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色彩的对比(共6篇)
1.第4课色彩的对比 篇一
高中政治 第4单元 第8课 第1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3
一、新课推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歌曲《茉莉花》,并展示一组精美的画面。
师导课(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同学们,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前,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文化生活缺乏色彩,比较单一。那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人的文化生活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事实上,通过刚才屏幕上那一组精美图片的展示,同学们已经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再观看一段今年6月份我省举办的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录像,来进一步了解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当代文化生活具有怎样的新特点? 又是什么原因使其具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了当代文化生活所具有的新特点:色彩斑斓,丰富多样。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其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学生可能既会说出客观方面的原因即课本上的原因,也可能说出主观上的原因,教师对于学会回答出课本以外的原因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教师归纳总结:科技的发展,为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文化生产走向规模化、产业化;也给大众传媒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可以更方便的获得文化产品。这使我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同学们我们常说,看看别人的,想想自己的。欣赏完刚才那段精彩的视频,我想问同学们,大家的文化生活怎么样呢?今天我给大家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可以畅谈自己的文化生活。(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学生回答:略。学生可能会提到上网、看书读报、听音乐、参加体育活动、旅游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着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参加文化活动给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得出文化生活中“喜”的一面。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同学们所选择的文化活动,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把这些影响归纳总结一下,就如屏幕所示。这也正是文化生活中可“喜”的一面,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一下。(多媒体展示幻灯片)(1)可喜变化
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以灵活而又有吸引力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等等。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上网,其实我也是一个忠实的网民。前几天,我为了更好的了解长征精神,便在网上搜了一下,结果出现了这样一个网页。网页的前半部分是在解释长征精神内涵,可后半部分却出现了一组庸俗的图片,并配以诱人的文字。什么“热辣…妹”“激情…女”,品位及其低俗。这些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 “黄毒”。事实上,网络“黄毒”及庸俗的东西不止这些,还有比如这样的网页:(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师:既然这些品位低下的网络“黄毒”是庸俗的,不健康的,为什么一些网站还要把它放在网页上进行传播呢?
学生回答:略
师(归纳总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市场的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所致。市场经济,特别是文化市场的发展,能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可是,我们知道市场不是万能的,它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弱点。特别是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使大众传媒不负责任的传播和生产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和内容。至于用明星的绯闻大肆炒作,更是屡见不鲜!对此有人形容如今的传媒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低俗顶替了端庄!”这正是我们文化生活中“忧”的一方面。总结一下,如屏幕所示(多媒体展示幻灯片)(2)忧虑的现象:
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迎合低级趣味;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所以,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眼光辨证的看待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同学们应该明确“喜”的一面是主要的,“忧”的一面是次要的。可我们不能因为“忧”的一面是次要的而忽视它,不管理它。相反,对于这样有“喜”有“忧”的文化生活,我们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那么,我们要把这样有喜有忧的文化生活引向何方,管成何样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段生活场景,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一日,小明的爷爷正在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突然,小明拿过遥控器就选了这样的电视节目(多媒体展示幻灯片)爷孙俩人就此展开了如下争论:(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爷爷:有关长征的歌曲是非常有教育意义与艺术魅力的经典作品,如今的青少年应该多唱多学!不要整天就知道唱一些流行歌曲。
小明:为什么不能唱流行歌曲呢?比如周杰伦的《蜗牛》, 有激情、有新意、通俗易懂又切合我们的心理需求。长征歌曲离我们较远,都过时了。围绕以上观点,请同学们思考:
(1)长征歌曲过时了吗?为什么?
(2)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谁的价值大?
学生讨论:略
师:(归纳总结)经典和流行作品各有其特点,各有其价值.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经典作品主要看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是看它接受的群众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在文化史上经典的不一定流行,流行的不一定经典。只有经受住时间考验,为不同时代人们所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同样,只有真正经典的作品,才会具有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
无论是煞费苦心,纵横捭阖的高雅经典作品,还是信手拈来,切合时代的通俗流行作品,只要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的的文化产品,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这种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也就是我们书上所说的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那么,怎样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生活中的几个镜头,一起来想“方” 设“法”。(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镜头一:狂热追星,不惜一切
镜头二:热衷炒作,急功近利,缺乏创新是大众传媒存在的主要问题 镜头三:文化生活匮乏的民工
(在画面出现的同时,并配以下声音)
镜头一:有些学生过分迷恋偶像而荒废学业,用大量金钱购买明星的东西,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看不到明星奋斗的足迹!
镜头二:据查,中学生追星除自身因素外,与市场和传媒的炒做也密不可分.专家说,这是
传媒急功近利的结果,缺乏创新是大众传媒的主要问题.如果文化产品缺乏创新,百家不鸣,百花不开,国际社会就会抢走我国的文化资源!
镜头三:如今,民工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可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极度匮乏.有民工说,要是国家的一些艺术团体能到工地上演出, 一些名人能关注咱们的文化生活该多好呀!
最终形成这样一个画面(多媒体展示幻灯片)分角色讨论
(1)青年学生应追求明星的什么品质?(2)民工在文化生活方面有什么愿望及要求?(3)明星和大众传媒在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中,应该具体做些什么?(4)政府通过哪些措施来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此处,让学生分角色讨论。要求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相关内容,从自己所选的角色出发。师:激烈讨论的背后,是智慧的展现。把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整和总结一下,我们就得出了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措施和方法:(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师:作为政府和国家的代表,我们具体通过哪些措施来贯彻这些要求呢? 学生回答:略
师:我们滨州一中的同学真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让我们看看党和国家是怎么做的:(多媒体显示)
师:到此,本节课的知识就学完了,我们总结一下,如屏幕所示(此段文字以配音的方式朗读出来)
师: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这一文化纲要的指导下,我们的文化生活必将绚丽多姿,阳光明媚,充满和谐!德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完美自己。(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网络文化促使网络语言的流行,比如“7456、886、BT、PF”等。很多学生喜欢用它进行人际交流,写日记、周记,甚至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老师和家长认为这会养成学生不规范使用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有专家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也有专家对此持宽容态度,认为语言需要社会来检验。很多学生认为,网络语言言简意赅,很多时候一个单词或一个符号就能说明许多事情。
讨论:你对网络语言是怎么看的?
师:智慧需要碰撞,真理更须辩论!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我们这个问题的辩论。最后,布置一道课后作业:(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二、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当代文化建设的状况,以及如发展大众文化的问题。明确了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应该全面认识、看待当前的文化现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小结: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当代文化生活与消费特点变化原因可喜变化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忧虑表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众文化含义
三、板书设计
1.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走进文化生活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2.文化市喜③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场、大众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传媒对文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化生活的忧②荒诞、庸俗,迎合低级趣味影响③热衷炒作,传播“绯闻轶事”3.大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文化内涵:面向大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王先勇制作2009年上学期 湖南省嘉禾县第一中学
四、布置作业
1.今天的文化生活“喜”与“忧”交织在一起,出现“忧”的原因是()
A.文化市场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2.我们目前所提倡的大众文化,除了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还必须是()A.经典的文化
B.流行的文化
C.高雅的文化
D.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社会主义文化 3.我们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因为()
A.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超过了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B.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C.高雅文化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D.人们精神的空虚
4.社会上不良文化侵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据有关少管所调查资料显示,少年犯有70%以上受过不良文化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首先要()
A.加强政府职能,打击青少年犯罪
B.加强文化建设,提供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产品
C.加强文化建设,杜绝青少年犯罪
D.加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5.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
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①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
②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③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6.有人说,大众文化是“眼球文化”,只有得到大众的关注,文化传播才变得有意义。此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遵循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B.牢牢把握住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认为大众文化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D.看到了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网络文化作为现代高科技的文明成果,给中学生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冲击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改变产生不良影响。网络的兼容性、随意性,意味着不同来源的各种知识、观点、言论、意见、消息等兼收并蓄,这些信息会对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和可塑性强、筛选信息能力差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会使中学生的行为失控,出现网络成瘾,情感冷漠以及网上暴力等问题,网络成瘾者上网后精神极度兴奋并乐此不疲,情感冷漠者,对亲友冷淡,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使中学生心理变得混乱,有许多人会将网络中培养出来的“放纵”“说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现实社会中,产生诚信危机。据此回答7~8题。
7.网络文化作为现代高科技的文明成果所体现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A.以大多数人的口味为基础,以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为目标 B.需要消费者拿钱购买,具有强烈的商业性 C.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 D.消费者跨越了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界限
8.网络文化给中学生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冲击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改变产生不良影响。这表明()
A.网络文化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
B.必须禁止中学生上网 D.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D.网络文化具有商业性
选择题答案
1-5
6-8
9.近年来,文化逐渐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6年,最为人关注的是“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等草根文化的兴盛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三国”、“论语”等通俗化学术文化的异军突起。
辨题:大众文化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产品。
参考答案
8、DDBBD
CCA
9、(1)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超级女声”等文化产品以其灵活的形式和贴近生活的内容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是人民群众需要的大众文化产品,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由于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会出现荒诞、庸俗内容的大众文化产品。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3)辨题把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
2.第4课色彩的对比 篇二
人类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色彩词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范畴之一。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如黑、白、红、绿等,在很多语言中都是相通的。但由于词汇是语言三大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词无定义,义随景生,[2]所以色彩词就同其他词汇一样出现了不同的意义。词汇意义包括指称意义、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内涵意义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怀的感情和所抱的态度;文化意义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文化内涵则是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负有的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总和,它包括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的词汇引申意义、隐喻意义、借代意义、联想意义、象征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
二、英汉基本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的对比与分析
上面已经提到过,英汉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主要是black-黑、white-白、red-红、green-绿几种颜色。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也使得这些色彩词汇都打上了各民族文化的深深的烙印。文章将对英汉中常用的基本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义作一对比分析。
(一)“black”与“黑”
自古以来,东西方对黑色的感觉比较一致。黑色都象征着死亡、苦难和和悲痛。如英语中的black market(黑市),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hearted(黑心肠),black Friday(黑色的星期五)等。在汉语中,黑色也往往与邪恶、罪恶相关联,比如“黑心”、“黑手”、“黑哨”、“黑货”、“黑帮”、“黑店”、“黑窝”。不过,汉语中的“黑马”和英语中的in the black都是褒义,前者指比赛中出乎人们意料大获成功的人,后者指赢利。另外,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里用“black tea”,汉语里所说的人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英语里却说“black and blue”。
(二)“white”与“白”
“white”(白),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面会引起相似的文化内涵义,人们普遍地认为白色为高雅纯洁,天真无邪。如汉语中的“雪白”,英语中的白色的婚纱。但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更多的是贬义。如,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悲哀,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衣服)办“白事”,汉语中有“红白喜事”中的“白”。汉语中,白色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阴险等,如举“白旗”、“白痴”、唱“白脸”等。但在英语中就不同了,“white”是象征幸运与吉利的颜色。如英美国家的人在举行婚礼时,新娘总是身着白色纱裙,戴白色面纱,称为white wedding(穿白纱的婚礼),表示纯洁和幸福的意义。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节)指的是下雪的圣诞节,象征欢乐、幸福、喜庆;a white day即指“吉日”;white moment of life引申义为“人生最得意之时”;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即“幸福的日子”等。
应当指出,在有些场合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翻译成英语时不能直接用white,比如“白菜”(Chinese cabbage)、“白熊”(polar bear)、“白蚁”(termite)、“白开水”(boiled water)。在某些场合,我们很难把“白”字的某些涵义概括出来。如“坦白”(to confess)、“白痴”(idiot)、“白话”(vernacular)等。所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汉语的“白”字并不总是等于“white”;在英语中很多与“white”有关的词语也不能直接翻译成“白”,如:a white war(经济竞争),white ligh(正义),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
(三)“red”与“红”
“red”与“红”,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红色都往往与幸福、喜庆、欢乐、热烈等义相联。如英语中的“red-letter day”指良辰吉日,“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指在机场铺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以示最高礼。又如to paint the town red有狂欢、痛饮、庆祝的意思。在英语中,红色还可用来描述人们喜爱的人或物。在西方许多的诗歌、小说里,red rose(红玫瑰)也常常是幸福爱情的象征。此外,红色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可以用来表达情感。汉语中的“脸红”和redfaced一样,都表示“不好意思”、“尴尬”等义。
但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红”的翻译却有很大差异。如英语中的red ball(特快列车,快运火车),red alert(空袭紧急情报),red meat(鲜牛、羊肉),red beck(美国南方农民,乡下佬),red tape(官僚作风)等。[4]同样,带有“红”的某些汉语词组翻译成英语后也和“red”没有什么联系,如:“红人”-a favorite by sb.in power,“红榜”-honor board,“红光满面”-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红利”-bonus/extra dividend,“红歌星”-popular singer,“红茶”-black tea,“红糖”-brown sugar,“红颜”-beautiful women,“红事”-wedding。
(四)“green”与“绿”/“青”
汉语中的“青”也就是“绿”。在汉英两种语言里,“green”与“绿/青”都象征“生命”、“希望”和“活力”。汉英两种文化都把“绿/青”(green)看成是春天的颜色,草木生长的颜色。另外,和“红”(red)相对,“绿”还表示“许可”,如:绿灯(green light),这是在汉英两种文化里都认可的。但是,汉英两种文化含有各自关于green(绿)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green的引申义往往有贬义:“缺乏经验的”、“不成熟的”、“易受骗的”等。此外,green-eyed是“嫉妒的”、“红眼病”。green power指“金钱的力量”,green fingers指“园艺才能”等。
而汉语中,“青”即“绿”。汉语中的“青色”除了可表示年轻的、新的、未成熟的、健壮的、永恒的之外,还有其文化特定的内涵义。如“青天”,是正直清廉的官员。又如,在中国的文化里的“戴绿帽子”。称某人妻子有外遇为戴绿帽子,这是从元明两代规定娼家男子戴绿头巾的历史演变而来的。因为英语民族没有那样的文化背景,只能译为a cuckold husband。[5]
三、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尽管各民族对色彩词的感受和认识大体一致,然而由于历史渊源、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色彩词不同的文化内涵义。在外语的教学中,教师
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
刘
(广东嘉应学院大学英语部,广东梅州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语境对理解隐喻这一现象的重要性。文章从知识结构、文化及环境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隐喻语境知识结构文化环境
一、隐喻的概念与作用
对于隐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已经存在。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Poetics)提到:“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
然而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在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编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出版之前,基本上还只停留在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的阶段。直到这本书把隐喻带入认知领域,人们才开始对隐喻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等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研究。
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理解。前者叫来源域,后者叫目标域。简单来说,隐喻其实就是用人类用其较为熟知的经验及语言来解释或理解对其而言较为抽象及陌生的事物及现象的一种活动。
隐喻在生活中相当普遍,人们几乎在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在每一次信息的传递中都能找到隐喻的影子。比如恋人间的昵称“猪猪”,既可能是对某人外貌的描述,也可能是对其个性特点的暗示。再比如福娃,它们各自代表了一种动物或事物,又各自有各自的象征意义。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波里奥等人(Pollio,Barlow,Fine&Pollio,1977)曾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四个(隐喻)辞格。
二、隐喻的工作机制和运用
理查兹和布莱克的“互动理论”指出,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主词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隐喻表达的是一种平行关系。这样势必要求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resemblance or similarity)。这相似性可以是原本就存在的(similarity-based),也可以是说话人新创造出或想象出的(similarity-creating)。
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被动或主动两种状态。被动就是人们在遇到用其所掌握的语言或经验无法说明或解释的事物或情况时,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或情况去解释说明他们所碰到的事物或情况,也就是寻找本体和喻体之间本有的相似性,如墙面、墙脚,等等。而主动则是人们其实明白他们所要谈论的事物之间的差别,也懂得如何用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来描述,可是为了更形象更生动地说明,而自发地用一种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和情况来对另一种事物和情况进行说明或解释。如电脑病毒,电脑本非生
不仅要教学生语言知识,也要教语言的内容与功能,而且要加强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泊
物,体内也无细胞与病毒可言,可人们为了更直接形象地描述能对电脑做出破坏的程序,而选用了人们所熟知的对人体能产生伤害的“病毒”这个词。这种相似性其实是人们联想或强加的。
然而这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却可能因为语境的不同或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语境的理解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对说话人而言是相似性的特征,对听话人来说或许呈现同等的效果,或许只有其中部分相似性被认可,甚至可能完全无相似性可言。也就是说信息是不对称的。
三、语境知识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
简单地说,语境就是具体语言形式出现的环境。它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语境是指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它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价值观念等。而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形式出现的具体语境,又称情景。接下来将讨论到的语境更多地着重于广义的语境。
人们使用隐喻为的是通过隐喻使听话者接收到来自说话者的信息,了解到说话者的意图,从而达到某种效果。此时听话者通过参考说话者和听话者共享的知识达到这一目的。而说话者在使用隐喻的过程中,必然希望听话者在他们共享的知识范围内理解。也就是说,说话人希望他要传达的信息和听话人能接受到的信息要尽可能地对称。而如何才能找准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共享知识,知识结构、文化差异甚至是信息传递的环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1.知识结构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人的知识结构对隐喻能否成功被理解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影响人们知识结构的因素比较常见的有年龄大小、成长环境、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等等。心理学家戈登纳和维纳(Gardener&Winner)的实验结果表明,儿童的隐喻理解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最初他们经常会从字面上去想象话语所描述的状态。例如:
1)飞机飞走了。
对于这样一个句子,“飞”在儿童最初的认知当中只是独立的一个动作。但后来,在他认识了鸟类或昆虫类具有的飞行动作时,他就很容易地将飞机的飞行和动物的飞行等同起来。只有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接受的信息多了,才能完全准确地理解这里面隐含的意义,理解飞机的“飞”这个动作其实是对其这个大型机器在空中运作的一种隐喻。
另外,知识的涵盖面也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准确理解隐喻的能力。如:
2)21日,“艳照门”风波的主角陈冠希回到了香港,单独召开记者招待会发表声明表示道歉,并宣布将永久退出香港娱
摘要:色彩词是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它必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制约了色彩词的意义的演变,同时又赋予了色彩词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的色彩词的文化内涵有相同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受不同的社会风俗、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本文比较了英汉色彩词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义,以及造成这些不同内涵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色彩词,文化内涵,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庄建灵.英汉颜色词涵义与文化背景[J].泉州师专学报,1999,(3).
[2]杨元刚,赵巧云.英汉色彩词联想对比的词汇学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1).
[3]孙智慧.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1).
[4]李琳,何浩.浅析英汉颜色词的翻译[J].甘肃高师学报,2006,(6).
3.第4课色彩的对比 篇三
一、选择题
1.网络、影视、报纸等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各种
各样的资讯,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照样享受文化产品。我们文化生活能够日益丰富多彩的原因是()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现代传媒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 ③当代文化生活色彩斑斓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④分别正确指出了我们文化生活能够日益丰富多彩的原因,故答案选D。③与题干同义反复,不合题意。
【答案】 D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业得以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拥有5000多种报纸,9000多种杂志,2000多家电视台,500多家广播电台,160多个有资质开展新闻信息业务的新闻网站。上述事实()A.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快餐”得以流行
B.表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C.有助于发挥大众传媒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解析】 大众传媒业迅速发展,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有助于发挥大众传媒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故答案选C。A、B、D三项干肢不符,均应舍去。
【答案】 C 3.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是()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③便于媒体“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加强舆论监督 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既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③不属于可喜的变化,而是令人忧虑的现象,不选。故选C。
【答案】 C 4.这些年,鉴宝类电视节目走俏荧屏,其中个别节目过分关注文物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宣传导向上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的问题。更有甚者,节目中上镜文物涉嫌违法,节目形式也不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A.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B.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C.电视播出机构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迎合投机心理 D.电视播出机构把经济效益作为追求目标
【解析】 个别广播电视鉴宝类节目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是播出单位过分追求收视率,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体现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B项符合题意,应入选。A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C与题干变相重复,D项不是根本原因,均应排除。
【答案】 B 5.目前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 ②有的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③有些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 ④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的传播“绯闻轶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④皆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文化市场令人忧虑的现象,选D。【答案】 D 6.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这说明我国文化市场要()A.严格规范,整齐划一 B.言论自由,顺其自然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全面开放,海纳百川
【解析】 文化市场产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需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正确引导,所以选C。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而忽视其消极作用,也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作用 而简单地拒绝或否认,所以排除A、B、D项。
【答案】 C 7.《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启示我们,发展大众文化()A.必须设法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
B.要尊重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特点 C.必须以商业化、娱乐化为准则 D.就是发展流行的、时尚的、通俗的文化
【解析】 启示我们发展大众文化要尊重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发展大众文化难以满足大众的各种需要,故A项不合题意;C、D两项表述错误,应排除。
【答案】 B 8.2013年5月23日,天空飘着的雨丝丝毫没有阻止河南省豫剧二团演职人员送戏下乡的热情。该团通过送戏下乡的形式让更多群众受益、为更多基层群众提供精神上的享受。这说明()A.文化体制的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B.大众文化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C.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解析】 材料未涉及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这一问题,A项不合题意;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并不总是起积极作用,C项说法错误;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选B。
【答案】 B 9.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文化休闲消费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形成了另一道风景。一些文化休闲项目成了长假“留守”人士“错峰”消费的新宠,以“就地消费”“短途消费”为主的文化休闲项目更应提倡。这说明()①要树立重文化消费轻物质消费的观念 ②要拓展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 ③要充分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④为假日经济注入文化内涵是发展方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在物质消费满足的同时要注重精神消费,并不意味着重文化消费轻物质消费,①错误。其他选项符合题意。【答案】 B 10.快餐文化,时下正方兴未艾。商业电影、明星传记、电视、广告、通俗歌曲、休闲、书刊、卡通音像制品、商业性体育比赛、电子游戏机以及时装表演等,正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以至于无论是谁都躲不开它。下列对快餐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快餐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快餐文化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③快餐文化是文化生活多样化的表现 ④快餐文化反映了文化生活“快”的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而快餐文化不一定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故不能简单地说快餐文化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故②说法错误。
【答案】 C 11.有人说,大众文化就是眼球文化,只有受到大众的关注,文化的传播才变得有意义。此观点没有看到大众文化是()A.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B.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形式多样的文化 C.通俗的、多样的、人民能容易接受的文化 D.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要求,要从形式、性质两方面入手,材料中的观点忽视了性质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有人这样评价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翻开杂志美人多,打开电视广告多,看篇文章署名多,买本新书错字多。”这种评价()①针砭时弊,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 ②没看到文化生活中积极的东西,是片面的 ③反映了通俗化、平民化是大众文化的主流 ④反映了我国文化市场呈现多样化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③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的不良现象,而不是文化市场的多样化特征,④不选。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我国文化领域的什么现象?(2)如何认识这种现象?
【解析】 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应从原因、危害和具体做法组织答案。
【答案】(1)漫画反映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媒体为了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各种方式的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人们在文化生活中有了多种选择。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同时,面对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14.材料一 一个以反映叩问人们灵魂、催人奋进的主旋律剧目——大型话剧《信仰》,2012年5月16日~19日在广州黄花岗剧院连演6场,观众场场爆满,泪水、掌声、笑声在剧院里交织。“谁说广东人重经济轻文化,喜欢明星、港台剧?只要是‘接地气’的剧目,主旋律的作品一样受到广东观众的热捧。”该剧导演王向明深有感触地说,“不管什么剧目,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赢得观众的心。”
材料二 同一时间,各城市的千万个家庭里,有多少人正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节目:或是一部剧情起伏跌宕的电视连续剧,或是一场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或是一台妙趣横生笑料不断的小品。
(1)透过上述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呈现怎样的特点?(2)请结合两则材料说明如何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解析】 回答第(1)问要把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起来分析。第(2)问涉及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等。
【答案】(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4.第4课色彩的对比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色彩的渐变知识。
2、通过手动实践掌握色彩的渐变调色规律。
3、体验明度渐变排列的图案所产生的纵深感节奏感,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色彩明度渐变的知识。
难点: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三、教学策略
让学生认识色彩的渐变,通过手动自主探究,掌握色彩渐变的调色规律与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准备色铅或手工纸。
2、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深浅逐渐变深、变浅,因为产生了层次感而感到节奏感与韵律感。
3、实验:杯子加水,加入墨汁,逐渐加多,看颜色的变化与产生的效果。
4、继续尝试。
发现:色彩的渐变不拘于同一种色彩中,不同色系的不同深浅颜色产生的渐变效果不同。
5、问:什么是色彩的渐变?
6、如何利用色彩的渐变在作品中呢?新赏作品。
5.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篇五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2.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设问:同学们在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时,你是否发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过程中,曾深受国家哪一政策的重要影响?为什么?
引导:简要评析学生回答后,指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自主学习】
1.中国古代不同的社会阶段土地制度有何变化?你能指出其基本内容和变化原因及总体发展趋势吗?
2.“重农抑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请概述这一政策产生与发展概况,你能正确评价这一制度吗?
3.请概要指出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的表现,试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与影响。
【知识梳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主,国有为辅
4.总趋势:由国有向私有发展
二、重农抑商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汉武帝大力推行,此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可概括为: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4.明清两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2)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业,歧视商人。
(3)限制、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注意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5.后果: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代官方海外贸易与民间“海禁”并存(原因、内容、结果)
(1)原因:明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的统治。
(2)内容:严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禁止民间贸易。
(3)结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2.清代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概念、原因、后果)
(1)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
(2)原因: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④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闭关锁国的后果:
①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生产力,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③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问题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仲舒又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竟不能用。
──《文献通考·田赋考》
材料三(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何时何种土地制度?你能指出这种土地制度的实质吗?
(2)材料二表明中国土地制度在本质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二表明土地制度变化带来了什么不良后果?请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统治者为解决这一不良后果所采取的对策。
〖参考答案〗(1)时间与制度: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实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2)变化: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演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④各国变动运动的推动。(3)不良后果:土地兼并,造成两极分化,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对策:严格限制地主占有土地数量;实行均田制,对私自卖买国家土地绳之以法。
探索攻关二: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
多一个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1)材料一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根据是什么?
(3)结合所学习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1)现象:明清时期,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建豪华的家宅,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2)关系:重农抑商。根据:雍正帝认为,农业为人民生活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该政策维护了封建经济尤其是保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具有历史进步作用。明清“重农抑商”,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但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情况。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但资本主义萌芽受到的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正是这种“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相结合,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并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埋下了日后落后挨打的祸根。
【智能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四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
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政治经济的内在矛盾。
6.第4课色彩的对比 篇六
一、色彩对比与调和在广告中应用的基本原理
1. 色彩中对比方法的基本原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 设计方面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不断的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 突破旧的美学理念, 探索新的道路。因此当今的广告设计也适应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 而对比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广告画面中色彩对比的应用, 可以增加视觉冲击感, 让画面更加富有吸引力。而所谓的色彩对比, 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色彩, 在时间、空间的应用中就会有不同的色彩差别, 这就出现了对比的效果。也正是这种效果才让画面更加富有立体感、空间感, 而色彩对比的强烈程度也可以增加观众的视觉感知。而冷暖色调的对比也是在广告设计中我们常见的方法, 比如在暖色背景中用冷色的字体来展示广告内容可以增加观众的视觉映像, 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2. 色彩中调和方法应用的基本原理
在广告设计中也不能一味的讲求色彩对比, 而画面的调和也是使画面在富有视觉冲击的同时具有美观性、和谐性与有序性。让观众对画面产生一种舒适的感觉, 从而吸引观众把广告看下去。画面在具有了对比的同时再经过调和, 这时的画面既具有对立又统一, 呈现出的美感会使广告更加富有创意, 给观众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和谐之美, 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二、色彩对比与调和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规律
色彩对比与调和是两个矛盾体, 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正确理解应用色彩对比与调和的规律和方法, 是每个广告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的。
1. 色彩中对比与调和有着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在广告设计中如果不能够大胆的使用色彩的对比, 就会让画面变得平淡, 不具有视觉冲击力, 各个色彩之间都互相接近, 让画面显得寡淡无味, 不能够吸引观众;而如果一味的强调色彩的对比和忽略色彩调和, 就会使画面感产生突兀, 不和谐。过于强烈的色彩对比会使广告设计画面强烈, 让观众没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缺乏和谐之美。
因此在广告设计中我们要合理掌握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应用, 二者虽然对立但又统一, 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只有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表里, 才能产生优秀的广告作品。
2. 对比与调和在广告中的一般应用规律
(1) 平等应用, 在调节画面的颜色是对于色彩的平等应用可以使画面和谐统一, 设计者应该注重色彩对比与调和, 平衡应用进行创作。
(2) 同属性的应用, 色彩在广告设计中药遵循广告内容, 广告特色等同属性应用, 才不会显得突兀, 只有合理的将广告内容、文字图片与色彩这些元素做到相互配合, 才能达到最终想要的艺术效果。
三、广告设计中色彩对比与调和的方法理论
在广告的设计中, 画面美感的设计基础是通过色彩关系的和谐与对比而表现出来的, 在广告作品中有了对比才能使画面丰富多彩, 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让观众印象深刻, 色彩调和又可以给观众一种和谐的感觉, 使画面具有平衡感, 而色彩的对比又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上的错觉, 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是由我们的视觉感官造成的。连续对比指的是, 人的眼睛在不同的时间内所看到的视觉残留的对比。比如, 当我们在看到一种颜色时, 紧接着看到另一种颜色, 这时由于视觉残留现象的原因就会在之后看到的颜色上出现和之前看到颜色之间的互补色。而同时对比所指的是我们在同一时刻内所看到的内容, 在同一空间上的对比。它包括作品的冷暖对比, 整体色调对比、纯度、明度对比, 画面的机理、位置、面积的对比。
1. 广告设计中色彩对比的方法理论
(1) 在广告设计中色相对比使用的方法理论
在广告设计中色相对比的应用, 是指在同一画面中在色相之间差异形成的对比, 是最基本的一种对比方法, 色相的对比让画面颜色更加丰富。色彩对比的强弱与色彩在色相环上的距离有着之间的关系。色相环上的距离越大对比就越大, 反之对比就越小。
(2) 在广告设计中色彩明度对比使用的方法理论
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产生明暗关系之间的对比。就比如:我们把饱和绿色和蓝紫色方在一起, 他们之间除了有色相上的差异, 他们明暗关系也有明显的对比,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色彩名都的对比, 合理应用明度对比, 可以更加突出画面内容, 体现画面环境, 突出画面空间感。我们在实践的应用中色彩明度如何应用是整个画面给感觉的决定性因素, 画面的沉闷还是明快, 画面的柔和还是强烈等视觉效果都是由明度来决定。因此我们要清楚明度在色彩中的重要作用, 合理应用把握画面和谐。
(3) 广告设计中纯度对比使用的方法理论
在广告画面色彩设计中纯度的对比与应用也使很关键的, 纯度决定色调的高雅、干净、含蓄、粗俗等。如果画面纯度把握的不好, 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画面脏, 但是画面纯度过于高时, 会使画面缺乏丰富性, 会使画面太过杂乱, 因此我们在画面纯度的应用上要合理把握, 恰到好处
2. 广告设计中如何应用色彩调和
(1) 在广告设计中我们应用色彩调和常见的有互补色的调和, 我们在画面中寻求一种和谐的感觉, 互补色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互补色的应用既可以丰富画面内容又可以让画面在对比的同时寻求到一种平衡点, 让画面和谐。基本的互补色有:红和绿、黄和紫、蓝色和橙色,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既要有对比又要和谐, 在充满视觉冲击的同时还要让画面和谐不显得突兀。
(2) 广告设计中色彩调和是让画面既丰富有统一, 我们还可以利用相邻两种颜色的中间色来进行调和;还有就是当我们在广告设计中的画面对比很强时, 可以根据画面的多方面加中间色来调和, 利用纯度、明度、色相等来进行调和;利用画面的空间距离来进行调和, 将统一画面中两个对比强烈的色彩之间距离拉开, 减弱对比, 从而达到画面的和谐。
总之, 在广告设计中画面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合理应用是让画面既充实又和谐的关键, 是一个优秀广告必不可少的。我们只有仔细研究, 让对立又统一的二者可以在画面中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达到画面的统一与和谐, 并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要求, 让广告更加吸引观众, 优秀的广告画面让观众更加容易清晰的记忆广告画面, 从而达到广告的真正目的。
摘要:在广告设计中色彩的应用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色彩调和对比的应用可以使广告更加丰富多彩, 起到渲染的作用。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色彩对比与调和。合理的应用在广告设计中, 可以很好让广画面更加美观, 更具有吸引力, 使广告的设计深入人心。本文主要阐述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应用原理, 在实践中的应用规律, 以及在广告设计中的主要应用手法。
关键词:广告设计,色彩,对比与调和,应用
参考文献
【第4课色彩的对比】推荐阅读:
色彩的对比美术教案10-20
第四讲色彩对比08-19
《色彩的对比》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09-15
第一课认识色彩09-21
湖心亭看雪课内外对比10-08
政治:4.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课时提能试题(新人教必修3)10-25
对比请示与报告的不同07-26
托福写作的“对比”论证方法08-24
盘点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