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2024-11-10

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共8篇)

1.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篇一

农村中学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组别:化学组

作者:高廉(中学一级化学教师)工作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武连职中。邮编: 628302

联系电话:***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打破了中学化学一本教材统一天下的格局。但不管哪一种教学理论或模式,没有一位教育专家会否定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教师也都能认识到: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验证化学原理,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作者在农村中学化学教育战线上战斗了二十多年,综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心得体会和做法。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农村教师大多对实验教学意识淡薄,由于实验设备和条件落后,又没有实验教师,化学教师只应付性做做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既麻烦又费时,则很少开出。如果规模在四个初中毕业班级的学校,多是一个化学教师,教师在不到一年半时间内完成初中化学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课时多,升学质量压力大。化学教师以说实验,讲实验,学生背实验为主。最多做几个演示实验,以期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处于“好玩”、“有趣”,忽视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思考和分析变化的实质。死记硬背结论,但这很快又被遗忘。“读书无用”论几乎笼罩着绝大部分学生,化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启蒙学科,知识点繁杂,记忆量大,一段时间后他们对化学学习索然无味。

3、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灾后重建,学校实验室建设更趋完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更加齐全。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确很落后,实验室管理跟不上,实验教师要么是化学教师代替,要么是接近离退休人员来管理,要么是其他科任教师代管,造成了实验教师的实验能力差。

由于以上原因,当前农村中学实验教学效果不大理想。

二、加强化学教师化学实验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建设

当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急需培养和建设一支爱岗敬业、训练有素、开拓奋进、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特殊素养是人类为实现本阶段根本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实验教师素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它决定着实验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态度与工作效益,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是实验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思想道德素质包括:

1、实验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实验教学工作是一种服务性的工作,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精神。尽管学生可能记不住你的名字,但作为一名“园丁”,一定要竭尽全力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实验教师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实验和探究实验是一种以验证科学理论和研究探索客观规律为主的实践活动。实验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与引领者,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论的思维方法和敏锐的洞查能力。在准备实验时,必须按照仪器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安装调试仪器设备,必须做到认真、准确、真实;不能主观臆想,应以科学的态度做出判断和总结。

3、实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风范。教书育人,实验同样育人。其言行举止,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无不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实验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但要在思想、工作和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为人处事和言谈举止以及仪表风度等方面也要为学生做出表率。

三、实验教学要紧扣大纲精神,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新课标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素质。同时强调和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了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10个必做。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对学生“仪器使用技能”和“实验操作技能”作了明确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 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强化演示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如,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 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重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农村初中学生在中考化学中实验题和实验探究题失分率较大,究其原因,在动手实验操作上的缺失。在分组实验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七: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家庭小实验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 践表明,家庭小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不仅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还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农村化学教师和化学实验教师应切实行动起来,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2.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篇二

一、发挥教师在实验探索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1. 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发现问题

农村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农村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天然资源,将相关的天然物质变化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不少的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农村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农村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现象.

为了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将一个新鲜鸡蛋放入足量的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CO2),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2. 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赋予教师的职能不止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更主要是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课题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如,制NH3的装置:固体加热制气体所需的仪器,激活进一步探索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再如,用锌与稀硫酸制氢气的仪器选择.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体验快乐.如,钠与水反应,有的观察到溶液立刻变红,有的观察到熔化现象,有的听到有“咝咝”的声响等,应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反思自己的不足.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验中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获得成功,所有的实验现象都明显,因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这样会使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是实验教学的核心

1. 学生参与实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形式,而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实验机会,包括操作、交流、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生与后进生,多给他们以实验,给同一位学生不同的操作,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

2. 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化学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学三维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实验教学学生喜欢但限于条件容易搞成一两个学生操作,其他人看热闹的情况.因此实验时要精心分组,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实验时情绪饱满,兴趣浓厚,专心听讲,冷静操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应付式参与实验.只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实验才能有效使实验顺利完成并取得成效.有效参与实验是学生自我动手、动脑,思维活跃参与实验,这样能获得实验策略,探究现象之后的本质,使学生创新素质与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三、实验是教学中求知、激趣、循理、培养科学品质的重要载体

1. 实验应关注农村并结合学校实际.

实验是实施教学有效开展的载体,做好实验的选择与准备能发挥学生积极能动性,实验目标更易达到.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让实验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化学知识走进生活根据学校配备,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起示范、启发作用,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规范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师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设计好学生的实验操作,这样既提高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从快乐中得到知识.

2. 做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触类旁通.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学化学就实验内容来说可归为以下几种类型:有关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生还实验、概念定律阐明实验、定量计算实验等,而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都有规律可循,因而应做好典型实验,由典型实验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要处理好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后注意实验的归纳反思,使实验目的更清晰,效果更优化.

3. 做好实验分析、开发与拓展,使实验根植于生活

3.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篇三

关键词:中学化学;有效性;探讨

农村中学呼唤真正“有效课堂教学”,倡导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并真正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精力投入换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我根据近几年的教学情况认为:影响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但以下几个因素是要重点关注的。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许多困难,初中生化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欠缺,竞争意识不强,上了高中之后思想松懈,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学习缺乏紧迫感;又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明显加深了深度,拓宽了广度,由描述性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依据教材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师首先应关注的,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的特点,处理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避免开快车,抢进度;杜绝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与具体内容的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已知、需求与特点出发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行性,切忌空泛,缺乏操作性。目标要求不能过高,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也不宜过低,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起点。教师要根据学情的有效把握,对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在教学中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行。

二、课堂讲授的有效性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它一定会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传统。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并不重要。其实,教师必要的“讲授”是不能少的,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

三、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是有限的、零碎的或者说是辅助性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调动学生讨论、思考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的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境中。

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教学。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农村迅速普及科学种田,农民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需要使用各种化肥、除草剂等,用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急需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学会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因此,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认识化学肥料的分子式,学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百分含量,在实验教学中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配制溶液,这样的实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又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逐步转变为“主动”;由“消极”走向“积极”;由“低效”走向“高效”。

五、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农村中学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主要表现为:看而不听,听而不写,写而不全;有的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作业不认真、抄袭作业等。要纠正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法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将“学案”发给学生,为学生的预习、自学提供帮助,以减少新课导入的时间。在对待生成性问题上,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对于那些与教学目标关系不是很密切、处理起来又比较复杂的问题,最好让学生先在课外进行研究,或者在课后进行个别解答。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与学互动。“学案”模式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渗透。这样的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学效率。

六、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创新意识、创新方法,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等进行有效的评价,激励学生和谐发展。

新课程改革已深入进行着,但我在新课程实践中对农村中学遇到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同时也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1.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肤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

2.由于农村中学受生源质量的制约,又要适应新课改下的高考政策,在高二进行分科时,选化学班的学生数目、质量急剧萎缩,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和探究,难以构建知识体系等困惑。

3.由于农村中学受硬件设施的制约,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缺乏的困惑。

4.由于农村中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教师前往市区进修、进行新课改精神的学习机会少,导致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新课程理念不相和谐的做法,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是:(1)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虽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但“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学生缺少体验、巩固、提升,学得浮躁,学得模糊,学得低效。(2)重知识“完整”,轻“指导意见”。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和实施指导意见缺乏深入学习和领会,怕高考“吃亏”,教学“惯性”严重,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拓展外延、加深难度,追求以往“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进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3)重实验演示,轻学生操作。由于教学时间紧,活动与探究较多,各班同时开设学生实验条件不具备,导致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降低。

因此,农村中学化学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篇四

课题研究报告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翁建红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研究》是镇江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逐渐形成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观念,学生对化学史也有了一些兴趣。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顺利,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傅鹰曾经说过:“化学可以给人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智慧”。化学史知识中不仅仅包含大量的化学知识,同时蕴涵大量的科学精神。所有的化学教科书中都有化学史的渗透,化学史的渗透,不仅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也有助于教师落实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有的化学教科书中都有简单的化学史,课程标准中对化学史的渗透教学也有一定的要求,但目前由于化学史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少,大多数老师对此不太重视,尤其在农村中学中大多数老师往往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了化学史的教学。为了提升学生对化学史的关注,我们这学期在高一年级成立了名为“追踪化学家”的学习兴趣小组。希望通过一定时间的渗透教学,让学生对化学史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化学史的渗透,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也有助于教师落实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学好一门学科,就要了解这一学科的历史,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这一学科的历史,知道化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艰难和不屈服的精神,了解化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对于学生坚韧品格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化学史的渗透对于三维目标的实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中化学所有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化学史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的发现之旅,还可以包含对化学家的成果、为人处世及生活态度等的介绍。例如,在《氯气》一节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舍勒,介绍他的生平及其成果,介绍他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类似这些的例子既便于化学史的渗透教学,又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另外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我们甚至可以将所有的高中化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复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老师化学史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一些与化学史有关的书籍、期刊,多看最近其他老师发表的有关化学史与中学化学教学有效结合的文章,还可以通过网上查阅国外的一些译文,更多的了解与高中化学教科书上有关的化学史。2.组内老师根据不同年级的化学教科书,尽可能多的找出书中所涉及的化学史的内容或化学家的生平资料,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在本年级的教学计划中直接体现。

3.按照备课组进行分工合作,组内每个老师针对一到两个单元的实际内容,在备课中逐渐渗透化学史的内容,不仅包括化学家的杰出贡献,还有他们的处事方式、生活态度或者化学家发现某一现象或物质或理论的过程。并将所找的化学史渗透到日常化学教学中。每个单元的负责主备的老师要及时将本单元有关的化学史打印出来,在备课组会上进行讨论研究,最后形成教案。

4.高一的兴趣小组每一到两个周,针对这一到两周的课堂内容,将其中所涉及的化学史料、化学家以讲座或PPT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教学。学期结束,结合所讲内容,建议学生写一些心得体会或个人感想。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这一方法将运用于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老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从而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文献的研究,比较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方向与趋势,比较异同更好地指导本课题的开展。

2.行动研究法:这是贯穿于本课题实施全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课题的进行过程中,参加的老师始终要有将化学史渗透教学的意识。

3.个案研究法:这一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于对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在进行化学史渗透教学之后,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研究。4.问卷调查法: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化学史渗透对学生化学成绩、化学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得失,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及前人研究综述

(一)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课题就农村中学中目前忽视化学史教学的情形而提出的,化学史的渗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改变目前农村中学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的现状。化学史中对于一些物质的发现特别是几经曲折的发现之旅,对于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有很大的帮助。

1.系统论: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它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化学史是化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是化学科学的历史,是化学科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只有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才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2.有效学习理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化学史的渗透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且对于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实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早起源于20 世纪80年代,而兴起于90年代,是一种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学习。建构主义作为教学设计理念改革的先锋,它的出现对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冲击作用,它在多种学科中进行了渗透,并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角色向多元化转化,教学不是教师对知识的简单传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而对于学习,建构主义的基本信念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过程从传统被动接受向主动构建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从被动灌输向主动构建转变。化学史既是科学史的一部分,也是化学知识的演变史。在有化学史融入的教学活动中,建构主义要求我们要敢于质疑和创新,强调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发展的演变过程,最终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前人研究综述

西方国家的化学史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19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促进主席就公开发表倡导:如果要教给年轻人什么,如果是科学结论的话,还不如是科学史重要。1895年德国科学家马赫(Mach)宣称:没有任何科学教育可以不重视科学的历史与哲学。BAAS在1917年的年会上再次提出:科学史教育是融合学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良方。然而,国际科学界对化学史融入化学课程的的研究却历经曲折。一直到19世纪后期,美国化学会长史斯、哈佛大学康奈特、著名的科学家贾菲等人在反复论述化学史的重要性后,科学史教育开始得到重视。

我国化学史教育的起步较晚,但是我国老一辈的化学家、教育家也很重视化学史教育。上世纪 30 年代,丁绪贤先生首次在北京大学开设化学史课程,主要讲授世界化学史,并撰有中国第一本化学史专著《化学史通考》,而后,袁翰青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化学史课程,主讲中国化学史,他们的讲课都深受学生欢迎。1981年,由陈耀亭教授撰写的《化学教学法》非常系统地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历史主义的重要性。我国的很多期刊杂志也有了化学史教育的内容。比如《化学教育》,自 1980 年创刊起就设有“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专栏,另外《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也分别设有关于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的专栏。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施转变教师的价值观念,改变目前教师对化学史知识不重视的现状,通过一些理论书籍的阅读和相关化学史知识的培训让老师们形成有意识的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观念。

2.通过在平时的教学中化学史的渗透,使学生从对化学史的几乎一无所知,到认识化学史最后慢慢喜欢了解化学史,并逐渐转变高中学生的观念。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化学史的学习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形成坚韧的品质。3.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化学史,从而逐渐对化学这门学科感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和具体做法

课题从2003年12月开始到2015年12月结题,具体分三个阶段开展:

(一)准备阶段(2013年11月到2014年2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为课题的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调研、修改课题研究方案,并请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3.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夯实基础。我们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及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原则。先后多次组织集中学习,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针,化学史的相关书籍、论文为辅。同时课题组教师也加强了自学,并根据实际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化学史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4.专家引领,以点带面。课题组指导专家——市教研员石明亮,多次组织开展与课题相关的专题研讨学习,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去外校听课、学习,名师的讲座、课给课题组老师很大的启发。

(二)实施阶段(2014年2月到2015年9月):

1.学期初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争取每学期都有关于课题的相关活动,并针对学生对化学史的兴趣及了解设计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成立了名为“追踪化学家”的兴趣小组。

2014年-2015年的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有:

(1)开展组内说课。要求每个年级在备课组内先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每人进行一节“渗透化学史的课堂教学研讨课”;要求每人积极参与听课与评课,认真总结教学法特点,交流参与活动的感受、进行教学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和化学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观摩了张彩萍老师的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评议。结合张彩萍老师的公开课,研讨了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史的有效教学策略。

(3)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和化学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观摩了施爱萍老师的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评议。结合施爱萍老师的公开课,研讨了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史的有效教学策略。

(4)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和化学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观摩了韩招娣老师的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评议。继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反复研讨、论证,从而提炼出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史的有效教学策略。

(5)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一些公开教学活动,比如校级公开课(张彩萍、施爱萍、莫波、曹凤芹、董泽梅、翁建红),扬中市级及以上公开课(张彩萍、施爱萍、韩招娣、莫波、翁建红、曹凤芹),市级优质课(曹凤芹、韩招娣、施爱萍),市级“青年基本功大赛”(翁建红、施爱萍)等等。

然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这是老师从研究中获得提升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上了大量的公开课,经过研讨、实践,都有了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们课题组要求教师围绕如何设计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撰写教学设计,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分析发现渗透化学史后对学生的影响。现在有老师的论文都经发表或者获奖了,有的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可,在教研活动中得到推广,课题组的老师老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实实在在的得到了提升。

2.在学期结束时,课题组的老师针对一学年化学史渗透的情况再次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进行论文及其他形式成果的交流讨论。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及时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研究的中期考核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5年9月到2015年12月):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我们收集了(1)典型教案、教学设计(2)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3)有关课题信息、动态(4)集备活动记录、记要(5)心得体会、随笔(6)资料性照片。另外,所有的材料都在学校的网站上,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理论学习论文、每次的活动记录、课题的工作报告、老师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开展课题活动的过程性材料等等。我们的文本材料还包括老师们发表和获奖的论文、学习笔记等。

2.课题组成员上扬中市级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就此进行研讨。

3.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深刻的研究性成果。4.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5.如验收合格,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课题组教师的思想和具体实施方法,针对“农村中学化学课堂中化学史渗透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四点:①从教育思维的角度看,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化学知识,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去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以化学史渗透为载体搭建的化学课堂中,化学史教育中一些原理、概念发展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及培养技能;化学史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问题,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灵活运用;一些物质的发现过程,有助于学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形成;总之化学史的渗透对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有一定的帮助;②化学史的渗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通过化学史料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史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高他们自主、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化学史中化学家探究化学原理的过程,对于学生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③化学史中有很多科学家的故事,将这些穿插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端正学习态度,加深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的达成;④化学史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得更多的学生喜欢学化学。2.课题研究的一些具体做法 新课程改革比较重视学生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中学化学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基本化学观念,这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以及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方面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同样提出,化学课程要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化学史的渗透对于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化学史渗透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老师在课堂上渗透化学史的方式有多种:

(1)化学史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老师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的故事引入课堂,学生就会对氯气的性质产生兴趣,从而可以很快融入课堂。利用化学史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化学史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2)利用化学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 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往往源于对科学产生的兴趣, 同样, 兴趣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直接动力。纯理论的化学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课堂气氛呆板。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穿插些妙趣横生的有关化学史的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极大兴趣。例如,在讲《苯》一节中苯的结构时老师可以穿插凯库勒晚上因梦见蛇首尾相连而受启发得出苯的环状结构。梦中的启发使他成功地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这“梦”来自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只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并从中得到启示。(3)化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化学家们的爱国情怀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史中有不少我国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如制碱专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将自己发现的84号元素以祖国波兰为名,命名为Polonium(波兰)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穿插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都有一定作用。

(4)化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化学史离不开化学家的活动历史,化学史中涉及到许多著名的化学家的成长历史,他们的成长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从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上科学的高峰。例如在讲《溴、碘的提取》时,我们可以将李比希与溴的发现擦身而过而后来又接受教训,善于从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试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终于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些故事告诉学生不能被一点小困难吓到,要用于挑战困难,战胜自己。

七、课题的研究成果

1.备课的内容增多,形成有本校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过去备课只备课堂所需的化学知识和课后习题,很少涉及到化学史。现在如何将化学史的内容有效渗透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并形成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氧化还原反应》、《苯》、《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工业合成氨》等。

2.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化学史的渗透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科学家们的坚韧的品质、对科学的执着,还可以通过一些物质的发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学会化学的学习的方法。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课题研究期间,学生参加各级比赛成绩斐然:

贾钧少同学荣获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暨2013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董泽梅老师辅导

施李玉璋同学荣获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暨2013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董泽梅老师辅导

仲康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董泽梅辅导

刘欢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董泽梅辅导

朱旭烨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董泽梅辅导

黄鹏同学荣获第2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暨2014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张彩萍老师辅导

黄鹏同学荣获2013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张彩萍辅导

赵琪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张彩萍辅导

许超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张彩萍辅导

朱一凡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翁建红辅导

殷劲宇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翁建红辅导

蔡沁珊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冯海娟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陆佳雪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张煜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丁颖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徐丽丽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于翔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顾子莲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唐文卿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奚晨轩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朱晨雨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郭旅丰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3.教研活动更加丰富,该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拓展了校本教研的内涵,调动了教师的课题研究的热情,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追踪化学家》、《趣谈化学史》。

4.教师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化学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高,教科研水平有了提高。获奖论文有: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的《浅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获省蓝天杯二等奖;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的《小议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获省蓝天杯三等奖;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的《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获省师陶杯二等奖;课题组成员董泽梅老师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获省蓝天杯二等奖。发表论文有: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2015年1月在《中学生数理化》发表了《渗透化学史,让学生爱上化学》。

多名教师在扬中市级及以上的各种课堂竞赛中获奖: 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在2014年“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教学案例类评选活动一等奖;

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在2014年“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委员会中青年化学教师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在2014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在2014年“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委员会中青年化学教师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在2014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董泽梅在2014年扬中市“生本教学-高效课堂”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课题组成员张彩萍在全国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在2014年“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委员会中青年化学教师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曹凤芹老师在2014年扬中市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另外有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市命题比赛中获奖。

八、研究反思

1.渗透化学史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本课题组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思维品质、丰厚的知识底蕴、敏捷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技术和较好的人格魅力。

2.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时化学史的渗透会占用一些课堂时间,有时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在一些化学史渗透后乘机讲话、思想开小差,小组讨论时故意岔开话题使得课堂秩序变乱,进而影响教学进度。这需要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

3.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中都可以渗透化学史,另外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的方法也不相同,这需要老师通过平时的研讨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九、参考文献

5.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篇五

摘 要:分析讨论了中学化学教学面临的七点问题,指出了CAI体系课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四点优势。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中,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显得尤为重要,CAI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组成,化学变化及规律的自然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它具体地体现在教学原则上,应切实贯彻好重视实验原则和直观性原则,在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一些重要内容和难点内容上,老师讲解困难,学生理解不清,因而可以把教育现代化引入课堂教学,它借助声音、图形、动画、交互等功能,把许多难以用传统教学方式表达的内容,有趣生动地、深入地呈现给学生,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如实地模拟微观世界,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使学生加深理解,更深刻地掌握知识,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明确目标,遵循原则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基础,切实贯彻好直观性原则,重视实验原则尤为重要。该原则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实物、模型、形象语言等手段,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形成科学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包括对实验的描述)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中学化学中,切实地贯彻好以上原则,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的中心任务。

2结合原则,优化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在一些重要内容和难点内容上,老师讲解困难,学生理解不清,较难遵循直观性原则和重视实验原则,目前,化学教学面临一些困难:

1)微观世界太渺小,太抽象。首先,无法看到原子,分子和离子,更难让学生描述其特点,因而在讲解原子结构时,学生虽能明确其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通过数据理解质量关系:质量数一质子数+中子数;电性关系:质子数=电子数一核电荷数,但在对于电子的运动状态,就无法与宏观物体的运动相类别,而如电子运动,是用在一定空间出现的几率表示的,“电子云”的理解至今仍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2)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这是学习化学的一般程序,直观的微观结构,对学生理解性质帮助是很大的,化学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例如: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金屑键、它们形成的微粒的不同,微粒间的作用力也不同,这些靠静态的模型,表现力不是很到位。

3)在分析晶体时,在过饱和溶液中,离子是如何形成晶体的,晶体在宏观有一定几何形

状,那么在微观阴阳离子是如何排列的,如何运用分割法,以晶胞单元为代表,分析晶体中某种微粒周围的其他微粒数目,化学键的数目,这些定量计算是高考的难点压轴题。

4)在化学变化中,尤其是在有机化学中,化学键是如何被破坏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断裂的、重新组合的?这些问题有待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化难为易。

5)模型陈旧、不规范: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物质不断被发现,并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而教学中现有的模型,由于年数已久,对于课本中现有的物质结构都难以形象描述,更谈不上新物质的 组合,如C60、C70、晶体硅、PPA、聚乙炔等,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6)某些实验,运用原有的方式,成功率较低,如实验室制CH4、CH4和C12的取代反应。而有关C12、苯及同系物的性质演示实验,毒性大、污染大,环保意识欠缺;有机物的水解反应,消耗时间较长,占用较多的课堂有效时间。

7)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如工业制 HN03、H2 S04、合成氨、炼钢、炼铁,受条件的限制,无法亲临工厂,对于整个工艺流程,设备的名称,工业尾气的处理和回收等,仅能停留在课本上,机械的记忆,必然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分析、解 决实际问题能力差。

CAI可以尽快地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中能 优化教学手段,有利地体现直观性、实验性原则,是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CAI体系可分为课件库 和积件库,课件库又分为助教课件和助学课件;积件库可分为教学模版库、题材库。对于经典的示范课教师教学所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选用何种教学内容,这些都可以从助教课件库和教学模板库中选择、组合,以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况,而积件库中的题材库则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有效地体现化学教学的重要原则——直观性、实验性,是化学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取小为大,增强效果

化学题材库中收集一些常见的微观资料,如用一幅三维空间画面和模拟照相技术、运用 FLASH技术可以表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让学生犹如亲身进入原子内部,亲眼看到原子组成、电子的运动,明确电子云的内涵,通过视觉刺激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又如用三维动画表现物质的溶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电离、电解等过程中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情况;也可以模拟化学反应的历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拆分和重 新组合,理解有机官能团的作用,理解同分异构体的实质;理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真实情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2)以点带面,扩展思维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是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但在学习和复习时相对比较枯燥,运用CAI可将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种元素链接出相关的背景资料,利用资料库,可获得以下内容:周期表的结构;门捷列夫照片及文字介绍、镭元素及居里夫人的配音照片;各元素物理的性

质、化学性质、以及相关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制备及保存。CAI交互性,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和课堂的灵活性,广征博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该手段的运用,像一部化学小百科,既有新意,又有趣味,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利用CAI中的积件库,不仅能直观微观世界,还能对其进行定量计算,如典型的NaCI晶体计算,从三维画面上,运用FLASH动画技术,很容易就从晶体中切割出一个“清晰的”晶胞进行分析,整个过程被展现在大屏幕上,点线面体跃入眼帘,颇有情趣,运用分割法,可清晰地看到晶胞立方体的顶点、线中点、面心、体心,被几个晶胞所共用,分析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在惊奇感叹中思考,在质疑中探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了教学中教师难表达、学生难理解、难想像、难计算的难点。

(4)创景引趣,展示直观

化学教学中离不开实验,CAI能发挥其独有的作用,充分展示实验效果:①利用CAI的录像功能,在资料库中可参观各种化工厂。②利用模拟实验室,克服时空所限。计算机可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流程设计,实验装置搭建,实验内容操作、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等,还可模拟错误实验操作,如可燃性气体CO、H2、CH4等未经验纯就点燃,浓H2S04的稀释(将水加入到H2 S04中),使学生能预见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CAI扩展了学习的内容,缩短了学习时间,节省了实验场地和药品、仪器,这是传统实验不可比拟的。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中,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显得尤

6.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篇六

潘德全

【摘 要】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农村众多语文老师日思夜想的问题。我曾在迷茫中思索,在思索寻“法”(教学方法),曾一度,沉迷于“法”而不能自拔,结果却收效甚微。后来,我在聆听了国内许多语文名师的“众家之言”后,仍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之感。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仍不尽人意。因此,对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不再迷醉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认为: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出路,“模式”与“教法”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所选择的“路”。在经过一番追根溯源的思考后,我不禁扪心自问: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路在何方?我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二、给语文课堂教学来段“截拳道”;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工在课外”。

关键词: 语文 有效教学 语文原生态 截拳道

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众多工作在农村中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所深深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为此而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甚至是不辞长途的奔波,不顾旅途的劳顿,与全国著

名的语文教学名师“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成功的经验。然而,我们这些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无不有一种“苏俄的‘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之叹。那些全国著名的语文“名师”,他们所探索出来的“宏论”,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学财富。但是,它们大多诞生于“城市”这块沃土,他们所面对的学生与我们农村广大语文老师所面对的学生有着天渊之别(指语文素养的层次差异)。城市或发达地区的经验、模式与我们广大农村中学的情状不适,它们救不了,也提高不了我们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相信,就是那些“语文名师”空降在我们这块土地,也会因水土不服而捉襟见肘(当然,我不是说,我们要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甚至是夜郎自大,我们还得博采众家之长,还得借它山之玉)。于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路在何方”,就成了摆在我们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难题。

对此问题,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得出如下拙见,我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我们知道,原生,意思就是来自系统自己的,原汁原味的东西。而“原生态”,简单的说就是“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形态”。同理,我们的“语文”,它的根系深远、博大。它的土壤是华夏五千年的泱泱文化,也有着我们中华民族“语文”的“原生态”,它骨子里同样的,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有我们民族“语文”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根源习俗与生存状态,即“语文原生态”(用此词,我不是猎奇,怪论)。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我们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上一种没有被特殊雕琢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常态课。为此,我们应立足于中华民族“语文”的自身特性,结合我们所处的实际情况,到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中去寻找良方(当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必不可少的)。孰不知,正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培养了如:“司马”、“李杜”、“唐宋八大家”、朱熹、曹雪芹、王国维等大家。这是我们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谓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要提高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让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这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同时,我们也知道,我国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虽然我们的现在的“语文”,已分科独立出来,已无法 “复古”,也 “复不了古”,但它仍不失其“原生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探寻并回归“原生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力求做到将政、经、史、哲、伦理,以及自然科学等知

识的渗透进去。不置可否,这就同时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博览群书。

其次,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熟读精思”。它表现为“学生的阅读与教师的讲解相互配合,在读书声中学生对作品渐趋熟悉,在讲解声中理解渐趋深刻、全面。一旦熟读成诵,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熟读精思”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读”是越来越稀罕了。再说,我们应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学生只要篇篇熟读、读熟、精思,便可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例如:“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美读吟诵”①这一观点的提出,就是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把语文当作语文来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②,让语文课堂有一点“语文味儿”③,让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原生态”。只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如听如赏原生态之乐,如观如舞原生态之舞。那美,那效就显而易见了。

二、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

近年来,网上学习,名师课堂,优质课、示范课等等,供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课堂教学资源可谓不少。然而,这些课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如下特点:演、饰、虚、华,甚至近乎完美无瑕而大雪无痕。简言之:方法太多、绝招太多、套路太多、流派太多。那似乎是高手,或天资聪颖者所能为之。可对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我们这些“出生草莽”的老师来说,却无多大收益。总之,无法学,学不来,用无效。

鉴于此,我联想到,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其思想能冲出众多技击流派的荫庇,而闪闪发光,其奥秘何在呢?它“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以最简单的方法,最高的效率击倒对手,指引人走向自我解放的自由之路。它“讲究没有形式,如此便可表现为一切形式。因为截拳道没有派别,所以可适应于任何派别。”④它反对任何固定的形式,强调“无形之形、无式之式”。它无任何固定的技术坳作,更没有套路形式,有的只是实战中的“务实”。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妨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

再说,“新课标”要求我们: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导”;“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先后顺序要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课堂上,“老师是合作者,参与交流,并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应呈现为自主、合作、交流”;“老师不对结果做出权威性的评价,而是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引入思维过程,而后对过程进行肯定”。换句话说,老师在课堂上,不要迷醉于教学方法、绝招、套路、流派,不要局限于方法、绝招、套路和流派,更不要受其所束缚。要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要“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少一些“演”、“饰”、“虚”、“华”(表现为:语文课堂教学打着“新课改”的大旗,出现了“剑走偏锋”的现象,要么把语文

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历史地理知识课,生物知识课,综艺活动课,多媒体信息课„„要么上成了严重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海阔天空、空头讨论、辩论、乃至漫天拓展、缺少语言积累和语言品味的空洞语文课⑤),要多一些“真”、“朴”、“实”、“美”。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工在课外”。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联系日常生活;讲究“文”与“道”。这些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岂可一概弃之而不用,视之而不屑?我们中国语文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语文教学中的许多观念都是代代相传,因袭而至今的。因此,我们不能狭隘的认为“新课改就是革命”,我们应当领悟到“课改是改革,不是革命”⑥。不管怎么“改”,也不能改掉语文的“原生态”,如果改掉了语文的“原生态”,就改掉了“语文课堂教学”赖以生存的根,而没有“根”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何“效”可言。

在此,我们虽谈的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但我们不能一味的把目光往“语文课堂”看,不能一味的把劲往“语文课堂”使。我们应当清楚的明白,“一位老师,一位真正的好的武术教练从来就不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这路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⑦因此,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外之工不可少(也就是我所说的“工在课外”)。要上语文课堂“有效课”,不仅不能忽视课外,我们更应重视课外之“工”,以提高“课堂”之效。这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语

文老师来说,这一点对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大有助益的。另外,如:现代的教育教学,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求尊重、赞赏、帮助、引导。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教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⑧又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给她学生提出的“关于语文学习的十点建议”(即:第一、读经典。第二、读历史书籍、读人物传记。第三、背诵古今中外的诗词名篇。第四、作摘抄。第五、写周记,自由表达,没有束缚。第六、读点哲学和美学书籍。第七、写读后感和评论、随笔。第八、读报、看新闻。第九、读自然、读鸟兽、读花木。第十、看经典影片、听名曲、赏名画)⑨就为我们“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工在课外’”的观点作出有力佐证。这同时也启示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课外之工”。这是我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农村中学广大语文老师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大”到理念和方向,“小”到方法和技巧。然而,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方向不对“路”,过多的从方法和技巧上去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那无疑是缘木求鱼,舍本逐

末。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味的希祈通过方法和技巧(在此,我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学方法”)的魔术般的变幻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很多时候是做无用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因此,我认为,我们农村中学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要博采众家之长,相信而不迷信,结合自身实际,走自己的“路”。同时,要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原生态”;

二、要给语文课堂教学来些“截拳道”;

三、要修语文课外之“工”,以提课堂之“效”。

参考资料:

①《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韩军 著

②《高举着本色语文的大旗前行》 黄厚江 著 ③《程少堂讲语文》 程少堂 著

④《李小龙截拳道思想探秘》 胡红权 著

7.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篇七

一、优化化学实验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化学实验教学中, 我们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可以说实验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 是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运用[1]。例如, 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剂变红, 通过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对碱的通性的理解记忆。另外, 还可指定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仪器进行验证。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除了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诚然,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 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提出实验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操作, 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 在此几个过程中, 我们既要重视对过程的指导, 也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 特别是对学生设计方案不管成功与否, 我们教师都要作出评价, 对成功者给予表扬鼓励, 肯定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对未设计成功者, 也要肯定他们设计的积极性。

二、运用随堂实验, 锻炼学生发散思维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足。在新课改要求下, 教师应主动开展随堂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现有的条件, 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2]。在化学实验中, 改变实验的“照方抓药”, 鼓励学生不限于课本中的器材,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设计实验, 自选器材和药品, 自编实验步骤, 写出有独到见解的实验报告。然后,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分析得出合理的器材与步骤。使以往“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 使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型的思维定势, 同时又不能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遇到已形成的经验不能解决的问题, 不生搬硬套旧经验, 能灵活地调整思路, 冷静地分析, 大胆地设想。这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2]。

需要注意的是, 化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不像数学、物理公式那样严密和通用, 而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有些物质间可能存在共性, 但更存在个性。应用化学规律解决问题是发散思维, 但必须注意考虑实际情况, 不能无限度地发散, 否则很可能出现偏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注重教法改革, 探索教法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较多地把引导学生寻找现成的结果、现成的认证、现成的答案等视为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满堂灌”, 学生机械性的接受。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应该从较多的面向结果逐步向更多地面向过和方法转变。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共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 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3]。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对有天知识行深刻的理解。单一的认识教学法转向重多维的体验法。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比较侧重于对学生的“双基”训练和知识技能的掌握, 比较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而从新理念来看, 教学过程应该注重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 是知识学与情感培养相互融合的过程。教师不仅应该培养学生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掌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也应该促进学生的隋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有机地穿插介绍化学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成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所在。通过介绍我国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 让学生体验民族自豪感和爱困主义热情。

四、重视网络资源开发, 提升多媒体课件水平

由于网络的普及, 特别是随着校校通的开通。广大农村学校也提倡电子备课, 于是乎在网上下载教学设计成了一种时尚。不可否认, 能在网上流传或提示的教学设计应该来讲大多都是比较优秀的教学设计, 但每个人教学理念、教学对象不一样, 适合别人的设计不一定适合你。因此, 我们要结合校情、学情再重新审定教学设计内容, 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找到自己教学的切入点。重新整合成为自己的东西, 整合的设计可能不是最时尚的, 但一定要是最实用的, 最有效的。课件包括教材中各种图片素材、声音素材以及教材的电子文稿等, 这部分资源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上或配套教师用书的附录光盘中收集[5]。对于具有时代信息的资源, 例如在讲解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时可将神舟七号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等直接从网上将视频资源下载, 及时整合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另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设计理念, 借鉴他人可以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在不少网站上都可以收到, 比较著名的有《中学化学网》、《化学教育资源网》、《中学学科网》、《中小学基础教育网》, 等等。

在网络借鉴的课件资源如果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不符或有科学性的错误就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同时,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发现同一课时的不同课件各有千秋。但不可能将每个课件都予以展示或使用, 可以进行合并剪辑。对于不同开发工具开发的课件可采用专业手段, 借助专业人员帮助处理。例如在讲授《分子和原子》这一部分内容时, 由于分子和原子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 但我们通过动画模拟则可化抽象为具体, 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 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应积极实践, 有效探索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探索教法新理念;注重随堂实验效果, 科学训练学生发散思维;重视开发网络资源, 提升教学课件水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志强.新课标下农村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09, (33) :187

[2]张艳红.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0, (16) :174

[3]高先军.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实验教学[J].教师.2010, (63) :53

[4]郭祥荣.新课程理念下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效率初探[J].考试周刊.2009, (15) :216

8.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篇八

关键词:学生学习;兴趣;师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59-01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强调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中学化学能利用节假日补课,就算日常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也能通过节假日的补课,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新课程教学是不允许这么做的,因此,教师要彻底抛弃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 但新课程教学不等于不要教学质量,素质教学也不等于不要学生的认知基础。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验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有效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化学的保障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古往今来,茫茫宇宙中千变万化的物质运动永无止歇。万事万物离不开化学,人们的衣食住行、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工业农业、微观宏观、航空航天、能源环境都受惠于化学。化学具有实用性,它与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不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和深化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活用化学知识。教师应把化学课程与实际联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需求,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化学变化的规律,激励更多学生努力学习、掌握这门学科,应用它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更好地为将来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图片、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科技意识,产生对科技的热情,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科联系,抓住本学科中那些联结多个学科内容的知识点,挖掘出隐含其中的综合交叉因素,以形成一体化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了解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影响环境的性质和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意识。利用化学知识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只有对化学感兴趣学生才想学,才愿学,才学得好。

二、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合作交流

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传授知识,而学生作为受体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表现一般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动,学生大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并不活跃,教学有效性显然不高。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如果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缺乏师生交流,就没有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才能产生“教”与“学”的火花,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准确、丰富和全面。要做到有效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做到

1、平等对话

在新课改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来引导学生,要让课堂上师生能够产生交流互动,教师应该放下身段,给予学生主动参与、发言的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2、互相尊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存在和需要,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不能以成年人的认知方式来要求学生,可以允许学生犯错误。

3、教学相长

现代信息技术发达,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有可能犯错,在知识的某些方面可能不如学生,所以在交流时大家都要彼此宽容,尊重和倾听他人的观点,做到知识共享,焕发课堂生命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走向自主创新

新课标下,要改变学生单一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向多样化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改变,教师就要进行积极和正确的引导:

1、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学习问题,而问题的产生必然促使学生出现解决问题的倾向,这样课堂就会事半功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对于怎样去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引导,可以告诉学生大致的框架,但要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可以通过提问题,现场指导来让学生深思。

3、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

一个探究活动要顺利完成,教师应先创设好情境,准备好探究所需要的资源、工具,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切的便利,这样课堂的教学会有更高的有效性。

四、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教学

上一篇:我的暑假我做主范文下一篇:野望诗歌赏析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