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拼音教案

2024-09-21

现代汉语拼音教案(共8篇)

1.现代汉语拼音教案 篇一

现 代 汉 语 教 案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一、现代汉语

1、界定: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有广狭两义。狭义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广义则既包括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又包括方言。

2、性质:结构——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功能——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信息传递的工具。

3、表现形式:口语:转瞬即逝

书面语:突破时空限制、易于加工,使之周密、严谨

文学语言: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二者关系:方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前,可以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仍作为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与共同语同时存在,并接受其影响。

2、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

3、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沿革与形成:文言、白话、言文一致、普通话

4、普通话定义:北京语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三、现代汉语的方言

现代汉语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

又称官话方言,使用人口70794万以上,占汉族总人口97727万的72%以上。以北京话为代表。

北方方言区可分为8个次方言区:①东北官话,通行于东北三省、河北东北部、北京地区及新疆北部。②冀鲁官话,通行于河北的石家庄、献县、沧州,山东的济南等地。③胶辽官话,通行于山东的青岛、烟台,辽宁的大连等地。④秦晋官话,通行于山西大部分、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黄河以东地区。⑤中原官话,通行于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山东西部、山西西南部、陕西中部渭河流域以及甘肃、青海两省和宁夏、新疆两区南部。⑥兰银官话,通行于兰州及甘肃、宁夏北部,新疆乌鲁木齐以西和以东等地。⑦江淮官话,通行于湖北、安 1 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北沿江地带,江西沿江地带以及江苏长江南岸的南京、镇江、溧水等地。⑧西南官话,通行于湖北大部分地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语地区以及湖南边缘、广西北部。

2.吴方言

使用人口7287万左右,占总人口7.5%左右,以上海话为代表。

吴方言通行于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及南通的小部分,上海,浙江大部分,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小部分地区。吴方言可分为8个次方言区:①太湖片,包括常州、苏沪嘉、湖州、杭州、临绍、宁波等小片。②台州片(以临海话为代表)。③瓯江片(以温州话为代表)。④婺州片(以金华话为代表)。⑤处衢片(以丽水话为代表)。⑥宣州片。⑦严州片。⑧徽州片。

3.湘方言

又称湖南话,使用人口3085万以上,占总人口的3.2%左右,以长沙话为代表。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广西北部全州等4个县。湘语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老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新湘语受西南官话影响大,以长沙话为代表。

4.赣方言

又称江西话,使用人口约3127万,占总人口的3.2%左右,以南昌话为代表。赣方言通行于江西中部和北部,湖南东部和福建西北、湖北东南和安徽西南一些县市。

5.客家方言

又称客话,使用人口约3500万,约占总人口的3.6%左右,以梅县话为代表。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大。

6.闽方言

又称福佬话,使用人口约5507万,约占总人口的5.6%。

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雷州半岛地区和海南、台湾部分汉人居住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可分为8个次方言区:①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 ②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③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④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⑤莆仙片(以莆田话为代表);⑥琼文片;⑦雷州片;⑧邵将片(福建西北部富屯流域)。

7.粤方言

又称广东话,使用人口约4021万,约占总人口4.1%,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通行于广东中部、西南部,澳门,广西东部、南部。

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还通行于海外华人社区,如南洋群岛、中南半岛上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旧金山等地华侨、华裔中,美洲华人社区几乎90%以上通用粤语。现代汉语各种方言之间最大的特征是共用一套汉字符号系统。它们之间有一批共同的词汇单位,有大致统一的语法结构和整套关系密切的音系。

方言的历史划分,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区分不太一致。现代汉语可以说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汉民族使用的语言。但方言不能以此为界。

现代汉语的特点

1、语音方面: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

2、词汇方面: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双音节词占优势

3、语法方面: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句法和词法结构基本一致、词的多功能性、量词十分丰富 五

现代汉语的地位

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彼此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称为亲属语言。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者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语言的分类,就是语言的谱系分类。依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不同的语言可划分为语系、语族、语支等。

语言的亲属关系是用历史比较法来确定的。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就是比较语言中有共同来源的材料,即基础语里(所谓基础语就是形成后来的亲属语言的最初的语言)有过,而在各亲属语言中保留了下来而又有发展变化的语言成分。因此,我们可以把不同语言的材料加以比较,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规则的对应关系。如果有这些对应关系,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有亲属关系,然后联系使用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因为亲属语言的形成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而语言的分化是由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分裂造成的,因此研究这些语言的相互关系,必须联系使用者的历史,同时结合民族学方面的材料详细地比较它们,追溯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规律。

根据一般的意见,世界上的语言按照亲属关系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玻里尼西来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的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扩大,地位不断提高。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普通话还是汉民族共同语的话,那么上世纪8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后,普通话就已成为中华各民族人民之间进行交际的法定共同语了。

同时,由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学习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国家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1973年12月,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把已是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正式语文的中文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工作语文”,这就是说,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已成为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还有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第二节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一、方针和任务 1、1955年10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接着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中央确定了“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2、1985年12月,国务院决定把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里那和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 会议,规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3、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主要任务是“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 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研究和整理先行汉字,制定各项有关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5、最重要的是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

1、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2、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之后,明确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三、大力推广普通话

1、新时期推普的重要意义

2、方针: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3、重点:推行和普及

4、应做好的四点

5、测试标准

6、除继续注意语音规范外,还应注意词汇和语法的规范、重点:学校、与群众接触面较广的部门、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要注意学校和社会的相互促进

第二章 语 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一)生理性

发声器官由肺、气管、喉头(包括声带)、咽腔、口腔、鼻腔组成。从肺到口腔前部形成一条比较复杂的通道。喉头以上部分,包括咽腔、口腔、鼻腔称为声腔,长度约为170毫米(声带到唇)。由于唇舌以及其他部分的运动,声腔形状可以发生各种变化,因而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

人类的发声器官与一般乐器的结构是大致相同的,从功能上说,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动力源(肺及气管),使发音体得以颤动的动力。发音体(喉头里边的声带),颤动的发音体发出声音。共鸣腔(咽、口、鼻等腔体)使声音得到调节。咬字器官是语言产生的关键,一般指唇、齿、舌、牙、腭。发音器官

1.呼吸器官。呼吸器官是由气管、支气管、肺、胸廓和有关肌肉、横膈膜和腹部肌肉组成的。肺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总仓库。肺在胸腔内,外面是肋骨,下面是横膈膜。气流出入肺部是靠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来完成的,具体说,是附着在胸廓周围的肌肉来完成的。胸廓扩大主要是靠吸气肌肉群的收缩(主要是横膈和肋间外肌),胸廓缩小主要靠呼气肌肉群收缩(主要是肋间内肌和腹直肌和腹内外斜肌)。当吸气肌肉群收缩时,也就是说,肋间外肌收缩、模隔膜下移时,胸腔扩大,气流吸入。而呼气肌肉群收缩时,肠子如同一团有弹性的东西,由下而上挤压肝脏和胃,同时肝和胃在推压隔肌回弹。腹腔、胸腔自下而上收缩将气排出。呼出的气息冲击了声带,使声音得以发出。因此说,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和基础。

2.振动器官。这里指喉头和声带。喉头介于咽腔和气管之间的部分,构成了气流通道的一部分,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和会厌软骨以及各种肌肉构成。喉内有声带,由声带肌和声韧带组成。两片声带并列左右,中间叫声门。由于喉头内各种软骨和肌肉的相互作用,可使两片声带靠拢、分开、拉紧和放松。呼吸时,两条声带分离;发声时,声带是靠拢的,但气流还是不断地补充上来,在声门下聚集着,到了一定压力时,冲开声门,压力被解除,声带又重新靠拢,声门下压力又产生,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出声音。声带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响。在呼吸的配合下,声带可调整其长度、厚度和张力,从而发出高低强弱等不同的声音。

3.共鸣器官。什么是共鸣呢?当某一物体发生振动时,影响了另一物体,如果另一物体的自振频率与原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或形成一定比例,便与之产生共振的现象,称之为共鸣,这是共鸣在声学上的定义。

人的发音,是由于气息冲击声带的结果。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基音与泛音的组合,但微弱细小。当这种声音在人体各共鸣器内得到共振时,使原来微弱细小的声音得到了扩大和美化;发出圆润、响亮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共鸣”。那么,什么是共鸣器呢?凡是由弹性壁或硬壁构成的某种腔体,里面充满了一定容量的空气,由于受到进入腔中的声波激励,引起腔体内空气的振动,使某种高度的泛音增强或抑制,从而形成了某一特定的音色。我们称这种腔体为“共鸣器”。

喉软骨人体的共鸣器有能够自由控制的共鸣声腔,包括喉腔、咽腔、口腔等;还有固定不变的次要共鸣器,如胸腔和头腔。头腔,指头颅内各窦:蝶窦、额窦、筛窦等。声腔是可变共鸣腔,口腔可开可闭,可大可小,舌头可松可紧、可薄可厚;咽腔的肌肉可张可缩,可长可短,喉头可上下自由活动。

胸腔、鼻腔、头腔是不变的共鸣腔。胸腔是发出声音的基座,是产生“厚度”声音的中坚,没有胸腔参与发音的声音显得单薄。鼻腔与头腔是产生高音的关键,在语言艺术发声上这部分声音用得不多。

4.咬字器官。主要指口腔各部:唇、齿、舌、牙、腭,是字音形成的各部位,咬字、吐字的好坏与语言的力度关系密切。

在语音学中,一般以舌头隆起的最高点作为讨论舌头的标志点,也叫舌高点。舌高点指舌背弓形最高点。由于舌高点的隆起,使口腔形成了前后两个声腔。一般来说,舌高点位置的变化就会引起音色的变化。其实,所谓共鸣,主要是讲舌头的位置。

声音的发出是与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四个环节密切相连的。肺部产生的气流,通过气管,振动了喉头的声带,于是声带发出了声音。音波经过咽腔、口腔、鼻腔的共鸣得到了放大、美化,再经过唇、齿、舌、牙、腭协调运动作用,不同的声音就产生了,这就是言语发声的简单原理。声音产生的过程是在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器官的协调一致的配合下才能圆满完成,这些器官是我们发声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发音器官好比一件乐器,这件乐器就是长在人体内的声带和声腔(口腔、鼻腔等)。不经过训练,就不可能成为一件优良的乐器。练习发声可以改进所发声音的音质,加强发音器官的发声机能,使它变为受意识支配和监督的自觉机能。其次是可提高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如果对声音的好坏,发音位置的高低前后,呼吸的深浅,色彩的明暗都觉察不出来,在自己进行练习的时候就无所适从。我们应该训练出音色优美、圆润而有力度的,具有表现力的声音。

(二)物理性

音高,也就是音调的高低,它和声带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快时,频率高,音调也高;振动慢时,频率低,音调也低。频率的单位叫做赫兹(HZ),即每秒钟发声体振动的次数。声带振动的频率取决于声带的长度、张力、厚薄,以及呼出气流的强弱。短的、张力大的、薄的声带发出的音调是高的。反之则是低的。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音强的大小取决于呼出气压的强弱,也就是振动幅度的大小。幅度越宽,声音越强;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长,就是指声音的长短。在语音中,音长的差别对于—个多音词中各音节强弱的主观感觉,往往起主要作用。如老子(爸爸)与老子(古人名),由于前者的“子”念成短音,听起来变成失去原字调的轻声。在三字词中,第二个音节一般说来是比较短的,最后一个音节最长,因而被认为是“中·轻·重”的格式。

音色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声带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纯音,它由基音(基频,也就是音调频率)与泛音(谐波)构成(见下图),假若基音是200周(即每秒钟声带开闭200次),那么它的泛音是400、600、800„„总而言之与基音成整数倍。泛音越丰富音色也就越圆润、响亮,泛音越贫乏,音色也就越沉闷、干瘪。这种音色的差别与声带本身的质量以及振动时两片声带的对称性有关。好的音色不仅与天赋条件有关,而且还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得到改进。

(三)社会性

语音和语义的对应关系,不是个人能决定的,而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如:当代一些新词新语的出现,“大腕儿、倒爷、大款儿、傻帽儿”(京),“老公、发屋、打的、白领蓝领、度假村”(港澳),“下海、官倒、音乐电视、家庭影院”(随新事物出现而产生)语音的社会性质还表现语音的系统性上。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在语音系统上表现得特别显著。不同的民族语言,总是有不同的语音系统。同一民族的语言里,不同的方言也有不同的语音系统。所以语音现象就随语音系统的不同而不同。如:普通话“雨、女、律、居、区、虚”中的[y]韵母,有些方言里就没有,象昆明话,“雨”念成[i],“女”念成[ni!]。又如胶东方言里没有普通话[ ]声母,念成零声母,象“乳、荣、人、日”等字。

二、语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节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例如“休”、“西欧”除声调以外是一样的构成成分,但我们一听就知道“休”是一个音节,“西欧”是两个音节。为什么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这是因为每发一个音节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下,每一次肌肉紧张度的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比如“天气真好”这里紧张四次,是四个音节,写下来是四个汉字。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音节。例外情况是儿化韵音节,如“花儿”是两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

(二)音色和非音色语音要素

音素是从音节里分析出来的、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一个音节,如果按音色的不同去进一步划分,就会得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单位,这就是音素。如“笑”可以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四个各有特色的音素。一个音素发音时,发音部位、方法始终保持前后一致的状态,所以它是不能再加分解的音、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节与音素的关系是:音节由音素构成,如“想”是一个音节,对这个音节从音色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四个最小的不可分割的音素。这四个音素组合起来构成了这个音节。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大多是元音音素,如“饿”,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在现代汉语里,一个音节最多不超过四个音素,如“闯”。

音节和音素同属语音单位。它们的区别是:A.音素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则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的内部还可以细分,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是音素。因此,从语音单位的层级关系看,音节要比音素高一级。B.汉语里音节一定有声调,音素则没有声调。C.音节是运用单位,可以进入交际,音素是备用单位,不能进入交际。音素是按照音色分析得出来的语音要素,但是任何一个音同时还具有音高、音长和音强。它们都影响音色,在语言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起作用时往往以某一特征为主,其他特征成为伴随现象。声调、轻重音、长短音和语调就是非音色语音要素中的几种主要形式。

任何语言的音节都有一定的音高,但音高在各个语言里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在一些语言里,音节的音高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另一些语言里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节中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叫做声调。

人们说话,并不是每一个音节都用同样的力量,而是有的音节轻,有的音节重。当然汉藏语系的语言,音节的轻重在区别意义的方面没有声调那么重要。而英语、俄语等语言,音节的轻重是区别意义的重要手段。

从发音原理看,除塞音外,每个音都可以有长短的不同。但在实际语言中,长短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元音上。在许多语言里,长短音区别不同的意义。汉语里广州话有长短音的区别:单元音都是长元音,没有相对的短元音,长短元音的对立只出现在带韵尾的主要元音上,如“街”的韵腹是长元音,“鸡”是短元音。长短元音主要表现为经历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是音色也往往有差别。

高低、轻重、长短方面的语音特点,都是就单个词说的。但在人们的言语里,整个句子或句段还有抑扬顿挫。句子里面的高低、快慢、长短、强弱、断续的变化就是语调。语调是任何语言都有的,而且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语调包括句重音、停顿、语速、句调等几个方面。

(三)音位

音素是从生理、物理的角度分析了语音。但语音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就是它的社会性,也就是它的表义作用。研究语音的表义作用是音位学的任务。

每一个语言都有为数相当多的音素。比如北京话就有[a]、[A]、[α]、[ε]、[e]等音素。这些不同的音素虽然都实际存在着,但在语言中的作用并不同样重要。像[a]、[A]、[α]这三个音素,在音色上稍有差别,但[a]只出现于[tai51]、[mai51]、[pai51]等音节中,[α]只出现在[tαu51]、[mαu51]、[pαu51]等音节中,[A]只出现于[tA51]、[mA51]、[pA51]等音节中。如果把它们调换着念,原来是[a]的换作[A]或[α],原来是[A]的换作[a]、[α],原来是[α]的换作[a]、[A],虽然北京人听起来不太习惯,但不改变原来的意义,不致使人误会为另一个词。可见在北京话里[a]、[A]、[α]三个音素之间的差别并不重要。同样[ε]、[e]也是如此。但[a]和[e]之间就不能互换了,可见[a]、[e]之间的差别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看来,从生理、物理角度分析,北京话的[a]、[A]、[α]是不同音素,[ε]、[e]也是不同音素,但是从区别意义的作用来看,[a]、[A]、[α]同属一类,[ε]、[e]同属一类。我们管这种能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叫做音位。属于同一音位的音素彼此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属于不同音位的音素则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语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单位不止一种,例如北京话的mɑi和mɑn区别“卖”和“慢”,但它们不是最小的单位,还可以分割为m和ɑi,m和ɑn,除m外,ɑi和ɑn还能区别意义“爱”和“暗”,而ɑi和ɑn也不是最小的单位,还可以分割为ɑ和i,ɑ和n。m、ɑ、i、n就不能再分割了,成了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所以说,音位是区别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一个语言和音素虽然很多,但从这些音素归纳出来的音位并不多。一个音位往往包括若干音素。全部音位组成音位系统,各个语言的音位是不同的。首先,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素,这就使它们具有不同的音位。其次,不同的语言虽然有某些相同的音素,但是由于这些音素区别意义的作用不一样,因此音位的内容也就不相同。再次,在不同语言里,相同音位的结合规律也不同,不仅不同语言的音位不同,而且在同一种语言里,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位也可能不同。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音位是一种语言里或方言在某个时期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不同的音素是否是不同的音位,完全取决于语言的社会习惯,而与实际音色的差别大小无关。属于不同音位的音素,即使差别很小,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却对它很敏感,能明白无误地区分开来。属于同一音位的音素,即使有明显的差别,说这种语言的人却对它很迟钝,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各种语言的音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学习另外一种语言时,要特别注意本民族语言里没有的音位以及本民族语言虽有但不区分意义而所学语言能够区分意义的音。音位可分为音色音位和非音色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统称为音色音位,如ɑ、o、e、b、p、m、f;由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等构成的音位,统称为非音色音位。非音色音位有三种:调位(声调音位)、重音位、时位。

音色音位又叫做片断音位,因为它们在语流中出现的时间有先后,是按照一个个片断排列着的。非音色音位又叫做超片断音位或上加成素,因为它们不单独占用时间而存在于不止 8 一个片断音位之中。

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叫做音位变体。一个音位的若干变体中有一个是主要的,人们一般用主要变体作为音位的代表。比如俄语的/p/和/p‘/属于同一个音位,/p/是主要变体,这个音位就叫做/p/音位。

音位变体有两种,一种是条件变体,一种是自由变体。

条件变体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结构里受不同条件的影响产生的变体,也就是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里的不同发音。影响一个音位产生变体的条件很多,主要有前后音、音节中的位置,以及音高、音长、音强等。

前后音如mA55妈tan55单kau55高tyεn55全 音长如 mA55 mA35mA:214mA51 有些音位的变体不是受不同条件的影响产生的,而是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几个变体可以自由替换而不改变意义。这种变体叫做自由变体。自由变体虽然音色有差别,但说这种语言的人意识不到。自由变体又分两种:一种是部分自由变体,一种是完全自由变体。在一些语音环境里自由变读,在另一些语音环境里不自由变读的叫做部分自由变体。汉语西南官话(如重庆话)作声母时n和l自由变读,如“罗”可以读lo21,也可以读no21;“辣”可以读nɑ21,也可以读lɑ21。但作韵尾时,n不能自由变读为l。不论在何种语音环境里都自由变读的叫做完全自由变体。如西南官话中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可以自由变读。

不论是条件变体还是自由变体,从物理属性来看,它们是彼此相似而又有差别的。但从语言中的作用来看,一个变体却不是一个独立的音位,因为不能独立地区别意义。音位与变体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特殊表现一般,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音位存在于它的变体之中,离开了变体,音位也就不存在了。只有了解了音位与变体的关系,才能从本质上认识语音,才不会被复杂的语音现象迷惑。

(四)元音和辅音

音素可以根据发音上的特征,分为两大类:元音和辅音。

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发出来的乐音。每个元音的特点是由口腔的开合、舌位和嘴唇的形状决定的。口腔或开或合,舌头或前伸或后缩,上下唇或圆拢或平展,造成口腔形状的不同,从而发出不同的元音。因此,对于各个元音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口腔的开合连带地使舌面高低不同:口腔开,舌面低;口腔合,舌面高。据此,元音可以分为合元音或称高元音,如[i]、[u];半高元音,如[е]、[o];半低元音,如[ε];开元音或称低元音,如[ɑ]、[a]。

舌头的伸缩使舌位或前或后,据此,元音可以分为前元音,如[ε]、[a];央元音,如(e);后元音,如[u]、[]。

依据嘴唇圆展的不同,元音可以分为圆唇元音,如[u]和[o]和不圆唇元音,如[i][e]。这些元音都是由舌面节制气流形成的,叫舌面元音。舌面元音在各种语言中使用得很广泛,其中八个是基本元音,语音学上规定为标准元音,它们是: [ i ]:前、高、不圆唇元音。[ e ]:前半高、不圆唇元音。[ε]:前、半低、不圆唇元音。[α]:后、低、不圆唇元音。

[]:后、半低、圆唇元音。[o]:后、半高、圆唇元音。[u]:后、高、圆唇元音。[a]:前、低、不圆唇元音。

除了舌面元音外,还有舌尖元音[]、[],卷舌元音[]等。普通话里有10个元音音位:α、o、e、i、u、ü、ê、er、-i(前)、-i(后)。

辅音是由气流克服发音器官的障碍而发出的。发音时声带不振动,发出的辅音是噪音;发音时声带振动,发出的辅音是乐音和噪音的混合音。形成阻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发出的辅音就各异,也就是说辅音的发音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根据声带是否颤动,可以将辅音分为清音和浊音。浊音发音时声带颤动,呼出的气流带音,如m、n、l、r、nɡ。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呼出的气流不带音,如b、p、f、d、t、ɡ、k、h、j、q、x、z、c、s、zh、ch、sh等17个。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元音是音色响亮的音,是乐音。它的主要发音特点是:声带颤动,声音响亮;都是口音,发音时无显著阻碍;发音器官各部位的紧张状态比较均衡。辅音是不响亮的音,是噪音。它的发音特点是:多数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声音不响亮;无论口音或鼻音,在通道上总要受到某个局部的、不同程度的阻碍;发音器官的紧张部位不均衡,成阻部位要紧张得多。

(五)声母和韵母

声母和韵母,是汉语音节结构的传统分析法所用的两个术语。

(1)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音节“格ɡé”中,ɡ就是声母,也就是说辅音音素出现在一个音节的开头就是声母。一个音节开头如果没有辅音,就叫零声母音节,如“欧ōu”。普通话里的声母全部由辅音充当,但辅音和声母并不相等。这是因为普通话里有一个辅音nɡ不能充当声母,只能充当韵尾。另外,辅音n既可以充当声母,也可以充当韵尾,如nán(难),充当声母和充当韵尾时发音不同。普通话里有22个辅音,只有21个声母(零声母除外),辅音的数量多于声母的数量。

韵母是指音节后面(除声调)的部分,如音节“huā”中的“uɑ”就是韵母。普通话里的韵母主要由元音充当,辅音中只有n、nɡ可以充当韵尾,r只表示卷舌动作,不代表音素。但是韵母的数量要比元音的数量多,韵母的范围大于元音的范围。这是因为一个元音可以构成一个韵母,如普通话的10个单元音韵母,两个或3个元音组合也可以构成韵母,如普通话的13个复元音韵母;元音加上鼻辅音n、nɡ也可以构成韵母,如普通话的16个鼻韵母。这样,韵母的数量当然大大超过元音的数量了,普通话里只有10个元音音位,韵母有39个。

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再加上一个声调,这是汉语音节结构的传统分析法。这种分析法着眼于音素在音节中所处的位置。这种分析法只适用于汉语,其他语言均不采用这种分析法。

元音和辅音是从音素的发音特征上来分的,声母和韵母是从音素在音节中所处的位置来分的。

三、语音的记录

在使用《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给汉字注音之前,我国古人采用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等方法给汉字注音。以前的这些记音方法中,现在还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就只有注 10 音字母。

(一)注音字母

1913年制定、1918年公布的一套记音符号,1930年曾改称为注音符号。它把汉语语音归纳为若干类声母和若干类韵母,分别用笔画式符号(多为简单的古体汉字)表示,共有符号40个(1913年公布时只有38个)。其主要特征是:字母选自古汉字;音节拼写法采用三拼;用途是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独立文字。

它在推行过程中,由于语文工作者的热心倡导,政府的支持,比较顺利地普及到了小学字典,成为字典、词典的注音工具,在帮助识字、统一国语和普及拼音知识方面都产生了一定作用。我国大陆解放初期还曾广泛应用于扫盲工作,直到1958年出版的语文工具书,都是用它注音的,台湾还继续使用注音字母(台湾1984年5月10日公告修改“国语罗马字”,重新定名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

(二)《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方案》是60多年(从清末到1958年)来我国人民创制汉语拼音的总结,是集大成之作。新中国成立后,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就着手进行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广泛地参考了历史上的各种方案。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1958年秋小学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比注音字母更先进,更科学,它的制定有三个原则:国际化、音素化、标准音。国际化指字母形式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音素化指音节结构音素化;标准音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语拼音方案》比注音字母更具有字母国际通用、表音准确的特点。40多年来,《汉语拼音方案》已在我国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其中也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同时,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近年来,台湾的一些地名也开始使用汉语拼音,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文目录检索已全部改为汉语拼音。新加坡多年来都在教学和使用汉语拼音。

(2)方案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拼写规则等部分。(3)拼音方案公布以来,已经有维吾尔、哈萨克、壮、苗、彝、侗、布依、黎、哈尼、傈僳、佤、纳西等10多个民族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中国聋哑人协会以这套科学的拼音方案为基础,拟订了汉语手指字母。汉语拼音在电报领域、铁路交通方面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汉语拼音还应用于视觉通信,例如旗语和灯语,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我国有了以汉语为基础,用汉语拼音字母书写的代号和缩写。例如以N代表农业机械,K代表矿山机械,以F代表纺织机械。铁路系统也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车辆的标记,例如以C代表敞车,P代表棚车,RW代表软卧车,YZ代表硬座。1958年邮电部门开始采用拼音字母拼写邮电局名,同时规定了简拼的办法,例如GD代表广东,SC代表四川,JS代表江苏,FJ代表福建等。

字母表的排列顺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发音部位排列的,注音字母采用了这种方法;一种是元音辅音混合排列法,这是拉丁字母传统的排列方法。《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也采用了其传统的排列方法。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每个字母既有音值,又有名称。音值和名称有的一致,例如元音字母,因为发音响亮,不必另定名称。有的音值和名称不一致,例如辅音字母,因为辅音字母发音不响亮,不便指称,必须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元音同时念出,才能念清。这就是辅音字母的名称。换句话说,元音字母以音值为名称。例如ɑ和o,有的元音字母代表两个或三个音值,以主要的音值为名称,例如i[i]、[]、[],但[i]是主要的,就以[i]为名称,u代表[u]和[y]两个音值,就以[u]为名称。

辅音字母的名称是前加或后加元音构成的。前加元音ê的,有f、l、m、s;后加元音ê的,有b、c、d、ɡ、k、p、t、v、z;后加元音ɑ的,有h、y、w;加其它元音的,有j(jiê)、q(qiu)、r(ɑr)、x(xi)。这些字母的名称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并参考了各国的名称而规定的。

字母的名称原则上采取普通话里没有的音节,如bê、cê等,这些可以增强名称的独特性和区别力,一听就知道说的是字母,便于称说。如使用汉字命名,在汉字读音尚未统一的情况下,会因方言的不同,读出不同的名称。

《汉语拼音方案》还规定,用国际通用的四种字母体式——大写、小写;印刷、手写。

(三)国际音标

研究语言,要用符号表示,标记语音的符号叫音标,国际上最通行的一种记音符号是国际音标。1886年欧洲语音学家组成“国际语音协会”,1888年规定国际音标,该协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会议,定期修改国际音标表。

国际音标的记音符号基本采用拉丁字母印刷体的小写形式,加之以附加符号、合体字母、大写字母、倒写字母、变形。另外借用其他字母,如希腊字母、丹麦字母,或者新造。所有符号都加[],表明它是音标,不是字母。

这样,每一个记音符号只表示一个固定的音素,每一个音素只用一个固定的符号来表示,这样就不会有标音含混的毛病,用这套符号(必需时增补特殊的音标),可以精确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音素。正因为国际音标有这些优点,所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记音符号,为全世界语音学家、语言教师、言语病理学家、语言学家所使用。

在我国,《汉语拼音方案》适用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在研究、记录各种方言的语音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构拟古汉语语音的时候,也需要用国际音标。因此,了解国际音标,对于学习和研究语音很有帮助。

第二节 声母及其辨正

一、声母的分类

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一个音节开头没有辅音,则该音节为零声母。辅音的音值是由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因此,对声母进行分类,可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角度进行。

(一)按发音部位分

根据辅音声母发音时气流受阻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声母分为如下几类:

1.双唇音 发音时,上唇和下唇接触,构成阻碍,气流或冲破阻碍或从鼻腔通过而成音。这样的声母就是双唇音声母。普通话的双唇音声母有b、p、m。

2.唇齿音

发音时,上齿接近下唇,气流从中间磨擦而成音。普通话中的唇齿音声母有f。

3.舌尖前音

舌尖前端接近或抵住上齿背,气流从中磨擦或冲开一道窄缝再磨擦而成音。普通话中的舌尖前音声母有z、c、s。

4.舌尖中音

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或冲开阻碍,或从舌面两边流过,或从鼻腔通过而成音。普通话的舌尖中音声母有d、t、n、l。

5.舌面音

舌面前部贴近或接触口腔上部的硬腭,气流从中磨擦或冲开阻碍后磨擦成音。普通话的舌面音声母有j、q、x。

6.舌尖后音

又叫卷舌音、翘舌音。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或接触硬腭,气流从中磨擦或冲破阻碍再磨擦而成音。普通话的舌尖后音声母有zh、ch、sh、r。

7.舌面后音

也有人称它为舌根音。舌面后部隆起,与软腭接近或接触,气流或从中磨擦,或完全冲破阻碍而发音。普通话舌面后音声母有ɡ、k、h。

(二)按发音方法分

发音方法指构成、持续、解除阻碍的方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成阻、持阻、除阻的方式,气流的强弱,声带是否颤动。

1.从成阻、持阻、除阻的方式看(1)塞音

又称爆破音、破裂音。发音时,发音部位完全接触,气流完全冲破阻碍而成音。普通话的塞音声母有b、p、d、t、ɡ、k。(2)擦音

发音部位接近,气流从窄缝中摩擦成音。普通话的擦音声母有f、s、x、sh、r、h。(3)塞擦音

发音时,成阻部位先是完全接触,气流只是冲开一道缝,从中磨擦成音。普通话塞擦音声母有z、c、j、q、zh、ch。(4)鼻音

发音时,成阻部位完全闭合,气流从鼻腔流出,共鸣成音。普通话鼻音声母有m、n,另有鼻音nɡ,只能做韵尾。(5)边音

舌尖前面抵住上齿龈后面一点,舌面两边下垂,气流从舌面两边流出,摩擦成音。普通话边音声母只有一个l。

2.从气流的强弱看

气流冲破阻碍而成音时,气流有个强弱的问题,也就是说发塞音、塞擦音的气流有强有弱。气流强的称为送气音,如p、t、k;气流弱的称不送气音,如b、d、ɡ。

3.从声带是否颤动看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是浊辅音。普通话单念时的浊辅音声母有m、n、l、r。在连续发音时,产生的音变中有些浊辅音。在后面音变部分详述。

二、声母辨正

方言辨正,就是辨别方言,看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地表现在语音上。而方音辨正,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通过辨别、比较方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异同,使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向普通话靠拢。辨正方音,首先要弄清语音对应关系,掌握语音对应规律。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在方言和方言之间,语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叫做语音对应。从对应关系中找出来的规律,就叫语音对应规律。

在掌握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后,就要注意:凡是方言归并而普通话分化的读音,则按普通话的读音加以分化;凡方言分化而普通话归并的读音,就按普通话的读音加以归并。懂得这个原理,在正音时就可以提高自觉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普通话的读音,还得在读音对应规律的指导下,下功夫记住现代常用汉字的念法,并在说话、讲演中加以巩固。南方方言中,常常分不清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鼻音和边音。辨别、发好这两组音,先要分清哪些字念舌尖后音、哪些字念舌尖前音;哪些字念鼻音、哪些字念边音。

第三节 韵母及其辨正

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韵母是汉语音节的支柱。除极个别的感叹、应答等词外,其他的音节都少不了韵母,多数韵母可以自成音节。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

一、韵母的分类

韵母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可以从结构上分,也可从发韵母时开口的口形分,传统还根据韵尾进行分类。我们只看从结构和口形上的分类。

(一)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韵母可以根据结构的不同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

单韵母:由一个元音音素构成的韵母叫单韵母。普通话有10个单韵母,即:ɑ、o、e、ê、i、u、ü、-i(前)、-i(后)。

复韵母:由两个或三个元音复合而成的韵母叫复韵母。构成普通话的10个单韵母的元音音素除er、-i(前)、-i(后)3个特殊元音之外,其余7个舌面元音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复合成为复韵母。普通话有13个复韵母,其中口腔开口度大,因而发音响亮的音素在前的,称为前响复韵母,即ɑi、ei、ɑo、ou;发音响亮的音素在后的,称为后响复韵母,即iɑ、ie、uɑ、uo、üe;其他的是中响复韵母,即iɑo、iou、uɑi、uei。

鼻韵母:在元音之后带有鼻辅音收尾的韵母叫鼻韵母。能够充当韵尾的鼻辅音有舌尖鼻辅音n(通常称作“前鼻音”)和舌根鼻辅音n(通常称作“后鼻音”)。带–n韵尾的叫前鼻音韵母,带-nɡ韵尾的叫后鼻音韵母,它们各有8个。前鼻韵母:ɑn、in、ɑn、en、in、uen、ün 后鼻韵母: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uenɡ

复韵母与鼻韵母都是由两个或三个音素复合而成的。在这些复合音韵母中,都有一个口腔开口度较大、发音较响亮的元音,成为这个韵母的主干元音,一般称它为“韵腹”。韵腹前边的元音称作韵头,韵腹后面的音素就是韵尾。

(二)四呼

传统的语音分析还按有无韵头和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作开、齐、合、撮四类。开口韵:凡是不以i、u、ü开头的韵母,统称为“开口呼韵母”。它包括i、u、ü以外的全部单韵母和用ɑ、o、e开头的全部复韵母、鼻韵母。

齐齿韵:凡是用i开头的韵母称为“齐齿呼韵母”。它包括单韵母i和用i作韵头的全部复韵母、鼻韵母。

合口韵:凡是用u开头的韵母称为“合口呼韵母”。它包括单韵母u和用u作韵头的全部复韵母、鼻韵母。

撮口韵:凡是用ü开头的韵母称为“撮口呼韵母”。普通话的撮口呼韵母只有ü、üe、üɑn、ün四个。

二、韵母的发音

(一)单韵母的发音

单韵母发音的共同点是声带颤动,它的不同音色主要是因发音时口腔形状不同而形成的。决定口腔形状的因素有三个:(1)口腔开合的程度;(2)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舌位);(3)嘴唇圆或不圆。把这三个条件综合起来,可以设计出一个元音舌位图以表示单韵母的发音要领。

舌面元音舌位图: 前央后

1.ɑ——央、低、不圆唇。发音时,口大开,舌头自然在下,舌位最低,声带颤动,气流从口腔里自然流出。例如“大妈”、“发达”、“喇叭”等词各音节的韵母都是ɑ

2.O——后、半高、圆唇。发音时,口微开,舌头自然后缩并处于半高位置,唇形略圆,声带振颤。例如“伯伯”、“薄膜”、“磨破”等音节的韵母都是o。

3.e——后、半高、不圆唇。发e时,口半闭,嘴角向两边微展,舌头后缩。例如“客车”、“特色”、“合格”等词语中各音节的韵母都是e。

4.ê——前、半低、不圆唇。发ê时,口半开,舌前伸,舌尖低下门齿背,唇不圆,声带振颤。ê很少单独使用,只有表示呼应的“诶”的读音是ê。它不直接与任何声母相拼,复韵母ie和üe中的韵腹便是ê,只是在书写形式上省去了上面的附加符号。例如“别、撇、决、雪”等音节中的韵母或为ie,或为ie,其中韵腹都是ê。

5.i——前、高、不圆唇。发i时,口腔开口度最小,嘴角向两旁展开成扁平状,上下牙齿接近,舌尖下垂在下门齿背后,舌面前部隆起接近硬腭,声带振颤,气流通路狭窄,但不发生摩擦。例如“笔记”、“仪器”、“体力”等词语中的各个音节的韵母都是i。

6.u——后、高、圆唇。发u时,口腔开口度小,双唇拢圆并稍前突,舌自然后缩,声带振颤,气流通路狭窄,但不发生磨擦。例如“鼓舞”、“互助”、“路途”等词语中的各个音 15 节的韵母都是u。

7.ü——前、高、圆唇。发ü时,舌位与i相同,但双唇聚拢、稍圆,但不像u那样前突。例如“区域”、“豫剧”、“女婿”等词语的各个音节的韵母都是ü。

以上所讲的都是由舌面元音构成的单韵母。除以上7个单韵母之外,普通话还有3个特别的单韵母,这就是舌尖前-i、舌尖后-i和卷舌韵母er。

舌尖前-i是跟在舌尖前音声母z、c、s后面的韵母,如“资、雌、思”等音节的韵母,可单独写作-i(前);舌尖后-i是跟在舌尖后音声母zh、ch、sh、r后面的韵母,如“知、吃、诗、日”等音节的韵母,可单独写作-i(后)。这两个韵母在普通话中总是跟在z、c、s或zh、ch、sh、r后面的,不能单用,通常也不单独念。如发“思”这个音节,延长读音,后面的音素就是舌尖前韵母-i,发“诗”这个音节,延长读音,后面的音素就是舌尖后韵母-i。

发卷舌韵母er时,口半闭半开,舌面平放,振颤声带,这时发出的元音就是央元音。在发央元音的同时,将舌尖轻轻往上一卷,就发出了卷舌元音er。er是用两个字母表示的特殊单韵母。其中e表示发音舌位在中央,r则表示发音时的翘舌动作。韵母er只单独构成音节,不与任何声母相拼。例如“儿、而、耳、二”等音节都由er构成。

(二)复韵母和鼻韵母的发音

理解单韵母的发音方法,也就了解了复韵母和鼻韵母的发音原理。

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复合而成的韵母。复合元音的发音绝不是单元音的简单相加,而是从起始元音开始,口形和舌位逐渐向后面的元音滑动。第一个音素是发音的起点,最后一个音素是终点,如果是中响复韵母,中间的舌位最低。理论上说,这中间有无数个过渡音。在复韵母的发音中,作韵腹的元音应发得响亮清晰,时值相对长些;而韵头和韵尾就显得轻短而模糊。

鼻韵母是指有鼻辅音作韵尾的韵母。普通话中充当韵尾的鼻辅音有n和nɡ。不过充当韵尾的n在发音时没有“除阻音”,这是与声母n的发音略有不同的地方。nɡ为舌根鼻音,普通话中只用它作韵尾而不用它作声母。发nɡ时,口腔可自然略开,舌根后缩抵住软腭成阻,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鼻腔通过,nɡ为舌根鼻浊音。鼻韵母的发音原理与发复韵母一样,这里就不多作叙述。

三、韵母的辨正(略)

第四节 声 调

一、声调的性质和特点

1.声调的性质

声调是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声调就是物理上的所谓“音高”,声调的高低升降就是“音高”的高低升降。它多表现为音节的高低变化。在发声过程中,声带振动的频率高,音调就高;声带振动的频率低,音调就低。声带振动由慢变快,声调就是上升凋。声带振动由快变慢,声调就是下降调。在语流中,受习惯的制约,它有时就只是一个音高点,如轻声,就没有高低的变化了。

声调的不同起着区分意义的作用,如下面这几组词,声、韵都相同,但声调不同,就决 定了它们不是同一个词。

指导/知道,保卫/包围,无理/武力,看书/砍树 2.声调的特点

既然声调是音节的音高变化,而音高取决于发音体的快慢、频率,那么声调的高低就是由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快慢决定的。发音时声带振动得慢,声音就低;振动得快,声音就高。声带振动的快慢前后一样,就是平调;振动先慢后快,声调由低到高,就形成升调;振动先快后慢,声调由高到低,就形成降调;振动先慢后快再慢,或先快后慢再快,声调就先升后降,或由降到升,就形成曲折调。

说声调是由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快慢决定的,并不是说声调的高低是绝对音高的高低,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不一样,发音的基频不一(男,约22mm,60~220赫兹;女约19mm,150~300赫兹;儿童220~550赫兹)。小孩和妇女的声带短、薄,声音就高;老年人和男人的声带长、厚,声音就低。这种声音的高低就是“音高”。比如有时在高喊,有时在低语,它和区别语义没什么关系,这是绝对的音高。让一个人发一些音节,在同一时间内,情绪一直平静,这样可以测得各个音节中音高的变化情况,如果换另一个人发同样的音节,尽管这个人嗓音尖窄,发出的音高别人跟不上,但在他的音高范围内发出的这些音节,同样是那些音高变化情况。人和人嗓音高低是不一样的,这种高低叫“音域”。声调并不要求人人发得同样高,或同样低,只要能根据自己的嗓子分出合乎比例的高低就行了,这也就是相对的音高,声调的音高变化就是相对音高。语音只需以一种相对的同样的音高变化形式表现出来,就不致引起误解,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实际音高也不一样,但语流中高低的差别仍会清晰可辨。这就是说,声调的高低是相对的。

声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升降的变化是滑动的,声调的高低升降同韵母中各音素的结合一样,即声调从一个音高到另一个音高的变化是滑动的,而不是跳跃的。中间要经过许多过渡音,不像演奏钢琴那样从一个音跳到另一个音。

声调的高低是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发音时声带一旦开始颤动参与发音,便担负着表示音高的责任。在语言里,声调虽然属于整个音节,但并不是一个音节中所有的音素都有音高变化。声调只存在于以声带振动为音源的浊音音素中,如元音和浊辅音。音节的音高不仅体现在作韵母的主要成分——元音上,也体现在作声母和作韵尾的的带乐音的辅音上(m、n、r、nɡ)上。

二、声调的归类、描述和记录

1.调值

调值就是声调的实际念法,也就是具体的高低升降形式。

为了把调值描写得具体、好懂,一般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调法”来标记声调。把普通话语音的音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声调的阴平从开始到结尾一直是高的,高而且平,不升高也不降低,称高平调。阳平从中往上升,叫中升调。上声从半低降到低,再升到半高,叫降升调。去声从高处降到最低处,叫全降调。

2.调类、调名

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将同一调值的字归为一类。这样,属于同一个调类的所有音节,调值是相同的。例如北京话一共有1200多个音节。这些音节单念只有4种调值。即:

妈、拉、知、包、低、非、区„„55阴平(第一声)麻、陈、才、齐、雷、皮、平„„35阳平(第二声)马、女、楚、老、好、等、院„„214上声(第三声)骂、岁、对、料、告、号、造„„51去声(第四声)

把一个语言的声调归纳出调类以后,给每一个调类取一个名称,即调名,或者给它们一个顺序。北京话的55、35、214、51分别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或者叫做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当我们说北京话的“妈”念55调,“麻”念35调,“马”念214,“骂”念51调的时候,是指调值说的;说“妈”字属阴平,“麻”字属阳平,“马”字属上声,“骂”字属去声的时候,则是指调类说的。

调类是根据音节单念时的调值归纳的。当然,另外一方面,同一调类的音节,不仅要求单念时调值相同,而且要求服从同一个连读变调规律。如果一些音节虽然单念时调值一样,但连读时调值不同,就属于不同的调类。

上面是从普通话的角度看调类和调值的关系。不同的方言土语,声调往往不同,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调类相同,调值不同。例如北京话和天津话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但各调类的调值却不相同,天津话的阴平念11调、阳平念55调,上声念24调,去声念42调。

调类相同调值不同还包括连读变调在内。甲乙两方言若调类相同,但甲方言可能连读时不产生新调值,乙语言可能连读时产生新的调值。

②调类的多少不同。如汉语北京话是4个调类,长沙话是6个调类,广州话是9个调类。③调类范围的广狭不同。例如重庆话和北京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但是重庆话的阳平调包括的字比北京多,而阴平、上声、去声包括的字比北京少。因为古代汉语的入声字,重庆话现在都归阳平,而北京话不全归阳平,有一部分归阴平、上声、去声里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调名是根据这些调类与中古四声的关系而得来的,或者直接利用古代调类的名称,如平、上、去、入等,或者依分合情况在古调类的名称上加阴、阳。沿用旧名,可以看出汉语语音的历史关系,同时便于方音的比较,因此,出现了上述三种情况。

3.调型

声调的类型,即调值的型式。在汉语方言中,有平调、降调、升调、降升调、升降调等五种调型。内部当然还可细分,如11是低平调,22是次低平调,33是中平调,44是次高平调,55是高平调;13是低升调,35是高升调,15是全升调,31是低降调,53是高降调,51是全降调,131是低升降调,535是高降升调。此外,还有平升,如郧县南化阴平念445调,平降、升平、降平(郧县南化去声311,丹江武当去声411)、升降升、降升降等调型,不过在语言中比较少见。

普通话有四个调型:55是高平,35高升、214降升(21低降)、51全降(53半降)。4.调号

声调符号的简称。标记声调的方法有五度标记法、乐谱标调法(高本汉)、曲线标调法、发圈法等。不同的标调法使用不同的调号。《汉语拼音方案》规定阴平为ˉ,阳平为,上声为,去声为,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这种调号是五度标记法调号的简化。这种调号具有双重作用,表明调值,表明调类,也就只能用来标普通话。

第五节 音 节

一、普通话音节的结构

音节是听觉上能自然分辨的语音单位,是语音的基本单位;从生理角度看,发音器官肌肉紧张度的每一次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

普通话音节,如果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它是音素按一定方式组合的结果;按我国传统的分析,它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

普通话音节结构的特点:

①普通话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包括辅音声母、零声母)。如果把韵母的不同成分也算进去,比较复杂的音节则包括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部分。最简单的音节,只包括韵腹和声调两个部分。

②每个音节中必有韵腹,韵腹由元音充当。③每个音节必有声调。

④韵头由高元音ī、ū、ü充当,元音韵尾ī、ū由充当,辅音韵尾由n、nɡ充当。汉语中有几个特殊音节,hm(噷)、hnɡ(哼)、m(姆)、n(嗯)、nɡ(嗯),它们接近口语中的实际发音。

二、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配合规律

普通话声韵调的配合,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声母与韵母的拼合规律最为明显。声母和声调的配合也有一些可循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给我们的拼读法带来方便,避免拼读拼写中的差错。

(一)声母和韵母的拼合规律

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首先表现为某类声母只同某类(或某几类)韵母相拼,或者说某类韵母只同某类(或几类)声母相拼而不能同其他类声母相拼。这里所说的类,声母以发音部位划分,韵母以“四呼”划分。

1.开口呼韵母不能跟j、q、x相拼,可以和其他声母相拼。

2.齐齿呼韵母可以跟f、ɡ、k、h、zh、ch、sh、r、z、c、s以外的其他声母相拼。3.合口呼韵母除不与j、q、x相拼外,可以同其他韵母相拼(但b、p、m、f限于u)4.撮口呼韵母只能和n、l、j、q、x相拼。

所谓不能相拼,指某一类声母与某一类韵母全部不能相拼,概无例外,能相拼的,则并非全部能相拼,而存在特殊情况,如开口呼韵母中e不与b、p、m、f相拼,o只能与b、p、m、f相拼,ê、er不与任何辅音声母相拼,-i不与舌尖前、舌尖后以外的辅音声母相拼,合口呼中,uɑn、uei等不与b、p、m、f相拼,uenɡ则不与任何声母相拼。

(二)声母与声调的配合规律

1.m、n、l、r四个浊音声母很少有念阳平调的,念阳平调的只限于一些口语中常用 字,如妈、猫、妞、蔫、溜、扔。

2.b、d、j、zh、z这六个不送气声母与鼻韵母相拼时,没有阳平调的字,例外的只有benɡ甭、ɡen哏等几个字。

3.p、t、k、q、ch、c这六个送气声母跟任何韵母相拼,四个声调均有字。

第六节 音 变

人们在说话时,总是连续发出一串串的音素和音节。音素、音节、声调在连续发出时,相互影响,产生的语音变化,叫做音变。

世界上的语言很多,语音变化的情况非常复杂,如同化、异化、增音、减音、合音、换位、变调。普通话语音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有:变调、轻声、儿化、语气词“啊”的变化等等。

一、变调

变调是连读音节中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普通话的变调主要有上声的变调和“一”、“不”的变调。变调是言语中的自然音变现象,并不影响语义。

(一)上声的变调

1.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读成像阳平。如:

北海、许久、古典、指导、考场、取款、简短、导演、远景、管理、选举、手指、美好、洗澡、勇敢、保险、反省、领导、首长、小组、友好、广场、彼此、主讲

2.两个上声相连,如果第二个上声变读成轻声了,第一个上声仍要变读成像阳平。如: 古董、本领、允许、打扫、所以、保养、版本、手里、想起、老鼠 3.三个上声相连,按语音停顿的情况来变。

(1)语音停顿在第二个上声后,前两个上声变读成像阳平。如: 手写体、蒙古语、跑马场、场景美、选举你、管理组、展览馆、版本好

(2)语音停顿在第一个上声后,第二个上声变读成像阳平,第二个和第三不变。如: 好领导、有理想、小拇指、产水果、古铁塔、老保守

4.三个以上的上声相连,也按语音停顿来变,停顿前的上声仍读上声,其他上声变读成像阳平(停顿与速度有关,快读可不顿,慢读可稍顿)。如:

永远友好。往北走五里有水井。请你把展览馆锁好。给我买五碗炒米粉。我找保管组马组长。你给老李打洗脸水。老保守找厂领导领五把好雨伞。5.上声在阴、阳、去声之前变读成半上,调型只降不升。如:

首都、普通、展开、体操、古文、考察、鸟笼、冷藏、土地、讨论、喘气、举例、举重

(二)“一”的变调

1.单念读原调阴平,一串数字中的“一”,看作是单说的一个数。如: 一、二、三„„一一过问、一一得

一、有一是一、一无所知、一如既往、一九一八、二八一十六

2.一的简称表序数时,读原调阴平。如:

一楼、一门、一栋、一小、一穷二白、一不怕苦、一鼓作气、一清二楚、一月一日 3.词句末尾的“一”,读原调阴平。如: 第一十一、六

一、挂一漏万、举一反

三、表里不

一、传说不

一、始终不

一、长短不

一、百里挑

一、以防万

一、不管三七二十一

4.“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变读为去声。如:

一家、一边、一些、一听、一门、一同、一直、一行、一点、一匹、一把、一览、一总、一准

5.“一”在去声前变读为阳平。如:

一次、一倍、一并、一定、一线、一致、一路、一共、一向、一面、一片、一律、一日、一度、一道、一刻

6.“一”夹在单音动词中间读轻声。如:

想一想、看一看、问一问、试一试、听一听、读一读、走一走、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尝一尝、写一写、笑一笑、甩一甩、比一比

(三)“不”的变调

1.“不”单念或在词句末尾,以及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律念原调去声。如: 不!我绝不!他明天来不?你看不?

不一而足、不安、不差、不单、不妨、不端、不甘、不公、不端、不惜、不消、不兴、不休、不通、不曾、不成、不迭、不乏、不凡、不合、不及、不平、不然、不容、不详、不行、不扬、不宜、不足、不闻、不比、不久、不满、不免、不忍、不朽、不许、不止、不可、不轨、不敢、不管、不爽、不敏、不法

2.去声前的“不”变读成像阳平。如:

不必、不便、不错、不但、不定、不断、不对、不够、不吝、不厌、不用、不在、不振、不致、不意、不逊、不要、不意、不遂、不克、不快、不过、不讳、不特

3.“不”夹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补语之间,一律念轻声。如:

听不听、去不去、动不动、像不像、比不比、试不试、少不少、好不好、平不平、圆不圆、痛不痛、快不快、认不清、看不见、打不开、起不来、回不去、卸不掉

(四)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1.AA式

(1)叠音部分不管是什么声调,都可以变读为阴平,也可以不变。如:

短短的、白白的、胖胖的、快快的、慢慢的、好好的、早早的、小小的、紧紧的、软软的、浓浓的

(2)附有儿化的重叠形容词,叠音部分不管是什么声调,一律要变读为阴平。如: 好好儿的、薄薄儿的、早早儿的、小小儿的、长长儿的、平平儿的、暖暖儿 2.ABB式(词根加叠音词缀)

这种形容词重叠形式,除叠音词缀本身为阴平不再变之外,其余各词都可以把叠音词缀变为阴平。

白茫茫、白蒙蒙、白亮亮、黑洞洞、黑黝黝、黑沉沉、黑压压、喜洋洋、蓝盈盈、绿莹莹、甜蜜蜜、笑吟吟、绿油油、懒洋洋、湿淋淋、毛茸茸、火辣辣、红彤彤、赤条条、直挺挺、亮堂堂

3.AABB式

这种格式的形容词重叠,第二音节读轻声,第三、四音节都变为阴平,如:

热热闹闹、整整齐齐、清清楚楚、漂漂亮亮、模模糊糊、清清凉凉、痛痛快快、明明白白、舒舒服服、欢欢喜喜、扎扎实实、和和美美

在书面语中,有一部分不能变读,如:

闪闪烁烁、轰轰烈烈、高高兴兴、密密丛丛、密密麻麻、花花绿绿

二、轻声

语流中,一些字因为连读改变了原来的调值,念得又轻又短,这样的变调叫轻声。它不能单独念出来,一定是跟随在别的字后面。

(一)轻读规律

普通话中四个声调的字都有可能读成轻声,有一些轻声字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1.名词的后缀“-子、-头”和表示群概念的“-们”读轻声 2.助词“的、地、得、着、了、过”读轻声 3.语气词一般读轻声

如“吗、呢、吧、啦、呀、嘛、哇、啊”等,这些语气词一般情况下都读轻声,但语气词有时表示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感情,可以用加强音量或拉长音的方法来重读。

4.名词、代词后的方位词一般读轻声 墙上、地下、家里、这边、前面、上边儿 5.动词、形容词后的方位词一般读轻声

出去、进来、起来、下去、丢下、带上、提起来、放下去、请进来、赶出去 6.叠音词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 奶奶、爸爸、慢慢、看看、听听、说说 7.量词“个”、“些”常读轻声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险些丢了性命。8.动词后的介词“在”、“到”一般读轻声

记在心上、坐在椅子上、呆在家里、住在北京、赶到车站、回到学校里、调到县城、寄到上海

9.下列描摹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第二音节常读轻声

糊里糊涂、粗声粗气、虎头虎脑、别里别扭、劈里啪啦、稀里哗啦、叽里呱啦、丁零当啷、黑不溜秋、白不呲咧、红不棱登

(二)轻声的调值 1.阴平后的轻声念半低

星星、窟窿、关系、差事、芝麻、玻璃、风气、规矩、张罗、冤枉、挑剔、折腾、舒服、生日、塌实、知道、衣服、精神、风筝、家伙、窗户、师傅、编辑、消息、兄弟、吆喝、疙瘩、答应、结巴、功夫、收拾、收成

2.阳平后的轻声念中调

明白、便宜、得罪、名字、能耐、年月、麻烦、滑稽、学问、云彩、学生、裁缝、合同、眉毛、行李、程度、实在、琢磨、保堂、题目、模样、朋友、拾掇、防备、粮食、毛病、情形、时候、玫瑰、逻辑、糊涂、脾气

3.上声后的轻声念半高调

尺寸、小心、整齐、点心、比方、打算、委屈、考虑、暖和、冷清、早晨、母亲、本事、眼睛、比试、耳朵、嘱咐、打发、打量、脑袋、女婿、小气、马虎、体面、稳当、老实、使唤、伙计、反正、好处、喜欢、牡丹

4.去声后面的轻声念低调

相声、故事、在乎、道理、太阳、味道、漂亮、丈夫、认识、阔气、厚道、奉承、利索、力气、势力、笑话、事情、外面、大意、大夫、父亲、态度、报酬、分量、凑合、伺候、困难、叫唤、价钱、热闹、意思、秀气

(三)轻声的作用

轻声具有区别意义和词性的作用。下面各组词加点的是轻声。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报仇:采取行动打击仇敌。

摆设:摆设的东西;徒有其表面而无实用价值的东西。摆设:把物品按照审美观点安放。差使:指工作、任务。差使:差遣、派遣。

大方:不计较,不吝啬,不拘束,不俗气。大方:专家,学者,内行人。地道:真正的;纯粹的;实在的。地道:地下坑道。反正:副词。

反正:敌方的军队或人员投到己方。合计:盘算、商量。合计:合在一起计算;总共。花费:消耗的钱。花费:因使用而消耗掉。

开通:(思想)不守旧;不拘谨固执。开通:使原来闭塞的不闭塞。是非:口舌、纠纷。是非:正确和错误。自在:安闲舒适。自在:自由;不受拘束。兄弟:指弟弟。兄弟:指哥哥和弟弟。

自然: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自然:自然界;自由发展;理所当然。

(四)轻声的影响

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出现在轻声音节中时,由于读音弱,受前后音的影响,有时 23 变成了相应的浊辅音。如:尾巴、我的、五个、看着、椅子、姐姐

三、儿化

当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一字合成一个音节,前一字的韵母发生音变,带上了卷舌音色彩,这种音变现象叫做“儿化”。因儿化而发生音变的韵母叫做“儿化韵”。

(一)儿化与词义的关系

1.可以区别词义。就是说,儿化之后,词的意义变化了,它所代表的已经是另外一种事物,另外一个概念。例如:

闲话:不满意的话。闲话儿:与正事无关的话。眼:眼睛 眼儿:小窟窿 头:脑袋。

头儿:为首的,带领人。一块:数量词组。

一块儿:副词,一同,一起。

2.表示细微的意思。例如:小刀儿、冰棍儿、小鸟儿、小肚儿、小手儿、小车儿、小猴儿、小鸡儿、小猫儿、金兔儿、皮球儿、手绢儿、头绳儿、一丁点儿、大小是个官儿,等等,都含有细小、轻微的意思。

3.表示温和、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

在普通话口语中,一般是不叫老年男性做“老头”的,而是叫“老头子’或“老头儿”。但“老头子”不是善意的称呼,而是带有厌恶的意味的(除非是有意开玩笑),例如:“这老头子,真能缠人。”而“老头儿”却带有喜爱和亲切的意味,如说:“这老头儿,真和蔼!”其他如:“您有空,再来玩儿!”“不送了,您慢慢儿走!”“来,咱们说说贴心话儿!”这些儿化了的音节,都含有温和、亲切和喜爱的意味。其他如“苹果脸儿”、“小猫儿”、“小狗儿”、“小孩儿”、“花篮儿”等等,也都带有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

(二)变读规律

1.音节末尾是ɑ、o、e、u的,儿化时韵母不变,在后边加卷舌动作r。如: 鲜花儿、牙刷儿、上哪儿、油画儿、刀把儿、打岔儿、号码儿、找茬儿、豆芽儿、山坡儿、干活儿、大伙儿、没错儿、花招儿、小鸟儿、胡桃儿、被窝儿、红枣儿、唱歌儿、小车儿、方格儿、蛋壳儿、高个儿、小屋儿、眼珠儿、白兔儿、加油儿、打球儿、纽扣儿

2.韵尾是i、n(in、ün)的,儿化时去掉i或ü,加卷舌动作r。uei、uen虽有辅音声母时写作ui、un,儿化时仍照原形变化。

小孩儿、瓶盖儿、一块儿、糊味儿、刀背儿、晚辈儿、一会儿

3.韵尾是nɡ的,儿化时去掉nɡ,加卷舌动作r,前面元音鼻化(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呼出);inɡ儿化时,去掉nɡ,加中央元音e鼻化,再加上卷舌动作。唱腔儿、蛋黄儿、凉风儿、名声儿、闹钟儿、胡同儿、电影儿、五星儿

4.韵母是i、ü的,儿化时不变,加卷舌音er。如: 眼皮儿、小米儿、小鸡儿、金鱼儿、唱曲儿、孙女儿

5.韵母是ie、üe、-i(前)、-i(后)的,儿化时主要元音变中央元音e,再加卷舌动作r,如:

台阶儿、一些儿、半截儿、丑角儿、出月儿、铁丝儿、新词儿、棋子儿、没事儿 6.韵母是in、ün的,儿化时去掉n,加er。如: 脚印儿、干劲儿、音信儿、人群儿、白云儿、红裙儿

四、语气词“啊”的变化

“啊”可以单用,独立地表示一定的语意。单念“啊”时,可以用气流伴随着声音同时发出,使感情显得真实可信,听起来也较柔和。

“啊”用在句末,能表示各种复杂的感情——赞叹、惊讶、醒悟、后悔、回忆、劝诫、失望、欢乐等。它受前一音节末尾的音素的影响,读音会发生变化。它的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啊”变读成yɑ,汉字可写成“呀”的,前一音节的尾音是ɑ、o、e、ê、i、ü。例如:

原来你认识他呀。有情绪不能不搞工作呀。我每天早晨要赶车呀。好大的雪呀。好有创意呀。不小的创举呀。

i、ü是闭口音,连读开口的ɑ,发出iɑ十分方便。ɑ、o、e、ê是大开、半开或半闭的音,连读ɑ发音困难,音节界限也不清楚,因此增加一个i,发出iɑ显得轻松。

2.“啊”变读成uɑ,汉字可写成“哇”的,前一音节的尾音是u(包括ɑo和iɑo,因其后面的o实际上是较松的u)。例如:

我会跳舞哇。他对我们很好哇。

这么逼真,真是惟妙惟肖哇。

3.“啊”变读成nɑ,汉字可写成“哪”的,前一音节的尾音是n。例如: 小心触电哪。

4.“啊”变读成nɡɑ,汉字可写作“啊”的,前一音节的尾音是nɡ。例如: 快想啊。

5.“啊”变读成rɑ,汉字可写作“啊”的,前一音节的尾音是舌尖后音。例如: 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科学研究要老老实实啊。今天是儿童的节日啊。

6.“啊”变读成[zɑ],汉字可写作“啊”的。前一音节的尾音是舌尖前音。例如: 办学要舍得投资啊。到时候你可别推辞啊。这个问题你可要三思啊。

掌握了“啊”的变读,说话、朗读就能准确表达语气,写作时也能恰当使用语气词。

第七节 语音表达手段

学习语音,不仅是要说好普通话,更要领会汉语语音的美,提升欣赏能力,从而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人们运用语言讲究声音美,这与汉语的语音特点是分不开的,汉语的元音占优势,再加上声调的抑扬变化和音节的长短舒促,使得汉语富于音乐性。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一直很重视语言声律的研究和运用,诗歌在与音乐相结合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它的音乐美:行文对称、排偶——整齐的美;节奏顿挫相对、平仄相间——抑扬的美,句末同韵相协——回环的美。其实,不仅是诗歌,就是戏曲、散文等,也都是重视语言的音乐美,要讲究声律的和谐,要求能够铿锵,悦耳动听。

运用语音表达手段,有基本要求和艺术目的。

第一,从最基本的要求看,运用语音要避免因同音或音近而造成的歧义和拗口。(1)现代汉语只有一千多个音节,所以同音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同音在某些上下文中会引起歧义。如:

„„整风是要扫除官气、暮气、阔气、骄气和娇气。(1959年3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站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的眼睛:她的眼睛,他的眼睛。(白先勇《游园惊梦》)

(2)有时同音会引起拗口。如:

就在旅馆前面的码头上上了船„„(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

所以革命前夜的纸张上的革命家,而且是极彻底、极激烈的革命家,临革命时,便能够撕掉他们的假面——不自觉的假面。(鲁迅《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3)因为同音而无意间省略了必要的词语,还会造成句子不通。

李晓明和他一道来的小张,都通过了面试。(此句“和”前宜加介词“与”,“同”更好)因此,对那些完全同音的词,我们使用的时候应当特别谨慎。一般说,现代汉语中单音词同音现象比较严重,双音词同音现象相对要少一些。所以去掉尽量求简的习惯,适当用一些双音节词代替单音节词,可以大大减少因同音而引起的歧义和拗口现象。

汉语中的同义词语是大量存在的,这为我们避免同音现象而造成的歧义和拗口提供了条件。如:

我的意见同你的不同,同小张的相同。

短短一句就有四个“同”,读起来就很拗口,不如改为: 我的意见和你的不同,与小张的一样。

第二,运用语音,更应当合理地调配声音,使语言上口悦耳,节奏鲜明,有音乐感,富有艺术情趣。

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调、音韵、节奏和旋律上,也就是表现在音响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长短舒促方面。不同的语音要素有不同的特点,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增加语言的音乐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声韵调的配合;②音节、停顿的配合; ③拟声和谐音。

一、声、韵、调的配合

(一)双声和叠韵

(一个词)两个字(音节)的声母相同,称为双声;(一个词)两个字(音节)的韵母相同,称为叠韵。

双声词如:

秋千、蜘蛛、踌躇、伶俐、参差、嘹亮、玲珑、防风、批评、眉毛、阴阳、加减、白布、道德、推托、改革、学习、容忍、造作、搜索„„

叠韵词如:

汪洋、苍茫、灿烂、烂漫、妖娆、翩跹、窈窕、发达、合格、认真、丰盛、响亮、工农、亲切„„

具有双声叠韵关系的两个音节,有些是联绵词: 辉煌、慷慨、陆离、逍遥、从容、辗转„„

现通行的许多成语,是运用双声叠韵的方法构成的,如:

意气风发、粗茶淡饭、循序渐进、流离失所、惨淡经营、冠冕堂皇„„

汉语特有的双声、叠韵,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双声叠韵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可形成一种回环的美。

这种修辞效果,主要靠在对仗中显示出来,古典诗词讲对仗,所以古典诗词比较注意运用这种表达手段。

从声音配合的角度来说,双声、叠韵不限于一个词,只要相邻两个字的声母或韵母相同,也就有同样的声音修辞效果。如董必武《读毛主席题字》:备尝险阻艰难后,高举红旗报好音。

有些优秀的散文作家也注意运用双声叠韵来造成语言的美感,这种语言中的形象美,给人的印象深刻。如:

山峦爽朗,湖水清静,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牧民们的蒙古包随着羊群环湖周游,他们的羊群一年年繁殖,他们弹琴歌唱自己幸福的生活。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碧野《天山景物记》)

这些双声叠韵的恰当使用,使声音回环荡漾,又增强了文章的情趣,一咏三叹。

(二)协(叶)韵及其方式

同韵(同韵母,或只是韵尾相同)的字按照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就是协韵(压韵)。(有人说叠韵是韵母相同的字叠用在一起,是协韵的一种特殊形式。)大量的协韵是采取隔离反复的形式。韵文讲究协韵。

1.协韵的作用

(1)形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读起来上口,而且容易记,便于流传,是明显的作用。(2)协韵还有意境和结构上的作用。没有韵,诗行就松散了。协韵可以使你回到前一行,使你联想起它,使讲述一个思想的几行诗结成一体。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 27 调和意义的集中。正因为如此,除文艺作品讲究协韵外,有许多民间谚语也是协韵的。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看自己一枝花,看别人豆腐渣。/春雨贵似油,夏水遍地流。

2.协韵的方式

常用的协韵形式是句末韵,称为韵脚。以下几种属句末韵。A.随韵和偶韵

随韵就是每节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末一字用相同的韵。贺敬之的《回延安》用的就是随韵,如:

心口哇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哪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活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这种协韵的形式适用于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随着韵的改换,思想可以有较大的跨度。灵活性大,跳跃性强,是随韵的特点。

偶韵又叫隔句韵,是逢偶句的末一字用相同的韵,也有首句入韵的。这种协韵形式运用最广泛,绝大多数的格律诗和自由诗都是采用的偶韵。如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一般说来,短的诗往往是一韵到底,而长诗就需要换韵。短诗如换韵过多,就会使人有零乱之感。

B.交韵、抱韵和阴韵

交韵、抱韵和阴韵是三种比较特殊的形式,虽然运用不广,却也不失为造成诗歌回环美的一种格式。

交韵是一、三句,二、四句交叉协韵的形式。戴望舒《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抱韵是二、三句协韵,一、四句协韵,呈环抱之形。如: 徐志摩《俘虏颂》:

我说朋友,你见了没有,那俘虏; 拼了命也不知为谁,提着杀人的凶器,带着杀人的毒汁,趁天没有亮,堵着嘴,望长江的浓雾里悄悄的飞渡; /趁太阳还在崇明岛外打盹,满江心只是一片阴,破着褴褛的江水,不提防冤死的鬼,爬在时间背上讨命,挨着这一船船替死来的接吻; /他们摸着了岸就比到了天堂 顾不得险,顾不得潮,一耸身就落下地(梦里的青蛙掠起,)踹烂了六朝的青草,燕子叽的嶙峋都变成了康庄!

阴韵是协韵字的后边带了一个虚词。所带的虚词,一般是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古今诗歌中都有这种用韵形式。

黑泥点儿,白大褂儿,看着好像一张画儿。(老舍《龙须沟》)抽支烟不管事儿,喝顿酒管一阵儿,不送东西不办事儿。富了摆摊的,穷了上班的,苦了靠边的。

上面讲的,都是诗歌的协韵,因为在汉语中,传统的民间的诗歌总是协韵的,新诗绝大部分也是协韵的。有时为了协韵,作者不得不改变语词语素的顺序,这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措施,不能指责为“生造词”。也有一些诗,特别是受外国影响较深的一些新诗,是不协韵的。

散文一般是不协韵的,但有少数的散文却是协韵的。这些协韵散文,抒情意味很浓,作者实际上是把它作为诗来写的。

日常生活中,顺口溜、谜语等也都讲究协韵。

加水可养鱼虾,加土可种桑麻,加人不是你我,加马跑遍天下。(字谜一)29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钟不敲不响,蜡烛不点不亮。做事要稳,改错要狠。3.协韵注意事项

(1)韵脚应为内容服务,为思想服务。

(2)协韵应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普通话有39个韵母,不计韵头,一般归纳为18个韵。旧时北方说唱文学将它归纳为13辙,两者大同小异。现代有韵的文学,诗歌、戏曲、说唱,都以18韵为准。

当然,读音相近的韵可以通协,如i和ü,e和u、uo可能通协,但不宜过宽,过宽就不顺口了。

汉语方言在语音上分歧很大,有些普通话中不同韵的字,某些方言中却可能押协。不少诗歌常用方言协韵,主要表现在o和e通押,ê和ɑi通押,en和enɡ(包括in和inɡ、onɡ)通押。有时i和u、uo通押。有些谚语是用方言押韵的,用普通话读起来就不押韵了,如隔夜茶,毒如蛇。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普通话,纠正方音,按照普通话的语音来协韵。

(3)协韵时应尽量运用宽韵。相同的韵母的字多的,叫“宽韵”。如ɑnɡ韵、enɡ韵、ɑn韵、en韵、ɑ韵和ɑo韵等。相同韵母字少的,叫窄韵,如ou韵、ei韵、u韵等。

(4)协韵时应注意到韵的响亮度。响亮度是由发音时口腔鼻腔共鸣大小决定的。一般说来,在现代汉语中,响亮的宜于表达雄壮激昂的感情,细微的宜于表达悲伤柔婉的感情。这样,诗人根据其感情的需要,选用不同的韵,就可以使诗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较长的诗歌,随着感情的变化、内容的发展,还要适当换韵。《木兰诗》开头写花木兰停机叹息的苦闷心情: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里用的是细微的韵,表达她苦闷的心情。经过多年的戎马生涯,她凯旋了。诗中写道: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改用洪亮的韵,表达欢乐愉快的感情。这例韵脚的变换,实际上意味着篇章感情的变化、内容的发展。

(5)为了通过同韵相押,使句子的末尾字音跌宕回环,给人以和谐悦耳的美感,有时需要改变词语结构,以求押韵。

有些诗文、歌曲,注意情感和韵母的配合,能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有的配合不好,就给人不协调的感觉。如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译文的歌词韵母是宏亮级的江阳辙:“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而曲调却非常柔婉,因此歌唱时比较压抑。

作为自然界的声音的确无哀乐可言,但人们利用声音的自然属性,加以排列组合,使之成为表达情意的音乐、诗歌等艺术品,就不能说这种声音没有哀乐了。人们习惯用低沉的音、塞擦音、齿音来表示婉弱的情绪,用高昂的音、破裂音、喉音来表示豪壮的感情。这些声音由人所发,都带有感情色彩,这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情意而改变。响亮度〖〗韵辙名称十三辙〖〗十八韵〖〗所含的韵母宏亮

级〖〗12江阳辙(宽)〖〗十六唐〖〗ɑnɡ、iɑnɡ、uɑnɡ13中东辙(宽)〖〗十七庚、十八东〖〗onɡ、ionɡ、enɡ、uenɡ、inɡ10言前辙(宽)〖〗十四寒〖〗ɑn、iɑn、uɑn、üɑn11人辰辙(宽)〖〗十五痕〖〗en、in、uen、ün1发花辙(宽)〖〗一麻〖〗ɑ、iɑ、uɑ柔 和级〖〗8遥条辙(宽)〖〗十三豪〖〗ɑo、iɑo6怀来辙(宽,字少常用)〖〗九开〖〗ɑi、uɑi2梭波辙(宽)〖〗二波、三歌〖〗uo、o、e9油求辙(窄)〖〗十二侯〖〗ou、iou细 微级〖〗7灰堆辙(窄)〖〗八微〖〗ei、uei3乜斜辙(窄)〖〗四皆〖〗ê、ie、üe4姑苏(窄,字多不常用)〖〗十模〖〗u5一七(宽)〖〗五日、六儿、七齐、十一鱼〖〗-i(后)、er、i、ü

(三)平仄的安排

平仄指的是音节的不同声调,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是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古汉语里上、去、入是仄声,平指平声)。平声的特点是高而扬,音感强烈宏亮。仄声的特点是低而降,声音短促,音感脆快利落。选择词语时,注意声调平仄相间,交替使用,形成声音上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可以形成波澜起伏、抑扬顿挫、声音婉转的表达效果。

同声调的字连续安排在一个句子里总是不悦耳的。如“春天鲜花开”,全为阴平;“中华红旗扬”,全为阳平;“我请你饮酒”,全为上声;“快去看电视”,全为去声。这些句子的语调不会有抑扬之感,因为组成句子的音节本身就无高低之别,语调的变化总是在字调的基础上进行的。

现代的韵文一般不管句中音节的平仄,只讲句末音节的平仄。不过有两种基本格式,一是“上仄下平”,一是“同调相押”。“上仄下平”是戏曲唱词的基本格式;“同调相押”,又叫“一条龙”,也就是韵脚只用同一声调的同韵字(有时阴平、阳平可以通押),快板、快书、歌谣常用这种格式。

散文,适当地讲平仄也是必要的。老舍说:“即使是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应该讲究。‘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四个字尚且如此,那么连说几句就更应该好好安排一下子。”注意声调的平仄相协,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许多四字格的成语就很讲究平仄的协调。如前功尽弃、餐风饮露、单枪匹马、来龙去脉、铜墙铁壁、偷工减料等都是平平仄仄;视死如归、异想天开、画饼充饥、问道于盲、断简残编、痛改前非等都是仄仄平平。四字格中平仄相应,读起来抑扬有致,听来十分悦耳。

比较:张三去了、李四去了、老王也去了,会开成了。张

三、李

四、老王都去参加,会开成了。又如: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郁达夫《故都的秋》)有时为了求得声调的和谐,可以适当改变词语的结构。如:

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郭沫若《鲁迅诗稿序》)“默化潜移”,为了与前面的“春温秋肃”相对应,而将“潜移默化”这个成语的固定结构 31 作了临时调整,使语句产生抑扬顿挫之美。

二、音节、停顿的配合

(一)单双音节的配合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汉语里,字数的安排与音节安排是一致的。一句话要多少字,用什么词,这是由内容决定的,似乎不存在音节配合的问题,其实不然。例如“不骄不躁”与“力戒骄傲”,前一个句中用单音词“骄”,后一句用双音节词“骄傲”,一样的意思,音节不同,试着换一下,一定很拗口,这就有个音节配合的问题。

单双音节在搭配上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句法关系的不同,定语、状语、补语、助词等衬托作用的有无,文体等色彩的是否存在,决定了是需要双音词还是单音词。古代许多单音词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了双音词。词的单双音节并存现象为我们合理安排音节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交错运用单音词和双音词,也可以让同一个词的单、双音节形式分别出现在不同结构的句子里,正好满足以上所述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要求。

单音词和双音词的交错运用往往能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增加表达的声律美。在对偶、排比等句式中,更讲究单音词和双音词的照应、配合。例如:

那些水成的石灰岩,经受了无数万年的风蚀雨削,一座座山峰各不相连,拔地而起。而千万个峰顶各呈奇状,或如乱迭云母,或如斜倚画屏,或如螺,或如菌,或如书帙在架,或如矛头插天,象鼻、狮头、马鞍、人帽,无形不备,这种山形,我在别的地方不曾看见过。(郭沫若《入幽谷》)形容山峰奇状的几个比喻: “或如乱迭云母,或如斜倚画屏”,“或如螺,或如菌”,“或如书帙在架,或如矛头插天”,从句式上看,是三组对偶的连用。这三组对偶中,单音词和双音词也照应、配合得很好。就以名词来说,单音的“螺”、“菌”、“架”、“天”,双音的“云母”、“画屏”、“书帙”、“矛头”都受上下文的制约,不能随便变动。

古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偶句,讲究对称句法,现在固然不必求工整、藻饰和严格骈俪,但适当注意音节配合,可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如:

他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他们抢了去。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捉了去!(老舍《骆驼祥子》)

“车”即洋车,为什么前一句用“洋车”,后一句中用“车”?是考虑前后音节的配合,让音组一致。“衣服、鞋帽、洋车”是二、二、二,“连车带人”是二、二,都是一致的。不这样,比如把“连车带人”说成“连洋车带人”,意思一样,音组节拍则不同,后者节拍为:连||洋车|带人,即三(一、二)、二,音组不一致,音步错乱,念起来难免拗口。

一般说来,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词配合,双音节词和双音节词配合,如我们说“读书”,但当“书”要变为双音节“书报”时,就得说“阅读书报”。我们说“句型”,但当“句”变成双音词“句子”时,就得说“句子类型”。单双音节的配合,不光是这些词语本身的配合问题,还与这些词语所处的语音环境有关,如上面所举老舍《骆驼祥子》。

有些书面语色彩较浓的双音节动词,如“给予、予以、加以、进行”等,要求后边带的宾语是双音节的,不能是单音节的。例如可以说“给予(予以、加以)惩罚(严惩)”,不可以说“给予(予以、加以)罚(惩)”;可以说“进行学习”、“进行工作”,不可说“进行学”、32 “进行做”。

单音词和多音词联合使用的时候,它们之间的排列次序也很有讲究。这中间也有个照应、配合的问题。例如:

沿窗一张方桌子,笔,砚,盂,碗,书本,纸张,乃至煤油炉,洗面盆,都要在桌面上占个位置,再没有空隙留下来了。(《叶圣陶文集》,第二卷,第8页)这里先举单音节的“笔”、“砚”、“盂”、“碗”,再举双音节的“书本”、“纸张”,后举三音节的“煤油炉”、“洗面盆”,把话说得有条有理,清楚明白。

可见,音节的匀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内的音节连接,不要忽长忽短,站立不稳;一是句间的音节对应,以求结构整齐,形式美观。

(二)叠音及其作用

叠音,是声母韵母都相同的字的叠用,因为一般字形也相同,所以又称叠字,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如:

茫茫、勃勃、朗朗、堂堂、往往、渐渐、悄悄、黑沉沉、黑黝黝、黑洞洞、黑压压、黑油油、蒙蒙亮、麻麻亮、闪闪亮

这一类叠音词一般称为构词类型的叠音结构。

高高、大大、静静、轻轻、模模糊糊、结结实实、弯弯曲曲、畅畅快快、敲敲、打打、站站、停停、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考虑考虑、个个、一个个、一排排、一个一个、多多少少这一类词语的重叠一般称为构形类型的叠音结构。

实际上,叠音结构前后两个字(或几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有的声调变化,有的韵母也不同,如“好好”,前一个念上声,后一个念阴平,而且往往儿化。在许多叠音结构里的“字”(形体),也是很灵活的,如“黑乎乎、黑呼呼、黑糊糊”。

恰当地运用叠音结构,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加强事物的形象描写,增强音乐美感。叠音的修辞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音响作用

双声叠韵词可以增强音响效果,叠音是声韵都相同的字叠用,在音响方面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

有的时候,叠音主要就是为了增添声音美。2.描绘作用

叠音结构的描绘作用是突出的。运用叠音能加强语言的形象性。(1)摹声

叠音摹声的范围极广,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皆在它模拟之列。如: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余光中《左手的掌纹·听听那冷雨》)

成语中也有很多拟声词,各表示不同的情状。“嗷嗷待哺”的“嗷嗷”,哀号声,借此描写饥饿求食的人,情景更凄楚。“咄咄逼人”的“咄咄”,呵叱之声,用于状写逼人的气势,令人闻声,如见其人。“喋喋不休”、“琅琅上口”、“磨刀霍霍”、“铁骨铮铮”等,都给人以物体音响的质感,能以声表形,闻声见形。

(2)绘色

叠音绘色,又能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它使作品具有图画美。《 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陶渊明《拟古》:皎皎云间月。

上例用叠音描绘天穹的苍蓝无际。如果天不是高远无际的“苍苍”色,就感受不到草原的空阔平旷。下例用“皎皎”绘月色的洁白无瑕;如果“云间月”不用“皎皎”来描摹,也体验不到夜晚的明净。

(3)描状

用叠音对具体形象的外貌状态进行描摹,它能够增强诗中形象的时空状态,给人以立体的画面感。

这时,一个个牵牛花从绿叶中探出头来,像是无数蝴蝶,挨挨挤挤,重重叠叠地驻足在灰色的墙上,它们扇动着翅膀,它们炫耀着美丽。(《夏之韵》)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余光中《左手的掌纹·听听那冷雨》)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朱自清《春》)“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分别是双音节动词“舒活”、“抖擞”的重叠式。前者,带有宾语“筋骨”;后者,带有宾语“精神”,愈益显得轻松、愉快,语音的轻重缓急,愈益显得语言的活泼,增强了音乐性。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层层”、“亭亭”几个叠音词将荷叶的多、密、繁、美,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作用非同小可。

成语“岌岌可危”的“岌”,本为高的意思;“岌岌”叠用,赋与了出奇的高和很危险的含义。而“摇摇欲坠”的“摇摇”,状写轻轻一摇,就会坠地以至倾覆,说明情势危殆。描状的叠音可以写近写远,写疏写密,写动写静,写多写少等各个方面,尽量将事物的情状呈现给读者。

(4)写情

叠音描写情感,可以帮助作者表达心中种种难言之情,特别是那种深切、缠绵、曲折的情感。如《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劳劳”、“依依”刻画了一对恋人忧伤不已、恋恋不舍的情怀。

叠音的摹声、绘色、描状、写情,常常综合运用在同一首诗中,多方烘托出诗情画意。声色情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这样的运用叠音,在古代诗歌中是很典型的。

有一首赞美西湖九溪十八涧的诗:“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 34 树。”寥寥数语,便巧妙地将西湖美景情趣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过目难忘。

《春》中叠音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写春草,用“嫩嫩的”、“软绵绵的”说明其质地;用“绿绿的”说明其色泽;用“偷偷的”描绘其动态。这些都描绘出春回大地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特征。既使人感到清新、优美、亲切,又富有节奏感,听起来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

描绘作用同音响效果往往兼而有之。

六十年代中期,在一个小小的里弄办的塑料工厂里,有两个待字闺中,不,待字车间的女工,都漂漂亮亮,苗苗条条,正正派派,伶伶俐俐。„„

这时,一个化工学院的学生被分派到这个塑料厂来“学工”了。小伙子也英英俊俊,清清秀秀,聪聪明明,精精干干。„„

支书说她和异己分子没划清界限,勾勾搭搭,究竟如何,还得交待清楚,才能过关。女工甲虽然一向柔顺,这当口不容不气不急,便嗫嗫嚅嚅红着脸辩了几句。„„

„„学习班里关了几天,她想不过,用裁纸刀自杀,幸亏发现得早,血淋滴答地被送进医院急救,命总算没丢,但从此疯疯傻傻,弄得不像个人了。(何满子《如是我闻我见我想》,见《随笔》1991.4)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空空色色,现实与梦幻,精神与物质,组成了大千世界,眼花缭乱如“旋转的秋千”。(北燕《信以为真》,见《随笔》1991.1)

3.调整音节

调整音节,有时要借助于叠音。例如“稍加修改”用“稍”,“稍稍加以修改”就宜于用叠音“稍稍”,说成“稍加以修改”就不那么顺口。“急叫一声”、“急拉一把”用“急”,“急急地扛起行李往工地上走”(王愿坚《普通劳动者》)就适于用叠音,说成“急扛起„„”就不顺口。当然不用叠音形式,改成另外的双音节或多音节结构,从音节的配合上说,也是可以的,如“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起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峻青《黎明的河边》),也可以说成“很远的旷野上”、“较低的云层中间”。

名词的重叠结构不太多,诗歌、尤其在民歌中,用名词重叠结构,有时也起调整音顿的作用(当然还有别的作用)。如:

贺敬之《回延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阮章竞《漳河水》:纺衣做饭纺线线,天明忙到二更天。

“根根”、“线线”适应诗句七个音节,四(二二)三音顿的要求。4.适应语体 例如: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余光中《左手的掌纹·听听那冷雨》)

叠音适于口头语体和文艺语体,如上文。叠音词除了读起来比较有韵味外,在意义上也有加强的作用。不大用于时评语体,科学语体尤其少用,原因是叠音结构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描绘性。有些重叠式产生附加意义,如形容词重叠式有“很”或“适合”的意思,动词重叠有“一下”或“试试”的意思,等等。其实“好好地研究研究”绝不能代替“很好地研究 35 一下”。其他方面的差异且不说,至少它们适应的语体不同。像文艺作品中这样的对话:“你应该给自个儿整整风,把自己整顿整顿!”(王汶石《在河滩上》)在论说文里,在党和政府的决议报告中就很少这么说。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写的几篇关于整风运动的文章,用到“整风”、“整顿”的地方很多,都没有用叠音形式,如“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风作风的任务”。

当然,这不是说,论说文、科学论文里不能用叠音结构,只是说用得少。同时,不同类型的叠音结构,它们在语体上的区别也不是完全一样的。

5.加强节奏感

好一会,天空才渐渐泛出淡淡的蓝色。滚滚的漳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像一条游着的龙,摆动着它那长长的躯体。

这里,“渐渐”、“淡淡”、“滚滚”、“粼粼”、“长长”等词,音节重叠,音响回环,给人强烈的节奏感。

总之,在文章中恰当使用叠音词,会使语言轻灵舒缓、音调和谐、富有节奏感,从而使文章大放异彩。

(三)节奏和停顿 1.节奏的定义

讲究节奏是诗歌的基本要求。人们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

双声、叠韵是音色音素按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节奏则是音长、音强、音高等非音色音素按一定的规律反复呈现。

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或者说,作者的情绪、气势和神韵都需要借助节奏的处理体现出来。

为什么节奏适当的文章,读起来会感到美呢?这是因为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也是有节奏的,呼吸的起伏、脉搏的跳动、肌肉的张弛、神经的兴奋和抑制,都是节奏。这种节奏就是机体工作和休息的交替,是身心健康愉快的保证。如果文章所带来的刺激与机体的张弛相适应,就会获得美感、快感,如果文章没有节奏,或与人体的节奏不适应,比如过长时间的兴奋或抑制,就会使人体疲乏,心绪不快。

读者欣赏的节奏还因年龄、经历等而不同。一般说,青年人机体活动的节奏较快,欣赏的节奏也较快;老年人机体活动的节奏较慢,欣赏的节奏也较慢。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较快,城市人的欣赏节奏也较快;传统的农村生活节奏较慢,农民的欣赏节奏也较慢。

2.节奏的作用类型

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这是一定的公例。钟声是先扬后抑的,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海涛的声音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的岸头来,‘啪’的一声打成粉碎。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听钟声和海涛的心理,完全是两样。”“节奏的确是有这两种效果的,一种是鼓舞我们,一种是沉寂我们。听军歌、军号、军鼓时的感觉,是前一种。听儿歌、箫声、赞美歌时的感觉,是属于后的一种。抒情诗也自然生出两种派别。譬如惠迭曼(Whitmɑn)的诗是鼓舞调,太戈尔(Tɑɡore)的诗是沉静调。”(郭沫若《论节奏》,见《文 36 艺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3~234页)可见节奏与情感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3.节奏的构成要素

凡要构成节奏,总离不了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的关系,一个是力量的关系。时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句式的长短、语音的停顿;力量的关系往往表现为声音的轻重。

(1)一般说来,长的诗行宜于形成雄壮豪迈的气概,短的诗行宜于表达活泼轻快的情态。例如: 炮声响了,你立刻昂然站起来!一会儿,下隧洞,一会儿,登山涯,一会儿,进工事 一会儿,上炮台 一会儿,看长天 一会儿,望大海 你发出的炮火

像闪电般地把敌人的阵地劈开。

这是郭小川《大海浩歌》中的一小段,他善于用长的诗行抒发自己豪迈雄壮的情怀,这里插入了一组短的诗行,以跳跃的节奏,表现机智敏捷的动作,生动活泼,跃然纸上。

(2)声音的轻重在诗行中也能形成节奏,这除了有声调的因素之外,主要是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来造成诗歌旋律中强弱不同的节奏。如:

啊,外面是声音,声音,生命在招呼着生命。解放、自由、永久的平等,奴隶是奴隶们在搏争光明。4.节奏的单位

表示节奏的单位叫做“音步”或“音顿”。汉语中一般是两个或三个音节一顿,单音节或四音节以上的音顿比较少见。例如: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五言诗一般是二三音顿(可以再分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是四三音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音顿的划分着眼于声音上的间歇,因而往往与词语意义上划分有不一致的地方。由于节奏的要求,有时一个词语要剖分属到两个音顿里去。如“一衣带水”应读成“一衣——带水”而不能读成“一衣带——水”,“为他人作嫁衣裳”应读成“为他——人作——嫁衣——裳”,37 而不读成“为——他人——作——嫁衣裳”。

一般说来,诗歌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节奏,一首诗中每行的顿数最好大致相等,否则就会有零乱之感。

为了使诗的节奏和谐,在诗歌中必须运用某些虚词。如果诗中都是双音节词,读起来就会非常别扭,显得呆滞而紧促。不仅在诗歌中,就是在散文中也应当避免一连串的双音节奏。有些双音节的组合,只要加上一两个虚词,句子就活了,就不会再那么呆板,而有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了。如:

有些报导文章,比社论或新闻还重要,比副刊杂志上文章也更能吸引读者,不仅给人印象真实而生动,还将发生直接广泛教育效果„„同是知识经验和文章,在将三者综合表现上,得失就可见出极大差别。

上例的“还将发生直接广泛教育效果”加进两个虚词,说成“还将发生直接而广泛的教育效果”就会好听得多。同样,将“得失就可见出极大差别”,说成“或得或失,就可以见出极大的差别”,句子就不那么呆板紧凑了。

上面音顿主要说的是韵文诗歌的语音停顿,散文的语音停顿,有时在书面上可以用逗号或顿号表示。在哪里停顿,不在哪里停顿,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夜,静极了。(艾芜《夜归》)

以上有着重号的词后边是可以不停顿的,作者在这里停顿了,有强调的作用。

三、谐音和拟声

(一)谐音 1.定义

谐音是指字或词不同而声音相同或相近。巧妙地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或字)在上下文中相互照应、互相配合,可以引出另外的意思来,或使人感到诙谐有趣,或使人感到隽永深刻,因此,同音相谐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法。

2.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而构成的双关,如民歌和情歌: 高山打鼓远闻声,三姐唱歌久闻名。

二十七钱摞三堆,九文九文又九文。(《刘三姐》)“九文”关联“久闻”。

郎做天平姐做针,一头砝码一头银。情哥不必闲敲打,我也知道重和轻,只要针心对针心。(安徽歌谣《只要针心对针心》)“针心”关联“真心”。

3.谐音仿词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这种修辞手法叫仿词。仿词分义仿和音仿。音仿的如:

11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北国名城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这就是利用同音词“兵”和“冰”仿造词语。

词语,尤其是成语,在产品、商店名称上,在广告词中大量地被改头换面,或被偷梁换 38 柱。说这是语言的污染也罢,说这表现了店主的“聪明”也罢,不容置疑,这都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如鞋店起名叫“好旺脚(好望角)”;热水器广告中,将“随心所欲”写成“随心所浴”;止咳药的广告中,将“刻不容缓”写成“咳不容缓”;蚊香广告中将“默默无闻”写成“默默无蚊”;摩托车广告中,将“一展英姿”写成“一展鹰姿”等等。公车上也赫然写着“坐享齐(其)成”的广告。有的产品、商店名称还取名人姓名字的谐音。如饭店名为“客临顿(克林顿)”,火锅店称为“锅富城”,去旧换新的轮胎店就叫“拿破轮”,止泻药片就是“泻停封”了。

4.谐音与歇后语

歇后语很多,按修辞手法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不同类型,其中谐音性歇后语,一般在它的后一部分由一个(组)字引出读音相同的另一个(组)字,也就是由原来的那个意义引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种说法妙语双关,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味。俗话说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属于谐音类的歇后语。其实“打破砂锅”和“问到底”毫无关系。但是为什么把它用在一块了呢?原来这里利用了“问”和“璺”的谐音。“璺”音同“问”,指陶瓷、玻璃器皿上出现的裂纹。砂锅的特点是打破裂纹直到锅底,人们将“问”代替了“璺”(wèn),于是就有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歇后语了。这个歇后语,言在“打破砂锅”,意在“追问到底”,非常巧妙。又如:

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八仙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渡)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火车碰头——出鬼(轨)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唐僧的书——一本正(真)经 5.谐音委婉

中国人重含蓄、贵委婉,而这种审美态度,有时借助谐音表现出来。

有一则成语“逐鹿中原”,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蒯通之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意思是群雄并起,谋取中原,而相互争战,然而,为何不用其他动物,而偏偏用“鹿”? 原来是“鹿”与“禄”同音,所以,言“鹿”即言“禄”,此“禄”则指“天禄”,帝位之意。这种谐音双关,不直接明白说出原意,而利用同音的字,同时去兼表另一个字的意义,用了一个文学上的技巧,也就是利用想象的情境,将原意更加生动化、活泼化而已。而以“逐禄”替代“逐鹿”二字,并赋予某一种假设的情况,一字双关,远较直说的“争夺中原的帝位”生动而优美些。

6.谐音与民俗

民俗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风尚、娱乐等民间习惯的总和,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由于中国人过去经常生活于不安定时期,对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尤为向往,加上迷信语言的功能,因此出现了很多以谐音为手段的民俗习尚。如有人给父亲买了一只小磁杯作为生日礼物送父亲饮酒(希望父亲每次只饮一杯),这父亲喜欢磁杯竟胜过喜欢玉杯,写出“只为爱女更磁杯”的诗句。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磁杯”与“慈悲”语音双关(琦君 39 《烟愁·酒杯》)。一只磁杯就能如此加深感情,可见对这种谐音文化现象,既要认识了解,也要因势利用。

民俗中的谐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吉利话

人们相信,一句真心的祝愿会给人带来幸福,一句无心的言语可能成为某种不祥的预兆。因此,在节庆场合、重大活动中,都特别注意言谈,甚至于借一些不相干的词语,以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祝福和祈祷,形成了一种口彩。

我国不少地方,除夕之夜、春节期间,孩童不慎砸坏了碗、碟,大人们非但不责怪,反倒要笑称“碎(岁)碎(岁)平安”。这是因为“碎”与“岁”谐音。

(2)求福活动

国泰民安、幸福健康,是人们永久的期盼。人们想尽办法希望达到这一目的,而谐音在其中同样成为一种手段。如:

在黑龙江、吉林一带,大年夜为了祈福而接神,接神主要是接财神。接神时,屋门洞开,庭院设供桌,桌上陈香烛,庭院放鞭炮,主人跪拜。室内人要问:“迎来财神了?”男主人立刻高兴回答:“迎来了,迎来财神了!”这时要有一人从屋外抱进一捆柴,女主人要问:“抱进柴(财)了?”抱柴人马上高兴回答:“抱进柴(财)了!”徽商人家的茶几上,大多摆设石榴果盘或瓷器石榴工艺品,寓意好客的徽商对于客人“实实在在的挽留”之情。这是因为“石榴”与“实留”谐音。

山东曲阜,像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待客宴饮时,也有“无鸡不成席”的习俗。鸡必须用红色公鸡,并列为第一道菜,取“万事鸡(吉)当头”之意,在传承过程中,各地又不断变异,有最后一道菜增加雪梨的,以应和第一道菜,以谐音象征吉利;也有用鱼的,则成为“吉(鸡)庆有余(鱼)”。

(3)禁忌

同口彩相辅相成的是,某些言行成为一种禁忌,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是不容许出现的。如湖北不少地方,宴饮必先酒后饭,不可先饭后酒,尊长开始吃饭,其他人才能吃饭,否则便为“犯上”。原因说来也简单,“饭上”与“犯上”谐音。

乐,南方谐音落。在春节期间,香港人不说“新年快乐”,因“快乐”容易念成“快落”,嫌不吉利。相反,广州人如果在宴席上不慎跌落筷子,则马上说一句:“快乐(筷落)!” 伯母,香港谐音百无。因此对中老年妇女当然也就不能称“伯母”了。

7.幽默与笑话

谐音可造成误会,也可用来构筑幽默与笑话。例如: 品学兼忧

某天放学后,阿文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妈妈说:“妈妈,今天老师发成绩单下来耶!而且老师给我的评语是品学兼忧哦!”阿文的妈妈一听,心想神明保佑,阿文终于开窍,她也对得起祖先了!接着又听到阿文说:“咦!可是为什么这个品学兼优的优没有人字旁啊?” 招弟

有一天,朋友告诉我她帮小孩取了一个英文名字,我顺口问她叫什么?

她说:“Judy„„”我问道:“有特别意义吗?”她说:“有,希望下一胎生男孩„„”

(二)拟声

拟声是摹拟或摹写自然音响,以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人、动物或其他物体常常要发出某种声响,对这些声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一种是概括地叙述,间接描述;一种是具体地反映,直接摹拟,就是拟声。用什么表现方法,得根据需要,灵活掌握,不能说只有哪种方法好,另一种不好。一般地说,在口语里,文艺作品中,拟声的方法用得多一些。这是因为拟声的修辞作用与这样的语体相适应。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菏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芦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孙犁《荷花淀》)拟声词“扑楞楞”,拟状野鸭起飞的声音。野鸭遭到突然的惊扰,受惊突飞而起。“扑楞楞”,非常生动而逼真地描状野鸭群起而突飞的情态,给人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般的感受,颇富有“形声”结合的立体感。

摹声不仅表现在描摹自然风物上,而且表现在描摹其他人物的音容笑貌上,使人感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哈哈笑、呜呜哭。有的拟声是直接摹拟自然的声响,如“啪”、“嘿嘿嘿”、“嘻嘻嘻”、“哇哇”、“喳喳”等。有的只能看作形容或描绘,如“淙淙”。当然总的来说,所谓拟声,也都只是摹拟而已,不一定完全相像。

拟声词的语体色彩特别强。因为它们适用范围相当小。一般说来,它只适用于文艺语体,特别是其中的说唱文学;而科学语体,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论著,就根本不适用;政治语体,比如“社论”、“宣言”也不适用;公文语体,比如“通告”、“通知”、“公告”、“公报”,也根本不能适用。

第三章 文 字

第一节 汉字概说

一、文字的性质

1.性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有声语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今天说的话,明天就听不见,在甲地说的话,在乙地也听不见(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这种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交际范围逐渐扩大,人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诉面前的人,而且需要告诉给远方的人和子孙后代。显然有声语言是满足不了这种需要的,于是人们创制了文字。有了文字,语言就可以留下痕迹。2.要素

文字作为视觉对象都有一定的固定的形状(表现为一定的点和线的组合),这种形状必须代表语言中一定的声音和意义。因此,任何一种文字都有形、音、义三个要素。没有“形”就不能成其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不记“音”就不能代表有声语言,而这种“音”必须代表一定

的意义。

二、汉字的性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它正确地说明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某种具体文字的性质,比如汉字的性质,指的是该种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本质特点,是文字类型学要研究的问题,正确认识一种文字的性质,是正确解决有关这种文字种种问题的基础。

一种文字的性质就是由这种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跟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是不同层次上的东西。例如汉字“花”是汉语里花草之“花”这个词的符号,“艹”和“化”是这个字所使用的符号。

有些汉字从结构上看不能分析,一般称为独体字。对于独体字来说,也存在语言的符号跟文字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不同的层次。例如古汉语里的“⊙”,作为“日”这个词的符号来看,是一个有音有义的字;作为“日”字所使用的符号来看,则仅仅是像太阳之形的一个象形符号。为了使叙述明确,下面把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

语言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的文字,也必然有音有义。就这一点说,各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之间并没有区别。只有根据其字符的特点,才能区分各种文字体系。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

(1)汉字字符有大量意符。意符内部还可以分类,木、石、示、衣、水、囗(方)、〇(圆)等为形符。“歪”这个字中的“不、正”为义符。

(2)音符。语气词“其”借“簸箕”之“箕”表示,“花钱”之“花”借“花草”之“花”表示。形声字的声旁也是音符,如“珥”(玉石制的耳饰)、“花”之“耳、化”。

汉字的音符跟拼音文字的音符有区别。拼音文字的音符是专职的,汉字的音符则是借本来既有音又有义的现成文字充当的。有很多汉字在充当合体字的偏旁的时候,既可以用作音符,也可以用作意符,而且还能兼起音符和意符的作用。例如“耳”字在“饵”、“铒”等字里是音符,在“聪”、“聋”等字里是意符,在“珥”字里是音符兼意符。一般拼音文字所使用的字母,数量都相当少。汉字音符的情形就不同了。从原则上说,汉字里每一个字都有可能借为音符,实际上用作音符的字,数量也很大(古今用作声符的字超过一千)。同样的字音往往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如果要强调汉字和拼音文字的音符的区别,可以把汉字的音符称为“借音符”。

(3)记号。在文字形成的初始阶段,有少量长期沿用的记号吸收到文字里来,古文字里“十”、“八”等数字大概来自这种记号。除此以外,用记号造字的情况就很难找到了。但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由于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却有很多意符和音符失去了表意和表音的作用,变成了记号。

表:小篆本是从衣、毛,指罩在皮衣外面的衣服的名称;

春:小篆从艹(艹,春时生也)、从日,屯声,隶变的“春”是半记号; 我:甲骨文像一种锯或刃形像锯的武器,楷书字也变成了记号字。

再如:凤、权、劝、仅、对„„等字中的“又”,既不表音,又不表义、是纯粹的记号。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里,原来的意符和音符有很多已经变成了记号。相应地,很多表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也就变成了记号字或半记号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上可以说是西周以前),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严格地说应该称为借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的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主要是义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

第二节 现代汉字的形体

一、字的形体

字的形体,指的是文字特定的书写(包括印刷)形状。形体和字体不是同一概念。字体,有时还指书写派别、书写风格不同的字,如欧体、颜体、柳体等,而就形体说,它们都是楷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字的某种形体占据主要地位。甲骨文是殷商的通行形体,金文是周代通行的形体,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形体,小篆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以政令形式推行的标准形体,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形体。

不同的形体,在笔画的姿态上不一样,如或方角或圆转、或为纯粹的线条或为点横竖撇;在外形的轮廓上也不一致,如或参差或整齐、或长方或扁方;构体情况也不统一,如部位是否固定不一;其他诸如笔画的繁简、异体字的多少等等,也有差别。

二、现代汉字的形体

现代汉字是《简化字总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公布以后的,记录现代汉语的用字。现代汉字的形体,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它们都是在楷书基础上从笔形上作了一些变体,各有各的变体。手写体通常用行书,也可用楷书、草书、隶书、篆书等,现代商业设计逐渐采用各种pop手绘字体。1.印刷体

现代汉字的印刷体仍以楷书为范式,采用楷书和楷书的印刷变体。其特点是笔画清晰,端正匀称,便于辨认,大都不容易手写。

印刷体可分为铅字印刷体和照排字体两大类。铅字印刷体又可基本分为老宋体、仿宋体、正楷、黑体四种。

宋体,又称古宋体、老宋体、灯笼体,其特点是正方形,横笔细、竖笔粗,有装饰性点线,不便于书写。这种字体起源于明代中叶,实际上并非起于宋代,叫它宋体是一种误会。后来知道了,为了区别仿宋体,就称它为老宋体。这种字体是最常用的印刷铅字体,是印刷体的代表形式。

仿宋体,又叫真宋体,是比较接近宋代印刷和一种形体,称为仿宋,名副其实,确为仿宋版所用的形体。仿宋体分正仿、长仿,正方形的叫正仿,长方形的长仿。它的主要特点是笔画不分粗细,横竖全使用较细的匀称笔画,讲究顿笔,字形秀丽。一般用于表格的题头,或用于排印诗词和正文中的夹注等。

正楷体,也称大宋体,是用于印刷上的楷书字体,同手写楷体一样,笔画比仿宋丰满,多数用来印刷通俗读物、小学课体和儿童读物等。

黑体,也称方体、方头体、黑头体、粗体。黑体的主要特点是笔画从下笔到收笔一样粗,撇、捺等笔画不带尖。字迹浓黑醒目。通常用来表示着重语句,以引起注意和重视,也常用于标

题。很少全篇用它来印刷的。

印刷体根据字体的大小编号,叫做字号。常用的字号从大到小有初号、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小四号(新四号)、五号、小五号(新五号)、六号、七号等十种。铅字印刷体一般用于活字印刷术,例如书籍、报刊、杂志、名片、信封等的印刷。照排字体即照相字排,它是利用字盘和各种摄影主镜头、变形镜头左右前后移动,使同一种字体有各种大小、长宽、斜度变化,并将所需的文字一个一个摄取冲洗于相纸或底片上,然后用它编排制作“黑稿”。它的字体种类多,一个字盘可以排出7级到100级大小不同的字来,字体优美而富于变化。2.手写体

手写体的标准形式是行书。

1965年1月30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收常用印刷宋体字6196个,明确规定了每个字的字形标准,统一印刷字形,使印刷体与手写体楷体也基本上一致。

印刷宋体与楷体的笔形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有少数字的笔画形状有差异。如走之儿的第二笔,宋体是横折,而楷体是横折折撇。草字头,宋体是横、竖、竖,而楷体是横、竖、撇。宋体月、目、自、且、日、曰、白、甘等字中间的横画与左右两边的笔画相接,而楷体只与左边的笔画相接,与右边的笔画相离。宋体“田”字中间一横与左右两边的笔画相接,而楷体则与两边的笔画相离。“雨”字作头时,宋体中的四点是四短横,而楷体中仍是四个点。宋体“小”字及“木”底带钩的字,左边是一短撇,右边是一长点,楷体左右两边都写成点。如小,少少,尘尘,尔尔,尕尕、尖尖,东东,拣拣、杂杂、寨寨、亲亲,茶茶等。宋体琵、琶、琴、瑟等字中左上角的王,其末笔是横,楷体作提;舟作左旁时,宋体末笔是横,楷体却改成提。

第三节 现代汉字的结构

一、结构单位

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部件、笔画三个层次。汉字的最小构件是笔画,笔画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部件,部件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合体字。汉字是最高层次,部件是中间层次,笔画是最低层次。

层次越高,表示一个字所用的符号越少,符号的总数越多。如最高的汉字层,表示一个字只需一个符号,如果有5万汉字,就得用5万个符号。层次越低,表示一个字所用的符号越多,符号的总数越少。如最低的笔画层,表示一个字最多要用几十个笔画符号(《辞海》中笔画最多的字是“齉”,36画),而笔画的总数减少到横竖撇点折等有限的几种。部件处于中间层,它是组成现代汉字的能够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部件比笔画完整,又比汉字本身简单、灵活,所需的符号数目适中。在汉字形体结构的三个层次中,部件是枢纽性的一环,是汉字形体结构的核心。

(一)笔画 1.笔画和笔形

笔画是汉字最小的构形单位。

笔画就是构成汉字的各种点和线。按楷书的要求写,从下笔到抬笔就是一个笔画。笔尖的走向和行程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笔画。

笔画的形状即笔形,笔形分基本笔形和复杂笔形。横—竖丨撇丿点丶折乛

1965年1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了以上五种笔形为基本笔形。1964年,汉字查字法整理工作组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比较研究,建议以横、竖、撇、点、折的顺序为规范,通称“札”字法。

基本笔形处在字的不同位置或不同部件中,为满足汉字的构形需要,会在方向、直弯的角度、长短等方面发生不同的变形,不是指个人在书写时的自由变形,而是指依楷书要求书写的强制性变形。变形笔形有10余种。

各种笔形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平撇只出现在部件的正上方,如千、禾、兵等;斜撇只出现在部件的左上方,如修、余、钉、包,竖撇只出现在部件的左侧,如月、厂、川。可以看出,五种基本笔形依起笔频率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是:

一、丿、丶、丨、乛。基本笔形可以派生各种复杂笔形。复杂笔形都不仅是由一个点或一条线构成的,要么是两条线或多条线,要么是一个点和一条线,如“又”的第一笔横撇是由两条线构成的复杂笔形,“专”的第三笔竖折撇是由三条线构成的复杂笔形。再如“女”中的第一笔撇点是由一条线和一个点构成的复杂笔形。汉字的复杂笔形主要有十几种。2.笔顺

笔画在书写时,有先后顺序,即笔顺。书写汉字讲究笔顺。笔顺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字形的好坏和书写速度,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还有从外到内,特殊的还有先中间后两边(如水)。还有些上述规则以外的情况:如右上或里边的点一般后写(如夜、戈),横在字中间地位突出要后写(如要、册),竖在中间穿底的后写,不穿底的先写(如出、串),走之底、建字底要后写(如这、建)。多数字的写法是以上规则的综合运用。有少数字结构特殊,笔顺不易弄清。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编了《现代汉语通用笔顺规范》,1997年8月由语文出版社发行。该规范给出了1988年3月由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7000个通用汉字的笔顺。

1999年10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GF3002—1999》,1999年10月1日发布,2000年1月1日实施。本规范由国家语委制定。给出了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制定原则及该字符集所收20902个汉字的序号式笔顺。

规定笔顺的主要原则有三点:一是便于书写。现代汉字是横行排列的,采取先左后右,先撇后捺的笔顺,写完一个字后便于写下一个字。汉字基本笔画中横、捺、提总方向是自左至右。竖、撇的方向是自上而下,所以,采用“先左后右、从上到下”的笔顺,也可以照应笔画走向,使书写便利一点。二是便于组织结构。比如“国”字,假如先写“玉”,后写“囗”,往往会把字写大,与其他字的大小不一致,或是把方框写到“玉”的笔画上。再如“水”假如自左到右写,往往不易写得匀称,采取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就容易把结构组织得好些。三是不破坏汉字的笔画系统。有些字,怎么写也不方便。比如“凸”规定的笔顺是竖、横、竖、45 横折折折、横,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没有其他笔画。3.笔画的组合

有三种类型:相离、相接、相交。相离:二 三 六 八 川 刁

相接:(1)匕上工正刀(相接的笔画,一个在端点,一个不在端点)(2)厂了口弓己(相接的笔画,两个都在端点)相交:十丈丰七九卅车

综合运用以上三种类型的笔画组合也很常见。例如“弋”,其中的横与斜钩是相交关系,这个组合同向右上的点是相离关系,“饣”中的撇同横钩是相交关系,这个组合同下边的竖挑是相离关系。

相同的笔画组合由于组合关系不同,构成的汉字也不同。如:八人入|力刀|田由甲申|工上干士

(二)部件 1.部件及其层次

部件也叫字根、字元或字素,是汉字的基本构字单位。部件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它大于或等于笔画,小于或等于整字。

部件是笔画的组合,大于笔画。如“口”有3笔,“日”有4笔,“聿”有6笔。但是有的笔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单独成为部件,这时笔画和部件所指相同。最明显的是“一”和“乙”是部件,也是笔画。除了“一”和“乙”之外,处于分离状态的横、竖、撇、点、折,也单独构成部件。如“旦、旧、氕、礼”。可见笔画等于部件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时候笔画都可以成为部件。

部件是基本构字单位。由一个部件构成的字是独体字,如人、口、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字是合体字。对独体字来说,部件等于整字,对合体字来说,部件小于整字。部件有大有小,它本身可以分级。对多层次的部件组合,由大到小逐层分解,直到单独的部件,不能再分为止。这样得出的部件依组合层次分别叫做一级部件、二级部件、三级部件等等。不论处在哪个层次上,只要是不能再分下去的部件,叫做末级部件。如“戆、麟”各有四个层次,七个末级部件。一般说部件,都指末级部件。2.部件的名称和部位的名称

为了便于称说,每个部件都应该有名称。成字部件就用该字的读音,如“土、白、长、中”等。在321个成字部件中,有43个有习惯名称。例如: 宀:宝盖儿冖:秃宝盖忄:竖心儿亻:单立人艹:草字头 辶:走之儿灬:四点底刂:立刀儿

其中有的不只一个名称,需要规范。没有名称的,就应有一通俗的、易被人家接受的名称。根据部件在整字中所处的位置,合体字可以有8个部件,名称是:上“头”下“底”,左“旁”右“边”,内“心”外“框”,中“腰”四“角”。

头上下结构的上部,两面包围结构的左上部和右上部。如:八字头(公分、学字头(觉)、厂字头(厌历)、气字头(氕氧)

底上下结构的下部。如心字底(志忠)、皿字底(盖监)、儿字底(兄先)

旁左右结构的左边,两面包围结构的左下部。如单立旁(他休)、绞丝旁(红绵)、火字旁(灯烛)、走之儿旁(进这)、建之儿旁(延建)

边左右结构的右边。如立刀儿边(利刘)、工字边(红扛)、方字边(防纺)防全包围、三面包围结构的内部。如玉字心(国)、口字心(问句)、又字心(凤)框全包围、三面包围结构的外部。如国字框(因国)、门字框(问闷)腰左中右、上中下结构的中间部分,如秃宝盖腰(壶受)、又字腰(树)角上下结构的四角。如口字角(器嚣)、月字角(赢)

有了部件的名称和部位的名称,就能比较容易地说明字的结构。如“赢”字是亡字头,口字腰,左下是月字角,右下是凡字角,下部的中间是贝字腰。3.部件的变形

部件(末级部件和非末级部件)的变形指同一个部件由于出现在字的不同部位而引起的形体变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改变部分笔画的形状。

(1)横改提:工、豆、鱼、马、牛、且等开笔是横的部件作左旁时,末笔的横改为提。如城、豇、驷、特、助。

(2)竖改撇:“半、羊、辛”作左旁时末笔的竖改为撇。如判、翔、辣。

(3)撇改竖:“月”在别人部件下边时起笔的撇改为竖,如有、青、肯,例外:萌、霸、赢。(4)捺改点:人、又、仓、禾等右边有捺笔的,作左旁或处在包围、半包围结构之中时,捺改为点。如从、劝、这、创、秋。

(5)避重捺:当一个字的临近笔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捺笔时,为了摆稳全字重心,使字形富于变化,只保留一个捺,其余的改为点。如奏、秦、暴、这、述、餐等。(6)横折钩改横折竖:羽、甫处于别的部件上边时,去掉钩,如褶、翼、博、敷等。(7)横折弯钩改横折弯:“几”处在别的部件上边时,去掉钩,如朵、没、铅、般等。(8)横折弯钩改横折提:“几、九”处在别的部件左边时,第二画的横折弯钩改为横折提。如鸠、微等。

(9)竖钩改竖:“小、可”用在别的部件上边时,竖改为竖。如少、劣、抄、雀、哥等等。(10)竖钩改撇:“手”用在左旁或中腰时,竖钩改撇,如拜、掰、湃。

(11)竖弯钩改竖提:“

七、厄、己、毛、克”等末笔为竖弯钩的部件作左旁时,竖弯钩改为竖提,如切、顾、改、橇、兢等。

部件的第二种变形,是拉长或压扁,以便使整字的各部分协调匀称。如“犬、贝”在左左中右结构中要拉长,如状、狱、购、财等,在上下、上中下结构中压扁,如哭、器、货。

第四节 现代汉字的构字法

构字法研究的是一个字按照什么原则组成的,也就是研究构字的理据。

汉字组成的研究有两个角度,溯源的研究和现状的研究。溯源的研究着眼于古字形,传统将汉字构字法分为四类(即所谓“六书”,一般认为“四体二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用”指转注、假借)。现状的研究则着眼于新字形,将构字法分为七类。两者在很多情

况下是一致的,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字不一致。例如:“从、休、库、吠”,溯源的研究和现状的研究都是会意字;“裘、洲、枫、纨”,都是形声字。这是一致的例子。不一致的例子,如“日、月、山、水”,溯源的研究是象形字,而现状的研究是记号字;“江、河、柳、攀”,溯源的研究是形声字,现状的研究是半意符半记号字。

一、独体表意字

由单独一个意符构成,从形体上能知道它的意义,这类字在现代汉字中很少。如: 凹:低于周围。凸:高于周围。丫:像分杈形。一、二、三:是由原始记数符号流传下来的。按照传统的六书理论,这几个字都属于指事字。

二、会意字

会意字是合体字,一般由两个意符组成。如: 戒:表示双手持戈有所戒备。杳:日落在木下,表示幽暗。磊:表示石头众多。森:表示树木。掰:用两手分开。劣:从少从力,表示力弱。粜:从出从米,指买卖。灭:用一压住火。

楞:从四方木。由三个意符构成。

三、形声字

合体字中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音符是表音成分。要区分两种形声字。一种是传统的形声字,指的是古代字书中的形声字,或者说是具有形声结构的字,如:江、河,也叫广义的形声字。另一种是现代汉字的形声字,指的是意符表意,音符表音的形声字,如湖、榆,也叫狭义的形声字。

现代汉字中形声结构的字约占90%(据周有光统计,现代汉字中音符的有效表音率为39%)。按照狭义计算当然没有那么多。

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音符和整字读音相同的如: 懊:从心奥声,指烦恼、悔恨。洲:从水州声,指大陆。

株:从木朱声,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树干。肤:从肉夫声,指皮肤。态:从心太声,指状态。桩:从木庄声,指木桩。

有的形声字,字义古今不同。但是因为意符表意具有模糊性,有的意符还可兼通古今。如: 油:从水由声,依《说文》指水名,现指油脂,油脂古称膏。

有的形声字的音符兼表意,如:

娶:从女取声,指嫁娶,“取”兼表取得。驷:从马四声,指一车套的四匹马。“四”兼表意。懈:从心解声,指懈怠。“解”兼表解散。

四、半意符半记号字

这类字中有不少本来就是古代的形声字,由于音符不能准确表音,而字义古今没有很大的变化,就变成了半意符半记号字。如: 布:从巾父声,音符已经变得不能识别。急:从心及声,经隶变,音符已经破坏。霜:从雨相声,表天象的字多从雨。

醉:从酉卒声,醉是饮酒的结果,从酉的字与酒有关。有的是由于汉字简化,使得音符不再表音。如: 灯:繁体作燈,从火登声。炉:繁体作爐,从火盧声。

有的是古代的形声字,省去音符的一部分,因而不再准确表音。如: 雪:《说文》从雨彗声。后彗省为彐,不再表音。

有的是古代的象形字变化而成,一半是意符,一半是记号。如: 栗:甲骨文栗,上部像栗树上的栗子,后讹变为西。

泉:甲骨文泉,像流出泉水的泉穴,楷书变为从白从水,白是记号。桑:甲骨文桑,上部像繁茂的枝叶。

五、半音符半记号字

这一类主要来自古代的形声字,由于意符不再表意而形成。如: 球:从玉求声,本指一种美玉。后假借为“毬”,意符“玉”成为记号。诛:从言朱声,本指用言语谴责,故从言。后变为诛杀。意符“言”成为记号。

六、独体记号字

主要来自古代的象形字。由于字体的演变,古代的许多象形字已经不再象形。如:日、月、山、水、手、木、心、舟等等。

说这些字变成了记号,是从形体上已经看不出所像为何物。太阳是圆的,怎么成了一个长方框?当然,经过指点,有的字很容易联想它所像的东西。不过这就变成了溯源的分析。这些字是独体记号字,可是当它们用作偏旁进入合体字,就具有了意义,如“日”在“晴、明、旦、昏、晒、晖、晨、暗”中作为意符表示这些字和日光、明暗有关。这并不矛盾。说“日”是记号,是说从它现在的形体看不出它像太阳,但是它作为一个字,有音有义,用作偏旁时保留了它的音义。

有些独体记号字属于古代的假借字。这样的字经溯源也不能说明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如: 我:本像一种锯或刃形似锯的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而:本像颊毛,假借为连词。

有些独体记号字来自古代的指事字。如“本、末、刃、寸”等。有些合体字经简化后成为独体字。如:

乐:繁体作樂。龙:繁体作龍。门:繁体作門。书:繁体作書。

也有的独体字是来自形声字,如“年”,本从禾千声。

七、合体记号字

古代有些象形字,经过变化不再象形,成为合体记号字。如:角、龟、鹿、马、它、燕、鱼等本像它们所表示事物的形状。

有的来自古代的形声字,当这些字的意符和音符都失去了作用,就成为合体记号字。如: 骗:从马扁声,本指跃上马。后世主要表示欺骗。

特:从牛寺声,本指公牛。后世主要表示特殊,不同于一般。有的来自古代的会意字。如:

射:甲骨文“射”像用手拉弓射发。后讹变为从身从寸。委:《说文》:“委,委随也。从女从禾。”段注:“随其所如曰委。” 至:甲骨文像箭射至地。形体变化已经看不出原意。

第五节 汉字的信息处理

一、中文信息处理

信息就是消息、情报,我们的生活任何时候都离不了信息。人类传播信息的第一媒体是有声语言,第二媒体是文字。信息传播的第三媒体是电磁波。通过电磁波,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遍世界,人类社会进入了传声技术的新时期。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它能对通过感官获得的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从中得到各种知识和智慧。直入20世纪,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信息量大增。人们常感到脑子不够用了,处理不了这么多的信息,于是要靠电脑来帮助。电脑是人脑的延伸,可以节省人的脑力,完成许多人脑不能完成的工作。

语言信息处理指“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音、形、义等信息进行处理。即对字、词、句、篇章的输入、输出、识别、理解、生成等的操作与加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汉语信息处理·词汇:基本术语》)。处理语言信息,主要通过文字。

二、汉字的输入

汉字输入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非键盘输入

1.OCR。就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采用的工具是扫描仪。

2.手写输入。专用笔在专门的手写板上书写。常用的汉王和慧笔软件中都带有这种手写板和笔。

3.语音识别技术。处理者通过说话将需处理的内容输入电脑,现在尚未普及。

(二)键盘输入法

1.流水码。每个汉字编一个唯一的编码,一个编码对应一个汉字,如区位码、电报码等,适用于某些专业人员,如电报员、通讯员等。

2.现代汉语拼音教案 篇二

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进行有机的融合, 体现在日常的语言运用中, 更体现在文章的撰写表达中。文章是人们运用语言能力的直接体现,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但能够表达意欲表达的内容, 还能够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享受, 在许多行业领域、政府部门对外的文章发表来看, 当前越来越讲究文法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学性, 笔者在近期阅读的许多文章中就有此种感受。

以下笔者结合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一篇分析报告《江苏消费物价问题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结合的应用进行分析论述。

首先, 这篇文章还具有结构清晰、数据丰富的特征, 使得展现的内容重点突出, 同时也通过对比分析系统总结了物价上涨的不同, 分析了影响物价上涨的推动力, 是一篇优秀的报告

其次, 在这篇文章中体现着历史性, 数据来源将文章起点定位在了1978年, 自此将改革开放至报告时的二十八年时间统计在一个时间段内, 并将这一时期内物价重要的五次大变化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刚开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把准物价脉搏抓住调控重点》, 具有浓厚的官方性质, 也没有文采可言, 最后在国家统计局的转载刊登中对题目进行了更改, 更改后的题目具有了新的魅力, 使得整个文章的文学性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古代汉语, 并且适用的也是十分恰当和巧妙, 使得文章显得十分的简洁流畅, 同时也体现出来作者能够自由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游走的强大语言功力, 文章的精彩之处也在于此。读者在阅读该文章时, 也能够体会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变换穿梭的奇妙, 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对于陶冶情操和形成文化素养也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例句分析:

例句1, “时至今日, 不仅未见回落之象, 还有越走越强之势, 何时平伏尚未可知。”文章在最初引用古文词句来指明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五年上涨的市场行情, 在所运用的词汇中“未见回落之象”、“何时平伏尚未可知”都是典型的文言词汇, 利用古代汉语形容现代市场物价, 使得文章的韵味十足。

例句2, “挣脱羁绊后的价格欢呼雀跃, 搅得市场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翻腾了十多年方止。”这句话是想要表达改革开放给市场带来了生机, 而该句末尾处用“方止”一词, 使全句简练的止于此, 没有多余的累赘, 文章显得利落。

例句3, “今日之涨与昔日之涨有三点不同”这是第二部分的大标题, 同时这一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也是这篇文章的典型句式。在第二部分的大标题下有三个小标题, 分别是“通胀期间因供不应求而涨价, 常态上涨乃价值提升之必然”、“通胀期间一切皆涨, 而这一轮却有涨有跌”、“通胀期间居民闻涨色变, 现在则心态平稳”, 在这三个小标题中中分别有“乃”、“皆”、“则”, 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平常, 在古代汉语中也是常用的连词或者介词, 但是在这篇文章中, 这三个字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三个小标题也是通过这三个字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同时也尽显了趣味和风格。

例句4, 在文章的第三小段频繁出现了下列句子:“怨怼之言不绝于耳”、“奇闻异事频现报端”、“涨涨跌跌司空见惯”、“恐惧之感已荡然无存”、“砍价声中挑挑拣拣”, 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古代汉语的句式, 通过这样集中体现对仗和古代文言之美的句子应用, 展现的不但是文章的整齐、韵味之美, 更勾画出了一种古今交融的情景。

例句5, “提价的正面作用甚微, 反面影响日著”, 这是在第四大部分中谈到近20年中水电燃料的价格上涨效应时, 所作出的表达, 该句中所使用的“甚微”与“日著”不但能够让人感受到对比, 更不得不佩服作者使用词语之准确。

二.以古代汉语促进现代汉语人文性

古代汉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对于人们的人文修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想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促进现代汉语人文性的发展, 就必须加强古代汉语的研究和学习。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在文章写作和交流表达中, 恰当的使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不但能够体现博古通今的学识, 更能让人享受语言的魅力。

3.现代汉语拼音教案 篇三

关键词:现代汉语 预设触发语 对外汉语教学

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或前提、先设、前设)这个词不是语言学家们主观臆造的一个概念,预设现象实际上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包括语言世界和非语言世界,语言学家们正是在众多现象中归纳总结规律提出预设的概念的。我们知道预设的产生不是某些确指描写语所特有的,它“是许多的词语、短语结构和句式所共有的现象”。这些能够潜在地产生预设的语言成分被许多语言学家称为“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triggers),也叫作“预设触发项”“预设引发语”“预设引发项”“前提诱发语”等,余尔称为“潜在预设指示词(indicators of potential presupposition)”。(王跃平,2011:101)笔者搜集检索材料发现,国内外对预设以及预设触发语的研究十分广泛且程度不断加深,对预设触发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也有不少介绍,但还有进一步补充讨论的空间,所以本文拟对预设触发语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分析,并论证其成果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一、预设和预设触发语的类型

(一)预设的分类

预设的概念最早在弗雷格提出的名称指称(所指)理论中产生的。弗雷格的《论涵义和所指》认为,无论我们断言的是什么,当我们作出这个断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默认了这个断言中的简单的或者复合的专名具有指称。他还认为,我们表达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句子实际上预设了这个句子的名称有所指,即预设了这个名称所指对象的存在。(王跃平,2011:2)罗素在《论所指》中运用“独立证明法”批驳了弗雷格的论断。他认为,即使是一个以没有所指的有定摹状词用作主词的句子仍然具有真假值。(王跃平,2011:2-3)斯特劳森在1950年发表了《论指称》一文,以及后续的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版问世,使预设问题得到了学界的重视。他提到了具体语境下使用的问题,认为当我们做出一个论断,而这个论断是以摹状词为主词的话,那么这个摹状词是有所指的,我们不会做出一个以没有所指的摹状词为主词的论断。他还区分了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预设”与“蕴含”。(王跃平,2011:4-5)接着塞勒斯对预设作了新的解释,孕育了“语用预设”的概念,首开从说话人、语言使用的角度研究预设的先河,认为话语的预设如果不被满足的话,该话语并不是不具备真假值,而只是表达得不恰当,不适宜交际。(王跃平,2011:6)

关于预设的分类,除了比较宽泛的语义预设、语用预设之分以外,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奥尔伍德的存在预设、事实预设、种类预设的分类,盖茨达的潜在预设(可能预设)、实际预设(现实预设)的二分,余尔则把语义预设分为潜在预设和实际预设,接着把实际预设分为存在预设、事实预设、词汇预设、结构预设、非现实预设和反实情预设等等。(王跃平,2011:67-69)国内关于预设的分类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徐盛桓(1993)主要“从语义—逻辑角度来研究预设,认为预设是在句义中体现出或暗含着的某些客观事态、情况,作为句子所表述的整个事态、情况的事实基础。并把预设分为绝对预设和相对预设,他们分别对应为存在性预设和事态性预设。”范晓的《语法理论纲要》将预设分为存在性预设、事实性预设、对立变化性预设和重复性预设。(褚静,2007)

(二)预设触发语的类型

卡图南列出的英语预设触发语达31项之多,列文森在《语用学》一文中选取了定指描写语、叙实动词、隐涵动词、状态变化动词、表示重复的词、评判动词、时间从句、分裂句、带重音成分的隐性分裂句、对比和比较结构、非限定性关系从句、反事实条件句和疑问句等13项。而在我国,著名学者范晓先生和蓝纯教授是比较早论及预设触发语的,其中蓝纯教授(1999)的《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是国内最早研究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的文章,文章从日常生活会话中归纳了特指描写、事实动词、状态变化、重述词、时间状语从句、强调句型、对比结构、与事实相悖的条件从句和问句9种比较活跃的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并对它们一一进行了举例分析。范晓的《语法理论纲要》从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的角度研究预设触发语,开启了研究预设触发语的新层面(麻晓雯,2011)。邢福义(1991)的《现代汉语》在第五章“现代汉语语用”的“话语理解”一节介绍了常用的6种前提触发语,即:(1)表示重复的副词,如“又、再”等;(2)表示状态的变化的动词,如“停止、改正、解决、纠正”等;(3)一些心理活动动词,如“忘记、懊悔、后悔”等;(4)延接性词语,如“继续、正在”等;(5)疑问代词、疑问句中的列举选择项,如“为什么、什么时候”等;(6)某些复句关系词语,例如“要是、如果、虽然……但是……”等。“这是对汉语预设触发语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探讨”。(王跃平,2011:19)通过上文的简述,我们认为预设的触发项与预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预设意义的产生正是由不同的预设触发项引起的。

二、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功能

随着预设触发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在现今对预设触发语的研究又有了许多新的成果和创见,主要集中于语用学方面。例如何兆熊(1999)《新编语用学概要》在列文森的13种前提语的基础上对主要的前提语作了一些必要的解释,并认为“这些所谓的前提语应该被理解为表象、理解为潜在的前提的语言表达、理解为表达说话人的前提的语言手段”。索振羽(2000)《语用学教程》依据列文森的介绍挑选了预设触发语的一些重要例句进行阐释,提出我们“通常认为是预设的核心现象的取舍,实际上取决于我们对预设的定义,因为预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何自然、冉永平(2009)的《新编语用学概论》,主要从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角度分析前提关系及前提触发语,认为“前提关系可能会受到句中某些词语或者结构的影响而引发出来,这些词语或结构被称为‘前提触发语,他们是前提产生的基础”。文章虽然以汉语为例介绍触发语,但是由于英语与汉语的情况基本一致,所以在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仍没有跳出列文森的13种介绍的范围。王跃平(2011)《汉语预设研究》对国内外预设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将汉语语义预设的触发语分为典型语义预设的触发语和非典型语义预设的触发语两种,并对典型语义预设从定指描写语、叙实动词、状态变化动词、趋向动词、施为动词、强隐涵动词、关系动词、重述类动词、句焦标记、带序数词的量词短语、述补短语、时间状语从句、比较句式、比喻句式、强调句式和充当了句子成分的疑问句17个方面进行了分类举例叙述,又以触发语的不同为准,把非典型语义预设分为词触发的、短语触发的和语式触发的三种,其中提出了不少新的概念,对预设触发语问题进行了颇具创新性的理论思考。这里我们以邢福义(1991)《现代汉语》中介绍的六种前提触发语为例,介绍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功能。

(一)表示重复的副词。如“又、再”等。

(1)张三,你又迟到了。

(2)没想到,张三会再犯这种类似的错误。

从例(1)中我们看到,“又”字预设张三以前迟到过。例(2)中,“再”字预设,我们没想到张三会犯这种错误,但是,张三不仅犯了这种错误,还再一次犯了这种类似的错误,两个例句都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失望以及难以相信的情感。

(二)表示状态变化的动词。如“停止、改正、解决、纠正”等等。

(3)他已经停止一切的社团活动,专心学习了。

(4)这种做事马马虎虎的态度,他早已改正了。

(5)这次户外拓展活动,解决了班级部分同学不参加集体活动,不主动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6)这次谈话,纠正了张三心中对李四的误解。

例(3)中的“停止”预设他原来参加了很多的社团活动;例(4)中的“改正”这一触发语触发的预设信息是他以前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例(5)中的触发语“解决”含有的预设信息是班级有部分同学经常不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不积极主动和大家交流;例(6)中的“纠正”含有预设张三之前对李四有误解。

(三)一些心理活动动词。如“忘记、后悔”等。

(7)我忘记交作业了。

(8)张三很后悔跟李四讲了小明的事。

例(7)我们看到,触发语“忘记”意味着我本来打算交作业的;例(8)中“后悔”含有的预设信息是张三跟李四讲了小明的事。

(四)疑问代词、疑问句中的列举选择项。如“为什么、什么时候”等。

(9)张三为什么不把作业交给王老师?

(10)他什么时候到的徐州?

例(9)中的触发语“为什么”含有的预设信息是张三没有把作业交给王老师;例(10)中的触发语“什么时候”预设他已经到徐州了。

(五)某些复句关系词。如“如果……虽然……但是……”等。

(11)如果当时好好学习的话,现在也不会这么辛苦了。

(12)虽然他已经退休好多年了,但是还坚持阅读写作。

例(11)中的“如果”预设他当时没有好好学习;例(12)中“虽然……但是……”触发的预设信息是退休好多年的人都不再阅读写作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预设的信息是由某些特定的词语等触发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定的词语来进一步把握预设的信息,预设信息的语用功能,比如隐含在句子中的强烈的失望、难以置信的情感以及事情过去的状况等等。

三、预设触发语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而要想深入地适应一个国家的生活,学习目的国家的语言是最经济的原则。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来中国寻求发展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就催生了“汉语热”现象,国内的汉语教学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针对如何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讨论会频繁举行,各地高校都迅速建立起了留学中心,开启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教外国留学生除了有接触不同国家留学生的新鲜感以外,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外国留学生由于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国的习俗了解不够导致在交流中总是会有言不尽意,或者说者有意、听者“不解”的现象,这一点,进行过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有深刻的感受。现在我们了解了预设理论和预设触发语的相关研究成果,就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高屋建瓴的把握,适当引进预设理论和预设触发语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对外汉语教学是大有帮助的,尤其在口语教学、听力教学以及阅读教学中,对预设理论、预设触发语知识的了解,都能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学习效率,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口语教学

把预设触发语的知识引入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避免出现病句。例如:

*我提前没有准备。(*表示表述不正确的句子)

我之前没有准备。

这里如果只告诉学生“我提前没有准备”不对,汉语中没有这种说法,“我之前没有准备”才是正确的,学生死记硬背也是可以记住的,但是如果我们用预设的知识来说明,那么学生就会记忆得更加牢固且轻松。理由如下:提前,“用作动词,是指把预定的时间或者原有的顺序往前移,其用法有a.常作状语,如提前动身;b. 作带宾、带补谓语,宾语常由表示时间或顺序的词语充当,补语常由‘到组成的介宾词组或数量词组充当,如时间提前了三次;他在班上的名次提前了,由原先的第五名提到了第二名;c.作定语,要带‘的,如提前的时间过早,所以人没有到齐;d.带上定语活用为名词作主语。如完成计划时间的提前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的。”(冯志纯,2010)一般表示否定时,否定词应该放在动词前,正确的是“我没有提前准备”,预设说话者本打算在预定的时间前做某事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预定的时间点前没有做。之前,“方位词。a.表示在某个时间或者处所的前面,如:吃饭之前要洗手。(注意:多指时间,少指处所)b.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前,如:之前,我并不认识他。”(现代汉语词典,2012:1665)之前,这一触发项触发的预设是指说话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前打算或者没有打算做某事。用在否定词的前面,和“提前”属于近义词。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便于掌握。

(二)听力教学

在听力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一起观看视频,然后就观看的内容进行讨论,例如《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第一集。

小米妈:你哪的人啊?

金亮:东北

小米:他现在住北京了。

小米妈:别说话,没跟你说话。你插什么嘴啊?

小米:那行

金亮:是是,我在北京上的大学,现在就在北京工作了。

小米:对

小米妈:你叫什么名字?

金亮:金亮

小米妈:尽量!

金亮:金亮,金子的金,闪闪发光的亮。

小米妈:闪闪发光那叫光,什么叫闪闪发光的亮啊!哪有这么说话的,真是

小米:他这不是紧张嘛!

小米妈:你别说话,我这跟你说话了吗,别插嘴。

(对金亮)你在北京工作是吧?做什么工作?

小米:他是大夫。

小米妈:职业还凑合,哪科啊?内科、外科、骨科、口腔科还是耳鼻喉啊?

金亮:妇科

小米妈:(强笑一声,拉着金亮)走,拿着,快点啊,我让你走呢!(不顾金亮和小米的话把金亮赶出了门外)

……

小米:这妇科医生怎么了?他也是医生啊!你知道这一天当中有多少个孩子要经过他的双手,来到这个世界上?多么神圣的一个职业!多么高尚的一个职业!

小米妈:行行行,他高尚,他神圣,行不行,谁爱嫁给他谁嫁给他,我没意见,但你,坚决不许嫁给他!

小米:为什么呀?

小米妈:米儿,你懂不懂啊!你是要跟他结婚的,你懂不懂,

小米:啊!

小米妈:你每天得搂着她睡觉,你懂不懂啊!你说他一妇科大夫!

小米:妈妈妈,他要不是妇科医生,我还不喜欢他了呢我。

小米妈:什么你,你说什么呢你?

小米:我就这么跟你说吧,……

上面是第一集的两个片段,学生很喜欢其中幽默风趣的对白,但是对其中的矛盾点,米小米的母亲不允许小米的丈夫(金亮)是妇科大夫这一点,一位五十岁左右的韩国女学生表示很不理解,她认为如果自己的女儿找到了一个大夫,不管是哪一科,自己都会很高兴。我们认为这种不理解是由于学生对于视频中主人公的话语的预设信息不了解造成的,视频中米小米的母亲对金亮的排斥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职业问题,还有其他包括户口(不是北京人)、房子、经济能力等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学生在观看时只关注了其中的一点,对于其中的预设信息没有全面地把握和理解,所以才出现了文中的问题。

(三)阅读教学

我们知道,对于大多数二语习得者来说,缺乏对必要信息的了解是造成阅读困难的最大的障碍。有时候学习者认识一句话的每一个汉字,但是却对这一句话的意思不得甚解。所以我们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预设触发语的知识,甚至有学者建议把预设的知识编入对外汉语教材,笔者认为也未尝不可。比如我们学习《读者》2013年19期中的一篇文章《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作者袁劲梅):

我小的时候不知道鱼会生病,鸟会中毒,小孩子会死。但是我的父亲知道,他是一个生物学家。后来我父亲死了。我父亲告诉我,长江的鱼不能吃了;在江边白茅上飞着的鸟儿,飞着飞着就摔下来死了,在长江边出生的孩子,有的小小年纪就得了肝癌。

在最近一次回江南的时候,我看见长江浑黄的水闷声不响地流着,就像一个固执的老人,拖着一根扭曲的桃木拐棍,充满怨恨地从他的不肖子孙门前走过,再也不回头了。

这时候,我感到,我必须告诉长江和长江边的不肖子孙我父亲的故事。我父亲到死对长江都是一步三回头。我希望到人们总算懂得该向自然谢罪的那一天,他们会想起我讲过的这些故事。

……

文中的生词量不大,学生几乎都知道怎么认读,但是对文中作者的强烈感情表示十分的惊奇,实际上它是对前文的铺垫或者说是对作者的预设信息不了解。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对预设信息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我们说中国人对长江的感情就如同韩国人对汉江的感情。之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具有这么强烈的感情,其原因还包括作者的父亲是一名生物学家,对作者从小到大的成长有一种熏陶和影响。这样运用对比方法进行教学,比起反复的长篇大论的讲解省时而且高效。

实际上,预设理论的研究成果、预设触发语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其他的包括语文教学、言语交际教学、修辞教学、文学创作、广告制作、新闻采访、法律文件、法庭询问、审问技巧都很有意义,预设现象普遍地存在于在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之中,可以说人们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离不开预设,离不开预设触发语的研究。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预设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言语实践、语文实践之中,对预设的研究、预设触发语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是没有一个定论,所以我们在用预设理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同时,也是为预设以及预设触发语理论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层面,有助于对预设理论、预设触发语理论研究的深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立项[2013YYB076])

参考文献:

[1]王跃平.汉语预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冯志纯.现代汉语用法词典[Z].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商务印书馆,2012.

[8]蓝纯.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J].外语研究,1999,(03).

[9]丁爱群.预设的触发语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6,(12).

[10]李雯婧.预设研究综述[J].说文解字,2008,(03).

[11]徐盛桓.“预设”新论[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01).

[12]褚静.中英预设触发语研究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4.现代汉语修辞教案 篇四

第一节 修辞和修辞学

一、什么叫修辞

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修辞的客观规律;二是指修辞活动,也就是在说话或写作时,根据特定的语境和表达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力求使话语更加准确、鲜明、生动,以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三是指修辞学,也就是研究运用语言的艺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这门课是在第三种意义上使用“修辞”这个术语的。

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当然,不是以某一个语言要素作为研究对象的,也不是一般地综合研究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要素,而是研究运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各种要素提供的可能性,自如地驾驭语言,更好地达意传情。

二、语言环境

英国学者R.R.K.Hartmann(哈特曼)、F.C.Stork(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Context 上下文;语境(a)上下文。在话语或文句中,位于某个语言单项 前面或后面的语音、词或短语。……(b)语境。话语或文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 世界的特征。语境和情况的概念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表现说话人周围世界的方式。

语言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说话的时间、说话的地点、说话的话题、说话的目的,以及说话人、听话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修养、处境、心情、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乃至文化背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等等。

语言环境是选择表达手段的依据。语言环境是理解话语的根据。

三、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概况

古书中关于修辞理论、修辞实践的记载,可以看郑奠、谭全基编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

中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是元朝人王构的《修辞鉴衡》。不过,这部书主要说明诗文批评、鉴赏、写法以及学习写作的门径,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修辞。

中国第以部系统研究汉语修辞格的著作是唐钺的《修辞格》(商务印书馆,1923年)。此书参考英国学者J.C.讷斯菲尔德《高级英语作文》(1910),把汉语修辞格分为五大类二十七格。

创立中国第一个科学修辞学体系的著作是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32)。这部修辞学著作影响很大。陈望道把汉语修辞方法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类。所谓消极修辞,就是要作到明确(意义明确)|通顺(条理清楚)、平匀(语言平易纯正)、稳密(词句安排符合内容的需要)。前两点说内容,后两点说语言形式。所谓积极修辞,就是采用一定的修辞方式,创造一定的意境,或增加语句的情趣。《修辞学发凡》讨论的38种辞格。当然在大类种有不同的小类。如果把小类独立出来,陈先生讨论的修辞格远远不是这38种。吕叔湘先生说:“那种认为修辞学主要研究修辞格的想法恐怕是不妥的。”(《中国语文》,1978年第1期)我理解,修辞学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仅仅是修辞格;或者说,某些内容比修辞格的研究更具重要性。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划分语言和言语。言语指言语行为、言语作品,语言指语音、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言语的研究。把整个言语作为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这是现代修辞学的趋势。

第二节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词语的锤炼,又称炼字。

一、选择和使用词语的一般要求 1.词语要规范

这是用词的最起码要求。使用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都要考虑有无必要,不能滥用。外来词还有一个翻译方式问题:已经有音译加意译、音意兼译的词了,或者已有汉语新造的词了,就不必用音译词了。音译也有个书写规范问题。这在词汇部分讲过了。

还有一个词与非词的问题。有的语素,如“桌、椅、窗、袜、衣、语、素、骨、丰”等是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来用的。一个字的姓氏、人名、地名、国名,都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来用。John本来是一个音节,翻成汉语是“约翰”,两个音节;Laos本来也是一个音节,翻译成汉语是“老挝”,也是两个音节。2.用词要准确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义词、同义成语选用问题。

朱××教授通读了全部的手稿,并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书)

自己写了一本书,初稿请别人看,不应该说成“手稿”给别人看。“书稿”和“手稿”着眼点是不一样的。1983年,47岁的刘××来到濒临倒闭的北京塑料纽扣厂(凤凰公司的前身)任党支部书记。……他处心积虑地改善经营,支持技术人员研制出国内首创的不饱 和聚酯树脂纽扣;……(光明日报)

二、选择词语的进一步要求 1.力求使寻常词语艺术化

用词不在于堆砌美丽的辞藻,而在于恰到好处。尤其要注意一句话中的动词。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骆驼祥子》)2.注意词语的声音配合

一般会说到压韵、平仄、叠音等等,其实这里最重要的是音节匀称的问题。不少知名作家跻身其中,有滋有味地写文章、著起书来。(WHB)3.用词要富于变化

在同一句话里,或相邻的几个句子里说到同一个对象时,要尽量把词穿插开来,避免单调、呆板。原先他就不喜欢说话,现在就更不爱开口了。

第三节 句式的调整和使用

句式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炼句。

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但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上有细微差别的几个句式,称为同义句式。所谓句式调整,主要是同义句式里选择问题。

一、句子成分易位

句子成分易位,也就是通常说的倒装。招谁惹谁了我? 写好了,编者按。老头是干吗的我说早先? 干吗呢,站在街上? 气都喘不过来了,跑得。他已经回来,听说。挤兑谁呢,你们这是? 快回去,叫他。这是上哪儿啊这是?

这些句子出现在口语中。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信息在句子的后部。但是,出于急切表达的需要,把要说的意思提到前面先说出来。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最典型的主动句是“把”字句,最典型的被动句是“被”字句。

由于宣传哥白尼的新宇宙观,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坐了七年牢,最后被处 火刑;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七十岁时受到宗教法庭审判,并被终身监禁。(钱三强)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这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毛泽东)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修辞学上讨论肯定、否定,限于那些本来可以用肯定形式表达的意思,却用的否定形式,这里就有特定的修辞效果了。不是一般地讨论否定句。《龙须沟》赵老讲他老婆:她长得不寒伧。

(我们不能过多地责备长春光机所和骊山微电子公司没有照顾好蒋筑英和 罗健夫)但是痛定思痛,我们仍然不能不想到,在这些方面未必没有许多欠缺。(胡乔木)

双重否定的语气究竟是加重,还是减轻,要看上下文。一般来说,显得婉转。可是正因为婉转,也就显得更有力量。

四、长句和短句

长句指字数多、容量大、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指字数少、容量小、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长句严密,多用于书面语,短句活泼,口语中用得较多。当然,很多长句是复句,但长句不一定非得是复句,短句也不一定非得是单句。例如: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不管是吉是凶,逃!

前一句是长句,可是它是单句;后一句是短句,可是它是复句。

长句之所以长,有两个原因,一是修饰语长,二是句子里联合成分多。上面举的第一个句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点。

按照汉语的习惯,句子一般都不太长。我们常常要把长句改写为短句,这叫做长句化短。长句化短的方法,一般有两个。一是把长句中的复杂修饰语独立成为分句,或句子,让去掉修饰语的主体部分成为另外的分句,在他们之间添加适当的词语,把他们联结起来。下面是一个长句: ××教授是针对近期有专家认为中资企业的换汇成本已接近或超过人民币对 美圆汇价,一些企业出口困难、亏损扩大,因此1998年某时人民币将贬值的论 点提出进期人民币近期不会贬值的观点的。这个句子化为短句,可以是:

近期有专家认为,中资企业的换汇成本已经接近或超过人民币对美圆汇价,一些企业出口困难、亏损扩大,因此1998年某个时候人民币将要贬值。××教 授针对这个看法提出了人民币近期不会贬值的观点。

这中长句化短的方法,是用于修饰语复杂而形成的长句。如果因为并列成分多而导致句子变长的,则要用另外的办法来化短。

为了使学龄儿童能进学校读书,()使孩子们小学毕业后能继续就读,()有效地用科学文化知识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我们必须认真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在加括号的地方重复一下“为了”,这样每念完一个分句就可以停顿一下。这也可以说是长句化短。这种方法叫采用词语叠用的形式,使并列的成分之间更加舒缓。

五、整句和散句

整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散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参差。辞格里讨论的排比、对偶等等也都是整句。整句有整齐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用整句。散句有参差美。一般情况下,要把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使用,这叫做正散兼行。比如:

南西门外不远是草桥,那里的人从明朝以来就靠种花为业。春天出迎春、碧 桃;夏天卖芭兰、晚香玉;秋天菊花品种齐全;冬天的腊梅、水仙誉满京华。(邓友梅)本来讲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都可以用整句,可是这里讲春夏用述宾结构,讲秋冬用主谓结构,互相参差。当然,秋冬的主谓结构也有差别:讲秋是主谓谓语举,讲冬是一般的主谓句。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

讲“写文章,做演说”时本来也可以用陈述句分开说,可是这里把两种情况捏在一起,并且用反问句。这就有了变化。

六、紧句和松句

句子结构紧凑的为紧句,结构松弛的为松句。她不能,不肯,也不愿看别人的苦处。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这是两个紧句。可以把它改写为松句。比如:

她不能看别人的苦处,不肯看别人的苦处,也不愿看别人的苦处。

这里重复使用的加线的部分。如果把加线的部分改为成分共用,则回到了紧句。

七、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本节讨论的各种句式(包括这里讨论的两种句式),都不是同一个平面上的。

口语句式结构比较简单,句子短小,附加成分少,常用口语色彩浓的词语,单音节词用得多,语气词用得比较多,关联词语用得少。书面语句式结构可以很复杂,句子较长,常用书面色彩浓的词语,双音词较多,常可以有欧化句式、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关联词语也用得多。下面是几个书面语句式:

作为既是鲁大海的母亲又是周萍的生母的她,看到周萍他们一伙施行淫威,她恨。

我第二次到仙台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很及时的。

人民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细心地、周详地发现新苗,加以培养、扶持。

第四节 常用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 1.比喻的构成

无论哪一类比喻,都由三个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①这人的相貌不大好看,脸像个葫芦瓢子,……(赵树理)例①本体是“脸”,喻体是“葫芦瓢子”,比喻词是“像”。

本体、喻体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性质、行为、动作、道理等等。下面看几个用例: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过来先吃碗饭,毒不死你!两碗老豆腐管什么事?!”虎妞一把将他扯 过去,好像老嫂子疼爱小叔那样。

例②的本体不能简单说成是“我”,喻体也不能简单说成是“牛”,应该把相关的修饰语考虑进去,否则“我”怎么会是“牛”了呢?例③的本体和喻体都是行为、动作。构成比喻的核心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2.比喻的分类

按本体和比喻词的表现形式,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前面举的三个例都是明喻的用例。明喻通过“像、仿佛、……似的、犹如”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打比方。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之类:

④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 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谊。(巴金)

借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本体,因而也不需要比喻词:

⑤(韩老六的大老婆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的枣核样的胖女人。)大枣核存心把 剩下的钱往少数说。

以上是比喻的基本形式。按本体、喻体的外部特征,有些比喻还可以有另外的一些名目: ⑥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

⑦远远近近全是电灯,比天上的星星都密。(较喻)

⑧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宋]陈骙《文则》讲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博喻展示本体多种形象特征。3.比喻的修辞效果

一般说明:可以把本体表述地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特别要说到的是,比喻是一种认识手段。这种修辞方式已经突破了修辞的范围,在词汇平面、语法平面,都有表现。认知语言学很重视隐喻。4.注意点

要通俗。通俗的实质是,喻体比本体更为听话人所熟悉。要贴切。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有相似点,相似的程度越高越贴切。要新颖。喻体和本体之间联系的建立,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二、借代

借代是用乙名称去代替甲事物。1.借代的构成

①细眼睛(指杜善人)恭恭敬敬坐在萧队长对面一条板凳上。

例①就是借代用例。它由本体(杜善人)、借体(细眼睛)构成。一看便知,借体与

本体有直接联系。借代是通过相关性联想建立关系的。不过,借代的本体不出场,而是借借体代本体。2.借代的分类

《修辞学发凡》把借代分成两类。一类叫旁借。“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事实上是多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的,虽不是完全没有,却是不大有的,名为旁借,便是为此”。特征、标记相代。例见上。

事物所在、所属相代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作家、产地相代

③现在为了成为女诗人,她却成天读起莎士比亚来啦。质料、工具相代

④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 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其一块班驳陆离的洋布。

陈望道所说借代的另一类叫对代:“这类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 部分代全体

⑤你替我看着点,我出去买点好吃的,请请你,活着还不为吃点和点老三点 吗? 特定代普通

⑥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千千万万个诸葛亮。

具体代抽象

⑦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结果代原因

⑧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正红旗下)3.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有这么几点。

从内容上看,构成借代的是相关性联想;构成借喻的是相似性联想。从形式上看,借喻可以改写为明喻,借代不能这样改写。(分析用例:大枣核。细眼睛。)

三、比拟 1.构成

①春天来了,百花拉着手,唱着柔婉的曲子。

比拟由本体和拟体构成,不过拟体不在句子里出现,直接把本体当成拟体来写。2.分类 拟人

②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小小的灯笼,殷勤地照看这花草的世界。

③别了,延安!人们将永远记着你。

④(阿丽思对耗子说英语,以为它不懂英国话,料它一定是法国耗子,便开 口道:Ou est ma chatte?)那耗子听了,在水里猛一跳,吓得浑身直抖。阿丽 思一看不好,怕伤那小畜生的感情,连忙赔罪道:“哎哟,对不住,对不住!我 都忘了你是不喜欢猫的。”“哼!不喜欢猫!”那耗子尖着嗓子急着嚷道。“要是你 做了我,你也喜欢猫吗?”(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以上分别是动作性拟人、描写性拟人、跟它讲话、让它讲话。拟物

⑤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⑥崇明岛越长越大。3.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的拟体不出现,比喻的喻体一定要出现。

四、夸张

在描写人或事物时,作扩大或缩小、强化或弱化的描述,或作超乎事实的描写,使对 象的本质特征更明显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普通夸张

①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了。

②(假若她大胆地去请假,她知道,婆婆必定点头,连声地说:克吧,克吧!(“克”者,“去”也)可是,大姐知道,假若她依实地“克”了,哼,婆婆的毒 气口袋就会垂到胸口上来。(正红旗下)

③湖边上有个鼻子眼大小的胡同,里边会有个小店。尤老二的地面多熟,竟 自会不知道这家小店。

2.超前夸张

④李二汉刚掀酒罐,就觉醉意已有三分。3.注意点

夸而有节。注意使用场合。

五、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上一个意思,实际上是另一个意思。有两种。1.嘲讽性反语

①没见过这样的宝地!房子没有一间整的,一下大雨就砸死人,宝地!②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得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 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大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正红旗下)嘲讽性反语构成的关键是褒义词语贬用。2.喜爱性反语

①他抗议无用,苏小姐说什么就要什么,他只好服从她善意的独裁。喜爱性反语构成的关键是贬义词语褒用。

六、双关

让一句话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有两种理解,产生明暗两种意思。1.谐音双关

①如今,我也有了儿女,他们也有剩饭的毛病,害得我多次为一双小儿女

打扫碗底,并因此被他们郑重授予“大尉”军衔。(文汇月刊)②你的健康是“天大”的事——天大药业。

谐音双关的关键是利用词语的同音现象。

2.语义相关

①阿庆嫂对沙奶奶说:“你说呀。一说出来,不就什么都完了吗?”

这“什么”在刁德一听来是实事,在沙奶奶听来是新四军的安全。②周蘩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风暴就要来了。

七、婉曲

故意不直白本意,而用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话来暗示、烘托。①1957年我们先后遭到不侧。

“不测”指被打成右派。

②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任重而道远。

是说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还有很多工作没有作好。③安排下岗人员就业问题不容乐观。不是说形势不太好,而是换一个婉转的说法。④我们觉得有些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是说不同意,但不直说。

八、排比、层递、反复

1.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法结构(句子/分句/词组)巧妙地组成一串,表达相关的内容,这是排比。

①友谊是一把雨伞下的两个身影,是一张课桌上的两对明眸,是理想土壤中的两朵花,是宏伟乐章上的两个音符。

②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儿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 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的文学青年的先天的不幸。

例①是很严格的排比,相应的位置上有相同的词语;例②是比较宽的排比。2.层递

层递也可以说是排比的一种,现在把他独立出来,与排比对立。层递的关键是各项在内容上递进,或递降。①听说四川有一则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②我爱我的国家,爱我的石头城,爱我的家。3.反复

为了突出、强调某种内容或某种感情,或造成某种气氛,让一定的词语、句子反复出现。连续反复

重复出现的词语连续出现,不被其他词语隔开。

①他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了白眼!把一切都

掐死,而后自己抹了脖子。

②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间隔反复

重复出现的词语被其他词语或句子隔开。有一首诗,其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是这样:

③十里桃花,/十里杨柳,/十里红旗风里抖,/江南春,/浓似酒。4.排比、层递和反复的比较

排比与层递的区别是明显的。在形式上都是三项或三项以上。区别在于,排比各项在意义上互相平行,层递各项有递进或递降的特点。

排比、层递和反复的区别在于,前两种要求句式在结构上相同或相似后一种要求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问题在于,前两种辞格可能与反复综合运用。这就是说,从形式上看是排比或层递,可是有相同词语出现可能有兼有反复这种辞格。

④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在这个用例中,“这是……春天”是反复出现的词语,我们可以将它归并而不影响句子的结构。例④是排比兼反复的用例。

九、对比、映衬、对偶

1.对比:把互相对立的两个事物/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从而突出双方的特点。①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②正是夏天农忙的季节,王十成忽然来到北京!王掌柜又惊又喜。喜的是儿 子不但来了,而且长得筋是筋、骨是骨,身量比爸爸高出一头,虽然才二十岁。惊的是儿子既没带行李,又满身泥土,小褂上还破了好几块。

2.映衬:用相关、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要表达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③大舅妈的身量小,咳嗽的声音可很洪亮。

3.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相似的两个词组/句子,表达相关、相反的内容。正对:上下两联互相对称。④脚踢天下好汉,拳打五路英雄。⑤今年真是雨水充沛,气候适宜。

反对:上下两联意思互相对立。⑥海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⑦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流水对(串对):上下两联有因果、连贯等关系。⑧女排三连贯,神州齐欢腾。⑨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⑩除夕刚饮祝捷酒,新年又看报春花。

对偶在对仗方面要求很严格。杜甫的试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得很工整,结构完全对仗。从语音上说,很讲究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对联的下联,末字应是平声。《大宅门》一开始说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副对联排反了。河南嵩山有个嵩阳书院,有一副对联:“一片丹心育新人,满园春色催桃李”。这是中央电视台报道时展示在屏幕上的,一看便知,摆反了)。4.比较

对偶、对比的比较:

对偶重在形式,对比重在内容。两种辞格可以交叉。对比、衬托的比较:

对比是突出两面,衬托是突出一面。

十、拈连、通感、仿词 1.拈连

当互相关联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连说时,巧妙地把适用于具体事物的词语移用到平常不适用的抽象事物上,陈述/支配抽象事物,这是拈连。①我们人穷志不穷。

②招娣,招娣,你不仅招来了一个弟弟,还招来了一个世界冠军。

拈连,前一项是正常搭配,由此出现的后一项是转义搭配。构成拈连的关键是动词、形容词的本用和移用。2.通感

把甲种感官获得的感觉,说成仿佛是乙种感官的感觉,这种修辞方式叫通感。③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 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心理学家有所谓“伴生感觉的过程“。在日常经验中,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获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往往可以互相沟通。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这是通感的心理基础。3.仿词

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深刻性,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些语素,临时造出心的词语,这叫仿词。反义仿词

④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雨中等泰山)

近义仿词

⑤咀嚼着青梅,啜饮着香茗,聆听着茶话,陶醉了的艺术家们诗兴大发,画兴 大发。

⑥(父亲老朋友本县省立中学吕校长……请鸿渐向暑期学校学生演讲“西洋文 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所以当天从大伯父家吃晚饭回来,他嘴严 迷离,翻了三五本历史教科书,凑满一千多字的讲稿,插穿了两个笑话。)这种准 备并不费心血,身血倒赔了些,因为蚊子多。

谐音仿词

⑦妈妈告诉她大弟受伤,并叫她到唐山看爸爸去。她说爸爸有个好歹,那里

有组织。没有“震亡”的话,那就更不用去了。(雷加散文特写选)⑧大中城市年轻人,超前消费成“负翁”。(电视)⑨默默无“蚊”的奉献。⑩居高“淋”下 4.比较

拈连和比拟的比较

拈连要出现词语的本用,动作性拟人、拟物不出现词语的本用。拈连和通感的比较

拈连的词语本用在句中出现,通感没有这个要求。通感是感觉相通,拈连不是。拈连和仿词的比较

拈连是词语临时取得一种新的用法,仿词是词语临时的创造。

十一、设问和反问 1.设问

为了提起听话人注意,先提出问题,引起对方思考,然后自己来回答。①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人类的远古时期,有没有生产劳动?当然有。有没有生 产力?当然有。但是有没有科学技术?那就说不上了,大概只是生产劳动的经验而 已。(钱学森《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些思考》)

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 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着三项 实践中来。

设问的修辞效果是引人注目。做文章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启发思考,帮助读者掌握主题思想。段落之间可以承上启下,起过度作用。分析阐述问题,可以避免平板,使文气有变化。收尾用设问,可以点明主题,增加回味。2.反问

③如果说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那么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反问句包含激情,语气强烈,比陈述句更有力量。3.比较 设问是自文自答,反问句是只问不答。

十二、顶真和回环 1.顶真

前一句结尾和后一句开头词语相同。

①文学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需要灵感,灵感来自生活积累,生活的积

累是作家对所写对象心灵的感受后认同。

②布匹是哪儿来的呢?是织布厂用纱织成的。纱呢?又是纺纱厂用棉花纺成 的。棉花呢?必须从地里种出来。地呢?也得经过耕作播种,还要两次三番地浇 水。水呢?又得挖掘灌溉渠,从河里引到地里来。例①是严式的顶真,例②是宽式的顶真。2.回环

前后相继的句子词语相同,排列顺序相反。③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④我们两家搞了一辈子的戏,戏就是我们的命,命就是我们的戏。⑤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例③和例④是严式的回环,例⑤是宽式的回环。3.比较

顶真不具有回环往复的形式,用顶真的句子,其轨迹是一条线;用回环的句子,其轨迹是一个圈。

十三、警策

陈望道先生认为,有三种。

1.将自明的事理极简练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一种格言的味道。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2.将表面上无关的两事物捏成一句,初看似不可解,其实含有真理。②事实是事实。

3.话面矛盾反常,而意思还是连贯的。③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十四、辞格的综合运用

1.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辞格或异种辞格各自分立。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例①先后是反复、拟人、拟人三种辞格,他们没有分布上的交叠。2.套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辞格一层套一层,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例②总的是暗喻。中间套着两个比拟(这两个比拟又是连用的例)。3.兼用:同一个语言片段,既是甲辞格,又是乙辞格。③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例③从一个角度看是对比,换一个角度看又是对偶。4.以上三种情况的同时出现

④队伍虽然出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

例④总的看是对比和对偶,这是两种辞格兼用。“罗网”和“铁窗”分别是借喻和借代,这两种辞格的分布是连用。这两个连用的辞格被对比、对偶包含,这又是套用。

第五节 语体

一、语体及其划分

语体是为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方式,长期使用特定的语言材料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体系。

不同交际领域如:社会活动、科学技术和文化活动、日常生活等。

不同交际对象如:对上级、对下级,对同行专家、对外行,对干部、对群众,对本国人、对外国人或外交使节等等。

不同交际目的如:说理,说明情况,抒发感情,发指示,鼓动,等等。

不同交际方式如:口头,书面等等;一般交际方式或电话、传真等现代通信手段。

在将到语体时,总要涉及公文、政论、科技、文艺等等,但这几种形式本身并不是语体,这些形式所体现的语言特点才构成了语体。

语体的划分,第一层分为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口头语体现在研究得很不够。书卷语体下又分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二、公文语体

公文语体是使用范围:政治事务,如批复、公告;外交事务,如照会、国书、公告;军事事务,如命令;经济事务,如合同、协议书;机关团体日常事务,如通知、证明、介绍信函;人与人之间的事务往来,如领条、请假条等。

公文的特点:有固定的格式,话语简明扼要,遣词造句准确,不能含糊。规格性。简要性。明确性。语言特点。1.有专用词语

比如,介绍信常用“兹有”、“为荷”(荷:承受恩惠。)“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执行。”

有些还常用到一些文言词语,因为这些公文庄重、典雅,有的人信函讲究雅,表明自己文化品位高,如用到“顺颂 教祺”之类。

2.语句上看,多用陈述句。因为表达一些明确规定,以说清楚为好。当然也有祈使句,这在命令、指示中更加明显。

3.从修辞上说,可以有整句,整句为对偶句、排比句等。公文一般不要求形象生动。

三、科技语体

使用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论文论著,以及向大众宣传科学知识的科普论著。科技语体是发布科学研究成果、普及科学知识的论著所使用的语言体系。语言特点:

1.词语。有专门用语。不断吸收外来词。

2.句式。不要求有什么修饰,讲清楚、讲准确为好。科技语体比较严密。3.科技语体的一些特殊手段。如图表。

四、政论语体

主要体现在社论、评论、报告等里面。政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逻辑性强。语言特点

1.使用政治色彩浓厚,评论色彩浓厚的词语。2.长句多。3.引用。引证。

政论不一定都是板着面孔的。毛泽东的一些政论文就很活泼,让人喜欢读。

五、文艺语体

表现在文艺作品中。文艺语体在书卷语体中最具特色,重在给人以美的享受,重在形象思维,重形象性、生动性、变异性。

文学家很喜欢这个变异性。变异就是偏离。应该思考的是,变异到什么程度。现在语言又有粗俗化现象。这些都值得探讨。

1.散文体。包括狭义的散文,以及小说等,这是与韵文相对的。有人称散言体。散文体的风格是繁丰、华丽。但并非都如此。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同一个作家后期与前期也有不完全相同的风格。2.韵文体。主要是诗、词、快板、顺口溜等。更讲究音乐美。讲韵律、节奏等。3.戏剧体。特别是人物语言、剧本的对白,讲求个性化。口语色彩浓。

六、语体风格互相渗透

把书卷语体分为四种,其实往往互相渗透。如: 1.文艺语体向科技语体渗透,形成通俗的科技语体。

5.现代汉语 教案1-2 篇五

第一课时

通假字 知识讲解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 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5、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6、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7、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8、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现代汉语》教案

第二课时 词组 讲解

词组的概念

词组(cí zǔ):两个或更多词的组合(区别于单词),如“新社会,打扫干净,破除迷信”。也叫短语。

词组的分类

词组(短语)从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固定词组(固定短语)和自由词组(自由短语)两大类。固定词组(固定短语)指结构比较固定的惯用的词组(短语)。固定词组(短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构成固定词组(短语)的词及其次序一般都不能变动。固定词组(短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组成固定词组(短语)的各词往往不能再作字面上的个别解释。

根据词组(短语)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它分为简单词组(简单短语)和复杂词组(复杂短语)两大类。简单词组(简单短语)的内部只有两个词,一种语法结构关系;复杂词组(复杂短语)的内部有多个词,并且词与词的结构层次和语法关系都比较复杂。

还可以从结构和功能这两个角度对词组(短语)进行分类,因此就有词组(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从结构上划分词组(短语)指的是:根据词组(短语)内部两个词的语法结构关系划分短语,可以分为16种结构类型。

要区分词组(短语)的类型要注意掌握三点:1.词性;2.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3.词的位置。第三课时 词组分类 讲解

固定词组(固定短语)的分类

固定词组(固定短语)包含三大类:

①结构对称的习惯语。如“你一言我一语”、“东一鎯头西一棒槌”等。这类习惯语多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上走着。” ②四字熟语,包括四字构成的成语和习惯用语。如“一丝一毫”,“年富力强”,“喜笑颜开”等。这类固定短语的语法功能比较多样而灵活,以每一个短语接近某类词而定,但又未必具有该类词的全部的语法功能。如“喜笑颜开”接近动词,故它可以充当谓语等,但它不能带宾语。

③专有名词。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这类固定短语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

自由词组(自由短语)的结构类型 ●主谓词组

名(代)+动(形)

两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简言之,谓语能回答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如: 大家帮助(名+动)

心情激动 花美丽(名+形)他是教师 名+动词词组 ●动宾词组 动+名(代)

两者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简言之,宾语能回答动词“谁”或“什么”的问题。如:

打击他(动+代)发现问题(动+名)●并列词组

由两个以上相同词性的实词并列构成,可以用 连词也可以不用。如: 美丽(和)大方 形+形 工人(和)农民 名+名 发现(和)培养 动+动 她和他 代+代 ●偏正词组

(1)定语+名(2)状语+动

中心词在后边,去掉前边的修饰词,词的基本含义不变。两词中间可用“的”“地”表示偏正关系。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如: 铁的纪律 美妙的时光 崇高(的)理想 高兴地叫 ●补充词组 动+补充成分

补充成分说明完善中心词,回答中心词“怎么样”,结构上常以“得”为标志。如:

说得轻巧 “轻巧”补充“说得怎样”,下面各句同理。乐得跳 吓得哭

●介宾词组 介+名(代)

在家里(介+方位名词)

给谁(看)(介词+疑问代词)把他(抓住)(介+代)●的字结构

这是一种省略中心词的短语,性质功能相当于名词短语,即在句中作名词用。词组以“的”结尾。如: 开车的(司机)候车的(旅客)唱歌的(演员)厂里边的(人或物)●所字结构

所+名(动)在句中常作名词用。如: 所思 所想 所见

6.现代汉语拼音教案 篇六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高三语文单项复习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能力要求:

此考点从属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之识记部分。高考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等级为A,即属识记和记忆类型。考点分析: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言,掌握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是高中生应具备的能力。考虑到我国各方言区语言差异较大,为照顾不同地区的考生,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语音而不要求拼写。要正确识记语音,就要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如声母、单纯、声调,拼写规则和收发室规则等。汉语的音、形、义是相连的,要正确识记语音,还要同时把握字的形音义,在具体语境中决定它的读音。高考要求正确识记的多是常用字的语音。高考对语音的考查在中断了两年之后,2001年又恢复了对语音的考查。该考点涉及的能力,即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音,试题特点是给出四组词语让考生辨识其中一些字的读音的正误,1996年以前读音经常与字形、字义结合起来考查,涉及汉字的范围比较广,试题难度大;1996、1997、1998、2001、2002年五年的试题,语音开始单独考查,且试题涉及的汉字基本限定在2500个常用字范围内,极个别出自1000个次常用字之内,难度显然降低了。普通话是民族的共同语,共同语需要有语音标准,随着国家对推广普通话的重视,字音势必受到更大的重视。高考例题:

1998年: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 B、解ji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 C、塞sè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 .... D、提tí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 .... 答案 是A。B项中的“押解”的“解”应读“jiè”,“浑身解数”的“解”应读“xiè”;C项中的“边塞”应读“sài”或;D项中的“提防”的“提”读dī

2001年: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璀璨(càn)憧(chōng)憬 饮鸩(zhèn)止渴 ... B、凝(níng)固 分泌(bì)孜(zī)孜不倦 ... C、蹊(qī)跷 省(xǐng)悟 穷形尽相(xiàng)... 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 答案是B项,该项中的“分泌”的“泌”应读“mì”不读“bì” 2002年: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

23际应用中往往误写成“山青水秀”“渡假”,应该引起注意。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01年秋季: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暖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答案:A。只有一项中的四个词语书写完全正确,没有错别字。C项中有一个错别字:“气概”应为“气概”,意指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这里的“概”指“气度神情”。而“慨”指“愤激”、“感慨”、“慷慨”,均与心理活动有关。B项中有一个错别字:“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意指参会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会”与“汇”读音完全一样,也都有“聚合”的意思,但“汇”指水的汇合,如“百川所汇”、“汇成江河”。而“融会贯通”的“会”,是“理解”“懂得”的意思。D项中也有一个错别字:“凋蔽”应为“凋敝”。意指生活困苦或事业衰败,如“民生凋敝”、“百业凋敝”等。“敝”本指破旧、破烂,引申为衰败。而“蔽”是遮盖。挡住的意思,如“掩蔽”、“衣不蔽体”、“浮云蔽日”、“蔽塞”等。本题涉及的16个词语,只有“慨”、“汇”、“蔽”三个错别字,而且都是常用字。2002年秋季: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大意

微言大义

答案:B项。其中“随声附合”应为“随声附和”。因为“随声附和”是“跟着人家的意思,依从应和”的意思,其中的“和”是“唱和”的“和”,与同组的“符合”的意思不同,所以把“附和”写成“附合”不但意思不对,事实上也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这一题的其他几组中尽管也都包含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但都没有错别字。题型分析:

(一)、汉字字形是高考必考科目,考查内容主要是以考查别字为主,错字不作考虑,题型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几年均只出一道题,占分3分。

(二)、从近几年的考题上看,考查字形主要是出自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这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常用字(2500)和次常用字(1000)个。

(三)、近几年高考考查错字的重点是四类字。

1.因同音形近而误的。如“国籍”误为“藉”;“嬴政”误为“赢” 因音同而错的。如“滥竽充数”误为“芋”,“提纲”误为“题”

因形近而错的。如“如火如荼”误为“茶”;“草菅人命”误为“管”;“针砭时弊”误为“贬”;“铤而走险”误为“挺”;“相形见绌”误为“拙” 成语中的别字也是重点之一。误答原因:

1、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该词语的意义,导致不能正确辨识现代汉字的正误。如:对“直截了当”中“直截”误认为是“没有中间环节”的意思的“直接”,导致辨识错误。

2、不能有效地借助造字法等手段来正确辨识现代汉字的正误。如:“好高骛远”的“骛”,不能很好地利用造字法区别“骛(追求)”与“鹜(水鸟)”,导致辨识错误。备考方法

1、应该把易错的常见字做为复习的重点。...

2、应该以“因音近(同)形近而别”和“因音近(同)形异而别”为主,并掌握据义别形的方法:

A.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字形题,考查过“贪赃枉法”、“脱颖而出”等成语。在试题上,“赃”和“颖”分别写成了“脏”和“颍”。分析一下他们的结构,就不难看出后者是别字。脏,从“月”(肉),指身体内部器官。赃,从“贝”,古代曾用贝壳作货币,所以,用“贝”作形旁的字,本义一般与财物有关。“贪赃枉法”的意思是贪污受贿、违反法纪,因此应写作“赃”。颍,从“水”,指颍河。颖,从“禾”,指禾穗的芒尖。“脱~”本指禾穗的芒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后比喻人的才华全部得到了显示,所以只能写作“颖”。

B.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如“纷至踏(沓)来”(1997年全国高考卷),这是联合式词组,“至”与“来”相对,同义;那么,与“纷”相对的怎么会是“踏”呢?又如“惹事(是)生非”等。

3、要善于利用不同的偏旁分辨“形近字”不同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不可死记硬背;要善于积累“音近词”和“可此可彼写法的词语”,如在词典中查“简捷”,它又同“简截”,与它近音的有“简洁”“简介”,这些词都在词条“简”的下面。

4、对于常见的字词,不能想当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定要查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5、建立错字档案,经常积累,及时反复。

【模拟试题】

容易读错的字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同胞

2、濒危

3、瞠目

4、阔绰

5、讹诈

7、膏肓

8、攻讦

9、羸弱

.蓓蕾 ..波浪 .惩罚 .淙淙 ..

秘鲁 .

哺育 .驰骋 .皴裂 .

麻痹 .

参差 ..鞭笞 .玷污 .

复辟 .

刹那 .炽热 .句读 ..

包庇 .

忏悔 .罢黜 .咄咄 ..

针砭 .

嗔怒 .怆然 .踱步 .束缚 .

6、刽子手 哈达

..畸形 .粳米 .仓廪 .

矸石 .

巷道

给养 .

狙击 .摞起 .

桎梏 ..

薅草

觊觎 ..

咀嚼 ..埋怨 .

粗犷 .

呵欠

眼睑 .

鸟瞰 .联袂 .

鳜鱼 .

回纥

僭越 .

可汗 .愤懑 .

皈依 .

华山 .

发酵 .

窥视 .靡靡 ..

10、脉脉..

11、蹊跷..

12、龋.齿

13、舐.犊

14、殄.灭

15、翩跹.

16、自诩.

17、喑哑..

18、装帧.

19、颠簸..

20、琢.磨

21、抄袭.

22、豇.豆

23、毗.邻

24、踝.骨

25、稗.官野史

26、缠绵悱恻..

27、分道扬镳.

28、假途灭虢.

29、罄.竹难书 30、揠.苗助长

31、比肩接踵.

32、差.强人意

33、刚愎.自用

34、鳞次栉.比

35、时乖.命蹇.

36、众口铄.金

37、并行不悖.

38、安步当.车

39、高屋建瓴. 40、卖官鬻.爵

41、相形见绌.

42、烜.赫一时

43、以飨.读者

44、开门揖.盗

45、强.词夺理

呶呶..

泥淖.

小憩.

关卡.

小觑.

稔.知

似.的

吮.

汀.江 ` 荼.

纤.维

涎.水

殷.红

笑靥.

堙.塞

邕.江

对峙.

胡诌.

号召.

混.纺

白术.

包扎.

褫.夺

扉.页

拮据..

孑孓..

雀.子

顷.刻

羞赧.

果脯.

暴殄.

天物

蹉跎..岁月

风声鹤唳.

良莠.不齐

三缄.其口

炙.手可热

兵不血.刃

度.德量.力

蛊惑..人心

否.极泰来

身陷囹圄..

命运多舛.

不落窠臼..

繁文缛.节

海市蜃.楼

牝.鸡司晨

睚眦..必报

不容置喙.

拈.

轻怕重

甘之如饴.

强.

颜欢笑

木讷.

怯懦..

荨.麻

地壳. 冗.长

缫.丝 嗾.使

塑.料 圩.田

斡.旋 挟.制

叶.韵 呜咽..

摇曳. 老妪.

暂.时 浸渍.

倥偬.. 混.合混淆..

摈.弃

并蒂.莲风靡.

供.养 尽.管

拘泥.

杀.风景 炫.耀

绮.丽

择.

别出机杼.

动辄得咎.

觥筹..交错

蚍蜉..撼树

瑕.

不掩瑜

纵横捭阖..

不胫.而走

放荡不羁.

户枢不蠹.

泽被.后世

心怀叵.测

暴戾恣睢..

魑魅魍魉....

飞扬跋扈..

怙.恶不悛.

前倨.后恭

越俎.代庖

间.不容发.

未雨绸缪..

恬.不知耻

硕果累累..

血泊.

解剖.

亲.家

龟兹..

折.耗

妊娠..

绦.虫

倜傥..

膝.盖

畏葸.

机械.

星宿.

游弋.

轶.事

破绽.

砧.

笨拙.

当.

混.凝土 脊.

梁 嘈.杂

谄谀..

跻.身

缉.

咯血..

忸怩..

矢.

教室.

朴.

悄.然

不敢旁骛.

方枘.圆凿

沆瀣..一气

杞.人忧天

邂逅..相遇

暴虎冯.河

瞠.

目结舌

焚膏继晷.

老骥.伏枥

穷兵黩.武

饮鸩.止渴

鞭辟.入里

殚.

精竭虑

风流倜傥..

老牛舐.犊

茕茕..孑立

自怨自艾.

心宽体胖.

讳疾.忌医

封妻荫.子

罪行累累..

46、人才济济

..

47、疾风劲草

48、卷帙浩繁

乳臭未干 .

载歌载舞 ..色厉内荏 .

量体裁衣 .

羽扇纶巾 .锲而不舍 .

以儆效尤 .

一叶扁舟 .荷枪实弹 .

容易写错的词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蔽病

2、蹩气

相成

3、不贷

4、谛听

5、一年一渡

6、愤慨

7、悍然不顾

8、伎俩

9、楷书

10、奖励

11、谩骂

12、寂寞

13、陪偿

14、蹒跚

两立

15、濑口

16、报销

17、唯妙唯肖

18、演译

19、害臊

障气 20、仓粹

21、辣手

敌汽

22、慷慨

23、赡养

24、沧海一粟

25、琐屑

26、驾驭

以鼻

27、稠怅

28、惊骇

29、聊若晨星 30、鹿茸

31、誊写

歪道

暮蔼

跋扈

略见一班 羁拌

弊端

针贬 博得好评 脉膊

松驰

范筹

磋商

一脉危言

怠漫

诋毁

中流坻柱 砥砺

真缔 通牒

穷兵黩武 文牍

赌博

妨害

防碍 符会

幅射

姑息

落草

沽名钓誉

融汇 大概

概括大意

气概

强焊

精焊

弧度

震憾

焕散

幌子

教悔

恍然大误 通辑

矫健 汗流夹背 竭力

规距

秘决

掘起 高亢

拷贝

跨台

无耻滥言 严厉

勉励 再接再厉 简练

熟炼

晾干

变本加厉 漫谈 蔓延

委糜

风靡一时 前矛

瞄摹

观摩 漠不关心 隔膜

恼火

恼怒

如法炮制

讴歌 接恰

告罄

风尘仆仆

温馨

痊愈

揉躏 熙熙攘攘 摄服

伸张

引申

布署

誓不坦护

偏袒

搪塞

题纲挈领 狂妄

清晰 消遥

铤而走险

通霄

胁迫

协从

自诩 眩耀

寒暄

喧哗

渲染

气息奄奄

祸殃 剔除

荧光

优柔寡断

攸关

纷纭

急燥 坐收鱼利 札记

昭雪

震荡

振奋

乌烟沦落

沧桑

驰骋疆场 缀学

堕落

魁丽 侥幸过关 迥然

针炙

狙击

沮丧

同仇渴望

旷课

鹤唳

壕堑

默挈

商榷 自侍

投笔从戎

宽恕

纵恿

怂容

作崇 烦锁

拖沓

恬静

茶毒生灵 蜕化

唾弃 冒天下之大不讳 挑衅

造诣

开门揖盗 游戈

谆谆教导 慎密

编纂

篡夺

迸发

嗤之装钉

迟顿

奋发

一畴莫展 抚恤

复没 函养

根深蒂固

颠覆

刻薄

伶俐

聆听 铃珑

简漏

冒然

敬配

沁人心脾

趋势 修茸

霎那

适逢其会

刹那

疲踏

螳水 走头无路

驮运

污告

造型

湮没

斜门

21、xí chǐ fēi mǐ gōng jī jī

22、jiāng jiéjū jiéjué jǐn nì kǎxiě niǔní

23、pí qiāo qǐng shā xuàn shǐ shì

24、huái nǎn fǔ qǐ zhái pō qiǎo

25、bāi tiǎn zhù wù

26、fěicè cuōtuó jiù ruì

27、biāo lì gōngchóu hàngxiè

28、guó yǒu pífú qǐ

29、qìng jiān xiá xièhòu

30、yà zhì bǎihé píng

31、zhǒng xuè jìng chēng

32、chā duóliàng jī guǐ

33、bì gǔhuò dù jì

34、zhì pǐ bèi dú

35、guāijiǎn língyú pǒ zhèn

36、shuò chuǎn zìsuī pì

37、bèi kējiù chīmèiwǎngliǎng dān

38、dàng rù báhù tìtǎng

39、líng shèn hùquān shì

40、yù pìn jū qióng

41、chù yázì zǔ yì

42、xuǎn huì jiānfà pán

43、xiǎng niān chóumóu jí

44、yī yí tián yìn

45、qiǎng qiǎng léi lěi

46、jǐ xiù liàng jǐng

47、jìng zài guān piān

48、zhì rěn qiè hè

容易写错的字

1、弊端 暮霭 略见一斑 羁绊 针砭

2、搏得好评 脉搏 松弛 范畴 一脉相承

3、怠慢 中流砥柱 真谛

4、妨碍

5、一年一度 附会 辐射 融会

6、强悍 精悍

7、涣散 教诲 恍然大悟 通缉

8、汗流浃背 规矩 秘诀 崛起

9、垮台

10、熟练

11、委靡 前茅 描摹

13、赔偿 接洽 蹂躏

14、慑服 申张 部署 势不两立

15、漱口 袒护 提纲挈领

16、逍遥 通宵

17、炫耀

18、演绎 急躁

19、坐收渔利 乌烟瘴气 20、仓促(猝)辍学 瑰丽

21、棘手 针灸 同仇敌忾

22、默契

23、自恃 怂恿 纵容 作祟

24、烦琐 荼毒生灵

25、冒天下之大不韪 游弋

26、缜密

27、惆怅 装订 迟钝 一筹莫展 覆没

28、涵养

29、寥若星辰 玲珑 简陋 贸然 敬佩 30、修葺 疲塌 趟水

31、走投无路 诬告 邪门歪道

32、闪烁 教唆 山坳 呕吐

33、卫戍 胁迫 愤怒

34、杳无音信 荒谬

35、膨胀 怅然

36、竹竿 晕头转向 迁徙

37、撒谎 惋惜 震撼

38、憧憬 杀戮

39、饶恕 凋敝

40、濒临 仓皇 清澈 丰富多彩 璀璨

41、仓促 蹉跎岁月 谗言 穿戴

42、陷阱 抉择

43、贫瘠 嗑瓜子 孪生 嶙峋

45、诺大 厮杀 熏陶

46、舐犊情深

7.现代汉语拼音教案 篇七

8月3~4日, 值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在商务印书馆出版50周年之际, 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商务印书馆在北京联合举办 《现代汉语》出版50周年纪念会暨现代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47位现代汉语课程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 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理嘉教授、陆俭明教授、郭锐教授分别就“现代汉语教材编写的回顾”“现代汉语课、现代汉语教材的定位问题”“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课程的设置”做了主题报告。随后, 会议特别邀请了《现代汉语》 (增订本) 的编者王理嘉、苏培成、万艺玲、陆俭明、马真、袁毓林等先生就该版本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修订情况做了专题讲座, 介绍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经验, 提出了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研究工作的创新思考。在交流互动环节, 与会老师就现代汉语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时安排、授课方式、内容把握、教材知识点与语言生活的结合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沟通, 提出了包括使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提供讲解等很多有创意的见解。

北大本《现代汉语》教材最早由朱德熙、林焘两位先生主笔, 年轻助教和教研室研究生参加编写, 195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来,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朱德熙、林焘对教材又进行了改编, 196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3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现代汉语》新教材;2004年, 出版《现代汉语》 (重排本) ;2012年, 出版《现代汉语》 (增订本) 。

8.现代汉语教学与写作 篇八

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现代汉语教研室的老师们齐心协力,不断探索,调阅了近千篇学生习作,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逐一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总结出了现代汉语教学与学生写作实践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与写作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所以,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代汉语作为一种语言知识的教学,就整体而言,以往存在着明显的误区,重点落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忽视能力的培养。我们说,现代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学家研究概括出来的一些规律性的条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条文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并使之内化为主体的一种能力,培养他们敏锐而严密的语感。记住语言规则不是目的,提高语言能力才是根本。要使一种规律内化为主体的一种能力,必须要通过实践。

作文本身是学生发表见解、宣泄感受的一片自由天空,可是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长期生活在家庭和校园的狭小空间内,视野狭窄、阅历有限、生活积累不够,更重要的是词语匮乏,所以,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针对这一现状让学生思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重视词汇的学习与积累。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已经达到事半功倍了。要从根本上解决作文中的“无米之炊”现象,教师固守陈旧落后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不行的,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思维,进而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联系学生作文实践来讲解有关现代汉语理论常识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关系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在讲解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时,先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引起大家对问题的重视。故事说的是,四川省一位农民在办喜事时,用装农药的瓶子打散酒,结果出现中毒现象。农民知道农药有毒,但他同时认为酒中含有酒精,酒精能消毒。而我们知道“有毒”中的“毒”是词的意义,而“消毒”中的“毒”是语素的意义,二者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一回事。那位农民正是混淆两个“毒”才造成中毒的。真实的案例讲完后,大家认识到学习语素义与词义这一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学习兴趣倍增。在此基础上,老师趁热打铁,针对有的学生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又说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理解为“没画成老虎,画成了狗”,进一步讲解词义与语素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义与语素义有一定的关系,但词义不等于语素义,尤其是古今意义不同的语素最容易误解。在“画虎不成反类狗”中,“狗”的语素义是熊虎一类动物的幼崽。如《尔雅释兽》说:“熊虎丑,其子狗。”郭璞注:“律曰: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所以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是说没有画出山大王的威风,把山大王画成了虎羔子。这样一讲,学生就明白了有关问题的知识点。然后,老师又进一步讲解由于语素的变异和书写形式的变化以及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隔膜往往使语素义和词义的联系变得模糊。举例来说:君主的女儿是公主,公主得名于三公主婚。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君主女儿出嫁由三公主婚的制度,就不了解“公”和“主”的语素义。古人生儿子称为弄璋之喜,生女儿称为弄瓦之喜。璋是一种玉器,瓦是什么?古人重男轻女,儿子的前途是读书做官,要佩戴玉器,所以从小以璋为玩具。女儿迟早要嫁人,纺线织布,操持家务,所以从小以纺砖为玩具。如果不了解古代生子的习俗,就不知道“瓦”虽为“土器已烧之总名”,但在这儿指的是纺砖。

再比如,讲解“成语”一节,老师针对一男生习作中“我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豆蔻年华,奋发努力”的说法,指出要做到恰当运用进而巧妙地运用成语,就要首先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因为成语的内涵非常丰富,绝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就可能闹笑话,而这位男生作文中的失误就是因为不理解“豆蔻”是专指少女造成的。通过讲解,学生感到针对性很强,理解了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接受老师的讲解。

同样,结合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来讲解语法知识可能会使一些抽象枯燥的语法规则具体化、鲜明化,从而激发兴趣,引起学生重视。比如:宋玉柱在《语文建设》(200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令人可敬’之类”。而一些学生的作文中也有类似用法。于是,老师就转引宋玉柱的话语讲解到:“令人XX”这类格式,语法上叫兼语句,它的特点是“人”作“令”的宾语,同时又做其后的“XX”的主语。也就是说,“人”与“XX”之间是主谓关系。正因为这样,“XX”只能是陈述“人”的,而不能是陈述全句主语的。“令人可敬”这类语病有很大的典型性。平时常听人说,阅读中也可以见到类似的表达,如“令人可悲”、“令人可爱”、“令人可信”等。要正确使用此种格式,应该注意“人”字后边“XX”的词性。一般说这种格式中的“XX”应为动词,如“令人敬佩”、“令人感动”、“令人难过”等。而“可敬”、“可悲”、“可爱”都是形容词,而且语义指向全句主语,所以不符合语法规范。当然,“XX”也可以是主谓短语,如“令人心里难过”,“令人心惊胆战”等。这样用时,句中的主谓短语仍是陈述兼语“人”的。如果一定要保留“可敬”之类的词也可以说成“令人感到可敬”。加上“感到”二字,就使“XX”成为陈述兼语“人”的成分,符合兼语句的要求,这就通顺了。

以上有关现代汉语教学与写作实践关系问题的探讨,我们只是着手做了最基础的研究和尝试,应该说是刚刚起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学生的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应该包括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普及方面就是听说读写“应用”的达标。许多来自方言区的学生,不经过训练是不可能达标的。提高方面就是掌握规范标准,具备示范评判和批改各种语言作品的能力;了解语言应用中各种变异的规律,具备鉴赏、分析和创造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毕业后不论是当教师、教语文,当编辑、记者做采访、写稿子、改稿子,或是当秘书、听汇报、写材料,应该都可以应付自如了。而作为教现代汉语课的老师,不能单单停留在静态的分析,而应结合动态的综合运用灵活讲解,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分析有关问题,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真正认识问题的实质,教师从中正确引导,有条理地归纳概括,改变不加区别地“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避免一味满堂灌的传统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上一篇:房县实验小学2011秋季工作总结下一篇:北邮光纤通信实验报告