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2024-09-11

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精选6篇)

1.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篇一

高校“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

活动方案

学院各系: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载体,使我院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素质,在今年“5.25”来临之际,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将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第十三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希望各系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作好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和动员师生参与活动,形成良好导向,营造浓厚氛围。现将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放下压力轻松前行

二、活动时间

XX年5月6日—XX年6月6日

三、活动内容

第十三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一览表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

5月17日(周二)

晚19:30

二教演讲厅

开幕式暨心理健康主题晚会

5月—6月

各学生食堂门口

“紫手环——21天不抱怨”活动

5月6日—6月6日

二教林荫道

心灵文化长廊

5月24日(周二)

下午15:00

新图书馆一楼大厅

现场心理测试与心理咨询

5月6日—6月6日

学院可张贴和悬挂处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附1:关于“紫手环——21天不抱怨”活动的通知

附2:关于“心灵文化长廊”作品征集的通知

xx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

附1

关于“紫手环——21天不抱怨”活动的通知

学院各系:

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没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向往的。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们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更要有不抱怨的乐观心态和处事泰然的大气。为进一步做好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增强师生自我调适能力,在我院第十三届“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将开展“紫手环——21天不抱怨”活动,希望用连续21天的坚持将不抱怨内化为师生们的行为习惯与生活理念,为自身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让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具体内容如下:

一、活动背景

“21天不抱怨”最初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尔.鲍温于XX年夏天发起的一项活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色手环,佩戴者只要一觉察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至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活动。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世界上最知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等都对这项活动进行了推介。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但我们对于抱怨往往采取了熟视无睹的态度,而这项不抱怨活动恰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紫手环是“不抱怨”活动特制的紫色的印有特定标识的手环。紫色代表蜕变,紫色代表梦想。正面英文“AcomPLAINTFREEwoRLD”,意指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活动目标。背面“SPIRIT”意指“抱怨不如改变”的精神。“不抱怨”活动将提醒我们,遇到事情时不要一味抱怨,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来,用一只手环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

二、参与对象

全院在校师生(自愿参加)

三、活动时间

XX年5月—6月(其中紫手环发放时间为5月17日—24日)

四、活动地点

各学生食堂门口

五、紫手环使用规则、参与者首先将手环戴在某一只手腕上。

2、当参与者发现自己开始抱怨、讲闲话或者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这里所谈的只是被“说”出来的抱怨、闲话和批评。如果是用想的,那就没有关系。不过参与者会发现,就连抱怨的想法,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3、如果听到其他戴紫手环的人在抱怨,参与者可以指出他们应该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但如果要做这种事,自己也要移动手环,因为你在抱怨他们的抱怨。

4、达到连续21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可能需要参与者花上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坚持下去,定会有收获。

5、活动结束后紫手环归属参与者,对于已经坚持连续21天不换手的师生,建议将紫手环转赠给其他愿意参加该项活动的师生。

六、活动宣传、希望各系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在师生中做好活动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和动员师生参与活动,形成良好导向,营造浓厚氛围。

2、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也将进一步做好活动宣传及后期参与者的跟踪回访等工作。

附2

关于“心灵文化长廊”作品征集的通知

学院各系:

为展示大学生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使同学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在感悟中学会成长。在我院第十三届“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将面向全院学生开展“心灵文化长廊”作品征集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参与对象:

全院在校学生

二、征集作品时间:

即日起至XX年5月10日

三、优秀作品展出地点:

学院二教林荫道

四、作品征集的具体内容、流程及要求

(一)“独家记忆”摄影作品征集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用文字讲述它的故事,让你的作品拥有独一无二的情感,让观者也能感同身受。

具体要求:

摄影作品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必须为原创。摄影作品为单独的图片“jEPG”或“.jpg”格式。另外还需对摄影作品进行10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word文档格式)。

图片、word文档的文件名格式都为“作者姓名+系部+年级+班级+联系方式+标题”。word文档内容以“标题”开头,以“作者姓名+系部+年级+班级+联系方式”落款。

各系需依据本系人数情况拟征作品。5月10日前,各系所征集的作品由各系学生会心理分部负责人统一交至院学生会心理部。

奖项设置:

由心理咨询中心组织专业教师对所征集作品进行评比,依据提交的作品质量,拟设置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优秀奖15名。获奖作品将于活动期间在校园内进行展出。

(二)“写给n年前的自己”&“写给n年后的自己”征文

你最有资格写给n年前的自己,因为你最知道他/她什么样子……你后悔了吗,还是坦然如愿?你最应该写给n年后的自己,因为你最能决定他/她什么样子……你胆怯了吗,还是雄心勃勃?

具体要求:

分别以“写给n年前的***”和“写给n年后的***”为题作文,(n为参赛者设定的任意数字,***为参赛者的名字)每位参赛者需分别以上述两个标题为题作文,同时交两篇。体裁不限,字数限800字以内,字体为宋体,字号为五号字。作品为word文档格式,无错别字,标点正确,语句通顺,排版正确。另外还需附上参赛者生活照一张(单独的图片“jEPG”或“.jpg”格式)。

word文档的文件名格式为“作者姓名+系部+年级+班级+联系方式+标题”。一个word文档内包括两篇同一名参赛者的,以“作者姓名+系部+年级+班级+联系方式”落款。

各系需依据本系人数情况拟征作品。5月10日前,各系所征集的作品由各系学生会心理分部负责人统一交至院学生会心理部。

奖项设置:

由心理咨询中心组织专业教师对所征集作品进行评比,依据提交的作品质量,拟设置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优秀奖15名。获奖作品将于活动期间在校园内进行展出。

注:本次心灵文化长廊的部分作品会在xx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页-学工在线-心晴家园心理网站以及《心晴家园》简报中展示。

2.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篇二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设计策略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合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见》的出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我们认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秉承“教学即活动,活动即教学”的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充满青春活力,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以提高个体参与率,不断改善课堂气氛,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6).

[2]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篇三

为了配合“5.25”主题月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决定组织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倾听·互助·成长

二、参赛要求:

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报送1-2个心理情景剧剧目参赛(大一大二每班必须出一个剧目,欢迎其他年级积极参加)。

三、参赛作品要求:、作品内容必须积极向上,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紧密联系校园生活实际,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心路历程,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剧情能深刻、充分反映角色内在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协调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困扰。

2、情景剧演出所需道具、服装自备,如需要音乐、PPT等的应提前准备。

3、每个参赛作品的表演时间须严格控制在10-15分钟。

四、具体时间安排:

报名时间:5月5日(请各班班长将“附件2”于5月5日17:00前将电子报名表发送至邮箱:)

比赛时间:初赛:5月7日-8日

复赛:5月14日-15日

决赛:5月25日(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五、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共设6个奖项,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奖,获奖班级将颁发证书和奖杯。同时,晋级前六强的班级将有机会代表全校参加泰州市高校举行的情景剧比赛。

心理情景剧要求

一、节目形式:音乐剧,话剧,小品

二、节目要求:1.节目主题突出

2.鼓励自编自导自演

3.尽量减少舞台背景的转换,道具自备

4.节目新颖,有意义,有亮点,出彩

5.使用普通话对白,注意控制语速

三、主题要求:与校园生活相关,围绕大学生突现的心理问题;内容必须积极向上,倡导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卫生,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克服不良心理行为。内容要求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所折射的心理现象,如:1人际交往人际困难

2.学习与考试,学业困扰

3.择业与就业问题,就业压力

4.恋爱问题,情感纠葛

5.网络问题,网络成瘾

6.适应大学生生活环境问题

7.情绪问题

8.珍惜生命

四、表演要求:

表演自然流畅,演员间配合默契;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冲突,生动刻画心理问题;简洁明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五.舞台背景要求:

可自主布置道具、背景音乐,要求准备PPT,衬托该剧主题。

心理情景剧评分细则

本次比赛评分采取满分100分制。

(一)表演内容(30分)

主题明确,能反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情感空间以及心路历程(20分)

原创作品(10分)

(二)语言表现(20分)

角色性格鲜明,富有感情,有感染力(15分)

脱稿并熟练表演

(三)表演能力(20分)

表演自然不拘谨,体态大方得体,台风端正(10分)

演员配合默契,舞台结构分明,音乐背景使用恰当(10分)

(四)受欢迎程度(20分)

后援团人数一定,有明显的标志,方便评委打分(10分)

除去后援团的其他观众,对该剧的支持度和现场气氛(10分)

(五)创意(10分)

4.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篇四

点燃学习的激情――智能大比拼

二、活动组织

主办:学生工作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承办: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文法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协办:校朋辈心理工作部

三、活动对象

长沙理工大学全体学生

四、活动时间

5月25日11:00―14:30

五、活动准备

(一)活动宣传

参与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心理中心 横幅、宣传单、广播、现场宣传、电子屏、海报各学院自选(发给通知也可)增加广场宣传活动的知晓度承办学院海报活动流程介绍活动名称标牌(二)活动用品

物品说明参与各活动区用品各活动区开展活动的必备用品承办学院印章 每个活动区一个心理中心积分卡 每个参与者必须持积分卡才能参与游戏 帐篷 除11号活动区外每个活动区一个帐篷,也可根据游戏需要增加,请提前2天告知心理中心 桌椅 每个活动区桌椅各一张,也可根据游戏需要增加,请提前2天告知心理中心 工作人员标识 每个活动区3个标识,工作人员佩戴与胸前 奖品 200份 活动区编号牌 标志活动区六、活动方案

(一)广场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主持人)

1、时间:12:00

2、地点:1号活动区

3、流程:(1)讲解525由来、意义;(2)说明活动参与流程

(二)活动参与流程

本次广场宣传活动采取参与积分制的游戏规则

活动流程地点具体活动操作报名 报名处 参与者先了解活动流程,再到报名处领取活动积分卡 参与活动积分 11个活动区 每参加一项活动,按活动规定完成游戏可获印章一个 兑换奖品 兑奖处 集齐7个不同图案的印章即可兑奖

200份奖品,先到先得 现场抽奖 1号活动区 13:20现场抽取“智能幸运奖”10名(三)活动内容

活动区游戏名称承办1号 神曲大挑战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2号 趣味竞猜题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3号 默契对对碰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4号 漂流去烦恼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5号 勇者走迷宫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6号 数字巧拼图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7号 智力快车、魅力24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 8号 快乐保龄球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9号 玩转记忆力 文法学院 10号 来吧,“豆”你玩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11号 人气大比拼 校朋辈心理工作部 注:每个活动最多只能参与2次

附:广场宣传活动 活动区平面分布图( 形)

汀香园8号

活动区         6号活动区 7号

活动区   9号

活动区 10号

活动区   5号

活动区           11号

活动区 4号

活动区1号

活动区11号

活动区 3号

活动区报名处兑奖处11号

活动区   2号

活动区11号

5.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篇五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2010-5-25

活 动 总 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原定于5.25日举行,在接到活动提前的通知之后,我们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对整个活动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通过及时出宣传板,海报,发传单等形式进行紧急宣传。对活动的人员安排,活动现场的布置划分做了详细的规划,良好的前期准备工作、科学合理的分工以及现场灵活的调度为本次活动的成功做了深厚的铺垫。

1、宣传工作

此次活动受到了学校大力支持与指导,在紧迫的时间里,我们按照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要求,由学院宣传部出了四张宣传板,对本次活动的背景,活动的意义以及活动的时间地点做了详细的介绍。除此之外,学院心理部加强与心理委员的联系,深入到08、09级做动员,以主动报名的方式决定参加本次现场咨询的同学名单,心育员老师召开专门会议,对预约同学进行辅导,说明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 注意的问题。同时,在众多报名参加宿舍图书漂流的宿舍进行挑选,确定了最终参与图书漂流宿舍的名单。

2、现场活动情况

活动现场包括6个区域:心理咨询区、心理绘画区、沙盘游戏区、读书漂流区、催眠区和心愿树区。

心理咨询区

在心理咨询区,心理咨询师与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在平等的咨询关系中,探讨同学们在生活、学习、性格等方面的不足所遇到的困惑,指导同学们以理性的心态对待生活,持续三个多小时的现场咨询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绘画区

通过老师指导画出山,河,树,房屋,路十项事物,通过画中的颜色,布局等,分析同学们的性格,处世风格,人际交往等深层次无意识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给予疏通。

沙盘区

沙盘游戏又称箱庭游戏

在游戏中,建立自己的世界,通过沙盘中展现的世界来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概况。在大学和成年人的心理诊所,它也深受欢迎。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进而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很多问题在沙盘游戏中得以化解。

在本次活动中,第一次将心理沙盘搬到了活动的现场,参加的同学排起了长龙,这种在轻松中体验自我的游戏,收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心愿树

心愿树是一个许愿的地方,将愿望写出来,然后用心型针贴在树上,让同学们有一个舒展或者分享愿望的地方,希望我们的心愿成真生活更美好。

在心理学图书漂流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李老师与林老师分别发言,就对本次图书漂流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详细的解读,对参加本次活动的宿舍提出要求,8个宿舍的成员着装统一,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活动中。随后,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进入到指定的2个宿舍,与宿舍同学进行了团体风景构图法的体验,活动以创新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推向宿舍,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催眠区

在催眠区,心育培训学校的老师让众多的同学体验了催眠之旅,参与的同学释放了压焦虑,感到全所未有的轻松与平静。

整场活动虽然在炎炎烈日下进行,然而我们的活动现场依然人潮如涌。我们的指导老师依旧不辞劳累为前来咨询的同学耐心的指导,额头的汗水、湿透的衣背阐述着职业精神。活动中广大同学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在与老师欢快的交谈中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来解决问题。通过参与活动,大家在学习搜集整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信息时,也进行了一次自我心灵之海的探索活动,潜能得以挖掘,心态更加积极。

3、活动的不足之处

本次活动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也存在着不足。尽管我们在因为时间造成的影响上做出了弥补然而某些活动环节还是不能进行,或不能提供足够的时间让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

6.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篇六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48-03

体育活动是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活动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活动对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但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在活动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上研究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试图寻找出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理想频率、理想时间、理想项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4月-6月对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河南洛阳师范学院、郑州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在校全日制大学生按照随机抽样原则,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9 876份,收回问卷9 185份,收回率为93%,有效问卷为8 499份(男生为5 324人,女生为3 175人),有效率为92.5%,问卷内容包括心理量表scl-90,体育活动基本状况调查表。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方法

1.2.1.1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采用了《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组织编写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ncklist90,scl-90)。此量表含有9个因子90个项目,其中包括身体不适应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内容。scl-90量表在国外使用广泛,被各国心理学专家公认为是一种内容丰富容量大并能够准确刻划自觉症状的心理测量方法,该表评分采用5级评分制,即:没有为1分、很轻为2分、中等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中,被测试者如果有某项因子分≥2,表明他(她)们存在着中度的不良心理反应;若某项因子分≥3分,表明存在着重度的不良心理反应。

1.2.1.2体育活动基本状况调查在对本研究课题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及针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经对所有指标加以区别、集中、筛选后,设计了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经13位体育学教授的二轮审议、修订;最后得到专家们对问卷结构和内容的认同(认同率为100%),表明问卷是有效的;问卷采用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r1=0.88、p1<0.01、r2=0.85、P2<0.01,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2逻辑分析法逻辑方法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课题本身的选题及结构设计上,还体现在对课题中出现的概念界定、上下文衔接、论点证明及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与否的基本判定等方面。通过归纳演绎、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

1.2.3文献资料调研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中文体育期刊目录,查阅心理健康和体育活动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1.2.4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1.1心理健康测试参照有关标准,本文scl-90九项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若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从表1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各项因子分均存在着≥2分和≥3分的现象。统计结果表明,有1 557人至少在一项因子分上得分≥2分,占总人数的18.32%。有536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分上得分≥3分,占总人数的6.3%。由此可以看出,占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存在着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问题。

2.1.2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等几个方面。这些心理问题均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个体感到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心境以忧郁、苦闷的情感为代表性症状的,常表现出对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特征。他(她)他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不愿参加集体性竞争活动项目,站在一边观看;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乏兴趣、反应迟钝;对单项活动不积极参加练习等。由此形成了体质下降,上体育课不积极,课外活动参加的次数就越少的恶性循环。他们在体育课上学习态度消极,练习不积极,而课后又很少参加课外锻炼,体育活动时间越来越短,次数越来越少。这是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2]。

2.1.3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1) 由家庭步入社会,人际交往范围扩大并复杂化,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改变等,使大学生难以很快适应。

2) 高中学习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方式的影响,高考前的高度紧张复习与考试造成的学习负担过重所形成的高度思想紧张尚未得到缓解和消除。另外来自家庭和环境的压力造成的心理应激也尚未完全恢复。

3) 大学生自身存在着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差,加之目前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看不惯等,都是引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3]。

2.2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

2.2.1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调查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体育活动每周相同次数中,随着活动时间的增加,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逐渐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逐渐提高,活动时间增加到60 min以上,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明显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明显提高。经统计学检验,除每周7次没有显著差异,每周6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都是非常显著性差异。同样,体育活动每次相同时间中,随着每周活动次数的增加,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逐渐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逐渐提高,活动次数增加到每周三次,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明显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明显提高。经统计学检验,除(30~60)min时间段是显著差异外,其余都是非常显著性差异。这种现象表3也有同样表现,表3中,同一类项目中,随着每周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逐渐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逐渐提高,活动次数增加到三次,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百分比明显降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明显提高。经统计学检验,除非周期性项目是显著差异外,其他两类项目都是非常显著性差异。同一次数中,随着活动项目的逐渐激烈,有心理问题的百分比逐渐降低,不同的是逐渐降低是按周期性项目、非周期项目、混合类项目的排列顺序。值得注意的是表2活动时间增加到每次60 min以上,活动次数增加到每周3次,百分比降到5%。表3,混合类项目、活动次数增加到每周3次,百分比降到2.3%。这两种情况表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非常好。这也可以表明,如果参加混合类项目,每周活动三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超过60 min,有心理问题的几率非常小,小到有心理问题成为不可能,心理健康水平达到相当高水平。

综上所述,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

2.2.2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分析1) 随着活动时间、次数的增加,体现愉快的时间增多,维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心理问题的可能就越小。每次活动超过1小时,就不可能有抑郁症状,有其他心理问题的可能也就变得非常小。每周活动超过3次,不仅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且身体机能 水平也较高,有心理问题的几率也就较小,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就非常好[4]。

2) 混合性身体练习的集体项目,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各种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通过激烈的对抗、拼搏,使学生的体能和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由此而产生的心胸豁达开朗的情绪情感,从某种程度上看比心理教育和咨询更能有效地打开大学生的心灵之窗[5]。

3) 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混合性的身体练习,特别是在对抗激烈的项目中,人体突然起动、急停,随机应变地迅速改变动作,兴奋-抑制快速地转换和精确地调节,有助于支配各种效应器和神经机能的改善,从而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这就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奠定了物质基础[6]。

4)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混合性身体练习中,每一次投篮、射门,每一次进攻、防守,每一次奔跑、跨越,都与个人、集体的成功与失败息息相关,同时心理也承受着或大或小的压力,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意志的磨练。特别是混合性身体练习的集体项目,其激烈竞争的过程,就象是一场场活生生成人社会的预演,参与者在与同伴的团结协作和融洽相处中,在发挥个人潜能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学习的进步,体验体育的精神和乐趣,从而获得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成功感。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7]。

2.2.3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机制随着体育活动水平的提高,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逐渐增多,内啡肽的释放逐渐增多,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逐渐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逐渐增强。高浓度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就会维持积极愉快的心境状态;高浓度的内啡肽,也促使人愉快和减少疼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增强,又能抵抗消极心境的出现;心血管功能的增强,又有利于维持健康心理状态。上述足以说明,体育活动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8,9]。

3结论

1) 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

2) 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

参考文献:

[1] 斯图尔特,比德尔.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20(4):71-74.

[2]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42-47.

[3] 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7,(3):117.

[4] 王树明,张静,左从现.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2):18-21.

[5] 季浏.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7-11.

[6] 丁雪琴,高潮.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5):83-86.

[7] 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23-25.

[8] 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的干预实验[J].体育学刊,2001,8(4):32-33.

上一篇:多读书的好处作文下一篇:教师帮教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