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考试答案

2024-10-18

政治学原理考试答案(精选4篇)

1.政治学原理考试答案 篇一

政治学原理作业一参考答案

“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西方现代立宪政体实行的分权制衡原则就是将政府职能与权力分配给不同部门,并使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相互平衡和制约。其基本的做法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人去行使,各部门之间权力大致平衡,互相制约,司法独立并具有某种形式的司法审查权力。西方分权制衡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并且强调最高权力的分立与相互制衡。

社会主义中国也建立了一套法定监督机制。这其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也有审判和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还有一套监察系统对其它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的监察。这些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去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制约灵魂而制约行动。而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恰当地配置各种权力,使得某一种权力被滥用时便会受到来自另一种权力的抑制,侧重于制约外部的行动。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往往形成各种制度,具有制度化的外观,而道德的制约机制有可能形成为若干的制度.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刚性的力量对付另一种刚性的力量。而道德的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柔性的力量去驯化一种刚性的力量,它期望实施者具有足够的耐心、春风化雨般的说服技术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而对于被实施者,这种机制虽然有些硬性的要求,但是更注重提倡和鼓励学习以及进行细致严密的思想教育。这些措施虽然是潜移默化地缓慢地起作用,而效果却可能是巨大和更持久的。

这两种制约机制哪一种更被看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人性观的影响。有些人倾向于采取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有些人倾向于采取道德的制约机制,有时道德的制约机制更被看重。现实中这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对于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种:(1)以权力制约权力、(2)以道德制约权力、(3)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三种权力机制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制约原理。实践中,无论我们建设那一种机制,有关的制度建构只有符合一定的制约原理,才能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无庸讳言,在我国目前,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多,有关的制度不可谓不繁复,而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似乎仍然很多。一些曾经当权的腐败分子可以轻松地使一些机构和制度不起作用。这表明这些制度和机构本身可能就在其内在的制约原理上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从内在的制约原理入手建设和改革有关的监督与制约制度,以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治学原理作业二参考答案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

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社会监督以一种无所不在的监控方式通过对政治权力的运行和政治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警戒,表现出巨大的震慑力量,促使人们谨慎、正确地使用权力,并拥有诉诸法律的手段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制裁,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权力运行偏离既法定的轨道。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

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

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

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

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政治学原理作业三思路:(同学们,你们在百度搜一下,这些论文都有,如果看到其他与我们课程相关的论文,更好)(1)试论现代社会中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由来(2)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3)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4)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5)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

(6)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7)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8)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9)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10)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11)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

(12)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13)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14)论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

P答案(2)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是,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在许多方面,所谓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一方面,把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没有制度化、法律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没有切实的保证。另一方面,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地方,监督者必须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你监督你的,他照样干他的,甚至谁监督谁倒霉。因此,要把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关键就在于要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力真正实行起来,保障人民群众有权对搞特权、特殊化,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干部,依法进行检查、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应有的纪律、法律处分。

******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克服官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官僚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最惧怕的也是群众,一旦群众依法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惊恐不已。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自下而上的审查,即由群众、由被领导者来审查领导者,指出领导者的错误,指出改正这些错误的办法。这种审查是审查工作人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实行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审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怎样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过去有种说法,叫做“各级领导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权力”。让被监督者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就像让老鼠保障猫的权利一样,这种保障只能是一触即破的肥皂泡。群众监督必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官僚主义者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无政府主义的手段来对付官僚主义,从而有效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深信,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一定会大大加强监督作用。在工矿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如何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代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既是民主监督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搞好群众监督的直接组织者,在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中负有重大责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各级工会要切实发动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更好地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政治学原理作业四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民的意志

2、权力制约

3、暴力

4、权力

5、政治社团

6、宪政建设

二、选择题:

1、C

2、D

3、ABCD

4、AD

5、C

6、B

7、ABCD

8、D

9、ACD

10、A

三、名词解释: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过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二是妥协精神;

三是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五、论述题:

试述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3)理性原则, 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

2.微机原理考试答案 篇二

一、单选题(25分,每个1分)1、8086当前被执行的指令放在(D)

A、DS:BX

B、SS:SP

C、CS:PC

D:CS:IP 2、8086CPU能够直接执行的语言是(B)

A、汇编语言

B、机器语言

C、C语言

D、JAVA语言

3、在机器数(C)零的表示形式是唯一的 A、原码

B、反码

C、补码

D、原码和反码 4、8位二进制数的补码表示范围为(C)

A、0-255

B、-127~+127

C、-128~+127

D、-128~+128

5、从8086RAM地址002CH开始存放4个字节中断向量,对应的中断号是(B)A、0AH

B、0BH

C、0CH

D、0DH

6、需要扩充存储容量时采用(A)的方法

A、地址串联

B、地址并联

C、数据线并联

D、数据线串联

7、通常输出接口需要(B)

A、缓冲器

B、锁存器

C、计数器

D、反相器

8、运算器执行两个补码表示的整数加法时,产生溢出的正确叙述为(D)

A、相加结果的符号位为0则产生溢出

B、相加结果的符号位为1则产生溢出

C、最高位有进位则产生溢出

D、相加结果的符号位与两同号加数的符号位相反,则产生溢出

9、MIPS用来描述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其含义为(B)

A、每秒处理百万个字符

B、每秒执行百万条指令

C、每分钟处理百万个字符

D、每分钟执行百万条指令

10、下列数中,最大的数是(C)

A、(1011110)2

B、(140)8

C、(97)10

D、(5F)16 11、8086CPU共有(D)根分时复用总线 A、8

B、16

C、20

D、21 12、8086系统中每个逻辑段的最多存储单元数为(A)A、64KB

B、256KB

C、1MB

D、根据需要而定

13、CPU对存储器访问时,地址线和数据线的有效时间关系是(B)A、数据线先有效

B、地址线先有效

C、同时有效

D、同时无效

14、通常所说的32位机是指(A)

A、CPU字长为32位

B、寄存器数量为32个

C、存储器单元数据为32位

D、地址总线宽度为32位

15、若要使寄存器AH中高4位不变,低四位清0,使用指令(D)

A、OR AH,0FH

B、AND AH,0FH

C、OR AH,0F0H

D、AND AH,0F0H

16、某I/O接口芯片中的端口地址为0A10H~0A1FH,它的片内地址线有(B)A、2条

B、4条

C、8条

D、16条

17、从8086存储器的奇地址开始读取一个字节,需要执行(B)总线周期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栈顶是堆栈操作的唯一出口

B、堆栈操作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C、栈底是堆栈地址的较小端

D、执行出栈操作后,栈顶地址将减小 19、8086CPU从功能结构上看是由(B)组成 A、控制器、运算器

B、控制器、运算器、寄存器

C、控制器、20位物理地址加法器

D、执行单元、总线接口单元 20、128KB的SRAM有8条数据线,有()条地址线 A、17条

B、18条

C、20条

D、128条

21、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3内含有(B)独立的计数器 A、2个

B、3个

C、4个

D、6个

22、构成1MB存储器系统,需要容量32K*4的RAM芯片(B)片 A、16

B、32

C、64

D、128

23、下列寻址方式中,需要执行总线周期的为(D)

A、立即数寻址

B、寄存器寻址

C、固定寻址

D、存储器寻址

24、容量为10K的SRAM的起始地址为1000H,则终止地址为(C)A、31FFH

B、33FFH

C、37FFH

D、4FFFH

25、下列逻辑地址中对应不同物理地址的是(B)

A、0400H:0340H

B、03E0H:0740H

C、0420H:0140H D、03C0H:0740H

二、填空题(15分,每空1分)

1、由18个字数据组成的存储区,其首地址为1EA5H:BDC7H,则末字单元的物理地址为___________

2、CPU与外设传递的三种信息是程序方式、中断方式和DMA方式

3、每条指令一般都由操作码和操作数两部分构成

4、下列指令执行前SS=2000H,SP=0060H,执行下列程序之后,SP= AX=,BX=

,CX= MOV AX,1020H MOV BX,3040H MOV CX,5060H PUSH AX PUSH BX POP CX

5、二进制数11101001,若为补码表示的有符号数,其十进制数值是________; 若为无符号数,其十进制数值是________

6、若AX=42DAH,BX=4331H,则SUB AX,BX指令执行后,SF=______,ZF=_______,CF=________。

三、名词解释(12分,每个3分)

1、堆栈

堆栈都是一种数据项按序排列的数据结构,只能在一端(称为栈顶(top))对数据项进行插入和删除。

2、中断向量

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称为中断向量

3、总线周期

1.微处理器是在时钟信号CLK控制下按节拍工作的。8086/8088系统的时钟频率为4.77MHz,每个时钟周期约为200ns。

2.由于存贮器和I/O端口是挂接在总线上的,CPU对存贮器和I/O接口的访问,是通过总线实现的。通常把CPU通过总线对微处理器外部(存贮器或I/O接口)进行一次访问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总线周期。一个总线周期一般包含4个时钟周期,这4个时钟周期分别称4个状态即T1状态、T2状态、T3状态和T4状态。

4、分时复用总线

由于CPU引脚数量有限,使得一些引脚起多个作用,比如:AB0~AB7在T1时刻表示地址,在T2~T4时刻表示数据,这样就称为AB0~AB7为‘分时复用’。

四、简答题

1、半导体存储器分为哪两大类,简要说明各类特点

答:按制造工艺分类,半导体存储器可以分为双极型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两类。

双极型(bipolar)由TTL晶体管逻辑电路构成。该类存储器件的工作速度快,与CPU处在同一量级,但集成度低,功耗大,价格偏高,在微机系统中常用做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简称MOS型。该类存储器有多种制造工艺,如NMOS, HMOS, CMOS, CHMOS等,可用来制造多种半导体存储器件,如静态RAM、动态RAM、EPROM等。该类存储器的集成度高,功耗低,价格便宜,但速度较双极型器件慢。微机的内存主要由MOS型半导体构成。

2、简述8086中断系统响应可屏蔽中断的全过程

答:CPU在INTR引脚上接到一个中断请求信号,如果此时IF=1,并且,当前的中断有最高的优先级,CPU就会在当前指令执行结束完以后开始响应外部中断请求。这是,CPU通过INTA引脚连续发送两个负脉冲,外设接口在接到第二个负脉冲后,在数据线上发送中断类型码,CPU接到这个中断类型码后做如下操作: 1 将中断类型码放入暂存器保存; 2 将标志寄存器内容入栈,保护中断状态; 3 将IF和TF表示清零; 4 保护断点。IP和CS内容入栈; 根据当前中断类型码,在中断向量表找到相应的中断子程序的首地址,将其装入IP和CS,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动转向中断服务子程序处执行。

3、CPU与外设交换数据的传送方式分为哪几种?简要说明各自特点

答:(1)CPU与外设交换数据的传送方式可分为3种:程序传送、中断传送和直接存储器存取(DMA)传送。

(2)程序查询输入输出传送方式能较好地协调外设与CPU之间定时的差别;程序和接口电路比较简单。其主要缺点是:CPU必须做程序等待循环,不断测试外设的状态,直至外设为交换数据准备就绪时为止。这种循环等待方式很花费时间,大大降低了CPU的运行效率。中断传送的I/O操作与查询方式的不同,它总是先由外设主动请求中断,再由CPU通过响应外设发出的中断请求来实现。中断传送方式的好处是:既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又能对突发事件做出实时处理,I/O响应速度很快。其缺点是需要一系列中断逻辑电路支持,中断程序设计和调试也比较复杂。DMA方式,是一种专门的硬件电路执行I/O交换的传送方式,它让外设接口可直接与内存进行高速的数据传送,而不必经过CPU,这样就不必进行保护现场之类的额外操作,可实现对存储器的直接存取。

3.政治学原理考试小抄 篇三

1.(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科的奠基人。

2.(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3.(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4.(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6.(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7.(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8.(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9.(精英民主)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

10.(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11(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2(民主化)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13.(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14.(宪制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1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6.(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22.(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7.(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18.(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0.(制约权利)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21.(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22.(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2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4.(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25.(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6.(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27.(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28.(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29.(顺从型)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A

1.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B

1.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C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

2.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唯一来源。

3.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4.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5.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D

1.(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5.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

(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

F

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治)的中央集权制。

G

1.(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2.根据(分权制衡)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3.制约机制。

4.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5.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

(公共政策)三个方面。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8.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9.(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10.(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11.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

12.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13.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

1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1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J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2.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3.(精英民主)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

4.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议)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K

1.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

2.(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L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处理

(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3.(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M

1.(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科的奠基人。

2.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7.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8.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10.密尔将人类行为分为(涉己行为和涉他)行为。

11.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2(民主化)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13.墨子的政治学说以(谦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4.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

Q

1.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R

1.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2.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S

1.(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2.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

3.(顺从型)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W

1.我们把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X

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2.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3.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对人民的保护)

两方面的内容。

4.现代社会科学把(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5.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

6.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包括秩序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宽容和理性)精神。

7.宪法和(个人权利)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8.(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9.(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10.(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11.(宪制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12.(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13.选举权和(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Y

1.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精英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2.19世纪,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3.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4.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5.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6.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政治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7.(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8.英国革命确立了(议会政治)的民主模式。

9.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普选制。

Z

1.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2.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3.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4.在西方,(市民社会)是伴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衰落、自治城市的兴起、社会角色的日益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而逐步孕育生成的。

5.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6.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三个阶段。

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暴民统制)的典型。

8.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9.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利)。

10.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1.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12.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13.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14.“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

1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6.(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7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1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1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20.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21.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22.(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23.(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2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25.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26.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27.政治(正义观)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28.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29.政治秩序并不要求预测人们的行为,它更多地关注人们之间的(合作)行为。

30.政治秩序是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公开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概念。

31.(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3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33.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34.(制约权利)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35.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36.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

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8.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39.(中华全国总工会)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

40.(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41.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治)政治延续2000多年。

42.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43.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44.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

二、选择题

0.(A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1.(美国、法国、英国)采用多数代表制计算选票方法。

2.(A法国D阿根廷)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

3.(B

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4.(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5.(C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6.(A布坎南)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7.(A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8.(A宽容D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

9.(B孟德斯鸠)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10.(A

理想主义)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

11.(C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

12.(A《公民文化》)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13.(D人民主权原则)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14.(A法国)是多党制的典型。

15.(A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16.(B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

17.(B规范方式)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18.(C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

19.(D理论与策略)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20.(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21(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22.(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23.(组织、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

24.(A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25.(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26.(A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D小资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27.(B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28.(C道德)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29.(D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B

1.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肝胆相照

B荣辱与共

C互相监督

D长期共存)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2.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法国革命)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C

1.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

复决权

B

罢免权

C

创制权D选举权)。

2.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政治制度化

D减少政治参与)。

3.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4.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5.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

自由权C公民权)。

6.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直接参与)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

7.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技术革命B各国的制度变革C文化趋同D跨国公司)。

8.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苏维埃政权形式

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9.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社会伦理)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10.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A政府职能)的民主化改造。

11.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义务B责任D权利)关系。

12.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效率精神C契约观念)。

D

1.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重叠共识)的形式来实现的。

2.当今世界,(法国、中国、日本)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3.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多党制)。

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法自然)为思想核心。

5.“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

新社会民主主义D后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6.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C政治文明化)

7.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妥协)。

8.多元民主理论认同(B代议制)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

E

1.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福利改革B经济干预)。

G

1.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2.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参政权)上。

3.根据(D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4.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

5.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政治权利)。

6.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

7.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单位化)政党的典型。

8.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城邦的理论、世界国家论)。

9.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

君权神授论)。

H

1.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J

1.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社会平等

D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

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3.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

4.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A工人阶级B中产阶级C资产阶级D小资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5.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A文化C政治D道德)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6.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民主权B

财产权C生存权)。

7.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伦理政治学)。

K

1.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并把(机会平等、个人责任、公民和社区动员)作为其基础。

L

1.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B平等)。

2.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权威、平等、自治)

3.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B平等)

4.两党制以(C英国D美国)最为典型。

M

1.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对于(D政治参与)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3.马克思主义认为(D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专制君主制)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5.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私有制D分工)的产物。

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7.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经济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利益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

8.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经济的集中体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9.美国政治学家(B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10.美国政治学家(D达尔)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

11.民主的限度包括(以不干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2.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20世纪)。

13.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宪政民主D人民民主)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14.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B一元)民主制。

O

1.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核心会议型)政党。

Q

1.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自愿),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2.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R

1.人们把古希腊(A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德治C礼治)。

S

1.“守夜人”的小政府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保卫国家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

2.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公共利益D市场原则)认同之上的合作。

3.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4.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合作

C伙伴关系D协商)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5.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制度效率C回应性D管理效率)。

6.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合作、伙伴关系、协商)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7.社会主义将(议行合一)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8.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制度化D独立性)为特点。

9.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10.孙中山先生是(A

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T

1.特定的政治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代表意义、象征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W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D理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2.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有限政府C高效政府D法治政府)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3.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4.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限任B监督

D选举)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5.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X

1.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英国)。

2.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大众传媒B立法机关C超国家机构D政党和议会党团)。

3.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C反对暴力革命)。

4.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受教育权利、健康、选择职业、保持最低生活标准)和居住等权利。

5.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韩非)

6.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欧洲共同体B独联体D东南亚国家联盟)。

7.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

D普遍选举原则)。

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

人民主权原则)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

9.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政府的执行危机D利益冲突加剧)。

10.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

11.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平等原则B宽容和理性精神C自由原则

D秩序原则)。

12.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国家干预)为特点。

13.宪政的核心是(D民主政治)。

14.宪政的核心是(形成公民社会)。

15.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A法治B形式C结果D程序)正义。

16.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英国)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

17.新闻舆论的监督方式主要有(调查、报道、评论)等舆论形式。

18.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自由经济D强国家)。

19.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自然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0.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

政府

B

政党

C

利益集团

D

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Y

1.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共产主义者同盟)。

2.1880年美国(D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3.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4.1970年代以后,(C新右派)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

5.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6.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国家)。

7.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8.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D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9.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行政机构、国家元首、司法机构、立法机构)

1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联合政府》)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11.议行合一原则是(A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12.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13.英国政府一直在(A保守党D工党)的轮流执掌之下。

14.舆论监督以其(A评价性B

广泛性C及时性D公开性)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

Z

1.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2.在成年阶段,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日常社会生活、大众传媒、政治实践、政治活动)来实现。

3.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现代化)过程。

4.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冲突C竞争)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

政府

C

市场)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6.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合法示威抗议、政变、恐怖活动、司法诉讼)。

7.在现代法治社会,(D新闻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8.在现代社会中,(B选举)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9.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自由主义)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10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

公共权力

D

人性)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11.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政治改革)。

1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13.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民主制)。

14.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C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

D有助于经济发展)。

15.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普选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

16.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政治合作)的理解。

17.政治权力具有(A权威性

B扩张性

C排他性D强制性E支配性)的特性。

18.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奖酬方式)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19.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大众传媒、立法机关、超国家机构、政党和议会党团)等。

20.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A

法制B

民主

D秩序)。

21.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D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22.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23.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柏拉图)

24.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25.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科学研究)。

2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

权力研究途径)。

27.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

隐性价值问题B

价值中立问题

C经费问题)。

28.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29.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青年组织、工会、妇女组织)。

3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参政党)。

31.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势、术),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32.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治国之道)而展开。

33.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称之为政治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立法监督、政党监督)等。

34.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35.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司法独立、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体现了法治原则。

36.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马克斯·韦伯)。

37.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汉密尔顿)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38.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社团D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名词解释

D

1.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E

1.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F

1.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G

1.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公共权力: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3.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4.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5.公民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6.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7.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8.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9.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J

1.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2.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L

1.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2.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3.两院制: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M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3.民主限度:指民主必须限定在“公共领域”,以不侵犯私人生活自由为限度,民主必须被限定在作为公共准则的法律的范围之内,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Q

1.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S

1.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X1.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4.选举制度:指选民依据选举法的规定选举代议机关代表的制度.5.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Y

1.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2.一党制: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政党制度。

3.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4.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5.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Z

1.政

治: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4.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5.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7.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8.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9.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0.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它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

11.政治权利:是指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12.政治社团:政治社团是基于共同的利益目标而联合起来的,为实现其特定的利益目标,组织参与、影响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决策的团体

13.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4.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15.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7.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18.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19.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0.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1.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22.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3.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4.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四、简答题

B

1.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有哪些?

答:(1)传统观(2)实用主义(3)人性论(4)社会有机论(5)等级观念(6)权威观念(7)财产观念

2.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C

1.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答: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

(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2.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利,如何理解这一含义?答:(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

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F

1.法治原则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

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2.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3.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3)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4)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G

1.“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公权”与”私权”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第一,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第二,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第三,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与”私权”的侵犯.第四,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2.构成宪法精神的原则统一体是什么?答:(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J

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答:(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

2.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K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答:(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2)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M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第一,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

经验主义途径认为(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3)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

3.民主的限度有哪些?答:(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4.民主固有的缺陷是什么?答:(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此外,民主制度避免了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社会大多数人的奴役和颐指气使,却也为大多数人的盲目性和狂热性的发作留下了空间。、5.民主可能具有的缺陷有那些?答:(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Q

1.契约观念包含有哪几个要素?答:(1)自愿;(2)一致同意;(3)责任性;(4)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

2.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双重影

3.全球化具有哪些特征?答:(1)全球化是自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而开始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2)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3)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民族、国家和文化相互冲突和磨合的过程。

R

1.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一切政治权利属于人民:其次,人民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

2.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答: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S

1.善治的精神是什么?答:(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的要素: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2.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答:1]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c(2)制度效率,制度效率将两种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善治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特定治理行为本身的效率,更关注某种制度的影响。(3)回应性,回应性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

3.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它对效率的强调则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答: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4.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5.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答:(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2)社会团体监督,这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这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6.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答: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7.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取得合法性。大致来说,实现政治合法性存在如下几种途径:(1)建立政治共识。(2)宪政建设(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8.实现政治合法性有哪几种途径?答:1)建立政治共识2)宪政建设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9.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样的意义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0.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11.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答案要点:(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T

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第一,政治色彩浓厚;第二,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第三,政府职能包罗万象,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与政府;第四,治理方法单一。

W

1.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答:(1)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发主派?答:(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

(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3.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X

1.西方国家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答:第一种,游说;第二种,决策咨询;第三种,社交活动;第四种,支持竞选;第五种,主导舆论;第六种,百常规方式。

2.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的作用的方式是什么?

答:1.游说2.决策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

3.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大致包括哪几个环节?答: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在各国的选举法都有具体规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划分选区。(2)、选民登记。(3)、提出候选人。(4)、竞选。(5)、投票。(6)、计算选票。

4.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

答: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5.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什么?或(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答:1,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答:⑴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⑵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⑶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⑷政府的执行危机。⑸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7.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秩序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2)自由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指个人的自由权和有限政府;(3)平等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民主;(4)宽容和理性精神,它包含如下内容、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妥协精神以及责任精神。

8.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答:(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9.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那些内容?答:(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10.行为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行为主义政治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形容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坐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Z

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答:(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2.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3.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4.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答:(1)阶级性;(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5.政府组织机构的特性?答:1.阶级性

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1)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2)分权制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原则(3)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基本原则。

6.政府组织机构具有那些特性?答:一般来说,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如下特性:(1)阶级性。(2)实体性。

(3)严密组织性。(4)特定的职能性。

7.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8.政治参与的意义是什么?答:(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9.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答:(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0.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1.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12.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答:1.暴力方式;2,压力方式;3,命令方式;4,规范方式;5,说服方式;6,奖酬方式;7,处罚方式

13.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有哪些?答:第一,能力素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智力和体力的总和,第二,身份资格,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第三,理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第四,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14.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第一,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第二,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所致了社会的支配力量,第三,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第四,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阴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第五,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15.政治社团具有哪些特征?答: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16.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是什么?答:(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17.政治文化的功能?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18.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第一,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第二,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19.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答:(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一个有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必然是稳定的,人们将有序地组织他们的社会生活,而不必因为政治不稳定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总损失;(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治体系实现政治发展目标的基础保证,只有在政治有序运行的前提下,政治发展的目标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方案逐步得到实现。

20.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21.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

答:(1)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a)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b)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2)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施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a)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b)行政执行的程序化;(c)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22.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24.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25.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那些?

答:(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2)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3)精英民主理论(4)多元民主理论

26.组织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1.暴力方式(武力)2.压力方式(操纵)3.命令方式(权威)4.规范方式(契约)5.说服方式(灌输)6.奖酬方式(激励)7.处罚方式(遏制)

五、论述题

H

1.划分公权和私权的的意义是什么?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L

1.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答:a.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b.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c.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d.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e.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论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传递政治信息、传播政治文化、影响和塑造社会成员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媒介。(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的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二是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M

1.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那些基本条件?答:(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民主应有哪些限度?请加以详述?

答:所谓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可以从民主作为”公共生活”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三个角度来加以限定.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然而,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在外延上似乎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作为公共生活的民主范围的最大化,就意味着私人劣等和个人自由范围的最小化.民主的理想模式并不在于二者择一,而在于寻求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合理界限.;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组织方式,也是公民利益凝聚和表达从而形成最终的国家意志的基本途径,因而也是国家和政府的基础.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玻为限度;民主必须以全体公民加以认可和接受的”法律”为原则,以不剥夺少数人的个人人权为最低限度才不失其合理性和正当性.综上所述,民主必须是有限的才算是合理的,依据民主的上述合理限度可以推结而论,并非任何形式和任何意义的”扩大民主”都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政治制度,民主可能是所有可选的制度中最好的,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R

1.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S

1.“善治”模式具有那些特征?答: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2.社会监督具有那些功能?答: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3.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答案要点:(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辩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在西方,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的角度来探讨和阐述政治的含义。(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也具有片面性。

4.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答:

“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5.试述经济发展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

答: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治参与和选举,它必须由许多措施来加以保障,才能得到实现,尽管不能完全证明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之间的必然关系,也很难确定经济发展达到什么水平才会开始民主化转变,但是,从长远来说,人们并不能否认民主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发展政治学研究表明,民主不一定促成经济发展和繁荣,但经济发展和繁荣可能促进民主发展,经济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煸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政治民主化已经成为政治发展的趋势,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分化;平等观念的深入,教育的普及,以及全球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等,所有这些因素,促成非暴力的和平转变成为民主化发展的趋势.6.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对立。面对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这种变化,氏族社会的原有公共权力及其组织设施制度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政治作用,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协调其他利益矛盾,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2)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a)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b)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c)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构成,主要用于对付外敌,氏族社会内部则主要以道德强制力维持秩序。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则不具备国家暴力的系统性和精巧性。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3)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8.试述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答:(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9.试述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具有极大的魅力,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它意味着个人充分地实现了自主权,政治服从不是服从强加于个人之上的外部或内部的某种专制力量,而是服从包括自己在内的公共权力;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反对任何特权,反对权力垄断,强调公民平等,提倡所有的职位和权力风吹草动所有公民平等开放,公民平等地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平等也是人类生活的价值目标,而民主正是平等信念和精神的最好体现;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民主反对霸权,反对个人专制反对强暴统治,民主为政治权力提供了合法性,在民主基础上产生的政治权威不是以暴力和恐惧为基础的专制王权,而是一种法的权威,合理性的权威和对人人平等的公共权威.在理想的民主制度下,政治统治不是某个人,某个家族或某一小部分人的统治,而是所有人的统治,即全体人民的自我管理.10.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答: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1.试述人民主权原则。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2.试述如何取得政治合法性?

答: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取得合法性,第一,建立政治共识,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在当代,只能要求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在政治的基本问题上而不是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价值观等问题上取得基本的一致.第二,宪政建设,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对于新的政治体系来讲,往往是在政治革命发生以后,用宪法来规定这一体系的各种基本的政治制度.第三,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如果某种政治制度在政治正义观取得优势,在绩效方面却落后于别的备选制度这也可能会削弱这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首先就要求政府的职能合理,机构精简,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对政治体系的要求,其次,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各种治理问题的全球货,政治体系还应具有相当的协作精神和适应能力,能够面对全球化时代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所提出的挑战,实现高效的治理.13.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善治模式的特征是: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4.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答: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16.试述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17.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18.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19.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答:(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20.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21.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答: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22.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传递政治信息、传播政治文化、影响和塑造社会成员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媒介。(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的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二是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23.试述政治社团具有哪些功能?答: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⑴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⑵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⑶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⑷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⑸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24.试述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答:(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25.试述政治文化的功能。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26.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由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只能是少数人,这样就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通过选举,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其代表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对各种政策选择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

27.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28.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原则。答:(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7)宪政主义原则,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T

1.统制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W

1.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那些内容?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X

1.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2.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3)

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

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3.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那些原则要求?答: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4.宪政体制下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哪些?请详述之.答:1.自由权: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行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

Z

1.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2.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3.政治权利具有那些特征?答: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4.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传递政治信息、传播政治文化、影响和塑造社会成员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媒介。(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的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二是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5.政治社团具有那些功能?答: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能否有效动员本社团成员和普通民众,能否说服议员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提供情报的数量和质量;(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政治社团的宗旨就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运用政治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6.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答:(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7.政治文化的功能?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8.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由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只能是少数人,这样就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通过选举,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其代表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对各种政策选择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

9.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10.自由主义理论遵循那些原则?答:(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六、重点问题解答

B

1.不同年龄段的政治社会化具有哪些不同的特征?答:(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公民资格所经历的时期被称为儿童期。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儿童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和学校,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启蒙老师。(2)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青年时期是人们取得公民资格到成年阶段的经历。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个人一生中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年时期的政治学习以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形成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念。青年时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主要由学校和社会来承担。由于青年时期人开始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参与社会政治实践也成为获得政治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3)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成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成熟阶段。在成年阶段,政治社会化过程与他们实际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在成年阶段,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基本成型,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日常社会生活、大众传媒、政治活动和政治实践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是为个人进一步提供政治知识和技能,完善其政治人格。此时,个人已经不再是单纯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对象,而是成为以自身的政治观念和行为影响他人的政治社会化的主体。

C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权力本位或官本位;(2)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3)“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G

1.关于国家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哪些?答:(1)社会共同体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是许多家族及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美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古罗马的西塞罗认为,国家是由许多社会团体,基于共同的权利意识及利益互享的观念而结合成功的组织体。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国家是许多人依据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在当代西方政治学家眼中,国家通常都是被看作特定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从这些论述中可见,社会共同体说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这一说法仅仅涉及了国家的表面社会特征,同时,它也没有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群体区别开来。(2)国家契约说。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16—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和契约行为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如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社会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社会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3)国家统治说。在研究国家的过程中,不少政治学家看到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的一面,并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国家,这方面的代表主要有法国政治学家博丹、奥地利政治学家巩普洛维奇、意大利思想家狄骥等。博丹认为,“国家是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联合体,这一联合体由最高权力及理性统治着”。巩普洛维奇认为,“国家是凭藉强制力而组织及统治的社会”。狄骥也指出,“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人群有治者与被治者的不同区分。”国家统治说虽然指出了国家的统治特征,可是,它并没有指出这种统治的本质内容及其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4)国家要素说。国家要素说大多根据“国家”一词的词源意义,从国家的可见特征出发来定义国家。国家要素说一般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所谓三要素说,是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所谓四要素说,是在人民、领土、主权之外再加一个政府。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由于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因而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这些学说或是把国家的产生归之于上帝的意志,或是用生物或其他自然现象来机械地比附国家,因而不仅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而且引起了人们对国家认识的很大混乱。

J

1.经验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是什么?答:(1)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2)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3)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2.就其行为方式来说,政治参与常见的和主要的方式有哪几种?答:(1)政治投票: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2)政治结社: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3)政治表达:政治表达乃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这些手段中主要地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4)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政治接触本身既包括合法行为,又包括非法行为。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而不包括行贿或威胁等非法的甚至是犯罪行为。(5)政治冷漠:最初的词义是表示一种心理状态,但在政治行为的研究中,政治科学赋予了它行为方面的意义,借以表示参与行为的缺乏。如果说前几种政治参与方式都可归为自动参与或动员参与类型的话,那么,政治冷漠就应归为消极参与类型。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3.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权力的定义有哪些?答:(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4)拉斯韦尔和卡普兰则认为,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

L

1.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是什么?答:(1)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民主的实质就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即“自治”;(2)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反对任何特权,反对权力垄断,强调公民平等,提倡所有的职位和权力向所有公民平等开放,公民平等地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3)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民主反对霸权,反对个人专制,反对强暴统治。

2.两党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在政治体系中,尽管也有着一些小党存在,但是,只有两个主要的政党真正拥有选举和立法的有效实力,具有赢得政府权力的现实可能性;(2)以选举为基础,两党中赢得选举的政党(多数党)一般可以单独执政,而另一个在选举中失败的政党(少数党)则成为反对党;(3)政府权力在两党之间轮流交替,二者都可以通过选举上台,一方执政,另一方就成为在野政府。

R

1.如何理解宪政的含义?答: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宪政必须以宪法为前提(2)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3)宪政以限制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为目的。

S

1.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答:(1)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2)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舆论监督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保持探照灯式的监察和控制,以其公开性、及时性、广泛性和评价性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2.社会主义包括哪些理论形式?答:(1)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想被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被认为代表了早期的手工业者和贫苦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是渴望克服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弊病的一种社会思潮;(2)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历史和社会发展,阐发了一种宏观的历史发展观。根据这种科学的分析,社会主义不是从道义上应该取代资本主义,而是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3)革命社会主义,马克思以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分化。20世纪以列宁和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坚持走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4)改良社会主义,改良社会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早期与列宁主义展开论战的时候,强调通过和平的议会道路来实现社会主义。在20世纪以后,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目标不是推翻资本主义,而是使资本主义得到人性化的改造。

3.试述传统中国政治研究所形成的主要理论观点?答:(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在如何对待臣民的问题上,道家明确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热爱等级秩序。中国传统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来。(5)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依照孔子的说法,乃“宽猛相济”(6)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7)重农抑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证之西方历史,正是如此,商人发展成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斗争。相比之下,中国的思想家聪明绝顶。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相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8)天朝大国理想:在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惩罚。(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每个人在制度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清朝的制度可为这些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X

1.西方国家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答:

(1)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游说活动主要包括,陈述本集团对审议中的议案的立场、观点和重视的程度;(2)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3)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

(4)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

(5)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6)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大致包括哪几个环节?答:(1)划分选区:选区是指选民开展选举活动的区域单位。通常是把全国划分为若干选区,以便进行选举活动;(2)选民登记:主要是进行选民资格审查,对符合选民资格的给予登记,成为合法选民。选民登记是确认合格选民必经的法律手续,其过程就是将审查合格的公民编入选民名册,并发给选民证;(3)提出候选人:现代国家的议员、总统、副总统等候选人的提出,有自荐(亲自登记)与推荐两种方式;(4)竞选:竞选一般是在西方国家的议员和总统、副总统等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中,各候选人在投票之前为使自己当选而展开的争夺选民选票的活动。(5)投票:竞选之后就进入投票。一般规定,一个选民投一票,但有的国家也规定一个选民可投数票,既可以在居住地投票,还可以在财产所在地投票;(6)计算选票:投票结束以后,还必须采用一定的计算选票的方法,才能确定投票的结果。

3.现代国家选举所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答:(1)普遍选举原则:是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2)平等选举原则:是指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政治特权;(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直接选举是指议会的议员或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间接选举是指先由选民选出代表或选举人,再由他们投票选举有关国家公职人员(4)秘密投票原则:秘密投票是指选举时投票人不在选票上署名,填写的选票不向他人公开,并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

4.宪政体制下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哪些?答: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政治权利有不同的内容。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一般来说,公民自由权主要包括:人身自由。公民不受随意性逮捕、拘留和其他非法人身侵犯。同时,公民被捕后应在规定期限内受到审查或审讯;言论自由。其中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如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通信自由。一般指公民的通信秘密不受侵犯,不受当局随意检查;集会自由。指公民以一定形式进行临时性集会而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或商讨特定问题的自由,其中包括各种地点、各种形式的集会;结社自由。主要指公民结合成某种确定的组织以实现特定目的的自由;此外,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还包括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等等。(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选举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法定程序推选他人担任政治职位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他人推选担任政治职位的权利。这种政治职位一般不包括政府文职官员在内。创制权主要指公民的立法提案权。复决权是指公民投票表决立法草案的权利。罢免权则是指公民依法罢免国家官吏的权利。

Z

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第一、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第二、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第一、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第二、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第三、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第四、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1)国家建设,即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割据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2)民主化,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如代议制、普选制、政党制、现代官僚制和司法独立制度;(3)福利化,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福利国家。

3.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有哪几种模式?答:(1)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较为稳定,不存在疾风骤雨式的革命和破坏运动,主要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不断进行妥协斗争,以达成互相认可的法律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共识,尽管其间也不乏诸如宪章运动之类的重大政治斗争,但数百年来的政治发展主要是在君主立宪和代议民主之下通过和平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完成的。这种发展道路的特点还包括政治生活相对稳定,政体长期延续,尊重传统体制,先例和习惯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以法国为典型。这种政治发展的模式主要是依靠革命和暴力在政治生活中的颠覆性效果来实现对体制和政权的更替。通常,政治激进主义的思维假定政治生活的发展只有当一种新制度和新政权替代旧制度和旧政权时才能实现,政治发展只能以制度和政权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为标志。而旧制度和旧政权不会在历史进程中主动退出政治舞台,因此,政治发展只有采取革命和暴力的方式,新政治形式在革命与反革命的反复较量中最终完成。(3)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德国为典型。与英国和法国相比,一些早期现代化国家在进入近代政治发展的历程时显得远为落后,不仅政治上远未统一,对外主权没有独立,而且面临着来自外部政治现代化示范效应的压力。这些国家同时面临着国家建设和民主化的双重任务,这就决定了它们无法像英国那样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政治发展,也不能像法国那样通过革命和暴力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因此,这些国家采取了改良主义的保守道路,通过政治统治自上而下对原有的制度在保存其实质的前提下进行逐步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以此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

4.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有哪些?答:(1)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集权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军事、外交等大权集中于国王或皇帝一身,一切国家事务和决策均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国家根据国王或皇帝的旨意设立机构,这些机构全部向国王或皇帝负责,其主要官员均由国王或皇帝任命或撤换。(2)分权制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将政府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别由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承担,这些权力机构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各自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各权力机构之间的权力是交错设置的,即存在一部分共有权力,同时又具有相互监督和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3)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它是指在政府组织结构中,三权划分是基于职能分工意义上的,而并无制衡的作用。三权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也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结合在一起。立法机构是最高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都由立法机构产生,并对其负责。

5.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答:

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现代民主开始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是,就是从其民主的形式来看,资产阶级民主,尤其是普通公民政治权利的获得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其中人民的政治参与对于这一发展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选举权为例,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初期,公民仅获得了一种选举的参政权,而且选举权的行使,要受到严格的资格限制,即选举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财产数额及一定的教育程度,而且还必须是男性公民。以上限制的取消,是人民不断参与政治,进行政治斗争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公民逐步获得了普通的或普遍的选举权,即凡具有本国国籍的法定成年男女,未经刑事处罚剥夺公民权,且有行为能力者均可享有参政权。在社会主义国家,自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以后,人民群众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党和国家通过他们了解民情,沟通民意,掌握实际情况,制订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参加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管理,并通过参与基层组织的活动,为政治管理注入不断的活力,有利于政府政策的顺利贯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通过选举、罢免公职人员,通过意见表达和舆论监督活动,或者通过直接介入管理过程等,来制约政府的政治管理活动,从而保障政府的廉洁和效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建设;(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由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发展水平各异,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呈现复杂的色彩。判断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根据政治参与的内容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而定。公民参与所做的成本—效益选择,可以影响到经济政策中的资源配置与社会效果,决策中的选择与结果直接挂钩,会迫使公职人员的政策行为要合乎经济效益的原则。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由于经济增长与社会的活力是分不开的,政治参与从这个意义上也获得了对于经济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政治参与不仅沟通了公民与政府间的信息交流,促使政府做出较为合理的经济政策选择,而且还可以使公民许多利益的直接实现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北欧几个“福利国家”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参与政治,通过政治斗争扩大和实现自己政治和社会经济权利,迫使统治阶级让步的结果。在实际政治运行过程中,民主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参与途径,也是促使统治者更广泛分配经济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因素。当然,政治参与如果被利用,也有可能使那些操纵者借机扩大自己在社会利益中所得的份额,往往会导致反复无常的政治选择,降低社会中的效率因素,并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这些情况也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6.政治心理有哪些表现形式?答:(1)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2)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3)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4)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作为政治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上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形成过程。

7.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哪些?答:(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直接参与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这种理论认为,民主就是人民统治,即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的实现途径就是大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自治”;(2)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3)精英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民主理论模式。它是19世纪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修正传统民主信念的新民主理论(4)多元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认为,现代民主是一个开放和竞争的舞台,不同的利益和团体为了影响社会而展开竞争。它被认为是介于精英民主和传统民主之间的中间立场。

补充

●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是什么?(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政治科学化研究面临着哪些难题?

1.数据问题。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没有准确的数据,我们无法开展科学三研究。2、隐性价值问题。科学研究是一种客观的研究。但政治研究模式和理论要实现完全的客观是非常困难的,政治学的许多理论本身建立在假说和信念之上,这些本身就隐含着一定的价值。3、价值中立问题。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价值中立而著称。就是强调政治研究应当实现价值祛除,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跟自然科学研究那样,排除任何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客观的研究和分析,然而在政治领域几乎不太可能。

政治学所形成的政治设计思路有哪些?

1)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2)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

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

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另外,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现实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

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别指望会变好。能做到彼此不伤害就谢天谢地了。另外,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有哪些?

(1)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2)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掌握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物质财富,也就具备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3)暴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

(4)其他。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政治权力分配理论模式有哪些?

(1)精英主义模式。精英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权力掌握在精英手里,精英分为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政治精英指的是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的精英们,也称为权力精英或统治精英。行政精英指的是为政治精英提供强大后盾的其他领域的精英,分布在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2)多元主义模式。多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因此,权力分化和多元社会集团之间实现权力分享是政治权力分配的基本模式。(3)多元精英模式。多元精英主义者认为,现实中单纯的精英模式和单纯的多元模式都是不存在的;政治权力既不掌握在少数封闭的政治精英手中,也不掌握在多元的利益集团手中,而是掌握在多元利益集团的精英手中。(4)马克思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国家作为一种强制机器,也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

政治权力分配的现实模式有哪些?

1.阶级分权。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治权力一般为统治阶级所享有,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政治力量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2、政党分权。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3、政府横向分权。现代政府一般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构分开使其必履行不同职责和功能的原则,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三权分立。4、政府纵向分权。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

●政党具有哪些特性?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什么是宪政?如何理解宪政的含义?

所谓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宪政必须以宪法为前提。(2)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3)宪政以限制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为目的。

什么是宪政?如何理解宪政的含义?

所谓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宪政必须以宪法为前提。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框架,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法治的实施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据。宪政是通过宪法规范政治行为并判断政治行为的,宪法为宪政的实施提供了实质内容的表述和形式上的保障,它是宪政实施的前提。我国宪法学家张友渔指出:“所谓宪政,就是拿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受应享受的权利,负担应负担的义务,无论谁都不许违反和超越这些规定而自由行动的这样一种政治形态”。当然,仅有良好的宪法,并不意味着宪政的存在,宪政的真正实现还必须将宪法实施贯彻到现实政治生活中之去。(2)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毛泽东曾说过:“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宪政本身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它核心内容就是民主政治。人民都要求表达自己的利益与偏好,民主政治本身即渊源于人们的利益需要,是不同人们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产物。只有在现代性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民主才有必要。列宁在论述宪法的本质是曾经指出:“宪法的实质在于:国家的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表机关的选举权以及代表机关的权限等等的法律,都体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3)宪政以限制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为目的。一切政治权力来自人民,但由于政治权力的行使者与人民存在某种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可能引起政治上的偏离。政治权力不是按照权力所有者的整体意志,而是凭着权力行使者的意志和情绪而运行,以至出现政治异化。为了防止政治权力的失控和异化,宪法必须宣布人民主权和公民权利的内容,规定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职权、范围和行使职权的程序,同时建立有效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在制宪后,还需制定出行政法、各类程序法、国家赔偿法等制约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从而有效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试述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内容?

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被概括如下:

(1)传统观,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保守”,其字面含义就是“保持”和“维护”。“保守”主题与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对已经建立并持久延续的风俗习惯和制度的尊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保守主义看来,传统是以往智慧的积累,代表着久经检验的制度和实践;传统也赋予个人以社会和历史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传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2)实用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是保守主义的传统。在它看来,我们所生活的周围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复杂性,而我们所自信的那些抽象的思想原则和体系是根本不可靠的。我们只能相信经验和历史,相信实用主义原则:我们只能依据实践环境和实践目标来形成我们的行为。因此,保守主义更愿意把自己的信念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见”,或者“接近生活的途径”,而不一种是意识形态改造方案。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3)人性论,保守主义对人性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是有限的、追求安全的、依赖性很强的动物。人倾向于在一种熟悉的、经过反复验证的稳定和有秩序的环境中过一种社会生活。另外,从精神上说,人也是腐化的动物。人经常被自私和贪婪的本性以及对权力的欲望所污染。一切罪行和混乱的根基在于人类的个人本性,而不是社会制度。因此,维护社会秩序需要有强大的国家,需要实施严格的法律和严厉的惩罚。

(4)社会有机论,反对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使现代许多思想家坚信社会是人类精心缔造的产物。在这个问题上,保守主义一贯的看法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是一个富有生命的实体。社会是根据自然需要所形成的,它的各种制度和结构(如家庭、社会组织和民族等)维护着社会的健康和稳定。总体大于部分之和。享有共同的价值和文化对于维护共同体和社会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

(5)等级观念,按照保守主义的观点,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社会地位的等级化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雇主和雇员、教师和同学们、父母和儿童,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的角色和责任。由此看来,等级制和不平等并不会导致冲突,因为社会使人们根据相互的义务和责任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当一个人的生活地位是由运气和偶然的出生所决定的时候,由此获得的荣耀和特权反倒使他具有了特别的责任,更加关心和在意不幸运的状况。

(6)权威观念,在权威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总是自上而下来实施的。它是对没有知识、缺乏经验和教育的人的一种领导、指导和支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明智的行动。在保守主义的权威观念中,自然的(即天赋的)知识精英的思想曾经一度盛行,但是,现在,保守主义者们更加普遍地认为,权威和领导主要是经验和训练的结果。权威的意义在于,它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和基础,它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谁是权威?对他可以抱有什么期望?如果说自由必需与责任共存,那么,自由也必然以自愿接受义务和责任为内容。

(7)财产观念,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开,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此外,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最后,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个范围内,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而运用政府权力谋求特定社会团体或者私人利益,是与政府的这一特性相违背的。由此可见,政府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但是,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

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地理边界的定义正在变得僵化和模糊,不仅经济一体化在打破这种限制,全球化的统一治理也在冲破主权范围的禁锢,而把各国纳入通盘考虑的范围。生产力的国际化把整个世界高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世界市场在对各国政策施加影响,力求用国际规范约束国家主权的行动空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扩张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席卷欧洲、拉美的私有化浪潮,开始大规模解除国家对国内经济的管制;福利国家也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革,旨在减少国家公共开支,缩小国家范围。全球化使自我认知、个体意识得到了发展和复苏,全球展开了亲市场反国家的改革。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改革。资本市场变成了以私人为主体,国家越来越无法控制和管理资本的流动。此外,市场衍生的价值理念在全球扩散,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主权。利润第一、消费体现生存价值的价值取向几乎已经遍布全球。企业在逐利过程中不顾国家利益,个人在追求消费过程中忽视民族认同,市场和国家价值取向的冲突最终导致国家主权的衰弱。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扩张,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也日益呈现出一种世界性趋势。各国政府不仅要致力于治理本国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还需要联合其他国家,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承担全球性环境保护职能、人口控制职能、反恐怖职能、打击毒品犯罪和利用互联网犯罪等职能。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来于,除了这些所有国家都共同面对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处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特殊的机遇和问题。发展中国家需要抓住全球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大力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后发优势”来实现自己的发展。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缺少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市场体系不完善等等问题,政府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对本国经济的导向和驱动。所有这些问题,都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

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民主与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产品的价值实现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成员利益实现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权力的构成、运行方式和规则,比如自然经济是专制政体的基础,而商品经济则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原则”。市场的扩张将推动着民主化的深入。全球化已经或正在塑造多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模式,正是这些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冲突最终为民主政治营造了一个产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一方面,全球化过程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其民主政治的理念、价值和制度实践借助全球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家将从市场中生发出推动着民主化的力量,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全球化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作用起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全球化大大推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开放,存在着一种政治文化趋同的趋势。全球化使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更加开放、民主。西方强势文化意图建立文化霸权,经常指责一些后发展国家违反“人权”或压制“民主”,力图推行其经济、政治模式。西方的思潮、价值观、生活方式,经由各种渠道,不断对后发展国家产生影响,这种异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改变着人们的某些政治观念,改变着公民对本国政治制度及政治领导的评判标准。

如何衡量一个政治制度的制度化程度?

可以用四个指标来衡量一个政治制度的制度化程度,即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

1、适应性。适应性指的是一种组织和程序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及其存续能力。根据系统分析的观点,政治体系存在于内外环境的包围之中,并与内外环境各要素构成一种互动关系。政治体系的各种制度始终面临着环境变化的挑战,政治制度随着应付挑战经验的增加而发展,同时,也可能由于不能适应挑战而终止。因此,制度化水平与组织程序适应水平成正比,政治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政治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反之,政治组织和程序适应性越差,其制度化水平就越低。那么,怎么衡量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可以从组织和程序延续寿命的角度演化出三个量化指标:(1)政治组织的年龄;(2)政治组织领导人换代的次数和(3)组织和程序在功能方面的创新性。一个组织和程序存在的年代越久,其适应性就越强,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它在未来某个特定时期内继续延续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一个组织和程序的年龄越短,其适应性就越差,制度化水平就越低。一个组织的领导人换代次数越多,组织的适应性就越强;换代次数越少,制度化水平就越低。一个组织不能平稳实现领导人换代,也是制度化水平低的表现。一个组织的功能需求决定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功能需求不存在,也就意味着该组织的结束。因此,一个组织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创新和开发新的功能需求。假如一个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政治组织在实现独立目标以后不能将其功能转化为和平建设的需求,它就很容易丧失因革命而获得的政治地位。

2、复杂性。复杂性意味着一个组织由庞大的下属机构构成,隶属关系和职责明确,并具有高度的专业化水平。一个分工细致,结构分化,功能专门化的组织就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一个组织的复杂性越高,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依靠一个政治领袖的政治组织的复杂性水平最低,其制度化程度也最低,因而也最不稳定。一般而言,暴君统治的组织复杂性低,其统治寿命也比较短。正由于稳定性来自复杂性,因而,那种复杂的混合体制就要比单一的简单体制要稳定得多。

3、自主性。政治制度的自主性指的是政治组织和程序在与社会势力和利益集团关系中的独立性或中立性,即它是否具有独立于社会势力之上的自身的利益和价值。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政治组织和程序的自主性成正比。政治组织和程序的自主性越高,说明制度化水平也越高。因为,自主性水平越高,它们就越不代表某些特殊的社会势力,越不容易为特殊社会势力所收买,也越不容易为特殊社会势力所左右。反之,越容易腐败,越容易为特殊社会势力所利用,越不利于适应整个社会需要,越易于导致政治不稳定。

4、内聚力。内聚力反映了政治组织和程序内部的凝聚力和协调性,表现为整个组织内部存在基本共识,具有内部协调机制和起码的组织纪律。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政治组织的内聚力水平成正比。内聚力水平越高,制度化水平越高,政治稳定的程度越高。

中国与西方在政治观念方面有什么不同?

政治研究的源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考察源头可见,中西方政治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西方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构建的制度选择(政府形式和体制问题),而中国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统治的策略选择(治理国家的个人条件和政治统治术);西方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政治学科,而中国长期以来政治与伦理高度结合,形成的是伦理政治学。在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也走过了不同的道路。西方政治学经历了古典时代——神学时代——理性时代——科学时代的发展过程,而中国经历的是传统时期向现代时期的转换过程,在实现转换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建立——取消——恢复的曲折历程。概括而言,中西方政治研究的不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政治观念的不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人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不同;集体至上主义与个人至上主义的不同;国家权力本位主义与个人权利本位主义的不同。

西方政治文化有哪些特点?

基于自由主义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与东方文化相比较,我们通常认为它是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基于性恶论之上的法治主义。西方近现代文化承继了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依据这一宗教文化,人的天性过去就从来没有好过,将来也恐怕不能指望它会有什么好转。每个人总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这势必造成社会的矛盾与混乱,避免这种矛盾与混乱、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协调公私关系的机制就在于立法。人性为恶,立法方使之为善。因此,道德说教和“善良意志”从来也不能成为政治生活的依据,只有法治才能使大家过上一种稳定和谐的共同生活。

2、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怀疑主义。所谓的个人主义是指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和倾向,即把个人的体验、个人的判断和个人的意志作为衡量一切事物标准和尺度。文艺复兴实际是个人主义的兴起。近代以来,西方许多文化名人一再阐述“个人永远是目的,国家或政府始终是手段”的个人主义理念,这一理论必然导致对人性、对政府官员的权力以及对国家或政府的怀疑态度和戒备心理。在这种文化中,“清官明君”的思想较难形成气候。政治设计的立足点不是产生“好人政府”,而是从制度上防止“坏人”当政。

4.政治学原理考试答案 篇四

一、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1.一般地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暴力革命和()两条不同的革命道路。A.和平发展 B.改良运动 C.改革 D.和平运动 正确答案:A 2.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A.政治妥协 B.政治改良 C.政治革命 D.政治改革 正确答案:D 3.保证国家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A.政治管理 B.政治统治 C.经济统治 D.行政管理 正确答案:A 4.在理想型政治文化中,()A.政治价值原则与道德原则相分离 B.趋向于尽量缩小国家的干预范围 C.要求通过法律来制约权力 D.要求道德上的完人来治理国家 正确答案:D 5.政治关系的基础是()A.经济物质利益关系 B.阶级关系 C.民族关系

D.权力关系 正确答案:A 6.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A.院外活动 B.来信来访 C.政治对话 D.行贿威胁 正确答案:A 7.处于政治环境的最核心的位置的是()。A.政治主体 B.各个要素 C.眼前的事务 D.自然的因素 正确答案:A 8.在混合型政治文化中()

A.存在着亚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冲突 B.各亚文化系统之间差异不大,相互融合 C.各亚文化系统之间的界限尚不分明

D.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集团之间不存在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等方面的根本冲突 正确答案:C 9.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A.城市 B.民主 C.法律 D.国家

正确答案:D 10.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A.多党制 B.两党制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正确答案:C 1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实质是()A.经济关系 B.社会关系 C.阶级关系 D.阶级斗争 正确答案:C 12.基督教神学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A.托马斯·阿奎那 B.菲尔默 C.马基雅维利 D.圣·奥古斯丁 正确答案:A 13.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 合作。

A.政治稳定 B.政治一致 C.政治秩序 D.政治共识 正确答案:C 14.根据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把政治文化划分为参与型政治文化与()A.混合型政治文化 B.现实型政治文化 C.偏狭型政治文化 D.服从型政治文化 正确答案:D 15.()直接制约国家机构的设置。

A.国体的性质 B.国家结构形式 C.国家管理形式 D.国家权力配置 正确答案:C 16.南北问题的实质是()A.民族问题 B.阶级问题 C.殖民掠夺问题 D.区域冲突问题 正确答案:A 17.民族民主革命,就其性质来说,也属于()。A.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B.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C.农民革命范畴 D.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正确答案:A 18.在马克思看来,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相比较而言,()处于主导地位。A.阶级问题

B.民族不平等问题 C.民族冲突问题 D.民族问题 正确答案:A 19.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是()A.革命 B.改革 C.改良 D.战争

正确答案:A

20.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和工作遵循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即()原则。A.合议制 B.集中制 C.民主制 D.独审制 正确答案:A 21.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统治的行为客体是()。A.极少数敌对分子 B.多数社会成员 C.多数人 D.少数人 正确答案:A 22.在服从型政治文化体系中()A.民主、平等的观念是主导观念 B.公民普遍具有参政的愿望

C.公民成为政治主体,可以自由地参政、议政 D.公民参政能力低,政治参与难以实现 正确答案:D 23.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主要方式是()A.和平发展 B.暴力革命 C.议会斗争 D.和平过渡 正确答案:B 24.我国在政权组织形式上采取()A.一院制 B.两院制 C.单一制 D.联邦制

正确答案:A 25.卢梭的()是集契约说之大成。A.共和论 B.社会契约论 C.民主论 D.君权论 正确答案:B

上一篇:冬季安全生产八防下一篇:创双优工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