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公共政策

2024-11-10

调查报告公共政策(共8篇)

1.调查报告公共政策 篇一

关于美国反恐公共政策实施的调查

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成绩:

背 景:

2001年9月11日,代表美国军事和经济的标志性建筑物——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遭到飞机的撞击。后来被称为“9.11”事件,是21世纪初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恐怖袭击事件。从此,以布什总统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开战为开端,美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反恐战争”。在此期间,美国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军事两个方面,美国对“反恐战争”的动向都通过领导人颁布的一系列“反恐政策”体现出来,美国不免由于其过于自负,导致它将失去“世界警察”的位置。

问 题:

自“9.11”事件开始,美国将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作为头号通缉犯,并将其认定为制造此次恐怖袭击事件的主犯。因为对阿富汗基地组织进行报复,这也仅仅是美国反恐战争的开始。那么在本·拉登死以后,正在反恐狂潮的美国人陷入了迷茫。但并不意味美国的反恐战争就此结束,至少在今天看来,美国依然没有停下脚步。所以引发出一系列问题:拉登已死谁是下一个目标?美国反恐政策的现状是怎样以及之后将怎样发展?

政策制定:

布什提出三项新的战略以应对恐怖分子:

第一,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对抗基地组织(被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列为世界恐怖组织之一)及其追随者。

第二,美国向所有国家再次表明: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人,只要你宽容恐怖分子,你就被视同恐怖分子,你就是美国的敌人。

第三,美国提出一个大胆的、新的“自由纲领”,以战胜这些“邪恶的意识形态敌人”。

《爱国者法案》的执行:

美国对于反恐一直都是以威胁这种方式进行的,即任何针对美国的恐怖攻击行为都会将对其本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警示那些给恐怖分子提供支持的国家和组织,如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等等。

美国反恐政策的评估:

美国反恐政策的实施减少了美国本土遭受恐怖袭击的事件,但间接地,将战场转移到其他国家,是其遭受战争的摧残,给周边国家平民百姓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近些年来借“反恐”为由向周边国家部署军队,推行其霸权主义。

结 论:

“反恐战争”以“9.11”事件开始,并在三任总统的领导下,美国的反恐战争进行将近17年,在这17年间美国历经曲折。布什总统建立《爱国者法案》,确定初步“反恐战场”;奥巴马总统进行反恐战场转移,却步布什总统后尘,使美国深陷泥潭;特朗普总统想要接触美国陷入的各种危机,但就目前看来,依然走前两任总统走过的路,但特朗普已经意识到美国目前的状况,他将以什么方式对待“反恐战争”,让我们期待特朗普政府的新《反恐政策吧》。总结来说美国的反恐政策正在由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基石逐步下降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2.调查报告公共政策 篇二

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14年度全国主要公关公司进行抽样调查, 内容涉及运营管理、业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项目组对问卷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统计, 并依据行业经验和历史数据进行了相关核实和判断, 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形成本调查报告。本报告由年度排行榜、行业调查分析、to P公司研究、最具成长性公司研究及行业发展分析五个部分组成。

报告说明:

1.本报告所涉及的调查内容仅涉及中国内地的公共关系服务, 不包括被访者的广告及其他制作业务;

2.本报告所依据的调查数据为被访者所提供的数据, 尽管访问者对这些数据做了相关核实, 但本报告并不为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证;

3.本报告所访问的对象为公司主要负责人, 他们在接受调查时均声明代表公司的意志, 所提供的信息均是真实、准确和有效的;

4.本报告所发表的数据和结论以被访者提交的数据为基础, 经过统计分析和行业判断, 并加以测试和修正, 这些数据不一定完全符合真实情况, 但能反映行业发展基本面的情况;

5.本报告相信, 有关数据和分析确实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能为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推动力。

年度排行榜

2014年度公司排行榜包括to P公司和最具成长性公司两个榜单, 其中to P公司25家, 最具成长性公司10家。该榜单以自愿参与调查活动、提交完整数据、能够接受考察核实的公关公司为评选对象, 以“to P公司评选标准”为评选依据, 通过加权指数计算产生最终结果。

榜单统计分析由Ci PRa研究发展部执行, Ci PRa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常委会审议。

关于“营业利润”注释

本调查中所使用的“营业利润”一词, 专指公共关系服务收入 (不含广告、制作等业务) , fee或称毛利润。该收入为含营业税的服务收入, 须扣除第三方费用 (包括外购劳务、媒体购买等) 。

行业调查分析

2014年, 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增长缓慢。据调查估算, 整个市场的年营业规模约为380亿元人民币, 年增长率为11.5%左右。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 公共关系业务的结构性变化也逐渐凸显。传统公关业务增速放缓, 而新兴公关业务 (如数字化传播、新媒体营销等) 发展迅猛。总体而言, 作为新兴产业的公共关系行业, 行业的成长速度仍然要高于整体经济发展的增速。

调查显示, 2014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的前5位为汽车 (26.9%) 、快速消费品 (14.1%) 、医疗保健 (10%) 、通讯 (7.7%) 、互联网 (5.4%) , 其他如IT、制造业、房地产、等占35.9%。医疗保健及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 使此领域的公共关系业务需求也随之增加。

鉴于TOP25和10家最具成长性公司数据的相对准确性, 我们依据这35家公司数据从业务领域、业务类型、业务潜力和区域市场等方面加以统计分析。

35家公司中, 27家开展汽车业务 (77%) , 26家开展快消业务 (74%) , 16家开展通讯业务 (46%) , 15家开展互联网业务 (43%) , 13家开展制造业业务 (37%) , 7家开展房地产业务 (20%) , 11家开展IT业务 (31%) , 5家开展奢侈品业务 (14%) , 2家开展文化业务 (6%) 。

35家公司中, 4家以顾问咨询为主 (11%) , 11家以传播代理和媒体执行为主 (31%) , 8家以活动代理为主 (23%) , 10家以网络公关为主 (29%) 。网络公关、传播代理及媒体执行为行业内主营业务, 这表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 新兴公关业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35家公司在新的服务手段应用进展方面, 21家 (60%) 开展事件营销业务, 14家 (40%) 开展娱乐营销业务, 6家 (17%) 开展体育营销业务, 23家 (66%) 开展网络公关业务, 6家 (17%) 开展危机管理业务, 6家 (17%) 开展议题管理, 5家 (14%) 开展政府关系业务, 2家 (6%) 开展CSR项目, 2家 (6%) 开展城市营销业务, 2家 (6%) 开展其他业务。

据统计, 35家公司中网络公关业务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公司为14家, 比去年增加4家。整个市场中, 新媒体业务占公关总体业务的30.3%, 网络公关的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26.6%。

35家公司中开展网络公关业务的公司中, 16家提供舆情监测服务 (46%) , 15家提供危机处理服务 (43%) , 30家提供产品推广服务 (86%) , 30家提供企业传播服务 (86%) , 24家提供事件营销 (69%) , 22家提供口碑营销服务 (63%) , 26家提供整合传播服务 (74%) 。

调查显示, 35家公司全部在2个或2个以上城市成立分公司, 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仍然是公关公司的主要集中地, 并且逐渐向其他一线城市 (如深圳、香港、重庆、杭州等) 延伸。

TOP公司研究

营业情况:

·TOP公司平均年营业额37127万元, 比上年31142万元增长了19.2%;平均年营业利润16308万元, 比上年13583万元增长了20%;年增长率19.1%, 比上年增长8.8%;

·TOP公司人均年营业收入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 达到59.1万元/年;

·年平均签约客户33个, 日常代理客户比重66%, 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外资客户比重由上年度的60.6%减少为48%, 连续签约客户35个, 战略客户数14个;

·受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 TOP公司大多增长势头放缓, 但行业龙头公司蓝色光标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

·国际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保持了稳定增长;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某些从事传统业务的公关公司也在不断转型, 逐步涉足数字化传播及营销、大数据营销等领域。

运营管理:

·年平均员工人数由上年的343人增加到346人, 增加3人;管理团队平均人数没有变化, 仍为43人;

·女性雇员仍然继续保持60%以上的比重 (达到61%) , 职业平均年龄维持在29岁左右;平均留任时间为3年 (人员流动率26%, 较上年度有所降低, ) , 周平均工作时数45小时;

·年人均培训时数73小时, 主要培训集中于专业技能、业务认知、岗位技能和业务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般通过内部业务交流、部门岗位培训和公司课程训练来解决;

·年平均工资水平为9445元/月 (2013年为8134元, 增加16.1%。客户经理平均月薪11060元 (2013年10888元, 增加1.6%) , 大学生转正平均月薪4114元 (2013年3818元, 增加7.8%) , 人员成本与上年度相比明显增加。

最具成长性公司研究

营业情况:

·最具成长性公司平均年营业额12316万元, 平均年营业利润4036万元, 人均年营业收入43.2万元/年;

·平均签约客户数19个, 日常代理客户比重占77%;

·网络公关方面, 主要提供产品推广、企业传播、事件营销及整合传播的业务。

运营管理:

·年平均员工数111人, 管理团队平均人数16人;

·女性雇员54%, 职业平均年龄维持在29岁左右;平均留任时间为2.5年 (人员流动率达到26%) , 周平均工作时数45.6小时;

·年人均培训时数51.8, 主要培训集中于专业技能、业务认知、岗位技能和业务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般通过内部业务交流、部门岗位培训和公司课程训练来解决;

·年平均工资水平为7855元/月, 客户经理平均月薪10710元, 大学生转正平均月薪4080元。

3.丽阳门公园的公共设施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公共设施;座椅;遮阳挡雨设施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76-2

丽阳门公园地处丽阳街、中山街、城东路交汇处。其周围都是住宅区,人流量很大,土地利用率也很高。公共设施的设置,既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品质,也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艺术魅力。换而言之,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对人们评价公园的优次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者对丽阳门公园的公共设施(如:座椅、绿廊、垃圾桶、公共厕所、照明灯等)进行了调查,并询问了使用者的感受和意见。

1 座椅

整个丽阳门公园的座椅形式有四种,且以木质背靠座椅为主。其他3种分别为石质条凳、固定在花坛上的座椅、为保护树木而设置在树木周围的座椅。座椅的放置对私密性的考虑欠周到,一般都放置在园林两侧或在广场周围。虽然便利但缺乏独处空间。12%的使用者对其评价为:形式简单,没有美感,马马虎虎……一般木材的质感好,触感也较为舒适,基本不受气温影响。但是木材的耐久性较差,当表层因老化而脱离后,遇到雨雪天气,容易蓄水而潮湿。又因为后期管理没有到位,所以有33%的使用者抱怨下雨后需要晴天好长时间才能坐,因而更倾向于石质座椅。不仅干的快,而且还便于清洁。从其分布和数量上看,座椅的分布较均匀,可以满足游人的需要。由于丽阳门公园环境的特殊性——居民常常在公园里打牌,受访者反映桌子太少,因此现在出现了居民自己创造打牌的环境。有自带小桌子的,也有利用置石的(如将原本水景真的石头当桌子和座椅)。其实这就是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中的潜在功能的发挥和利用,100%的居民们强烈要求增加可以打牌的桌子。 2 遮阳挡雨设施

公园里有3个这样的设施,2个靠近城东路(廊架和亭子),1个靠近丽阳街(亭子)。100%的居民指出廊架的设置不是很理想。第一有漏水现象,第二在蓝色棚顶下使用者极不舒服,感觉很晕很眩,气氛太压抑,第三暖色吸温导致晴天廊内比廊外的温度高,下雨天遮雨范围不够大。棚顶是蓝色塑料材质,高度为3m,宽度为3m。总之,现有的遮阳挡雨设施几乎没能发挥作用。使用者的建议是增加遮阳挡雨设施,且最好在四周都设置,分布均匀从而达到更好地服务百姓的效果。

3 垃圾桶

在整洁的环境中,垃圾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路口放置木质的敞开式垃圾桶,在道路旁放置黄色的一般垃圾桶。木质的敞开式垃圾桶容量虽然较大,但因其是敞开式,垃圾能直接看到,气味易发散出来。此外,其实垃圾桶其实本身没那么脏,但因为使用者已经有了对其认知,从而也会影响了使用者的心情。使用者还提出黄色垃圾桶容量太小的问题,并且建议把颜色改成绿色。

4 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外型上,均会影响该风景区内的自然景观。100%的使用者都认为丽阳门公园中唯一还行的是厕所环境,女厕的蹲位容量足够满足居民的使用,不会出现长时间排队等候的现象。但公共厕所设有无障碍通道,洗手台的设置没有考虑到残疾人和儿童,没有设置残疾人或儿童的专用洗手台。

5 路灯

设计要求是在门柱、走廊、亭舍、水边、草地、花坛、塑像、道路的交叉点、阶梯段、丛林、以及主要建筑物及干路等处,均设置路灯。30%的使用者认为路灯分布不均匀,出现这边多,那边少的现象。40%的使用者表示路灯损坏有点严重,导致照明效果不是很好。30%的使用者则认为绿地灯设置的太少,只有少数的地方有,影响了晚上的景观观赏。

6 儿童游乐设施

现有的游乐设施还是比较完整和全面的。在地坪硬度方面应用了富有弹性的橡胶材料来避免儿童从器械上坠落跌伤。100%的家长对这个设施印象还是不错的。不但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便利,而且周围还设置了一些让家长休息的场所。唯一的缺点是橡胶材料铺装范围不够广。由于秋千下地面呈凹势,易积水。儿童在下雨之后在此玩耍,常常将整个儿童游乐场所弄得脏脏的。很多家长觉得有必要在秋千下面铺设橡胶网垫等铺件从而达到防积水的目的,确保孩子们能够在雨后马上使用秋千。

7 小结

这些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虽然都在细节上,但多了也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景观布局设计中,不仅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求,从而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使小型公园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所以我们在园林建设的时候,应该多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真正给老百姓提供便利。

作者简介:毛文博,男,丽水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4.公共政策调研报告 篇四

一、公共政策主体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调整的个体和团体。其中,广义的政府(即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作为公共政策的法定产生者,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最主要的政策主体。传统观点认为,作为公共政策最主要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政府是广大社会公众权利和意志的代表者,政府的公正与准确是一种固有的天赋,政府不具有自身利益。

然而,现实中政府的自利性却是客观存在的。政府的自身利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类型,政府是由若干名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而政府工作人员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这些需要也都期望得到满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其个体需要和组织需要的相互作用,才保证了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转。当他们的个人需要以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时,这种需要就转化为了个人利益。由于他们常常被置于“公仆”的地位而不能明确追求自身利益,他们的自利动机受到了限制,从而迫使他们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比如通过贪污受贿、挪用或占用公款等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私利。第二,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团体利益。任何政府都有职能部门和层级的划分,这种划分是组织规模扩大化和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各项职能正常运转、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组织结构保障,但这种划分在客观上却容易形成纵向上的层级断裂、横向上的部门交叉、整体上的条块分割的行政格局,从而使得政府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萌生不同的团体利益。例如,在经济发展和投资格局中出现的地区产业趋同现象,地方政府对本地区资源、市场的行政保护现象,以及各部门为了维护本行业、本部门利益而人为设置市场障碍、防止外地区行业竞争进入等现象,都充分证实了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团体利益的存在。第三,政府整体的机构利益。政府组织常常被人们设定为社会的公共组织,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是社会最高利益的代表者,并不具有自利性。事实上,政府组织同样拥有自身的特殊利益,比如特殊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精神文化特权等。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政府管理工作从社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专门化的工作,政府组织的自利性就越来越突出。因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体之一,也要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目前,各国政府的规模扩大化、部门支出的增长等都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扩张行为。

从理论上讲,公共政策是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产生的,公共性是其逻辑起点;公共政策又以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最高目标,公共性是其价值终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以公共性作为其基本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因此,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作为公共政策主体构成要素的政府,其公共性既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也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重要体现。然而,为什么现实中的公共政策却存在着与公共性相抵触的自利性呢?现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论是无法对此问题作出科学解答的。于是,政策主体理论上的公共性和现实中的自利性之间的冲突便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二、公共政策目标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目标是指公共政策主体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提供的可能而设想出的一种希望状态。依据公共政策公共性原则的要求,公共政策目标应该具有公益性,即公共政策应该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

关于公共利益,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利益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把公共利益和抽象的或实体的或理想的自然法规、正义、正当理由这一类的价值标准和规范联系在一起,即将公共利益理解为一种合法利益、正当利益;二是把公共利益和个别人物的特殊利益或集团、阶级的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与多数派的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即将公共利益视为与个别人物、个别集团、阶级的特殊利益相对立的多数人的利益;三是把公共利益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过程或集团之间的竞争过程联系在一起,认为个人之间以及集团之间利益竞争的结果便是公共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学者认为,社会上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所追求目标的所谓社会公共利益。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肯尼思·阿罗在《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1951)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该定理阐释了将个人偏好或利益加和为集体偏好或利益的内在困难。该定理指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从一定的社会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证明,简单加法不足以在个人偏好中排出一个一致的共同次序,这些个人偏好本身也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M.布坎南也指出:在公共决策或集体决策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因此,依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作为公共政策根本目标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那么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公共性自然也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公共性,这显然是和现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论研究成果相矛盾的。即使我们不认同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利益的论述,仅从学术界对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定义的争论中也可以看出,公共利益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它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人员来说难于把握,它对于作为公共政策决策主体的政府来说更难于把握。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则要求将公共利益视为公共政策的根本目标,而公共利益本身却是模糊不清、飘忽不定的。可以想见,在没有回答到底是不是存在公共利益以及什么是公共利益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条件下,政府又怎能制定出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呢?现实中,政府官员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所追求的也仅仅是他们自己观念领域中的模糊的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官员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带有主观性和狭隘性。同样,在既没有证明公共利益的真实性又不能科学界定其内涵的前提下,政策研究人员又如何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呢?于是,公共政策的虚无性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便构成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难题,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那些引起政府的关注并纳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公众所期望的状态之间的差距,也就是需要解决的各种社会矛盾。就其本质而言,政策问题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它们是通过分析从问题情势里抽取出的要素。因此,我们所遇到的,是问题情势而非问题,问题就像原子核细胞一样是观念的产物”。可以说,“问题不能脱离对它们进行定义的个体和群体而存在,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其内部和自身就构成政策问题的‘自然的’社会状态”。只有当人们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作出判断时,才能产生政策问题。可见,政策问题是被人们感知、觉察到的状况,是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当前,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正在成为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现实挑战。任何时代和任何时期,都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的政府,有必要关注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为数众多,纷繁复杂,而由于时间、能力和资源的限制,政府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而只能解决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政府应该解决哪些社会问题呢?这需要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选择,也就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首要环节确立公共政策问题。依据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则,公共决策权力应该归社会公众所有,公共政策应该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因此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首要环节的公共政策问题确立过程,也应该在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下来完成,于是公共政策问题的确立过程应该是社会公众的选择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政策问题的确立过程,只是政府将必要的社会问题纳入政府议程并将其转化为政策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府在诸多社会问题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不是社会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选择的过程。

政府对公共政策问题的选择,归根到底就是政府工作人员的选择,这种选择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认定。由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利益、信仰或价值观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必然不同。对于同一问题,有些人看来非常重大,需要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而将其确认为公共政策问题,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兴师动众的必要,而拒绝将其纳入公共政策问题之列。于是,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可能会给政策制定带来两种直接后果,其一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却没有被确立为公共政策问题,这无疑是对社会公众民主权利的剥夺,是与公共政策的公有性、公治性原则格格不入的。其二是被确认为公共政策问题的社会问题并不是社会公众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对政策资源的肆意浪费,既没有真正代表社会公众的意志,也不符合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基本要求。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该属性要求公共政策必须准确界定公共政策问题,而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却使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具有了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便构成了公共政策公共性研究的又一困境。

四、公共政策价值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价值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公共政策具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价值追求,效率和公平一直是政策研究人员最为关注的两种价值。效率,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收益与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比值,即收益与成本的比值。作为公共政策价值的效率,主要是指对政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平,是人们对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带有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包括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注重规则的无差别性的公平,即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结果公平是注重人的差异性的公平,即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规则。作为公共政策价值的公平,可以理解为对政策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判断。

公共政策效率价值取向的存在,正在冲击着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进而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关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否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统一,但就公共政策而言,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却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对立。效率与结果公平在终极意义上是“两全”的关系,而在日常操作中,特别在微观层次中,是“难以两全”的关系。效率价值取向强调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提高政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就需要通过激励性差别分配机制激活各种生产要素,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但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社会成员的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是不同的,因此这种激励性差别分配机制必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别,即强者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弱者会获得较少的资源,甚至丧失掉已有的资源。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选择公平必然会妨碍效率,追求效率必然会损害公平。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对立,直接导致了学术界对二者在公共政策价值体系中的先后次序问题的争论。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效率优先论认为,公共政策应该强调效率的首要性,只有效率得到了提高,才能更多地体现公平,不能因为公平的原因而伤害效率;以罗尔斯和德沃金为代表的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共政策应该以平等作为衡量分配是否公平的标准,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强调平等的最终目的价值;以阿瑟·奥肯为代表的公平与效率并重论认为,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两种价值在不同领域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在社会和政治权利领域中,“社会至少在原则上把平等的优先权置于经济效率之上。当我们转入市场和其他经济制度时,效率获得了优先权。

5.调查报告公共政策 篇五

马闪

2013200828

摘要:在中国很多偏远山村,留守儿童营养不良问题突出,尤其是学童,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而忍饥挨饿,免费午餐基金是国内知名的以“帮助留守儿童免于饥饿、健康成长”为使命的公益机构,自2011年启动至今年9月底,累计募款已超过1.05亿元,累计开餐学校达到410所,每天帮助87000名儿童免于饥饿。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规定:“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按照每个学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还将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 随后,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就学生营养餐计划的实施细则、食品安全保障、食堂管理、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公开公示、中央专项资金管理、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应急事件处理问题颁布了配套文件。

背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儿童的营养状况获得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半城市化”与社会阶层分化,儿童的营养状况在不同地区与社会阶层间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一些贫困儿童仍然经受着营养不良的折磨,2011年11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1———培养健康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显示,全国仍有约2000万名学龄儿童贫血,一些西部贫困地区甚至有高达1/3的儿童发育迟缓[9],贫困地区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午餐营养堪忧,2011年以来,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报道,儿童营养问题开始得到广泛重视。2011年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项关于中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揭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受调查的学生中12%发育迟缓,72%上课期间有饥饿感;学校男女寄宿生体重分别比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贫困将导致其未来人力资本巨大损失,形成贫困代际传递。政府应把儿童营养干预作为基本职责,并由执政党和国家作出政治承诺。4月2日,由邓飞等500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自2011年4月正式启动至2014年7月底,募款已超过9900万元,累计开餐学校达到402所,帮助孩子们免于饥饿,享有热腾腾的免费午餐,更直接影响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大规模改变中国乡村儿童营养状况。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规定:“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按照每个学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还将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

一政策问题:目前,全世界有近8亿儿童遭受饥饿之苦,儿童营养问题任然十分严重,而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将会对其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故此解决中小学生的饥饿问题,提供校园免费午餐项目,很早就进入西方各国的政策视野。英国早在1946年就将学校免费午餐制度纳入法律,日本在1954年颁布【学校供餐法】。到2004年,全球已有72个国家设立了包括“免费午餐”在内的校园营养午餐项目,免费午餐项目问题已成为西方医学、政治学、社会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儿童营养问题被认知为一项社会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应对,并在实施中完善,也是一个社会主体在互动中不断构建的过程。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在健康营养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在现代化过程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贫富差距变大。一方面富裕家庭中开始出现儿童营养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在贫困家庭中,儿童出现营养不良问题比较严重。大量农村儿童吃不上早餐就去上课,午餐营养更是难以保障。2011年11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1———培养健康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显示,全国仍有约2000万名学龄儿童贫血,一些西部贫困地区甚至有高达1/3的儿童发育迟缓[9],贫困地区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午餐营养堪忧,2011年以来,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报道,儿童营养问题开始得到广泛重视。

学者们发现,在社会福利提供中,政府部门存在着官僚制、效率低等问题,而社会组织也很难摆脱家长制、非专业等弱点。由邓飞等500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之后,我国的社会组织通过理性对话、合作,而非抗争和对抗的方式,获得了国家的支持,构建了两者之间非正式的合作模式,2011年11月国务院召开的学校实施营养午餐动员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表扬了民间年费午餐项目的积极尝试,表明社会组织免费午餐项目得到中央政府的的首肯与回应。最终使得民间行动上升为国家正式的社会政策。国务院决定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无疑是将社会组织的有点同政府的缺点相结合的一大进步。

政策内容: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水平,会议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二)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

(三)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

(四)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会议强调,要加强学生食堂管理,严格食品供应准入,确保食品安全。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学校营养指导。补助资金严格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严禁直接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严防虚报冒领。全面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制度在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大惩罚力度。专款专用,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做好信息公开,执行过程引入公众监督等方面也具有配套措施,保证了该政策可以得到顺利进行

政策结果:自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国务院要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22个试点省份的699个国家试点县(包括新疆兵团19个团场)近10万所学校全部开餐,受益学生达2240万人;此外,有19个省份的529个县还开展了地方试点工作,覆盖学校4万所,受益学生1000万人。全国有超过1/3的县实施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超过1/4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营养补助政策。截至2013年12月,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营养膳食补助、“一补”(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和地方试点奖补资金共计520亿元;为改善农村学校就餐条件,中央财政还安排了3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国家试点地区农村学校食堂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相继制定了食品安全保障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公示制度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对计划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建立了专项通报、工作调度、部门分省包干、校长陪餐、膳食委员会和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国务院要求。全国学生营养办组织编写了《农村学生营养膳食指导手册》,供各地参考借鉴;以农村学生为对象编写知识问答,采用问答的形式,传播基本的营养、卫生知识;研发“学生电子营养师系统”,供各地免费下载使用,加强营养膳食指导;成立专家委员会,通过开设专家微博、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为计划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决策咨询和业务指导。

全国1.3亿农村中小学生中,有3000多万学生在校住宿,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不住校学生需要在校午餐。孩子们能否在学校吃上热饭、饱饭,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乃至全社会都关注和牵挂的一件大事。可以说,以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四是地方政府有探索。近年来,不少地方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启动实施了与国家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相类似的工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例如,浙江的“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重庆的“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陕西的“蛋奶工程”等,对推动全国的工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地方探索也急需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免费午餐的实施解决了一部分农村的就业问题。午餐的食疗来源多是当地农民所种蔬菜大米等农作物,还有部分来源于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给部分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另外,实施免费午餐项目需要雇佣厨师等人,而厨师也多来源于当地,这久给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了当地的就业。无疑,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给儿童带来了营养方面的福利,更会在改善民生、调节城乡利益、促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政策价值:国务院推出的学生营养餐计划,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满足贫困地区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日常所需营养,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这样利国利民政策的推出也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服务理念,可以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也是情理之中。

案例二:画在纸上的绿色家园

2000年,北京一家民营公司找到淮北市有关领导,希望在淮北建一个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高尔夫球场,称为新世纪生态家园高尔夫6+1球场。项目直接投资30亿元,间接投资超百亿。面对这么大的外来投资,淮北人喜出望外,像接待贵宾一样,先后6次接待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公司决策人员,并划出9800亩土地,承诺以每亩10元的价格给投资商,供他们在距市区10公里的矿山集镇塌陷区兴建6个连体国际锦标型球场,在市郊人民路东段建一个公益性娱乐球场。

2001年4月,该项目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启动仪式。谁知工程奠基至今一年多,工地成了一片荒地。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至今没有收到这个项目的用地许可申请。

高尔夫球场工程搁浅,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时,有人又介绍来一位加拿大客商,带来的项目计划是,建设一个国内一流的生态住宅区,包括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国际新闻发布中心、豪华公寓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取名为“温哥华城”。眼看投资巨大,淮北市又决定辟出4150亩建设用地,将其列为“重中之重”项目,希望3年内初步建成,2001年10月之前,先建一个别墅群。

6.城市公共环境 调查报告 篇六

——南京公共设施调研报告

(2014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实地及网络调研)

调研人员:陈宇建

时间:2014.4.21——2014.4.27

地点:南京市新街口及网络调研

调查内容:

[1] 新街口公共设施考察概况

[2] 网络考察概况

[3] 存在问题

[4] 考察时对于公共设施现状的思考思绪

﹡在这样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建设这些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意图

﹡公共设施现有模式

﹡公共设施的发展及未来展望

﹡社区建筑特点建筑环境及维护、修缮、附属设施、后勤保障、建筑小品

﹡公共设施的性质

[5] 调研总结

调研目的:

在掌握充分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思考南京城市环境公共设施是如何在新概念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引出对于公共设施的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

考察方法:

实地:班级同学集体出行至南京市新街口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分组行动并充分讨论。并且拍摄及记录考察资料

网络: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评论和论文图片,仔细思考总结。

主要考察结果简述: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城市公共设施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趋势愈演愈烈,城市公共设施也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事物。

城市公共设施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和设施三个词语或者是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的合成词,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是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重要条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若把国民经济视作人体看待,基础设施犹如人体的生理系统,交通则是人体的脉络系统,邮电是人的神经系统,给排水是消化和泌尿系统,电力是血液循环系统,要维持人体正常运转,这些系统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失灵,都将导致人体失衡。

(二)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基础设施是生产力要素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一个现代化社会的物质生活丰富程度。列宁曾把苏维埃政权和电气化看作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两大支柱,说明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电气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在当前“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全民的共识,这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

(四)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大,劳动密集型的部门。

结论和建议简述:

有学者认为,公共设施管理主要是指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城市绿化管理、游览景区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公园管理等。还有的观点认为,城市公共设施管理项目包括:供电设施、供水设施、消防设施、机动(含非机动)车停车场、垃圾站、垃圾桶、北方的供暖设施、南方的制冷设施等。

笔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管理项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性公共设施管理;二是技术性公共设施管理。这两类管理关系着人民的和谐生活。

从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的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过于僵化。

2.中国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效益不高,财务亏损严重,资产负债率较高。

3.由于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市领导者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4.城市公共设施维护经费严重不足,管理维护要求远远达不到。

5.我国还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队伍。

6.市民素质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不能深入民心。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措施:

1.深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从宏观和微观同时进行改革。

2.健全和完善地方法规,依法加强养护与管理,走法制化道路。

3.城市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更新观念,以改革的思想解决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4.要加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维护费用的投入,落实收费项目以更好地管理城市公共设施。

5.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6.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市民素质。

7.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的最大效益。

8.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南京新街口考察概况:

新街口分区位于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五个分区的中心,其范围东起龙潘路、西至虎踞路、北起珠江路、南靠白下路、总用地面积6.67平方公里(以外围城市道路中心线为界)。现状总体格局以中山路与汉中路组成中心十字交叉轴贯穿全区,东西延展至外秦淮河道与明城墙,内有七条城市干道组成正交纵横路网体系,商业、商务用地集中于规划区核心并沿轴线向外分布,居住用地主要分布于周边区域,教育、工业、军事等用地交揉其间,散布全区。

该区地形平坦,外秦淮、内秦淮、运渎河与五台山坡地紧贴四周,形成环绕围合。现状建筑密度较高,人口密度大,建筑类型复杂,风貌质量参差不齐:既有朝天宫、总统府等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又有金鹰、新百等现代商场和商务办公楼,还有80年代以来建设的大批住宅建筑,此外,分区内还散布大量危旧低层住宅,密度高,结构差,配套设施不齐全。新街口分区内有八个街道办事处、下辖39个居委会,现状人口26.24万人。规划区现有居住用地267.7公顷,占总用地比例的39.51%,主要由二类居住用地和三

类居住用地构成,相对集中分布于规划区外围。现状居住用地从开发和形式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新建的住宅小区,如长江花园、成贤公园、郭府园小区等等,这类小区多为90年代以后建设,建筑类型为高层或小高层,规模较小,设施配套齐全;第二类为多层住宅区,如张府园、二条巷、一枝园等等,这类小区多为90年代以前所建,建筑类型为多层建筑,结构尚好,设施配套基本齐全,但密度较高,第三类为低层别墅,如豆菜巷别墅、慈悲社别墅、申家巷别墅,均为民国期间所建,分布较散,环境景观较好;第四类为棚户区,结构较差建筑形式混乱,市政设施不齐全,自然老化现象普遍。

现状居住配套用地包括15所中学,27所小学与15个幼儿园,各学校指标见图表。现状规划区内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83公顷,占总用地比例的27.02%,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混合用地,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和城市主、次干道两侧。

行政办公用地指市区级政府用所属机关,主要集中在珠江路、华侨路、林陵路和建邺路两侧,其余办公用地沿主干道布置。

商业金融用地是新街口分区公共设施用地的主体,占地面积61.25公顷,占总用地比例的9.04%,相对集中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主干道两侧。

文化娱乐用地约17.05公顷,占总地比例的2.52%,相对集中分布于长江路沿线。医疗卫生用地约12.13公顷,占总用地比例的1.79%

教育科研用地均约22.95公顷,占总用地比例的3.39%

分区办公绿化较为缺乏,大型绿地一处即郑和公园,外秦准、内秦淮等河道绿化体系基本成型,但缺乏一定的宽度,社区绿地和街头绿地偏少。

考察时对于公共设施现状的思考思绪:

在这样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建设这些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意图:

公用设施,泛指由国家或各种公益部门建设管理、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的行业和设施。

城市公用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

公共设施现有模式:

主要包括开发无序、布局分散、功能单一

公共设施的发展及未来展望:

在配套分布上,与新区的功能布局、结构特点以及人口密度相适应;在形态布局上,与促进新区活力以及主体配套设施的良性运营相统一;在功能布局上,与新区的社会空间分布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扶持要求相协调。并能够及时维护,修缮。

公共设施的性质:

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生产和生活是农历进行的各种基础性物质设施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具有规模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社会共同受益等特点,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

调研总结:

结论收获: 城市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最大动力。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品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健康生活。这样就是的城市公共设施需要具有艺术性,而这样的艺术就具有社会性,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也使得艺术家就有了很强的创造力和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投资使得公共设施艺术表现的不再是大师的专利,不再是大师独有的形式和风格。更加重要的是他发掘了大量的前卫建筑人才,给了建筑艺术家一个很好的生存条件。任何建筑师都可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表现自己的创作。公共艺术要求公共设施不仅要很好的与环境的融合、宜人的使用空间还要有可具观赏性的体量和外观感觉。公共设施应该与所处环境在互相融合基础上对环境起到提升作用,以刺激促进共同发展。

建议: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的技术资源和潜力就在设计师周围,它们赋予了中国基础设施行业一个珍贵的历史机会。如果基础设施行业能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向其它工业学习,通过研究和合作,将其它工业领域的丰厚的技术资源和潜力及时、果断地实行转移,中国公共设施工业完全有可能将其技术滞后转变为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中国开发商和设计师应该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历史的转机。但是要摆脱开发商一直追奉于开发、建造完全背离时代精神的仿古、仿洋社区,将大量资金和人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建筑装饰堆砌上,这样形成的仅仅是虚伪的守旧的泛滥的没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构筑物,不能只看到其功能方面带来的效益。在物质文化得到满足的这个时代追求的恰恰就是精神文化,公共设施作为一种艺术的价值远远高于其仅作为房地产的工具。同时,设计师不应再囿于行业的自我封闭中,要重视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和应用,结合设计师的个性和环境来表现一个具有伟大开创和延伸的基础设施建设时代。开发商或是对基础公共设施推动有影响力的人士和设计师应该积极地看到这一点。

现代公共设施设计应吸收其最本质的思想,应从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考虑人们最本质上的心理需求。

参考资料:

1.《南京新街口控规文本》

2.《长城脚下的公社》调研报告

3.《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存在问题域对策研究》

7.调查报告公共政策 篇七

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13年度全国主要公关公司进行抽样调查, 内容涉及运营管理、业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本次调查向行业主要规模公司发送问卷100份, 收回问卷81份, 其中有效问卷80份。

项目组对问卷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统计, 并依据行业经验和历史数据进行了相关核实和判断, 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形成本调查报告。本报告由年度排行榜、行业调查分析、TOP25公司研究、国际性公司研究、最具成长性公司研究及行业发展与挑战六个部分组成。

报告说明:

1.本报告所涉及的调查内容仅涉及中国内地的公共关系服务, 不包括被访者的广告及其他制作业务;

2.本报告所依据的调查数据为被访者所提供的数据, 尽管访问者对这些数据做了相关核实, 但本报告并不为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证;

3.本报告所访问的对象为公司主要负责人, 他们在接受调查时均声明代表公司的意志, 所提供的信息均是真实、准确和有效的;

4.本报告所发表的数据和结论以被访者提交的数据为基础, 经过统计分析和行业判断, 并加以测试和修正, 这些数据不一定完全符合真实情况但能反映行业发展基本面的情况;

5.本报告相信, 有关数据和分析确实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能为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推动力。

年度排行榜

2013年度公司排行榜包括TOP25公司和最具成长性公司两个榜单, 其中TOP公司25家, 最具成长性公司10家。该榜单以自愿参与调查活动、提交完整数据、能够接受考察核实的公关公司为评选对象, 以“TOP公司评选标准”为评选依据, 通过加权指数计算产生最终结果。

榜单统计分析由CIPRA研究发展部执行, CIPRA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常委会审议。

关于“营业收入”注释

本调查中所使用的“营业收入”一词, 专指公共关系服务收入 (不含广告、制作等业务) , Fee或称毛利润。该收入为含营业税的服务收入, 须扣除第三方费用 (包括外购劳务、媒体购买等) 。

2013年度TOP 25公司榜单 (按公司品牌英文名排序)

2013年度最具成长性公司榜单 (按公司品牌英文名排序)

行业调查分析

2013年, 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据调查估算, 整个市场的年营业规模约为341亿元人民币, 年增长率为12.5%左右。调查显示, TOP25公司的年营业额增长达到10.3%, 略低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相比上一年度, 行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这表明公共关系行业也受到了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公共关系业务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公关形态业务增速放缓, 而新兴公关业务 (诸如数字化传播、新媒体营销等) 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总体而言, 作为新兴产业的公共关系行业, 行业的成长速度仍然要高于整体经济发展的增速。

调查显示, 2013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的前四位为汽车、快速消费品、制造业、房地产, 市场份额分别为25%、15.5%、7.5%、6.9%, 制造业、房地产与往年相比, 在本年度首次位列服务市场前四位;IT、金融和政府及非盈利机构业务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分别由8.2%、6.8%、4%下降到6.3%、3.1%、2.2%;通讯、医疗保健、互联网等其他行业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根据表格分析可以看出, 2013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中, 汽车行业一扫2012年度的颓势, 市场份额迅速增长, 占据整个行业市场份额的1/4;除此之外, 其他服务范围越来越广, 且业务分布较为均衡。

鉴于TOP25和10家最具成长性公司数据的相对准确性, 我们依据这35家公司数据从业务领域、业务类型、业务潜力和区域市场等方面加以统计分析。

35家公司中, 25家开展汽车业务 (71%) , 25家开展快消业务 (71%) , 14家开展制造业业务 (40%) , 11家开展房地产业务 (31%) , 12家开展IT业务 (34%) , 11家开展通讯业务 (31%) , 11家开展医疗保健业务 (31%) , 11家开展互联网业务 (31%) 。

35家公司中, 8家 (23%) 以顾问咨询为主, 9家 (26%) 以传播代理和执行为主, 6家 (17%) 以活动代理和执行为主, 12家 (34%) 以网络公关为主。上述数据表明, 网络公关成为公关公司的主要业务, 传统的公关业务在逐渐减少。

35家公司在新的服务手段应用进展方面, 21家 (60%) 开展事件营销业务, 7家 (20%) 开展娱乐营销业务, 4家 (11%) 开展体育营销业务, 22家 (63%) 开展网络公关业务, 13家 (37%) 开展危机管理业务, 5家 (14%) 开展议题管理, 9家 (26%) 开展政府关系业务, 8家 (23%) 开展CSR项目, 3家 (9%) 开展城市营销业务, 2家 (6%) 开展其他业务。

据统计, 35家公司中网络公关业务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公司为10家, 比去年增加4家。整个市场中, 新媒体业务占公关总体业务的27.5%, 网络公关的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19%。

35家公司中开展网络公关业务的公司中, 19家提供舆情监测服务 (54%) , 15家提供危机处理服务 (43%) , 30家提供产品推广服务 (86%) , 25家提供企业传播服务 (71%) , 21家提供事件营销 (60%) , 23家提供口碑营销服务 (66%) , 26家提供整合传播服务 (74%) 。

调查显示, TOP25榜单公司全部在2个或2个以上城市设办公室, 35家公司中有10家公司在超过5个以上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 比去年增加2家。

TOP25公司研究

营业情况:

TOP25公司平均年营业收入13583万元, 比上年12416万元增长了9.4%;平均年营业额31142万元, 比上年28234万元增长了10.3%。19家公司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 比去年增加5家。

行业龙头公司蓝标数字凭借上市公司的优势, 年增长率高达40%以上, 远超行业的平均增速。2013年, 蓝标数字的营业额达137250万元, 营业收入达68625万元, 大幅领先于TOP25榜单的其他公司。这表明, 龙头公司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体现了强者恒强的竞争优势。

TOP公司人均年营业收入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 达到49.7万元/年。

签约客户数和日常代理客户比重分别达到43个和71.3%, 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外资客户比重则由上年度的56%上升为60.6%, 连续签约客户数达到39个, 战略客户数21个。

统计表明, 除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外,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传统公关业务增长放缓, 个别公司此类业务甚至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现象;而快速整合传统公关和数字传播的新型业务则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 部分公司此类营业收入比重甚至占到了一半。

受制于政府有关会议及活动的相关政策, 部分专注于活动传播类的公司, 整体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运营管理:

年平均员工人数由上年的319人增加到343人, 增加24人;管理团队平均人数由39人增加到43人, 管理效率与上一年度相比有所提高。

女性雇员仍然继续保持60%以上的比重 (达到62%) , 职业平均年龄维持在28.9岁左右;平均留任时间为3年 (人员流动率达到26.9%) , 周平均工作时数43.3小时。

年人均培训时数121 (增加50.6小时) , 年培训预算超过70万元, 主要培训集中于专业技能、业务认知、岗位技能和业务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般通过内部业务交流、部门岗位培训和公司课程训练来解决。

年平均工资水平为8134元/月 (2012年9442元, 下降13.9%) 。客户经理平均月薪10888元 (2012年11390元, 下降4.4%) , 大学生转正平均月薪3818元 (2012年3835元, 下降0.4%) , 人员成本与上一年相比略有下降。

TOP公司更加重视公司CSR建设, 同时积极参与行业及社会公益事业。CIPRA鼓励各公司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行业CSR建设, 不断提高公共关系行业社会认知度, 为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做出贡献。

国际性公司研究

国际性公司得益于全球化布局, 营业成本控制较好。

顾问咨询服务仍是国际性公司的主营业务。

年签约客户数及连续签约客户数稳定发展, 平均有43家, 外资客户比重达到87.4%。

国际性公司网络公关客户的主要需求为舆情监测、危机处理、产品推广及企业传播业务。

最具成长性公司研究

营业情况:

最具成长性公司平均年营业额9695.6万元, 人均年营业收入与TOP公司相比略低。

平均签约客户数29个, 日常代理客户比重占69.3%。

网络公关方面, 主要提供舆情监测、产品推广、企业传播及整合传播的业务。

运营管理:

年平均员工数108.8人, 管理团队平均人数18.4人。

女性雇员60.8%, 职业平均年龄维持在29岁左右;平均留任时间为2.8年 (人员流动率达到13.9%) , 周平均工作时数45.2小时。

年人均培训时数62.6, 年培训预算超过19万, 主要培训集中于专业技能、业务认知、岗位技能和业务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般通过内部业务交流、部门岗位培训和公司课程训练来解决。

年平均工资水平为7273元/月, 客户经理平均月薪9398元, 大学生转正平均月薪3455元。

2013年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分析

2013年, 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据调查估算, 整个市场的年营业规模约为341亿元人民币, 年增长率为12.5%左右。调查显示, TOP25公司的年营业额增长达到10.3%, 略低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相比上一年度, 行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这表明公共关系行业也受到了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公共关系业务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公关形态业务增速放缓, 而新兴公关业务 (诸如数字化传播、新媒体营销等) 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总体而言, 作为新兴产业的公共关系行业, 行业的成长速度仍然要高于整体经济发展的增速。

一、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但增速有所放缓。通过对提交问卷的80家公司数据分析, 2013年无论是在营业额还是营业收入方面, 都有一定增长。但相比上一年度, 增速有所放缓, 这与整体经济环境有密切关系。根据调查数据测算, 2013年度全行业营业额达到341亿元人民币, 增幅约为12.5%。

二、调查显示, 2013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的前四位为汽车、快速消费品、制造业、房地产, 市场份额分别为25%、15.5%、7.5%、6.9%。与2012年相比, 制造业、房地产市场, 首次在本年度首次位列服务市场前四位;IT、金融和政府及非盈利机构业务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分别由8.2%、6.8%、4%下降到6.3%、3.1%、2.2%;通讯、医疗保健、互联网等其他行业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由此可见, 2013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服务范围越来越广, 继续呈现出行业扩散化趋势。

三、汽车行业份额在经历大幅下滑后恢复快速增长。数据显示, 2013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中, 汽车行业一扫2012年度的颓势, 市场份额迅速增长, 从2012年的19%增加到2013年的25%, 尽管这个数字还没有达到2011年的32.9%, 但依然占据整个行业市场份额的1/4。这表明, 汽车行业在经历中日关系低潮影响后, 开始恢复增长。

四、2013年公共关系市场业务分布较为均衡。数据显示, 通讯、医疗保健、互联网等其他行业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尽管IT、金融和政府及非盈利机构业务呈下降趋势, 但依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表明, 中国公共关系市场业务呈现均衡分布格局。

五、新媒体环境对公共关系市场产生明显影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传统公关业务增长放缓, 个别公司此类业务甚至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现象;而快速整合传统公关和数字传播的新型业务则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 部分公司此类营业收入比重甚至占到了一半。这表明, 公共关系市场与传播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公关公司必须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 实现转型并寻找新的机会。

六、国际公关公司继续加大在华战略布局。随着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的不断增加, 2013年国际公关公司继续加大在华拓展力度, 它们继续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尝试开展业务。调查显示, 本次参与调查的国际公司的营业成本控制较好, 个人平均绩效很高。另外, 这些公司的年签约客户数及连续签约客户数非常稳定, 均在40家以上。这表明, 国际公关公司在客户资源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有其独到的优势, 国际公司和本土公司互相竞争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

七、中国公关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 人才问题仍然是影响行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行业整体稳定增长带来的人才需求, 与2012年相比, 中国公关市场人才专业化问题, 并没有得到缓解。人才频繁流动、无序流动、供需脱节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公关行业。调查显示, 公关行业人力资源成本上升较快, 也影响了公关公司的营业收入和业务拓展。除人才外, 资金也是制约从业公司做大做强的因素之一。

第二, 把握公关行业的趋势。目前的公关行业开始呈现一些新的趋势, 如公关与广告的边界开始消失, 业务出现竞争。另外, 大数据时代来临, 业务模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公关行业在业务模式、管理方式、新媒体应用等方面, 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

第三, 随着行业逐步走向成熟, 行业集中度的趋势开始进一步显现。行业强势公司依靠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 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大, 体现了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行业的兼并整合趋势, 未来将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 展望2014年, 公共关系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调查显示, 80%的公司看好2014年的公关市场。未来的房地产、通讯、医疗保健、互联网, 特别是城市的公共关系服务需求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8.调查报告公共政策 篇八

四成受访者或其家人存在就业困难问题,农村高于城镇,其他市州高于成都市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受访者或其家人是否存在就业困难时,40.7%的受访者表示存在。分城乡来看,52.7%的农村受访者或其家人存在就业困难,较城镇受访者(32.8%)高出19.9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43.4%的其他市州受访者或其家人存在就业困难,较成都市受访者(29.3%)高出14.1个百分点。

受访者对目前当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就业培训方面的满意率为70.8%,城乡及区域均差异不大。

进一步问及对就业培训哪方面不满意时,表示“开展就业培训少”和“劳动权益保护没有落实”的受访者最多,均为22.0%(详见图1)。

近九成受访者参加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八成受访者认为办理养老、医保手续方便

调查结果显示,88.9%的受访者参加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11.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什么保险都没有参加过。从没有参加保险的受访者职业分布来看,主要为下岗/待业人员、家庭主妇和自由职业者。

当问及在当地社保或者医保机构办理养老、医保相关手续的便利程度如何时,表示“非常方便”的受访者占16.0%,“比较方便”的占29.7%,“基本方便”的占34.0%。认为“不太方便”和“很不方便”的分别占14.0%和6.3%。

农村受访者表示不方便的占24.0%,比城镇受访者(17.7%)高出6.3个百分点;成都市受访者表示不方便的占21.5%,比其他市州受访者(20.0%)高出1.5个百分点。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在当地医疗机构就医看病方便,对当地医疗机构服务满意率为76.6%,城镇均高于农村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在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看病的便利程度如何时,表示“非常方便”的受访者占17.8%,“比较方便”的占31.8%,“基本方便”的占32.7%。认为“不太方便”和“很不方便”的分别占11.6%和6.1%。农村受访者表示不方便的占21.8%,比城镇受访者(15.0%)高出6.8个百分点;区域差别不大。

受访者对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满意率为76.6%。城镇受访者满意率为77.1%,比农村受访者(75.8%)高出1.3个百分点;成都市受访者满意率为78.7%,比其他市州受访者(76.2%)高出2.5个百分点。

进一步问及对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哪方面不满意时,表示“服务态度差”的受访者最多,为47.7%;其次是“药费高”,为46.8%;第三是“检查费高”,为31.0%;“过度检查和治疗”和“医疗技术差”并列第四,为20.1%。

半数以上受访者不清楚当地救助标准变动情况

当问及是否知道最近当地城乡低保、“五保”对象以及孤儿等救助标准变动情况时,50.9%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不清楚;7.1%的受访者表示有明显增加;19.6%的受访者表示“有一定增加”;22.4%的受访者表示“基本没变”。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的为53.4%,比农村受访者(47.0%)高出6.4个百分点;分区域看,成都市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的为54.7%,比其他市州受访者(49.9%)高出4.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对当地救助标准变动情况表示“不了解不清楚”的比重均较大,建议相关部门应注重加强惠民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

对当地政府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满意率为67.0%

受访者对当地政府目前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满意率为67.0%。分城乡来看,农村受访者满意率为68.6%,比城镇受访者(66.0%)高出2.6个百分点;区域相差不大。

进一步问及对当地政府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哪方面不满意时,表示“申请保障房条件门槛过高,没有申请资格”的受访者最多,为27.0%(详见图2)。

受访者对小孩入园、上学方便程度,以及对当地幼儿园、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均较为认可,但乱收费现象仍不容忽视

78.3%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目前小孩入托儿所、幼儿园方便,城镇高于农村,其他市州高于成都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地目前小孩入托儿所、幼儿园“非常方便”的受访者占20.9%,“比较方便”的占27.1%,“基本方便”的占30.3%。认为“不太方便”和“很不方便”的分别占14.1%和7.6%。

城镇受访者认为方便的占80.7%,比农村受访者(74.8%)高出5.9个百分点;其他市州受访者认为方便的占80.3%,比成都市受访者(70.8%)高出9.5个百分点。

81.1%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目前小孩上小学初中方便,城镇高于农村,其他市州高于成都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地目前小孩上小学初中“非常方便”的受访者占21.5%,“比较方便”的占27.9%,“基本方便”的占31.7%。认为“不太方便”和“很不方便”的分别占12.2%和6.7%。

城镇受访者认为方便的为82.7%,比农村受访者(78.7%)高出4.0个百分点;其他市州受访者认为方便的占81.7%,比成都市受访者(78.8%)高出2.9个百分点。

67.5%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当地小孩入园、上学存在乱收费现象,城镇较农村更为突出,成都市较其他市州更突出

当问及当地目前小孩入园、上学是否还存在收择校费、捐助费、培训费、课本费等乱收费现象时,仅有32.5%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上不存在”,其余67.5%的受访者均表示存在。其中,13.1%的受访者表示“普遍严重存在”;14.0%的受访者表示“多数有所存在”;40.4%的受访者表示“个别有所存在”。

分城乡来看,城镇受访者表示“基本上不存在”的占27.1%,比农村(41.0%)低13.9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成都市受访者表示“基本上不存在”的占20.2%,比其他市州受访者(35.7%)低15.5个百分点。

受访者对当地幼儿园及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率为84.9%,成都市高于其他市州,城乡相差不大

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地幼儿园及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质量表示“非常满意”的受访者占9.9%,“比较满意”的占27.8%,“基本满意”的占47.2%。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11.6%和3.5%。

分区域看,成都市受访者满意率为90.0%,比其他市州受访者(83.7%)高出6.3个百分点;城乡相差不大。

近七成受访者对当地政府及社区(村里)组织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满意,城镇高于农村,成都市高于其他市州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当地政府及社区(村里)组织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的满意率为69.1%。城镇受访者的满意率为73.3%,比农村受访者(62.5%)高出10.8个百分点;成都市受访者的满意率为75.1%,比其他市州受访者(67.5%)高出7.6个百分点。

上一篇:佛法与科学下一篇:神采奕奕是褒义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