国内本科教学的特色和优势之一。这一模式对于非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来说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非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结构和知识结构与其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绝大多数缺少药品 (商品) 、药材和品质鉴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那么就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生必备的知识结构进行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 以达到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目标。

2 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改革

2.1 非中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调查与分析

我校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六大学院, 每个学院下设有不同专业及不同培养方向, 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同, 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在进行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时势必要调查分析各专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设计合理的改革方案。经研究, 将非中药专业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有一定药学基础的专业:这类专业主要包括两个培养方向, 即中药制药和生物制药。主要培养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生产、设计、管理和研究的制药工程师及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课程设置包括中药炮制学、中医药学概论等相关的中药学基础课, 学生具备一定的药学基础知识。

仅有医学背景无药学基础的专业:主要有五个培养方向, 即中西医结合、中医临床、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和针推对外交流。主要培养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临床专业人才。开设的都是中医学课程, 没有中药学基础课, 学生的医学背景很强, 但药学背景欠缺。

缺乏医药学背景的其他专业:主要包括三个培养方向, 即卫生事业管理、医学英语和医药卫生法学。主要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信息咨询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从事卫生法律工作的专业人才。开设的课程以管理、人文学为主, 这类专业的学生医学和药学知识均比较匮乏。

2.2 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方法

中药鉴定学在非中药专业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商品质量、传承理论、质量标准、中药基原和资源等知识的熟知能力。该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对课程改革起着指导作用。它决定着教与学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 也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和尺度。通过对非中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查与分析, 针对不同专业背景进行课程改革, 具体方案如下:

有一定药学基础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 以中药鉴定学为主, 适当添加《药用植物学》、《中药商品学》的相关知识, 强调四大鉴定方法、商品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学习;教学方法上, 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的教学法。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口授和直观教学相结合, 配合多媒体课件, 给同学演示中药材和饮片、正品与伪品、显微鉴别特征的文字和彩色照片, 并配以精炼的语言描述, 对药材主要鉴别特征进行详细讲解, 同时了解同学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促进学生对中药鉴别知识有了更全面、更具体、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2]。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设置中, 实验课时很少甚至没有, 而中药鉴定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课主要掌握鉴定方法, 若要真正掌握鉴定技能, 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课程改革中, 将实践教学融合到理论课堂当中, 讲解理论的同时核对标本, 培养学生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和火试等中药鉴别技能, 边自己观察, 边总结思考, 创设一个思维活跃、积极探索、鼓励创新的课堂气氛, 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通过直观感受, 促进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仅有医学背景无药学基础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 以中药鉴定学中的性状鉴定为主, 适当添加《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商品学》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上, 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参观博物馆”的教学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是一座收藏丰富、内容系统的专业性博物馆, 馆内分为“医史部”和“中药部”两部分。医史部分的展览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 以中国医药发展史为主线, 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 再现了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中药部分陈列了常用中药近600种、1, 500多份中药标本, 另有药用动物剥制与药用植物浸制标本近3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在开设《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同时, 利用课余、双休日的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校中医药博物馆, 使学生对药材和饮片的性状特征都得到感官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学生对中药鉴定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并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

缺乏医药学背景的其他专业:在教学内容上, 以中药鉴定学中的性状鉴定为主, 适当添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商品学》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上, 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参观博物馆”的教学法。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一定中医药文化与知识背景的卫生管理、外语和法学人才。

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 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 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检验教学效果主要指标之一。教学评价不但要求对教学条件评价, 主要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教学效果评价验证教学理论, 再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根据中药鉴定学的培养目标, 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形式, 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 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来考核;基本专业技能通过实习和实践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讨论发言、课间实习和实践、期末考试几个主要环节。要对综合成绩进行科学分析, 是指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 总结经验、克服不足, 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文在调查分析非中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探讨针对不同专业进行的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方法, 以达到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 促进中药传承人才培养, 不断完善中药高等教育体系, 推动中药事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贵君.中药鉴定学 (第2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

3.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篇三

【摘 要】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针对目前授课群体的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以人为本”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备受关注。笔者通过在《中药鉴定学》传统教学模式中,通过引入问题设置引导自主学习、建立网络课程平台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自主学习动力的方式探索适应于《中药鉴定学》课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药鉴定学;自主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71-02

《中药鉴定学》是我校中药专业大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了《药用植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后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以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为研究对象,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品种混乱、质量低劣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等相关问题的应用性学科[1]。课程内容之繁杂,涉及的知识领域之广泛,需要学习对象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较好的实践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学好此门课程,在生产实践中更好的应用中药鉴定技术。

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发现,对于这样一门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的课程,单纯以“教师”为授课主体,“学生”为授课对象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课堂教学进入被动的状态。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富有激情的授课过程并未收到与之相应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未有所提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途径日趋多元化。加之90后的学生群体追求独立的个性特征,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下,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的提高《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提出了“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实践者的广泛认可。所谓自主学习是以尊重学生个体特征为前提,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独立创造的教学环境,以达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2]。这与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所提出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以一定程度激发学生潜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亲身体验、亲自实践的主动学习过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个性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尊重,学习效果得到相应的提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传统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将教学中的经验进行如下的总结。

1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在每堂课程结束前,教师根据下一堂课内容中涉及的有关中药鉴定学研究热点、社会关注焦点、与实际密切相关联的有趣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查阅资料、课前预习等形式在课下完成学习任务。在下一堂课程伊始,学生将分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总结,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对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汇报,能够基本上掌握本堂课程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同时带着小组未能很好解答和理解的问题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设置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习效果。

2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划时代的信息技术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自主学习平台,是促进自主学习教育模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通过建立《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可以将查阅的最新资料、科学研究成果、授课视频、教学资料等上传至网络课程与学生分享,使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对于上课未能很好掌握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课件、教案等资料进行再学习和再掌握。同时构建网络题库,设置章节及单元小测试,学生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后,通过小测试以检测自学的效果。随着网络课程不断的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学课程的内容,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3 灵活多样的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结合中药鉴定学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适应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需求,提高生存技能打下基础。目前在我校中药专业学生中主要开展如下几种实践活动。

3.1 收集中药材标本 《中药鉴定学》实验课程中,提供常用的中药材饮片约260种,而市场中流通中药材约3000种,常用中药材约1200种。可见,仅仅掌握课本中常用中药材的鉴别是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中药鉴定技术的需求。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实验室未能提供的而在临床中常用的其他中药饮片、原药材,或伪品药材。将其放置在固定容器内,作为标本供全体学生及下一届学生参考学习。

3.2 制作中药鉴别树状图 通过中药鉴定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鉴别一味中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课本中的重点药材平均分配给班级中每一位同学。学生对所分配的药材制作中药鉴别树状图,图中包含与药材鉴别相关的所有内容,并辅以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一味药材鉴别的所有信息。学生将制作好的树状图发给教师,教师针对每位同学制作的情况加以点评、赋分并反馈给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达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境界。

3.3 组织各种形式的中药鉴别竞赛 为激发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每年开展以促进和提高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为目的的不同形式的中药鉴别竞赛,如中药性状鉴别口诀编写大赛、中药饮片鉴别大赛、中药粉末鉴别大赛、中药伪品鉴别大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自发的努力准备,反复操作练习,团队互帮互助,进一步夯实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极大的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的使命感。

4 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模式的研究

自主学习教学模的顺利开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对每一位同学建立自主学习过程评价档案,评价中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汇报、小组互评、小组自评、教师评价、竞赛得分、随堂测试、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综合以上得分后给予总评成绩。以总评成绩综合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通过学习效果的评价,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更新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

综上,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习对象,不断创新、敢于破旧立新,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在实践中常思考、善总结,寻找适应《中药鉴定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4.

[2]武金凤,张敬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259-261.

4.中药鉴定学辅导:叶类中药的鉴定 篇四

由于叶类中药的质地多数较薄,再经采制、干燥、包装、运输等过程,一般均皱缩或破碎,鉴定时:

①观察大量叶子所显示的颜色或状态,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是平坦的还是皱缩的;是黄绿色还是蓝绿色。

②对皱缩的药材将其浸在水中使湿润展平后识别。

③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和叶基的情况。

④叶片的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脉点。

⑤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

⑥叶片的质地。

⑦叶柄的有无及长短。

⑧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

⑨叶片的气和味等。

⑩叶的表面特征有时还可借助解剖镜或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时需对光透视。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

叶横切面: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及附属物等;叶肉主要观察栅栏组织的特点,根据栅栏组织的分布位置和分化程度判断其为等面叶或异面叶;中脉是叶片的维管束,其类型、数目等均是鉴别叶类中药的依据。

异面叶中脉横切面:

①表皮分上下表皮,多为1层排列整齐的细胞,外壁稍厚,上表皮外平周壁常具角质层;亦有表皮为多层细胞,称复表皮。表皮细胞内有的有结晶、粘液质或角质层纹理等应注意鉴别。

②叶肉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异面叶只有上表皮下有栅栏组织。是由一至数列长柱形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内含有大量叶绿体,海绵组织常占叶肉组织的大部分,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疏松。叶肉组织中应注意是否含有结晶、分泌组织、厚壁组织等,以及它的形状、分布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③中脉通常为一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位于上方,呈槽状或半月形,韧皮部在木质部的下方。有的叶中脉维管束分裂成2~3个或更多的,维管束的外围有时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包围;有的为双韧维管束。中脉上下表皮内方大多有数层厚角组织。

等面叶与异面叶的主要区别是上下表皮内方均有栅栏组织。

叶的表面制片

叶的表面制片,可见表皮细胞、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并且可以见到栅栏细胞及最微细叶脉的端点。腺毛和非腺毛的形态、细胞组成、排列情况、表面状况、壁是否木化、分布密度及气孔类型、分布状况、栅栏细胞的密度和最微细叶脉包围的叶肉的数目等亦是叶类中药鉴定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叶类中药一些常数的测定:包括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这几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是恒定的,有鉴别意义)。

①气孔数指单位面积(mm2)表皮面积上的气孔平均数,称为气孔数(stomatal number)。(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或药材鉴别)

②气孔比率上下表皮各有各的气孔数,二者之比称为上下表皮气孔的比率(ratio)。(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或药材鉴别)

③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把单位面积(mm2)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换算所得出的百分比,称为气孔指数,测定叶类的气孔指数常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和中药。

④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目称为“栅表比”(palisade ratio),“栅表比”在同属不同种的叶的鉴定上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⑤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脉 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为一个脉岛。

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同种植物的叶上单位面积的脉岛数目是固定不变的,且不受植物生长的年龄和叶片的大小而变化,因此,可作为叶类中药的鉴别特征之一。

粉末制片

观察内容与表面制片相同或类似,细胞多散开,除观察表皮细胞、气孔、毛茸等外,还应观察:

①导 管多细小,以螺纹、环纹为主。

②纤 维细小,是否木化。

③石 细 胞有无,形状、是否有分枝。

④内 含 物有无,结晶类型、形状、淀粉粒有无等。

5.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篇五

目前,矿物药的鉴定,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 外型鉴别

外形明显的中药,首先应根据矿物的一般性质进行鉴定,除了外形、颜色、质地、气味等检查外,还应注意其硬度、解理、断口、有无磁性及比重等的检查。

2. 显微鉴别

以细粒矿物集合体的矿物药可以显微镜帮助鉴定,观察其形状、透明度和颜色等。

在矿物的显微鉴别中,透明的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光学性质和必要的物理常数。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电磁振动垂直于传播方向。根据振动的特点,可把光分为自然光与偏光。自然光是一切普通光源所发现的光波,如太阳光、灯光等。其振动特点是在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各方向上都等振幅地振动。

如果一束光中,光振动只有一个固定方向,称为偏振光。偏光显微镜鉴定法主要依据矿物以下光学性质:

当光波由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各介质的分界面上将产生反射和折射。对折射而言,第一(入射)和第二(折射)介质的特征,可用光波在该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比──相对折射率表征。故折射率是鉴定透明矿物的可靠常数之一。

对晶质矿物来说,折射率是受其对称性控制的。即光波在等轴晶系晶体中传播时,虽然发生折射,但其折射率不因光波的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改变;在其他晶系晶体中,其传播速度随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其折射率也因振动方向不同而改变(沿特殊方向射入者除外)。

利用偏光显微镜的不同偏光组合(单偏光、正交偏光、正交偏光加聚光)及附件(检板等),观察和测定上述折射率和晶体对称性所表现的光学特征和常数,可用来鉴定和研究晶质矿物药。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颜色、多色性、突起、糙面等。

正交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同时用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个偏光镜,可观测到消光(视域内矿物呈现黑暗)及消光位、干涉色及色级、双晶特征等。

锥光镜下观测的特征:用正交偏光加上聚光镜的组合来观察干涉图,确定矿物轴性、光性正负;估计光轴角(2v)大小。

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盖好盖玻片,并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2×2cm2;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42mm2或更大,厚为0.1mm~0.2mm)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15~20×20mm2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钢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口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过,加以粘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3. 物理、化学方法鉴别

一般的理、化分析方法,能对矿物药的成分定性和定量。对外形及粉末无明显特征或剧毒的中药,如玄明粉、信石等尤为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还规定了一些矿物药的含量测定,如雄黄、白矾、芒硝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对矿物药的鉴定已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龙骨的成分;用热分析和x射线荧光分析,研究了滑石的成分;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测定龙骨中的元素;用固体荧光法和比色法测定龙骨中放射性元素铀的含量等。

6.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 篇六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 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

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 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⑪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⑫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⑬增强药物疗效。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⑭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⑮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⑯便于调剂和制剂。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⑰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木心、毛茸等;树皮类—苔藓、栓皮;矿石类—泥土、沙石。⑱利于服用。清炒—鸡内金;麸炒—僵蚕;酒炙—乌梢蛇。

七、中药常用的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1)液体辅料

①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矫味矫臭作用。适用于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白花蛇、乌梢蛇。

②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莪术、香附、柴胡。③蜂蜜。作用:调和药性。

炮制作用:增强疗效,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百合、桂枝。

④食盐水。作用: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矫味。炮制作用: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适用于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

⑤生姜汁。作用: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寒性,增强疗效。适用于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⑥甘草汁。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炮制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适用于远志、半夏、吴茱萸。⑦黑豆汁。作用: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炮制作用:增效,解毒。适用于何首乌。

⑧米泔水。作用:益气,除烦,止渴,解毒。

炮制作用:清热凉血,利尿和中,吸附油脂。适用于苍术、白术。⑨胆汁。作用: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燥性,增强疗效。适用于胆南星。⑩麻油。作用:清热,润燥,生肌。

炮制作用:酥脆体质,降低毒性。适用于马钱子、地龙。(2)固体辅料

①稻米。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炮制作用:增效降毒。适用于党参、斑蝥、红娘子。

②麦麸。作用:和中益脾。

炮制作用:增效,缓和燥性,消除腥臭气味,附加判断指征。适用于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

③白矾。作用: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

炮制作用:降低毒性,防腐烂,增强疗效。适用于半夏、天南星。④豆腐。作用: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

炮制作用:降毒,吸附,去除污垢。适用于藤黄、珍珠、硫黄。

⑤土。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

炮制作用:增效,降低刺激性,吸附,中间传热体。适用于白术、当归、山药。⑥蛤粉。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阿胶。

⑦滑石粉。作用:利尿,清热,解暑。

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刺猬皮、鱼嘌胶。⑧河砂。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适用于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马钱子。

⑨朱砂。作用:镇惊,安神,解毒。

炮制作用:适用于麦冬、茯苓、茯神、远志。

八、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及具体内容。

(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监搏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曝露 炮:即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代的“炮”即用炒法。监: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

搏: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此法常用于具有硬壳果实类药材的炮制。炙: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直至炒干。煨:即将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的意思。

炒:同“炒”法,将药放入容器内置于火上加热,使之达到所需的程度。煅:将药物在火上煅烧的方法。

炼:是指将药物长时间用火烧制,其含义比较广泛,如炼丹、炼蜜。制:为制药物之偏性,使之就范的泛称。

度:炙度量药物大小、长短、厚薄、范围等。

飞:指“研飞”或“水飞”。伏: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达到一定的要求。

镑:是利用一只多刃的刀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以利调剂和制剂。摋:打击、切割之意,使药材碎碎。

煞:即晒。

曝:指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

露:指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曝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2)三类分类法:火制、水制、水火共制。(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净制、切制、炮炙。(《中国药典》

(3)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4)药用部位分类法:

宋代《局方》把炮制依据药物来源属性的金、石、草、木、水、火、果分类。(5)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九、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哪几方面关系较为密切。

(1)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开始产生的;

(2)火的应用、加工处理药物,形成中药炮制的雏形;

(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补引用于炮制药物,从而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十、简述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及分类,各种炮制方法的炮制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及适用的药物。炒法

1、炒法: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步骤:放锅(平放或斜放)——热锅——投药(适宜)——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清炒法 目的:增强疗效——如炒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

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莱菔子、瓜蒌仁、苍耳子等。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大蓟、荆芥、牡丹皮等。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苦杏仁等。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1、炒黄: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或爆花、或溢出香气等的方法。

2、炒焦: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多为黄或深黄色),并有焦香气。

3、炒炭: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棕黄色或棕褐色。

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炒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清炒法有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焦、炒黄和炒炭。加辅料炒根据所加辅料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滑石粉炒、蛤蚧粉炒、砂炒等法。

二、加辅料炒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同时,某些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的饮片色泽一致,外观质量好。

1、麸炒(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目的: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

缓和药性——如枳实、苍术等。矫臭矫味——如僵蚕等。

操作方法:先用中火或武火將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2、米炒(每100kg药物,用米20kg,最好湿米)目的: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物。操作方法:(1)先將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2)先將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要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3)米与药物同时下锅。

(4)米与药物同时下锅,加盖熏。

3、土炒(每100kg药物,用土粉20~25kg。可用灶心土、或黄土、赤石脂等)

目的:灶心土味辛性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泻。故常用来炮制健脾止泻的药物,如山药等。

操作方法:將灶心土研成细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4、砂炒(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目的: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等。便于去毛,如骨碎补等。矫臭矫味,如鸡内金、脐带等。

操作方法:取制过的砂放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5、蛤粉炒(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适于炒制胶类药物。)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降低药物的滋腻性,矫正不良气味。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操作方法:將研细过筛后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轻翻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6、滑石粉炒(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黄狗肾等。降低药物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操作方法:將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成为炙法。

1、酒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也有用白酒的。)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矫臭去味,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操作方法:(1).先拌酒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置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此法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2).先炒药后加酒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加热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洒一定量的酒炒干,取出晾凉。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酒炙法的操作方法,一般多采用第一种方法,因第二种方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迅速被挥发,所发一般少用,只有个别药物用此法。

2、醋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目的: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柴胡等。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的作用,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矫臭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操作方法:(1).先拌醋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摊凉或晾干,筛去碎屑。此法能使醋渗入药物内部,一般需醋炙的药物均可采用此法。如甘遂、商陆、柴胡、三棱、芫花等。(2).先炒药后加醋先将净选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时,喷洒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出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晾干。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醋炙法常用的是米醋,以存放陈久者为好。

3、盐炙法(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水的用量一般以食盐的4~5倍为宜)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操作方法:(1).先拌盐水后炒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2).先炒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到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4、姜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对咽喉有一定的刺听话性,姜炙可缓和其刺激性,并增强温中化湿除胀的功效。操作方法:

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或者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附】姜汤煮: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汁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

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于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姜汁的制备方法:(1).捣汁将生姜洗净宜容器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再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

(2).煮汁取净生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又过滤,合并两次滤液,知当浓缩,取出备用。

5、蜜炙法(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通常每100kg药物,用炼蜜30kg,炒至不粘手)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如百部、冬花、紫菀、枇杷叶等药,蜜炙后均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药,蜜炙能起协同作用,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

3.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除能增强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

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衡释,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2.先炒药后加蜜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药物都用第一种方法炮制。但有的药物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这时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就较易被吸收。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通常为药物每100kg,用炼蜜25kg。

6、油炙法(油炙法所用的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两类。常用的有麻油-芝麻油、羊脂油。此外,菜油、酥油亦可采用。)油炙目的

1.增强疗效如淫羊霍,用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2.利于粉碎如豹骨、三

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炙通常有三种操作方法,即油炒、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

1.油炒先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然后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洗净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2.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3.油脂涂酥烘烤动物骨类药物可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渗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其他药物可直接涂油烘烤至酥脆。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称为煅法。

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以及质地坚硬的药物,如贝壳类药物、化石类药物,或某些中成药在制备过程需要综合制炭(砒枣散)的各类药物。另外,闷煅法多用于制备某些植物类和动物类药物的炭药。

1、明煅法: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中或耐火容器内,敞露于空气中,武火煅烧的方法,又称直火煅法。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花蕊石 除去结晶水——白矾、硼砂

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钟乳石、花蕊石 操作方法:

(1)炉口煅质地坚硬的矿物药,放于炉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动物的贝壳类、化石类及粒度细小的药物需装入耐火容器或适宜容器内煅透,放凉。

(2)平炉煅将药物置炉膛内,武火加热,并用鼓风机促使温度迅速升高和升温均匀。在煅制过程中,可根据要求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至药材发红或红透(通过观察孔可见炉膛发红或红亮)时停止加热,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本法适用范围与沪口煅相同。

(3)反射炉煅将燃料投入炉内点燃,并用鼓风机吹旺,然后将燃料口密闭,从投料口内投入药材,再将投料口密闭,鼓风燃至指定时间,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红后停止鼓风,继续保温煅烧,稍后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其适用范围与炉口煅相同。

2、煅淬法:药物按明煅法煅至红透,趁热投入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使药物质地酥脆。(一般以手捏成碎粒,或药物在1米高处掉到地上碎成黄豆粒大小)

目的:(1)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自然铜

(2)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代赭石、磁石

(3)清除药物中夹杂的杂质,洁净药物——炉甘石 煅淬注意事项:

煅淬要反复进行几次,使液体辅料吸尽,药物应全部酥脆为度,避免生熟不均。所用的淬 液种类和用量由各个药物的性质和目的要求而定。

3、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煅炭。蒸煮燀法

1、蒸

加辅料蒸制时间较长,主要在于改变药物性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适用范围,如酒蒸地黄、大黄,黑豆汁蒸何首乌;亦可增强疗效,如酒蒸肉苁蓉、黄精、山茱萸、女贞子、五味子,醋蒸五味子。

清蒸时间较短,其目的是软化药材,便于切制或使药物便于保存,如清蒸木瓜、天麻、桑螵蛸、黄芩、人参等。

操作方法:将待蒸的药物洗涤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二一2小时以加速蒸的效果。用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不同,短者1~2小时,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还要求反复蒸制(如九蒸九晒)。

2、煮

为了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清水煮(川乌、草乌),药汁煮(附子、吴茱萸、远志),固体辅料豆腐煮(藤黄、硫磺)。操作方法:煮法的操作方法因各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其工艺程序及要求如下:先将待煮药物大小分开,淘洗干净后备用。再将药物放入锅中,加水加热共煮,用辅料者可同时加入(或稍后加入),一般要求在100℃的温度条件下较长时间的加热,可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加水量多少需看要求而定。如煮的时间长用水宜多,短者可少加;若需煮熟、煮透或弃汁、留汁的加水宜多,要求煮干者,则加水要少。

煮好后出锅,即时晒干或烘干,如需切片则可趁湿润时先切成饮片再进行干燥。

3、燀

在沸水短时间浸煮的方法,主要破坏一些药物中的酶(如杏仁、桃仁)、毒蛋白(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操作方法:先将多量清水加热至沸,再将药物连同具孔盛器,一齐投入沸水中,稍微翻烫片刻,约5-10分钟左右,加热烫至种皮由皱缩到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与种仁,晒干,簸去或筛取种皮。复制法

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如半夏等。改变药性——如天南星等。增强疗效——如白附子等。矫臭矫味——如紫河车等。操作方法:

一般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一定容器内,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工艺程序,或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发酵、发芽法

1、发酵法

目的: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品种。如六神曲、淡豆豉。

增强疗效。如半夏曲。操作方法:

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发酵。常用的方法有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方法是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发酵条件与发酵过程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在制备时,应具备其生长繁殖的条件:菌种、培养基、温度(30~37)、湿度(70%~80%)、其他方面。

2、发芽法

目的:通过发芽,淀粉被分解为糊精、葡萄糖及果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产生各种消化酶、维生素,使其具哟新的功能,扩大用药品种。操作方法:选择新鲜、粒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鲜艳的种子或果实,用清水浸泡适度,捞出,置于能透气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用湿物盖严,每日喷淋清水2~3次,保持湿润,约经2~3天即可发幼芽,待幼芽长出0.2~1cm左右时,取出干燥。制霜法

1、去油制霜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巴豆 降低副作用——柏子仁

操作方法:取原药材,很除去外壳取仁,搌成细末或捣烂如泥,用多层吸油纸包裹,蒸热,或置炉边或烈日暴晒后,压榨,如此反复换纸吸去油,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为度。

2、渗析制霜法

目的:制造新药,扩大用药品种,增强疗效——西瓜霜

3、升华制霜法

目的:纯净药物——砒霜 其他制法

1、烘培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目的: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适用于某些昆虫或其他药物。操作方法:烘就是将药物置于近火处或利用烘箱、干燥室等设备,使药物所含水分徐徐蒸发,从而使药物充分干燥。焙则是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于金属容器或锅内,用文火经较短时间加热,并不断翻动,焙至药物颜色加深,质地酥脆为度。

2、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称为煨法。目的: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3、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色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目的:使药物纯净,提高疗效; 缓和药性; 降低毒性。

操作方法:

降温结晶(冷结晶):将药物与辅料加水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阴凉处,使之冷却重新结晶,如芒硝。

蒸发结晶(热结晶):将药物先适当粉碎,加适量水加热溶化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于搪瓷盘中,加入定量米醋,再将容器隔水加热,使液面析出结晶物,随析随捞取,之析尽为止;或将原药与醋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加热蒸发至一定体积后再使之自然干燥。

4、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目的:去除杂质,结净药物;

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

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等。操作方法:

将药物适当破碎,置乳钵中或其他适宜容器内,加热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立即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行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将前后倾出的混悬液合并静置,待沉淀后,倾去上面的清水,将干燥沉淀物研磨成极细粉末。

5、干馏法: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目的:制备有别于原药材的干馏物,以适合临床需要。操作方法:

砂浴加热,在干馏器上部收集冷凝的液状物,如黑豆油等。有的在容器周围加热,在下面收采液状物,如竹沥油等。

有的用武火炒制备油状物,如蛋黄油等。

6、特殊制法:某些药物用一些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目的在于制备新的药物,产生新的临床功用。

十一、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

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十二、中药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十三、简述中药饮片的类型。

(1)极薄片:片厚0.5mm一下,如羚羊角(2)薄片:片厚1~2mm,如白芍(3)厚片:片厚2~4mm,如山药(4)斜片:片厚2~4mm。分瓜子片,斜度小,如桂枝;马蹄片,斜度稍大而体粗,如山药;柳叶片,斜度大而细,如甘草、黄芪。(5)直片(顺片):片厚2~4mm,如何首乌

(6)丝:分细丝,长2~3mm,如黄柏;宽丝,长5~10mm,如荷叶(7)段(节、诅):长10~15mm,如牛膝、党参(8)块:长8~12mm,如阿胶

十四、炙法与加辅料法的区别。

炙法与加辅料炒在操作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二者又略有区别:

炙法是用液体辅料,拌匀闷润使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发挥作用;加辅料炒法使用固体辅料,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或黏附表面共同入药。

炙法所用温度较低,一般用文火,在锅内翻炒时间稍长,以药物炒干为宜;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在锅内翻炒时间较短,药物表面颜色变黄或加深。

炙法根据所用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加辅料炒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用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十五、何首乌、黄芩、大黄、川乌、肉豆蔻、巴豆的炮制方法、炮制品种、炮制原理、炮制作用与炮制应用。

何首乌

何首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生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功能。用于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久疟不止,高脂血症。

制首乌:取生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炖至汁液吸尽,药物呈棕褐色,取出,干燥。每100kg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10kg。黑豆汁制法:取黑豆10kg,加水适量,煮约4小时,熬汁约15kg,;黑豆渣再加水煮3小时,熬汁约10kg,合并得黑豆汁约25kg。经黑豆至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之症。

炮制原理:何首乌中含有卵磷脂(约3.7%),蒽醌衍生物,二苯乙烯苷,淀粉,脂肪,矿物质等。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而减少,游离蒽醌开始增加,使致泻作用减弱。制首乌的磷脂类含量增加,使补益作用更加突出,炮制时间对游离蒽醌和二苯乙烯有明显影响,时间过长会引起两者的损失。炮制时间以常压下蒸制32小时为好。

肉豆蔻

麦麸煨:将麦麸和肉豆蔻同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并适当翻动,至麦麸呈焦黑色,肉豆蔻呈深棕色时取出,帅去麦麸,放凉,用时捣碎。每100kg肉豆蔻,用麦麸40kg。

滑石粉煨:将滑石粉置锅内,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投入肉豆蔻,翻埋至肉豆蔻呈深棕色并有香气飘逸时取出,帅去滑石粉,放凉,用时捣碎。每100kg,用滑石粉50kg。

面裹煨:取面粉加适量水做成团块,再压成薄片,将肉豆蔻逐个包裹,或将肉豆蔻表面用水湿润,如水泛丸法包裹面粉,再湿润包裹至3~4层,晒至半干,投入已炒热的滑石粉锅内,适当翻动,至面皮呈焦黄色时取出,帅去滑石粉,放凉,剥去面皮,用时捣碎。每100kg,用面粉50kg。

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肉豆蔻辛温气香,长于暖胃消食,下气止呕。但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质,又滑肠之弊,并具刺激性,一般多制用。

煨制后可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了固肠止泻的功能。用于心腹胀痛,虚弱冷痢,呕吐,宿食不消。炮制原理:

肉豆蔻含有脂肪油25%~40%,挥发油8%~15%,脂肪油中主要含有肉豆蔻酸甘油酯,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肉豆蔻醚、丁香酚、黄樟醚及多种萜类的化合物。肉豆蔻炮制后,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肉豆蔻醚含量亦降低,其肉豆蔻醚含量是面煨﹤麦麸煨﹤滑石粉煨﹤生品。丁香酚炮制前后变化不大,而甲基丁香酚明显增加,这使止泻作用增强。

巴豆

生巴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湿后用稠米汤或稠面汤拌匀,置日光下暴晒或烘干后去外壳、取仁。

炒巴豆:取凉巴豆仁,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焦巴豆)或内外均呈焦黑色(巴豆炭),取出晾凉。

巴豆霜:取凉巴豆仁,搌如泥状,里层用纸,外层用布包严,蒸热,用玉窄器榨出油,如此反复数次,至药物松散成粉,不再粘结成饼为度。少量者,可将巴豆仁搌后用数层粗纸包裹,放热炉上,受热后,反复压榨换纸,达到上述要求为度。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巴豆毒性强烈,仅供外用蚀疮,多用于恶疮、疥廯、疣痣。炒后毒性稍减,可用于疮痈肿毒、腹水、鼓胀、泻痢。

去油制霜后,能降低毒性,缓和其泻下作用,多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腹水、二便不通、喉风、喉痕。炮制原理:

巴豆寒巴豆油34%~57%,其主要成分为巴豆油酸,巴豆酸及其与其他有机酸结合而成的甘油酯,从油中巴豆醇二酯化合物中已分离出11种辅助致癌物质。尚含两种毒性球蛋白(巴豆毒素I、II)等。巴豆脂肪油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和刺激作用。为了保证巴豆用药安全有效,有必要控制巴豆霜的含油量。黄芩

黄芩: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大小分档,置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蒸至“园气”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或将净黄芩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约8~12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干燥。

酒黄芩:取黄芩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干,深黄色,嗅到药物与辅料的固有香气,取出,晾凉。每100kg黄芩片,用黄酒10kg。

黄芩炭:取黄芩片,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黑褐色,内部深黄色,取出,摊开晾凉。

炮制作用与应用:

生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力强,用于热病,湿温,黄疸,泻痢,乳痈发背。

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的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泻。黄芩炭以清热止血为主,用于崩漏下血,吐血纽血。炮制原理:

黄芩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遇冷水时,会使共存酶激活,导致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酶解,产生黄芩苷元和汉黄芩苷元,而黄芩苷元是一种临位三羟基黄酮,极易被氧化而变成绿色,降低药效。而蒸或煮可破坏酶使其活性消失,有利于黄芩苷的保存,保证饮片质量和原有的色泽。

川乌

生川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灰屑,晒干。

制川乌:取净川乌,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取个大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炮制作用及应用(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生川乌,有大毒,多外用于风冷牙痛、疥廯、痈肿。

制川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打肿痛。

炮制原理:

川乌主要成分为双酯型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其毒性极大。炮制可降毒,原因如下:

1、酯型生物碱水解降毒原理

双酯型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苯甲酰乌头胺。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1/500。再进一步水解,使C14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得到乌头胺。其毒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0~1/4000。

2、炮制过程中,脂肪基取代了C8位上的乙酰基,生成脂碱,降低了毒性。

在炮制工艺中,加水、加热处理(包括干热法、湿热法)都能促进水解反应,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故采取蒸、煮法炮制乌头可降低毒性。

大黄

大黄,净制,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10kg。

熟大黄,闷润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炖或蒸至大黄内外均呈焦黑色时,取出,干燥。

大黄炭,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时,取出,晾凉。

醋大黄,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米醋30kg。

清宁片,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摄氏度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75kg,炼蜜40kg。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肿痛,齿龈肿痛。

熟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以消积化瘀为主。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炮制原理: 理化性质

加热炮制泻下作用降低的原理

生大黄中结合型蒽醌有强烈致泻作用,加热炮制后,结合蒽醌转变为游离型蒽醌,游离型蒽醌无致泻作用。炒炭使止血成分大黄素-6-甲醚、大黄酚含量增高。加热炮制使鞣质含量降低。药理作用

泻下作用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增高而减少。炒炭后增强止血作用。

毒性

炮制后可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

十六、半夏、党参、黄芪、甘草、柴胡、朱砂、黄连、杜仲、血余炭、知母、地黄、山楂、鳖甲、苍耳子、当归、神曲、苍术、黄柏、厚朴、杏仁、炉甘石、自然铜、西瓜霜、阿胶、斑蝥的炮制方法、炮制品种、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苍耳子

苍耳子,净制,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廯等皮肤病。

炒苍耳子,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山楂

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

炒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焦山楂,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酸味减弱,苦味增加,长于消食止泻。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如治疗饮食积滞的保和丸。

山楂炭,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如用酸枣并山楂肉核烧灰,米饮调下,治肠风下血。栀子

栀子,净制,捣碎,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生品苦寒性强,易伤中气,脾胃弱者不宜。炒栀子,文火炒至深黄色,缓和苦寒性,清热除烦。

焦栀子,中火炒至焦黄色,灭火星。缓和苦寒性,清热除烦。苦寒性较炒栀子弱。栀子炭,武火炒至黑褐色,灭火星,善于凉血止血。

苍术

苍术,净制,用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

麸炒苍术,先撒麦麸,中火加热,再放苍术。10麦麸/100苍术片;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

焦苍术,放入苍术,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党参

党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能。常用于气津两伤或气血两亏。

米炒党参:将大米置热的炒药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米冒烟时,投入党参片拌炒,至党参呈黄色时取出,帅去米,放凉。每100kg党参片,用米20kg。能增强和胃、健脾止泻作用。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蜜炙党参: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与党参片拌匀,闷透,置热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黄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用于气血两虚之证。斑蝥

斑蝥,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及杂质。具有破血消癥,攻毒蚀疮的功能。生斑蝥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用于瘰疬偻疮,痈疽肿毒,顽鲜瘙痒。米炒斑蝥,将米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投入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20米/100斑蝥。米炒斑蝥微挂火色,显光泽,臭味轻微。其毒性降低,其气味矫正,可内服。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鳖甲

鳖甲,取原药材,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洗净,晒干。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功能。鳖甲质地坚硬,有腥臭气。养阴清热、潜阳熄风之力较强,多用于热病伤阴或内伤虚热,虚风内动。

醋鳖甲,先将砂置锅内,武火加热——加鳖甲——醋淬;质变酥脆,醋淬还可以增强药物入肝消积、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徵假积聚,月经停闭。阿胶

阿胶丁,取阿胶块,置文火上烘软,趁热切成约0.5cm左右的小丁块。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能。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失眠。虚风内动,温燥伤肺,干咳无痰。蛤粉炒阿胶,中火炒蛤粉至灵活状态时,投入阿胶丁,改为文火,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每100kg阿胶,用蛤粉30~50kg。炒制后,降低了滋腻之性,质变酥脆,利于粉碎,同时也矫正了不良气味。蛤粉炒阿胶善于益肺润燥。用于阴虚咳嗽,久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蒲黄炒阿胶,將蒲黄适量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稍微变色,投入阿胶丁,不断翻动,炒至鼓起呈类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蒲黄,放凉。以止血安络力强,多用于阴虚咳血,崩漏,便血。

黄连 黄连,净制,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生用苦寒性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酒黄连,取黄连片,加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就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黄酒12.5kg。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黄连,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与黄连片拌匀,稍闷润,待药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黄连片,用吴茱萸10kg;10kg吴茱萸加五倍量的水煎汁炒。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当归

当归(全当归),净制,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补血活血。

当归头,净制,稍润,将当归头部分切下4~6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止血。当归身,净制,润透,去根皮,取当归身部分,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补血。当归尾,净制,润透,取根须部分,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破血。

酒当归,取当归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黄酒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每100kg当归片,用黄酒10kg。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用于经闭经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土炒当归,将灶心土粉置于容器内炒至灵活状态,倒入当归片,炒至当归片上粘满细土(挂土)。每100kg当归片,用灶心土粉30kg。既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可用于治疗血虚便溏,腹中时痛。

当归炭,中火加热,炒至微黑色。以止血和血为主。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

柴胡

柴胡,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作用。生品升散作用力强,多用于解表退热。

醋柴胡,取柴胡片,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干。其升散之性缓和,疏肝止痛的作用增强,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肋胁胀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症。鳖血柴胡

取柴胡片,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及适量冷开水拌匀,闷润至鳖血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

取柴胡片,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和定量黄酒拌匀,闷润至鳖血和酒液被吸尽,用文火加热炒干。

鳖血炙品能填阴滋血,抑制其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可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知母

知母,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苦寒滑利,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能。泻肺胃之火尤宜生用。多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盐知母,用文火加热,炒至变色,喷淋盐水,炒干。每100kg,用食盐2kg。盐炙可以引药下行,专入肾经,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善清虚热。常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杜仲

杜仲,净制,润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能。生品少用,一般浸酒。

盐杜仲,取杜仲丝或块,加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焦斑,丝易断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食盐2kg。盐炙引药入肾,直达下焦,温而不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增强。常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和高血压症。

黄柏

黄柏,净制,润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多用于湿热熱泻痢,黄疸,热淋,足膝肿痛,疮疡肿毒,湿疹,烫火伤等。

盐黄柏,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用食盐2kg。引药入肾,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肾阴,泻相火,退虚热的作用。多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遗精,足膝痿软,咳嗽咯血等。

酒黄柏,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每100kg,用黄酒10kg。可降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借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清血分湿热。用于热壅上焦诸证及热在血分。

黄柏炭,置炒制容器,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清湿热之中兼具涩性,多用于便血,崩漏下血。

黄柏切制前水处理时要掌握好“水头”,若吸水过多,容易发粘,不易切片。厚朴

厚朴,净制,润透,切丝,干燥,筛去碎屑。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生品辛味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内服都不生用。

姜厚朴,取厚朴丝,用姜汁拌匀,稍闷,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或取生姜切片,煮汤,另取刮尽粗皮的药材,扎成捆,置姜汤中,反复浇淋,并用微火加热共煮,至姜液被吸尽时取出,切丝,干燥。每100kg,用生姜10kg。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多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或呕吐泻痢,积滞便秘,痰饮哮喘,梅核气。甘草

甘草,净制,润透,切厚片,筛去碎屑。具有补益脾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生品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多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

蜜甘草,取炼蜜加适量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炼蜜25kg。甘温,以补脾合胃、益气复脉力胜。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痛,筋脉孪急,脉结代。黄芪

黄芪,净制,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能。生品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蜜黄芪,(前面部分制法如蜜甘草)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用炼蜜25kg。甘温偏润,长于益气补中,多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或兼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下垂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出血证;也可用于气虚便秘。自然铜

自然铜,净制,干燥,砸碎。散瘀、接骨、止痛。多煅后用。

煅自然铜,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立即取出,投入醋液中淬制,待冷却后取出,继续煅烧醋淬至黑褐色,外表脆裂,光泽消失,质地酥脆,取出,摊开放凉,干燥后辗碎。每100,用醋30。煅淬后使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加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散瘀止痛作用。多用于跌打肿痛,筋骨折伤。炉甘石

炉甘石,净制,打碎。一般不生用,煅后入药。

煅炉甘石,煅红后水淬,反复3~4次,倾去混悬液,静置,倾去上层清水,粉末干燥。质地纯洁细腻,适宜眼科及外敷用,消除粗颗粒的刺激性。

制炉甘石

黄连汤制炉甘石,黄连加水煎汤2~3次,过滤去渣,合并药汁浓缩,加入锻炉甘石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100,用黄连12.5。

三黄汤制炉甘石,制法同上。每100kg,用黄连、黄柏、黄芩各12.5kg。

增强清热明目、敛疮收湿的功效。用于目赤肿痛,眼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皮肤瘙痒。血余炭

取头发,除去杂质,反复用稀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装于锅内,上扣一个口径较小的锅,两锅结合处用盐泥或黄泥封固,上压重物,扣锅底部贴一白纸条,或放几粒大米,用武火加热,煅至白纸或大米呈深黄色为度,离火,待凉后取出剁成小块。

血余炭具有止血、化瘀的功能。本品不生用,入药必须煅制成炭,煅后方有止血作用。用于吐血,咯血,血丑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地黄

鲜地黄,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时切厚片或绞汁。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能。用于热邪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丑等症。

生地黄,取干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洗净,闷润,切厚片。为清热凉血之品,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用于热病烦燥,发斑消渴,骨蒸劳热,吐血,血丑血,尿血,崩漏。熟地黄

(1)取净生地,加黄酒拌匀,隔水蒸至酒被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粘液稍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2)取净生地,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蒸制成熟地后,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熟地黄质厚味浓,滋腻碍脾。酒制后性转温,主补阴血,且可借酒行散之力,起到行药势、痛血脉的作用。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用于肝肾阴虚,目昏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崩漏,须发早白。

生地炭,取生地片,武火炒至焦黑色,发泡,鼓起时,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血丑血,尿血,崩漏。

熟地炭,取熟地片,武火炒至外皮焦褐色为度,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崩漏或虚损性出血。苦杏仁

苦杏仁,取原药材,筛去杂质,拣净残留的核壳及褐色油粒。用时捣碎。燀杏仁,取净杏仁置10倍沸水,加热约5分钟,至种皮微膨起即捞出,用凉水浸泡,取出,搓开种皮与种仁,干燥,筛去种皮。用时捣碎。

炒杏仁,取燀杏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带焦斑,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捣碎。应注意锅中水量要多,水沸后加药,药量要少,使水始终接近100摄氏度。否则破坏酶的效果不好。炮制作用

苦杏仁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能。生用有小毒。多用于新病咳喘(常为外感咳嗽),肠燥便秘。

制后可降低毒性,使用药安全。燀杏仁可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又可破坏酶,保存苷。作用与生杏仁同。

炒杏仁性温,长于温肺散寒,作用与生杏仁和燀杏仁相同,多用于肺寒咳喘、久患肺喘。生半夏

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用白矾20kg。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至透心,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石灰水配制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津液pH值12以上,至切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炮制作用

半夏具有化痰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生半夏有毒,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一般不作内服,多作外用,用于疮痈肿毒,湿痰咳嗽。

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

清半夏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凝聚,咯吐不出。姜半夏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法半夏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亦多用于中药成方制剂中,如香砂养胃丸。神曲

神曲,取杏仁,赤小豆辗成粉末,与面粉混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药汁,揉搓成捏之成团,郑之即散的粗颗粒状软材,置模具中压制成扁平方块,用鲜茼麻叶包严,放入箱内,按品字形堆放,上面覆盖鲜青蒿。置30~37摄氏度,经4~6天即能发酵,待药面生出黄白色霉衣时取出,除去茼麻叶,切成2.5cm见方的小块,干燥。每100kg面粉,用杏仁、赤小豆各4kg,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各7kg。药汁为鲜草汁和其药渣煎出液。麸炒神曲,取麦麸皮均匀撒于热锅内,待烟起,將神曲倒入,快速翻炒至神曲表面呈棕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或用清炒法,炒至棕黄色。每100kg神曲,用麦麸10kg。焦神曲,將神曲块投入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内部微黄色,有焦香气时,取出,摊开放凉。炮制作用

生六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如用于治感冒食滞,常与山楂。紫苏、藿香同用;又如治食滞中焦的“宽中降逆汤”

麸炒六神曲具有甘香气,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焦六神曲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泄泻为主。如治时暑暴泄及饮食所伤,胸膈痞闷的曲术丸。西瓜霜

取新鲜西瓜,沿蒂头切一厚片作盖顶,挖出部分瓜瓢,將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扦牢,用碗或碟托住,盖好,悬挂于阴凉通风处,待西瓜表面析出白霜时,随时刮下,直至无白霜析出,晾干。

或取新鲜西瓜切碎,放入不带釉的瓦罐内,一层西瓜一层芒硝,將口封严,悬挂于阴凉通风处,数日后即自瓦罐外面析出白色结晶物,随析随收集,至无结晶析出为止。每100kg西瓜,用芒硝15kg。

西瓜霜味咸,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能。西瓜能清热解暑,芒硝能够清热泻火,两药合制,性味增强,起到协同作用,使药物更纯洁,增强清热泻火之力。西瓜霜多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热疮,牙疳,单双乳蛾。朱砂

朱砂粉:取原药材,用磁铁吸尽铁屑,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然后加多量清水搅拌,倾取混悬液。下沉的粗粉载如上法,反复操作几次,直至手捻细腻,无亮星为止,弃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倾去上面清水,取沉淀晾干,再研细即可。

或取朱砂用磁铁吸除铁屑,球磨水飞成细粉,60摄氏度以下烘干,过200目筛。

朱砂味甘,性微寒,有毒,归心经。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功能。经水飞后可使药物达到纯净,极细,便于制剂和服用。内服多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肿毒等。

十七、中药饮片的含义(广义与狭义)。广义而言,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十八、火候的含义。

广义而言,火候是指火苗的大小和药物受热后的性状特征。狭义而言,火候指火力。

十九、简述中药净选加工的含义及主要内容。药物在切制、炮炙、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霉败品、虫蛀品、灰屑等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称之净选加工。

净选加工分清除杂质、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及其他加工。

清除杂质——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帅选、风选和水选等。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去残根:常用于荆芥、麻黄、黄连、茵陈、益母草等

去残茎:常用于龙胆、丹参、白薇、威灵仙、续断、秦艽、柴胡、广豆根等 去枝梗:常用于五味子、花椒、辛夷、女贞子、桑寄生、栀子、桑螵蛸等 去皮壳:如厚朴、益智、草果、苦杏仁、知母等

去毛:根茎类药材——知母、香附、骨碎补(敞口锅以砂烫法烫至鼓起、毛焦)叶类药材——枇杷叶、石韦(用棕刷刷除绒毛)

果实类药材——金樱子(用手工工具挖净毛壳)

其他类药材——鹿茸(先用瓷片或玻璃片基本刮净后,可燎去余毛)去心:地骨皮、五加皮、白鲜皮、连翘 去核:乌梅、山楂、山茱萸 去芦:先多主张不去芦

7.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篇七

1 探索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中药鉴定学》经历了从最初的纯经验鉴别发展到早期的显微鉴别为主, 再到目前愈加重视理化鉴别, 甚至融入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的发展过程。但中药鉴定学教学实验却因实施成本和设备有限等因素的制约, 一直停留在以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为主的初级阶段。此类验证性实验多以教师设计讲授、学生照章操作为主, 实验手段以传统的标本、挂图、投影、显微镜为主。这些实验虽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由于每次实验学生都是按照教师事先安排的内容与方式进行, 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较大, 有的学生在实验中仅简单地观察、操作应付一下。结果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单一直观,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1]。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启发学生研究实验本身的思想内容, 重视掌握实验所揭示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加强科学方法的实验教学,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实际问题, 笔者初步进行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设计了一套连续性的综合实验内容, 尤其增加了类似于课题性质的综合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所谓综合性实验, 是介于基础实验与科学研究实验之间具有模拟科研实验性质的课题研究。它是由指导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在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技术原理与方法, 自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并最终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的过程。因此,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较, 其训练内容与层次更高, 综合性与探索性更强, 与科研的联系更密切[2]。

以我校中药学本科专业为例, 《中药鉴定学》实验总课时数为72学时, 连续性综合实验安排如下。

2.1 药材识别

在理论课教授总论的同时开展药材初步接触。根据教材选择常用药材100-200种, 分类摆放在实验室中, 发放表格给学生, 让学生用自己观察接触药材, 教师从旁适当指点, 结合教材填写表格, 上交观察记录。

在理论课进入各论学习前让学生先接触药材, 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感性认识, 了解常用药材的大致情况, 同时对理论知识进行了生动的预习, 为后期理论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我校中药材标本馆始终对学生长期免费开放, 方便了学生在学习各论的中后期自行安排复习, 随时观察对比, 复习巩固对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

2.2 药材市场见习

带领学生前往当地药材市场, 由授课教师带习或聘请药检所老师实地讲解的方式, 让学生实际感受药材市场的运作销售模式, 观察药材的不同商品等级, 切身感受药材的真伪优劣。教师实地讲解完毕后,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药材初步市场调查。每个小组针对30-50种不同药材, 以买家身份去调查具体品种的等级及对应价格, 完成老师分发的市场调查表格。

2.3 基础验证性实验

内容选择重点品种的鉴别, 涉及根及根茎、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藻菌树脂其他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包括最后对100-200种药材进行辨认考试和3-5种未知混合粉末的显微鉴别考试。

2.4 药材产地加工参观见习

教师带学生到当地道地药材产地, 如重庆合川补骨脂药材种植基地、石柱黄连GAP基地等, 进行药材栽培、采收、产地加工、干燥分等级、贮存等药材具体生产环节地参观见习, 加深学生对药材上市前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 同时进一步灌输中药材规范化生产 (GAP) 要求及实施细则的相关知识。

2.5 在省级以上药检所参观见习

教师带学生前往省级以上药品检验所参观见习, 如重庆市药检所。因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大部分都会与药检所有联系, 所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了解药检所的管理职能、组织构架、设备仪器、工作流程安排以及样品药材标本室等, 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实施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6 综合性课题实验

分组选题。首先由老师选择几个特征显著、重复性好、易取易处理且成本相对低廉的具有代表性的药材品种, 如大黄、黄连、天麻、金银花、厚朴等, 让学生分组选择品种进行“××药材在渝商品市场调研和质量评价”课题设计, 让学生熟悉各类实验的设计内容与要求。

收集资料, 准备实验。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药材等级、价格、鉴定方法及质量评价标准等文献资料, 每个学生分别撰写综述。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仪器设备技术性能的了解, 进行综合分析, 讨论制定课题设计方案, 再根据具体实验方法合理选择仪器, 准备实验材料、药品试剂;周密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影响结果的因素, 并拟定好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时间的安排等。最后填写实验课题任务书和实验用品申请表。

实验课题任务书包括:实验题目, 实验理论依据 (实验研究的意义、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原理、主要参考文献) , 实验方案 (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和关键问题、拟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实验时间安排) , 设计小组人员 (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 , 教师审核意见等。实验用品申请表包括: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对照品、试剂等。

通过以上过程, 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信息、整合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科研课题申报的程序, 培养学生用精练语言表达自己的创新思想和设计方案, 锻炼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市场调查和样品收集。这一阶段在“药材市场见习”时安排完成。去市场见习前就分小组选择后期综合性实验课题的具体药材品种, 在初步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完成该品种的详细市场调研, 包括药店、药材市场不同等级和价格, 并购买适量相应样品, 并作详细记录。通过学生有目的性的接触药材销售领域, 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药材批发与零售的不同、药材等级的差别、药材价格的波动和混乱, 体验采购原料的计划性和实施细节。

药材样品初步记录。让学生以“药材检验员”身份登记日期、检品品名、检品量、等级、价格、购买地等内容;观察药材洁净程度;为样品拍照、测量样品尺寸大小, 描述性状特征, 并作详细检验记录, 对药材质量建立初步认识。

取样, 测杂质、水分、灰分含量。按药典取样原则进行取样, 通过挑拣、筛选等方法选出外源性杂质如石子、沙子、泥土等, 通过除去非药用部位挑选出药源性杂质, 称定, 计算杂质含量。选择适当方法测定药材水分、灰分或浸出物含量。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味看似简单的检验却需要充分的考虑、准备、耐心地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教师从旁指点实验操作规范性。

粉末鉴别及绘图。药材烘干、打粉、过筛后, 运用前面验证实验学到的显微制片观察技术进行检品粉末显微鉴别, 并绘制粉末特征图, 可进一步强化显微鉴定技术的熟练运用。这一阶段可在“基础验证性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安排实施, 并在带习教师的指导下圆满完成。

理化含量测定。可结合同时期开展的《中药化学》实验课的进程, 安排学生针对各自样品, 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选用的实验方法和时间安排, 进行理化含量测定, 后期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最终得出样品质量评价结果, 并写出实验结题报告。与《中药化学》实验课结合开展可节约实验教学成本, 多学科结合, 整合多专业教师的指导方向和重点, 对学生整体认识中药学科有所帮助。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详细记录并加以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现象或发生突发事件。因此, 要求学生头脑冷静、及时分析、查找原因, 并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同时, 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一般包括:实验项目, 实验材料 (如种类、来源、编号等) , 实验药品 (如名称、规格、产地、纯度及批号等) , 实验环境 (如时间、温度、湿度等) , 实验仪器设备 (如仪器型号、技术参数等) ,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结果分析及数据处理等。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材料的准备、试剂配制、时间安排, 到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整个项目实验的过程, 以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靠自己的努力排除各种困难的科学品质[3]。

教师监督、指导、修改、审核。教师在课题设计、准备、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从旁监督、指导, 修改实验设计方案, 提供实验平台。尤其注意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创新性, 并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最后对课题的整个完成情况做出全面评价, 评出最佳课题小组, 并记入本门课成绩。对优秀的有创新点的课题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反复修改后投稿发表。

3 初步探讨结果

在中药学本科专业试点教学后发现, 实验效果明显。仅拿实验报告来比较:原来的实验报告都是抄写实验讲义或黑板上的内容, 对原理分析和结果的讨论大家千篇一律;而现在学生所写的综述、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样品检验记录以及结题报告都真实的表现出学生对实践过程的参与和感受。由于为分组实验, 学生们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课题组, 在查阅文献、市场调查和样品检测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 既通过讨论和协作完成了一个课题, 又训练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许多同学完成后有受益匪浅的感受。有的学生还针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新颖的解决方法, 从实验报告中所反映出来同学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前所未有的。

4 结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而且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力, 培养创新意识、独立人格和负责的工作态度。中药鉴定学综合性实验体系作为一套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计划、统筹安排实验的综合能力, 同时为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平台。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使他们能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摘要:结合市场调查、样品收集、性状显微理化鉴定以及药材的质量评价, 对《中药鉴定学》综合性实验模式的题目设计、实验内容、实践操作和评价指标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教学体系改革,中药鉴定学,综合性实验

参考文献

[1]杨海霞, 梁利香, 周巍, 等.《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6 (2) :119-120.

[2]李峰, 刘丽, 张元桐, 等.《中药鉴定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 (1) :98-99.

8.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篇八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加入PBL教学模式元素,以贝母教学为例阐述PBL教学模式在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反思。笔者通过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引进PBL教学模式,充实了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思考中学习,学习中思考”的教育理念,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教学模式;中药鉴定学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103-02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中药质量鉴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1],授课过程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向,并不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容,将现代分析技术和传统中药鉴别经验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果。中药鉴定学主要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应用药用植物学、动物学、中药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药鉴定学信息量大、知识点散杂、易混淆内容多、类似品种难以鉴别。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而学生“课上呆萌记、课下全不知”的现象,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易学难记。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并理解大量的中药鉴定学基本理论知识,是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弥补现有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现有教学中应用了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ming,PBL),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的对比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为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被忽视。其特点是教师口授,学生耳听,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存在教学偏理论、书本知识陈旧、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积极性被抑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不足。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模式元素势在必行。

PBL英文全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2]。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其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关键要素包括作为导向的问题、团队合作与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其精髓在于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具体问题不同而产生变异,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发展。具有使学生思维不受限制、主动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及互动交流能力得以培养、学会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优势。

2传统教学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

中药鉴定学对于未来要从事中药领域各个行业的学生来说,能否真正学好该门课程,准确识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3]。但《中药鉴定学》是一门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课程。主要原因一是课程内容多,二是外部形态或显微结构近似的药材很多,学生难辨,三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每味药材都仅涉及原植物、性状等几个方面,难免有枯燥重复之嫌。就每一味药材的教学过程而言,《中药鉴定学》传统的教学顺序都是先简单介绍该药材的历史渊源,接下来依次介绍该药材的原植物鉴别(或无)、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份及相应的理化实验鉴别,最后是该药材的性味及功效。在这几部分内容中,几乎每个学校都是侧重于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粉末鉴别和理化鉴别这四部分内容,其它部分都只作为辅助部分,通常在课堂上只是简单提及。

3PBL教学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是直接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将知识的学习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现以百合科药材——贝母(川贝、浙贝)的教学为例阐述PBL教学模式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情况[4]。

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也是中药鉴定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川贝母、浙贝母”这章节是中药鉴定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如何使学生掌握该内容也是评判教学方法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章节重点,将“贝母”主要的学习内容划分4个部分:贝母的品种、来源、产地和加工,贝母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贝母的鉴定,贝母的功效,并在学习过程中全程渗透PBL教学方法。

①贝母的品种、来源、产地和加工。中药鉴定学课本主要阐述川贝母、浙贝母,附湖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且分别描述了其产地。为了加深学生印象,由古籍记载:清代学者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载“贝母有甜苦之分;有川象之别。《百草镜》云:出川者曰川贝,出象山者(作者注:浙江一带)名象贝。川产者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入药能补气化痰而不寒,虚人宜之。象贝一味苦寒……贝母川产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引出问题:1通过古籍记载,贝母的品种是单一的么?2其来源分别是什么?3其产地都分布在哪里?在3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变化导致贝母的产地发生改变,学生不但掌握了贝母的产地,而且了解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在贝母的加工内容上,设计的问题为“为什么浙江磐安“浙八味”特产市场禁止浙贝母入市?”。通过案例和问题的提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既可掌握贝母的加工方法,同时也了解到禁止硫磺熏蒸中药材,进而产生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监管的意识。

②贝母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中药鉴定学课本论述贝母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根据化学成分,问题设计为“贝母的药效学活性部位在总生物碱。各种贝母的所含生物碱种类一致么?主要生物碱单体分别是什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取贝母化学成分,观察实验现象,课后查找资料,了解生物碱的特点。结合实验教学和问题使学生掌握贝母的化学成分,并掌握贝母的理化鉴定方法。

③贝母的鉴定。给学生提供几种贝母的实物,提出问题“所提供的几种实物贝母存在哪些差异,各具何特点?有哪些专业术语可以对其性状进行描述?”并鼓励学生扩展增加了药材真伪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亲密接触药材,结合查阅资料,解答该问题的过程,学生将掌握贝母的性状特点及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丰富了学生对贝母这个品种的认识,进一步延伸学生会懂得生药鉴定的重要性。

④贝母的功效。利用《芈月传》中的情节,设计问题为“黄歇在街上偶然听见药商和采药人谈论女医挚难缠之事,采药人说:上次店里给她准备了川贝母,她说那是北贝,药性差,材料不好,她只用松贝和青贝,其他的不要。为什么,贝母的不同品种药效存在哪些差异呢?”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会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性微寒,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燥咳或干咳少痰。浙贝母、湖北贝母性寒凉,偏于清热化痰。土贝母散结消肿,用于乳腺炎、淋巴结核等。临床上应注意区分使用。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使学生掌握贝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了对中药鉴定、资源保护和对症下药等方面的认识。很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当然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和资源,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预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将要讲授的内容。例如[BF],“[BFQ]贝母”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将《芈月传》中的情节放映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后复习和思考对于课程学习同样重要,既可巩固课堂知识,又会引发学生深思。

4教学反思

本次 PBL教学选取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贝母为例,且这一知识点与为岗位密切相关且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更能切合学生工作岗位的需求;该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思考中学习,学习中思考”的教育理念;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并不再是不强调教学生什么,而是以虚拟或实际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开展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思考,勇于分享,提高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PBL教学模式拥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准,教师应该突出过程性评价,避免学生对所设计问题的结论随意拼凑,疲于应付。PBL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改变其被动地学习各种事实性知识的习惯,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小组成员要以积极的影响促进交流,教师合理评估每一位小组成员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青青.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135.

[2] 陈川,黄亨建,刘锦琳,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初探[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2):311-313.

[3]张丽梅,杨灿光,沈勇,等.关于提高《中药鉴定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37,39.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94-200.

上一篇:迷你雪纳瑞作文350字下一篇:保育员年度师德考核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