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提问读后感

2024-07-17

有效课堂提问读后感(共10篇)

1.有效课堂提问读后感 篇一

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

课堂学习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活动,其主要形式表现为问答活动。有教师问,学生答、文本答;有学生问,教师答、文本答;也有文本问,学生答、教师答。其中小学生的提问往往受限于儿童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需要教师的提问加以引导,而文本的提问又较为单一不能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有效的提问能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原因之所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交流对话的“把手”,也是诱发学生开启思维、探究创造的“发动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打破学生思想的平静,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体会,浅谈如何利用有效提问来成就高效学习。

一、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提出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抓住最佳的提问时机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生命 生命》这课时,先向学生课件展示杏林子在写作时身体所患的疾病,接着就抛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说说像杏林子这样一个身体残障的人是怎样面对生命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杏林子是个面对命运不公,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前置疑提问,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又如教学《白杨》这篇课文是,在学生了解了白杨这种能够常年生活在大戈壁等恶劣环境中的植物后,明白了白杨的品质特点之后,提出了“爸爸看到火车开去方向的大白杨和几颗小白杨为什么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引导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明白借物喻人的道理:借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人们。这种适时的提问,一下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悟。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师启而生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只有把握关键时机的提问,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启发性。

二、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梯度。这种提问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又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我接着说:你是怎样理解“奇观”这个词语的呢?课文里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个奇观?接着再问:潮还没有来时,又是什么情境呢?潮过后呢?读了课文后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利来写浙江潮的呢?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是,我是这样提问的: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前,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阅读了相关语段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接着提出“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后,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了解了在百万英镑出示前后,比较老板和伙计对待同一个客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情况下,最后再提出“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生不难理解:金钱在这些势力小人面前,展现了无穷的“魔力”的道理。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深奥。太简单,没有思考的必要,索然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致,也无从学到新的知识,只能停滞不前;太深奥,新旧知识之间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入手。难度过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既具体而又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又如教完《四个太阳》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你想送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又地处农村,一个“为什么?”学生没有知识背景产生联系,难度显然很大。结果,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课堂一下子冷寂下来。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起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此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文的,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文本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题材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本首诗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的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显得有点狭隘,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 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聚焦到诗文的关键处,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推进了教学。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节课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如果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那么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仅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我这样追问到:“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探索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适时追问,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讲究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灵活多变,我们教师只有潜心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问”出师生的对话,“问”出文本的精髓,从而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有效的提问,才能成就高效的课堂学习。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当下我们都在热议的一个话题,也是当下提倡教学减负的必然之路。我们对有效提问的思考还在继续,我们对提高课堂实效的探索脚步仍在路上。

2.有效课堂提问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改进措施

有人说,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个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给学生更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存在问题

1. 问题的目的性不强

案例:《欧姆定律》

教师讲授新课前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串联接入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少时,才能调到调光灯需要的电流值呢?(2)小电灯上标有“3.8V, 0.3A”字样,它的含义是什么?以此来引入欧姆定律的新课。

就这样,学生在还不能理解教师提问的目的下就被带入新课知识的讲授,效果可想而知了。

反思: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往往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些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听课的效果。但自己的提问又不能将学生的注意从情境中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收效甚微。如上述案例中,为什么会出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莫名其妙的场面呢?很显然是因为教师所提的问题不够明确,设计没有针对性,太大、太空洞,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圈定有效范围,让问题的目的性更明确。其实,可以这样提问: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答:电路两端的电压和接在电路中的导体。)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既然改变电压或电阻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那么电流的大小与电压和电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这样自然就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先从一个与新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问题面不广

案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堂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小节,并从举手的学生中指名回答:

师:怎样能使运动中的小车继续前进?

生:需要用力。

师:物体做各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生:力的作用。

师: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正确吗?

生:正确。

师:观察斜面小车的演示实验后,得到什么结论?

生:小车在毛巾的表面上前进距离最短,在棉布的表面上前进的距离较短,在光滑的木板上前进的距离最长。

……

如此师生二人一问一答,其他学生作陪衬。

反思:《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平等的物理活动机会,获得广泛的物理活动经验。”

像上述案例这种“乒乓式问答”方式的出现,就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他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是透彻了,但对全班学生而言,估计是一片空白,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思考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很大程度上是反映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也有可能是因为教师考虑到课堂的教学任务紧,没时间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上公开课时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但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考虑不周全,没有考虑“其他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其实对于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把教师所要提出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让学生带着小黑板上的问题去看书,这才更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思考,参与活动;等学生看完后,再让一个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更能体现全面性。

二、改进措施

1. 正确理解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已成为广大教师所认可、采用的,已不是单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而成为一门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它的作用也就更多:检查作业的作用,激发、激励作用,巩固知识的作用,培养能力的作用,反馈作用和知识的过渡作用。只有了解提问的作用后,我们才能在合适的时候和地点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和提问的对象,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提问目的,才能起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 明确提问目的

问题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定位,影响学生是否能回答问题及回答问题的水平。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破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模糊不清的提问。提问要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3. 了解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尤其在提问设计这一环节中。只有在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后,才能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思维方式的问题,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从直观表现到抽象逻辑不同角度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化启发,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跳一跳,摸得着”。

3.有效课堂从有效提问开始 篇三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思考呢?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能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与学生情感进行双向的交流。

如若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文本所蕴含的整体美,精妙的表达方法,细腻的表现形式便会被拆解得支离破碎,不仅使学生感到零乱无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的问题又怎么能引发学生真正地深入思考呢?因此,在课堂上问什么,怎么问,便成了一线教师应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有效提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从适当角度进入

1.问在学生“愤”“悱”之处

在学生愤愚处、悱发时予以学生帮助,给予恰当的“补白”,采用适当的形式将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合理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理解养分,以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这时候的有效提问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2.问在学生“好知”“乐知”之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的提问设计在学生好知、乐知之处,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与讨论。

3.问在重点难点之中

重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课堂教学中,在重点处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就可以问题促思考。而在难点之处设问,有铺路搭桥的作用,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解决疑难问题。

二、课堂提问得法

1.课堂提问要有序

“善于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设计有一定坡度的问题,由浅入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逐步的思考中找寻出理解课文的最佳途径。

2.课堂提问要有趣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课堂上问题问得有趣,才会最大限度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让问题平淡而新奇,才会深入学生的内心,才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才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课堂提问不能停滞在“对不对”、“是不是”的浅层,不能满足于一哄而起的热闹表象,而应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知识的深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3.课堂提问要巧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因人制宜,问题设置得有层次,回答的学生也要有层次。简单一点的问题,让学习和理解能力稍差一点的同学来回答,鼓励他们在回答中建立自信心,而稍难一点的问题留给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来回答,这样能激发他们的信心,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赏识的空间。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使每个人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巧妙的问题将会带来精彩的课堂,将给学生带来一片思维驰骋的天空。只要我们掌握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将来的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精彩!

(作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六小学)

4.课堂提问的有效doc 篇四

----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的,是传授知识的媒介。今天听完马龙老师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报告,感触颇深。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然而,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

一、内容简单、时机不当、缺乏开放性、只针对少数学生、缺少反馈评价等。这些不足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设计恰当的空间是有效提问的基础。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这就是说“大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问题“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四个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个大问题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题直指“两个内项”、“两个外项”的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直奔“主题”,产生思维碰撞,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确保有效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二、准确把握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教师应注意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富有思维含量是有效提问的保障。

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不盲从,善于检查评价,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良好品质,使课堂生成自然、深刻、精彩、有效。

5.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 篇五

一、激趣提问的艺术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则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尽量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

二、启发性提问的艺术

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根据这些要求,能够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是提问的关键所在。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所学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尽力避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样不仅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损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高层次的交流。

三、发散性提问的艺术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师可提一些发散性问题,使学生的思路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知识经验,找出新的答案。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多说敢言,主动质疑,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知识重难点,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的问题,又要设计出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已有认知结构重新组合、编码,提高思维水平的问题。

四、有效评价提问的艺术

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明确、有效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对增强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非常有益。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但事实上提问行为中往往教师是提问话语的控制者,掌握着提问的主动权,成为了提问的主体。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有很多的疑难问题,不能够只通过教师的提问来解决。

总之,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中,英语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反应速度有快有慢。教师要按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设计问题。让比较聪明的和自信的学生回答稍难一些的问题;让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回答稍容易的问题。这样,学习好的学生会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认为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程度相对滞后的学生会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教师不仅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活动,才能使学生学好英语。

6.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六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启发性的主要标志,是教学活动的“内化”关键。然而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调控。课堂提问要注重艺术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要注意哪些细节,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情况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好并做好充分准备,以便教学时及时调控,实现师生和谐互动。这就是课堂提问调控的艺术性。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是否能在以下四个方面引起注意:

首先是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的过程性。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生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要改变过去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简单做法,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把课堂提问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探索上,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妥善处理信息,学会分析推断,进行表达交流。

其次,问题提出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应对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既要精心分析教材、设计课堂问题,考虑问题的设计表述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明易懂;同时更要花主要精力去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分析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尽可能地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做好应对措施,把握提问时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再次,考虑问题的提出是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要防止出现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现象,也要防止因教师传递不当的期望或者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表现出的歧视,给学生带去教学机会的不平等或致使学生因教师的低期望而导致学习动机降低。总之,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能够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最后,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兴趣是学生发展的根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实现师生积极互动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改变过去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的形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手段,在生动、直观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创造力,实现课堂效益化。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加强提问策略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①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②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③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④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加强提问方式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掌握提问的技术,优化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开放式提问、突破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猜测式提问。

7.课堂有效提问“六辨” 篇七

一、课堂提问的“主”、“客”之辨

大多数研究和普遍的教学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是, 仅仅从教师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问, 基本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提问”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发挥的作用。所以, 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 首先就要给予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 并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浙江省特级教师郑逸农先生采用“非指示性教学”, 课堂问题基本上由学生提出, 教师作为激发者、组织者、调控者,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我要求每次课前, 学生要就学习内容准备至少一个高质量的问题, 并提供答案或提出疑惑。从学生中来、受到学生关注的问题, 会意外地打开课堂教学的创新之门, 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二、课堂提问的“大”、“小”之辨

提问的“大”与“小”之辨, 从数量上讲就是“多”与“少”之辨, 从质量上讲就是“深”与“浅”之辨。一堂课或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从课堂教学组织的角度来说, 需要用几个主问题来支撑教学;从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来说, 需要有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知识建构。对主问题的设计, 从一定程度上说, 最能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深度和教学的艺术。现在, 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课堂主问题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主问题过大过空, 教师教学脱离文本细节, 学生学习流于空泛;主问题缺少有效的分解, 主问题下的小问题设置繁琐, 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不够;主问题之间缺少层次感和逻辑联系, 板块分割生硬, 课堂教学演变为问题解析甚至习题训练;也还存在诸如“文章结构怎样”、“文章语言如何”、“文章主题是什么”等伪主问题。

课堂提问过小过细过多, 缺少关键性问题的引导, 就成了“满堂问”。这是新课改中出现的课堂通病。场面热闹, 貌似启发诱导, 实则没有真正的思维深度。所以, 教师要锤炼驾驭文本的能力, 要修炼提纲挈领的能力, 还要善于创造性地发掘文本细节, 从“小”处着眼, 提出大问题。如教学《雨巷》, 在分析鉴赏意象时, 为了引导学生从“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形象深切理解“我”这个形象, 可以提问:“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不是一个开心、阳光的姑娘?”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主题, 体会诗人苦闷、彷徨而失落、无奈的心境, 可以提问:“诗歌第一节用‘希望逢着’, 为何最后一节用‘希望飘过’?”通过比较两个词的细微差异, 实现对诗歌主题这样的大问题的理解。

三、课堂提问的“死”、“活”之辨

教师提出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有的教师抱怨学生课堂思维打不开, 思考不主动, 教师教得累。其实, 我以为, 这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有很大关系。现在课堂上那种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的现象已经少很多了, 但教师激活学生思维的宽度还很不够,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还很不够。很多时候, 教师死板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提下去, 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答下去。由于教师问题限制过死, 导致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 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所以, 课堂有效提问必然是一种发散的提问, 是一种具有多样性、选择性的提问。如与其直接提出“某个重要句子怎么理解”, 不如着眼全篇, 提出“最让我难过 (沉思/奇怪/恐怖/感动/难忘……) 的句子是什么”, 提出“最打动我的一个细节 (词语/意象/人物……) 是什么”;与其直接提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不如问“读完课文,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与其要求学生朗读某个精彩段落, 不如问“如果让你只能选择一段来朗诵, 你会选哪一段”。由于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提问, 这样的问题, 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喜好选择自己的思考点, 课堂就容易形成有效的思维场和对话可能。

四、课堂提问的“因”、“果”之辨

教师提问的目的, 固然是要让学生求得明确的答案。但不少时候, 课堂问题异化为对结果的记录, 对答案的统一, 而忽视了比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求解答案的思维过程。由于要保证一定的教学进度, 教师往往难以给予学生展示思维的时间;而不少学生, 满足于背记“标准答案”, 也不愿更多地去探究得出答案的过程。这就造成了不少课堂充斥着学生等待教师公布答案的现象, 造成严重的思维惰性。

课堂有效提问, 教师要多逆向思维, 执果索因, 勤于问“为什么”;要多发现学生思维误区, 教给思维方法。如教学《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著名的“新闻”, 可以抓住题目问“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那么它有什么”, 将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引向深入;问“‘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竟然成为了著名的新闻, 那它新在哪里”, 将对文章作为特殊新闻的写法的思考引向深入。这样的问题, 就不再是简单的对主题、写法的归纳, 而真正体现了思维的过程, 能让学生获得思考的快乐。

五、课堂提问的“问”、“答”之辨

教师对学生课堂作答的处理, 也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少教师一味肯定学生的答案, 频繁地给予褒奖, 似乎不如此, 就不足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有不少教师基本不点评学生的答案, 而是在学生作答之后, 直接公布自己的“标准答案”, 学生回答成了“走过场”。

其实, 对学生真正的尊重体现在对他们的回答的重视上。对学生答案作即兴的点评, 很考验教师的功夫。如果能就思维方法、情感态度、语言表达、价值判断等方面, 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必然使其受益多多。也只有抓住学生的答案, 尤其是“很不好”的答案深入下去, 才能生成更多更好的课堂教学契机, 才能形成师生间真实有效的对话。

六、课堂提问的“虚”、“实”之辨

新课标更关注教学向生活的迁移。不少公开课也非常注重拓展延伸, 好像不如此就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就不是一堂好课。很多时候, 教材学习退居次席, 课外补充反成了主角。轻视文本, 过度延伸, 本末倒置, 是当下课堂教学的又一大通病。每堂课的后半段, 教师的惯常问题是“我们生活中是不是有这种现象呢”,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 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学生活化, 拓展延伸本无可厚非, 但“度”是关键。紧扣文本, 合理补充, 应该是基本原则。教师的问题设计, 仍然要紧紧抓住教学文本的重点。如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的最后, 笔者向学生提出两个要求:“请以‘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 续写一段话, 表达你的阅读感想。”“请摘取原文词句, 组合成一首诗歌。”这两个要求体现了“虚”、“实”相生原则, 均是在细读文本、深刻把握文本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写作。既不拘泥于文本, 又不脱离文本, 使课堂教学既落到实处, 又摇曳多姿。

8.让有效的提问打造有效课堂 篇八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一种预欲研究未知问题的情境中,造成一个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 ,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1份 ,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的1份 ,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 1份,因而可求总数:20÷( )=100。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科学“电和磁”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什么能使小磁针摆动的问题的研究,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看谁连接的最好,最先完成,谁的灯最先亮起来。再让学生相互说说电流的走向。这时,教师趁学生激情高涨时要求学生拿一个小磁针靠近通电的导线,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说哦说为什么?教师在顺势提出问题你可以怎样让自己手里的小磁针摆动的更大些啊?教师的实时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看法。那么为何不自己亲手做做看啊!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实验,教师只做个别指导。教师着重要指导学生练习自己以前学过的电学知识来完成检测自己的推测的正确性。学生联系旧知,推出新知,但是有自己提出来疑问啊,短路可以增大电流,让磁针左右摆动的更快,但是有一个巨大的绝点,那就是危险啊,哪又该怎么办呢?那么老师这时就提问: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啦,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啊!于是同学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想到自己的办法,这时教师就实时引导,要注意安全,要迅速断开电路。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最后得出结论是:电流可以产生磁、通电线圈可以产生磁。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为什么电流可以产生磁?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有点教师在上课结束的时候会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听懂了吗?学会了吗?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听懂了、学会了”,可实际情况呢?不言而喻。其实没听懂的,不会的都在里面当南郭先生了啊,滥竽充数。看起来这堂课的效果很好,因为学生都说懂了、会了。可是实际呢?如果教师这时提问——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探讨的啊?或者谈谈自己这一节棵的感受或收获等问题也许就会好多了。学懂了的、没学懂的、不完全懂 的,都会有自己的收获、看法,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再一次高涨,教师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这一节课中的不足,及时对症下药。还有教师在课堂上最应该忌讳的提问就是对不对啊,是不是啊这类的问题啊。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9.把握“有效提问”活化课堂教学 篇九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合理提问,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阐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有效提问原则和具体实施的方法。

一、实现“有效提问”,原则“当先”

1.有效提问,“趣味”开路

从初中学生身心特征来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及所处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借助于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语文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时,教师可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从小到大,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老师呢?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但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加上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让学生放开思维,不仅局限于说自己的老师温柔、美丽、大方等优点,还可以分享老师比较有趣的经典语句、习惯性的小动作甚至老师的坏习惯等,使学生能够不拘一格,畅所欲言,表达心中的想法,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

2.有效提问,贵在“有效”

课堂教学效率是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话题,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上应该符合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较为明显。例如:在学习语文八年级上册陶渊明《桃花源记》时,学生已掌握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后,教师可进行提问:“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时,作者要提到太守遣人去寻桃花源,却没有寻到呢?”对这一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肯定也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个人不守信用,答应桃花源中的人不告诉外人,却最终泄露了秘密,因此作者故意设置为他第二次去的时候没有找到;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根本就没有一个和乐安详的桃花源,因此自然找不到;还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对于身处乱世的作者来说,是心中的净土,他不愿意有人踏足,因此后来寻访的人自然找不到。这些答案都有其合理性,有效提问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能使学生受到激励。

3.有效提问,目的明确

俗话说“有的放矢,百发百中”,体现了“目的性”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该有一定的目的,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或教师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更好的理解及体会。例如:在学习语文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时,有一句话是“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教师可针对这句话对学生进行提问,先分组讨论,然后分析这句话的意思。由于这句话对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了概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深入理解及思考,能使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掌握本文的中心。

二、实现“有效提问”,展现“手段”

1.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激化,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提出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当问题解决后,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感。例如:在学习语文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根据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况来说说,哪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非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再提问:“生活中哪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呢?”这样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有效避免提问早了出现回答不出来,提问迟了出现“马后炮”的尴尬局面,体现了及时提问的魅力。

2.巧妙转化,“另辟蹊径”

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借助于自身的智慧创设生动、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语文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时,教师可在讲课之前提问:“大家平时出去游玩时,有没有见过路边捏泥人、卖糖画或者用草叶子编蛐蛐、孔雀的民间艺人呀?谁见过,给我们大家讲解一下”。由于这些传统手工艺术正在逐渐失传,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教师在学生讲解完毕之后,为学生进行详细解析。同时还可配上专门的视频供学生观看,使学生深刻了解文章中所描述手工艺术的精湛,同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

总而言之,有效提问是重要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手段,同时也是教学中一门艺术,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巧妙创设合适的问题,让“有效提问”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闪亮点”。

10.读课堂有效提问心得体会 篇十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学习,我深受启发,对课堂的有效提问有了理论基础。本课题的选择符合以下理论价值:

1. 符合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体性教育观:主体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的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的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导学问题;

2.现代教育理论认: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还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3.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学习知识必须通过自身的建构才能获得,学生是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通过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老师是帮助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因此本课题的选择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认知规律。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效果。在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先进性、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

本课题研究主要结合我校的现状,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需求,有效的设置提问,以期得到学生的反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行为。

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英语综合运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我校尚未对此课题有组织地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因此,本课题研究对促进本校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招商银行征文下一篇:评选文明之星个人简介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